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战争诗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学界对唐代战争诗的研究开始得比较晚,而且主要研究都在边塞诗上。本论文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对战争诗做更深入的研究,希望能够有所突破。本研究以唐诗中所有与战争有关的诗歌为研究对象,在认真甄选出战争诗以后,对所选的战争诗分类整理,进而研究这些战争诗的艺术特色、时代背景以及思想内容等,以期对唐代战争诗有全新的认识。
     通过作品分析,对唐代战争诗细致分类,本文阐明了唐代战争诗不仅有边塞诗那样高亢激昂、哀而不伤的作品,还有很多作品冷静地叙事、抒情,却饱含着对战争的思考和批判。分析中特别关注了对战争诗中功名意识的分析,以及对有关女性的战争诗的分析。此外,还对战争诗中的历史想象予以研究。本文力求在认真分析唐代战争诗的基础上,分析唐代战争诗如何反映唐代战争,通过唐代战争诗来认识唐代战争。
     本文的研究方法:鉴于以往对唐代战争诗的研究都是纵向研究,本文采取纵横结合、以纵为主的方法开展研究;其次,本文主要采用专题研究;本文还紧紧结合历史,以使论证更加可靠;为使文章能够在论述的时候更为充分、清晰,本文还适当采用了计量法。
     本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对战争诗概念的辨析以及对以往研究成果的回顾与总结。本文认为凡是描写战争场面的诗,以及那些写出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反映由战争牵引出的各种情感,一切和战争有关的活动只要被写进诗里面,都被看作是战争诗。前人对唐代战争诗的研究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至今约八十余年,胡云翼、苏雪林、洪讃等人在唐代战争诗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近现代对唐代战争诗研究较多的著述多出自台湾,大陆学者对唐代战争诗的研究成果寥寥可数。
     第二章是本文对唐代战争诗的概述。在对唐代战争史回顾以后,本文总结了唐代战争诗的总体特征。“安史之乱”前,战争诗以“慷慨”为主要特征;那些经过“安史之乱”诗人的作品具有明显的诗风转变,即由积极向上的诗风而逐渐转为哀伤;“安史之乱”后的战争诗则多了很多现实主义的描写,把战争带给人们的各种影响都表现了出来。
     第三章主要论述唐代战争诗中的功名意识。功名是唐诗里面经常出现的一个词汇,通过对战争诗功名意识的分析,本文认为战争诗对功名不但有颂扬,还有怀疑和否定。对功名的这种态度的变化反映了唐代战争的发展以及唐代人对战争态度的变化。
     第四章研究的主要是有关唐代女性的战争诗。此章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之一。前人研究唐诗中的女性多在闺怨诗上钻研,这种研究和战争诗有相关之处,可是并不能反映唐代女性面对战争的真实状态。本文不但对初盛唐闺怨诗做分析,更重要的是分析唐代中后期大量写实性的战争诗,这些战争诗广泛地描写唐代女性,反映出唐代女性在战争中的真实生活状态。尤其是杜甫笔下的众多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不但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性,更反映了杜甫对国家命运和人民安危的关注。
     第五章是研究唐代战争诗当中的历史想象。历史想象本是历史学研究领域的一种方法,把这种研究方法引入诗歌研究之后,唐代战争诗就有了一个新的研究角度。同时,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历史想象还让唐人的战争诗具有历史深度,启发他们思考战争。
     本文通过以上考察,力图对唐代战争诗的研究有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对以往的研究有所突破和创新,特别是对唐代战争诗的内容和思想有了一个发展的、全新的审视角度。
The educational circles begeins to study the war poetry of Tang Dynasty a little late. And the researchers mainly analyzes poetry of frontier fortress, but not war poetry. This paper tries to do a deeper analysis on the base of former study.All war-related poetries are chosen from "the Collected Poetry of Tang Dynas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fter they have been carefully selected, all of war poetries a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subjects, and then studies their arts features, background, and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so on, it tries to have a new look on war poetry of Tang Dynasty.
     After analyzing these war poetries,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at war poetry of Tang Dynasty possesses not only some excited and indignant and distressed poetries in its former half of times, but also a lot of realistic poetries which are full of war thinking and criticism on war in its left time. It pays much more attentions to the war poetry about the consciousness of fame and female in the war. Furthermore, this paper makes a study on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of war poetry. The paper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war of Tang dynasty on the base of analysis of its war poetry, and make clear the way that used by poets of Tang Dynasty to describe reality.
     The methods of study in this paper:Firstly, knowing that the previous studies are longitudinal ways, this paper takes the method of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integration, and the former is the main one. Secondly, this paper has some special topics which are used to look the development of war poetry of Tang dynasty. Thirdly, this paper is used to link the study with history, which can make the reasoning credible. At last, this paper also uses some statistical data when it is necessary.
