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领导权”:无产阶级政权合法性的基石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文化领导权思想是葛兰西政治思想与意识形态学说的核心,是葛兰西作为列宁逝世后最有独创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也是葛兰西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之一。本文以文化领导权与无产阶级政权合法性的关系为切入点,系统地考察了文化领导权及其相关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同时力求在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文学、人学等多重视域下对这一思想重新审视和阐释。
     本文第1章主要论述了文化领导权思想提出的理论渊源、现实背景及其基本内涵。理论渊源不仅涉及文化领导权思想形成的意大利本土资源(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学说、拉布里奥拉的实践哲学和克罗齐的伦理—政治史),也包括作为文化领导权思想直接来源的列宁的“政治领导权”思想以及作为这一思想重要来源的索列尔“革命工团主义”。文化领导权思想的现实背景不仅涉及到第三国际这样的国际背景的影响,也包括葛兰西对国内背景(资产阶级执政之道和无产阶级实践教训)的反思与总结。在阐述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基本内涵时,本文结合“egemonia”一词的中文释义的论争,对比分析并进一步考证了这一词的词源。在此基础上,借助对“文化”、“领导”、“权”三个要素的分析来界定“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动态性、非强制性、权威性)。
     第2章阐述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具体内容。借助对作为文化领导权前提与旨归的“自由的”同意与“集体意志”的分析,揭示民众的“同意”在文化领导权形成与巩固中的重大作用;借助于对作为文化领导权实施场所市民社会的考察,在阐述葛兰西颇具特色的“完整的”国家学说的同时,揭示葛兰西对市民社会研究的“文化”转向;借助于对作为文化领导权的组织与传播者的“有机的”知识分子的考察,阐述葛兰西的知识分子学说及其与无产阶级政党之间的关系;借助于对作为文化领导权的获取方式——“批判性的自觉”与教育相结合的“阵地战”的分析,揭示文化领导权在战略上的应用;借助对文化领导权在获取、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合法性过程中功用的揭示,展现文化领导权在意识形态领域为政权合法性所提供的深层次的文化道德合法性基石。
     本文第3章对文化领导权思想进行评价。就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而言,这一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意大利乃至在西方的传播与发展中起了重大推动作用。作为文化领导权思想哲学基础的实践哲学实现了对传统唯物主义的超越;有关“有机的”意识形态及其“社会水泥”作用的揭示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提出的“虚假的意识”学说的革新。就这一思想在葛兰西整个理论体系中的地位而言,文化领导权思想不仅是葛兰西政治思想的核心而且也作为一条红线贯穿葛兰西整个理论体系始终。从哲学视角来看,“文化领导权”是对实践哲学的政治应用;从政治学视角来看,“文化领导权”是对国家学说“完整性”的展现;从文学视角来看,“文化领导权”是对包括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等在内的文学因素作用的发挥。在葛兰西那里,文化领导权思想使散落在各个领域内的思想“碎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就文化领导权自身概念而言,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不仅拓展了马克思主义领导权思想的内涵与适用范围,并且在领导权思想中有机地植入了文化形式与道德价值因素;在文化领导权具体内容的革新方面,葛兰西不仅实现了对市民社会研究的文化转向、拓展了知识分子的范围与功用,而且革新了文化教育的方式、深化了领导权的功用并拓展了国家的意识形态职能。当然,在肯定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诸多理论贡献的同时,本文也谈及这一思想的理论不足与实践局限,力求对这一思想予以客观公正地评价。
     本文第4章集中探讨了文化领导权的思想影响及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文化领导权思想在西方意识形态理论演变过程中所起到的葛兰西“转向”作用进行考察。这一“转向”作用不仅表现在对于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地位与功用的“转向”作用,而且也体现在意识形态所呈现内容上的物质性的“转向”以及在形式上的大众文学“转向”方面。在西方意识形态理论的演变过程中,以文化领导权思想为核心的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所起的“转向”作用,对后世影响重大。包括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阿尔都塞及其学生普兰查斯、“新葛兰西主义”的代表拉克劳和墨菲、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领袖”哈贝马斯以及“东方学”的提出者萨义德在内的诸多流派及学者都直接或间接地从葛兰西的意识形态思想中获益,进而沿着葛兰西这一“转向”走了下去,结合变化了的实际深化并拓展了这一“转向”。与此同时,本文详细阐述了文化领导权思想的现时代启示,包括这一思想对于解决多元文化矛盾冲突的启示、对于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的启示(如何增强、维护党作为执政党的权威)以及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保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合法性与指导地位,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等方面的借鉴意义。
     在结束语部分,本文将围绕“文化领导权”与时代同行这一主题,总结概述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与意识形态理论的主旨,详细阐述自己对于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及相关问题的思考。借助于对文化领导权思想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契合之处的比较,彰显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的时代价值。
Cultural hegemony is the core of Gramsci's political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theories, and it is Gramsci’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xism , as one of the most unique Marxist theoretician after the death of Lenin, and it is one of the Gramsci' significant thoughts, which have an impact on the future generations. This dissertation tre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ltural hegemony and the proletariat regime legitimacy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while inspecting systematically on this thought and the related philosophic thinking, political thinking, makes every effort to reclaim and explain Gramsci’s cultural hegemony again under the multiple apparent thresholds in the philosophy, the politics, ethics, the literature, the human study and so on. This dissertation is comprised of four broad components:
     The first part of this dissertation mainly expounds the source, background and the essential implication of the thought of the cultural hegemony. The sources of the theory include not only the Italian native resources (Machiavelli’s politics theory, Labriola’s practical philosophy, Croce’s Ethics-politics history), but also Lenin’s thought of the“political leadership”, as well as the Sorel’s“revolution syndicalism”which is the direct source of the thought of the cultural hegemony. The though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refers to the Third International's influence which is its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also includes Gramsci’s reflections and summarization of the domestic background (the way of the bourgeoisie in power, the lesson from the proletariat practices). When explaining the basic meaning of the thought of culture hegemony, the part examines the translations in Chinese of the Italian word“egemonia”, contrasts, analyzes and takes a textual research for its etymology. Accordingly, exploring the three essential factor(“culture”,“leadership”,“power”), the part defines the essential implic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dynamic, non-compulsory, authority)of the cultural hegemony.
