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艺术对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影响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从20世纪初期开始,电影艺术开始渗透到小说中,并对小说的创作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国外出现了象杜拉斯一样集作家、电影编剧于一身的人物。在我国,电影对小说创作的影响大致经历了启动、发展、高潮、复兴和成熟五个阶段。本文重点分析了后两个阶段,即电影艺术对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影响。通过对新时期一些既从事电影编剧、又从事小说创作的两栖作家,如莫言、刘恒、苏童、王朔、杨争光、林白、东西等人作品的分析,论述了新时期小说在语言视听化、人物造型化、结构空间化、情节戏剧化、现时性与共时性,以及蒙太奇和长镜头等方面的特点。
From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e art of film begins to permeate the novel and has more and more influence on the production of novel. People like Dulas who is a novelist as well as a film writer appear in foreign countries. In China, the influence which film put on novel goes through five stages: starting, developing, pink, renaissance and mature. This article will put emphasis on the last stages, which can also be said as the influence film put on the production of novels in new perio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works of some people who write novels as well as films, such as Mo Yan, Liu Heng, Su Tong, Wang Shuo, Yang Zhengguang, Lin Bai, Dong Xi and etc., this article makes comments on several features of novels in new period, for example, the visualized sounds, stylized person, roomed structure, dramatic plots, Montage and the use of long camera zoom, and so on..
引文
① 爱德华·茂莱:《电影化的想象——作家和电影》,第5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年版。
    ② 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的都市文化在中国》,第11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① 严家炎:《新感觉派小说选·前文》,《新感觉派小说选》,第1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① 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不会继续存在吗?》,《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
    ① 鲍晓倩:《作家纷纷触电影视,创作心态各不相仿》,《中华读书报》,2003年11月26日。
    ② 高行健:《要什么样的戏剧》,《文艺研究》,1986年第4期。
    ③ 刘江华:《刘恒讲述当导演的幸福生活》,《北京青年报》2002年11月27日。
    ④ 孙丽:《大江健三郎与莫言、张艺谋的对话》,http://www.gmmy.cn/html/moyanfangtan/2006/1228/107.html。
    ① 苏童:《我是先锋的叛徒》,http://www.ceqq.com/Article/Class12/Class15/200306/154.html。
    ② 杨争光:《我的简历及其他》,《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杨争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
    ③ 张暖忻、李陀:《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电影艺术》,1979年第3期。
    ④ 白景晨:《丢掉戏剧的拐杖》,《电影艺术参考资料》,1979年第1期。
    ① 张暖忻、李陀:《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电影艺术》,1979年第3期。
    ② 白景晨:《丢掉戏剧的拐杖》,《电影艺术参考资料》,1979年第1期。
    ① 王国华、石挺:《莫高与马尔克斯》,《当代文学通讯》,1987年4月1日。
    ① 兰英:《人性·命运·文化——杨争光谈小说创作》,《作家报》,1993年9月11日。
    ① T.莫狄廖娃,《当代外国小说》,北京电影出版社,1992年版。
    ① 林白:《空内的镜子》,《钟山》1993年第4期。
    ② 林白:《空内的镜子》,《钟山》1993年第4期。
    ① 任远:《镜头前的艺术—影视斛读、拍摄与编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
    ① 刘毅,《作家刘恒的幸福生活》,《商业时代》,2000年第6期。
    ① 莫言:《小说创作与影视表现》,《文史哲》2004年第2期。
    ② 周铭:《三大作家谈多元化文化冲击下的文学创作》,《新民晚报》,2002年11月26日。
    1.李显杰、修倜:《电影艺术媒介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版。
    2.赵孝思、沈亮:《影视著作的叙事艺术》,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1年12月版。
    3.金健人:《小说结构美学》,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10月版。
    4.倪祥保、钱锡生、邵文艳:《当代影视学》,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12月版。
    5.王迪:《现代电影剧作艺术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5月版。
    6.陈晓明:《不死的纯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版。
    7.刘荃:《影视后期特效制作理论与实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1月版。
    8.陈吉德:《影视编剧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1月版。
    9.贾磊磊:《电影语言学导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10.罗伯特.斯塔姆:《文学和电影:电影改编理论与实践指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
    11.庞守英:《新时期小说文体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12.周安华:《电影艺术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13.张歌东:《数字时代的电影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5月版。
    14.邵牧君:《电影新思维:颠覆第七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4月版。
    15.张会军:《影像造型的视觉构成:电影摄影艺术理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3月版。
    1.张重才:《从“新写实”小说看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在新时期的嬗变》,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周群:《二十世纪九十年女性文本的话语分析》,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赵曼:《新写实思潮论》,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金真徽:《小说到电影—中国现当代文学转化研究》,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于丽娜:《叙述位置与叙述立场—中国电影叙事角度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
    6.薛凌:《论电影叙事模式的演变》,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刘小宇:《大众文化挤压下的选择——“池莉现象”透析》,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王勐:《当代中国电影全球化理论与策略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胡艳:《新时期小说创作与身体的言说》,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陈林侠:《叙事的智慧:当代小说的影视改编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1.刘小宇:《大众文化挤压下的选择——池莉现象透析》,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石秋仙:《论中国早期电影与文学的互动关系》,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3.刘广倩:《文学与电影的成功联姻——李碧华创作从小说到电影的转换》,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肖慧君:《图像如何叙事》,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李显杰:《论电影叙事中的画格空间与叙事性》,《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6期。
    2.刘爽:《复调结构与多元叙事:小说与电影的互文》,《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3.梁静:《影视艺术与文学审美的日常生活化》,《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3期。
    4.王学振:《电影对中国新感觉派的影响》,《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5.柴平:《电影的幻象——王安忆小说与图像化时代的对峙》,《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3期。
    6.张暖忻、李陀:《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7.曾耀农:《中国近期电影后现代性价值》,《绥化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8.高行健:《京华夜谈》,《钟山》,1988年第1期。
    9.苏童:《我是先锋的叛徒》,载千秋文学网。
    10.王兰英:《人性·命运·文化——杨争光谈小说创作》,《作家报》,1993年9月11日。
    11.周成平:《论新时期电影的发展与创新》,《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12.景红梅:《论新时期电影的多元态势与整合发展》,《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3.郑正平:《论海明威小说的电影化风格》,《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14.徐巍:《视觉文化语境中影视与小说的互动与背离》,《中州学刊》,2005年第5期。
    15.申载春:《影视艺术与小说生态》,《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16.汪流:《电影剧作:叙事性与造型性》,《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17.刘登阁:《小说时间的文化蒙太奇》,《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18.张江元:《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9.朱周斌:《张恨水小说中的电影剪辑因素》,《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20.陈洁:《论福斯特小说的电影化》,《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第5期。
    21.荆溪、李玉华:《新写实小说研究述评》,《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5期。
    22.何蓓:《犹在境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23.贾学清:《巧合:独具匠心的情节结构》,《戏剧文学》,2007年第5期。
    24.高姿英:《试论<独白与手势>的电影化叙事形式》,《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25.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4期。
    26.李松:《视觉文化语境下文学性的危机与变迁》,《重庆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27.申载春:《影视时代的小说技法》,《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4年第2期。
    28.李景平:《新时期结构小说的叙述学分析》,《齐鲁艺苑》,2004年第3期。
    29.蔡一云:《新时期小说表现形式的流变》,《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30.姚源源:《从转喻与隐喻看新时期小说的发展》,《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