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进入资本市场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资本市场与商业银行的发展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国内资本市场发展迅猛和我国银行业已经实行全面对外开放的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形势严峻,经营压力很大。论文研究目的旨在从资本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这一角度来探讨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问题,或者说是从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的关系这一角度来研究商业银行。作者想在深入探讨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关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关于商业银行上市与机制完善、商业银行的资本市场业务创新以及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融合的风险与监管等问题的思考。论文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有:①制度分析和供求分析的方法;②历史分析的方法和比较研究的方法;③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在理论实证上靠理论逻辑演绎自身,在经验实证上主要限于一般性数据罗列。
     论文研究总体上沿着从理论到实践的思路,首先是充分奠定商业银行进入资本市场的坚实理论基础,然后对商业银行进入资本市场的重要途径、业务创新以及风险监管等现实问题逐一进行具体论述。从篇章结构的安排来看,除引言外,论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主要通过对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关系的理论分析来阐述商业银行进入资本市场的理论基础。在这一部分,作者从默顿和博迪的金融功能观、系统论、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理论、金融资产同质性理论、金融资源共享理论、金融共生理论等多个角度对商业银行进入资本市场问题进行全方位的理论分析。作者认为,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既竞争又互补的关系,两者不是可以完全替代的。
     第二章主要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对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协调发展的国际经验作一整理总结,并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作一梳理,按照“洋为中用”和“古为今用”的原则,结合资本市场发展对中国商业银行已经产生重大影响的事实,充分揭示中国商业银行进入资本市场的现实意义。同时分别以美国和中国的数据为基础对证券资产与传统商业银行总资产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第三章主要对商业银行上市,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上市,这一商业银行进入资本市场的重要途径作一专门分析。作者对商业银行上市中存在的诸如商业银行上市的现实意义、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路径选择、商业银行IPO定价、商业银行上市的法律问题、商业银行信息披露问题、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中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与控制权问题以及关于股票期权、员工持股计划等激励机制建设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
     第四章主要探讨商业银行的资本市场业务创新问题。其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操作层面的。作者首先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进行理论诠释,介绍国际上商业银行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的经验,然后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提出推进金融混业经营的供需因素,指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可以经营的业务范围,并对银行全能化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继而,作者对商业银行开展资本市场业务的原则、发展战略等问题提出思考,最后作者对一些需要着力发展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作一介绍,比如财务顾问业务、企业重组并购业务、银团贷款业务、资产证券化等具体业务。
     第五章主要分析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相互融合的风险及其监管。作者首先对商业银行上市的风险、信贷资金入市的风险以及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等拓展资本市场业务可能带来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我国实际,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风险监管战略,并对风险监管体系构建、以及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融合的风险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论文主要创新之处是:
     1.选题上的创新。论文跳出了就商业银行论商业银行的传统局限,明确以商业银行进入资本市场问题研究作为题目,这在以往所有论著和文献检索中并不多见。从这个意义上说,论文选题有些新意。
     2.理论分析的创新。论文从多个视角对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既竞争又互补的关系,从而使论文在前人基础上对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之间关系的理论分析有所发展。
     3.论文对有关中外金融史料和现实中的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协调发展的内容进行了整理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商业银行进入资本市场是各国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大趋势;第二,证券市场发展并未对商业银行资产增长产生显著负面影响。
     4.论文对中国商业银行上市的路径选择、商业银行IPO定价、商业银行上市的法律问题、商业银行信息披露问题进行了探讨。
     5.论文提出了商业银行上市后实行员工持股计划和股票期权的政策建议。
     6.论文提出了可以进一步放宽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入股比例、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要坚持国有的观点,指出设置“金股”是我国政府保持国有商业银行战略控制权的有效途径。
     7.论文提出银行全能化是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目标模式的观点,指出商业银行发展资本市场业务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提出了商业银行发展资本市场业务的总体战略思路。
     8.论文对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风险、信贷资金入市的风险、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风险等问题进行了专门分析,提出了建立中国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体制和风险监管体系等政策建议。
It is interdependent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 market and commercial banks. Under the situation that the domestic capital market development is fast and the banking industry of our country has already been completely open, commercial banks' management of our country is rigorous. The research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be into th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from the angl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 market affects on commercial banks.In other words,the paper researches commercial bank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commercial banks and capital market.The writer wants to probe into such questions as below:the relation between commercial banks and capital market, listing of banks,the capital market business innovation of commercial banks,risk supervision on the fusion of commercial banks and capital market.The writer mainly uses the following several kinds of research approaches:①the method of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supply-demand analysis;②the method of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③the normative analysisi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 positive analysis method.
     Generally speaking,train of thought in writing i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At first,the writer establish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hat commercial banks enter capital market.Then the writ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t way that commercial banks enter capital market, business innovation , risk supervision etc.The paper includes the preface and five chapters.
     Chapter 1 mainly elaborat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hat commercial banks enter capital market by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commercial banks and capital market. In this part,the writer examines this matter from various angles,which include Merton and Bodie's functional 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theory, systematic theory,scale-economy and scope-economy theory,fmancial asset similar nature theory,financial resources sharing theory,financial symbiotic theory etc.The writer points out that the relation between commercial banks and capital market is competitive and interdependent.Each of them can not be completely replaced by the other.
     Chapter 2 sorts out and summarizes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that commercial banks and capital market are coordinated in som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from the point of positive analysis view.In this part,the writer sorts out the developing history of China commercial banks also.According to the fact that capital market has greatly affected commercial banks,the writer reveals the realistic meaning that commercial banks enter capital market in China.At the same time,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relation between security assets and traditional commercial bank's assets by using the data of America and China.
