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帖子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是就宋代帖子词这一文体所作的专题研究,总共十章。
     第一章是宋代帖子词的概念和特征。帖子词的称名源于它的用途,它是门帖用诗。门帖有很多种,其中有一类上面书写吉祥用语,宋代宫廷将其固定化为一种宫廷立春、端午节日的用品,并由学士院负责撰写所需的五、七言绝句,这些诗便是帖子词。帖子词亦作贴子词,但应以“帖”为准确。帖子词主要分为立春帖子词和端午帖子词两类。帖子词的写作是应制性的,作者为翰林学士,写作有一定的程式,通常一组帖子词由一人独作或二人合作完成。
     第二章是帖子词帖子词产生和兴盛的原因。帖子词的产生和繁荣既有社会文化的原因,也有文学自身发展的因素。它与宋代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达密切相关,是宋代节日文化高度繁荣的衍生品;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它是前代宫廷节日诗、宫词、门帖用语等发展的结果。
     第三、四两章对现存宋代帖子词的作者、作时进行了考述。通过梳理作品,考辨作者,明确作时,作者的写作身份,以进一步明确帖子词的写作体制、整体创作情况、存诗的系年以及写作者的任职等。再此基础上,第五、六两章是对宋代帖子词发展演变的梳理。帖子词的发展演变经历了六个阶段。真宗时期为帖子词初创期,夏竦是最早的帖子词作者;帖子词在诗题、体裁、诗歌数量等方面表现出不定型的特征,但它们为后代的帖子词做出了示范。仁宗时期是帖子词的成熟时期,帖子词完全定型,写作帖子词成为每年立春、端午节的惯例,大量翰林学士写作了帖子词;欧阳修的创作则给帖子词带来创变,在帖子词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英宗至哲宗元祐是帖子词的全面繁荣时期,众多著名诗人如司马光、苏轼、苏辙、苏颂等参与了帖子词的创作,帖子词成就较高,帖子词通常提前一月写作。哲宗绍圣至钦宗时期是帖子词的衰落时期,由于元祐文士的被贬谪和文禁的严厉,帖子词的创作处于低迷状态。靖康之乱,帖子词写作中断,高宗绍兴十三年恢复。孝宗时期帖子词创作进入中兴时期,周必大、崔敦诗成为这一时期帖子词创作的主要诗人。孝宗之后帖子词一直延续,终结于宋末的战乱年代。南宋的帖子词基本延续北宋特色,在写作上有时二人合作,写作时间无须提前一月。
     第七、八章是帖子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帖子词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五大类:纪述节序、应时纳祜、歌功颂德、纪写事实和寓含规谏。帖子词最基本的功能是祓除祈祝,因此对立春和端午两节的节令习俗及自然景色的描写是其最基本的内容;表达福寿、多子、国泰民安的祈祝是其第二大内容;对国家太平盛世的歌颂,对统治阶级勤政爱民、贤淑勤俭、孝悌等美德的赞美,是其第三大内容;对宫廷典礼、重大事件、日常生活等重要时事的纪写则是其第四大内容;在帖子词寓含讽谏,对统治者的为政和修身加以规戒则是其第五大内容。帖子词的艺术特征颇为显豁。首先是形态鲜明,结构雷同,其次是语象集中,辞藻雅丽;其三是善于用事,典故集中;其四是声韵谐美,格律谨严。
     第九、十章是对宋代帖子词价值和影响所作的探讨。宋代帖子词的价值体现在文学,史料和风俗三方面。文学上,宋代帖子词继承了中国诗歌“颂美”、“讽谏”的优良传统,寓讽于颂,使颂美文学也能发挥一定的社会政治功能;帖子词丰富了诗歌题材,成为一种独有的诗体和节日诗歌;帖子词对诗歌的联章体形式也有所开拓;帖子词的发展史则反映了宋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从中可以管窥宋诗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帖子词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它对宫中人事的如实描写和及时准确的反映,既有助于了解宋代宫廷人物及其生活,尤其是宫廷节日生活和习俗,还有助于弥补其它文献记载的不足,订正文献的讹误。帖子词还具有较高的风俗价值,它全面细致地展现了宋代节日宫廷节日习俗,间接地反映了宋代某些节日仪式和习俗的发展演变,诗中还反映了宋人的风俗观。宋代帖子和帖子词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对宋代非宫中帖子和帖子词、金元门帖和门帖诗、明清民间春联,对清代宫中帖子词以及国外帖子和帖子词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传统节序诗的内容、意象也有一定影响。
The thesis studies Tiezici(帖子词) in Song dynasty,which consists of 10 chapters.
     ChapterⅠdeals with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iezici in Song dynasty. Tiezici takes its name from its usage, which refers to poems used as door cards.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door cards,and one of which, with auspicious words on them,has been regulated to become a necessity for Spring Beginning Festival (lichun) and Dragon Boat Festival in Song palace. The poems are usually five or seven-character quatrains written by the scholars in Scholar Office (xueshiyuan). The Chinese characters of Tiezici(帖子词which means card words) sometimes are written as Tiezici(贴子词which means card words be pasted),but Tiezici(帖子词) is more acceptable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forms, Tiezici of Spring Beginning Festival and Tiezici of Dragon Boat Festival. The writing of Tiezici is always out of the emperors’will, which has certain stylized writing patterns. Usually, a group of Tiezici is written by one author alone or two in collaboration.
     ChapterⅡexploits the two reasons of the creation and prosperity of Tiezici, one is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culture, the other is because of the literature itself. Tiezici is closely related to social stability,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Song, and which is also a ramification of a high degree of prosperity of Song festival culture. From the literary point of view, it is the results of development of the former palace festival poetry,palace words and the door decoration words.
     ChapterⅢandⅣare textual research of authors and writing time of the existing Song Tiezici.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literary works, textual research of the authors, clarification of the poems’writing time and the identity of the authors, the thesis is to make a further elaboration of the writing institution of Tiezici, the total creation of Tiezici, the chronicles of existing Tiezici works and the authorship of the writers. Based upon this, ChapterⅤandⅥhackle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Song Tiezici, which covers six stages:Zhenzong period was the initial stage of Tiezici, and XiaSong was its first author. Tiezici of this period showed atypical features in title, genre, quantity, etc, which established a model for the later Tiezici. Renzong period was the maturity stage of Tiezici. It became completely mature and regulated, and its writing was an annual tradition at Spring Beginning Festival and Dragon Boat Festival, and a large number of advanced scholars participated in the Tiezici creation. Ouyang Xiu’s creation played a decisive role in the history of Tiezici writing and brought great changes in its writing. From Yingzong to Yuanyou period of Zhezong, it is the stage of Tiezici’s prosperity. Many well-known poets such as Sima Guang, Su Shi,Su Zhe and Su Song involved in the creation of Tiezici and wrote it one month in advance normally and gained great success. From Zhezong Shaosheng to Qinzong, this period witnessed the decline of Tiezici because of the banishment of Yuanyou scholars and strict literary taboo, thus the creation of Tiezici was at low ebb. In Jingkang chaos, Tiezici writing suspended until the restoration in the thirteenth year of Gaozong Shaoxing. In the period of Xiaozong, Tiezici writing entered into the recovery stage, during which the major writers were Zhou Bida and Cui Dunshi. After Xiaozong, Tiezici writing continued, but ended in chaos at the end of the Song dynasty.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iezici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had been maintained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and a group of Tiezici was created by two poets sometimes without one month in advance.
     ChapterⅦandⅧinquire into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artistic features of Tiezici, the former include five categories: chronicling of the festival and season,blessings,praise, narrative of the facts and remonstrance. Firstly, the most basic content of Tiezici is the seasonal customs and natural scenery description of the Spring Beginning Festival and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because the function of Tiezici is to eliminate all ills and to pray for happiness; The second theme is to express the longing for longevity, multi-child, peace and prosperity; The third theme of the Tiezici is to give praise to the national peace and prosperity, to the virtues of the caring, virtuous, thrifty and filial piety of the ruling class; The fourth topic of Tiezici is the description of the court ceremonies, important events, daily lives and other current affairs; The fifth topic of Tiezici is remonstrating with rulers regarding their governance and self-cultivation. Tiezici has quite remarkable artistic features, the first is its clear-cut patterns and structural similarity; the second is its concentrated images and elegant language; the third is its common adoption of the allusions; the last one is its harmonic phonology and metrical precision.
     The chapterⅨandⅩdelve further into the value and impact of Song Tiezici. The value of Tieizici lies in three fields such as literature, history and customs. Literarily, Song Tiezici inherits the“praiseful”and“satirical”tradition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poems, blending ridicule in the praise so that praise literature also functions in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life, which enriches poetry themes as well as making itself an unique poetic genre and festive verse poetry. Furthermore, Tiezici has expanded the form of the sonnet sequence. The history of the Tiezici reflects the growing history of the Song poetry, from which the thread and law of Song poetry development can be glimpsed. Tiezici has certain historical value, its factual description of persons and matters in Song court and its timely and accurate reflection of the palace events not only facilitat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urt life in Song dynasty, especially festival life and customs, but also replenish other documental shortage of epic and revise documental errors. Tiezici also has a higher custom value. It displays the full detail of the festival customs in Song court, reflects indirectly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some festive ceremony and customs in Song dynasty, and represents the customary idea of the age as well. In short, door cards and Tiezici in Song dynasty have considerable influence on customs, which have exerted profound impact upon the non-palace door cards and Tiezici of that age, upon the door cards and door-card poetry in Jin and Yuan dynasties, upon the Spring Festival couplet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upon the palace Tiezici in Qing Dynasty as well as the foreign posts and Tiezici. In addition, Tiezici has certain influence on the content and images of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 poetry.
