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朝鲜近代对华观的嬗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辅车唇齿的中朝两国拥有着绵延千年的亲善关系,然而在两国友好往来的大背景之下,朝鲜对中华的认识却非始终如一,特别是进入西势东渐的近代,中朝两国皆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震荡巨变时期,伴随着半岛内近代化进程的发展,朝鲜对华观先后经历了“亲华——脱华——肃华——联华”的思想嬗变进程。
     本文立足于风云变幻的近代东北亚国际舞台,试图将朝鲜近代对华观的嬗变这一历史过程付诸笔端。本文以时间顺序为段限、以列强在朝鲜半岛的争夺为历史背景、以朝鲜半岛政治思想界人士为研究对象,概括分析朝鲜对华观嬗变的个中因素。
     全文由绪论、本论、结语三个部分构成。
     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课题的选题目的与意义、相关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拟要突破的问题等。
     本论部分共由四章组成:
     第二章主要论述近代之前朝鲜对华观的演进轨迹,为近代对华观的嬗变铺垫历史背景。朝鲜王朝自建立之初即与明朝确立了传统的宗藩关系,对明“事大以诚”,然而伴随着明清朝的更迭,朝鲜对华观亦随之发生巨变,对清“华夷观”大行其道,“反清复明”的论调甚嚣尘上。但在清朝政权不断巩固及其对朝鲜政策不断调整的过程中,朝鲜“北学派”应运而生,他们主张抛弃华夷之辨,北学清朝。这样,朝鲜近代之前的对华观即呈现出了“事大—华夷—北学”的演进轨迹。
     第三章主要论述朝鲜开港以来的对华观。自1876年朝鲜国门的洞开,朝鲜半岛即成为了日本势力及西方列强关注的敏感地带,清朝为了保障东北边防更为捍卫其最后一个藩属国的国家利益,与日本势力在朝鲜半岛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不惜强权干涉朝鲜内政。然而,朝鲜国内伴随着近代化进程的深入,开化派“脱华开国”的呼声不断高涨,这样,新兴开化派与卫正斥邪派围绕着“脱华开国论”与传统华夷观展开了激烈的论争,朝鲜传统对华观遭受着急剧的思想冲击。
     第四章主要论述朝鲜对华独立平等意识的发展。甲午一战,清朝遭受重创,被迫撤出朝鲜,而彼时沙俄势力适时南下完成了半岛内列强势力的重组,日俄在朝进入短暂对峙期。朝鲜国内以独立协会为首的资产阶级势力积极利用这一稳定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肃华”运动,极力清除华之残余影响,强化朝鲜民族自主性;大韩帝国则借成立之机,积极寻求与华缔结对等外交关系,淡化中国对朝的历史影响,朝鲜对华观发展进入历史最低点。
     第五章主要论述朝鲜亡国之后的对华再认识。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本最终实现了朝鲜的独占殖民地化,朝鲜国内的进步人士亦逐渐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开始广泛组织反日独立运动。而此时中国已经取得了辛亥革命的伟大胜利,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这无疑对邻邦朝鲜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朝鲜反目独立运动志士们开始对中国产生了新的认识,遂转战中国,此其中“联华反日”思想尤为突出,自此,中朝两国人民并肩作战,书写了中朝关系的新篇章。
There were friendly connections for several thousand years inChina and Korea. Bu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exchanging friendlybetween two countries, the Korean understanding of China had not beenthe same all the time, especially capitalist countries invaded Koreain modern times, China and Korea were all going through unprecedentedenormous change perio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rocess of melting ofmodern times in Korea Peninsula, the idea of Korea to China hadexperienced from" Close to China—Take off China—Get rid of China—Unite China".
     This document is based on modern Northeast Asian internationalrelations, attempting to display the course that the idea changes ofKorean to China in modern times. This thesis is narrated in the orderof time, regards contention in Korea Peninsula of capitalist countrya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regards personage of political ideologycircle of Korea Peninsul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summarize andanalyze the factors of the course that the idea changes of Korean toChina. This thesis includes three parts: introduction, main body andconclusion.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trend, purpose, significance, motiveand methods of this study.