     The second chapter explores the specific contents of the thought of the cultural hegemony. By analyzing the "free" consent and the "collective will ", which are the premise and target of the cultural hegemony, the part points out th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f the people’s“consent”in establish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cultural hegemony. Through studying the civil society,in which the cultural hegemony works, the part expounds Gramsci’s“integral state”theory and reveals the“cultural”turning in his study of the civil society. The part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llectual theory and the proletariat party after the analysis of the“organic”intellectuals, who organize and spread the thought of the cultural hegemony. By exploring the“war of position”connecting“criticalness consciousness”with education, by which the cultural hegemony is obtained, the part reveals the strategic application of the culture hegemony. By examining the function of the cultural hegemony in establish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leadership of the proletariat, the part shows the cultural hegemony provides a cultural and moral cornerstone for the legitimacy of the proletariat regime in the deep level.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Gramsci’s the thought of the cultural hegemony. With regard to the status of Gramsci’s thought of the cultural hegemony, it mad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xism, especially the dissem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m in Italian, even in the west. The practical philosophy, 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cultural hegemony, has transcended the traditional materialism; through revealing the“organic”ideology and the function of the“social cement”, Gramsci has realized the reformation of the theory of“inveracious ideology”Marx proposed. As far as its position in Gramsci’s thoughts, the thought of the cultural hegemony is not only the core of his political thought, but also an important clue in all of his thoughts. In the philosophic view“the cultural hegemony”is the poli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practical philosophy; in the view of politics, it shows the“integral”of the theory of the state; in the view of literature it displays such literary elements work as national language, literary arts etc. For Gramsci, the thought of the cultural hegemony fuses organically“the fragment”of thoughts of every domain. For the concept of the cultural hegemony, Gramsci has extended the meaning and the applicable scope of the thought of Marxist leadership, and implanted organically the cultural form and the ethical value factor in the thought of leadership. In innovating the specific contents of the cultural hegemony, Gramsci has realized the“cultural”turning in the study of the civil society and extended the intellectual's scope and the function, moreover, reformed th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method and deepened the function of leadership and the national ideology. Certainly, while affirming some contributions of Gramsci’s cultural hegemony thought, this part also refers to its insufficiency and practical limitation, so as to discuss it objectively and fairly.
     This fourth chapter of this dissertation concentrates on discussing the influence and the reality enlightenment of the cultural hegemony thought.The part firstly examines its“turning”impact on the Western ideological theory, which displays not only in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but also in materiality of the content and the popular literature. In the changing of the Western ideological theory, the“turning”function of Gramsci’s ideological theory, as the core of the thought of the cultural hegemony, has playe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later ages. Many scholars, including the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the Structuralism Marxism, Althusser and his student Poulantzas,“New Gramsci”school’s representative, Laclau and Mouffe,“the second leader”of Frankfurt School Harbermas and“Orientalism”presenter Edward W. Said, have been benefiting from Gramsci’s ideological thought directly or indirectly, and developed the“turning”. The part elaborates the modern significance of the thought of the cultural hegemony, such as solving the multicultural conflicts, constructing the politics civilization and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ow to strength, and persist in party's authorities), strengthening the guidance of the Marxism in the ideology domain in the new times, establishing socialism core value system, and pressing mainstream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etc.
     In the concluding part, this dissertation will revolve the subject that“the cultural hegemony”goes with time and summarize the leitmotiv of Gramsci’s cultural hegemony thought and the ideology theory primary intention, then elaborates the author’s ponder regarding Gramsci’s cultural hegemony thought and the related question in detail. With the help of cultural hegemony thought with the socialism core value system construction at present by comparison, this dissertation will show the time value of Gramsci’s cultural hegemony thought.
引文
1 [意]朱塞佩·费奥里(G.Fiori),《葛兰西传》[M],吴高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255 页。
     2 毛韵泽,《安东尼奥·葛兰西》,《国外社会科学》[J],1981(2)。
    3 Antonio Gramsci, Selection from political writings,(1921-1926),Lawrence and Wishart,1978,P443.
    4 周凡,《重读葛兰西的霸权理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J],2005(5)。
    5 浦兴祖、洪涛,《西方政治学说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第 147 页。
    6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现代君主论》[M],陈越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第 5 页。
    7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现代君主论》[M],陈越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第 23 页。
    8 [意]马基雅维利,《君王论》[M],徐继业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第 109 页。
    9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实践哲学》[M],徐崇温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第 104 页。
    10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现代君主论》[M],陈越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第 120 页。
    11 [意]马基雅维利,《君王论》[M],徐继业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第 61-62 页。
    12[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现代君主论》[M],陈越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第 137-138 页。
    
