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的文学世界与生命情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就现有对欧阳修的研究成果而言,不管是在评价标准和描述框架两方面,都还有值得反思之处。在对欧阳修作为政治家、经学家、史学家、古文大家、宋诗风格倡导者等等的挖掘展现中,他这一方面的形象被有意识地拔高、经典化,而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情感欲望,作为一个士大夫个体对存在情境的关注,或者作为一个感性哲者面对人生困境的惶迫、忧伤与思考——这方面的形象则似乎被有意无意的轻忽、掩盖,甚至埋没。
     实际上,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学个体,面对社会与面对内心的欧阳修都交出了可观的书写成果。学者的讨论如果仅仅停留在对欧阳修儒者、政治家、经学家、史学家、诗文革新者、文坛领袖等面貌与形象的解说褒扬上,则笔者以为是不全面的,是对丰富完整的欧阳修形象与文学旨趣的学术局限。因此,论文命意所在即在承认既有的欧阳修形象之合理性的前提下,试图进行局部修正和丰富,加强私领域内心的表达而不只是公领域价值的体现,以期更真切地认识欧阳修与欧阳修的文学世界与生命情境,并由此省察北宋一代士大夫们的文学意趣、哲理思辨、人生追求,以及由他们共同完成的有宋一代之文学。
     论文第一章与第二章的讨论范围是欧阳修的生平与交游,但讨论视角却是要从其内在的情感开展。换言之,两章的重点不在对欧阳修生平与交游的关系梳理或者脉络厘清,而更在于对欧阳修一生中所面对的肉体之衰病、精神之哀恸、心灵上孤独的深刻体认,以至同僚好友间亲疏远近关系变化的情境解读。凡此种种,不单对他的人生观有很大的影响,更在其文学中有具体的反映。
     论文第三章至第五章是欧阳修文学中的空间书写。与传记或者文学史中所谱写的不同之处在于,论文着力要论证这些场域不但是欧阳修生命中实存的、重要的地理空间,同时还是他主动建构的文学空间:洛阳是记忆的场景,贯串其一生对无法回返之盛年、离世的友人,还有失落的理想的沉痛记忆;夷陵与滁州是他的人生隐喻,表达了其面对生命挫折与苦难的思考、反省与豁达理念之生成;颍州则显示为一种表层的言说,在表面上思颍、思隐、思闲居、思归田的“颖州”情结中,欧阳修实际表述了其不知所归的困窘、不得不隐藏的畏祸避难心态、在闲居中仍然意欲有补于国事的理想,以及在生理之不逮、现实情势的不许可之下的黯然退守。
     第六章与第七章是欧阳修的时间书写。不管是论文的第六章《在呜呼与戏笑之间:历史的私撰与闲笔》,还是第七章《“不朽”省思:生命的观照》,欧阳修所关注的其实都是时间:历史在时间长流中的铸记,时间对生命印记的淹没。如何在“逝者如斯夫”的时间长流中铸记历史,如何在“老之将至”的慨叹中创造不朽,这是欧阳修时间书写中的终极关怀。
     论文第八章与第九章则是针对欧阳修的风度与文化性格在北宋社群关系中的观感型态与影响。第八章《玩物与戏游:“六一风度”表述》乃欲侧重在欧阳修“六一风度”的具体呈现上,从而体现其在北宋特殊人文环境中思辩情感兼备,处穷自若、豁达自娱、超越功利,却又务实以利天下的精神面貌与风度特质。
     论文第九章《从逸到达:文化性格铸成》则拟从欧阳修艳俗词的写作切入,探讨他早期性格中张扬狂逸的一面,以及中晚年后所经历的从“逸”到“达”的明显改变。以此为讨论视角,则欧阳修所表述的其实不只是词风的转化,而且还体现了其诗风、文风乃至文化性格的转变,借此凸显北宋一代士大夫的个性铸成与文学史转向。
     论文的结论则旨在对欧阳修文学世界中的生命情境,欧阳修作为北宋的时代标示与士大夫群体的代表,以及“全人”欧阳修的可能意义作一总结。
There are numerous researches on Ouyang Xiu; however, regardless of appraisal standard and description framework, there is still room for further review. In the excavation and unfolding of Ouyang Xiu as the famous politician, philosopher, historian, prose writer, initiator of Song Poetry etc., these images of him had been strengthened while the other part of him had been ignored, concealed, or even neglected. This include his passion and emotion as a "person", his concern of the reality circumstances as a bureaucrat, and his ponder over the dilemma of life as a sensitive scholar.
     In fact, as an integrated literature self, both the social and inner part of Ouyang Xiu has portrait significant achievement. If the researchers remain on the traditional societal achievement of Ouyang Xiu, it will impose constraint on understanding the richness profile and academics research of Ouyang Xiu. This thesis intends to enhance the study of Ouyang Xiu private self in order to fully comprehend his literary world and his state of life. From here, the thesis aims to examine the literature interest, the philosophy as well as the pursing of life value of the Northern Song bureaucrats group.
     The first and second chapters of the thesis discuss Ouyang Xiu's life and social sojourn, with the focus on his inner emotion. In other words, these two chapters will bypass the discussion on biography or social relationship, but focus on his physical sickness, psychological sorrow, solitary temperament as well as the fluctuations in his relationships. All of these not only influenced his philosophy of life but also strongly reflected in most of his writings.
     Chapter Three, Four and Five will discuss on the spatial writings of Ouyang Xiu. There is actually a gap between the geographical "space" shown in the biography and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compared with the "space" enshrined in his literary work. In other words, these spaces are not only the important geographical places where Ouyang Xiu had once lived, but also the space metaphors that he had created in his literature. Luoyang is a remembrance site, reminded him of his youth, his past away friends and his long lost ideal. Yiling and Chuchou is the metaphor of his life philosophy, conveyed his reflection of suffering and misery. Yingzhou is a discourse that Ouyang Xiu has uttered rather than a linguistic statement. The contradiction of the real and metaphor "Yingzhou" not only an interesting paradox, but also shown the main misunderstanding that was made in the discussion of Ou's complex in "Yingzhou". Generally, "Yingzhou" was seen as a metaphor of Ou's longing for the place "Yingzhou", his intention to live in seclusion, to live leisurely and his retirement into the "Yingzhou" country. But the truth is, Ouyang Xiu actually expressed his dilemma circumstances, his fear of trouble and misfortune, his never forsaken ideal of serving his country and finally his forced retirement due to sickness and unfavorable reality.
     Chapter Six and Seven will focus on the discussion of "Time". In either the writings of private historical compose, or his reflection of immortality, the main concern is actually "time", from the casting of history in the long stretch of time, to the flooding of human imprinting by the time. As a result, the effort of marking history as well as making immortality possible has become the ultimate concern in his writings.
     Chapter Eight and Nine aimed to discuss the liuyi manner and the literati character of Ouyang Xiu. Chapter Eight will emphasis on the present of the liuyi manner. This particular manner not only reflected the unity of both the thought and sentiment, but also reflected the ability to face difficulty, the capacity to be broad minded and self-amuse even in terrible situation, the surpass of fame and the skill to work steadily in order to bring benefit to the state.
     Chapter Nine "From Unruly to Sensible:the Transformations of Literati's Character" in the other hand intended to start the discussion with Ouyang Xiu's amorous songs. From here, the discussion will continue on the unruly character of Ouyang Xiu during his youth,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his character from unruly to sensible in his older days. More importantly, this change of songs writing not only reflects his change in temperament, but also his adaptation in poetry and prose as well. It also manifests the transformations of Ouyang Xiu literati's character and the literary history as a whole.
     The Conclusion Chapter of the thesis aims to make a conclusion on the state of life in Ouyang Xiu's literary world, his affect on the bureaucrat groups of Northern Song as a paragon, and last but not least, the discussion of Ouyang Xiu as a "whole person".
引文
1 袁行云:《欧阳修》,北京:中华书局,1961;梁容若:《欧阳修的生平和文学》,《新时代》6卷3期,1966年3月,第27-34页;6卷4期,1966年4月,第24-26页。
    2 详见文后之《附录:欧阳修研究专著一览表》。另外,台湾学者谢佩芬曾著有《欧阳修研究论著目录初编》一文,包括专著与单篇论文,收录时段从二十世纪初(1929年4月)胡适的《欧阳修的两次狱事》始至90年代初期,颇为详尽;对日韩与欧美等地的研究资料方面也广为搜集,最早可推溯至1894年市村瓒次郎(器堂居士)的《宋初の文学と欧阳永叔》一文。见谢佩芬:《欧阳修研究论著目录初编》,《国立中央图书馆馆刊》第24卷第2期,1991年12月,第211-242页。
    3 刘德清所著有关欧阳修的作品包括《欧阳修论稿》、《欧阳修传》与《欧阳修》(详见附录),但最重要的论著要属《欧阳修纪年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 《醉翁的世界:欧阳修评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欧阳修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同类的专著还有李之亮笺注:《欧阳修集编年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7。词集的笺注方面则有蔡茂雄:《六一词校注》,台北:文津出版社,1978;李栖:《欧阳修词研究及其校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黄畲:《欧阳修词笺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5 陈尚君:《欧阳修著述考》,《陈尚君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许秋碧:《欧阳修著述考》,台北:花木兰文化工作坊,2008。
    6 王水照、崔铭:《欧阳修传:达者在纷争中的坚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7 刘子健:《欧阳修的治学与从政·重印自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4,第2页。
    8 顾永新:《斯文有传,学者有师——欧阳修的文学与学术成就》,郑州:大象出版社,2000;顾永新:《欧 阳修学术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9 孙钦善:《欧阳修学术研究·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第1页。
    10 张健:《欧阳修之诗文及文学评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
    11 刘若愚:《欧阳修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
    12 其他相关的英文专书和博硕士论文参见《附录:欧阳修研究专著一览表》。
    13 Ronald C. Egan, The Literary Works of Ou-yang Hsiu (1007-1072), Cambridge, London, Melbourn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p.29, p.31.
    14 王十朋:《王十朋全集·文集》卷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714页。
    15 王水照:《嘉祐二年贡举事件的文学史意义》,《王水照自选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第226页。
    16 王水照、崔铭:《欧阳修传:达者在纷争中的坚持》,2008,第90页。
    17 刘德清:《欧阳修纪年录》,第69页。
    18 李约瑟曾全面列出这些植物学著作,特别提出北宋时期是中国植物学写作的第一次突破,同时强调宋代是植物学写作的繁荣时期。见李约瑟(Joseph Needham)著,袁以苇等译:《中国科学技术史》第6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第303页。
    19 朱熹:《晦庵题跋》卷一《题欧公金石录序真迹》,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2页。
    20 刘子健:《欧阳修的治学与从政》,第47-48页。
    21 据苏洵《谱例》所载,苏氏出示《苏氏族谱》于欧阳修:“欧阳公见而叹曰:吾尝为之矣。出而观之,有异法焉。”如此,则欧阳修之修谱或早于苏洵。见苏洵:《嘉祐集》卷十三,万有文库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第125页。
    22 见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七十一,《四部丛刊初编》缩印本(以下简称《欧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第532上页。现今比较通行的版本除了本论文所选用的四部丛刊本《欧阳文忠公文集》外,还有中华书局本《欧阳修全集》,但前者以周必大编纂的《欧阳文忠公集》为根据,后者则以欧阳衡编纂的《欧阳文忠公全集》(欧阳衡本)为底本,欧阳衡不仅对周必大本的作品排列作了很大的变更,而且还根据自己的见解对周必大本进行了订正。另外,中华书局本在校勘方面也有些错误,比如嘉祐元年《与焦殿丞千之》其七,中华书局本《欧阳修全集》作:“两目复热,恐彼中窄狭,无事且来书院取凉,无形迹也。”但四部丛刊本作“两日复热”,从下文文意来看,恐怕四部丛刊本才是正确的。见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五十,北京:中华书局,2001,第2477页;《欧集》卷一百五十,第1217下页。关于两个版本的优劣比较,亦可详参东英寿:《关于欧阳衡的《欧阳文忠公全集》——中华书局《欧阳修全集》底本选择的问题点》,见东英寿著,王振宇、李莉等译:《复古与创新——欧阳修散文与古文复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第196-217页。
    23 黄进德:《欧阳修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397-399页。
    24 刘德清:《欧阳修纪年录》,第440页。
    25 艾朗诺(Ronald Egan)著,潘玉涛译:《对古“迹”的再思考——欧阳修论石刻》,见朱刚、刘宁编:《欧阳修与宋代士大夫》,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64页。
    26 陈善:《扪虱新话》卷一《文体》,《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7页。
    27 钱仲联:《宋代诗话鸟瞰》,张高评编:《宋诗综论丛编》,高雄:丽文文化公司,1993,第186-187页。
    28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第330-351页。
    29 赵飞鹏:《欧阳惰与宋代文献学》,《纪念欧阳惰一千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大中文系,2009,第138页。
    30 泰瑞·伊果顿(Terry Eagleton)著,吴新发译:《文学理论导读》(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5,第81页。
    31 参考郑毓瑜:《六朝情境美学综论》,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6,第2页。
    32 泰瑞·伊果顿:《文学理论导读》,第84-85页。
    33 林继中:《杜诗与宋人诗歌价值观》,张高评编:《宋诗综论丛编》,第248页。
    34 泰瑞·伊果顿:《文学理论导读》,第96页。
    35 泰瑞·伊果顿:《文学理论导读》,第85页。
    36 《答祖择之书》云:“夫世无师矣,学者当师经。师经必先求其意,意得则心定,心定则道纯。”而《非非堂记》谓:“处身者不为外物眩晃而动,则其心静,心静则智识明,是是非非,无所施而不中。”见《欧集》卷六十八,第517下页,卷六十三,第473上下页。
    37 谢绛:《游嵩山寄梅殿丞书》,见《欧集》附录卷五,第1296上页;《欧集》卷一百五十一《与蔡省副》其一,第1223上页。
    38 欧阳修:《诗本义》卷八,《四部丛刊三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第2b页。
    39 吕思勉:《论学集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第411页。
    40 高友工:《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试论“知”与“言”》,《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第17页。
    41 此参考高友工的部分说法,见其《文学研究的美学问题(上):美感经验的定义与结构》,《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第26-27页。
    42 鲍昌主编:《文学艺术新术语词典》,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第316页。
    43 见程端礼述:《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卷三《集庆路江东书院讲义》,《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120页。
    44 朱熹集注:《诗集传·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2页。
    45 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二《既醉备五福论》,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51页。
    46 周裕锴:《两宋文人谈禅说诗》,见《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218页。
    47 宋代士人的身份有一个与唐代不同的特点,即大都集官僚、文士、学者三位于一身。详参王水照:《情理·源流·对外文化关系——宋型文化与宋代文学之再研究》,《王水照自选集》,第30-31页。
    9 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第456页。
    10 朱熹:《晦庵题跋》卷三《跋韩魏公与欧阳文忠公帖》,第60上页。
    11 苏轼:《苏轼文集》卷六十九《跋欧阳家书》,第2185页。
    12 欧阳发:《先公事迹》,《欧集》附录卷五,第1292下页;
    13 《欧集》卷一百十九《奏事录》“独对语”条,第942上页。
    14 《欧集》附录卷四,第1281上页。
    15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一十九《欧阳修传》,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10376页。
    16 《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论文上》,第3308页。
    17 《欧集》卷九十,第671下页。
    18 M.H.艾布拉姆斯(M.H. Abrams)著,朱金鹏、朱荔译:《欧美文学术语辞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第245页。
    19 详参高友工:《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试论“知”与“言”》,《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第4-10页。
    20 《欧集》卷一百五十,第1220上页;卷一百二十五,第973上页。
    21 《欧集》卷一百四十七《与王文恪公乐道》其一,第1183上页。
    22 《欧集》卷一百四十四,第1154上页。
    23 《欧集》卷一百四十七,第1188下页;卷一百四十七,第1186上页;卷一百四十五,第1168下页;卷一百四十七,第1183下页;卷一百五十二,第1231下页;卷一百四十五,第1170上页;卷一百五十二,第1235下页;卷一百四十四,第1157上页。
    24 《欧集》卷一百四十四,第1157上页;卷一百五十二,第1236上页。
    25 叶梦得撰,侯忠义点校:《石林燕语》卷十,《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4,第151页;欧阳修:《欧集》卷二《镇阳读书》,第59下页。
    26 《欧集》卷一百四十五,第1162上页;卷一百四十五,第1168下页。
    27 《欧集》卷一百四十五,第1168下页。
