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从兵器铭文看战国时期秦与三晋冶铸业的地理分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发展大变革时期,频繁而旷日持久的战争客观上推动了以兵器制造业为主的冶铸业的大发展,从出土的有铭兵器来看,当时的冶铸业发展是非常繁荣的,表现在冶铸地点的广泛分布,各国基本上都有冶铸地点,而目前所掌握的出土兵器资料中,秦和三晋地区的数量最多,最丰富,也成体系,因此本文将这两个地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本文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出土的兵器铭文出发,参照前辈学者的铭文考释,将兵器中反映的铸造地名进行论证,翻检地理书,研究一下兵器中反映的地名属于哪个国家,从而研究战国时期秦和三晋地区冶铸地点的数目与分布,另一方面,从考古发现的入手,即研究近年来哪些地方出土了兵器,哪些地方存在冶铸手工作坊遗址,与兵器铭文中所反映的地名进行印证,从而为自己的论点找到充实的论据,证实该地区的确为当时一大冶铸地点。
     文章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本文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一下研究的意义与研究现状并且对兵器铭刻演变与战国时期秦和三晋铭刻特点进行简要介绍;
     第二部分,先介绍了战国以前冶铸点分布状况,接着为本文主体,从兵器铭文中看战国时期秦和三晋冶铸点,由于兵器铭文中多数都刻有兵器冶铸点的名字,汇集整理前辈学者对兵器铭文的考释,加入自己一些看法,并且结合相应的考古发现,即是否有冶铸遗址来论证当地的确为当时冶铸地点,从而看出战国时期秦和三晋地区冶铸业的分布情况,三晋地区的冶铸业十分普遍,秦国相对较少。
     第三部分,秦和三晋冶铸业地点分布特点分析。先说明三晋冶铸业地理分布的特点,再探讨秦和三晋冶铸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was greater development and reform period, frequent and objectively promoted the long war with weapons possession of metallurgy industries, from the big development have inscription weapon unearthed, when metallurgy industry see development is very prosperous, displays in metallurgy location widely distributed, countries basically have metallurgy site, and the current knowledge of the qin dynasty unearthed weapons material, the largest number of SanJin area with the most abundant, also, a system, this article will the two regions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study.
     This paper, from two aspects of the weapon unearthed a start, according to senior scholars inscriptions of the inscriptions, will reflect among weapons best.i demonstrated the casting names, looks over geography book, study among weapons which country the place names belong to reflect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reby study qin and the number of SanJin region distribution and metallurgy site, on the other hand, starting from the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namely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which places where unearthed weapons exist with manual workshop site, metallurgy armed reflected in the name of inscriptions on verifying, thus for their arguments find substantial evidence, confirmed that the region is actually a metallurgy site at that time.
     Article three part:
     The first part, for this paper introduction part, mainly introduce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research and research status of weapons and evolution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nscriptions qin and SanJin engraved characteristic briefly described;
     The second part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first introduced before distribution, then point metallurgy for this paper main body,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seen weapon inscriptions SanJin metallurgy points, qin dynasty and most of all because weapon inscriptions inscribed with the name of weapon metallurgy points for finishing predecessors scholars, collect the armed with their inscriptions best.i, some opinions, and combin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namely whether have metallurgy ruins to demonstrate local indeed then metallurgy site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o see SanJin area metallurgy industry qin dynasty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metallurgy industry, SanJin area is widespread, relatively few qin.
     The third part, qin and SanJin metallurgy industry locatio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Explained first SanJin metallurgy industry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n discuss the qin and SanJin metallurgy industry distribution difference causes.