     The main body has four chapters:
     Chapter one mainly describes the course that the idea changes ofKorean to China before the modern times. Korean Dynasty establishedthe traditional vassal state relation with the Ming Dynasty andadopted the friendly foreign policy to the Ming Dynasty. But Koreabegan to change the policy to despise China during Qing Dynasty.However, following Qing Dynasty regime was consolidated constantly andchanging of the policies to Korean, "the group of Bei xue" had appeared in Korea. They advocated to learn from China, the idea ofKorea to China has changed again.
     Chapter two mainly discusses course that the idea changes ofKorean to China in the modern times. Japan and western capitalistcountry began to enter Korea since 1876. So Qing Dynasty began tocompete with Japanese in order to protect Korea, and began tointerfere the internal affairs of Korea. However Korea advocated totake off China with development of modern consciousness. In this way,there were two kinds of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to China in Korea.
     Chapter three mainly discusses development of independence andequal consciousness of Korea to China. Qing Dynasty was forced towithdraw from Korea after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1895, butRussia utilized this chance to enter Korea Peninsula. The independentassociation had launched extensive movement for getting rid of China.At the same time, the Kingdom of Korea seeked to establish equal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China actively. The understanding of Koreanto China had dropped to the historical minimum for these reasons.
     Chapter four mainly discusses re-recognization to China afterextinction of the kingdom of Korea. In 1904, the Japan-Russia warbroke out, Japan captured Korea finally. Some intellectuals began torealize the essence of imperialism, and organized independentmovements to resist Japan invaders. At this moment, China had alreadymade the great victory of the 1911 Revolution, and had overthrown thefeudal government for thousands of years. Some Korean intellectualsbegan to re-recognize China again, then Koreans launched the extensivestruggle of resisting against Japan in China. From then on, Koreancarried on Anti-Japanese War with Chinese.
引文
[7] 《高丽史》卷2,世家,太祖二十六年四月。
    [8] 《李朝太祖实录》卷1,总书。
    [9] 《李朝太祖实录》卷3,二年癸酉三月。
    [10] 转引自[韩]李光涛:《中韩民族与文化》,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印行,第69页。
    [11] 朴真爽、姜孟山等:《朝鲜简史》,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第263页。
    [12] 同上,第269页。
    [13] 《明史》卷320,《外国一·朝鲜传》。
    [14] [韩]成大中:《青城集》,标点影印韩国文集丛刊,第248页。
    [15] 《李朝宣祖实录》卷36,宣祖二十六年三月。
    [16] 《李朝宣祖实录》卷117,宣祖三十二年九月。
    [17] 《清太宗实录》卷33。
    [18] 参见《事大论—华夷论—北学论》,陈尚胜《朝鲜王朝(1392—1910)对华观的演变》,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279—309页。
    [19] 杨昭全:《中国—朝鲜、韩国关系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90页。
    [20] 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1977年,第3842页。
