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网络语言的语体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是对中国网民在电脑上使用的语言现象的一个语体学研究。
     作为一个处于发展中的新兴现象,网络语言吸引了众多学者的注意,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目前对网络语言存在广狭义的解读。狭义的仅指网虫的聊天用语,广义的除了包括电脑上使用的自然语言外,还包括电脑上使用的人工语言(如Basic语言,C+语言等)以及数字图符表情等非语言符号。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将网络语言界定为:人们在互联网上使用的语言。繁言之,网络语言是指运用网络这个新的媒介和载体,网民创作发布或接收的在语音、语义和语用上乃至语篇布局上有别于共同语的那部分语言。它的成品主要包括电子邮件、BBS文章,手机短信、博客以及QQ等即时聊天语。
     本文即选取这些言语作为研究对象,从语言功能的角度出发,以语体的描写研究与话语的语体分析等语体学理论为指导,在语体学理论、修辞学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借鉴语境理论、语用关联理论、语篇分析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认知语言学理论及其研究方法,从语体、认知、语境、语用、功能、共时的角度,对网络语言进行了全面、系统和深入的描写和阐释。对网络语言的语体尝试进行定性研究、比较研究和解释研究。
     文章由七个章节组成:
     第一章对网络语言加以界定,对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此外还介绍理论背景、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第二到六章为论文的主体部分。其中——
     第二、三章网络语言的语体描写。首先对网络语言词句层的偏离现象进行研究,然后对网络语言的各主要话语类型进行分项描写与分析,最后再探讨电子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第四章首先对网络语言的语体进行定性,界定它为适应网络这一特殊的交际领域,网民之间为着种种人际交流或知识、思想共享、游戏自娱、展示自我等目的,依托电脑网络等所形成的一种兼具传统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特点的由大量文本块集具现的新的交融性语体,即网络语体。然后概括它的区别性语体特征,并进而对它的一些风格类型一——幽默和浓郁的个性色彩加以研究,就其随意化风格提出网络语言需要规范。
     第五章网络语体与传统语体的比较研究。此章主要在前面几章对网络语言的描写及定性研究的基础上,以网络语体为主体,以传统语体相参照,对网络语体与传统语体进行比较研究,探讨网络语体对传统语体的继承和发展。
     第六章网络语体的解释研究。此章从网络语言的游戏功能以及共时语境和语体发生学角度系统分析网络语体存在与产生的必然性。
     第七章结语。对全文内容加以总结,并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及以后可进行的研究方向。
This thesis takes the stylistics study of current language used by the Chinese netizens on the computer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s a developing phenomenon, the netspeak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a lot of scholars. The research about it has been in the ascendant. There has existed broad and narrow explanation to the netspeak. In the narrow sense, The netspeak refers to the chatting speech used by the netizens, in the broad sense, it includes the natural language used on the computer, the artificial computer language (eg. Basic Language, C~+ language) and non-verbal signs such as figure picture. The thesis adopts the latter statement for the research convenience and defines the netspeak as a kind of language used on the internet. In detail, it refers to the part of language that the netizens create, issue and receive through the new medium and carrier and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common language in pronunciation, semantic meaning, uses and layout. It mainly includes the instant chatting speech such as E-mail, BBS article, the mobile phone short message, blog, and QQ etc.
     This thesis takes these speech as an object of study and tries to carry out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about the style of netspeak. The thesis have carried out all-round, systematic and thorough depicting on netspeak from the angle of cognition, context, pragmatics, function and synchronicity under the direction of stylistics theory such as the style description research and the stylistics analysis of speech. The study uses the context and environment theory, sociolinguistics variation theory, mental space theory, pragmatic relevance theory, semantic theory, the text analysis theory, cognitive linguistic theory and rel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reference.
     The article is composed of seven chapters and sections:
     The first chapter has given a boundary to the netspeak, combed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netspeak, and introduced the theroy background, research methods and language material sources.
     The second and third chapter are the style description of netspeak. First, it researches on the word-sentence departures phenomenon of netspeak, then describes and analyzes the every main genre of netspeak one by one.
     The fourth chapter first determines the nature of netspeak to be a network style established by usage relying on computer and network. It defines the netspeak as a new kind of mixed language style adapting to the network, the special communication field through which the netizens communicate, share the idea and knowledge, have fun and self-revelation. The new language style has both traditional colloquial and written style charateristics. And then it summarizes the distinguishing style of netspeak, then proceed to make researches on one of its characteristic—humor.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network style and traditional style. On the basis of the front chapters, this chapter takes network style as the main body, consults traditional style, makes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network style and traditional style, discusses what and how the network style inherites from traditional language style and develops.
     The sixth chapter makes an explanation studies to the netspeak style. The chapter analyzes the inevitability for netspeak style to exist and come into being from the angle of game function of netspeak, the synchronic context and style genetics.
     The seven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which summarizes the dissertation and indicates the deficiencies and some further topics to be discussed.
