列宁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列宁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其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经济管理思想。深入研究列宁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的新课题,是后金融危机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背景下的新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理论建设的新要求,对于再现列宁思想本来面目和本真内涵,对于指导我们吸取欧美国家金融危机及主权债务危机教训,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制度,有效化解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风险,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列宁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思想,是列宁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经济管理规律的科学总结,是列宁给社会主义事业乃至人类历史留下的宝贵遗产。本文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文献调查法、文本分析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归纳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全面收集整理查阅列宁的相关原著、前苏联经济史料与前苏共党史资料,从第一手资料中解读列宁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思想。
     全文回溯了十月革命后列宁探索落后国家经济管理的思想历程,并就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管理规律所进行的探索进行了理论总结。全文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列宁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与理论渊源,指出俄国落后的经济文化基础、俄共(布)执政后面临的经济管理重任、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面临的错综复杂的经济发展环境及俄共(布)执政后自身面临的经济管理难题等是列宁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思想形成的主要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及其关于未来社会经济管理理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管理的一般原则与方法是列宁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思想形成的主要理论渊源。第二部分纵向考察了列宁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思想发展的主要过程,梳理了其发展变化的主要线索,即:在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上,从最大限度的国家垄断制,演进为“上面集中,下面自由”的经济管理体制;在社会主义经济调节手段上,从单纯依靠统一的国家计划调节演进为利用市场机制的计划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上,从依靠劳动者的政治信念与革命热情演进为同个人利益结合;在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方法上,从以主要依靠非经济方法,演进为充分利用经济方法;在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的方式上,从直接依靠工人群众的直接管理演进为依靠从人民群众中选出的优秀代表组成的苏维埃国家政权机关来进行的间接管理;在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制度上,从强调集体管理制演进为强调一长制。第三部分横向考察了列宁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的战略地位思想、关于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与管理上来的思想、关于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管理争取和平稳定国际环境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与主要方法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监督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管理人才与技术专家思想等;第四部分研究了列宁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认为列宁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思想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新发展,是列宁主义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务实性、包容性和人本性。尽管它在某些方面有其自身的局限,但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它启示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开放,必须进一步加强经济法制建设,必须抵制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切实加强国家计划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Lenin is a great Marxist. His ideological system contains rich economic management thought. It's a new task in Marxism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 to study deeply the Lenin's socialism economic management thought, the new requirement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Post Crisis and the European sovereign debt crisis, and the new demands of socialist economic managsmgnt theory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present the true colors and connotation of Lenin's idea, to draw a lesson from the crisis in Europe and America and the sovereign debt crisis, an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systems of economic administr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uncertain risk in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economy, and promote our national economy stable, fas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nin's Socialism Economic Management Thought concludes scientifically regulation of the backward countries' socialist economic management. It is scientific conclusion for the valuable heritage of socialist cause and even all mankind. With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is paper overall collects and checks Lenin in the original, historical data of former Soviet, the history material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Soviet, and then analyse Lenin's socialism economic management thought from the firsthand materials by comprehensive using history literature investigative method, text analysis, historical and logic unification, inductive analysis, system analysis, and the method of theory integrating with practice.
