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的西藏政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民政府在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框架下,积极对藏工作,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探索解决西藏问题的有效途径。理论上,高举孙中山的民族理论旗帜,强调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国族”形式下的“中华民族”观。实践上,企图利用宣慰、扶持九世班禅回藏、入藏致祭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主持十四世达赖喇嘛坐床、反对英国插手藏事等工作,不断改善汉藏关系,尝试对藏恢复行使管理权。由于内政、外交等方面的原因,最终仍没有彻底解决西藏问题。但国民政府这些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反对民族分裂的西藏政策理念和实际行动都是值得肯定的。
     本文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充分利用各种档案、史料、回忆录等各种历史文献资料,运用历史学的实证、解释与分析法,政治学的政策分析、比较与综合等研究方法,把国民政府的西藏政策纳入到当时的国内、国际和西藏的实际视野下进行综合考察,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实事求是,力求客观、公正、全面。
     本文共六章,其中,第一章主要内容为北京政府的西藏政策。综合概括了北京历届政府对西藏的一些政策措施,为国民政府的部分西藏政策进行过渡。第二章主要内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民族理论。包括孙中山的“五族共和论”、“中华民族论”和国民政府的“国族”、“推广省制”论等民族理论。第三章主要内容为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西藏政策。包括西藏政策的形成、设立蒙藏委员会、改善汉藏关系、妥善处理康藏青藏纠纷、入藏致祭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以及对这十年政策的总结。第四章主要内容为抗战中南京国民政府的西藏政策。包括妥善处理九世班禅圆寂及灵柩回藏、成功主持十四达赖喇嘛坐床并设立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制止西藏非法成立外交局、对西藏阻碍修阻中印公路、援华物资假道藏境采取强硬政策、反对英国对西藏南部领土的侵略等。第五章主要内容为抗战后南京国民政府的西藏政策。包括西藏政策的形成、重新改善汉藏关系、支持热振复位、反对西藏分裂活动、妥善处理九世班禅灵童转世和坐床等。第六章为结语,对国民政府西藏政策的成功和失败之处进行总结。
During the period of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period, under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safeguarding the national unity and territorial integrity,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ook active measures on the work in Tibet, in order to explore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 effective ways to resolve the issues of Tibet. In theory, it held high the banner of the Nationality Theory of Sun Zhongshan, stressing the concept of Chinese nation in the form of guozu which was conducive to national unity. In practice, it attempted to improve gradually the Sino-Tibet relationship and resume jurisdiction over Tibet by ways of propagandizing, comforting the 9th Banchan Lama and supporting him to return to Tibet to pay tribute and worship the death of the 13th Dalai Lama, of taking charge of the enthronement ceremony of the 14th Dalai Lama, and of opposing British intervention in the Tibet issues. However, due to the domestic and diplomatic reasons, the Tibet problems could not finally be resolved. Nevertheless, the political concepts of safeguarding national unity and territorial integrity as well as opposing ethnic separatism by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and actual practices it took accordingly in relation to Tibet shall be appreciated.
     This paper, adhering to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view of history, by comprehensively using all kinds of archives, historical materials, memoirs and other historical documentation, using the methods of positivism, interpretation and analysis in history science, and the methods of policy analysis, comparison and integration in political science, tries to put the National Government's Tibet policy into the vision of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the reality of Tibet of that time and make comprehensive observation. It, based on historical facts, tries to be objective, impartial, and comprehensive.
     There are six chapters in this paper. The main content of chapter I is the Beijing Governments' Tibet policy, which is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some policies and measures on Tibet taken by all the past governments in Beijing, and preparing for the transition to the National Government's Tibet policy. The main content of chapter II is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s nationality theories, including Sun Zhongshan's Republic of Five Nationalities Theory and the Chinese Nation Theory. The theories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such as guozu Theory and the Local-self Governance Theory, etc are also discussed. Chapter III deals with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s Tibet policy before the Anti-Japanese Law . It covers the formation of the policy, the establishment of Mongolian and Tibetan Affairs Commission, the improvement of Sino-Tibetan relations, the proper settlement of the disputes between Kang-Tibet and Qinghai-Tibet, as well as entering Tibet to pay tribute and worship the death of the 13th Dalai Lama and summaries of the policy for the decade. Chapter IV deals with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s Tibet policy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including properly handling the death of the 9th Banchan Lama and his coffin back to Tibet, successfully chairing the enthronement ceremony of the 14th Dalai Lama and establishing the office of Mongolian and Tibetan Affairs Commission in Tibet, preventing the Tibet local government from illegally setting up Foreign Affairs Bureau, taking tough measures against Tibet local government for its obstructing to pave China-India road and intercepting assist materials sent to China, and opposing the British invasion into the southern Tibet, etc. Chapter V discusses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s Tibet policy after the War, includ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policy, re-improvement of the Sino-Tibetan relations, supporting Rezhen to resume his throne, opposition to the separatist activities in Tibet, proper settlement of the 10th Banchan Lama' enthronement ceremony, etc. Chapter VI is the conclusion, which will summarize the successes and failures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ibet policies.
引文
[1]沈桂萍、石亚洲:《民族政策科学导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页。
    [2]余梓东:《“民族政策”定义推究》,载《内蒙古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1]《关于十四世达赖喇嘛坐床典礼的若干问题》,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1期。《1930—1933年西藏与康、青战争之研究》,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1期。《1932年至1933年西藏的政局》,载《思想战线》,2007年第3期。
    [2]《20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的西藏政策》,载《民国研究》(《南京大学学报》(特辑)总第7期。《战后国民政府的西藏政策》,载《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3期。《西藏革命党与中国国民党关系考》,载《历史研究》,2002年第2期。《“热振事件”与战后国民政府的西藏政策》,载《民国档案》,2006年第1期。
    [3]《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4期。
    [4]《论黄慕松使藏》,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1期。《论吴忠信使藏》,载《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4期。《南京政府对康藏纠纷的定性及解决措施分析》,载《史学集刊》,2004年第2期。《1927—1937年国民政府的对藏政策及接管措施》,载《史学月刊》,2004年第3期。
    [1]《国民参政会与国民政府的治藏政策》,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第3期。《国民参政会中的藏族参政员与国民政府的治藏政策》,载《西藏研究》,2001年第4期。
    [2]《民国档案》,2001年第2期。
    [3]《吴忠信与西藏》,载《兰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试论民国时期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文化教育政策》,载《中国藏学》,2003年第2期。《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十年对西藏的政策》,载《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2期。
    [4]《西藏研究》,1995年第2期。
    [5]《人民日报》海外版1995年7月3日。
    [6]《岭南文史》,1999年第2期。
    [7]《人民政协报》1993年5月25日。
    [1](美)梅·戈尔斯坦著,杜永彬译:《喇嘛王国的覆灭》,时事出版社1994年版。
    [2]李铁铮著、夏敏娟译:《西藏历史上的法律地位》,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伍昆明主编:《西藏近三百年政治史》,鹭江出版社2006年版。
    [4](加)谭·戈伦夫著,伍昆明、王宝玉译:《现代西藏的诞生》,中国藏学出版1991年版。
    [5]喜饶尼玛:《近代藏事研究》,西藏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6]李国栋:《民国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1]夏格巴:《藏区政治史》,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版。
    [2]杨公素:《中国西藏地方的涉外问题》,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1985年。
    [3]王贵、喜饶尼玛、唐家卫:《西藏历史地位辨》,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4]赵萍、续文辉编著:《简明西藏地方史》,民族出版社2000版。
    [5]王辅仁、索文清:《藏族史要》,四川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
    [6]《藏族简史》编写组:《藏族简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7]黄奋生:《藏族史略》,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8]朱绣著,吴均校:《西藏六十年大事记》,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9](英)柏尔著,宫廷璋译,竺可桢、向达校:《西藏的过去与现在》,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10](意)毕达克著,沈卫荣、宋黎明译:《西藏的贵族和政府》,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年版。
    11(英).柏尔著,宫廷璋译:《西藏史》,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12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3期。
    13 《西藏研究》,1993年第1期。
    14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89年第2期。
    15 《中国西藏》,1992年春季号。
    [1]《人民日报》(海外版)1991年5月10日。
    [2]《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85年第2期。
    [3]《西藏日报》1985年5月11日。
    [4]《中国西藏》,1990年第2期。
    [5]《民族研究》,1959年第4期。
    [6]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版。
    [8]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民国档案》,1998年第4期。
    [10]《民国档案》,2003年第2期。
    11 《史学传承》,近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台北。
    12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年第1期。
    13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年第2期。
    14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1期。
    15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2期。
    16 《西藏研究》,2003年2期。
    [1]《西藏研究》,1999年第1期。
    [2]《西藏研究》,1997年第4期。
    [3]《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年第1期。
    [4]《史学月刊》,1998年6期。
    [5]《近代中国》,59期,台北。
    [6]《西藏研究》,1988年3期。
    [7]《西北工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2期。
    [8]《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3期。
    [9]《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6期。
    [10]《文史月刊》,2004.年2期。
    11 吕昭义:《英帝国与中国西南边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 周伟洲:《英国、俄国与中国西藏》,。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 周伟洲:《英国侵略我国西藏史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4 《民国档案》,2003年第2期。
    15 《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
    16 《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
    17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3期。
    18 《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1期。
    19 《中国藏学》,2006年第1期。
    20 《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第1期。
    [1]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2]杨公素:《中国反对外国侵略干涉西藏地方斗争史》,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版。
    [3]萨本仁、潘兴明:《20世纪的中英关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中国藏学》,2000年第4期。
    [5]《民国档案》,2003年第2期。
    [6]《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3期。
    [7]《中国藏学》,2003年第4期。
    [1]《中国藏学》,1997年第1期。
    [2]《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
    [3]《军事历史》,2002年第5期。
    [4]《中国藏学》,1995年第1期.
