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行政体制创新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年来广西区政府及南北钦防四市政府在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方政府间关系协调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当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部协同程度较低,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程度不高。这可从南北钦防“城市群集合体”发育程度、城市区域整合度和政府间的合作层次及政务联动等方面的定量分析和定性观察中得到印证。这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面临的一个瓶颈因素。其原因在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目前没有有效的制度安排以解决政府间存在着高额交易费用,致使地方本位主义、对“单中心”集权管理体制的路径依赖和行政区经济等地方行政弊端无法得到克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要实现经济一体化发展,就必须从地方行政转向区域行政,通过区域行政体制创新来实现区域行政的范式转型。目前西方国家通行的单中心、双层制和松散制三种区域行政模式各有利弊,其原因源于科层制、市场制、组织间网络制三种治理结构在区域行政实践中各自存在着局限性。针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具体情况,宜采用复合式区域行政模式作为该经济区区域行政体制创新的实现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从体制上灵活、综合、交叠、嵌套地运用双层制模式、单中心模式松散制模式等三种治理结构。其中双层制区域行政模式可采用横向多中心分权管理、纵向多中心分权管理、斜向多中心分权管理、设立区域行政专门区等作为其实现形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际复合式区域行政模式可采用专题项目式合作方式作为其主要实现形态。
In recent years the Guangxi Regional Government and the North-South Chin-four city government in promoting Guangxi Beibu Bay economic zone of relations between the local government has been actively coordinating the exploration and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However, the current Guangxi Beibu Bay economic zone within the low level of coordin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rizontal coordination is not high. This can be from the South and the North-Chin-"Urban Agglomeration collection"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Chief linkage level, such as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observation have confirmed. This is the Guangxi Beibu Bay economic zone facing a bottleneck factor. The reason is that Guangxi Beibu Bay economic zone currently has no effectiv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to resolve the Intergovernmental there are high transaction costs, resulting in local departmentalism, the "single-centre" centralized management system dependent on the path to economic and administrative problems, such as local administration can not be Overcome. Guangxi Beibu Bay economic zone to achieve economic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we must shift from a regional administrative district administration, through the region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innovation to achieve regional administrative paradigm in transition. Western countries currently use the single-centre, double-deck system and loose system of three regional administrative pros and cons of each model, its causes stems from Section of the system, the market system,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 of three regional management structure in the practice of their respective there are Limitations. Against the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 in Guangxi's specific situation, should adopt the hybrid model as a regional administrative district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of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to achieve innovative model, a model that the institutional flexibility, integration, overlap, the use of two-tier system of nested Mode, single-mode system Mode, three loose management structure. Two-tier system of regional administrative center model can be more decentralized management of horizontal, vertical separation of powers multi-center management, multi-center oblique decentralized managem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s and other areas to achieve its shape, Guangxi Beibu Bay economic District of inter - Regional administrative model can be special-project cooperation as its main form.
引文
[1]李罗力:《环北部湾经济圈开发与中国五大国家战略》,载《开放导报》2006年第1期。
    [2]周毅、杨鹏:《环北部湾经济圈发展战略思考》,载《桂海论丛》2005年第6期。
    [3]莫小莎:《孙中山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想对北部湾经济区开发的启迪》,载《学术论坛》2006年第6期。
    [4]李澜、谭朴妮:《环北部湾地区发展中心--广西双向开放开发的理性思考》,载《学术论坛》2005年第8期。
    [5]许进:《北部湾临港工业圈的布局构想》,载《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6]朱文晖,王诗华《从“10+3”的脆弱性看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发展》,载《开放导报》,2006年第1月。
    [7]蒋团标:《跨国区域整合视角下的环北部湾经济圈中心城市群建构》,载《城市与区域》2006年第3期。
    [8]蒋团标:《广西环北部湾地区生产力再布局探微》载《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1]埃德加·M·胡佛等:《区域经济学导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第239页。
    [2]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缘起与发展》,《公共管理研究》2003年第2期。
    [3]陈瑞莲、张紧跟:《试论我国区域行政研究》载《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4]林尚立著:《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
    [1]方创琳:《区域规划与空间管治论》,第209页,商务印书馆,2007年1月第1版。
    [1]倪鹏飞主编:《2007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3月版。
    [1]倪鹏飞主编:《2007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3月版。
    [1]倪鹏飞主编:《2007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3月版。
    [2]越南1995年7月加入东盟后,贸易、投资市场更加开放,国际贸易更加活跃,而我国北部湾区域商品在越南的市场占有率逐步萎缩。越南北方引进外资数额逐年增多,并且主要集中在北部湾沿岸的海防、下龙等地。为加快环北部湾地区的发展,越南还在芒街设立了享受副省级待遇的占地700平方公里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显示了越南全面开放的气势。
    [1]陈本良:《加强海洋资源产业建设,促进北部湾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南方经济,2000,8:69-72.