    13 [苏]柳·阿·尼基奇切,《拉布里奥拉传》[M],杨启潾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第 149 页。
    14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实践哲学》[M],徐崇温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第 74 页。
    15 [苏]柳·阿·尼基奇切,《拉布里奥拉传》[M],杨启潾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第 150 页。
    16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实践哲学》[M],徐崇温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第 78 页。
    17 [意]安·拉布里奥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M],杨启潾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第 140 页。
    18 [意]安·拉布里奥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M],杨启潾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第 137 页。
    19 [苏]柳·阿·尼基奇切,《拉布里奥拉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第 152-153 页。
    20 [意]拉布里奥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M],杨启潾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第 99 页。
    21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10 页。
    22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6 页。
    23 [意]拉布里奥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M],杨启潾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第 62 页。
    
    24 [意]拉布里奥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M],杨启潾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第 88 页。
    25 [意]拉布里奥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M],杨启潾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第 119 页。
    26 [意]拉布里奥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M],杨启潾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第 63 页。
    27 [意]拉布里奥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M],杨启潾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第 90 页。
    28 [意]拉布里奥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M],杨启潾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第 43 页。
    29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实践哲学》[M],徐崇温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第 45 页。
    
    30 [意]朱塞佩·费奥里(G.Fiori),《葛兰西传》[M],吴高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259-260 页。
    31 [意]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 62 页。
    
    32 [意]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 62 页。
    33 [意]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 90 页。
    34 [意]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 117 页。
    35 Antonio Gramsci, Fouther selections from Prison Notebooks,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Derek Boothman, London, 1995,chapter Ⅵ,chapter Ⅶ,p372.
    36 [意]朱塞佩·费奥里(G.Fiori),《葛兰西传》[M],吴高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257 页。
    37 [意]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 71 页。
    38 仰海峰,《葛兰西对克罗齐哲学的批判改造》,《现代哲学》[J],2005(2)。
    39 Antonio Gramsci, Fouther selections from Prison Notebooks,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Derek Boothman, London, 1995, chapter Ⅵ,chapter Ⅶ.p357
    40 [意]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 14 页。
    41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书简》[M],田时纲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 430-431 页。
    42 [意]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 30 页。
    
    43 田时纲,《论葛兰西哲学思想的倾向性》,《哲学研究》[J],1984(9)。
    44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现代君主论》[M],陈越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第 10 页。
    
    45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41 页。
    46《列宁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295-296 页。
    47《列宁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 558 页。
    48《列宁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 311 页。
    49《列宁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 312 页。
    50 [意]朱塞佩·费奥里,《葛兰西传》[M],吴高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262 页。
    51《列宁论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第 54 页、55-56 页。
    52 田时纲,《“egemonia”是“领导权”还是“霸权”——葛兰西政治理论的核心范畴》,《教学与研究》[J], 2007(8)。
    53 [英]恩斯特·拉克劳 查特尔·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走向激进民主政治》[M],尹树广、 鉴传今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第 62 页。
    54 [英]恩斯特·拉克劳 查特尔·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走向激进民主政治》[M],尹树广、 鉴传今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第 69 页。
    55 高放、黄达强主编,《社会主义思想史》(下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第 749 页。
    56 [英]恩斯特·拉克劳、查特尔·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走向激进民主政治》[M],尹树广、 鉴传今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第 43 页。
    57 [英]恩斯特·拉克劳、查特尔·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走向激进民主政治》[M],尹树广、 鉴传今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第 43 页。
    58 [英]恩斯特·拉克劳、查特尔·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走向激进民主政治》[M],尹树广、 鉴传今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第 40 页。
    59 高放、黄达强主编,《社会主义思想史》(下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第 755-756 页。
    60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105 页。
    61 高放、黄达强主编,《社会主义思想史》(下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第 756 页。
    62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现代君主论》[M],陈越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第 142 页。
    63 高放、黄达强主编,《社会主义思想史》(下册),上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第 751 页。
    64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共产党》,载于《新秩序》1920 年 9 月 4 日第 15 期和 1920 年 9 月 9 日 17 期,转引自转引自文化研究网 http://www.culstudies.com.
    
