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香山县城镇地理初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广东省之香山县自宋代立县伊始,以“地狭”、“民贫”闻名,其历经明清两代,城镇发展异军突起,到清代中期一跃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大县”。香山县城镇的发展与兴盛固然与中国传统城镇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的城镇发展有着共同之处,但作为明清两代控扼广东中路海防的核心城市,其自身又有着独特的发展演变轨迹。本文从历史城市地理学的角度,努力探讨明清时期香山县城镇体系发展的特点、城镇外部形态及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
     全文由绪言、正文、结语、附录四部分组成。正文作为主体结构,由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讨论。第一部分,从香山县城镇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基础入手,主要研究明清香山县水乡泽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辈出的人文环境。第二部分,通过研究明清时期香山县城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得出结论:香邑在明代已形成一级城镇(县城)、中心城镇(前山寨城、巡检司城镇)和墟市的三级城镇体系,到了清代略有变化,演变为一级城镇(前山寨城、县城)、中心城镇(巡检司城镇)和墟市的三级城镇体系;随着国内外大的政治环境的改变和香邑本身经济的发展,及至清末,由于行政区划调整等多方面的原因,香邑一级城镇数量有所变化,城镇体系又演变为以县城和市镇为中心的二级体系。第三部分,主要研究明清时期香山县城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空间结构,这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前者通过研究香山县城城池建设和城外街区的扩展,分析了香山县城外部形态演变的特点和原因;后者主要从政治、信仰、文教、商业和经济空间四个部分研究了香山县城的内部空间结构,并得出其如此布局的原因和特点。第四部分,主要通过对典型城镇——前山寨城的研究,分析极具军事特色的城镇如何构建外部形态和设置内部空间结构。
     本文通过对明清时期香山县域城镇地理发展的初步探讨,以期能够加深人们对珠江三角洲东岸地区城镇发展特点与规律的认识,并为当前中山市和珠海市的城市发展与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Xiangshan County of Guangdong province in the Song Dynasty, it is famous for its "Barren land" and "poor people". Xiangshan County has experienced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became the "big county" of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in the mid-Qing Dynasty finally.Althoug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Xiangshan town and other traditional Chinese town, in particular the Pearl River Delta cities and towns had in common, as the core city of coastal defence geography of Canton Intermediate division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t had its own unique evolution track. The author efforts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system, urban external and internal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evolution law of Xiangshan County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rom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 urban geography.
     This paper consists of four parts:introduction, body, conclusion, appendix. As the main structure of the body, the following parts will be discussed.
     The first part, from the basics of natural and human geography of Xiangshan town which is it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Mainly research the environment famous for flooding rivers and lakes and human environment famous for many talents of Xiangshan County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second part, by studying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system of Xiangshan County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oncluded as follows:
     Hong Yap had formed a town (county seat), center town (the former cottage city, town Inspection Division) and the market town of three urban system in the Ming Dynasty.to a slight change in the Qing Dynasty, evolved into a town (the former cottage city, county), central cities (towns Inspection Division) and the market town of three urban system; with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Hong Yap itself, up late Qing Dynasty, due to adjustment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and many other reasons, Hong Yap a number of cities and towns are subject to change, urban system has evolved with county and town as the center of the secondary system.
     The third part, Mainly research the external morphology and internal spatial structure of Xiangshan county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hich is the core of this paper. The former make an analysis of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Xiangshan county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by studying the outside city street construction and expansion of Xiangshan county; The latter mainly research the internal spatial structure of Xiangshan county from the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cultural, educational, commercial and economic space of four parts. Moreover, research its cau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uch a layout.
     The fourth part, Mainly through the typical town-the former city of cottage, Making an analysis of how to build a set of external morphology and internal spatial structure for a town of great military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geography of Xiangshan County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ith a view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s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east bank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In addition,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on urban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for Zhuhai, Zhongshan City Currently.
引文
①[明]邓迁修,黄佐纂:(嘉靖)《香山县志》卷1《风土志·形胜》,嘉靖二十七年刻本影印,《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295页。
    ①黄文:《中国城市概览》之《广东省中山市》,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0年,第361页。
