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礼制建筑考古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先秦时期的礼制建筑是人们举行崇拜、祭祀等活动期望与祖先和神灵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场所,不仅代表了当时最高级别的建筑技术水平,产生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布局规划思想,也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舞台之一,是复原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实物资料。
     自考古学在中国出现以来,礼制建筑就是考古发掘和研究的重要对象,近年的考古发掘中,先秦时期的礼制建筑遗迹层出不穷,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为进行该阶段礼制建筑的综合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利用的材料。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多有关于古代建筑和礼仪制度的记载,民族学的材料也为研究古代的祭祀内容和思想提供了佐证,这些都为对先秦时期的礼制建筑进行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目前,学术界对于我国古代礼制建筑的研究,主要偏重于对某一类型或者某一具体时段的礼制建筑进行形制和功能的论述,又以对汉唐及之后历史阶段的探讨最为热烈,而对先秦时期的礼制建筑关注较少,对整个先秦阶段礼制建筑的系统研究尚属空白,对其在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以及相互间承继关系的讨论也属薄弱环节,甚至先秦时期礼制建筑的概念如何界定、性质如何划分、具体包括哪些类型的建筑遗迹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所以,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先秦时期的礼制建筑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条件已经具备,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本文的主体共分九大部分。
     首先是绪论,包括礼制建筑概念的辨析,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先秦礼制建筑的发现与研究概况,与礼制有关的其他建筑形式的发现与研究成果。对礼制建筑概念的界定是本文论述的起点和基础,也是贯穿全文的总纲领,因此这一部分中先将建筑史学界和考古学研究中各种不同的礼制建筑概念作了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笔者对先秦时期礼制建筑的定义,即由国家主持建造,供统治者使用的,体现统治者身份和地位的以明礼乐、宣教化为目的的建筑设施,其所包括的建筑类型,狭义上来讲有宫庙、祭坛和祭祀坑,广义上还包括城址和墓葬,本文论述的是狭义的礼制建筑。为综合考察礼制建筑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本文的研究对象包括史前时期的原始宗教遗迹、距今约5000-4000年时的礼仪性建筑、夏商西周的礼治建筑以及东周时期的礼制建筑。接下来是对本文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的介绍。然后以1949年和1978年两个时间点为界,把对先秦时期礼制建筑的考古发掘与科学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对每一阶段的主要田野工作和研究成果作了简要述评。城址和墓葬虽然不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但也属广义的礼制建筑范畴,对它们的研究也促进了宫殿、宗庙等狭义礼制建筑研究的深入,因此本文把先秦时期城址和墓葬的研究成果也作了概述。
     第一章是史前时期的原始宗教遗迹,即礼制建筑的前身,亦可称为前礼制建筑。因学术界对这一建筑形式有不同的称谓,本章首先对定名为“原始宗教遗迹”的过程作了说明,并借鉴宗教学的研究成果把考古发掘的史前时期的原始宗教遗迹分为自然崇拜遗迹和祖先崇拜遗迹两大类,自然崇拜遗迹根据崇拜和祭祀对象的不同,又可细分为土地崇拜遗迹、动物崇拜遗迹和天神崇拜遗迹,然后是对每一种类的原始宗教遗迹的梳理和论述。
     第二章是距今5000-4000年左右时的礼仪性建筑以及这一时期的原始宗教遗迹。礼仪性建筑既是原始宗教遗迹的最高发展形态,同时又是后世礼制建筑的萌芽,故亦可称为准礼制建筑。礼仪性建筑主要包括史前城址中的大型房屋建筑遗迹和各地发现的形制各异的祭坛,另外红山文化的东山嘴石砌建筑和牛河梁“女神庙”遗址由于具有特殊的文化属性,故单独作了论述。同时这一时期的中小型原始宗教遗迹仍然存在并继续向前发展,与前一阶段相比不仅数量大增,还出现了与当时的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新特点。
     第三章是夏商西周时期的礼治建筑,即礼制建筑的早期发展形态,主要包括大型的宫殿宗庙建筑以及一些规格较高的祭祀遗迹。本章以时代为序对夏商西周时期王国和方国都城遗址中的礼治建筑做了梳理,对每座礼治建筑的性质等问题作了论述。
     第四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制建筑,从这一阶段起,我国古代的礼制建筑也进入了与汉唐时期礼制建筑相衔接的发展轨迹。由于东周时期的都城遗址经过科学发掘的仅占少数,大部分都城内的礼制建筑仅能根据相关的迹象作出推测和初步的分析,故本章主要选取了内涵比较清楚的东周城址内的礼制建筑遗迹进行了论述。
     第五章是先秦礼制建筑的布局与规划思想。从考古发掘的遗迹现象以及古代文献对先秦时期建筑的记载中,笔者提炼出六点先秦礼制建筑的规划设计思想,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贵中尚左的尊卑观,中轴对称的建筑格局,近山傍水、便民利君、兼顾实用与审美的思想,辨正崇方的科学追求以及前朝后寝、左庙右宫的礼制建筑格局,并对传统的“左祖右社”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这六点布局与规划思想来源于人们的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反过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第六章是对先秦礼制建筑营建技术的全方位解析。依据礼制建筑的建造形式,先秦阶段的礼制建筑可分为房屋型礼制建筑和非房屋型礼制建筑,房屋型礼制建筑主要包括宫殿和宗庙建筑以及史前阶段承担礼仪功能的大房子等,非房屋型礼制建筑主要包括祭坛、祭祀坑等,两者相较,房屋型礼制建筑是人类追求先进建筑技术的主要着力点,非房屋型礼制建筑的建造技术比较简单且多从属于房屋型礼制建筑,所以本章对建筑技术的分析以房屋型礼制建筑为主。主要包括祭坛和建筑台基的夯筑技术、房屋墙体的建造技术、柱洞与柱础的演变、地面和墙面的处理、房顶的结构和瓦的使用以及排水设施等。
     第七章是对先秦礼制建筑所反映的社会政治背景的分析。史前时期原始宗教遗迹和礼仪性建筑所反映的社会演进模式可分为原始宗教主导型和王权军权主导型两种主要类型,分别以燕辽地区、太湖地区和中原地区、海岱地区的史前文化为代表。进入历史时期,礼制建筑则成为王权和族权、神权博弈的主要场所,夏商时期宗庙建筑的地位要高于宫殿建筑,反映出王权受制于族权和神权的史实,从商代后期开始,王权的地位逐渐加强,到周代尤其是东周时,王权取得了对族权和神权的压倒性胜利,反映在礼制建筑上就是宫殿建筑的地位明显高过宗庙建筑。
     最后的结语部分,是对前文内容的概括和总结,并指出了论文的不足之处以及将来的研究设想。
The ritual buildings in the Pre-Qin dynasty were the principal place for worship of people. And they were also a place to communicate and exchange with the ancestors. They not only represented the superlative degree of the architecture technology in that time whose programming thought bring deep influence to the aftertime but also were the greatest stages of the political life. They are important practicality materials for us to rebound and research the ancient society.
