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赣闽边农村民间借贷利率的再认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谈及民间借贷,思情就会自然与“高利贷”相连,联想到地主恶霸与流氓恶势力对借债人的压迫,脑中闪现那骇人听闻的债款利息与残暴的催债手段。本文以抗战前(1930-1937)赣闽边区的借贷利率为分析个案,试图将乡村民间借贷从简单而片面的“高利贷”阴影中解放出来,达到重新认识农村民间借贷与进一步拓展民间借贷的生存空间之目的。
     农村民间借贷的基本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这是本文重新认识的民间借贷的研究基础。本文先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考察农村民间借贷利率的具体分布,然后分析来自法律、习俗、市场的对借贷利率的隐性约束,最后总结农村民间借贷利率的概况。与大多数认知中的“高利贷”不同,即使在20世纪30年代那样恶劣的环境中,那种超高的、出于恶意的借贷仍只占少数,民间借贷的利率大多在借债人认可的范围内,并且是带有互助性质的。
     抗战前期中国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困苦,农村金融枯竭,借贷利率升高与告贷无门同时出现,农村对借贷的需求大于供给,利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在赣闽边区,对苏区的经济封锁与苏区的废债政策等因素造成了比之更困窘的农村经济状况。这段时期边区的现金借贷利率多在2分-2.5分,2分以下的现金借贷减少,但少有3分以上的;多处地区的最高实物借贷利率高达100%。即使在这样高的名义利率下,民间借贷仍具有很强的互助性质。在这个金融困乏的年代,大多数农民都是苦于无钱可借,有人愿意借钱、借物就已经是一种恩惠。借贷的互助性已不再表现在借贷的低利或无息,而多表现为借贷行为本身。在所有的借贷行为中,有抵押品、有身家、用于生意的借贷利率相对低;也有少数借贷由于风险溢价而利率超高,这种借贷资金已经变成了非正常的商品了,是超出社会对借贷利率约束之外的特殊存在。
     论文希望通过对农村民间借贷利率的分析,展现出民问借贷的全貌,抛开对“高利贷”的恐惧,正视民间借贷,充分发挥出民间借贷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文章大量采用对比的方法,并且将西方经济模型与历史学结合,从人文、法律、市场多个角度认识农村民间借贷利率。以对比抗战前国共两党在赣闽边区的政策、赣闽地区与全国的金融环境等的方式,展现农村民间借贷利率的客观经济环境。用数图的形式对抗战前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并用经济模型推导分析原因,以说明20世纪30年代赣闽边的利率状况。
Over half a century,when talking about informal lending,people would think of "usury",the pressure on borrowers from the landlord bullies and dark forces, the appalling interest and the cruel debt payment methods.By analyzing the rate of Jiangxi and Fujian border before the war(1930-1937)as the case,paper try to liberate lending from the shadow of "usury", so that we can recognit and expand informal lending.
     What is the basic fact of rural informal lending?This is the research fundation of recogniting informal lending.Paper concluded the situation of rural informal lending rates from the specific distribution in the micro and macro perspective and implicit constraints from the laws,customs,market on lending rates.Different from "usury" in most people knowledge, even in 1930s—the time having a harsh lending environment,the kind of ultra-high and malicious lending accountted for only a little,and most of the lending was mutual and in approved range.
     Early in the war,the economy in rural China was in decline, farmers was living in hardship, the rural was in depletion of the financial status, rising lending rates and borrowing nowhere appeared simultaneously, demand was greater than the supply, and interest rates increased overall. In the border of Jiangxi and Fujian,the rural economy was more distress for blockade of Soviet and policy of waste debt.During this period most cash lending rate cover from 2 points to 2.5 points, but only little rate was higher than 3 points,and the number of borrowing which rate below 2 points reduced.there were many real lengdings of the highest rates up to 100% in many areas. Even such a high nominal interest rates, informal lending still has a strong mutual nature.During the time most farmers were struggling nowhere to borrow,borrowing itsself is a favor.In all of the lending rates,the lending interest rates,which are collateral and net worth or using for the business,are relatively low.A few interest rates were ultrahigh because of risk premium.which borrowing money has become a non-normal goods and is the special exist beyond the constraints.
     By analyzing rural informal lending rate,paper try to recognit informal lending,so that we can discard the fear of "usury" and informal lending full play the role in modern society.Paper,in which comparison method is used extensively and the Western economic model and the History are combined,cognit informal lending from the humanities,law, marketing multiple angles.By comparing the two partie's policy before the war in the border of Jiangxi and Fujian and comparing Jiangxi and Fujian area's with the country's financial environment,paper shows the objective economic environment of rural informal lending rate.By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the pre-war figure in the form of graph and derivating the reasons in the form of economic models.paper shows the 1930s situation of the interest rate in the border of of Jiangxi and Fujian.