     This paper recalls the history after the Russian Revolution of Lenin exploring national economic management of undeveloped countries, and puts about the general commention on Lenin's exploring the law of socialist economic management.It reads as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llustrates the history background and theoretical^sources of Lenin's socialist economic management. It points that the mainly history background of Lenin's socialist economic management is economic and cultural backwardness in Russia, heavy responsibilities on economy after reign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Soviet, the complicated economic environment after the victory of the October Revolution, and the self economic management problem after the reign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Soviet. It's the main theoretical sources that Marxism and its economic management theory about future society, general principles of capitalist society's economic management. The second part longitudinal inspects the main form process of Lenin's socialist economic management, cards its trails as follows:firstly, concerning the socialist economic management, state monopoly by the greatest extent developed to the economic management system of "state concentrating and basic unit free"; about the socialist economic management adjustment measures, it developed from depending state planning only to making use of regulation through the market; about the socialist economic development motivation, it evolved from depending laborers' political conviction and revolutionary fervor to combination with personal interests; about the method of socialist economic management, it developed from relying on non-economy way mainly to fully utilization of economy way; about the socialist economic management methods, it evolved from depending on the direct management of the workers to the Soviet political power apparatus consisting by the selected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s; as for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enterprise, its emphasis developed from collective management to head leadership. The third part laterally inspects the basic content of Lenin's socialist economic management. This includes:the idea of socialist economic management' strategic position; the thought about the focus of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shifting to economy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the thought of winning over a secure and reliabl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for the socialist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the thought of socialist economy's planning management and market regulation; the thought of executive talent and technical experts of socialist economy, etc. The fourth part researches part of the history position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Lenin's economic management. It considers that Lenin's socialist economic management is the new development of Marxist socialist economic management in practice. It's noticeable part of Leninism. Lenin's socialist economic management is distinctly practical, pragmatic,toleration and man-oriented. Although it has its own limitation, it still has important actual value today.It enlightens us that We must unswervingly take economic construction as our central task and the spirit of human-focused throughout, we should persevere in reform and the open policy, Improve the Legal System of economy, resist new liberalism, and Earnestly improve the effect of state planning in the Macroeconomic Coordination.
引文
①斯大林在其《论列宁主义基础》和《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中指出:“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确切地说,列宁主义一般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85页)他对列宁主义的解释,曾长期被误认为是列宁的思想,影响了几代共产党人。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①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81.
    ②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36.
    ③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56.
    ④“奥勃洛摩夫”是俄国著名作家冈察洛夫的同名小说的主人公,后来成为以消极无为、庸碌懒惰为特征的旧俄罗斯文化典型。
    ⑤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2—13.
    ⑥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95.
    ⑦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96.
    ⑧列宁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79.
    ①列宁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26—427.
    ②列宁在《论粮食税(新政策的意义及其条件)》一文中写到:“看一下俄罗斯联邦的地图吧。在沃洛格达以北、顿河畔罗斯托夫及萨拉托夫东南、奥伦堡和鄂木斯克以南、托木斯克以北有一片片一望无际的空旷地带,可以容下几十个文明大国。然而主宰这一片片空旷地带的却是宗法制度、半野蛮状态和十足的野蛮状态。那么在俄国所有其余的穷乡僻壤又是怎样的呢?乡村同铁路,即同那连结文明、连结资本主义、连结大工业、连结大城市的物质脉络往往相隔几十俄里,而只有羊肠小道可通,确切些说,是无路可通。到处都是这样。这些地方不也是到处都是宗法制度、奥勃洛摩夫精神和半野蛮状态占优势吗?”(参见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16.)
    ①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41、243.
    ①列宁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1
    ①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63
    ②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17.
    ③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70-171.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8.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3.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7.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6.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7.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7.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4.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7—348.
    ②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97.
    ③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12.
    ④列宁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24.
    ①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0—131.
    ②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1.
    ③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1
    ①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67.
    ②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7.
    ③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01.
    ④列宁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89.
    ⑤列宁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89.
    ⑥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94.
    ①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12.
    ②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12.
    ③列宁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24.
    ④列宁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24.
    ⑤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97.
    ①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4.
    ②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9.
    ①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8—139.
    ②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00.
    ③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71.
    ①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01.
    ②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01.
    ①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70.
    ①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5.
    ①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63.
    ②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65.
    ①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62.
    ②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66.
    ①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97.
    ②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63.
    ①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67.
    ②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77.
    ①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76.
    ①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76.
    ②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26.
    ①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76.
    ②列宁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00.
    ③列宁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24.
    ①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45.
    ②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
    ①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
    ②列宁全集第5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40.
    ③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12.
    ①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2.
    ②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9.
    ①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38.
    ②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54—155.
    ①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80.
    ②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80.
    ③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5.
    ④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4.
    ①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42.
    ①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16.
    ②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42
    ③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79.
    ①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58.
    ②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57.
    ③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66.
