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地方党政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前半期是中国政治体制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重要时期,在外部压力所带来的民族危机中,中国社会实现了从传统的封建王朝体制向现代政党政治的转型。国民党政权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党治政权在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中,开启了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的漫长进程。
     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并得到了初步的巩固与发展。在此期间,政党政治在中国开始实践,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发挥作用,对社会的经济、文化、社会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国民党政权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初建了“以党治国”的政治体制。此后,党务组织和行政系统双轨并进,开创了中国政治发展的一大特色。但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国民党却采取了中央层级以党统政、地方层级党政分立的制度设计。
     民国时期的江苏省作为首都省、模范省,国民党的控制力量相对于其他省份是比较强大的。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江苏省党政双方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也能够紧密配合,共同促进地方社会的发展进步。由于地方政府掌握着地方的财政、人事、行政大权,而党部的主要工作却是宣传、教育等的工作,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地方党部与地方政府不可避免的暴露出诸多矛盾,呈现出党政分立、党权虚化、党政冲突的基本态势。
     在此期间,地方层级的党政关系成为了制约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立足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以江苏省的地方党政关系为例,深入细致的考察民国时期地方党政关系的动静态的变化,对于有效解决社会发展进程中地方党政关系的协调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把政府与政党看作是共生于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个相对独立的政治系统,综合运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历史分析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37年)为研究分析的时代背景,着重从国民党地方党部和地方政府两者互动博弈的角度进行考察研究,进而剖析地方党部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互动关系,探讨国民党“以党治国”理念在地方层级的实际运作情形,以考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党治的力度和特征,并展示从王朝政治体制向政党政治体制的转型过程中,外来党治模式的导入、变异以及近代中国地方政治变迁的历史轨迹。
     全文共分为七章,针对江苏省地方党政关系问题,从其体系建构、内涵结构、实际运作、现实思考等方面展开论述,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了民国江苏地方党政关系的三种实态:平行与分立、统一与协作、互控与冲突,并分别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得出了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政党政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以政党为核心的现代民主政治中,党政关系是现代民主政治,特别是政党政治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其实质是执政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方式与领导形态问题。一般来说,现代社会各种政治关系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明显或隐含的包含着党政关系的因素。因此,任何一个国家在其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都必须要重视和有效处理党政之间的关系。
     第二,在现代国家结构中,地方层级在整个国家系统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最终都要由地方负责具体推行。可以说,地方层级党政关系的组织制度和运行状况是中央系统能否有效运转和社会建设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地方党政之间良性互动的时候,一个社会就呈现出和谐稳定发展的积极状态;反之,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就会遭受相当大的阻碍。
     第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地方党政关系的这种制度设计,使行政权力的社会管理职能日益突出,自主性得到增强,受地方党部的限制约束较少,保证了地方行政权的独立。同时其内部功能也出现了细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中国社会建立现代的政治运行网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体现了现代性的要求,展现着现代化的特征。但这一制度设计的重心却在地方政府而非地方党部,从实质上看则承袭了中国以往的专制传统,在内涵上缺乏现代政治的精神,只是徒有其表。
     第四,政党与政府的运作是在一定的政治、社会、历史和文化等因素构成的大环境之中,世界上没有普适的党政关系模式,一种党政关系模式的树立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也就是说,任何一国地方党政关系模式是扎根于一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地方党政关系却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忽视了中国的国情。因此,这种看似符合现代政治要求的制度设计却造成了国民党党权在地方层级的大量流失,使地方层级的国民党党部成为了可有可无的摆设。
     第五,由于国民党地方组织权力的虚化,其对于民众的吸引和对于党员的控制都缺乏实际的效果。国民党地方组织也呈现出涣散的状态,党员素质普遍低下,根本无法承担起推进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责任。这阻碍和窒息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给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因此,本意是体现现代精神的党政双轨制,却在现实面前显得赢弱不堪,反而成为了国民党权威丧失的一个重要因素。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had undergone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change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as the external pressures brought about by the national crisis, which witnessed a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feudalistic system to the of modern party politics. Kuomintang (KMT), as the first political party, reserved its regime in Chinese history that stated the beginning of party politics and opened the process of china's social and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in the modern nation-state building.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experienced a preliminary consolidation and development from 1927 to 1937. During this period, party politics in China began to practice and gradually play a certain role in promoting economy development, cultural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Meanwhile, the KMT firstly built a political system of "ruling the country by the party" in the form of national basic laws and paralleled the party organizations and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within one political system, which created a new political development mod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ut in actual operation process, the KMT had adopted the system of party organizations' power replaced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at the central level and a separation of power between party organizations and government's at the local-level.
     During Minguo Period, Jiangsu Province as the capital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s well as a model province, the KMT's influence in Jiangsu was more powerful than other provinces. In the actual running, the party organizations and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of Jiangsu Province made close coordination on some major issues, and joint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social progress. But this system inevitably exposed many contradictions at the local level because the local government held the local finance, personnel, administrative power. On the contrary, the local party headquarters'main work of was propaganda, education, etc which led to problems such as party-government division and conflicts, weakened party rights. In the meantime, the party-government relationship at local-level evolved an important constraint factor to social development at that period. Therefore, taking Jiangsu Province's local party-government relationship as an example by in-depth and detailed studying of Minguo's party-government relationship of its static and dynamic changes was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local party-government relationship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Chinese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s theory, the dissertation used systems analysis, comparative analysis,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f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aking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arty as two relatively independent political systems which were born in modern China's modernization process, analyzed the interactive power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party headquarters and local governments with the background of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period (1927-1937), explored the practical operation condition of KMT's idea of "ruling the country by the party", examined the strength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Kuomintang party governance during the period of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and exposed the trace of china local political transition from dynasty political system to party politics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party politics mode of western countries.
     The dissertation has seven chapters, which mainly discussed three actual state of the local party-government relationship of Jiangsu province during the Mingguo period in respects of system construction, content and structure, the actual operation and modern understanding. The three states were parallel and separate, unity and cooperation and mutual control and conflict, which carried out the evolving trend of modern china local political. The paper also made some conclusions.
     First, party politic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ymbol of modern society. The party-government relations in modern democratic politics is a core symbol of modern democracy, especially party politics research is one of the basic questions in party politics relationship study. In general, the political relations of modern society, is directly or indirectly, explicitly or implicitly contains elements of party and government relations to some extent. Therefore, any country must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 between party and government and effectively handle it during its modern development process.
     Second, in modern state structure, the local level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y and government plays a fundamental role in the whole country as the state's principles and policies will be ended by local governments responsible for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In other way, a harmonious and st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y and government at the local level is a premise for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mooth operation of central government's policies.
     Third, this kind of local party-government relationship system designed by KMT during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period was less restraint to local government from local party headquarters, which guaranteed the independence of executive power that strengthened governments'social management power and increased government autonomy. At the same time, the functions of party and government designed in this system, emphasizing not the function of local party headquarter but government, to a certain extent, promo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dern political operation network which had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china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However, this system designed in the time also inherited some Chinese old autocratic tradition which was lack of essence of modern politics thus made the system only showed its appearance in some critics'view.
     Fourth, the party-government relationship mode was cultivated in certain political, soci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rcumstances that constituted the environment of the world without a universal mode, which would develop and change with the time. That is to say, any local party-government mode was rooted in a country's historical tradition and realistic national conditions. To some extent, the local party-government relationship in period of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ignore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its time. Therefore, this design which appeared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modern political system had resulted in a huge loss of KMT party right at the local level, so that the party headquarters of local level had become a non-essential furnishing.
     Fifth, the KMT's local organizations also showed a lax state, weak party power, low quality of most party members, which was less attraction for people and for the control of party members that impeded and stifl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and eventually brought disastrous consequences. Therefore, the weakness of KMT's party-government two-track system was not only a embodiment of failure of the spirit of modern party politics but also became a key factor for it's lost of authority.
引文
①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2009年版,自序第1页。