    65《列宁论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第 32 页。
    66《列宁论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第 32 页。
    67 [意]朱塞佩·费奥里(G.Fiori),《葛兰西传》[M],吴高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219 页。
    68 [意]朱塞佩·费奥里(G.Fiori),《葛兰西传》[M],吴高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187 页。
    69《列宁论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第 32 页。
    70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现代君主论》[M],陈越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第 5 页。
    71 [英] 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第 61 页。
    72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现代君主论》[M],陈越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第 73 页。
    73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第 231页。
    74 [意]朱塞佩·费奥里,《葛兰西传》[M],吴高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154 页。
    75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现代君主论》[M],陈越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第 73 页。
    
    76 [意]朱塞佩·费奥里(G.Fiori),《葛兰西传》[M],吴高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269 页。
    77 [意]朱塞佩·费奥里(G.Fiori),《葛兰西传》[M],吴高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187 页。
    78 [意]朱塞佩·费奥里(G.Fiori),《葛兰西传》[M],吴高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269 页。
    79 [意]朱塞佩·费奥里(G.Fiori),《葛兰西传》[M],吴高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213 页。
    80 [意]朱塞佩·费奥里(G.Fiori),《葛兰西传》[M],吴高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188 页。
    81 [意]朱塞佩·费奥里(G.Fiori),《葛兰西传》[M],吴高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182 页。
    82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现代君主论》[M],陈越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第 73 页。
    83 [英]詹·约尔,《葛兰西》[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第 71 页。
    85 陈燕谷,《Hegemony“霸权”/“领导权”》,《读书》[J],1995(2)。
    86 曾枝盛,《拉克劳、墨菲及其“新霸权”理论》,《浙江学刊》[J],2004(6)。
    87 周凡,《重读葛兰西的霸权理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J],2005(5)。
    
    88 周凡,《重读葛兰西的霸权理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J],2005(5)。
    89 张其学,《关于“文化霸权”概念的再思考》,《广东社会科学》[J],2005(5)。
    90 张其学,《关于“文化霸权”概念的再思考》,《广东社会科学》[J],2005(5)。
    
    91《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
    92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现代君主论》[M],陈越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第 36 页。
     93 [英]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第 101 页。
    
    94 周凡,《重读葛兰西的霸权理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J],2005(5)。
    95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论文学》[M],吕同六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第 2 页。
    
    96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222 页。
    97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316 页。
    
    98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218 页。
    99 毛韵泽,《狱中札记》[M],《马克思主义研究》[J],1984(1)。
    100 田时纲,《“egemonia”是“领导权”还是“霸权”——葛兰西政治理论的核心范畴》,《教学与研究》[J], 2007(8)。
    101 田时纲,《“egemonia”是“领导权”还是“霸权”——葛兰西政治理论的核心范畴》,《教学与研究》[J], 2007(8)。
    102 田时纲,《简论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哲学研究》[J],2001(5)。
    103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现代君主论》[M],陈越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第 36 页。
    104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辞典》,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 3 页。
    
    105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153 页。
    106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现代君主论》[M],陈越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第 38 页。
    107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现代君主论》[M],陈越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第 38 页。
    108 庄严,《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及时代意义》,《北方论丛》[J],2003(6)。
    109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317 页。
     110 [意]朱塞佩·费奥里,《葛兰西传》[M],吴高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256 页。
     111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实践哲学》[M],徐崇温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第 31 页。
    112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第 425 页。
    113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现代君主论》[M],陈越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第 90 页。
    114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现代君主论》[M],陈越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第 7 页。
    115 张本,《葛兰西思想的主要特点》,《马列主义研究资料》[J],1989(4)。
    116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103 页。
    117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现代君主论》[M],陈越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第 91 页。
    118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现代君主论》[M],陈越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第 91 页。
    119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222 页。
    120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222 页。
     121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194 页。
    122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317 页。
    1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 32 页。
    1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 41 页。
    125 萨尔沃·马斯泰罗内主编,《一个未完成的政治思索:葛兰西的〈狱中札记〉》,黄华光等译,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0,第 49 页。
     126 萨尔沃·马斯泰罗内主编,《一个未完成的政治思索:葛兰西的〈狱中札记〉》,黄华光等译,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0,第 4 页。
    127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191-192 页。
     128 [美]卡尔·博格斯,《知识分子与现代性的危机》[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第 68 页。
    
    129 俞吾金,《何为“有机知识分子”?》,《社会观察》[J],2005(8)。
    130 俞吾金,《何为“有机知识分子”?》,《社会观察》[J],2005(8)。
    131 [美]卡尔·博格斯,《知识分子与现代性的危机》[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第 72 页。
    
    132 [美]卡尔·博格斯,《知识分子与现代性的危机》[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第 72 页。
    133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17 页。
    134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12 页。
    135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319 页。
    136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422 页。
     137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书简》[M],田时纲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 9 页。
    138 仰海峰,《葛兰西论知识分子与霸权的建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2006(11)。
    139 [英]麦克莱伦( David Mclellan),《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M],李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第 203 页。
    140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425 页。
    
    141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424-425 页。
    142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实践哲学》[M],徐崇温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第 15 页。
    143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428 页。
    144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428 页。
    145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现代君主论》[M],陈越译,上海: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第 29-31页。
    146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318 页。
    147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18 页。
    148《列宁论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第 18 页。
    149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340-341 页。
     150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180 页。
     151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33 页。
    152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436 页。
    153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436 页。
    154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452 页。
    155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25 页。
    