    ④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1.
    ①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33.
    ②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55.
    ③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06.
    ④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06.
    ⑤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07.
    ①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06—407.
    ②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07.
    ③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06.
    ①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50.
    ②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22.
    ③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22.
    ①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8.
    ②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9.
    ③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90.
    ④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13—114.
    ⑤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28.
    ⑥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28.
    ①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8.
    ②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30-131.
    ①列宁批评道:“‘我们可以宣布战争状态已经结束。既不进行战争,也不签订和约。’但是,如果德国人进攻呢?‘不会的,他们无法进攻。’可是你们有权利拿来孤注一掷的不是国际革命的命运,而是这样一个具体问题:如果德国人一旦发动进攻,你们岂不成了德帝国主义的帮凶吗?”(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1.)
    ②列宁批评道:“在我们党的领导层中出现了这样一些党的工作人员,一些超人知识分子,他们迷恋这种胜利进军,他们说:我们对付得了国际帝国主义;在这方面也照样会胜利进军,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困难。而这是不符合俄国革命的客观情况的。俄国革命只是利用了国际帝国主义的暂时故障,因为向我们冲来的机车暂时抛了锚,它本来一定会象火车辗碎独轮车那样把我们辗得粉碎,可是它抛了锚,原因是两个强盗集团发生了冲突。”(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7、15—16.)
    ③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0.
    ④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53.
    ⑤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5.
    ①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313.
    ②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315—316.
    ③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07.
    ④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3.
    ⑤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9.
    ①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67—168.
    ②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69—170.
    ③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70-171.
    ④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66—167.
    ①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32.
    ②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43.
    ③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7.
    ①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8.
    ②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9—80.
    ③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
    ④列宁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00—401.
    ①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63.
    ②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99.
    ①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62.
    ②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0.
    ①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70.
    ①列宁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45.
    ②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0.
    ③列宁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57.
    ④共产国际文件汇编第2册[M].159.
    ①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03.
    ②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63.
    ③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
    ①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85.
    ①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7.
    ②列宁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49.
    ③列宁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3.
    ①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4.
    ②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47.
    ③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47.
    ①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73.
    ①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5—36.
    ①苏联共产党决议汇编第2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82.
    ②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46.
    ③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3.
    ①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40.
    ②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82.
    ③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80.
    ④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41.
    ⑤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41.
    ①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39.
    ②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39.
    ③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89.
    ④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88.
    ①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43.
    ②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41.
    ③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43—144.
    ④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40.
    ⑤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40.
    ⑥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40.
    ①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79—180.
    ②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80.
    ③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1.
    ①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4.
    ②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76.
    ①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91.
    ②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76.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52.
    ①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76.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2.
    ②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59.
    ③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80.
    ④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82.
    ⑤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79.
    ①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64.
    ②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28.
    ③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43.
    ④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87—288.
    ①列宁全集第5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52.
    ②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61.
    ③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67.
    ④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98—299.
    ①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71.
    ②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00.
    ③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9.
    ①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03.
    ②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00.
    ③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00.
    ①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9.
    ②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10.
    ③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11.
    ①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0.
    ②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81.
    ③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71.
    ①列宁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08.
    ①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46.
    ①列宁全集第5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40.
    ②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42.
    ①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24.
    ②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25.
    ①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95.
    ②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95.
    ③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97.
    ④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95.
    ①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65.
    ②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0.
    ③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5.
    ④列宁全集第4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38.
    ①列宁全集第4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55—156.
    ②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49.
    ①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65.
    ①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08.
    ②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96.
    ①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428.
    ②列宁全集第5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70.
    ③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22—123.
    ④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5—136.
    ①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91
    ②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41.
    ③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42—143.
    ①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91.
    ②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54.
    ③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6.
    ①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64.
    ②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92.
    ③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51.
    ④列宁全集第5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353.
    ①列宁全集第5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442.
    ②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02.
    ③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6.
    ④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92.
    ①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93.
    ②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93.
    ③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72.
    ①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92.
    ②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32.
    ③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8.