    ②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山市志》(上)第四章《气候》,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98—100页。
    ③佛山地区革命委员会《珠江三角洲农业志》编写组编:《珠江三角洲农业志》卷1,1976年,第15页。
    ④[明]邓迁修,黄佐纂:(嘉靖)《香山县志》卷1《风土志·风气》,嘉靖二十七年刻本影印,《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297页。
    ①[明]邓迁修,黄佐纂:(嘉靖)《香山县志》卷1《风土志·风气》,嘉靖二十七年刻本影印,《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297页。清代各时期《香山县志》关于气候的记载多抄袭旧志,此不一一录之。
    ②[清]暴煜主修,李卓揆辑:(乾隆)《香山县志》卷3《气候》作“黄佐旧志”(乾隆十五年刊刻),但(嘉靖)《香山县志》卷1《风土志》无此语。
    ③竺可桢:《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④王会昌:《中国文化地理》之《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温变化曲线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⑤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一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北京:高等教育出本社,2002年,第34页。
    ①刘稚良:《沙田志初稿》(一),载《中山文献》委员会编印:《中山文献》(创刊号),民国36年(1947),第57页。
    ②刘稚良:《沙田志初稿》(一),载《中山文献》委员会编印:《中山文献》(创刊号),民国36年(1947),第57页。
    ③[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地语·沙田》,台湾:广文书局,民国67年[1978],第107页。
    ④[明]黄佐纂修:(嘉靖)《广东通志》卷26《民物志七·屯田·广州府》,载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辑:《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656-657页。
    ⑤作者不详:《泰宁李氏族谱》卷2,民国三年刊本。
    ①刘志伟:《宗族与沙田开发——番禺沙湾何族的个案研究》,《中国农史》1992年第4期。
    ②何文广等点校:(民国)《香山县乡土志》卷2《政绩·冯诚传》,据民国抄本影印,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8年。
    ③作者不详:《泰宁李氏族谱》卷3,民国三年刊本。
    ④[清]申良翰修,欧阳羽文纂:(康熙)《香山县志》卷3《赋役》,据康熙十二年刻本油印,广东省中山图书馆,1958年。
    ⑤[清]朱士琦:《上粤中大府论西江水利书》,载[清]何如铨等纂:(光绪)《桑园围志》卷15《艺文》,光绪十五年刻本(1889)。
    ⑥[清]龙廷槐:《与湖中丞言粤东沙坦屯利弊书》,载[清]汪德铖:《敬学轩文集》卷1,载杨健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清人别集丛刊》第12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97页。
    ⑦广东省地方史志编委会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编:《清实录广东史料》第3册,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5年,第44页。
    ⑧[清]朱士琦:《上粤中大府论西江水利书》,载[清]何如铨等纂:(光绪)《桑园围志》卷15《艺文》,光 绪十五年刻本(1889)。
    ①何文广等点校:(民国)《香山县乡土志》卷1《历史》,据民国抄本影印,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8年。
    ②何文广等点校:(民国)《香山县乡土志》卷1《历史》,据民国抄本影印,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8年。
    ③何文广等点校:(民国)《香山县乡土志》卷1《山脉》,据民国抄本影印,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8年。
    ①高民川:《石岐七星何处寻》,载《中山商报》,2008年11月3日,第1168期,A14版。
    ①[明]邓迁修,黄佐纂:(嘉靖)《香山县志》卷1《风土志·潮汐》,嘉靖二十七年刻本影印,《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303页。
    ②[明]郭棐纂修:(万历)《广东通志》卷14《郡县志·山川·香山县》,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辑:《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362页。
    ③[明]邓迁修,黄佐纂:(嘉靖)《香山县志》卷1《风土志·山川》,嘉靖二十七年刻本影印,《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302页。
    ④[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101《广东二·香山县》,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4179页。
    ⑤[明]邓迁修,黄佐纂:(嘉靖)《香山县志》卷1《风土记》,《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嘉靖二十七年刻本影印,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299—300页。
    ⑥[清]暴煜主修,李卓揆辑:(乾隆)《香山县志》卷1《疆域》“县治踰石岐海而西,曰龙眼都”,乾隆十五年刊刻,《中山文献》第1册,第63页。
    ⑦[清]祝淮主修,黄培芳等辑纂:(道光)《新修香山县志》卷1《舆地·沿革》,道光七年刊刻,《中山文献》第3册,第80页。
    ①参见柳洁琼:《明清佛山发展与市场空间演变初探》,2008年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②罗一星:《清代前期岭南二元中心市场说》,《广东社会科学》1987第4期。
    ③[清]洪亮吉撰:《乾隆府厅州县图志》卷41《广州府·香山县》,清嘉庆八年刻本影印,载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627册《史部·地理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④[清]祝淮主修,黄培芳等辑纂:(道光)《新修香山县志》卷1《舆地·沿革》,道光七年刊刻,《中山文献》第3册,第81页。
    ⑤司徒尚纪:《珠江三角洲经济地理网络的嬗变》,《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第4期。
    ⑥本区海的含义是比普通河流水量和长度都大些,均定义为河流,以下类同。
    ①[明]邓迁修,黄佐纂:(嘉靖)《香山县志》卷7《艺文志第七》,嘉靖二十七年刻本影印,《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407页。
    ②[明]邓迁修,黄佐纂:(嘉靖)《香山县志》卷7《艺文志第七》,嘉靖二十七年刻本影印,《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409页。
    ③[明]戴璟修,张岳纂:(嘉靖)《广东通志初稿》卷4《形胜》,载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辑:《广东历代方志集成》(首册),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86页。
    ①[清]暴煜主修,李卓揆辑:(乾隆)《香山县志》卷3《气候》,乾隆十五年刊刻,《中山文献》第1册,第322页。又参[清]祝淮主修,黄培芳等辑纂:(道光)《新修香山县志》卷2《舆地下·气候》,道光七年刊刻,《中山文献》第3册,第195—196页。
    ②[清]暴煜主修,李卓揆辑:(乾隆)《香山县志》卷3《气候》,乾隆十五年刊刻,《中山文献》第1册,第326—327页。
    ③佛山地区革命委员会《珠江三角洲农业志》编写组编:《珠江三角洲农业志》卷1,1976年,第15页。
    ④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山市志》(上)第四章《气候》,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00—102页。
    ⑤广东省文史研究馆编:《广东省自然灾害史料》,广州:广东省文史研究馆,1963年,第1页。
    ①王颋:《明代香山陆海形势与澳门开埠》,《澳门历史研究》第2辑,澳门历史文化研究会出版,2003年。
    ②[清]黄绍昌等纂辑:《香山诗略》卷1(唐)郑愚《泛石岐海》,中山:中山诗社,1989年。
    ①黎小江,莫世祥主编:《澳门大辞典》载“嘉靖314年(1555年)人口为400人”,广州:广州出版社,1999年,第19页。
    ②[清]申良翰修,欧阳羽文纂:(康熙)《香山县志》卷3《食货·户口》,据康熙十二年刻本油印,广东省中山图书馆,1958年。黎小江,莫世祥主编:《澳门大辞典》载“1563年5000人,其中葡萄牙籍900人,1578年达到1万人,1580年增至2万人,640年达到4万人,其中葡萄牙及外籍人共5600人。”广州:广州出版社,1999年,第19页。
    ③[明]邓迁修,黄佐纂:(嘉靖)《香山县志》卷2《民物志》,嘉靖二十七年刻本影印,日本藏罕见中国地方志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309页。
    ④[明]邓迁修,黄佐纂:(嘉靖)《香山县志》卷3《政事志》,嘉靖二十七年刻本,日本藏罕见中国地方志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332页。
    ⑤[明]邓迁修,黄佐纂:(嘉靖)《香山县志》卷3《政事志》,嘉靖二十七年刻本,日本藏罕见中国地方志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311页。
    ⑥[明]邓迁修,黄佐纂:(嘉靖)《香山县志》卷2《民物志》,嘉靖二十七年刻本,日本藏罕见中国地方志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312页。
    ⑦此模式为广东沙田区人口增长模式。
    ⑧[明]邓迁修,黄佐纂:(嘉靖)《香山县志》卷3《政事志》,嘉靖二十七年刻本,日本藏罕见中国地方志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330页。