     Chapter 3 mainly anylyzes listing of banks,especially the listing of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which is an important way that commercial banks enter capital market.In this chapter,the writer will discuss the following problems: the realistic meaning of listing of banks,the path choice of listing of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 the pricing of commercial bank's IPO,the legal issues of bank listing,th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of commercial banks, introducing foreign strategic investor and control right issues of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during bank restructuring,stock option and 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s (ESOP) etc.
     Chapter 4 mainly discusses the capital market business innovation of commercial banks.Most contents of them belong to the operating field.In this chapter,the writer gives some theory annotation to the commercial bank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introduces some experience that commercial banks become bigger and sronger by using capital market in the world first.Then the writer puts forward some supply-demand factors that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operation of finance from the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gle, points out the business scope of commercial bank in China and analyzes the trend of universal banking. Afterwards,the writer puts forward the principle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that commercial banks develop capital market business.Finally,the writer introduces some investment-banking business of commercial banks, such as financial consultation, enterprise merger and acquisition,banking syndicate loans arrangement,and 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 etc.
     Chapter 5 mainly analyzes the risk factors and risk supervision about the fusion of commercial banks and capital market.In this chapter,the writer first points out the risk of listing of banks,credit fund getting into stock market,and commercial banks establishing fund management company etc.Then the writer puts forward risk supervision strategy,and advances some suggestions about the problem that how to construct risk supervision system and how to guard against or control the fusion-risk of commercial banks and capital market.
     The paper's main innovation is as follows:
     1.It is the innovation in choosing subject.The paper jumpes out of the traditional limit that discusses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area of commercial banks.The writer chooses studying on the problem of commercial banks entering capital market as the paper's title,which is not offen seen in the past works and documents.The paper's choosing subject has some new meaning from this angle.
     2.It is the the innovation in theory analysis. The paper elaborates the relation between commercial banks and capital market from various angles,completely analyzes the relation between commercial banks and capital market,which is competitive and interdependent.Therefore,the paper develops the theory analysis between commercial banks and capital market based on the former research.
     3.The paper sorts out and summarizes the contents that commercial banks and capital market are coordinated i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financal history and reality from the point of positive analysis view.The paper's conclusion is as follows:First,it is a trend of modern commercial banks that commercial banks enter capital market in all countries;Secondly,the development of securities market has not clearly negatively influenced the increase of commercial bank's assets.
     4.The paper discusses the path choice of listing of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 the pricing of commercial bank's IPO,the legal issues of bank listing,th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of commercial banks etc.
     5.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olicy suggestion that commercial banks carry out stock option and 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s (ESOP) after listing of banks.
     6.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viewpoint that our country can loose the stock right structure limit that foreign capital invest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The paper also insists on that the government of our country should controle the ownership of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during the process of our country's banking reform.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government can maintain its strategic control over banks by setting up golden share in the stock right structure of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7.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universal banking is the goal mode of our country's commercial bank operarional transformation,and commercial banks develop capital market business should persist in the principle of doing or not doing. The paper advances the integrated strategic thought that commercial banks develop capital market business in China.
     8.The paper analyzes the risk factors of listing of banks,credit fund getting into stock market,and commercial banks establishing fund management company etc.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setting up coordination committee of financial supervision in China, constructing the unified financial supervision system and risk supervision system etc.
引文
① [美]兹维·博迪 罗伯特·默顿.《金融学》[M],中译本,第26-27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① 林广明 谭庆华.金融资源论:对金融功能观与金融机构观的综合研究[J],《金融论坛》,2004(6),第3页。
    ① 袁立.金融功能观点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2.第10页.
    ① 廖理 汪韧 陈璐.《探求智慧之旅:哈佛、麻省理工著名经济学家访谈录》[Z],第91-103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
    ① [西]哈维尔·弗雷克斯、[法]让·夏尔·罗歇著,刘锡良主译:《微观银行学》(Microeconomics of Banking)[M],第2页.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② 潘英丽.《全球视角的金融变革》[M],第72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① 在线信用卡交易是指在公共网络(主要是因特网)上通过信用卡进行购物支付、转账等,较传统的信用卡交易方式更加方便快捷;电子现金(E-cash)是由Digicash推出的因特网电子支付系统,属于见票即付的模式;赛博硬币(Cybcr coin)是由赛博现金(Cyber cash)推出的因特网上的电子支付系统,属于薄记模式;维萨现金(Visa cash)是维萨集团大力推广的智能卡钱包:Mondex也是智能钱包,但和维萨现金比有不少优势,如Mondex在卡和卡之间可直接进行资金划拨。参见莫泰山:《信息技术革命与电子银行业》[A],载唐旭等:《金融理论前沿课题》[C],第235-238页,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② [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金融稳健与亚洲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8年第3期。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第453页,人民出版社,1975。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第688页,人民出版社,1975。
    ③ 转引自:宋清华.《金融体系:变迁与现代化》[R],第36-37页,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3年1月。
    ④ 黄少安 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J],《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
    ① 何自云.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管理金融风险——兼论商业银行的未来[J],《财经科学》2002年第5期。
    ① 原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指出,资本市场要发挥四个方面的功能:资源配置、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参见周小川:《改革和发展中的中国证券市场》[EB/OL],中国证券网,2002年3月21日。
    ② Tim S. Campbel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Markets, and Economic Activity, U. S. A. Mc Graw-Hill lnc.1982.p2.