引文
①杜朝运《制度变迁背景下的农村非正规金融研究)、周天云‘中国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研究》等甚至认为非正规金融的产生是因为大量的贷款需求不能有效地通过现代金融机构获得满足
    ②王玉茹等《白银外流与近代中国的货币金融体系变迁(1800-1935)》,选自《近世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选择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论文集》,第217页。文中提及1930-1931年白银流入量减少,1932年白银开始外流,1934年白银外流量剧增(世界银价在1933年时涨了一倍)
    ③赖建诚《近代中国的合作经济运动:社会经济史的分析》,第70页。1931年华洋义赈会承认的合作社社数273个,未承认的有630个,已承认的社员数有8903,未承认的有16730人
    ④1931年上海银行开始向农村放款代表着商业银行对农村借贷市场的介入
    ①大概包括闽西的长汀、龙岩、武平、上杭、漳平、连城、永定、宁化等县和赣南的宁都、石城、兴国、瑞金、于都、赣州、信丰、会昌、安远、寻乌、赣县、南康、龙南、全南、定南、上犹、大余、崇义诸县组成
    ②笔者在瑞金、宁都当地调查得知
    ③资料整理为《中国农村惯性调查》
    ④原名为《中国农村经济常识》
    ① 也有部分学者持肯定态度的,如兰日旭(2005)就认为,现代金融由于其资金来源的局限性及其所代表的政府性行为,使其放款效果收效甚微,并且还往往为地主阶级等较有势力者所利用,成为剥削农民的资金工具,然而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新式金融工具的介入困竭的农村金融注入了一股活力,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农村高利贷者,降低了市场的借贷利率,减少了对传统金融借贷机构的依赖,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加快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①周立在这里将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都划入正式金融安排
    ①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陕西(关中)篇,上海黎明书局1935年版
    ②宓公干《典当论》,马寅初序,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马俊亚《典当业与江南近代农村社会经济关系辨析》,《中国农史》2002年第4期
    ①石言弟、沈柳等《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路径选择》:石言弟、沈柳《农村金融改革探析》:王光宇《2008年度中国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现状分析》中皆有提及
    ①1929年蒋桂战争、蒋冯战争、蒋唐战争;1930年蒋、阎、冯中原大战;1934年西北孙殿英马鸿逵大战
    ②土地价格在1931年就开始下降,农民实际纳税负担事实上是在加重;再者,在1931-1934年间土地税平均提高了8%-10%,其后在1935-1936年又有所下降;而不少地方政府都有预征税收的行为,逼得农民不得不离开,此祸以四川为最
    ③《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130页;温锐《民间传统借贷与农村社会经济》,第186页;徐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中地区农村金融研究》,第77页等
    ④李国祁《民国时期福建产茶区的农村经济——以闽北闽西为例》,选自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史论文集》,第418页
    ⑤江西农村服务区管理处《江西农村社会调查》,第83页;吕芳上《抗战前江西的农业改良与农村改进事业(1933-1937)》,选自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史论文集》,第518页。依照古楳的统计,农家为维持最低生活,应有耕地32亩,参见《江西年鉴(民国25年)》,第27页
    ①中共闽西西第一次代表大会之政治决议案》(1929年7月),选自《红四军入闽和古田会议文献资料》,第70页;《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宣言及决议案》(1930年3月25日),选自《红四军入闽和古田会议文献资料(续编)》,第220页
    ②孔永松、邱松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第3-5页.文中说农民普遍不够食,有“朝晨野菜昼边糠,夜暮稀粥照月光,日里无粒喂鸡米,夜暮无颗老鼠粮,种田之人空米仓”之说
    ③‘张怀万巡视赣西南报告》,《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第188页
    ④毛泽东《寻乌调查》,选自《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75-76页
    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财政经济”(七),第36页
    ⑥据吴承明先生在《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中估计,1932-1935年间中国白银外流数量为4.25亿两;王玉茹等在《白银外流与近代中国的货币金融体系变迁(1800-1935)》根据据徐雪筠等编《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与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得出一些较具体的数据1931年流入白银0.45445(亿海关两),1932年至1937年分别流出0.06672(亿海关两)、0.09257(亿海关两)、1.79680(亿海关两)、1.85824(亿海关两)、1.85920(亿海关两)、255889(亿海关两)(1海关两等于1.558元);《20世纪30年代的金融危机》中钟祥财估计,1933年中国白银净流出量为1422万元,1934年猛增至2.5673亿元,1934、1935年两年输出的白银共达6亿元以上,超过当时中国银元流通额的1/3;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经济所在《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1921-1957)》披露,1934年中国白银出超达2.56亿余元,1935年、1936年流出的白银都接近2亿元
    ①薛暮桥《旧中国的农村经济》,第94页:吕芳上《抗战前江西的农业改良与农村改进事业(1933-1937)),选自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史论文集》,第522页
    ②中共福建省委《关于闽西政治经济状况与今后工作方针的决定》(1929年3月8日),选自《红四军入闽和古田会议文献资料(续编)》,第2页
    ③从1918年至1925年,江西遭军阀蔡成勋之张竹岩部、方本仁之常德胜师、赖世磺之易简团反复践踏、蹂踊,在闽西,先后有李厚基、孙传芳、周荫人、李凤朔等军阀率部入闽,自1922年至1925年,闽西就有大小战争三十余次
    ④他们除了征收田赋、屠宰、烟酒、厘金等正税外,还巧立名目,加上许多新税,如治安税、房宅税、灶头税、人头税等等.许多军阀官僚还以“预借”名义,预征下年度或后数年的捐税。如军阀营万顺统治上杭期间,曾向农民预征钱粮达三十多年
    ⑤《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宣言及决议案》(1930年3月25日),选自《红四军入闽和古田会议文献资料(续编)》,第220页
    ⑥《江西政治报告》(1929年5月21日),选自《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第79页
    ⑦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147页
    ⑧唐一心《活捉唐老虎》,选自《江西文史资料选辑》1989年第35辑,第214页
    ⑨《我们的经济政策》(1934年1月23日),选自王金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消费合作社史料选编》,第46页
    ⑩毛泽东《寻乌调查》,选自《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83-84页
    11《于都县志》,第413页:《赣县志》,第303页;《兴国县志》,第409页;《崇义县志》,第252页:《宁都县志》,第261页;《长汀县志》,第479页
    ①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第292页
    ②每小洋5两
    ③中共闽西特委通告(第7号)——关于剪刀差问题(1929年9月3日)》,选自《红四军入闽和古田会议文献资料(续编)),第97页
    ④章振乾撰述《闽西农村调查日记》,《福建文史资料》第35辑,第180、59-60页
    ⑤《会昌县志》,第372页
    ⑥经济部江西农村服务区管理处《江西农村社会调查》,第157页
    ⑦毛泽东《兴国调查》,选自《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184-196页
    ⑧毛泽东《寻乌调查》,选自《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147、132-133页
    ①一是对偿还能力的怀疑,再者是对是否会偿还怀疑
    ②毛泽东《寻乌调查》、《兴国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64、201页
    ③《闽西苏维埃政府经济财政土地委员会联席会议决议案》(1930年9月25日),转引自《中央苏区财政经济史》,第243页
    ④《于都县志》,第418页;《中央苏区史》,第734页;《长汀县志》,第489页;《宁都县志》,第261页
    ①《兴国县志》,第410、412页:《于都县志》,第413页;《中央苏区史》,第732-735、743页;《会昌县志》,第367页
    ②《闽西苏维埃经济委员会扩大会议决议案》(1931年4月25日),转引自《中央苏区财政经济史》,第220页
    ③《永定县志》,第505页
    ④《瑞金县志》,第604页
    ⑤孔永松、邱松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第76-77页
    ⑥中央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发展合作社大纲》(1933年6月);《合作社工作纲要》(1932年9月19日);《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编》(下),第326页.,转引自《中央苏区财政经济史》,第220-221页
    ⑦闽赣浙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关于财政与经济问题的决议案》(1933年3月31日),,选自王金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消费合作社史料选编》,第65页
    ⑧《我们的经济政策》,《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19页