    ⑨[明]邓迁修,黄佐纂:(嘉靖)《香山县志》卷2《民物志·田赋》,日本藏罕见中国地方志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311页。
    ①对此,[清]暴煜主修,李卓揆辑:(乾隆)《香山县志》卷2《户役》载“国朝原额人丁一万一千五百零八丁”,乾隆十五年刊刻,《中山文献》第1册,第153页。
    ②[清]阮元修、陈昌齐等纂:《道光》《广东通志》卷91《舆地略八·户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756页。
    ③刘志伟:《明代广东地区的“盗乱”与里甲制》,《中山大学史学集刊》第3期,1995年。
    ④[清]祝淮主修,黄培芳等辑纂:(道光)《新修香山县志》卷3《经政·户役》,道光七年刊刻,《中山文献》第3册,第328页。
    ⑤刘志伟:《明代广东地区的“盗乱”与里甲制》,《中山大学史学集刊》第3期,1995年。
    ①[明]邓迁修,黄佐纂:(嘉靖)《香山县志》卷2《民物志·实货》,嘉靖二十七年刻本影印,《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316页。
    ①[清]暴煜主修,李卓揆辑:(乾隆)《香山县志》卷3《盐法》,乾隆十五年刊刻,《中山文献》第1册,第295页。
    ②何文广等点校:(民国)《香山县乡土志》卷9《实业》,据民国抄本影印,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8年。
    ③参见第二章第二节。
    ①[清]暴煜主修,李卓揆辑:(乾隆)《香山县志》卷3《风俗》,乾隆十五年刊刻,《中山文献》第1册,第335—336页。
    ②[清]祝淮主修,黄培芳等辑纂:(道光)《新修香山县志》卷2《舆地下·风俗》,道光七年刊刻,《中山文献》第3册,第201—203页。
    ③[清]祝淮主修,黄培芳等辑纂:(道光)《新修香山县志》卷2《舆地下·风俗》,道光七年刊刻,《中山文献》第3册,第198页。
    ④[清]祝淮主修,黄培芳等辑纂:(道光)《新修香山县志》卷2《舆地下·风俗》,道光七年刊刻,《中山文献》第3册,第198页。
    ①[明]黄佐纂修:(嘉靖)《广东通志》卷20《民物志一·香山》,载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辑:《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528页。
    ②[清]暴煜主修,李卓揆辑:(乾隆)《香山县志》卷3《风俗》,乾隆十五年刊本,《中山文献》第1册,第336页。
    ③何文广等点校:(民国)《香山县乡土志》卷8《宗教》,据民国抄本影印,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8年。
    ④何文广等点校:(民国)《香山县乡土志》卷8《宗教》,据民国抄本影印,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8年。
    ⑤[清]厉式金主修,汪文炳等纂:(民国)《香山县志续编》卷2《舆地·航路附风俗》,民国12年刊刻,载《中国地方志丛书·广东香山县志》,成文出版社,第66页。
    ①[清]厉式金主修,汪文炳等纂:(民国)《香山县志续编》卷2《舆地·航路附风俗》,民国12年刊刻,载《中国地方志丛书·广东香山县志》,成文出版社,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6年[1967],第66页。
    ②[清]厉式金主修,汪文炳等纂:(民国)《香山县志续编》卷2《舆地·航路商业附》,民国12年刊刻,《中国地方志丛书·广东香山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6年[1967],第67页。
    ③司徒尚纪:《珠江三角洲经济地理网络的嬗变》,《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第4期。
    ④[明]邓迁修,黄佐纂:(嘉靖)《香山县志》卷1《风土志》、卷3《政事志》、卷8《杂志》,嘉靖二十七年刻本影印,《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306—307页、第326页、第423页。
    ⑤佚名:《“醉龙”“崖口飘色”入选国家级非遗》,《南方日报》,2008年6月17日,ZC02版。
    ⑥据萧凤霞研究《文化活动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关于中山小榄菊花会的考察》,《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第4期;另参《榄镇菊花大会总编》,载吴祖湘主编:《中山文献》第8册,台湾:学生书局,民国54年[1965]:何仰镐、何学机:《小榄菊花会沿革》,载政协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文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山文史》第4辑,中山:政协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中山文史编辑部,1985年。
    ⑦廖薇《“非遗”词典(长洲醉龙舞)》,《中山商报》,2008年8月11日,第1083期,C1版。
    ①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162-184页。
    ②参见郭声波、鲁延召:《政区变动、海防战略与明清老万山地名迁移》,载《澳门历史文化研究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中国:澳门,2009年。
    ①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200页。
    ①参见附录《香山建置年代考》。
    ②[明]邓迁修,黄佐纂:(嘉靖)《香山县志》卷1《风土志·城池》,嘉靖二十七年刊本,《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295页。
    ③[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卷上《官守篇》,乾隆十六年修,嘉庆五年重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7年[1968],第118页。
    ④贺跃夫:《晚清县以下基层行政官署与乡村社会控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①俞鹿年编著:《中国官制大辞典·上卷》,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740-742页。
    ②[明]邓迁修、黄佐纂:(嘉靖)《香山县志》卷5《官师志·寨司》记载:“宋石岐寨巡检一员,掌巡察奸盗之事。元香山寨巡检一员,司吏二名。国朝洪武二十年,改立大榄巡检司一员”。嘉靖二十七年刊本,《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353页。
    ③[明]邓迁修、黄佐纂:(嘉靖)《香山县志》卷5《官师志·寨司》,嘉靖二十七年刊本,《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丛刊影印》,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353页。
    ④[明]邓迁修、黄佐纂:(嘉靖)《香山县志》卷5《官师志·寨司》,嘉靖二十七年刊本,《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353页。
    ①培植主编:《中国集市大观》,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3页。
    ②[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地语·墟》,台湾:广文书局,民国67年[1978],第97页。
    ③[清]李福泰:(同治)《番禺县志》卷19《经政略·杂税》,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第176页。
    ④[清]李福泰:(同治)《番禺县志》卷19《经政略·杂税》,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第176页。
    ⑤周之贞:(民国)《顺德县志》卷3《建置略二·墟市》,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第536页。
    ⑥李龙潜:《明清时期广东墟市的类型及其特点》,《学术研究》1982年第6期。
    ⑦[明]邓迁修,黄佐纂:(嘉靖)《香山县志》卷2《民物志·虚市》,嘉靖二十七年刻本,《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321页。
    ①洗宝干:《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1《舆地·墟市》,民国十五年刻本,第32页。
    ②龚贤芬:《浅谈小榄墟市》,第九届中国(中山小榄)菊花展览会文稿,2007年。
    ①黎小江,莫世祥主编:《澳门大辞典》,广州:广州出版社.1999,第78页。
    ①吕宗力主编:《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第704页。
    ②详见第五章第一节。
    ③详见第三章第二节。
    ①参见(道光)《新修县山县志》和(光绪)《重修香山县志》之《县境全图》。
    ①[清]郝玉麟等修,鲁曾煌等纂:《广东通志》卷7《编年志第二》,雍正九年刊本,《文渊阁四库全书》。
    ②[清]田明曜主修,陈丰等纂:(光绪)《重修香山县志》卷6《建置·公署》,清光绪五年刊刻,《中山文献》第5册,第263页。
    ③[清]田明曜主修,陈丰等纂:(光绪)《重修香山县志》卷6《建置·公署》,光绪五年刊刻,《中山文献》第5册,第273页。
    ④[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101《广东二·东莞县》条下载:“武山寨,在县南。又县东有虎头寨”,上海:中华书局,1955年,4147页。
    ①[日]加藤繁:《清代村镇的定期市》,《东洋学报》23—2,1936年;另见《支那经济史考证》下,东洋文化库,1952年,第505—556页。
    ②[韩]朴基水:《清代珠江三角洲的商品生产和墟市之发展》,《清史论丛》,2002年号,第31—54页。③详见第一章第一节。
    ①[清]郝玉麟等修,鲁曾煌等纂:(雍正)《广东通志》所载仍为康熙时期的9个,(乾隆)《香山县志》未记载,不明。
    ②[清]申良翰修,欧阳羽文纂:(康熙)《香山县志》卷2《建置·墟市》,据康熙十二年刻本油印,广东省中山图书馆,1958年。
    ③[清]厉式金主修,汪文炳等纂:(民国)《香山县志续编》卷2《舆地·商业附》,民国12年刊刻,《中山文献》第7册,第2028页。
    ①龚贤芬:《浅谈小榄墟市》,第九届中国(中山小榄)菊花展览会文稿,2007年。
    ②何文广等点校:(民国)《香山县乡土志》卷3《兵事录》,据民国抄本影印,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8年。