     There are five chapters in this paper. Chapter I:making clear the concept of war poetry, review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in the past.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war poetry is an open concept, if a poetry can describe a war, describe the attitude of people, reflect the feeling that comes from war, then it can be called war poetry, no matter this poetry is Realistic or Imagined. The past study about war poetry of Tang dynasty begins at 20's of last century, it has been 80 years from then on, but there are not so much academic achievements. Hu Yunyi, Su Xuelin and Hong Zan are three important researchers during this time. The newest paper on war poetry of Tang dynasty mostly come from Taiwan, mainland researchers always have a few academic publications.
     Chapter II of this article is an overview of war poetry of Tang Dynasty.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war poetry of Tang Dynasty are summarized after a comparatively full review of war in the history in the Tang Dynasty. It is generous as the main feature of war poetry before the rebellion of An and Shi, those poets having the experiences of the rebellion of An and Shi whose works have obvious changes in poetic style, that is from a positive poetry style gradually to a sad one, the poetry after the rebellion of An and Shi is a lot more realistic depictions, the variety of effects which the war brings are demonstrated.
     ChapterⅢof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sciousness of fame in the war poetry of Tang Dynasty. Fame is a recurring word inside Tang vocabulary, through the analysis to the consciousness of fame inside the poetry, the paper thinks that the war poetry of the fame to which is not only praise, but also suspicion and denial. The changing attitude on the fame reflected in the war development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changing attitude of the people to the war as well.
     ChapterⅣof the paper is mainly about women's war poetry, and this chapter is one of the principal innovations of the whole article. Previous studies of women in the war poetry of Tang Dynasty lay stress on the boudoir, which research correlated with war poetry; however, it can not reflect the real status of the female in Tang Dynasty as they face the war. This article not only conducts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on boudoir in early Tang Dynasty, more importantly, it makes a penetrating analysis of the war poetry in a realistically portrait way in middle and late Tang Dynasty, those poetries carries out an extensive description of women, which reflect the women's state of real life in the war, especially the women, as described by Du Fu, had not only reflected the image of the brutality of the war, but also reflected his concerns; on the fate of the country and the safety of the people.
     Chapter V studies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of the war poetry.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s a way of study in history area, after introducing it to the poetry study; Historical Imagination brings a new research perspectiv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not only provides a creative way which makes their work the historical depth, but also inspires them to think of the war.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the paper tries to explore a more in-depth,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to make a breakthrough and innovations on previous research; especially it provides a development, a new examining angle for the contents and thoughts of the Tang Dynasty war poetry.
引文
1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离娄章句上。
    2(清)阮元校刻,《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中华书局2009年版,卷3。
    3(德)克劳塞维茨撰,钮先钟译,《战争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39。
    1李零译注,《孙子译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计篇第1。
    2陈戍国校注,《春秋左传校注》,岳麓书社2006年版,P17。
    3(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2005年版,卷47。
    4《辞海》辞海编纂委员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P3832。
    5《辞源》陆尔奎等编,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P645。
    6胡云翼撰,《唐代的战争文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P220。
    7(德)克劳塞维茨撰,钮先钟译,《战争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20。
    8辛战军译注,《老子译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1章。
    9陈戍国校注,《春秋左传校注》,岳麓书社2006年版,P483。
    1张娣明撰,《三国时代战争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2002年。
    1胡云翼撰,《唐代的战争文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P4。
    2张廷杰撰,《宋夏战事诗题材分析》,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03,(4)P4。
    3胡大浚撰,《边塞诗之涵义与边塞诗的繁荣》,《唐代边塞诗研究论文选粹》甘肃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4胡大浚撰,《边塞诗之涵义与边塞诗的繁荣》,《唐代边塞诗研究论文选粹》甘肃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5洪讃撰,《唐代战争诗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版,P4。
    1阎福玲撰,《边塞诗及其特质新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2(明)张之象撰,(日)中岛敏夫整理,《唐诗类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1胡云翼撰,《唐代的战争文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P268。
