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尔市人口移动与居住地分布变迁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以历史学、人口社会学和都市地理学等为研究理论,以城市人口移动和居住地分布问题为中心,全面系统地整理分析了韩国首都首尔市的发展历程及其原因、人口移动和居住地分布的变迁过程及其各时代的特点、政府政策和调节作用,深刻总结和分析了首尔市人口移动和居住地分布的现存问题和国家有关政策措施的经验与教训,集中探讨了科学的城市建设对策方案。通过本论文,读者可以较为系统地了解首尔市在韩国历史发展各阶段中的社会地位、基本发展脉络和时代特点,科学地认识和提出韩国首都在人口移动和居住地分布方面的现存问题及其建设对策,展望其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本文由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构成。
     绪论部分包括研究的基本动机和意义、研究现状及现存问题、研究适用的基本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创新点等内容。
     本论部分共有五章。
     第一章主要论述14世纪末朝鲜封建王朝建立伊始从高丽王都开城急于迁都于首尔的各种原因、迁都过程、其历史意义和朝鲜王朝不同时期首尔市的人口移动和居住地分布变化及其历史特点问题。在漫长的封建历史过程中,由于朝鲜社会经济、商品流通和交通手段落后等诸多历史原因,王都首尔市的人口流动并不活跃,人口增长很缓慢,而且其居住地分布最大特点是以极为严格的封建身份等级制来划分的,两班贵族大都生活在城郭都市中心,菜农和贫民居住在城郭边缘地带。19世纪60年代进入近代社会以来,随着外来资本主义的侵入、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社会身份等级制的崩溃,首尔市的人口流动开始活跃起来,居住地分布也开始发生一些变化。
     第二章主要论述20世纪初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首尔市人口移动和居住地的分布变化情况及其时代特点问题。1910年“日韩强制合并”后,日本阴险地把首尔汉城府改为京城府,隶属于京畿道,从而降低首尔作为朝鲜王朝5百年王都的历史社会地位,并在首尔建立了日帝殖民统治的最高机关——朝鲜总督府。在日帝殖民统治36年间,首尔市人口移动和居住地分布的最大特点是日本殖民统治者大量进驻首尔,占据最为繁华的市中心街道生活区,而被日帝掠夺土地的破产农民大量涌入首尔,在郊区无人区广泛形成新的贫民区,凸显出殖民地大都市的时代特点。
     第三章主要论述自1945年8月光复至1964年韩国还没有正式启动现代化建设为止,首尔市的人口移动和居住地分布变化情况及其社会特点问题。这一时期,韩国经历了美军军政统治、大韩民国建立、三年战争和战后恢复建设等复杂而急剧的变化过程,首尔市的人口移动增减加剧,其主要原因有韩国光复后海外同胞的大量归国、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以后双方几次易手占领首尔市的战乱、战后难民的大量涌入等。1964年首尔已变成拥有3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在居住地分布方面人口大都集中在市中心地区;其中,钟路区和中区等历代的市中心地域,其人口密度和收容能力达到了最高极限,开始在国家政府主导下有计划地向郊区扩大发展。
     第四章主要论述1965年韩国开始大规模现代化建设以来首尔市人口的巨大发展和居住地扩张分布变化、其社会特点以及首尔市在韩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20世纪60年代中叶韩国正式启动现代化建设以来,首尔市不仅是韩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且迅速发展成为新兴产业中心。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和高速公路、地铁建设等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这一时期每年平均流入首尔市的外地人口多达50万人左右,至90年代首尔市已发展成为拥有1千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日益凸显出地区人口集中化和居住地人口过分密集化的问题。从70年代开始历届政府高度重视地区人口集中化和首都居住地人口过度密集化问题,有计划地制定和推行人口抑制、分散、都市广域化等政策;这一时期首尔市江南新区域的繁荣发展和周边新兴卫星小城市的开发发展是一大特点。
     第五章主要论述首尔市作为特大城市在人口移动和居住地分布上的诸多现存问题,总结政府有关政策的经验教训,探讨科学的建设对策方案,展望美好未来。尽管历代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和推行了各种政策措施,但现在首尔特别市人口已达1千多万,包括仁川广域市和京畿道的首都圈人口多达2千1百多万,占韩国全国人口4千6百多万(2000年统计)的46.3%,日益凸显出国土开发发展不均衡、首尔市和首都圈人口密集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现实问题。应该正视现存问题,深刻反思和科学总结历届政府的有关政策,认真吸取其经验教训,并且虚心学习和借鉴外国大城市建设管理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首尔市发展规划的科学性、计划性、长远性,制定行之有效的现实政策,建设好充满活力的美好、和谐、幸福的首都城市。
     结论部分综合分析总结首尔市发展的历史特点、在人口移动和居住地分布问题上的国家政策措施的经验教训,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行之有效的建设对策方案,展望美好的发展前景。
Taking History, Demography, and Urban Geography as supporting theories for research, focusing on issues in urban population movement an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the thesis sets forth integral, systematic summary and analysis over Seoul's urban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development causes, lays out the transition process and epochal characters of population movement an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governmental policy as well as its adjustment actions. In addition, the thesis gives a profound summary and interpretation over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drawn from the governmental approaches to Seoul's population movement and distribution, and gives a highlight on the exploration to scientific plan for urban construction as well.
     It gives readers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 over social position, basic development routes and epochal characters of Seoul in Korea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hases, helping readers come to a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ver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 ermeasures in Korean capital's population migration an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envisioning bright future of development of Seoul.
     The thesis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respectively Preface, Principal Argument and Conclusion.
     Preface is composed of the following parts, basic research motive a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research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applicable basic research theory, research main object and creative point and etc.
     Principal argument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mainly expounds on the various reasons that made Korean Feudalist Dynasty rush to remove capital from Koryo Capital Kaesong to Seoul as early as its foundation in the end of the14th century, and also elaborates the capital relocation process and its historic significance, and describes changes and historical characters in Seoul's population movement an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different ages of Korean dynasty.
     In the long course of the Korean feudalist history, due to a number of historical reasons such as underdeveloped social economy, backward commodity circul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eans, population movement of capital Seoul was inactive, and Seoul's population growth was slow. And the most significant feature was that the population area was divided by rigorous hierarchical system, as a result, the aristocratic class lived in the downtown, while truck farmers and the poor people had to live in the outskirts. After entering the modern society in the60's of19th century, following the invasion of foreign capitalism,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economy, and the collapse of feudalist hierarchical system, Seoul's population movement came to life, and some changes started to take place i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s well.
     Chapter two mainly dwells on changes in Seoul's population movement an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its epochal characters in the beginning period of the20th century when Korean was under the colonial control of Japanese Empire. Following Japan's Forced Annexation of Korea in1910, with ulterior motive, Japanese Empire changed Seoul, previously called Hanseung-bu, to Gyongseung Bu which subject to Gyonggi-do. This act degraded social class of Seoul which was the capital of Korean Dynasty with500yrs history, and following which, Japanese established in Seoul the supreme colonial authority, the Governor-general of Korea.
     During the36yrs of colonial rule under Japanese Empire, the most significant character in Seoul's population movement an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were the swarming of Japanese colonial rulers into Seoul,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of the busiest downtown living districts, and the flooding of farmers whose land had been plundered by Japanese into Seoul, all of which forced these farmers to build a wide range of new slums in No Man's Zone in the outskirts of Seoul, all these phenomena reflect the distinct epochal feature of colonial metropolis.
     Chapter three gives an illustration over the changes in Seoul's population movement an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its epochal characters in the period from August1945, when the National was liberated, to1964, when Korea had not yet launched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At this stage, Korea had gone through complex and drastic transitions, from American Military Rule to Foundation of DPRK, to Three-Yr Korean War, and to Postwar Reconstruction.
     During these transitions, Seoul's population migration had experienced abrupt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population, the major causes of which were such as massive return of overseas Korean after liberation, outbreak of Korean war in Jun1950, and the unceasing wars of chaos seeking to retake back Seoul from the hands of enemy, and postwar refugees flocking into the city. By the time of1964, Seoul had already turned into a big city with3million population, mostly living around the downtown area; while in districts such as Jongno Gu, Jung Gu which were considered as the downtown of Seuol in all ages, population density and accommodation capacity had hit the upper limit, and these districts were beginning to expand toward outskirts according to plan under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guidance.