    [21] 同上书,第3865页。
    [22] 《李朝肃宗实录》卷40,三十年十一月辛酉。
    [23] 《李朝肃宗实录》,卷38(上),二十九年癸未四月。
    [24] 同上。
    [25] 《李朝肃宗实录》,卷38(下),二十九年癸未十月。
    [26] 参见 陈尚胜:《朝鲜王朝(1392—1910)对华观的演变》,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330页。
    [27] 宋时烈:《宋子大全》,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编《标点影印韩国文集丛刊》,第108册,汉城景仁文化社,1999年版,第199页。
    [28] 同上书,第391页。
    [29] 参见孙卫国:《试论朝鲜王朝尊明贬清的理论基础》,《史学月刊》,2004年第6期,第44—50页。
    [30] 《清太宗实录》卷33。
    [31] 《清世祖实录》卷19,顺治元年十一月庚戌。
    [32] 《清世祖实录》卷1,崇德八年八月。
    [33] 《清史稿》卷6,《世祖本纪》。
    [34] 同上。
    [35] 《顺治朝东华录》卷4,元年十一月庚戌。
    [36] 《李朝仁祖实录》卷45,二十二年十二月庚申。
    [37] 《清世祖实录》卷19,顺治元年十一月庚戌。
    [38] 张存武:《清代中韩关系论文集》,商务出版社,1987年版,第74页。
    [39] 《李朝肃宗实录》,卷45,二十三年十月庚子。
    [40] 《清史稿》卷526,《朝鲜列传》。
    [41] 《清史稿》卷276,《贝和诺传》。
    [42] 参见陈尚胜:《朝鲜王朝(1392—1910)对华观的演变》,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300页。
    [43] 蒋菲菲、王小甫:《中韩关系史》(古代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27页。
    [44] 参见李英顺:《朝鲜北学派实学研究》,延边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3月,第53页。
    [45] 洪大容:《湛轩书》内集卷4,《补遗·医山问答》,朝鲜社会科学出版社,1965年,第148—149页。
    [46] 参见李英顺:《朝鲜北学派实学研究》,延边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3月,第52页。
    [47] 洪大容:《湛轩书》内集卷4,《补遗·医山问答》,朝鲜社会科学出版社,1965年,第162页。
    [48] 朴趾源:《燕岩集》卷7,《北学议序》,韩国景仁文化社,2002年,第105—106页。
    [49] 同上,第105页。
    [50] 朴齐家:《楚亭全书》下,《北学议·内篇·朴齐家自序》,韩国亚细亚文化社,1990年,第417—418页。
    [51] 朴齐家:《楚亭全书》下,《北学议·财赋论》,韩国亚细亚文化社,1990年,第395页。
    [52] 金成镐:《侵略朝鲜是日本明治政权的一项基本国策》,金光洙等《朝鲜近代史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
    [53] [日]左藤信渊:《宇内混同秘策》,《日本思想大系45佐藤信渊》,东京,1982年,第426页。
    [54] 同上。
    [55] [日]烟山专太郎:《征韩论实相》早稽田大学出版部明治40(1907)年版,第144—146页。
    [56] 沈予:《日本大陆政策史(1868—194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8月,第39页。
    [57] 参见曹中屏:《朝鲜近代史1863—1919》东方出版社,1993年1月,第46—48页。
    [58] 《李朝高宗实录》卷13,第15—17页。
    [59]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台北,1972年,第二卷,文号341,附件111。
    [60] 丁日昌:《条陈海防事宜折》,《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1,第32页。
    [61] 转引自方民镐:《李鸿章对朝政策研究》,延边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9月。
    [62] 参见王明星:《朝鲜政府的“决意外交”与<朝美条约>》,《韩国研究论丛》(第四辑),1998年2月。
    [63]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光绪七年十二月庚申条。
    [64] 林民德:《袁世凯与朝鲜》,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26),第14页。
    [65] 金光洙、金龟春:《朝鲜通史》(第四卷),延边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21页。
    [66] 林明德:《李鸿章对朝鲜的宗藩政策(1882~1894年)》,韩国研究论丛(第一辑)。
    [67] 详见金光洙、金龟春:《朝鲜通史》(第四卷),延边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21—123页。
    [68] 《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3,文号113,故宫博物院编,1932年版。
    [69] 《李鸿章全集·奏稿》卷44,《妥议朝鲜通商章程折》,光绪八年八月二十九日。
    [70] 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第404页。
    [71] 王明星:《韩国近代外交与中国(1861—191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15页。
    [72] 金光洙、金龟春:《朝鲜通史》(第四卷),延边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33页。
    [73] 《李鸿章全集·奏稿》卷45,《拔协朝鲜炮弹法》,光绪八年九月二十五日。