    ④列宁全集第5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69.
    ①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66.
    ②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79.
    ①列宁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17.
    ①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29.
    ①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52.
    ②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19.
    ③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60.
    ①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51.
    ②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51.
    ③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49.
    ④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52.
    ①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16.
    ②列宁全集第5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367—368.
    ①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1.
    ①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52.
    ①列宁文稿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139.
    ②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51.
    ①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52.
    ①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50.
    ②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53.
    ①列宁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24.
    ②列宁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1.
    ③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12.
    ①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11.
    ②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02.
    ③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45.
    ①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
    ②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15.
    ③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25.
    ①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76.
    ②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50.
    ③1921年10月列宁在莫斯科省第七次党代表会议上《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报告》中说:“我们制定了一连串的法令和决定,写了大批文章,进行了大量宣传工作和立法工作,这一切都是在适应发展商品交换的需要。商品交换这个概念包括一些什么内容呢?这个概念所设想的建设计划(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是怎样的呢?它设想,在全国范围内,或多或少要按照社会主义方式用工业品换取农产品,并通过这种商品交换来恢复作为社会主义结构唯一基础的大工业。结果怎样呢?现在你们从实践中以及从我国所有报刊上都可以清楚地看到,结果是商品交换失败了。所谓失败了,就是它变成了商品买卖。”(见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28.)
    ④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09.
    ①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76.
    ②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28.
    ③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
    ①列宁全集第5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30.
    ②列宁全集第5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40.
    ①苏联共产党决议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37.
    ②列宁文稿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9.
    ①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3.
    ②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2.
    ③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49.
    ④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48.
    ⑤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48.
    ⑥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48.
    ①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0.
    ①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4.
    ②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09-110.
    ③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93.
    ④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96.
    ⑤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97.
    ⑥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98.
    ①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10.
    ②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54.
    ①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9.
    ②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7.
    ③列宁选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60.
    ④列宁选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60.
    ⑤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06.
    ①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05.
    ②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05.
    ③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66.
    ①列宁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91.
    ①列宁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03.
    ②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10.
    ①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93.
    ①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55.
    ②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40.
    ③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45.
    ④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82.
    ⑤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02.
    ①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05.
    ②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93.
    ③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86.
    ①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81.
    ②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81.
    ③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3.
    ④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79.
    ⑤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83.
    ⑥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73.
    ①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73.
    ②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7.
    ①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04.
    ②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8.
    ③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00.
    ④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73.
    ⑤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1.
    ⑥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55—256.
    ①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30.
    ②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82.
    ③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80.
    ④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71.
    ①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30.
    ②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11.
    ③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76—277.
    ④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48.
    ①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56.
    ①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8—89.
    ②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9.
    ③指惯于矫揉造作、装腔作势的女子,有时也用来比喻目光短浅、思想庸俗的人。
    ④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7.
    ①列宁在这里指的是苏维埃建立红军时不利用资产阶级军事家,致使红军形不成战斗力,不能同微不足道的白卫正规军作战。
    ②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51.
    ③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42.
    ④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9.
    ⑤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42.
    ①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45.
    ②列宁在《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积极性》一文中指出:“第一,苏维埃政权是在设有工人委员或工人委员会的情况下给资本家以‘领导地位’的,这些工人委员或工人委员会监督领导人的每一步骤,学习他们的领导经验,不仅能够对他们的命令提出申诉,而且还能够通过苏维埃政权机关来撤换他们。第二,给资本家以‘领导地位’,是为了在工作时间内让他们履行职务,而他们的工作条件则是由苏维埃政权规定的,并且要由它来修改和取消。第三,苏维埃政权给资本家以‘领导地位’,并不是把他们当作资本家,而是把他们当作领取高额薪金的技术专家或组织者。”(参见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88.)
    ③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52.
    ④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53.
    ①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74.
    ②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54.
    ③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54.
    ④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26.
    ①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61.
    ②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0.
    ③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52.
    ①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52.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7.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54.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33.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7—348.
    ①列宁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24.
    ②列宁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1.
