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是关于中国农业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研究。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以农业信贷资金有效配置为目标,在借鉴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我国农业信贷资金配置的实际情况,系统地构建了农业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理论框架,并运用该理论框架对国外农业信贷资金配置及其制度安排进行了比较考察,然后对中国农业信贷资金配置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从中揭示出了中国农业信贷资金配置存在低效率问题,并分析了其中的根源,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中国农业信贷资金有效配置的模式、机制、战略选择及政策建议。
     一、主要研究内容
     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第一,农业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理论框架。该框架在借鉴金融效率理论、资金配置理论、金融发展理论、农村金融市场理论等基础上重点探索了农业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内涵、机制、实现机理和绩效评价;第二,农业信贷资金配置的国际经验。该部分重点考察了美国、法国、德国、日本和印度等五个国家的农业信贷资金的配置体制和机制,并总结了农业信贷资金配置的基本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第三,中国农业信贷资金配置的总体效应。主要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运用动态计量模型分析法考察了中国农业信贷资金配置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效应;第四,中国农业信贷资金配置效率评价与偏差分析。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中国农业信贷资金配置效率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效率偏差及其原因;第五,中国农业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模式选择。通过比较研究,论证了政府与市场协调型信贷资金配置模式是我国的现实选择;第六,提升中国农业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机制培育。第七,提升农业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战略构想和政策框架。
     二、论文的基本结论
     1.农业信贷资金配置是一个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经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信贷资金有效配置是要实现农业信贷资金供求主体双赢的效率目标。农业信贷资金配置在本质上是一种稀缺性约束下的经济选择行为。如果这种行为能够使农村金融机构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用一定的农业信贷资金投入,并通过其循环过程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并实现自身盈利最大化,即实现了农业信贷资金配置的外在效率和内在效率,实现了农业信贷机构财务可持续性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双赢局面的终极目标,则表明农业信贷资金配置是有效率的。
     2.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信贷资金配置都是在有效利用市场机制下进行的,并有健全的农业信贷制度法规做保障。通过国际比较发现,国外农业信贷资金配置及其制度安排存在一些共性特点:一是各国均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构建了一个职责明确、分工合作的农业信贷组织体系,包括农业商业信贷、政策信贷、合作信贷和民间信贷组织,其中,农业合作信贷组织是农业信贷组织体系的核心;二是各国政府均采取了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以支持农业信贷机构为农业发放贷款;三是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发展农业保险,通过发展农业保险来分散农业信贷风险;四是各国都用健全的法律制度来确保农业信贷资金的有效配置,提高其安全性。在成熟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如美国、法国等,市场机制在农业信贷资金配置中的作用大于政府的作用,而在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如印度,政府的作用要大于市场机制的作用。这表明,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国农业信贷资金配置必然将从政府导向逐步向市场导向模式转换。
     3.中国农业信贷资金配置总量虽然得到快速增长,但农业信贷资金功效有限,配置效率并不十分理想。从总量看,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信贷资金配置总量增长迅速,区域配置失衡显著。从地区结构来看,东部地区明显比中西部地区获得的农业信贷资金比重高得多,表明农业信贷资金配置的区域配置结构差异显著。协整检验表明,1952—2007年,中国财政支农资金与农业增加值之间存在负的弹性关系,而农业信贷、农业投资与农业增加值正相关,说明增加农村投资和农业信贷总体上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1952—2007年,财政支农、农业信贷、农村投资与农民收入之间不存在短期因果关系。农业自身产出水平的提高,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对其投入力度;而农业信贷、农村投资与农业增加值之间不存短期因果关系。从方差分解来看,财政支农和农业信贷资金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农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较小。相对于财政支农和农业信贷,农村投资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农业增加值的贡献率相对较大。因此,无论是对农民收入增长、还是农业发展,农业信贷资金的实际功效都非常有限。
     4.中国农业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地区差异明显,提升中国农业信贷资金配置效率需要采取差异化的调控政策。整体而言,2003—2007年中国农业信贷资金配置效率呈现平稳态势,但各地区存在明显差异,西部地区显著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近年来,甘肃、四川、内蒙古、新疆、云南、陕西、宁夏等省区农业信贷资金配置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益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云南、陕西和宁夏三省区更是没有达到了完全的技术效率水平。同样,规模效益也明显低于东部地区。由于存在资金投入规模严重不足的情况,难以实现规模经济,进一步又造成中西部地区农业信贷资金外流,进而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供给严重不足。长此以往,西部地区农业信贷资金配置将无法摆脱资金投入不足与资金配置效率低下的双重约束,并因此进入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这不仅需要政府及其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还需要加强相关制度建设以提高农业和农业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地区效率差异才会明显缩小。