    ③ 《列宁全集》[C],第32卷,中文2版,第18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① 转引自孟纪新.国际银行业的发展:全球化、多元化、网络化[J],《国际经济合作》2001年第7期。
    ① 转引自周骏等主编:保险业与资本市场[R],第10页,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① 庄乾志.银行发展:市场化与国际化[M],第363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① 王常柏 纪敏.金融资产同质性:关于全能银行的一个理论分析[J],《金融研究》2002年第6期。
    ① 程卫红.资源共享:混业经营的基础[J],《金融研究》2002年第7期。
    ① 袁纯清.金融共生理论与城市商业银行改革[M],第3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9月第1版。
    ① 参见A. E. Douglas, Symbiolic Interactions, 1994,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1-11; V. Ahmadjian, Symbiosis: an 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association, 1986,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P1-10.
    ② 袁纯清.金融共生理论与城市商业银行改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9月第1版。
    ① 关于共生不同类型的有关描述详见袁纯清的著作:金融共生理论与城市商业银行改革[M],第12-1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9月第1版。
    ① 本部分参考了桂荷发的研究成果。桂荷发.现代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关系的理论分析与实证考察[J],《金融论坛》,2002(6)。
    ① 许新 郑东生.俄罗斯金融体制的改革[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年第6期。
    ② 凌激.俄罗斯金融体制面面观[J],《国际经济合作》2001年第12期。
    ① 兰日旭.金融现代化之路——以近代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性分析为中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9月。
    ② 黄遵楷:《调查币制意见书》,第十八条,载《中国近代币制问题汇编》,第663页,转引自兰日旭著:《金融现代化之路——以近代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性分析为中心》[M],第70页,商务印书馆,2005年9月。但据1980年《大众日报》“银行小史”一文的说法,“最早提到银行一词的,是咸丰六年,即1856年,在香港出版的一本书中有‘银行钱票’一语。”参见《大众日报》,1980年7月24日,第3版。
    ① 《信成银行章程》,转引自陆兴龙:上海华资银行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J],《档案与历史》(沪),1989年第6期。
    ① 中国信托业之现在与将来[N],《银行周报》第十六卷第三十八号(总第七六九号),民国二十一年十月四日,第6页。
    ② 徐沧水.银行与交易之关系[N],《银行周报》第四卷第八号,民国九年三月十六日,第13-14页。
    ① 杨荫溥.中国之证券市场[J],《东方杂志》第二十七卷第二十号,民国十九车十月二十五日。
    ② 裕孙.论银行之系统及其经营(上)[N],《银行周报》第十二卷第十四号(总第五四五号),民国十七年四月十七日。
    ① 温家宝提出今后金融工作总体要求[EB/OL],2007年1月20日,新华网。
    ① 邵东亚.金融业的分与合:金融演进与中国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② [日]铃木淑夫著,王秉荣、马细松、邹燕明译:《日本银行的货币政策及其调节机能》[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5。
    ① 米建国 刘惠好.资本市场发展对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J],《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
    ① 王树同.资本市场结构调整与商业银行经营转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3期。
    ① 王树同.资本市场结构调整与商业银行经营转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3期。
    ① 宋清华.论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发展中的作用[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① 本部分主要参考了何自力的研究成果。参见何自力:《商业银行的边界:经济功能与制度成本》[M],第185-186页,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① 陈红.上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的构建与完善[J],投资研究,2006(08)。
    ② 徐加胜.商业银行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投资研究,2005(09)。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第4卷,第49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8年版。转引自黄达主编:货币银行学[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54页,1999年3月第1版。
    ① 《列宁全集》[C],第32卷,第18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年中文2版。转引自黄达主编:货币银行学[Z],第154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
    ② 《列宁全集》[c],第32卷,第19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年中文2版。转引自黄达主编;货币银行学[Z],第154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
    ③ 《列宁全集》[C],第32卷,第19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年中文2版。转引自黄达主编:货币银行学[Z],第154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
    ④ 《列宁全集》[C],第32卷,第299-30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年中文2版。转引自黄达主编:货币银行学[Z],第155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
    ⑤ 《列宁全集》[C],第34卷,第20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年中文2版。转引自黄达主编:货币银行学[Z],第155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
    ⑥ 拉·波塔等学者运用来自世界上92个国家(每个国家选取该国前十大银行中由该国政府所拥有的资产份额)的关于政府对银行所有权的资料,研究发现政府对银行的所有权在全世界过去是、现在仍然是非常普遍:平均而言,1970年10家最大银行的59%的股权为政府所拥有,而1995年仍有42%的股权是国有的。参见:拉·波塔等:政府对银行的所有权[J],比较,第6辑。
    ① 曲直.四大商业银行问鼎上市路[N],人民政协报,2004年1月19日。
    ① The Economics of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 6th ed. by Frederic S. Mishkin, Addsi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Inc., 2002. pp.269-270, pp.271-273.
    ②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Industries, Vol.2, Service & Non-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ed. By Rebecca Marlow-Ferguson, Gale Group, 2001. pp. 806-808;袁方.花旗帝国[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① 刘明康主编:《2002-2003国际金融报告》[R],第238-240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① 张艳.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途径研究[M],235-236页,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① 胡婕.资本市场发展与商业银行资本市场业务创新[J],中国金融,2003年第23期。
    ① 莫衍.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模式设计[J],改革,2005年第6期。
    ① 该案例转引自莫衍: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模式设计[J],改革,2005年第6期.