    ②文中所涉及的“江苏”均指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江苏省,并不是今天意义上的江苏。1927年5月江苏省政府新建时,南京和上海两市隶属于江苏省。但实际行政、经济等权限均己由国民政府直接管辖。1927年6月开始,国民政行政院决定将南京、上海两市正式划为特别市。“直辖于国民政府,其地位与各省政府相等”。1928年,划江苏省上海、松江、宝山、青浦、南汇等县部分区域置上海特别市。因此本文中所探讨的江苏省并不包含南京、上海两市。具体所涉及的区域,在后文中将有所论述。参见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史纲》(近代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67-368页。
    ①崔之清,《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②崔之清,《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①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2009年版,第181页。
    ②崔之清,《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③[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2页。
    ④唐丽萍、娄万锁,《南京国民政府建国努力及其失败——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政府能力分析》,载《江海学刊》,1999年第4期。
    ⑤[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二部),章建刚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0-131页。
    ⑥[法]安克强,《1927-1937年的上海一市政权、地方性和现代化》,张培德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72页。
    ①詹念祖,《江苏省一瞥》,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1页。(南京大学图书馆CADAL文献库)
    ②[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5页。
    ③崔之清,《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911页。
    ④李巨澜,《失范与重构——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七年苏北地方政权秩序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序言P3。
    ①如王邦佐就认为,“自南京政权建立起,国民党一党制的性质基本上没有变化。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分别建有一套公开的从中央到基层的系统,党的系统在每一层次上对政府系统实行公开的控制。”参见王邦佐等,《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2页。
    ②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2009年版,第180页。
    ①王铭铭,《国家与社会关系史视野中的中国乡镇政府》,《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8年秋季号,总第24期。
    ②吴寿彭,《逗留于农村经济时代的徐海各属》,《东方杂志》第27卷6号,1930年3月25日,第74页。(南京图书馆藏)
    ③崔之清,《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①崔之清,《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②钱端升,《民国政制史》(上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序言第5页。
    ③钱端升,《民国政制史》(上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本书出版说明第1页。
    ①陈之迈,《中国政府》(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该书序言。
    ②钱端升,《民国政制史》(上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序言第5页。
    ③钱端升,《民国政制史》(上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序言第5-6页。
    ④田湘波,《中国国民党党政体制剖析(1927-1937)》,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⑤崔之清,《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⑥崔之清,《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①崔之清,《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
    ①[法]让·布隆代尔、[意]毛里齐奥·科塔,《政党与政府:自由民主国家的政府与支持性政党关系探析》,史志钦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①杨绪盟,《移植与异化——民国初年中国政党政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自序第3页。
    ②陈尧,《新权威主义政权的民主转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8页。
    ③吴江、牛旭光,《民主与政党》,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7页。
    ④鲁士恭等,《当代中国党政关系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58页。
    ⑤孙哲,《权威政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4页。
    ⑥ Ernets Barker:Reflections of Govern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2,p39
    ⑦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页。
    ①[法]让·布隆代尔、[意]毛里齐奥·科塔,《政党政府的性质:一种比较性的欧洲视角》,曾淼、林德山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0页。
    ②孙哲,《权威政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4页。
    ③景红,《和谐党政关系构建:动态路径探索》,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462页。
    ①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意识形态和经济绩效》,载[美]詹姆斯·A·道等,《发展经济学的革命》,黄祖辉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0页。
    ②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①景红,《和谐党政关系构建:动态路径探索》,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第221页。
    ②景红,《和谐党政关系构建:动态路径探索》,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③[法]让·布隆代尔、[意]毛里齐奥·科塔,《政党政府的性质:一种比较性的欧洲视角》,曾淼、林德山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①[法]让·布隆代尔、[意]毛里齐奥·科塔,《政党与政府:自由民主国家的政府与支持性政党关系探析》,史志钦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②[法]让·布隆代尔、[意]毛里齐奥·科塔,《政党与政府:自由民主国家的政府与支持性政党关系探析》,史志钦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③[法]让·布隆代尔、[意]毛里齐奥·科塔,《政党政府的性质:一种比较性的欧洲视角》,曾淼、林德山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④[法]让·布隆代尔、[意]毛里齐奥·科塔,《政党政府的性质:一种比较性的欧洲视角》,曾淼、林德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①[法]让·布隆代尔、[意]毛里齐奥·科塔,《政党政府的性质:一种比较性的欧洲视角》,曾淼、林德山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中文版序言。
    ②[法]让·布隆代尔、[意]毛里齐奥·科塔,《政党政府的性质:一种比较性的欧洲视角》,曾淼、林德山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0页。
    ③[法]让·布隆代尔、[意]毛里齐奥·科塔,《政党政府的性质:一种比较性的欧洲视角》,曾淼、林德山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④[法]让·布隆代尔、[意]毛里齐奥·科塔,《政党与政府:自由民主国家的政府与支持性政党关系探析》,史 志钦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①[法]让·布隆代尔、[意]毛里齐奥·科塔,《政党政府的性质:一种比较性的欧洲视角》,曾淼、林德山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①刘靖北,《现代中外政党一国家关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7页。
    ①[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景跃进、张静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页。
    ②谢立中、孙立平,《二十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05-206页。
    ③[美]西里尔·E·布莱克,《比较现代化》,杨豫、陈祖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译者前言第25-26页。
    ④[美]西里尔·E·布莱克,《比较现代化》,杨豫、陈祖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译者前言第26页。
    ⑤ S.N. Eilsantadt:Modernization and Change, Prentice-Hall, Inc. Englewood Cliffs, N. J,1996.另见[以]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张旅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56页。
    ①[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77页。
    ①[美]西里尔·E·布莱克,《比较现代化》,杨豫、陈祖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译者前言第4页。
    ①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8页。
    ②关海庭,《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③ [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景跃进、张静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1-22页。
    ① [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景跃进、张静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3页。
    ②[美]西里尔·E·布莱克,《比较现代化》,杨豫、陈祖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译者前言第7页。
    ③[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景跃进、张静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页。
    ④[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5页。
    ⑤施雪华,《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⑥[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景跃进、张静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0页。
    ⑦[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景跃进、张静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第56页。
    ① S.N. Eisentadt, Modernization:Protest and Change. Prentic-HaLL. INC.1966. PP.3
    ②石永义等,《现代政治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0页。
    ③[美]西里尔·E·布莱克,《比较现代化》,杨豫、陈祖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9页。
    ④参见[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2页。
    ①[美]西里尔·E·布莱克,《比较现代化》,杨豫、陈祖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译者前言第5页。
    ②[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景跃进、张静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0页。
    ③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页。
    ④关海庭,《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⑤[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朱曾汶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4页。
    ①[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景跃进、张静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0页。
    ②金耀基,《中国现代化与知识分子》,香港时报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8页。转引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版),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400页。
    ③[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86—187页。
    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88页。
    ⑤[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10页。
    ⑥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⑦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1页。
    ①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9页。
    ②[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338页。
    ③[美]利普塞特,《政治人》,刘钢敏、聂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53页。
    ④G·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与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5页。
    ⑤[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39页。
    ⑥[德]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62页。
    ⑦参见[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①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①[英]鲍桑葵,《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汪淑钧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62页。
    ①[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二部),章建刚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63页。
    ②[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二部),章建刚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80页。
    ①施九青,《社会管理体制中的党政关系》,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序言第1页。
    ②[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65页。
    ③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版),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49页。
    ①[美]安东尼·M·奥勒姆,《政治社会学导论—对政治实体的社会剖析》,董云虎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79-280页。
    ②[意]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何高济等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页。 转引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版),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78页。
    ①王韬,《弢园尺牍》,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70页。
    ②《出使四国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36页。
    ③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九,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本,第1页。
    ④[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85页。
    ①从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到1914年1月国会被袁世凯强令解散。
    ②丁世铎,《民国一年来之政党》,《国是》杂志第1期,1913年5月。
    ③《时事新报》,1913年11月3日。
    ④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2页。
    ⑤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岳簏书社,2004年版,第32页。
    ⑥王灿,《党论》,《谠报》第3期,1913年6月20日。
    ⑦大愚译,《外人之共和观》,《民国经世文编》第1册,第47页。转引自杨绪盟,《移植与异化——民国初年中国政党政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7页。
    ①《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页。
    ②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47-448页。
    ③参见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39-140页。
    ④《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63页。
    ⑤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页。
    ⑥《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08页。
    ①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9页。
    ②《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13页。
    ③《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33页。
    ④《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72页。
    ①杨绪盟,《移植与异化——民国初年中国政党政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1页。
    ②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41页。
    ③杨绪盟,《移植与异化——民国初年中国政党政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4页。
    ④[美]韦慕廷,《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杨慎之译,中山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7页。
    ⑤《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页。
    ①《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3页。
    ②参见高华,《关于南京10年(1928-1937)国民政府的若干问题》,《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③《李大钊选集》,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538页。
    ④王邦佐等,《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⑤转引自李默海,《孙中山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问题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3月,第70页。
    ①李金河,《中国政党政治研究》(1905-1949),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8页。
    ②《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7页。
    ③《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73页。