    [5]《民族研究》,1991年第5期。
    [6]《西藏研究》,1994年第2期。
    [7]《固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5期。
    [8]《西藏研究》,1987年第4期。
    [9]《中国藏学》,1996年第4期。
    [10]《中国藏学》,1989年第2期。
    11 郭寄峤:《民国以来中央对蒙藏的施政》,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版(台北)。
    12 朱绣:《西藏六十年大事记》,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3 郑汕:《西藏发展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14 《西藏柒百年》,五洲传播出版社2001年版。
    15 韩信夫、姜克夫主编:《中华民国大事记》,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16 赵云田:《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7 史筠:《民族事务管理制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8(日)松本真澄著、鲁忠慧译:《中国民族政策之研究—以清末至1945年的“民族论”为中心》,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1]刘曼卿:《国民政府女密使赴藏纪实:康藏轺征》,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2]林恩显:《国父民族主义与民国以来的民族政策》,国立编译馆1994年版(台北)。
    [1]牙含章:《达赖喇嘛传》,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牙含章:《班禅额尔德尼传》,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邢肃芝口述,张健飞、杨念群笔述:《雪域求法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4](英)查尔斯·贝尔著,冯其友译:《十三世达赖喇嘛传》,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学汉文献编辑室编印1985年。
    [1]另有绥境蒙政会驻京办事处、西藏驻京办事处、西藏驻平办事处、西藏驻康办事处、班禅驻京办事处等机构档案共123卷。
    [2]分法规、组织、会议、报告、建议、考察、教育、外交、文书、事务、逃亡等;
    [3]人事类分为法规、会议、考绩、考试、奖励、训练、交接、任免、铨叙、动态等;
    [4]会计类分法规、人事、经常费、旅费、招待费、文教费、宗教费、补助费、一般经费等;
    [5]调查类分统计、调查、(蒙事、藏事)、资料(蒙事、藏事)、情报(反共、日寇在内蒙古活动、内蒙古自治、内蒙古人民自治、蒙古人民共和国、驻旗协赞专员联络情报)等;
    [6]蒙事类分为法规、组织、会议、建议、社会、内政(土地、户口、经界、展觐)、保安、教育、司法、财经、交通、农矿水利、垦牧、宗教(寺庙管理、雍和宫、热河外八庙、五台山寺庙、喇嘛动态、章嘉、甘珠瓦尔、回教、祭事)、盟旗行政(额济纳旗、阿拉善旗、土默特旗、依克明安旗、哲里木盟、卓索图盟、昭乌达盟、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青海左右翼盟、新疆蒙古、甘肃散居蒙民)、各盟旗联合驻京办事处、绥境蒙政会地方自治指导长官公署、绥境蒙政会、察哈尔蒙旗特派员公署、蒙旗宣慰使署、张家口与杀虎口牧场等。
    [7]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赴台查阅,本文所用以上档案均为二手资料。
    [8]1979年起,由江苏人民出版社统一格式出版,后改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
    [1]张羽新主编,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
    [2]梁公卿主编,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兰州古籍书店。
    [1]西藏社会科学院等编:《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史料选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西藏地方历史资料选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
    [3]主要有:《边疆》、《边疆通讯》、《边事研究》、《边政》、《康藏前锋》、《蒙藏旬刊》、《蒙藏月报》等。
    [1]《东方杂志》,第八卷,第10号。
    [2]陈荷夫编:《中国宪法类编》(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66-367页。
    [3]《东方杂志》,第8卷,第11号。
    [1]《东方杂志》,第8卷,第12号,“中国大事记”。
    [2]《中国宪法类编》(下),第381页。
    [3]《中国宪法类编》(下),第404-419页。
    [4]郭凤明主编:《中华民国史事纪要》(初稿),国史馆(台北)2002年,1913年1月9日。
    [5]上海:《民立报》。1912年8月16日。
    [1]张宪文:《南京临时政府评析》,《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10期。
    [2]《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史料选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78页。
    [3]《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史料选辑),第479-480页。
    [4]“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命令”(1912年4月22日),《东方杂志》,第8卷,第12号。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政治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8页。
    [2]《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政治一)》,第38-39页。
    [1]史筠:《民族事务管理制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21-124页。
    [2]关于具体时间,史筠先生所说的时间为1914年5月17日。史筠:《民族事务管理制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30-131页。根据《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一册)》记载,时间为5月4日。
    [3]韩信夫、姜克夫主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一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324页。
    [4]关于蒙藏院隶属问题,史筠先生考证认为是其直隶于国务院。但并不是很肯定自己的说话,引用了一说“直隶于国务院”,见方范九:《蒙古概况与内蒙古自治运动》,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此处据南京档案馆蒙藏委员会档案:《中央边政机构及蒙古盟旗组织之沿革概况》,民国三十六年(1947)九月一日。
    [5]《东方杂志》第11卷,第1号。
    [1]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央边政机构及蒙古盟旗组织沿革概况》,民国三十六年(1947)九月一日。
    [1]《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史料选辑),第456页。
    [2]《西藏地方历史资料选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285-286页。
    [3]《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史料选辑),第455-456页。
    [4]《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史料选辑),第459页。
    [5]《东方杂志》,第9卷,第10号。
    [6]《东方杂志》,第9卷,第10号。
    [7]《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史料选辑),第459页。
    [8]黄玉生等编著:《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页。
    [1]朱绣:《西藏六十年大事记》,1925年铅印本,第58页。
    [2]吴丰培辑:《民元藏事电稿》,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7页。
    [3]《中华民国史事纪要》(初稿),(台北)1912年6月8日。
    [4]吴丰培辑:《民元藏事电稿》,第7页。
    [1]洪涤尘:《西藏史地大纲》,上海正中书局,1936年版第210页。
    [2]《东方杂志》,第九卷,第10期。
    [3]王贵、喜饶尼玛等:《西藏历史地位辨》,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第271页。
    [4]王贵、喜饶尼码等:《西藏历史地位辨》,第271页。
    [5]牙含章:《达赖喇嘛传》,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62页。
    [1]牙含章:《达赖喇嘛传》,第252页。
    [2]牙含章:《达赖喇嘛传》,第253页。
    [1]朱绣:《西藏六十年大事记》,民国十四年刊印本。转引牙含章:《达赖喇嘛传》,第254页。
    [2](英)柏尔著,宫廷璋译,竺可桢、向达校:《西藏之过去与现在》,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转引自牙牙含章:《达赖喇嘛传》,第255页。
    [3]《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史料选辑),第471-472页。
    [1]牙含章:《达赖喇嘛传》,第256页。
    [1]Foreign,1916年10月,Procs.1_65,Correspondence,A.M.卡迪的备忘录,1916年9月28日。转引吕昭义:《英帝国与中国西南边疆》(1911—1947),第242-243页。
    [2]Foreign,1917年10月,Procs.1—51,Encl.No.46。印度事务大臣致印度总督,1917年8月7日。转引:吕昭义:《英帝国与中国西南边疆》(1911—1947),第243-245页。
    [3]《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6),第2446页。
    [1]1917年5月17日,由英国驻成都副领事台克满提出,解决西藏的基本条件为:一、西藏在中国宗主权之下完全自治;二、撤销原西姆拉条约中关于内藏的划分;三、外藏边界大体上按西姆拉会议所确定的走向,成立一个中英藏边界委员会勘画边界;四、中英代表驻拉萨,享有同等地位,卫队数目相等,指导西藏对外事务,西藏自治不得侵害中国的宗主权;五、中英在包括昌都在内的商埠设立商务代表或领事;六、除上述官员外,中英不得在西藏派驻军队及官员,不得干预西藏内政;七、中英在西藏享有治外法权,享受最惠国待遇;八、西藏不参加中国的国会;九、新的协议在西藏各商埠公布,英国保证向中国通报英藏谈判的协议的全部情况和内容,中国承认英藏商约;十、达赖保有对青海、甘肃、四川的寺院宗教权。这个方案实质上把英国提升到与中国等同的地位,成为无其名而有其实的“宗主”。见吕昭义:《英帝国与中国西南边疆》(1911—1947),第245页。
    [2]《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6),第2445-2446页。
    [3]洪涤尘:《西藏史地大纲》,第232页。
    [4]陆兴祺:《西藏交涉纪要》(下),第81-83页。
    [1]《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6),第2452页。
    [2]《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6),第2453页。
    [3]《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6),第2461页。
    [4]《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6),第2459-2460页。
    [1]《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6),第2462页。
    [2]《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6),第2464页。
    [3]李新:《中华民国大事记(第1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251页。
    [1]《西藏地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史料选辑),第461页。
    [1]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孙中山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页。
    [1]孙中山:《致何宗莲电》,《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60页。
    [2]孙中山:《布告国民消融意见蠲除畛域文》,《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105页。
    [3]孙中山:《在南京参议院解职辞》,《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317页。
    [4]孙中山:《在北京蒙藏统一政治改良会欢迎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430页。
    [5]孙中山:《在北京五族共和合进会与西北协进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438页。
    [6]孙中山:《在北京八旗生计会等欢迎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450页。
    [7]孙中山:《张家口各界欢迎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451页。
    [8]孙中山:《在北京回教俱乐部欢迎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477页。
    [1]郭孝成:《蒙古独立记》,《辛亥革命(第七册)》,第209页。
    [2]《两盟会议始末记》,第41-45页。
    [3]孙中山:《三民主义》,《孙中山全集(第五卷)》,第187页。
    [4]孙中山:《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五卷)》,第394页。
    [5]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本部特设驻粤办事处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五卷)》,第473-475页。
    [6]孙中山:《在桂林对滇赣粤军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六卷)》,第24页。
    [7]《中国国民党宣言》,《孙中山全集(第七卷)》,第1页。
    [1]《中国国民党宣言》,《孙中山全集(第七卷)》,第3页。
    [2]《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孙中山选集(下)》,第526页。
    [3]孙中山:《民族主义》,《孙中山选集(下)》,第590页。
    [4]孙中山:《民族主义》,《孙中山选集(下)》,第593页。
    [5]孙中山:《民族主义》,《孙中山选集(下)》,第598页。
    [6]孙中山:《民族主义》,《孙中山选集(下)》,第601页。
    [7]孙中山:《民族主义》,《孙中山选集(下)》,第602-603页。
    [8]孙中山:《民族主义》,《孙中山选集(下)》,第616页。
    [9]孙中山:《民族主义》,《孙中山选集(下)》,第649页。
    [1]《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载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2]《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载《民族问题文献汇编》。
    [3]《共产党党章草案》,载《民族问题文献汇编》。
    [1]《对于政治报告之决议案》,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第16次会议通过(1929年3月27日),秦孝仪编:《革命文献》,第79辑,《中国国民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决议案汇编》,中央文物供应社(台北)1978年。
    [1]孙中山:《三民主义》,《孙中山全集(第五卷)》,第187页。
    [2]孙中山:《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五卷)》,第394页。
    [3]《中国国民党宣言》,《孙中山全集(第七卷)》,第3页。
    [4]国民党与国民政府是党政合一,一党专政的关系。1928年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暂行条例》规定:政治会议讨论及决议事项,包括建国大纲,立法原则,施政方针,军事大计及国民政府委员、各院院长副院长及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委员长,各省政府委员、主席、厅长、特别市市长,以及驻外使节等的人选。政治会议的决议“直接交国民政府执行”。
    [1]《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一),第409页。
    [2]《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一),第408页。
    [1]《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一),第408-409页。
    [2]蒋介石:《中华民族整个共同的责任》(1942年8月27日),《蒋总统集》,第二册。或林恩显:《国父民族主义与民国以来的民族政策》,国立编译馆(台北)1994年版,第200页。
    [1]蒋介石:《中国之命运》,《蒋总统集》,第一册。或林恩显:《国父民族主义与民国以来的民族政策》,国立编译馆(台北)1994年版,第184页。
    [2]《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重要决议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一),第607页。
    [1]吕昭义:《英帝国与中国西南边疆》(1911—1947),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8页。
    [2]IOR,L/P&S/10/718,印度事务大臣致总督,1930年7月31日。转引吕昭义:《英帝国与中国西南边疆》(1911—1947),第310页。