     5.选择有效的农业信贷资金配置模式是提升农业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关键。农业信贷资金配置模式分为市场主导型、政府主导型和政府与市场协调型三种。市场主导型模式依靠市场的力量和因素,虽然能够实现农业信贷资金有效率地横向配置,但这种需求追随型配置模式必然受到农业的低比较效益、高风险和弱质性缺陷的制约,使得信贷资金在农业和非农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容易出现失衡,从而阻碍农业技术进步和农村经济发展。政府主导型模式无法根本解决预算软约束问题,从而降低信贷资金配置效率。比较而言,政府与市场协调型模式更适合处在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的中国农业的发展需要,该模式可以克服前两种模式固有的内在缺陷,使农业信贷资金配置效率达到最优,这一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信贷资金配置实现了均衡性、互补性和普惠性。
     6.健全农业信贷资金配置机制是提升农业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重要条件。该机制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监管机制。其中供求机制则为农业信贷资金配置提供健康的市场基础,包括供给制度支持机制、供给模式优化机制和需求机制;价格机制则包括公平定价机制、利率市场化机制和农业补贴机制,其作用就是利用价格信息调节和平衡资金的跨期和部门间的供求关系;竞争机制则为农业部门提供可供互相替代的多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增加农业部门的剩余支配权,它主要包括市场准入机制和竞争监控机制;监管机制则负责对各种风险进行控制和防范,减少农业信贷资金的漏损,它主要包括金融预警机制、合作监管机制和金融安全网机制。
     7.中国农业信贷资金配置必须围绕如何改造大量的传统小农户经济,提升中国农业产业的竞争力来设计必要的农业信贷资金配置效率提升战略。这一战略包括农业经济发展战略、农村金融发展战略、综合协调发展战略。农业经济发展战略包括农业市场化发展战略、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农业集约化发展战略,通过上述战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农业部门的效率和资金产出能力;农村金融发展战略包括多元化的农村金融发展战略、创新型的农村金融发展战略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战略;综合协调发展战略包括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战略和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该战略有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实体产业部门和金融产业部门的协调发展,最终提高农业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
     三、论文的政策建议
     1.改造农业企业(农户)的经营机制。农业企业和农户是农业信贷的重要需求主体,培育多样化的农业企业,提高企业和农户的素质是防范农业信贷风险的关键举措。应当采取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提高企业治理能力,转换经营机制、提供各种税费减免政策等提高农业企业经营素质。同时,应加强对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和现代农业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民经营素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提高农业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以降低农业信贷面临的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促进农业生产和农业信贷的有机结合。
     2.重塑农业信贷组织体系。一是要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改造,把农村信用社建设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信贷组织,在经营机制上,鼓励其引入市场机制,实行商业化经营,但应保留真正服务于“三农”的信用合作体制。二是要适当扩大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健全支农功能和运行机制,真正体现政策支农的要求。三是积极推进农业银行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确保农业商业信贷机构定位不变,要增强其支农功能,防止支农功能退化。四是培育和发展包括邮政储蓄银行在内的小额信贷机构,发展一批微型信贷组织,满足农村信贷需求。五是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农业信贷组织的创新,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等多元化的农业信贷组织。
     3.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一要大力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开发农产品期货品种,以分担部分农业信贷风险;二要加快培育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的农业保险机构,积极发展农业保险产业。政府应积极组建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三要创新农业信贷联合担保机制,建立适度竞争、充满活力的农业信贷市场。四要政府应逐步放松对农业信贷市场的利率管制。
     4.推进农业信贷产品与服务的创新。首先要立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鼓励农业信贷组织创新信贷产品,满足农业信贷需求,推广农户和专业合作社联合担保贷款,大力发展农业小额信贷;鼓励成熟的信贷产品延伸到农村经济各个领域。其次是在农业信贷风险可控制的条件下,创新农业信贷资金配置的长效机制,加快农村信贷支付体系的建设,简化农业信贷交易手续,优化农业信贷产品结构,提高农业小额信贷额度,推行农业小额贷款、小额贷款担保、小额贷款保险的联动机制。
     5.完善农业信贷资金配置的全程监管体系。一是要建立完备的农业信贷监管法规体系;二是加快完善农业信贷资金配置的全程监控体系;三是转变农业信贷资金配置的监管方式,按照“激励相容”的原则做好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的监管工作;四是加快农业信贷资金配置风险预警体系建设,提高农业信贷监管效率,防范农业信贷风险。
     四、论文的创新点
     1、在总结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性地构建了农业信贷资金配置效率内涵、模式、机制及其实现机理的理论分析框架,为农业信贷资金有效配置提供了理论依据。
     2、根据实证分析的结论,选择了政府与市场协调配合的农业信贷资金配置模式,从供求、价格、竞争、监管等四个方面,构建了提升农业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运行机制。
     3、从农业自身发展与金融的有效配合双重层面,系统提出了提升农业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战略构想和政策框架。
The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China's agricultural credit funds.By studying precursors'research and the present alloca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al credit funds, it constructs the corresponding theoretical framework which is used to make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domestic and overseas agricultural credit systems. Basing on the positive analysis of the credit allocation, this dissertation reveals the low efficiency of the allocation. By analyzing the causing factors of the problem, it puts forward the mode, mechanism and strategies for the high-efficient alloca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al credit funds.