    [2]陈本良:《加强海洋资源产业建设,促进北部湾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南方经济,2000,8:69-72.
    [3]区域整合度取决于城市对区域的辐射和服务功能以及城市本身的总量经济、生产率、流量经济:区域整合度主要指标选取包括:一是生产力指标,包括人均产品销售收入、人均GDP、地均GDP、人均批发零售贸易额;二是服务业指标,包括金融保险业、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三是经济规模,包括市域GDP、产品销售收入;四是交通流,包括市域客运总量、地均客运总量。
    [4]于涛方:《城市竞争与竞争力》,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204页。
    [1]倪鹏飞主编:《2007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3月版。
    [1]于涛方:《中国城市竞争与竞争力》,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157页。
    [2]王川兰:《从二分到合作: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公共行政结构与范式》,载《学术月刊》2007年5月。
    [3]于涛方:《城市竞争与竞争力》,南开人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161-157页。
    [4]于涛方:《城市竞争与竞争力》,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161-167页。
    [1]方创琳:《区域规划与空间管治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1月1版,第208页。
    [2]方创琳:《区域规划与空间管治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1月第1版。第208页。
    [1]倪鹏飞主编:《2007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3月版。
    [1]倪鹏飞主编:《2007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3月版。
    [1]倪鹏飞主编:《2007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礼2007年3月版。
    [1][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反托拉斯经济学》,张群群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于涛方:《城市竞争与竞争力》,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154页。
    [1]参见[美]道格拉斯·诺思等人的研究成果,载埃瑞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克著:《新制度经济学》,孙经纬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1-304页。
    [2]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3]张紧跟:《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第72页。
    [4]参见[美]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段毅才等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5页。
    [1]张紧跟:《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问横向关系协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第7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5页。
    [1]顾朝林:《城市管治》,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259页。
    [1]倪鹏飞主编:《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3月1版。
    [1]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2]杨爱平:《从“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公共管理”》,载《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1期。
    [3]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1]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2]辛向阳:《百年博弈-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100年》,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68页。
    [3]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版,第339页。
    [1][美]盖米勒著:《管理困境--科层的政治经济学》,王勇等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218页。
    [2]党国英:《促使疫情扩大的三种因素》,《南方周末》2003年6月5日。
    [3]陈国权:《论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间关系》,载《江海学刊》2004年5月。
    [1]天津财经大学统计学系竞争力研究工作室:《中国区域竞争力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2]天津财经大学统计学系竞争力研究工作室:《中国区域竞争力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1]陈瑞莲、张紧跟:《试论我国区域行政研究》载《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陈瑞莲、张紧跟:“当代中国的区域行政研究:缘起与发展”,载《广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1]M·波特著《:竞争论》,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第252-253页。
    [1]张紧跟:《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第80页。
    [2]参见[美]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段毅才等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538页。
    [3][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治理的经济学分析:框架与意义》,载[德]菲吕博顿等编《新制度经济学》,孙经纬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7-94页。
    [4]马骏、叶娟丽:《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前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0页。
    [5]O.E.weiliamson,The insititution of Governance,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Vol.88.No.2,1998.pp.75-79。
    [6][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治理机制》,王健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14页。
    [1][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治理机制》,王健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第414页。
    [1]方创琳:《区域规划与空间管治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1月第1版,第65页。
    [1]方创琳:《区域规划与空间管治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1月第1版,第65页。
    [1]方创琳:《区域规划与空间管治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1月第1版,第65页。
    [2]王健等:“‘复合行政'的提出一解决当代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冲突的新思路”,载《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3期。
    [3]殷坤:《复合行政一一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思路》载《江南论坛》杂志,2004年第11期。
    [4]王健等:“‘复合行政'的提出一解决当代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冲突的新思路”,载《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3期。
    [1]陈国权等:《长二角一体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间关系研究》,载《江海学刊》,2004年第5期。
    [1](美)理查德.宾厄姆等:《美国地方政府的管理一一实践中的地方行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版,第53页。
    [2]2002 Census of Governments,Volumel,Numberl,Government Organization,htip://www.census.gov/govs/www/cog2002.htmi.