引文
①(元)郝经《陵川文集》卷10《温公画像》,赵汸《东山先生存稿》卷1《观舆图有感》第四首自注。转引自钱钟书《宋诗选注·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②王国维:《宋代之金石学》,《王国维遗书》第五册《静安文集续编》,上海书店1983年版,第70页。
    ③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45页。
    ④顾易生、蒋凡、刘明今:《宋金元文学批评史》(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①(明)徐师曾著,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贴子词》,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68页。
    ②(清)赵翼:《陔余丛考》卷24,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483页。
    ③王仲闻校注:《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25页。
    ①陈元锋:《北宋馆阁翰苑与诗坛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09-110页,193页。
    ①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就将这类诗专列一类。
    ②(明)徐师曾著,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68页。
    ③王仲闻校注:《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25页。
    ④任竞泽:《简论帖子词》,《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
    ⑤(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22引,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58页。
    ⑥(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8“撰春帖”引,丛书集成初编本,第82页。
    ①(宋)周密:《武林旧事》,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9页。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36之96,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本。
    ③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8页。
    ④《宋会要辑稿》职官36之95。
    ⑤《岁时广记》的作者为吕希哲为吕公著长子,晚于司马光。
    ⑥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71页。
    ⑦任竞泽《简论帖子词》,《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第149页。
    ①王安中《象州上元诗》,见(宋)周煇著、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校注》卷6,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44页。
    ②《辞源》,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486页。
    ③北京大学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第26册,卷1491,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044页。
    ④《全宋诗》第10册,卷533,第6441页。本文所引帖子词皆以北京大学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998年版)为文献出处。为了行文的方便,凡《全宋诗》收录者皆不加注,详细页码参文后附录《全宋诗帖子词索引》。《全宋诗》未录的帖子词则另行加注。
    ⑤《全宋诗》第56册,卷2973,第35042页
    ⑥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8页。
    ⑦张培瑜:《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71页。
    ①《全宋诗》第9册,卷515,第6257页。
    ②(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二,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36页。
    ①(晋)司马彪撰,(梁)刘昭注补:《后汉书》志第四《礼仪志上》,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102页。
    ②转引自(梁)宗懔撰,宋金龙校注《荆楚岁时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9页。
    ③(梁)宗懔撰,宋金龙校注:《荆楚岁时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9页。
    ④据《荆楚岁时记》载,元日“贴画鸡,或斲镂五彩及土鸡于户上”,人日“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花胜以相遗”。同上,第15页。
    ⑤(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114,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166页。
    ⑧(唐)孙思邈《千金月令》,见《说郛》卷69上,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79册,第725页。
    ⑩马怀素《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见《全唐诗》卷93,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009页。
    12张继(一说陆龟蒙)《人日代客子是日立春》,见《全唐诗》卷242,第2724页。
    13刘宪《奉和圣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剪彩花应制》,见《全唐诗》卷71,第779页。
    14《全唐诗》卷541,第6245页。拙文《春幡·春胜·春帖》(《文史知识》2009年第1期),有详论,可参看。
    ①傅芸子:《正仓院考古记》,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
    ②《全唐诗》卷696,第8013页。
    ③《全唐诗》卷714,第8202页。
    ④谭蝉雪:《我国最早的楹联》,《文史知识》1991年第4期。
    ⑤(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3,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1页。
    ①《全宋诗》第20册,卷1188,第13421页。
    ②(晋)司马彪撰,(梁)刘昭注补:《后汉书》志第五《礼仪志中》,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122页。
    ③《荆楚岁时记》杜公赡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0页。
    ④(宋)蒲积中:《古今岁时杂咏》(一)卷20,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33页。
    ⑤高国藩:《敦煌古俗与民俗流变》,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18页。
    ⑥参高国藩《敦煌古俗与民俗流变》,第118-120页。
    ⑦“亦”为“赤”字之讹,“葱葱娢”为“急急如”之讹。
    ⑧转引自徐俊纂辑《敦煌诗集残卷辑考·敦煌遗书诗歌散录》,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857页。
    ①(宋)吴自牧:《梦粱录》卷3,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2页。
    ②转引自徐俊纂辑《敦煌诗集残卷辑考·敦煌遗书诗歌散录》,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857页。
    ③(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22“门帖”引,丛书集成初编本,第251页。
    ④《岁时广记》卷21“钉赤口”条引,第245页。
    ⑤《岁时广记》卷21“写风烟”条引,第245页。
    ⑥《岁时广记》卷21“贴荼字”、“粘白字”条条引,第246页。
    ⑦《岁时广记》卷21“念仪方”条引,第246页。
    ⑧刘辰翁《临江仙》,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104页。
    ⑨王之道《南歌子》,《全宋词》,第1163页。
    ⑩《全宋词》,第2753页。11《岁时广记》卷21,第243页。12 (宋)周密:《武林旧事》卷3,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页。
    ①《寿成惠圣慈祐太皇太后阁端午帖子》其六,见《全宋诗》卷2772,第32807页。
    ②《全宋诗》第56册,卷2973,第35402页。
    ③(明)徐师曾著,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贴子词》,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68页。
    ④《文体明辨序说·贴子词》,第168页。
    ⑤(清)赵翼:《陔余丛考》(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483页。
    ⑥王仲闻校注:《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25页。
    ⑦任竞泽:《简论帖子词》,《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第149页。
    ①转引自《全宋诗》69册,3616卷,第43320页。
    ②“阁”亦作“閤”。阁指楼阁,閤原指大门旁的小门。在帖子词中,本指门,后则兼指宫殿,当以閤为是。与贴、帖一样,宋人阁与閤二字通用。本文行文均称“阁”,引文则依原文。
    ③任竞泽《简论帖子词》,《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第149页。
    ①(宋)张邦基,孔凡礼点校:《墨庄漫录》卷3,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93页。
    ③(宋)洪迈:《容斋随笔·容斋五笔》卷9,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941页。
    ④(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2,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1页。
    ⑤(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第330页。
    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⑦(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江苏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59页。
    ⑧《辞源》,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956页。①《辞源》,第973页。②官方公文所用堂帖、小帖子、多见于宋人集,如李纲《梁谿集》卷72载有《小帖子》,文字不长。③金花帖子、泥金帖子为唐代进士登科所用,宋初尚沿用。《锦绣万花谷》前集卷22引《开元天宝遗事》:“新进士及第,以泥金帖子附家书,谓之泥金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24册,第276页)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13详细记载了他家所藏咸平元年孙仅榜盛京所得金花帖子,“以素绫为轴,贴以金花,先列主司四人衔,曰翰林学士给事中杨,兵部郎中知制诰李,右司谏直史馆梁,秘书丞直史馆朱,皆押字。次书四人甲子,年若干,某月某日生,祖讳某,父讳某,私忌某日。然后书状元孙仅。……别用高四寸绫,阔二寸,书‘盛京’二字,四主司花书于下,粘于卷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78页)周必大《文忠集》卷44“承协奉砚”录王扶登科榜帖,认为“以黄花笺为之,故名金花帖子”。(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47册,第475页) ④娶妇用的帖子,今虽不见宋时原样,然基本等同于后世的请帖、请柬之类。《清俗纪闻》所画清代请帖可见大概,与今之请柬形制相差不远。见(日)中川忠英《清俗纪闻》,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93页。⑤任竞泽:《简论帖子词》,《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第150页。
    ①《锦绣万花谷》前集卷11,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24册,第137-138页。祝穆《古今事文类聚·新集》卷20“只日降麻”条引《翰林志》文字与本段文字大致相同,唯“密词”前少一“曰”字,“祭文、碑、铭”后为“碑文”。“撰讫”为“撰述”,且以此句结束。《翰林志》为唐李肇所著,并无此文字,引书当有误。
    ②(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18,第4604页。
    ③(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72页。
    ④(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8引《皇朝岁时杂记》,丛书集成初编本,第82页。
    ⑤(宋)周煇著,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校注》卷10,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25页。
    ⑥《全宋诗》第51册,卷269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799页。
    ⑦任半塘:《唐声诗》(上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1页。
    ①(宋)綦崇礼:《论德宗不能用陆贽》,《北海集》卷22,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34册,第670-671页。
    ②(元)脱脱等:《辽史》卷53《礼志》,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877页。
    ③(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页。
    ④李商隐《骄儿诗》云:“请爷书春胜,春胜宜春日。”《全唐诗》卷541,第6245页。
    ⑤《全宋诗》第1册,卷20,第280页。
    ⑥刘克庄:《跋方寔孙长短句》,《全宋诗》卷3050,第36373页。
    ①(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4,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93册,第825页。
    ③(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8,丛书集成初编本,第82页。
    ④(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22,丛书集成初编本。第251页。
    ⑤(宋)吴自牧:《梦粱录》卷6,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9-50页。
    ⑦《国朝宫史》卷8,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57册,第144页。
    ①(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83页。(唐)韦执谊《翰林院故事》同,见洪遵《翰苑群书》,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①(宋)沈括:《梦溪笔谈》卷2,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
    ②《宋史》卷162《职官志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812页。
    ③周必大《玉堂杂记》卷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95册,第567页。
    ④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2页。
    ⑤吕希哲《岁时杂记》已佚,《岁时广记》多处引用此书,卷8立春“撰春帖”和卷22端午“作门帖”均引及学士院于立春、端午前一月撰皇帝、皇后、夫人阁门帖子。
    ⑥《宋史全文》卷21“中”所载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8所载同,均为“辛丑,立春节,学士院始进贴子词,百官赐春幡胜。自建炎以来久废,至是始复之。”
    ⑦《玉海》卷90“绍兴赐春幡胜”:“绍兴十三年正月辛丑立春节,学士院始进贴子词,百官赐春幡胜。自建炎以來久废,至是始复。”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43册,第438页。
    ⑧《曲洧旧闻》卷7云:“欧公与王禹玉、范忠文同在禁林。故事进春帖子字皇后、贵妃一下诸閤皆有。”禁林即学士院。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80页。
    ①《宋史》卷168《职官志八》,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988页。
    ②(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54《职官考八》,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91页。
    ③参杨果《中国翰林制度研究》第二章“宋代翰林学士的组织机构”,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1,74页。
    ④(宋)苏易简:《续翰林志》,洪遵辑:《翰苑群书》,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42页。
    ⑤(宋)费衮撰,金圆点校:《梁谿漫志》卷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8页。
    ⑥(宋)周煇撰,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校注》卷6,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44页。
    ⑧《记辛酉端午旧事二首》其一。(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44,四部丛刊本。
    ①《宋诗纪事》卷21“苏轼”引“春帖子”引《式古堂书考》中仇远评语。(清)厉鹗《宋诗纪事》(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12页。
    ②周必大《玉堂杂记》卷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95册,第568页。
    ③(宋)魏泰撰,李裕民点校:《东轩笔录》卷1,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页。
    ④(宋)彭□撰,孔凡礼点校:《墨客挥犀》卷1,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83页。
    ⑤(宋)周煇撰,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校注》卷10,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25页。
    ①(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111《论编学士院制诏札子》,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685-1686页。
    ②(宋)周必大:《玉堂杂记》卷上,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95册,第558页。
    ③(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后集卷1,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4页。按《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75首句为“春端帖子”。
    ①杨果:《中国翰林制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5页。
    ②(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后集卷1,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4页。
    ①(苏)格·尼·波斯彼洛夫:《文学原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211页。
    ②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绪论》(增订本),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新1版。
    ①《东京梦华录·自序》,(宋)孟元老撰,伊永文校注:《东京梦华录校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①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45页。
    ②邓广铭:《谈谈有关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2期。
    ③(宋)朱熹集注:《楚辞集注·楚辞后语》卷6《服胡麻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00页。
    ④(明)徐师曾著,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68页。
    ⑤(清)徐松:《宋会要辑稿》礼57之14-26“诞生节”、“节日”,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本。按,宋代皇帝皆以生日设节,如太祖之长春节(2.16)、太宗之乾明节(10.7)真宗之承天节(12.2)等;部分太后也以生日设节,如皇太后刘氏之长宁节(1.8)、太皇太后高氏之坤成节(7.16)等;
    ⑦本论文凡括号中所加注的年代均为公元年,而日期如非特意强调为公元历,则均为农历时间。后皆同。
    ①(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1,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4页。《宋史》卷163《职官志三》、《宋会要辑稿》职官25之3、《宋会要辑稿》职官60之15所载大致相同。
    ②参朱瑞熙等《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91页。
    ③参(宋)谢深甫著,戴建国点校:《庆元条法事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④(宋)孟元老撰,伊永文笺注:《东京梦华录校注》卷6、7、8、9、10,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14、534、、541、626、749、753-754、781、796、805、807、814、817、828、829、882、958页。
    ⑤(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8:“旧制,节序赐宴,惟皇族、近列、诸帅、内职。三月甲子,始诏自今上巳、重阳,三司副使、判官及馆职事官并别置会。其后,知杂御史、三院御史、法官、开封府判官亦预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527页。
    ⑥(元)脱脱等:《宋史》卷119《礼志》载,大中祥符五年十一月,“又制:仆射、御史大夫、中丞、节度、留后、观察、内客省使、权知开封府,正、至、寒食,并客省赍签赐羊、酒、米、面;立春,赐春盘;寒食,神餤、饧粥;
    端午粽子;伏日,蜜沙冰;重阳,糕,并有酒;三伏日,又五日一赐冰。”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802页。
    ①(宋)周密:《武林旧事》卷2,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9页。
    ③(宋)王栐:《燕翼诒谋录》卷2,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7页。
    ④(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206《经籍考》,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707页。
    ⑤(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6,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92页。
    ⑥(法)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页。
    ⑦(明)王文禄撰,王星贤点校:《文脉》卷3,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①(元)脱脱等:《宋史》卷439《文苑传一》,中华书局1977,第12997页。
    ②(宋)王十朋:《梅溪文集》前集卷14《策问》,四部丛刊本。
    ③(宋)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卷1,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28册,第26页。
    ④(清)章学诚:《上钱辛楣宫詹书》,《章氏遗书》(五)卷29“外集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影印嘉业堂本,第102页。
    ⑤(宋)王栐:《燕翼诒谋录》卷2,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1页。
    ①(宋)王应麟:《玉海》卷168,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47册,第369页。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2,《职官分记》卷18略同。
    ②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49页。
    ③(美)斯蒂芬·欧文著,贾晋华译:《初唐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
    ①因为每个节气都有相应的祭祀、庆贺等仪式活动,渐渐的,这些活动就会成为习俗,一个有固定而丰富的习俗的特定日子,便是节日。
    ②见蒲积中:《古今岁时杂咏》卷3,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2-35页。
    ①宋白《宫词》,《全宋诗》第1册,卷20,第280页。
    ②刘克庄:《跋方寔孙长短句》,《全宋诗》第58册,卷1050,第36373页。
    ③《古诗纪》卷102,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80册,第236页。
    ①日本北三井一〇三(025-14-20),阙题,《敦煌遗书诗歌散录》卷下(中日俄藏部分及其它),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937页。
    ②浦江请:《浦江请文录·词的讲解》,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45页。
    ③洪伋认为“宫词古无有,至唐人始为之”(《宋文安公宫词跋》,朱彝尊辑《十家宫词》卷4,清康熙二十八年贞曜堂刻本);蒋之翘《天启宫词·自序》认为“始唐人为之”(虫天子辑《香艳丛书》三集卷四,宣统年间国学扶轮社排印本);钱大昕谓“宫词之体,创于唐。”(《十国宫词序》,吴阆《十国宫词》卷首,清乾隆五十二年刻本。)唐天宠以为“宫辞之作,始自李唐”(唐天宠《十洲宫辞跋》,倪伯鳌《十洲宫辞》卷末,明嘉靖、乾隆间刻本)。
    ④顾况《宫词五首》、戴叔伦《宫词》一首均早于王建,王涯的《宫词三十首》(今存二十七首)也可能早于王建。参余恕诚《宫体·宫词·词体》,《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85页。
    ⑤佚名《唐王建宫词旧跋》:“宫词凡百绝,天下传播,仿此体者虽有数家,而建为之祖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22,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49页);张仲华《倪仲子宫词引》:“宫词之咏,始于王建。”(倪伯鳌《十洲宫辞》)
    ⑥如宋白《宫词·自序》云:“宫中词,名家集中有之。”(朱彝尊辑《十家宫词》卷4)王安石编《唐百家诗选》、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卷31等都称王建《宫词》“宫中词”。
    ⑦如孙应时题胡伟宫词,有“宫体故宜供帖子,玉堂何日唤诗翁”句(《胡元迈集句作宫词二百首求题跋为书两章》),王恽亦谓“建之宫体,为世绝唱”(王恽《跋山谷所书王建宫词后》,《秋涧集》卷73,《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明弘治十一年刻本)。
    ⑧宋白《宫词》,《全宋诗》第1册,卷20,第287页。
    ①宋白《宫词·序》,《全宋诗》第1册,卷20,第280页。
    ③(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8“撰春帖”,丛书集成初编本,第82页。
    ④(宋)周煇撰,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校注》卷10,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25页。
    ⑤(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后集卷1,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1页。
    ⑥(宋)孙应时:《胡元迈集句作宫词二百首求题跋为书两章》,《全宋诗》卷51册,卷2698,第31799页。
    ⑦(明)毛晋:《王建宫词跋》,毛晋辑《三家宫词》卷1,明末虞山毛氏绿君亭刻本。
    ①(清)朱彝尊:《十家宫词序》,朱彝尊辑《十家宫词》卷首。
    ②(清)史梦兰:《全史宫词·发凡》,史梦兰《全史宫词》卷首,清咸丰六年刻本。
    ③(清)周拱辰:《圣雨斋诗集》卷5,清顺治九年刻本。
    ④(清)李调元:《童山诗集》卷5,清乾隆年间绵州李氏万卷楼刻本。
    ⑤(清)蒋之翘:《天启宫词·自序》,虫天子辑《香艳丛书》三集卷4。清宣统年间国学扶轮社排印本。
    ⑥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上)》卷17,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50页。