     Chapter Four gives a discussion on issues such as Seoul's huge population development,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changes, and social characters ever since the commencement of the campaign, the large scale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in1965, and also on issues including Seoul's position and actions in Korea's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Ever since Korea launched the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60's of the mid20th Century, Seoul has not only become the Capital, the center of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but also it has rapidly developed into a center for Fledging Industries. Along with the enormous improvement on High Way, Subway Construction and quick development in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non-native population flew into Seoul more than500thousand each year on average at this phase. And after stepping into the90's, Seoul has been developed into a large city with a population number exceeding10million, and the problems arising from district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and from over-concentrated population in the habitat, started to take shape. As of the70's, successive governments have been paying great attention to problems such as district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population over-concentrated in the Capital living districts, and have laid out plans to enact and promote countermeasure policies including Population Control,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Urban Expansion. This period is significantly featured with the prosperous development of the new district of Gangnam in Seou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satellite cities in the peripheral areas.
     Chapter five gives highlight on lot of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opulation movement an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Seoul, the city of metropolis, setting forth summary over lessons and reflections on pertinent governmental policies, on exploration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scientific countermeasures, and on envisioning the bright future. Despite successive Governments'efforts to enact and promote various policies and approaches in different periods, yet at present, the population of Seoul has reached over10million, if Incheon Kwangyok City and Gyonggi-do included, the population of Capital zone would reach more than21million, accounting for46.3%of the National Population (46million, as of year2000), as a consequence, many practical problems gradually rises such as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land unbalanced, population over concentrated in Capital and Capital zone, as well a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teriorated. A right attitude should be taken, which is to face up the existing problems, to give deep reflection and give scientific summary over the relating policies of the successive governments, and to learn from experience and lessons. In addition, we ought to be modest in learning and borrowing advanced experience from foreign metropolis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to develop realistic, scientific, programmed, permanent, and forceful policies for Seoul's development plan, and to build a lively, beautiful, harmonious and happy Capital.
     In the conclusion, the thesis gives comprehensive analyses and summaries to the historical character of Seoul's development, to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drawn from National policies and approaches concerning population movement an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presenting scientific constructional countermeasures and envisioning bright future of development.
引文
1金光重:《20世纪汉城空间变迁史》,汉城市政开展研究院,2001年,P11-28。
    2姜大铉:《汉城城市化带来的区域结构变化》,教学社,1980年;李肃任,《汉城居住地空间分化研究》,梨花女子大学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1986年,P51-166;具圣烈,《我国人力供需的变化趋势与展望》,韩国保健社会研究院,1990年;国土研究院:《首都政策综合评价与改善方案》,国土研究院,1992年;京畿开发研究院:《首都圈人口移动特点研究》,京畿开展研究院,1999年;权容宇:《大城市地区的空间特性》,韩国城市地理学会(编),法文社,1999年,P220-243;崔镇浩:《人口分布与国内人口移动》,金斗燮、朴相泰、殷基洙(编),《韩国人口》,统计厅,2002年,P461-494;权容宇、柳焕宗:《韩国城市体系变化与城市管理方向》,《地理学研究》,2005年,39(1),P149-159;孙正睦:《韩国城市60年故事1》,韩郁学院,2005年:崔相哲:《广域市计划的引入与课题:外国最近动向与教训、成长管理理论与实际》,东西文化社,2006年。
    3金光重:同前书,2001年,P1-28。
    4吴景燮:《从地形看我国的城市化》,《地理与教育》,2001年第3期,P115-126。
    5汉城市史编纂委员会:《汉城600年史》,汉城市史编纂委员会,1983年。
    6李恩淑:《交通与城市空间形态》,《地理学研究》,1986年第11期(1),P25-34。
    7梁玉嬉:《汉城人口与居住地变迁:1394-1945年》,梨花女子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1年。