    [1]William Anderson,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in Review,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60。
    [2]张紧跟:《组织间网络理论:公共行政学的新视野》,载《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3][美]尼古拉斯·亨利著《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项龙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Paul R Dommel: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in Managing Local Government,Sage Publication,Inc.1991。
    [5][美]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Robert Agranoff,Intergovernmental Management:Human Services Problem-Solving in Six Metropolitan Areas,Albany,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86.
    [7]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世出版社1998年版。
    [8]李文星等著:《地方政府战略管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版。
    [9]钟坚:《深圳与香港的经济合作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3]李学忠:《西部大开发中地方政府间的协调与合作》,《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第8期。
    [10]卓越等:《当代城市发展中行政联合趋向》,《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7期。
    [11]张紧跟:《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12]宋月红:《行政区划与当代中国行政区域、区域行政类型分析》,载《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13]陈瑞莲、张紧跟:《试论我国的区域行政研究》,载《公共行政》2002年第3期。
    [14]钱振明:《跨国行政:全球化时代行政学研究的新课题》,载《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10期。
    [15]王川兰:《从二分到合作: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公共行政结构与范式》,载《学术月 刊》2007年5月。
    [16]王川兰:《多元复合体制:区域行政实现的构想》,载《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17]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缘起与发展》,《公共管理研究》2003年第2期。
    [18]陈瑞莲、张紧跟:《试论我国区域行政研究》载《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9][冰]思拉恩·埃格特森著:《新制度经济学》,吴经邦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
    [20]马骏、叶娟丽:《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前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1][美]道格拉斯·诺思等人的研究成果,载埃瑞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克著:《新制度经济学》,孙经纬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2]方创琳:《区域规划与空间管治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1月第1版。
    [23]于涛方:《城市竞争与竞争力》,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24]倪鹏飞主编:《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6月版。
    [25][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反托拉斯经济学》,张群群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6]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7][美]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段毅才等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28]顾朝林:《城市管治》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29]臧乃康:《多中心理论与长三角区域公共治理合作机制》,载《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5期。
    [30]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31]杨爱平:《从“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公共管理”》,载《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1期。
    [32][美]盖米勒著:《管理困境--科层的政治经济学》,王勇等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33]陈国权等:《论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间关系》,载《江海学刊》2004年第5期。
    [34]天津财经大学统计学系竞争力研究工作室:《中国区域竞争力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35]刘君德:《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36]马海龙:《区域治理:一个概念性框架》,载《理论月刊》2007年第11期
    [37]陈瑞莲、张紧跟:“当代中国的区域行政研究:缘起与发展”,载《广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38][美]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段毅才等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39][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治理的经济学分析:框架与意义》,载[德]菲吕博顿等编《新制度经济学》,孙经纬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0]O.E.weiliamson,The insititution of Governance,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Vol.88,No.2,1998。
    [41][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治理机制》,王健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2]王健:《‘复合行政'的提出一解决当代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冲突的新思路》,载《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3期。
    [43]殷坤:《复合行政一一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思路》载《江南论坛》杂志,2004年第11期。
    [44](美)理查德.宾厄姆等:《美国地方政府的管理一一实践中的地方行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版。
    [45]《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2007)。
    [46]《广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2007)。
    [47]《南宁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2007)。
    [48]《北海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2007)。
    [49]《钦州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2007)。
    [50]《防城港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2007)。
    [51]杨洪常.嵋公河次区域合作的多元化整合模式对中国西部开发的启示.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52]Catherine Alter Jerald Hage,Organizations Working together,London:Sage Publications,Inc,199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