    [1]革命外交,是在大革命中提出的对外政策,即采用革命方式解决中国与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废除不平等条约。在国共分裂前,广州革命政府及武汉国民政府主张以革命的精神,唤起民众,以群众斗争为后盾,废除不平等条约。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对革命外交作了重大修改,主张不采用暴力手段,而以和平方式与帝国主义谈判废除不平等条约,另订新约。台湾学者李恩函将前者称为“激烈的革命外交”,后者成为“温和的革命外交”。
    [2]《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的对外声明》(1927年5月10日);《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黄郛发表的对外宣言(1928年2月21日)》;《南京国民政府对外宣言》(1928年6月15日)。见程道德等:《中华民国外交史料选编(1919—1931)》,第410、412、414页。
    [1]《国民政府拟:国防计划与外交政策》(1929年4月),《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5集第1编外交(一),第44页。
    [2]《国民政府拟:国防计划与外交政策》(1929年4月),《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5集第1编外交(一),第43-44页。
    [3]《童德乾拟中国外交政策刍议(1927年10月20日)》(原名为《中国国民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对外宣言刍议》),《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五集第一编,外交(一),第26页。
    [1]《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二),第84-85页。
    [1]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有:(日)松本真澄、刘国武等。见(日)松本真澄著,鲁忠惠译:《中国民族政策之研究——以清末至1945年的“民族论”为中心》,民族出版社,2003年。刘国武:《1927—1937年国民政府的对藏政策及接管措施》,载《史学月刊》,2004年第3期。
    [2]《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二),第136-138页。
    [1]《中华民国法规大全(第1册)》,商务印书馆1936版,第673-678页。
    [1]《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6),第2478页。
    [1]刘寿林、万仁元:《民国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616-622页。
    [1]《中华民国法规大全》(1),第673-678。
    [1]《中华民国法规大全》(1),第679-680页。
    [2]《中华民国法规大全》(1),第687页。
    [1]《中华民国法规大全》(1),第319-320页。
    [2]《中华民国法规大全》(1),第687页。
    [3]《蒙藏委员会组织法》第十八条规定,蒙藏委员会驻外办事处处长为荐任,副处长为荐派。但《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组织规程》规定,处长、副处长均简派。按照民国行政官员等级划分,简派高于荐任,体现了国民政府对藏事的重视。
    [1]参见孙镇平、王立艳:《民国时期西藏法制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四章。
    [1]《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2810页。
    [1]《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史料选辑),第485-486页。
    [2]《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6),2473页。
    [1]《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6),2476页。
    [2]《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6),2478页。
    [3]《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6),2482-2483页。
    [1]《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6),2483页。
    [1]牙含章:《达赖喇嘛传》,278-279页。
    [2]刘曼卿:《康藏轺征》,第76页。
    [1]刘曼卿:《康藏轺征》,第112-114页。
    [1]祝启源、喜饶尼玛著:《中华民国时期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关系》,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3-74页。
    [2]另外,目前刘曼卿与达赖喇嘛在拉萨两次会晤的交谈内容,均出自刘曼卿的《康藏轺征》一书,还缺乏西藏噶厦政府的档案资料证明,说服力明显降低。
    [3]《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6),第2520页。
    [4]孔庆宗:《回忆国民政府对西藏政务的管理》,载《文史资料选辑》(九十三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版。
    [5]《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6),第2523页。
    [1]《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6),第2518-2519页。
    [1]《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6),第2531-2539页。
    [2]《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6),第2551页。
    [1]《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6),第2557页。
    [2]《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6),第2566页。
    [3]唐柯三:《赴康日记》,新亚细亚学会出版社1934年,第13页。
    [4]唐柯三:《赴康日记》,新亚细亚学会出版社1934年版,第33页。
    [5]《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6),第2568页。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9页。
    [1]《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6),第2588页。
    [1]《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6),第2583页。
    [2]《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6),2580页。
    [3]《康藏纠纷档案选编》,第318页。
    [4]《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6),第2581页。
    [1]《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6),第2582页。
    [2]《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6),第2591页。
    [3]《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6),第2590页。
    [4]1934年9月1日,蒙藏委员会呈行政院决定,嗣后沿边地方长官如互订条款,只能用规约,不得善用条约字样。以显缔结条约为中央政府特权。
    [5]《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6),第2593-2600页。
    [1]《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6),第2603-2604页。
    [2]《康藏纠纷档案选编》,第31页。
    [3]《康藏纠纷档案选编》,第187页。
    [4]《康藏纠纷档案选编》,第102页。
    [1]《康藏纠纷档案选编》,第204页。
    [2]《康藏纠纷档案选编》,第283页。
    [3]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十三世达赖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转世坐床档案选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4]《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6),第2653页。
    [1]孔庆宗:《1934年黄慕松入藏纪实》,载《西藏文史资料选辑》,1985年第5辑。
    [2]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汉文文献编辑室:《西藏学汉文文献丛书》第二辑。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出版1991年,第303页。
    [1]《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6),第2665页。
    [2]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汉文文献编辑室:《西藏学汉文文献丛书》第二辑。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出版,1991年,第339页。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6页。
    [1]《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6),第2673-2674页。
    [2]即民众大会,大型民众大会一般由三大寺全体堪布和卸任堪布、仲孜杰、在拉萨全体僧俗官员、寺院活佛代表、拉萨藏军代表组成,应噶厦的请求而召开,对噶厦所提供的特殊问进行协商,并发表意见。但其意见或建议是否受到关注并转化为政策,取决于噶厦和达赖喇嘛的态度。民国期间,噶厦当局屡次以民众大会的名义拒绝汉藏关系的改善。
    [3]《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6),第2674-2675页。
    [4]《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第39-40页。
    [1]《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和十四世达赖喇嘛转世坐床档案选编》,第98页。
    [2]《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第41-42页。
    [1]《十三世达赖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转世坐床档案选编》,第103-104页。
    [1]吴丰培辑:《班禅赴印纪略》载《清代西藏史料丛刊》,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5年。
    [2]吴丰培辑:《班禅赴印纪略》载《清代西藏史料丛刊》,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5年。
    [3]彭饶·仁钦朗杰:《前后藏失睦初因》载《西藏文史资料选辑》,1984年4辑。
    [1]白眉初:《西藏始末纪要》,北平图书馆1930年版,第60页。
    [2]朱锈:《西藏六十年大事记》,1925年铅印本,第26页。
    [3]《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第59页。
    [4]《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6),第2467页。
    [1]《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8页。
    [2]牙含章:《达赖喇嘛传》,第290页。
    [3]牙含章:《班禅额尔德尼传》,第257页。
    [1]《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6),第2605-2607页。
    [2]《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6),第2610页。
    [3]《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84-85页。
    [1]《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112页。
    [2]《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114-115页。
    [3]《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117页。
    [1]《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115页。
    [2]《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119页。
    [3]《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138-139页。
    [4]《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183-188页。
    [5]《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192页。
    [6]《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346-347页。
    [1]《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喇嘛转世坐床档案选编》,第57-58页。
    [2]《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喇嘛转世坐床档案选编》,第60-61页。
    [3]吕昭义:《英帝国与中国西南边疆》(1911—1947),第348页。
    [4]《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348页。
    [5]《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217页。
    [1]《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6),第2707页。
    [2]《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6),第2713页。
    [3]《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211页。
    [4]《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227页。
    [5]《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228页。
    [6]《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238页。
    [1]《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271-272页。
    [2]《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275页。
    [3]《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291页。
    [4]《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295-296页。
    [5]《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304页。
    [1]《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302页。
    [2]《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308、310页。
    [3]《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318页。
    [4]《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315页。
    [5]《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323页。
    [1]《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364-366页。
    [2]《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364-366页。
    [3]《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368页。
    [4]《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370页。
    [1]《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371页。
    [2]《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376页。
    [3]《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379页。
    [1]《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385页。
    [2]《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399页。
    [3]《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399页。
    [4]《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411页。
    [5]《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418页。
    [6]《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437页。
    [7]《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441页。
    [1]《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447页。
    [2]《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449页。
    [3]《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452页。
    [4]《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457页。