    156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33 页。
    157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427 页。
    158 仰海峰,《葛兰西狱前思想发展中的四个阶段》,《南京社会科学》[J],2006(4)。
    
    159《列宁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 363 页。
    160 转引自《列宁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 326 页。
    161《列宁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 317-318 页。
    162《列宁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 318 页。
    
    163 毛韵泽,《葛兰西 政治家、囚徒和理论家》[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7,第 255-256 页。
    164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6 页。
    165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16 页。
    166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16 页。
    16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 98 页。
    168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第 344 页。
    
    169 毛韵泽,《葛兰西 政治家、囚徒和理论家》[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7,第 169 页。
    170 [英]詹·约尔,《葛兰西》[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第 107 页。
    
    171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现代君主论》[M],陈越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第 79 页。
    172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现代君主论》[M],陈越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第 79 页。
    173 张怡,《葛兰西的文化政治思想》,《外国文学》[J],2000(7)。
    174 [英]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第 61 页。
    175 燕宏远主编,《当代哲学主流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第 334 页。
    176 中央编译局国际共运研究所编译,《葛兰西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第 509 页。
    177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实践哲学》[M],徐崇温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第 76-77 页。
    178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第 336 页。
    179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13 页。
    180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74 页。
    181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实践哲学》[M],徐崇温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第 161 页。
    182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现代君主论》[M],陈越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第 162 页。
    183 田时纲,《葛兰西与唯物主义》,《哲学研究》[J],1984(9)。
    184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86 页。
    185 梁树发,《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体系——一种关于葛兰西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新的观察视角》,《浙江学刊》 [J],2004(6)。
    186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58 页
    187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18 页。
    188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实践哲学》[M],徐崇温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第 29 页。
    18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第 526 页。
    190 梁树发,《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体系——一种关于葛兰西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新的观察视角》,《浙江学刊》 [J],2004(6)。
    191 胡耀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暨南学报》,2001(6)。
    
    19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33 页。
    19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 99 页。
    19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第 15 页。
    19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 726 页。
    19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第 29-30 页。
    
    19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 98 页。
    19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第 331 页。
    199 [英]马丁·雅克等,《纪念葛兰西》,莫立知译,《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8(1),第 216 页。
    200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实践哲学》[M],徐崇温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第 63 页。
    
    201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实践哲学》[M],徐崇温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第 64 页。
    202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实践哲学》[M],徐崇温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第 64 页。
    203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书简》[M],田时纲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 433 页。
    204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15 页。
    205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124 页。
    206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91 页。
    207 毛韵泽,《葛兰西 政治家、囚徒和理论家》[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7,第 181-182 页。
    208 毛韵泽,《葛兰西 政治家、囚徒和理论家》[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7,第 182 页。
    209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125 页。
    210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125 页。
    211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书简》[M],田时纲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 11 页。
    212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现代君主论》[M],陈越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第 96 页。
    213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现代君主论》[M],陈越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第 95 页。
    
    214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论文学》[M],吕同六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第 114 页。
    215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书简》[M],田时纲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 279 页。
     216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实践哲学》[M],徐崇温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第 32 页。
     2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 9 页。
    218 梁树发,《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体系——一种关于葛兰西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新的观察视角》,《浙江学刊》 [J],2004(6)。
    219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16 页。
    220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现代君主论》[M],陈越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第 10 页。
    221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92 页。
    222 [意] 萨尔沃·马斯泰罗内主编,《一个未完成的政治思索:葛兰西的〈狱中札记〉》,黄华光、徐力源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第 17 页。
    223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现代君主论》[M],陈越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第 11 页。
     224 [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主编,《一个未完成的政治思索:葛兰西的〈狱中札记〉》,黄华光、徐力源译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第 17 页。
     225 [英]麦克莱伦(David Mclellan ),《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李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第 202 页。
    226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书简》,田时纲译,人民出版社,2007,第 10 页。
    