    ⑨《蒋委员长告民众书》,1934年3月10日中央日报
    ⑩吕芳上《抗战前江西的农业改良与农村改进事业(1933-1937)》,选自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史论文集》,第524页
    11《瑞金县志》,第604页;《瑞金县志》(民国版),第124页
    12《信丰县志》,第440、453页
    13《赣县志》,第304、305页
    14 江西省政府编《赣政十年》
    ①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86辑)》,第476页
    ②《武平县志》,第339页,《永定县志》,第505页:《于都县志》,第414页;《宁都县志》,第261页:《会昌县志》,第368页
    ③《瑞金县志》(民国版),第125页
    ④《崇义县志》,第252页;《信丰县志》,第438页;《石城县志》,第331页;《定南县志》,第582页:《上犹县志》,第551页;《全南县志》,第463页;《寻乌县志》,第199页;《武平县志》,第400页
    ⑤杨人权《忆寻乌农村金融事业的发展》,《寻乌文史资料》1992年第3辑,第19页;《龙南县志》,第577页;《全南县志》,第463页;《会昌县志》,第368页;《长汀县志》,第480页;《武平县志》,第339页
    ⑥昂觉民《我国农村放款制度鸟瞰》,1934年第7期《社会经济月报》,第122页
    ⑦引自《上海钱庄史料》,第212、213页
    ①朱荫贵《抗战前钱庄业的衰落与南京国民政府》,文中还提到1933年全国平均资本5.28万
    ②陆国香《中国典当业资本量估计》,选自《农行月刊》1936年4月15日第3卷第4期:宓公干《典当论》,第287页
    ③承考《江西之典当业》,《经济旬刊》1935年4月15日第4卷第11期
    ④《崇义县志》,第252页;《信丰县志》,第438页:《大余县志》,第346页;《赣县志》.第308页
    ⑤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关于经济政策的决议案》(1931年11月),转引自《中央苏区财政经济史》,第208页
    ⑥《于都县志》,第413页;《崇义县志》,第252页;《赣县志》,第303页:《宁都县志》,第261页:《长汀县志》,第479页
    ⑦《宁都县志》,第261页
    ①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第313页
    ②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第749页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财政经济”(七),第36页
    ④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342页
    ⑤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第361页
    ⑥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中国农业金融概要》,第36页
    ⑦陈翰笙《破产中的关中农民》,《东方杂志》1933年30卷第1号
    ①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第292页
    ②李紫翔《资金集中都市与‘资金回到农村’》,选自《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第96页
    ③张公权《中国经济目前之病态及今后之治疗》,《中行月刊》1932年第5卷第3期
    ④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第678页
    ⑤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第677页
    ⑥宫玉松《三十年代农村金融危机述论》,《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4期
    ⑦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经济研究室编《中国重要银行最近十年营业概况研究》,1933年
    ⑧组建的新式农村放款机关具体有:中国农民银行、中国银行、农本局、交通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 汇业局、合作事业管理局、金城银行等商业银行、华洋义赈会等以及各省县农民(工)银行、省地方银行、省县合作金库、县农民借贷所、中华农业合作贷款银团等
    ①于治民《十年内战期间中国农村金融状况》,选自1992年第2期《民国档案》
    ②贺耀敏主编《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第241页
    ③吴秀生关于抗战前农业金融及信用合作概况的报告(1939年1月14日)》,选自《财政经济:农业》
    ④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农村贷款报告(民国二十年)》,民国二十三年刊行,第24页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农民负担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农民负担史》,第376-377页
    ⑥吴秀生关于抗战前农业金融及信用合作概况的报告(1939年1月14日)》,选自《财政经济:农业》。《各种农村合作社贷款标准》规定“合作社借款利率暂定月利八厘,待合作社业务发达后陆续增加,但最高不得超过一分,还款期限,信用、运销业务最短半年,最长不得超过二年,供给、利用业务最短两年,最长不得超过五年,运销业务之设备与利用业务同”
    ⑦《吴秀生关于抗战前农业金融及信用合作概况的报告》(1939年1月14日),选自《财政经济:农业》
    ⑧贺耀敏主编《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第241页
    ⑨徐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中地区农村金融研究》,第271页
    ⑩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第49页;李金铮《20世纪上半期翼中定县私人、店铺借贷:以5村调查为中心》
    ①《农情报告》1935年11月,2卷11期
    ②孙兆乾《江西农业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选自萧铮主编:《民国三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第86册,总第45295页
    ①毛泽东《寻乌调查》,选自《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141页;另据1996-2000年间温锐等在赣南闽西农村的实地调查访问记录;《于都县志》,第418页
    ②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第545页
    ③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第569页
    ④毛泽东《寻乌调查》,选自《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145页
    ①温锐《民间传统借贷与农村社会经济》,《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3期
    ②《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之政治决议案》(1929年7月),选自《红四军入闽和古田会议文献资料》,第69页
    ③《大余县志》,第356页;《上犹县志》,第562页;《会昌县志》,第209页
    ④毛泽东《兴国调查》,选自《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201页
    ⑤毛泽东《兴国调查》,选自《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188、190、197、202页。文中提到兴国十区四乡温奉章“欠了六十元债,欠大地主刘花让的,每十块毫洋量一石谷利息,现在不还了。”折合年利20-24%;十区二乡陈侦山家“欠债一千三百毛,要利谷十石。”折合年利18.46%;十区第三乡雷汉香“欠债千二百毛,二分息,借了同乡富农雷祖荣的”;“贫农向公堂借钱时,利比向富农借稍轻,富农利二分四,公堂利二分”
    ①孔永松、邱松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第72页;《瑞金县志》,第614页
    ②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第749页
    ③严中平《中国借贷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348页
    ④孔永松、邱松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第72页
    ⑤李永荣、王同任《旧社会的武平民间借贷》,选自《武平文史资料》总第11辑,第51页;《武平县志》,第352页
    ⑥章振乾撰述《闽西农村调查日记》,《福建文史资料》第35辑,第32、82、89页。
    ⑦毛泽东《寻乌调查》,选自《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147页。提到寻乌“均是加五,即借一石还一石半(三箩)”
    ⑧毛泽东《兴国调查》,选自《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203页
    ⑨党史办整理《赣县大埠农民武装暴动》,选自《赣县文史资料》1991年第1辑,第28页
    ⑩《瑞金县志》,第614页
    11 笔者2010年对瑞金沙洲坝村的实地调查得知
    12 《会昌县志》,第209、373页:《大余县志》,第356页;《上犹县志》,第562页。上犹的25%是借一担还一担又一桶(2.5斗)
    ①毛泽东《兴国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205-206页
    ②毛泽东《兴国调查》,选自《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203页;《武平县志》,第352页.提到武平有借肉一斤还谷一斗的
    ③林诗旦、屠剑臣《龙岩之土地问题》,第73页;毛泽东《兴国调查》,选自《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205页;《武平县志》,第352页
    ④《武平县志》,第352页;毛泽东《兴国调查》,选自《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204-205页
    ⑤《长汀县志》,第488页
    ⑥长汀县志》,第488页
    ⑦毛泽东《兴国调查》,选自《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205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677页
    ②温锐《民间传统借贷与农村社会经济》,《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3期