引文
①郝本性:《新郑“郑韩故城”发现一批战国兵器》,《文物》,1972年10期,第32页。
    ②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登封县八方村出土五件铜戈》,《华夏考古》,1991年3期,第31页。
    ③何琳仪、焦志勤:《八年阳城令戈考》,《古文字研究》第26辑,中华书局,2006年,第213页。
    ①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调查组:《河南登封阳城遗址的调查与铸铁遗址的试掘》,《文物》,1977年第12期,第57至60页。
    ②黄盛璋:《试论三晋兵器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74年1期,第16页。
    ③蔡运章、杨海钦:《十一年皋落戈及其相关问题》,《考古》,1991年5期,第414页。
    ④蔡运章、杨海钦:《十一年皋落戈及其相关问题》,《考古》,1991年5期,第414页。
    ①蔡运章:《论新发现的一件宜阳铜戈》,《文物》,2000年第10期,第76贝。
    ②黄锡全:《新见宜阳铜戈考论》,《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2期,第68页。
    ③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登封县八方村出土五件铜戈》,《华夏考古》,1991年3期,第29页。
    ①杨宽:《战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996年,第108页。
    ②孙敬明、苏兆庆:《十年洱阳令戈考》,《文物》,1990年7期,第39页。
    ③孙敬明、苏兆庆:《十年洱阳令戈考》,《文物》,1990年7期,第39页。
    ④何琳仪:《莒县出土东周铜器铭文汇释》,《文史》,2000年1期,第32、33页。
    ⑤商水县文管会:《河南商水县战国城址调查记》,《考古》,1983年第9期,第846页。
    ⑥张德光:《试谈山西省博物馆拣选的几件珍贵铜器》,《考古》,1988年7期,第617页。
    ①张德光:《试谈山西省博物馆拣选的几件珍贵铜器》,《考古》,1988年7期,第618页。
    ②黄盛璋:《试论三晋兵器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74年1期,第18页。
    ③黄盛璋:《试论三晋兵器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74年1期,第15页。
    ④何琳仪:《古兵地名杂识》,《考古与文物》,1996年6期,第70页。
    ⑤吴振武:《东周兵器铭文考释五篇》,《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54、555页。
    ⑥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41页。
    ⑦李家浩:《楚王熊璋戈与楚灭越的年代》,《文史》,第二十九辑,中华书局,1985年。
    ①黄盛璋:《试论三晋兵器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74年1期,第15页。
    ②黄盛璋:《新出五年桐丘戈及其相关古城问题》,《考古》,1987年12期,第1107页。
    ③黄盛璋:《新出五年桐丘戈及其相关古城问题》,《考古》,1987年12期,第1107页至1111页。
    ④黄盛璋:《新出五年桐丘戈及其相关古城问题》,《考古》,1987年12期,第1109页。
    ⑤杜平安:《新郑博物馆馆藏战国带铭青铜器》,《中原文物》,1999年3期,第101页。
    ⑥杜平安:《新郑博物馆馆藏战国带铭青铜器》,《中原文物》,1999年3期,第101页。
    ①黄盛璋:《试论三晋兵器铭文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74年1期,第17页。
    ②黄盛璋:《试论三晋兵器铭文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74年1期,第34页。
    ③吴良宝:《战国文字中所见三晋置县辑考》,《.中国史研究》,2002年4期,第13页。
    ④何琳仪:《三晋方足布汇考》,《古币从考》,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31页。
    ⑤张光裕、吴振武:《武陵新见古兵三十六器集录》,《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新第六期,1997年,第89页。
    ⑥张光裕、吴振武:《武陵新见古兵三十六器集录》,《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新第六期,1997年,第89页。
    ⑦黄盛璋:《连云港楚墓出土襄城公兢尹戈铭文考释及其历史地理问题》,《考古》,1998年第3期,第67至70页。
    ⑧这两件兵器编年参照苏辉先生硕士论文《秦、三晋纪年兵器研究》中的《韩国兵器纪年总表》,第38页。
    ①牛济普:《郑州、荥阳两地新出战国陶文介绍》,《中原文物》,1981年第1期,第38页。
    ②陶正刚:《山西临县窑头古城出土铜戈铭文考释》,《文物》,1994年4期,第85页。
    ③黄盛璋:《试论三晋兵器铭文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74年1期,第17页。
    ④吴良宝:《包山楚简释地三篇》,《汉字研究第一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第552页。
    ①张光裕、吴振武:《武陵新见古兵三十六器集录》,《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新第六期,1997年,第88页。
    ②萧春源:《珍秦斋藏金——吴越三晋编》,澳门:澳门基金会,2006年,第244页。
    ③吴良宝先生这篇文章见于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中心网站,引用出处一直未见,都是待刊。
    ④黄茂琳:《新郑出土战国兵器中的一些问题》,《考古》,1973年06期,第337页。
    ⑤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荥经县同心村巴蜀船棺葬发掘报告》,《四川考古报告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242页。