    2苏雪林撰,《唐诗概论》,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P49。
    3苏雪林撰,《唐诗概论》,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P52。
    1(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2江守德撰,《中国战争诗歌》,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1程彦霞撰,《试论陈元光的战争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文学评论》2006,(12)。
    2(清)阮元校刻,《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中华书局2009年版,卷11。
    3卢晓河撰,《南朝战争诗风格论》,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杜版)2000,(5)。
    4胡大雷撰,《中古纪实性战争诗》,《古典文学知识》1997,(5)。
    1这个数字同《旧唐书》上的数字相同。
    1刘长卿《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储仲君编年笺注,《刘长卿诗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P287。
    1(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卷56。
    1李世民《幸武功庆善宫》,吴云、冀宇校注,《唐太宗全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P21。
    2李世民《经破薛举战地》,吴云、冀宇校注,《唐太宗全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P25。
    3李世民《还陕述怀》,吴云、冀宇校注,《唐太宗全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P29。
    4李世民《伤辽东战亡》,吴云、冀宇校注,《唐太宗全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P71。
    5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吴云、冀宇校注,《唐太宗全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P14。
    6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吴云、冀宇校注,《唐太宗全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P14。
    1见(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卷200,唐高宗龙朔二年(662)事。
    2见陈尚君编,《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992年版。
    3(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784,后二句作“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4(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卷216。
    5骆宾王《在军登城楼》,谌东飚校点,《骆宾王集》,岳麓书社2001年版,P37。
    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57年版,卷190上。
    2杜甫《前出塞九首》,(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979年版,卷2。
    3(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57年版,卷110。
    1储光羲《同诸公秋日游昆明池思古》,(唐)储光羲撰,《储光羲诗集》,上海古籍1992年版,卷3。
    2周勋初撰,《高适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P77。
    3(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卷217。
    4刘湾《云南曲》,(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196。
    1魏征《述怀》,一作《出关》,《魏郑公集》,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P45。
    2王宏《从军行》,(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38。
    3杨炯《从军行》,谌东飚校点,《杨炯集》,岳麓书社2001年版,P15。
    1刘知几《郊庙歌辞·仪坤庙乐章·安和》,(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94。
    2崔湜《塞垣行》一作崔融诗,(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54。
    3张宣明《使至三姓咽面》,(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113。
    4陈子昂《感遇》之三十四,《陈拾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P9。
    1袁瓘《鸿门行》,(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120。
    2李颀《塞下曲》,《李颀集》,明铜活字印本,卷下。
    1曹植《白马篇》,黄节注,《曹子建诗注》(外三种),中华书局2008年版。P106。
    2(唐)王昌龄撰,李云逸注,《王昌龄诗注》,上海古籍出版1984年版,P148。
    3张柬之《出塞》,(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99。
    1刘永济撰,《唐人绝句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P40。
    1杜甫《悲青坂》,(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卷4。
    2杜甫《悲陈陶》,(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卷4。
    1杜甫《哀王孙》,(清)仇兆鏊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卷4。
    2张巡《守睢阳作》,(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158。
    3韦应物《睢阳感怀》,(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191。
    1戴叔伦《女耕田行》,蒋寅校注,《戴叔伦诗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P179。
    2杜甫《对雪》,(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卷4。
    3(唐)杜甫撰,(清)杨伦笺注,《杜诗镜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P125。
    1杜甫《塞芦子》,(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卷4。
    1李白《塞下曲六首》,詹锳撰,《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卷3。
    2李白《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詹锳撰,《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卷15。
    3詹锳撰,《李白诗文系年》,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P71。
    4(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57年版,卷103。
    5(周)姜子牙撰,徐玉清、王国民注译,《六韬》,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P71。
    6李白《古风》十四,詹锳撰,《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卷2。
    7李白《古风》三十四,詹镁撰,《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卷2。
    8李白《书怀赠南陵常赞府》,詹锳撰,《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卷11。
    1李白《登高丘而望远》,詹锳撰,《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卷4。
    2李白《古风》其十九,詹锳撰,《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卷2。
    3李白《猛虎行》(一作《猛虎吟》),詹锳撰,《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卷6。
    4李白《扶风豪士歌》,詹锳撰,《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卷6。
    5李白《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詹锳撰,《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卷10。
    1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詹锳撰,《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卷7。