    8高东焕:《18-19世纪汉城临江地区商业发展》,汉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3年。
    9成晓显:《汉城的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94年汉城学研讨会1”,汉城特别市,1994年。
    10权容宇、李自源:《首都圈人口移动的空间特点研究》,《国土规划》,1995年第30期(4),P21-39。
    11朴宇瑞:《首都圈地区人口移动方向与特点研究》,《延世行政村》,1996年第21期,P95-110。
    12李外熙(音译):《首都圈人口移动的特点研究》,京畿开发研究院,1999年,P31-114。
    13汉城作为朝鲜王朝的首都,是国家政治、行政、军事、商业的中心,发挥着国家中枢的作用。汉城市内以景福宫为中心,至现在光化门的大路两侧分立着议政府、户曹、礼曹、兵曹、刑曹、工曹等主要政府机关,崇礼门至兴仁之门地区密布数千门店铺。
    14李基锡:《20世纪汉城的城市发展》,汉城市政开发研究院,2001年。
    15任昌浩、李昌武、孙政落:《汉城周边地区移居特点分析》,《国土规划》,2002年,第37期(4),P95-108。
    16金周逸、安建赫:《汉城三大区域中心变化状况研究》,《国土规划》,2003年,第38期(3),P303-316。
    17千贤淑:《首都圈新兴城市居住人员移动动机和类型》,《京畿论坛》,春季刊,2004年,P91-111。
    18崔恩英、赵大献:《汉城市内人口移动的特点研究》,《韩国地域地理学会刊》,2005年第11期(2),P169-186。
    19南英宇、孙承浩:《汉城城市结构变化》,多乐坊,2006年。
    20金显煜:《朝鲜时代定都汉阳之争》,《韩国学术信息》,2007年。
    1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1995年达到顶点,开始出现减少趋势。这类现象说明汉城、仁川等大都市正在发挥主导作用。1990年汉城地区生产总值为49兆3千亿韩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26.2%,达到最高值,1995年为26.0%,2000年为23.9%,2005年为21.9%,持续下滑;仁川生产总值1990年占全国的比例为5.2%,也达到了最高值,此后也持续下滑,2005年达到4.5%。但作为汉城、仁川产业基地的京畿道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例1985年为14.4%,1990年为17.2%,1995年为17.5%,2000年为19.3%,2005年达到21.6%,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国土地理情报院:《韩国地理志·首都圈》,国土地理情报院,2008年,P155-210。
    2崔上珉:《汉城与釜山生态要素因素》,《地理学丛》,1979年第6期,P44-69。
    3姜大铉:《汉城城市化带来的区域结构变化》,教学社,1980年;
    24张在勋:《韩国地理环境与村落分布》,《应用地理》,1986年第9期,P39-51;张在勋:《韩国丘陵地区的发展与土地利用研究》,《应用地理》,1991年第14期,P83-103。
    25尹福子、柳莞、金惠晶:《汉城家庭移居动机和类型》,《大韩建筑学会论文集》,1993年第9期(1),P21-30。
    26都庆善:《汉城各社会阶层居住地分化研究》,《地理学论丛》,1994年第23期,P25-48。
    27权逸:《新市区开发与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实例研究》,汉阳大学大学院博士学位论文,1995年。
    28李素暎:《市中心商业活动布局选择特点研究》,汉城大学研究生院博士论文,1997年。
    29孙正睦:《朝鲜时代城市社会研究》,一支社,1977年,P200-210。
    30孙正睦:《汉城城市规划故事》(1-5卷),韩尔出版社,2003年。
    31孙正睦:同前书。
    32洪景九、金途哖:《大学路地区特殊化政策对建筑物用途变化的影响》,《国土计划》,2005年第40期(7),P87-91。
    33金东实:《汉城市地理背景与城市化状态比较研究》,韩国教员大学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08年,P50-91。
    34李建护:《从“熵”原理的角度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用途的空间特点》,《国土计划》,1994年第29期(1),P25-37。
    35 Allen, P. M.& Sanglier, M., Dynamic Models of Urban Growth, Journal of Social Biological Structure, 1,265-280,1978桑秋、修春亮:《都市圈政策浅析》,《城市发展研究》,2003年04期;周春山、许学强:《西方国家城市人口迁居研究进展综述》,《人文地理》,1996年04期。
    36沙工护相:《首都圈市街化地区的扩张过程与特点研究》,首尔市立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P59-98;首尔市:《首都圈人口及产业空间分布变化研究》,首尔市开发研究院,2010年,P7-59;申祥营:《构建汉城住宅统计的基础及运用方案》,首尔市开发研究院,2009年,P39-66;金宗完:《城市发展中人口变化因素的分析》,朝鲜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1金兴舜:《朝鲜开国之初汉阳迁都之争》,《国土计划》,2009年第44期(4),P21-36。
    2金韩培:《寻找城市的面貌:韩国城市景观变迁与原形研究》,太林文化社,1998年。
    3金显煜:《朝鲜王朝实录中的汉阳分布和城市管理》,成均馆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4金兴舜:同前书,2009年。
    5金兴舜:同前书,2009年。
    6金兴舜:同前书,2009年。
    7金泳谟:《韩末汉城府人口的身份结构与人口移动》,《成谷农村》,1980年第11期,P33-84。
    8汉城市史编纂委员会:《汉城600年史》(第5卷),汉城市史编纂委员会,1983年。
    9汉城市史编纂委员会:前书,1983年。
    10首尔特别市市史编纂委员会:《首尔人口史》,首尔特别市市史编纂委员会,2005年。
    11金寅杰:《朝鲜后期身份史研究现状》,《近代史研究会》(编),韩国中世纪社会解体的各类问题,韩尔出版社,1987年,P 331-376。
    12姜焕雄:《朝鲜初期风水地理思想研究》,世宗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13金永镐:《朝鲜后期城市商业新发展》,《韩国史研究》,1968年第2期,P213-340;金永镐:《朝鲜后期手工业的发展与新经营形态》,《大同文化研究》,1972年第9期,P173-214。
    14 http://dwban22. egloos. com/4983655
    15 http://dwban22. egloos. com/4983655
    16太祖李成桂考察南京地势,咨询王师无学大师。无学回答说:“”此地四面突起、风景秀丽,中部平坦宽阔,适于建都。但需体察众意再做定夺。”因此,体会太祖希望尽快定都的心意的大臣们就表示:“如果一定要迁都,此地很好”。于是,太祖不顾一些臣子反对迁都的意见,最终定都汉阳。金宜元:《国土履行书》,书籍影响力,1997年。
    17申捧承:《朝鲜王朝500年第3卷:汉阳迁都》,金星出版社,1988年。
    18同前书。
    19李贤均:《朝鲜时代汉城府城市结构》,汉城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20申奉承:同前书,1988年。
    21汉城市史编纂委员会:《汉城市史》,汉城市,1997年。
    22权太焕、全光熙、殷基洙:《汉城传统理解:人口与城市化》,汉城市市立大学汉城学研究所,1997年。
    23基础的记录是依据《太祖实录》中所提到的赵浚、金士衡的意见。“汉阳山河形势突出,四方道里平整,利于船车通行,若永久定都于此,真是顺应了上天和百姓的意愿”。《太祖实录》第6卷,太祖3年8月,癸未条、乙酉条。
    24李重焕、李翼成:《择里志》,乙酉文化社,1981年。
    25崔完基:《汉阳:想在那里生活?》,教学社,2006年。
    26“若不迁都,群臣必废之,汝奈何独谓不可?”《高丽史》,《尹谐传,附尹泽》,祸王4年11月,《高丽史节要》28卷,恭愍王16年4月,祸王8年8月,恭让王2年7、8、9月。
    27高东焕:同前书,2007年。
    281394年8月末,都平议事司上书,称汉阳“前后山河形俊,四方道里平整,船车通行,定都于此可永传后世,应天承运。”高东焕,同前书,2007年。
    29金显煜:同前书,2008年。
    30李成武:《朝鲜王朝史》,水幕塞(音译),2011年。
    31汉城市史编纂委员会:前书,1997年。
    32李镐根:《朝鲜王朝史》,清雅出版社,2005年。
    33崔永俊:《国土与民族生活史》,图书出版韩吉社,1997年。
    34《李朝实录》,世宗10年润4月,戊子条.
    35金寅杰:前书,1987年,P331-376。
    36太祖5年(1394年)至世宗实录地理志(1428年),西部3坊被取消,《新增东国舆地胜览》(1530年)显示北部1个坊被取消。李恩淑:《城市交通发展与城市发展:以汉城为中心》梨花女子大学研究生院博士论文,1987年,P36-38。
    37李基锡:《20世纪汉城发展》,汉城市政开发研究院,2001年。
    38 Adward Wagner在1987年研究中所使用的大部分地名是依据(大东舆地图)(19世纪中叶,金正浩)推测位置,白莲山和合井里是参照1919年日本陆军测地部发行的1:50,000地形图。《大东舆地图》在安岳山南的奉元寺附近标注了新寺洞,1919年1:50,000地形图却在中山里附近的新沙里标注了下新沙洞、上新沙洞。Adward Wagner,前书,1987年,P173-193。