    ⑦《白虎通义》卷上,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50册,第10页。
    ⑧(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67页。
    ⑨《后汉书·礼仪志中》刘昭补注引《山海经》,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129页。
    ⑩(晋)司马彪撰,(梁)刘昭补注:《后汉书》志第五《礼仪志中》,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122页。
    ①(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
    ⑧《岁时广记》卷5“造仙木”引《玉烛宝典》,丛书集成初编本,第392页。
    ⑨(宋)黄休复:《茅亭客话》卷1,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42册,第916页。
    ⑩谭蝉雪:《我国最早的楹联》,载《文史知识》1991年第4期。11《全唐诗》卷69,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71页。
    ②(南朝齐)魏收《五日》,见(宋)蒲积中《古今岁时杂咏》卷20,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③高国藩:《敦煌古俗与民俗流变》,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19页。
    ⑤(宋)吴自牧:《梦粱录》卷3“五月”,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2页。
    ⑥《郑县志》民国五年刻本,丁世良、赵放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上),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另《永平府志》、《孝感县志》、《临海县志稿》、《乌青镇志》等均有类似记载。
    ⑦《岁时广记》卷5引《岁时杂记》,丛书集成初编本,第58页。
    ⑧(宋)吴自牧:《梦粱录》卷6,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0页。
    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5,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958页。
    ②张培瑜:《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65页。
    ③(元)脱脱等:《宋史》卷8《真宗本纪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60,162页。
    ④(元)脱脱等:《宋史》卷8《真宗本纪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56,172页。
    ②(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3,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903页。
    ③(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页。
    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6,第1972-1973页。即《宋史》所言“史成,迁户部”。
    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7,第1990,1991页。
    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0,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90页。
    ⑦(宋)夏竦《文庄集》卷5,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87册,第91,92,93页。
    ①(元)脱脱等:《宋史》卷8,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66页。
    ②(元)脱脱等:《宋史》卷311《晏殊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195-10196页。
    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1,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99页。
    ③(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22,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52页。
    ④(宋)洪遵:《翰苑群书·学士年表》,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62,63页。
    ⑤《宋史》卷8,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66页。
    ⑥欧阳修《观文殿大学士行兵部尚书西京留守赠司空兼侍中晏公神道碑》,《欧阳修全集》卷22,第353页。
    ⑧(宋)洪遵:《翰苑群书·学士年表》,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66页。
    ①《宋史》卷242《后妃传上·慈圣光献曹皇后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8620页。
    ②(宋)洪遵:《翰苑群书·学士年表》,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67页。
    ③张培瑜:《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69页。
    ①(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35,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518页。
    ②(元)脱脱等撰:《宋史》卷11《仁宗本纪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26页。
    ③(宋)洪遵:《翰苑群书·学士年表》,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69、70页。
    ④张培瑜:《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71页。
    ①(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82,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204页。
    ②转引自《全宋诗》第6册,卷303,第3807页。《全宋诗》以四部丛刊为底本,四库本同。中华书局点校的《欧阳修全集》卷83,第1212页注时间为“四月二十五”,似有误。次本以清嘉庆二十四年欧阳衡编校本为底本。
    ③(宋)洪遵:《翰苑群书·学士年表》,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69、70、71页。
    ①(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2,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1页。
    ②(宋)洪遵:《翰苑群书·学士年表》,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0、71、72页。
    ③(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18,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301页。
    ①(宋)楼钥:《攻媿集》卷75,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53册,第225页。
    ②《宋史》卷14《神宗本纪一》,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72页。
    ③《宋史》卷15《神宗本纪二》,第276页。
    ④(清)黄以周等辑注,顾吉辰点校:《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6,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65页。
    ⑤(宋)王应麟《玉海》卷158“熙宁庆寿宫宝慈宫”载:“(熙宁)二年五月,太皇太后迁居庆寿宫;七月,皇太后迁居宝慈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47册,第143页。)《东都事略》卷8载:“五月壬辰(27日),太皇太后迁居庆寿宫。”(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55页)苏颂《贺皇帝为太皇太后入庆寿宫》亦载“今月二十七日,太皇太后入庆寿宫”(《苏魏公文集》(上)卷36,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54页)。
    ⑥《宋史》卷101《礼志》,第2647页。
    ①(宋)陈元靓:《岁时广记》,丛书集成初编本。
    ②(宋)王珪:《华阳集》卷5,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93册,第35-38页。
    ①(宋)洪遵:《翰苑群书·学士年表》,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61页。
    ②(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0,第2078页,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98,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802页。
    ②王珪:《华阳集》卷20,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93册,第143页。
    ③《华阳集》卷10,第1093册,第74页。
    ④见(宋)杜大珪编《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上卷8,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50册,第72页。
    ⑤(宋)洪遵:《翰苑群书·学士年表》,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2页。
    ⑥(元)脱脱等:《宋史》卷15,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75页。
    ①(元)脱脱等:《宋史》卷208《艺文志》,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366页。
    ②陈新、张如安、叶石健、吴宗海等补正:《全宋诗订补》,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
    ③《宋史》卷311《章得象传》,第10205页。
    ④(宋)洪遵:《翰苑群书·学士年表》,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64,65页
    ①(宋)吕希哲:《吕氏杂记》卷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63册,第227页。
    ②(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50,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095页。
    ③(清)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卷81,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43册,第505页。
    ④(元)陈桱:《通鉴续编》卷8,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32册,第579页。
    ⑨(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17,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05页。
    ⑩黄以周等辑注,顾吉辰点校:《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6,第265页。《十朝纲要》:宋氏熙宁二年十一月生成王佾,六年四月生唐王俊。
    ①(梁)宗懔,宋金龙校注:《荆楚岁时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
    ③张培瑜:《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74页。
    ④(宋)赵湘:《南阳集》卷1《后感知赋·序》,中华书局1985年北京新1版,第3页。
    ⑥(宋)宋祁:《宋景文集》卷45《南阳集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88册,第399-400页。
    ⑦(元)脱脱等,《宋史》卷208《艺文志》,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360页。
    ⑧(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02,第7354页。
    ①(宋)周淙:《乾道临安志》卷3,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84册,第96页。
    ②(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9,第6821页。
    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89,第7066页。
    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5,第7827页。
    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59,第8579页。
    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04,第9849页。
    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33,第10443页。
    ⑧《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39,第10577页。
    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41,第10608页
    ①(清)张照等:《石渠宝笈》卷5,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24册,第137页。
    ②孔凡礼:《苏轼年谱》,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738页。据《长编》卷387。
    ③(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24,第10251页。
    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94、295,第7161、7188页。
    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99,第7286页。《宋会要辑稿》职官66之9亦载,时为元丰二年八月二十一日。
    ①(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2,《历代诗话》本作“摽”作“标”。
    ②(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29,第10367页。
    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42,第10642页。
    ①(宋)王称:《东都事略》卷60《赵师民传》,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491页。
    ②(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55,第10903页。
    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61,第11018页。
    ④(元)脱脱等:《宋史》卷342《梁焘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887-10890页。
    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66,第11134页。
    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74,第11301页。《宋史》卷17同。梁焘由翰林学士、左朝散大夫迁尚书左丞,《宋史》本传所谓“拜尚书右丞,转左丞”当有误。
    ⑦(宋)苏颂:《苏魏公文集》(上)卷10,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16页。
    ⑧(宋)韩维:《南阳集》卷10,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93册,第595,598,599页。
    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87,第11568页。
    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18,第12323页。
    ③《宋史》卷19《徽宗本纪一》,第359,362页。
    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50,第8385页。
    ⑤《资治通鉴后编》卷91,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43册,第686,690页。
    ①《资治通鉴后编》卷94,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43册,第734-736页。
    ②(宋)张邦基,孔凡礼点校:《墨庄漫录》卷4,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28页。
    ③(元)脱脱等:《宋史》卷243《昭怀刘皇后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8638页。
    ④《宋史》卷18《哲宗本纪二》,第348页。《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91同。
    ⑤(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15,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2238页。
    ⑥(宋)朱彧撰,李伟国点?骸镀贾蘅商浮肪?1,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25页。
    ⑦《宋史》卷20《徽宗本纪二》,第385页。
    ⑧(宋)叶梦得撰,宇文绍异考异,侯忠义点校:《石林燕语》卷10,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45页。
    ⑨(宋)岳珂:《桯史》卷4,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3-44页。
    ⑩《宋史》卷20《徽宗本纪二》,第385页。
    ①(宋)张邦基撰,孔凡礼点校:《墨庄漫录》卷9,中华书局年2002年版,第244-245页。
    ②此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及《宋史》本传推算,如按《文忠集》卷15《跋初寮王左丞赠曾祖诗及竹林泉赋》所记推算,生年提前一年。参《全宋诗》小传。
    ⑤(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75,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242页。
    ⑥(清)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卷99,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43册,第815页。
    ⑦(元)脱脱等:《宋史》卷22《徽宗本纪四》,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05页。
    ①(元)脱脱等:《宋史》卷462《林灵素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528页。
    ②(宋)周煇撰,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校注》卷6,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44页。
    ③(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28、673、726。
    ④《宋史》卷352《李邦彦传》,第11120页。
    ⑤《全宋诗》第31册,卷1791,第19975页。
    ③(宋)庄绰《鸡肋编》卷上载其生于元丰七年甲子正月十九日丑时。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页。
    ①《江南通志》卷166,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11册,第767页。
    ③(宋)孙觌《鸿庆居士集》卷32《与吴世范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35册,第324页。
    ⑤参(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27、43、62、7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⑥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5、6、10、12、16、18、22、27、41、53,中华书局1956年版。
    ⑦(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1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27页。①(元)脱脱等:《宋史》卷11《仁宗本纪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26页。②(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44,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266页。③(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27,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89册,第287页。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99,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1883页。⑤(宋)王称:《东都事略》卷116,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1015页。
    ①(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后集卷1,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4页。
    ②(宋)王称:《东都事略》卷116“文艺传九十九”,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1015页。
    ①(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34,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70页。
    ②(宋)施宿:《会稽志》卷15,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86册,第325页。
    ③(宋)张淏《会稽续志》卷6载赐同进士出身在宣和四年,第486册,第522页。《浙江通志》卷124同。
    ④(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34“招宝山”,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93册,第892页。
    ⑤(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67页。
    ⑥(宋)佚名:《靖康要录》卷6,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29册,第526页。
    ⑦(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6,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51-152页。
    ⑧(元)脱脱等:《宋史》卷487《外国传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4049页。
    ①王仲闻校注:《李清照集校注》卷2,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25页。
    ②《渭南文集》卷35《夫人孙氏墓志铭》。
    ③《郡斋读书志》卷19作十二卷。
    ④《宋史》卷30《高宗本纪》;卷243《后妃传下》。
    ⑤王仲闻校注:《李清照集校注》卷2,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27页。
    ①(宋)周密《浩然斋雅谈》卷上,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481册,第820页。
    ③(宋)洪遵:《翰苑群书·翰苑题名》,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4页。
    ④参陶然:《李清照南渡后行迹即戚友关系新探》,《文学遗产》2009年第3期,第151页。
    ②(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8,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375页。
    ③(宋)洪遵:《翰苑群书·翰苑题名》,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4页。
    ⑤(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8,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381页。
    ⑥《中兴小纪》卷37载:“初诏实录院编《皇太后回銮事实》及《徽宗梓宫还阙本末》,至是先修《回銮事实》,书成。丙戍,右仆射万俟卨上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13册,第1163页;《三朝北盟会编》卷223载:“绍兴二十六年十月十八日丙戌,尚书右仆射万俟卨上《皇太后回銮事实》。”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52册,第285页;《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75亦载:“丙戍,尚书右仆射万俟卨上《皇太后回銮事实》。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883页。
    ①(宋)刘才邵《檆溪居士集》卷7,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30册,第511页。
    ②见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75注,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883页。
    ①(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1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40页。
    ②参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57,160,165,169,170,191。
    ①(宋)洪遵:《翰苑群书·翰苑题名》,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5页。
    ②(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82,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3037页。
    ③《宋史》卷386《刘珙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849-11853页。
    ④(宋)洪遵:《翰苑群书·翰苑题名》,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5页。
    ⑤(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14“吴皇后临兰亭”条引。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27页。
    ①《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48册,第350页。
    ②参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61、168、170。
    ③陆游:《陆放翁全集》上册《渭南文集》卷17《复斋记》,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98页。
    ④(宋)叶釐:《爱日斋丛钞》卷4,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54册,第670页。
    ⑤孔凡礼:《陆游家世叙录》,《文史》第31辑。
    ⑥(宋)王明清《玉照新志》卷3,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38册,第637页。
    ⑦(宋)洪遵:《翰苑群书·翰苑题名》,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5页。
    ①张培瑜:《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89页。
    ②《嘉定赤城志》卷34,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86册,第898页。
    ③《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1、142、144、150、153、170、185。
    ④(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77之72,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本。
    ①《宋史》卷32《高宗本纪九》,卷243《后妃传下·宪圣慈烈吴皇后传》同。
    ②《玉海》卷197:“隆兴康寿殿金芝诗”:隆兴二年三月二十四日,德寿宫康寿殿生金芝十有二茎,宰臣皆贺,御制七言诗,有“永将四海奉双亲”之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48册,第212页。
    ③《宋史》卷31《高宗本纪八》载为贵妃,《宋史》卷243《后妃传下·刘贵妃传》则云进封为贤妃。
    ④《宋史》卷243《后妃传下·刘贵妃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8649页.