     Since the appearance of archaeology in China, ritual buildings have been an important research object. In the archaeology excavation of resent years, the ritual buildings emerged in endlessly, numerously and distributed widely which provide rich and useful stuffs to the research of the Pre-Qin dynasty. In the historical literatures of China, there are lots records of the ancient architectures and protocol. Beside, the materials in ethnology provide support for our research of ancient sacrifice and thought. Both two lays ground work to the lucubration of the ritual buildings of Pre-Qin period.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about the ritual buildings in our county is emphasis on a type or the form and function of a specific time which is warmest in the time of Han to Tang and less to that of the Pre-Qin period. Beside, people also paid less attention to the heritage relationship of one stage to anther. Even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the measure of characters and the including of the types to the Pre-Qin period are still inconformity. Thus we have possessed the qualification to the systematic research of ritual buildings of Pre-Qin period and this task also needs our research earnestly.
     The main body of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nine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is Introduction which includes the discrimination of the concept of ritual buildings, the investigated object, method and purpose of the paper. Beside the discovery and research survey of the ritual buildings in Pre-Qin period and other production of the architecture concerning about protocol are discussed either. The defining of the concept of ritual buildings are the base and jumping-off point and the top outline of the paper. Thus this part analyzes the different concepts of ritual buildings in the area of architecture history and archaeology at first. Then the author advances the definition of ritual buildings in Pre-Qin period on the base of the part above. The definition is that the architectures are built by the country, used by the rulers, represented the identity and position of the rulers to explicit music and courtesy and to announce the education. Narrowly speaking, the types of the architectures include palace temples, altar and sacrificing holes. Generally speaking, they also include the city sites and graves. This paper discourses upon the narrow part. To review the proven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itual buildings in an integrate way; the research objects of this paper includes the site of the ancient religion prehistorically which were the cermonious buildings that has been 5000-4000 years from now on or in Xia,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Next, the research purpose and methods of this paper are introduced. In the following, the author sets off the excavating and research achievement into three stages and shortly comments the field work and research achievement of every stage. Although the paper do not pay the main attention on the city sites and graves, the researches of them are also belongs to the generalized part of the research and still increases the deeper research of the narrow ritual buildings in the part of palaces and temples. For those reasons, this part are summarized either.
     Chapter one talks about the primitive religion site that is the predecessor of the ritual buildings which could either be called as before-ritual buildings. Because the different identifying of the academe, this article first interprets the defining process of the primitive religion site, and divided the site of nature worship and ancestor worship through the production of the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of the objects of the worship and sacrifice, the nature worship can be sub-divided into sites of land worship, animal worship and gods worship. The author sorts out and discusses every kind of original religion worships.
     Chapter two is the cermonious buildings and the primitive religion site in about 5000-4000 before. Cermonious buildings were both the most advanced development mode of primitive religion sites and the seed of the ritual buildings of posterity. That is the reason they were called pre-ritual buildings. They include the large-scaled building sites in the pre-historical cites and different altars in many places. Beside, the Dongshanzui stone buildings of Hongshan culture and goddess temple site in Niuheliang have their special culture property. So the paper pays special attention on them. The same time with ritual buildings in 5000-4000 years before, the middle and small original religion sites went on developing and not only larger in number when compare with the stage before but also appeared new characters fit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at stage.
     Chapter three is the rite-administration buildings of Xia, Shang and Western Zhou periods which represent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ritual buildings and include the large-scaled palace and temple buildings and high standard sacrifice sites. This chapter sorts out the kingdoms sites and discusses the habitude of every rite-administration building.
     Chapter four discusses the ritual building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From this stage, the ritual buildings appeared the trace of linked with Han and Tang periods. Because the historical sites in East-Zhou period was less discovered by scientific ways, most of the ritual buildings could only presumed by evidence thus this chapter chooses the East-Zhou period with clear intensions to discuss.
     Chapter five is the composition and programming thought of Pre-Qin period. From the trace of archaeology discover and historical literature of this period, the author abstracts six designs of the ritual buildings in Pre-Qin period. They are the universal idea of Harmony between the Heaven and Human, the idea of superiority and inferiority on respect to the center and left, the building pattern of symmetry, the idea of nearing the water and closing to the hill, the idea of good for the king and benefit to the people, the idea of combining practicality and aesthetic, the scientific pursuing to the just and square and the idea of pattern of court rront and living room behind, ancestral temple left and palace right. And then query about the traditional idea of Ancestral Temple Left and Land Sacrifice Right. Those six thought came from the practice of people, were continuously perfect and developed by them and directed them on the contrary.