引文
17 网络新闻有广狭二义,狭义的仅指在网上原创的新闻。
    18 张德禄.语类研究概览[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4)。
    24 引自王立嘉、清晨·“PK”遭遇“PK”.市场报,2005年10月24日第005版。
    25 克里斯特尔(2006:71)谈到,他的500封邮件,约2/3包含了问候语,使用频率最高的问候语是Dear David,接着是David,排在第三位的是Hi David。
    28 泮幼萍、许曦明.英汉网络词汇构建方式的比较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应用研究,2006(04)。
    29 李宇明.构建健康和谐的生活--序《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载《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
    30 载陈光磊先生《修辞论稿》[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142。
    33 转摘于李熙宗先生《文体与语体分类的关系》(1994)批注手稿。
    34 有的人称之为明星博客,他们是社会各方面的明星。
    38 http://tech.qq.com/a/20050627/000129.htm 《校园十大流行网话全解读》,2005年06月27日21:13,转于新华网。
    39 2008年3月9日晚百度搜索。
    40 檀作文:春明国学馆http://622008621.qzone.qq.com
    41 “yc",“原创”的拼音节缩。
    42 黄集伟《博客语文:性情展销会--2004语文观察报告一》,载博客中国网http://vip.bokee.com/name/huangjiiwei&year=2004
    43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11。
    44 参阅方琰.浅谈语类[J],外国语,1998(1)。
    45 参阅周明强.现代汉语实用语境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292。
    46 巴赫金.拉伯雷研究[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75。
    47 巴赫金全集,第4卷,1998:164。
    48 参阅朱永生、刘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0。
    49 丁建新.体裁分析的传统与前沿[J],外语研究,2007(6)。
    50 巴赫金全集,第4卷,145-146页。
    51 张会森.从语体到言语体裁[J],修辞学习2007(5)。
    52 参阅杨凯华.谈网络文本的类型及其写作[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4)。
    53 参阅胡惮.电子邮件的网络交际文化特征[J],外语电化教学,2002(2);万茜.对两种网语变体的文体学比较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4。
    54 笔者这里主要研究的是网络写手创作的各种短信。
    55 陈开顺.话语感知与理解,2002:153-178。
    56 杨艾茵.台湾BBS研究述评[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57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8。
    58 黄集伟《感谢酱紫的“口音”--2004语文观察报告》,2004-12-31 09:25:00发表于博客中国。
    59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201-221。
    60 华莱士·马丁着,伍晓明译.《当代叙事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36。
    61 林穗芳.标点符号学习与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7。
    63 陈辉、陈国华.人称指示视点的选择及其语用原则[J],当代语言学,2001(3)。
    64 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1992:272。
    69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年1月发布,2007年12月第21次调查,第46页。
    70 吴伯凡《抵挡信息霸权--兼论百度在捍卫中国信息主权中的意义》,2005-07-27 19:32:00发表于博客中国。http://vip.bokee.com/20071015400712.html
    71 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878431.shtml 2006-01-20 09:41
    72 http://news.sina.com.cn/s/2007-10-26/012414164435.shtml
    73 汪磊.语言工具变体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以网络语言为视点[J],语言文字应用,2006(3)。
    74 http://news.qq.com/a/20080328/000345.htm 2008年03月28日04:10千龙网
    75 见杨自俭.序·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张德禄、刘汝山著,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76 郑颐寿、林承璋主编.新编修辞学[M],厦门:鹭江出版社,1987:248。
    77 秦秀白.网语和网话[J],外语电化教学,2003年12月,P3。
    78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风中玫瑰《风中玫瑰》这部小说,它的语篇就正是笔者所说的大语篇--由大量的风中玫瑰的主帖和许多网友的跟帖缀成的保留典型电子语篇特点的大语篇。此小说也可以证明笔者所说“根语篇+黏着语篇:典型电子语篇”观点之不妄。
    79 Nelson,T.Literary Machines[M].Mindful Press,1990.参阅胡壮麟《超文本及其语篇特征》,山东外语教学,2004(5)。
    80 秦秀白、唐碧霞.CMC的研究现状和前景[G],董燕萍、王初明编.中国的语言学研究与应用:庆祝桂诗春教授七十华诞.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540。
    81 廖秋忠(《廖秋忠文集》,1992:183)把衔接与连贯统称为篇章连贯现象,认为篇章连贯现象又可分为两个方面的研究:形式连贯手段与意义/功能连贯的研究。
    82 耶夫·维索尔伦著,钱冠连、霍永寿译.语用学诠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21。
    83 朱永生、严世清(2001:45),张德禄(2004:21)。
    84 黎运汉、盛永生(2006:410)。
    85 王全智.也谈衔接、连贯与关联[J],外语学刊,2002(2)。
    86 张德禄 《从衔接到连贯--语篇连贯的解码过程探索》[G],熊学亮、蔡基刚主编,语言界面,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27-139。
    87 有的学者把这种衔接视作隐形的语境衔接,如张德禄(2003)《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般及应用》。但有学者指出如此泛化衔接必然丧失衔接连贯这一组经常连用的概念的意义。
    88 郑贵友.汉语篇章语言学[M],2002:22。
    89 黎运汉、盛永生主编.汉语修辞学[M],2006:424。
    91 陈新仁(2003)《衔接的语用认知解读》。
    92 参阅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44-95。
    93 笔者没有采用超文本这一概念主要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一般学者界定的超文本是通过链接结构形成的,一般不出现在同一网页,然而,我们看到,博客主文和跟帖、BBS主跟帖等,一般仍处于同一网页,不是一些学者超文本概念能够容纳的,因此,笔者所用的大语篇比一般的超文本外延更大。
    94 Spivey(1997:209-211),转引自李力.超文本语篇多重符号的及物性关系互动的表述在电化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3年4月。
    95 Sperber & Wilson.关联性:交际与认知[M],何自然、冉永平导读(F24-F35)。
    96 陈向阳.从认知角度看语篇连贯[D],浙江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论文,2003:7。
    97 参见陈新仁.衔接的语用认知解读[J],外语学刊,2003(4)。
    98 http://baike.baidu.com/view/743.him百度百科>超链接词条