    ⑤《宋史》卷33《孝宗本纪一》,第622-623页。
    ⑥《宋史》卷361《张浚传》,第11308页。
    ⑦《宋史》卷33《孝宗本纪一》,第623页。
    ①(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卷156,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348页。
    ②《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28、171。
    ③《宋会要辑稿》选举34之11、34之14。
    ④《宋史》卷34《孝宗本纪二》,第648页。
    ⑤(宋)洪遵:《翰苑群书·翰苑题名》,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5页。
    ⑥《宋史》卷34《孝宗本纪》,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48页。
    ①《宋史》卷34《孝宗本纪》,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45-646页。
    ②《宋史》卷34《孝宗本纪》,第662页。
    ①(宋)洪遵:《翰苑群书·翰苑题名》,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5页。
    ②周必大《文忠集》卷122《辞免升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奏状》等奏状称:“左朝散郎权尚书礼部侍郎、兼权直学士院臣周某状。”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48册,第350页
    ①(宋)何异:《宋中兴学士院题名》,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02页。
    ②《文忠集》卷122《辞免翰林学士奏状》,卷124《辞免礼书兼翰林苑奏状》,卷125《辞免参知政事劄子》记载其淳熙四年五月丁卯(28日)除翰林学士,五年十二月癸巳(4日)除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七年五月戊辰(17日)除参知政事。《文忠集》附录卷四楼钥《神道碑》载其淳熙二年“六月,兼权兵部侍郎。八月,兼直学士院”,略有不同。
    ①(宋)何异:《宋中兴学士院题名》,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02页。
    ②《宋史》卷162《职官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812页。
    ①(宋)晁端义:《贵耳集》卷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页。
    ②洪迈《容斋随笔·容斋续笔》卷3“栽松诗”条言“乾道乙丑岁(五年),正年四十七矣”。(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56页。)《宋史》未载卒年。
    ③《古今事文类聚·新集》卷20“学士三入”中有洪迈。
    ④《宋中兴学士院题名》,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01-402页。
    ⑥生年据韩立平《南宋三诗人生年考》,《文学遗产》2009第5期,第43页。
    ①《宋史》卷208《艺文志》,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384页。
    ②(唐)徐坚:《初学记》卷10“皇后第一”,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20页。
    ③《宋史》卷33《孝宗本纪一》,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15页。
    ④《宋史》卷243《后妃传下·宪圣慈烈吴皇后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8647-8648页。
    ⑤《宋史》卷35《孝宗本纪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84页。
    ①《四库全书总目》卷159《涉斋集》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374页。
    ②《全宋诗·许及之小传》,《全宋诗》第46册,卷2443,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8281页。
    ③《宋史》卷393《黄度传附周南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012页。《水心集》卷20《周君南仲墓志铭》。
    ④(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1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51页。
    ⑤《宋史》卷243《后妃传下·成肃谢皇后传》。本传载为嘉泰三年崩,有误。《宋史》卷38《宁宗本纪二》载卒年为开禧三年五月辛卯日(16日)。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8652页、第745页。
    ⑥《宋史》卷243《后妃传下·成肃谢皇后传》,第8652页。
    ①《宋史》卷37《宁宗本纪一》,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720页。
    ②《宋史》卷38《宁宗本纪二》,第732页。
    ③《宋史》卷37《宁宗本纪一》,第728页。
    ④《宋史》卷38《宁宗本纪二》,第733页。
    ⑤(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2,中华书局年2000年版,第529页。
    ⑥(宋)陆游撰,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卷16《感愤》,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238页。
    ⑦《剑南诗稿》卷29《山头鹿》,第2011页。
    ⑧《剑南诗稿》卷35《陇头水》,第2292页。
    ①(宋)刘时举:《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卷13《宁宗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28册,第1013-1016页。
    ②《宋史》卷393《黄度传附周南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012页。
    ③(宋)佚名《南宋馆阁续录》卷9“官联三”,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46、347页。
    ④《宋史》卷393《黄度传附周南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012页。
    ⑤(宋)吴子良撰:《荆溪林下偶谈》卷3《水心荐周南仲》,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481册,第505页。
    ①(明)王鏊撰:《姑苏志》卷51。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93册,第953-957页。
    ②《宋史》卷38《宁宗本纪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732页。
    ③《宋史》卷38《宁宗本纪二》,第742页。
    ④(明)陈邦瞻编:《宋史纪事本末》卷83“北伐更盟”,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31页。
    ⑤(宋)何异:《宋中兴学士院题名》,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04页。
    ①(明)陈邦瞻编:《宋史纪事本末》卷95“真魏诸贤用罢”:“冬十月,诏真德秀为翰林学士。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62页。
    ②张培瑜:《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97页。
    ③《宋史》卷38《宁宗本纪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746页。
    ⑥(宋)何异:《宋中兴学士院题名》,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04页。
    ①《全宋诗》卷264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019页。
    ②《钦定续通志》卷399《洪咨夔传》,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98册,第518页。
    ③《宋史全文》卷32,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咸淳临安志》卷67《洪咨夔传》,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90册,第699-700页。
    ⑤许应龙《吏部侍郎洪咨夔除给事中制》有“疏恩元日,正位夕郎”句,见《东涧集》卷4,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76册,第449页。《咸淳临安志》卷一载端平三年洪咨夔进《缉熙箴》亦云:“月正元日皇帝陛下御大庆殿受朝,朝退,中出奎画,诏增补讲读官。”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90册,第15页。
    ①《宋史》卷42《理宗本纪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818-819页。
    ②《宋史》卷43《理宗本纪三》,第840页。
    ③《宋史》卷42《理宗本纪二》:端平三年九月,“乙亥,左丞相兼枢密使郑清之罢为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兼侍读。右丞相兼枢密使乔行简罢为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兼侍读”。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811页。
    ④《宋史》卷419《许应龙传》,第12554-12555页。
    ⑤《宋史全文》卷33,《资治通鉴后编》卷142皆载。
    ①《全宋诗》卷3076,第36696页。《刘克庄年谱》将此诗系年在咸淳四年(1268),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0页。
    ②程章灿:《刘克庄年谱》,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6页。
    ④林希逸《宋龙图阁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侍读尚书后村刘公状》,《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卷23,转引自《刘克庄年谱》第336页。
    ⑤(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后集卷1,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4页。按《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75首句为“春端帖子”。
    ①郭绍虞:《宋诗话考》上卷,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9页。
    ②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12,四部丛刊本。
    ③《全宋诗》第59册,卷3120,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7264页。
    ④(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8《中书林竹溪先生希逸》,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60册,第140页。
    ⑤(宋)佚名:《南宋馆阁续录》卷7“官联一”,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58页。
    ⑥(宋)刘克庄:《恭跋穆陵宸翰》,《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11,四部丛刊本。
    ⑦(宋)林希逸《宋龙图阁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侍读尚书后村刘公状》:“四月到阙,兼太常少卿,直学士院。”《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卷23,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85册,第779-780页。
    ①以上皆引自《四库全书总目》卷174《罗沧洲集》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544页。
    ①唐春生:《学士院与宋代内廷帖子词》,《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727、728页。
    ②任竞泽:《简论帖子词》,《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第149、151页
    ②(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1,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851页。
    ③(元)脱脱等:《宋史》卷283《夏竦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578页。
    ④江邈序,《文庄集·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87册,第48页。
    ⑤《四库全书总目》卷152《文庄集》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309页。
    ⑥(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校证》卷4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74册,第280页。
    ⑦(宋)宋敏求:《文庄集·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87册,第47页。
    ⑧(宋)吴处厚撰,李裕民点校:《青箱杂记》卷5,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8-49页。
    ①《事实类苑》卷35,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74册,第297页。
    ②(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26“晏元献”引《宋子京笔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78页。
    ④(明)徐师曾著,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贴子词》,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68页。
    ⑤(清)赵翼:《陔余丛考》卷24,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483页。
    ①陈元靓《岁时广记》卷8“撰春帖”条引《岁时杂记》。卷22“门帖”条中“立春”为“端午”,余皆同。
    ①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页。
    ②(美)宇文所安著,贾晋华译:《初唐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57页。
    ③《承天节颂序》,杨亿《武夷新集》卷6,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86册,第411页。
    ①《全宋文》第7册,卷294,巴蜀书社1991年,第713-714页。
    ②(元)陈绎曾:《文说》“养气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482册,第244页。
    ③(宋)欧阳修:《六一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266页。
    ④(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2,(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下),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第499页。
    ⑤(宋)苏舜钦:《苏学士集》卷13,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92册,第95页。
    ②(宋)张邦基撰,孔凡礼点校:《墨庄漫录》卷9,中华书局年2002年版,第244页。
    ①(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4,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0页。
    ②(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26“宋莒公“引《西清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78页。
    ③(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5,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9页。
    ④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卷9:“世人谓宋初西昆体有杨文公(亿)、钱思公(惟演)、刘子仪(筠)、而不知其后更有文忠烈(彦博)、赵清献(抃)、胡文恭(宿)三家,其工丽妍妙不减前人。”“宋初诸公尚西昆体,世但知杨、刘、钱思公耳,如文忠烈、赵清献诗最工此体,人多不知。……观李子田(蔉)《艺圃集》载胡文恭武平(宿)诗二十八首,亦昆体之工丽者。”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211,213页。
    ⑤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0页。
    ⑥陈师道《后山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第314页。《华阳集》附录卷9引《北宋人小集跋》为“金玉珠碧”,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93册,第448页。
    ⑦(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5,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223页。
    ①(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82,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204页。
    ②《宋史》卷242《后妃传上·张贵妃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8622页。
    ①(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第六册“附录二”,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36页。
    ②《宋史》卷179《食货志下一》,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350页。
    ①仁宗《诫进士作文无陷浮华诏》和《令礼部申伤学者毋为浮夸靡曼之文诏》。范仲淹《奏上时务书》、《上时相议制举书》,欧阳修《与荆南乐秀才书》、《送徐无党南归序》、《记旧本韩文后》,穆修《答乔适书》,石介《怪说》、《上赵先生书》、《祥符诏书记》等皆表达了对西昆体的批判。
    ②《宋名臣言行录》前集卷10引《家塾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54册,第139页。
    ③苏轼:《六一居士集叙》,《苏轼文集》卷10,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6页。
    ④详见《欧阳修全集》卷66《与张秀才第一书》,王安石《临川文集》卷77《上人书》,梅尧臣《宛陵先生集》卷15《答裴送序意》及《答韩二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等诗。
    ⑦欧阳修所反对的是西昆末流,对杨亿等人及其佳作还是非常称赏的。其《六一诗话》云:“杨大年与钱刘数公唱和,自《西昆集》出,时人争效之,诗体一变。而先生老辈患其多用故事,至于语僻难晓,殊不知自是学者之弊。如子仪《新蝉》:‘云来玉宇乌先转,露下金茎鹤未知’,虽用故事,何害为佳句也。又如‘峭帆横渡官桥柳,叠鼓惊飞海岸鸥’,其不用故事,又岂不佳乎?盖其雄文博学,笔力有余,故无施而不可,非如前世号诗人者,区区于风云草木之类,为许洞所困者也。”(欧阳修:《六一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270页。)
    ⑧叶梦得:《石林诗话》,蔡正孙《诗林广记》引,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01页。
    ①欧阳发等《先公事迹》,《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二,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26页。
    ②陈善:《扪虱新话》下集卷3“欧阳公不能变诗格”,丛书集成初编本,第77页。
    ③《诗林广记》后集卷1引《诗话》,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03页。
    ④(明)张懋:《枫山集》卷4,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54册,第139页。
    ⑤如沉遘,治平三年九月以龙图阁学士右谏议大夫权知开封府拜翰林学士,不久因丁母忧而罢洪遵。见洪遵《翰苑群书·学士年表》,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2页。
    ⑥如王安石,治平四年十月以工部郎中知制诰知江宁府拜翰林学士,熙宁二年九月参知政事,但未作帖子词。见洪遵《翰苑群书·学士年表》,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2页。
    ①《宋史》卷17《哲宗本纪一》,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18页。