    28 四部丛刊本《欧集》以此为嘉祐口年作,见卷一百四十九,第1212上页。而中华书局本《欧阳修全集》则以此书为《与梅圣俞》其三十八,作于嘉祐二年。见《欧阳修全集》卷一百四十九,第2461页。
    29 《欧集》卷一百五十,第1217下页。
    30 《欧集》卷一百四十七,第1189下页;卷一百四十九,第1211下页;卷一百四十六,第1172上页;卷一百四十六,第1172下页;卷一百四十六,第1176下-1177上页;卷一百四十八,第1192上页。
    31 《欧集》卷一百五十一,第1224上页。
    32 《欧集》卷一百四十八,第1198下-1199上页;卷一百五十一,第1227下页;卷一百四十六,第1178下页。
    33 《欧集》卷一百四十六,第1180下页。
    34 《欧集》卷一百五十,第1218上页。
    35 《欧集》卷一百四十六,第1178下页;卷一百五十二,第1231上页。
    36 《欧集》卷一百五十二,第1234上页。
    37 《欧集》卷一百四十五,第1168上页;卷一百四十四,第1155下页;卷一百五十,第1218上-1219上页。
    38 《欧集》卷一百四十八,第1199上页。
    39 治平三年,《与薛少卿公期》其十四:“自春来,病渴淋不止,在告多日。”治平四年,《与大寺丞发》其三:“吾自蔡河舟中大热,食生冷不节,所以到颍渴淋复作。”《与大寺丞发》其四:“吾此公事绝少,渴已减,但瘦少力及耳听渐重,然未甚妨事。”熙宁三年,《与执政》:“某衰病累年……自去冬渐难勉强,遂有寿阳之请,而朝恩未许。间以接奉春阳,攻注眼目,服药过度,渴淋复作,遂不能支。”熙宁四年,《答曾舍人巩》其一:“某秋冬来,目、足粗可勉强,第渴淋不少减,老年衰病,常理不足怪也。”《与颜直讲长道》其八:“惟所苦渴淋,自春发作,经此暑毒尤甚。盖以累年之疾,势不易平,然自此安闲,冀渐调养尔。”见《欧集》卷一百五十二,第1232上页;卷一百五十三,第1241下页;卷一百五十三,第1242下页;卷一百四十六,第1182上页;卷一百五十,第1221上页;卷一百五十二,第1236下页。
    40 《欧集》卷一百四十六,第1173下页;卷一百四十八,第1199下页;卷一百五十二,第1236下页。
    41 《欧集》卷一百四十九《与梅圣俞》其二十三,第1208上页;卷一百五十《与焦殿丞千之》其八,第1217下页;卷一百四十八《与刘侍读原父》其十一,第1192上下页;卷一百四十五《与吴正肃公长文》其十一,第1169下页;卷一百五十《与苏编礼洵》其四、其五,第1214下页。
    42 泰瑞·伊果顿:《文学理论导读》,第133-135页。
    43 《欧集》卷一百四十六《与王懿恪公君贶》其七,第1180下页;卷一百五十《与焦殿丞千之》其十三,第1218上;卷一百四十九《与梅圣俞》其三十二,第1210上页;卷一百五十二《与薛少卿公期》其十八,第1233上页。
    44 高友工:《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试论“知”与“言”》,《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第8页,第12页。
    45 四部丛刊本《欧集》作熙宁口年,观前一封书作于熙宁元年,后一封作于熙宁二年,则此封书信亦当作于熙宁元年至二年间。中华书局本《欧阳修全集》将此书定为熙宁二年作。见《欧阳修全集》卷一百四十四,第2345页。
    46 《欧集》卷九十一,第678下页;卷九十二,第690上页;卷九十四,第720下页。
    47 《欧集》卷一百四十五,第1163上页;卷一百四十七,第1188下页;卷一百四十九,第1210下页;卷一百五十一,第1223下页。
    48 《欧集》卷二《留题镇阳潭园》,第60上页;卷七《看花呈子华内翰》,第91下页;卷一百五十一《与蔡省副》其三,第1228下页。
    49 《欧集》卷一百五十二《与薛少卿公期》其二十,第1233下页。
    50 《欧集》卷十三《病告中怀子华原父》、卷四《获麟赠姚嗣先辈》,第126下页,第71下页。
    51 《欧集》卷五十八,第426下-427上页;卷五十一,第381下-382上页。
    52 《欧集》卷六十二,第469上下页。
    53 《欧集》卷五十二《送张屯田归洛歌》,第386下页。
    54 《欧集》卷六十二,第469下-470上页。
    55 《欧集》卷一百三十一,第1016下页。
    56 《欧集》卷一百三十一《生查子》(含羞整翠鬟)、卷一百三十三《洛阳春》(红纱未晓黄鹂语),第1016下页;第1032上页。
    57 《欧集》卷一百五十二《与薛少卿公期》其二,第1229下-1230上页。
    58 《欧集》卷二,第58下-59上页。
    59 见苏辙著,曾枣庄、马德富校点:《栾城集》卷二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523页。
    60 《欧集》卷一百四十六,第1176下页。
    61 《欧集》卷一百五十三《与大寺丞发》其三,第1241下-1242上页。
    62 《欧集》卷六十七《与尹师鲁第四书》,第511上下页。
    63 《欧集》卷二《白发丧女师作》、卷五十八《哭女师》,第61上页;第428下页;刘壎:《隐居通议》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44页。
    64 《欧集》附录卷二,第1262上页。
    65 《胥氏夫人墓志铭》中所谓“后五年,其所生子亦卒”者,从明道二年胥氏卒推算,则此子死于景祐四年。见《欧集》卷六十二,第469上页。
    66 《欧集》附录卷一,第1255上页。
    67 《欧集》卷九十二,第690上页。
    68 《欧集》附录卷一,第1255下页。
    69 《欧集》卷九十二,第690上页。
    70 嘉祐年间,欧阳修多次提到儿女的病痛。治平元年女儿去世,此后,欧阳修不再在书信中言及孩子病痛问题,则其他孩子应是在治平元年前即已谢世。
    71 《欧集》卷一百五十二,第1230下页;卷一百四十八,第1198下页;卷一百五十,第1214上页;卷六十九,第522上页;卷一百四十八,第1192下页;卷一百四十六,第1180上页;卷一百四十八,第1193上页;卷一百四十五,第1167下页。
    72 金传道:《北宋书信研究》,第105页。
    73 《欧集》卷一百五十三《与大寺丞发》其二、《与大寺丞发》其三、《与大寺丞发》其四,第1241上页,第1241下页,第1242上下页。74 《欧集》卷一百五十三《与二寺丞奕》、《与大寺丞发》其六、《与大寺丞发》其九,第1245上页,第1243下页,第1244下页。
    75 《欧集》卷一百四十九《与梅圣俞》其二十七,第1209上页。
    76 皇祐四年,广源州酋长侬智高陷邕州,自称仁惠皇帝,改元启历,沿江东下,横、贵、浔、龚、藤、梧、康、封、端诸州皆溃,广州亦败。皇祐五年侬智高败,奔大理。事见司马光著,邓广铭、张希清点校:《涑水纪闻》卷十三,《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9,第256-261页。
    77 《欧集》卷一百五十三《与十二姪通理》其一,第1240上下页。
    78 欧阳晒名见于《欧阳氏谱图》;《于役志》记载欧阳修在贬谪夷陵途中,曾在欧阳昞家留宿三天;景祐五年欧阳修在移光化军乾德令途中,与欧阳晒再次见面,并因此写下《游(?)亭记》。见《欧集》卷七十一,第534下页;卷一百二十五,第975下页;卷六十三,第476下页。李心传《旧闻证误》卷二以为:“(欧阳)观年五十九卒官;而郑夫人年方二十九,必非元配。盖观已出妇,其子固难言之。欧阳公撰《族谱》云观二子,晒当是其前妇之子。”见《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27页。而欧阳修《滁州谢上表》云:“同母之亲,惟存一妹。”见《欧集》卷九十,第671上页。如此,学者以为欧阳晒或是欧阳修同父异母的兄长。见黄进德:《欧阳修评传》,第29页。
    79 苏轼:《跋欧阳家书》,《苏轼文集》卷六十九,第2185页。
    80 《欧集》卷一百五十三,第1240下页。
    81 黄溍:《黄文献公集》卷四《跋欧阳文忠公帖》,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176页。
    82 《欧集》卷二十五《泷冈阡表》,第206上页。
    83 吴充:《行状》,《欧集》附录卷一,第1250下页。
    84 韩琦:《墓志铭》,《欧集》附录卷二,第1258上页。
    85 《欧集》卷二十五《泷冈阡表》,第206下页。
    86 《欧集》卷一百四十四《与韩忠献王稚圭》其二十五,第1155下页。
    87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一十九,第10382页。
    88 范哗著,李贤等注:《后汉书》卷六十下《蔡邕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第2006页;房玄龄等:《晋书》卷三十六《张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第1069页,第1074页。
    89 《苏轼文集》卷六十三,第1937页。
    90 苏轼:《祭欧阳伯和父文》,《苏轼文集》卷六十三,第1948页。
    91 苏轼:《祭欧阳伯和父文》、《祭欧阳仲纯父文》,《苏轼文集》卷六十三,第1948页,第1940-1941页。
    92 周必大:《益公题跋》卷二《跋欧阳文忠公诲学帖》,《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17上页。
    93 欧阳修《鸣蝉赋并序》后有跋云:“予因学书,起作赋草。他儿一视而过,独小子棐守之不去。此儿他日能为吾此赋也,因以予之。”《欧集》卷十五,第139下页。毕仲游亦曾记此事,见其《欧阳叔弼传》,《西台集》卷六,《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第85页。
    94 欧阳棐生平稍见《宋史·欧阳修传》而不详。汪淳引用《庐陵县志》卷十七,以为欧阳棐因得罪魏泰,出知潞州,元符末年始得还朝,享年六十七。见汪淳:《韩欧诗文比较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第32页。而据叶国良所言,欧阳棐的墓志1985年于新郑县辛店乡欧阳寺村出土,载其家世生平、仕履巨细靡遗。则似乎至此后人才对他有比较多的认识。见叶国良:《欧阳惰父子亲友之植物爱好及其对宋诗题材的影响》,见《纪念欧阳惰一千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56-57页。
    95 毕仲游:《西台集》卷十八《次韵和欧阳季默观书纪事之什》,第280页。苏轼也有《送欧阳辩监澶州酒》,见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卷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2,第1540-1541页。
    96 《欧集》卷七十一《欧阳氏谱图序》,第532下-533上页。
    97 再者,欧阳修孙欧阳宪,据苏轼《送欧阳主簿赴官韦城四首》其一谓:“读遍牙(?)三万轴,却来小邑试牛刀。”明显也是不遇于时,默默无名;另外声名较著,所谓“真得六一先生之传”者的欧阳懋,也是“中遭乱离,挈族南徙,流离困苦。”显然远远不及其祖。参《苏轼诗集》卷三十四,第1793页;楼钥:《攻媿集》卷五十二《静退居士文集序》,《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714页。
    98 楼钥:《攻媿集》卷五十二《静退居士文集序》,第714页。
    99 《苏轼诗集》卷三十四,第1793页。
    100 毕仲游:《西台集》卷六《欧阳叔弼传》,第87页。
    101 《欧集》卷七十一《欧阳氏谱图》,第531下页。此外,程大昌《演繁露续集》谓:“欧阳晔,文忠之叔也,乃教文忠读书者。”王栐《燕翼诒谋录》也说:“欧阳修少孤,其叔父教之学。”见程大昌著,张海鹏校订:《演繁露续集》卷六,《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91,第54页;王栐:《燕翼诒谋录》卷四,《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32页。
    102 《欧集》卷二十七《尚书都官员外郎欧阳公墓志铭》,第217上页。
    103 《欧集》卷四十九《祭叔父文》,第356上页。
    104 《欧集》卷九《新春有感寄常夷甫》,第102下页。
    105 《欧集》卷二十七《尚书都官员外郎欧阳公墓志铭》,第216下页。
    106 《欧集》附录卷一,第1251下页,第1250下页。
    107 《欧集》附录卷二,第1258上页。
    108 《欧集》卷六十七《回丁判官书》,第512下页。
    109 《欧集》卷一百五十二《与薛少卿公期》其一、卷三十九《夷陵县至喜堂记》,,第1229下页,第293下页。
    110 《欧集》卷一百四十七,第1183上页。
    111 《欧集》卷一百四十九《与梅圣俞》其七、卷一百四十五《与曾宣靖公明仲》、卷一百四十九《与梅圣俞》其十八,第1203下页,第1162上页,第1207上页。
    112 《欧集》卷一百四十九,第1206下-1207上页;第1207上页;卷一百四十五,第1161下页。
    113 《欧集》卷一百四十四《与韩忠献王稚圭》其十一、卷一百五十三《与十四弟焕》其一、卷一百四十四《与韩忠献王稚圭》其十二、卷二十五《泷冈阡表》,第1153上页;第1239上页;第1153上页;第206下页。
    117 《欧集》卷二十五,第205下页。
    118 《欧集》卷一百四十五《与苏丞相子容》其一,卷一百四十九《与梅圣俞》其二十二、其二十七,卷一百五十《与蔡交》,第1164下页;第1207下页,第1209上页;第1220下页。
    119 《欧集》卷一百四十五《与晏元献公同叔》其二、《与孙威敏公元规》其二、卷一百四十七《与刘学士湜》其一,第1160下页;第1164下页;第1187上页。
    120 《欧集》卷一百四十五《与晏元献公同叔》其二,第1160下页。
    121 《欧集》卷一百四十七《与李留後公瑾》其一,第1188下页。
    122 《欧集》卷一百四十五,第1165上页。
    123 《欧集》卷一百四十四,第1151上页;卷一百四十五,第1164下页;卷一百四十五,第1165下页;卷一百四十四,第1154上页;卷一百四十五,第1163下页;卷九十六,第742下页;卷一百四十五,第1167上页;卷一百五十一,第1223下-1224上页;卷一百五十二,第1231下页;卷一百四十四,第1156下页;卷一百四十五,第1167下页。
    124 M.H.艾布拉姆斯:《欧美文学术语辞典》,第238页。
    125 《欧集》卷五十六《霁后看雪走笔呈元珍判官二首》其二,第414上下页。
    126 《欧集》卷二《晋祠》,第57上页。
    127 《欧集》卷十一《寄刘都官》,第114上页。
    128 《欧集》卷一,第11页。
    129 邵博著,刘德权、李剑雄点校:《邵氏闻见后录》卷二十九,《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230页。
    130 《欧集》卷十五,第138下页。
    131 李若莺:《唐宋词欣赏架构研究》,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博士论文,1995,第10页。
    132 《欧集》卷一《石楼》、《上方阁》、《石笋》、《鱼鹰》,第49下页,第50上页,第50下页。
    133 《欧集》卷一百五十一,第1228上页。
    134 《欧集》卷六《刑部看竹效孟郊体》、卷十一《再至西都》、《金凤花》、《答通判吕太博》、卷十三《东阁雨中》、卷十四《初寒》、卷五十七《叔平少师去后会老堂独坐偶成》、卷十三《圣俞在南省鉴印进士试卷有兀然独坐之叹因思去岁同在礼闱慨然有感兼简子华景仁》,第86下页:第112下页;第115下页;第116下页;第130下页;第131下页;第424上页;第126上下页。
    135 《踏莎行》(候馆梅残)、《蝶恋花》(帘幕风轻双语燕)、《蝶恋花》(翠苑红芳晴满目)、《玉楼春》(残春一夜狂风雨)、《玉楼春》(湖边柳外楼高处),《欧集》卷一百三十一,第1015下页;卷一百三十二,第1018下-1019上页;第1020上页;第1023下页;第1025下页。
    136 村上哲见著,杨铁婴译:《唐五代北宋词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第106页。
    1 陈寅恪:《论韩愈》,《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296页。
    2 黄宗羲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四《庐陵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179-181页。
    3 参王水照:《嘉祐二年贡举事件的文学史意义》,《王水照自选集》,第198-243页。
    4 王水照:《嘉祐二年贡举事件的文学史意义》,《王水照自选集》,第202页。
    5 《欧集》卷六十二《胥氏夫人墓志铭》,第469上页。
    6 胡柯:《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见《欧集》第12下页。
    7 胡柯:《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见《欧集》第12下页。
    8 《欧集》卷二十二欧阳修:《观文殿大学士行兵部尚书西京留守赠司空兼侍中晏公神道碑铭》,《欧集》卷二十二,第188下页;苏辙著,俞宗宪点校:《龙川别志》卷上,《历代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2,第82页。
    9 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曲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第107页。
    10 魏泰著,李裕民点校:《东轩笔录》卷十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126-127页。
    11 《永乐大典》引魏泰《东轩笔录》佚文谓:“欧阳文忠,素与晏公无它。但自即席赋雪诗后,稍稍相失。晏一日指韩愈画像语坐客曰:此貌大类欧阳修,安知修非愈之后也。吾重修文章,不重他为人。欧阳亦每谓人曰:晏公小词最佳,诗次之,文又次于诗,其为人又次于文也。”这样的记载或有夸张不实之嫌,但也多少透露晏、欧二人不和的玄机。见解缙等编:《永乐大典》卷一万八千二百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60,第7a页。
    12 《欧集》卷九十六《与晏相公殊书》,第742上页;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五,第122页。
    13 《欧集》卷五十六《晏元献公挽辞三首》其三,第417下页。
    14 《欧集》卷二十五《河南府司录张君墓表》,第201上页。
    15 文莹著,郑世刚杨立扬点校:《湘山野录》卷中,《清代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4,第38页。
    16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八,《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81页。
    17 《欧集》卷一百三十四,第1037上页。
    18 《欧集》卷五《送徐生之渑池》,第79下页。
    19 文莹:《湘山野录》卷中,第38页。
    20 魏泰:《东轩笔录》卷四,第45页。
    21 王水照:《北宋的文学结盟与尚“统”的社会思潮》,《王水照自选集》,第106页。
    22 《欧集》卷四十七《答陕西安抚使范龙图辞辟命书》、卷一百二十八《诗话》,第340上页;第1000下-1001上页。
    23 《与蔡君谟帖》其五,此见《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五十五《补佚》,第2592页。
    24 《欧集》卷四十七《与荆南乐秀才书》,第342下页。
    25 朱熹:《朱子考欧阳文忠公事迹》“经术”条,见《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二,第2643页。
    26 《欧集》卷九十五《上随州钱相公启》,第734上页;亦见《寓随启》,《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五十五《补佚》,第2590页。
    27 《欧集》卷九十五《上随州钱相公启》,第733下-734上页。
    28 《欧集》卷十一《过钱文僖公白莲庄》,第112下页。
    29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十五、卷一百五十七,《宋史要籍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景祐元年七月乙巳,第2页,景祐元年十月辛酉,第13页;庆历五年十二月丙子,第16页。
    30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八,第83页。
    31 林纾选译,慕容真点校:《林纾选评古文辞类纂·河南府司录张君墓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第345页。
    32 《欧集》卷一百二十六,第984下页。
    33 《欧集》卷一百二十七《归田录》,第989下页。
    34 《欧集》卷一百二十七,第996上页。
    35 司马光:《涑水纪闻》卷十,第184页。
    36 《欧集》卷一百四十五,第1161上页。
    37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所见,石介上书王曾,批评仁宗“好近女色,渐有失德”、“倡优日戏上前,妇人朋淫宫内”云云。见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十五,景祐元年八月庚午,第6页。
    38 《欧集》卷六十六《与石推官第一书》,第501上下页。
    39 《欧集》卷四十七《上杜中丞论举官书》,第344上下页。
    40 详胡柯:《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欧集》第15上页。
    41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十,第10191页。
    42 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第186页。
    43 《欧集》卷三十一,第244上下页,第243上页。
    44 叶梦得:《石林诗话》,收入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408页。
    45 苏颂:《苏魏公文集》卷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8,第157页。
    46 《欧集》卷十二,第120上页。
    47 《欧集》卷十二,第118下页,第124下页。
    48 《欧集》卷十二,第119下-120上页。
    49 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第3a页。
    50 《欧集》卷四十九《祭尹师鲁文》,第356下-357上页。
    51 《欧集》卷七十三《跋杜祁公书》,第549上页;《书杜祁公帖石本后》,《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五十五《补 佚》,第2575页。
    52 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七所引《蔡宽夫诗话》,,第186页。
    53 《欧集》卷七十三《跋杜祁公书》,第549上页。
    54 《欧集》卷六十九《与杜论祁公墓志书》其二,第522下页。
    55 《欧集》卷十二,第118下页;叶梦得:《石林诗话》,第408页。
    56 《欧集》卷五十,第358下页。
    57 《欧集》卷五十七《余昔留守南都得与杜祁公唱和诗有答公见赠二十韵之卒章云报国如乖愿归耕宁买田期无辱知己肯逐利名迁逮今二十有二年祁公捐馆亦十有五年矣而余始蒙恩得遂退休之请追怀平昔不胜感涕辄为短句置公祠堂》,第423下页。
    58 《欧集》卷一百二十六,第980上页。
    65 《欧集》卷一百十四,第880下页。朱弁曾记欧阳修访士事:“欧公下士近世无比。……访刘义叟于陋巷中,义叟时为布衣,未有知者。公任翰林学士,尝有空头门状数十纸随身,或见贤士大夫称道人物,必问其所居,书填门状,先往见之,果如所言,则便以延誉,未尝以位貌骄人也。”见《曲洧旧闻》卷三,第21页。
    66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三十七,熙宁五年八月甲申,第8页。
    67 《欧集》卷四,第72下页;卷一百四十五,第1160下页。
    68 《欧集》卷四,第73下-74上页;卷一百四十六,第1172下页;卷四,第74上下页。其它例子如《欧集》卷十二《秀才欧世英惠然见访於其还也聊以赠之》云:“况子之才美,焉能久困穷。”卷一百五十一《与朱职方处约》云:“陈铣寺丞,佳士也,曾在滁州同官。今其南归,愿拜识,幸希留念也。”还有《欧集》卷一《送黎生下第还蜀》,卷二《送杨闢秀才》、《送孔生再游河北》,卷三《怀嵩楼晚饮示徐无党无逸》等,见第118下页;第1222下页;第54下页;第55下页:卷三,第67下-68上页。
    69 《欧集》卷四十七,第343上页;卷七,第87下页。
    70 《欧集》卷一百四十五,第1167下页。
    71 《欧集》附录卷一,第1254上下页。
    72 曾巩:《与王介甫第一书》,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卷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4,第254-255页。
    73 《欧集》卷六十九,第520下-522上页。
    74 《举章望之曾巩王回等充馆职状》,《欧集》卷一百十二,第864上页。
    75 王水照、崔铭:《欧阳修传:达者在纷争中的坚持》,第119页;苏辙:《栾城集》卷二十二,第478页;亦参王水照:《嘉祐二年贡举事件的文学史意义》一文的相关讨论,见《王水照自选集》,第198-219页。
    76 沈括:《长兴集》卷七,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第291上页。
    77 《欧集》卷二,第56下页;卷十三,第127下页。
    78 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卷八,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第129-130页。
    79 《欧集》卷一百十二,第859下页;卷一百五十一,第1222上页;第1222下页。
    80 《宋史》卷三百十九《欧阳修传》,第10381页。
    81 叶盛著,魏中评点校:《水东日记》卷七,《历代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75页。