     Researching Contents of the Dissertation
     The dissertation mainly studies the following contents:
     1.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credit funds;
     2.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for agricultural credit allocation;
     3. The total effects of China's agricultural credit allocation;
     4. The assessment and variation analysis for China's agricultural credit allocation efficiency;
     5. The mode-choosing of China's agricultural credit allocation efficiency;
     6. The mechanism-cultivating for the promotion of 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China's agricultural credit funds;
     7. The strategy construction and policy framework to upgrade the 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credit funds.
     Conclusion of the Dissertation
     1. Co-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the allocation of agricultural credit funds is an economic process, during which it is expected to achieve the win-win situation of suppliers and demanders.
     2. For all nations, no matter developed or developing, the allocation of agricultural credit is carried out under the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the market mechanism. It is also safeguarded by sound agricultural credit system and statute.
     3. Even though there is a rapid increase in the total amoun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credit allocation, the allocation efficiency is not satisfactory owing to the limited efficacy of agricultural credit funds.
     4. There is distinct regional difference in the 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China's agricultural credit fund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different policies to upgrade the allocation efficiency.
     5. Choosing the suitable mode for agricultural credit allocation is the key to upgrade the allocation efficiency.
     6. Strengthening the allocation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credit funds is the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upgrading the allocation efficiency.
     7. China's agricultural credit allocation must adopt necessary upgrading strategies to reconstruct plentiful traditional farmer economy and upgrade the competitive abilities of China's agricultural industry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f the Dissertation
     1. To reconstruct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businesses.
     2. To rebuild the framework of agricultural credit organizations.
     3. To perfect the system of china's rural financial market.
     4. To innovate the agricultural credit products and service.
     5. To perfect the supervising system of china's agricultural credit.
     Innovation of the Dissertation
     1. By studying the works of precursors'research, this dissertation constructs the connotation, mode, mechanism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agricultural credit allocation, providing theoretical gist for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al credit funds.
     2. Basing on the conclusion of theoretical and demonstrational research, the dissertation proves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cooper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market can serve as a proper allocation mode for agricultural credit funds. It also constructs an operating mechanism to upgrade the 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credit funds from the aspects of supply and demand, price, competition and supervising.
     3. Taki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effective cooperation of financ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dissertation systematically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cal construction and policy framework to upgrade the 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credit funds.
引文
[1]周升业:《金融资金运行分析:机制、效率与信息》,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
    [2]伍海华:《西方货币金融理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
    [3]Goldsmith, R.,1969,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4]李人庆、张军:《农村金融与发展综合分析(上篇)》,载何安耐、胡必亮主编:《农村金融与发展——综合分析、案例调查与培训手册》,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5]宋宏谋:《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年。
    [6]何安耐、胡必亮主编:《农村金融与发展——综合分析、案例调查与培训手册》,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7]Adams, Dale W:Filling the Deposit Gap in Microfinance. Paper for the Best Practices in Savings Mobilization Conference, Washington, Dc,2002.
