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资工具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研究的核心是金融投资工具。对金融投资工具进行了理论界定,运用效用理论、市场
    失灵理论、技术分析理论、基本分析理论、博弈论等经济学理论以及国内外学者在金融投资与
    金融工具领域的大量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了金融投资工具的种类、制度安排、功能和属性,深
    入探讨了投资者运用这些工具进行投资的理论、行为与过程,分析了金融投资工具的风险属性
    及其微观风险宏观化的流动机理,提出了防范金融危机、完善金融监管的有关原则和措施,以
    及这些理论和原则在我国的应用。
     全文共十章,大致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前四章,主要从理论上对金融工具与金
    融投资工具作出明确界定,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金融投资工具的分类、制度安排、功能,并讨
    论了金融投资工具的风险属性以及风险的分类与衡量。第二部分由五、六、七章组成,详细考
    察了金融投资工具的交易与投资问题。对交易的考察主要是对交易市场、交易者类型、交易行
    为和交易机制的分析。对投资问题的讨论是从两种常用投资理论——技术分析理论与基本分析
    理论入手分析投资行为,并用博弈论分析了这两种理论所代表的投机策略与投资策略及其均衡
    问题,告诫投资者要合理地运用这些理论。第三部分由第八、第九章组成,主要阐述了金融投
    资工具微观风险的管理方法、流动机理及其向宏观风险转化从而引发金融危机的非线性机制。
    分析了对金融投资工具进行监管的制度、动态和不足,提出了完善金融投资工具监管的原则。
    第四部分为第十章,论述了我国未来发展衍生性金融投资工具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提出了相应
    的发展策略,讨论了我国未来相关监管体系的建立等问题。
     本文对我国金融理论的建设、宏观决策、投资者的投资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第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未来必然要大力发展金融投资工具。本文为我国更好地发
    展金融投资工具尤其是衍生性金融投资工具提供了知识上的准备;第二,界定了金融工具和金
    融投资工具的概念,为我国理论工作者在该领域的研究奠定基石;第三,澄清了人们对金融投
    资理论的一些模糊认识,指出了运用误区,为我国投资者提供了参考与指导;第四,指出了金
    融危机的微观成因,对我国从微观层面入手防范金融危机有着指导作用;第五,为我国科学地
    进行金融投资工具监管提供了理论准备与实践指南。
Financial Investment Instrument is the nuclear of this thesis. It made a clear and definitive boundary between the Financial Instrument and the Financial Investment Instrument on theory. Some basic financial or economic theories, such as the Utility Theory, the Technical Analysis Theory, the Fundamental Analysis Theory, and the Games Theory, etc., were used in this thesis. And it also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the Financial Investment and the Financial Instrument that made by home and abroad scholar. It expounded the classification, institution arrangement,
    function and attribute of the instrument systematically. Having gone deeply into the inquirement on the theory, action and course, on which the person invest, the writer analyses the attribute to the Financial Investment Instrument Risk, and get to the mobile mechanism of microcosmic risk and the course of the microcosmic risk changing to the macroscopic risk. At last, the principles and measures, which can protect from the finan
    cial crisis and regulate the financial investment business, had been put forward and be discussed how to apply in our country as well. With ten chapters, the whole article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ncludes the preceding four chapters. It made a clear and definitive boundary between the Financial Instrument and the Financial Investment Instrument on theory. Based on this theory, the classification, institution arrangement and function of the Financial Investment Instrument had been discussed, and the attribute, type and weighing method of its risk were concerned also.
    The second part is formed by the 5th, the 6*, and the 7th chapter. The problem of business and investment on the Financial Investment Instrument had been inspected in detail. Looking at the business, it analyses the business market and the types of investing person and the action 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exchange. Facing to the problem of investment, it analyses the action of investment from two kinds of investment theory that often be used-Technical Analysis Theory and Fundamental Analysis Theory. Further more, it analyses the. tactics that these theories represents and how reach to the
    balance under them on the Games Theory. He admonished those person who want to invest with the Financial Investment Instruments should use these theories reasonably. The third part is formed by the 8th and the 9th chapter. It is mainly expounded the management method, the flowing mechanism of the microcosmic risk and the non-linear mechanism that the risk expanded into the macroscopic risk, even more bursting into the financial crisis. Having analysed the system of regulation on Financial Investment Instrument, the author discussed what the system like and the tendency of it, at the same
    time, pointed out the shortcoming. At last, the principle in which the regulation of the finance can be perfected was put forward.