    ④王云骏,《民国南京城市社会管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4-45页。
    ①杨绪盟,《移植与异化——民国初年中国政党政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3页。
    ②《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2-263页。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资料》(上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页。
    ④《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3页。
    ⑤《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4页。
    ⑥《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11页。
    ①[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二部),章建刚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77页。
    ②黄宏、王寿林,《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和执政能力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1页。
    ③[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二部),章建刚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76页。
    ④《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6页。
    ⑤《孙中山全集》(第7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页。
    ⑥《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84页。
    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下册),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803页。
    ①《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4-205页。
    ②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08页。
    ③《孙中山全集》(第11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2页。
    ④《孙中山全集》(第7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7页。
    ①陈旭麓等,《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页。
    ②《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21页。
    ①崔之清,《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717—718页。
    ②《孙中山全集》(第8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35页。
    ③《孙中山选集》(下册),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63-464页。
    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下册),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829页。
    ⑤王兆刚,《国民党训政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⑥《孙中山全集》(第7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61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下册),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827-828页。
    ②《确定训政时期党、政府、人民行使政权治权之分际及方略案》。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58页。
    ③《申报》,1932年4月5日,“由训政达到‘真’宪政之质疑”。
    ④[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二部),章建刚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80页。
    ①[美]派伊,《政治发展面面观》,任晓,王元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3页。
    ②[美]劳伦斯·迈耶等,《比较政治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03页。
    ③陈志让,《军绅政权》,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5页。
    ④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5-46页。
    ⑤[美]T.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153页。
    ⑥[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12页。
    ⑦[以]S.N.艾森斯塔德,《帝国的政治体系》,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0-11页。
    ⑧[希腊]尼科斯·波朗查斯,《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42、246页。
    ①曾小华,《文化·制度与社会变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258页。
    ②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9页。
    ③[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27页。
    ④[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9页。
    ⑤[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4页。
    ⑥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74页。
    ⑦曾小华,《文化·制度与社会变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405页。
    ①[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8页。
    ②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版),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53页。
    ③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版),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60页。
    ④施雪华,《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⑤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版),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50页。
    ⑥[美]易劳逸,《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流产的革命》,陈谦平、陈红民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第383页。
    ①参见[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9-22页。
    ②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09页。
    ③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6页。
    ①[美]易劳逸,《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流产的革命》,陈谦平、陈红民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第353页。
    ②[美]易劳逸,《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流产的革命》,陈谦平、陈红民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第356页。
    ③转引自佛泉,《训政与专政一一答林炳康先生》,《国闻周报》第11卷第36期,1934年9月10日。
    ④夏光,《东亚现代性与西方现代性:从文化的角度看》,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97-198页。
    ①[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7页。
    ②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253页。转引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8-239页。
    ③[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④施雪华,《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0页。
    ①江沛、纪亚光,《毁灭的种子——国民政府时期意识形态管理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②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473页。
    ③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474页。
    ④付春杨,《民国时期政体研究(1925-1947年)》,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
    ⑤王乐理,《政治文化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0页。
    ①当然,国民党的这种蒸蒸日上的势头并未保持多久。很快其形象和威望便急转直下,如1932年天津《大公报》有社论评曰:“国民党自执政以来,党员未必加增,新加入者,其目的或只在求官,而倔强不羁者,或不满现状而去。各地办党务之人,得意者易腐化,失意者易消极。多年之党人风度,能保持者少矣!”(《论保障政治自由之亟务》,1932年4月30日,天津《大公报》。)学者王奇生也曾在自己的论著中,引用“任凭党员腐化到了快要出虫,党员反动到了公然杀人打劫,党之名誉与党之威信被地方父老一般民众唾弃得不成样子……无怪现在一般青年同志,受此种严重之教训,莫不灰心短气,群趋于消极沉闷悲哀之一途……青年志气之颓废与堕落,亦殆未有甚于此时者,其有意志更横决,信仰不坚定者,则且相顾而之他。”有的更愤激地申言:“如果说如此便是革命,谁不愿反革命!如果说如此便是国民党,谁不愿退出国民党!”(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2009年版,第275页。)
    ②[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40页。
    ③[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41页。
    ④[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69页。
    ⑤严强等,《宏观政治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9页。
    ⑥[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①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31页。
    ②《申报》,1929年2月25日。
    ③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2009年版,第266页。
    ④[美]易劳逸,《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流产的革命》,陈谦平、陈红民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第11页。
    ⑤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75页。
    ⑥参见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22页。
    ①参见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67页。
    ②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23页。
    ③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791-792页。
    ④《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宣言》,1926年7月6日。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254页。
    ①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现代国家的建设主要是在民族-国家和民主-国家两个维度上展开。民国时期,国民党政权作为后封建时代的政权,其基本的任务即是在中国实现民族-国家建构的基础上推进经济、社会的进步,进而实现民主-国家的建立。
    ②[美]利普塞特,《政治人》,刘钢敏、聂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53-54页。
    ③[美]利普塞特,《政治人》,刘钢敏、聂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序言第4页。
    ④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26页。
    ①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759-761页。
    ②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856-859页。
    ③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二部),章建刚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71页。
    ④[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3页。
    ①[美]利普塞特,《政治人》,刘钢敏、聂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54页。
    ②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2009年版,第358页。
    ③ Cf. David Held, Models of Democrac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pp.182.转引自周尚文等,《合法性视野下的苏联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6页。
    ④[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41页。
    ①钱端升,《民国政制史》(上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202页。
    ②钱端升,《民国政制史》(上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204—205页。
    ③参见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43页。
    ①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57-659页。
    ②参见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81页。
    ①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759页。
    ②《申报》,1932年4月15日,“训政”。
    ③《胡汉民先生文集》,《中华民国史料外编》第30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8—49页。
    ④胡汉民,《怎样才能继承总理之志业》,载时希圣,《胡汉民言行录》,广益书局,1930年9月版。
    ⑤陈瑞云,《现代中国政府》,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195页。
    ①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总部庆祝国民政府建都南京欢宴席上讲演词》,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下册),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56-557页。
    ②陈之迈著,《中国政府》(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27页。
    ③陈之迈著,《中国政府》(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28页。
    ④参见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757页。
    ⑤中央监察委员组成中央监察委员会,为中央党部的监察机关。其主要职权有:依据国民党纪律,决定各级党部或党员违背纪律之处分;稽核中央执行委员会财政之出入;审查党务之进行情形及训令下级党部审核财政与党务;稽核中央政府之施政方针及政绩,是否根据该党政纲及政策。参见钱端升,《民国政制史》(上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166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上册),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94页。
    ②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58-659页。
    ③陈之迈,《中国政府》(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82页。
    ④陈之迈,《中国政府》(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85页。
    ⑤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487页。
    ⑥[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页。
    ①1928年2月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载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20页。
    ②参见孔庆泰等,《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2-48页。
    ③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分别为国民政府最高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机关。
    ①参见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40页。
    ②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41页。
    ③崔之清,《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729页。
    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上册),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85页。
    ⑤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2009年版,第153页。
    ①崔之清,《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895页。
    ②“十五年一月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因孙中山先生逝世,改变党的组织,其中之一便是将前此咨询机关行使的政治委员会改为常设的机关,并制定组织条例,规定该会设委员若干人(在初为胡汉民等九人后又加添一人),及候补委员四人。”参见陈之迈,《中国政府》(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97页。
    ③“1925年6月14日,中政会召开第14次会议,除决定建立国民政府外,并确定政治委员会为最高政治指导机关,所议决的议案极为最终的决定。”参见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2009年版,第154页。
    ④陈之迈,《中国政府》(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94页。
    ⑤在此时期中,自十六年三月十四日至八月十七日,……在十六年四月十七日中政会移往南京开会,而武汉方面的政治委员会则继续存在。宁汉各有党部,汉方的用政治委员会的名称,开会至十六年八月十七日始行中止。参见陈之迈,《中国政府》(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98页。
    ⑥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19页。
    ⑦付春杨,《民国时期政体研究(1925-1947年)》,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32-133页。
    ⑧陈之迈,《中国政府》(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32页。
    ①陈之迈,《中国政府》(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94页。
    ②陈之迈,《中国政府》(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95页。
    ③陈之迈,《中国政府》(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95页。
    ④付春杨,《民国时期政体研究(1925-1947年)》,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33页。
    ⑤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13页。
    ⑥陈之迈,《中国政府》(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95页。