    102 毕强等.超文本信息组织技术[M].2004:61。
    103 袁邦株、徐润英(2005/1)《超链接文本中的连贯》。
    104 何自然主编.认知语用学[M],2006:127。
    105 08年1月16日重新搜索所得的数据。
    106 邢福义先生(2002:226)《现代汉语语法修辞专题》。
    107 见李熙宗先生《暑期讲习班语体风格讲义》,2004:10,未出版。
    108 参阅许力生.文体风格的现代透视[M],2006:58-63。
    109 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92。
    110 陈平,1987,话语分析说略。《外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
    111 郑颐寿.论语体平面及其运用[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9月,第26卷第5期。
    112 参阅许力生.文体风格的现代透视[M],2006:58。
    113 Vincent B.Leitch,Deconstructive Criticism:An Advanced Introducti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83:122.参见欧阳友权(2005:120)
    114 赵宪章.文体与形式[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322-323。
    115 参阅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98-134。
    116 《现代汉语词典》,光明日报出版社,第175页,超星电子版;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606页解释为:家庭用具,主要指床、柜、桌、椅等。
    117 郑银芳.谈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J],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10月。
    118 引自屈承熹.汉语认知功能语法[M],超星电子版。
    120 参见路易斯·H·拉潘姆《麻省理工学院版序--永恒的现在》,[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理解媒介[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4。
    121 同上,中译本第一版序,2000:1。
    122 http://460833487.qzone.qq.com
    123 http://535646961.qzone.qq.com
    124 禹存阳.语体的模糊性[J],湘潭大学学报,2005年5月。
    125 毕强等著.超文本信息组织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58。
    126 参阅黎运汉、盛永生主编.汉语修辞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551。
    127 胡范铸.幽默语言学[M],.上海: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1987:26。
    129 引自刘乃实.言语幽默的图式模型[D],复旦大学2005 博士论文中文摘要。
    130 南帆.游荡网络的文学[C],宁亦文编.多元语境中的精神图景[G],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174。
    131 克里斯特尔.语言与因特网[M],2006:44。
    132[英]戴维·克里斯特尔著,郭贵春、刘全明译.语言与因特网[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31。
    133 司显柱.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P89-90。
    134 王华梅.数字化体裁发展和应用[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6(3)。
    135 许力生(2006:112-113)
    136 吴士文.修辞格的定义及其他[C],修辞学论文集(第二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329。
    137 袁晖.试谈辞格的特点[G],《修辞学发凡》与中国修辞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138 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1992:481。
    139 赵宪章.超文性戏仿文体解读[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3)。
    140 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272。
    141 参阅Halliday(1984):于晖《语篇体裁分析与系统网络》,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0)。
    142 http://408901980.qzone.qq.com
    143 好好发表于 “好好的胡说八道”博客http://534537045.qzone
    14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e3d0c001007xb8.html
    145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145-159。
    146 西江月《煞有介事277:从前就有“脑残体”》,http://xijy.bokee.com/6405514.html
    147 迈克尔·海姆著,全吾伦、刘钢译.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148 毕强等(2004:61)。
    149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231。
    152 李熙宗先生《暑期讲习班语体风格讲义》,2004,电子版。
    153 参见张德禄.语言的功能与文体,2005:23。
    154 刘森林.语用策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81。
    157 http://blog,sina.com.cn/tongxingongqing
    15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O3d94501000aw8.html
    159 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20。
    163 关于语域的具体所指,韩礼德似乎有些语焉不详,国内的韩派学者们的阐释也不尽相同,如张德禄、刘汝山(2003:47)说:“每个情景类型都是由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组成的语境构型”,“语境构型决定着语篇的意义范围,即‘语域',“同一语域内的语篇属于同一种语言变体”;国外功能学派学者马丁以及国内的方琰(1998/1)、章远荣(1997/3)认为情景语境和语域同义,朱永生和严世清(2001:11,81)两次谈到它,第11页说Halliday认为语域是介于系统和实例之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第81页直陈两位先生自己解读韩礼德“语域一致”的困惑,韩氏的“语域一致”不知到底是指语篇的宏观结构呢,还是指句子结构。他们认为韩似乎既指宏观结构,又指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等微观结构。汉语界学者引入的“功能域”概念似乎就源于语域,但同样各执一词,莫衷于是。
    164 参阅刘世生、朱瑞青(2006:53)《文体学概论,方琰(1998/1)《浅谈语类》,章远荣(1997/3)《语篇的文体分析、语域分析和体裁分析》。
    165 司显柱.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另,参阅张德禄、刘汝山(2003:53-65)。
    166 参阅毕耕.网络传播学新论[M],武大出版社,2007:179。
    167 李伯聪.高科技时代的符号世界[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46。
    168 尼葛洛庞帝(1997:26,3)《数字化生存》(1995),海南出版社译本。
    169 李河.得乐园·失乐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6-27。
    170[英]戴维·克里斯特尔著,郭贵春、刘全明译.语言与因特网[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171 刘大为《链接结构分析》电子版,复旦望道修辞论坛专稿,2008年。
    174 同上。