    227 田时纲,《葛兰西与唯物主义》,《社会科学》[J],1984(12)。
    228 陆道夫,《葛兰西的霸权理论与大众文化研究》,《河南社会科学》[J],2002(3)。
    229 [英]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M],人民出版社,1981,第 100 页。
    230 萧俊明,《文化转向的由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第 31 页。
    231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第 137 页。
    232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第 137 页。
     233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等,《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 187页。
     234 姜华,《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研究的葛兰西转向》,《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4(5)。
    235 张怡,《葛兰西的文化政治思想》,《外国文学》[J],2000(7)。
    236 [英]约翰·道克尔,《一种正统观念的开花》,载陆杨、王毅:《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 274 页。
    237 “AIE”是阿尔都塞使用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法文缩写形式。
    238 孟登迎译,陈越校,《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载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 334 页。
    239 孟登迎译,陈越校,《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载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 334 页。
    240 孟登迎译,陈越校,《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载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 335 页。
    241 孟登迎译,陈越校,《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载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 340 页。
    242 孟登迎译,陈越校,《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载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 337 页。
    243 孟登迎译,陈越校,《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载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 343 页。
    244 孟登迎译,陈越校,《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载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 344-345 页。
    245 孟登迎译,陈越校,《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载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 345 页。
     246 孟登迎译,陈越校,《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载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 348 页。
    247 孟登迎译,陈越校,《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载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 348-349 页。
    248 孟登迎译,陈越校,《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载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 349、352、361 页。
    24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 73 页。
    250 孟登迎译,陈越校,《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载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 351 页。
    251 孟登迎译,陈越校,《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载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 359 页。
    252 孟登迎译,陈越校,《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载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 360 页。
    253 孟登迎译,陈越校,《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载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 361 页。
    254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实践哲学》[M],徐崇温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第 45 页。
    255 孟登迎译,陈越校,《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载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 338 页。
    256 Nicos Poulantzas, Class in contemportary Capitalism, London, 1975, P14.
    257 袁澍涓主编,《现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下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第 368 页。
    258 Bob Jessop,State Theory [M],Polity Press,1990,P62.
    259 陈炳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第 75 页。
    260 [希]尼科斯·普兰查斯 ,《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M],王宏周、马清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82,第 338 页。
    261 Nicos Poulantzas, State, Power, Socialism, New Left Books, London, 1978, P131-132.
    262 Nicos Poulantzas, State, Power, Socialism, New Left Books, London, 1978, P132.
    263 [希]尼科斯·普兰查斯 ,《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M],王宏周、马清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82,第 204 页。
    261 Nicos Poulantzas, State, Power, Socialism, New Left Books, London, 1978, P131-132.
    262 Nicos Poulantzas, State, Power, Socialism, New Left Books, London, 1978, P132.
    263 [希]尼科斯·普兰查斯 ,《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M],王宏周、马清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82,第 204 页。
    268 [希]尼科斯·普兰查斯 ,《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M],王宏周、马清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82,第 153 页。
    269 [希]尼科斯·普兰查斯 ,《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M],王宏周、马清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82,第 38 页。
    270 [希]尼科斯·普兰查斯 ,《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M],王宏周、马清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82,第 205 页。
    271 Martin Carnoy, The State and Politieal Theory [M],Princeton,1984,P97.
    272 陈炳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第 87 页。
    273 袁澍涓主编,《现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下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第 390 页。
    274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书简》[M],田时纲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 11 页。
    275 [英]恩斯特·拉克劳、查特尔·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走向激进民主政治》[M],尹树广、鉴传今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第 70 页。
    276 [英]恩斯特·拉克劳、查特尔·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走向激进民主政治》[M],尹树广、 鉴传今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第 1 页。
    277 [英]恩斯特·拉克劳、查特尔·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走向激进民主政治》[M],尹树广、 鉴传今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第 71 页。
    278 [英]恩斯特·拉克劳、查特尔·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走向激进民主政治》[M],尹树广、鉴传今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第 191 页。
     279 [英]恩斯特·拉克劳、查特尔·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走向激进民主政治》[M],尹树广、鉴传今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第 152 页。
     280 [英]恩斯特·拉克劳、查特尔·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走向激进民主政治》[M],尹树广、鉴传今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第 72-73 页。
    281 Bob Jessop, The Capitalist State [M], Oxford, 1982, P191-192.
    282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实践哲学》[M],徐崇温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第 32 页。
    283 [英]恩斯特·拉克劳、查特尔·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走向激进民主政治》[M],尹树广、鉴传今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第 53 页。
     284 [英]恩斯特·拉克劳、查特尔·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走向激进民主政治》[M],尹树广、鉴传今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第 152 页。
    285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实践哲学》[M],徐崇温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第 133 页。
    286 Habermas Jürgen, Moral Consciousness and Communicative Action, Trans,Christian Lenhardt And Shierry Waber Nicholsen,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1990,P66.
    287 Habermas Jürgen,Moral Consciousness and Communicative Action,Trans,Christian Lenhardt And Shierry Waber Nicholse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1990,P66.
    288 刘亚斌,《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与萨义的东方主义之比较》,《安徽大学学报》[J],2005(7)。
    289 [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第 9-10 页。
    290 [美]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李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第 10 页。
    291 [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第 4 页。
    292 [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第 447 页。
    293 [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第3-4页。
    294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7 页。
    295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论文学》,吕同六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第 50 页。
    296 [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第8页。
    297 [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第 29 页。
    298 [美]爱德华·W·赛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第 4-5 页。
     299 刘莘,《葛兰西,文化领导权及其诠释》,《探索》[J],2007(2)。
    300 [英]约翰·道克尔,《一种正统观念的开花》,载陆杨、王毅,《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第 274 页。
    301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现代君主论》[M],陈越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第 76-77 页。
    302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191 页。
     303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过去与现在》,第 165 -166 页。转引自田时纲,《简论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 《哲学研究》[J],2001(5)。[0]
    304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469 页。
     305 李季、龚界文,《中国特色廉政文化构建问题思考》,《国家行政学院学报》[J],2005(增刊)。
    