    [5]《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458页。
    [6]《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458页。
    [1]《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460页。
    [2]《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459页。
    [3]《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462-463页。
    [4]本节部分内容参见考吕昭义:《英帝国与中国西南边疆》(1911—1947),第七章。
    [1]《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第38页。
    [1]《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195页。
    [2]《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396页。
    [1]吕昭义:《英帝国与中国西南边疆》(1911—1947),第298页。
    [1]吕昭义:《英帝国与中国西南边疆》(1911—1947),第403页。
    [2]吕昭义:《英帝国与中国西南边疆》(1911—1947),第404页。
    [1]吕昭义:《英国与中国西西南边疆》(1911—1947),第411页。
    [2]郭挺以编:《中华民国史事日志》(4),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第196页。
    [3]李勇、张伯田:《蒋介石年谱》,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292页。
    [1]《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第46页。
    [2]《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第7页。
    [3]《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第7-8页。
    [4]《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第16页。
    [1]《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第14-15页。
    [2]《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第487页。
    [1]《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第487-489页。
    [2]《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第45页。
    [1]《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第46-48页。
    [2]《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第49-50页。
    [3]《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第25页。
    [1]《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2794页。
    [2]《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2795页。
    [3]《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2801页。
    [4]《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第102页。
    [5]《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2802页。
    [6]《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第109页。
    [1]《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第50页。
    [2]《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第50页。
    [3]《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第50页。
    [1]《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第122页。
    [2]《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第136页。
    [3]《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第136页。
    [4]《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2757页。
    [1]《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2757-2759页。
    [2]《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2760页。
    [3]即驻拉萨的张威白咨议,《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致祭和十四达赖喇嘛转世坐床档案选编》,第160-161页。
    [4]周伟洲:《关于十四世达赖喇嘛坐床典礼的若干问题》,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2期。
    [5]《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致祭和十四达赖喇嘛转世世坐床档案选编》,第166页。
    [6]《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喇嘛转世坐床档案选编》,第134页。
    [1]吴忠信陈复护送灵儿入藏问题意见及进行情形,1939年5月30日,国史馆藏国民政府档案,0592、50/3457、01-01。转引自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第135页。
    [2]《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坐床档案选编》,第135页。
    [3]《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坐床档案选编》,第151页。
    [4]《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坐床档案选编》,第157-158页。
    [5]《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2762页。
    [6]《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坐床档案选编》,第135页。
    [7]《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坐床档案选编》,第177、179页。
    [8]《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坐床档案选编》,第181-182页。
    [1]《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坐床档案选编》,第186-189页。
    [2]《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坐床档案选编》,第190-191页。
    [1]《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坐床档案选编》,第219-228页。
    [2]《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2777-2778页。
    [1]《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第142-145页。
    [2]《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坐床档案选编》,第270页。
    [1]朱少逸著:《拉萨见闻记》,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60-61页。转引自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第139页。
    [2]《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第145-148页。
    [3]《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2789页。
    [1]《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3),第829页。
    [2]《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第267页。
    [1]李鹏年:《试述国民党政府主持十四世达赖喇嘛转世坐床》,载《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4期。吴忠信使藏报告书》,第149-151页,267-269页。有些事项有出入。
    [2]《东方杂志》,第三十四卷,第十三号,第85页。
    [3]《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第144页。
    [1]《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第154-155页。
    [2]《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史料选辑),第515页。
    [1](H.E.Richardson,Tibet prcis.转引自张永攀、杨玲:《吴忠信与古德赴藏:1940年中国与英国在西藏问题上的角逐》,见《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1期。
    [2](Fletcherdem-offical letter No7(2)p/40,.Dated the 18 th April,1940.From Gould to Fletcher,Additional Deputy Secretary to The govemmment of India in the Extemal Affairs Department,Simla.转引自张永攀、杨玲:《吴忠信与古德赴藏:1940年中国与英国在西藏问题上的角逐》,见《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1期。
    [3]《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致祭贺十四世达赖喇嘛转世坐床档案选编》,第318页。
    [1]《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第155页。
    [1]《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2838页
    [2]姚崧龄:《张公权先生年谱初稿》(上),传记文学出版社(台北)1982年版,第285、290页。
    [3]拉姆:《西藏、中国、印度》,307页。转引周伟洲编:《英国、俄国与中国西藏》,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32页。
    [4]《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2839页。
    [5]《西藏地方历史资料选辑》,第348页。
    [1]《蒙藏委员会档案》,一四一,2716(1)
    [2]《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2839页。
    [3]陈谦平:《抗战前后中英之西藏交涉》(1935—1947),第146页。
    [4]《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2840页。
    [5]《蒙藏委员会档案》,一四一,2716(2)。
    [6]《蒙藏委员会档案》,一四一,2716(1)。
    [7]陈谦平:《抗战前后中英之西藏交涉》(1935—1947),第146页。
    [1]《西藏地方历史资料选辑》,第350页。
    [2]《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2841-2842页。
    [3]《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2843页。
    [4]《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2844页。
    [1]《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2846页。
    [2]《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2847页。
    [3]陈谦平:《抗战前后中英之西藏交涉》(1935—1947),第151页。
    [4]陈谦平:《抗战前后中英之西藏交涉》(1935—1947),第151页。
    [1]陈谦平:《抗战前后中英之西藏交涉》(1935—1947),第151页。
    [2]陈谦平:《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2848页。
    [1]蒙藏委员会致外交部酉世电(1942年10月31日),台湾国史馆行政院档案:03000/0641、20。转引陈谦平:《抗战前后中英之西藏交涉》(1935—1947),154页。
    [2]蒙藏委员会致外交部酉世电(1942年11月16日),台湾国史馆行政院档案:03000/0641、20。转引陈谦平:《抗战前后中英之西藏交涉》(1935—1947),第154页。
    [1]蒙藏委员会致外交部酉世电(1942年12月25日),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藏国防最高委员会档案,005/14,台北。转引陈谦平:《抗战前后中英之西藏交涉》(1935—1947),第154-156页。
    [1]伍培英:“蒋介石假征藏以图康的经过”,《文史资料选辑》第33辑,第146页。文史资料出版社1963年版。
    [2]“吴忠信致蒋介石密呈”(1943年3月8日),“藏务”,国史馆藏国民政府档案,0592/4417—01。转引陈谦平:《抗战前后中英之西藏交涉》(1935—1947),第156页。
    [1]伍培英:“蒋介石假征藏以图康的经过”,《文史资料选辑》第33辑,第146页。文史资料出版社1963年版;《喇嘛王国的覆灭》,第397-398页。
    [2]《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2850页。
    [3]《西藏历史资料选辑》,第351页。
    [4]PRO,FO371/35756。转引自陈谦平:《抗战前后中英之西藏交涉》(1935—1947),第157页。
    [5]PRO,FO371/35756/F2733.转引自陈谦平:《抗战前后中英之西藏交涉》(1935—1947),第157页。
    [1](“美国驻印代办麦瑞致国务卿电”(1943年5月14日),《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第1期,第163页。
    [2]《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2851页。
    [3]《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2852页。
    [1]L/PS/12/4194,the discussion of India office,18 May 1943.转引张永攀:《艾登备忘录与二战末期英国的对藏政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3期。
    [2]FRUS,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China,British embassy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1943.这份文件的内容主要有四部分:(—)清王朝对西藏拥有宗主权,但双方仅仅是名义上的所属而已。自从辛亥革命以来,“西藏地方享有事实上的独立”。大英政府为了使西藏政府在中国宗主权名义下实行自治而再三撮合,但屡屡失败。(二)1921年以来,中国多次试图将其势力渗入西藏,但西藏人进行了努力反抗,最近由于艾登爵士和中国外交部长宋子文在华盛顿的会见,有关西藏主权所属问题再次被提及。(三)在这种情况下,大英政府重新考虑了西藏问题。认为若无条件地承认中国对西藏的宗主权,将削弱英国在支持西藏自治方面的地位。采取这一政策是维护英国在西藏的利益所必须,对于印度的安全和印度东北边境的安定也是极其重要的。但是,由于英国和中国是同盟关系,英国不可能给西藏以有效的物质援助。(四)西藏已经维持了30年的自治。大英政府、英印政府除了维持与西藏的友好关系外,对西藏并无任何野心。但英国并不是有义务承认中国是西藏的宗主,除非中国承认西藏的自治。见L/PS/F3742/40/10,Mr.Eden to Sir H.seymour,Enclosue,Status of Tibet,Policy of His Majiesty's Government towards Tibetan relations with China,22,July,1943.转引张永攀:《艾登备忘录与二战末期英国的对藏政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3期。
    [1]兰姆:《西藏、中国与印度》,第419页。转引周伟洲编:《英国、俄国与中国西藏》,第543页。
    [2]兰姆:《西藏、中国与印度》,第421—422页。转引周伟洲编:《英国、俄国与中国西藏》,第543页。
    [3]兰姆:《西藏、中国与印度》,第439—440页。转引周伟洲编:《英国、俄国与中国西藏》,第544页。
    [1]《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史料选辑),第529页。
    [2]兰姆:《西藏、中国与印度》,第429页。转引周伟洲编:《英国、俄国与中国西藏》,第545页。
    [3]兰姆:《西藏、中国与印度》,第449—451页。转引周伟洲编:《英国、俄国与中国西藏》,第545页。
    [4]《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史料选辑),第529页。
    [5]《西藏地方历史资料选辑》,第353页。
    [1]兰姆:《西藏、中国与印度》,第478页。转引周伟洲编:《英国、俄国与中国西藏》,第550页。
    [2]兰姆:《西藏、中国与印度》,第480页。转引周伟洲编:《英国、俄国与中国西藏》,第550页。
    [3]兰姆:《西藏、中国与印度》,第486—488页。转引周伟洲编:《英国、俄国与中国西藏》,第550页。
    [4]《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3172-_3173页。
    [5]兰姆:《西藏、中国与印度》,第478—483页:《国民政党府重庆行辕民事处关于英国在珞隅进行侵略活动的资料》(1947年2月—3月),蒙藏委员会档案,141卷;拉鲁·次旺多吉:《德里秘密换文未曾得到原西藏地方政府的承认》。
    [1]“蒋介石致宋子文辰径侍秦电”(1944年5月25日),“英印侵略西康边境案”,国史馆藏外交部西藏档,172-1/2670/312/8。转引陈谦平:《抗战前后中英之西藏交涉》(1935—1947),第282页。