    ① 田瑞璋主编,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Z],第313页,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10月。
    ① 田瑞璋主编,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Z],第407页,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10月。
    ① 胡浩主编.银证合作[Z],第228页,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3月。
    ① 冀志斌 高小军.国有银行上市风险分析[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① 徐加胜.金融高管频频出事的制度分析[N],经济参考报,2005年6月18日。
    ① 徐加胜.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路径、风险和防范化解对策[J],北京金融,2007(02)。
    ① 宋清华.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金融风险问题[J],投资研究,2002年第1期。
    ① 邢会强.内地银行赴港上市后面临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金融论坛,2006年第5期,第33页。
    ① 徐加胜.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路径、风险和防范化解对策[J],北京金融,2007(02)。
    ① 陈彩虹.如何控制信贷资金入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6月30日第5版。
    [1]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中文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M].中文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中文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C].中文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C].中文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C].中文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C].中文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卷[C].中文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9] 列宁.列宁全集第32卷[C].中文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0] 列宁.列宁全集第34卷[C].中文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1] 张大军.我的宇宙观——打开宇宙的另一扇门[M].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6.
    [12] 张大军.我的宇宙观——广义与狭义生命论[M].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6.
    [13] 张大军.我的宇宙观——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M].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6.
    [14] 张大军.苍茫的抉择——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探索(上、下册)[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3.
    [15] 张大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运行机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
    [16] 张大军.改革的雷区——关于所有制改革问题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17] 张大军,白津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问题[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8] 中央党校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组编.列宁论银行和银行的作用(文章节录)[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图书馆内部资料,1983.10.29
    [19]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中国第一家银行[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0] 廖理,汪韧,陈璐.探求智慧之旅:哈佛、麻省理工著名经济学家访谈录[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1] 唐旭.金融理论前沿课题(第二辑)[C].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2] 唐旭等.金融理论前沿课题[C].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23] 宋清华.金融体系:变迁与现代化[R].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3.
    [24] 邵东亚.金融业的分与合:金融演进与中国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5] 成思危.路线及关键:论中国商业银行的改革[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6] 黄达.货币银行学[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7] 谢平,焦瑾璞.中国商业银行改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8] 冉光和主著.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9] 尧金仁.金融企业上市的国际视角及中国的探索[Z].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30] 黄鉴晖.中国银行业史[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4.
    [31] 尹恒.银行功能重构与银行业转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2] 马丽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中介[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33] 兰日旭.中国金融现代化之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4] 宋玮等.市场化进程中的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5] 俞乔,邢晓林,曲和磊.商业银行管理学[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36] 胡浩.银证合作[Z].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7] 白钦先,郭翠荣.各国金融体制比较[Z].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38] 王国刚.中国资本市场热点分析——政策研究报告[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39] 潘英丽.全球视角的金融变革[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40] 袁方.花旗帝国[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41] 刘明康.2002-2003国际金融报告[R].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2] 曾康霖 高宇辉.中国转型期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43] 谢平,蔡浩仪等.金融经营模式及监管体制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44] 马庆国 汪蕾.金融企业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5] 吴晓求.中国资本市场分析要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6] 吴晓求.股权分置改革后的中国资本市场[R].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7] 吴晓求.建立公正的市场秩序与投资者利益保护[R].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8] 吴晓求主笔.中国金融大趋势:银证合作[R].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9] 吴晓求主笔.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中国的战略选择[R].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0] 何自云.商业银行的边界:经济功能与制度成本[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51] 田瑞璋主编.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Z].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52] 周业安.金融市场的制度与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3] 李洁.银行制度创新与全能银行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4] 张杰.经济变迁中的金融中介与国有银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5] 张杰.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56] 李健主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宏观视角分析[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57] 叶辅靖.全能银行比较研究——兼论混业与分业经营[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58] 周骏 张中华 刘冬姣主编.保险业与资本市场[R].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59] 曹凤岐主编.中国商业银行改革与创新[C].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60] 巴曙松.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61] 周骏.马克思的货币金融理论[Z].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62] 江春.现在西方货币金融理论[Z].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63] 胡怀邦.国有金融机构发展与监管[C].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64] 郑先炳.解读花旗银行[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65] 袁纯清.金融共生理论与城市商业银行改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66] 林少宫 李楚霖.简明经济统计与计量经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67] 庄乾志.银行发展:市场化与国际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8] 台冰.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9] 李文江.狼与银行[Z].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70] 谈儒勇.金融发展的微观动因及效应:理论与证据[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71] 余波.金融产品创新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72] 王元龙.中国金融安全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73] 李木祥,钟子明,冯宗茂.中国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74] 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75] 骆玉鼎.信用经济中的金融控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76] 成思危.虚拟经济论丛[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
    [77] 应展宇.储蓄-投资转化中的资本市场——功能视角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8] 彭兴韵.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与金融自由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79] 李素梅.金融市场与证券投资[Z].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80] 张艳.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途径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81] 李宽.全能银行与中国银行业未来[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82] 韩玲慧.经济发展中的银行体系[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83] 季爱东.银行新中间业务与法律问题[Z].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84] 李金泽.银行业变革中的法律问题[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85] 张炜,李金泽,何正启,梅明华.银行改制上市法律问题与规制比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86] 王建民.战略管理学[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7] 祁群.商业银行经营管理[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8] 李扬,王松奇.中国金融理论前沿[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89] 孙凌燕,刘敏,卓尚进.资本乏魅——建行上市的东方舞步[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
    [90] 宋玮.国有商业银行治理机制研究[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
    [91] 肖春海.金融业混业经营条件下的金融监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92] 易宪容,黄少军.现代金融理论前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93] 魏春旗,朱枫.商业银行竞争力[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94] 叶永刚,顾京圃等.中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研究、设计与实施——金融工程在中国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95] 柳欣.资本理论——有效需求与货币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96] 康书生.银行制度比较与趋势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97] 赵炳贤.资本运营论[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
    [98] 杜恂诚.金融制度变迁史的中外比较[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99] 刘晔.资本市场发展与财政制度变革[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100] 杨再平.效能观点:透视中国金融前沿问题[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101] 李承友.资本市场与企业制度创新[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102] 盛立军.中国金融新秩序:混业经营和民营金融[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03] 李强,夏样芳.商业银行问题贷款管理[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0.
