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庙堂之高,怀草根之忧《北京风俗》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在所取得文献材料的基础上,围绕陈师曾《北京风俗》图册,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全面地探究该作品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创作动机,并对其在绘画史上的意义及历史影响,做了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在分析该作品的所折射出来的思想内涵的同时,还着重探讨了陈师曾作为传统的文人画家何以能够在民初的历史文化氛围中,不囿于传统佛道仕女的人物画题材局限,别出心裁地将视角锁定于现实生活,以及作者如何巧妙地处理了传统人物画与现实主义题材的矛盾。《北京风俗》这幅作品与陈师曾绘画思想表现出高度的一致,证明了陈师曾站在坚守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立场上,“舍我之短,采人之长”,以“变通”的方式作为回应西方文化冲击的过人胆识,并由此推进了中国美术民族化进程,他的理论和实践为现代中国画变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This article in obtains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in the foundation, revolved Chen Shizeng "the Beijing Custom" the atlas, the utilization generalized analysis method, inquired into comprehensively this work produced the history cultural context and the creation motive, and to it in the drawing history significance and the historical influence, have done the thorough research. while the article analyzes thought connotation which this work refracts, but also discussed Chen Shizeng as a traditional writer painter how could in the beginning of people's historical culture atmosphere, constrained by the traditional Buddha female court attendant's portrait theme limitation, unconventionally lock the angle of view in the real life, as well as how has the author processed the traditional portrait and the realism theme contradiction ingeniously . "The Beijing Custom" this work displayed the high consistency with the drawing thought of Chen Shizeng, had proven the Chen Shizeng stood in perseveres the Chinese tradition art spirit in the standpoint, "the shed I short, picked length of the human", by "was accommodating" the way achievement responds the Western culture impact the excellent courage and wisdom, and from this advanced the Chinese fine arts nationality advancement, his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has laid the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modern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transformation.
引文
1《20世纪中国画研究》林木著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1月第250页
    2《百年中国画集》百年中国画集编委会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9月第9页
    3《中国现代人物画全集》贾德江主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10页
    33《宣南秉烛谭》邓云乡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11第168页
    34《宣南秉烛谭》邓云乡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11第383页
    35《宣南秉烛谭》邓云乡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11第383页
    36最初,烟袋斜街的古玩交易仅仅是一些地摊,由小贩赶在天亮之前自发形成的,因此称为鬼市或叫晓市,也有的叫小市。晓市没有专门的管理,变卖家产古玩的,销赃贩脏的,后来烟袋斜街古玩交易日渐兴盛。其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后海地区,为东北-西南走向,胡同的东口通向鼓楼大街,西口则守着银锭桥头。明朝《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载,这条胡同叫做“打鱼厅斜街”,在朱彝尊著《日下旧闻考》记载清乾隆年间,这条胡同被称为“鼓楼斜街”,到清末时鼓楼斜街改名烟袋斜街。“烟袋”之名源自一家“双胜泰”的烟袋铺,其门前竖五尺高的木质烟袋为幌子,名扬京城,久而久之,遂得此名。《京华百二竹枝词》“小市东西遥对峙,平明买卖闹如蜂。万般故物杂真赝,准备收摊九点钟。”东小市在崇文门外,西小市在宣武门外,摆摊售卖故物,色色具备,真赝杂陈。入其中着极宜留心察视。黎明交易,早九点收市,世俗或呼“鬼市”。-引自《清代北京竹枝词》(北京出版社1962年版)第124页
    37《中国名画家全集·陈师曾》朱万章.-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8第17页转自《鲁迅日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