    [2]“何绵山致外交部长的签呈”(1944年10月2日),“英印侵略西康边境案”,国史馆藏外交部西藏档,172-1/2670/312/8。转引陈谦平:《抗战前后中英之西藏交涉》(1935—1947),第290-291页。
    [1]“外交部报告”(1945年8月),“关于藏案会议案”,国史馆藏外交部西藏档,172-1/0017/019/4。转引陈谦平:《抗战前后中英之西藏交涉》(1935-1947),第293-294页。
    [1]“照抄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左科长仁极派祁德茂调查察隅报告”(1945年10月2日),胜字第1号,“英印侵略西康边境案”,国史馆藏外交部西藏档,172—1/2670/312/8。转引陈谦平:《抗战前后中英之西藏交涉》(1935—1947),第300页。
    [1]“英人侵略珞隅并进窥察隅及波密两区真相报告书”(1947年12月),“英印侵略西康边境案”,国史馆藏外交部西藏档,172—1/2670/312/8。转引陈谦平:《抗战前后中英之西藏交涉》(1935—1947),第301-302页。
    [1]“巴安至夺然工路线略图说明书”(1945年8月13日),“英印侵略西康边境案”,国史馆藏外交部西藏档,172—1/2670/312/8。转引陈谦平:《抗战前后中英之西藏交涉》(1935—1947),第295-297页。
    [2]“蒋介石致外交部未元电”(1945年8月13日),“英印侵略西康边境案”,国史馆藏外交部西藏档,172—1/2670/312/8。转引陈谦平:《抗战前后中英之西藏交涉》(1935—1947),第294页。
    [1]“军令部长徐永昌、内政部长张厉生、蒙藏委员会委员长查良鉴致行政院会呈”(1945年8月底),“关于藏案会议案”,国史馆藏外交部西藏档,172-1\0017\019\4.转引陈谦平:《抗战前后中英之西藏交涉》(1935—1947),第306页。
    [2]“照抄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左科长仁极派祁德茂调查察隅报告”(1945年10月2日),胜字第1号,“英印侵略西康边境案”,国史馆藏外交部西藏档,172—1/2670/312/8。转引转引陈谦平:《抗战前后中英之西藏交涉》(1935—1947),第307页。
    [1]“外交部长王世杰为抗议英军进驻察隅科麦事致英国驻华代办照会”(1946年7月2日),“英印侵略西康边境案”,国史馆藏外交部西藏档,172—1/2670/312/8。转引陈谦平:《抗战前后中英之西藏交涉》(1935—1947),第309-310页。
    [2]“英国使馆致外交部节略”(1946年8月20日),“英印侵略西康边境案”,国史馆藏外交部西藏档,172—1/2670/312/8。转引转引陈谦平:《抗战前后中英之西藏交涉》(1935—1947),第311页。
    [1]“中国外交部致英国驻华大使馆节略”(1946年9月11日),“英印侵略西康边境案”,国史馆藏外交部西藏档,172-1/2670/312/8。转引转引陈谦平:《抗战前后中英之西藏交涉》(1935-1947),第311页。
    [2]“英国驻华大使馆第643号节略译文”(1946年10月30日),“英印政府西康边境案”,国史馆藏外交部西藏档,172-1/2670/312/8。转引转引陈谦平:《抗战前后中英之西藏交涉》(1935-1947),第312页。
    [1]“外交部长王世杰致英国大使施谛文照会”(1946年11月15日),“英印侵略西康边境案”,国史馆藏外交部西藏档,172-1/2670/312/8。转引陈谦平转引陈谦平:《抗战前后中英之西藏交涉》(1935-1947),第314页。
    [2]“英国大使施谛文致外交部长王世杰照会”(1946年12月5日),“英印侵略西康边境案”,国史馆藏外交部西藏档,172-1/2670/312/8。转引转引陈谦平:《抗战前后中英之西藏交涉》(1935-1947),第315页。
    [3]“蒙藏委员会关于英人修筑萨地亚至察隅公路事致监察院函”(1948年10月),“英印侵略西康边境案”,国史馆藏外交部西藏档,172-1/2670/312/8。转引转引陈谦平:《抗战前后中英之西藏交涉》(1935-1947),第317页。
    [1]本节部分内容参见陈谦平:《抗战前后中英之西藏交涉》(1935-1947),第四章。
    [1]“外交部关于拟调整藏务之意见”(1944年底),“藏案纪略”,国事馆藏外交部西藏档,172-1/002/019/48。转引自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第323-327页。
    [1]韩达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云南教育出版社、广西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23-330页。
    [2]常希武:《国民党在拉萨办学简介》,《西藏文史资料选集》第五集。
    [3]韩达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云南教育出版社、广西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20页。
    [1]“中央设计局:战后蒙藏政治设施方案”(1945年9月8日),“蒙藏政治设施方案”,国史馆外交部西藏档,172-1/0001/019/48。转引自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第328页。
    [1]张永攀:《1945年英国对西藏政策的纷争与合流》,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2]L/PS/20/D222,The Policy of H.M.Govemment towards Tibet.23.3.45.转引张永攀:《1945年英国对西藏政策的纷争与合流》,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3]4/35/10/Ext,3766.1945.转引张永攀:《1945年英国对西藏政策的纷争与合流》,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L/PS/12/4195A,India Govemment IO,Dated 19,9/1945.转引张永攀:《1945年英国对西藏政策的纷争与合流》,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2]PRO,FO371/63943,report on Indo-Tibetan relations up to August 1947,prepared by L.Fry,Officer of the United Kingdom High Commissioner in India,7 November 1947.转引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第428页。
    [3]PRO,FO371/70046,annual report of the British and Indian Mission in Lhasa for the year 1947.See Goldstein,P.555.转引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第429页。
    [1]见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第450-451页。
    [2]《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2852页。
    [1]张晓明:《见证百年西藏》,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年版,第46-48页。
    [2]《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2977页。
    [1]《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2973-2974页。
    [2](美)梅·戈尔斯坦著,杜永彬译:《喇嘛亡国的覆灭》,第452页。
    [3]《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2985-2986页。
    [4](美)梅·戈尔斯坦著,杜永彬译:《喇嘛王国的覆灭》,第554-555页。
    [5]强俄巴·多吉欧珠:《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团慰问同盟国和出席南京国民代表大会”内幕》,《西藏文史资
    [1]强俄巴·多吉欧珠:《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团慰问同盟国和出席南京国民代表大会”内幕》,《西藏文史资料选辑》2辑。
    [2]达赖的哥哥。
    [3]达赖的姐夫。
    [1]《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3008-3009页。
    [2]《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3000-3001页。
    [3]陈荷夫:《中国宪法类编》(下),第454-448页。
    [4]《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3020-3021页。
    [5]只有当时的参加者强俄巴、多吉欧珠的《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团慰问同盟国和出席南京国民代表大会”内幕》和凯墨索朗旺堆的《西藏近代史》里有些记载。
    [1](美)梅·戈尔斯坦著,杜永彬译:《喇嘛亡国的覆灭》,第456-460页。
    [1]L/PS/5730/44,Unde r Secretary ofState Foreign Office S.W.L.转引张永攀:《1945年英国对西藏政策的纷争与合流》,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从中国新闻界记载蒋介石于8月24日的谈话,与英国的记载有一些差别,有可能是新闻报导的不全面。8月25日的《中央日报》内容如下:“第一,我们中国政府和人民,必须怀抱崇高的精诚与坚定的决心,决不效法日本对待高丽的行径,凡对于其他持有自治能力与独立精神的民族,必须精诚友爱,扶持其成长,使之达成自主和独立的目的。第二,在省区以外的民族,具备自治能力与独立的意志,而在经济政治上达到了可以独立的程度之时,我们的国家对他们必以亲爱友好的态度和精神自动的扶助他们独立自由,永久视为中国平等的兄弟之邦,不因其离开祖国而发生恶感或歧视,而我们各民族亦必须对其祖国以和睦亲善的态度,循合法的程序,提出愿望,以达成其目的,不可采取反抗祖国的行动,以引起民族间相互的仇恨。第三,各省区以内的大小民族,在政治上和法律上一律予以平等,在信仰和经济上亦予以充分自由而不加以干涉,以达成我们各宗族间精诚团结、友爱互助之目的。对比英汉两种文本记载来看,后者只是没有提到西藏,但与前者的基本论调一致,即给予“省区以外民族”自治,当然也包括地处边陲的西藏了。《中央日报》,8月25日。
    [2]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六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599页。
    [3]《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3172页。
    [1]蒋介石:《中华民族整个共同的责任》,(1942年8月27日),《蒋总统集》第二册。
    [2]蒋介石:《中国之命运》,《蒋总统集》第一册。
    [3]主要有:1890年的《中英会议藏印条约》:1893年的《中英会议藏印条款》;1906年的《中英续订藏印条约》,并把1904年的《英藏条约》列为其附约;1908年的《中英修订藏印通商章程》等。
    [1]“蒙藏委员会就改订新约时关于西藏问题之意见”(1942年10月31日),“废除中英关于西藏之不平等条约”,国史馆外交部西藏档,172-1/0011/019/42。转引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第333页。
    [2]“外交部关于西藏问题节略”(1941年11月),“藏案纪略”,国史馆藏外交部西藏档,172—1/002/019/48。转引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第334页。
    [1]“外交部关于西藏问题节略”(1941年11月),“藏案纪略”,国史馆藏外交部西藏档,172—1/002/019/48。转引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第334页。
    [2]“陈锡章对藏政意见致蒙藏委员会委员长许世英未卅电”(1947年8月25日),“废除中英关于西藏之不平等条约”,国史馆外交部西藏档,172—1/0011/019/42。转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第341-342页。
    [1]“蒙藏委员会委员长许世英、外交部长王世杰对藏政意见致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行政院院长张群的会呈”(1947年11月7日),“废除中英关于西藏之不平等条约”,国史馆外交部西藏档,172—1/0011/019/42。转引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第341-342页。
    [2]“蒋介石关于英国退出印度之西藏政策致王世杰亥鱼伺洪代电”(1947年12月6日),“废除中英关于西藏之不平等条约”,国史馆外交部西藏档,172—1/0011/019/42。转引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第343页。
    [3]“国防部长白崇禧为英在西藏权益拟转让印度致王世杰代电”(1948年5月19日)“废除中英关于西藏之不平等条约”,国史馆外交部西藏档,172—1/0011/019/42。转引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第344页。
    [1]“英国退出印度后之藏局”(1947年12月),“废除中英关于西藏之不平等条约”,国史馆外交部西藏档,172—1/0011/019/42。转引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第344页。
    [2]“中国政府同印度和巴基斯坦政府交涉经过”(1947年9月—1948年4月),“废除中英关于西藏之不平等条约”,国史馆外交部西藏档,172—1/0011/019/42。转引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第345—347页。
    [1]“外交部关于中印谈判西藏问题的签呈”(1948年4月),国史馆外交部西藏档,172—1/0011/019/42。转引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第348-349页。
    [1]热振在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名单内。参见荣孟元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第980页。
    [2]“热振呼图克图致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呈”(1945年12月),“藏王大札与热振交恶”(1),国史馆国民政府档案,0592/4410、01—01。转引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第372页。
    [1]“与热振商谈关于解决西藏问题之谈话笔录”(1946年4月21日),“藏王大札热振交恶”(1),国史馆国民政府档案,0592/4410、01—01。转引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第374—375页。
    [2]“沈宗濂呈西藏政情及对策”(1946年8月23日),“藏王大札与热振交恶”(1),国史馆国民政府档案,0592/4410、01—01。转引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第377-378页。
    [1]“魏龙致重庆电”(1946年4月21日),情渝4124号,“藏王大札与热振交恶”(1),国史馆国民政府档案,0592/4410、01—01。转引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第378页。
    [2]“蒋介石为扶助热振复位致罗良鉴、徐永昌电”(1946年5月1日),府军义字第3589号,“藏王大札与热振交恶”(1),国史馆国民政府档案,0592/4410、01—01。转引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第378页。
    [3]“罗良鉴为沈宗濂拟由索康改组西藏政府致蒋介石函”(1946年5月15日),“藏王大札与热振交恶”(1),国史馆国民政府档案,0592/4410、01—01。转引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第380页。
    [4]“徐永昌:为签复对扶助热振复位问题之意见”(1946年5月30日),羽呈字第929号,“藏王大札与热振交恶”(1),国史馆国民政府档案,0592/4410、01—01。转引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第379-380页。
    [1]“刘文辉为热振密派代表来康致张群函”(1946年7月15日),“藏王大札与热振交恶”(1),国史馆国民政府档案,0592/4410、01—01。转引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第380页。
    [2]《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3003页。
    [1]“郑介民为西藏大札热振交恶致蒋介石报告”(1946年8月14日),情京1946号,拉萨站魏龙8月11日电,“藏王大札与热振交恶”(1),国史馆国民政府档案,0592/4410、01—01。转引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第382页。
    [2]“沈宗濂为热振事致资生函”(1946年8月18日),“藏王大札与热振交恶”(1),国史馆国民政府档案,0592/4410、01—01。转引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第383页。
    [1]“吴鼎昌就热振8月21日来电之处理意见致蒋介石呈”(1946年8月23日),“藏王大札与热振交恶”(1),国史馆国民政府档案,0592/4410、01—01。转引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第384页。
    [2]“吴鼎昌关于西藏问题之签呈”(1946年9月5日),“藏王大札与热振交恶”(1),国史馆藏国民政府档案,0592/4410/.01-01。转引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第386页。
    [3]国民政府在西藏部分特殊人群中发展国民党党员,企图利用党组织的力量,推翻西藏地方政府,在拉萨建立一个隶属于国民政府的西藏共和政权。后东窗事发,组织被解散。
    [1]“陈锡璋遗作:《西藏从政纪略》,《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第128页。”
    [2]“蒙藏委员会关于热振寺被围等情拟电噶伦慎重处理事致蒋介石代电”(1947年4月19日),《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2870-2871页。
    [3]“陈锡璋为藏当局构陷热振分析内幕情形致沈宗濂电”(1947年4月21日),《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2871-2872页。
    [4]“陈锡璋关于与噶伦交涉保护色拉寺等情致沈宗濂电”(1947年4月24日),《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2870-2871页。
    [5]“林昌恒为热振事件致外交部签呈”(1947年5月20日),“西藏内情”,国史馆藏外交部西藏档,172—1/0016/019/4。转引自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第399-400页。