    39孙正睦:《朝鲜时代城市化研究》,一支社,1977年,P200-210。
    40金明慎:《朝鲜迁都汉阳的风水地理争论研究》,陵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41李寿乾:《朝鲜初期户口移动现象》,《韩国学论丛·李瑄根博士古稀纪念论文集》,1974年,P153-172。
    42朴庆容:《汉城府研究》,国学资料院,2000年。
    43李铉军:《朝鲜前期汉城府城底十里的地理特点研究》,汉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7年。
    44高束焕:《朝鲜后期汉城府行政编制变化》,《汉城学研究》,1998年第11期(1),P37-81。
    45孙正睦:前书,1977年。
    46梁玉嬉:前书,1991年。
    47梁玉嬉:前书,1991年,P11-83。
    48孙正睦:前书,1997年,P202。
    49孙正睦:前书,1997年。
    50汉城大学出版部:《户口总数》,1789年,汉城大学出版部,1971年。
    51汉城大学出版部:《户口总数》,1789年,汉城大学出版部,1971年。
    52朴永翰、吴相学:《朝鲜时代滩涂开发:国土扩张过程与利用问题》,汉城大学出版部,2004年。
    53朴永翰、吴相学:前书,2004年。
    54梁玉嬉:前书,1991年。
    55粱玉嬉:前书,1991年。
    56梁玉嬉:前书,1991年。
    57梁玉嬉:前书,1991年。
    58梁玉嬉:前书,1991年,P11-83。
    59金明慎:前书,2008年。
    60孙正睦:前书,1977年。
    61孙正睦:前书,1977年,P167。
    62孙正睦:前书,1977年。
    63张智然:《开城与汉阳的都城构成比较》,《汉城学研究》,2002年第15期(1),P55-97。
    64元鹤熙:《旧韩末汉城居住空间形态》,《地理学丛》,1978年第6期,P25-32。
    65孙正睦:前书,1977年。
    66城外设立8坊的具体时间不详细,但可以大概知道西部2坊、南部3坊是在1751年之前(《都城3郡分界总录》),北部3坊是在1789年(《户口总数》)之前设立的。
    67汉城大学出版部:前书,1971年。
    68梁玉嬉:前书,1991年,P27-28。
    69梁玉嬉:前书,1991年。
    70李寿乾:前书,1974年,P156-159。
    71孙正睦:前书,1977年。
    72孙正睦:前书,1977年。
    73孙正睦:前书,1977年。
    1姜昌逸:《日帝殖民统治朝鲜政策:关于殖民地遗产问题》,历史与现实,1994年,P40。
    2元鹤熙:《京城府的城市结构:商业分布与地区类型为中心》,《地理学丛》,1988年第16期,P53-63。
    3京城府:《京城府辖区图》,京城府,1913年。
    4京城府:前书,1926年。
    5京城府:《京城府辖区图》,京城府,1926年。
    6吴世远:《日帝殖民统治时期殖民政策变化研究》,《韩国日本语文学会》,2005年第27期,P124。
    7李惠银:《日帝侵略时期汉城不同民族居住地分布》,《乡土汉城》,1992年第52期,P105-155。
    8京城府:《京城府城市规划要览》,京城府,1943年。
    9 www. seoul. go. kr/
    10历史学研究所:《近代日本思想潮流和朝鲜侵略论》,《今天亲日问题与日本对朝鲜的侵略》1993年,P102-103。
    11韩国城市地理学会编:《韩国城市》,法文社,1999年。
    12韩国都市地理学会编:前书,1999年。
    13朴世勋:《1920年代京城城市规划的特点》,《汉城学研究》,2000年第15期,P12-35。
    14朴世勋:前书,2000年。
    15韩惠人:《强制动员政策与动员思想体系》,《韩国日本语文学会学术论文发表会论文集》,2005年,P170。
    16朴指向:《帝国主义神化与现实》,汉城大学出版部,2000年,P278-279。
    17许水烈:《1930年代军需工业政策与日本独占资本的进出》,《日帝对韩国的殖民统治》,南海文化社,1985年,P246-248。
    18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日帝殖民统治下强制动员人员实际调查研究报告》,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2003年,P124。
    19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前书,2003年,P124。
    20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日本历史教科书有关韩国内容的调查分析与更正资料开发》,《2003年教育资源部委托调查课题报告》,2003年,P319-320。
    21京城府:前书,1943年。
    22首尔市:《广域化时代首尔市人口变化展望基础研究》,首尔市政开发研究院,2010年,P9-40。
    23南英宇:《日帝殖民统治下京城府棚户村的形成》,“文化历史地理”,1989年创刊号,P39-52。
    24南英宇:前书,1989年,P39-52。
    25孙正睦:《日帝侵略初期城市社会状况:以汉城为中心》,《乡土汉城》,1983年第41期,P109-163。
    26韩国城市地理学会编:前书,1999年。
    27韩国城市地理学会编:前书,1999年。
    28汉城特别市市史编纂委员会:《汉城600年史》,汉城特别市市史编纂委员会,1996年。
    29孙正睦:《汉城600年的轨迹》,《汉城学研究》,1995年第4期,P37-58。
    30大韩住宅公社:《大韩住宅公社20年史》,大韩住宅公社,1979年。
    31《东亚日报》,1921年10月9日;《东亚日报》,1921年10月19日;《东亚日报》,1921年12月21日。
    32《东亚日报》,1923年1月26日。
    33《东亚日报》:同前,1921年。
    34京城府:《户口统计》,京城府,1993年。
    35《东亚日报》,1927年8月31日;姜万吉:《日帝时期民生史研究》,创作社,1987年。
    36《朝鲜日报》,1931年1月23日;姜万吉:前书,1987年。
    37李基锡:《20世纪汉城发展》,汉城市政开发研究院,2001年,P51。
    38汉城特别市:《汉城城市规划沿革》,汉城特别市,1977年。
    39汉城特别市:前书,1977年。
    40大韩住宅公社:前书,1979年。
    41汉城特别市:前书,1977年。
    42汉城特别市:前书,1977年。
    43知性堂:《地番区划大京城程度一览图》(1:25,000),(汉城特别市市史编纂委员会编,1981年,《汉城600年史》第4卷附录地图),1936年。
    44金庆逸:《日帝殖民统治下城市贫民层的形成:京城府所谓“土房民”为中心》,文学和知性社,1986年,P203-257。
    1汉城市:《汉城600年史》,汉城市,1986年。
    2汉城特别市市史编纂委员会:前书,1997年。
    3汉城特别市市史编纂委员会:前书,1997年。
    4韩政逸:《5·10选举过程,如何看待现代史》,东亚日报社,1988年,P196-197。
    5崔章集:《国民国家的形成与近代化问题》,韩吉社,1994年,P91;卞太燮:《韩国史通论》,三英社,2000年,P497。
    6汉城特别市:《汉城统计年报》,汉城特别市,1999年。
    7陈德奎:《李承晚时代权力结构分析》,韩吉社),1980年;郑容煜:前书,1996年,P677。
    8朴玄垛:前书,1994年,P128-130。
    9外交通商部:《韩国外交40年》,外交通商部,1990年,P88-89。
    10尹宗周:《对汉城市人口变动的考察》, 《尹宗周离任纪念论文选集》,1985年,P2345。
    11崔云植:《汉城交通发展与城市空间变化》,《花女子大学论丛》,1986年第49期,P345-362。
    12崔云植:前书,1986年第49期,P345-362。
    13汉城市:《汉城统计资料集》,汉城市,1997年。
    14宋现英:《不良住宅再开发与住宅环境的变化:以汉城市为中心》,梨花女子大学博士论文,1994年。
    15汉城市政开发研究院:《20世纪汉城空间变迁史》,汉城市政开发研究院,2001年,P56。
    16汉城市政开发研究院:前书,2001年。
    17崔恩英:《地区间人口移动的空间特点分析》,《汉城城市研究》,2004年第5期(3),P49-66。
    18汉城特别市:《汉城城市规划》,汉城特别市,1965年。
    19汉城特别市:《城市规划基本资料调查》,汉城特别市,1962年。
    20汉城市史编纂委员会:《汉城600年史》第5卷,汉城市史编纂委员会,1983年。
    21汉城市史编纂委员会:前书,1983年。
    22张世勋:《城市无许可定居点撤销整顿政策研究》,汉城大学研究生院博士论文论文,1987年。
    23李基锡:《对亚克朗市贫困地区的空间分析研究》,《地理学与地理教育》,1979年第9期(1),P78-105;宋现英:前书,1994年。
    24汉城市政开发研究院:前书,2001年。
    25汉城特别市市史编纂委员会:《汉城600年史Ⅱ、Ⅲ,汉城特别市市史编纂委员会,1986年;孙正睦:《汉城市规划故事》(1-5卷),韩郁出版社,2003年;沈承姬:《汉城,记忆时间的空间》,那劳(音译)媒体,2004年。
    26河成圭、金在益:《居住地与工作单位不一致现象研究》,《国土计划》,1992年第27期(1),P51-71。
    27崔恩英:《地区间人口移动的空间特点分析》,《汉城城市研究》,2004年第5期(3),P49-66。
    28汉城特别市:前书,1962年。
    29洪豆承:《阶层的空间分化1975-1985年》,茶山出版社,1991年。