    [104] 刘淑兰:商业银行内部控制[Z].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105] 张民.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制[Z].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0.
    [106] 杨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Z].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107] 施兵超,杨文泽.金融风险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108] 董晓时.金融结构的基础与发展[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109] 王先玉.现代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与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110] 葛奇.美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111] 刘赛红.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创新发展论[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4.
    [112] 葛兆强.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导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113] 陈彩虹.历史演进中的现实选择[C].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114] 王松奇.思考金融问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15] 顾晓敏.国有商业银行盈利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116] 焦瑾璞.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117] 赵毅.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与处置[Z].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118] 袁管华.开放条件下的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创新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19] 刘波.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120] 马蔚华.因势而变[C].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121] 黄德根.公司治理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122] 武捷思.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行为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
    [123] 王华光.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制度构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124] 迟为国.中国商业银行体制构造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125] 徐滇庆.金融改革路在何方——民营银行200问[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26] 王江.转轨经济中商业银行制度变革与风险控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27] 陈华.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28] 焦瑾璞.WTO与中国金融业未来[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129] 范肇臻.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创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130] 段永宽.加入WTO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金融创新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131] 《建设银行报》副刊部编:中国宏观经济与政策解析[C].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
    [132] 谢德仁.经理人激励与股票期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33] 王珏.耕者有其田劳者有其股[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134] 厉以宁.市场经济的足迹[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135] 厉以宁.中国经济改革与股份制[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36] 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37] 张五常.经济解释——张五常经济论文选[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38] 马洪,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报告选[C].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
    [139] 钱颖一.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40] 杨瑞龙.与企业家对话[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141] 涂平,李其,张维迎.北大工商管理论丛[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42] 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43]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44] 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
    [145] 张军.现在产权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46] 石磊.现代企业制度论——委托代理制下的竞争与管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
    [147] 袁志刚.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特征及其调控[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
    [148] 周天勇.走出决策的经济学误区[C].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149] 刘小玄.中国转轨过程中的产权和市场——关于市场、产权、行为和绩效的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50] 林毅夫,蔡昉,李周.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51] 刘嗣明.中国经济需求不足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52] 桑润生.简明近代金融史[Z].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
    [153] 中国证券业协会编.证券发行与承销[Z].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154] 李曜.证券投资基金学[Z].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155] 巴曙松.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156] 袁立.金融功能观点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2.
    [157] 高扬.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上市分析[D].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58]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5[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159] 中国金融学会主办,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2005中国金融年鉴[Z].2005.11.
    [160]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人民银行法、公司法、证券法等法规.
    [161] 迟慧.关于商业银行融入资本市场问题的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论文专刊),2002.
    [162] 马蔚华.资本市场深化与商业银行发展[J].中国金融,2003(13).
    [163] 林广明,谭庆华.金融资源论:对金融功能观与金融机构观的综合研究[J].金融论坛,2004(6).
    [164] 黄少安,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J].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
    [165] 何自云.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管理金融风险——兼论商业银行的未来[J].财经科学,2002(05).
    [166] 周小川.改革和发展中的中国证券市场[EB/OL].中国证券网,2002年3月21日.
    [167] 孟纪新.国际银行业的发展:全球化、多元化、网络化[J].国际经济合作,2001(07).
    [168] 沈军,白钦先.金融结构、金融功能与金融效率——一个基于系统科学的新视角[J].财贸经济,2006(01).
    [169] 王常柏,纪敏.金融资产同质性:关于全能银行的一个理论分析[J].金融研究,2002(06).
    [170] 程卫红.资源共享:混业经营的基础[J].金融研究,2002(07).
    [171] 桂荷发.现代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关系的理论分析与实证考察[J].金融论坛,2002 (6).
    [172] 许新,郑东生.俄罗斯金融体制的改革[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06).
    [173] 凌激.俄罗斯金融体制面面观[J].国际经济合作,2001(12).
    [174] 陆兴龙.上海华资银行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J].档案与历史(沪),1989(06).
    [175] 中国信托业之现在与将来[N].《银行周报》第十六卷第三十八号(总第七六九号),民国二十一年十月四日.
    [176] 徐沧水.银行与交易之关系[N].《银行周报》第四卷第八号,民国九年三月十六日.
    [177] 杨荫溥.中国之证券市场[J].《东方杂志》第二十七卷第二十号,民国十九车十月二十五日.
    [178] 裕孙.论银行之系统及其经营(上)[N].《银行周报》第十二卷第十四号(总第五四五号),民国十七年四月十七日.
    [179] 温家宝提出今后金融工作总体要求[EB/OL].2007年1月20日,新华网.
    [180] 米建国,刘惠好.资本市场发展对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J].宏观经济研究,2002(05).
    [181] 王树同.资本市场结构调整与商业银行经营转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03).
    [182] 宋清华.论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发展中的作用[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
    [183] 陈红.上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的构建与完善[J].投资研究,2006(08).
    [184] 郭世坤.员工持股计划:应重视的产权制度与激励机制[J].中国金融,2006(10).
    [185] 曲直.四大商业银行问鼎上市路[N].人民政协报,2004年1月19日.
    [186] 程立波.银行业金融创新[J].《资本市场》,2003(1).
    [187] 胡婕.资本市场发展与商业银行资本市场业务创新[J].中国金融,2003(23).