    ③毛泽东《兴国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184-199页
    ④民国《漳平县志》6卷,“舆地志·风俗”
    ①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146页
    ②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63-65、74、119页
    ③毛泽东《兴国调查》,选自《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208页
    ④中共闽西特委《第二次扩大会议关于土地问题决议案》(1930年2月25日),选自《红四军入闽和古田会议文献资料(续编)》,201页
    ⑤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146、63页
    ⑥毛泽东《兴国调查》,选自《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208、209-211页
    ⑦毛泽东《寻乌调查》,选自《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202-203页
    ①R·H·托尼《中国的土地与劳动力》(波士顿),1968年版
    ②马若孟《中国农民经济》,第262页
    ③毛泽东《兴国调查》,选自《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203页
    ④典当可以划分为官立典当、公立典当和私立典当三种。本文主要考察的是民间借贷,从这里开始不再论及公典与官典。私立典当是指由私人独资或合资开设的典当,这类典当在全国典当中,无论是家数还是资本额都占绝对优势,据内政部1931年调查,私立典当家数占总数的98.5%,资本占总资本的96.1%
    ⑤宓君伏《全国典当业鸟瞰》,《大公报》1935年10月24日;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国经济年鉴(第三编)》,第44页
    ①孔永松、邱松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第72页;毛泽东《兴国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207页
    ②孔永松、邱松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第72页
    ③《会昌县志》,第367页:《上犹县志》,第551页;《宁都县志》,第266页;《瑞金县志》,第604页:孔兆乾《江西农业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第45303-45304页
    ④毛泽东《寻乌调查》,选自《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144页
    ⑤林诗旦、屠剑臣编《龙岩之土地问题》,第165页
    ⑥徐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中地区农村金融研究》,第212页
    ⑦杨西孟《中国合会之研究》,第132页
    ①《中央苏区财政经济史》,第224页
    ②孔永松、邱松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第73页;《宁都县志》,第266页:《瑞金县志》,第614页;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第582页;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153-154页.闽西合会又称为“凑会”、“邀会气宁都互利借贷又称‘约会’或‘来会,,月利为2%;瑞金有“邀会”;南康有“四不盖会”;寻乌有“打会”
    ③孔永松、邱松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第73页
    ④李永荣、王同任《旧社会的武平民间借贷》,选自《武平文史资料》总第11辑,第52页
    ⑤《会昌县志》第373页
    ⑥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153-154页
    ⑦《瑞金县志》,第614页
    ⑧《长汀县志》,第842页
    ①《宁都县志》,第266页
    ②《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153、203、220页;《大余县志》,第356页.提到江西寻乌和兴国的合会一般是由会首“邀定亲戚朋友”组成的,大余标会的“与会者多为亲友,带有互助性质”。而邀会或则打会需要交纳一定的“会金”和标利,而且还要有很大的人情,因此,极贫苦的农民就很难进行邀会或请会.能“邀会”、“请会”的多半是中农阶级及小商人,其次是“半自耕农,佃农中有牛力、农具者,自耕农和市镇上较活动没有破产危险的小商人,他们邀会才有人来”
    ③毛泽东《寻乌调查》,选自《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153-154页
    ④《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土地法》(1930年8月),转引自《中央苏区财政经济史》,第249页
    ⑤林诗旦、屠剑臣编《龙岩之土地问题》,第165页;《于都县志》,第413页;《赣县志》,第303页;《兴国县志》,第409页;《崇义县志》,第252页;《宁都县志》,第261页;《长汀县志》,第479页
    ⑥经济部江西农村服务区管理处《江西农村社会调查》,第157-158页
    ⑦旧社会的武平民间借贷》,《武平文史资料》总第11辑,第51页
    ⑧毛泽东《兴国调查》,选自《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184页
    ⑨毛泽东《寻乌调查》,选自《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202-203页
    ⑩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第545页
    11 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第569页
    ①毛泽东《兴国调查》,选自《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203页
    ②经济部江西农村服务区管理处《江西农村社会调查》,第156、157页
    ①毛泽东《兴国调查》,选自《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203页
    ②毛泽东《兴国调查》,选自《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204页
    ③毛泽东《兴国调查》,选自《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186页
    ④章振乾撰述《闽西农村调查日记》,《福建文史资料》第35辑,第118页
    ⑤毛泽东《寻乌调查》,选自《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153页
    ⑥李金铮不同意这种说法,他在《民国乡村私人、店铺借贷的信用方式》提出信用借贷尤其是保证信用借贷较多,抵押借贷仅在个别地区占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血缘、亲情在乡村借贷中的重要作用
    ①李永荣、王同任《旧社会的武平民间借贷》,选自《武平文史资料》总第11辑,第51页
    ②经济部江西农村服务区管理处《江西农村社会调查》,第156-157页
    ③章振乾撰述《闽西农村调查日记》,《福建文史资料》第35辑,第163页
    ④《长汀县志》,第488页:《全南县志》,第468页
    ⑤长汀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长汀县志》,第488页
    ⑥章振乾撰述《闽西农村调查日记》,《福建文史资料》第35辑,第57、59页
    ⑦《旧社会的武平民间借贷》,《武平文史资料》总第11辑,第51页
    ⑧章振乾撰述《闽西农村调查日记》,《福建文史资料》第35辑,第163页
    ①《长汀县志》,第488页;《全南县志》,第468页
    ②毛泽东《寻乌调查》,选自《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145页
    ③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第571页
    ④长汀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长汀县志》,第488页
    ⑤《于都县志》,第418页
    ①毛泽东《兴国调查》,选自《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202页
    ②毛泽东《寻乌调查》,选自《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144页
    ①《汉·食货志》
    ②《大唐六典》卷6《刑部·比部郎中》
    ③《唐会要》卷八八《杂录》第1618页,详细为“十六年二月十六日敕。笔来公私举放,取利颇深,有损贫下,事需厘格。自今已后,天下举放祗宜四分收利,官本五分取利。”
    ④《元典章》卷27《户律·钱债》
    ⑤黄时鉴《大元通知条格》,第319-321页
    ⑥《大明律集解附例》卷9之“户律·钱债·违禁取利”、《大明会典》卷164之“户律二·钱债”及《昭代王章》卷1
    ⑦整个利率规定“凡私放钱债及典当财物,每月取利,并不得过三分。年月虽多,不过一本一利。违者,笞四十。以余利计脏重(于笞四十)者,坐赃论。罪止杖一百。若监临官吏,于所部内举放钱债、典当财物者, (不必多取余利,有犯)杖八十;违禁取利,以余利计赃重(于杖八十)者,依不枉法论(各主者,通算折半科罪。有禄人三十两,无禄人四十两,并杖九十.每十两加一等,罪止杖一百、流三千里.罢职,追夺除名)。并追余利给主。”与《大清律例新修统纂集成》卷14之《户部·钱债》、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765之“户律·钱债”相同
    ①嘉庆八年,苏州府下令:“嗣后如有外来流民,在苏放私债者,一两以内,三分取息;五两以内,二分八厘取息;五两以外,二分五厘取息;十两以外,二分取息,其在百两以上,本钱愈重,其利亦当递减。且只许按月计利,不许本利滚盘,倘敢故违,照率惩治。”乾隆十六年,湖南对典当业规定:”凡一两以下至十两,以二分五厘行息,其自十两至百两以上,均以二分行息。”“其每年十二月初十日至正月初十日一月之内,毋论数之多寡,各照历年成例,以二分取息向赎。”此外江苏福建等地都有类似法令
    ②叶孝信主编《中国民法史》,第620页
    ③王志莘、吴敬敷:《农业金融经营论》,第255、256页
    ①孔永松、邱松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第74页
    ②《中共闽西特委第二次扩大会议关于土地问题决议案》(1930年2月25日),选自《红四军入闽和古田会议文献资料(续编)》,第200-201页;《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宣言及决议案》(1930年3月25日),选自《红四军入闽和古田会议文献资料(续编)》,第253页
    ③《瑞金县志》,第611页
    ④《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决议案——借贷条例》(1930年3月25日),选自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中外金融法规汇编(第3分册)》,第223-224页