    The tenth chapter was divided in the fourth part. In this part, the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the development on Financial Derivative Instrument in our country in future was discussed. In the end, he proposed the development tactics of the Financial Derivative Investment Instrument in our country and gave some suggestion on those question that how to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regulation on financial business.
引文
1.安杰山、徐莉主编:《金融市场与证券投资》,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陈彪如、马之騆编著:《国际金融市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陈东琪主编:《世纪之交的全球企业发展:企业改革新思路与方法》,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陈东琪、李茂生主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
    5.陈共、周升业、吴晓求主编:《证券投资分析——风险管理,基本分析,技术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6.陈浩武著:《体制转轨时期的中国资本市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7.陈雨露、赵锡军主编:《金融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陈湛匀、马照富主编:《创新金融工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4年版。
    9.陈正云著:《金融欺诈及其防治》,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10.戴国强、吴林祥著:《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1.何秉孟、刘溶沧、刘树成主编:《亚洲金融危机:最新分析与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12.胡继之主编:《金融衍生产品及其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
    13.胡奕明著:帕[汇风险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4.黄亚钧、林利军著:《投资银行实务:金融工程及其运用》,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年版。
    15.朗荣桑、黎谷主编:《投资学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6.李健著:《金融创新与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17.李雪松著:《博弈论与经济转型一一兼论中国铁路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8.林义相著:《金融资产管理一一金融产品与金融创新》,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9.刘金宝主编:《金融工程技术运用》,文汇出版社1998年版。
    20.刘金宝主编:《金融工程学趴文汇出版社1998年版。
    21.刘串飞著:《国际金融监管的新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2.龙永红、顾晓东著:《证券分析基础教程》,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
    23.马红霞、严红波、陈革著:《美国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武汉大学出社1998年版。
    24.邵以智主编:《证券投资学》,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5.施兵超著:《金融期货与期权》,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26.宋逢明著:《金融工程原理——无套利均衡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7.谭庆琏、张庆寿、周升业、王松奇主编:《投资业务风险管理全书》,中国金融出版社1994年版。
    28.陶琲、李经谋等著:《中国期货市场理论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29.田江海等著:《投资:主体多元化与方式多样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30.田江海著:《田江海选集》,山西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31.田江海著:《转轨期的中国投资》,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
    32.王健编著:《期货市场理论与实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3.王建国、刘锡良主编:《衍生金融商品》,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4.王松奇、李扬、王国刚编著:《金融学》,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
    35.王自力著:《反金融危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36.徐洪才著:《投资基金与金融发展》,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
    37.徐进前著:《金融创新》,中国法制出版社1994年版。
    38.许占涛著:《投资基金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9.杨炘著:《证券投资理论及应用》,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年版。
    
    