    ①林桂圃,《中国国民党的中央政治会议》,《国衡半月刊》(南京)第1卷第12-13期,1935年10-11月。转引自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2009年版,第157页。
    ②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2009年版,第158页。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上册),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5页。
    ①资料来源:据陈之迈,《国民党的政治委员会》(《社会科学》第1卷第4期,1937年)一文整理制表。注1927年9月至1928年1月,中政会一度取消。转引自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2009年版,第158-159页。
    ①参见中国国民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开幕词(1929.3.15),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17页。
    ②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59页。
    ③王兆刚,《国民党训政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3页。
    ④钱端升,《民国政制史》(上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167-168页。
    ①崔之清,《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733页。
    ②陈之迈,《中国政府》(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96页。
    ①参见1929年3月27日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修正的《中国国民党总章》,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62页。
    ②崔之清,《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824页。
    ③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787-788页。
    ①参见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国民党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页。
    ②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32页。
    ③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69-670页。1929年国民党三全大会修订后的党章,一直未有大的变动,直到1938年国民党武汉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再次修订。
    ①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907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上册),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③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905-906页。
    ①《整理各地党务决议案》,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21页。
    ②《对于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党务报告决议案》,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32页。
    ③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758-759页。
    ④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758页。
    ⑤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32页。
    ①民国十九年三月三日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推进党务工作案》,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787页。
    ②转引自张建华,《国民党省党部研究——以1927-1938年湖北省党部为例》,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下册),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97页。
    ④1927年7月28日;1927年10月25日;1928年4月27日;1930年2月3日;1931年3月23日、1934年4月28日分别进行了修订。伴随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南京国民政府也对省级政府的组成及职权进行了新的调整,1934年7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公布《省政府合署办公办法大纲》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下册),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97页。
    ②孔庆泰等,《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93页。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下册),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99-303页。
    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下册),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25-328页。
    ①孔庆泰等,《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47页。
    ①王奇生,《党政关系:国民党党治在地方层级的运作(19271937)》,《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②王奇生,《党政关系:国民党党治在地方层级的运作(1927-1937)》,《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①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88-389页。
    ②1929年5月8日中央政治会议第180次会议通过《关于各省高级行政人员任命原则之决议》,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下册),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1994年版,第7页。
    ①施养成,《中国省行政制度》,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398页。
    ②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859页。
    ③参见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248-252页。以下几条同此。
    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下册),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07-208页。
    ⑤参见孔庆泰等,《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45-347页。
    ①民国二十年四月二十九日行政院核准《确定各省厅县局间指挥权限办法》,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下册),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30-331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下册),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46页。
    ②陈之迈,《中国政府》(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32页。
    ③《地方自治之基本条件》,《国闻周报》,第10卷第1期,1933年1月1日。
    ④陈之迈,《中国政府》(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34页。
    ⑤王奇生,《党政关系:国民党党治在地方层级的运作(1927-1937)》,《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①民国十八年三月二十七日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修正的《中国国民党总章》,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67-671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下册),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60页。
    ③《内政公报》第2卷第2期,国民政府内政部总务处编印,1929年3年出版。转引自王兆刚,《国民党训政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3-74页。
    ④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67-671页。
    ⑤陈之迈,《中国政府》(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33-34页。
    ①《申报》,1927年6月30日。
    ②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43页。
    ③《三届二中全会关于党与政府对于训政之权限及各级党部与同级政府关系之决议》,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756-757页。
    ④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906页。
    ⑤《训政期间党部的责任如何》,《民国日报》,1930年3月8日。
    ⑥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提案原文,《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记录》,第163页。参见王兆刚,《国民党训政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9页。
    ①1930年11月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通过:《对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之训令》,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905-906页。
    ②崔之清,《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950页。
    ③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26页。
    ④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64页。
    ⑤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66页。
    ⑥《民国二十三年中国国民党年鉴》,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编印,第(丙)233-241
    页。转引自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2009年版,第100页。
    ⑦《附彻底实行以党治国提案》,《中央党务月刊》第66期,1934年1月,第40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央党务月刊》,南京出版社出版,1994年版。南京图书馆藏。下文同此,不再赘述。)
    ①孙中山,《在广州中国国民党恳亲大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8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82页。
    ②蒋介石,《党员的责任和地位与组织纪律之重要》,张其昀,《蒋总统集》第一册,[台北]“国防研究院”、中华大典编印会,1968年版,第477-478页。
    ③蒋介石,《中国建设之途径》,《先“总统”蒋公全集》第1册,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年版,第558页。
    ④胡汉民,《胡汉民自传》,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06页。
    ⑤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2009年版,第272页。
    ⑥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2009年版。第185页
    ①[美]易劳逸,《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流产的革命》,陈谦平、陈红民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第350页。
    ②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757页。
    ③转引自王兆刚,《国民党训政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2页。
    ④钱端升,《民国政制史》(上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164页。
    ⑤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下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10页。
    ⑥晏忠承,《杨永泰先生最近言论集》,第2辑,汉口武汉印书馆,1936年版。转引自张建华《国民党省党部研究——以1927-1938年湖北省党部为例》,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①存萃学社,《胡汉民事迹资料专辑》(第2册),台湾大东图书公司,1980年版,第185-186页。
    ②《申报年鉴》(1933年),申报年鉴社1933年版,党务类,第11页。
    ③陈之迈,《中国政府》(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32页。
    ④《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分区视察办法》,《中央党务月刊》第30期,1931年1月,第65页。
    ⑤《政务分会取消》,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央周刊》,南京出版社出版,1997年版,2-369。(南京图书馆藏,下同)
    ⑥钱端升,《民国政制史》(上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169页。
    ①崔之清,《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915页
    ②《修正政治委员会及分会组织条例案》,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79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9,第61-62页。转引自崔之清,《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915页。
    ③季啸风、沈友益,《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三十册,第21页。
    ④钱端升,《民国政制史》(上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170-171页。
    ⑤从国民党对地方党政关系的设置来看:在大革命时期情况较为复杂,各地情形参差不一。有的地方,县政府绝对服从县党部的指导。如在江苏,“党部言在必行,县长唯命是听……民众把党部看作万能”。由于这个时期地方党政关系尚处于探索和调适阶段,没有形成统一模式。在省一级,党政关系大致由倾向于党政分立向以党治政的方向发展,权力配置更多地向党部倾斜和集中,甚至演为以党代政的趋势。……总体而言,这个时期地方党部比地方政府显得更具权威。1928年后,国民党由一个区域性的执政党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执政党,同时宣传在全国实施训政。训政时期,国民党明确规定在中央一级以党治政,在地方一级,则改变了大革命后期倾向于党部指导监督政府原则,代之以党政分治制衡的体制。参见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2009年版,第183-184页。
    ⑥钱端升,《民国政制史》(上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164页。
    ①参见《李宗仁回忆录》下册,政协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发行,1980年版,第565页。
    ②参见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二部),章建刚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9页。
    ③向青等,《三十年代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5页。
    ①“省政府集一省民政、财政、建设、教育和人事等大权于一身,综理全省政务,机构庞大;而省党部则仅负责一省党务,机构狭小,内部除分设组织、宣传、训练等机构外,没有设立与政府对口的部门,其职责被限定在组织训练党员、宣传党的主义、推行党义教育、宣传引导民众和管理社会团体等方面,其他概不能过问,否则有侵权干政之嫌”。转引自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2009年版,第193页。
    ②陈之迈,《中国政府》(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33页。
    ③《训政期间党部的责任如何》,《民国日报》,1930年3月8日。
    ④《训政期间党部的责任如何》,《民国日报》,1930年3月8日。
    ①“苏省党部的组织及其近状”,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央周刊》,南京出版社,1997年版,7-98。
    ②李巨澜,《试论抗战前国民党地方党部的边缘化》,《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③《江苏月报》(1935年全年),南京大学图书馆CADAL文献库。
    ④“令制裁苏省党务外部障碍七项”,《江苏省政府公报》,第306期,1929年12月6日。
    ①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国民党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0页。
    ①骆美奂,《江苏江北各县的没落—其原因及其救济办法》,《江苏月报》第1卷2期,1933年12月。
    ②陈之迈,《中国政府》(第三册),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2页。
    ③“党政一体之昙花一现”,载匪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印《江苏省党务沿革》(江苏省档案馆藏,1-3-880)。
    ①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国民党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②转引自李巨澜,《失范与重构——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七年苏北地方政权秩序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5-176页。
    ①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国民党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②资料来源:匪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印,《江苏省党务沿革》(江苏省档案馆藏,1-3-880);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国民党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4-98页。
    ①江苏省政协文史委员会,《江苏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政治卷(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0页。
    ②江苏省政协文史委员会,《江苏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政治卷(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2页。
    ③江苏省政协文史委员会,《江苏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政治卷(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8页。
    ④“中央特派江苏省党务指导专员之经过”,载匪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印《江苏省党务沿革》(江苏省档案馆藏,1-3-880)。
    ⑤“各执委返会工作”,载匪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印,《江苏省党务沿革》(江苏省档案馆藏,1-3-880)。
    ①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国民党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111页。
    ①江苏省政府在抗日战争之前,总体风气是比较良好的,这也是能够推进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在此期间,人事不复杂,事业无阻力,人民与政府合作,政府的信用亦佳,似乎社会风气,为公的心甚为发达,私心为己的无形见绌,故建设事业得从容依据理想,逐步推行尽利。”“我们在江苏服务,只是诚意为江苏谋福利,未尝有名利心,用人只求笃实,未尝以文章语言华采取材;故相从大半有志之士”参见陈果夫,《苏政回忆》,正中书局印行,民国四十年五月初版,自序第1页。(南京图书馆港澳台阅览室藏K827=71/013)。
    ②孔庆泰等,《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95-96页。
    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史纲》(近代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62页。