    ①[德].考茨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M].北京:三联书,1958:210.
    ②列宁全集第5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40.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2.
    ①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4.
    ②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5.
    ③斯大林.论列宁主义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98.
    ①俞良早.重新认识列宁主义的科学体系[J].洛阳大学学报,2001:3.
    ①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57.
    ②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70.
    ③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04.
    ①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61.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2.
    ①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70.
    ①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11.
    ②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04.
    ①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6.
    ②列宁全集第5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16.
    ③列宁全集第5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7.
    ④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2—53
    ⑤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9
    ⑥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01
    ⑦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56.
    ①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65.
    ②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67.
    ③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61—362.
    ①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9.
    ②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66.
    ①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09.
    ①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55.
    ①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25.
    ②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76.
    ③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78.
    ①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20.
    ①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0.
    ②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70-171.
    ③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52.
    ④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6.
    ⑤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28.
    ⑥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09.
    ①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0.
    ②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0.
    ③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08.
    ①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3.
    ②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09.
    ③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09.
    ①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2.
    ②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7.
    ③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81.
    ④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0.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28.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28.
    ③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341—342.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4—1005.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0.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9.
    ①刘国光.建国六十年来中国的计划与市场[J].人民网—理论频道,2009:11.
    ①刘国光.建国六十年来中国的计划与市场[J].人民网—理论频道,2009:11.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全集(第1—6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990.
    [4]列宁专题文集(第1—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列宁文稿(第1—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990.
    [6]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邓小平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4.
    [8]江泽民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本书编写组.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竞赛[M].北京:工业出版社,1955.
    [10]本书编写组.列宁论和平与战争[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
    [11]中共中央编译局.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1—5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964.
    [12]何桂林.学习列宁论经济建设与管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
    [13]本书编写组.列宁论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4]宋杰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经济管理[M].1980.
    [15]刘茂才等.列宁论经济管理[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
    [16]詹一之.论列宁的社会主义道路[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
    [17]李子酋.列宁的经济学说[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18]徐国喜.列宁的改革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
    [19]舒风.列宁人才思想研究[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
    [20]叶卫平.西方列宁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21]宋才发.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2]商德文.列宁经济思想发展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23]杨会春.列宁经济思想探析[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
    [24]李忠杰.列宁主义论钢[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25]中共中央党校经典著作选编组.列宁论党的建设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26]俞良早.列宁主义研究[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27]俞良早.列宁后期思想探要[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
    [28]王元璋.列宁经济发展思想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29]俞良早.邓小平理论与列宁后期思想[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30]左亚文.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中国的改革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31]刘建武.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32]俞良早.东方视域中的列宁学说[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33]彭大成.列宁社会主义观[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4]戴锐.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论述[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35]俞良早.创论“东方列宁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6]宋才发.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究[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37]李屏南.选择与创新:科学社会主义观在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8]季正矩.列宁传[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39][苏]斯捷潘年.列宁论共产主义建设[M].北京:时代出版社,1955.
    [40][苏]娜·康·克鲁普斯卡娅.论列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1][苏]尼·波克罗夫斯基.俄国历史概要[M].北京:三联书店,1978.
    [42][德]克·蔡特金.列宁印象记[M].北京:三联书店,1979.
    [43][苏]托洛茨基.论列宁[M].北京:三联书店,1980.
    [44][苏]安·米·潘克拉托娃.苏联通史[M].北京:三联书店,1980.
    [45][苏]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第1-3卷)[M].北京:三联书店,1979-1982.
    [46][苏]玛丽亚·普里列扎耶娃.列宁的一生[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47][苏]格·马·克尔日札诺夫斯基.伟大的列宁[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7.
    [48][苏]季诺维也夫.列宁主义[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
    [49][苏]格·季诺维也夫.列宁主义研究导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
    [50][德]韦伯尔.列宁[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51][苏]凯尔任采夫.矮个伟人——列宁传[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
    [52][美]Philip Pomper. Lenin,Trotsky and Stalin:The Intelligentsia and Power [M].Columbi a U P1990.