    [8]沃格尔、罗伯特·C.:《储蓄动员:农村金融中被忽视的一面》,载何安耐、胡必亮主编:《农村金融与发展——案例分析与培训手册阅读材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9]白钦先等,《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
    [10]冉光和、王定祥、温涛等,《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11]王松奇、李扬、王国刚:《金融学》,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
    [12]王群琳:《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缺陷与创新》,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
    [13]刘仁伍:《区域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
    [14]Mckinnon, R.,1973,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 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5]Shaw, E.,1969, Financial Deep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6]何梦笔、冯兴元、何广文:《试论中国农村金融组织机构多元化》,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2002年。
    [17]王定祥:《金融产业资本循环理论与政策研究》,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18]王伟:《水利资金配置理论与实证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19]马克思:《资本论》,第一、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
    [20]Hayek, F.A.,1937, Economics and Knowledge, In:Economica.vol.4 (Feb):33-54.
    [21]Hayek, F.A.,1945, 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ⅩⅩⅩⅤ, No.4:519-530.
    [22]Hayek, F.A.,1948, Individualism and Economic Order,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3]Stiglitz, J.E. and Weiss, A.,1981,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1(3, Jun):393-410.
    [24]Krugman, P.,1994, 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 Foreign Affairs,73(6):62-78.
    [25]Lewis, W. A.,1954,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y of Labor", 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
    [26]萨缪尔森、诺德豪斯:《微观经济学》(第十六版),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
    [27]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
    [28]斯蒂格莉茨:《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29]霍利斯·B.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30]王广谦:《中国经济增长新阶段与金融发展》,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
    [31]张杰:“中国的高货币化之谜”,《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
    [32]吴华超、温涛:“基于DEA方法的农村资金配置效率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3期。
    [33]Bhide, Amar", The Hidden Cost of Stock Market Liquidity"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imics, August 1993,34(2). pp.31~51.
    [34]Devereux ,Michael B. and Smith, Gregor W, "International Risk Sharing and Economic Growth",Ⅰ nternat ional Economic Review, August 1994,35 (4),pp.535~50.
    [35]Jeffrey Wurgler, "Financial market and t he allocation of capital",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58(2000) 187-214.
    [36]King, R. and Levine, R.,1993, "Finance and growth: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08, pp.717~737
    [37]Ross Levine, "Stock Market, Growth, and Tax Policy", Journal of Finance, September 1991,46(4),pp. 1445~65.
    [38]Ross Levine and Sara Zervos, "Stock Market, Bank,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une 1998,88 (3),pp.537~558.
    [39]Shleifer, Andrei and Vishy, Robert W. "Large Shareholders and Corporate Cont rol",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June 1986,96(3). pp.461~488.
    [40]于海:《中外农业金融制度比较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
    [41]蒲应:“美国农业信贷基本条款可供中国借鉴的经验”,《世界农业》2008年第9期。
    [42]邢桂君、陈欣:“主要发达国家农业贷款贴息机制调研报告”,《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8年第10期。
    [43]勒内·卡隆:“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的农村经济融资经验”,《农村金融研究》2009年第11期。
    [44]熊学萍、刘长青:“日本农村合作金融运作模式及其对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启示”,《科学·经济·社会》,2004年第4期。
    [45]刘文翠:“从日本的制度贷款中得到的启示”,《新疆金融》1996年第2期。
    [46]宗义湘、王俊芹、刘晓东:“印度农业国内支持政策”,《世界农业》2007年第4期。
    [47]席增雷、白思然、张萌:“印度发展农业的金融支持经验及启示”,《世界农业》,2008年第7期。
    [48]Parente, Stephen L. and Prescott, Edward C.:Technology Adoption and Growth, NBER Working Papers 3733,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Inc,1991.
    [49]Barro, R.J and X.Sala.I.Martin, "Public Finance in Models of Economic Growth",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2, Vol.59,645-661.
    [50]Darrat,A,"Are financial deepening and economic causally related? Another look at the evidenc",International Economic Journal,1999,13,19-35.
    [51]丁守海,“农民工工资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一项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4期,第56-62页。
    [52]Evans, P., Karras, G, " Are government activities productive? Evidence from a panel of US states",Rev. Econ. Statist.1994,76(1),1-11.
    [53]傅道忠,“城乡差距及其二元财政成因探析”,《财贸研究》,2004年第2期,第59-63页。
    [54]Garcia-Mila, T., McGuire, T.J., Porter, R.H, "The effect of public capital in state-level production functions reconsidered.Rev", Econ Statist.1996,78(1),177-180.