    30韩在应:《汉城市区扩张研究》,汉城市立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P69-75。
    31汉城市史编纂委员会:《汉城市史》,汉城市,1997年。
    32河成圭:《新兴城市开发的评价和教训》,大韩国土城市计划学会《首都圈新兴城市开发的大讨论论文集》,2000年。
    33尹寅进,《汉城市社会阶层别居住地分化形态及其社会含义》,《首尔学研究》,1998年,p229-270.
    1京畿开发研究院:《首都圈人口移动的特点研究》,京畿开发研究院,1999年。
    2卢春喜:《首都圈地区结构及生化圈分析和改编战略研究》,京畿开发研究院,2000年,P31-99。
    3姜铉秀:《首都圈计划管理的概念和必要性(2)》,《城市情报》,2006年第296期,P35-47。
    4权逸、姜炳基、崔昌奎:《新开发居住地的微观城市土地利用研究》,大韩国土城市规划学会93年秋季学术发表大会,1993年。
    5具圣烈:《我国人力供给结构的变化和展望》,韩国保健社会研究院,1990年,P361-393。
    6裴淳锡、金显植、朴相宇、金庆锡、金德礼、崔熙铁:《首都圈城市发展管理与新兴城市开发》,国土研究院,2000年,P22-46。
    7尹仁下、金镐演:《首都圈通勤通行模式研究:1990-1996年》,《国土计划》,2003年第38期(6)P87-97。
    8汉城市:《广域化时代汉城市人口变化展望基础研究》,汉城市政开发研究院,2010年,P940。
    9梁在燮、金上日:《汉城大都市移居模式与移居家庭的特点》,市政开发研究院,2007年,P17-66。
    10外交通商部:前书,1990年,P46;京乡新闻社:《实录第5共和国》,就乡新闻社,1987年。
    11李承在、郑日护、权赫、柳承圭:《首都圈通行模式变化与交通政策方向研究》,国土研究院,2003年,P21-29。
    12金文显:《汉城市居住环境实态和住宅政策方向研究》,汉城市政开发研究院,2008年,P9-80。
    13首都圈人口及产业的区域再分散,在确定开发诱导区域的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国家中枢管理功能、国际功能,确定汉城地区功能以外的布局规定,诱导按基本功能的不同进行分散,遏制首都圈过度集中的教育功能,完善首都圈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确定广域“综合交通体系”。金相洙:《住宅地区的结构特别与变化研究》,汉城大学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1984年。
    14李喜渊:《人口学:人口的地理学理解》,法文社,2003年。
    15李基泽:《韩国区划政治:资料选集》,一新社,1986年。
    16李宗锡:《韩国政治与美国:介入的构造与历史过程》,实践文学社,1990年。
    17国土统一院:《南北对话白皮书》,国土统一院,1988年。
    18赵镇哲:《世界化、分权化时代的网络型国土空间构造》,《国土研究院》,2004年第268期,P112-118。
    19李英银:《通过城市成长潜力与土地开发潜力的比较分析研究城市开发管理方向》,汉城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20赵明浩、任昌浩:《首都圈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国土计划》,2001年第36期(7),P183-195。
    21金广益、柳焕宗:《城市与世界化》,金寅、朴洙振编,《城市解析》,绿色通道,2006年,P129-144。
    22元济茂:《汉城市交通体系形成研究》,《汉城学研究》,1994年第2期,P57-111。
    23李惠银:《大众交通手段对汉城市发展的影响:1899-1968年》,《地理学》,1988年第37期,P 28-30。
    24元济茂:《新兴城市开发与交通体系的问题》,《大韩国土城市计划学会首都圈城市开发讨论会资料集》.2000年。
    25徐淳铎:《首都圈整顿计划的实施、管理改善方案》,《城市行政研究》,2002年第17期,P45-61。
    26李喜渊:前书,2003年。
    27李容焕:《金大中政府的区制改革中间评价》,《法规研究》,2000年第9期(2),P43-81。
    28李容焕:前书,2000年。
    29统计厅:《人口住宅总调查报告》,统计厅,2006年。
    30崔奉浩:《我国家庭和家族结构的变动》,韩国保健社会研究院,1990年,P257-291。
    31李基锡:《汉城市中心地1960年的人口及住宅分布特点的多角度分析》,《地理学与地理教育》,1975年4月,P1-26。
    32徐淳泽:《首都圈规划管理系统构建方向》,《城市情报》,2006年第297期,P14-26。
    33李基锡:《住宅建设与城市内的地区分化》,1982年第42期,P109-117。
    34李喜渊、李承珉:《汉城大都市圈通勤通行模式与移居分析》,《韩国城市地理学会2007年夏季学述大会发表论文集》,2007年,P71-86。
    35安哲镐:《根据地球资源卫星分析汉城城市区域变化》,《韩国测地学会志》,1984年第2期(1),P 5-16。
    36崔成在:《国民落后生活展望与对策研究》,《韩国老年学》,1992年第12期(2),P2-21。
    37李水奉:《1993年劳动市场展望与课题》,《劳动动向定期分析》,1992年,P76-96。
    38安英进:《关于事务情况的城市经济地学研究动向与课题》,《韩国经济地理学会志》,2002年第5期(2).P230-231。
    39孙承浩):《首都圈通勤通学通行与地区结构的变化》,《韩国城市地理学会志》,2003年第6期(1),P69-83。
    40孙承浩:前书,2003年。
    41金容昌:《产业再构建与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网络城市》,国土研究院,1997年第191期,P32-40。
    42李熙昌、朴熙奉、郑宇日:《影响地区居民的定居意识的要素分析》,《韩国政策会报》,2004年第13期(3),P147169。
    43汉城特别市、京畿道:《1997年基准居民登记的人口统计》,汉城特别市、京畿道,1998年。
    44金仁、朴英圭:《住宅所有关系与居住地分化现象》,《社会科学与政策研究》,1984年第6期(2),P117-151。
    45姜铉秀:前书,2006年
    46郑焕容:《韩国城市发展阶段研究》,《韩国地域开发学会》,2003年第15期(2),P205-228。
    47金镇有、池奎铉:《低收入家庭移居特点分析》,《国土计划》,2007年第42期(1),P81-97。
    48宋明圭:《地方公共许可对各收入阶层分化的影响研究》,汉城大学博士论文,1992年。
    49宋明圭:前书,1992年。
    50周成在、李康元:《首都圈自然保全区域的状况和管理方向》,《地理学研究》,2002年第36期(4),P283298。
    51金元浩、高俊镐、金承俊、孟多美、李新海、李周逸:《为强化汉城竞争力:空间结构分析与交通体系重组战略》,汉城市政开发研究院,2009年,P55-152。
    1权源庸,《为开发城市模型对汉城居民住房分布态势的考察》国土研究,1982。朝鲜总督府,《朝鲜总督府官报》,1912.8—1945.8。
    2汉城市政开发研究院,《汉城城市规划·整理构想》,汉城市政开发研究院.1992。
    3汉城,《汉城城市规划沿革》,汉城,1991。权善正,《在风水的社会构想基础上看待景观和场所》,韩国教员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4汉城特别市:《汉城的城市规划:1394-2011》,汉城特别市,1997年。
    5金贤珠:《汉城及首都圈问题现状与对策》,三星经济研究所,2000年。
    6建设交通部:《第三次首都圈调整计划(2006—2020)》,建设交通部,2006年。
    7权容宇:《首都圈研究》,韩郁(音译),1998年,P15-34。
    8许在完:《新城市开发制度的评价》,“城市情报”,1994年第13期(2),P2-10。
    9许在完:前书,P2-10。
    10金庆焕、徐承焕:《城市经济学》,洪文社,1994年,再引用。
    11黄万益:《首都圈开发和环境对策》,“土地研究”,1993年第4期(4),P56-66。
    12金庆焕、徐承焕:前书,1994年。
    13申京嬉:《汉城老仁町现状和运营改善方案研究》,“市政研究”,1991年第11期,P199-228。
    14金仁、朴英圭:《住宅所有关系与居住地分化现象》,“社会科学与政策研究”,1984年第6期(2),P117-151。
    158金一炫、崔奉浩:《未来人口评估与人口学的特点:以1990年人口调查及新人口评估为中心》,“韩国人口学会志”,1991年第14期(1),P70-87;郑然庆:《汉城市老龄人口的空间分布分析》,“绿雨会报”,1979 年第21期,P32-46;金晋均、赵羲渊:《韩国社会下层研究》,韩郁,1985年,P143-169;全明镇、郑名址:《汉城大都市圈决定通勤通行特点变化及通勤距离的要因分析》,“国土规划”,2003年第38期,P159-173。
    16金柱希:《汉城中心职能空间分析研究》,韩国地方行政研究院,1985年。
    17周成在:《限制首都圈会导致国家经济实力弱化?》,徐承焕编,“20名大学教授撰写的深层面谈论述精选》,知常社,2004年,P52-57。
    18金昌爽:《从权力精英的居住布局看汉城社会空间结构》,“国土计划“,1999年第37期(5),P65-85。
    朴信映:《老龄化社会的住房政策方向》“国土:规划与政策”,2002年第254期,P20-29。
    (?)崔镇浩:《人口分布和国内人口迁移》,金斗燮、朴相泰、殷基洙(编),《韩国人口》,统计厅,2002年,P461-494。
    1朴炫姝、蔡美玉、崔赫宰、崔寿:《土地政策的展开和发展方向》,国土研究院,1998年,P69;李太一柳海雄、桂基锡:《综合土地政策研究》,国土研究院,1984年,P14-15。