    ⑤中共闽西特委《第二次扩大会议关于土地问题决议案》(1930年2月25日),选自《红四军入闽和古田会议文献》(续编),第99-200页;《江西省革命委员会行动政纲》(1927年9月),选自《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第2页;《中央革命根据地史要》,第67页。即使1929年7月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也决定“纠正过去取消一切债务的错误观念”但效果不大
    ⑥游海华《债权变革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秩序一以中央苏区革命前后的民间借贷为中心》
    ⑦《兴国县苏维埃政府土地法》,1930年3月;许毅主编《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篇》(土地革命时期 下),第1191页
    ①[粤赣湘边纵队减租减息纲领],选自卢权主编《广东革命史辞典》
    ②《中共闽西特委通告(第7号)——关于剪刀差问题》(1929年9月3日),选自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编《红四军入闽和古田会议文献资料(续编)》,第99-100页
    ③《宁都县志》,第261页;《永定县志》,第509页
    ④《永定县志》,第923页。“年有春夏秋冬,月有初一实物,人有上岗(坡)下岌”,宗亲间逢婚丧、天灾人祸,有互相救济的责任与道义
    ①章振乾撰述《闽西农村调查日记》,‘福建文史资料》第35辑,第62页
    ②吕利《中国近代民间合会述略》,选自叶孝信、郭建编《中国法律史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③费孝通《江村经济》,第190页
    ④刘秋根《明清高利贷资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⑤这里的加一是高于3分利的大加一,是10分而非1分
    ⑥司法行政部编印《民商事习惯调查报告录》(二),第778页
    ⑦温锐《民间传统借贷与农村社会经济》,第201页
    ⑧《永定县志》,第923页
    ①毛泽东《兴国调查》,选自《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204页
    ②毛泽东《兴国调查》,选自《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207页
    ③章振乾撰述《闽西农村调查日记》,《福建文史资料》第35辑,第32、62页
    ④毛泽东《兴国调查》,选自《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220页
    ⑤李文成《国家对民间借贷的政策是什么》,《湖北植保》2009年第4期
    ⑥章振乾撰述《闽西农村调查日记》,《福建文史资料》第35辑,第81页
    ⑦春时价格几为秋收价格的二到三倍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203、205页
    ②廖乐喧等《中共赣县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概况》,《赣县文史资料》1991年第1辑,第28页
    ③章振乾撰述《闽西农村调查日记》,《福建文史资料》第35辑,第81页
    ④笔者在沙洲坝村调查所得
    ⑤毛泽东《兴国调查》,选自《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203页
    ⑥毛泽东《寻乌调查》,选自《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74-75页
    ⑦毛泽东《寻乌调查》,选自《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63页
    ⑧毛泽东《兴国调查》,选自《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208页
    ①杨勇《近代江南典当业研究》,第85页
    ②孔雪雄《中国农村之破产》,《三民主义月刊》,1935年2月第5卷第2期
    ③杨勇《近代江南典当业研究》,第81-83页
    ④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第681页
    ⑤潘敏德《中国近代典当业之研究》,第307;宓公干《典当论》
    ⑥《于都县志》,第413页;《崇义县志》,第252页;《赣县志》,第303页;《宁都县志》,第261页;《长汀县志》,第479页
    ⑦江苏农民银行《江苏无锡县农村经济调查》第1集“第四区”,第72页
    ①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第320页
    ②《江西政治报告》(1929年5月21日),选自《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第79页
    ③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147页
    ④唐一心《活捉唐老虎》,选自《江西文史资料选辑》1989年第35辑,第214页
    ⑤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128-129页
    ⑥毛泽东《寻乌调查》,选自《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77页
    ⑦毛泽东《寻乌调查》,选自《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130页;李永荣、王同任《旧社会的武平民间借贷》,选自《武平文史资料》总第1l辑,第51页;《瑞金县志》,第614页
    ⑧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华世出版社印行,1933年
    ①章振乾撰述《闽西农村调查日记》,《福建文史资料》第35辑,第57页
    ②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第563、569页
    ③《上犹县志》,第562页;《于都县志》,第418页
    ④孔永松、邱松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第72页
    ①章振乾撰述《闽西农村调查日记》,《福建文史资料)第35辑,第32页
    ②毛泽东《寻乌调查》,选自《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146页
    ③孔永松等《闽西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第71页;毛泽东《兴国调查》,选自《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202-203页
    ④毛泽东《寻乌调查》,选自《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146页
    ⑤毛泽东《寻乌调查》,选自《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145-146页;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第545页。寻乌“以借债人论,加五利(年利五分,每百元利五十元)、加一利(月利一分,每百元年利百二十元)差不多通通是贫农借的。加三利(月利三厘,每百元年利三十六元)也有,但极少。以贫农借额作一百,加三利占百分之二十,加五利占百分之七十,加一利占百分之十。贫农的借主多半是新发户子,三元五元,十元八元,零零碎碎,利上起利。”赣南月息“自一分二厘起至三分不等,大约三分者,十分之二;自二分至二分五者,十分之七;不及二分者,仅十之一”
    ① 金陵大学农经系编印《豫鄂皖赣四省之典当业》,第70页
    ①《瑞金县志》,第614页
    ②《上犹县志》,第562页
    ③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第563页
    ④薛暮桥《广西农村经济调查报告》,第45、46页
    ⑤叶丽娅《典妻史》,第11、15、16-34、35-45、48-57页
    ⑥毛泽东《寻乌调查》,选自《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150页
    ⑦李坦生《中山旧时婚姻形态一瞥》,《武平文史资料》1996年总第14辑,第56页;钟佩英、林能建《五十年代我县婚姻变革情况》,《武平文史资料》1998年总第15辑,第73页;仲琨、佩英《苦年武平婚俗》,《武平文史资料》,1994年总第13辑,第26页
    ① 王群琳《论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改革》,金融改革2003年6期
    ①毛泽东《寻乌调查》,选自《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130页
    ①徐建平《浮动抵押制度在农民融资中的运用初探》,《农业经济》2009年10期
    ②徐建平《浮动抵押制度在农民融资中的运用初探》,《农业经济》2009年10期
    [1]昂觉民.我国农村放款制度鸟瞰[O].社会经济月报,1934年第6、7期
    [2]柏桦,刘立松.清代的借贷与规制“违禁取利”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9(2)
    [3]陈鼎元,屠剑臣编.扶持自耕农在龙岩[O].龙岩县政府、龙岩县地权调整办事处编印,1948年
    [4]陈赓雅.西北视察记(下册)[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
    [5]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
    [6]慈鸿飞.二十世纪前期华北地区的农村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J].中国社会科学,1998(1)
    [7]陈翰笙.破产中的关中农民[O].东方杂志,1933年30卷第1号
    [8]陈翰笙.解放前的地主与农民—华南农产危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9]蔡斌咸.救济农村声中之典当业[O].新中华,1934,8(10),第2卷第15期
    [10]长汀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长汀县志[M].三联书店,1993年
    [11]杜朝运.制度变迁背景下的农村非正规金融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1(3)
    [12]戴乐旺.理性与道德之间:近代赣闽边民间借贷与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研究[D].江西师范硕士论文,2003年
    [13]定南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定南县志[M].定南县志编纂委员会,1990
    [14]杜晓山.和谐金融与普惠金融体系[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8(1)
    [15]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O].华世出版社印行,1933年