    175 彭建武.认知语言学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75。
    176 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56。
    177 飘零的音符《老婆和操作系统》,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8acld80100039p.html
    178 许力生.文体风格的现代透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86。
    179 罗纳德·斯考伦、苏珊·王·斯考伦着,施家炜译,跨文化交际:话语分析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69。
    180 保罗·利文森,熊澄宇等译,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81 参阅陈定家.“超文本”的兴与网络时代的文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182 刘锡庆主编.中国写作理论辑评(近代部分)[G],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387。
    183 参阅王华梅.《数字化体裁的发展和应用》。
    184 吴伯凡《抵挡信息霸权--兼论百度在捍卫中国信息主权中的意义》,2005-07-27 19:32:00发表于博客中国。http://vip.bokee.com/20071015400712.html。
    185 同上。
    [法]蒂费纳·萨莫瓦约.邵炜译著.互文性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88。
    [法]罗兰·巴特著、怀宇译.罗兰·巴特随笔选[G],1995:153-186,超星图书电子版。
    [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著,罗念生译.修辞学[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加]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美]爱德华·萨丕尔著,陆卓元译.语言论[M],商务印书馆,1997。
    [美]拉波夫.拉波夫语言学自选集[C],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日]西川直子著,王青、陈虎译.克里斯托娃:多元逻辑[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英]R.H.罗宾斯著,许德宝等译.简明语言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英]戴维·克里斯特尔著,郭贵春、刘全明译.语言与因特网[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英]杰弗里·N·利奇,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
    [英]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陈嘉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英]诺曼·费尔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著,殷晓蓉译.话语与社会变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上、下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白春仁等.俄语语体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白春仁等译.言语体裁问题·巴赫金全集(第四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包兆会.超文本文学:一种新的文学形式的研究[J],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第5期
    保罗·利文森,熊澄宇等译,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比尔·盖茨.未来之路[M],超星电子图书版。
    毕耕.网络传播学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波林·玛丽·罗斯诺著,张国清译《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4。
    蔡鹏飞.论手机短信写作[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蔡有恒.功能理论与语篇语体特征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
    曹石珠.形貌修辞学[M],长沙:湖南示范大学出版社,1996。
    岑运强.言语的语言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柴磊.网络交际中的语言变异及其理据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5年第2期(总第105期)。
    陈娟.任务型电子邮件语篇中的人际意义[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陈榴.网络语言:虚拟世界的信息符号[J].新华文摘.2002(6).
    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陈光磊.汉语词法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
    陈光磊.修辞论稿[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陈金凤.试论手机短信修辞手法的运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04)。
    陈开顺.话语感知与理解[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53-178。
    陈松岑.汉语招呼语的社会分布和发展趋势[J],语文建设,1988(04)。
    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陈望道.陈望道学术著作五种[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陈望道.陈望道语文论集[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
    陈望道.谈杂异体和大众化,载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编,陈望道修辞论集[G],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224-226。
    陈望道.文法简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陈先义主编,刘国正、冯紫英编著红.短信·红段子·红幽默[G],济南:黄河出版社,2005。
    陈新仁.衔接的语用认知解读[J],外语学刊,2003(4)。
    陈旭东.从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关系看网络文学的基本特征[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7。
    陈永国.互文性[J].外国文学,2003,(01)。
    程民.杂交语体简论[J].浙江社会科学,2000(06)。
    程祥徽、黎运汉.语言风格论集[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程祥徽、林佐翰主编.语体与文体[C],澳门语言学会、澳门写作学会出版,2000。
    程祥徽.传统与现代联姻--文体与语体之辨,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2)。
    程祥徽.中文回归集[G],香港:海峰出版社,2000。
    程祥徽主编.澳门语言论集[C],澳门:澳门社会科学学会出版,1992。
    程雨民.英语语体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慈继伟.小说对文学文体学的挑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2)。
    从莱庭、徐鲁亚.西方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戴鹏飞.你还不信:中国第一短信写手戴鹏飞原创短信专辑[G],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3。
    戴婉莹.简论交叉性语体[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01)。
    戴维·克里斯特尔.现代语言学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邓骏捷.语体分类新论[J].修辞学习,2000,(03).