    [55]Gramlich, E.M,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a review essa", Econ. Lit,1994,32,1176-1196.
    [56]Greenwood, Jeremy and Jovanovic, Boyan,"Financial Development, Growth,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5),1076-1107.
    [57]郭剑雄、李志俊,“劳动力选择性转移条件下的农业发展机制”《经济研究》,2009年第5期,第31-41页。
    [58]Hayami, Y.,& Ruttan, V,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Baltimore, MD: JohnHopkins University Pres.,1985.
    [59]Holtz-Eakin, D, "Public-sector capital and the productivity puzzle.",Rev. Econ. Statist.1994,76(1),12-21.
    [60]Jensen, E, "The farm credit system as a government-sponsored enterprise",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0,22.
    [61]Jim Mknke."Agriculrual Credit:Institutions and Issues (CRS Report For Congress)",www.cnie.org, last Updated on March 17.2005.
    [62]Koester, Ulrich, "CAP is Something We Can be Pround of",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Kiel,2000.
    [63]冷志杰、唐焕文,“农业财政政策效率实证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5年第2期,第33-39页。
    [64]李焕彰、钱忠好,“财政支农政策与中国农业增长:因果与结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8期,第38-43页。
    [65]李实,“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研究回顾与展望”,《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1期,第379-404页。
    [66]李义平,“论注重内需的拉动的经济发展”,《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4期,第67-70页。
    [67]龙海明、柳沙玲,“多重均衡条件下农村正规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08年第6期,第158-168页。
    [68]马拴友、于红霞,“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收敛”,《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第26-33页。
    [69]Munnel, A.H.,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J. Econ. Perspect.1992.6(4),189-198.
    [70]Odedokun,M.O,"Supply-leading and Demand-follow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Development Bank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n International Evidence", Singapore Economic Review, 1992,37,46-58.
    [71]潘敏、夏频,“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供求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金融研究》,2002年第6期,第63-73页。
    [72]Paul Allanson, "The Redistributive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Policy on Scottish Farm Incomes",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6,Vol.57, No.1,117-128.
    [73]Ram Rati, "Government Size and Economic Growth: A New Framework and Some Evidence from Cross-Section and Time-Series Da-ta",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Vol·76, March,191-203.
    [74]冉光和等,“财政金融政策与城乡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
    [75]Rioja,F.,Valev,N,"Finance and the SourcesofGrowth at various stagesof Economic Development.",Economic Inquiry,2004,42,127-140.
    [76]孙长清、李晖,“基于经济增长的财政支出最优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
    [77]Tatom, J.A, "Paved with good intentions: the mythical national infrastructure crisis", In: Policy Analysis. Cato Institute,1993, August 12.
    [78]Townsend, Robert M. and Jacob, Yaron, "The credit risk-contigency system of an Asian development bank,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hicago",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1.
    [79]温涛、王煜宇,“政府主导的农业信贷、财政支农模式的经济效应——基于中国1952~2002年的经验验证”,《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10期。
    [80]温涛、熊德平,“十五期间各地区农村资配置效率比较”,《统计研究》,2008年第4期。
    [81]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82]张元红,“财政政策与中国农业的周期性波动”,《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2期。
    [83]赵慧卿、周国富,“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农户劳动时间分配决策过程”,《统计研究》2006年第4期。
    [84]赵人伟、李实,“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原因”,《经济研究》,1997年第9期。
    [85]Greenwood, Jeremy and Jovanovic, Boyan:"Financial Development, Growth,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8 (5),1076-1107,1990.
    [86]李锐:“农户金融抑制及其福利损失的计量分析”,《经济研究》2007第2期。
    [87]熊德平、冉光和、温涛等:《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与模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88]温涛等:《中国农村资金配置绩效评价与制度创新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报告,2009年。
    [89]温家宝:“不失时机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求是》2006年第18期。
    [90]Bencivenga, Valeri R., and Bruce D. Smith.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Endogenous Growth.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58(2),1991(April):195-209.
    [91]Merton, R.C. and Z.Bodie. 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e Financial system in Crane et al.. Eds.,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5.103-109.
    [92]Wen,M.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Consumer-Producers, Economies of Specialisation and Transaction Costs in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Analysis [M]. London:Macmillan,1998.13-21.
    [93]Yang,X.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vestment, and Capital [J]. Metroeconomica,1999(20):301-324.
    [94]Coelli, T. Recent Developments in Frontier Modelling and Efficiency Measurement [J]. 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39,1995(3):219-245.