    ①《魏王在殡乞罢秋燕札子》,《苏轼文集》卷29,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22-823页。
    ②王珪《端午内中帖子词·太上皇后阁》其五,《全宋诗》第9册,卷496,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994页。
    ③司马光《春贴子词·皇太后阁六首》其五,《全宋诗》第9册,卷507,第6170页。
    ④韩维《春贴子词·太后閤六首》其五,《全宋诗》第8册,卷430,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277页。
    ⑤司马光《春贴子词·皇太后阁六首》其三,《全宋诗》第9册,卷507,第6170页。
    ⑥苏轼《春帖子词·夫人阁四首》其一,《全宋诗》第14册,卷82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590页。
    ⑦韩维《春贴子·皇帝閤六首》其五,《全宋诗》第8册,卷430,第5276页。
    ⑧王珪《端午内中帖子词·夫人阁》其八、其九,《全宋诗》第9册,卷496,第5996、5997页。
    ①葛立方《韵语阳秋》卷2,《历代诗话》(下),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第498页。
    ②(宋)周煇撰,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校注》卷10,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25页。
    ①《谢校勘启》,《传家集》卷58,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94册,第512页。
    ②《与王介甫书》,《传家集》卷60,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94册,第532页。
    ③《司马温公行状》,《苏轼文集》卷90,中华书局1986年版,蒂491页。
    ④(宋)胡仔纂集:《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28“司马温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96页。
    ⑤(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10上《皇后纪·明德马皇后纪》,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411页。
    ⑥《春贴子词·皇太后阁六首》其四,《全宋诗》第9册,卷507,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170页。
    ⑨(宋)司马光《传家集》卷58《与薛子立秀才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94册,第515页。
    ⑩《答齐州司法张秘校正彦书》,《传家集》卷60,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94册,第540-541页。11《传家集》卷74《斥庄》,第1094册,第675页。12《薛密学田诗集序》,《传家集》卷69,第636页。以上参顾易生等著《宋金元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3页。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04:元祐二年八月,熙河兰会路经略司言:“岷州行营将官种谊收复洮州,生擒西蕃大首领鬼章青宜结。”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9851页。
    ②《石渠宝笈》卷5,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24册,第137页。
    ③王文诰评苏轼《夫人阁》其四“欲晓铜瓶下井栏”语,见《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492页。
    ④(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26引《艺苑雌黄》,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88-189页。
    ①(清)赵翼:《瓯北诗话》卷5,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56页。
    ②参《苏轼诗集》卷46“帖子词口号六十五首”,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475页。
    ③(晋)司马彪撰,(梁)刘昭补注:《后汉书·礼仪志中》,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122页。
    ④(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7引《漫叟诗话》,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10页。
    ⑤苏轼:《苏轼诗集》卷36,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953页。
    ①(宋)张邦基,孔凡礼点校:《墨庄漫录》卷4,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28页。
    ②(宋)周煇撰,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校注》卷10,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25页。
    ③《宋史》卷23《钦宗本纪》,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21页。
    ①周邦彦《内制春帖》,陈元靓《岁时广记》卷8引。《全宋诗》第21册,卷118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3421页。
    ②《全宋诗》第26册,卷1491,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043页。
    ③(清)黄以周等辑注,顾吉辰点校:《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002页。
    ④(清)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卷99,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43册,第812页。
    ⑤(宋)释文莹:《湘山野录》,丛书集成初编本,第5-6页。
    ⑥《宋史》卷265《李宗谔传》中真宗语。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142页。
    ①(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11,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06-507页。
    ②《宋史》卷85《地理志一》,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102页。
    ③《词苑丛谈》卷11为“宣和四年”,《说郛》卷38上为“宣和七年”,卷31上为“宣和五年”。这些说法皆不准确。
    ④(宋)王称:《东都事略》卷14“世家二”,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113页。《宋史》卷243《刘安妃传》同,文字稍异。
    ⑤《高峰文集》卷10,《全宋诗》第23册,卷1348,第15404页。
    ②《岁时广记》卷8“戴春燕”条,丛书集成初编本,第81页。
    ③(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4,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93册,第825页。
    ④《宋史》卷19《徽宗本纪一》,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65页。
    ①《宋史》卷19《徽宗本纪一》,第366、367页。
    ②《宋史》卷22《徽宗本纪四》,第414页。
    ③《九朝编年备要》卷28,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28册,第753页。
    ④(宋)周密:《齐东野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92-293页。
    ⑤(宋)朱彧撰,李伟国点?骸镀贾蘅商浮肪?1,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25页。
    ①《宋史》卷24-29,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②(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40,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43页。
    ③《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8,第2375页。
    ④《宋史》卷29《高宗本纪六》,第551页。
    ⑤(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17,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757页。《金史》卷77同。
    ①《宋史》卷110《礼志十三》,第2649页。
    ②《宋史》卷243《后妃传下·韦贤妃传》,第8642页。
    ③(宋)苏颂:《谢翰林学士承旨表》,《苏魏公集》卷40,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96页。
    ④(宋)王辟之撰,李伟国点校:《渑水燕谈录·佚文》,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37页。
    ⑤(宋)王之望:《上孙承旨启》,《汉滨集》卷11,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39册,第804页。
    ⑥《宋会要辑稿·职官》6之51引。
    ⑦(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第23册,卷329,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919页。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第26册,卷383,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9340页。《翰苑群书》卷12同。
    ②杨果:《中国翰林制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6-148页。
    ①《宋史》卷243《后妃传下·宪圣慈烈吴皇后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8646页。
    ②王仲闻校注:《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27,137-138页。
    ①(宋)李颀:《古今诗话》,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2页。
    ②《四库全书总目》卷159《海陵集》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367页。
    ③《宋史》卷35《孝宗本纪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91页。
    ①《宋史》卷35《孝宗本纪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92页。
    ②《宋史》卷243《后妃传下·李贤妃传》,第8653页。
    ①《宋中兴学士院题名》,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02页。洪遵《翰苑群书·翰苑题名》同。
    ①(宋)洪遵《翰苑群书·翰苑题名》,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5页。
    ③(宋)周必大:《玉堂杂记》卷上,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95册,第557页。
    ①苏轼元祐三年《端午帖子词·皇帝阁六首》其三,《全宋诗》第14册,卷829,第9591页。
    ②《宋史》卷387《汪应辰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882页。
    ①(清)吴之振等编:《宋诗钞》(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12页。
    ②(元)脱脱等:《宋史》卷391《周必大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968页。
    ③《文忠集·提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47册,第1页。
    ①(宋)周必大:《平园续稿》,《文忠集》卷49,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47册,第525页。
    ②(宋)周必大:《跋杨廷秀对月饮酒辞》,《文忠集》卷51,第1147册,第543页。
    ③《全宋诗》第48册,卷256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828页。下引诗皆在第29826-29832页。
    ①(宋)周密《武林旧事》卷2,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9页。
    ①(宋)周密《武林旧事》卷2,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9页。
    ①《宋史》卷39《宁宗本纪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757页。
    ②(宋)蔡正孙:《诗林广记》后集卷1,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04页。
    ①《宋史》卷437《真德秀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957-12965页。
    ②(宋)真德秀《西山文集》卷40《劝农文》,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74册,第631页。
    ③《四库全书总目》卷162《西山文集》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392页。
    ④《宋史》卷248《周汉国公主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8790页。
    ①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59,四部丛刊本。下引皆同。
    ②(元)脱脱等:《宋史》卷45《理宗本纪五》,第879页。
    ①(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15“闽中进士”,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64页。
    ②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12,四部丛刊本。
    ③刘克庄:《韩隐君诗序》,《后村先生大全集》卷96。
    ①钱钟书:《宋诗选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406页。
    ②钱钟书:《宋诗选注》,第405页。
    ③《宋史》卷474《贾似道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786页。
    ①《石渠宝笈》卷5,“东坡春帖子词卷”仇远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24册,第138页。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10同。
    ②《四库全书总目》卷174《罗沧洲集》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544页。
    ①(宋)綦崇礼:《论德宗不能用陆贽》,《北海集》卷22,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34册,第670-671页。
    ②第一个在帖子词中寓含讽谏之旨的人是欧阳修。《北海集》卷22:“至修之词,乃中含规讽,冀以裨益于燕私之间。”
    ①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卷14,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42-454页。
    ②很多学者认为在周代就已经有迎春礼,如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97页;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传承中国人的岁时》,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印行,1992年版,第51页。简涛《立春考》认为迎春礼的实际实施在汉代,此取其说。
    ③(晋)司马彪撰,(梁)刘昭补注:《后汉书》志第八《祭祀志中》,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181页。
    ④《后汉书》志第九《祭祀志下》,第3204-3205页。
    ⑤《后汉书》志第四《礼仪志上》,第3102页。
    ③《岁时广记》卷8“馈春盘”引《摭遗》,丛书集成初编本,第83页。
    ④《四时宝镜》,(宋)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6引,株式会社中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87页。
    ①(晋)司马彪撰,(梁)刘昭补注:《后汉书》志第五《礼仪志中》,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122页。
    ②(梁)宗懔撰,宋金龙校注:《荆楚岁时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7页。
    ②参拙文《宋代端午饰:从门户到身体》,《文史知识》2009年第6期。
    ③《艺文类聚》卷4,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1版,第74页。
    ⑤(梁)宗懔撰,宋金龙校注:《荆楚岁时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1页。
    ⑥《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以菖蒲或缕或屑,以泛酒。”第47页。
    ⑦(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88,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66页。
    ①参江绍原《端午竞渡本意考》,原载《晨报副刊》1926年2月10日,2月11日,2月20日。收入王子今编《趣味考据》,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50页。
    ②五月五日会稽郡纪念孝娥,因为其父盱为巫祝,与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泝涛迎婆娑神时溺死,不得其尸。十四岁的女儿曹娥“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当地人为感其孝行而立碑纪年(《后汉书》卷114“孝女曹娥”。)
    ③苍梧之地则纪念太守陈临,因为“陈临为苍梧太守,推诚而治,导人以孝悌。临徵去后,本郡以五月五日祠临东城门上,令小童洁服舞之”(《后汉书补逸》卷9)
    ④《越地传》云起于越王勾践。《荆楚岁时记》注引,第49页。
    ⑤尚秉和著,母庚才、刘瑞玲点校:《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卷39,中国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424页。
    ⑥《西湖老人繁盛录》,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版,第8页。
    ①(梁)宗懔撰,宋金龙校注:《荆楚岁时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7页。
    ①(宋)周煇撰,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校注》卷10,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25页。②敦煌卷子中的《立春》诗中有“五福除三祸,万吉[消]百殃”、“宝鸡能僻邪”、“月月无灾”、“鸡回辟恶”等语,在宋代帖子词中则表现得更为委婉典雅。参徐俊辑《敦煌遗书诗歌散录》卷中,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853页。
    ①参赵东玉《中华传统节庆文化分析》,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①《孟子·离娄上》。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卷7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0页。
    ①赵东玉:《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②详参赵杏根《中华节日风俗全书》,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8-9页。
    ①(美)宇文所安著,贾晋华译:《初唐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31页。
    ②(宋)綦崇礼:《论德宗不能用陆贽》,《北海集》卷22,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34册,第670-671页。
    ③(宋)周煇撰,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校注》卷10,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25页。
    ④(明)王直《抑庵文集》卷4。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41册,第68页。