    22国土研究院:《沧海桑田:国土60年》,国土研究院,2008年,P102;蔡美玉、郑希男、宋河承:《向先进社会迈进的土地政策方向和促进战略研究》,国土研究院,2006年,P66。
    23姜永玉、朴水弘:《汉城大都市城市发展预测研究》,“大韩地理学会志”,2000年第35期(4),P 621-639。
    24李喜渊、李承玟:《首都圈新城开发对人口迁移和通勤通行样式的影响》,“大韩地理学会志”,2008年第43期(4),P561-579。
    25卢姬顺、李昌武、崔莫重:《城市空间结构的多核化过程研究》,“国土规划”,2004年第39期(2),P47-61。
    26卢春喜:《汉城城市行政公共服务研究》,“韩国城市行政学报”,1988年创刊号,P23-58。
    27张世勋:《城市化》,金斗燮、朴相泰、殷基洙(编),“韩国的人口”,统计厅,2002年,P295-524。
    28卞昌钦、李汉逸:《对灵活处理居住标准的汉城住房供给率的再评价和效果研究》,“住房研究”,2004年第12期(2),P29-54。
    29朴巡逸:《经济增长与分配的相生相克以及老龄化的影响》,“韩国社会政策”,2005年第12期,P7-70。
    30权容宇:《首都圈广域都市圈的设定》,“国土规划”,2001年第36期(7),P197-219。
    31金庆惠、金善子、鲁殷异:《超高龄化社会,汉城变化发展与政策课题》,汉城市政开发研究院,2010年,P15-42。
    32郑喜尹、金济国:《构建首都圈规划管理系统》,“城市情报”,2006年第297期,P27-42。
    33田有新:《城市发展管理开发密度管理方案》,中央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34金善子:《首尔市低出生率应对政策课题与发展展望》,首尔市政开发研究院.2009年.P13-43。
    35金大荣:《仁川市空间结构的特点变化与系统城市结构运营方向》,“韩国地域地理学会志”,2003年第9期(1),P24-34。
    36生活水平、社会地位比较高的江南公寓住宅区的生活进入了稳定阶段,人口构成上不仅小孩比较少,中学生数量较其他地区也有递减趋势。除了居住地的社会阶层化,外国人的分布也值得关注。与殖民时期日本人居住分散的现象不同,现在汉城居住的外国人数量已达57000人,分布也很广
    37裴玉贤、金太善、洪尚玉:《晚年生活认识研究》,“资源问题研究”,1992年第11期,P148-162。
    38权容宇、李载俊:《首都圈开发限制区域解禁区环境亲和住宅园区建设的方向》,“地理学研究”,2002年第36期(2),P89-100。
    39崔淑嬉、闵承圭:《老龄化政策的优先级别分析》,三星经济研究所,Issue Paper,2008年。
    卞美梨、申相英、赵权重:《单人家庭导致汉城变化》,SDI政策报告,2009年第30期,P1-18。
    1.桑秋、修春亮:《都市圈政策浅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3年,04期。
    2.周春山:《城市人口迁居理论研究》[J], 《城市规划汇刊》,1996年,03期。
    3.周春山、许学强:《西方国家城市人口迁居研究进展综述》[J], 《人文地理》,1996年,04期。
    4.秦玉波:《韩国当代建筑初探》[D],东南大学,2006年。
    5.吕婷婷、穆新伟、任建兰:《韩国经济发展及经验借鉴》[J], 《世界地理研究》,2003年,02期。
    6.张正康:《都市圈规划初探》[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京城府:《京城府管内图》,京城府,1913年。
    2.京城府:《京城府管内图》,京城府,1926年。
    3.京城府:《京城府城市规划要览》,京城府,1943年。
    4.京城府:《户口统计》,京城府,1933年。
    5.京乡新闻社:《第5共和国实录》,京乡新闻社,1987年。
    6.《高丽史》卷106,尹谐传、附尹泽;同书,卷336,禑王4年11月。
    7.《高丽史节要》卷28,恭愍王16年4月;同书,卷31,禑王8年8月;卷34,恭让王2年7、8、9月。
    8. 《东亚日报》,1921年10月9日。
    9. 《东亚日报》,1921年10月19日。
    10.《东亚日报》,1921年12月21日。
    11.《东亚日报》,1923年1月26日。
    12.《东亚日报》,1927年8月31日。
    13.鲜于钱(音译):《朝鲜人生活问题研究(2)》,《开辟》第21期,1920年3月号。
    14.《朝鲜王朝实录》,世宗10年,润4月,戊子条。
    15.《朝鲜日报》,1931年1月23日。
    16.《朝鲜日报》,2011年10月17日。
    17.朝鲜总督府:《朝鲜总督府官报》(1912.8-1945.8),朝鲜总督府,1945年。
    18.《太祖实录》第6卷,太祖3年8月,癸未条、乙酉条。
    19.韩政逸:《5.10选举及选举过程,如何看待现代史》,东亚日报社,1988年。
    20.http://dwban22.egloos.com/4983655
    21.www.seoul.go.kr/
    22.爱德华·瓦戈内(音译):《十七世纪朝鲜的社会阶层:以1663年汉城北部户籍为中心》,梨花大学史学系研究室(编译),朝鲜身份史研究,法文社,1987年。
    23.姜大铉:《汉城城市化过程中地区结构的变化》,教学社,1980年。
    24.姜万吉:《日帝时期贫民生活史研究》,创批社,1987年。
    25.姜昌逸:《日帝支配朝鲜政策:殖民地遗产问题》,历史与现实,1994年。
    26.建设交通部:《第三次首都整备计划(2006-2020)》,建设交通部,2006。
    27.京畿开发研究院:《首都圈人口移动特点研究》,京畿开发研究院,1999年。
    28.高东焕:《朝鲜时代汉城市史》,太学社,2007年。
    29.具圣烈:《我国人力供需结构的变化趋势和展望》,韩国保健社会研究院,1990年。
    30.国土研究院:《沧海桑田,国土变化60年》,国土研究院,2008年。
    31.国土研究院:《首都圈政策综合评价和改善方案》,国土研究院,1992年。
    32.国土地理情报院:《韩国地理志·首都圈》,国土地理情报院,2008年。
    33.国土统一院:《南北对话白皮书》,国土统一院,1988年。
    34.国土海洋部:《2008年度国土计划及使用报告书》,国土海洋部,2008年。
    35.权容宇:《大都市的空间特性》,韩国城市地理学会编,汉文社,1999年。
    36.权容宇:《首都圈研究》,韩郁学院,1998年。
    37.权太焕、全广熙、殷基洙:《汉城的传统理解:人口与城市化》,汉城市立大学汉城学研究所,1997年。
    38.金庆逸:《日帝统治下城市贫民层的形成:以京城府棚户民为中心》,文学和知性社,1986年。
    39.金庆惠、金善子、鲁银伊:《超高龄社会汉城变化展望与政策课题》,首尔市政开发研究院,2010年。
    40.金庆焕、徐承焕:《城市经济学》,洪文社,1994年。
    41.金广益、柳焕宗:《城市与世界化》,金寅、朴秀振编,《城市解析》,绿径,2006年。
    42.金光重:《20世纪汉城空间变迁史》,汉城市政开发研究院,2001年。
    43.金文显:《首尔居住环境实态与住宅政策方向研究》,首尔市政开发研究院,2008年。
    44.金善子:《汉城低出生率应对政策课题与发展方向》,首尔市政开发研究院,2009年。
    45.金元浩、高俊镐、金承俊、孟多美、李辛海、李周逸:《通过空间结构评估和交通体系重组战略强化首尔的竞争力》,首尔市政开发研究院,2009年。
    46.金宜元:《国土履历书》,书的力量,1997年。
    47.金寅杰:《朝鲜后期身份史研究现状》,近代史研究会编,《韩国中世纪社会解体期的各类问题》,韩郁(音译),1987年。
    48.金柱希:《汉城市中心功能的空间分析研究》,韩国地方行政研究院,1985年。
    49.金晋均、赵羲渊:《韩国社会低层研究》,韩郁(音译),1985年。
    50.金韩培:《寻找我们城市的面貌:韩国城市面貌变迁与本体性研究》,太林文化社,1998年。
    51.金显煜:《朝鲜时代汉阳定都之争》,韩国学术情报,2007年。
    52.金贤珠:《汉城及首都圈问题的现状与对策》,三星经济研究所,2000年。
    53.金慧承:《居住福祉支援与传达体系构筑方案研究》,国土研究院研究委员会,2007年。
    54.南英宇、孙承浩;《汉城的城市结构变化》,多乐坊,2006年。
    55.卢春喜:《首都圈地区结构、生活圈分析及改组战略研究》,京畿开发研究院,2000年。
    56.大韩住宅公社:《大韩住宅公社20年史》,大韩住宅公社,1979年。
    57.朴庆容:《汉城府研究》,国学资料院,2000年。
    58.朴永翰、吴相学:《朝鲜时代滩涂开发:国土扩张过程与利用问题》,汉城大学出版部,2004年。
    59.朴指向:《帝国主义神话与现实》,汉城大学出版部,2000年。
    60.朴炫姝、蔡美玉、崔赫宰、崔寿:《土地政策的开展与发展方向》,国土研究院,1998年。
    61.朴玄垛:《4月革命与民族史的方向》,韩吉社,1993年。
    62.朴玄埰:《为了青年的韩国现代史》,松树,1994年。
    63.裴淳锡、金显植、朴相宇、金庆锡、金德礼、崔熙铁:《首都圈城市发展管理与新兴城市开发》,国土研究院,2000年。
    64.卞太燮:《韩国史通论》,三英社,2000年。
    65.徐淳铎:《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看土地政策的遗产与课题》,韩国国土住宅公社,2010年。
    66.汉城大学出版部:《1789年户口总数》,汉城大学出版部,1971年。
    67.首尔市:《广域化时代汉城市人口变化展望基础研究》,首尔市政开发研究院,2010年。
    68.汉城市:《汉城城市规划沿革》,汉城市,1991年。
    69.首尔市:《通过分析首都圈人口及产业空间分布变化情况强化首尔市竞争力》,首尔市政开发研究院,2010年。
    70.汉城市:《汉城600年史》,汉城市,1986年。
    71.汉城市:《汉城统计资料集》,汉城市,1997年。
    72.汉城市史编纂委员会:《汉城600年史》,汉城市史编纂委员会,1986年。