    ④数据来源: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史纲》(近代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曹余濂,《民国江苏权力机关史略》(江苏文史资料第67辑),《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出版发行,1994年,第14-15页。
    ①参见曹余濂,《民国江苏权力机关史略》(江苏文史资料第67辑),《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出版发行,1994年版,第23-53页。
    ②1936年改名为地政局。
    ①“江苏省的行政督察区,先从苏北边远区设立,次第推行于江南及接近省会各区。每区根据其交通及自然形势,辖四县至九县不等。最接近省会的两区,因为省府可以就近指挥,所以直至廿六年抗战开始,尚未设立专署。我们定的专员公署编制并不大,但富有仲缩性。”参见陈果夫,《苏政回忆》,正中书局印行,民国四十年五月初版,第9页。(南京图书馆港澳台阅览室藏K827=71/013)。
    ②陈果夫,《江苏省政述要》(民国二十二年十月至二十五年九月),文海出版社,中华民国七十二年五月出版。民政第1页。本省前于二十二年三月,遵照院颁条例,并参照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制定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组织条例,划全省为十三行政督察区,每区设行政督察专员一人,兼领各该区首县县长。本届省政府成立后,觉以前划区太多,人力财力均不经济,乃改划为九区,并为增加督察效率起见,决定试行专员不兼县长……
    ③《中华民国史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27页。
    ④江苏省政协文史委员会,《江苏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政治卷(中)》,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8-199页。
    ①由于历史的原因,江苏省的省县党部的名称发生过多次变化,如特别委员会、临时执委会、党务指导委员会、党务整理委员会等,为分析方便,文中一概以党部代替。同时县党部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指导下级党部或直接派员赴各乡村作普及党义之宣传,务使全县人民明了三民主义,以完成军政时期开化人心之工作。(二)协助政府在开始实行地方自治之际,竭力宣传下列各事之利益,以便利政府之推行训政而无所阻碍:清户口,立机关,定地价,修道路,垦荒地,设学校。(三)提倡合作事业,指导人民生产之改进,务使全县经济能有充分之发展。(四)特别注重教育之普及,并提高其程度。(五)指导人民组织自治机关,并准据民权初步训练四权之使用。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792-793页。
    ②吴保丰,《改进地方党务的要点》,江苏旬刊(第61期),1930年5月。
    ③资料来源:匪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印,《江苏省党务沿革》(江苏省档案馆藏,1-3-880)。
    ①县执行委员会组织条例(十九年年十二月十一日第三届中央第一一八次常会修正)1936年蒋匪江苏高等法院改订司法例规(一),江苏省档案馆藏5-30-152。
    ②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国民党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9页。
    ③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国民党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9页。
    ①中国国民党江苏省党务指导委员会编,《中国国民党江苏省党务指导委员会工作总报告》,编者刊,1929年,第4编,第9—10页。转引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2009年版,第217页。
    ②石顺渊,《回忆国民党在江苏的派系斗争》,载江苏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江苏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政治卷(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4页。
    ③朱邦华,《无锡民国史话》(江苏文史资料第129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出版发行,2000年版,第92页。南京图书馆藏K295.3/046/(:129)
    ①参见姜玉书回忆稿,《抗战前溧阳国民党纪实》,第168-173页。载《溧阳文史资料(第三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溧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5年1月。
    ②祁锡勇,《苏省党务最近概况》,《江苏旬刊》第62期,1930年6月。转引自李巨澜,《失范与重构——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七年苏北地方政权秩序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7页。
    ③“为江浦等十二县党部对于省令饬办事项多未遵办具报业经予以警告处分除分令外合再通饬各县知照”,江苏党务半月刊第一卷第四期,民国廿五年七月十六日,中国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印行。(江苏省档案馆藏1043-3/乙10044)
    ④《江苏党声》,江苏省党务指导委员会宣传部编,第十六期,十七年十一月十一日。(江苏省档案馆藏,1043-3/乙-1004-2)
    ①《江苏党声》,江苏省党务指导委员会宣传部编,第二十一期,十七年十二月十六日(江苏省档案馆藏,1043-3/乙-1004-2);《江苏党声》,江苏省党务指导委员会宣传部编,第二十二期,十七年十二月廿三日(江苏省档案馆藏,1043-3/乙-1004-2)。
    ①《江苏党声》,江苏省党务指导委员会宣传部编,第二十六期,十八年一月二十日(江苏省档案馆藏,1043-3/乙-1004-2)。
    ①曹余濂编著,《民国江苏权力机关史略》(江苏文史资料第67辑),《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出版发行,1994年版,第172页。
    ②《江苏省各县概况一览》(南京大学图书馆CADAL文献库)。
    ③参见曹余濂,《民国江苏权力机关史略》,引自《江苏文史资料》第67辑,《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4年版,第170、171页。另见《申报》,1933年1月25日,“苏省府议决变更省县政制”。
    ①《江苏月报》,1935年8月1日,“江苏省历次厘订之各县县等”(南京大学图书馆CADAL文献库)。
    ①程方,《中国县政概论》,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30页。
    ②转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一九三O年代的中国》(上卷)。2006年版,第163页。另参见程方,《中国县政概论》,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30-32页。
    ①《江苏省政府公报》,第208期,1929年8月12日。(南京大学图书馆CADAL文献库、江苏省档案馆下同)
    ②《江苏省政府公报》,第305期,1929年12月5日。
    ③江苏省政府秘书处宣传股,《江苏旬刊》(第廿四五期合刊),1929年5月21日。
    ④侯绍龙,《萧县社会调查》,《江苏旬刊》第60期,1930年5月。第35-38页。转引李巨澜,《失范与重构——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七年苏北地方政权秩序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5页。
    ①李巨澜,《失范与重构——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七年苏北地方政权秩序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7页。
    ②资料来源: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国民党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5-107页。
    ①参见程方,《中国县政概论》,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48页。
    ①朱邦华,《无锡民国史话》(江苏文史资料第129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出版发行,2000年版,第115页。南京图书馆藏K295.3/046/(:129)。
    ②李巨澜,《失范与重构——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七年苏北地方政权秩序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9页。
    ①党部作为国民党在地方的代表,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管理和组织功能。如从《续修兴化县志》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一些,1.彻查仓谷:一九二九年四月改组义仓,设立义仓管理委员会,由各法团公举五人为委员,经县党部监察委员许楙彻查,公布帐目,内有民欠二千二百八十余石、董欠一千一百六十一余石;2.御油交涉:兴化与东台两县因御滷问题争执已久,兴化农民每每因此受害,一九三O(年)、一九三一(年)两年御油交涉争执最烈,邑人推举县党部代表孙景龙、刘麟祥、顾廷琮赴省请愿,最后由省建设厅出面,电饬东台县遵照成案,立时下枋以御油害而卫民田。3.水灾救济:一九三一年大水,兴化组织振务分会,县长华振、党部孙景龙等为常务委员,呼吁急振,刘麟祥起草呼吁电文。县党部委员赵宝森赴省呼吁。4.参加导淮:一九三四年县长召集地方组织导淮协进委员会,一九三五年一月,县长会同党部代表孙景龙、刘麟祥赴东坎以北工地举行开工。参见李巨澜,《失范与重构——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七年苏北地方政权秩序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182页。
    ②党的宣传之方针:(一)对于党内同志,必须予以党谊党德之宣传与训练,务以祛除一切政治的恶思想、恶习惯,而以矢忠主义牺牲个人之一切自由、权利、幸福,为最高之美德。(二)关于党的一切理论政纲之最高原则,应从总理遗教及本党最高权力机关之解释,各级党部及党员个人,不得妄出己见。(三)凡党的一切宣传机关与其出版品,均须呈由中央党部核准登记,非得有中央党部之审定核准登记者,不得任意自认为党之宣传机关或宣传物。(四)既经中央党部核准登记之宣传机关或刊物,其言论有违反党义时,中央党部应定纠正方法以处之。参见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33页。
    ③参见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国民党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9页。
    ①江苏党务半月刊第一卷第四期,民国廿五年七月十六日,中国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印行。(江苏省档案馆藏1043-3/乙-1004-4)。
    ②此部分可参见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国民党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9页。
    ③江苏党务半月刊第一卷第四期,民国廿五年七月十六日,中国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印行。(江苏省档案馆藏1043-3/乙-10044)。
    ④江苏党务半月刊第一卷第六七期合刊,民国廿五年九月一日,中国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印行。(江苏省档案馆藏1043-3/乙-1004-4)。
    ⑤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国民党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8-299页。
    ⑥党员训练之工作原则如下:(一)消极湔除共产党遗留于党内之残毒,积极以总理遗教培养党员历史的德行。(二)在训政期间,党员与其所属之党部,实为人民由训政以至于宪政时期之教师,故其本身必具备政治科学之 常识,并了解本党所决定之训政方案,及一切建设计划。(三)各级党部于训练党员工作,应在中央指定规范以内整个进行,并以各种切实有效之方法联贯考查。(四)各级党部于训练党员进程中,应于组织、宣传等方面互相照顾,并确定其相互的关系。参见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34页。
    ①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国民党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2页。
    ②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国民党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2-333页。
    ③民国十九年三月三日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训练党员工作方针案》,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791-792页。
    ④民众运动的原则如下:(一)民众运动,必须以人民在社会生存上之需要为出发点,而造成其为有组织之人民。(二)全国农工已得有相当之组织者,今后必须由本党协助之,使增进其知识与技能,提高其社会道德之标准,促进其生产力与生产额,而达到改善人民生计之目的。(三)农业经济占中国国民经济之主要部分,今后之民众运动,必须以扶植农村教育、农村组织、合作运动及灌输农业新生产方法为主要之任务。(四)本党对于男女之青年,今后应极力作成学校以内之自治生活,实行男女普遍的体育训练,提倡科学与文艺之集会、结社与出版,奖励实用科学的研究与发明。”参见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35页。
    ⑤《训政时期党务进行计划案》,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758页。
    ①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国民党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第371页。
    ②江苏党务半月刊第一卷第六七期合刊,民国廿五年九月一日,中国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印行。(江苏省档案馆藏1043-3/乙-1004-4)。
    ③江苏党务半月刊第一卷第六七期合刊,民国廿五年九月一日,中国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印行。(江苏省档案馆藏1043-3/乙-1004-4)。
    ④江苏党务半月刊第一卷第四期,民国廿五年七月十六日,中国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印行。(江苏省档案馆藏1043-3/乙-1004-4)。
    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04页。
    ⑥国民政府把合作、识字、造林、造路、保甲、卫生、提倡国货等运动一起合称为社会工作的“七项运动”。
    ①资料来源:《赣榆县党部所办之社会事业》,《淮海月刊》第3期,1935年8月。转引自李巨澜,《失范与重构——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七年苏北地方政权秩序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4页。
    ②李巨澜,《失范与重构——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七年苏北地方政权秩序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0-i81页。
    ①朱庆沼,《晚近本党工作应趋的途径》,《淮海月刊》第3期,1935年8月。转引自李巨澜,《失范与重构——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七年苏北地方政权秩序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2-183页。
    ②国民政府训令天字第14号(1927年5月16日),《铨叙年鉴续编》,南京:大陆印书馆,1934年版,第212页。转引自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2009年版,第202页。
    ③《革命的江苏》,中国国民党江苏省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创刊号,十八年十月二十三日。(江苏省档案馆藏,1043-3/乙-1004-3)。
    ④《江苏省县长任用条例》(南京大学图书馆CADAL文献库)。
    ①“江苏省现任县长党籍统计”,《江苏民政》(第1期),1935年12月。
    ②“江苏省涟水县政府二十五年度职员录”。(江苏省涟水县档案馆藏,档案号:002-1-10)。
    ③资料来源:民国二十三年二月江苏省政府职员录目录(江苏省档案馆藏,1001-甲-254);匪江苏省政府职员录(江苏省档案馆藏,1001-乙-10)。
    ①民国二十三年二月江苏省政府职员录目录(江苏省档案馆藏,1001-甲-254)。
    ①“诠释总章第八一条已开除党籍之党员不得在本党政府机关服务疑义案”,载1936年蒋匪江苏高等法院改订司法例规(一)。(江苏省档案馆藏,5-30-152)。
    ①“诠释总章第八一条关于处分有党籍之公务员疑义案”,载1936年蒋匪江苏高等法院改订司法例规(一)。(江苏省档案馆藏,5-30-152)
    ②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2009年版,第205页。
    ③《民国日报》,1930年8月29日。
    ①《训政期间党部的责任如何》,《民国日报》,1930年3月8日。
    ①施养成,《中国省行政制度》,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172-173页。
    ②蒋介石,《加强党的组训与改善党政关系》(1927年1月13日)。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1册),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24-526页。
    ③《中央党部代表丁超五训词》(1928年12月25日内政部第一期民政会议闭会词),内政部第一期民政会议秘书处,《内政部第一期民政会议纪要》(1929年),《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3编第53辑第525册,文海出版社,1989年版,第285-286页。
    ①《申报》,1928年12月4日,“苏民厅令各县长与党部合作”。
    ②《江苏省政府公报》,第236期,1929年9月13日。
    ③江苏省政协文史委员会,《江苏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政治卷(中)》,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5-178页。
    ④[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景跃进、张静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9页。
    ⑤“过去党务失败之原因与今后吾人应有之努力”,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央周刊》,南京出版社,1997年版,19-404。
    ⑥王树槐,《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江苏省,1860-1916)》,中华民国七十三年六月初版(198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台北),第230页。
    ⑦[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9页。
    ①《申报》,1930年4月24日,“江苏省民教宣传周开幕”。
    ②《申报》,1928年3月9日,“江大民众教育学校讲演纪”。
    ③《申报》,1935年1月15日,“江苏社会教育之设施(一)”。
    ④《钮永建先生纪念集》,第116页。(南京图书馆港澳台阅览室藏K827=72/035)。
    ⑤《钮永建先生纪念集》,第134页。(南京图书馆港澳台阅览室藏K827=72/035)。
    ⑥陈果夫,《江苏省政述要》(民国廿二年十月至廿五年九月),文海出版社,中华民国七十二年五月出版,教育篇弁言第2页。
    ①参见江苏省供销合作总社,《江苏省民国时期合作社史料选编》,1990年版,第261、325、326页。
    ②1930年7月《江苏省会合作运动宣传周经过情形汇志》(原载民国19年7月《江苏合作》第13、14期),参见江苏省供销合作总社,《江苏省民国时期合作社史料选编》,1990年版,第484-486页。
    ①唐启宇,《一年来江苏省之合作事业》,1929年10月(原载民国18年12月《合作月刊》第1卷第10期)。转引自江苏供销合作总社,《江苏省民国时期合作社史料选编》,1990年版,第42页。
    ②参见江苏省供销合作总社,《江苏省民国时期合作社史料选编》,1990年版,第2页。
    ③陈仲明,《国内合作事业调查报告·江苏》,1931年4月15日(原载民国20年4月15日《合作月刊》第3卷2期)。转引自江苏省供销合作总社,《江苏省民国时期合作社史料选编》,1990年版,第49页。
    ④陈果夫,《江苏省政述要》(民国二十二年十月至二十五年九月),文海出版社,中华民国七十二年五月版,建设第97页。
    ⑤唐启宇,《一年来江苏省之合作事业》1929年10月(原载民国18年12月《合作月刊》第1卷第10期)。转引自江苏省供销合作总社,《江苏省民国时期合作社史料选编》,1990年版,第43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86-287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62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64页。
    ③《申报》,1928年2月15日,“苏省府第三次临时会议纪”。
    ④《申报》,1928年2月18日,“苏政府设救济灾荒会一星期内正式成立”。
    ⑤《申报》,1928年2月27日,“苏省府救灾会正式办公”。
    ⑥《申报》,1928年4月22日,“苏省救灾会议”。
    ①《申报》,1931年8月10日,“苏省府举办急赈”。
    ②《申报》,1931年8月13日,“苏民厅散放急赈款项”。
    ③《申报》,1931年9月3日,“江苏省党部电”。
    ④《申报》,1931年9月14日,“苏省党部发起募捐赈衣运动”。
    ⑤《申报》,1931年9月14日,“苏农厅保护灾区耕牛”。
    ⑥陈果夫,《江苏省政述要》(民国廿二年十月至廿五年九月),文海出版社,中华民国七十二年五月出版,民政第48页。
    ⑦江苏省政府秘书处宣传股,《江苏旬刊》(第廿四五期合刊),1929年5月21日。
    ①《江苏省政府公报》,第442期,1930年5月20日。
    ②《江苏省政府公报》,第465期,1930年6月16日。
    ①丰县旅台同乡联谊会,《丰县文献》(第四期),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国六十九年二月,“北伐后丰县县政兴革琐忆”(南京图书馆藏)
    ②朱邦华,《无锡民国史话》(江苏文史资料第129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出版发行,2000年版,第115页。南京图书馆藏K295.3/046/(:129)。