    ③陈正祥著:《中国文化地理》第三章《中国的城》,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第70页。
    ④参附录《香邑建城地点考》。
    ①李国瑞:《中山的贸易集市——墟市》,载政协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文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山文史》第30辑,中山:政协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中山文史编辑部,1994年。
    ①贺跃夫:《晚清县以下基层行政官署与乡村社会控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①[清]纪黄中等纂修:《河南省仪封县志》卷3《建置志·市集》,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7年[1968],第143页。
    ①[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第l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20页。
    ②王颋:《明代香山陆海形势与澳门开埠》,《澳门历史研究》第2辑,澳门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年。
    ①何文广等点校:(民国)《香山县乡土志》卷13《道路》,据民国抄本影印,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8年。
    ①[明]陈仁锡撰:《皇明世法绿》卷75《各省海防》,载《中国史学丛书》影印明刊本,台北:学生书局,1986年,第1985页。
    ②[清]祝淮主修,黄培芳等辑纂:(道光)《新修香山县志》卷2《建置·津梁》,道光七年刊刻,《中山文献》第3册,第316-320页。
    ③[明]邓迁修,黄佐纂,(嘉靖)《香山县志》卷1《风土志第一·城池》,嘉靖二十七年刻本影印,《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302页上。
    ④[清]吴兴祚撰:《广东舆图》卷2《广州府·香山县·水》,康熙二十四年刊,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辑:《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49页。
    ⑤[清]印光任,张汝霖撰:《澳门纪略》卷上《形势篇·潮汐风俗附》,乾隆十六年修,嘉庆五年重刊本影印,《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7年[1968],第79-80页。
    ⑥[清]林福祥:《平海心筹》卷下《论抚绥澳门西洋夷人》,载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澳门基金会、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合编:《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六)·文献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36页。
    ①王颋:《明代香山陆海形势与澳门开埠》,《澳门历史研究》第2辑,澳门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年。
    ②[明]郭棐撰:(万历)《粤大记》,《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539页。
    ③[清]田明曜主修,陈丰等纂:(光绪)《重修香山县志》卷2《祝志图说·县境图说》,光绪五年刊刻,《中山文献》第5册,第503页。
    ④[清]印光任,张汝霖撰:《澳门纪略》卷上《形势篇·潮汐风俗附》,乾隆十六年修,嘉庆五年重刊本影印,《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7年[1968],第86-87页。
    ⑤王颋:《明代香山陆海形势与澳门开埠》,《澳门历史研究》第2辑,澳门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年。
    ⑥[清]郝玉麟等修,鲁曾煜等撰:(雍正)《广东通志》卷10《山川志·广州府·香山县》,雍正九年刊本,《文渊阁四库全书》。
    ⑦金国平、吴志良:《东西望洋》,澳门成人教育学会,2002年,第63页。
    ①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第三章《中国的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72页。
    ②[清]郝玉麟等修,鲁曾煌等纂:《广东通志》卷14《城池志·香山县城》作“二十八年”,雍正九年刊本,《文渊阁四库全书》。
    ③[清]郝玉麟等修,鲁曾煌等纂:《广东通志》卷14《城池志·香山县城》增“皆甃以砖”,雍正九年刊本,《文渊阁四库全书》。
    ④[明]邓迁修,黄佐纂:(嘉靖)《香山县志》卷1《风土志·城池》,嘉靖二十七年刻本影印,《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294-295页。
    ⑤此作“二十三年”误,参附录《香山县建置年代考》。
    ⑥[清]顾炎武:《肇域志》之《广东·广州府·香山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165页。
    ①[清]祝淮主修,黄培芳等辑纂:(道光)《新修香山县志》卷2《建置第二·城池》,道光七年刊刻,《中山文献》第3册,第242页。
    ②[清]田明曜主修,陈丰等纂:(光绪)《重修香山县志》卷6《建置·城池》,光绪五年刊刻,《中山文献》第5册,第260页。
    ①[清]祝淮主修,黄培芳等辑纂:(道光)《新修香山县志》卷2《建置第二·城池》,道光七年刊刻,中山文献(第三册),第242—243页。
    ②[清]吴兴祚撰:《广东舆图》卷2《广州府·香山县·池》,康熙二十四年刊,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辑:《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47页。又参[清]申良翰修,欧阳羽文纂:(康熙)《香山县志》卷2《建置·城池》,据康熙十二年刻本油印,广东省中山图书馆,1958年。
    ③[清]祝淮主修,黄培芳等辑纂:(道光)《新修香山县志》卷2《建置第二·城池》,道光七年刊刻,《中山文献》第3册,第242页。
    ④[清]祝淮主修,黄培芳等辑纂:(道光)《新修香山县志》卷2《建置第二·城池》,道光七年刊刻,《中山文献》第3册,第242—243页。
    ⑤[清]田明曜主修,陈丰等纂:(光绪)《重修香山县志》卷6《建置·城池》,光绪五年刊刻,《中山文献》第5册,第261页。
    ①马正林:《论城墙在中国城市发展中的作用》,《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②刘凤云:《城墙文化与明清城市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第6期。
    ①鲁西奇,马剑:《城墙内的城市?—中国古代治所城市形态的再认识》,《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2期。
    ②鲁西奇,马剑:《城墙内的城市?—中国古代治所城市形态的再认识》,《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2期。
    ③鲁西奇,马剑:《城墙内的城市?—中国古代治所城市形态的再认识》,《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2期。
    ①佚名:《石岐拆城筑路话当年》,载《中山商报》,2008年3月3日,第923期,B2版。
    ①[清]祝淮主修,黄培芳等辑纂,(道光)《新修香山县志》卷1《舆地·都里》载:“东门外街……莲塘(原属北门,旧志错入)”。考(道光)《新修香山县志》卷1《城郭图》“莲塘”在城外东北角,属北门,以下同。
    ②史仲文、胡晓林主编;冯大彪,孟繁义,庞毅等本卷主编:《中华文化精粹分类辞典·文化精萃分类》,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年,第601页。
    ③张永言、杜仲陵、向熹等编:《简明古汉语字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05页。
    ①孙雍长、魏达纯主编:《中学古汉语常用字典》,北京:语文出版社,2005年,第402页。
    ②何本方、李树权、胡晓昆主编:《中国古代生活辞典》,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年,第68页。
    ③[清]申良翰修,欧阳羽文纂:(康熙)《香山县志》卷2《建置·都图》,据康熙十二年刻本油印,广东省中山图书馆,1958年。
    ①参见第三章第一节。
    ②[清]申良翰修,欧阳羽文纂:(康熙)《香山县志》卷2《建置·城池》,据康熙十二年刻本油印,广东省中山图书馆,1958年。
    ③刘凤云:《城墙文化与明清城市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④参见第三章第二节。
    ①陈代光:《中国历史地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94-395页。
    ②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68页。
    ③吴量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商业贸易的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
    ①本文“内部空间结构”主要指县城街道和功能分区。
    ②[明]邓迁修,黄佐纂:(嘉靖)《香山县志》卷1《风土志·坊都》,嘉靖二十七年刻本影印,《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295页。
    ③任超奇主编:《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武汉:崇文书局,2006,第18页。
    ④据第三章“明为圆形而清代为方形”。
    ①[清]达灵阿修,周方炯纂,《重修凤翔府志》卷2《建置序》,乾隆十一年刊本,载《中国方志丛书》(292),台湾:成文出版社,民国59年[1970]。
    ②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61页。
    ③[明]邓迁修,黄佐纂,(嘉靖)《香山县志》卷3《政事志第三·公署》,嘉靖二十七年刻本影印,《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324页。
    ④即知府行署,参[清]暴煜主修,李卓揆辑:(乾隆)《香山县志》卷1《公署》,乾隆十五年刊刻,《中山文献》第1册,第132页。