    ⑤(元)仇远《苏轼春帖子词》跋语,见《石渠宝笈》卷5,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24册,第137页。
    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5,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958页。
    ②(元)脱脱等:《宋史》卷45《理宗本纪五》,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879页。①(元)脱脱等:《宋史》卷17《哲宗本纪一》,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25页。②《宋史》卷34《孝宗本纪二》,第650页。③(宋)周密:《武林旧事》,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页。④《宋史》卷38《宁宗本纪二》,第732页。⑤《宋史》卷33《孝宗本纪一》,第629-640页。
    ①(元)脱脱等:《宋史》卷8《真宗本纪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52页。
    ②(宋)王应麟:《玉海》卷160“真游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43卷,第201页。
    ③(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35,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0488-10489页。
    ④此诏收于《苏魏公文集》卷22“内制”。
    ⑤(宋)叶梦得撰,宇文绍弈考异,侯忠义点校:《石林燕语》卷7,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8页。
    ⑥《宋史》卷14《神宗本纪一》,第373页。
    ①(元)脱脱等:《宋史》卷31《高宗本纪八》,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87页。
    ②按惯例,宋金两国每年遣使者互贺生辰和正旦。嘉定四年十二月“乙巳,金遣使来贺明年正旦。是岁,金国有难,贺生辰使不至”(《宋史》卷39《宁宗本纪》)。真德秀写帖子在十二月,特意写了对贺正旦事。
    ③《宋史》卷33《孝宗本纪一》,第629页。
    ④(宋)陈骙:《南宋馆阁录》卷4,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9页。
    ⑤《宋史》卷248《周汉国公主传》,第8790页。
    ⑥(宋)周密:《武林旧事》卷7,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6-117页。
    ①(宋)周必大:《玉堂杂记》卷上,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95册,第557页。
    ②《宋史》卷243《后妃传下·成恭夏皇后传》,第8652页。
    ①洪迈《选德殿记》,引自《古今事文类聚·续集》卷5,株式会社中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229-1230页。
    ②《宋史》卷242《后妃传上·慈圣光献曹皇后传》,第8620页。
    ③《宋史》卷243《后妃传下·宪圣慈烈吴皇后传》,第8646页。
    ④《六艺之一录·续编》卷12引《书史会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38册,第661页。
    ⑤(宋)桑世昌《兰亭考》,(清)厉鹗《宋诗纪事》卷51转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302页。
    ①(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4,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1页。
    ②(宋)叶梦得撰,宇文绍弈考异,侯忠义点校:《石林燕语》卷7,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8页。
    ③(明)王直:《抑庵文集》卷4《立春日分韵诗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41册,第68页。
    ①(宋)綦崇礼:《论德宗不能用陆贽》,《北海集》卷22,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34册,第671页。
    ②(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第六册,“附录二”,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636页。
    ③(宋)蔡正孙:《诗林广记》后集卷1引《诗话》,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03页。
    ④杨万里《立春日有怀》:“玉堂著句转春风,诸老从前亦寓忠。谁为君王供帖子,丁宁绮语不须工。”见《全宋诗》第42册,卷2275,第26070页。
    ⑤,周密撰,张茂鹏点校:《齐东野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28-329页。
    ①(宋)周煇撰,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校注》卷10,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25页。
    ②《苏轼诗集》卷46,查慎行注。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485页。
    ①《欧阳修全集》卷17,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97页。
    ②(宋)綦崇礼:《论德宗不能用陆贽》,《北海集》卷22,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34册,第671页。
    ③(宋)吕希哲:《吕氏杂记》卷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的863册,第227页。
    ④《宋史》卷15《神宗本纪二》载熙宁七年四月丙戌(19日)王安石罢知江宁府,同日,翰林学士吕惠卿参知政事。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85页。
    ①《管子》卷17《七臣七主》,见《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59页。
    ②(宋)綦崇礼:《北海集》卷22《论德宗不能用陆贽》,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34册,第671页。
    ③《北海集》卷22《论德宗不能用陆贽》。
    ④(宋)蔡正孙:《诗林广记》卷1,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04页。
    ①《诗林广记》后集卷1“寓忠谏”认为司马光此诗亦寓讽劝之意。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03-204页。
    ②《锦绣万花谷·后集》卷8,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24册,第576页。今《宋书》不载。另《天中记》卷52,《渊鉴类函》卷17等引此为《金陵志》。
    ①(宋)洪迈:《容斋随笔·容斋五笔》卷9,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941页。
    ②(宋)蔡正孙:《诗林广记》后集卷1,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04页。
    ①(宋)吕希哲:《吕氏杂记》卷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63册,第228页。
    ②吴乔:《围炉诗话》卷5,上海大文书局,清光绪13年(1887)清抄本。
    ①(美)罗杰·M·基辛撰:《当代文化人类学概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5页。
    ①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12,四部丛刊本。
    ①(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2,(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下),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第498页。
    ②(美)宇文所安著,贾晋华译:《初唐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30页。
    ①(宋)洪迈撰,孔凡礼点校:《容斋随笔·容斋五笔》卷9,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941-942页。
    ②(宋)余安行:《端午日无菖蒲》,见(宋)蒲积中编:《古今岁时杂咏》,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50页。
    ③苏轼:《端午游真如,迟、适、远从,子由在酒局》,《苏轼诗集》卷23,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224页。
    ④梅尧臣《午日三首》,《宛陵集》卷48,《全宋诗》第5册,卷257,第3188页。
    ①《全宋诗》第51册,卷2724,第32050页。按,此诗一说为方岳。
    ②(宋)孙应时《胡元迈集句作宫词二百求题跋为书两章》,《全宋诗》卷51册,卷2698,第31799页。
    ③(宋)张公庠:《宫词》五九、七五,《全宋诗》第9册,第6259页,6260页。
    ④(宋)杨皇后:《宫词》,《全宋诗》第53册,卷2779,第32889页。
    ⑤(宋)岳珂《宫词》其九,七二,《全宋诗》第56册,卷2973,第35402,35406页。
    ⑥(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后集卷1,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1页。按此诗《文苑英华》卷167、《全唐诗》卷28题作《天长地久词》。
    ⑦《全宋诗》第58册,卷3033,第36147页。
    ⑧《全宋诗》第63册,卷3335,第39807页。
    ⑨《全宋诗》第67册,卷3522,第42059页。
    ⑩《全宋诗》第6册,卷496,第6002页。
    ①(美)宇文所安著,贾晋华译:《初唐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8页。
    ②(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2,(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下),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第498-499页。
    ①(德)威客纳格:《诗学·修辞学·风格论》。转引自王元化译《文学风格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343页。
    ②(明)徐师曾撰:《文体明辨序说·文体明辨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77页。
    ③《能改斋漫录》卷17。《耆旧续闻》卷9更有“翌旦,宣仁太后闻之语宰臣曰:‘岂有馆阁儒臣应制作狎词 ?’既而以弹章罢。”但载为王仲甫(字明之)作。无论为谁,但均可见出应制作品须雅正。
    ④(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1,(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下),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第490页。
    ①(宋)叶梦得撰,宇文绍异考异,侯忠义点校:《石林燕语》卷1,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页。
    ②(宋)朱彧撰,李伟国点?骸镀贾蘅商浮肪?1,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21-122页。
    ③文天祥《文山集》卷4“内制”,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84册,第428页。
    ①陶立璠:《民俗学概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284页。
    ②(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1,(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下),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第490页。
    ③《震泽长语》卷下,引自傅璇琮《黄庭坚和江西诗派卷》,台湾丽文文化公司1983年版,第456页。
    ④《礼记·月令》。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卷16,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98页。
    ⑤(东汉)班固:《汉书》卷74《魏相丙吉传》,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3139页。
    ⑥(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1页。
    ⑦《汉书》卷25上《郊祀志》,第1218页。
    ①(宋)苏轼:《苏轼诗集》第七册,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475页。
    ②(宋)林栗撰:《周易经传集解》卷26,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册,第348页。
    ③(汉)司马迁:《史记》卷55《留侯世家》,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44-2048页。
    ④(明)徐应秋撰:《玉芝堂谈荟》卷21,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83册,第497页。
    ①(晋)司马彪撰,(梁)刘昭补注:《后汉书》志第四《礼仪志上》,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102页。
    ②(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35引《艺苑雌黄》语,第270页。亦见《岁时广记》卷8。
    ③(宋)张君房撰:《云笈七签》卷51,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61册,第543页。
    ⑤(明)徐应秋撰:《玉芝堂谈荟》卷21,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83册,第498-499页。
    ①(宋)洪迈撰,孔凡礼点校:《容斋随笔·容斋五笔》卷9,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941页。
    ②(汉)班固撰:《汉书》卷25上,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219页。
    ③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卷10,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2页。
    ④(宋)罗愿撰:《尔雅翼》卷16,丛书集成初编本。
    ①(宋)洪迈:《容斋随笔·容斋五笔》卷9,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941页。《全宋诗》未收。
    ②(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5,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224页。
    ③《抱朴子·内篇》卷2,《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9“捕蟾蜍”引,株式会社中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21页。
    ④(汉)崔寔《四民月令》,《艺文类聚》卷4“五月五日”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1版,第74页。
    ⑤(宋)陈师道:《后山谈丛》卷5,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5页。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1亦载。
    ①(宋)赵德麟:《侯鲭录》卷2,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67页。
    ②钱钟书:《宋诗选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66页。
    ①(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47引,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320页。
    ②(宋)费衮撰,金圆点校:《梁谿漫志》卷7,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75页。
    ③(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18,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5页。
    ④苏轼《答陈传道五首》其二,《苏轼文集》卷53,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75页。
    ⑤(宋)陆游撰,孔凡礼点校:《家世旧闻》卷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87页。
    ⑥木斋:《宋诗流变》,京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22页。
    ①在所有帖子词中,只有宋祁的《春帖子词·夫人阁十首》其七“瑞历岁惟新,物华春可爱。雪尽林弄姿,冰销水生态”一首所押为仄声韵,其余均押平声韵。
    ②(明)谢榛撰:《四溟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2006年第2版,第1140页。
    ①(明)谢榛《四溟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2006年第2版,第1143页。
    ①(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36,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41页。
    ①(清)王复礼:《放翁诗选》,转引自程毅中:《中国诗体流变》,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92页。
    ②程毅中:《中国诗体流变》,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93页。
    ③(唐)韩愈:《荆潭唱和诗序》,《昌黎集注》卷20
    ④(宋)黄彻《蛩溪诗话》卷2,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2006年第2版,第355页。
    ①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19页。
    ②黄亚卓:《汉魏公宴诗研究》以内容和风格特点将公宴诗分为应制颂美型、即景抒怀型、唯美表现型、体悟玄理型四类。见《汉魏公宴诗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
    ①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卷202《李适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48页。
    ②(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68页。
    ①《进文集表》,田锡《咸平集》卷23,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85册,第498页。
    ②(宋)张咏:《乖崖集》卷8,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85册,第623页。
    ③《王定国诗集叙》,《苏轼文集》卷10,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8页。
    ④《潘子真诗话》引黄庭坚语,见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10页。
    ⑤(明)何乔新:《椒邱文集》卷1《论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49册,第16页。
    ⑥《礼记注疏》卷48孔颖达疏语。《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29页。
    ⑦转自萧放《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华书局2003,第4页。
    ①萧放:《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7页。
    ②《礼记注疏》卷31。
    ③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8,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3页。
    ④参萧放《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第92-97页。
    ①《杂财物实录》,傅芸子《正仓院考古记》四三仓之概观(2)北仓上,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
    ②谭蝉雪:《我国最早的楹联》,《文史知识》,1991年第4期。
    ③《全宋诗》第9册,卷515,第6257,6259页。
    ①《全宋诗》第56册,卷2973,第35402页。
    ②《全宋诗》第26册,卷1523,第17323页。
    ③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263页。
    ④《全宋诗》第43册,卷2366,第27156页。
    ⑤《全宋词》,第3251页。
    ⑥《全宋词》,第2848页。按“常”当作“堂”。