    [95]冯海发:《总要素生产率与农业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业发展论坛)》.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96]吴方卫等:《中国农业的增长与效率》.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
    [97]孟令杰:“中国农业产出技术效率动态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00年第5期。
    [98]OECD. DAC Guidelines on Poverty Reduction, working paper,2001.
    [99]钱克明:“中国“绿箱政策”的支持结构与效率”,《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1期。
    [100]李焕彰、钱忠好:“财政支农政策与中国农业增长:因果与结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8期。
    [101]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调整的效率:金融需求视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102]李敬,冉光和,万广华:“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解释——基于劳动分工理论与Shapley value分解方法”,《经济研究》,2007年第5期。
    [103]万广华,陆铭,陈钊:“全球化与地区间收入差距:来自中国的证据”,《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104]张世英、攀智:《协整理论与波动模型:金融时间序列分析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105]王洪波、宋国良:《风险预警机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
    [106]骆玉鼎:《信用经济中的金融控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
    [107]丁志杰:《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效应与政策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
    [108]刘锡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
    [109]李志辉:《现代信用风险量化度量和管理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
    [110]任兆璋:《金融风险防范与控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111]约翰.N.德勒巴克、约翰.V.C.奈:《新制度经济学前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112]道格拉斯.C.诺思、张五常等著:《制度变革的经验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113]叶全良:《负债经营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114]李燕君、阮小莉、唐旭辉:《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
    [115]王晓芳:《中国金融发展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
    [116]曾康霖:《金融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117]潘敏:《资本结构、金融契约与公司治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
    [118]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19]姜长云:《乡镇企业融资问题新探》,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年。
    [120]张贵乐、于左:《合作金融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
    [121]张华:《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
    [122]阙方平:《有问题银行处置制度安排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
    [123]克里斯·马滕:《银行资本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
    [124]李杨、王松奇:《中国金融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125]李杨、王国刚、何德旭:《中国金融理论前沿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126]李杨、王国刚、何德旭:《中国金融理论前沿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127]周爱民、刘乃岳:《金融风险的实时监测》,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
    [128]成思危:《成因与对策:透析中国的通货紧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129]周立:《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1978—2000)》,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13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融稳健指标编制指南》,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
    [131]梅兴保:《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
    [132]周天芸:《中国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
    [133]温涛:《农村金融风险控制与战略重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134]王煜宇: 《西部地区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
    [135]周霆、邓焕民:《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
    [136]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
    [137]何广文等:《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
    [138]张晓山、何安耐:《走向多元化、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陕西经济出版社,2006年。
    [139]郝爱民:《制度变迁对中国农户经营行为影响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
    [140]韩俊:《中国经济改革30年----农村经济卷》,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
    [141]何广文等:《农户信贷、农村中小企业融资与农村金融市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
    [142]盖尔.约翰逊:《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商务印书馆,2004年。
    [143]陈耀芳、邹亚生:《农村合作银行发展模式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
    [144]韩俊:《中国农村金融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
    [145]陈军、曹远征:《农村金融深化与发展评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146]于水、蒋辉、尹倩:“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机制研究”,《湖北农业科学》2010年第1期。
    [147]孙久文、彭薇:“推进农村工业化演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农村金融研究》2009年第9期。
    [148]夏庆利、易法海:“我国农业集约化规模经营的瓶颈、根源及对策”,《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年第7期。
    [149]李敬:“城乡协调发展的经济学基础与核心机制构建”,《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150]王定祥:《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机制与制度创新研究》,国家社科基金研究报告,2010年。
    [151]丁忠民:《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成长机制与模式研究》,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52]吴华超:《重庆市农村资金配置绩效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153]王千六:《基于城乡经济二元结构背景下的城乡金融二元结构研究》,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154]彭记德:《西部农村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新疆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55]Cai Hongbin and Daniel Treisman.2005. Does Competition for Capital Discipline Governments? Decentralization, Globalization and Public Polic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5(3):817~830.