    306 胡燕,《论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6(6)。
    307 毛韵泽,《葛兰西 政治家、囚徒和理论家》[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7,第 249 页。
    308 王列,《国家的文化意识形态职能》,《文史哲》[J],1994(6)。
    309 李朝祥、潘鸣,《国家意识形态合法化下的基本功能和作用》,《理论月刊》[J],2006(11)。
    310 范津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意蕴》,《理论视野》[J],2007(11)。
    311 王联斌,《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南京政治学院学报》[J],2008(1)。
    
    312 [英]霍布斯巴姆,《葛兰西思想评论》,《国外社会科学动态》[J],1987(7)。
    313 [意]朱塞佩·费奥里(G.Fiori),《葛兰西传》[M],吴高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3 页。
    314 [意]朱塞佩·费奥里(G.Fiori),《葛兰西传》[M],吴高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2 页。
     315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现代君主论》[M],陈越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第 29 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列宁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列宁论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意] 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意] 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曹雷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0.
    3.[意] 安东尼奥·葛兰西,《实践哲学》,徐崇温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4.[意] 安东尼奥·葛兰西,《现代君主论》,陈越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5.[意] 安东尼奥·葛兰西,《论文学》,吕同六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6.[意] 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书简》,田时纲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意]陶里亚蒂著、拉焦尼埃里编,《陶里亚蒂论葛兰西》,袁华清译,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3.
    8.[意]朱塞佩·费奥里(G.Fiori),《葛兰西传》,吴高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
    9.[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主编,《一个未完成的政治思索:葛兰西的〈狱中 札记〉》,黄华光、徐力源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0.[意]拉布里奥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杨启潾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11.[意]马基雅维利,《君王论》,徐继业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12. [意]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3.[苏]柳·阿·尼基奇切,《拉布里奥拉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4.[英]詹·约尔,《“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葛兰西》,郝其睿译,湖南: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15.[英]詹·约尔,《葛兰西》,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
    16.[英]波寇克(Robert Bocock),《文化霸权》,台北:远流出版社,1994.
    17.[英]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人民出版社,1981.
    18.[英]麦克莱伦(David Mclellan),《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李智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
    19.[英]恩斯特·拉克劳、查特尔·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走向 激进民主政治》,尹树广、鉴传今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0.[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1.[美]朱迪斯·巴特勒、[英]欧内斯特·拉克劳、[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 泽克,《偶然性、霸权和普遍性——关于左派的当代对话》,胡大平、高信 奇、蒋桂琴、童伟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22.[美]卡尔·博格斯,《知识分子与现代性的危机》,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23.[美]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2003.
    24.[美]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2002.
    25.[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999.
    26.[希]尼科斯·普兰查斯,《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王宏周、马清文译,北 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7.[西德]汉斯·海因茨·霍尔茨,《欧洲马克思主义的若干倾向》,北京:人 民出版社,1983.
    28.[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29.[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等著,《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毛韵泽,《葛兰西 政治家、囚徒和理论家》,北京:求实出版社,1987.
    2.徐崇温,《用马克思主义评析西方思潮》,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
    3. 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天津:天津出版社,1982.
    4.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5.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6.中央编译局国际共运研究所编译,《葛兰西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7.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办公室,《“西方马克思主义”译文集》,北京:1986.
    8.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9.陈炳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10.陈振明、陈炳辉、骆沙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政治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1.衣俊卿等,《20 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12.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北京:北京大学,2006.
    13.孙晶,《文化霸权理论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4.孟登迎,《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5.陶东风编,《知识分子与社会转型》,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16.高放、黄达强主编,《社会主义思想史》(下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17.袁久红,《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18.张秀琴,《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19.袁澍涓主编,《现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下卷),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20.季广茂,《意识形态》,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1.萧俊明,《文化转向的由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2.陆杨、王毅,《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23.浦兴祖、洪涛,《西方政治学说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第 147页.