    2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詹锳撰,《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卷10。
    3李白《出自蓟北门行》,詹锳撰,《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卷5。
    1李白《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詹镁撰,《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卷19。
    1岑参《行军二首(时扈从在凤翔)》,廖立笺注,《岑嘉州诗笺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卷4。
    2岑参《银山碛西馆》,廖立笺注,《岑嘉州诗笺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卷2。
    3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廖立笺注,《岑嘉州诗笺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卷2。
    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57年版,卷19上。
    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57年版,卷20。
    3(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57年版,卷20。
    4杜甫《三绝句》,(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卷14。
    5杜荀鹤《题所居村舍》,(唐)杜荀鹤撰,《杜荀鹤文集》,宋蜀刻本唐人集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卷2。
    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57年版,卷13。
    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57年版,卷19下。
    3(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57年版,卷19下
    4孟郊《伤春》,郝世峰笺注,《盂郊诗集笺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卷3。
    5陈羽《梁城老人怨》一作司空曙诗,(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293。
    6贯休《边上作三首》,(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827。
    1曹邺《蓟北门行》,(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593。
    2杜荀鹤《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杜荀鹤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卷2。
    3(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卷56。
    1杜荀鹤《山中寡妇》,《杜荀鹤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卷1。
    2(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吕友仁整理,《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P421。
    3裴说《旅行闻寇》,(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720。
    4杜光庭《景福中作(一作郑遨诗)》,(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854。
    5孟郊《杀气不在边》,郝世峰笺注,《孟郊诗集笺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卷1。
    1白居易《长恨歌》,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卷12。
    2张祜《华清宫和杜舍人》,尹占华校注,《张祜诗集校注》,巴蜀书社2007年版,卷10。
    3杜牧《咏歌圣德远怀天宝因题关亭长句四韵》,吴在庆校注,《杜牧集系年校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卷4。
    1万齐融《仗剑行》,(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117。
    2张蠙《吊万人冢》,《张象文诗集》,《续修四库全书》清抄本,卷3。
    3曹松《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717。
    4孟郊《吊国殇》,郝世峰笺注,《孟郊诗集笺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卷10。
    5刘驾《出塞》,(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18。
    6张籍《塞下曲》,李冬生注,《张籍集注》,黄山书社1989年版,P57。
    7马戴《塞下曲》,杨军、戈春源注,《马戴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P35。
    8张祜《悲纳铁》,尹占华校注,《张祜诗集校注》,巴蜀书社2007年版,P237。
    1贯休《古塞下曲七首》,(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830。
    2王建《早发金堤驿》,尹占华校注,《王建诗集校注》,巴蜀书社2006年版,卷1。
    3王建《辽东行》,尹占华校注,《王建诗集校注》,巴蜀书社2006年版,卷1。
    4韦庄《悯耕者》,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P385。
    5王贞白《金陵》,(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701。
    6张叔卿《流桂州》,(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272。
    7李白《胡无人》,詹锳撰,《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卷2。
    1僧贯休《胡无人行》,(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20。
    2苏拯《古塞下》,(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718。
    3邵谒《战城南》,(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605。
    4于濆《戍卒伤春》,毛水清、梁超然注,《于濆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P28。
    1杨炯《出塞》,谌东飚校点,《杨炯集》,岳麓书社2001年版,卷2。
    2任文京撰,《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P98。
    1王维《少年行四首》,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卷1。
    2归处讷《代村妇咏边将》,《全唐诗续遗补》卷9,见陈尚君编,《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992年版。
    1温庭筠《伤温德彝》,刘学锴校注,《温庭筠全集校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P453。
    2(唐)温庭筠撰,刘学锴校注,《温庭筠全集校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P453。
    3张蠙《吊万人冢》,《张象文诗集》,《续修四库全书》清抄本,卷3。
    4杜荀鹤《塞上伤战士》,《杜荀鹤文集》,宋蜀刻本唐人集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卷3。
    5僧贯休《胡无人行》,(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20。
    6曹松《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717。
    1于消《戍卒伤春》,毛水清、梁超然注,《于濆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P28。
    1(宋)郭茂倩撰,《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P271。
    2唐太宗《饮马长城窟行》,吴云、冀宇校注,《唐太宗全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P14。
    1王翰《饮马长城窟行》,(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20。
    2王建《饮马长城窟行》,尹占华校注,《王建诗集校注》,巴蜀书社2006年版,P32。
    1(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2005年版,卷47。
    2(南朝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2005年版,卷47。
    1祖咏《望蓟门》,(唐)祖咏撰,《祖咏集》,国家图书馆藏明铜活字印本胶片。
    2高适《塞下曲》,刘开扬编年笺注,《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P269。
    3张宣明《使至三姓咽面》,(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113。
    4杨炯《从军行》,谌东飚校点,《杨炯集》,岳麓书社2001年版,P15。
    5宋之问《送朔方何侍郎》,(明)张逊业编,《宋之问集》,明嘉靖黄埻刻本,卷下。
    6钱起《送张管书记(一作送张管记从军)》,王定璋校注,《钱起诗集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5。