     Chapter six is the full range analyzing of the ritual buildings in Pre-Qin period. According to the form of the buildings, they can be divided into house-like kind and house-unlike kind. The former include the big houses with protocol functions as palaces and temples. The latter include the altars and sacrifice holes. Comparing of the two shows the former was the main point of human architecture technology. Because the latter is comparably simple and mostly belongs to the former,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technology mainly depend on the former which includes the ram technology, the technology of the wall,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ole and base of the poles, the dispose of the floor and wall, the framework of the roof and drain of the buildings.
     Chapter seven analyzes the social background reflected by the ritual buildings of Pre-Qin period. The social evolution model reflected by the pre-historical original religion sites and protocol buildings can be divided into original religion dominated type and kingship and army-ship dominated type. When the historical time came, those buildings became to be the main fighting place of kingship, clan-ship and god-ship. In Xia and Shang periods, the station of temple building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palace which reflects the realistic of the kingship being controlled by the clanship and god-ship. From the later Shang period, the station of kingship was enhanced gradually. To the Zhou especially the East-Zhou period, the kingship succeeded the other two which was reflected in the part of ritual buildings that is the higher of the station of palace than that of the temple.
     In the conclusion, the author sums up the content before and figure out the deficiency of the paper as well as the research design in the future.
引文
①萧默主编:《中国建筑艺术史》第138页,文物出版社,1999年。
    ②萧默主编:《中国建筑艺术史》第213页,文物出版社,1999年。
    ③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196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年。
    ④刘叙杰、傅熹年、郭黛妲、潘谷西、孙大章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①黄展岳:《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的位置及其有关问题》,《考古》1960年第9期。
    ②王世仁:《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大土门村遗址)原状的推测》,《考古》1963年第9期。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汉魏洛阳城南郊的灵台遗址》,《考古》1978年第1期。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唐东都武则天明堂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9年第5期。
    ⑤王银田、曹臣明、韩生存:《山西大同市北魏平城明堂辟雍遗址1995年的发掘》,《考古》2001年第3期。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陕西西安唐长安城圜丘遗址的发掘》,《考古》2000年第7期。
    ⑦姜波:《汉唐都城礼制建筑研究》第1-2页,文物出版社,2003年。
    ①张一兵:《明堂制度研究》第312-316页,中华书局,2005年。
    ①李济:《小屯地面下情形分析初步》,《安阳发掘报告第一期》,1929年:张蔚然:《殷墟地层研究》,《安阳发掘报告第二期》,1930年。
    ②傅斯年、李济等:《城子崖——山东历城县龙山镇之黑陶文化遗址》,《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一》,科学印刷公司,1934年。
    ③李济:《安阳最近发掘报告及六次工作之总估计》,《安阳发掘报告第四期》,1933年。
    ④郭宝钧:《B区发掘记之一》,《安阳发掘报告第四期》,1933年。
    ⑤30年代对安阳殷墟发掘与研究的资料,主要发表在《安阳发掘报告》(1—4期)、《田野考古报告》(第1册)、《中国考古学报》(第2-4册)、《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等刊物以及《殷墟建筑遗存》(石璋如著,1959年版)、《安阳》(英文版)(李济著,1977年版:中文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等著作中。
    ①梁思永:《小屯、龙山与仰韶》、《后冈发掘小记》,均载《梁思永考古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59年。
    ②贾兰坡:《山顶洞人》第51-53页,龙门联合书局,1951年。
    ③施听更:《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杭州,1938年。
    ④傅振伦:《燕下都发掘报告》,《国学季刊》3卷1期,1932年。
    ⑤徐炳昶等:《陕西调查古迹报告》,《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4卷6期,1933年。
    ⑥#12
    ⑦石璋如:《传说中周都的实地考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本,下册,1949年。
    ①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文物出版社,1963年。
    ②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3年。
    ③河南省博物馆等:《郑州商代城遗址发掘报告》,《文物资料丛刊(1)》,1977年。
    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庙底沟与三里桥》,科学出版社,1959年。
    ⑤徐旭生:《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考古》1959年第11期。
    ①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1959年河南偃师二里头试掘简报》,《考古》1961年第2期.