    82 王铚著,朱杰人点校:《默记》卷下,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48页。
    83 《欧集》卷一百四十八,第1198上页;《曾巩集》卷十五,第237页。
    84 《曾巩集》卷十六《与王介甫第一书》,第254-255页。
    85 《欧集》卷五十七,第418下页;卷一百四十八,第1191下页;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八,第2b页。
    86 吉川幸次郎著,李庆等译:《宋元明诗概说》,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第72页。
    87 详参王水照:《嘉祐二年贡举事件的文学史意义》,《王水照自选集》,第209页。
    88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十一,熙宁三年五月庚戌,第12a-15a页。
    89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二十四,熙宁四年六月甲子,第10a页。
    90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六十三,熙宁八年闰四月丁未,第21b页。
    91 朱弁:《曲洧旧闻》卷四,第33页。
    92 苏轼:《苏轼文集》卷六十三《祭刘原父文》,第1945页。
    93 比如魏泰说到欧阳修的“请老而去”时即谓“荆公深叹惜之”。见《东轩笔录》卷九,第102页。
    94 叶梦得记载:“王荆公初未识欧文忠公,曾子固力荐之,公愿得游其门,而荆公终不肯自通。至和初为群牧判官,文忠还朝,始见知,遂有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之句。然荆公犹以为非知己也,故酬之曰它日(?)能窥孟子,此身安敢望韩公。自期以孟子,处公以为韩愈,公亦不以为嫌。”张方平《文安先生墓表》则云:“嘉祐初王安石名始盛,党友倾一时。……欧阳修亦善之,劝先生与之游,而安石亦愿交于先生。先生曰:‘吾知其人矣,是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天下患。’”见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第41页;张方平著,郑涵点校:《张方平集》卷三十九,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第718页。
    95 《欧集》附录卷一,第1247上下页。
    96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四《上欧阳永叔书四》,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785页。
    97 《欧集》卷一百四十九,第1210上页。
    98 《西清诗话》云:元丰中,王文公在金陵,东坡自黄北迁,日与公游,尽论古昔文字,闲即俱味禅说。公叹息谓人曰:“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五,第236页。
    99 强至编:《韩忠献公遗事》,《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6页。
    100 《欧集》卷一百四十五,第1171上页。
    101 林希:《墓志》,见《曾巩集》附录,第798页;曾巩:《曾巩集》卷十五《上欧阳学士第二书》,第234页。
    102 晁公武:《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卷四下《曾子固元丰类(?)五十卷》,《四部丛刊三编》,上海:上海书店,1985,第12a页;苏轼:《苏轼诗集》卷六,第245页;《张耒集》卷五十六,第845页。
    103 《曾巩集》卷十五《上欧阳学士第一书》,第232页。
    115 吕思勉:《论学集林》,第409页。
    116 姚鼐:《惜抱轩全集》卷六《复鲁絮非书》,北京:中国书店,1991,第72页。
    117 李塗(淦):《文章精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第62页。
    118 《曾巩集》卷五十《金石录跋尾》,第687页。
    119 斋藤正谦:《拙堂文话》卷四,引自王水照:《曾巩的历史命运——曾巩研究专辑》,《王水照自选集》,第506页。
    120 朱自清:《经典常谈·文第十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第130页。
    121 钱基博:《中国文学史》上册,上海:东方出版社,2008,第474页。
    122 王水照:《曾巩的历史命运——曾巩研究专辑》,《王水照自选集》,第508页。
    123 曾肇的《行状》与林希的《墓志》皆有此说,见《曾巩集》附录,第796页,第801页。
    124 《欧集》卷一百五十《答曾舍人巩》其一、其二,第1221上页。
    125 林希:《墓志》,《曾巩集》附录,第801页。
    126 《苏轼文集》卷四十八,第1386页。
    127 苏轼:《祭(?)国夫人文》,《欧集》附录卷一,第1248下页。
    128 《欧集》附录卷一,第1249上页。
    129 赵令畴:《侯鲭录》卷一,《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7页。
    130 苏洵:《嘉祐集》卷十一《上欧阳内翰第一书》,第108页。
    131 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谓:“少与辙皆师先君。”见《栾城后集》卷二十二,第1421页。
    132 《苏轼文集》卷四十七《贺欧阳少师致仕启》,第1346页。
    133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十九《欧阳修传》,第10380页。
    134 《苏轼文集》卷四十九《与王庠书》,第1422页;卷二十五《议学校贡举状》,第725页。
    135 《苏轼诗集》卷三十三《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二首》其一,第1750页;卷三十五《九日次定国韵》,第1906页。
    136 王水照:《苏轼创作的发展阶段》,《王水照自选集》,第283页。
    137 陆游记载:东坡先生《省试刑赏忠厚之至论》有云:“皋陶为士,将杀人……”梅圣俞为小试官,得之以示欧阳公。公曰:“此出何书?”圣俞日:“何须出处!”……及谒谢,首问之,东坡亦对曰:“何须出处。”乃与圣俞语合。见《老学庵笔记》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102页。
    138 《苏轼文集》卷四十八,第1386页。
    139 《苏轼诗集》卷二十,第1045-1046页;卷三十,第1603-1604页;梅尧臣:《苏明允木山》,朱东润编年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二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第950-951页。
    140 王水照:《嘉祐二年贡举事件的文学史意义》,《王水照自选集》,第213页。
    141 《梅尧臣集编年校注》迻录六《陆游梅圣俞别集序》,第1164页。
    142 钱基博:《中国文学史》,第422页。
    143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上海:扫叶山房,1934,第la页。
    144 《欧集》卷一百三十《试笔》“苏氏四六”条,第1010上页。
    145 王志坚:《四六法海》,引自洪本健:《欧阳修资料汇编》中册,第622页。
    146 赵树功:《中国尺牍文学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第257页。
    147 苏轼:《书吴道子画后》、《书所作字后》、《记欧公论把笔》,见《苏轼文集》卷七十,第2210-2211页,卷六十九,第2180页,卷七十,第2234页。
    148 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第124页;欧阳修认为书法是一种小艺,为“学者之余事”。因故唐僧人怀素以毕生的精力进行书法创作,成就卓著,欧阳修却批评道:“后人乃弃百事,而以学书为事业,至终老而穷年,疲弊精神而不以为苦者,是真可笑也。怀素之徒是已。”见《欧集》卷一百三十八《唐吴广碑》、卷一百四十一《唐僧怀素法帖》,第1097上页,第1121下页;而《晋王献之法帖》亦谓:“至或弃百事,弊精疲力,以学书为事业,用此终老而穷年者。”《欧集》卷一百三十七,第1082上页。
    149 《欧集》卷一百四十九《与梅圣俞》其三十一,第1210上页。
    150 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六,《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第127页。
    151 《苏轼诗集》卷三十五《和陶饮酒二十首叙》,第1881页。
    152 魏泰:《东轩笔录》卷四,第45页。
    153 《苏轼文集》卷四十七《贺欧阳少师致仕启》,第1346页。
    154 《苏轼文集》卷六十三《祭欧阳文忠公文》,第1937页。
    155 《苏轼文集》卷十,第315-316页。
    156 《苏轼文集》卷六十四《太息一章送秦少章秀才》,第1979页。
    157 张惠民、张进:《士气文心:苏轼文化人格与文艺思想》,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第275页。
    158 《苏轼诗集》卷三十五,第1870页。
    159 方回评注见梅尧臣《较艺和王禹玉内翰》诗后,见方回著,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第73-74页。
    160 唯一的例外是薛仲儒。欧阳修集中有《与薛少卿公期》二十通,但薛氏是欧阳修的妻舅。据欧撰《薛简肃公文集序》称,薛奎子薛长孺早卒,故薛奎以其弟之子仲孺为后。仲孺,字公期,亦好艺文,然则欧、薛通信之频繁,实亦以谊兼亲友之故,俩人主要还是亲属而非朋友关系。
    161 《欧集》卷一百四十四《与韩忠献王稚圭》其一,第1151上页。
    162 黄宗羲:《宋元学案》卷三《高平学案》,第132页。
    163 陈师道著,李伟国校点:《后山谈丛》卷五,《宋元笔记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第50页。
    164 朱熹:《晦庵题跋》卷三《跋韩魏公与欧阳文忠公帖》,第59下-60上页。
    165 事见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一,治平元年五月戊申,第5页。
    166 《欧集》卷四十《相州昼锦堂记》,第305上页。
    167 强至编:《韩忠献公遗事》,第11页。
    168 苏辙:《神道碑》,《欧集》附录卷二,第1265上页;欧阳发:《先公事迹》,《欧集》附录卷五,第1292下页。
    169 强至编:《韩忠献公遗事》,第11页。
    170 《欧集》卷一百四十四《与韩忠献王稚圭》其三十三,第1156下页。
    171 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卷一《丞相魏国韩忠献王》,《四部丛刊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第17下页。
    172 见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卷一,第33上页。
    173 《欧集》附录卷二,第1260下页。
    174 欧阳发:《先公事迹》、叶涛:《重修实录本传》,见《欧集》附录卷五、附录卷三,第1290下页,第1276下页。
    175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第260页。
    176 《欧集》卷一百十九,第941上页;卷六十六,第497下页;附录卷五,第1290上页,第1290下页。
    177 刘子健:《欧阳修的治学与从政》,第237-238页。
    178 《欧集》卷一百四十四《与富文忠公彦国》其一,第1158下-1159上页。
    179 陈鹄:《西塘集耆旧续闻》卷十,《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67页。
    180 《欧集》卷一百四十四《与富文忠公彦国》其二,第1159上页。
    181 《欧集》卷一百四十四《与韩忠献王稚圭》其十五、《与韩忠献王稚圭》其十四,第1153下页。
    182 《欧集》卷一百五十,第1219下页。
    183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第29页。
    184 王水照对此争议有极为详尽精辟的见解,参看其《欧阳修所作范《碑》尹《志》被拒之因发覆》,《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第176-183页。
    185 《欧集》卷一百五十《与渑池徐宰无党》其五,第1215下-1216上页。
    186 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欧阳公论冯道乃壮岁时》,《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259页。
    187 据说欧阳修曾对富弼作这样的勾画:“弼明敏而果锐,此初执政时也,作相后则不然矣。弼初执政,更张之意过于范韩;至作相,乃以一切坚守无所施为为是,虽如琦之微有改作,亦不能从也。古之贤相,因忧患而益明,周公是也;弼因忧患益昏,而犹欲自以为贤,非余所知也。”不满之情溢于言表。见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四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7,第718页。
    188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九《论文上》,第3092页。
    189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九十三,嘉祐六年六月甲戌,第12页;叶适也有类似记载:富弼《辞枢密》、《论流民》、《辨邪正》三疏……,旧传韩琦与弼议事未合,戏弼曰:“又絮耶?”弼愠曰:“絮是何言耶?”观此三疏,真絮也。见《习学记言序目》卷四十八,第718页。
    190 韩琦著,李之亮、徐正英笺注:《安阳集编年笺注》卷二十八,成都:巴蜀书社,2000,第905页。
    191 强至编:《韩忠献公遗事》,第6页。
    192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三,第22页;《欧集》卷一百四十四,第1160上页;刘德清:《欧阳修纪年录》,第398页。
    193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三,第22页。
    194 朱熹:《朱子考欧阳文忠公事迹》“连典大郡”条,见《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二,第2648页。
    195 苏轼《跋先君书送吴职方引》:“先君家居,人罕知之者。公携其文至京师,欧阳文忠公始见而知之。”见《苏轼文集》卷六十九,第2192页。
    196 苏洵:《嘉祐集》卷十三《族谱后录下篇》,第134页;苏辙:《栾城集》卷二十五,第518页;曾巩:《曾巩集》卷四十三《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第587页。
    197 金传道:《北宋书信研究》,第122-137页。
    198 《欧集》卷一百四十四《与富文忠公彦国》其二,第1159上页。
    199 《欧集》卷一百十《荐布衣苏洵状》,第847下-848上页。《欧集》系此状于嘉祐五年,但据金传道的考证,此状当作于嘉祐元年,详见《北宋书信研究》,第122页。
    200 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下,第430页。
    201 《嘉祐集》卷十一《上欧阳修内翰第三书》,第111页。
    202 《嘉祐集》卷十《上富相公书》,第99-101页;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第19页。
    203 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五,第65页。
    204 《欧集》卷一百五十《与苏编礼洵》其一,第1214下页。
    205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第18-19页。
    206 朱东润在《梅尧臣》传中曾对韩琦、范仲淹、尹洙、欧阳修与梅尧臣做过比较,并且说前二者是“行政官气味”,后三人则是“书生味”。见朱东润:《梅尧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78页。
    207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九十二,嘉祐五年八月甲子,第5-6页。
    208 《欧集》卷一百五十,第1214下页。
    209 如苏洵《贺欧阳枢密启》所见:“洵受恩至深,为喜宜倍。尝谓未死之际,无由知王道之大行;不意临老之年,犹及见君子之得位。”见曾枣庄、金成礼笺注:《嘉祐集笺注》卷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第478页。
    210 详金传道:《北宋书信研究》,第5页。
    211 《欧集》卷一百四十九《与梅圣俞》其一,第1202上页。
    212 《欧集》卷一百四十九《与梅圣俞》其三、《与梅圣俞》其六,第1202下页,第1203下页。
    213 《欧集》卷一百四十九《与梅圣俞》其二十一、《与梅圣俞》其二十六,第1207下页,第1209上页。
    214 《欧集》卷一百四十九《与梅圣俞》其八、《与梅圣俞》其七、《与梅圣俞》其九,第1204下页,第1203下页,第1204下页;《欧集》卷一百五十《与谢舍人绛》其二,第1213上页。
    215 《赠梅圣俞》题下注云:“时闻败举”,见《欧集》卷五十六,第413上页。
    216 《欧集》卷一百五十《与谢舍人绛》其一,第1213上页;《欧集》卷一百四十九《与梅圣俞》其五,第1203上页。
    217 如梅尧臣有《闻欧阳永叔谪夷陵》、《九月都下对雪寄永叔师鲁》、《闻永叔复馆因以寄贺》等诗,见《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六,第94页,卷八,第127页,卷十,第162页。
    218 《欧集》附录卷五,第1287下页。
    219 小林义广:《关于欧阳修辞谢范仲淹的辟召》,《纪念欧阳脩一千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99-113 页。黄进德也认为欧阳修不屑去干掌书记这一行当才是婉言谢绝范仲淹辟召的真正原因,但欧之所以“不屑”,却是由于嫌弃时文,即四六文。见黄进德:《欧阳修评传》,第74页。
    220 《欧集》卷四十七《答陕西安抚使范龙图辞辟命书》,第340下页;亦参顾永新:《欧阳修学术研究》,第151页。
    221 《欧集》卷四十七《答陕西安抚使范龙图辞辟命书》,第340上页。
    222 《欧集》卷三十九《王彦章画像记》,第296上下页。
    223 《欧集》卷一百四十九《与梅圣俞》其十二,第1205下页。
    224 张仲谋:《梅尧臣、欧阳修交谊考辨》,《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第51-52页。
    225 《欧集》卷五十四,第403上页。
    226 梅尧臣:《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十八《永叔进道堂夜话》,,第458页。
    227 王水照:《北宋洛阳文人集团与宋诗新貌的孕育》,《王水照自选集》,第177页。
    228 有学者曾尝试加以统计,欧诗861首中,诗题见花药草木字者约60首,梅诗2702首中,诗题见花药草木字者不下220首,而迳以花药草木名为诗题者亦不少。此种情况,唐贤诸集中未曾见。参叶国良:《欧阳惰父子亲友之植物爱好及其对宋诗题材的影响》,《纪念欧阳惰一千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58-59页。
    229 叶国良:《欧阳惰父子亲友之植物爱好及其对宋诗题材的影响》,《纪念欧阳惰一千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59页。
    230 《欧集》卷六十七,第507上页。
    231 《欧集》卷四十二,第314上下页。
    232 《欧集》卷一百四《论更改贡举事件劄子》,第808上页。
    233 《欧集》卷一百四,第809上下页。
    234 《欧集》卷五十九《进拟御试应天以实不以文赋》,第552下页;亦参祝尚书:《论科举与文学关系的层级结构——以宋代科举为例》,《第六届中国宋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成都:四川大学,2009年,页1409。
    235 宋代限制门荫,荫官在多数情况下只能担任副职或者不太重要的闲差,重要职务则多委派给进士出身的官员。梅尧臣承叔父余荫入仕,因此一生没有机缘施展才能。参陈尚君:《欧阳惰的从政经历和学术建树——纪念欧阳惰诞辰一千周年》,《纪念欧阳惰一千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405页。
    236 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提到梅尧臣得苏轼文“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见《栾城后集》卷二十二,第1411页。
    237 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第115页。
    238 《欧集》卷八,第95下页。
    239 《欧集》卷一百四十九《与梅圣俞》其二十,第1207下页。
    255 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一,第149页;《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二十七《较艺赠永叔和禹玉》,第931-932页。
    256 《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二十七梅尧臣:《和公仪龙图戏勉》、《较艺和王禹玉内涵·再和》,第923页,第931页。
    257 《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二十八,第1022页。
    258 《欧集》卷一百四十九,第1209下页,第1211下页。
    259 《欧集》卷一百二十七,第991上页;《苏轼诗集》卷十二,第582-583页。
    260 《宋代官僚制度研究》,同朋舍,1985,第57页,引自小林义广:《欧阳惰与其母郑氏》注21,《欧阳惰
    278 李剑锋:《元前陶渊明接受史》,济南:齐鲁书社,2002,第249-253页。
    279 王水照:《北宋洛阳文人集团与宋诗新貌的孕育》,《王水照自选集》,第190页。
    280 《梅尧臣集编年校注》,迻录二《宋史·文苑五·梅尧臣传》,第1159页;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第7页。欧阳修亦有类似记载,见《梅圣俞墓志铭》卷三十三,第497页。
    281 《欧集》卷七十二,第544上下页。
    282 《欧集》卷一百二十七,第989上页。
    283 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一,第7a页。
    284 《欧集》卷七十三,第547上页。
    285 《欧集》卷四十一《苏氏文集序》,第311上下页。
    286 其他的例子比如石介,死后还差点蒙受“发棺验视”的羞辱。对此何郯曾经明确指出:“夏竦岂不知石介已死,然其如此者,其意本不在石介。……以石介曾被仲淹等荐引,故欲深成石介之恶,以污忠义之臣。”见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六十,庆历七年六月庚午,第16页。
    287 《欧集》卷一百四十五,第1161下页;卷一百四十七,第1185下页。
    288 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第52页。
    289 《欧集》卷七十三,第549上页;卷一百三十,第1008上下页。
    290 《苏轼文集》卷六十九,第2181页,第2187页。
    291 《欧集》卷一百二十九《笔说》“李晸笔说”条,第1005下页。
    317 王水照:《前言》,见王安石:《王荆文公诗李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318 张海鸥:《王介甫又称介卿、介父》,《阴山学刊》第14卷第3期,2001年9月,第31页。
    319 刘敞:《公是集》卷十,《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112页。
    320 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八,第128页。
    321 《欧集》卷五十七,第425下页。
    322 佚名:《南窗纪谈》,《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第6页。
    323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二十二,熙宁四年四月甲戌,第9页。
    324 实际上,宋人对二人到底谁才是首收古物者有不同看法。赵明诚以为:“盖收藏古物,实始于原父,而
    333 《欧集》卷九,第99上下页;卷一百四十八,第1191下页,第1191下-1192上页,第1192上页;卷八,第93下-94上页;第93下页。
    334 谢佩芬:《欧阳惰书牍探论》,《纪念欧阳惰一千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300-301页。
    335 潘永因编,刘卓英点校:《宋稗类钞》卷五,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第392页。
    336 晁公武:《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卷四下《刘公是集七十五卷》,第4b-5a页。
    337 王士禛撰,勒斯仁点校:《池北偶谈》卷八《谈献四》,北京:中华书局,1982,第174页。
    338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第11页。