    ③《江苏省政府公报》,第448期,1930年5月27日。
    ④《申报》,1928年1月9日,“劝导民众信仰三民主义令”。
    ⑤朱邦华,《无锡民国史话》(江苏文史资料第129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出版发行,2000年版,第146页。南京图书馆藏K295.3/046/(:129)。
    ⑥朱邦华,《无锡民国史话》(江苏文史资料第129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出版发行,2000年版,第144页。南京图书馆藏K295.3/046/(:129)。
    ⑦朱邦华,《无锡民国史话》(江苏文史资料第129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出版发行,2000年版,第129页。南京图书馆藏K295.3/046/(:129)。
    ①朱邦华,《无锡民国史话》(江苏文史资料第129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出版发行,2000年版,第184页。南京图书馆藏K295.3/046/(:129)。
    ②《申报》,1927年12月14日,“苏省党部调查各县党务报告”。
    ③《申报》,1928年1月10日,“靖江郑案已告结束”。
    ④《训政期间党部的责任如何》,《民国日报》,1930年3月8日。
    ⑤邓伟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05页。
    ①[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349-350页。
    ②戴维·伊斯顿认为,意识形态对政治权威来说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表达功能,“使其信徒能够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愿望的能力”;另一个是工具的作用,即“思想推动人们行动”的能力。参见[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第355页。
    ③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页。
    ④郑永廷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页。
    ⑤[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景跃进、张静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②[美]利普塞特,《政治人》,刘钢敏、聂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53页。
    ③转引自[美]易劳逸,《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流产的革命》,陈谦平、陈红民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第5页。
    ④毛寿龙,《政治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4页。
    ⑤“党政分野与以党治国”,《江苏党声》,江苏省党务指导委员会宣传部编,第十六期,十七年十一月十一日。(江苏省档案馆藏,1043-3/乙-1004-2)。
    ⑥江沛、纪亚光,《毁灭的种子——国民政府时期意识形态管理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60-161页。
    ⑦戴季陶,“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导言”。时希圣主编,《戴季陶言行录》,上海广益书局,1929年版,第204页。
    ⑧“戴传贤李文范陈果夫孙科四委员关于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未及讨论各案审查报告”,《中央党务月刊》,第13期,1929年8月,第14页。
    ①江沛、纪亚光,《毁灭的种子——国民政府时期意识形态管理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41页。
    ②《申报》,1930年1月12日,“苏教厅令各县教局校长须尽先任用党员”。
    ①江沛、纪亚光,《毁灭的种子——国民政府时期意识形态管理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43页。
    ②《江苏省政府公报》,第160期,1929年6月15日。
    ③《江苏省政府公报》,第214期,1929年8月19日。
    ④“省执委会函请查封通海新报”,《江苏省政府公报》,第160期,1929年6月15日。
    ⑤数据来源:江苏党务半月刊第一卷第四期,民国廿五年七月十六日,中国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印行。(江苏省档案馆藏1043-3/乙-1004-4)。
    ①《申报》,1933年7月18日。
    ②《申报》,1930年9月3日。
    ③《申报》,1930年9月10日。
    ④《申报》,1932年9月15日,“镇江苏报一度被扣留”。
    ⑤高华,《关于南京10年(1928-1937)国民政府的若干问题》,《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⑥江沛、纪亚光,《毁灭的种子——国民政府时期意识形态管理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0页。
    ⑦胡汉民,《清党之意义》,《中央半月刊》第2期,1927年7月1日。转引自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2009年版,第41页。
    ①蒋介石,《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张其昀,《蒋总统集》第一册,[台北]“国防研究院”、中华大典编印会,1968年版,第536页。
    ②[美]西里尔·E·布莱克,《比较现代化》,杨豫、陈祖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译者前言第10页。
    ③王云骏,《民国南京城市社会管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36页。
    ①江沛、纪亚光,《毁灭的种子——国民政府时期意识形态管理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6页。
    ②《申报》,1929年1月31日。
    ③《申报》,1933年5月23日。
    ④《申报》,1928年4月11日,“苏省中等校联会向省方交涉情形”。
    ⑤《申报》,1932年6月14日,“苏省中校教联会召集全权代表紧急会议”。
    ①《申报》,1929年1月22日。
    ②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74-276页。
    ③《申报》,1929年7月6日。
    ④《申报》,1931年4月17日,“苏各县商会第三次联会电中央请暂缓征营业税”。
    ⑤《申报》,1932年6月15日,“苏商联对营业税意见”。
    ①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89-291页。
    ②王云骏,《民国南京城市社会管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68页。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11-312页。
    ①高旺,《晚清中国的政治转型——以清末宪政改革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7页。
    ②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68页。
    ③参见杨光斌,《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6页。
    ④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23页。
    ①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71页。
    ②参见《申报》,1936年5月3日,“密查吴前县长舞弊案”。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74-275页。
    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89页。
    ①《申报》,1932年7月28日,“苏省府令江声报停刊”。
    ②《申报》,1932年7月28日,“镇江报界请释刘煜生”。
    ③《民国江苏的督军和省长》(江苏文史资料第49辑),《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出版发行,1993年版,第224页。
    ④《申报》,1933年1月22日,“江声报经理刘煜生被枪毙”。省会戒严司令部二十一晨枪决江声报经理刘煜生,其罪状为宣传共产。
    ⑤《申报》,1933年1月24日,“监察院弹劾江苏省主席顾祝同”。
    ⑥《申报》,1933年1月26日,“全国律师协会注意刘煜生枪决案”。
    ⑦《申报》,1933年1月30日,“监院将详查刘煜生案卷宗”。
    ⑧《申报》,1933年2月1日,“枪决刘煜生之反响”。
    ⑨《申报》,1933年2月10日,“徐芜记者会电京抗争刘煜生案”。
    ①《申报》,1933年2月8日。
    ②《申报》,1933年2月9日,“刘煜生案中政会曾讨论”。
    ③《申报》,1933年2月5日,“顾祝同有辞职缓和空气说”。
    ④《申报》,1933年2月7日,“顾祝同昨来沪谒宋”。
    ⑤《民国江苏的督军和省长》(江苏文史资料第49辑),《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出版发行,1993年版,第225页。
    ⑥[美]斯梅尔瑟,《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结构的变化》,载《国外社会科学》1988年第5期。
    ⑦王云骏,《民国南京城市社会管理问题的历史考察》,《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①转引自李巨澜,《失范与重构——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七年苏北地方政权秩序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8页。
    ②徐小群,《民国时期的国家与社会》,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③第一,凡欲组织职业团体者,诸如商会、农会、工会等,须有在当地有住所之发起人五十人以上之连署,推举代表,具备理由书,向当地高级党部申请许可。第二,接受申请之党部应即派员观察,党部认为合格时,即发许可证书,并派员指导;指导员之任用及其工作方法,由中央常务委员会另行详细规定。(许可证书内载明即将组成的人民团体所应遵循的规则作了详细的规定。内容如下:1,不得有违反三民主义之言论及行为;2,接受中国国民党之指导;3,遵守国家法律,服从政府命令;4,会员以真正同业者及法律所许可之人为限;5,有反革 命行为或受剥夺公权处分者不得为会员;6,除例会处,各项会议须得当地高级党部及政府之许可方可召开)。第三,发起人领得许可证书后,得组织筹备会,推定筹备员,并呈报主管机关备案。筹备会拟定该会章程草案,呈请当地高级党部核准后,再依章程草案进行组织。团体组织完成后,经当地高级党部认为健全时,应呈请政府核准立案。各团体应把下列各项事情一一载明,以便当地党部和政府对之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名称及业务之性质:目的及职务;区域及所在地;职员之人数职权及选任解职之规定:会员之资格及其权利义务;会议之组织;经费之来源;解散及清算。参见《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政治(二),江苏古籍出版社,第133页。
    ①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763-764页。
    ②“各级党部与各级民众团体之关系”,《江苏省政府公报》,第2期,1927年9月22日。具体内容为:一凡民众团体之组织与活动,应按其性质与范围,受各级党部之监督与知道。二各民众团体之活动,当地党部,认为不适当时,得由执行委员会议决,加以警告或纠正之。三各级党部对于民众团体不服警告或纠正时,得呈请上级党部核办。四各民众团体如发生重大事故,当地党部认为应紧急处置时,得由党部知会当地军警制止,同时呈报上级党部核办。五各民众团体对于党部之警告或纠正,认为不适当时,亦得提出意见于上级同性质之民众团体,转请上级党部核办。
    ③蒋介石,《中国建设之途径》(1928年7月18日)。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1册),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59页。
    ④彭明,《中国现代史资源选辑》第三册(1927-193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0页。
    ⑤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43页。
    ①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796-797页。
    ②江沛、纪亚光,《毁灭的种子——国民政府时期意识形态管理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①何汉文,《如何树立党在农村中的基础》,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央周刊》,南京出版社出版,1997年版,40-139。
    ②“函送拨付党务经费数目表”,《江苏省政府公报》,第379期,1930年3月5日。
    ①“制止党部擅自组织人民团体”,《江苏省政府公报》,第424期,1930年4月29日。
    ②《国民党省市党部指导民众运动工作纲要》(1932年9月8日中央第37次常会通过)对于省党部职权的规定为:对民众团体组织事宜、训练会员、各种实际工作进行之指导;对民众团体纠纷之调解;召集民众团体负责人举行各种会议或谈话;出席指导民众团体之各种重要集会:指示民众团体中党员之活动;考核民众团体之活动及其成绩等。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6页。
    ③《申报》,1929年5月24日,“苏省党部整理民众团体”。
    ①朱邦华,《无锡民国史话》(江苏文史资料第129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出版发行,2000年版,第119页。南京图书馆藏K295.3/046/(:129)。
    ②朱邦华,《无锡民国史话》(江苏文史资料第129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出版发行,2000年版,第118-119页。南京图书馆藏K295.3/046/(:129)。
    ③[以]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张旅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5页。
    ①施养成,《中国省行政制度》,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172页。
    ②陈之迈,《中国政府》(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32-33页。
    ①“本府委员会两年来工作纪要”,江苏省政府秘书处宣传股编辑,《江苏旬刊》(第廿四五期合刊),1929年5月21日。
    ②1936年蒋匪江苏高等法院改订司法例规(一)(江苏省档案馆藏,5-30-152)。
    ③1936年蒋匪江苏高等法院改订司法例规(一)(江苏省档案馆藏,5-30-152)。
    ①1936年蒋匪江苏高等法院改订司法例规(一)(江苏省档案馆藏,5-30-152)。
    ②“县监委会可以稽核县府施政方针及政绩”,《江苏省政府公报》,第101期,1929年4月4日。
    ③“各县应将施政方针送县党部稽核”,《江苏省政府公报》,第166期,1929年6月22日。
    ④《申报》,1929年11月29日,“苏省党政联席谈话会”。
    ⑤《中央日报》,1930年3月29日。转引自田湘波,《中国国民党党政体制剖析(1927-1937)》,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04页。
    ⑥《申报》,1930年5月25日,“苏第四次党政谈话会”。
    ⑦《江苏省政府公报》,第472期,1930年6月24日。
    ⑧《申报》,1927年9月24日。
    ⑨《申报》,1929年8月28日,“苏省党部之决议案”。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江苏省党务周刊》,1930年1-2月,全宗号711(5),案卷号321。
    ②《中央日报》,1930年3月29日。转引自田湘波,《中国国民党党政体制剖析(1927-1937)》,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04页。
    ③《申报》,1928年8月25日,“苏党部政府谈话会”。
    ④“指令江苏省党务整理委员会”,《中央党务月刊》,第24期,1930年7月,第16页。
    ⑤1936年蒋匪江苏高等法院改订司法例规(一)(江苏省档案馆藏,5-30-152)。
    ①“第三次全省代表大会概况”,载匪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印《江苏省党务沿革》(江苏省档案馆藏,1-3-880)。
    ②“江苏省政情况”,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央周刊》,南京出版社,1997年版,9-69。
    ③《中央日报》,1928年7月4日;1929年5月27日。参见田湘波,《中国国民党党政体制剖析(1927-1937)》,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00页。
    ④为此,国民党规定“县党部县政府得开谈话会”,以“交换意见,团结精神,共谋本县党治之进展。”县党政谈话会出席人员“以县党部之执监委员、县政府县长、及各局局长为限”,每两周召开一次,“由县党部、县政府轮流召集”,“每次谈话结果,应分别执行,但于必要时得呈请上级机关核夺”。(《江苏省各县党政谈话会办法》,《江苏省政府公报》,第334期,特别要件,1930年1月11 日l刊行,第1页。(江苏省档案馆藏)另见《江苏省政府公报》,第66期,1928年12月31日,“通令各县每两周开党政谈话会一次”,“本府为减少党政间之误会起见,特于十七年十二月六日通令(第6856号)各县每两周开党政谈话会一次……”。
    ⑤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国民党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1页。
    ⑥党政谈话会有时也因多种因素停开,如“党部在保管期内党政谈话会暂缓举行”,《江苏省政府公报》,第380期,1930年3月6日。同时,区党政谈话会仅如昙花一现,苏省党务整理委员会第47次会议决定,区党部与区公所不必开党政谈话会。参见《中央日报》,1930年6月16日:“区不必有党政谈话会”,《江苏省政府公报》,第479期,1930年7月2日;“区党政谈话会停开”,《江苏省政府公报》,第483期,1930年7月7日。
    ⑦“苏省党部的组织及其近状”,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央周刊》,南京出版社,1997年版,7-97、7-98。
    ①“苏党政会省释无辜”,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央周刊》,南京出版社,1997年版,6-317。
    ②《革命的江苏》,中国国民党江苏省执行委员会宣传部,创刊号,十八年十月二十三日。(江苏省档案馆藏,1043-3/乙-1004-3)。
    ③《革命的江苏》,中国国民党江苏省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第4号,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江苏省档案馆藏,1043-3/乙-1004-3)。
    ①朱邦华,《无锡民国史话》(江苏文史资料第129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出版发行,2000年版,第114-115页。南京图书馆藏K295.3/046/(:129)。
    ②《靖江文史资料》第三期(上),1983年8月,第108页。
    ③“令饬查办南通县长蔑视党纪案”,《江苏省政府公报》,第102期,1929年4月6日。
    ①“嘉定县党部印发捣毁神像传单案”,《江苏省政府公报》,1929年5月4日,第126期。
    ②《中央日报》,1929年5月19日。
    ③《江苏党务半月刊》第一卷第八九期合刊,民国廿五年十月一日,中国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印行。(江苏省档案馆藏1043-3/乙-1004-4)。
    ④ 《中央日报》,1929年10月3日。
    ⑤“函江苏省执行委员会”,《中央党务月刊》,第55期,1933年2月,第1216页。
    ①“县党部在保管期间下级党部行文仍遵定序”,《江苏省政府公报》,第388期,1930年3月17日。
    ②《江苏省政府公报》,第226期,1929年9月2日。
    ③《江苏省政府公报》,第228期,1929年9月4日。
    ④《江苏省政府公报》,第234期,1929年9月11日。
    ⑤《江苏省政府公报》,第236期,1929年9月13日。
    ⑥《江苏省政府公报》,第244期,1929年9月23日。
    ⑦《江苏省政府公报》,第238期,1929年9月16日。
    ⑧“请饬江阴县党部不得干政”, 《江苏省政府公报》,第305期,1929年12月5日。
    ⑨《申报》,1929年11月23日,“苏省党部执委会”。
    ⑩《申报》,1929年10月2日,“苏省党部常会”。11江苏省档案馆藏5-30-12。
    12《江苏党务半月刊》第一卷第八九期合刊,民国廿五年十月一日,中国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印行。(江苏省档案馆藏1043-3/乙-1004-4)。
    ①《江苏省政府公报》,第62期,1928年12月3日。
    ②《江苏省政府公报》,第64期,1928年12月17日。
    ①王永祥、杨士钊,《中国现代监察制度史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7页。转引自李国忠,《民国时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14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央周刊》,南京出版社,1997年版,3-494。
    ②江苏省政协文史委员会,《江苏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政治卷(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1页。
    ③《申报》,1927年7月11日,“泰兴党部与公安局冲突讯”。
    ④《中央日报》,1928年10月16日。
    ⑤《江苏省政府公报》,第126期,1929年5月4日。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央周刊》,南京出版社,1997年版,3-494。
    ②参见田湘波,《中国国民党党政体制剖析(1927-1937)》,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20-521页。
    ③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江苏文史资料集萃》(政治卷),1995年版,第45-46页。
    ④“党部职员不得擅行逮捕”,《江苏省政府公报》,第4期,1927年10月6日。
    ⑤田湘波,《中国国民党党政体制剖析(1927-1937)》,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20-521页。
    ⑥《民国日报》,1929年8月16、27日。
    ①《民国江苏的督军和省长》(江苏文史资料第49辑),《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出版发行,1993年版,第211页。