    [74] 参见方民镐:《李鸿章对朝政策研究》,延边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9月,第25页。
    [75] 参见李昌植《朝日近代思想的形成及其比较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33页。
    [76] 朱红星等:《朝鲜哲学思想史》,延边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第361页。
    [77] 参见[韩]李光麟:《韩国史讲座》(近代篇),一潮阁,1984年9月,第137页。
    [78] 李恒老:《华西集》卷17,<风冈疾书>。
    [79] 李恒老:《华西集》卷3,<辞同义禁书>。
    [80] 李恒老:《华西集》卷10,雅言,<尊攘>。
    [81] 转引自[韩]李光麟、慎镛厦:《韩国文化史》,一志社,1986年2月,第416页。
    [82] 李恒老:《华西集》卷12,<洋祸>。
    [83] 李恒老:《华西集》卷7,附录语录,<金永禄录>。
    [84] 李恒老:《华西集》卷3,<辞同义禁疏>。
    [85] 转引自[韩]李光麟、慎镛厦:《韩国文化史》,一志社,1986年2月,第416页。
    [86] 转引自朱红星等:《朝鲜哲学思想史》,延边大学出版社,1989年8月,第365页。
    [87] 崔益铉:《勉菴集》卷3,<持斧伏阙斥和议疏>。
    [88] 同上。
    [89] 转引自[韩]李光麟、慎镛厦:《韩国文化史》,一志社,1986年2月,第448页。
    [90] 《岭南万人上疏》,《日本外交文书》第14卷,高宗十八年二月二十六日上疏。
    [91] 同上文。
    [92] 同上文。
    [93] 《洪在鹤上疏》,《日本外交文书》第14卷,高宗十八年闰七月六日上疏。
    [94] 同上文。
    [95] 同上文。
    [96] 原文见《易经·系词上》,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
    [97] 原文见《礼记·学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98] 参见[韩]李光麟:《韩国史讲座》(近代篇),一潮阁,1984年9月,第123—127页。
    [99] 详见《宪宗实录》,宪宗六年庚子三月乙卯及《同文补续》,《使臣别单》第40—45页。
    [100] 参见[韩]李光麟:《韩国史讲座》(近代篇),一潮阁,1984年9月,第127—128页。
    [101] 关于朴琏寿的派系界定学界尚存争议。有的学者认为他“系北学派的实学者”(参见李宪宰:《初期开化思想研究》,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有的学者认为他是“连接北学派与开化派的中心人物”(参见姜在彦:《近代朝鲜的变革思想》,日本评论社,1973年版);有的学者还认为他是“开化思想的先觉者”(参见李光麟:《韩国开化思想研究》,一潮阁,1981年版)。笔者基于本论文将朴琏寿定义为“实学派与开化派的过渡性人物”,偏向于姜在彦的观点,因为在对华观方面,朴珪寿前后期存在着明显的变化迹象, 论文中将对此作进一步展开阐述。
    [102] 朴硅寿:《朴献斋文》,辟卫编评语,第九段。
    [103] 朴琏寿:《朴献斋文》,辟卫编评语,第十二段。
    [104] 同上文,第十三段。
    [105] 转引自李昌植:《朝日近代思想的形成及其比较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84—85页。
    [106] 朴珪寿:《献斋先生集》卷8,书牍,与温卿。
    [107] 转引自李昌植:《朝日近代思想的形成及其比较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90页。
    [108] 关于“东道西器”派的论述参见于:金成镐的《朝鲜开化思想的产生及其主要内容》及鲁学海的《“激进开化派”与“稳健开化派”的实质区别》、《略论朝鲜开化派基本思想》等论文。
    [109] 金成镐:《朝鲜开化思想的产生及其主要内容》,金光洙等《朝鲜近代史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第20—37页。
    [110] 郭基洛:《郭基洛上疏》,《承政院日记》,高宗十八年六月八日条。
    [111] 尹善学:《尹善学上疏》,《承政院日记》,高宗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条。
    [112] 卞鋈:《卞鋈上疏》,《承政院日记》,高宗十九年十月七日条。
    [113] 转引自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一卷),三联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213页。
    [114] 转引自[韩]李光麟:《开化党研究》,一潮阁,1985年2月,第39页。
    [115] 《金玉均全集》,亚细亚文化社,1979年9月,第127、151-152页。
    [116] 同上书,第117页。
    [117] 同上书,第65-66页。
    [118] 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一卷),三联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232页。
    [119] 同上书,第236页。
    [120] 同上书,第220页。
    [121] 关于近代化的概念史学界众说纷纭,但大部分学者倾向于近代化一般为资本主义化的过程,即通过资产阶级的革命或改良,使社会摆脱中世纪的封建社会形态而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朝鲜的新兴开化派力主破除传统封建旧制、隔断与中国的宗藩关系、实现国家的独立自主,体现了朝鲜新兴势力的变革要求,推动了朝鲜近代化的前进步伐。
    [122] 国史编纂委员会:《尹致吴日记》(一八八三年十一月初五条),探求社,1973年12月。
    [123] 《尹致吴日记》,一八八四年一月初四日条。
    [124] 同上条。
    [125] 《尹致吴日记》,一八八四年二月初十日条。
    [126] 《尹致吴日记》,一八八四年三月初四日。
    [127] 参见金光洙、金龟春:《朝鲜通史》(第四卷),延边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12页。