    ①张光裕、吴振武:《武陵新见古兵三十六器集录》,《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新第六期,1997年,第88页。
    ②黄盛璋:《试论三晋兵器铭文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74年1期,第35页。
    ③苏辉:《秦三晋纪年兵器研究》,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硕士论文,2002年,附表《韩国纪年兵器总表》37页。
    ④张亚初编着:《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170页。
    ⑤吴良宝:《战国金文考释两篇》,《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第2期,第23页。
    ①韩自强:《过眼烟云——记新见几件晋系铭文兵器》,《古文字研究》第27辑,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24页。
    ②韩自强:《过眼烟云——记新见几件晋系铭文兵器》,《古文字研究》第27辑,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24页。
    ③黄盛璋:《试论三晋兵器铭文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74年1期,第16页。
    ④韩自强:《过眼烟云——记新见几件晋系铭文兵器》,《古文字研究》第27辑,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25页。
    ⑤韩自强:《过眼烟云——记新见几件晋系铭文兵器》,《古文字研究》第27辑,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25页。
    ⑥黄盛璋:《试论三晋兵器铭文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74年1期第18页。
    ①吴良宝:《东周兵器铭文四考》,《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2003年,第169页。
    ②朱力伟:《东周与秦兵器中所见地名》,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第63页。
    ③张光裕、吴振武:《武陵新见古兵三十六器集录》,《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新第六期,1997年,第81页。
    ④李家浩:《从战国“忠信”印谈古文字中的异读现象》,《北京大学学报》,1987年2期。
    ⑤吴振武:《十六年喜令戈考》,《海角濡樽集》《罗继祖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长春文史资料》,1993年。
    ①武遂为韩国重要要塞,靠近黄河北岸,穿凿山岭地带而形成,贯通韩国南北,见杨宽《战国史》114页。
    ②杜平安:《新郑博物馆馆藏战国带铭青铜器》,《中原文物》,1999年3期,第101页。
    ③杜平安:《新郑博物馆馆藏战国带铭青铜器》,《中原文物》,1999年3期,第101页。
    ④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潞城潞河战国墓》,《文物》,1986年第6期,第12页。
    ⑤黄盛璋.:《新发现之三晋兵器及其相关的问题》,《文博》,1987年第2期,第56页。
    ①邯郸市文管会等:《河北邯郸市区古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80年第2期,第146页。
    ②黄锡全:《介绍一件晋阳令铜戈》,《古文字与古货币史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213页。
    ①黄盛璋:《试论三晋兵器铭文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74年1期,第28页。
    ②黄盛璋:《试论三晋兵器铭文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74年1期,第28页。
    ③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易县燕下都故城勘察和试掘》,《考古学报》,1965年第1期,第95页至96页。
    ①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附录一《战国郡表》678页。
    ②高士英:《朔县赵家口发现战国剑》,《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3期,第20页。
    ③黄盛璋:《新发现之三晋兵器及其相关问题》,《文博》,1987年第2期,第53页。
    ④张德光:《邙皮戈考》,《文物季刊》,1992年第3期,第67页。
    ⑤李家浩:《战国代布考》,《古文字研究》第21辑,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92页。
    ①张光裕、吴振武:《武陵新见古兵三十六器集录》,《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新第六期,1997年第88页。
    ②张光裕、吴振武:《武陵新见古兵三十六器集录》,《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新第六期,1997年第89页。
    ③张光裕、吴振武:《武陵新见古兵三十六器集录》,《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新第六期,1997年第89页。
    ④何琳仪:《古币丛考》,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11页。
    ⑤刘龙启、李振奇:《河北临城博畅城发现战国兵器》,《文物》1988年第3期,第50页。
    ⑥朱爱茹:《邢令戈与两周邢邑》,《中国历史文物》2008年,第5期,第77页。