    7(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2005年版,P2235。
    1(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2005年版,P2250。
    2李昂《从军行》,(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120。
    3王维《送张判官赴河西》,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卷4。
    4李白《塞下曲六首》,詹锳撰,《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卷3。
    5李白《送张遥之寿阳幕府》,詹锳撰,《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卷14。
    6韩翃《送刘将军》,《韩君平集》,明万历四十一年江元禔刻本,卷下。
    7僧贯休《胡无人行》,(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20。
    8陈子昂《感遇》之三十四,(唐)陈子昂撰,《陈拾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1。
    9王维《老将行》,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卷2。
    10李白《古风》其六,詹锳撰,《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卷2。
    11温庭筠《伤温德彝》,刘学锴校注,《温庭筠全集校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P453。
    12陈陶《塞下曲》,(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745。
    1王维《少年行四首》,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卷1。
    2李白《出自蓟北门行》,詹锳撰,《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卷5。
    3张仲素《塞下曲五首》,(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367。
    4(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2005年版,卷96。
    5李白《塞下曲六首》,詹锳撰,《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卷3。
    6孟郊《猛将吟》,郝世峰笺注,《孟郊诗集笺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卷1。
    1当时已有数位辞世
    2陈子昂《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陈拾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卷2。
    3袁瓘《鸿门行》,(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120。
    4高适《塞下曲》,刘开扬编年笺注,《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P269。
    5王维《少年行四首》,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卷1。
    6李益《送柳判官赴振武》,(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283。
    1(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2005年版,卷23。
    2(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2005年版,卷55。
    3(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2005年版,P2227。
    1魏征《述怀》,一作《出关》,《魏郑公集》,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P45。
    2王昌龄《少年行二首》,李云逸注,《王昌龄诗注》,上海古籍出版1984年版,卷1。
    3薛奇童《塞下曲》,(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202。
    4李益《塞下曲》,(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283。
    5(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2005年版,卷24。
    6(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2005年版,卷47。
    1(战国)公羊高撰,王维堤、唐书文校,《公羊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P254。
    2王维《老将行》,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P148。
    3温庭筠《塞寒行》,刘学锴校注,《温庭筠全集校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P77。
    1陈戍国校注,《春秋左传校注》,岳麓书社2006年版,P668。
    1(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2005年版,P1548。
    2(春秋)孔子撰,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P166。
    3屈原《离骚》,(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卷1。
    4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P109。
    1(英)柯林·威尔森撰,杜新宇译,《心理学的新道路:马斯洛和后弗洛伊德主义》,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P138。
    2(英)柯林·威尔森撰,杜新宇译,《心理学的新道路:马斯洛和后弗洛伊德主义》,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P139。
    3(美)戈希尔撰,吕明、陈红雯译,《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P37。
    4(美)戈希尔撰,吕明、陈红雯译,《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P41-P42。
    1王立文、郝明撰,《报恩知遇与唐代侠文化精神》,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2王立文、郝明撰,《报恩知遇与唐代侠文化精神》,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1王立文撰,《不受恩报与受恩必报——恩报伦理与侠文学主题》,《通俗文学评论》1996,(4)。
    2王立文、郝明撰,《报恩知遇与唐代侠文化精神》,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3李白《塞下曲六首》,詹锳撰,《李白诗文系年》,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卷3。
    1(宋)王溥撰,《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P1569。
    2卢照邻《结客少年场行》,李云逸校注,《卢照邻集校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卷1。
    3(清)董诰等撰,《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P20。
    1(宋)王钦若等撰,周勋初校订,《册府元龟》,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P1247。
    2《木兰辞》,(宋)郭茂倩撰,《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卷25。
    3王孝贵、龚泽琪撰,《中国古代军人待遇史》,海潮出版社2005年版,P284。
    4(唐)杜佑撰,《通典》,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P193。
    5(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卷192。
    6钱大群撰,《唐律疏议新证》,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P48。
    7(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中华书局1992年版,P150。
    1(清)沈德潜撰,周准校,《明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P116。
    1乔以钢撰,《中国女性文学——乔以钢自选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57。
    2(德)黑格尔撰,朱光潜译,《美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P327。
    3苏颋《山鹧鸪》,《苏颋硕集》,明铜活字印本,卷下。
    4俞陛云撰,《诗境浅说续编》,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社1950年版,P55。
    1颜学军撰,《论哈代的战争诗》,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2(后晋)刘晌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57年版,卷120。
    3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158。