    73.汉城市史编纂委员会:《汉城600年史》,汉城市史编纂委员会,1983年。
    74.汉城市史编纂委员会:《汉城市史》,汉城史,1997年。
    75.汉城市史编纂委员会:《汉城600年史》第5卷,汉城市史编纂委员会,1983年。
    76.汉城市政开发研究院:《20世纪汉城空间变迁史》,汉城市政开发研究院,2001年。
    77.汉城市政开发研究院:《汉城市规划、整备构想》,汉城市政开发研究院,1992年。
    78.汉城特别市:《2003-2012汉城住宅综合规划报告书》,次城特别市,2005年。
    79.汉城特别市:《城市规划基本资料调查书》,汉城特别市,1962年。
    80.汉城特别市:《城市规划基本资料调查书》,汉城特别市,1977年。
    81.汉城特别市:《城市规划基本资料调查书》,汉城特别市,1965年。
    82.汉城特别市:《汉城的城市规划:1394-2011》,汉城特别市,1977年。
    83.汉城特别市:《汉城统计年报》,汉城特别市,1999年。
    84.汉城特别市、京畿道:《1997年其准居民登录人口统计》,汉城特别市、京畿道,1998年。
    85.汉城特别市史编纂委员会:《汉城600年史(2、3)》,汉城特别市史编纂委员会,1986年。
    86.汉城特别市史编纂委员会:《汉城市统计资料集》,汉城特别市史编纂委员会,1997年。
    87.汉城特别市史编纂委员会:《汉城600年史》,汉城特别市史编纂委员会,1996年。
    88.汉城特别市史编纂委员会:《汉城人口史》,汉城特别市史编纂委员会,2005年。
    89.成晓显:《汉城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94汉城学研讨会1”,汉城特别市,1994年。
    90.孙正睦:《汉城城市规划故事(1-5卷)》,韩郁(音译),2003年。
    91.孙正睦:《朝鲜时期城市社会研究》,一支社,1977年。
    92.孙正睦:《韩国城市60年故事1》,韩郁(音译),2005年。
    93.孙镐哲:《5·16政变的再考察》,社会评论,1995年。
    94.申奉承:《朝鲜王朝500年,3,汉阳迁都:实录长篇小说》,金星出版社,1988年。
    95.申祥营:《首尔型住宅统计基础的构建及运用方案》,首尔市政开发研究院,2009年。
    96.沈承姬:《汉城,记忆时间的空间》,纳米媒体,2004年。
    97.安炳昱:《4月民众抗争》,草色,1996年。
    98.梁在燮、金上日:《首尔大都市圈移居模式及移居家庭特点》,首尔市政开发研究院,2007年。
    99.历史学研究所:《近代日本的思想潮流与侵略朝鲜论》,“今天看亲日问题与日本侵略朝鲜论”,养分,1993年。
    100.吴明镐:《对韩国现代政治史的理解》,上升,1999年。
    101.吴宗录:《朝鲜初期定都汉阳与首都防卫》,韩国史研究,2004年。
    102.外交通商部:《朝鲜外交40年》,外交通商部,1990年。
    103.元济茂:《新城市开发与交通体系的问题》,大韩国土规划学会,“首都圈新兴城市开发讨论会资料集”,2000年。
    104.李基锡:《20世纪汉城的城市发展》,汉城市政开发研究院,2001年。
    105.李基泽:《韩国救济政治:资料选集》,一新社,1986年。
    106.李大根:《韩国战争与1950年代的资本积累》,喜鹊,1980年。
    107.李成武:《朝鲜王朝史》,水幕赛(音译),2011年。
    108.李水奉:《1993年劳动市场展望与课题》,“分期劳动动向分析”,1992年。
    109.李承在、郑日浩、权赫、柳承圭:《首都圈通行模式变化分析与交通政策方向研究》,国土研究院,2003年。
    110.李外熙:《首都圈人口移动特点研究》,京畿开发研究院,1999年。
    111.李宗锡:《韩国政治与美国:介入结构与历史过程》,实践文学社,1990年。
    112.李重焕、李翼成:《择里志》、乙酉文化社,1981年。
    113.李灿、杨普景:《汉城老地图》,汉城学研究所,1995年。
    114.李太一、柳海雄、桂基锡:《综合土地政策研究》,国土研究院,1984年。
    115.李镐根:《朝鲜王朝史》,清雅出版社,2005年。
    116.李喜渊:《人口学:人口的地理学理解》,法文社,2003年。
    117.张世勋:《城市化》,金斗燮、朴相泰、殷基洙编,“2002年韩国人口”,统计厅,2002年。
    118.全哲焕:《4月革命的社会经济背景》,韩吉社,1983年。
    119.郑容煜:《李承晚政权、自由党、民主党》,草色,1996年。
    120.周成在:《限制首都圈会弱化国家竞争力吗》,徐承焕编,“20名大学教授写的深层面谈论述精华选集”,知常社,2004年。
    121.知性堂:《地番区划京城政图一览表》(1:25,000),汉城特别市史编纂委员会编,1981,“汉城600年史”第4卷附录地图,1936年。
    122.陈德奎:《李承晚时代权力结构研究》,韩吉社,1980年。
    123.车基壁:《日本帝国主义殖民政策形成背景及实施过程,日帝对韩国的殖民统治》,南海文化社,1985年。
    124.蔡美玉、郑希男、宋河承:《迈向发达社会的土地政策方向及推进战略研究》,国土研究院,2006年。
    125.崔奉浩:《我国家庭及家族结构的变动》,韩国保健社会研究院,1990年。
    126.崔相哲:《广域都市规划的引入与课题:国外最新动向与教训》,发展管理的理论与实际,东西文化社,2006年。
    127.崔淑嬉、闵承圭:《高龄化政策的优先顺序分析》,三星经济研究所出版论文,2008年。
    128.崔承俊:《国土与民族生活史》,韩吉社,1997年。
    129.崔完基:《汉阳:想在那里生活?》,教学社,2006年。
    130.崔章集:《国民国家的形成与近代化问题》,韩吉社,1994年。
    131.崔镇浩:《人口分布和国内人口移动》,金斗燮、朴相泰、殷基洙编,“韩国的人口”,统计厅,2002年。
    132.统计厅:《人口住宅总调查报告》,统计厅,2006年。
    133.统计厅:《未来人口统计》,统计厅,2010年。
    134.河成圭:《新兴城市开发的评价与教训》,大韩国土城市计划学会,首都圈新兴城市开发讨论会资料集,2000年。
    135.韩国城市地理学会编:《韩国的城市》,法文社,1999年。
    136.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日帝统治下被强制动员生存人员实况调查研究报告》,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2003年。
    137.韩国土地公社:《土地上的历史》,韩国土地公社,2009年。
    138.韩英国:《朝鲜王朝户籍的基础研究》,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1985年。
    139.许永烈:《1930年军需工业政策和日本独占资本的进出,日帝的韩国殖民统治》,南海文化社,1985年。
    140.保坂雄二,《日本帝国主义民族同化政策分析》,2002.134-137.
    141.洪豆承:《阶层空间的分化1975-1985》,茶山出版社,1991年。
    142.姜永玉、朴水弘:《汉城大都市区域发展预测研究》,“大韩地理学会志”,2005年。
    143.姜铉秀:《首都圈规划管理的概念及必要性(2)》,“城市情报”,2006年。
    144.姜焕雄:《朝鲜初期风水地理研究》,世宗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145.高东焕:《18-19世纪汉城京江地区的商业发展》,汉城大学博士论文,1993年。
    146.高东焕:《朝鲜后期汉城府行政编制的变化》,“汉城学研究”,1998年。
    147.权善正:《风水社会构成的基础景观与场所解析》,韩国教员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148.权容宇:《首都圈广域都市圈的设定》,“国土规划”,2001年。
    149.权容宇、柳焕宗:《韩国的城市体系变化与城市方向》,“地理学研究”,2005年。
    150.权容宇、李自源:《首都圈人口移动的空间特点研究》,“国土规划”,1995年。
    151.权容宇、李载俊:《首都圈开发限制区域解禁地区的环境亲和住宅园区建设方向》,“地理学研究”,2006年。
    152.权源庸:《城市样式开发的汉城居民居住行态考察》,“国土研究”,1982年。
    153.权逸:《新市区开发与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实证研究》,汉阳大学博士论文,1995年。
    154.权逸、姜炳基、崔昌奎:《新开发居住地的微观城市土地利用研究》,“大韩国土、城市规划学会93秋季学术发表大会”,1993年。
    155.金大荣:《仁川空间结构的特点变化与体系化的城市结构运营方向》,“韩国地域地理学会志”,2003年。
    156.金东实:《汉城地形背景与城市化现象比较研究》,韩国教员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157.金明慎:《朝鲜初期迁都汉阳过程中风水地理之争研究》,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58.金武晶:《永登浦商业地区的立体空间利用基础研究》,汉阳大学硕士论文,1989年。
    159.金相洙:《住宅区的构造特点与变化研究》,汉城大学硕士论文,1984年。
    160.金泳谟:《韩末汉城府民的身份结构与变动》,“成谷论丛”,1980年。
    161.金永镐:《朝鲜后期手工业的发展与新经营形态》,“大同文化研究”,1972年。
    162.金永镐:《朝鲜后期城市商业的新发展》,“韩国史研究”,1968年。
    163.金容昌:《产业再重组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网络都市》,国土研究院,1997年。
    164.金仁、朴英圭:《住宅所有关系与居住地分化现象》,“社会科学政策研究”,1984年。