    [188] 莫衍.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模式设计[J].改革,2005(06).
    [189] 冀志斌,高小军.国有银行上市风险分析[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4(03).
    [190] 宋清华.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金融风险问题[J].投资研究,2002(01).
    [191] 邢会强.内地银行赴港上市后面临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金融论坛,2006(05).
    [192] 陈彩虹.如何控制信贷资金入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6月30日第5版.
    [193] 刘娜.信息披露:银行治理的关键[J].中国改革,2005,(4).
    [194] 关新红.商业银行信息披露与市场约束[J].会计研究,2004,(5).
    [195] 胡正衡.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改进方向[J].中国金融,2004,(15).
    [196] 王晓枫.对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2,(4).
    [197] 赵勇,尹佳璇.对汇金公司成立与注资行为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之探讨[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10).
    [198] 常健.外汇储备注资国有商业银行的法律分析[J].法律科学,2004,(4).
    [199] 冯兴元.注资行为破坏货币和财政规则[J].证券市场周刊,2004,(7).
    [200] 邵亚良.我国商业银行进入股票市场的法律环境[J].律师世界,2000,(12).
    [201] 何德旭.商业银行与投资基金“双赢”之路[J].西部论丛,2003,(12).
    [202] 尹龙.商业银行投资设立基金公司的模式与监管问题[J].中国金融,2004,(23).
    [203] 王晓天,张淑娟.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问题的思考[J].投资研究,2005,(1).
    [204] 于渤,高印超.银行股票市场定价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研究[J],金融研究,2005(06).
    [205] 李海涛,陈通.我固IPO询价制的市场影响分析[J].投资研究,2005(06).
    [206] 李子白,李尖.证券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问题研究[J].投资研究,2005(06).
    [207] 汤世生,黄格非.IPO定价方式的国际考察与中国实践(上)[N].中国证券报,2003.7.19第11版.
    [208] 张杰.究竟是什么决定一国银行制度的选择——重新解读中国国有银行改革的含义[J].金融研究,2005(09).
    [209] 广东金融学院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银行改革组.中国国有银行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J].金融研究,2006(09).
    [210] 苏剑.国外公有银行改制的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6(02).
    [211] 陈华,尹苑生.国有银行改革:传统观点和一个全新视角——基于金融脆弱性理论的实证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6(01).
    [212] 何德旭,王朝阳.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效应、问题与策略[J].上海金融,2006(06).
    [213] 黄树青.国有银行产权改革与效率:国外经验研究及启示[J].财经科学,2006(06).
    [214] 马一民.论国有银行改革[J].经济学动态,2006(05).
    [215] 李春艳.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中引入战略投资者问题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5(05).
    [216] 拉·波塔等:政府对银行的所有权[J].比较,第6辑。
    [217] 余云辉,骆德明.谁将掌控中国的金融[J].财经科学,2006(06).
    [218] 曾康霖.对国有商业银行引进外资的几点认识[J].财经科学,2006(01).
    [219] 史建平.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应慎重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J].财经科学,2006(01).
    [220] 耿同劲.国家控制银行:从银行退出的逻辑起点[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01).
    [221] 吴志峰.绩效、控股权与战略投资者:转型经济银行改革的经验[J].金融论坛,2006(05).
    [222] 周宗安,高晓辉.国有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中设置“金股”的探索[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04).
    [223] 吴晓求.商业银行改革与资本市场发展[J].新金融,2005(08).
    [224] 刘向东,黄陈.积极拓展资本市场业务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J].金融研究,2002(09).
    [225] 于晓娟.借助资本市场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策略探讨[J].金融论坛,2004(03).
    [226] 宋清华.我国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资金互动性分析[J].金融研究,2002(05).
    [227] 吴晓求,宋清华,应展宇.我国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研究[J].管理世界,2001(04).
    [228] 吴晓求.金融的过去、今天和未来[J].资本市场评论,2002(11).
    [229] 许国平,葛蓉蓉,何兴达.论国有银行股权转让的均衡价格——对“贱卖论”的理论回应[J].金融研究,2006(03).
    [230] 吴晓灵.改善中国金融企业治理结构的条件与环境[J].比较,第十八辑.
    [231] 吴晓求.资本市场和现代金融体系——兼谈股权分置改革问题[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02).
    [232] 尹毅飞.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重点研究[J].金融论坛,2004(12).
    [233] 武士伟.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路径选择[J].现代商业银行,2004(10).
    [234] 李威.国有商业银行上市背后的风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04).
    [235] 朱闰龙.信贷市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资金流动性分析[J].新金融,2003(02).
    [236] 罗伯特·默顿,兹维·博迪.金融体系的设计:金融功能和制度结构的统一[J].比较,第十七辑.
    [237] 张建国.健全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J].新金融,2006(05).
    [238] 吴靖.论股票期权制度的内在性缺失[J].当代经济研究,2006(05).
    [239] 史建平,李德峰.国有商业银行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完善[J].中国金融,2006(10).
    [240] 李扬,殷剑峰.流动性过剩压力下政府主导的金融产品创新[J].新金融,2006(09).
    [241] 董蕾.关于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之作为的思考[J].新金融,2006(09).
    [242] 王娜.美国银行的投行战略及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J].新金融,2006(09).
    [243] 徐志宏.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几个认识问题[J].金融论坛,2006(09).
    [244] 易会满.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动因、目标与实施途径[J].金融论坛,2006(09).
    [245] 刘元庆.资本约束、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战略转型[J].金融论坛,2006(07).
    [246] 段君山.股票价格波动对银行稳定影响的理论及经验分析[J].金融论坛,2006(06).