    [6]“吴鼎昌关于热振被捕情报的签呈”(1947年4月21日),“藏王达札与热振交恶”(2),国史馆藏国民政府档案,0592/4410.01-02。转引自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第399页。
    [1]“蒋介石为热振被捕中央至为关切希望慎重处理并迅复详情事致达札电”(1947年4月24日),《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2870-2871页。
    [2]“达札关于逮捕热振缘由等情复蒋介石电”(1947年4月28日),《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2875页。
    [3]“吴鼎昌就藏事致蒋介石呈”(1947年5月5日),“藏王达札与热振交恶”(4),国史馆藏国民政府档案,0592/4410.01—04。转引自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第404页。
    [4]“林昌恒为热振事件致外交部签呈”(1947年5月20日),“西藏内情”,国史馆藏外交部西藏档,172—1/0016/019/4。转引自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第404页。
    [1]“林昌恒为热振事件致外交部签呈”(1947年5月20日),“西藏内情”,国史馆藏外交部西藏档,172—1/0016/019/4。转引自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第404页。
    [1]“林昌恒为热振事件致外交部签呈”(1947年5月20日),“西藏内情”,国史馆藏外交部西藏档,172—1/0016/019/4。转引自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第406页。
    [2]“白崇禧、陈诚呈西藏问题应以政治途径解决为主、以军事为辅”(1947年5月22日),“藏王达札与热振交恶”(5),国史馆藏国民政府档案,0592/4410.01—05。转引自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第407页。
    [3]“王世杰批示”(1947年5月22日),“西藏内情”,国史馆藏外交部西藏档,172—1/0016/019/4。转引自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第407页。
    [4]“蒋介石为妥善办理热振身后事宜致大札电”(1947年5月28日),《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2879页。
    [1]“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商讨热振事件后对藏措置纪要”(1947年7月2日),《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2882-2883页。
    [2]“处理西藏问题之方针”(1947年9月),“西藏内情”,国史馆藏外交部西藏档,172—1/0016/019/4。转引自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第412页。
    [3]“陈诚呈《控制西藏计划大纲》及要图”(1947年9月9日),“藏王达札与热振交恶”(7),国史馆藏国
    [1]“陈诚呈请示对藏方针”(1948年1月3日),“藏王达札与热振交恶”(7),国史馆藏国民政府档案,0592/4410.01—07。转引自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第413页。
    [2]“蒋介石致代理参谋总长林蔚子铣电”(1948年1月16日),“藏王达札与热振交恶”(7),国史馆藏国民政府档案,0592/4410.01—75。转引自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第413页。
    [3]本节部分内容参见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第五章。
    [1]《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1984年版,第13-14页。
    [2]“陈锡璋为奉英人嗾使西藏参加泛亚洲会议企图使西藏问题国际化事致沈宗濂电”(1947年2月15日),《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2857页。
    [3]《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1984年,第13-14页。
    [4]“蒙藏委员会为西藏出席泛亚洲会议不宜涉及政治边界问题事致噶厦电”(1947年3月12日),《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2860页。
    [1]“外交部为与印度交涉西藏出席泛亚洲会议情形事致蒙藏委员会公函”(1947年3月20日),《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2862页。
    [2]《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1984年,第14页。桑颇·才旺仁增(四品官)访问记,转引自《喇嘛王国的覆灭》,第580页。
    [1]“西藏商务代表团考察案节略”(1948年2月5日),《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2898-2899页
    [2]夏格巴:《藏区政治史》,下卷,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221-222页。
    [3]“商讨西藏商务代表团考察案会议记录”(1948年3月5日),“西藏派商务考察团赴英美等国活动”(1),国史馆藏外交部西藏档,019/47。转引自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第433页。
    [1]“蒙藏委员会请发给西藏商务代表团出国护照并结购外汇事致国民政府呈”(1948年4月23日),《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2902-2903页;2907页。
    [2]“蒙藏委员会请发给西藏商务代表团出国护照并结购外汇事致国民政府呈”(1948年4月23日),《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2908页。
    [3]“行政院为查询西藏商务代表团由港赴美事致蒙藏委员会指令”(1948年8月2日),《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2905页。
    [4]“外交部为调查西藏商务代表团赴美签证与英国政府交涉等情形事致国民政府呈”(1948年9月17日),《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2918-2919页。
    [1]《顾维钧回忆录》第6册,中华书局,第408-409页。
    [2]“外交部致顾维钧电”(1948年7月18日),“西藏派商务考察团赴英美等国活动”(1),国史馆藏外交部西藏档,019/47。转引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第437页。
    [3]祝启源、喜饶尼玛:《中华民国时期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关系》,第143页。
    [1]“外交部欧洲司关于英国驻华大使馆给予西藏商务代表团赴英签证事致外交部签呈”(1948年7月19日),“西藏派商务考察团赴英美等国活动”(1),国史馆藏外交部西藏档,019/47。转引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第438页。
    [2]“行政院为抄送外交部报告西藏商务代表团在欧洲各国活动情形呈文致蒙藏委员会代电”(1949年3月11日),《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2935-2936页。
    [1]“罗桑坚赞为派员扶灵回藏暨赴香日德等地寻访灵童事致蒙藏委员会代电”(1940年10月),《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第171页。
    [1]“蒙藏委员会为拟定班禅转世办法事致行政院呈”(1942年2月28日),《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第210-211页。
    [2]“征认班禅呼毕勒罕办法”(1942年3月),《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第214页。
    [3]“蒙藏委员会为选定班禅呼毕勒罕候选人办法事致达赖电”(1942年4月29日),《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第215页。
    [1]“蒙藏委员会为班禅转世拟定三种处理方案事致行政院呈”(1943年11月3日),《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第236-237页。
    [2]“行政院为征认班禅呼毕勒罕办法依旧制办理事致蒙藏委员会指令”(1943年12月21日),《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第243页。
    [3]“孔庆宗为报藏中已卜定三童惟如何呈报中央核示态度含糊致蒙藏委员会电”(1944年5月29日),《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第260页。
    [4]“蒙藏委员会为坚持由中央派员主持掣签决定班禅正身事致沈宗濂电”(1944年1017日),《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第270页。
    [1]“军令部为电令马步芳在未奉中央命令前严阻青海灵童入藏事致蒙藏委员会函”(1944年10月31日),《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第270-271页。
    [2]“蒙藏委员会为会商明令公布官报慈丹为十世班禅结果事致行政院呈”(1948年5月28日),《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第307-308页。
    [3]“蒙藏委员会为再度拟定办理班禅转世办法事致总统蒋介石呈”、“蒙藏委员会为再申班禅转世办法事致达赖等电”(1948年10月12日),《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第317-320页。
    [1]“噶厦为拒绝中央护送青海灵童入藏等事致蒙藏委员会电”(1948年11月2日),《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第323-325页。
    [2]“蒙藏委员会为与王乐阶商拟完成班禅转世三条办法事陈锡璋转大札摄政电”(1948年11月29日),《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第333-334页。
    [1]“蒙藏委员会为噶厦所拟班禅转世征认办法不符成例事致王乐阶代电”(1948年12月25日),《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第340-341页。
    [2]“班禅驻京办事处为转法吉觉佛等请公布官保慈丹为第十世班禅正身电报事致蒙藏委员会公函”(1949年4月11日);“蒙古各盟旗联合驻京办事处为请速定第十世班禅正身事致蒙藏委员会代电”(1949年4月18日),《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第346-348页。
    [1]“蒙藏委员会为班禅征认经过并拟具认定办法事致行政院呈”(1949年5月5日),《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第348-351页。
    [2]李庆桂:《第九世班禅灵童寻访认定史鉴》,《光明日报》,1995年6月5日。
    [3]“行政院为院会决议并呈奉总统明令公布官保慈丹额为十世班禅并在塔尔寺坐床事致蒙藏委员会指令”(1949年6月11日),《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第357页。
    [4]“行政院秘书处为奉令准派关吉玉马步芳为主持十世班禅坐床典礼专副使致蒙藏委员会函”(1949年7月30日),《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第370页。
    [1]噶雪·曲吉尼玛:《1949年夏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起的“驱汉事件”的来龙去脉》。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资料征审委员会编印:《西藏党史通讯》,1984年第5期,第51-52页。1985年1、2期,第84页(更正)。
    [2]陈锡璋:《西藏从政纪略》。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3集,第130页。
    [3]陈锡璋:《西藏从政纪略》。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3集,第134页。
    [1]《蒙藏委员会档案》。西藏社会科学院等编:《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的一部分》(史料选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36-537页。
    [2]《蒙藏委员会档案》。西藏社会科学院等编:《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的一部分》(史料选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40页。
    [3]拉鲁·次旺多吉:《“驱汉事件”在昌都》。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资料征审委员会编印:《西藏党史通讯》,1984年第5期,第54页。
    [4]喜饶尼玛:《近代藏事研究》,第242页。
    [5]“行政院为驳西藏当局限令中央驻藏人员离藏事致摄政等电”(1949年8月8日),《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2940页。
    [6]“阎锡山对藏事声明”(1949年8月),《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2943页。
    [1]“张群为转报刘文辉对藏意见事致行政院电,(1949年9月1日),《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2944-2946页。
    [1]“蒙藏委员会为邀员商讨藏务意见事致行政院呈”(1949年9月12日),《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7),第2949-2950页。
    [1]《对于政治报告之决议案》,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六次会议通过(1929年3月27日),秦孝仪编:《革命文献》第79辑。台中央文物供应社(台湾)1978年版。
    [1]《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第38页。
    [2]《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第396页。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版。
    2.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十三世达赖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转世坐床档案选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版。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编:《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版。
    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编:《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年版。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康藏纠纷档案选编》,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版。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编:《民国治藏行政法规》,五洲传播出版社,1999年版。
    7.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等合编:《元代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1—7),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
    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9.西藏社会科学院等编:《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史料选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0.《西藏地方历史资料选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目录》(上、下),中国藏学出版社版2000年版。
    11.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四川档案馆合编:《四川省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史料目录》,中国藏学出版社版2000年版。
    12.刘洪记、孙雨志:《中国藏学论文资料索引(1872—1995)》,中国藏学出版社1999年版。
    13.程道德等:《中华民国外交史资料选编(1911—1919)》,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4.程道德等:《中华民国外交史资料选编(1919—1931)》,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5.《申报》,上海书店影印本。
    16.《东方杂志》,东方杂志社。
    17.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西藏文史资料选辑》(1—13辑)。
    18.张羽新:《民国藏事史料汇编》,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
    19.甘肃省图书馆:《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分册),1986年编印。
    20.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理论室:《宗教与民族研究资料选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理论,1986年。
    21.初旭等主编:《旧事重新闻——民国十大报文摘 申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2.初旭等主编:《旧事重新闻——民国十大报文摘 大公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3.初旭等主编:《旧事重新闻——民国十大报文摘 民国日报》,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