    ⑦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附录一《战国郡表》,第677、678、679页。
    ①黄盛璋:《试论三晋兵器铭文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74年1期,第27页。
    ②黄盛璋:《试论三晋兵器铭文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74年1期,第36页
    ③董珊:《战国题铭与工官制度》,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第46页。
    ④古越阁:《商周青铜兵器》裘锡圭序1993年11月,23页至24页。
    ⑤张光裕、吴振武:《武陵新见古兵三十六器集录》,《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新第六期,1997年第89页。
    ⑥何琳仪:《古币丛考》,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2页。
    ①钟柏生:《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台北:艺文印书馆,2006年。
    ②张光裕、吴振武:《武陵新见古兵三十六器集录》,《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新第六期,1997年,第87页。
    ①李学勤、郑绍宗:《论河北近年出土的战国有铭青铜器》,《古文字研究》第7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30页。
    ①韩自强、冯耀堂:《安徽阜阳地区出土的战国时期铭文兵器》,《东南文化》,1991年第2期,第259页。
    ②杨明珠:《山西芮城出土战国铜戈》,《考古》1990年第1期第84页。
    ③杨明珠:《山西芮城出土战国铜戈》,《考古》1990年第1期第84页。
    ①黄盛璋:《试论三晋兵器铭文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974年1期,第30页
    ②许明纲、丁临祥:《辽宁新金县后元台发现铜器》,《考古》,1980年第5期,第1109页。
    ③黄盛璋:《旅大市所出启封戈铭的国别、地理及其相关问题》,《考古》,1981年第4期,第345页。
    ④黄盛璋:《试论三晋兵器铭文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74年1期,第32页
    ①彭泽元:《魏“十四年邺下库”戈考释》,《江汉考古》,1989年第3期,第67页。
    ②黄盛璋:《试论三晋兵器铭文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74年1期,第31页
    ③吴振武:《东周兵器铭文考释五篇》,《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第552页。
    ①黄盛璋:《试论三晋兵器铭文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74年1期,第33页。
    ②新乡市文管会:《河南市古共城战国铸铁遗址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96年第1期第6至7页。
    ③赵安杰:《战国宜阳故城调查简报》,《中原文物》,1988年第3期,第10页。
    ④赵安杰:《战国宜阳故城调查简报》,《中原文物》,1988年第3期,第10页
    ⑤黄盛璋:《试论三晋兵器铭文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74年1期,第34页。
    ①朱力伟:《东周与秦兵器铭文中所见地名》,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第62页。
    ②汤余惠:《战国文字中的繁阳与繁氏》,《古文字研究》第19辑,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500页。
    ③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45页。
    ①黄陂县文化馆等《湖北黄陂鲁台山两周遗址与墓葬》,《江汉考古》,1982年2期,第56页。
    ②黄盛璋:《新发现之三晋兵器及其相关的问题》,《文博》,1987年2期,第58页。
    ③《珍秦斋藏金—吴越三晋编》这本书未见,关于皮氏和成阴铸造的这两件兵器铭文资料来源于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①吴振武:《宁夏彭阳出土“二十七年晋戈’考》,《考古》,2007年第10期,84页—86页。
    ②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九店东周墓》,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31页。
    ③徐在国《兵器铭文考释(七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18页。
    ④吴振武:《古玺合文考(十八篇)》,《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⑤李家浩:《先秦文字中的县》,《文史》第二十八辑,第53页。
    ⑥吴振武:《新见古兵地名考释两则》,《九州》第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38页。
    ⑦裘锡圭:《战国货币考(十二篇)》,北京:北京大学学报,1978年2期第79页。
    ⑧朱力伟:《东周与秦兵器铭文中所见地名》,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04年,第75页。
    ①李朝远:《汝阴令戈小考》,《中国文字研究》(第一辑),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65页。
    ②李朝远:《汝阴令戈小考》,《中国文字研究》(第一辑),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65页。
    ③吴振武《新见古兵地名考释两则》,《九州》第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35页。