    40.杨有振编著:《金融创新与深化》,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
    41.张汉亚主编:《中国资本市场与证券投资展望》,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2.张维迎著:《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3.张幼文、干杏娣著:《金融深化的国际进程》,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
    44.张志平著:《金融市场实务与理论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版。
    45.赵海宽、郭田勇著:《中国金融体制改革20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46.周立著:《金融衍生工具发展与监管》,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年版。
    47.周正庆主编:《证券知识读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版。
    48.中国证监会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编:《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培训与考试统编教材(试行):证券交易》,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9.中国证监会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编:《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培训与考试统编教材(试行):证券投资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0.(美)保罗·克鲁格曼著,朱文晖、王玉清译:《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1.(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A·诺德豪斯著,胡代光等译:《经济学(第十四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52.(美)查里斯·R·吉斯特著,郭浩译:《金融体系中的投资银行》,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53.(美)科斯、哈特、斯蒂格利茨等著,(瑞)拉斯·沃因·汉斯·韦坎德编,李风圣主译:《契约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4.(美)道格拉斯·C·诺斯著,刘守英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55.(美)埃德加·E·彼得斯著,王小东译:《资本市场的混沌与秩序(第二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6.(美)弗兰克·J·法博齐、弗朗哥·莫迪利亚尼著:《资本市场:机构与工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57.(美)乔治·索罗斯著,孙忠、候纯译:《金融炼金术》,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
    58.(美)约翰,赫尔著、张陶伟译:《期权、期货和衍生证券》,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59.(美)约翰,墨菲著:《期货市场技术分析——期(现)货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利率(债券)市场之道》,地震出版社1997年版。
    60.(美)约翰·特雷恩著:《投资技巧》,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
    61.(美)马歇尔、班赛尔著,宋逢明等译:《金融工程》,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2.(美)默顿·H·米勒:《期货及衍生品市场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载《中国期货》,1995年12月18日,第9版。
    63.(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4.(美)罗纳德·I·麦金农著,周庭煜、尹翔硕、陈中亚译:《经济市场化的次序——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金融控制(第二版)》,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5.(美)斯蒂格利茨著:《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6.(美)威廉·F·夏普、戈登·J·亚历山大、杰弗里·V·贝利著:《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rentice Hall 出版公司1998年版。
    67.(英)朱利安·沃姆斯利著,马之騆、章汝荣等译:《国际金融辞典》,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68.(英)洛伦兹·格利茨著:《金融工程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9.(德)B·列斯查特著.逸菡译:《进行金融派生物交易的一种公式——评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载《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70.边桂莉:《对我国金融创新的思考》,载《求是学刊》,1999年第2期。
    71.曹凤岐:《关于发展投资基金的战略思考》,载《财贸经济》,1999年第2期。
    72.曹国琪:《论金融恶性投机的成因》,载《上海经济研究》,1999年第3期。
    73.曹啸、夏小欧:《关于中国发展金融衍生市场的理性思考》,载《城市金融论坛》,1999年第7期。
    74.陈彬:《国际金融市场:缺陷与监管》,载《当代财经》,1999年第4期。
    75.陈小悦、陈晓、顾斌:《中国股市弱型效率的实证研究》,载《会计研究》,1997年第9期。
    76.陈耀先:《中国证券市场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载《中国金融》,1998年第11期。