    [16]宓公干著.典当论[O].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
    [17]傅建成.二三十年代农家负债问题分析[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3)
    [18]福建省武平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武平县志[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
    [19]方行.清代前期农村的高利贷资本问题[J].积极研究,1984(1)
    [20]方行.清代前期农村市场的发展[J].历史研究,1987(2)
    [21]方行.清代前期农村的高利贷资本[J].清史研究,1994(3)
    [22]费孝通.江村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23]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24]傅衣凌,杨国桢主编.明清福建社会与乡村经济[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年
    [25]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一部)[M].北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26]高春华.中国农村高利率民间借贷问题[D].南京财经大学,2006年
    [27]高苗.屯留农村经济实况[J].农村经济,1935年第2卷第1期
    [28]赣州地区志编纂委员会.赣南概况[M].人民出版社,1989年
    [29]甘肃合作委员会.乡镇合作社章程准则[O].甘肃合作通讯,1935年第1卷第5期
    [30]郭晓鸣.农村金融:现实挑战与发展选择[J].经济学家,2005(3)
    [31]黄马金主编.长汀纸史[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2年
    [32]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33]贺耀敏主编.中国近现代经济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
    [34]蒋伯英.邓子恢与中国农村变革[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35]经济部江西农村服务区管理处编.江西农村社会调查[O].经济部江西农村服务区管理处印,1938年
    [36]江苏省农民银行总行.江苏无锡县农村经济调查(第1集)[O].江苏省农民银行总行,1931年
    [37]江西省崇义县志编史修志委员会编.崇义县志[M].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38]江西省档案馆,中央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中、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39]江西省大余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大余县志[M].三环出版社,1990年
    [40]江西省赣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赣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年
    [41]江西省龙岩县志编修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编纂.龙岩县志[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1994年
    [42]江西省宁都县志编纂委员会.宁都县志[M].江西省宁都县志编纂委员会,1986年
    [43]江西省南康县志编纂委员会.南康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年
    [44]江西省全南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全南县志[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45]江西省石城县县志编辑委员会编纂.石城县志[M].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
    [46]江西省上犹县志编纂委员会.上犹县志[M].江西省上犹县志编纂委员会,1992年
    [47]江西省信丰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信丰县志[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48]江西省寻乌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寻乌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年
    [49]江西省于都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于都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年
    [50]孔雪雄.中国农村之破产[O].三民主义月刊,1935年2月,第5卷第2期
    [51]孔永松,邱松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
    [52]孔永松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53]康正平.农村金融融资瓶颈与民间信用的替代效应分析[J].金融纵横,2004(12)
    [54]梁好仁.甘肃经济建设之商榷[O].陇铎,1941年第2卷第2期
    [55]刘方健.20世纪前半期中国农村借贷关系的近代化趋向[P].20世纪的中国农村金融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4月
    [56]刘红.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兴起:基于市场失灵视角的解释[J].调研世界,2007(5)
    [57]赖建诚.近代中国的合作经济运动:社会经济史的分析[M].正中书局,1990年
    [58]李金铮.民国乡村私人、店铺借贷的信用方式—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4)
    [59]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60]李金铮等.20年来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的新探索[J].历史研究,2003(4)
    [61]李金铮.20世纪上半期翼中定县私人、店铺借贷:以5村调查为中心[P].20世纪的中国农村金融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4月
    [62]李景汉.定县农村借贷调查[O].中国农村,1935年3月第1卷第6期
    [63]刘克祥.近代农村钱庄的资本经营及其特点——近代农村钱庄业探索之二[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3)
    [64]吕利.中国近代民间合会述略[C].叶孝信,郭建主编.中国法律史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
    [65]卢权主编.广东革命史辞典[K].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
    [66]刘秋根.明清高利贷资本[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67]兰日旭.中国金融现代化之路:以近代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性分析为中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68]林诗旦,屠剑臣编.龙岩之土地问题[O].福建龙岩县政府,1943年
    [69]李紫翔.资金集中都市与’资金回到农村’[C].千家驹编.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中华书局,1936年
    [70]马俊亚.典当业与江南近代农村社会经济关系辨析[J].中国农史,2002(4)
    [71]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72]马若孟.中国农民经济[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73]毛泽东.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G],人民出版社,1982年
    [74]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史稿编写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史稿[P].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75]马扎亚尔.中国农村经济研究[O].神州国光社,1930年
    [76]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77]彭慕兰.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78]钱俊瑞.中国目下的农业恐慌[O].中国农村,1935年第1卷第3期
    [79]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下册)[P].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
    [80]千家驹等编.广西经济概况[O].商务印书馆,1937年
    [81]漆侠.宋代经济史(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82]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86辑)[G].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
    [83]瑞金县志编纂委员会.瑞金县志[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
    [84]瑞金县志(民国版)[0],1941年
    [85]孙健.中国经济史——近代部分(1840-1949)[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86]石言弟,沈柳等.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路径选择[J].江苏农村经济,2009(7)
    [87]石言弟,沈柳.农村金融改革探析[J].南方农村,2009(1)
    [88]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国经济年鉴(第三编)[O].商务印书馆,1936年