    339 《欧集》卷一百二十八,第998上页;卷一百二十七,第988上页。
    340 孔平仲:《孔氏谈苑》卷二,《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22页;魏泰:《东轩笔录》卷八,第89页。
    341 详见朱熹:《朱子考欧阳文忠公事迹》“平心无怨恶”条,《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二,第2644页。
    342 《欧集》附录卷五《先公事迹》,第1286下页;卷一百五十一《答黎宗孟》,第1227上页。
    343 事见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东坡诋程颐不如欧阳公善处石守道江邻几》,第259-260页;亦参刘子健:《欧阳修的治学与从政》,第91页。除此之外,欧阳修在提到程琳与他的关系时亦不无自豪:“公平生寡言笑,慎于知人,既已知之,久而益笃。喜饮酒引满。然人罕得其欢,而与余尤相好也。”见《欧集》卷三十一《镇安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中书令谥文简程公墓志铭》,第241下页。
    344 《欧集》卷三十五《集贤院学士刘公墓志铭》,第274下页。
    345 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二《注疏之学》,第26页;刘德清:《欧阳修纪年录》,第411页。
    346 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卷二十四《公是先生文钞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第1b页。
    347 《欧集》卷一百四十八,第1193上下页。
    348 《欧集》卷一百四十八,第1201上页。
    349 根据刘攽《故朝散大夫给事中集贤院学士权判南京留司御史台刘公行状》所言:“公与欧阳公永叔相厚,及欧阳参知政事,尝为丞相韩公言公所为,不如谤者之言也。……将还公为翰林学士,会上不豫,事且寝。”见刘攽:《彭城集》卷三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478页。
    350 《欧集》卷一百四十八,第1195下页。
    351 《欧集》卷一百三十四,第1038下页。
    352 《欧集》卷一百三十四《韩城鼎铭》、《叔高父煮簋铭》、《敦[匚臣]铭》、《敦[匚夫]铭》,第1040上页,第1051下页,第1043下页。
    353 《欧集》卷一百三十四,第1047下页。
    354 《欧集》卷十三,第130上页;“治平元年”者,见《欧集》目录,第38下页。
    355 刘攽:《彭城集》卷三十五《故朝散大夫给事中集贤院学士权判南京留司御史台刘公行状》,第480页。
    356 《欧集》卷五十,第362上页;卷三十五,第274上页。
    357 刘践:《暇日记》,陶宗仪等编:《说郛三种·说郛一百卷》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第37b页;陆友仁:《研北杂志》卷上,《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91,第3页;亦见《宋诗纪事》所引刘践《暇日记》,厉鹗辑:《宋诗纪事》卷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第406页。
    358 王国维说:“刘敞在长安所得古器悉以墨本遗欧阳修。”见《宋代之金石学》,《王国维遗书》第5册《静庵文集续编》,第72a页。
    359 刘放:《彭城集》卷三十五《故朝散大夫给事中集贤院学士权判南京留司御史台刘公行状》,第480页。
    360 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卷二十四,第1a页。
    361 《欧集》卷五十《祭刘给事文》,第362上页。
    362 《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二十八,第1018页。
    363 《欧集》卷一百三十四,第1048上下页。
    364 《苏轼文集》卷十,第321页。
    365 《欧集》卷十七《朋党论》,第152上页。
    366 引自祝尚书:《欧苏手简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3期,第41页。
    6 王水照:《欧阳修散文创作的发展道路》,《王水照自选集》第145页。
    7 程杰:《北宋诗文革新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第202页,第190页。
    8 见Stephen Owen, Remembrances:The Experience of the Past 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 p.7;译文参看郑学勤译:《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第33-34页。另外,原作者自取的中文名为宇文所安,而此译本则因中国的习惯译法,仍将作者名字译作斯蒂芬·欧文。
    9 高友工:《文学研究的美学问题(上):美感经验的定义与结构》,《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第30页。
    10 Owen, ibid., p.26;郑学勤:《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第9页。
    11 林纾选译:《林纾选评古文辞类纂·河南府司录张君墓表》,第345页。
    12 《欧集》卷五《送徐生之渑池》,第79上页。
    13 《欧集》卷五十二《书怀感事寄梅圣俞》,第384下-385上页。
    14 《欧集》卷十《送楚建中颍州法曹》,第108下页。
    15 《欧集》卷五《送徐生之渑池》,第79上页。
    16 《欧集》卷五十六《酬孙延仲龙图》,第416下页。
    17 《欧集》卷二十四《河南府司录张君墓表》,第201上页。
    18 《欧集》卷五十三《答梅圣俞寺丞见寄》,第391上下页。
    19 《欧集》卷五十二《书怀感事寄梅圣俞》,第384下页。
    20 《欧集》卷二《病中代书奉寄圣俞二十五兄》,第58上页。
    21 《欧集》卷二十七《张子野墓志铭》,第219上页。
    22 《欧集》卷十一《县舍不种花惟栽楠木冬青茶竹之类因戏书七言四韵》,第111下页。
    23 《欧集》卷五《送徐生之渑池》,第79上页。
    24 《欧集》卷十一,第112下页。
    25 《欧集》卷十一,第112下页。
    26 据M. H. Abrams的解释,象征(symbol)指用来表示某一事物或事件的词或短语,这一事物或事件本身又代表某一事物,或者超越其自身的参照范围。("a word or phrase that signifies an object or event which in its turn signifies something, or has a range of reference, beyond itself. ")见 A Glossary
    33 欧阳修有《跋观文王尚书举正书》:“余晚接公游,爱其为人。……余为进士,初至京师,因希深始识公,而未接其游。后三十年,余为翰林学士,公以书殿兼职经筵,始得窃从公后。”可见欧阳修与惠寄牡丹的王举正早在三十年前即已在洛阳初识,两人其时皆当盛年。《欧集》卷七十三,第550下页。
    34 参吕正惠:《物色论与缘情说——中国抒情美学在六朝的开展》,《抒情传统与政治现实》,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第14页。
    35 《欧集》卷一百三十九,第1101下页。
    36 《欧集》卷十三《禁中见鞋红牡丹》,第127上页。
    37 南朝梁在汉全椒县地侨置南谯州,北齐移治新昌郡,隋改南谯州为滁州。见刘昫等:《旧唐书》卷四十,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1574页。
    38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十九,第10378页。
    39 欧阳修是在庆历五年十月至滁州,故可谓“岁晚”。
    40 《欧集》卷三十九《醉翁亭记》,第299上下页。
    41 《欧集》卷七《赠沈博士歌》,第87上页。
    42 《汉书》卷一百四十三《李寻传》谓:“寻位贱术浅,……久汗玉堂之署。”颜师古注曰:“玉堂殿在未央宫。”王先谦补注引何焯曰:“汉时待诏于玉堂殿,唐时待诏于翰林院,至宋以后,翰林遂并蒙玉堂之号。”见《汉书补注》,《二十五史》,台北:艺文印书馆,196[?],第3381页。另外,《宋史》卷二百六十六《苏易简传》载:“帝尝以轻绡飞白大书玉堂之署四字,令易简榜于厅额。”见第9172页。
    43 《欧集》卷五十七,第421下页。
    44 欧阳发:《先公事迹》,《欧集》附录卷五,第1290上页。
    45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十九,第10378页。
    46 范晔:《後汉书》卷九《孝献帝纪》,第374页。
    47 《欧集》卷七《长句送陆子履学士通判宿州》,第89上页。
    48 指崇政殿。此诗前有另一首诗《详定幕次呈同舍》,其下有注云:“嘉祐四年御试进士,时详定卷子幕次在崇政殿后。”可见欧阳修掌职地点在崇政殿后,则君王殿当是指崇政殿。见《欧集》卷十三,第127上页。
    49 《欧集》卷十三,第127上页。
    50 郑毓瑜:《推移中的瞬间——六朝士人于“叹逝”、“思旧”中的“现在”体验》,《六朝情境美学综论》,第72页。
    51 《欧集》卷十一,第112下页。
    52 《欧集》卷一,第49下页,第50下页;卷五十六,第412下页;卷五十一,第381上页。
    53 《欧集》附录卷五,第1296上页。
    54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八,第82页。
    55 《欧集》卷十,第107上页。
    56 此言“题石”,而《再至西都》诗作“题壁”,虽似不同,其实可看为一事。据谢绛《游嵩山寄梅殿丞书》,谢与欧阳诸人曾“题名于壁于石于树间者,盖十有四处”,见《欧集》附录卷五,第1296下页。
    57 《欧集》卷五十一《绿竹堂独饮》,第382上页。
    58 《欧集》卷八,第98上页。
    69 Maurice Halbwachs, On Collective Memory, Lewis A. Coser ed. & trans.,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 p.25.
    70 此参香港学者周建渝之论文《张岱与陶庵梦忆》,论文所言虽与欧阳修无关,对笔者却深有启发,特此说明。见周建渝:《张岱与陶庵梦忆》,国家疆界与文化图像国际会议论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2004,第12页。
    71 《欧集》卷五,第77上下页。
    76 《欧集》卷五十一,第381下-382上页。
    77 《欧集》卷五十二,第385上页。
    78 《欧集》卷五十六《酬孙延仲龙图》,第416下页。
    79 《欧集》卷九,第103上页。
    80 胡柯:《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欧集》第12下-13上页。
    81 《欧集》卷七十五,第539上页。
    82 周建渝:《张岱与陶庵梦忆》,第13页。
    83 高友工曾经提出“‘经验’的内在对立”一说,论文参考引用其部分说法。见高友工:《文学研究的美学 问题(上):美感经验的定义与结构》,《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第21-23页,第31页。
    84 颜崑阳:《宋代“诗词辨体”之论述冲突所显示词体构成的社会文化性流变现象》,《第六届中国宋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099页。
    5 陆扬:《析索亚“第三空间”理论》,《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第37页。
    6 陆扬:《译序》,第13-15页。
    7 刘德清:《欧阳修纪年录》,第78-79页。
    8 《欧集》卷六十七《与高司谏书》,第508下页。
    9 《欧集》卷六十七《与尹师鲁第一书》,第509上页。
    10 《欧集》卷一百二十五《于役志》,第972下页。
    11 《欧集》卷六十七《回丁判官书》,第512下页。 页;至于“诗酒漫游”,则据刘德清《欧阳修纪年录》所见,欧阳修在政事之暇,与峡州军事判官丁宝臣、推官朱处仁诗酒漫游,另有欧携酒与处士何参讲论荆楚故事者,见《夷陵岁暮书事呈元珍表臣》:“荆楚先贤多胜迹,不辞携酒问邻翁。”《欧阳修纪年录》,第87页,《欧集》卷十一,第112上页;还有“与民同乐”者,则可见诸欧阳修《丰乐亭记》、《醉翁亭记》等篇章,《欧集》卷三十九,第298下-299上页,第299上下页。
    20 《欧集》卷一百五十二《与薛少卿公期》其一、卷十五《黄杨树子赋》并序,第1229下页,第138下页。
    21 《欧集》卷五十四《和徐生假山》,第398下页;陆游著,蒋方校注:《入蜀记校注》卷六,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第198页。
    22 据范成大《虎牙滩》诗题下注:“又名金门十二倍,属夷陵”,见《范石湖集》卷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第204页;《欧集》卷五十六《初至虎牙滩见江山类龙门》,第414上页。
    23 《欧集》卷三十九《峡州至喜亭记》、《夷陵县至喜堂记》,第294上页,第293下页。
    24 《欧集》卷十《望州坡》,第110上页。
    25 《欧集》卷十一《离峡州后回寄元珍表臣》,第176页。
    41 刘学:《2004-2005年宋代文学研究论著的定量分析》,见刘扬忠等编:《宋代文学研究年鉴》,武汉:武汉出版社,2007,第8页。
    42 郭春林:《从滁州诗歌创作看欧阳修中年时期的贬官意识》,《广西社会科学》,第95页。
    43 黄卓越:《杨士奇与欧阳修》,见刘德清、欧阳明亮编:《欧阳修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第548页。
    44 沈家庄:《欧阳修的“太守之乐”》,见《欧阳修研究》,第472页。
    45 见《温州师范学院学报》第25卷第3期,2004年6月,第68页。
    46 参见陈鹄:《西塘集耆旧续闻》卷十,第66-67页。洪迈亦有类似纪录,但较简略,见《容斋随笔·容斋五笔》卷八《醉翁亭记酒经》,第898页。
    47 熊海英:《醉翁亭记与北宋中期的文坛》,《江汉大学学报》第23卷第5期,2004年10月,第44-45页。
    59 事见《宋史》本传:“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复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脱脱等:《宋史》卷三百十九,第10380-10381页。
    60 《欧集》卷三十九《丰乐亭记》、《醉翁亭记》,第298下-299下页。
    61 《欧集》卷一百五十二,第1231上页。
    62 丛刊本以此文作于庆历七年,然刘德清以文中“为政期年”句,断为庆历六年作,聊备一说。《欧集》卷一百四十九,第1206下页;刘德清:《欧阳修纪年录》,第200-201页。
    63 《欧集》卷一百五十二,第1231上页。
    64 宋代士人强调的是“治天下”的终极理想,宋代理学家念兹在兹的是重建一个合乎“道”的人间秩序,
    81 《欧集》卷五《述怀》、卷一百四十七《与余襄公安道》,第80下页,第1183上页。
    82 韩愈:《荆潭唱和诗序》,见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第262页。
    83 《欧集》卷一百四十九,第1207上页。
    84 《欧集》卷五十《祭梅圣俞文》、卷五十二《书怀感事寄梅圣俞》,第359下页,第384下页。
    85 《欧集》卷一百四十九,第1203下页。
    86 张玉璞:《论宋代文人的谪居心态》,《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8期,第51-54页。
    87 刘宁:《唐宋之际诗歌演变研究:以元白之元和体的创作影响为中心》,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370-376页。
    88 《欧集》卷六十九《答李大临学士书》,第520上页。
    89 《欧集》卷六十八《与谢景山书》,第513下页。
    90 张璟:《欧阳修词体革新与接受的思想史透视》,见朱刚、刘宁编:《欧阳修与宋代士大夫》,第128-129页。
    91 《欧集》卷一百五十一,第1228上页。
    92 《欧集》卷十一《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卷三《怀嵩楼晚饮示徐无党无逸》,卷六十九《答李大临学士书》,第114下页,第115上页,第68上页,第520上页。
    93 《欧集》卷十一《县舍不种花惟栽楠木冬青茶竹之类因戏书七言四韵》,第111下页。
    94 《欧集》卷三《希真堂东手种菊花十月始开》、卷十一《自勉》,第67下页,第114上页;而据刘德清考证,谢判官者乃谢绛堂弟、梅尧臣内弟,名缜字通微,见《欧阳修纪年录》,第204页。
    95 《欧集》卷十一,第114下页。
    96 《欧集》卷十二《送谢中舍二首》其一、《忆滁州幽谷》,卷五十四《思二亭送光禄谢寺丞归滁阳二首》其二,第118上页,第121上页,第398上下页。
    97 《欧集》卷一百二十八《诗话》,第1002上页。
    98 《欧集》卷三,第67上页。
    99 《欧集》卷十一,第114下页。
    100 《欧集》卷一百三十三,第1030下页。
    101 《欧集》卷五十二,第387下页。
    102 《欧集》卷五十六《春日独居》,第415下页。
    103 《欧集》卷一百四十五《与曾宣靖公明仲》,第1162上页。
    104 《欧集》卷三《憎蚊》、卷二《病中代书奉寄圣俞二十五兄》、卷三《啼鸟》,第64上页;第58上页;第62下页。
    105 《欧集》卷十三《集禧谢雨》、卷十四《秋阴》,第130下页,第131下页。
    106 柯霖撰,刘宁译:《凡俗中的超越——论欧阳修诗歌对日常题材的表现》,见朱刚、刘宁编:《欧阳修与宋代士大夫》,第98页;《欧集》卷八,第93下页。
    107 《欧集》卷一百二十八《六一诗话》,第998下页。
    108 《欧集》卷一百三十《试笔》中“郊岛诗穷”一条,第1009上页。
    21 《欧集》卷十二,第118下页,卷四,第72上页。
    22 《欧集》卷一百四十五《与苏丞相子容》其一,第1164下页。
    23 《欧集》卷一百四十四《与韩忠献王稚圭》其十三,第1153下页。
    24 《欧集》卷五《送徐生之渑池》,第79上页。
    25 《欧集》卷五十七,第424上页;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第2页。
    26 《欧集》卷一百四十九《与梅圣俞》其二十三、二十二,第1208上下页,第1207下页。
    27 何冠环:《宋初朋党与太平兴国三年进士》,北京:中华书局,1994,第2页。
    28 王夫之:《宋论》卷二、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64,第46页,第63页。
    29 成玮:《北宋前期诗坛研究》,第8页,第19-20页。
    54 张海鸥:《宋代三居士名考》,《中山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第39卷,第59页。
    55 智圆:《闲居编·中庸子传(上)》,《续藏经》第101册,转引自王水照:《情理·源流·对外文化关系——宋型文化与宋代文学之再研究》,《王水照自选集》,第23页。
    56 张玉璞:《宋代文人“居士”情结的社会文化阐释》,《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第100页。
    57 张海鸥:《宋代三居士名考》,《中山大学学报》,第62页。
    58 《欧集》卷一百三十八,第1097下页。
    59 《欧集》附录卷三,第1272下页。
    60 《欧集》卷四十四,第327上页,第328下页;卷四十,第306下页;卷七十三,第550上页;卷四十四,第327下页。
    61 苏辙:《栾城集》卷五十《贺欧阳少师致仕启》,第1078页。
    62 张海鸥:《宋代三居士名考》,《中山大学学报》,第59页。
    63 陈善:《扪虱新话上集》卷三《儒释迭为盛衰》,第24页;《欧集》卷四,第70上页。
    80 《欧集》卷五十七,第424上页;卷九,第103上页。
    81 蔡絛:《西清诗话》,见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四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580页。
    82 苏辙:《栾城后集》卷一《蔡州壶公观刘道士并引》,第1112页。
    83 魏泰:《东轩笔录》卷四,第45页。
    84 《欧集》卷一百五十一,第1222下页。
    93 《欧集》卷八《夜坐弹琴有感二首呈圣俞》其一,第96下页。
    94 《欧集》卷八《清明前一日韩子华以靖节斜川诗见招游李园既归遂苦风雨三日不能出穷坐一室家人辈倒残壶得酒数杯泥深道路无人行去市又远索于筐筥得枯鱼干虾数种强饮疾醉昏然便寐既觉索然因书所见奉呈圣俞》,第94下-95上页。
    95 田晓菲:《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第123页;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卷二《连雨独饮》、《游斜川》,第55页,第44-45页。
    96 柯霖:《凡俗中的超越——论欧阳修诗歌对日常题材的表现》,见朱刚、刘宁编:《欧阳修与宋代士大夫》,第94-95页。
    97 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卷三《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第71页。
    98 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卷六,第175页。
    99 川和康三:《中国的自传文学》,第59-67页。
    100 《欧集》附录卷五,第1294下页;卷十二,第123上页;卷九,第100下-101上页。
    101 《欧集》卷十五,第139下页;王永:《从欧阳修碑志文看宋初士人的“言事”热情》,《欧阳修研究》,第121页。
    102 《欧集》卷一百二十九,第1003下-1004上页;卷一百四十三,第1145上页,第1144下页;卷一百五十二,第1233下页。
    103 《欧集》卷一百三十《试笔》“学书工拙”条,第1007下页。
    104 《欧集》卷一百二十五《归田录序》,第976下页。
    105 朱弁:《曲洧旧闻》卷九,第72页。
    106 《欧集》卷一百二十七《归田录》,第990上下页;第993上下页。
    107 《欧集》卷一百二十八,第999下-1000上页;卷一百四十九,第1212上页:梅尧臣:《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三十,第1142页。
    108 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第419-420页。
    109 《欧集》卷一百五十一,第1226下页。
    116 《欧集》卷五十二《罢官后初还襄城弊居述怀十韵回寄洛中旧寮》、《书怀感事寄梅圣俞》,卷六《感兴五首》其一,第386上页;第384下页;第83上页。
    117 张璟:《欧阳修词体革新与接受的思想史透视》,见朱刚、刘宁编:《欧阳修与宋代士大夫》,第127-128页。
    118 《欧集》卷三十九,第295上下页。
    119 《欧集》卷四十四,第326上下页。
    120 《欧集》卷五,第77下页;卷十二,第119上下页;卷一百四十五,第1161下页。
    121 《欧集》卷四十四,第325上页。
    122 《欧集》卷五十四《偶书》,第400下页。
    123 陈善:《扪虱新话上集》卷四记载:“陶渊明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吏白应束带见之,渊明曰:‘安能为五斗米折腰见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绶去。”见第44页;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卷五《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第161页,第147页。
    124 《欧集》卷一百四十八《与刘侍读原父》其二十,第1194上下页。
    125 顾永新以为,欧阳修的致仕也有全节的考虑,见其《欧阳修学术研究》,第11-12页。但欧阳修这方面的诗文例子其实极少,故略而不论。
    126 《欧集》卷一百四十四,第1152下页;卷一百四十七,第1185下页。
    162 刘扬忠:《诗与酒》,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第153页。
    163 许东海:《变声·衰体·梦田——欧阳修《秋声赋》之困境隐喻及其世变写真》,《欧阳修研究》,第78页,第79-80页。
    164 司马光:《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六十八《洛阳耆英会序》,万有文库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第848页。
    165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邵子之书》,第2545页;富弼:《弼观罢走笔书后卷》云:“更览新诗名击壤,先生全道略无遗。”见傅璇琮等编:《全宋诗》卷二百六十五,第3369页。
    166 《欧集》卷一百四十四《与韩忠献王稚圭》其三十三,第1156下页。 第53页。
    22 《欧集》卷三十九《王彦章画像记》,第296上页;王楙《野老纪闻》亦谓:“子瞻问欧阳公曰:‘《五代史》可传后也乎?’公曰:‘惰于此窃有善善恶恶之志。”见《野客丛书》附录,《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第1页。
    23 《新五代史》卷五十四,第611页;卷三十六,第385页。
    24 陈寅恪:《赠蒋秉南序》,《寒柳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162页。
    25 《新五代史》卷十,第107-108页。
    26 《新五代史》卷十二,第125-126页。
    27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六十三,熙宁八年闰四月丁未,第21b页。