    4李白《子夜吴歌》,詹锳撰,《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卷6。
    5李白《豫章行》,詹锳撰,《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卷5。
    6(宋)郭茂倩撰,《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P253。
    1刘湾《云南曲》,(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196。
    1施肩吾《望夫词二首》,(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494。
    1马戴《征妇叹》,杨军、戈春源注,《马戴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P65。
    2韩愈《汴州乱二首》,钱仲联集释,《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卷1。
    3张籍《征妇怨》,李冬生注,《张籍集注》,黄山书社1989年版,P29。
    4王建《送衣曲》,尹占华校注,《王建诗集校注》,巴蜀书社2006年版,卷2。
    5王建《思远人》,尹占华校注,《王建诗集校注》,巴蜀书社2006年版,卷3。
    1(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唐)陆德明音义,(清)阮元撰,王国维校并跋,《监本附音春秋公羊注疏》,清嘉庆二十年南昌府学刻,卷16。
    2白居易《新乐府序》
    3白居易《寄唐生》,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卷1。
    1白居易《新丰折臂翁》,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卷3。
    2杜甫《兵车行》,(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卷2。
    3白居易《长恨歌》,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卷12。
    4元稹《织妇词》,冀勤点校,《元稹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P260。
    1(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P894。
    2杜甫《负薪行》,(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卷15。
    3侯氏《绣龟形诗》,(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799。
    4裴羽仙《哭夫二首》,(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801。
    5陈玉兰《寄夫人》,(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799。
    1(五代)孙光宪撰,林艾园校点,《北梦琐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P47。
    2颜廷亮、赵以武撰,《秦妇吟研究汇录》,上海占籍出版社1990年版。
    3张学松撰,《秦妇吟研究述略》,《天中学刊》2000,(1)。
    1张学松撰,《<秦妇吟>主旨新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6)。
    2唐韵撰,《<秦妇吟>情韵结构探微》,青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2002,(2)。
    3刘波撰,《韦庄<秦妇吟>之女性主义解析》,兰州学刊2006,(4)。
    4张学松撰,《论中国古代第一篇小说化长诗<秦妇吟>》,中州学刊2006,(6)。
    5张学松撰,《论中国古代第一篇小说化长诗<秦妇吟>》,中州学刊2006,(6)。
    6韦庄《秦妇吟》,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P315。
    1(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卷225。
    1白居易《长恨歌》,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卷12。
    2杜甫《兵车行》,(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卷2。
    1杜甫《垂老别》,(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卷7。
    2梁启超的《情圣杜甫》是1922年5月21日为诗学研究会讲演稿,原刊于1922年5月28-29日《晨报副镌》。
    1杜甫《又呈吴郎》,(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卷20。
    2杜甫《无家别》,(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卷7。
    1杜甫《负薪行》,(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卷15。
    1杜甫《虎牙行》,(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卷20。
    2杜甫《新婚别》,(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卷7。
    1杜甫《三绝句》,(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卷14。
    2(清)浦起龙撰,《读杜心解》,中华书局1961年版,P848。
    3(唐)杜甫撰,(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卷7。
    1梁启超的《情圣杜甫》是1922年5月21日为诗学研究会讲演稿,原刊于1922年5月28-29日《晨报副镌》。
    2关于杜甫的这些情况,本文主要参考韩成武先生《杜甫诗全译》及《诗圣:忧患世界中的杜甫》等书,以及《旧唐书·杜甫传》中的相关记载等。
    1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卷8。
    2杜甫《江村》,(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卷9。
    3杜甫《抒怀》,(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卷5。
    1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清)仇兆鳌注,《杜诗洋注》,中华书局]979年版,卷11。
    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57年版,卷195。
    1杜甫《即事》,(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卷7。
    1(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卷196。
    2(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卷213。
    3(清)董诰等撰,《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P244。
    4(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卷214。
    5杜甫《警急》,(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卷12。
    6杜甫《喜闻盗贼总退口号五首》,(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卷21。
    7杜甫《伤春五首》,(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卷13。
    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卷10。
    1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卷1。
    2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卷4。
    3杜甫《兵车行》,(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卷2。
    1杜甫《春望》,(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卷4。
    2杜甫《羌村三首》,(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卷5。
    3杜甫《曲江二首》,(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卷6。
    1(后晋)刘响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57年版,卷190下。
    2杜甫《百忧集行》,(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卷10。
    3杜甫《三绝句》,(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卷14。
    4杜甫《秋日荆南抒怀三十韵》,(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卷21。
    5杜甫《奉赠李八丈判官矄》,(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卷23。
    6杜甫《对雪》,(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卷4。
    1(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P263-P264。
    1郭绍虞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2郭绍虞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P139。
    3郭绍虞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P139。
    1张籍《山头鹿》,李冬生注,《张籍集注》,黄山书社1989年版,P74。