    ②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发掘队:《湖北蕲春毛家嘴西周木构建筑》,《考古》1962年第1期。
    ③南京博物院:《江苏铜山丘湾古遗址的发掘》,《考古》1973年第2期。
    ④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商代城内宫殿遗址区第一次发掘报告》,《文物》1983年第4期。
    ⑤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5年。
    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文物出版社,2001年。
    ⑦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基址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10期;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召陈西周建筑群基址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3期。
    ⑧河北省文物管理处、邯郸市文物保管所:《河北武安磁山遗址》,《考古学报》1981年第3期。
    ①安志敏:《“干兰”式建筑的考古研究》,《考古学报》1963年第2期。
    ②杨鸿勋:《初论二里头宫室的复原问题》,《建筑考古学论文集》第71—80页,文物出版社,1987年;《从盘龙城商代宫殿遗址谈中国宫廷建筑发展的几个问题》,《文物》1976年第2期。
    ③俞伟超:《铜山丘湾商代社祀遗迹的推定》,《考古》1973年第5期;王宇信、陈绍棣:《关于江苏铜山丘湾商代祭祀遗址》,《文物》1973年第12期。
    ④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登封王城岗与阳城》,文物出版社,1992年。
    ⑤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试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3期。
    ①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秦安大地湾405号新石器时代房屋遗址》,《文物》1983年第11期;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秦安大地湾901号房址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2期;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大地湾遗址仰韶晚期地画的发现》,《文物》1986年第2期。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临汾地区文化局:《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0年第1期。
    ③郭大顺、张克举:《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群址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11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8期。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1983年秋季河南偃师商城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第10期。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1984年春偃师尸乡沟商城宫殿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第4期。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第五号宫殿基址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第2期。
    ①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博物馆:《成都十二桥商代建筑遗址第一期发掘简报》,《文物》1987年第12期。
    ②张映文、吕智荣:《陕西清涧县李家崖古城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1期。
    ③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垣曲县博物馆:《垣曲商城(1985—1986年度勘查报告)》,科学出版社,1996年。
    ④杨鸿勋:《西周岐邑建筑遗址初步考察》,《文物》1981年第3期。
    ⑤傅熹年:《陕西歧山凤雏西周建筑遗址初探——周原西周建筑遗址研究之一》。《文物》1981年第1期:《陕西扶风召陈西周建筑遗址初探——周原西周建筑遗址研究之二》,《文物》1981年第3期。
    ⑥王恩田:《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群基址的有关问题》,《文物》1981年第1期;尹盛平:《周原西周宫室制度初探》,《文物》1981年第9期。
    ⑦黄展岳:《我国古代的人殉和人牲》,《考古》1974年第3期;《殷商墓葬中人殉人牲的再考察——附论殉牲祭牲》,《考古》1983年第10期;《中国史前人牲人殉遗存的考察》,《文物》1987年第11期。
    ⑧刘斌:《良渚古城的发现与初步认识》,载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新果集——庆祝林沄先生七十华诞论文集》第75-82页,科学出版社,2009年。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临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大型建筑基址》,《考古》2004年第2期;《山西襄汾县陶寺中期城址大型建筑ⅡFJT1基址2004-2005年发掘简报》,《考古》2007年第4期;《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中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考古》2008年第3期。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2004-2005年殷墟小屯宫殿宗庙区的勘探和发掘),《考古学报》2009年第2期。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2004-2005年殷墟小屯宫殿宗庙区的勘探和发掘》,《考古学报》2009年第2期。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宫城及宫殿区外围道路的勘察与发掘》,《考古》2004年第11期;《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4号夯土基址发掘简报》,《考古》2004年第11期。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偃师商城宫城第八号宫殿建筑基址发掘简报》,《考古》2006年第6期。
    ⑥杜金鹏:《殷墟宫殿区建筑基址的发掘与研究综述——殷墟宫殿区建筑基址研究之一》,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庆祝佟柱臣先生八十五华诞学术文集》第488—511页,文物出版社,2006年。
    ⑦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县云塘、齐镇西周建筑基址1999—2000年度发掘简报》,《考古》2002年第9期。
    ⑧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小双桥遗址的调查与试掘》,载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编著《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与研究(1985—1992)》第242—271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大学文博学院考古系、南开大学历史系博物馆学专业:《1995年郑州小双桥遗址的发掘》,《华夏考古》1996年第3期。
    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洹北商城的勘察与试掘》,《考古》2003年第5期。
    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洹北商城宫殿区1号基址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第5期。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洹北商城宫殿区二号基址发掘简报》,《考古》2010年第1期。
    ②杨贵金、张立东:《焦作市府城古城址调查报告》,《华夏考古》1994年第1期;袁广阔、秦小丽、杨贵金:《河南焦作市府城遗址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0年第2期;袁广阔、秦小丽:《河南焦作府城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0年第4期。
    ③杜金鹏:《二里头遗址宫殿建筑基址初步研究》,《考古学集刊》第16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基址再认识》,载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安金槐先生纪念文集》第161—169页,大象出版社,2005年;《偃师二里头遗址4号宫殿基址研究》,《文物》2005年第6期;《偃师商城第八号宫殿建筑基址初步研究》,《考古》2006年第6期:《盘龙城商代宫殿基址讨论》,《考古学报》2005年第2期;《洹北商城一号宫殿基址初步研究》,《文物》2004年第5期;《殷墟乙一基址及其相关问题》、《殷墟乙三、乙四、乙五基址研究》,均载杜金鹏著《夏商周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杜金鹏:《殷墟乙二十一基址等建筑遗存研究》,《考古》2009年第11期;《周原宫殿建筑类型及相关问题探讨》,《考古学报》2009年第4期。
    ④刘士莪:《关于西安老牛坡商代建筑夯土基址的讨论》,《考古学集刊》第15集,文物出版社,2004年。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中美洹河流域考古队:《洹河流域区域考古研究初步报告》,《考古》1998年第10期;许宏、陈国梁、赵海涛:《二里头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考古》2004年第11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中加洹河流域区域考古调查课题组:《河南安阳市洹北商城遗址2005-2007年勘察简报》,《考古》2010年第1期。
    ①严文明:《中国环壕聚落的演变》,载北京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编《国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钱耀鹏:《简论中国古代“城”的起源问题》,《新疆文物》1995年第3期;曹兵武:《中国史前城址略论》,《中原文物》1996年第3期。
    ②李民、张国硕:《我国早期城市的防御设施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何驽:《98荆江特大洪灾的考古学启示》,《中国文物报》1998年8月26日第3版;王红星:《从门板湾城壕聚落看长江中游地区城壕聚落的起源与功用》,《考古》2003年第9期。