    [53][美]Danidl Chirot.the crisis of Leninism and the decline of the left-the revolutions of 1989[M].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91.
    [54][美]K.McDermott、J.Agnew.The Comintern:A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CommunismfromL enintoStalin[M].Basingstokel 996.
    [55][美]Terence Ball.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wentieth—Century Political Thought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56][美]E.Mawdsley. S.white. The soviet Elite from Lenin to Gorbachev[M].Oxford2003.
    [1]易培强.谈谈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消灭阶级[J].经济研究,1979(01)
    [2]齐世荣.列宁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J].世界历史,1980(04).
    [3]丁平准.对列宁经济核算思想的探讨[J].经济研究,1982(11).
    [4]朱月昌.列宁对经济宣传的原则要求[J].现代传播,1982(04).
    [5]杨会春.略论列宁的“从个人利益上关心的原则”[J].马克思主义研究,1983(01)
    [6]杨会春.略论列宁的“从个人利益上关心的原则”[J].马克思主义研究,1983(04).
    [7]叶忠海、陈九华.简论列宁人才思想的基本内容[J].扬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05)
    [8]薛汉伟、潘国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基本问题——论列宁对待专家和知识分子的方针 [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03).
    [9]戴清亮.列宁论正确对待专家[J].江淮论坛,1984(01).
    [10]俞良早.论列宁关于增强国家经济管理能力的理论与实践[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984(04).
    [11]徐善广.学习列宁关于执政党必须正确处理党政关系的理论和实践[J].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01).
    [12]洪韵珊.学习列宁关于一长制的理论[J].俄罗斯东亚东欧研究,1984(05).
    [13]曾曼西.对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利用商品货币思想形成的考察[J].马克思主义研究,1984(03).
    [14]李龙.对于列宁有关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理论的探讨[J].南方经济,1985(02).
    [15]赵俊臣.列宁的一长制思想及其在我国的经验教训[J].经济问题探索,1985(03).
    [16]何东霞.论列宁所建立的社会主义经济动力机制[J].理论探讨,1986(04).
    [17]宋才发.论列宁关于制定政策与策略的领导艺术[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02).
    [18]张荣阁.列宁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J].青海社会科学,1988(03).
    [19]金学锋.列宁探索执政党领导方式的思想演进[J].苏联东欧问题,1988(03).
    [20]周明生.列宁关于国家管理经济的宝贵遗产[J].唯实,1988(01).
    [21]徐善广.列宁论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J].湖北大学学报,1990(01).
    [22]金学锋.列宁论实现党的政治领导的途径和方式[J].苏联东欧问题,1990(12).
    [23]赵振英.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与苏联外交[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0(05).
    [24]杨会春.列宁论苏维埃经济的调节者[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990(04).
    [25]张建明.列宁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思想体系初探[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03).
    [26]黎民.列宁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思想[J].苏联东欧问题,1991(06).
    [27]应国良、解民.学习列宁关于重视党的领导的思想[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1(26).
    [28]俞良早.论二月革命后列宁关于俄国社会主义战略思想的历史演进[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04).
    [29]郭道晖.人民的利益是最高的法律——学习列宁的法制思想[J].法学评论,1992(04).
    [30]俞良早.论列宁关于通过“监督和计算”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J].社会科学研究,1993(02).
    [31]俞良早.论列宁主义的历史轨迹和演进特点[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3).
    [32]俞良早.论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动力体系的两种设想[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6).
    [33]李福麟.列宁“链条——环节”论初探[J].求是学刊,1993(04).
    [34]刘彦生.列宁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及其意义[J].中欧东亚研究,1994(05).
    [35]俞良早.论列宁关于增强国家经济管理能力的理论与实践[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4).
    [36]俞良早.论列宁关于租让制思想的产生与演进[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5).
    [37]俞良早.论列宁关于“生产宣传”的思想与实践[J].理论月刊,1994(07).
    [38]俞良早.列宁后期经济建设思想的历史线索与演进倾向[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1).
    [39]邹积贵.列宁三论工作重心转移及其现实意义[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5(01).