    24.初旭等主编:《旧事重新闻——民国十大报文摘 晨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5.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宗教》,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26.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教育·体育》,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27.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社会科学(总类部分)》,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28.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政治》,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29.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法律》,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30.梁公卿:《中国西南文献丛书》,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1.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3编《战时外交》,中央文物供应社(台北)1981年版。
    32.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
    33.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中华书局1985—1994年版。
    34.孙中山:《孙中山全集(共9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
    3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文史资料出版社。
    36.《中央日报》,1929-1949年。
    37.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上册)》,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
    38.何俊良编:《民国时期重大事件纪实》(共6卷),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9.罗元铮总主编:《中华民国实录》(共5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0.魏宏运:《民国史纪事本末》(全七册),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陈谦平:《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1947),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2.吕昭义:《英帝国与中国西南边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吕昭义:《英属印度与中国西南边疆:1774—191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周伟洲:《英国、俄国与中国西藏》,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版。
    5.周伟洲:《英国侵略我国西藏史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6.松本真澄著、鲁忠慧译:《中国民族政策之研究—以清末至1945年的“民族论”为中心》,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7.邢肃芝口述,张健飞、杨念群笔述:《雪域求法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8.萨本仁、潘兴明:《20世纪的中英关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9.郭寄峤:《民国以来中央对蒙藏的施政》,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台北。
    10.夏格巴:《藏区政治史》,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版。
    11.林恩显:《国父民族主义与民国以来的民族政策》,国立编译馆1994年,台北。
    12.赵云田:《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牙含章:《达赖喇嘛传》,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4.牙含章:《班禅额尔德尼传》,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5.杨公素:《中国反对外国侵略干涉西藏地方斗争史》,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版。
    16.杨公素:《中国西藏地方的涉外问题》,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1985,拉萨。
    17.王贵、喜饶尼玛、唐家卫:《西藏历史地位辨》,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18.赵萍、续文辉编著:《简明西藏地方史》,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19.黄玉生、车明怀、祝启源等编著:《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0.顾祖成、陈崇凯:《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简明教程》,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1.王辅仁、索文清:《藏族史要》,四川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
    22.《藏族简史》编写组:《藏族简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3.黄奋生:《藏族史略》,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24.黄奋生:《蒙藏新志》(上、下),中华书局1936年版。
    25.祝启源、喜饶尼玛:《中华民国与西藏地方关系史》,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版。
    26.白眉介:《西藏始末纪要》,北平图书馆1930年版,台湾学海出版社1998年影印再版。
    27.陈健夫:《西藏问题》,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28.朱绣著,吴均校:《西藏六十年大事记》,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年。
    29.刘曼卿:《国民政府女密使赴藏纪实》,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又名《康藏轺征》,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30.喜饶尼玛;《近代藏事研究》,西藏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31.王尧、王启龙、邓小咏:《中国藏学史》(1949年前),民族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2.王希恩:《民族过程与国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3.李新、李宗一:《中华民国史》,中华书局1987年版。
    34.梁琛:《剑桥中华民国史》,1994年版。
    35.李勇、张伯田:《蒋介石年谱》,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
    36.陈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外交制度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7.(英)柏尔著,宫廷璋译,竺可桢、向达校:《西藏的过去与现在》,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38.(加)谭·戈伦夫著,伍昆明、王宝玉译:《现代西藏的诞生》,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版。
    39.(美)梅·戈尔斯坦著,杜永彬译:《喇嘛王国的覆灭》,时事出版社1994年版。
    40.(意)毕达克著,沈卫荣、宋黎明译:《西藏的贵族和政府》,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年版。
    41.(英)柏尔著,宫廷璋译:《西藏史》,商务印书馆1935。
    42.(英)查尔斯·贝尔著,冯其友译:《十三世达赖喇嘛传》,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学汉文献编辑室编印1985年。
    43.(日)家近亮子著,王士花译:《蒋介石与南京国民政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4.韩信夫、姜克夫主编:《中华民国大事记》(共5册,39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45.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46.丹曲、谢建华:《甘肃藏族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47.黄建华:《国民党政府的新疆政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48.陈谦平:《中华民国史新论》(政治·中外关系·人物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49.陈红民:《中华民国史新论》(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50.何龙群:《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1.张皓:《派系斗争与国民党政府运转关系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52.崔之清:《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53.孙镇平、王立艳:《民国时期西藏法制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
    54.伍昆明:《西藏近三百年政治史》,鹭江出版社2006年版。
    55.李国栋:《民国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56.《西藏柒百年》,五洲传播出版社2001年版。
    57.史筠:《民族事务管理制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58.陈荷夫编:《中国宪法类编》(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59.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60.刘寿林、万仁元:《民国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95年版。
    60.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61.周希武:《玉树调查记》,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62.陈秉渊:《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四十年》,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63.李安宅:《藏族宗教史之实地调查》,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年版。
    64.(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65.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66.白寿彝:《中国通史(第19、20、21、2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67.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66.于式玉:《于式玉藏区考察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年版。
    67.朱解琳:《藏族近现代教育史略》,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68.吴东之:《中国外交史(中华民国时期1911-1949),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69.袁继成等:《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0.陈庆英:《中国藏族部落》,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版。
    71.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72.徐杰舜、韦日科:《中国民族政策史鉴》,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73.曾景忠:《中华民国史研究述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74.郑汕:《西藏发展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75.田继周:《中国历代民族政策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6.(美)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77.郑汕:《中国边防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78.郝时远:《中国的民族与民族问题——论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9.洲塔:《甘肃藏族部落的社会与历史研究》,甘肃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80.马大正、刘逖:《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一门发展中的边缘学科的演进历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81.马大正、刘逖《20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2.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83.周平:《民族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84.李铁铮著、夏敏娟译:《西藏历史上的法律地位》,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85.吴丰培辑:《民元藏事电稿》,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86.洪涤尘:《西藏史地大纲》,上海正中书局,1936年版。
    87.王祖绳:《国际关系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
    88.张晓明:《见证百年西藏》,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年版。
    1.陈谦平:《20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的西藏政策》,《民国研究》《南京大学学报》特辑,总第7期。
    2.陈谦平:《战后国民政府的西藏政策》,《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3期。
    3.陈谦平:《西藏革命党与中国国民党关系考》,《历史研究》,2002年2期。
    4.陈谦平:《英国阻挠九世班禅返回西藏的动因初探》,《民国档案》,1998年4期。
    5.陈谦平:《抗战前后英国对西藏门隅地区的领土扩张》,《民国档案》,2003年2期。
    6.陈谦平:《1943年中英关于西藏问题的交涉》,《历史研究》,1996年4期。
    7.陈谦平:《战后英国对西藏政策的转变及其原因》,《史学传承》,近代中国出版社,2001,台北。
    8.陈谦平:《“热振事件”与战后国民政府的西藏政策》,《民国档案》,2006年1期。
    9.胡岩:《美国对中国西藏政策的历史考察》,《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年1期。
    10.胡岩:《南京国民政府反对帝国主义分裂西藏的历史考察》,《民国档案》,2003年2期。
    11.胡岩:《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中美关系中的西藏问题》,《民族研究》,2001年1 期。
    12.胡岩:《近代“西藏独立”的由来及其实质》,《西藏研究》,2001年1期。
    13.胡岩:《美国对中国西藏政策的历史演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年2期。
    14.胡岩:《西藏商务代表团的美国之行与美国对西藏政策转变》,《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1期。
    15.李晔:《1942—1951年美国在西藏问题上的政策转变》,《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2期。
    16.李晔:《20世纪美国西藏政策述论》,《西藏研究》,2003年2期。
    17.李晔、郭永虎:《中央政府与历代达赖喇嘛关系述论》,《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3期。
    18.李晔、次旦顿珠:《20世纪美国的西藏政策评析》,《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4期。
    19.刘国武:《论黄慕松使藏》,《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1期。
    20.刘国武:《论吴忠信使藏》,《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年4期。
    21.刘国武:《南京政府对康藏纠纷的定性及解决措施分析》,《史学集刊》,2004年2期。
    22.刘国武:《袁世凯政府对藏政策初探》,《安徽史学》,2002年3期。
    23.孙宏年:《国民参政会中的藏族参政员与国民政府的治藏政策》,《西藏研究》,2001年4期。
    24.孙宏年:《国民参政会与国民政府的治藏政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3期。
    25.孙宏年.蒙藏事务局与民国初年的边疆治理论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1).