    ①周发增,陈隆涛,齐吉祥主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辞典》,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9页。
    ②郑天挺,吴泽,杨志玖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第2147页。
    ①李逻通:《香山县之学宫与书院、学堂》,载政协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文史委员会编:《中山文史》第25辑,中山:政协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文史委员会,1992年。
    ①容晖:《香山县的科举制度》,载政协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文史委员会编:《中山文史》第36辑,中山:政协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文史委员会,1995年。
    ②斯蒂芬·福伊希特旺:《学宫与城隍》,载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第699—730页。
    ③蒂莱曼·格里姆:《广东的书院与城市体系》,载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起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第568页。
    ④[明]邓迁修,黄佐纂:(嘉靖)《香山县志》卷4《教化志》,嘉靖二十七年刻本影印,《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337页。
    ⑤容晖:《古代香山的儒学和书院》,载《中山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
    ⑥蒂莱曼·格里姆:《广东的书院与城市体系》,载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起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第568页。
    ①格里姆:《明代(1368—1644)儒教中国的教育与政治》,载施坚雅《中华帝国晚起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第139—144页。
    ②格里姆:《明代(1368—1644)儒教中国的教育与政治》,载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起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第143-144页。
    ③蒂莱曼·格里姆:《广东的书院与城市体系》,载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起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第571页。
    ①[清]朱俊声:《说文通讯定声》,武汉市古籍书店影印,1983年,第909页。
    ①[清]祝淮主修,黄培芳等辑纂:(道光)《新修香山县志》卷5《古迹·寺观》,道光七年刊刻,《中山文献》第4册,第760页。
    ①李逻通:《学宫》,载政协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文史委员会编:《中山文史》第41辑,中山:政协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文史委员会,1997年。
    ①何文广等点校:(民国)《香山县乡土志》卷9《实业》,据民国抄本影印,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8年。
    ①[清]祝淮主修,黄培芳等辑纂:(道光)《新修香山县志》卷2《建置·学校》,道光七年刊刻,《中山文献》第3册,第238页。
    ①佚名:《石岐拆城筑路话当年》,载《中山商报》,2008年3月3日,第923期,B2版。
    ①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61页。
    ①《中国方志大辞典》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方志大辞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第16页。
    ②郑天挺,吴泽,杨志玖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第3154页。
    ①[清]张廷玉主编:《明史》卷81《食货五》,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②[明]黄佐撰:《广东通志》卷66《外志三》,广东: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1997年。
    ③[清]张廷玉等:《明史》卷325《列传第二百十三·外国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④《珠海市文物志》修订委员会编:珠海市文物志(修订本)第二章第五节《前山寨城遗址》,珠海出版社,2007年,第70页。
    ⑤[明]庞尚鹏:《百可亭摘稿》卷1《抚处濠镜澳夷疏》,载《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29册《别集类》,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⑥[清]张廷玉主编:《明史》卷325《列传第二百十三·外国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⑦[清]印光任,张儒林:《澳门纪略》上卷《官守篇》,乾隆十六年修,嘉庆五年重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7年[1968],第112页。
    ⑧[清]张廷玉主编:《明史》卷325《列传第二百十三·外国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①[清]印光任,张儒林:《澳门纪略》卷上《形势篇·潮汐风俗附》,乾隆十六年修,嘉庆五年重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7年[1968],第70页。
    ②[明]庞尚鹏:《百可亭摘稿》卷1《抚处濠镜澳夷疏》,载《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29册《别集类》,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③[明]佚名:(万历)《广东赋役全书》(不分卷)《澳门税银》,第144页,载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澳门基金会、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合编:《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五·文献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98页。
    ④[明]俞大猷《正气堂集》卷15《论商夷不得恃功恣横》,载《四库未收书辑刊》(5辑)第20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⑤[明]李侍问:《罢采珠池盐铁澳税疏》,载[清]戴肇辰等修:(乾隆)《广州府志》卷53《艺文五》,粤秀书院,清光绪五年[1879]。
    ⑥[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上卷《官守篇》,乾隆十六年修,嘉庆五年重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7年[1968],第118-119页。
    ⑦[清]印光任,张儒林:《澳门纪略》卷上《形势篇·潮汐风俗附》,据乾隆十六年修、嘉庆五年重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7年[1968],第70页。
    ①[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纪略》卷上《官守篇》,据乾隆十六年修、嘉庆五年重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7年[1968],第122-125页
    ②[清]梁廷枏总纂,袁钟仁校注:《粤海关志》卷28《夷商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35页。
    ③[清]梁廷枏总纂,袁钟仁校注:《粤海关志》卷28《夷商三·广东布政使潘思矩疏》,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35页。
    ④[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纪略》卷上,据乾隆十六年修、嘉庆五年重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7年[1968],第122-125页
    ⑤[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纪略》卷上《官守篇》,乾隆十六年修,嘉庆五年重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7年[1968],第123-125页。
    ①[清]梁廷枏总纂,袁钟仁校注:《粤海关志》卷28《夷商三·广东布政使潘思矩疏》,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35页。
    ②陈伟明:《明清澳门与内地移民》,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③[清]印光任,张儒林:《澳门纪略》卷上《形势篇·潮汐风俗附》,乾隆十六年修,嘉庆五年重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7年[1968],第70页。
    ④黄鸿钊:《澳门同知与近代澳门》第一篇第二章《澳门同知的设立》,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⑤《珠海市文物志》修订委员会编:珠海市文物志(修订本)第二章第五节《遗址·明清时期遗址》,珠海出版社,2007年,第70页。
    ⑥[清]祝淮主修,黄培芳等辑纂:(道光)《香山县志》卷2《建置·公署》,道光七年(1827年)刊刻,第251页,“案印光任澳门纪略乾隆八年总督策楞奏设海防通知,即以授光任,九年建署于副将府地,官始于光任,署建于光任,书成于光任,确据无疑。”
    ①[清]印光任,张儒林:《澳门纪略》卷上《形势篇·潮汐风俗附》,乾隆十六年修,嘉庆五年重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7年[1968],第70页。