    [40]俞良早.论列宁转变工作重心思想的演进[J].社会主义研究,1995(04).
    [41]李福麟.列宁“链条——环节”论再探[J].理论学习与探索,1995(05).
    [42]陈波.新经济政策与列宁的经济法思想[J].法学评论,1995(06).
    [43]余良早.列宁后期经济建设思想的历史线索与演进倾向[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1)
    [44]王子昌.列宁社会主义管理思想探微[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4).
    [45]左亚文.列宁晚年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和两次飞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6).
    [46]俞良早.关于经济增长动力体系理论的发展[J].孝感师专学报,1997(03).
    [47]俞良早.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J].社会科学研究,1997(06).
    [48]马尔.列宁的社会主义社会管理思想[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1).
    [49]卫兴华.列宁的商品经济、市场与政府理论的再评析[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7(03).
    [50]卫兴华.列宁后苏联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理论与实践演变新评析[J].经济经纬,1999(02).
    [51]吴东莞.论列宁关于人才动力开发的思想与实践[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0(06).
    [52]王荣阁.列宁晚年对俄国国情的再认识[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5).
    [53]赵曜.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三重涵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02).
    [54]肖枫.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十个观点[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01).
    [55]周吉鹏.列宁党政关系理论对我国建立新型党政关系的启示[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04).
    [56]梁超.列宁领导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J].社会科学研究,2001(01).
    [57]刑理.列宁关于党政关系的理论和实践[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2(04).
    [58]叶芳明.对经济管理二重性原理的质疑[J].华东经济管理,2002(06).
    [59]徐卫国.列宁论无产阶级执政党的根本任务[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01).
    [60]陈世香.列宁“经济方面的政治”思想形成的理论逻辑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9).
    [61]曾益武.论列宁的和平外交思想及外交事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02).
    [62]刘文江.试论列宁晚年思想的局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63]戴锐.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论述[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
    [64]蒋锐.列宁关于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从《论粮食税》到《论合作社》[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01).
    [65]贾建芳.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J].“当前国际政治与社会主义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
    [66]张清.解读列宁:法律与经济的互动[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
    [67]顾玉兰.新经济政策与列宁社会发展理论[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2(01)
    [68]彭新杰.浅谈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2(03).
    [69]彭新杰.浅谈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2(03).
    [70]王磊.建设有中国特色党政关系的理论思考[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2.
    [71]高正文.列宁的法律革命思想[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
    [72]孟宪平.对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史上几种模式的人本分析[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2(03).
    [73]陈力丹.再论列宁十月革命后的新闻思想[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06),
    [74]王俊文.论列宁的知识人才发展观[J].贵州社会科学,2003(04).
    [75]丁三青.发展: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理论的创新[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
    [76]顾玉兰.从发展哲学角度看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价值[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2).
    [77]曾益武.论列宁的和平外交思想[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3.
    [78]曾国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之比较[J].当代经济研究,2003(03).
    [79]王俊文.论列宁的知识人才发展观[J].贵州社会科学,2003(07).
    [80]陈榕.论列宁社会主义理论喘息的基本点[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3(03).
    [81]顾玉兰.列宁社会发展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82]方建国.一个经济学的阐释:不要抽象地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对立起来——邓小平和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列宁的超越[J].中国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04)
    [83]薛汉伟.论列宁对农民自发势力认识的转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06)
    [84]胡增文.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实践与探索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02).
    [85]唐莉.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历史嬗变[J].社会主义研究,2004(01).
    [86]杭俐.论列宁和俄共(布)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J].社会主义研究,2004(06).
    [87]张传平.列宁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轨迹与理论价值新探[J].南京大学学报,2005(02).
    [88]丁荣贵.管理的技术性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1).
    [89]钱津.马克思论资本主义管理的二重性[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03).
    [90]马徒.列宁的国家资本主义新论[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
    [91]张传平.列宁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轨迹与理论价值新探[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5(02).
    [92]毛靳堂.落后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列宁思路[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S1).