    2张籍《邻妇哭征夫》,李冬生注,《张籍集注》,黄山书社1989年版,P257。
    1王建《凉州行》,尹占华校注,《王建诗集校注》,巴蜀书社2006年版P1。
    2张籍《妾薄命》,李冬生注,《张籍集注》,黄山书社1989年版,P66。
    1王学典撰,《史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P12。
    2杜维运撰,《史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P150。
    3王学典撰,《史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P8。
    4(清)王夫之撰,《读通鉴论》,岳麓书社1988年版,P733。
    5王学典撰,《历史是怎样被叙述的?》,《中国学者心中的科学·人文卷》,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P56。
    6钱钟书撰,《管锥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P166。
    1(英)柯林伍德撰,何兆武、张文杰译,《历史的观念》,商务印书1997年版,P275。
    2(南朝梁)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P493。
    3(梁)钟嵘撰,周振甫译注,《诗品译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P16。
    4(梁)钟嵘撰,周振甫译注,《诗品译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P77。
    1杜维运撰,《史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P150。
    2(南朝梁)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P614。
    1王学典撰,《史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P209。
    1任文京撰,《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P31。
    1杨炯《紫骝马》,谌东飚校点,《杨炯集》,岳麓书社2001年版,P17。
    2王维《使至塞上》,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卷2。
    1(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2005年版,P2197。
    1(明)唐汝询撰,王振汉点校,《唐诗解》,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P647。
    2王易从《临高台》,(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99。
    1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之二,詹锳撰,《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卷7。
    2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之十一,詹锳撰,《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卷7。
    1(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卷219。
    2张籍《永嘉行》,(唐)张籍撰,李冬生注,《张籍集注》,黄山书社1989年版,P42。
    3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詹锳撰,《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卷7。
    1钱起《广德初銮驾出关后登高愁望二首》其一,王定璋校注,《钱起诗集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P12。
    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57年版,卷11。
    3张籍《没蕃故人》,(唐)张籍撰,李冬生注,《张籍集注》,黄山书社1989年版,P158。
    1于濆《边游录戍卒言》,毛水清、梁超然注,《于濆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P15。
    1(宋)郭茂倩撰,《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P207。
    2李白《胡无人》,詹锳撰,《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卷3。
    1(宋)郭茂倩撰,《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P152。
    2(宋)郭茂倩撰,《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154。
    1杨炯《战城南》,谌东飚校点,《杨炯集》,岳麓书社2001年版,P17。
    2卢照邻《战城南》,李云逸校注,《卢照邻集校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P101。
    3(唐)曹邺撰,梁超然、毛水清注,《曹邺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P12。
    4邵谒《战城南》,龙思谋注译析,《邵谒诗注译析》,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P30。
    1源乾曜《奉和圣制送张尚书巡边》,(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107。
    2崔日用《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46。
    3徐知仁《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卷111。
    4李白《赤壁歌送别》,詹锳撰,《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卷7。
    1(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2005年版,P931。
    2此诗在《全唐诗补编》中一作陶翰诗。(唐)常建撰,(明)毛晋编,《常建诗集》,清初毛氏汲古阁刻本,卷2。
    3傅璇琮撰,《唐代诗人丛考》,中华书局1980年版,P92。
    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57年版,卷93。
    (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唐)陆德明音义,(清)阮元撰,王国维校并跋,《监本附音春秋公羊注疏》,清嘉庆二十年南昌府学刻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春秋)孔子撰,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战国)公羊高撰,王维堤、唐书文校,《公羊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陈戍国校注,《春秋左传校注》,岳麓书社2006年版
    (春秋)老子撰,辛战军译注,《老子译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吕友仁整理,《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清)阮元校刻,《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中华书局2009年版
    (清)阮元校刻,《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中华书局2009年版
    (宋)王溥撰,《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
    (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57年版
    (清)王夫之撰,《读通鉴论》,岳麓书社1988年版
    (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中华书局1992年版
    (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
    (唐)杜佑撰,《通典》,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2005年版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2005年版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2005年版
    (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2005年版
    (战国)孙子撰,李零译注,《孙子译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
    (周)姜子牙撰,徐玉清、王国民注译,《六韬》,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清)彭定求等撰,《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清)沈德潜撰,周准校,《明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刘永济撰,《唐人绝句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清)董诰等撰,《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
    (宋)郭茂倩撰,《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
    陈尚君编,《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992年版
    (明)张之象撰,(日)中岛敏夫整理,《唐诗类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宋)王钦若等撰,周勋初校订,《册府元龟》,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