    [247] 熊本学园大学.日本银行业综合经营问题探讨——2006年中日学术交流座谈会日方观点摘要[J].金融论坛,2006(07).
    [248] 赵华.我国民有银行的市场准入问题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5(05).
    [249] 吴遵杰.日本金融体系改革:寻找金融机构与资本市场的新结合[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09).
    [250] 易秋霖.中国信贷市场的变迁与趋势[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10).
    [251] 李宽,周好文.全能银行的发展与中国金融业未来取向[J].新金融,2005(04).
    [252] 黄达.从银行不被看好谈起[N].金融时报,2001.1.13第5版.
    [253] 胡庆康,陈华龙.混业经营趋势下的我国金融监管改进策略[J].上海金融,2006(01).
    [254] 王国刚.中国金融:走出“分业经营”的体制误区[A].郑振龙.金融前沿理论[Z].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55] 吴晓灵.金融混业经营和监管现实[J].比较,第十一辑.
    [256] 胡祖六.关于政府参/控股商业银行治理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比较,第十二辑.
    [257] 周小川.金融市场中的分工和责任推诿现象[J].比较,第十三辑.
    [258] 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 改进金融生态[J].比较,第十六辑.
    [259] 夏斌,陈道富等.以金融创新推进金融发展[J].比较,第十七辑.
    [260] 楼继伟.中国金融市场改革与金融深化[J].比较,第十九辑.
    [261] 穆迪投资服务公司全球信贷研究部.中国银行业展望:改革继续进行,问题有待解决[J].比较,第十三辑.
    [262] 霍华德·戴维斯.中国的金融改革[J].比较,第十七辑.
    [263] [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金融稳健与亚洲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8(03).
    [264] 徐加胜.商业银行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投资研究,2005(09).
    [265] 徐加胜.金融高管频频出事的制度分析[N].经济参考报,2005年6月18日.
    [266] 徐加胜.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路径、风险和防范化解对策[J].北京金融,2007 (02).
    [267] 徐加胜.关于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J].理论前沿,2006.7.
    [268] 徐加胜.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J].中国审计,2006.2.
    [269] 徐加胜.关于健全商业银行经营与调控机制问题的思考[J].经济前沿,2004.12.
    [270] 徐加胜.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J].理论学刊,2005.12.
    [271] 徐加胜.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J].金融会计,2005.7.
    [272] 徐加胜.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的对策探讨[J].北京金融,2005.11.
    [273] 徐加胜,陈震宇.中小企业融资与商业银行业务拓展[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12.
    [274] 徐加胜.银行应在城市就业贷款业务中有所作为[N].中国经济时报,2005.12.7
    [275] 徐加胜.资本管理:商业银行管理新领域[N].经济参考报,2005.11.5
    [276] 徐加胜.利率市场化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学习,2005.9.
    [277] 徐加胜.生态位现象与企业经营管理[J],研究生教育,2005.4.
    [278] 徐加胜.深化金融改革需着力推进的工作[J].研究生教育,2006.1.
    [279] 徐加胜.进一步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对策[J].上海会计,2003.6.
    [280] 王东升,徐加胜.商业银行实施信贷退出的判断依据与有效途径[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02.11.
    [281] 徐加胜.论国有商业银行统一规范的信贷文化体系的构建[J].山东经济,2002.6
    [282] 徐加胜.ABS:金融会计新领域[J].金融会计,2000.9.
    [283] [美]兹维·博迪罗伯特·默顿.金融学[M].中译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84] [美]Franklin Allen,Douglas Gale著;王晋斌等译.比较金融系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85] [美]乔治·考夫曼著;陈平等译.现代金融体系——货币、市场和金融机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86] [美]艾伦·加特著;陈雨露等译.管制、放松与重新管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87] [美]罗纳德·I·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中译本.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288] [英]美格勒,[英]埃森格著;李晓欣,覃东海译.银行业的未来[Z].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89] [英]迪万纳著;草东海等译.零售银行业的未来:向全球客户传递价值[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90] [美]马丁·迈耶著;何自云译.大银行家[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291] [美]米什金著;李扬等译.货币金融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92] [澳]马腾(Matten,C.)著;王洪,漆艰明等译.银行资本管理:资本配置与绩效测评(原书第二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93] [瑞士]德瑞克(Doerig,H.U.)著.全能银行:未来的银行类型[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94] [美]戴维·罗杰斯著;王徽,汤建军译.商业银行的未来——组织机构、战略及趋势 [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295] [美]安东尼·桑德斯(Saunders,A.)著;刘宇飞译.信用风险度量:风险估值的新方法与其他范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96] [西]哈维尔·弗雷克斯、[法]让·夏尔·罗歇著;刘锡良主译.微观银行学(Microeconomics of Banking)[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97] [日]铃木淑夫著;王秉荣、马细松、邹燕明译.日本银行的货币政策及其调节机能[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5.
    [298] [美]道格拉斯·C·诺斯著;陈郁,罗华平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99] [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著;高鸿业译.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重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00] [英]亚当·斯密著;鄣大力,王亚南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301] 陈郁.所有权、控制权与激励——代理经济学文选[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302] 陈郁.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03] [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 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04] [美]Y·巴泽尔著;费方域,段彀才译.产权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05] [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 著;张军等译.法和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06] [瑞士]西斯蒙第著;何钦译.政治经济学新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307] [法]萨伊著;陈福生,陈振骅译.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308] [英]威廉·配第著;陈冬野,马清槐,周锦如译.配第经济著作选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09] [英]彼罗·斯拉法 主编;郭大力,王亚南 译.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 第一卷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310] [奥]庞巴维克著;陈端译.资本实证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311] [英]乔治·拉姆塞著;李任初译.论财富的分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12] Franklin Edwards and Frederic S. Mishkin,1995, The Decline of Traditional Banking:Implications for Financial Stability and Regulatory Policy,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http://www.nber.org.