    77.陈晔、曲连刚:《从东南亚金融危机看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载《经济纵横》,1998年第3期。
    78.陈永生:《证券投资技术分析的假说辨析》,载《天府新论》,1999年第3期。
    79.程吉生、余正滚:《衍生金融工具与银行监管》,载《江西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80.程启智:《现代资产选择理论及其对我国改革的启示》,载《投资研究》,1996年第2期。
    81.池玉明、宋森刚:《证券投资基金:理想的投资工具》,载《现代财经》,1998年第12期。
    82.丁丽:《金融工程:金融创新的技术保证》,载《市场与发展》,1998年第11期。
    83.杜金岷:《论现代证券投资组合理论的发展与局限》,载《学术研究》,1999年第6期。
    84.杜厚文、樊会文:《论金融风险的根源》,载《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11期。
    85.鄂志寰:《从东南亚金融危机看国际游资对固定汇率制度的冲击》载《国际经济评论》,1997年第11期。
    86.樊志刚:《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启示》,载《城市金融论坛》,1997年第12期。
    87.冯彬:《证券投资策略与技巧》,载《金融科学》,1998年第4期。
    88.冯新民:《投资基金特征及其风险研究》,载《金融科学》,1999年第2期。
    89.付梦孜:《亚洲金融危机引发的几个问题》,载《现代国际关系》,1998年第1期。
    90.高扬:《金融市场噪声理论研究》,载《期货日报》,1999年3月3日第4版。
    91.龚国先:《中国股市过度投机问题探讨》,载《金融经济》,1998年第4期。
    92.韩德宗:《论我国证券市场的投机性》,载《投资研究》,1996年第2期。
    93.韩学丽:《浅谈如何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与风险控制》,载《经济与管理研究》,1998年第4期。
    94.郝继伦:《中国股票市场发展有待解决的十大问题》,载《现代金融导刊》,1998年第5期。
    95.何雁明:《证券市场交易监管机制的确立与管理》,载《当代经济科学》,1998年第5期。
    96.何泽荣、石宁、何军、傅瑜:《论国际投机资本》,载《经济学家》,1999年第1期。
    97.胡怀邦:《论金融衍生市场的经济功能》,载《金融科学》,1999年第2期。
    98.胡俞越、高扬:《金融市场噪声理论评述》,载《经济学动态》,1998年第10期。
    99.黄昌富:《我国股市过度投机问题初探》,载《经济体制改革》,1998年第4期。
    100.黄泰岩:《美国期货市场的规范化管理》,载《财贸经济》,1997年第11期。
    101.黄银柱:《东南亚金融风波的前因后果》,载《上海财税》,1997年第10期。
    102.纪承烽:《外汇投机理论评介》,载《经济学动态》,1998年第9期。
    103.江晓薇:《关于证券市场监管的探索》,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104.蒋志芬等:《金融自由化对国际金融业的冲击及我国的对策》,载《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97年第6期。
    105.荆林波:《期货市场的市场效率与管理效串》,载《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8年第12期。
    106.课题组:《金融工程与金融风险防范》,载《上海经济》,1998年第4期。
    107.课题织:《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发展与国际化研究》,载《财经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2期。
    108.李冰山:《金融工程论》,载《财贸研究》,1998年第2期。
    109.李曼云:《当代国际金融投机特点及对策思考》,载《南开经济研究》,1999年第1期。
    110.李茂生:《关于金融工程及其在我国的运用问题》,载《东北财经大学中报》,1999年第1期。
    
    
    111.李念斋:《中国股市过度投机的原因与对策研究》,投资研究,1997年第2期。
    112.李强:《论发展中的中国期货市场》,载《财经问题研究》,1998年第11期。
    113.李扬、余永定等:《强化金融监管、防范内外风险》载《经济改革与发展》,1997年第11期。
    114.栗勤:《试论金融衍生市场监管的国际动态》,载《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115.黎笙、孙明黎:《中国股市启示录》,载《经济日报》,1998年8月15日第5版。
    116.梁国勇:《关于在我国开设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的设想》,载《财经研究》,1997年第11期。
    117.梁衡义、阎石:《证券组合理论与我国的证券市场》,载《辽宁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118.林方时:俨大鳄”之吻与泪(索罗斯之谜)》,载《中流》,1999年第1期。
    119.林幼平、张澍:《金融风险相关问题研究综述》,载《经济评论》,1998年第6期。
    120.刘崇敏、王建民:《我国股票市场现存的问题及对策》,载《金融与经济》,1998年第6期。
    121.刘谷英:《对我国证券市场监管问题的研究》,载《现代金融导刊》,1998年第4期。
    122.刘鸿儒:《亚洲金融危机及其教训》,载《银行与企业》,1998年第4期。
    123.刘也:《他没有“过度投机”的概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得土默顿·H·米勒访谈录》,载《中国期货》,1995年12月18日,第11版。
    124.刘云龙:《试论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及监控》,载《投资研究》,1996年第2期。
    125.卢毅:《从投机性冲击看东南亚货币危机》,载《证券市场导报》,1997年第12期。
    126.马兴、于新生:《理性的困惑:金融决策中的人类行为分析》,载《世界经济文汇》,1998年第6期。
    127.钱文挥:《论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控制》,载《上海投资》,1998年第4期。
    128.饶国平:《建立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调控监管体系的思考》,载《新疆金融》,1998年第3期。