    ③北京大学考古系等:《石家河遗址调查报告》,载《南方民族考古》第五辑,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④中美两城地区联合考古队:《山东日照市两城地区的考古调查》,《考古》1997年第4期;《山东日照地区区域系统调查的新收获》,《考古》2002年第5期。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中美洹河流域考古队:《洹河流域区域考古研究初步报告》,《考古》1998年第10期。
    ⑥许宏、陈国梁、赵海涛:《二里头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考古》2004年第11期。
    ⑦田广金:《内蒙古长城地带石城聚落址及相关诸问题》,载张学海主编《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齐鲁书社,1993年;张学海:《试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城》,《文物》1996年第12期;车广锦:《良渚文化古城古国研究》,《东南文化》1994年第5期:张之恒:《长江流域史前古城的初步研究》,《东南文化》1998年第2期。
    ⑧任式楠:《中国史前城址考察》,《考古》1998年第1期。
    ①许宏:《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
    ②钱耀鹏:《中国史前城址与文明起源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③张国硕:《夏商时代都城制度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④马世之:《中国史前古城》,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①高炜、高天麟、张岱海:《关于陶寺墓地的几个问题》,《考古》1983年第6期。
    ②王青:《海岱地区周代墓葬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③北京大学出版社考古教研室商周组编:《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年。
    ④俞伟超、高明:《周代用鼎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1978年第1、2期,1979年第1期。
    ⑤林沄:《周代用鼎制度商榷》,《史学集刊》1990年第3期。
    ⑥宋建:《关于西周时期的用鼎问题》,《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1期。
    ⑦印群:《论周代列鼎制度的嬗变——质疑“春秋礼崩乐坏说”》,《辽宁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⑧郭宝钧:《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1981年:曹玮:《试论茹家庄西周墓地的器用制度——兼论西周后期器用制度的源流》,载《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科学出版社,2000年:李自智:《殷商两周的车马殉葬》,载《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纪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87年;刘允东:《先秦车马殉葬制度初步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⑨杨鸿勋:《战国中山王陵及兆域图研究》,《考古学报》1980年第1期;《关于秦代以前墓上建筑的问题》,《考古》1982年第4期。
    ⑩杨宽:《先秦墓上建筑和陵寝制度》,《文物》1982年第1期;《先秦墓上建筑问题的再探讨》,《考古》1983年第7期。
    11 杨宝成:《殷墓享堂疑析》,《江汉考古》1992年第2期。
    12 王仲殊:《中国古代墓葬概说》,《考古》1981年第5期。
    ①张忠培:《黄河流域史前合葬墓反映的社会制度的变迁》,《华夏考古》1989年第4期。
    ②王仁湘:《我国新石器时代墓葬方向研究》,载《中国原始文化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③于海广:《山东龙山文化大型墓葬分析》,《考古》2000年第1期。
    ④王青:《海岱地区周代墓葬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⑤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⑥李玉洁:《先秦丧葬制度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⑦郭德维:《楚系墓葬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⑧印群:《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东周墓葬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⑨宋玲平:《晋系墓葬制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
    ①许慎:《说文解字》第151页,中华书局,1963年。
    ②许慎:《说文解字》第7页,中华书局,1963年。
    ③许慎:《说文解字》第69页,中华书局,1963年。
    ①(宋)释道原编著:《景德传灯录》,上海书店,1985年。
    ①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54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②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第2866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
    ③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宗教》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第1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①赖永海编著:《宗教学概论》第158页,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②吕鸿书、辛世俊著:《宗教的奥秘》第44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③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宗教》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第504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④于锦绣:《简论原始宗教的形式、内容和分类》,《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4期。
    ①安德烈·勒鲁瓦·古昂著,俞灏敏译:《史前宗教》,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
    ①于锦绣:《简论原始宗教的形式、内容和分类》,《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4期。
    ②马新:《原始崇拜体系与中国文化精神的起点》,《史学月刊》2006年第8期。
    ③黄展岳:《中国史前人牲人殉遗存的考察》,《文物》1987年第11期。
    ④靳桂云:《中国新石器时代祭祀遗迹》,《东南文化》1993年第2期。
    ⑤井中伟:《我国史前祭祀遗迹初探》,《北方文物》2002年第2期。
    ⑥王芬:《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宗教遗迹》,《四川文物》2004年第4期。
    ①思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54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①河北省文物管理处、邯郸市文物保管所:《河北武安磁山遗址》,《考古学报》1981年第3期。
    ②丫工:《磁山祭祀遗址及相关问题》,《文物》1987年第11期。
    ③王仁湘:《新石器时代葬猪的宗教意义》,《文物》1981年第2期。
    ①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保定市文物管理处、易县文物保管所:《河北易县北福地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第9期。
    ②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第220-221页,文物出版社,1963年。
    ③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第13-20页,文物出版社,1963年。
    ④何周德:《论仰韶文化的祭祀——从半坡遗址发现祭祀遗迹谈起》,载《西部考古》(第一辑)第86-93页,三秦出版社,2006年。
    ①辛岩:《阜新查海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5)》,文物出版社,1997年。
    ②李恭笃:《辽西杨家洼遗址发现目前我国北方更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青年考古家》1998年第10期。
    ③王大方等:《清水河出土新石器时代巨型鱼龙夯土雕像及大批文物》,《中国文物报》1998年8月19日。
    ④陈树祥:《黄梅发现新石器时代卵石摆塑巨龙》,《中国文物报》1993年8月22日。
    ⑤濮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濮阳市博物馆、濮阳市文物工作队:《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3期;濮阳西水坡遗址考古队:《1988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9年第12期。
    ①濮阳西水坡遗址考古队:《1988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9年第12期。
    ①张光直:《濮阳三蟜与中国古代史上的人兽母题》,《文物》1988年第11期。
    ②李学勤:《西水坡“龙虎墓”与四象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8年第5期;冯时:《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的天文学研究》,《文物》1990年第3期。
    ③言明:《关于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及其有关的两篇文章中若干问题的商榷》,《华夏考古》1988年第4期。
    ①严文明:《略论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1992年第1期。
    ②何星亮:《河南濮阳仰韶文化蚌壳龙的象征意义》,《中原文物》1998年第2期。
    ①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澧县城头山》第266-283页,文物出版社,2007年。
    ①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嘉兴南河浜遗址发掘简报》,《文物》2005年第6期。
    ②南京博物院:《江苏吴县张陵山遗址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6)》,文物出版社,1982年;《江苏吴县张陵山东山遗址》,《文物》1986年第10期。
    ①鸟居龙藏著、张资平译:《化石人类学》第704页,商务印书馆,1951年。
    ②鸟居龙藏著、张资平译:《化石人类学》第693-698页,商务印书馆,1951年。
    ③ Rudolf Drobler "Runst der Eiszeit-Von Spanien bis Sibirien" Koehler & Amelang.Leipzig 1980, P32-75.