    ②[清]祝淮主修,黄培芳等辑纂:(道光)《新修香山县志》卷2《建置·城池》,道光七年刊刻,第243-244页。
    ③参见第二章第五节《陆路》。
    ④参见第二章第五节《水路》。
    ⑤[清]申良翰修,欧陽羽文纂:(康熙)《香山县志》之《前山寨图》,据康熙十二年刻本油印,广东省中山图书馆,1958年。
    ⑥[清]厉式金主修,汪文炳等纂:(民国)《香山县志续编》卷7《古迹》,民国十二年刊刻,《中山文献》第7册,第2277页。
    ⑦《张之洞奏请从优奖叙捐修城工绅士片》,光绪十五年五月二十日,载中山市档案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香山明清档案辑录》1《政务·1.4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60页。
    ①邹爱莲,霍启昌主编:《澳门历史地图精选》,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年。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广州市档案局(馆),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编著:《广州历史地图精粹》,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
    ①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24页。
    ②参见第三章第二节。
    ①章生道:《城治的形态和结构》,载[美]施坚雅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起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第88页。
    ②章生道:《城治的形态和结构》,载[美]施坚雅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起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第88页。
    ①参见第五章第二节。
    ②[清]祝淮主修,黄培芳等辑纂:(道光)《新修香山县志》卷2《建置·公署》,道光七年刊刻,《中山文献》第3册,第260页。
    ③[清]阮元修、陈昌齐等纂:《道光》:《广东通志》卷130《建置略六·香山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533页。
    ④[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上卷《官守篇》,乾隆十六年修,嘉庆五年重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7年[1968]。
    ⑤[清]祝淮主修,黄培芳等辑纂:(道光)《新修香山县志》卷2《建置·公署》载“海防同知……官始于光任,署建于光任,书成于光任,缺据无疑暴志乾隆十四年建误”,《中山文献》第4册,第252页。
    ①[清]暴煜主修,李卓揆辑:(乾隆)《香山县志》卷1《公署·海防同知署》,乾隆十五年刊刻,《中山文献》第1册,第125-126页。
    ②[清]印光任,张儒林:《澳门纪略》上卷《官守篇》,乾隆十六年修,嘉庆五年重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7年[1968]。
    ③[清]阮元修、陈昌齐等纂:《广东通志》卷130《建置略六·廨署·香山县》条,载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辑:《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岭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第2255页。
    ④[清]祝淮主修,黄培芳等辑纂:(道光)《新修香山县志》卷2《建置·公署》,道光七年(1827年)刊刻,《中山文献》第3册,第262页。
    ⑤[清]阮元修、陈昌齐等纂:《广东通志》卷130《建置略六·廨署·香山县》条,载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辑:《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岭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第2255页。
    ⑥[清]阮元修、陈昌齐等纂:《广东通志》卷130《建置略六·廨署·香山县》条,载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辑:《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岭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第2255页。
    ⑦[清]祝淮主修,黄培芳等辑纂:(道光)《新修香山县志》卷2《建置·公署》,道光七年(1827年)刊刻,《中山文献》第3册,第262页。
    ①阙名撰:《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外二种)》卷5《灵官马元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②黎小江,莫世祥主编:澳门大辞典,广州:广州出版社,1999年,第31页。
    ①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410页;又参任宝根,杨光文编著:《中国宗教名胜》,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507-508页。
    ②[清]田明曜主修,陈丰等纂:(光绪)《重修香山县志》卷6《建置·城池》,光绪五年刊刻,《中山文献》第5册,第262页。
    ③[清]祝淮主修,黄培芳等辑纂:(道光)《新修香山县志》卷2《建置·城池》,道光七年刊刻,《中山文献》第3册,第243-244页。
    ①[清]阮元修、陈昌齐等纂:《道光》《广东通志》卷138《建置略十四·学校二·香山县》,载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辑:《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2341页。
    ②[清]印光任,张儒林:《澳门纪略》卷上《形势篇(潮汐风俗附)》,乾隆十六年修,嘉庆五年重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7年[1968],第70页。
    [宋]王存等:《元丰九域志》,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1937]。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宋]郑樵:《通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宋]李涛:《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光绪八年金陵书局本。
    [宋]曾公亮、丁度等编纂:《武经总要前集》,《文渊阁四库全书》。
    [元]脱脱等撰:《宋史》,《文渊阁四库全书》。
    [元]孛兰盼等撰,赵万里校辑:《元一统志》,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
    [明]郑若曾:(明中期)《郑开阳杂著》,江苏:江苏国学图书馆,民国二十一年[1932]。
    [明]宋濂等编:《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明]姚广孝、解缙等纂:《永乐大典》,北京:北京图书馆,1983年。
    [明]陈仁锡撰:《皇明世法绿》,《中国史学丛书》影印明刊本,台北:学生书局,民国75年[1986]
    [明]申时行等修:(万历)《明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明]郭棐:(万历)《粤大记》,《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
    [明]邓迁修,黄佐纂:(嘉靖)《香山县志》,嘉靖二十七年刻本影印,《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
    [明]郭子章:《郡县释名》,载《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67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明]庞尚鹏:《百可亭摘稿》,载《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29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明]俞大猷:《正气堂集》,载《四库未收书辑刊》第20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黄佐:(嘉靖)《广东通志》,载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辑:《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
    [明]戴璟修,张岳纂:(嘉靖)《广东通志初稿》,载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辑:《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
    [明]郭棐:(万历)《广东通志》,载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辑:《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
    [清]申良翰修,欧阳宇文纂:(康熙)《香山县志》,据康熙十二年[1763]刻本油印,广东省中山图书馆,1958年。
    [清]暴煜主修,李卓揆辑:(乾隆)《香山县志》,乾隆十五年[1750]刊刻,载吴祖湘主编:《中山文献》第1-2册,台湾:学生书局,民国54年[1965]。
    [清]祝淮主修,黄培芳等辑纂:(道光)《新修香山县志》道光七年[1827年]刊刻,载吴祖湘主编:《中山文献》第3-4册,台湾:学生书局,民国54年[1965]。
    [清]田明曜主修,陈丰等纂:(光绪)《重修香山县志》,光绪五年[1879]刊刻,载吴祖湘主编:《中山文献》第5-6册,台湾:学生书局,民国54年[1965]。
    [清]田明曜主修,陈丰等纂:(光绪)《重修香山县志》,载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713册《史部·地理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厉式金主修,汪文炳等纂:(民国)《香山县志续编》,民国十二年[1923]刊刻,载吴祖湘主编:《中山文献》第7册,台湾:学生书局,民国54年[1965]。