    [128] 沈予:《日本大陆政策史(1868—194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8月,第60页。
    [129] 《福泽谕吉全集》(第十卷),岩波书店,1958年版,第238—240页。
    [130] [日]大山梓编:《山县有朋意见书》,原书店,1966年版,第196—197页。
    [131]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台北,1972年,第四卷,文号1139。
    [132] 转引自方民镐:《李鸿章对朝政策研究》,延边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9月,第114页。
    [133] 派使风波即“朴定阳事件”(1887年9月—1891年11月),朝鲜近代开国后与欧美列强相继订约,按照国际惯例,订约双方应相互派遣驻外使节,朝鲜为在列强中确定独立自主之地位,毅然于1887年9月任命朴定阳为驻美公使,出使华盛顿。但朝鲜此举立即遭到了其宗主国清朝的反对及弹压,中朝两国围绕派使风波争辩长达四年之久,其中朝鲜欲脱华自主之决心已昭若天日。关于“朴定阳事件”,学界研究成果 较为丰富,如王明星:《韩国近代外交与中国(1861—191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林民德:《袁世凯与朝鲜》(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26))等专著,及蔡晓燕《“朴定阳事件”与中朝宗藩关系的变化》(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等论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及。
    [134] 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二卷),三联书店,2005年7月版,70—71页。
    [135] 《马关条约》全文见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614—617页。
    [136] 朝鲜“亲俄派”以内务协办闵永焕、左营使闵英植为首,还包括朝王宠臣洪在羲、内务辅主事金嘉镇、竹山府使赵存斗等人。
    [137] 关于“朝俄密约”事件史学界尚存争议,由于能够说明事实真相的俄国史料至今尚未公开,还原真实的历史原貌则较为困难,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多只根据当时朝鲜政府的记录及驻朝清、日两国公使的公告来大略了解。本文在此暂不论及此事件原委,只就其中对华观方面略加展开,因为此事件中反映的脱华倾向是相当明显的。
    [138] 转引自方民镐:《李鸿章对朝政策研究》,延边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9月,第106页。
    [139] 参见金成镐:《独立协会始末》,金光洙等《朝鲜近代史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55—180页。
    [140] “肃华”思想是朝鲜近代“脱华”思想的延续,意指清朝势力撤出半岛后,朝鲜国内萌生的全面肃清华之残余影响的思想与行为。笔者立足于本论文朝鲜对华观“亲华—脱华—肃华—联华”的演变过程,故此定义之。在中国学界,有的学者称这一历史过程为“去中国化”(参见杨军、王秋彬:《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8月,第194页)。
    [141] 历史学会编:《韩国史资料选集》(最近世篇),一潮阁,1982年1月,第191页。
    [142] [韩]慎镛厦:《独立协会研究》,一潮阁,1992年1月,第259页。
    [143] 《尹致吴日记》,1897年2月12条(英文版)。
    [144] 历史学会编:《韩国史资料选集》(最近世篇),一潮阁,1982年1月,第191页。
    [145] 参见[韩]慎镛厦:《独立协会研究》,一潮阁,1992年1月,第145—146页。
    [146] 周时经:《国语文法》序,转引自慎镛厦:《独立协会研究》,一潮阁,1992年1月,第169页。
    [147] 《独立新闻》,1896年4月25日。
    [148] 《独立新闻》,1896年9月12日。
    [149] 《独立新闻》,1897年2月4日。
    [150] 《独立新闻》,1897年12月28日。
    [151] 《独立新闻》,1896年8月4日。
    [152] 《独立新闻》,1896年9月12日。
    [153] 《独立新闻》,1896年5月21日。
    [154] 《独立新闻》,1896年8月4日。
    [155] 《独立新闻》,1898年3月17日。
    [156] 《独立新闻》,1896年6月20日。
    [157] 《独立新闻》,1896年3月17日。
    [158] [韩]国史编纂委员会:《大韩季年史》(下册),宇钟社,1957年版,第101-102页。
    [159] [韩]李瑄根:《韩国近代史》,台湾1967年版,第656-661页。
    [160]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614页。
    [161] 《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八卷,第5010-5011页。
    [162] 国史编纂委员会:《大韩季年史》(下册),宇钟社,1957年版,第160-162页。
    [164] 郭廷以,李毓澍主编:《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台北精华印书馆,1972年版,第4855页。
    [165] 同上,第4856页。
    [166]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5),第559页。
    [167] 同上书。
    [168] 高丽大学附设亚细亚问题研究所编:《旧韩国外交文书》,第九卷(清案2)。
    [169] 金龟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日俄在朝鲜半岛的角逐》,金光洙等《朝鲜近代史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94—213页。
    [170] 《小村——韦贝备忘录》全文四条,载《东亚关系特种条约汇纂》,第741—742页。