    129.尚理慧:《浅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业管理体制》,载《中国改革报》1998年12月22日,第4版。
    130.申长友:《试论中国证券市场的规范与监督管理》,载《经济纵横》,1997年第10期。
    131.沈华珊:《形成金融危机的非线性机制》,载《经济科学》,1999年第2期。
    132.沈建新:《恢复国债期货试点的方案选择》,载《上海投资》,1997年第10期。
    133.沈静:《亚洲金融危机给我国金融管理的启示》,载《审计与经济研究》,1999年第2期。
    134.施兵超:《衍生性金融工具与金融风险管理》,载《财经研究》,1998年第5期。
    135.施兵超:《我国开办股价指数期货交易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载《财经研究》,1998年第6期。
    136.史代敏、杜丹青:《沪深股票市场弱有效性对比研究》,载《财经科学》,1997年第6期。
    137.石正华:《试行做市商制度推动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载《金融时报》,1998年8月12日。
    138.宋逢明:《金融工程:工程思维金融金融领域》,载《科学》,1998年第3期。
    139.宋平、杨琦峰:《令人瞩目的金融了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银行与企业》,1999年第1期。
    140.宋清华:《论金融监管、金融内控与金融风险》,载《江汉论坛》,1999年第1期。
    141.宋艳:《中外证券业立法监管的比较、分析和前瞻》,载《投资研究》1999年第7期。
    142.孙强:《中国期货市场的监管及风险防范》,载《财经问题研究》,1998年第11期。
    143.孙晓芹:《美国理财大师的投资理念》,载《厂长经理日报》,1998年5月29日。
    144.唐卉:《我国期货市场的建立与完善》,载《国际经济合作》,1997年第11期。
    145.唐万蕊:《从我国融资格局的变化看证券市场的作用》,载《现代金融导刊》,1998年第5期。
    146.陶增骥:《东亚金融危机的根源和若干启示》,载《财政研究》,1999年第3期。
    147.童士清:《从金融意识角度看金融体制改革:一种解说》,载《河北经贸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148.王桂堂:《金融工程:现代金融市场创新的技术动力》,载《黑龙江财专学报》,1997年第5期。
    149.王舒:《资本市场投机行为模式综述》,载《经济学动态》,1998年第11期。
    150.魏杰:《中国股市四论》,载《现代金融导刊》,1998年第11期。
    151.魏靖、徐剑明:《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其启示》,载《亚太经济》,1997年第6期。
    152.文景舒:《’97诺贝尔经济经学奖得主体斯指出:金融衍生商品有助于稳定市场》,载圳
    
    特区报》,1998年3月9日第8版。
    153.温楷正、雷宣云:《加快我国金融工程的发展》,载《珠江经济》,1998年第9期。
    154.吴世农:《上海股市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关系的实证研究》,载《经济研究》,1998年第4期。
    155.徐加根:《金融危机:一个非线性经济学的微观机理》,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156.徐加根、刘勇:《试析金融风险向金融危机转化过程中的非线性机制》,载《当代经济研究》,1999年第2期。
    157.阎冀楠、张维、刘志弘:《金融创新及金融工程的发展趋势》,载《金融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11期。
    158.杨长利:《中国股市过度投机的分析及治理对策》,载《经济问题探索》,1997年第10期。
    159.杨德勇:《论中国金融监管的现状及模式选择》,载《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160.杨峰:《市场投机者的行为特点及对市场的影响》,载《投资研究》,1996年第11期。
    161.杨光、傅尔基、刘震宇:《论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类型与成因及其监管趋势》,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162.杨建军:《信息金融博弈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载《现代金融导刊》,1997年第5期。
    163.杨培雷:《论金融市场有效性问题——兼谈我国有效金融市场建构》,载《经济评论》,1998年第2期。
    164.杨玉川:《对我国发展金融期货期权市场的探讨——以国际金融期货期权市场的发展为实证》,载《南开经济研究》,1998年第4期。
    165.易纲、赵晓、江慧琴:《对冲基金·金融风险·金融监管》,载《国际经济评论》,1999年第1/2期。
    166.于立新:《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波及效应及防范对策》,载《经济管理》,1998年第4期。
    167.袁东:《中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载《国有资产管理》,1999年第2期。
    168.袁管华:《创新与监管:金融业发展的永恒主题》,载《中国金融》,1998年第10期。
    169.曾康霖:《当前金融危机引发的几个问题》,载《财经科学》,1998年第2期。
    170.张敦胜:《纳什均衡和社会博弈》,载《当代经济研究》,1998年第4期。
    171.张满林:《谈我国证券监管体制》,载《辽宁商专学报》,1997年第4期。
    172.张群群:《论期货市场的分散风险功能》,载《金融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5期。
    173.张首映:《对冲基金与国际炒家》,载《人民论坛》,1998年第11期。
    174.张兴胜、杨学钰:《证券投资基金代理人风险和效率损失的理论分析》,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0年第1期。
    175.张幼文:《新兴市场金融风险的特征与防范(墨西哥、尔南亚与中国的比较分析)》,载《国际商务研究》,1998年第2期。
    176.赵晓雷:《中国资本市场实证分析》,载《财经研究》,1998年第10期。
    177.郑良芳:《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状况、问题及建议》,载《银行与企业》,1998年第4期。