    ④吴良宝《古币考释两篇》,《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5期,11页。
    ⑤黄盛璋:《试论三晋兵器铭文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题》,北京:考古学报,]974年1期第27页。
    ⑥黄盛璋:《试论三晋兵器铭文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题》,北京:考古学报,1974年1期第35页。
    ①施谢捷:《东周兵器铭文考释(三则)》,南京师大学报,2002年3月第2期,156页。
    ②黄盛璋:《古越阁所藏商周青铜兵器撷英》,文物研究,1994年11月第9辑,
    ③王振华:《古越阁收藏的几件古代兵器》,文物,1993年8期,第71页。
    ④苏辉:《秦、三晋纪年兵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2002年,第18页。
    ⑤韩自强、冯耀堂:《安徽阜阳地区出土的战国时期铭文兵器》《东南文化》,1991年2期,第260页。
    ⑥韩自强、冯耀堂:《安徽阜阳地区出土的战国时期铭文兵器》《东南文化》,1991年2期,第260页。
    ⑦苏辉:《秦、三晋纪年兵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2002年,第16页。
    ①韩自强、冯耀堂:《安徽阜阳地区出土的战国时期铭文兵器》《东南文化》,1991年2期,第260页。
    ②吴良宝:《东周兵器铭文四考》《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2003年,第171页。
    ①黄盛璋:《秦兵器分国、断代与有关制度研究》,《古文字研究》第21辑,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57页。
    ②陕西文管会:《秦都栎阳遗址初步勘探记》《文物》1966年第1期,第14页。
    ①李学勤:《湖南战国兵器铭文选释》,《古文字研究》第12辑,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34页。
    ②于豪亮:《四川涪陵的秦始皇廿六年铜戈》,《考古》,1976年第1期,第22页。
    ③见赵安杰:《战国宜阳故城调查简报》,《.中原文物》,1988年3期第10页著录的一件合阳上库戈。
    ①陈隆文:《春秋战国货币地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7、70、72页。
    ①王慎行:《从兵器铭刻看战国时代秦之冶铸手工业》,《人文杂志》,1985年5期,第23页。
    ②可参见梁安和先生《试议秦的“物勒工名制度”》,《咸阳师范学报》,2002年6月第3期,第6页。
    ③黄盛璋:《新出秦兵器铭刻新探》,《文博》,1988年6期,第43页。
    ④黄盛璋:《旅大市所出启封戈铭的国别、地理及其相关问题》,《考古》,1981年第4期,第345页。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2]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3]汉·刘向.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4]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5]袁珂.山海经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
    [6]张双棣等.吕氏春秋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释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1998年.
    [8]杨宽.战国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98年.
    [9]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10]陈振中.先秦手工业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
    [11]蔡锋.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1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九店东周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年
    [13]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M].北京:地图出版社,1982年
    [14]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15]何琳仪.古币丛考[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
    [16]陈隆文.春秋战国货币地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17]韩汝玢、柯俊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矿冶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1]黄盛璋.试论三晋兵器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题[J].考古学报,1974年1期.
    [2]黄盛璋.秦兵器分国、断代与有关制度研究[J].古文字研究,第21辑,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3]黄盛璋.新出五年桐丘戈及其相关古城问题[J].考古,1987年12期.
    [4]黄盛璋.新发现之三晋兵器及其相关的问题[J].文博,1987年第2期.
    [5]黄盛璋.连云港楚墓出土襄城公競尹戈铭文考释及其历史地理问题[J].考古,1998年3期.
    [6]黄盛璋.古越阁所藏商周青铜兵器撷英[J].文物研究,1994年11月第9辑.
    [7]黄盛璋.旅大市所出启封戈铭的国别、地理及其相关问题[J].考古,1981年第4期.