    丁金国.西语的文体学与汉语的风格论[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
    丁金国.言语行为和语用类型[J].语文研究,2004(04)。
    丁金国.语体风格的发生学研究[J],烟台大学学报,2003(01)。
    丁金国.语体风格的认知结构[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
    丁金国.语体构成成分研究[J],修辞学习,2007(6)。
    丁金国.语言运用的功能域[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
    董剑桥.超文本结构与意义连贯性[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
    董剑桥.超文本与语篇连贯性[J],中国电化教育,2002(12)。
    董剑桥.认知“连贯性”与超文本设计[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3)。
    董启明、刘玉梅.万维网键谈英语的文体特征(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1):42-47。
    段曹林.网络时代的修辞变革[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范开泰、张小峰.独白体中“呢”问句和语气词“呢”的篇章分析[J],语言科学 2003(02)。
    范开泰.语义分析说略[A],语法研究和探索(4)[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范开泰.语用分析说略[J],中国语文,1985-06。
    方梅.篇章语法与汉语篇章语法研究[J],语言文字学,2006(02)。
    方梅.语体动因对句法的塑造[J],修辞学习,2007(6)。
    方琰.Hasan的“语体结构潜势”理论及其对语篇分析的贡献[J],外语学刊,1995(01)。
    方琰.汉语语篇主位进程结构分析[J],外语研究,1995(02)。
    方琰.浅谈语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01)。
    方琰.语篇语类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S1)。
    方兴东等.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M],超星电子版。
    风中玫瑰.风中玫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冯广艺.变异修辞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
    冯广艺.汉语修辞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冯广艺.语境适应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冯广艺主编.汉语语境学概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
    冯晓虎.隐喻--思维的基础,篇章的框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冯志伟.现代语言学流派[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复旦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编,《语法修辞论·纪念陈望道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
    高群.众语喧哗与语体亲合--网络小说语言初探[J],修辞学习,2002(4)。
    高胜林.幽默修辞论[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高辛勇.修辞学与文学阅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葛诗利.邮件投递组中电子邮件语体的量化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03。
    郭贵春.隐喻、修辞与科学解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韩荔华.语言应用研究论集[G],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
    何伟棠主编.王希杰修辞论集[G],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何兆雄.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A],何自然、冉永平主编.语用与认知[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31-57。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胡惮.电子邮件的网络交际文化特征[J],外语电化教学2002年2月第83期。
    胡春阳.话语分析:传播研究的新路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胡范铸、蔡立予.“网络语言”的反网络性[N],语言文字周报,2006/09/06。
    胡范铸.从“修辞技巧”到“言语行为”--试论中国修辞学研究的语用学转向[J],修辞学习,2003(01)。
    胡范铸.汉语修辞学与语用学整合的需要、困难与途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06)。
    胡范铸.幽默语言学[M],上海: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1987。
    胡范铸.语言:拟想的研究与现实的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
    胡明扬.语体和语法[J].汉语学习,1993,(02)。
    胡曙中.美国新修辞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2001。
    胡曙中.现代英语修辞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胡裕树、李熙宗.40年来的修辞学研究[J],语文建设,1990(01)。
    胡壮麟、刘世生主编.西方文体学辞典[G],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胡壮麟.超文本及其语篇特征[J],山东外语教学,2004第5期
    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和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胡壮麟编著.理论文体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华东修辞学会编.语体论[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黄国文.电子语篇的特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2)
    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黄华新、胡霞.认知语境的建构性探讨[A],唐孝威、黄华新主编,语言与认知研究(第一辑)[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13-125。
    黄鸣奋.超文本诗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霍四通、李熙宗.语体研究中文本的选择和解释[A],修辞学研究第九辑[C].香港:华星出版社,2002:279.
    霍四通.语体和品种--语体研究方法论探讨之一[J],修辞学习,1996,(06).
    霍四通.语体和原型--语体研究方法论探讨之二[J],修辞学习,1997,(02)
    霍四通.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语体学研究[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5。
    霍四通.语体演变的概貌和基本特征[A],吴兆路等主编.中国学研究(第六辑)[G],济南:济南出版社,2003。
    贾彦德编著.汉语语义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姜英.论网络文学的文体学创新[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蒋勇.梯级论证的辩驳之力[G],语言研究集刊(二)[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294-307。
    杰弗里·利奇.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
    金立鑫编著.语言研究方法导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H0J671
    劲松、麒可.网络语言是什么语言[J].语文建设.2000(11).