    ⑦(宋)周煇撰,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校注》卷6,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44页。
    ⑧刘克庄:《和方时父立春》,《全宋诗》第58册,卷3070,第36628页。
    ⑨《全宋诗》第37册,卷2062,第23267页。
    ⑩《全宋诗》第51册,卷2698,第31799页。
    11《全宋诗》第42册,卷2315,第26635页。
    ①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204页。
    ②《全宋诗》第70册,卷3691,第44313页。
    ③《全宋诗》第42册,卷2275,第26070页。
    ④《全宋诗》第58册,卷3054,第36426页。
    ⑤《全宋词》第4册,第2287页。
    ⑥《全宋诗》第14册,卷819,第9481页。
    ①《全宋诗》第58册,卷3076,第36696页。
    ②《全宋诗》第58册,卷3052,第36399页。
    ③《全宋诗》第55册,卷2891,第34494页。
    ④周啸天:《唐绝句史》,重庆出版社2006年1月第二版,第238页。
    ①(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8“撰春帖”引《皇朝岁时杂记》,丛书集成初编本,第82页。
    ①(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辨体》,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26页。
    ②(元)方回:《瀛奎律髓》卷18,李庆甲《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17页。
    ③木斋:《宋诗流变》,京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111页。
    ①朱刚:《吕本中政和三年帖与宋代文学整体观》,王水照、胡中行,朱刚、查屏球等编《首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3页。
    ②钱钟书著:《谈艺录》(补订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8页。
    ①钱大昕:《吴香岩十国宫词序》,吴阆《十国宫词》卷首,清乾隆五十二年序刻本。
    ②(宋)叶梦得撰,宇文绍异考异,侯忠义点校:《石林燕语》卷1,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8页。
    ③(宋)叶梦得撰,宇文绍异考异,侯忠义点校:《石林燕语》卷7,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8页。
    ④(宋)张邦基,孔凡礼点校:《墨庄漫录》卷9,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44-245页。
    ⑤(宋)周密:《武林旧事》,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6-117页。
    ⑥(宋)周必大:《玉堂杂记》卷上,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95册,第557页。
    ①(宋)张邦基,孔凡礼点校:《墨庄漫录》卷4,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28页。
    ②(元)陳桱:《通鉴续编》卷17,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32册,第801页。
    ③(宋)熊克撰:《中兴小纪》卷38,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元)脱脱等:《宋史》卷46《度宗本纪》,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892页。
    ②(宋)陈师道《后山谈丛》卷3,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7页。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1所载略同。
    ③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3页。
    ④(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1,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511页。
    ⑤《宋史》卷340《吕大方传》,第10843页。
    ①(宋)脱脱等:《宋史》卷248《周汉国公主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8789-8790页。
    ①《宋史》卷242《杨淑妃传》第8617-8618页。
    ②《宋史》卷242《后妃传上·张贵妃传》,第8622页。
    ③从欧阳修嘉祐四年(1059)年端午帖子有《温成皇后閤》来看,则至少有五年。
    ④《宋史》卷243《后妃传下·谢皇后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8659页。
    ⑤《宋史》卷242《后妃传上·宣仁圣烈高皇后传》,第8625-8627页。
    ①《宋史》卷117《礼志》,第2775页。
    ①《宋史》卷243《后妃传下·恭圣仁烈杨皇后传》,第8656-8658页。
    ②《汉书》卷98《元后传》载其母李氏梦月入其怀而生后。
    ③《搜神记》卷10载孙坚夫人孕而梦月入其怀,既而生策。
    ④《南史》卷8《梁元帝本纪》载其母采女梦月堕怀中遂孕,天监七年八月丁巳生帝。
    ⑤《华阳集》卷16,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93册,第115页。
    ⑥《华阳集》卷42,第306页。
    ①《初学记》卷4“冬至第十二”引,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83页。
    ②(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11,第5135-5136页。
    ③(宋)周必大:《玉堂杂记》卷上,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95册,第557页。
    ④(宋)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页。
    ⑤《宋史》卷246《景献太子传》,第8734-8735页。
    ①《全宋诗》第57册,卷2922,第34852-34856页。
    ②《宋人轶事汇编》第35页引。
    ①(宋)朱弁:《曲洧旧闻》卷7,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80页。
    ②(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2,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1页。
    ③《通鉴续编》卷7,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32册,第568页。
    ①《苏轼诗集》卷46,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483页。
    ②《苏轼诗集》卷46,第2478页。
    ③《石渠宝笈》卷5,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24册,第137页。
    ④《宋史》卷62《五行志》,第1342页。
    ⑤《宋史》卷17《哲宗本纪一》,第325-326页。
    ①谢文利:《诗歌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版,第163-165页。
    ①(宋)孟元老撰,伊永文校注:《东京梦华录校注》卷6“立春”,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34页。
    ②(宋)周密:《武林旧事》卷2“立春”,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9页。
    ③《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9“带蒲人”条。
    ④《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9“治凫车”条,株式会社中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23页。
    ①(梁)宗懔撰,宋金龙校注:《荆楚岁时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0页。
    ①《全宋诗》第3册,卷161,第1811,1812页。
    ②《全宋诗》第3册,卷172,第1950,1951页。
    ③《全宋诗》第4册,卷223,第2577,2578页。
    ④《全宋诗》第4册,卷185,第2127页。
    ⑤《全宋诗》第8册,卷430,第5276页。
    ⑥《全宋诗》第43册,卷2331,第26809页。
    ⑦《宋史》卷98《礼志》,第2425页。
    ⑧《宋史》卷100《礼志》,第2459-2461页。
    ⑨《宋史》卷100《礼志》,第2460页。
    ⑩(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78《郊社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20页。
    ①简涛:《立春考》,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63-64页。
    ②《全宋诗》第4册,卷223,第2579页。
    ①(宋)高承:《事物纪原》卷8,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31-432页。
    ②(元)脱脱等撰:《宋史》卷113《礼志》,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695页。
    ③《宋史》卷113《礼志》,第2696页。
    ④(宋)周密:《武林旧事》卷3,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8页。
    ⑤《武林旧事》卷4,第53页。
    ⑥《武林旧事》卷3,第39页。
    ①(汉)应劭:《风俗通义·序》,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②《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708页。
    ③(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24《马援列传附马廖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53页。
    ④《孟子·滕文公上》。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卷5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1页。
    ⑤(元)脱脱等:《宋史》卷3《太祖本纪》,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9-50页。
    ⑥(宋)王栐:《燕翼诒谋录》卷2《定迁秩之制》,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4页。
    ⑦《宋史》卷5《太宗本纪》,第101页。
    ①《宋史》卷340《吕大方传》,第10843页。
    ②《宋史》卷154《舆服志》,第3598页。
    ③《宋史》卷3《太祖本纪》,第50页。
    ④(宋)朱弁:《曲洧旧闻》卷2,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00-101页。
    ⑤《宋史》卷16《神宗本纪》,第314页。
    ⑥《王荆公文集笺注》卷32《风俗》,第1121页。
    ⑦(宋)苏轼:《苏轼文集》卷51《上神宗皇帝书》,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37页。
    ⑧(宋)袁燮:《絜斋集》卷2《代武冈林守进治要劄子·正俗篇》,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57册,第24页。
    ⑨(宋)楼钥:《攻媿集》卷25《论风俗纪纲》,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52册,第538页。
    ⑩(宋)罗从彦:《豫章文集》卷11,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35册,第746页。
    ①(宋)苏轼:《苏轼文集》卷51《上神宗皇帝书》,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37页。
    ②(明)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卷117《风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36册,第307页。
    ③邓广铭:《谈谈有关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2期。
    ①(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8“撰春帖”,丛书集成初编本,第82页。
    ②《岁时广记》卷22“作门贴”,第251页。
    ③《全宋诗》第23册,卷1348,第15404页。
    ④《全宋诗》第41册,卷2268,第26009页。
    ⑤《全宋诗》第41册,卷2273页,第26044页。
    ⑥《全宋诗》第51册,卷2724,第32050页。
    ⑦《全宋诗》第53册,卷2789,第33028页。
    ⑧《全宋诗》第61册,卷3193,第38279页。
    ①(宋)蒲积中:《古今岁时杂咏》卷4,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8页。
    ②《全宋诗》第24册,卷1369,第15720页。
    ③《全宋诗》第43册,卷2350,第26993页。
    ④《全宋诗》第58册,卷3072,第36656页。
    ⑤《全宋词》,第3360页。
    ⑥《西湖老人繁盛录》,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版,第17页。
    ⑦(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8,丛书集成初编本,第81页。
    ⑧(宋)孟元老撰,伊永文校注:《东京梦华录校注》卷10“十二月”,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953页。
    ⑨王迈《枕上复用道间乡字韵呈同人》:“欠书元日神荼帖。”《全宋诗》第57册,卷3006,第35785页。
    ⑩胡仲弓《元日次韵》:“才书元日帖,清事绕吟身。”
    11《武林旧事》卷3“端午”条。
    12《全宋诗》第65册,卷3452,第41128页。
    13《全宋诗》第66册,卷3495,第41667页。
    14《全宋诗》第68册,卷3603,第43153页。
    15《全宋诗》第44册,卷2374,第27322页。
    ①《全宋诗》第61册,卷3176,第38121页。
    ②《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御选元诗》卷33,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440册,第428页。
    ③朱德润《存复斋文集》卷1,四部丛刊本。
    ④杨朝英辑:《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卷3,《四部丛刊》本。
    ⑤(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卷4,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御选元诗》卷53,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441册,第233页。
    ①(元)欧阳玄:《圭斋文集》卷之4,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10册,第30页。
    ②(元)许有壬:《至正集》卷28。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11册,第202页。
    ③(宋)胡仲弓:《元日》,《全宋诗》63册,卷3335,第39804页。
    ④《全宋诗》63册,卷3333,第39776页,
    ⑤《全宋诗》63册,卷3334,第39786页,
    ⑥(宋)吴自牧:《梦粱录》卷6,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9-50页。
    ⑦《四库全书总目》卷166《小亨集》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429页。
    ①(金)杨宏道:《小亨集》卷5,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98册,第203页。下同。
    ②(元)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26,四部丛刊本。
    ③《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30,四部丛刊本。
    ④(元)胡只遹:《紫山大全集》卷7,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96册,第108页。
    ⑤(元)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33,四部丛刊本。
    ⑥(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卷4,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07册,第55页。
    ⑦杨瑀:《山居新话》卷1,转自梁章钜《楹联丛话》卷1,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2页。
    ⑧《吴兴备志》卷29引《寓圃杂记》,《坚瓠集》亦载。转引自《楹联丛话》卷1,第11页。
    ①(元)蒲道源:《闲居丛稿》卷9,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10册,第649页。
    ②《簪云楼杂说》,转引自《楹联丛话》卷1,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2页。
    ①(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5引《岁时杂记》,丛书集成初编本,第58页。
    ②(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8“撰春帖”,第82页。
    ③《西湖老人繁盛录》载:“城外有二十座瓦子……卖等身门神、金漆桃符板、钟馗、财门。”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版,第17页。
    ④《宋史》卷1《太祖本纪》载,建隆元年三月“壬戌,定国运,以火德王,色尚赤,腊用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页。
    ⑤(晋)司马彪撰,(梁)刘昭补注:《后汉书·礼仪志》,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122页。
    ⑥周必大淳熙六年《端午帖子·太上皇帝阁》其一。
    ⑦周必大乾道七年《端午帖子·太上皇帝阁》其一。
    ①宋代也有桃梗,“径寸许,长七八寸中分之,书祈福禳灾之词,岁旦插于门左右第二钉之”(《岁时广记》卷5,第58页),亦称桃符,较小,或置于门首。
    ②(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173“德秀新居”,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77册,第486页。
    ③《全宋诗》第26册,卷1491,第17043页。
    ④(清)王夫之:《畺斋诗文集》卷3,四部丛刊本。
    ⑤(清)顾禄:《清嘉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35页。
    ⑥《清俗纪闻》载清乾隆时期桃符为“系于一对木板上彩画之龙虎、朝官、桃柳、平升三级之图。(龙虎之处亦有画龙熊者。)挂于两门之左右两侧,以除邪气”。中华书局年2006版,第55页。袁景澜编《吴郡岁华纪丽》卷1“正月”载“吴俗多以漆板画八卦形,或画苍龙形,钉门楣以镇宅。”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2页。
    ⑦《博平县志》(六卷·清道光十一年刻本),丁世良、赵放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312页。
    ⑧清乾隆四年刻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上),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351页。
    ①(明)文震亨:《长物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72册,第33页。
    ②(明)杨慎:《升庵集》卷48,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70册,第400页
    ③(清)梁章钜:《楹联续话》卷4,《楹联丛话》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30页。
    ④《巧对续录》卷下引。(清)梁章钜编著:《楹联丛话全编》,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第457页。
    ⑤《楹联丛话》卷1“故事”,第11页。
    ⑥(清)顾禄:《清嘉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35页。
    ⑦《列朝诗集》,转引自《楹联丛话》,第12页。
    ⑧(明)周晖:《金陵琐事》,转引自《楹联丛话》,第12页。
    ⑨引自《楹联丛话》卷2“故事”,第13页。
    ①《楹联丛话》卷1“故事”,第14页。
    ②(明)张羽撰:《东田遗稿》卷下《送邑博宼君归鄜坊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64册,第303页。
    ③《楹联丛话》卷1“故事”,第14页。
    ④《楹联丛话》卷1“故事”,第13页。
    ⑤《楹联丛话》卷12“杂缀”,第149页。
    ⑥(明)郑真:《荥阳外史集》卷89,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34册,第510页。
    ⑦(明)杨慎:《升庵集》卷35,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70册,第246-247页。
    ①《石渠宝笈》卷5,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24册,第138页。