    [89]石毓符.中国货币金融史略[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
    [90]孙兆乾.江西农业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P].萧铮主编.民国三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第86册),台湾:成文出版社,1977年
    [91]童丕(Eric Trombert).敦煌的借贷:中国中古时代的物质生活与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92]吴承明.中国的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M].北京市:三联书店,2001
    [93]王光宇.2008年度中国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现状分析[J].银行家,2009(9)
    [94]王金山主编.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消费合作社史料选编[G].江西省供销合作社印
    [95]温锐.民间传统借贷与农村社会经济[J].近代史研究,2004(3)
    [96]温锐.试论土地革命战争中农村阶级划分的标准[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7(1)
    [97]王天奖.近代河南农村的高利贷[J].近代史研究,1995(2)
    [98]王先明、张翠莉.二三十年代农村合作社借贷资金的构成及其来源——20世纪前期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研究[J].天律师范大学学报,2001(4)
    [99]王玉茹,燕红忠.白银外流与近代中国的货币金融体系变迁(1800-1935)[P].温锐编.近世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选择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论文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100]王寅生.高利贷资本[O]中国农村,1934年10月第一卷第一期
    [101]王卓.应走出小额农贷高定价误区[J].中国金融,2009(3)
    [102]徐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中地区农村金融研究[M].山东:齐鲁书社,2005年
    [103]徐畅.近代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初探[P].“20世纪的中国农村金融变迁”学术研讨会,2009年
    [104]许道夫编.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105]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106]兴国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兴国县志[M].兴国县志编纂委员会,2001年
    [107]薛暮桥.旧中国的农村经济[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年
    [108]徐唐龄.中国农村金融史略[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年
    [109]许毅主编.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10]游彪.宋代寺院经济史稿[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
    [111]余伯流,凌步机.中央苏区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112]袁榜先.论高利贷及其对策[O].经建季刊,1946(2)
    [113]永定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永定县志[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114]易纲.涉农贷款步入四大误区,风险防控重在观念[C].21世纪亚洲金融年,2006年
    [115]姚公振.十年来之中国农民银行[N].经济汇报,1942年12月,第6卷第12期
    [116]游海华.债权变革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秩序——以中央苏区革命前后的民间借贷为中心[P].20世纪的中国农村金融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4月
    [117]姚海明.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探索[J].现代经济探讨,2009(10)
    [118]叶孝信编.中国民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119]杨勇.近代江西金融体系的制度变迁[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5)
    [120]杨勇.近代江南典当业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员会,1992年
    [13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赣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赣县文史资料(第1辑)[G].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赣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91年
    [13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宁都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宁都县文史资料(第6辑)[G].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宁都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91年
    [13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武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编辑室.武平文史资料(第11辑)[G].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武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编辑室,1990年
    [14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长汀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编辑室.长汀文史资料(第14辑)[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长汀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编辑室1988年
    [14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组编.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斗争史料选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142]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经济研究室编.中国重要银行最近十年营业概况研究[O].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经济研究室,1933年
    [143]张杰.我国农村正式与非正式金融的分离与融合[J].经济体制改革,2006(4)
    [144]张建江.关于农村民间借贷高利率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6)
    [145]张侃,徐长春.中央苏区财政经济史[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
    [146]周立.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逻辑(1978-2009)[P].20世纪的中国农村金融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4月
    [147]詹姆斯·C·斯科特(美).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M].译林出版社,2001年
    [148]周天芸.中国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
    [149]章期健.中国农村经济问题[O].江西教育行政旬刊,1932(5)
    [150]曾维才主编.中央苏区审判工作研究[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年
    [151]政协江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等编.江西文史资料选辑(第35辑)[G].政协江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9年
    [152]邹晓异.20世纪30年代前半期商业银行农贷活动探析[P].20世纪的中国农村金融变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4月
    [153]张晓艳.农村民间借贷高利率形成原因及规范对策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7(1)
    [154]赵毅.明代豪民私债论纲[J].东北师大学报,1996(5)
    [121]聂勇.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财政补偿政策研究[J].金融与经济,2009(10)
    [122]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一种[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
    [123]于治民.十年内战期间中国农村金融状况[J].民国档案.1992(2)
    [124]杨钟哲.绥远战区一年来家贷工作之检讨[o].新西北,1942年第6卷第1、2、3合刊
    [125]曾秀山.信丰县经济概况[O].经建季刊,1948(5)
    [126]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农民负担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农民负担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