    科任娜著,白春仁译.俄语功能修辞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孔庆东.博客,当代文学的新文体[J],文艺争鸣,2007(04)。
    邝霞.网络语言--一种新的社会方言[J].语文建设.2000(8),
    郎天万、蒋勇.概念结构对语义原子论和语义场理论的整合[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02)。
    雷淑娟.互文--文本遭际中的解释与颠覆[J],修辞学习,2007(02)。
    黎运汉、盛永生主编.汉语修辞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黎运汉.汉语风格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李军.浅谈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J].社会科学战线,2002(06)。
    李军.网络语体:一种新兴的语体类型探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
    李军.语用修辞探索[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李福印.当代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J],外语研究,2004(3):1-3。
    李福印.思想的形状:关于“体验性”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a(1):44-49
    李福印.语义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
    李黄凤.用于日常交流活动的电子邮件文体特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论文,2005。
    李辉凡等译.巴赫金全集(第二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李济中.张弓先生与语体学[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5(03)。
    李嘉耀、李熙宗.实用语法修辞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李林蔚.在张力理论视角下网络语言的隐喻浅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李美霞.话语类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李名方.试论语体分类的思维基础[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7,(01)。
    李熙宗、霍四通.语体范畴化的层次和基本层次,修辞学习,2001(03)。
    李熙宗、刘明今、袁震宇、霍四通.中国修辞学通史·明清卷[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李熙宗、孙莲芬等.公关语言学[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
    李熙宗.2004年暑期讲习班语体风格讲义[M],(未出版)。
    李熙宗.25年来的修辞手法研究[C],王德春、李月松主编,修辞学论文集(第十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383-388。H15-33266/10
    李熙宗.《修辞学发凡》与语言风格论[A],载《修辞学发凡》与中国修辞学[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李熙宗.关于语体的定义问题[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
    李熙宗.试论语体的交叉和渗透[C],《修辞学研究》第三辑。
    李熙宗.文体与语体分类的关系[C],语言风格论集,1994:161-170。
    李熙宗.语体的描写研究与话语的语体分析[A].语言研究集刊(二)[G],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241-263。
    李熙宗.语体研究中的两个问题[A],语体论[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李熙宗.语域及其分类与语体的分类[A],语言研究集刊(三)[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李秀明.汉语元话语标记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
    李秀明.元话语标记与语体特征分析[J],修辞学习,2007(2)。
    李艳,韩金龙.IRC--聊天室非语言交际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3,(06)。
    李宇明主编.理论语言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李战子.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李战子.语言的人际元功能新探--自传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M],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2000。
    廖秋忠.篇章与语用和句法研究[A],载廖秋忠文集[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廖艳君.新闻报道道语言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林穗芳.标点符号学习与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林兴仁.实用广播语体学[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
    刘佳.中国名人博客发展概论[D],西北大学新闻学硕士论文,2007。
    刘洁.网络英语新闻的文体特点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
    刘大为.比喻、近喻与自喻--辞格的认知性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刘大为.言语学、修辞学还是语用学?[J].修辞学习,2003年第3期.
    刘大为.语体是言语行为的类型[J],修辞学习,1994年第三期。
    刘大为.自然语言中的链接结构及其修辞动因[C],复旦修辞论坛2008年1月电子版。
    刘凤玲.论语体交叉的方式及其语用价值[J],北方论丛,2005(02).
    刘海燕编著.网络语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6月版。
    刘焕辉.言与意之谜--探索话语的语义迷宫[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刘焕辉.言语交际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让.1986。
    刘焕辉主编.言语交际学基本原理[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
    刘惠华.电子邮件语言的性质和文体[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2)。
    刘金明.互文性的语篇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
    刘钦明.“网络语汇”的组合理据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06).
    刘森林.语用策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刘世生、朱瑞青编著.文体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刘宇红.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刘正光.隐喻的认知研究--理论与实践[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柳丽慧.从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言(J),重庆社会科学,2006(9)。
    楼志新.公文语言与网络语言语体风格之比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3)。
    陆丹.商务电子邮件的体裁分析,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罗婷.论克里斯多娃的互文性理论[J],《国外文学(季刊)》2001年第4期
    马大康.诗性语言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迈克尔·海姆著,全吾伦、刘钢译.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毛力群.“拇指文化”演绎语言新时尚--手机短信的语体分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
    梅正强等编著.手机酷语[G]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
    孟建安.手机短信话语文本的语体学分析[J],修辞学习,2004,(04)
    尼葛洛庞帝(1997).数字化生存[M](1995),海南出版社译本(超星电子图书版)。
    倪祥和.论篇章结构的修辞[G],中国修辞学会华东分会编,修辞学研究第一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聂庆璞.网络叙事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宁亦文编.多元语境中的精神图景--九十年代文学评论集[G]: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欧阳友权.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欧阳友权等著.网络文学论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欧阳友权主编.人文前沿--网络文学与数字化[G],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欧阳友权著.网络文学本体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潘幼萍.浅谈网络语言中的隐喻构词[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04)。
    濮侃.辞格比较[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
    濮侃等.语言运用新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戚晓杰.谈网络语言的谐音表义[J].修辞学习.2002(3).