    38觚,《古今汉语字典》第199页解释为:古代用以书写的竹简。后泛指书写用的帛或纸。
    39白居易《后宫词》: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40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41《韩非子·外储》中称“壶餐”的,据说就是一种用壶盛泡饭的大餐。
    42据查,宋·杨公远《次余静庵寒夜诗思二首》:地炉煨芋栗,兀坐数寒更。香篆消重爇,银釭剔复明,月穿窗隙过,风拂树梢鸣。唤醒吟边兴,敲推睡不成。
    43参见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网络资源②)
    44《中国绘画史》陈师曾著:徐书城点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164页《中国人物画之变迁》一文
    45《中国绘画史》陈师曾著:徐书城点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172页《中国画是进步的》
    46《中国绘画史》陈师曾著;徐书城点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162页《中国人物画之变迁》一文
    47《华夏审美风尚史·第十卷凤凰涅槃》蒋广学 张中秋 著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11
    48《宣南秉烛谭》邓云乡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68页
    49张志鱼(1891--?),字瘦梅,北京宛平人,从洹上袁寒云学道门,赐法号通玄,殆取张果老通玄元之意,因自署通玄老人,馆号寄斯庵。于平、津两地设寄斯庵美术社,广收徒众,门人汇其印作,拓成《寄斯庵印痕》四册,齐璜题耑,张海若颖拓汉瓦为扉页,徐一达题词云:“忘却石头坚,刀锋运自然。钟鼎摩古妙,篆籀得神全。寸简材搜富,丸泥色制鲜。邓家顽白后,得此迈前贤”。未免褒誉过当。今论瘦梅治印,虽能包综邓赵丁蒋诸体,又能攻金玉珠晶铜牙章,终未掩其俗伧之气,又喜作长跋,文句乖劣,不可卒读,其学养可见一斑。瘦梅为刻竹高手,成就远在刻印之上,尝榜所居“幸有我斋”,颇以北派刻竹开风气者自负。《湖社月刊》论其刻竹技艺云:“瘦梅尤精刻竹,臂搁、扇骨多所发明,留青浅雕及湘竹补花更精绝妙伦”。赞曰:刻竹北人风气先,留青雕镂通玄玄。铁书境界分高下,学浅空磨石砚穿。参见《中国篆刻论坛》(网络资源③)
    50《光宣诗坛点将录》合校本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整理 油印本 第22页
    51《陈师曾》朱万章著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8第206页
    52翟边《晚晴末科殿试和传胪张启后》《江淮文史》2006年第2期第171页
    64《老北京的风俗》常人春著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第53页
    65蓝桥,出自唐代裴铏的小说《传奇·裴航》,主人公裴航在蓝桥(陕西蓝田蓝溪之上)遇见仙女云英的典故。传说裴航为唐长庆间秀才,游鄂渚,梦得诗:“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宫,何必崎岖上玉清。”买舟还都。后路过蓝桥驿,遇见一织麻老妪,航渴甚求饮,妪呼女子云英捧一瓯水浆饮之,甘如玉液。航见云英姿容绝世,因谓欲娶此女,妪告:“昨有神仙与药一刀圭,须玉杵臼捣之。欲娶云英,须以玉杵臼为聘,为捣药百日乃可。”后裴航终于找到月宫中玉兔用的玉杵臼,娶了云英,夫妻双双入玉峰,成仙而去。宋元话本《蓝桥记》、元庚天赐《裴航遇云英》杂剧、明龙膺《蓝桥记》传奇、杨之炯《蓝桥玉杵记》传奇均以此为题材。宋刘克庄《沁园春·林卿得女》词:“蓝桥路近,玉柞携将。”清·纳兰性德词《画堂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66无使尨也吠,出自《诗经·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尨:长毛狗。
    67焉支山,位于张掖市山丹县城东南40公里处。李白诗《幽州胡马歌》“虽居焉支山,不道朔雪寒。”
    68梅尚程荀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程砚秋,字玉霜;尚小云,字绮霞。
    69《老北京写照》王娟 张遇主编,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272页
    70《老北京的风情》常人春著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第391页
    71袁思亮《陈师曾墓志铭》《美术观察》1996年第6期
    72《文人画之价值》“文人画有何奇哉?不过发挥其性灵与感想而已。试问文人之事何事邪?无非文辞诗赋而已。文辞诗赋之材料,无非山川草木、禽兽虫鱼及寻常目所接触之物而已。其所感想,无非人情世故、古今往来之变迁而已。试问画家所画之材料,是否与文人同?若与之同,则文人以其材料寄托其人情事故、古往今来之感想,则画也谓之文亦可,谓之画以可。”《中国绘画史》陈师曾著;徐书城点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140页
    73《文人画之价值》引自《中国绘画史》陈师曾著;徐书城点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143、144页
    74《文艺学心理大辞典》鲁枢元等主编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4第462页
    75宋·扬万里《送谈命曾南翔》诗:“官职牵人也可怜,老来那更问行年。渠侬解事无它语,道我慈亲寿八千。”
    76《俞剑华美术论文选》周积寅编 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年10月第344页
    81丰子恺:《漫画创作二十年》,转引自《中国漫画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72页。
    82陈传席《评现代大家和名家(丰子恺·陈师曾·黄胄)》《江苏画刊》1999年8期
    83朱晓江《传统的回归:从西洋美术转向“漫画”—1922年前后丰子恺艺术思想的转折及思想史背景》《美术研究》2006年第3期
    84《子恺漫画》跋语
    85《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郑工著;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12第25页