    28 《新五代史》卷三十四《一行传序》,第369页。
    29 李塗(淦):《文章精义》,第70页。
    30 《新五代史》卷二十九《晋臣传·景延广》后,第324页。
    47 《欧集》附录卷五,第1286下页。
    48 论者或以《新唐书》由欧阳修、宋祁两人署名,别有文责自负之意。比如陈振孙谓:“本纪用《春秋》例,削去诏令,虽太略犹不失简古。至列传用字多奇涩……识者病之。……然则欧公殆不满于宋,名衔之著,固恶夫争名,抑亦以自表异耶?”罗点《闻见录》记载:“欧公既作《唐书》纪,见诸传不能尽善,乃令宋景文公各自出所著姓名。”黄震《黄氏日钞》云“宋公文涩语苦,欧公不欲分受后世之讥耳。宋公感之,益自知其文之不合於欧公也。”还有王若虚《滹南遗老集》亦谓:“欧公与宋子京分修《唐史》,其文体不同,犹冰炭也。……于是纪、志书公,而列传书子京。……以予观之,欧公正不肯承当耳。”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四,第103页;罗点:《闻见录》卷九,陶宗仪等编:《说郛三种·说郛一百卷》第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第llb页;黄震:《黄氏日钞·读文集三》“附录”条,见王水照编:《历代文话》第1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第701页;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卷二十二,《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131页。
    49 永瑢、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六《新唐书纠谬》、《新五代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65,第411页。
    50 《欧集》附录卷五,第1286上页。
    51 赵冀:《廿二史劄记》卷二十一《欧史书法谨严》,第285页。
    52 陈寅恪:《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序》,见《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240页,第238页。
    53 陈寅恪:《六兵制》,《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4,第134页。
    54 陈寅恪:《论再生缘》,《寒柳堂集》,第65页。
    55 详参王水照:《陈寅恪先生的宋代观》,《王水照自选集》,第264-265页。
    72 尤袤:《遂初堂书目》,《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9页。
    73 陈尚君:《欧阳修著述考》,《陈尚君自选集》,第374页。
    74 平田茂树撰,朱刚译:《从《欧阳修私记》考察宋代的政治结构》,见朱刚、刘宁编:《欧阳修与宋代士大夫》,第30页。
    75 平田茂树:《从《欧阳修私记》考察宋代的政治结构》,见朱刚、刘宁编:《欧阳修与宋代士大夫》,第30页,第33页。
    76 晁公武:《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卷二上,第22a页,第22b页。
    77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七,第211页。
    78 陈尚君:《欧阳修著述考》,《陈尚君自选集》,第372-373页。
    79 王夫之:《薑斋诗话笺注》卷二《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127页。
    96 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卷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175页。
    97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欧阳修归颍上在神宗时,而录中称“仁宗立今上为皇子”,则似英宗时语,或平时劄记,归田时乃排纂成之,“偶忘追改欤?”见李伟国点校:《归田录》附录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56页。
    98 陈寅恪以为:“大抵私家纂述易流于诬妄,而官修之书,其病又在多所讳饰,考史事之本末者,苟能于官书及私著等量齐观,详辨而慎取之,则庶几得其真相,而无诬讳之失也。”《顺宗实录与续玄怪录,见《金明馆丛稿二编》,第81页,第74页。
    99 《欧集》卷一百二十六,第977上下页;第978下页,第980上页,第981上页,第981上下页,第984上页。
    100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五《杨亿传》,第10083页。
    101 《欧集》卷一百二十七,第987下页。
    102 《欧集》卷一百二十六,第977上页;第979上页。
    103 《欧集》卷一百二十七,第988上下页;第991下-992上页。
    104 《欧集》卷一百二十六,第979上下页;卷一百二十七,第990下页。
    105 《新唐书》卷十一《礼乐志序》,第307页;《欧集》卷五十九《本论上》,第433下页。
    106 《欧集》卷一百二十六,第978上页;第979下页;第982下页;第984下页。
    107 《欧集》卷一百二十七,第994上页;第991上页;卷一百二十六,第985上页;第984上页。
    108 此借用陈寅恪的话:“虽曰宗教史,未尝不可作政治史读也。”参陈寅恪:《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40页。
    109 《欧集》卷一百二十六,第980下页。
    110 《欧集》卷一百二十七,第995下页。
    111 《欧集》卷一百二十六,第980下-981上页;第983上下页;第985上页;卷一百二十七,第988下页;第991上下页;第994上页。
    112 如欧阳修记载田元均深厌权贵家子弟亲戚之干请者,“虽不能从,然不欲峻拒之,每温颜强笑以遣之”,导致“强笑多矣,直笑得面似靴皮”,“传以为笑”中实带有讽刺与批判。见《欧集》卷一百二十七,第988下页。
    113 此为张上若评点杜甫《北征》诗评语,见杜甫著,杨伦笺注:《杜诗镜铨》卷四,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第160-161页。
    1 见林纾著,舒芜校点:《春觉斋论文》,《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第70页;过珙著,张廷华、沈镕编:《古文评注全集》卷八《真州东园记》,上海:大东书局,1941,第50页。
    2 《欧集》卷九《嘲少年惜花》、卷一百三十一《采桑子》(画楼钟动君休唱),第103下-104上页;第1014下页。
    3 黄文吉:《北宋十大词家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第44页。
    4 《欧集》卷一百三十一《采桑子》(十年一别流光速)、《采桑子》(十年前是樽前客),第1014下页;卷一百三十三《圣无忧》(世路风波险)、《临江仙》(记得金銮同唱第)、《浣溪沙》(十载相逢酒一卮),第1029上页;第1031下页。
    5 《欧集》卷十四《寄渭州王仲仪龙图》,第132上页。
    6 《欧集》卷一百三十一,第1014下页。
    7 《欧集》卷一百四十五,第1169下页;卷一百四十六,第1180下页。
    8 欧阳修:《书遁甲立成旁通历后》,见《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五十五《补佚》,第2574页。
    9 《欧集》卷一百三十《试笔》“苏子美蔡君谟书”条,第1008上下页。
    10 《欧集》卷七十三,第550上页。
    11 《欧集》卷一百三十一《采桑子》(十年前是樽前客),第1014下页。
    12 《欧集》卷十二,第121下页。
    13 《欧集》卷七十三《跋醉翁吟》,第551下页。
    14 《欧集》卷一百四十五《与吕正献公晦叔》其一,第1162下页。
    15 见《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五十五《补佚》,第2574页。
    16 《欧集》卷一百五十一,第1226上页;卷七十二,第542上下页;卷五十,第358上页。
    17 《欧集》卷九,第102上页,第102下页;卷一百四十九,第1207下页。
    18 《欧集》卷一百四十九《与梅圣俞》其二十五,第1208下页。
    19 《欧集》卷五十六《晏元献公挽辞三首》其三,第417下页。
    20 《欧集》卷一百四十九,第1209上页;卷四,第72上页;卷六,第84下页;卷一百三十三,第1030下页,第1029上页。
    21 范镇著,诚刚点校:《东斋记事》卷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8页;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九十七,嘉祐七年十二月,第16页。
    22 《欧集》卷七十三,第547上页。
    23 《欧集》卷八,第94上页;卷七,第87上页;卷十二,第120上页;卷一百四十七《与向观察》其二,第1190上页。
    24 《欧集》卷一,第49上页。
    25 《欧集》卷一百四十五《与王文公介甫》其一,第1166下页;卷四十三《送徐无党南归序》,第320上页。
    26 《欧集》卷六十七《与尹师鲁第二书》,第510下页;卷一百四十七《与王文恪公乐道》其一,第1183上页。
    27 《欧集》卷六十八,第517下页。
    28 《欧集》卷四十三《送徐无党南归序》,第320上下页。
    29 《欧集》卷三十九《王彦章画像记》,第296下页。
    30 《欧集》卷一百二十九《笔说》“世人作肥字说”条,第1005上页;卷四十《相州昼锦堂记》,第305上页。
    31 《欧集》卷四十《岘山亭记》,第305下-306上页。
    32 《欧集》卷三十九《王彦章画像记》,第296上下页。
    33 《欧集》卷一百三十八,第1092下页;卷一百四十二,第1139下页。
    34 《欧集》卷一百三十四,第1043上页。
    35 《欧阳修集古录跋》,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第5-8页。
    36 《欧集》卷三《重读徂徕集》,第64下页。
    37 《欧集》卷一百四十八《与刘侍读原父》其二,第1191上页。
    38 《欧集》卷一百三十九《唐魏载墓志铭》,第1099上下页;卷一百三十八《唐辨法师碑》,第1095上下页。
    39 《欧集》卷一百四十三,第1148下-1149上页。
    40 《欧集》卷一百三十九,第1101下页。
    41 《欧集》卷一百三十九,第1104下-1105上页。
    42 《欧集》卷四十二,第315下页。
    43 《欧集》卷一百四十二《唐田布碑》,第1132上页。
    44 《欧集》卷六十七《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第506上页。
    45 《欧集》卷一百四十九,第1208下页。
    46 《欧集》卷十四,第132下页。
    47 《欧集》卷四十九《祭苏子美文》,第357上页;卷三十一《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第247上页。
    48 《欧集》卷一百五十,第1220下页。
    49 《欧集》卷六十七《与尹师鲁第五书》,第511下-512上页。
    50 《欧集》卷二十一《尚书户部郎中赠右谏议大夫曾公神道碑铭》,第176下页。
    51 《欧集》卷一百四十七,第1186上页;卷一百五十,第1218上页。
    52 《欧集》卷四十《岘山亭记》,第306上页;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三十八《欧阳文忠公文上》,第690页。
    53 《欧集》卷一百四十《唐元结窪蹲铭》、《唐元结阳华(?)铭》,第1116上页。
    54 《欧集》卷一百四十九《与梅圣俞》其三十九,第1211上页。
    55 《欧集》卷六十九,第522下页;卷一百四十四,第1154上页;卷一百四十五,第1164下页。
    56 《欧集》卷七十三《论尹师鲁墓志》,第546上页。
    57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第57页。
    58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六十一《经籍考》,第1424页。
    59 沈作喆:《寓简》卷八,《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61页。
    71 朱熹:《朱子考欧阳文忠公事迹》“醉翁亭记”条,见《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二,第2643页。
    72 《欧集》卷一百五十《与费县苏殿丞》其一,第1215上页。
    73 此事见《欧集》卷十五《醉翁吟并序》,第141下页;苏轼作《醉翁操》事见龙沐勋校笺:《东坡乐府笺》卷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70,第16ab页。
    74 苏轼《木兰花令》谓:“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见《东坡乐府笺》卷二,第58b页。
    75 杨挺:《媒介凸显与舆论营构——略论宋代文学传播兴起及其观念自觉》,《第六届中国宋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148页。
    76 引自高友工:《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试论“知”与“言”》,《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第2-3页。
    77 详参高友工:《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试论“知”与“言”》,《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第4-9页。
    78 详参高友工:《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试论“知”与“言”》,《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第10页,第13-14页。
    79 泰瑞·伊果顿:《文学理论导读》,第81页。
    80 《欧集》卷四十三,第320下页。
    90 《欧集》卷一百二十八,第1000上页。
    91 《欧集》卷一百三十四《敦[匚夫]铭》,第1044上页;卷一百四十二《唐田布碑》,第1132上页。
    92 皇祐初年,在“公私未尝发尺牍……馀外惟自藏于密”的“大祸”中,欧阳修仍然坚持“时有一二文字,此事吾徒断不得尔。……空过日月,不曾成头段著得些文字。”《欧集》卷一百四十七《与王文恪公乐道》其二,第1183下页。
    93 吕思勉:《宋代文学》,万有文库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第14页。
    94 《欧集》卷四十九,第356下页;卷二十八,第225下页。
    95 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第140页。
    96 韩琦:《安阳集编年笺注》卷三十七《与文正范公论师鲁行状书》,第1111页。
    97 《欧集》卷四十三,第322下页;卷一百二十七,第993下页;卷一百四十八,第1200上页。
    98 《欧集》卷四十三,第322下页。
    99 今存诗欧阳修、梅尧臣各两首,王硅一首。见《欧集》卷六《思白兔杂言戏答公仪忆鹤之作》、卷十二《忆鹤呈公仪》,第85上下页;第122下页;梅尧臣:《和公仪龙图忆小鹤》、《和永叔内翰思白兔答忆鹤杂言》,同见朱东润编年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二十七,第927页;王硅:《和永叔思白兔戏答公仪忆鹤杂言》,见《华阳集》卷一,《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3页。
    100 《欧集》卷四十四,第327上页。
    101 储欣评语见:《唐宋八大家类选》卷十一《江邻几文集序》,引自洪本健编:《欧阳修资料汇编》中册,第744页。
    102 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卷三十六《文辨三》,第228页。
    103 朱自清:《经典常谈·文第十三》,第130页。
    104 李塗(淦):《文章精义》,第70页。
    105 姚永朴撰,许振轩校点:《文学研究法》卷二《记载》,合肥:黄山书社,1989,第83页。
    106 方东树:《昭味詹言》卷十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第276页。
    107 关于“六一风神”这方面的讨论,可参黄一权:《欧阳修散文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第109-167页。
    108 引自江弱水:《咫尺波涛:读杜甫的(观打鱼歌)与<又观打鱼)》,《中西诗学的交融——七位现代诗人及其文学因缘》,台北:人间出版社,2009,第191-193页。
    109 吴之振等选编,管庭芬、蒋光煦补编:《宋诗钞·骑省集钞》,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68页。
    110 李昉:《大宋故静难军节度行军司马检校工部尚书东海徐公墓志铭》,见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第三册,卷四八,第176页。后来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也有类似记载,谓徐铉:“为文未尝沉思,自云速则意思壮,缓则体势踈慢。”《四库全书总目》则错以此文出自《郡斋读书志》,谓:“文思敏速,凡有撰述,常不喜预作。有欲从其求文者,必戒临事即来请,往往执笔力就”云云。见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第四中,第22a页;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二《骑省集三十卷》,第1305中页。
    111 柳开:《补亡先生传》,见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第六册,卷一二七,第394页。
    112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第四中,第25b页;王禹偁:《小畜集》卷十七,第235页。
    113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第四中,第27ab页。
    114 林纾:《春觉斋论文》卷五《应知八则》“情韵”一则,见王水照编:《历代文话》第7册,第6379页。
    115 林纾:《春觉斋论文》卷五《应知八则》“情韵”一则,见王水照编:《历代文话》第7册,第6379页,第6378页。
    116 陈衍:《石遗室论文五》,见王水照编:《历代文话》第7册,第6763页。
    117 李刚己:《古文辞约编·杂记类》,引自洪本健:《欧阳修资料汇编》下册,第1327页。
    118 王水照:《欧阳修散文创作的发展道路》,《王水照自选集》,第437页。
    119 林纾选译:《林纾选评古文辞类纂·张子野墓志铭》,第355页。
    120 刘大櫆评《河南府司录张君墓表》,见姚鼐选纂,宋晶如、章荣注释:《古文辞类纂》卷四十五,第832页。
    121 王水照:《欧阳修散文创作的发展道路》,《王水照自选集》,第437页。
    122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3卷,第52页。
    123 《欧集》卷一百三十四,第1037上页。
    124 《欧集》卷七十三《论尹师鲁墓志》,第546下页。
    125 何寄澎以“志人”和“抒怀”为欧阳修始塑的美学风格,见《欧阳修“诗文集序”作品小论》,莫砺锋编:《第二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第694页。
    126 此借钱基博用语:“盖文学之大用在表情;而虚字者,则情之所由表也;文必虚字备而后神态出焉。”见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长沙:岳麓书社,1986,第17页。
    1 《欧集》卷六十八《答祖择之书》、卷六十三《非非堂记》,第517下页;第473上下页。
    2 谢绛:《游嵩山寄梅殿丞书》,见《欧集》附录卷五,第1296上页。
    3 《欧集》卷一百五十一《与蔡省副》其一,第1223上页。
    4 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六一居士下》,第210页。
    5 《欧集》卷五十七《奉和刘舍人初雪》、《暮春书事呈四舍人》,第420下页。
    6 《欧集》卷四十四,第328上页。
    7 川合康三:《中国的自传文学》,第111页。
    21 苏轼:《苏轼文集》卷十一《宝绘堂记》,第356页。
    22 《欧集》卷一百三十,第1007下页;卷四十,第301下页;卷六十三,第476下-477上页。
    23 《欧集》卷一百二十九,第1003下页。
    24 晁补之曾提及苏轼对陶渊明的看法,说陶是“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见《无咎题跋》卷一《题陶渊明诗后》,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1页。
    25 《欧集》卷一百三十四《集古录目序》,第1036下-1037上页。
    26 《欧集》卷一百四十六《与冯章靖公当世》其七,第1175上页;卷一百四十《唐明禅师碑》,第1110上页;卷一百三十九《唐郑预注多心经》,第1108上页;卷一百四十六《与王懿敏公仲仪》其五,第1176下页。
    27 《欧集》卷一百三十六,第1072下页。
    28 朱弁:《曲洧旧闻》卷九,第72页。
    29 《欧集》卷一百三十六《后汉孙叔敖碑》、卷一百三十八《唐孔颖达碑》、卷一百四十一《唐韩愈黄陵庙碑》,第1067下页;第1095下页;第1126下页。
    30 欧阳棐:《录目记》,见《欧集》卷一百三十四,第1037上下页。
    31 《欧集》卷四十七《答吴充秀才书》,第343下页;卷六十六《与张秀才第二书》,第499下-500上页;卷四十八《武成王庙问进士策二首》其二,第347上页。
    32 《欧集》卷五十六《和晏尚书自嘲》,第413下页。
    33 艾朗诺提及世人对铭文的冷落与欧阳修个人的身世经历交织,这或者也是欧阳修收藏之另一动因。见艾朗诺(Ronald Egan)著,潘玉涛译:《对古‘迹’的再思考——欧阳修论石刻》,朱刚、刘宁编:《欧阳修与宋代士大夫》,第59-60页。
    34 虽然后来“有江南人年老者见之,悽然曰:‘此故国之物也。’因具道其所以然,遂始宝惜之。”但“宝惜”的重点原因仍在“故国之物”所涵蓄的情感内容而非其外在价值。见《欧集》卷一百三十《试笔》“南唐砚”条,第1006下页。
    75 《欧集》卷六十三,第476下页。
    76 《欧集》卷六十四,第485上下页。
    77 黄启方:《欧阳脩《于役志》析论》,《纪念欧阳脩一千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21页。
    78 《欧集》卷一百四十九《与梅圣俞》其十四,第1206上页。
    79 《欧集》卷一百四十四《与韩忠献王稚圭》其三,第1151下页。
    80 据信末“秋序方杪”,知此信写于秋天,这是他到滁州后的第一个秋天。《欧集》卷一百四十七,第1185上页。
    81 《欧集》卷一百四十九,第1206下页。
    82 王先谦:《庄子集解》卷八,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7,第75页;辛弃疾著,邓广铭笺注:《稼轩词编年笺注》卷四《兰陵王·赋一丘一壑》,,第357页。
    83 诸葛忆兵:《北宋末年俗词创作论略》,见《宋代文史考论》,北京:中华书局,2002,第133页。
    84 程杰:《北宋诗文革新研究》,第368页,第388页。
    85 学者以为“曲尽人情物态之妙,可谓中国诗歌美学之传统的创作宗旨,而曲尽谈笑谐谑之妙,则只能是宋人新兴的情趣了。唯其情趣在此,便平添了一种幽默的眼光,不仅能于谐谑处见谐谑,甚至能于无谐谑处见谐谑”。见韩经太:《宋代诗歌史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第127页。而笔者以为欧阳修是比“无谐谑处见谐谑”还要更进一步的。
    86 《欧集》卷一百二十八《诗话》、卷一百三十一《西湖念语》,第1002上页,第997上页;第1013下页。
    87 这样的风气其来有自。论者通过诗作对人物的品评,涉及道德、气质、前途等各个方面,范围相当广泛。参成玮:《北宋前期诗坛研究》,第48-50页。
    92 宋祁:《宋景文公笔记》卷上,第5页,第4页,第5页。
    93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论文上》,第3307页。
    94 《欧集》卷六,第85下页。
    95 《欧集》卷十三《答西京王尚书寄牡丹》,第128下页。
    96 柯霖:《凡俗中的超越——论欧阳修诗歌对日常题材的表现》,见《欧阳修与宋代士大夫》,第105页。
    97 《欧集》卷二《绛守居园池》,第56下页。
    98 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第185页,第181页,第187页。
    99 韩愈著,钱仲联集释:《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一《病中赠张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第63页。而钱锺书则以为“陶渊明《止酒》一首,更已开昌黎以文为戏笔调矣。”见《谈艺录》(补订本),香港:中华书局,1986,第73页。当代许多学者对韩愈的“以文为戏”有不同的诠释,或认为这与他个性极强,好与人争胜,喜欢各种驳杂戏说,加之才力雄富等都有关系。见卢宁:《韩柳对文学娱乐功能的认同与发展》,《山西师大学报》第31卷第4期,2004年10月,第64-65页;亦有谓其“以文为戏”者实乃“以戏为饰”,参梁德林:《韩愈“以文为戏”论》,《广西师范学院学报》第25卷第1期,2004年1月,第48页。
    100 陈寅恪:《长恨歌》,见《元白诗笺证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第8-9页。