    戚雨村编著.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祁伟.试论社会流行语和网络语言[J],语言与翻译,2002,(03)。
    齐沪扬、邵洪亮.沪上校园新词语的构成、来源及结构方式[J],语言文字学,2006(12)。
    齐沪扬.传播语言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钱锋、陈光磊.关于发展汉语计算风格学的献议[A],《修辞学发凡》与中国修辞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钱锋、陈光磊.关于建立语体分类数学模型的构想[A].语体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钱士宽.手机短信语言艺术例说[J],阅读与写作,2005,(01)
    钱中文主编,晓河、贾泽林、张杰、攀锦鑫等译.巴赫金全集(第二、四卷)[M],超星电子版,1998。
    秦海鹰.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J],外国文学评论,2004(03)。
    秦秀白、唐碧霞.CMC的研究现状和前景[G],董燕萍、王初明编.中国的语言学研究与应用:庆祝桂诗春教授七十华诞.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536-554。
    秦秀白.“体裁分析”概说[J],外国语,1997(6)。
    秦秀白.网语和网话[J],外语电化教学,2003(06)。
    秦秀白编著.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屈承熹.汉语认知功能语法[M],超星电子版,2005。
    屈承熹著,潘文国等译.汉语篇章语法[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冉永平、张新红编著.语用学纵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冉永平编著.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任国伟.语篇结构中多语类混合现象初探[D],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论文,2006。
    任绍曾.语篇的多维分析[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03)
    任绍曾.概念隐喻及其语篇体现--对体现概念隐喻的语篇的多维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0)
    阮绩智.电子邮件的文体特征探析[J],中国科技翻译,2002(3)。
    阮绩智.商务电子邮件的网络交际文体特征[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2)。
    尚春光.网络聊天语风格初探[J].修辞学习,2001,(05).
    邵敬敏.标点符号的修辞活用--摹拟特殊的感情、语气[J],修辞学习,1983(04)。
    邵敬敏.汉语广视角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申丹.西方现代文体学百年发展历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01).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沈谦.语言修辞艺术[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98。
    盛若菁.比喻语义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P198-251。
    石安石.语义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
    石云孙.谈“互文”[G],中国修辞学会、华中师范学院编,修辞学论文集,1981,中国修辞学会会刊。
    束定芳.论隐喻的理解过程及其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04)。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束定芳主编.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G],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司显柱.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苏培成.标点符号实用手册[M],语文出版社。1999。
    宿哲骞.隐喻视角下的网络语言[J].华章.教学探索,2006(02)。
    孙鲁痕.网络语言--谈话语体的网上功能变体[J],贵州社会科学,2007(8)。
    谭学纯、唐跃、朱玲.接受修辞学(增订本)[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谭永祥.修辞新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
    唐纳德·韩礼德著,周小康、李战子编译.韩礼德语言学文集[G],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
    唐松波.语体·修辞·风格[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陶红印.试论语体分类的语法学意义[J],当代语言学,1999(03)。
    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王冰.自媒体的“歧路花园”--博客现象的深层解读[J].学术论坛,2005,(01)。
    王德春、陈晨.现代修辞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
    王德春、陈瑞端著.语体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王德春.句子的功能分析和超句研究[G],中国修辞学会编,修辞的理论与实践,语文出版社,1990。
    王德春.论语体[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01)。
    王德春.修辞学探索[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王德春主编.大学修辞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王凤英.篇章修辞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王华梅.数字化体裁的发展和应用[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王华梅.网络语言的语体归属[D],西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论文,2006。
    王建华主编.信息时代报刊语言跟踪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王瑾.互文性[M],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
    王铭玉、于鑫编著.功能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王铭玉.语言符号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王全智.也谈衔接、连贯与关联[J],外语学刊,2002(2)。
    王世凯.网络语体风格刍议[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
    王世凯.网络语体风格的软规范与硬规范[J],渤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6)。
    王守元、郭鸿、苗兴伟主编.文体学研究在中国的进展[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王希杰.修辞学导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王一川.我看九十年代长篇小说文体新趋势[J]当代作家评论,2001(05)。
    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韦恩·布斯.修辞形态[A],当代西方修辞学:批评模式与方法,常昌富、顾宝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魏在江.隐喻的语篇功能--兼论语篇分析与认知语言学的界面研究[C],张克定、王振华、杨朝军主编.系统功能评价[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文炼.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语法札记[A],载袁晖、戴耀晶编.三个平面:汉语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C],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吴静.手机短信节日祝福语篇的图式分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2)。
    吴伯凡.孤独的狂欢[M],天涯电子书库、超星电子图书版。
    吴士文.现代汉语的语体及其分类[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86(01)。
    吴士文.修辞格论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武建国、秦秀白.Bradford和他的文体分析“双重模式”[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05)。
    武建国.当代汉语公共话语中的篇际互文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
    西槇光正编.语境研究论文集[G],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西走.高潮[M],天涯论坛舞文弄墨版长篇都市小说在线写作连载(截止到07年12月25号)。
    谢红华.现代汉语交融语体初论[J].求索,1987,(06)。
    谢有顺.文体的边界[J]当代作家评论,2001(05)。
    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辛斌.体裁互文性与主体位置的语用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05)。
    邢福义.现代汉语语法修辞专题[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熊学亮.言语隐性信息的形式分析[G],黄国文、常晨光、丁建新主编.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与应用:第八届全国功能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徐炳昌.篇章的修辞[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
    徐大明主编.语言变异与变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徐通锵.历史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许力生.当代语体研究中的不同模式与取向[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05)。
    许力生.文体风格的现代透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许钟宁.语体修辞说要[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2)。
    雅克布森.雅克布森文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亚里斯多德.修辞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1。
    姚亚平.当代中国修辞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耶夫·维索尔伦著,钱冠连、霍永寿译.语用学诠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叶良旋.边缘文体简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1)。
    叶起昌.超文本多语式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06)。
    叶起昌.走向话语的意识形态阐释--以超链接文本为分析对象[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游汝杰、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于洋、汤爱丽、李俊.文学网景:网络文学的自由境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于根元.应用语言学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于根元主编,网络语言概说,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
    于根元主编,中国网络语言词典.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于根元主编.应用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于根元主编.中国现代应用语言学史纲,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袁晖、李熙宗主编.汉语语体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袁晖.论语体划分的原则[J]江淮论坛,1990,(04)。
    袁晖.试论语体的交叉渗透及其社会因素[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01)
    袁晖.语体的通用成分、专用成分和跨体成分[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
    袁晖主编.汉语标点符号流变史[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袁毓林.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J],中国社会科学,1995-01.