    86《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郑工著;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12第146页
    万青力《南风北渐:民国初年南方画家主导的北京画坛(上)》2000年4期
    龚产兴《陈师曾的画学思想与创作》,《美术观察》1996年10期
    谷溪《我编<陈师曾书画精品集>》《美术之友》2004年1期
    陈传席《评现代大家和名家(丰子恺·陈师曾·黄胄)》《江苏画刊》1999年8期
    刘曦林《中国画三度论争的思考》《美术观察》2000年4期
    陈礼荣《近代画界巨擘陈师曾》《文史精华》2002年2期
    袁思亮《陈师曾墓志铭》《美术观察》1996年10期
    朱万章《砉然笔落纸若刀解牛声--陈师曾的艺术历程及其画学风格》《中国书画》2004年9期
    刘晓路《大村西崖和陈师曾--近代为文人画复兴的两个苦斗者》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1996.4
    商勇《二十世纪初的社会剪影-陈师曾<北京风俗图>》《东南文化》2001年10期
    刘以焕《鲁迅早年的挚友-陈师曾》《鲁迅研究月刊》1998年6期
    胡建《守护中的拓进:陈师曾艺术思想与艺术创作》《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10期
    胡建《画落春仍在-论陈师曾的文化保守主义》《美术观察》2004年12期
    成佩《陈师曾关于文人画的理论》《美术研究》2005年1期
    宗贤《大众化美术思潮与中国画变革》贵州大学艺术版2002年第2期
    《北京风俗》陈师曾 著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12
    《陈师曾》俞剑华 著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6
    《俞剑华美术论文选》周积寅 编 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1986.10
    《中华民国美术史》阮荣春 胡光华 著 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91,
    《陈师曾》朱万章 著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8
    《中国绘画美学史》陈传席 著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98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潘耀昌 著 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8
    《中国现代绘画史 民国之部》李铸晋 万青力 著 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郎绍君 水中天 编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11
    《20世纪中国画研究》林木 著 南京: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1
    《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郑工 著 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5
    《二十世纪中国绘画美学》孔新苗 著 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10
    《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画·人物》李松 主编 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编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6
    《陈师曾书画精品集》陈师曾 著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5
    《中国近代画派画集·京津画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编 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北京民间风俗百图》北京图书馆藏清代民间艺人画稿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
    《儿童杂事诗笺释》周作人诗 丰子恺 画 钟叔河 笺释 长沙:岳麓书社,2005.11
    《旧京风俗百图》王羽仪绘 端木蕻良诗 香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4
    《燕京画旧》李滨声 绘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5
    《文人笔下的旧京风情》于润琦 编著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10
    《老北京写照》王娟,张遇 编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3
    《老北京的风俗》常人春 著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第二版
    《老北京的风情》常人春 著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4
    《北平风俗类征》李家瑞 编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北京风俗杂咏》(清)孙殿起辑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清代北京竹枝词(十三种)》杨米人等著 路工编选 北京:北京出版社,1962.8
    《宣南秉烛谭》邓云乡 著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1)http://www.gmw.cn/02biqs/2003-09/07/07-4C403ECD403106BC45256DDE00119380.htm
    (2)http://www.chinese-thought.org/zwsx/001695.htm
    (3)http://www.zgzkw.com/bbs/register.php?regsubmit=ye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