    ④ Rudolf Drobler "Runst der Eiszeit-Von Spanien bis Sibirien" Koehler & Amelang.Leipzig 1980, P33.
    ①贾兰坡:《山顶洞人》第51-53页,龙门联合书局,1951年。
    ②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西万年大源仙人洞洞穴遗址试掘》,《考古学报》1963年第1期;江西省博物馆:《江西万年大源仙人洞洞穴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文物》1976年第12期。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广西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的试掘》,《考古》1976年第3期。
    ④黑龙江省文管会:《阎家岗——旧石器时代晚期古营地遗址》,文物出版社,1990年;储友信:《湖南发现旧石器时代末高台建筑》,《中国文物报》1997年4月6日。
    ⑤王仁湘:《奇特的房屋捐弃之风》,《化石》1982年第1期;《史前捐弃房屋风俗的再研究》,《中原文物》2001年第6期;陈星灿:《史前居室葬俗的研究》,《华夏考古》1989年第2期。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第10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聚落遗址1992年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第1期。
    ②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阜新县查海遗址1987-1990年三次发掘》,《文物》1994年第11期。
    ①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郑州西山仰韶时代城址的发掘》,《文物》1999年第7期。
    ②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试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3期。
    ①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密市炎黄历史文化研究会:《河南新密市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2年第2期。
    ①南京博物院、连云港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连云港市博物馆:《江苏连云港藤花落遗址考古发掘纪要》,《东南文化》2001年第1期。
    ②周润垦、李洪波、张浩林、高海燕:《2003-2004年连云港藤花落遗址发掘收获》,《东南文化》2005年第3期。
    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聊城地区文化局文物研究室:《山东阳谷县景阳岗龙山文化城址调查与试掘》,《考古》1997年第5期。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中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考古》2008年第3期。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临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大型建筑基址》,《考古》2004年第2期。
    ①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良渚遗址群考古报告之二》,文物出版社,2005年。
    ②刘斌:《余杭卢村遗址的发掘及其聚落考察》,《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学刊》,长征出版社,1997年.
    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海宁达泽庙遗址的发掘》,《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学刊》,长征出版社,1997年。
    ④赵晔:《海宁大坟墩良渚文化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4》,文物出版社,1997年。
    ⑤刘斌:《海宁荷叶地良渚文化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文物出版社。1990年。
    ⑥南京博物院:《江苏武进寺墩遗址的试掘》,《考古》1981年第3期。
    ⑦苏州博物馆等:《浙江昆山市少卿山遗址的发掘》,《考古》2000年第4期。
    ⑧苏州博物馆等:《江苏昆山市少卿山遗址的发掘》,《考古》2000年第4期。
    ⑨苏州博物馆、常熟博物馆:《江苏常熟罗墩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99年第7期。
    ⑩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墓地》,《文物》1986年第10期。
    11 杜金鹏:《良渚神祗与祭坛》,《考古》1997年第2期。
    ①匡瑜、张国硕:《鹿台岗遗址自然崇拜遗迹的初步研究》,《华夏考古》1994年第3期。
    ②张德水:《祭坛与文明》,《中原文物》1997年第1期。
    ③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大何庄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4年第2期。
    ①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秦魏家齐家文化墓地》,《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工作队、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发现齐家文化祭坛和干栏式建筑》,《考古》2004年第6期。
    ③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8期。
    ④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凌源市牛河梁遗址第五地点1998-1999年度的发掘》,《考古》2001年第8期。
    ⑤包头市文物管理所:《内蒙古大青山西段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86年第6期。
    ①田广金:《内蒙古长城地带石城聚落址及相关问题》,载张学海主编《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齐鲁书社,1993年。
    ②王其格:《祭坛与敖包起源》,《赤峰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
    ③滨田耕作、水野清一:《赤峰红山后》,东亚考古学会,1938年。
    ①郭大顺、张克举:《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群址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11期。
    ②俞伟超等:《座谈东山嘴遗址》,《文物》1984年第11期。
    ①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8期。
    ②孙守道、郭大顺:《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头像的发现与研究》,《文物》1986年第8期。
    ③郭大顺:《红山文化》第106-118页,文物出版社,2005年。
    ①郭大顺:《红山文化》第88-90页,文物出版社,2005年。
    ②郭大顺:《红山文化的“唯玉为葬”与辽河文明起源特征再认识》,《文物》1997年第8期。
    ③方殿春、刘葆华:《辽宁阜新胡头沟红山文化玉器墓的发现》,《文物》1984年第6期。
    ④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林西县白音长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7期。