    (唐)宋之问撰,(明)张逊业编,《宋之问集》,明嘉靖黄埻刻本
    (唐)韩翊撰,《韩君平集》,明万历四十一年江元禔刻本
    (唐)祖咏撰,《祖咏集》,明铜活字印本
    (唐)苏颋撰,《苏颋硕集》,明铜活字印本
    (唐)李颀撰,《李颀集》,明铜活字印本
    (唐)常建撰,(明)毛晋编,《常建诗集》,清初毛氏汲古阁刻本
    (唐)张蠙撰,《张象文诗集》,《续修四库全书》清抄本
    (唐)魏征撰,《魏郑公集》,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唐)杜甫撰,(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唐)杜荀鹤撰,《杜荀鹤文集》,宋蜀刻本唐人集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唐)高适撰,刘开扬编年笺注,《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唐)元稹撰,冀勤点校,《元稹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
    (唐)曹邺撰,梁超然、毛水清注,《曹邺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唐)于濆撰,毛水清、梁超然注,《于濆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唐)王昌龄撰,李云逸注,《王昌龄诗注》,上海古籍出版1984年版
    (唐)韩愈撰,钱仲联集释,《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唐)马戴撰,杨军、戈春源注,《马戴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唐)张籍撰,李冬生注,《张籍集注》,黄山书社1989年版
    (唐)邵谒撰,龙思谋注译析,《邵谒诗注译析》,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唐)陈子昂撰,《陈拾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唐)储光羲撰,《储光羲诗集》,上海古籍1992年版
    (唐)钱起撰,王定璋校注,《钱起诗集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唐)戴叔伦撰,蒋寅校注,《戴叔伦诗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唐)李白撰,詹锳撰,《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唐)刘长卿撰,储仲君编年笺注,《刘长卿诗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
    (唐)王维撰,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
    (唐)杜甫撰,(清)杨伦笺注,《杜诗镜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唐)卢照邻撰,李云逸校注,《卢照邻集校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
    (唐)骆宾王撰,谌东飚校点,《骆宾王集》,岳麓书社2001年版
    (唐)杨炯撰,谌东飚校点,《杨炯集》,岳麓书社2001年版
    (五代)韦庄撰,聂安福笺注,《韦庄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唐)孟郊撰,郝世峰笺注,《孟郊诗集笺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唐)岑参撰,廖立笺注,《岑嘉州诗笺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
    (唐)李世民撰,吴云、冀宇校注,《唐太宗全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唐)王建撰,尹占华校注,《王建诗集校注》,巴蜀书社2006年版
    (唐)白居易撰,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
    (唐)温庭筠撰,刘学锴校注,《温庭筠全集校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
    (唐)张祜撰,尹占华校注,《张祜诗集校注》,巴蜀书社2007年版
    (魏)曹植撰,黄节注,《曹子建诗注》(外三种),中华书局2008年版
    (唐)杜牧撰,吴在庆校注,《杜牧集系年校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
    俞陛云撰,《诗境浅说续编》,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社1950年版
    (南朝梁)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清)浦起龙撰,《读杜心解》,中华书局1961年版
    (五代)孙光宪撰,林艾园校点,《北梦琐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梁)钟嵘撰,周振甫译注,《诗品译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
    (明)唐汝询撰,王振汉点校,《唐诗解》,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郭绍虞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詹锳撰,《李白诗文系年》,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周勋初撰,《高适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苏雪林撰,《唐诗概论》,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胡云翼撰,《唐代的战争文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钱钟书撰,《管锥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
    傅璇琮撰,《唐代诗人丛考》,中华书局1980年版
    洪讃撰,《唐代战争诗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版
    颜廷亮、赵以武撰,《秦妇吟研究汇录》,上海占籍出版社1990年版
    王学典撰,《历史是怎样被叙述的?》,《中国学者心中的科学·人文卷》,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乔以钢撰,《中国女性文学——乔以钢白选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任文京撰,《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王孝贵、龚泽琪撰,《中国古代军人待遇史》,海潮出版社2005年版
    杜维运撰,《史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钱大群撰,《唐律疏议新证》,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王学典撰,《史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汪守德撰,《中国战争诗歌》,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德)黑格尔撰,朱光潜译,《美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英)柯林伍德撰,何兆武、张文杰译,《历史的观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英)柯林·威尔森撰,杜新宇译,《心理学的新道路:马斯洛和后弗洛伊德主义》,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
    (德)克劳塞维茨撰,钮先钟译,《战争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戈希尔撰,吕明、陈红雯译,《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张娣明撰,《三国时代战争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2002年
    胡大浚撰,《边塞诗之涵义与边塞诗的繁荣》,《唐代边塞诗研究论文选粹》甘肃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王立文撰,《不受恩报与受恩必报——恩报伦理与侠文学主题》,《通俗文学评论》1996,(4)
    胡大雷撰,《中古纪实性战争诗》,《古典文学知识》1997,(5)
    阎福玲撰,《边塞诗及其特质新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张学松撰,《秦妇吟研究述略》,《天中学刊》2000,(1)
    卢晓河撰,《南朝战争诗风格论》,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杜版)1996,(5)
    颜学军撰,《论哈代的战争诗》,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张学松撰,《(秦妇吟>主旨新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6)
    唐韵撰,《(秦妇吟)情韵结构探微》,青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2002,(2)
    张廷杰撰,《宋夏战事诗题材分析》,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03,(4)
    王立文、郝明撰,《报恩知遇与唐代侠文化精神》,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刘波撰,《韦庄(秦妇吟>之女性主义解析》,兰州学刊2006,(4)
    张学松撰,《论中国古代第一篇小说化长诗(秦妇吟)》,中州学刊2006,(6)
    程彦霞撰,《试论陈元光的战争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文学评论》2006,(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