    [171] 《山县有朋——罗拔诺夫协定》,公开与秘密条款正文见李瑄根《韩国史(现代篇)》,第767—768页。
    [172] [日]井上清:《关于日俄战争》,载《日本史研究》第38期。
    [173] 《第一次英日同盟条约》全文共五条,参见鹿岛守之助《日英外交史》(普及本)附录,第63—69页。
    [174] 金龟春:《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日俄在朝鲜半岛的角逐》,金光洙等《朝鲜近代史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94—213页。
    [175] 《日俄和约》共有正约15条及附约两条,全文见《日本外交年标并主要文书》(1840—1945)上,第245—249页。
    [176] 全赫秀:《日俄战争对近代中韩关系的影响》,《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6期,第109—133页。
    [177] 《韩日议定书》全文6条,见《东亚关系特种条约汇纂》(二),第69—70页。
    [178] [日]外务省编:《小村外交史》(下),东京新闻月鉴社,1953年版,第255—256页。
    [179] 曹中屏:《朝鲜近代史》(1863—1919),东方出版社,1993年1月,第239页。
    [180] 《韩日合并条约》全文共8条,见《日本外交年表并主要文书》,第340页。
    [181] 参见曹中屏:《朝鲜近代史》(1863—1919),东方出版社,1993年1月,第276页。
    [182] 王文泉、刘天路:《中国近代史(1840—1949)》,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86页。
    [183] 《皇城新闻》,1899年5月17日。
    [184] 《独立新闻》,1899年10月2日。
    [185]“联华反日”思想是指朝鲜独立运动阵营中针对国际时局及中国新形势所萌生的一种新型对华观,其主 要寻求在国家对等的基础上实现中朝反日协作,此种观念集中于独立运动阵营中的进步阶层,并不具有民族整体性。事实上,此时朝鲜半岛内“肃华”思想方兴未艾,影响深入民众之间,遂后被日帝所利用,制造了一系列“排华”事件。此外,半岛内宣扬“卫正斥邪”的部分儒生仍固守旧有论调,以辛亥革命为契机,倡导古中华之复兴等,由于各派思想此时交错混杂,朝鲜对华观亦呈多样性。
    [186] 转引自王元周:《在中国的韩国独立运动人士对中国革命的认识》,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8期。
    [187] 参见石源华:《韩国反日独立运动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8页。
    [188] 《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45—247页。
    [189] 转引自石源华《中国共产党援助朝鲜独立运动纪事(1921—194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26页。
    [190] 同上书,第34页。
    [191] [韩]郑用大:《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外交活动研究》,《韩国独立运动血史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4月,第272—287页。
    [192] 《致中华民国朝野人士告别书》,《中央日报》,1945年11月6日。
    [1] [韩]国史编撰委员会.梅泉野录.首尔:探求社,1950,11
    [2] [韩]国史编撰委员会.大韩季年史.首尔:宇钟社,1957
    [3] 朝鲜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编.李朝实录(高宗实录).北京:科学出版社,影印版,1959
    [4] [韩]国史编撰委员会.朝鲜王朝实录.首尔:探求堂,1971,12
    [5] [韩]国史编撰委员会.尹致吴日记.首尔:探求堂,1973,12
    [6] [韩]韩国学文献研究所编.金玉均全集.首尔:亚细亚文化社,1979,9
    [7] [韩]历史学会编.韩国史资料选集(最近世).首尔:一潮阁,1982,1
    [8] [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首尔:景仁文化社,1982,3
    [9] 赵尔巽.清史稿.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10] 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上海:三联书店,2005,7
    [1] [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北京:商务出版社,1980,8
    [2] [韩]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清日战争前后韩国与列强.首尔:历史研究室,1984,3
    [3] [日]井上清.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6
    [4] [韩]李光麟.韩国史讲座(近代篇).首尔:一潮阁,1984,9
    [5] [日]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
    [6] [韩]李光麟.开化党研究.首尔:一潮阁,1985,2
    [7] [韩]李光麟,慎镛厦.韩国文化史.首尔:一志社,1986,2
    [8] [韩]金景昌.东洋外交史.首尔:集文堂,1987,2
    [9] 顾明义.中国近代外交史略.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3
    [10] 杨昭全.中朝关系史论文集.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10
    [11] 朱红星,李洪淳.朝鲜哲学思想史.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89,8
    [12] [韩]慎庸厦.独立协会研究.首尔:一潮阁,1992,1