    ②李云汉,《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史料专辑》(上),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会1991年版,第523页。转引自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2009版,第284-285页。
    ③“党务”,上海《民国日报》,1929年9月1、2日。
    ④“苏省党部再请省府严惩贪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央周刊》,南京出版社,1997年版,4-269—270。
    ⑤“三,党部与政府的问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央周刊》,南京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3-39。
    ①“令饬迅速办理党部函转案件并将办理情形函复党部”,《江苏省政府公报》,第472期,1930年6月24日。
    ② 《江苏党声》,江苏省党务指导委员会宣传部编,第十六期,十七年十一月十一日。(江苏省档案馆藏,1043-3/乙-1004-2)。
    ③《革命的江苏》,中国国民党江苏省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第三号,十八年十一月十二日。(江苏省档案馆藏,1043-3/乙-1004-3)。
    ①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906页。
    ②《训政期间党部的责任如何》,《民国日报》,1930年3月8日。
    ③陈之迈,《中国政府》(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33页。
    ④《叶楚伧演讲党政相互的关系》,《中央日报》,1928年6月9日。
    ⑤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2009年版,第284页。
    ⑥《训政期间党部的责任如何》,《民国日报》,1930年3月8日。
    ①《中央党部代表丁超五训词》(1928年12月25日内政部第一期民政会议闭会词),内政部第一期民政会议秘书处,《内政部第一期民政会议纪要》(1929年),《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3编第53辑第525册,文海出版社,1989年版,第285页。
    ②孙科,《办党的错误和纠正——十九年十二月一日在中央党部总理纪念周讲》,载《中央党务月刊》,第29期,1930年12月,第235页。
    ③“三,解决党部对于政府的困难”,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央周刊》,南京出版社,1997年版,13-41、13-42。
    ④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2009年版,第192页。
    ⑤党务经费是各级党部维持自身组织机构运转的活动经费。党务经费可以分为党费、党员月捐、党员特别捐、党务费等多种形式。不同级别党部的党务经费来源颇多不同,省党部、县市党部主要依靠上级或行政拨款而获得党务费,区党部、区分部则主要通过征收党费、党员月捐和党员特别捐等形式自行筹措经费。参见江苏省地方志 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国民党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7页。
    ①1928年,国民党统一全国,党务所用经费增加,为了应付此种状况,“各级党部之经费,多由各级政府筹给”。即“盖本党自统一全国后,党部经费,多由各级政府于所征收各机关所得捐拨充,并补助所不足之数,党员每月应纳印花费,每以种种关系,仅候各级党部改造时,汇集补缴,平日鲜事督征……”参见崔之清,《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841、843页。
    ②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国民党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73页。
    ③资料来源:陈果夫,《江苏省政述要》(民国二十二年十月至二十五年九月),文海出版社,中华民国七十二年五月版,财政第4页。
    ①陈果夫,《江苏省政述要》(民国二十二年十月至二十五年九月),文海出版社,中华民国七十二年五月版,财政第3-4页。
    ①石顺渊,《回忆国民党在江苏的派系斗争》,载江苏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江苏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政治卷(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4页。
    ②陈立夫,《成败之鉴:陈立夫回忆录》,台北正中书局,1994年版,第150页。
    ③《民国日报》,1929年12月29日。
    ①《靖江文史资料》第三期(上),1983年8月,第39页。
    ②《靖江文史资料》第三期(上),1983年8月,第107-108页。
    ③转引自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2009年版,第196页。
    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央周刊》,南京出版社,1997年版,7-99。
    ⑤崔之清,《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中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738页。
    ⑥“苏省各县党务状况”,《民国日报》,1930年8月20日。
    ⑦《中央日报》,1928年6月27日。
    ①《申报》,1929年9月22日。
    ②江苏党务半月刊第一卷第四期,民国廿五年七月十六日,中国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印行。(江苏省档案馆藏1043-3/乙-1004-4)。
    ③参见匪江苏省政府资助中国国民党江苏省党务指导委员出国考察求学之文电与私函(自1928年7月至1936
    年12月)。(江苏省档案馆藏1001—乙—14)。
    ①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76页。
    ②“苏省第一期视察讯”,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央周刊》,南京出版社,1997年版,2-66。
    ③江苏省政协文史委员会,《江苏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政治卷(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1页。
    ④[美]盖斯白,《从冲突到沉寂:1927-1937年间江苏省国民党》,载《史林》1993年第2期。
    ⑤[法]安克强,《1927-1937年的上海—市政权、地方性和现代化》,张培德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①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905-906页。
    ②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2009年版,第207页。
    ③资料来源: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国民党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48—-451页。
    ④查江宁县业经改为实验县,其县党部亦应变更组织,直隶中央,用资策进。至其内部组织,仍照旧制,不加变更。案经本会第六十九次常会议决。特令仰知照,并转令饬遵,为要。此令!中华民国二十二年五月十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令江苏省执行委员会——江宁县党部变更组织直隶中央,令转饬遵照》,《中央党务月刊》,第58期,1933年5月,第1542页。)
    ①《江苏党声》,江苏省党务指导委员会宣传部,第十六期,十七年十一月十一日。(江苏省档案馆藏,1043-3/乙-1004-2)。
    ②胡汉民,《党外无政政外无党》,《大公报》,1929年2月21日。
    ③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国民党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0页。
    ④[美]易劳逸,《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流产的革命》,陈谦平、陈红民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第14页。
    ⑤[美]易劳逸,《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流产的革命》,陈谦平、陈红民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第12页。
    ⑥[美]易劳逸,《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流产的革命》,陈谦平、陈红民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第365页。
    ⑦《南京会议后之国民党》,《国闻周报》,第4卷第36期,1927年9月18日。
    ⑧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906页。
    ①转引自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国民党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0-131页。
    ②转引自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国民党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1页。
    ③《江苏党务整理先声》,1928年2月4日,《中央日报》。转引自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2009年版,第101页。
    ④《靖江文史资料》第三期(上),1983年8月,第28页。(南京图书馆藏)。
    ①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国民党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1页。
    ②转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一九三O年代的中国》(上卷)。2006年版,第175页。
    ③“党政分野与以党治国”,《江苏党声》,江苏省党务指导委员会宣传部,第十六期,十七年十一月十一日。(江苏省档案馆藏,1043-3/乙-1004-2)。
    ④“党政分野与以党治国”,《江苏党声》,江苏省党务指导委员会宣传部,第十六期,十七年十一月十一日。(江苏省档案馆藏,1043-3/乙-1004-2)。
    ①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②[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0页。
    ③徐小群,《民国时期的国家与社会》,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第314页。
    ①陈尧,《新权威主义政权的民主转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3页。
    ②[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3页。
    ③崔之清,《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④[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6页。
    ①陈果夫,《苏政回忆》,正中书局印行,民国四十年五月初版,程序第2页。(南京图书馆港澳台阅览室藏K827=71/013)。
    ②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二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66页。
    ③景红,《和谐党政关系构建:动态路径探索》,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第24页。
    ①景红,《和谐党政关系构建:动态路径探索》,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②参见[美]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88页。转引自陈尧,《新权威主义政权的民主转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3页。
    ③[美]利普塞特,《政治人》,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中译本序言第3-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2页。
    ④ C. Bevy, Need, wants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Cana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1. No3 (sept.1968), p241.
    ⑤[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12页。
    ⑥[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8页。
    ⑦朱邦华,《无锡民国史话》(江苏文史资料第129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出版发行,2000年版,第149页。南京图书馆藏K295.3/046/(:129)
    ①参见陈果夫,《江苏省政述要》(民国廿二年十月至廿五年九月),文海出版社,中华民国七十二年五月出版。民政第50-55页。
    ②丰县旅台同乡联谊会,《丰县文献》(第三期),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国六十八年一月,“本县的黄金时代”。
    ③转引自李巨澜,《失范与重构——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七年苏北地方政权秩序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27页。
    ①吴景超,《地方财政与地方新政》,《行政研究》创刊号,1936年10月。转引自李巨澜,《失范与重构——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七年苏北地方政权秩序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6页。
    ②“苏省废除苛细杂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央周刊》,南京出版社,1997年版,1-228。
    ③陈果夫,《江苏省政述要》(民国廿二年十月至廿五年九月),文海出版社,中华民国七十二年五月出版,财政第37页。
    ④参见徐咏平,《陈果夫传》,台北正中书局,1980年版,第137页。
    ⑤周祥发,《解放前的无锡交通运输业》,载《无锡文史资料》(第十三辑),1986年版,第46页。
    ⑥《申报》,1928年3月3日,“镇扬长途汽车新近整顿之事项”。
    ⑦《申报》,1928年1月28日,“江北长途汽车业之新计划”。
    ⑧《申报》,1928年2月18日,“苏省江北公路局成立”。
    ⑨《申报》,1928年11月20日,“苏省府筹划苏浙公路”。
    ⑩《申报》,1928年4月7日,“徐州长途汽车路之概况”。
    ①《申报》,1929年9月10日,“苏省两年来路况概况”。
    ②周祥发,《解放前的无锡交通运输业》,载《无锡文史资料》(第十三辑),1986年版,第49页。
    ③李克访,《铜山农村经济调查》,1931年。载李文海,《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乡村经济卷(上)》,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844页。
    ④刘荫棠,《江苏公路交通史》(第1册),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版,图5-5-6,“1937年初江苏省公路示意图”。
    ①李克访,《铜山农村经济调查》,1931年。载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乡村经济卷(上)》,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844页。
    ②参见《申报》,1928年8月20日,“苏省省有长途电话开始通话”。
    ③陈果夫,《江苏省政述要》(民国廿二年十月至廿五年九月),文海出版社,中华民国七十二年五月出版,建设第133页。
    ④江苏省建设厅为推广长途电话使用而在《江苏建设月刊》1936年5月第3卷第5期上登载的广告。转引自李巨澜,《失范与重构——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七年苏北地方政权秩序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98页。
    ①《申报》,1928年4月4日,“苏省府政务会议”。苏省政府委员会、二日开四十九次会议、通过农民银行章程、并决定由财政厅拨开办费五千元、又建设厅提议、制定技术官任用规程、决议交审查;《申报》,1928年年7月17日,“苏省农民银行开幕”,苏省农民银行十六日下午行开幕礼;《申报》1931年2月3日,“苏省府增设农民银行”,苏省府依绥靖善后协会决议,增设农民银行,己定在扬州、铜山、盐城、如皋四县,分别筹办。
    ②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史纲》(近代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404页。该书指明为8家,包含了南京商业储蓄银行。
    ③《申报》,1928年2月9日,“省政府对典当规则之指令”。
    ④顾倬,《江苏无锡县农村经济调查第一集(第四区)》,1931年。载李文海,《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乡村经济卷(上)》,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659页。
    ①[美]西里尔·E·布莱克,《比较现代化》,杨豫、陈祖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译者前言第27页。
    ②崔之清,《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526页。
    ③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76页。
    ④[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0页。
    ⑤王云骏,《民国南京城市社会管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②[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7页。
    ③[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4页。
    ④《申报》,1936年1月1日,“一年来之江苏民政”。
    ①《申报》,1928年1月11日,“大学区制实行后之苏教育经费”②《申报》,1928年9月24日。
    ③《申报》,1928年9月3日,“苏市校长昨总辞职”;《申报》,1928年9月5日,“苏州小学校长总辞职后之情势”。
    ④《申报》,1928年9月11日,“奉贤小学教员一致罢教”。
    ⑤《申报》,1928年12月12日,“溧阳小学教师职员总罢教”。
    ⑥《申报》,1931年2月2日,“苏教厅严令江都县局筹拨教费”。
    ①《申报》,1932年5月6日,“苏省徐中生罢课原因”;《申报》1932年5月7日“苏教厅暂时解散徐中高中学生”;《申报》,1932年5月6日,“苏省徐中学潮告一段落”。
    ②《申报》,1932年8月26日,“小学教师齐赴教局索薪”。
    ③陆仁寿,《改进地方教育的几个实际问题》,《江苏教育》第1卷3、4期合刊,1932年。转引自李巨澜著,《失范与重构——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七年苏北地方政权秩序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29页。
    ④《申报》,1931年12月11日,“苏教厅呈请彻底清查江都县教费”。
    ⑤[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78页。
    ⑥[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等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11页。
    ①孙哲,《权威政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3页。
    ①[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1页。
    ③施雪华,《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3页。
    ④《究竟作何打算》,1933年10月30日,《大公报》,《国闻周报》第10卷第44期的《论评选辑》,1933年11月6日。
    ①张宪文等,《中华民国史》(第二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3页。
    ②马季廉,《有组织的国家释义》,《国闻周报》第9卷第48期,1932年12月5日。
    ①参见李巨澜,《失范与重构——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七年苏北地方政权秩序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69页。
    ①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84页。
    ②“中国究何以为治”,《国闻周报》第11卷第2期。转引自王兆刚,《国民党训政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6-267页。
    ③[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景跃进、张静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0页。
    ①刘健群,《复兴中国革命之路》,中国文化学会1934年版,第167页。转引自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一—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2009年版,第210-211页。
    ②张厉生,《党务实施上之问题》,中央训练团印,1939年,第9页。转引自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2009年版,第313页。
    ③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2009年版,第316页。
    ④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二部),章建刚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56-157页。
    ⑤张厉生,《党务实施上之问题》,《中央训练团党政训练班演讲录》,第12页。
    ①张厉生,《党务实施上之问题》,《中央训练团党政训练班演讲录》,第11页。
    ②季啸风、沈友益,《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第39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0页。