    101 川合康三著,蒋寅译:《游戏的文学——以韩愈的“戏”为中心》,《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三期,第37页。
    102 钱锺书:《谈艺录》,第63-64页。
    103 韩愈著:《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二《答窦秀才书》,第138-139页。故葛晓音以为韩愈《送穷文》、《毛颖传》等“荒唐滑稽之文蕴含着有志难展的牢骚苦闷,愤世忌俗的强烈不平”。见葛晓音:《汉唐文学的嬗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第200页。
    104 柳宗元:《柳宗元集》卷二十一《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569-571页。
    105 见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第2页。
    106 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曰:“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日:‘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欧集》卷四十七,第343上下页。
    107 《欧集》卷四《韩公阅古堂》,第74下页;卷一百四十八《与刘侍读原父》其十四,第1192下页。
    108 王水照:《北宋洛阳文人集团与宋诗新貌的孕育》,《王水照自选集》,第180页。
    109 王国维著,马自毅注释:《新译人间词话》卷二第五十条《人间词话未刊稿》,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4,第257页。
    110 《欧集》卷十五,第139下页。
    111 《答孙正之第二书》谓:“仆知道晚,三十年前尚好文华,嗜酒歌呼,知以为乐而不知其非也。及后少识圣人之道,而悔其往咎”。《欧集》卷六十八,第514下页。
    112 《与杜诉论祁公墓志书》谓:“只有文字是本职。”《欧集》卷六十九,第522下页。
    113 《欧集》卷四十二《送杨真序》,第313下-314上页;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二十七《赠萧长夫序》,万有文库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第467-468页。
    114 《欧集》卷一百三十一《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第1013下页。
    115 《欧集》卷一百三十一《西湖念语》,第1013上页。刘德清以为,欧阳修《西湖念语》及《采桑子》前九首(包括上引“群芳过后西湖好”一首),当作于皇祐元年守颍州时,至晚年致仕后才有续作,并作通体润色,使之形式整齐。见刘德清:《欧阳修纪年录》,第225页。不过笔者以为就作品内容而言,特别是《西湖念语》,似乎仍当以晚年在颍州时作为是。
    116 《欧集》卷十一,第116下页;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第2页。
    117 洪迈:《扬州重建平山堂记》,见祝穆:《新编古今事文类聚》续集卷九,京都:株式会社中文出版社,1989,第1288上页。
    118 叶梦得甚至曾经独对小池莲荷,畅想“来岁花开,当与山中一二客修此故事。”见《避暑录话》卷上,第2页。
    119 比如宋代邵雍在其“安乐窝”中作《插花吟》云:“头上花枝照酒巵,酒巵中有好花枝。身经两世太平日,眼见四朝全盛时。……酒涵花影红光溜,争忍花前不醉归。”见邵雍:《伊川击壤集》卷十,《四部丛刊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第73页。
    120 《欧集》卷六,第86下页。
    121 《欧集》卷十一,第111下页;第112下页;卷十二,第118下页;卷五十四,第399下页。
    122 此二句另有异文谓“朝锁汉台空怅望,欲将春恨托飞翰。”见《欧集》卷十二,第123上页。
    123 《欧集》卷三,第62下页;卷五,第78下页。
    124 《欧集》卷四,第74上下页。
    125 《欧集》卷一百三十一,第1014下页。
    126 黄畲谓鹢鸟“善翔而不畏风”,并解“沃舜聪”为“向君主进言”,见黄畲笺注:《欧阳修词笺注》,第11页。
    127 《欧集》卷一百三十二,第1022上页。
    128 《欧集》卷一百二十五,第973下页,第974上页。
    129 《欧集》卷十三《答和阁老刘舍人雨中见寄》、卷十一《谢判官幽谷种花》,第127上页;第114下页。
    130 有学者研究结果显示,欧阳修的咏花诗中,作于迁谪时期者十首,如《仙草》、《千叶红梨花》、《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作》,皆写于贬谪夷陵时;《镇阳残杏》、《四月九日幽谷见绯桃盛开》、《拒霜花》、《聚星堂前紫薇花》、《谢判官幽谷种花》、《西园石榴盛开》、《桐花》,则作于第二次迁谪时期。见张高评:《欧阳惰花鸟诗与宋诗特色——兼论迁谪诗与比兴寄托》,《纪念欧阳惰一千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316页。
    131 《欧集》卷一百五十二《与颜直讲长道》其一,第1235下页。
    132 《于役志》末引王慎中之说,见陶宗仪等编:《说郛三种·说郛一百二十卷》卷六十五,第3031上页。“苇”者疑是“笔”字之误。
    133 《欧集》卷六十七,第510上页。
    134 黄启方:《欧阳惰《于役志》析论》,《纪念欧阳惰一千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26-27页。
    141 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卷十二《河南程氏外书》,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436页。
    142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本朝四》,第3117页,第3113页;《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论文上》,第3310页。
    143 《欧集》卷一百四十四《与韩忠献王稚圭》其七,第1152上页。
    144 《欧集》卷五十四《读梅氏诗有感示徐生》诗云:“今官得闲散,舍此欲奚耽。”第399上页。
    145 《欧集》卷六十六《答西京王相公书》,第503上页。
    146 欧阳修《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曾批评“苟且”之弊谓:“及其弊也,循默苟且,颓惰宽驰,习成风俗,不以为非。”见《欧集》卷一百十一,第857下页。
    147 《与韩忠献王稚圭》其四亦云:“山州穷绝……因爱其山势回抱,构小亭于泉侧,又理其傍为教场,时集州兵、弓手,阅其习射,以警饥年之盗,间亦与郡官宴集于其中。……山民虽陋,亦喜遨游。(自注:今 春寒食,见州人靓装盛服,但于城上巡行,便为春游。)自此得与郡人共乐。”可与《丰乐亭记》、《醉翁亭记》相互印证参看。《欧集》卷三十九,第298下-299下页;卷一百四十四,第1151下页。
    148 《欧集》卷一百四十四《与韩忠献王稚圭》其八,第1152下页。
    149 崔铭:《雅兴、豪情与生命的哨叹——平山堂之于扬州的意义》,《第六届中国宋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70-171页。
    150 见《安徽府县志辑36·光绪凤阳县志》卷十四,《中国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第5.14-515页。
    151 《欧集》卷四十,第303上页;卷七,第91上页。
    152 《欧集》卷一百十一《乞罢上元放灯劄子》,第856下页。《先公事迹》对此有清楚的说明:“嘉祐三年闰十二月,京师大雪,民冻馁而死者十七八。明年上元,有司以常例张灯,先公奏请罢之。”《欧集》附录卷五,第1292上页。
    153 《欧集》卷一百五十二,第1231下页。
    154 林云铭:《古文析义合编》卷五《醉翁亭记》,第287页。
    155 孔平仲曾提到欧阳修的滁州戏游:“朱柬之自言作滁州推官时,欧永叔为太守,杜彬作倅,晓音律。永叔自琅琊山幽谷亭醉归,妓扶步行,前引以乐。彬自亭下舞一曲破,直到州衙前,凡一里余。”而欧阳修守扬州时亦有著名的《朝中措》词,自谓“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见孔平仲:《孔氏谈苑》卷三,第33页;《欧集》卷一百三十一,第1014下页。
    156 吴充《行状》谓欧阳修“以镇静为本,不求赫赫名,举大体而已。民便安之,滁、扬二州,生为之立祠。”苏辙《神道碑》亦云:“公前后历七郡守,其政察而不苛,宽而不弛,吏民安之,滁、扬之人至为立生祠。”见《欧集》附录卷一,第1254下页;附录卷二,第1267上下页。
    157 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二,第21页。
    158 《醉翁亭记》虽曾获得时人的赞赏,但亦不乏否定的意见,如前所引的《西塘集耆旧续闻》就曾纪录了陈师道对欧阳修改变“记”之传统写法的不满,这种有“记”之名,无“记”之体的写法使秦观以“赋”视之,甚至有王安石优《竹楼记》劣《醉翁亭记》之争论,最终导致了苏轼的为师辩护。
    159 沈家庄:《欧阳修的“太守之乐”》,《欧阳修研究》,第472页。
    160 见《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二,第2648页。
    161 鲁九皋:《山木居士外集》卷三《族父原畲先生五十序》,见《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653上页。
    162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一章《引论》,见《钱宾四先生全集》第十六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第3页,第4-5页。
    163 《欧集》卷一百三十八《隋太平寺碑跋》,第1090上页。
    164 《欧集》卷六十六《与张秀才第二书》,第499下页。
    165 苏轼:《苏轼文集》卷十《六一居士集叙》,第316页。
    166 《欧集》卷七十三《记旧本韩文后》,第548上页。
    167 比如吉川幸次郎《宋诗概说》曾经就宋代诗歌的特点提出讨论,以为“摆脱悲哀”是宋诗最重要的特色,欧阳修已具有这种倾向,但他尚不完全是自觉的,而使这种摆脱完全成为可能的是苏轼。见吉川幸次郎著,李庆等译:《宋元明诗概说》,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第82页。
    168 比如苏轼的《聚星堂雪》诗在序中明言是对欧阳修“作守时,雪中约客赋诗,禁体物语”的重新仿效,但其诗作成就却明显超越欧阳修,故学者谓“白战之令,虽出于欧,盛于苏。”见程学恂:《韩诗臆说》卷一《喜雪献裴尚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第16页。
    169 蔡世明:《欧阳修的生平与学术》,第224页。
    1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太祖建隆二年秋七月戊辰,第11a页。
    2 夏承焘:《瞿髯论词绝句》,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7页。
    3 如《宋史·乐志》所记:“太宗所制曲,乾兴以来通用之,凡新奏十七调,总四十八曲”、“真宗不喜郑声,而或为杂词”、“仁宗洞晓音律,每禁中度曲,以赐教坊。”见脱脱等:《宋史》卷一百四十二,第3356页。
    4 叶梦得:《石林诗话》,见何文焕辑:《历代诗话》,第405页。
    5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八,第82页。
    6 详见王水照:《北宋洛阳文人集团与地域环境的关系》,《王水照自选集》,第153-173页。
    7 《欧集》卷一百三十三《御带花》(青春何处风光好),第1031下页;卷六十四《送陈经秀才序》,第485下页。
    8 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第34-35页。
    9 《欧集》卷一百二十七《归田录》,第989上页。
    35 《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五十四《补佚》,第2551页。
    36 《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五十四《补佚》,第2571页。
    37 依时代先后,可见这些言论前后沿承嬗变之迹,参王水照:《<醉翁琴趣外篇>伪作说质疑》,《王水照自选集》,第647-649页。
    38 见《词学丛书》,邗江:承启堂藏书,光绪六年(1880),第1页。
    39 见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85页。
    40 见刘若愚著,王贵苓译:《北宋六大词家》,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6,第46页。
    41 《欧集》卷一百三十二《玉楼春》(湖边柳外楼高处),第1025下页;《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五十四《惜芳时》(因倚兰台翠云亸)、《洞仙歌令》(楼前乱草),第2556页,第2557页。其他例子如《长相思》(花似伊):“长江东,长江西。两岸鸳鸯两处飞。相逢知几时”、《玉楼春》(江南三月春光老):“人心应不似伊心,若解思归归合早”、《摸鱼儿》(卷绣帘):“况伊家年少,多情未已难拘束。那堪更趁凉景,追寻甚处垂杨曲。佳期过尽,但不说归来,多应忘了,云屏去时祝”等,见《欧集》卷一百三十一,第1015上页;卷一百三十二,第1025下页;卷一百三十三,第1034下页。
    42 详见黄畲笺注:《欧阳修词笺注》,第8页。
    43 《欧集》卷一百三十二《蝶恋花》(海燕双来归画栋),第1018上下。“人人共”,《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三十一作“有个人相共”,见第2005页。
    44 《欧集》卷一百三十二《蝶恋花》(帘幕风轻双语燕)、《玉楼春》(珠帘半下香销印),第1018下-1019上页;第1025上页。
    45 《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五十四《补佚》,第2568页。
    46 王水照:《(醉翁琴趣外篇)伪作说质疑》,《王水照自选集》,第652页。
    47 《欧集》卷九十五《上随州钱相公启》,第733下页。
    48 《欧集》卷九十六《与晏相公殊书》,第742上页;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五,第122页;另外,魏泰曾经记载,庆历中,会大雪,晏殊置酒西园,欧阳修即席作《晏太尉西园贺雪歌》诗谓:“须怜铁甲冷彻骨,四十余万屯边兵。”对此,晏深不平之,尝语人曰:“昔日韩愈亦能作诗词,每赴裴度会,但云:‘园林穷胜事,钟鼓乐清时’,却不曾如此作闹。”见《欧集》卷五十三《晏太尉西园贺雪歌》第393下页;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第126-127页。
    49 《画墁录》记载:柳三变既以调忤仁庙,吏部不放改官。三变不能堪,诣政府。晏公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绿(彩)线慵(闲)拈伴伊坐。柳遂退。”见张舜民:《画墁录》,《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91,第20页;另外,赵与(?)则转述了晏几道的强辩以及赵的更正:《诗眼》云:晏叔原见蒲传正云:“先公平日小词虽多,未尝作妇人语也。”传正云:“‘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岂非妇人语乎?”晏曰:“公谓‘年少’为何语?”传正曰:“岂不谓其所欢乎?”晏曰:“因公之言,遂晓乐天诗两句,盖‘欲留所欢待富贵,富贵不来所欢去。””传正笑而悟。余按全篇云“绿杨芳草长亭路……”盖真谓“所欢”者,与乐天“欲留年少待富贵,富贵不来年少去”之句不同,叔原之言失之。见赵与(?):《宾退录》卷一,第2页。
    50 《欧集》卷一百三十三,第1028下页。
    51 M.H.艾布拉姆斯:《欧美文学术语辞典》,第238-239页。
    52 诸葛忆兵:《宋代文史考论》,第31-32页。
    53 《钱氏私志》云:欧文忠任河南推官,亲一妓。时先文僖(钱惟演)罢政,为西京留守,梅圣俞、谢希深、尹师鲁同在幕下。惜欧有才无行,共白于公,屡讽而不之恤。一日,宴于后园,客集而欧与妓俱不至,移时方来,在坐相视以目。公责妓云:“末至何也?”妓云:“中暑往凉堂睡著,觉失金钗,犹未见。”公曰:“若得欧推官一词,当为偿汝。”欧即席云……,坐客皆称善。遂命妓满酌觞欧,而令公库偿钗。见陶宗仪:《说郛三种》,第729上页。
    54 《欧集》卷一百三十三《临江仙》,第1029上页。
    55 赵令畴:《侯鲭录》卷一,第9页。
    56 陈寅恪原文所评论的其实是关于《剧谈录》一书的可靠性:“《剧谈录》所纪多所疏误,自不待论。但据此故事之造成,可推见当时社会重进士轻明经之情状,故以通性之真实言之,仍不失为珍贵之社会史料也。”由此引申,则欧阳修的本事未可全信,自不待论,然据此则可推见当时士人之韵事情状,或亦可以“通性之真实”形容表述之。见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第84页。
    57 王水照:《《醉翁琴趣外篇》的真伪与欧词的历史定位》,《词学》第13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50页。
    58 《欧集》卷一百三十一《西湖念语》,第1013下页。
    59 王灼:《碧鸡漫志》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第57页。
    60 如欧阳修本身在嘉祐年间作内相时就曾蓄养了八九个乐妓,梅尧臣《次韵和酬永叔》云“公家八九姝,鬒髪如盘鸦”者即是一证。见《梅尧臣集编年笺注》卷二十九,第1076页。
    65 《欧集》卷五十八,第427上页;卷一百三十三,第1035上页。
    66 《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五十四《补佚》,第2559页。
    67 《欧集》卷一百三十二,第1020下页。
    68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第35页。
    69 宇文所安:《华宴:十一世纪的性别与文体》,第3-5页。
    70 有论者把这种矛盾冲突看作是宋人内在自我与外在表现分裂,双重人格的一种表现,甚至说成是“宋人人格的分裂”。详参谢桃坊:《中国词学史》,成都:巴蜀书社,2002,第30-32页。
    71 黄庭坚:《黄庭坚全集》卷十二《濂溪诗序》,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第308页;王水照:《文体丕变与宋代文学新貌》,《王水照自选集》,第57页。
    72 苏轼:《苏轼诗集》卷二十六《谢苏自之惠酒》,第226页。
    73 Gerard Genette, Narrative Discourse Revisited, Jane E. Lewin trans., 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8, p.84.
    74 Gerard Genette, ibid., p.54.
    77 《欧集》卷二《暮春有感》,第59上页。
    78 《欧集》卷一百三十一《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踏莎行》(雨霁风光),第1015下页。
    79 《欧集》卷一百三十二《渔家傲》(妾本钱塘苏小妹)、《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第1021下页,第1024下页。
    80 《欧集》卷一百三十三《桃源忆故人》(梅梢弄粉香犹嫩)、《清平乐》(小庭春老),第1028下页,第1033上页。
    81 《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五十四《踏莎行》(云母屏低),第2563页。
    82 《欧集》卷一百三十三《浣溪沙》(翠袖娇鬟舞石州),第1031上页。
    83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第1a页。
    84 郑骞:《成府谈词》,《词学》第10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第147页。
    85 《归田录》对此的记载是:“言事者上言举子清薄,为文不求义理,惟以敏速相夸,因言(李)庶几与举子于饼肆中作赋,以一饼熟成一韵者为胜。太宗闻之大怒,是岁殿试,庶几最先进卷子,遽叱出之。”《欧集》卷一百二十六,第977下页。
    86 程杰:《北宋诗文革新研究》,第33-35页。
    87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八,天圣七年五月己未,第1页。
    88 《欧集》卷四十一《苏氏文集序》,第311下页;卷四十七《与荆南乐秀才书》,第343上页。
    89 《欧集》卷一百四十九《与梅圣俞》其三,第1202下页;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七,第103页。
    90 王水照:《情理·源流·对外文化关系——宋型文化与宋代文学之再研究》,《王水照自选集》,第42-43页。
    91 《欧集》卷一百四十九《与梅圣俞》其七,第1204上页。
    92 曾慥《高斋漫录》载:“欧公作《王文正墓碑》,其子仲仪谏议,送金酒盘盏十副、注子二把,作润笔资。欧公辞不受,戏云:‘正欠捧者耳。’仲仪即遣人如京师,用千缗买二侍女并献。公纳器物而却侍女,答云: ‘前言戏之耳。’盖仲仪初不知薛夫人严而不容故也。”见《高斋漫录》,《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1页。
    93 《欧集》卷一百四十九《与梅圣俞》其六,第1203下页。
    94 参颜崑阳:《宋代“诗词辨体”之论述冲突所显示词体构成的社会文化性流变现象》,《第六届中国宋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103-1104页。
    95 曾慥选词“涉谐谑则去之”,对欧公的“艳曲”亦“悉删除”,但《乐府雅词》所收欧词仍达83首,就数量而言远远超过其他词人。见《词学丛书》,第1页。
    104 泰瑞·伊果顿:《文学理论导读》,第106-107页。
    105 吉川幸次郎:《宋诗概说》,见李庆等译:《宋元明诗概说》,第53页。
    106 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十五《竹溪先生文集引》,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205页。
    107 王水照:《欧阳修散文创作的发展道路》,《王水照自选集》,第444页;亦见王水照、崔铭:《欧阳修传:达者在纷争中的坚持》,第166页。
    108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北平图书馆影印本,1936,第4234-4235页。
    109 陈尚君:《欧阳惰的从政经历和学术建树——纪念欧阳惰诞辰一千周年》,《纪念欧阳惰一千年诞辰国际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413页。
    110 《欧集》卷一百十四《乞补馆职劄子》,第879上页。
    111 泰瑞·伊果顿:《文学理论导读》,第94页。
    112 这个意见由汉斯·罗勃特·遥斯(Hans Robert Jauss)提出,引自泰瑞·伊果顿:《文学理论导读》,第107-108页。
    113 陈善:《扪虱新话》卷一,第7页。陈师道的《后山诗话》也说:“欧阳少师始以文体为对属,又善叙事,不用故事陈言而文益高。”见何文焕辑:《历代诗话》,第310页。
    114 韩琦:《安阳集笺注》卷四十七《故崇信军节度副使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尹公墓表》,第1458页。
    115 《欧集》附录卷四,第1280上页。
    116 永瑢、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三《宛陵集》,第1320页。
    117 陈尚君:《欧阳修与北宋文学革新的成功》,《陈尚君自选集》,第327页。
    118 《欧集》卷一百五十《与渑池徐宰无党》其五,第1216上页。
    119 《曾巩集》卷十七,第276页。
    120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页11。
    121 吴充:《行状》,《欧集》附录卷一,第1252上页。
    122 毕仲游:《西台集》卷六《欧阳叔弼传》,第84页。
    123 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六,第143页。
    124 比如欧阳修门下的曾巩、苏轼、苏辙、王安石等文风差别很大,但都得到他的延誉器重;对诗风迥乎不同的苏舜钦、梅尧臣二家也能有持平之论:“子美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各极其长,虽善论者不能优劣也。”见《欧集》卷一百二十八《诗话》,第999上页。这样的兼容并重对团结不同文风、诗风的文人自然是极为重要的。
    125 欧阳发的《先公事迹》谓:“嘉祐二年,先公知贡举。时学者为文以新奇相尚,文体大坏。公深革其弊,一时以怪僻知名在高等者,黜落几尽。……榜出,士人纷然,惊怒怨谤。其后,稍稍信服。而五六年间,文格遂变而复古,公之力也。”见《欧集》附录卷五,第1291下页。
    126 苏轼:《苏轼文集》卷十《六一居士集叙》,第316页。
    127 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5页。
    128 比如后来苏轼批评王安石“患在于好使人同己”,其“苏门六君子”风格各各不同等,皆可看到欧阳修精神的延续。李廌曾提到文学盟主的风气:“东坡尝言文章之任,亦在名世之士,相与主盟,则其道不坠。……昔欧阳文忠常以是任付与某,故不敢不勉。异时文章盟主,责在诸君,亦如文忠之付授也。”可见苏轼所作所言,实本于欧阳修。后来苏轼也自言“(欧)公虽云亡,言如皎日。”对欧阳修的托付始终“有死无易”。见苏轼:《苏轼文集》卷四十九《答张文潜县丞书》,第1427页;李廌:《济南先生师友谈记》,《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20页;苏轼:《祭(?)国夫人文》,《欧集》附录卷一,第1249上页。而王水照亦以为,奠定这种群体风格和局面的,只能首推欧阳修。参王水照、崔铭:《欧阳修传:达者在纷争中的坚持》,第187页。