    [156]詹明君:《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现状与改革思考》,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0年。
    [157]包艳霞:《我国上市商业银行X效率的实证分析》,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158]徐忠、程恩江:《把握农村金融改革的着力点》,经济日报,2004年。
    [159]殷佩瑜:《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问题研究》,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60]温涛:《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生成机制与控制模式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161]王伟:《水利资金配置理论与实证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
    [162]黄光伟:《建设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金融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163]许玉晓:《中国农业信贷制度运行效率评价及改革策略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博士论,2008年。
    [164]任海烽:《西部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165]陈关其:《中国农村金融供求问题研究》,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166]何亚玲:《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甘肃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67]董晓林:《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168]孙召军:《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69]谭侃:《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探讨》,中南林学院硕士论文,2005年。
    [170]王旭红:《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71]宋宏谋:《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02年。
    [172]冯兴元,何梦笔,何广文:《试论中国农村金融的多元化——一种局部知识范式视角》,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
    [173]田安阳:《基于信息不对称的我国农村信贷问题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174]杨兆廷:《中国农村金融供给创新的路径选择》,天津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175]王胜:《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研究》,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176]李凤梧:《广东省制造业知识密集程度评价研究》,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77]孙新宝:《县域经济发展中特色产业问题研究》,中国石油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78]李炬:《我国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研究》,长安大学硕士论文,2000年。
    [179]邱国锋:《重庆市主导产业选择的因子分析》,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80]刘洋:《河北省滨海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研究》,燕山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81]梁爱华:《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评价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0年。
    [182]李凤梧:《广东省制造业知识密集程度评价研究》,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83]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课题组;王敏;:《信贷政策和财政政策支持三农的协同效应研究》,金融发展研究,2008年。
    [184]杨燕:《重庆市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发展空间及拓展路径研究》,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85]刘渝琳:《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融资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重庆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186]庄岁林:《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改革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187]吴忠明:《我国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体系重构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88]温涛,冉光和,熊德平:《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经济研究,2005年。
    [189]齐 蕾:《外部约束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上海社会科学院硕士论文,2005年。
    [190]李萍:《上市母子公司制度变革研究》,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191]张继承:《天威保变公司治理结构实证分析》,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92]陈维:《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193]周慧琛:《我国广播电视集团公司治理模式探析》,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194]徐灿:《中集公司治理结构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启示》,上海海事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195]孙丕恕:《基于网络关系的IT企业治理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196]刘阿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与公司治理关系的研究》,青岛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97]范勇:《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内部监督法律机制及其完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198]李小君:《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实证研究》,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199]谭斌:《民营企业产权改革中的公司治理问题研究》,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200]付永进:《二元股份结构上市公司治理研究》,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201]鲁品:《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202]安允基:《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所存在问题的思考》,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203]李学春:《基于功能视角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204]姚增福:《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研究》,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205]涂洪伟:《完善东北地区农村金融体系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206]金子:《浙江省农村合作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经济绩效》,浙江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207]张薄洋:《中国农村金融供给问题研究》,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208]类淑志,聂海英:《农村金融体系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济南金融,2004年。
    [209]高琦;安增龙:《国外农村金融工具的经验和对我国农村金融工具创新的启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6年。
    [210]郭新明:《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制度安排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211]齐 明:《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212]岳彩军:《国外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的经验分析及启示》,特区经济,2008年。
    [213]Pham Bao Duong and Yoichi Immida, "Rural Development Finance in Vietnam:A Micro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Household Surveys," World Development,2002, Vol.30. No.2, pp,319-335.
    [214]F. N. Okurut, A. Schoombee, S. Van Der Berg, "Credit Demand and Credit Rationing in the Informal Financial Sector in Uganda",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5, Vol.73:3
    [215]Cai Fang,2003. Rural Urban Income Gap and Critical Point of Institutional..Working Paper Series No.37 2003.
    [216]Ghatak Maitreesh and Timothy W. Guinnane, "The Economics of Lending with Joint Liability: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9, vol.60, pp.196-228.
    [217]Stiglitz, J.E.,1993, Economics, New York:W.W. Norton.
    [218]Ghatak M.,2000, Screening by the Company You Keep:Joint Liability Lending and The Peer Selection Effect, The Economic Journal, vol.110, pp.601-631.
    [219]Marguerite Robinson, The Microfinance Revolution:Sustainable Finance for the Poor, June 2001,World Bank..
    [220]Yunus Emre Divani", F. Timurtas, Kultur Bakanligi Yayinlari,380, Ankara, Turkey,1980.
    [221]Riedinger, J.M. (1994). Innovation in rural finance: Indonesia's balance credit kecamatan programme. World Development,22,3:301-13.
    [222]Jorn-Steffen Pischke,1996. "Continuous Training in Germany," NBER Working Papers 5829,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Inc.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