    [313] Michael Meyer,1994,Culture Club,NEWSWEEK, July 11.
    [314] Tim S. Campbel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Markets, and Economic Activity, U. S. A. Mc Graw-Hill Inc. 1982.
    [315] A. E. Douglas, Symbiolic Interactions, 1994,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16] V. Ahmadjian, Symbiosis: an introduction to biological association, 1986,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317] The Economics of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6th ed. by Frederic S. Mishkin,Addsi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Inc.,2002.
    [318]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Industries, Vol.2, Service & Non-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ed. By Rebecca Mariow-Ferguson, Gale Group, 2001.
    [319] Morgan Stanley Dean WiRer Equity Research,The Interact and Financial Service, 1999.
    [320] Larry H. P. Lang, The Globalization of Banking,资料来源于北京大学网站,2006.
    [321] Kim, Taeho: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Banking, London, Routledge, 1993.
    [322] Norton, J. J. and others ed.:International Banking Operations and Practices:Current Developments,Netherland: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4.
    [323] Khambada,Dara:The Practices of Multinational Banking, Quorum Books,Connecticut,1996.
    [324] Mishkin, F. S.:The Economies of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4th ed.:Harper Collins,College Publishers, 1995.
    [325] Walsh,Carl E.: Money Theory and Policy, MIT,1998.
    [326] Zvi Bodie and Robert C. Merton:Finance, 1st ed.,Prentice Hall,Inc.,2000.
    [327] John G. Hull:Options,Futures and Derivatives,Prentice Hall,2000.
    [328] S. Kerry Cooper: The Financial Market, Addison-Wesley, 1999.
    [329] Zvi Bodie:Investment.Mc Graw-Hill,1999.
    [330] M. Stigum:The Money Market.Dow Jones Irwin,1983.
    [331] F. J. Fabozzi and F. Modigliani:Capital Market:Institutions and Instruments.Prentice Hall.1996.
    [332] Melton Miller:Financial Innovation:The Last 20 Years and the Next.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Dec. 1986.
    [333] Mehran Hamid.Executive compensation structure,ownership,and firm performa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Volume:38,Issue:2,June,1995.
    [334] Black,Fisher. Banking and interest rates in a world without money:The effects of uncontrolled banking,J.Bank Research, autumn 1970,1 (3).
    [335] Berger, Allen N., Anil K. Kashyap,and Joseph M. Scalise.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U. S. Banking Industry:What a long, Strange Trip It's Been,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95:2).
    [336] Boyd,John.and Mark Gertler. U. S. Commercial Banking:Trends,Cycles and Policy, 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 1993,Olivier Jean Blanchard and Stanley Fisher, Eds.MT Press.
    [337] Boyd,John. and Mark Gertler.Are Banks Dead?Or Are the Reports Greatly Exaggerated?Federal Researve Bank of Minneapolis Quarterly Review, Summer 1994.
    [338] Browne,FX;Cronin, David,Payments technologies,financial innovation,and laissez-faire banking.Cato Journal;Washington;Spring/Summer 1995.
    [339] Bryan,Lowell L.,The forces transforming global financial markets.Bank Management Magazine,March/April 1994.
    [340] Corrigan, E. G.,1982.Are banks special?Annual Report Essay.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341] Diamond,Douglas,and Dybvig,Philip.Banking theory, Deposit Insurance,and Bank Regulation.Journal of Business,59 January 1986.
    [342] Pierce,James L.,The future of banking.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1.
    [343] Silber, W.,The Proces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y 1983.
    [344] Thornton,Daniel L,Financiai innovation, deregulation and the "credit view"of monetary policy, Review-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Louis;St.Louis;Jan/Feb 1994.
    [345] Wheellack, David C. Is the Banking Industry in Decline?Recent Trends and Future Prospects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Review(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int Louis)September-October 1993.
    [346] White,Eugene N.,Were Banks Special Intermediaries in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America?Review(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int Louis),May/Jun 1998,Vol.80 Issue 3.
    [347] Barth, J. R., Gaprio, and R. Levine, Banking Systems around the Globe:Do Regulations and Ownership Affect Performance and Stability?The World Bank Working Paper,2000.
    [348] Teece, D. J., Economies of Scope and the Scope of the Enterprise,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980.
    [349] Saunders, A. and I. Walter, Universal Banking in the US What Could We Gain?What Could We Lose?, N. Y. Bost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350] Benston,George J,Tbe Separation of Commercial and Investment Bank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351] Biagio Bossone,2000,What Makes Banks Special?A Study on Banking,Finance,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orking paper, the World Bank,http://www.worldbank.org.
    [352] Kevin Higgins,2001, Banking Industry Trend, http://www.bai.org.
    [353] Clifford E. Kirsch,1997,The Financial Services Revolution:Understanding the Changing Role of Banks,Mutual Funds,and Insurance Companies,Mc Graw-Hill.
    [354] Asli Demirguc-Kunt and Ross Levine,Bank-Based and Market-Based Financial Systems:Cross-Country Comparisions,the World Bank Working Paper, http://www.worldbank.org.
    [355] Bruse N. Carnegie-Brown, Matt King,Banks and Markets:Development of the European bond markets,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uropean financial system,Vitor Gaspar, Philipp Hartmann and Olaf Sleijpen,Edits,Second ECB Central Banking Conference October 2002,Frankfurt, Germany.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