    [清]厉式金主修,汪文炳等纂:(民国)《香山县志续编》,民国十二年[1923]刊刻,载《中国地方志丛书·广东香山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6年[1967]。
    [清]金光祖等修,莫元庆等纂:(康熙)《广东通志》,康熙三十六年刊本,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辑:《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
    [清]郝玉麟等修,鲁曾煌等纂:(雍正)《广东通志》,雍正九年刊本,《文渊阁四库全书》。
    [清]阮元修、陈昌齐等纂:(道光)《广东通志》,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辑:《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
    [清]戴肇辰等修:(乾隆)《广州府志》,粤秀书院,清光绪五年[1879]。
    [清]纪黄中等纂修:《河南省仪封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7年[1968]
    [清]达灵阿修,周方炯纂:《重修凤翔府志》,乾隆十一年刊本,载《中国方志丛书》(第292册),台湾:成文出版社,民国59年[1970]。
    [清]崔华等纂修:(康熙)《扬州府志》,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清]洪亮吉撰:《乾隆府厅州县图志》,清嘉庆八年刻本影印,载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627册《史部·地理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李福泰:(同治)《番禺县志》,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清]何如铨等纂:(光绪)《桑园围志》,光绪十五年刻本[1889]。
    [清]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乾隆十六年修,嘉庆五年重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7年[1968]。
    [清]梁廷枏总纂,袁钟仁校注:《粤海关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清]吴兴祚撰:(康熙)《广东舆图》,康熙二十四年刊刻,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辑:《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
    [清]张人骏等撰:《广东舆地全图》,广州:石经堂,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石印本。
    [清]顾祖舆:《读史方舆纪要》,上海:中华书局,1955年。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清]林福祥:《平海心筹》,广州:广州古籍书店,1960年。
    [清]张廷玉等纂:《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清]朱俊声:《说文通讯定声》,武汉市古籍书店影印,1983年。
    [清]黄绍昌等纂辑:《香山诗略》,中山:中山诗社,1989年。
    [清]顾炎武:《肇域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清]汪德铖:《敬学轩文集》,载杨健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清人别集丛刊》第12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作者不详:《小榄泰宁李氏族谱》,民国三年[1914]刊本。
    洗宝干:(民国)《佛山忠义乡志》,民国十五年[1926]刻本。
    何文广等点校:(民国)《香山县乡土志》,据民国抄本影印,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8年。
    广东省地方史志编委会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编:《清实录广东史料》,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5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澳门基金会、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合编:《明清时期澳门 问题档案文献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中山市档案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明清香山档案辑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陈正祥著:《中国文化地理》,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
    培植主编:《中国集市大观》,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年。
    任宝根,杨光文编著:《中国宗教名胜》,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黄文:《中国城市概览》,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0年。
    王会昌:《中国文化地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陈代光:《中国历史地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阙名撰:《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外二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谭棣华:《清代珠江三角洲的沙田》,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
    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陈伟明:《明清澳门与内地移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金国平、吴志良:《东西望洋》,澳门:澳门成人教育学会,2002年。
    刘居上:《香山旧事》,珠海:珠海出版社,2004年。
    黄鸿钊:《澳门同知与近代澳门》,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王远明、颜泽贤主编:《百年千年》,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胡波:《香山买办与近代中国》,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
    王元明、胡波著:《香山文化简论》,政协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文史编辑委员会编:
    《中山文史》第60辑,中山:政协广东省中山市文史委员会《中山文史》编辑部,2007年。
    [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英]斯当东著,叶笃义译:《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广东省文史研究馆编:《广东省自然灾害史料》,广州:广东省文史研究馆,1963年。
    佛山地区革命委员会《珠江三角洲农业志》编写组编:《珠江三角洲农业志》,1976年。
    《广东省中山市地名志》编纂委员会编:《广东省中山市地名志》,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9年。
    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山市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中山市文化局编:《中山市文物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珠海市文物志》修订委员会编:《珠海市文物志》(修订本),珠海出版社,2007年。
    James Orange编:《chatercollection pictures relating to china, hongkong, macao,1655-1866》, London:Butterworth,1924。
    广东省测绘局编绘:《广东省县图集》(内部用图),广州:广东省测绘局,1992年。
    邹爱莲,霍启昌主编:《澳门历史地图精选》,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广州市档案局(馆),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编著:《广州历
    史地图精粹》,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
    邹爱莲:《广州历史地图精粹》,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
    《中国方志大辞典》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方志大辞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俞鹿年编著:《中国官制大辞典》,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编:《中国古代建筑辞典》,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
    吕宗力主编:《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年。
    刘南威主编,《广东省》编纂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广东省),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
    史仲文、胡晓林主编;冯大彪,孟繁义,庞毅等本卷主编:《中华文化精粹分类辞典·文化精萃分类》,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年。
    周发增,陈隆涛,齐吉祥主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辞典》,北京:首都师范大 学出版社,1998年。
    黎小江,莫世祥主编:《澳门大辞典》,广州:广州出版社,1999年。