    [12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128]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编.红四军入闽和古田会议文献资料[G].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9年
    [129]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编.红四军入闽和古田会议文献资料(续编)[G].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
    [130]张公权.中国经济目前之病态及今后之治疗[0].中行月刊,1932年第5卷第3期
    [13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武平文史资料(总第15辑)[G].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98年
    [13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福建文史资料(第35辑闽西农村调查日记)[G].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96年
    [13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武平文史资料(总第14辑)[G].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96年
    [13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武平文史资料(总第13辑)[G].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94年
    [13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西省寻乌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寻乌文史资料[G].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西省寻乌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92年
    [13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西省赣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赣县文史资料(第3辑)[G].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西省赣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
    [155]中央档案馆等编.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文件选编[G].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
    [15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史论文集[C].台北:永裕印刷厂,1989年12月
    [157]朱荫贵.抗战前钱庄业的衰落与南京国民政府[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1)
    [158]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1912-1927)M].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
    [159]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1927-1937)[M].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
    [160]张忠民.前近代中国社会的高利贷与社会再生产[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3)
    [161]赵宗煦.江苏省农业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P].萧铮主编.民国三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第86册),台湾:成文出版社,1977年
    [162]Anders Isaksson-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l Finance in Kenyan Manufacturing [DB/OL]-The 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UNIDO), Working PaperNo5, May,2002, www-unido-org
    [163]A leem, I·Imperfect information, Screening and the Costof Informal Lending:A Study of Rural CreditMarkets in Pakistan[J]-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1990,4(3)
    [164]Berger A-,Saunders A-,Scalise J-M-and UdellG-The Effects of Bank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n SmallBusinessLending[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9, Volume50
    [165]Calomiris,C-W-and Rajaraman,I-The Role of ROSCAs:Lumpy Durables or Event Insurance[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8,56
    [166]Fry,M,J.Money,Interes,t and Bank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Baltmior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5
    [167]Grei,f A·Contract Enforceability and Economic Institution in Early Trade:The Maghribi Traders Coali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3,83(2)
    [168]Hof,f K-&StiglitzE·Introduction:Imperfect Information and Rural Credit Markets:Puzzles and Policy Perspectives[J]·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1990,4(3)
    [169]IFAD·Rural Financial Service in China[J] Thematic Study, Volume I Main Report · Report No · 1147CNRev,2001
    [170]J.E.Stiglitz,A.Weiss.Credit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73)
    [1711 Jain,S,SymbiosisVs·Crowdingout The Interaction of Formaland Informal Credit Markets inDevelopingCountries[J]-JournalofDevelopment1999,59
    [172]Levine Ross-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Viewsand Agenda [J]-Journal of EconomicLiterature,1997
    [173]Mark,SchreinerInformal Finance and the Design of Microfinance[J]-An Early Version of a Paper that Appeared in Development in Practice,2000, November, Vol·11,No-5
    [174]Meyer R·L·and G-Nagarajan.Rural Financial MarketwiseAsia:Flagship and Failures-PaperPresented attheMiniSymposium on Building Financial Marke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for Tomorrow, Agriculture:Status.Reforms and Innovation, 2000 August13-18,Berlin,Germany
    [175]Merton, R·C·and Bodie, Z-TheGlobal FinancialSystem: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M]·Harvard Business SchoolPress, Boston,1995
    [176]Mckinnon,R·I·The Order of Economic Liberalization:FinancialControl in the Transition to a Market Economy [M]·Baltmi 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3
    [177]Segrario,L·F·P·A·Yotopoulos. Informal Credit Markets and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The Case of Philippine Agriculture [J].Th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Research,1992(44)
    [178]Schreiner. M·Informal Finance and the Design of Microfinance, Working Paper, 2000a
    [179]Tang,S·Informal CreditMarke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aiwan [J]·World Development 1995,vol-23(5)
    [180]William D.Bradford,Chaochen.Creating Government Financing Programs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in China[J]. China &World Economy,2004 (3-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