    ③李时友,“中国国民党训政的经过与检讨”,《东方杂志》第44卷第2号,1948年2月出版。
    ④崔之清,《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533页。
    ⑤季啸风、沈友益,《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第45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13页。
    ⑥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二部),章建刚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81页。
    ⑦《申报》,1929年11月27日,“苏省执委自请处分”。
    ⑧[美]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张国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06页。
    ①[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②[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景跃进、张静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3页。
    ③[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5页。
    ①王兆刚,《国民党训政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6页。
    ②[美]F.L.古德诺,《政治与行政》,王元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80页。
    ③[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93页。
    ④转引自王兆刚,《国民党训政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8页。
    ①“党政分野与以党治国”,《江苏党声》,江苏省党务指导委员会宣传部编,第十六期,十七年十一月十一日。(江苏省档案馆藏,1043-3/乙-1004-2)。
    ②[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王逸舟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5-26页。
    ③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2009年版,第103页。
    ④季啸风、沈友益,《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第39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0页。
    ①《民国日报》,1930年3月8日。
    ②胡汉民,《党的训练问题》,《中央党务月刊》,第31期,1931年2月,第449页。
    ③崔之清,《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533-1534页。
    ④“党政分野与以党治国”,《江苏党声》,江苏省党务指导委员会宣传部,第十六期,十七年十一月十一日。(江苏省档案馆藏,1043-3/乙-1004-2)。
    ①“党政分野与以党治国”,《江苏党声》,江苏省党务指导委员会宣传部,第十六期,十七年十一月十一日。(江苏省档案馆藏,1043-3/乙-1004-2)。
    ②“党政分野与以党治国”,《江苏党声》,江苏省党务指导委员会宣传部,第十六期,十七年十一月十一日。(江苏省档案馆藏,1043-3/乙-1004-2)。
    ③《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共“三大”资料》,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1页。
    ④《甘乃兴谈国府组织法特点》,《中央日报》,1931年12月28日。
    ⑤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2009年版,自序第1页。
    ①《国民党五届八中全会关于制定加强政府机关内党的组织及活动办法之决议》(1941年4月1日),载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95页。
    ②“党政分野与以党治国”,《江苏党声》,江苏省党务指导委员会宣传部,第十六期,十七年十一月十一日。(江苏省档案馆藏,10433/乙-1004-2)。
    ③《鲍罗廷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74-175页。
    ①陈肇英,《视察闽省党务及宣慰军队之经过》,《中央党务月刊》第38期,1931年9月,第2195页。
    ②“党政分野与以党治国”,《江苏党声》,江苏省党务指导委员会宣传部编,第十六期,十七年十一月十一日。(江苏省档案馆藏,1043-3/乙-1004-2)。
    ③贺岳僧,《如何推进党的革新运动》,《革新周刊》第1卷第5期,1946年8月。转引自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2009年版,第310页。
    ④杨睿熙,《杨永泰先生言论集》,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140页。
    ⑤转引自王兆刚,《国民党训政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7页。
    ⑥转引自张建华,《国民党省党部研究——以1927-1938年湖北省党部为例》,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①崔之清,《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567页。
    ②[美]西里尔·E·布莱克,《比较现代化》,杨豫、陈祖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译者前言第23页。
    ③崔之清,《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535页。
    ①转引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二部),章建刚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83-384页。
    ②施雪华,《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6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8页。
    ②[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景跃进、张静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页。
    1、《申报》(南京图书馆藏)
    2、《大公报》(南京图书馆藏)
    3、《民国日报》(南京图书馆藏)
    4、《中央周刊》(南京图书馆藏)
    5、《中央日报》(南京图书馆藏)
    6、《中央党务月刊》(南京图书馆藏)
    7、《东方杂志》(南京图书馆藏)
    8、《江苏旬刊》(南京大学图书馆藏)
    9、《江苏党务半月刊》(江苏省档案馆藏)
    10、《江苏党声》(江苏省档案馆藏)
    11、《江苏省政府公报》(江苏省档案馆藏)
    12、《革命的江苏》(江苏省档案馆藏)
    13、《江苏省党务周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14、《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
    15、《申报年鉴》(1935年),上海申报馆编印,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98辑第974册,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983年
    16、季啸风、沈友益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四十一册
    17、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
    1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上、下),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
    19、孔庆泰等著:《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
    20、罗家伦:《革命文献》,中央文物供应社,1953-1979年影印再版。
    2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四辑(一),政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2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2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整编:《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24、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起出版(南京图书馆藏)
    25、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2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资料》(上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
    27、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国民党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28、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史纲》(近代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29、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江苏文史资料集萃》,1995年
    30、江苏省各市县的文史资料(南京图书馆藏)
    31、陈之迈:《中国政府》,商务印书馆,1946年
    32、施养成:《中国省行政制度》,商务印书馆,1947年
    33、钱端升:《民国政制史》(上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
    34、陈果夫:《江苏省政述要》(民国二十二年十月至二十五年九月),文海出版社,中华民国七十二年五月
    35、陈果夫:《苏政回忆》,正中书局印行,民国四十年五月初版(南京图书馆藏)
    36、程方:《中国县政概论》,商务印书馆,1939年
    37、崔之清:《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38、李巨澜:《失范与重构——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七年苏北地方政权秩序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39、田湘波:《中国国民党党政体制剖析(1927-1937)》,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40、杨绪盟:《移植与异化——民国初年中国政党政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
    41、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岳麓书社,2004年
    42、王云骏:《民国南京城市社会管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43、付春杨:《民国时期政体研究(1925-1947年)》,法律出版社,2007年
    44、王邦佐等:《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45、李国忠:《民国时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46、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47、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48、王长江:《政党的危机——国外政党运行机制研究》,改革出版社,1996年
    49、严强等:《宏观政治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50、姜克夫编著:《民国军事史略稿》(第一卷),中华书局,1987年
    51、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1-10卷),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52、刘世军:《近代中国政治文明转型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53、岳天明:《政治合法性问题研究——基于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6年
    54、高旺:《晚清中国的政治转型——以清末宪政改革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55、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4年
    56、王兆刚:《国民党训政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57、王邦佐等主编:《新政治学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
    58、石永义等编著:《现代政治学原理()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59、石仑山马晓燕著:《政党与现代社会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
    60、许庆朴等主编:《近现代中国社会》(上册),齐鲁书社2002年
    61、马守良:《党政关系的历史考察和改革趋势》,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62、施九青著:《社会管理体制中的党政关系》,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
    63、任树江著:《党的执政规律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64、常宗虎著:《南通现代化:1895-193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65、曹余濂编著:《民国江苏权力机关史略》,《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出版发行,1994年
    66、茅家琦等著:《孙中山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67、赵书刚著:《中国政党发展的轨迹》(1905-1949),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
    68、赵理富:《政党的魂灵: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69、金太军:《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论稿》,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
    70、于昆:《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党群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
    71、刘新力:《现代化进程中党的领导制度与执政方式新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
    72、马国钧:《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建设论要》,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
    73、杨忠虎:《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研究》,解放军出版社,2008年
    74、温敬元:《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75、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
    76、陈元中等:《中西方政党执政比较初探》,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
    77、王长江主编:《世界政党比较概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
    78、徐詠平著:《陈果夫传》,正中书局印行,民国67年
    79、权伟太:《执政党论》,中共党史出版杜,2004年
    80、张鸿梅、孙信主编:《中国政党制度100年——中国政党制度理论与实践》,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81、李剑农著:《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82、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2009年
    83、[法]让·布隆代尔、[意]毛里齐奥·科塔主编:《政党与政府:自由民主国家的政府与支持性政党关系探析》,史志钦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84、[法]让·布隆代尔、[意]毛里齐奥·科塔主编:《政党政府的性质:一种比较性的欧洲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曾淼、林德山译,2006年
    85、[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7年
    86、[法]让—马克·思古德,王雪梅译:《什么是政治的合法性》,《外国法译评》,1997.2
    87、[德]马克斯·韦伯,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上),商务印书馆,1997年
    88、[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刘北成等译:《合法化危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89、[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90、[英]伯特兰·罗素著,吴友三译:《权力论》,商务印书馆,1991年
    91、[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编,邓正来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
    92、[美]C.E.布莱克著,景跃进、张静译:《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93、[美]易劳逸,陈谦平、陈红民等译:《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流产的革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
    94、[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一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95、[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二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96、[美]徐中约著,计秋枫等译:《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第6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年
    97、[美]塞缪尔·亨廷顿等著:《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
    98、[美]塞缪尔·P·亨廷顿,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
    99、[美]亨廷顿,刘军宁译:《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100、[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著,汪晓寿等译:《难以抉择》,华夏出版社,1989年
    101、[美]加里·沃塞曼,陆震纶等译:《美国政治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102、[美]利普塞特,刘钢敏、聂蓉译:《政治人》,商务印书馆,1993年
    103、[美]乔·萨托利著,冯克利等译:《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8年
    104、[美]丹尼斯·朗,陆震纶、郑明哲译:《权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105、[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王逸舟译:《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
    106、[美]戴维·伊斯顿,王浦劬译:《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99年
    107、[美]F.J.古德诺,王元译:《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
    108、[美]G·A·阿尔蒙德,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与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109、[美]斯科特·戈登,应奇等译:《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110、[美]巴林顿·摩尔,拓夫、张东东等译:《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华夏出版社,1987年
    111、[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马殿君等译:《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112、[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113、[美]西里尔·E·布莱克编,杨豫、陈祖洲译:《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96年。
    114、[美]杰克·A.戈德斯通主编,章延杰译:《国家、政党与社会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115、[美]乔尔·S·米格代尔,张长东等译:《强社会与弱国家:第三世界的国家社会关系及国家能力》,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11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吴寿彭译:《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