    [8]黄茂琳.新郑出土战国兵器中的一些问题[J].考古,1973年06期.
    [9]何琳仪.古兵地名杂识[J].考古与文物,1996年6期.
    [10]何琳仪,焦志勤.八年阳城令戈考[J].古文字研究,第26辑,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11]何琳仪.战国兵器铭文选释[J].考古与文物,1999年5期.
    [12]何琳仪.莒县出土东周铜器铭文汇释[J].文史,2000年1期.
    [13]朱力伟.东周与秦兵器铭文中所见地名[D].长春:吉林大学,2004年.
    [14]郝本性.新郑“郑韩故城”发现一批战国兵器[J].文物,1972年第10期.
    [15]苏辉.秦、三晋纪年兵器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16]吴振武.宁夏彭阳出土“二十七年晋戈”考[J].考古,2007年第10期.
    [17]吴振武.十六年喜令戈考[C].海角濡樽集,罗继祖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长春文史资料,1993年.
    [18]张光裕、吴振武.武陵新见古兵三十六器集录[J].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新第六期,1997年.
    [19]吴振武.新见古兵地名考释两则[J].九州,第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20]吴良宝.战国文字中所见三晋置县辑考[J].中国史研究,2002年4期.
    [21]吴良宝.东周兵器铭文四考[C].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2003年.
    [22]吴良宝.包山楚简释地三篇[J].汉字研究,第一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
    [23]吴良宝.古币考释两篇[J].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5期。
    [24]李家浩.十一年皋落戈铭文释文商榷[J].考古,1993年8期.
    [25]李家浩.从战国“忠信”印谈古文字中的异读现象[J].北京大学学报,1987年2期.
    [26]韩自强.过眼烟云——记新见几件晋系铭文兵器[J].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27]徐在国.兵器铭文考释(七则)[J].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28]李学勤、郑绍宗..论河北近年出土的战国有铭青铜器[J].古文字研究,第七辑, 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29]裘锡圭.战国货币考(十二篇)[J].北京大学学报,1978年2期.
    [30]王振华.古越阁收藏的几件古代兵器[J].文物,1993年8期.
    [31]陶正刚.山西临县窑头古城出土铜戈铭文考释[J].文物,1994年4期.
    [32]韩自强、冯耀堂.安徽阜阳地区出土的战国时期铭文兵器[J].东南文化,1991年2期.
    [33]施谢捷.东周兵器铭文考释(三则)[J].南京师大学报,2002年第2期.
    [34]朱爱茹.邢令戈与两周邢邑[J].中国历史文物,2008年第5期.
    [35]汤余惠.战国文字中的繁阳与繁氏[J].古文字研究,第,19辑,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36]张德光.试谈山西省博物馆拣选的几件珍贵铜器[J].考古,1988年第7期.
    [37]牛济普.郑州、荥阳两地新出战国陶文介绍[J].中原文物,1981年1期.
    [38]于豪亮.四川涪陵的秦始皇廿六年铜戈[J].考古,1976年第1期.
    [39]赵安杰.战国宜阳故城调查简报[J].中原文物,1988年3期.
    [40]李朝远.汝阴令戈小考[J].中国文字研究,第一辑.
    [41]商水县文管会.河南商水县战国城址调查记[J].考古,1983年第9期.
    [42]陕西文管会.秦都栎阳遗址初步勘探记[J].文物,1966年第1期.
    [43]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调查组等.河南登封阳城遗址的调查与铸铁遗址的试掘[J].文物,1977年12期.
    [44]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潞城潞河战国墓[J].文物,1986年第6期.
    [45]新乡市文管会.河南市古共城战国铸铁遗址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1996年第1期.
    [46]黄陂县文化馆等.湖北黄陂鲁台山两周遗址与墓葬[J].江汉考古,1982年2期.
    [47]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登封县八方村出土五件铜戈[J].华夏考古,1991年3期.
    [48]李家浩.战国代布考[J].古文字研究,第21辑,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49]陈平.辽阳新出土四十年上郡守起戈铭补释[J].考古,1994年9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