    129 钱基博:《中国文学史》,第422页。
    130 《苏轼文集》卷四十九《谢欧阳内翰书》,第1423页。
    131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第la页。
    132 《欧集》卷一百三十《试笔》“苏氏四六”条,第1009下-1010上页。
    133 夏汉宁:《从历代古文选本看欧阳修散文经典化过程》,《第六届中国宋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979-1013页。
    134 王国维:《宋代之金石学》,见《王国维遗书》第5册《静庵文集续编》,第69b-70a页,第71b页;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见《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45页。
    135 陈寅恪:《寒柳堂集》,第162页。
    136 陈寅恪:《寒柳堂集》,第65页。
    137 李清臣:《谥诰》,见《欧集》附录卷一,第1255下-1256上页。
    138 朱熹:《楚辞集注》卷六《服胡麻赋》注,第300页。
    139 王水照编:《历代文话》,第7778-7780页。
    140 柯敦伯:《宋文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第27页。
    141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本朝四》,第3117页;《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论文上》,第3311页。
    1 泰瑞·伊果顿:《文学理论导读》,第95页。
    2 《欧集》卷七十三《书梅圣俞(?)后》,第544上页。
    3 《欧集》卷一百《论李淑奸邪劄子》,第783下页。
    4 张舜民:《与石司理书》,见洪迈:《容斋随笔》卷四《张浮休书》,第45页。
    5 陈尚君:《欧阳脩的从政经历和学术建树——纪念欧阳脩诞辰一千周年》,《纪念欧阳脩一千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413页。
    6 叶嘉莹:《唐宋名家词赏析②》,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第47页,第55页。
    7 章培恒:《宋诗简论》,张高评编:《宋诗综论丛编》,第42-43页,第60页。
    8 此借张高评对宋人审美风尚的批评话语。见氏《(诗人玉屑>“意在言外”说述评——以含蓄、寄托、讽兴为核心》,《第六届中国宋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327页。
    9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八十《解诗》,第2089页。
    12 毕仲游:《西台集》卷六《欧阳叔弼传》,第84页。
    13 雷简夫:《上欧阳内翰书》,见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五,第121页。
    14 吉川幸次郎:《宋元明诗概说》,第50页。
    15 刘子健:《欧阳修的治学与丛政·重印自誌》,第5页。
    16 《与蔡君谟帖》其五谓:“先朝杨刘风采,耸动天下,至今使人倾想。”见《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五十五
    《诗本义》,欧阳修著,《四部丛刊三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诗集传》,朱熹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礼记正义》,郑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论语译注》,杨伯峻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
    《说文解字注》,许慎著,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汉书》,班固著,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
    《汉书补注》,班固著,王先谦补注,《二十五史》,台北:艺文印书馆,196[?]。
    《后汉书》,范晔著,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
    《晋书》,房玄龄等著,北京:中华书局,1974。
    《宋书》,沈约著,北京:中华书局,1974。
    《南史》,李延寿著,北京:中华书局,1975。
    《旧唐书》,刘昫等著,北京:中华书局,1975。
    《新唐书》,欧阳修、宋祁著,北京:中华书局,1975。
    《新五代史》,欧阳修著,北京:中华书局,1974。
    《宋史》,脱脱等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
    《续资治通鉴长编》,李焘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燕翼诒谋录》,王栐著,北京:中华书局,1981。
    《韩忠献公遗事》,强至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王荆公年谱考略》,蔡上翔著,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
    《高士传》,皇甫谧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
    《三朝名臣言行录》,朱熹著,《四部丛刊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
    《宋元学案》,黄宗羲著,全祖望补,北京:中华书局,1986。
    《入蜀记校注》,陆游著,蒋方校注,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舆地纪胜》,王象之著,李勇先校点,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光绪凤阳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宋会要辑稿》,徐松辑,北平图书馆影印本,1936。
    《文献通考》,马端临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晁公武著,上海:上海书店,1985。
    《遂初堂书目》,尤袤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
    《直斋书录解题》,陈振孙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宋本金石录》,赵明诚著,北京:中华书局,1991。
    《四库全书总目》,永瑢、纪昀等著,北京:中华书局,1965。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永瑢、纪昀等著,台北:商务印书馆,1968。
    《旧闻证误》,李心传著,北京:中华书局,1981。
    《宋论》,王夫之著,北京:中华书局,1964。
    《廿二史劄记》,赵翼著,北京:中国书店,1987。
    《朱子语类》,黎靖德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
    《黄氏日钞》,黄震著,见王水照先生编:《历代文话》,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程端礼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
    《皇极经世书》,邵雍著,黄畿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宣和画谱》,北京:中华书局,1985。
    《皇宋书录》,董史著,北京:中华书局,1991。
    《佩文斋书画谱》,王原祁纂辑,北京:中国书店,1984。
    《习学记言序目》,叶适著,北京:中华书局,1977。
    《能改斋漫录》,吴曾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
    《容斋随笔》,洪迈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演繁露续集》,程大昌著,北京:中华书局,1991。
    《野客丛书》,王林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
    《宾退录》,赵与告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
    《义府》,黄生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
    《义门读书记》,何焯著,北京:中华书局,1987。
    《春明退朝录》,宋敏求著,北京:中华书局,1980。
    《宋景文公笔记》,宋祁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
    《司马光日记校注》,司马光著,李裕民校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梦溪笔谈》,沈括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
    《东坡志林》,苏轼著,《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东坡志林》,苏轼著,北京:中华书局,1981。
    《济南先生师友谈记》,李廌著,《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曲洧旧闻》,朱弁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
    《春渚纪闻》,何薳著,北京:中华书局,1983。
    《石林燕语》,叶梦得著,宇文绍奕考异,北京:中华书局,1984。
    《避暑录话》,叶梦得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
    《墨庄漫录》,张邦基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
    《寓简》,沈作喆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
    《云麓漫抄》,赵彦卫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老学庵笔记》,陆游著,北京:中华书局,1979。
    《鹤林玉露》,罗大经著,北京:中华书局,1983。
    《隐居通义》,刘壎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
    《敬斋古今黈》,李治著,刘德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5。
    《研北杂志》,陆友仁著,北京:中华书局,1991。
    《池北偶谈》,王士禛著,北京:中华书局,1982。
    《扪虱新话》,陈善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
    《宋朝事实类苑》,江少虞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闻见录》,罗点著,见陶宗仪等编:《说郛三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暇日记》,刘跂著,见陶宗仪等编:《说郛三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新编古今事文类聚》,祝穆编,京都:株式会社中文出版社,1989。
    《永乐大典》,解缙等编,北京:中华书局,1960。
    《宋稗类钞》,潘永因编,刘卓英点校,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唐国史补》,李肇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涑水纪闻》,司马光著,北京:中华书局,1989。
    《渑水燕谈录》,王闢之著,北京:中华书局,1981。
    《归田录》,欧阳修著,北京:中华书局,1981。
    《东斋记事》,范镇著,北京:中华书局,1980。
    《青箱杂记》,吴处厚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
    《龙川别志》,苏辙著,北京:中华书局,1982。
    《后山谈丛》,陈师道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孔氏谈苑》,孔平仲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
    《湘山野录》,文莹著,北京:中华书局,1984。
    《侯鲭录》,赵令畴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
    《东轩笔录》,魏泰著,北京:中华书局,1983。
    《铁围山丛谈》,蔡绦著,北京:中华书局,1983。
    《南窗纪谈》,佚名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
    《过庭录》,范公偁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
    《高斋漫录》,曾糙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
    《默记》,王铚著,北京:中华书局,1981。
    《挥麈后录》,王明清著,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
    《玉照新志》,王明清著,台北:商务印书馆,1936。
    《邵氏闻见录》,邵伯温著,北京:中华书局,1983。
    《清波杂志》,周烽著,刘永翔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4。
    《邵氏闻见后录》,邵博著,北京:中华书局,1983。
    《步里客谈》,陈长方著,北京:中华书局,1991。
    《独醒杂志》,曾敏行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西塘集耆旧续闻》,陈鹄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
    《水东日记》,叶盛著,北京:中华书局,1980。
    《听雨纪谈》,都穆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
    《老子注》,王弼注,北京:中华书局,1954。
    《庄子集解》,王先谦注,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7。
    《楚辞集注》,屈原等著,朱熹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屈原集校注》,屈原著,金开诚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
    《陶渊明集》,陶渊明著,萧统编,宋刻递修本。
    《陶渊明集》,陶渊明著,逯钦立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
    《陶渊明集笺注》,陶渊明著,袁行霈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
    《杜诗镜铨》,杜甫著,杨伦笺注,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
    《韩昌黎文集校注》,韩愈著,马其昶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韩昌黎诗系年集释》,韩愈著,钱仲联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柳宗元集》,柳宗元著,北京:中华书局,1979。
    《白居易集》,白居易著,北京:中华书局,1979。
    《小畜集》,王禹偁著,万有文库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安阳集编年笺注》,韩琦著,李之亮、徐正英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0。
    《范文正公集》,范仲淹著,万有文库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蔡襄全集》,蔡襄著,陈庆元等校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苏舜钦集编年校注》,苏舜钦著,傅平骧、胡问陶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0。
    《苏魏公文集》,苏颂著,北京:中华书局,1988。
    《华阳集》,王珪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
    《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司马光著,万有文库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公是集》,刘敞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
    《彭城集》,刘攽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
    《曾巩集》,曾巩著,陈杏珍、晁继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
    《梅尧臣集编年校注》,梅尧臣著,朱东润编年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伊川击壤集》,邵雍著,《四部丛刊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
    《欧阳文忠公文集》,欧阳修著,《四部丛刊初编》缩印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欧阳修全集》,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
    《欧阳修集古录跋》,欧阳修著,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
    《六一居士全集录》,储欣编,《唐宋十大家全集录》,江苏书局覆刻康熙本,光绪八年(1882)。
    《张方平集》,张方平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嘉祐集》,苏洵著,万有文库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嘉祐集笺注》,苏洵著,曾枣庄、金成礼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著,北京:中华书局,1959。
    《王荆文公诗李壁注》,王安石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苏东坡集》,苏轼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苏轼文集》,苏轼著,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
    《东坡题跋》,苏轼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
    《苏轼诗集》,苏轼著,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
    《栾城集》,苏辙著,曾枣庄、马德富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黄庭坚全集》,黄庭坚著,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山谷题跋》,黄庭坚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
    《张耒集》,张耒著,北京:中华书局,1990。
    《石门文字禅》,惠洪著,《禅门逸书初编》,台北: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1。
    《长兴集》,沈括著,《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鸡肋集》,晁补之著,《四部丛刊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
    《无咎题跋》,晁补之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
    《西台集》,毕仲游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西台集》,毕仲游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晦庵题跋》,朱熹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
    《益公题跋》,周必大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
    《止斋先生文集》,陈傅良著,《四部丛刊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
    《王十朋全集》,王十朋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攻媿集》,楼钥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
    《范石湖集》,范成大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杨万里诗文集》,杨万里著,王琦珍整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水心先生文集》,叶适著,《四部丛刊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
    《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真德秀著,万有文库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闲闲老人滏水文集》,赵秉文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
    《滹南遗老集》,王若虚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
    《清容居士集》,袁桷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
    《云林集》,贡奎著,《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黄文献公集》,黄溍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
    《圭斋集》,欧阳玄著,《四部丛刊初编》,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9。
    《王阳明全集》,王守仁著,吴光等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牧斋有学集》,钱谦益著,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鲒琦亭集》,全祖望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
    《方苞集》,方苞著,刘季高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惜抱轩全集》,姚鼐著,北京:中国书店,1991。
    《山木居士外集》,鲁九皋著,《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章氏遗书》,章学诚著,北京:文物出版社印本,1981。
    《文选》,萧统编,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二程集》,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
    《瀛奎律髓汇评》,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颍滨文钞》,茅坤评,高海夫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宋诗钞》,吴之振等选编,管庭芬、蒋光煦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
    《唐宋八大家文钞》,张伯行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古文辞类纂》,姚鼐选纂,北京:中国书店,1986。
    《林纾选评古文辞类纂》,林纾选,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古文评注全集》,过珙著,张廷华、沈镕编,上海:大东书局,1941。
    《全宋文》,曾枣庄、刘琳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宋诗精华录》,陈衍编,成都:巴蜀书社,1992。
    《全宋诗》,傅璇琮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998。
    《文心雕龙注》,刘勰著,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艺概》,刘熙载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诗话总龟》,阮阅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历代诗话》,何文焕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