    [13] 黄枝连.天朝礼治体系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8
    [14] 金光洙,金成镐.朝鲜近代史研究.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12
    [15] 曹中屏.朝鲜近代史(1863-1919).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1
    [16] [韩]姜万吉.韩国近代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12
    [17] 杨昭全,何彤梅.中朝关系通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8
    [18] 金光洙,金龟春.朝鲜通史(第四卷).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7,12
    [19] 朴真爽,姜孟山.朝鲜简史.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4
    [20] 王明星.韩国近代外交与中国(1861-191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2
    [21] 姜龙范,刘子敏.明代中朝关系史.牡丹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9,8
    [22] 陈尚胜.朝鲜王朝(1392—1910)对华观的演变.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10
    [23] 李昌植.朝日近代思想的形成及其对比研究.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11
    [24] [韩]郑玉子.朝鲜后期朝鲜中华思想研究.首尔:一志社,2001,2
    [25] 杨昭全.中国—朝鲜·韩国文化交流史.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1
    [26] 李虎.中朝日三国西学史比较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8
    [27] 邵毅平.朝鲜半岛地缘环境的挑战与应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8
    [28] 沈予.日本大陆政策史(1868-194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8
    [29] 魏志江.中韩关系史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5
    [30] 杨军,王秋彬.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8
    [1] 鲁学海.略论朝鲜开化派的基本思想.延边大学学报,1985,4:95-103
    [2] 黄玉兰.日本大陆政策简析.史学月刊,1988,6:90-97
    [3] [韩]金基赫.江华岛条约的历史背景和国际环境.国史编撰委员会.国史馆论丛(第25辑),1991,9:1—43
    [4] 蔡永铉.“朝鲜问题”与19世纪后期东北亚国际关系.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4:70-76
    [5] 张振鸱.中日甲午战争与东亚.抗日战争研究,1995,1:170-185
    [6] 傅玉能.论甲午战争前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近代史研究,1995,1:126-137
    [7] [韩]金基赫.李鸿章对日本和朝鲜政策的目的(1870-1882).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编.韩国研究论丛(第一辑),1995,3:80-99
    [8] 林明德.李鸿章对朝鲜的宗藩政策(1882-1894).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编.韩国研究论丛(第一辑),1995,3:100-122
    [9] 曹力强.中国政府对在韩华商的保护和管理.史学集刊,1995,4:31—34.15
    [10] 刘学照、侯颖方.日本的“脱亚入欧”与甲午中日战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5,6:120-125.137
    [11] [韩]金弘明.半岛流亡人士与中国东北的抗日运动.当代韩国,1996,3:47-52
    [12] 谢俊美.1894年清朝出兵朝鲜始末.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编.韩国研究论丛(第二辑),1996,8:257-285
    [13] 陈潮.传统的华夷国际秩序与中韩宗藩关系.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编.韩国研究论丛(第二辑),1996,8:209—246
    [14] 沈渭滨.朝鲜“壬午兵变”与中韩关系述论(上、下).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编.韩国研究论丛(第二辑)、(第四辑),1996,8:188-208、1998,2:250-269
    [15] 戴鞍刚.1882年《朝美条约》的缘起与影响.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编.韩国研究论丛(第二辑),1996,8:247-256
    [16] 黄湛.略论《中韩通商条约》签订前后清与朝鲜的关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2:19-25
    [17] 金在善.袁世凯与十九世纪末的朝鲜.社会科学研究,1997,6:125-127.142
    [18] 戴鞍刚.巨文岛事件与朝鲜的国际环境.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编.韩国研究论丛(第三辑),1997,11:219-227
    [19] 林能士.国民党派系政治与韩国独立运动.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编.韩国研究论丛(第四辑),1998,2:108-122