    ⑤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克什克腾旗南台子遗址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克什克腾旗南台子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⑥安志敏:《红山玉器的质疑和论证》,《考古》2004年第2期。
    ①陈星灿:《文明诸因素的起源与文明时代——兼论红山文化还没有进入文明时代》,《考古》1987年第5期。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队:《安阳鲍家堂仰韶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88年第2期。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胶县三里河》,文物出版社,1988年。
    ①王吉怀:《宗教遗存的发现和意义》,《考古与文物》1992年第6期。
    ②荆州市博物馆、石首市博物馆、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湖北石首市走马岭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8年第4期。
    ①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郑州西山仰韶时代城址的发掘》,《文物》1999年第7期。
    ②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登封王城岗与阳城》第38-42页,文物出版社,1992年。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79年安阳后冈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5年第1期。
    ④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北考古队:《陕西绥德小官道龙山文化遗址的发掘》,《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5期。
    ⑤郭政凯:《绥德小官道龙山文化房屋中心图案的意义》,《考古与文物》1990年第5期。
    ①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察右前旗庙子沟遗址考古纪略》,《文物》1989年第12期。
    ②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研室:《泅水尹家城》第20-25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
    ①尚民杰:《大地湾地画释意》,《中原文物》1989年第1期。
    ②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第211页,文物出版社,1989年。
    ③张光直:《仰韶文化的巫觋资料》,载《中国考古学论文集》第111-123页,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5年。
    ④张忠培:《仰韶时代——史前社会的繁荣与向文明时代的转变》,《故宫博物院院刊》1996年第1期。
    ⑤张朋川:《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绘画——大地湾原始社会晚期居址地画》,《美术》1986年第11期。
    ⑥于嘉芳、安立华:《大地湾地画探析》,《中原文物》1992年第2期。
    ⑦陆思贤:《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地画研究》,《文艺理论研究》1991年第3期。
    ⑧井中伟:《中国史前祭祀遗迹初探》,《北方文物》2002年第2期。
    ⑨吕恩国、刘学堂:《大地湾地画再考》,《考古与文物》1995年第3期。
    ⑩杨亚长:《大地湾地画含义新释》,《考古与文物》1995年第3期。
    11陈星灿:《大地湾地画和史前社会的男性同性爱型岩画》,《东南文化》1998年第4期。
    ①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1959年河南偃师二里头试掘简报》,《考古》1961年第2期。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偃师二里头(1959-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第138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①杨鸿勋:《初论二里头宫室的复原问题——兼论“夏后氏世室”形制》,《建筑考古学论文集》第71—80页,文物出版社,1987年。
    ②杨鸿勋:《宗、庙一体建筑——二里头F2复原探讨》,《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增订版)》第96-100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③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宫庙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学—一庆祝佟柱臣先生八十五华诞学术文集》,文物出版社,2006年。
    ④杜金鹏:《二里头遗址宫殿建筑基址初步研究》,《考古学集刊》第16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
    ⑤杜金鹏:《偃师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基址再认识》,《安金槐先生纪念文集》,大象出版社,2005年。
    ⑥杜金鹏:《偃师二里头遗址4号宫殿基址研究》,《文物》2005年第6期。
    ①杜金鹏、王学荣:《偃师商城近年考古工作要览——纪念偃师商城发现20周年》,《考古》2004年第12期。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偃师商城宫城第八号宫殿建筑基址的发掘》,《考古》2006年第6期。
    ②杜金鹏、王学荣:《偃师商城近年考古工作要览——纪念偃师商城发现20周年》,《考古》2004年第12期;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宫庙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庆祝佟柱臣先生八十五华诞学术文集》,文物出版社,2006年。
    ③杜金鹏:《偃师商城第八号宫殿建筑基址初步研究》,《考古》2006年第6期。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偃师商城商代早期王室祭祀遗址》,《考古》2002年第7期。
    ②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商代城内宫殿遗址区第一次发掘报告》,《文物》1983年第4期。
    ①安金槐:《再论郑州商代青铜器窖藏坑的性质与年代》,《华夏考古》1997年第1期。
    ②陈旭:《郑州杜岭和回民食品厂出土青铜器的分析》,《中原文物》1986年第4期。
    ①河南省博物馆:《郑州商城遗址内发现商代夯土台基和奴隶头骨》,《文物》1974年第9期。
    ②河南省博物馆、郑州市博物馆:《郑州商代城遗址发掘报告》,《文物资料丛刊(1)》,文物出版社,1977年。
    ③郝本性:《试论郑州出土商代人头骨饮器》,《华夏考古》1992年第2期;宋镇豪:《夏商城邑的建制要素》,《商承祚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文物出版社,2003年;常玉芝:《郑州出土的商代牛肋骨刻辞与社祀遗迹》,《中原文物》2007年第5期。
    ④郝本性:《试论郑州出土商代人头骨饮器》,《华夏考古》1992年第2期。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洹北商城宫殿区1号基址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第5期。
    ①杜金鹏:《洹北商城一号宫殿基址初步研究》,《文物》2004年第5期。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洹北商城宫殿区二号基址发掘简报》,《考古》2010年第1期。