    催乃夫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蒋大椿,陈启能主编:《史学理论大辞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郑天挺,吴泽,杨志玖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
    张永言、杜仲陵、向熹等编:《简明古汉语字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何本方、李树权、胡晓昆主编:《中国古代生活辞典》,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年。
    《古汉语实用词典》编写组编:《古汉语实用词典》,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孙雍长、魏达纯主编:《中学古汉语常用字典》,北京:语文出版社,2005年。
    任超奇主编:《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武汉:崇文书局,2006年。
    加拿大陈焯联慈善基金会编,陈焯联增编:《广东中山县库充乡陈氏族谱》,1980年铅印本复印。
    竺可桢:《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李龙潜:《明清时期广东墟市的类型及其特点》,《学术研究》1982年第6期。
    刘石吉:《城郭市集》,载《中国文化新论·经济篇》,台湾联经出版社,1983年。
    何秉:《清末广东香山县小黄圃巡检司印和韦乃伦》,《广东社会科学》1985年第2期。
    吴量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商业贸易的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
    樊树志:《市镇与乡村城市化》,《学术月刊》1987年第1期。
    罗一星:《清代前期岭南二元中心市场说》,《广东社会科学》1987年第4期。
    司徒尚纪:《珠江三角洲经济地理网络的嬗变》,《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0年第4期。
    萧凤霞:《文化活动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关于中山小榄菊花会的考察》,《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4期。
    刘志伟:《宗族与沙田开发——番禺沙湾何族的个案研究》,《中国农史》1992年第4期。
    韩茂莉:《宋代岭南地区农业地理初探》,载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历
    史地理》编委会编:《历史地理》第11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马正林:《论城墙在中国城市发展中的作用》,《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刘志伟:《明代广东地区的“盗乱”与里甲制》,《中山大学史学集刊》1995年第3期。
    贺跃夫:《晚清县以下基层行政官署与乡村社会控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刘凤云:《城墙文化与明清城市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张萍:《黄土高原原梁区商业集镇的发展及地域结构分析——以清代宜川县为例》,《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3期。
    王颋:《明代香山陆海形势与澳门开埠》,《澳门历史研究》第2辑,澳门历史文化研究会,2003年。
    容晖:《古代香山的儒学和书院》,《中山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
    龚贤芬:《浅谈小榄墟市》,第九届中国(中山小榄)菊花展览会文稿,2007年。
    吴宏岐:《宋代番禺县治所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第1期。
    吴宏岐、张亚红:《近代广州城西南的“澳门航道”与划船比赛》,《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1期。
    鲁西奇,马剑:《城墙内的城市?—中国古代治所城市形态的再认识》,《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2期。
    郭声波、鲁延召:《政区变动、海防战略与明清老万山地名迁移》,载《澳门历史文化研究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中国:澳门,2009年。
    何仰镐、何学机:《小榄菊花会沿革》,政协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文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山文史》第4辑,中山:政协广东省中山市文史委员会《中山文史》编辑 部,1984年。
    郭浩如:《石歧神庙遗迹和祭祀风俗考》,政协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文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山文史》第14—15辑,中山:政协广东省中山市文史委员会《中山文史》编辑部,1988年。
    李逻通:《香山县之学宫与书院、学堂》,政协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文史委员会编:《中山文史》第25辑,中山:政协广东省中山市文史委员会《中山文史》编辑部,1992年。
    李国瑞:《中山的贸易集市——墟市》,政协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文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山文史》第30辑,中山:政协广东省中山市文史委员会《中山文史》编辑部,1994年。
    李国瑞:《昔日石岐私营企业大户简介》,政协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文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山文史》第30辑,中山:政协广东省中山市文史委员会《中山文史》编辑部,1994年。
    容晖:《香山县的科举制度》,政协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文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山文史》第36辑,中山:政协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文史委员会《中山文史》编辑部,1995年。
    银凯:《中山邑史考》,政协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文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山文史》第37辑,中山:政协广东中山市文史委员会《中山文史》编辑部,1995年。
    李逻通:《学宫》,政协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文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山文史》第41辑,中山:政协广东省中山市文史委员会《中山文史》编辑部,1997年。
    佚名:《从金花夫人出巡说到黄圃飘色欢乐节》,政协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文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山文史》第46辑,中山:政协广东省中山市文史委员会《中山文史》编辑部,2000年。
    格里姆:《明代(1368—1644)儒教中国的教育与政治》,[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起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蒂莱曼·格里姆:《广东的书院与城市体系》,[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起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斯蒂芬·福伊希特旺:《学宫与城隍》,[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章生道:《城治的形态和结构》,[美]施坚雅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起的 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章生道:《城治的形态与结构研究》,[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刘稚良:《沙田志初稿(一)》,中山文献委员会编印:《中山文献》(创刊号),民国36年[1947]。
    《榄镇菊花大会总编》,吴祖湘主编:《中山文献》第8册,台湾:学生书局,民国54年[1965]。
    [美]Jams Watson,陈春声译:《中国宗族再研究:历史研究中的人类学观点》,《中国季刊》第92期,1992年。
    [日]加藤繁:《清代村镇的定期市》,《东洋学报》23—2,1936年。
    [韩]朴基水:《清代珠江三角洲的商品生产和墟市之发展》,《清史论丛》2002年号。
    刘景纯《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地理研究》,2002年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张萍:《明清陕西商业地理研究》,2004年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柳洁琼:《明清佛山发展与市场空间演变初探》,2008年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郑彼岸等创办:《香山旬报》第16期、22期、23期,1909年。
    [澳门]梅士敏:《岐关车路六十年》,载《澳门日报》,1988年3月24日、3月27日、4月1日、4月2日。
    佚名:《石岐拆城筑路话当年》,载《中山商报》,2008年3月3日。
    廖薇:《“非遗”词典(长洲醉龙舞)》,载《中山商报》,2008年8月11日。
    高民川:《石岐七星何处寻》,载《中山商报》,2008年11月3日。
    陈观生:《桂山书院—兴学育人传承250载》,载《中山商报》,2008年12月1日。
    佚名:《“醉龙”“崖口飘色”入选国家级非遗》,载《南方日报》,2008年6月17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