    袁毓林.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约翰·甘柏兹著,徐大明、高海洋译.会话策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曾毅平.语体仿拟[J],修辞学习,1999(06)。
    张斌.汉语语法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
    张颂.语言传播文论(续集)[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215-228。
    张乔.模糊语义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004。
    张雪.对话体语篇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
    张伯江.语体差异和语法规律[J],修辞学习,2007(2)。
    张德禄、刘汝山.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张德禄.衔接与文体--指称与词汇衔接的文体效应[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张德禄.语类研究概览[J],外国语,2002年第4期。
    张德禄.语类研究理论框架探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05)。
    张德禄著.语言的功能与文体,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
    张德明.语言风格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张会森.从语体到言语体裁[J],修辞学习,2007.05。
    张会森.语言学家的巴赫金[J],外语学刊,1999.1。
    张炼强.修辞理据探索[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张世禄.张世禄语言学论文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127。
    张新华.汉语语篇句的指示结构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张玉玲、董育宁.从《马桥词典》看韩少功的语言风格[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张玉玲.E时代语体交叉渗透的认知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增刊。
    张玉玲.称呼:让人欢喜让人忧[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
    张玉玲.篇名中的“因为A,所以B”[C],王德春、李月松主编,修辞学论文集(第十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383-388。
    张玉玲.篇名中的“因为A,所以B”的多维考察[M],修辞学习,2006(01)。
    张玉玲.篇名中的“因为A,所以B”的语义分析[J],江汉论坛,2005年12(总第319期)。
    张玉玲.语体交叉渗透的类型[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4)。
    张云辉.网络语言的词汇语法特征[J],中国语文2007(06)。
    章远荣.语篇的文体分析、语域分析和体裁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1997(3)。
    赵雪.网络语言冲击波带来的思考[A],长江学术(第四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赵毅.结构主义和中国修辞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05).
    赵红.Hasan“语体结构潜势”理论与语篇教学[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2)。
    赵世举.空位--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J],修辞学习,2003(06)。
    赵宪章.文体与形式[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赵宪章.形式的诱惑[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7。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郑庆君.“互文”型手机短信及其语篇特征探析[C],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05)。
    郑庆君.语体跨类组合语篇及其语篇特征探析[J].修辞学习,2006,(02)。
    郑文贞编著.篇章修辞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
    郑颐寿.论语体平面及其运用[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9月,第26卷第5期。
    郑颐寿.论辞章学[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1)。
    郑颐寿.言语风格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研究的对象、任务[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01)。
    郑颐寿.语体与修辞[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01)。
    郑颐寿主编.文艺修辞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郑远汉.辞格辨异[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
    郑远汉.修辞风格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郑远汉.言语风格学(修订版)[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中国华东修辞学会编.修辞学研究[C],北京:语文出版社,1987。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汉语运用的语用原则”课题组编著.语用研究论集[G],1994,超星电子版。
    周芸.辨体、破体与语体的认知[J],修辞学习,2003(01)。
    周芸.跨体式语言的语体心理空间模式[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
    周芸.试论跨体式文学语言的结构特征[J],当代文坛,2007(01)。
    周芸.新时期文学跨体式语言的语体学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朱立元总主编,张德兴主编.世纪初的新声·20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第1卷)[G],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朱永生主编.语言·语篇·语境:第二届全国系统功能语法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祝克懿.新闻语体的性质特征[G],语言研究集刊(二)[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264-281。
    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祝畹瑾编.社会语言学译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宗廷虎、邓明以、李熙宗、李金苓.修辞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邹小阳.网络语言变异的语法现象及原因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07)。
    Crystal D.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M].London/New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Halliday,M.A.K.& 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Halliday,M.A.K.Language as a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London:Edward Arnold,1978.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Halliday,M.A.K.功能语法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Julia Kristeva.The Bounded Text,Desire In Language:A Semiotic Approach to Literaturre and Art,Leon S.Roudiez ed.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0:36.
    Kress G.Literacy in the New Media Age[M].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3.
    Lakoff,G & M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Lakoff,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Landow G P.Hypertext:The Convergence of Contemporary Critical theory and Technology[M].Baltimore/Lon-don: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2,.
    Short,Mick.Discourse analysis and the analysis of drama[M].London:Unwin Hyman.
    Sperber,Dan& Wilson,Deirdre.Relevance:Comunication & Cognition[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asearch Press.Blackwell Publishers Ltd.Second edition.2001.
    Verschueren,J.1999.Understanding Pragmatics.London:Arnold.
    Wittgenstein,Ludwig.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195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