    [93]鲁琴.列宁经济管理思想探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94]俞良早.论列宁巩固俄共(布)执政地位的重要思想[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05).
    [95]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05.
    [96]张永成.论列宁的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97]伦红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东西方关系的理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98]杨周相.浅析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未来社会经济理论的创新[J].科技信息,2006(01).
    [99]戴锐.列宁晚年经济发展动力思想的利益转向[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1).
    [100]孙玉健.列宁的国家观与社会管理思想的有机统一[J].湖北社会科学,2006(01).
    [101]娄先革.列宁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思想轨迹的回顾和再思考[J].学术论坛,2006(02).
    [102]苑秀丽.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02).
    [103]顾玉兰.列宁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基础和发展[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
    [104]钟哲明.对“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提法的比较分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01).
    [105]江春泽.列宁对社会主义市场关系认识的修正[J].炎黄春秋,2006(01).
    [106]周齐亮.列宁社会主义民主思想的演进及核心内容[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107]邓海平等.提高党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社会学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7(12).
    [108]许蓉.浅论列宁的人才观[J].理论探索,2007(02).
    [109]姜迎春.列宁晚年对资本主义的辩证把握及其方法论意义[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09).
    [110]王昌英.“和平共处”:从策略到策略与战略的统一——列宁《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报告》 的当代解读[J].南京政治学院,2007(03).
    [111]王俊文.论列宁的“和平外交”发展观[J].学术论坛,2007(12).
    [112]叶剑锋.列宁探索共产党执政方式科学化的历史经验[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
    [113]王建国.列宁的司法权思想研究[J].法制现代化研究,2007(02).
    [114]王进芬.列宁关于执政党必须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思想[J].求实,2007(08).
    [115]宋朝龙.列宁帝国主义论中的三条线索[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5).
    [116]韦定广.列宁政治文化思想述评[J].社会科学,2008(01).
    [117]韦定广.欧洲文化之社会文明视野:列宁的分析及其思想价值[J].江西社会科学,2008(01).
    [118]张树德.列宁斯大林关于“一长制”思想的理论与实践[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01).
    [119]刘国光.发挥国家计划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J].理论参考,2008(03).
    [120]刘国华.列宁的公平与效率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中国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8(02).
    [121]李世杰.列宁会计思想研究[J].现代会计,2009(02).
    [122]倪德刚.列宁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经验探析[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03).
    [123]赵福浩.列宁论政治斗争与经济斗争的关系[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07).
    [124]文东升.列宁关于小农生产方式改造思想探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04).
    [125]陈海燕.论列宁处理“两制关系”的辩证思想[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04).
    [126]王建国.列宁论检察监督职能[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4).
    [127]张国安.论列宁法治思想中的法理观[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9(03).
    [128]陈波.新经济政策与列宁的经济法思想[J].法学评论,2009(06).
    [129]曹峰旗等.列宁工会维权理论的初探[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12).
    [130]曾益武.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的宣传思想比较[J].理论探索,2010(03).
    [131]胡增文等.新经济政策:列宁应对经济危机的包容性发展思想与实践[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12).
    [132]李小珊.论列宁晚年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创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02).
    [133]郑异凡.列宁论工会要捍卫工人的利益[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04).
    [134]李宝芬.合理继承列宁的遗产[J].科学社会主义,2010(02).
    [135]李宝芬等.合理基础列宁的遗产[J].科学社会主义,201 0(02).
    [136]王艳红.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的渐进发展思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137]郑异凡.苏维埃政权的危机和列宁的应对之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02).
    [138]俞良早.论列宁十月革命胜利初期的思想与1921年后的思想具有相同的性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
    [139]曹峰旗、曹文君.列宁工会维权理论初探[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12).
    [140]张有军.列宁经济法制建设的思想与实践[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03).
    [141]王进芬.列宁关于执政的共产党人要加强学习的思想[J].社会主义研究,2010(04).
    [142]程芳云.论过渡时期列宁民主建设思想的务实性[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1(01).
    [143]李爱华.论十月革命的世界和平意蕴[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1(0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