    ②(元)袁桷:《清容居士集》卷12,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03册,第157页。
    ③(明)宋濂等:《元史》卷172《袁桷传》,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026页。
    ④(元)蒲道源:《闲居丛稿》卷9,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10册,第649页。
    ⑤《四库全书总目》卷167《闲居丛稿》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443页。
    ⑥(明)宋濂撰:《元史》卷175《李孟传》,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088页。
    ⑦(明)王直:《抑庵文集》卷4,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41册,第68页。
    ①(明)吴宽:《家藏集》卷7,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55册,第50页。
    ②《御制诗集·五集》卷2《上辛巳是后经旬》“染翰词林进帖子”注,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09册,第252页。
    ③《御制诗集·初集》卷12,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02册,第237页。
    ④《御制诗集·二集》卷74,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04册,第392-393页。
    ⑤(清)吴振棫著,童正伦点?骸堆月肌肪?13,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78页。
    ⑥《国朝宫史》卷8,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57册,第144页。
    ①(清)吴振棫著,童正伦点?骸堆月肌肪?13,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78页。
    ②李俊卿:《清代<丙辰春帖子词草稿>议略》,《文物春秋》2000年第6期。
    ③(清)吴振棫著,童正伦点?骸堆月肌肪?13,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78页。
    ④《御制诗集·余集》卷9《丁巳春帖子》,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11册,第657页。
    ①《御制诗集·二集》卷74,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04册,第401页。
    ②汪由敦撰:《松泉集·诗集》卷12,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28册,第518页。
    ③《拟中秋帖子词并令内廷翰林等和之》其三,《御制诗集·初集》卷34,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02册,第525页。
    ④(清)汪由敦:《松泉集》卷21,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28册,第623页。
    ⑤(清)梁章钜:《楹联丛话》卷2“应制”,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0页。
    ①(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第90页。
    ②(清)吴振棫著,童正伦点?骸堆月肌肪?13,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51页。
    ③(清)梁章钜:《楹联丛话》卷2“应制”,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0页。
    ①(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4,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93册,第825页。
    ②《东文选》第19卷。
    ③(韩)郑麟趾:《高丽史》第10册,第18卷《世家十八·毅宗二》,奎章阁本,第20页。
    ⑤《朝鲜王朝实录》成宗137卷。
    ⑥《朝鲜王朝实录》成宗161卷。
    ①《朝鲜王朝实录》成宗260卷。
    ②《朝鲜王朝实录》成宗265卷。
    ③《朝鲜王朝实录》明宗1卷,1545年7月21日。
    ①《朝鲜王朝实录》宣祖46卷。
    ②《朝鲜王朝实录》宣祖169卷。
    ③《朝鲜王朝实录》孝宗18卷。
    ④《朝鲜王朝实录》肃宗64卷。
    ⑤《朝鲜王朝实录》英祖102卷。
    ⑥丁若镛:《与犹堂集》诗一,奎章阁本。
    ⑦《朝鲜王朝实录》纯祖18卷。
    ⑧《朝鲜王朝实录》正祖11卷,5年(乾隆46年)丙辰。
    ①《东方日报·海东见闻录·5》,2006年2月2日,转载自维基百科网。
    ②(韩)扈贞焕:《韩国的民俗与文化》,台湾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68页。
    ③《朝鲜王朝实录》燕山53卷。
    ①葛立方《韵语阳秋》卷2,(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下),中华书局2004年第2版,第498-499页。
    ②《全宋诗》第6册,卷302,第3794页。
    ①《全宋诗》第21册,卷1249,第14122-14126页。
    ②《次韵毛滂法曹感雨》施元之注,《苏轼诗集》卷31,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653页。
    ③(元)萨都剌:《雁门集》卷3,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12册,第631页。
    ④(明)林鸿:《鸣盛集》卷4,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31册,第76页。
    ⑤《全宋诗》第18册,卷1061,第12113页。
    ①(清)钱熙彦编次:《元诗选·补遗》,中华书局2002,第37页。
    ②(元)袁桷:《清容居士集》卷16,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03册,第221页。
    ③(明)吴宽:《家藏集》卷7,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55册,第50页。
    ④《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御选元诗》卷53,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441册,第233页。
    ⑤(元)欧阳玄:《圭斋文集》卷4,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明)文肇祉:《文氏五家集》卷13,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28册,第577-578页。
    ⑦(清)厉鹗:《樊榭山房集》卷2,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28册,第24页。
    ⑧(清)洪亮吉:《洪北江诗文集》卷10,四部丛刊本。
    《文庄集》,(宋)夏竦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宪集》,(宋)宋庠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景文集》,(宋)宋祁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文恭集》,(宋)胡宿撰,中华书局1985年版。
    《欧阳修全集》,(宋)欧阳修撰,中华书局2001年版。
    《华阳集》,(宋)王珪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南阳集》,(宋)韩维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传家集》,(宋)司马光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苏轼文集》(宋)苏轼撰,中华书局1986年版。
    《苏轼诗集》(宋)苏轼撰,王文诰辑注,中华书局1982年版。
    《栾城集》,(宋)苏辙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苏魏公文集》,(宋)苏颂撰,中华书局1987年版。
    《清真集》,(宋)周邦彦撰,吴则虞校点,中华书局1981年版。
    《李清照集校注》,(宋)李清照撰,王仲闻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鸿庆居士集》,(宋)孙觌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檆溪居士集》,(宋)刘才邵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松隐集》,(宋)曹勋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盘洲文集》,(宋)洪适撰,四部丛刊本。
    《高峰文集》,(宋)廖刚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海陵集》,(宋)周麟之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文定集》,(宋)汪应辰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文忠集》,(宋)周必大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云庄集》,(宋)刘爚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涉斋集》,(宋)许纶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山房集》,(宋)周南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后乐集》,(宋)卫泾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洺水集》,(宋)程珌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东涧集》,(宋)许应龙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后村先生大全集》,(宋)刘克庄撰,四部丛刊本。
    《真西山文集》,(宋)真德秀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秋崖集》,(宋)方岳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古今岁时杂咏》,(宋)蒲积中编,徐敏霞校点,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全宋词》,唐圭璋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
    《全宋诗》(1-72),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998年版。
    《全宋诗订补》,陈新、张如安、叶石健、吴宗海等补正,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汉书》,(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中华书局1965年版。
    《荆楚岁时记》,(梁)宗懔撰,宋金龙校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新唐书》,(宋)欧阳修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宋史》,(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版。
    《续资治通鉴长编》,(宋)李焘撰,中华书局1985-1993年版。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李心传撰,中华书局1956年版。
    《三朝北盟会编》,(宋)徐梦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宋史纪事本末》,(明)陈邦瞻撰,中华书局1977年版。
    《东都事略》,(宋)王称撰,齐鲁书社2000年版。
    《九朝编年备要》,(宋)陈均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会要辑稿》,(清)徐松辑,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本。
    《宋朝事实类苑》,(宋)江少虞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文献通考》,(元)马端临撰,中华书局1986年版。
    《宋名臣言行录》,(宋)朱熹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史全文》:(元)佚名编撰,李文亮校点,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郡斋读书志校证》,(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职官分纪》:(宋)孙逢吉撰,中华书局1988年版。
    《翰苑群书》,(宋)洪遵编,中华书局1991年版。
    《玉堂杂记》,(宋)周必大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中兴学士院题名》,(宋)何异,续修四库全书本。
    《南宋馆阁录续录》,(宋)陈骙,佚名撰,张富祥点校,中华书局1998年版。
    《东京梦华录笺注》,(宋)孟元老撰,伊永文笺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
    《梦粱录》,(宋)吴自牧撰,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武林旧事》,(宋)四水潜夫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西湖老人繁盛录》,(宋)佚名撰,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版。
    《都城纪胜》,(宋)灌圃耐得翁撰,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版。
    《古今事文类聚》(宋)祝穆编,株式会社中文出版社1989年版。
    《岁时广记》,(宋)陈元靓编,丛书集成初编本。
    《西湖游览志余》,(明)田汝成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纪昀等撰,中华书局1965年版。
    《宋人轶事汇编》,丁传靖辑,中华书局1981年版。
    《南宋都城临安》,林正秋著,西泠印社1985年版。
    《宋代东京研究》,周宝珠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宋诗史》,许总著,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
    《宋代文学思想史》,张毅著,中华书局1995年版
    《宋代文学史》,孙望、常国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宋朝官制辞典》,龚延明著,中华书局1997年版。
    《宋人别集叙录》,祝尚书著,中华书局1999年版。
    《宋人总集叙录》,祝尚书著,中华书局2004年版。
    《朝鲜王朝实录》,朝鲜王朝实录网。
    《风俗通义校注》,(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渑水燕谈录》,(宋)王辟之撰,中华书局1980年版。
    《燕翼诒谋录》,(宋)王栐撰,中华书局1981年版。
    《东轩笔录》,(宋)魏泰撰,李裕民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
    《青箱杂记》,(宋)吴处厚撰,李裕民点校,中华书局1985年版。
    《湘山野录续录》,(宋)文莹撰,郑世刚等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版。
    《齐东野语》,(宋周密撰,张茂鹏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
    《癸辛杂识》,(宋)周密撰,吴企明点校,中华书局2004年版。
    《邵氏闻见录》,(宋)邵伯温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
    《邵氏闻见后录》,(宋)邵博撰,刘德权、李剑雄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
    《桯史》,(宋)岳珂撰,吴企明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版。
    《游宦纪闻旧闻证误》,(宋)张世南、李心传撰,张茂鹏、崔文印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版。
    《铁围山丛谈》,(宋)蔡絛撰,冯惠民、沈锡麟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
    《老学庵笔记》,(宋)陆游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中华书局1979年版。
    《石林燕语》,(宋)叶梦得撰,宇文绍、奕考异、侯忠义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版。
    《避暑录话》,(宋)叶梦得撰,上海书店1989年版。
    《鸡肋篇》,(宋)庄绰撰,中华书局2004年版。
    《清波杂志校注》,(宋)周煇撰,刘永翔校注,中华书局1994年版。
    《墨庄漫录》,(宋)张邦基撰,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版。
    《过庭录》,(宋)范公偁撰,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版。
    《事物纪原》,(宋)高承撰,丛书集成初编本。
    《曲洧旧闻》,(宋)朱弁撰,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版。
    《文昌杂录》,(宋)庞元英撰,中华书局1984年版。
    《后山谈丛》,(宋)陈师道撰,李伟国点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
    《萍洲可谈》,(宋)朱彧撰,李伟国点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
    《江邻几杂志》,(宋)江休复撰,中华书局1990年版。
    《梦溪笔谈》,(宋)沈括撰,胡道静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侯鲭录》,(宋)赵令畤撰,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版。
    《墨客挥犀》,(宋)彭□撰,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版。
    《容斋随笔》,(宋)洪迈撰,中华书局2005年版。
    《西塘集耆旧续闻》,(宋)陈鹄撰,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版。
    《能改斋漫录》,(宋)吴曾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攻媿集》,(宋)楼钥撰,丛书集成新编本。
    《麈史》,(宋)王得臣撰,俞宗宪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养吉斋丛录》,(清)吴振棫著,童正伦点校,中华书局2005年版。
    《〈文心雕龙〉注译》,郭晋稀注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石林诗话》,(宋)叶梦得撰,中华书局1990年版。
    《后山诗话》,(宋)陈师道撰,中华书局1994年版。
    《碧鸡漫志》,(宋)王灼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苕溪渔隐丛话》,(宋)胡仔撰,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诗林广记》,(宋)蔡正孙撰,中华书局1982年版。
    《诗人玉屑》,(宋)魏庆之撰,中华书局2007年版。
    《沧浪诗话校释》,(宋)严羽撰,郭绍虞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历代诗话》,(清)何文焕编,中华书局2004年第二版。
    《历代诗话续编》,丁福保辑,中华书局2006年第二版。
    《宋诗话辑佚》,郭绍虞辑,中华书局1980年版。
    《文体明辨序说》,(明)徐师曾撰,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诗源辩体》,(明)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唐声诗》,任半塘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增订本),吴承学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翰林制度研究》,杨果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5页。
    《北宋馆阁翰苑与诗坛研究》,陈元锋著,中华书局2005年版。
    《正仓院考古记白川集》,傅芸子著,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版。
    《民俗学概论》,陶立璠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民俗与民俗学》,张紫晨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民俗学》,乌丙安著,辽宁大学1985年版。
    《立春风俗考》,简涛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细说端午》,田哲益著,台湾百观出版社1994年版。
    《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萧放著,中华书局2003年版。
    《韩国的民俗与文化》,(韩)扈贞焕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楹联丛话》,(清)梁章钜著,中华书局1987年版。
    谭蝉雪《我国最早的楹联》,《文史知识》1991年第4期。
    唐春生《学士院与宋代内廷帖子词》,《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任竞泽《简论帖子词》,《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