    1.[美] 纳迪亚·乌尔比诺蒂,《葛兰西的从属和霸权理论》,李世书译,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5).
    2.[美]C·勃格斯,《葛兰西和欧洲共产主义》,载《国外社会科学》,1981(2).
    3.[美]D.史密斯,评《意识形态和权利(对葛兰西< 狱中札记>的分析》,载《国外社会科学》,1980(12).
    4.[英]欧内斯特·拉克劳、尚塔尔·墨菲,《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尹树广译,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2).
    5.[英]B.杰索普,《葛兰西思想论战——吸收葛兰西思想是左派复兴的关键》,载《国外社会科学》,1981(2).
    6.[英]马丁·雅克等,莫立知译,《纪念葛兰西》,载《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8(1).
    7.[英]鲍勃·雅索普,《作为空间理论家的葛兰西》,载《南开大学学报》,2007(2).
    8.[西]N.L.卡列拉,《葛兰西和法律》,载《国外社会科学》,1980(5).
    9.[法]路·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载《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8(4).
    10.[德]w .F.豪克,《从马克思到葛兰西——从葛兰西到马克思 ——历史唯物 主义与实践哲学》,孙晓丽译,《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三辑),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1. 托尼·本内特,《大众文化与“转向葛兰西”》,载陆杨、王毅:《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12. [苏]留·阿·尼及奇切,《拉布里奥拉和葛兰西》,载《马列著作编译资料》(第 18 辑),1981.
    1.毛韵泽,《葛兰西是唯心主义者吗?》,载《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8(1).
    2.毛韵泽,《安东尼奥·葛兰西》,载《国外社会科学》,1981(2).
    3.毛韵泽,《狱中札记》,《马克思主义研究》,1984(1).
    4.张本,《葛兰西思想的主要特点》,载《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9(4).
    5.徐崇温,《再评“西方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论》,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6).
    6.俞吾金,《何谓“有机知识分子”?》,载《社会观察》,2005(8).
    7.田时纲,《简论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载《哲学研究》,2001(5).
    8.田时纲,《论葛兰西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3).
    9.田时纲,《葛兰西与唯物主义》,载《社会科学》,1984(12).
    10.田时纲,《论葛兰西哲学思想的倾向性》,载《哲学研究》,1984(9).
    11.田时纲,《“egemonia”是“领导权”还是“霸权”——葛兰西政治理论的核心概念》,载《教学与研究》,2007(8).
    12.梁树发,《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体系——一种关于葛兰西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新的观察视角》,载《浙江学刊》,2004(6).
    13.曾枝盛,《评拉克劳和墨菲的社会主义策略》,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6).
    14.曾枝盛,《拉克劳、墨菲及其“新霸权”理论》,载《浙江学刊》,2004(6).
    15.周凡,《重读葛兰西的霸权理论》,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5).
    16.仰海峰,《葛兰西论知识分子与霸权的建构》,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6).
    17.仰海峰,《葛兰西狱前思想发展中的四个阶段》,载《南京社会科学》,2006 (4).
    18.仰海峰,《葛兰西对市民社会与国家理论的新探索》,载《长白学刊》,2006(2).
    19.仰海峰,《葛兰西对克罗齐哲学的批判改造》,载《现代哲学》,2005(2).
    20.刘亚斌,《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与萨义德东方主义之比较》,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21.刘亚斌,《葛兰西“文化霸权”的建构》,载《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22.王雨辰,《略论葛兰西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载《山东社会科学》,2004(4).
    23.王雨辰,《略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两种路向》,载《国外社会科学》,2003 (6).
    24.王雨辰,《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与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研究》,载《青海社会科学》,2001(4).
    25.王雨辰,《略论葛兰西的市民社会与文化领导权理论》,载《广西大学学报》, 2001(3).
    26.庄严,《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及时代意义》,载《北方论丛》,2003(6).
    27.孙晶,《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3).
    28.孙晶,《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及其质疑》,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1).
    29.李佃来,《葛兰西与当代市民社会理论传统》,载《学术月刊》,2004(1).
    30.陈燕谷,《Hegemony(霸权、领导权)》,载《读书》,1995(2).
    31.夏莹,《论拉克劳、墨菲领导权理论的语言学基础》,载《哲学研究》,2007 (7).
    32.胡燕,《论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33. 胡耀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暨南学报》,2001(6).
    34.刘莘,《葛兰西,文化领导权及其诠释》,载《探索》,2007(2).
    35.张怡,《葛兰西的文化政治思想》,载《外国文学》,2000(7).
    36.周农建,《评葛兰西的“实践哲学”》,载《求索》,1992(4).
    37.陆道夫,《葛兰西的霸权理论与大众文化研究》,载《河南社会科学》,2002(3).
    38.姜华,《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研究的葛兰西转向》,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39.李季、龚界文,《中国特色廉政文化构建问题思考》,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增刊).
    40.王列,《国家的文化意识形态职能》,载《文史哲》,1994(6).
    41.李朝祥、潘鸣,《国家意识形态合法化下的基本功能和作用》,载《理论月刊》, 2006(11).
    42.王凤才,《文化霸权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3).
    43.张其学,《关于“文化霸权”概念的再思考,载《广东社会科学》,2005(5).
    44.范津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意蕴》,《理论视野》[J],2007(11).
    1.Antonio Gramsci , Pre-prison writings ( 葛兰西狱前著作选 ), edited by Richard Bellamy , translated by Virginia Cox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2.Antonio Gramsci, Fouther selections from Prison Notebooks,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Derek Boothman, London, 1995.
    3.Antonio Gramsci, A gramsci Reader, Selected Writings 1916-1935, edited by David Forgacs, London,1998.
    4.Antonio Gramsci , selections from political writings, (1921-1926), Lawrence and Wishart,1978.
    5. Habermas, Jürgen. Moral Consciousness and Communicative Action, Trans,Christian Lenhardt And Shierry Waber Nicholsen,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1990.
    6.Bob Jessop,The Capitalist State [M], Oxford, 1982.
    7. Nicos Poulantzas, Class in contemportary Capitalism, London, 1975.
    8. Nicos Poulantzas, State, Power, Socialism, New Left Books, London, 1978.
    9. Martin Carnoy, The State and Politieal Theory,Princeton,198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