    26.张植荣、渠怀重:《抗战前后中美英西藏问题交涉》,《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1期。
    27.皮明勇:《九世班禅返藏受阻与国民政府的治藏政策》,《近代史研究》,2000年4期。
    28.梁劲泰、李碧宪:《美国干涉西藏的历史过程》,《西藏研究》,1999年1期。
    29.李碧宪、梁劲泰:《英国干涉西藏的不同历史阶段及特点》,《西藏研究》,1997、4。
    30.王琛、张振江:《论1947——1954年印度对藏政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1。
    31.王琛:《试论1949—1951年中国的印度政策与西藏的和平解放》,《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3期。
    32.王琛:《印度就继承英国在藏利益与西藏地方政府的交涉(1947—1949)》,《史学月刊》,1998年6期。
    33.孙子和:《英印侵略康藏边境述要》,《近代中国》,59期,台北。
    34.周锡银:《从民国时期达赖喇嘛的转世谈中央主权的行使》,《西藏研究》,1995年2期。
    35.崔魏:《国民政府对九世班禅后事的处理》,《民国档案》,2001年2期。
    36.杨作山:《民国时期边疆民族政策刍议》,《固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哲社版),2000年5期。
    37.张羽新:《民国治藏要略》,《中国藏学》,2000年4期。
    38.张羽新:《蒙藏事务局及其对藏政的管理》(上、下),《中国藏学》,2003年1、3期。
    39.伍昆明:《辛亥革命后英国分裂中国西藏的“新政策”》,《中国藏学》,1998年2期。
    40.伍昆明:《1914—1917年英国向西藏地方当局供应武器的政策》,《中国藏学》,2000 年1期。
    41.唐景福:《从达赖喇嘛的名号、册封、坐床及亲政看西藏与祖国的关系》,《青海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89年2期。
    42.唐景福:《民国时期历届中央政府维护西藏主权的措施》,《中国藏学》,1997年1期。
    43.吴从众:《英国入侵西藏东南地方史略》,《西藏研究》,1988年3期。
    44.熊季:《热震七年摄政生涯琐议》,《西藏研究》,1987年4期。
    45.张双志:《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族思想和民族政策——以蒙藏问题为中心》,《中国藏学》,2003年4期。
    46.张永攀:《英属印度驻藏机构及其官员论述》,《西北工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2期。
    47.张永攀:《吴忠信与古德赴藏:1940年中国与英国在西藏问题上的角逐》,《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1期。
    48.张永攀:《艾登备忘录与二战末期英国对藏政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3期。
    49.张永攀:《1945年英国对西藏政策的纷争与合流》,《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6期。
    50.张永攀:吴忠信与古德赴藏:1940年中国与英国在西藏问题上的角逐》,《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1期。
    51.蒋耘:西藏地方政府阻挠修筑藏印公路与抗战期间的中英关系》,《中国藏学》,2006年第1期。
    52.廖祖桂:《第十三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寻访、认定和坐床考实》,《人民日报》海外版1995、7、3。
    53.陈崇凯:《民国历届政府反对分裂维护对藏主权的斗争》,《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年1期。
    54.张皓:《论黄慕松1934年入藏的历史意义》,《岭南文史》,1999年2期。
    55.方正:《抗战中的英国与西藏》,《文史月刊》,2004年2期。
    56.王贵:《驳析“西藏独立”论》,《军事历史》,2002年5期。
    57.邓慧君:《论近代玉树纷争》,《青海社会科学》,1997年1期。
    58.柳升祺:《热振事件见闻录》,《中国藏学》,1996年4期。
    59.石硕:《民国时期西藏独立论质疑》,《中国藏学》,1995年1期。
    60.张江华:《历代中央王朝治理西藏政策的演变和发展》,《西藏研究》,1994年2期。
    61.唐洪波:《龙厦与“龙厦事件”》,《中国藏学》,1994年3期。
    62.周伟洲、唐洪波:《1919—1925年的西藏政局及英国分裂西藏的侵略活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2期。
    63.周伟洲:《1932年至1933年西藏的政局》,《思想战线》,2007年3期。
    64.周伟洲:《1930年-1933年西藏与康、青战争之研究》,《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年1期。
    65.周伟洲:《关于十四世达赖喇嘛坐床典礼的若干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 2期。
    66.张令澳:《国民党经略西藏始末》,《人民政协报》1993年5月25日。
    67.宋黎明:《西姆拉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述略》,《中国藏学》,1992年2期。
    68.吴丰培:《谈民国时期西藏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中国西藏》,1992年春季号。
    69.喜饶尼玛:《试论1917—1918年川藏纠纷的性质》,《西藏研究》,1991年4期。
    70.喜饶尼玛:《民国时期出席全国政治会议的西藏地方代表》,《中国藏学》,1989年2期。
    71.喜饶尼玛:《刍议民国时期十三世达赖喇嘛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西藏研究》,1993年1期。
    72.喜饶尼玛:《民国时期西藏驻京总代表贡觉仲尼评述》,《中国藏学》,2000年1期。
    73.喜饶尼玛:《民国时期的西藏地位刍议》,《青海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5年2期。
    74.李鹏年:《十四世达赖喇嘛的认定坐床与中央的关系》,《人民日报》(海外版)1991年5月10日。
    75李鹏年:《试述国民党政府主持十四世达赖喇嘛转世坐床》,《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4期。
    76.房建昌:《简述民国年间有关中国边疆的机构与刊物》,《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年2期。
    77.王维远:《“西藏独立”问题是帝国主义侵华政策的产物》,《辽宁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6期。
    78.孔德生:《国民政府经略西藏的经过》,《文史精华》,1999年1期。
    79.苏发祥:《论民国时期西藏地方的社会与经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5期。
    80.杨贻兰:《孙中山的民族思想研究》,《学术论坛》,2004年1期。
    81.张丰清:《战时期蒋介石民族主义思想的渊源和特点》,《学海》,2004年1期。
    82.陈崇凯:《英人贝尔与达赖“新政”之关系考析——兼论达赖“新政”的性质》,《西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2期。
    83.陈崇凯:《民国时期西藏地方代表参政议政活动述略——再驳“民国时期西藏独立”论》,《青海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4年2期。
    84.扎洛《第十三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候选拉木登珠1938—1939年间滞留西宁问题探析》,《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4年2期。
    85.王献军:《民国时期西藏政教合一制受到的冲击》,《青海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4期。
    86.王辅仁:《驳西藏独立论》,《民族研究》,1991年5期。
    87.任书贵:《1919年甘肃代表团赴藏初探》,《西藏研究》,1984年4期。
    88.姚兆麟:《西藏地方与祖国内地历史关系概述》,《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85年2期。
    89.吕杰:《西藏与祖国关系的发展》,《西藏日报》1985年5月11日。
    90.洛桑:《论西藏历史上的“供施”关系》,《中国西藏》,1990年2期。
    91.子元:《西藏地方与祖国的关系》,《民族研究》,1959年4期。
    92.王忠:《中央政府管理西藏地方的制度的发展》,《历史研究》,1959年4期。
    93.冷亮:《西藏问题之真相及其解决办法》,《东方杂志》31卷9期。
    94.冯明珠:《台湾地区所藏“西藏档”》,《中国藏学》,2000年2期。
    95.邱久荣:《试析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与民族观念》,《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1期。
    96.黄承敏:《民族政策与民族发展》,《黑龙江民族丛刊》,1994年1期。
    97.马大正:《1978年以来中国近代边疆问题研究述评》(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年3期。
    98.马大正:《1978年以来中国近代边疆问题研究述评》(下),《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年4期。
    99.韩昱:《孙中山对民族精神的反思和重构》,《史学月刊》,1994年4期。
    100.聂好春:《试论民国初年中英西藏交涉》,《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6期。
    101.唐上意:《近代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广东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5年1期。
    102.筱洲:《九世班禅转世灵童寻访和认定记略》,《中国藏学》,1995年3期。
    103.馨庵.《第十三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寻访、认定和坐床考实》,《中国藏学》,1995年3期。
    104.李红杰:《也谈民族政策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4).
    105.闫丽娟、江波:《民族政策的核心及研究中要注意的问题》,《西北史地》,1995年4期。
    106.江家福:《民族政策研究的特点及其重要性》.《民族》,1995年9期。
    107.荣宁:《略论国共两党抗战时期的民族政策》,《青海社会科学》,1995年增刊。
    108.邓辉:《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族统一思想》,《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6年2期。
    109.韦清风:《近代中国边疆研究的第二次高潮与国防战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年3期。
    110.李永伦:《论孙中山的民族观》,《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6年3期。
    111.马大正:《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历史研究》,1996年4期。
    112.李永伦:《试析孙中山民族平等的思想》,《云南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1996年4期。
    113.欧朝贵:《中华民国赐给西藏地方的封印》,《西藏研究》,1996年4期。
    114.邓辉:《从“民族同化”到“民族平等、自决”——论孙中山晚年的民族统一思想》,《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6年5期。
    115.陈金龙:《孙中山与民族精神》,《华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6期。
    116.郑晓云:《孙中山的民族平等思想与民族发展》,《云南社会科学》,1997年1期。
    117.陈金龙:《论孙中山的民族平等思想》,《民族研究》,1997年1期。
    118.石志新:《简论孙中山对国内民族问题认识的演变》,《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3期。
    119.钟桂明:《试论北洋军阀政府的民族政策》,《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7年3期。
    120.李建辉:《略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年5期。
    121.孟樊:《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种族理论》,《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1期。
    122.陶季邑:《论孙中山的民族团结思想》,《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1期。
    123.明月.浩斯:《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和国共两党的民族政策实质之对比》,《内蒙古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2期。
    124.徐杰舜:《关于中国民族政策史的若干问题》,《黑龙江民族丛刊》,1998年2期。
    125.张丰清、王鹏程:《论抗战时期蒋介石的民族主义思想》,《党史研究与教学》,1999年1期。
    126.韩知寒:《“边疆”的含义》,《读书》,1999年2期。
    127.温起秀:《中国民族政策的历史对比》,《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年2期。
    128.王铁志:《关于我国民族政策发展历史经验的理论思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1999年6期。
    129.郑宝恒:《民国时期宁夏省行政区划变迁述略》,《宁夏党校学报》,1999年6期。
    130.何志明:《“五族共和”思想对民族地区的影响》,《青海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1期。
    131.石亚洲:《关于建立民族政策学的几个问题》,《黑龙江民族丛刊》,2000年3期。
    132.赵云田:《50年来的中国近代边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2000年4期。
    133.马大正:《思考与行动—以边疆研究深化与边疆中心发展为中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1期。
    134.郝时远:《边疆史地研究与民族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1期。
    135.黄天华:《论民国时期西康建省》,《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4期。
    136.吴福环、苗健:《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边疆危机》,《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4期。
    137.刘琳琳、王立艳:《民国治藏法律研究简述》,《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5期。
    138.冯祖贻:《论孙中山后期的民族主义》,《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6期。
    139.张宝海、徐峰:《南京国民政府宗教法规评析》(1927—1937),《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6期。
    140.梁伟:《西藏各民族对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历史贡献》,《西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1期。
    141.邓亦武:《1912—1916年北京政府的民族政策》,《绥化师专学报》(哲社版),2002年1期。
    142.马大正:《关于边疆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1期。
    143.蔡乐苏、曾 静:《弹性的符号—抗战时期中共言说中的孙中山与三民主义》,《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1期。
    144.王业兴:《民国时期宗教管理的法制化取向》,《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2期。
    145.李育民:《论孙中山的民族国家构想》,《史学月刊》,2002年2期。
    146.邓小咏:《1949年前国内藏学研究文献回顾》,《中国藏学》,2002年2期。
    147.赵永春:《关于中国历史上疆域问题的几点认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3期。
    148.孙镇平:《民国时期西藏法制综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年1期
    149.马振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蒋介石思想理论简析》,《民国档案》,2003年1期。
    150.华国梁、戴峰:《民国初年蒙古王公对“五族共和”政策的民族认同》,《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2期。
    151.何龙群:《论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学术论坛》,2003年2期。
    152.赵夏:《马鹤天先生对边疆考察和研究的贡献》,《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4期。
    154.李小蓉:《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