    《历代诗话续编》,丁福保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
    《岁寒堂诗话》,张戒著,北京:中华书局,1985。
    《韵语阳秋》,葛立方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苕溪渔隐丛话》,胡仔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竹庄诗话》,何汶著,北京:中华书局,1984。
    《薑斋诗话笺注》,王夫之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原诗》,叶燮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宋诗纪事》,厉鹗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瓯北诗话》,赵翼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昭味詹言》,方东树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文章精义》,李塗(淦)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古文析义合编》,林云铭著,台北:广文书局,1989。
    《春觉斋论文》,林纾著,舒芜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春觉斋论文》,林纾著,见王水照先生编:《历代文话》,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石遗室论文》,陈衍著,见王水照先生编:《历代文话》,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文学研究法》,姚永朴著,合肥:黄山书社,1989。
    《涵芬楼文谈》,吴曾祺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东坡乐府笺》,苏轼著,龙沐勋校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70。
    《淮海居士长短句》,秦观著,徐培均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稼轩词编年笺注》,辛弃疾著,邓广铭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碧鸡漫志》,王灼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新译人间词话》,王国维著,马自毅注释,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4。
    《宋六十一家词选》,冯煦,上海:扫叶山房,1934。
    《词学丛书》,邗江:承启堂藏书,光绪六年(1880)。
    (美)艾布拉姆斯(M. H. Abrams)著,朱金鹏、朱荔译:《欧美文学术语辞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美)爱德华·索亚(Edward W. Soja)著,陆扬等译:《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Third Space:Journeys to Los Angeles and Other Real-and Imagined Places),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美)包弼德(Peter Bol)著,刘宁译:《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This Cul ture
    of Ours:Intellectual Transitions in T'ang and Sung China),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鲍昌编:《文学艺术新术语词典》,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
    蔡茂雄著:《六一词校注》,台北:文津出版社,1978。
    蔡世明著:《欧阳修的生平与学术》,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
    曹宝麟编:《中国书法全集》,北京:荣宝斋,1992。
    曹宝麟著:《中国书法史·宋辽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陈尚君著:《陈尚君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陈寅恪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4。
    陈寅恪著:《元白诗笺证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陈寅恪著:《寒柳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陈寅恪著:《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陈寅恪著:《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陈寅恪著:《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程杰著:《北宋诗文革新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
    程千帆、吴新雷著:《两宋文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程学恂著:《韩诗臆说》,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褚斌杰著:《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日)川合康三著,蔡毅译:《中国的自传文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日)村上哲见著,杨铁婴译:《唐五代北宋词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日)东英寿著,王振宇、李莉等译:《复古与创新——欧阳修散文与古文复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冯友兰著:《三松堂学术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高辛勇著:《形名学于叙事理论——结构主义的小说分析法》,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
    高友工著:《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葛晓音著:《汉唐文学的嬗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顾永新著:《欧阳修学术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郭绍虞著:《宋诗话考》,北京:中华书局,1979。
    郭绍虞著:《中国文学批评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韩经太著:《宋代诗歌史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何冠环著:《宋初朋党与太平兴国三年进士》,北京:中华书局,1994。
    洪本健著:《欧阳修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95。
    黄进德著:《欧阳修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黄畲著:《欧阳修词笺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黄文吉著:《北宋十大词家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
    黄一权:《欧阳修散文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日)吉川幸次郎著,李庆等译:《宋元明诗概说》,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纪念欧阳惰一千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大中文系,2009。
    江弱水著:《中西诗学的交融——七位现代诗人及其文学因缘》,台北:人间出版社,2009。
    蒋天枢编:《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柯敦伯著:《宋文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李剑锋著:《元前陶渊明接受史》,济南:齐鲁书社,2002。
    李栖著:《欧阳修词研究及其校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
    (英)李约瑟(Joseph Needham)著,袁以苇等译:《中国科学技术史》第6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刘德清著:《欧阳修纪年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刘德清、欧阳明亮编:《欧阳修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刘宁著:《唐宋之际诗歌演变研究:以元白之元和体的创作影响为中心》,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刘若愚著,王贵苓译:《北宋六大词家》,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6。
    刘尚荣著:《苏轼著作版本论丛》,成都:巴蜀书社,1988。
    刘扬忠著:《诗与酒》,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刘扬忠等编:《宋代文学研究年鉴》,武汉:武汉出版社,2007。
    刘子健著:《欧阳修的治学与从政》,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4。
    卢家明著:《欧阳修传》,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罗根泽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吕思勉著:《宋代文学》,万有文库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
    吕思勉著:《论学集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吕正惠著:《抒情传统与政治现实》,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
    梅新林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苗书梅著:《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
    莫砺锋编:《第二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钱基博著:《现代中国文学史》,长沙:岳麓书社,1986。
    钱基博著:《中国文学史》,上海:东方出版社,2008。
    钱穆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宾四先生全集》第十六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
    钱锺书著:《谈艺录》(补订本),香港:中华书局,1986。
    钱锺书著:《管锥篇》,北京:中华书局,1986。
    钱锺书选注:《宋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沈松勤著:《北宋文人与党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沈松勤编:《第四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施培毅编:《欧阳修诗选》,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
    (美)斯蒂芬·欧文(Steven Owen)著,郑学勤译:《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美)泰瑞·伊果顿(Terry Eagleton)著,吴新发译:《文学理论导读》(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5。
    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
    田晓菲著:《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
    汪淳著:《韩欧诗文比较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王国维著:《王国维遗书》,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
    王秋生编:《欧阳修、苏轼颍州诗词详注辑评》,合肥:黄山书社,2004。
    王水照先生著:《王水照自选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王水照先生、崔铭著:《欧阳修传:达者在纷争中的坚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王桐龄著:《中国史第三编》,北平:北平文化学社,1929。
    夏承焘著:《瞿髯论词绝句》,北京:中华书局,1979。
    萧庆伟著:《北宋新旧党争与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谢佩芬著:《北宋诗学中“写意”课题研究》,台北:台大出版委员会,1998。
    谢桃坊著:《中国词学史》,成都:巴蜀书社,2002。
    杨义著:《重绘中国文学地图:杨义学术讲演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杨义著:《重绘中国文学地图通释》,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杨胤宗著:《屈赋新笺——离骚篇》,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5。
    叶嘉莹著:《唐宋名家词赏析②》,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
    (美)宇文所安著,王柏华、陶庆梅译:《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余英时著:《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袁行霈著:《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89。
    袁行霈著:《陶渊明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袁行霈编:《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张高评编:《宋诗综论丛编》,高雄:丽文文化公司,1993。
    张惠民、张进著:《士气文心:苏轼文化人格与文艺思想》,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赵树功著:《中国尺牍文学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郑毓瑜著:《六朝情境美学综论》,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6。
    周裕锴著:《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朱东润著:《梅尧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9。
    朱刚、刘宁编:《欧阳修与宋代士大夫》,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诸葛忆兵著:《宋代文史考论》,北京:中华书局,2002。
    朱自清著:《经典常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
    Abrams, M. H.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Fort Worth:Harco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1993.
    Benveniste, Emile. Problems in General Linguistics, Mary Elizabeth trans., Coral Gables, Florida:University of Miami Press,1971.
    Egan, Ronald C. The Literary Works of Ou-yang Hsiu (1007-1072), Cambridge, London, Melbourn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Genette, Gerard. Narrative Discourse Revisited, Jane E. Lewin trans., 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8.
    Halbwachs, Maurice. On Collective Memory, Lewis A. Coser ed. & trans.,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
    Harmon, William, C. Hugh Holman, A Handbook to Literature,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96.
    Owen, Stephen. Remembrances:The Experience of the Past 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
    陈晓兰:《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看唐宋山水散文的发展》,《温州师范学院学报》第25卷第3期,2004年6月。
    (日)川合康三著,蒋寅译:《游戏的文学——以韩愈的“戏”为中心》,《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三期。
    (日)川合康三著,蒋寅译:《韩愈探究文学样式的尝试——《画记》分析》,《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秋之卷。
    崔铭:《雅兴、豪情与生命的喟叹——平山堂之于扬州的意义》,《第六届中国宋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成都:四川大学,2009。
    傅红展:《从薛绍彭《大年帖》看尺牍的文体与书法》,《紫禁城》2005年增刊。
    高莹:《欧阳修亭台记的游记特色——兼与柳宗元比较》,《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第6卷第2期,2004年3月。
    郭春林:《从滁州诗歌创作看欧阳修中年时期的贬官意识》,《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七期。
    韩酉山:《欧阳修颍州聚星堂燕集赋诗考述》,《江淮论坛》1999年第4期。
    黄惠运:《欧阳修与刘敞》,《吉安师专学报》第16卷增刊,1995年11月。
    金启华、谭庆龙:《论欧阳修守滁时的诗文》,《盐城师专学报》1997年第2期。
    金五德:《欧阳修初贬夷陵论》,《吉安师专学报》第17卷第1期,1996年3月。
    李承贵:《欧阳修与佛教——兼论欧阳修佛教观特质及其对北宋儒学的影响》,《现代哲学》2007年第1期。
    黎小瑶:《欧阳修成长于钱惟演手下的思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6期。
    梁德林:《韩愈“以文为戏”论》,《广西师范学院学报》第25卷第1期,2004年1月。
    龙建国、杜道群:《欧阳修词的创作分期及风格嬗变》,《吉安师专学报》第20卷第1期,1999年2月。
    卢宁:《韩柳对文学娱乐功能的认同与发展》,《山西师大学报》第31卷第4期,2004年10月。
    陆扬:《析索亚“第三空间”理论》,《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吕肖奂:《欧阳修对奇险风格的矛盾态度——兼论其对太学体形成的影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8期。
    吕肖奂:《宋代唱和诗的深层语境与创变诗思——以北宋两次白兔唱和诗为例》,《四川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吕肖奂:《宋代同题唱和诗的文化意蕴——以一次有关琵琶演奏的小型唱和为例》,《焦作大学学报》2008年7月第3期。
    马东瑶:《论宋人对“九龄风度”的接受》,《第六届中国宋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成都:四川大学,2009。
    欧明俊:《“追认”与宋词价值重估》,《第六届中国宋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成都:四川大学,2009。
    浅见洋二:《论“诗史”说——“诗史”说与宋代诗人年谱、编年诗文集编纂之关系》,《唐代文学研究》第9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王瑞贤:《从符号学分析:论皮亚杰、维高斯基与伯恩斯坦之研究》,《台湾教育社会学研究》第1卷第2期。
    王水照先生:《<醉翁琴趣外篇>的真伪与欧词的历史定位》,《词学》第13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王水照先生:《学科意识的自觉与学科建立的条件》,《文艺报》2006年7月8日。
    王水照先生:《欧阳修所作范碑尹志被拒之因发覆》,《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王兆鹏:《宋词的口头传播方式初探——以歌妓唱词为中心》,《文学遗产》2004年第6期。
    夏汉宁:《从历代古文选本看欧阳修散文经典化过程》,《第六届中国宋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成都:四川大学,2009。
    (日)小林义广:《欧阳惰与其母郑氏》,《欧阳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商学院,2009。
    萧世民:《论欧阳修之贬滁州》,《吉安师专学报》第18卷第4期,1997年11月。
    谢佩芬:《欧阳修研究论著目录初编》,《国立中央图书馆馆刊》第24卷第2期,1991年12月。
    熊海英:《醉翁亭记与北宋中期的文坛》,《江汉大学学报》第23卷第5期,2004年10月。
    颜崑阳:《宋代“诗词辨体”之论述冲突所显示词体构成的社会文化性流变现象》,《第六届中国宋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成都:四川大学,2009。
    杨挺:《媒介凸显与舆论营构——略论宋代文学传播兴起及其观念自觉》,《第六届中国宋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成都:四川大学,2009。
    (美)宇文所安:《华宴:十一世纪的性别与文体》,上海复旦大学,2007年11月7日。
    张高评:《<诗人玉屑>“意在言外”说述评——以含蓄、寄托、讽兴为核心》,《第六届中国宋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成都:四川大学,2009。
    张海鸥:《宋代三居士名考》,《中山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第39卷。
    张海鸥:《王介甫又称介卿、介父》,《阴山学刊》第14卷第3期,2001年9月。
    张培锋、杨静:《欧阳修“居士”探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31卷第4期。
    张玉璞:《宋代文人”居士”情结的社会文化阐释》,《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张玉璞:《论宋代文人的谪居心态》,《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8期。
    张仲谋:《梅尧臣、欧阳修交谊考辨》,《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
    郑骞:《成府谈词》,《词学》第10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周建渝:《张岱与陶庵梦忆》,国家疆界与文化图像国际会议论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2004。
    周绍萍:《北宋临江刘敞行年和学识考析》,《新余高专学报》第10卷第6期,2005年12月。
    祝尚书:《欧苏手简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3期。
    祝尚书:《论科举与文学关系的层级结构——以宋代科举为例》,《第六届中国宋
    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成都:四川大学,2009。
    李若莺:《唐宋词欣赏架构研究》,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博士论文,1995。
    金传道:《北宋书信研究》,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论文,2008。
    成玮:《北宋前期诗坛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