    165.金一炫、崔奉浩:《未来人口预测与人口学的特点:1990年人口调查与新人口预测为中心》,“韩国人口学会志”,1991年。
    166.金宗宪:《城市发展的人口变化要因分析》,朝鲜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167.金周逸、安建赫:《汉城3大中心区变化情况研究》,“国土规划”,2003年。
    168.金镇由、池奎铉:《低收入家庭移居特点分析》,“国土规划”,2007年。
    169.金昌爽:《从实力精英层的居住分布情况看汉城的社会空间构造》,“国土计划”,1999年。
    170.金显煜:《朝鲜王朝实录有关汉阳布局与城市管理的内容》,成均馆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171.金兴舜:《朝鲜开国之初迁都汉阳之争》,“国土规划”,2009年。
    172.南英宇:《日帝统治下京城府的棚户村的形成》,“文化历史地理”,1989年。
    173.卢春喜:《汉城市公共服务研究》,“韩国都市行政学报”,1988年。
    174.卢姬顺、李昌武、崔莫重:《城市空间结构的多中心化过程研究》,“国土计划”,2004年。
    175.途庆善:《汉城市各社会阶层居住地分化研究》,“地理学论丛”,1994年。
    176.朴世勋:《1920年代京城规划的特征》,“汉城学研究”,2000年。
    177.朴巡逸:《经济发展与分配矛盾的相生、及高龄化的影响》,“韩国社会政策”,2005年。
    178.朴信映:《高龄化社会的住宅政策方向》,“国土:计划与政策”,2002年。
    179.朴宇瑞:《首都圈地区的人口移动方向与特点研究》,“延世行政论丛”,1996年。
    180.裴玉贤、金太善、洪尚玉:《落后生活意识的研究》,“资源问题研究”,1992年。
    181.卞美梨、申相英、赵权重:《向1人家庭首尔的转变》,SDI政策报告,2009年。
    182.卞昌钦、李汉逸:《按正常居住标准重新评价住宅普及率及效果研究》,“住宅研究”,2004
    183.司空护相:“首都圈市区化地带的扩散过程和特点研究”,汉城市立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
    184.徐淳铎:“首都圈计划管理系统构建方向”,“城市情报”,2006年。
    185.徐淳铎:“首都圈整备规划的实施、管理改善方案”,“城市行政研究”,2002年。
    186.孙承浩:“首都圈的通勤通学通行与地区结构的变化”,“韩国都市地理学会志”,2003年。
    187.孙晶穆:《汉城600年的足迹》,“汉城学研究”,1995年。
    188.孙晶穆:《日帝侵略初期城市社会情况:以汉城为中心》,“乡土汉城”,1983年。
    189.宋明圭:《地方公共资材对各收入阶层居住地分化的影响研究》,汉城大学博士论文,1992年。
    190.宋现英:《不良住宅再开发与住宅环境的变化:以汉城市为中心》,梨花女子大学硕士论文,1994年。
    191.申京嬉:《首尔市老仁町现状与运营改善方案研究》,“市政研究”,1991年。
    192.安英进:《行政业务布局的城市、经济地理学研究向与课题》,“韩国经济地理学志”,2002年。
    193.安哲浩:《从地球资源卫星数据看汉城城市区域变化》,“韩国测绘学会志”,1984年。
    194.梁玉嬉:《汉城人口与居住地变化:1394-1945》,梨花女子大学博士论文,1991年。
    195.吕玉敬:《首尔陵东新市区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特点研究》,首尔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196.吴景燮:《从地形上看我国城市化》,“地理与教育”,2001年。
    197.吴世远:《日帝强占期朝鲜殖民地政策变化研究》,韩国日本语文学会,2005年。
    198.元济茂:《汉城市交通体系的形成研究》,“汉城学研究”,1994年。
    199.元鹤熙:《京城府城市结构:以商业分布与地区类型为中心》,“地理学丛”,1988年。
    200.元鹤熙:《旧韩末汉城居住空间形态》,“地理学丛”,1978年。
    201.尹福子、柳完、金惠晶:《汉城家庭移居动机与类型》,“大韩建筑学会论文集”,1993年。
    202.尹寅进:《汉城各社会阶层居住地分化形态与社会含义》,“汉城学研究”,1998年。
    203.尹仁下、金镐演:《首都圈通勤通学方式研究:1990-1996》,“国土规划”,2003年。
    204.尹宗周:《汉城市人口变动考察》,“尹宗周退休纪念论文选集”,1985年。
    205.李建护:《从熵原理角度看城市土地利用用途上的空间特点研究》,“国土计划”,1994年。
    206.李基锡:《汉城中心地区1960年人口及住宅特色分布的多角度分析》,“地理学与地理教育”,1975年。
    207.李基锡:《住宅建设与城市区域分化》,“住宅”,1982年。
    208.李基锡:《对阿克伦市贫困区的空间分析研究》,“地理学与地理教育”,1979年。
    209.李素暎:《城市中心商业活动的地点选择特点研究》,“汉城大学博士论文”,1997年。
    210.李寿乾:《朝鲜初期户口移动现象》,“韩国学论丛:李善根博士古稀纪念论文集”,1974年。
    211.李肃任:《汉城市居住地空间分化研究》,梨花女子大学博士论文,1986年。
    212.李英银:《通过比较分析城市发展潜力与土地开发潜力研究城市发展管理方向》,汉城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213.李容焕:《金大中政府的区制改革中期评价》,“规制研究”,2000年。
    214.李恩淑:《交通与城市空间形态》,“地理学研究”,1986年。
    215.李恩淑:《城市交通发展与城市发展:以汉城为中心》,梨花女子大学博士论文,1987年。
    216.李铉军:《朝鲜前期汉城府城外10里地理特性研究》,汉城大学硕士论文,1997年。
    217.李贤均:《朝鲜时代汉城府城市结构》,汉城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218.李惠银:《大众交通工具对汉城市发展的影响:1899-1968》,“地理学”,1988年。
    219.李惠银:《日帝侵略时期汉城不同民族居住地分布》,“乡土汉城”,1992年。
    220.李华:《朝鲜朝风水信仰研究》,汉城大学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05年。
    221.李喜渊、李承玟:《汉城大都市圈通勤通行模式与移居分析》,“韩国城市地理学会2007年夏季学术大会发表论文集”,2007年。
    222.李喜渊、李承玟:《首都圈新城市开发对人口移动和通勤通行模式的影响》,“大韩地理学会志”,2008年。
    223.李熙昌、朴熙孝、郑宇日:《影响地区居民定居意识的要因分析》,“韩国政策会报”,2004年。
    224.任昌浩、李昌武、孙政落:《汉城周边地区的移居特点分析》,“国土规划”,2002年。
    225.张世勋:《城市无许可定居点撤除整顿政策研究》,汉城大学硕士论文,1987年。
    226.张在勋:《韩国丘陵地发展与土地利用研究》,“应用地理”,1991年。
    227.张在勋:《韩国地形环境与村落分布》,“应用地理”,1986年。
    228.张智然:《开城与汉阳的都城构成比较》,“汉城学研究”,2002年。
    229.全明镇、郑名趾:《决定汉城大都市圈通勤通行特点变化及通勤距离的要因分析》,“国土规划”,2003年。
    230.田有新:《城市发展管理的开发密度管理方案》,中央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231.郑然庆:《汉城市老年人口空间分布分析》,“绿友(音译)会报”,1979年。
    232.郑焕容:《韩国的城市发展阶段研究》,“韩国地区开发学会”,2003年。
    233.郑喜尹、金济国:《构建首都圈规划管理系统》,“城市情报”,2006年。
    234.赵明浩、任昌浩:《首都圈城市空间的分析》,“国土规划”,2001年。
    235.赵镇哲:《世界化、分权化时代网络型国土空间结构》,国土研究院,2004年。
    236.周成在、李康元:《首都圈自然保护圈实态与管理方向》,“地理学研究”,2002年。
    237.千贤淑:《首都圈新兴城市居住人员移居动机与类型》,“京畿论坛”春季号,2004年。
    238.崔上珉:《汉城与釜山的生态要因分析》,“地理学论丛”,1979年。
    239.崔成在:《国民落后生活的展望与对策研究》,“韩国老年学”,1992年。
    240.崔云植:《汉城交通发展与城市空间变化》,“梨花女子大学论丛”,1986年。
    241.崔恩英:《地区间人口移动的空间特点分析》,“汉城城市研究”,2004年。
    242.崔恩英、赵大献:《汉城内部人口移动特点研究》,“韩国地域地理学会志”,2005年。
    243.河成圭、金在益:《居住地与工作单位异地现象研究》,“国土规划”,1992年。
    244.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日本历史教科书有关韩国内容调查分析及更正资料开发》,“2003年教育人力资源部委托研究课题结果报告”,2003年。
    245.韩在应:《汉城市区扩张研究》,汉城市立大学研究生院硕士论文,2001年。
    246.韩惠人:《经济动员政策与动员意识》,“韩国日本语文学会学术发表大会论文集”,2005年。
    247.许在完:《新兴城市开发制度评价》,“城市情报”,1994年。
    248.洪景九、金途哖:《大学路地区特殊化政策对建筑物用途变化的影响》,“国土规划”,2005年。
    249.黄万益:《首都圈开发与环境对策》,“土地研究”,1993年。
    1.艾伦·P·M、桑理尔·M: 《城市发展的动态模型》, “社会生物构造杂志”,1978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