    [20] 王明星.朝鲜政府的“决意外交”与《朝美条约》.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编.韩国研究论丛(第四辑),1998,2:270-288
    [21] 姜龙范.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亚政治风云与中朝外交争端.延边大学学报,1998.3:19-24
    [22] 刘世华.李鸿章“以夷制夷”新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5:116-120
    [23] 王如绘.论李鸿章对日本认识的转变(1870-1880).东岳论丛,1998,5:92~97
    [24] 何芳川.“华夷秩序”论.北京大学学报,1998,6:30-45
    [25] [韩]林荧泽.事实的学术传统和开化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韩史学史研究,1998,9
    [26] 徐万民,王生怀.甲午驻朝清军与朝鲜政府关系考实.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韩国学论文集(第七辑).新华出版社,1998,9:328-335
    [27] 石源华.论中国共产党与韩国临时政府的关系.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编.韩国研究论丛(第四辑),1998,12:118-127
    [28] 吴景平.关于国民党政府与韩国临时政府关系的若干思考.复旦大学韩国研 究中心编.韩国研究论丛(第四辑),1998,12:128-139
    [29] 王如绘.《江华条约》与日本大陆政策的实施.抗日战争研究,1999,4:24-40
    [30] 谢俊美.宗藩政治的瓦解及其对远东国际关系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9.5:41-48
    [31] [韩]全寅永.中日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的朝鲜认识变化.国史编撰委员会.国史馆论丛(第90辑),2000,6:41-84
    [32] 姜秀玉.浅谈朝鲜实学思想与开化思想的继承性.东疆学刊,2000,4:43-46
    [33] 关威.甲申事变与李鸿章、伊藤关于朝鲜的干涉.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1:33-37
    [34] 张林,黄湛.论甲午战争前后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的形成.北华大学学报,2001,3:59-62
    [35] 金景一.浅析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的三个层面.东疆学刊,2002,2:41-46
    [36] 孙卫国.论事大主义与朝鲜王朝对明关系.南开大学学报,2002,4:66-72
    [37] 刁书仁.论清朝与朝鲜宗藩关系的形成与确立.扬州大学学报,2003,3:73-79
    [38] 蔡晓燕.“朴定阳事件”与中朝宗藩关系的变化.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69-71.102
    [39] 崔一.试析朝鲜的中国观.延边大学学报,2003,12:46-50
    [40] 刘群艺.俞吉浚的《西游见闻》与韩国开化期的经济思想.史学集刊,2004,1:103-109
    [41] [韩]崔承现.近代韩国报纸所见的韩国之中国观.中国近代史史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1-16
    [42] 孙卫国.试论朝鲜王朝尊明贬清的理论基础.南开大学学报,2004,6:44-50
    [43] 刘焕明,周彦.日俄战争:甲午战争的继续与发展.学习与探索,2005,1:160-163
    [44] 周颂伦.《脱亚论》再思考.日本研究,2005,1:15-20
    [45] 谢俊美.论历史上的“东亚世界”.江海学刊,2005,2:159-165
    [46] 谢俊美.《马关条约》后日本对朝鲜的殖民吞并和对中国台湾的殖民统治.河南社会科学,2005,4:14-16.84
    [47] 夏东波.吴长庆与朝鲜“壬午兵变”.江淮文史,2005,5:135-144
    [48] [韩]吴庆第.甲申政变-朝鲜近代化过程中的挫折.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5,5:28-30
    [49] 权赫秀.日俄战争对近代中韩关系的影响.近代史研究,2005,6:109-133
    [50] [韩]高秉希.晚清中朝定期航线的开设背景及其影响.史学月刊,2005,8:42-47
    [51] [韩]金东泽.韩末政治变动中出现的政治裂痕.当代韩国,2005秋季号:71-74
    [52] 祁美琴.对清代朝贡体制地位的再认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1:47-55
    [53] 安善花.中朝日近代世界秩序观的形成与外交取向比较研究.日本学论坛,2006,1:50-55
    [54] 柳岳武,赵鉴军.康熙朝清韩宗藩关系研究.兰州学刊,2006,5:35-39
    [55] 孙卫国.试论入关前清与朝鲜关系的演变历程.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6:98-107
    [56] 蔡建.大韩帝国与中国的外交关系(1897-1910):[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4,9
    [57] [韩]朴俊炯.1890年代后半期韩国言论的对清自主独立论的成立背景及展开:[硕士学位论文].首尔:首尔大学,2005,2
    [58] 方民镐.李鸿章对朝政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延吉:延边大学,2005,9
    [59] 李英顺.朝鲜北学派实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延吉:延边大学,2006,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