    178.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报告课题组:《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179.周斌、唐珏岚:《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障碍分析》,载《浙江金融》,1998年第10期。
    180.周立:《西方金融工程学的发展》,载《世界经济》1997年第9期。
    181.周建松:《金融工具创新:中国的实践和探索》,载《云南财贸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182.周晓志:《论金融监管主客体关系》,载《财经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4期。
    183.朱国华、余宙:《建设我国期货市场做市商制度》,载《财贸经济》,1998年第10期。
    184.朱宏伟:《证券市场监管主体利监管方式的国际比较》,载《上海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185. A. Admati and P. Pfleiderer: A Theory of Imtraday Patterns: Volume and Price Variability,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 Spring, 1988.
    186. A. Admati and P. Pfleiderer: Divede and Conquer: A Theory of Intraday and Day-of-the-Week Mean Effects,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 1989.
    
    
    187. A. Admati and P. Pfleiderer: Sunshine Trading and Financial Market Equilibrium,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4,1991.
    188. A. Madhavan: Trading Mechanisms in Securities Markets, Journal of Finance 47, 1992.
    189. A. S. Kyle: Continuous Auctions and Insider Trading, in Econometrica 53,1985.
    190. A. S. Kyle: Informed Speculation with Imperfect Competition,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56,1985.
    191. Clifford W Smith & Charles W. Smithson: The Handbook of Financial Engineering, Harper & Row, 1993
    192. C. W. Holden and A. Subrahmanyam: Long-lived Private Information and Imperfect Competition, Journal of Finance 47,1992.
    193. F. D. Foster and S. Viswanathan: A Theory of the Intraday Variations in Volume, Variance and Trading Costs in Securities Makets,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3,1990.
    194. Frost, Alfred J. And Robert R Prechter: Elliott Wave Principle, Key to Stock Market Profits. Chappaqau, NY: New Classics Library, 1978.
    195. John D. Finnerty: Financial Engineering in Corporate Finance: An Overview, Financial Management, Winter 17,1988 .
    196. K. Back: Insider Trading in continuous Tim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5,1992.
    197. Lawrence Galitz: Financial Engineering, Pitman Publishing, 1994.
    198. Marshall, John F, and Vipul K: Financial Engineering: A Complete Guide to Financial Innovation, New York, 1992.
    199. Maurice G. Kendall: The Analysis of Economic Time series. Part I:Price, Journal of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96, in Paul H. Cootner: The Random Character of Stock Market Pric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64.
    200. Merton H. Miller: Financial Innovation, The last Twenty years and the Next,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Dec., 1986.
    201. M. Spiegel and A. Subrahmanyam: Informed Speculation and Hedging in a Noncompetitive Securities Market,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5,1992.
    202. Richard J. Teweles, Charles V. Harlow and Herbert L. Stone: The Commodity Futures Game, New York, McGraw-Hill, 1971.
    203. Zvi Bodie, Alex Kane, and Alan J. Marcus: Investments, Irwin/McGraw-Hill, 199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