    ②石璋如:《小屯·殷墟建筑遗存》,历史语言研究所,1959年,台北。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2004-2005年殷墟小屯宫殿宗庙区的勘探和发掘》,《考古学报》2009年第2期。
    ②乙七基址附近的祭祀坑最初被发掘者判定为墓葬,从遗迹现象及其所处位置分析,定为祭祀坑更为合理。
    ③石璋如:《北组墓葬》,见《小屯第一本·殷墟墓葬之一》,台湾南港,1970年。
    ④石璋如:《中组墓葬》,见《小屯第一本·殷墟墓葬之二》,台北,1972年。
    ⑤石璋如:《南组墓葬附北组墓补遗》,见《小屯第一本·殷墟墓葬之三》,台北,1973年。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第57-64页,科学出版社,1994年。
    ②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编:《商周考古》第68页,文物出版社,1979年。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第58页,科学出版社,1994年。
    ④郭宝钧:《B区发掘记之一》、《B区发掘记之二》,均见《安阳发掘报告》第四期,1933年;石璋如:《小屯·殷墟建筑遗存》,历史语言研究所,1959年,台北。
    ⑤董作宾:《甲骨学六十年》第30页,台湾艺文印书馆,1965年。
    ⑥李济:《小屯·殷墟建筑遗存·序》,历史语言研究所,1959年,台北。
    ⑦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第7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⑧杜金鹏:《殷墟乙一基址及其相关问题》,《夏商周考古学研究》第603-623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发掘报告》第265-279页,文物出版社,1987年。
    ①安志敏:《关于安阳后冈殉葬圆坑的说明》,《考古学报》1960年第1期;郭沫若:《观圆形殉葬坑》,《考古学报》1960年第1期;赵佩馨:《安阳后冈圆形葬坑性质的讨论》,》《考古》1960年第6期。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第279页,文物出版社,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第131-132页,科学出版社,1994年:刘一曼、徐广德:《论安阳后冈殷墓》,载《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193-194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③杜金鹏:《安阳后冈殷代圆形葬坑及其相关问题》,《考古》2007年第6期。
    ④张锟:《府城商城建置原因考》,《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6期。
    ⑤袁广阔、秦小丽:《河南焦作府城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0年第4期。
    ①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1995年郑州小双桥遗址的发掘》,《华夏考古》1996年第3期;宋国定,李素婷:《郑州小双桥遗址又有新发现》,《中国文物报》2000年11月1日;宋国定:《商代中期祭祀礼仪考——从郑州小双桥遗址的祭祀遗存谈起》,载《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416-422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①陈旭:《郑州小双桥商代遗址的年代和性质》,《中原文物》1995年第1期。
    ②张国硕:《小双商代遗址的性质》,《殷都学刊》1992年第4期。
    ③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小双桥遗址的调查与试掘》,载《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与研究》第242-271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许俊平、李锋:《小双桥商代遗址性质探索》,《中原文物》1997年第3期。
    ④马季凡:《商代中期的人祭制度研究》,《中原文物》2004年第3期。
    ⑤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1963-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
    ①湖北省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盘龙城发掘队:《盘龙城一九七四年度田野考古纪要》,《文物》1976年第2期。
    ①杨鸿勋:《盘龙城商方国宫殿建筑复原研究》,《盘龙城》,文物出版社,2001年。
    ②杜金鹏:《盘龙城商代宫殿基址讨论》,《考古学报》2005年第2期。
    ③刘士莪:《老牛坡——西北大学考古专业田野发掘报告》,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④刘士莪:《关于西安老牛坡商代建筑夯土基址的讨论》,《考古学集刊(15)》,文物出版社,2004年。
    ①吕智荣:《鬼方文化及相关问题初探》,《文博》1990年第1期。
    ①吕智荣:《李家崖古城址AF1建筑遗址初探》,载《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②张光明等:《桓台史家遗址发掘获重大考古新发现》,《中国文物报》1997年5月18日。
    ③高广仁:《海岱区的商代文化遗存》,《考古学报》2000年第2期。
    ①李伯谦:《吴城:1973-2002年考古发掘报告·序》,《吴城》第ⅲ页,科学出版社,2005年。
    ②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省博物馆、新干县博物馆:《新干商代大墓》,文物出版社,1997年。
    ③孙华:《商代长江中游地区考古的新认识——读<新干商代大墓>》,《南方文物》2000年第1期。
    ④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堆祭祀坑》,文物出版社,1999年。
    ①南京博物院:《江苏铜山丘湾古遗址的发掘》,《考古》1973年第2期。
    ②俞伟超:《铜山丘湾商代社祀遗迹的推定》,《考古》1973年第5期;王宇信、陈绍棣:《关于江苏铜山丘湾商代祭祀遗址》,《文物》1973年第12期。
    ①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基址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10期。
    ①陈全方:《早周都城岐邑初探》,《文物》1979年第10期;王恩田:《歧山鳳雏村西周建筑群基址的有关问题》,《文物》1981年第1期;尹盛平:《周原西周宫室制度初探》,《文物》1981年第9期;杨鸿勋:《宫殿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
    ②杜金鵬:《周原宫殿建筑类型及相关问题探讨》,《考古学报》2009年第4期。
    ③傅熹年:《陕西岐山凤雏西周建筑遗址初探——周原西周建筑遗址研究之一》,《文物》1981年第1期;杨鸿勋:《西周岐邑建筑遗址初步考察》,《文物》1981年第3期。
    ④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召陈西周建筑群基址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3期。
    ①尹盛平:《周原西周宫室制度初探》,《文物》1981年第9期。
    ②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县云塘、齐镇西周建筑基址1999—2000年度发掘简报》,《考古》2002年第9期。
    ①徐良高、王巍:《陕西扶风云塘西周建筑基址的初步认识》,《考古》2002年第9期。
    ②魏建震:《先秦社祀研究》第115-116页,人民出版社,2008年。
    ①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县云塘、齐镇西周建筑基址1999—2000年度发掘简报》,《考古》2002年第9期。
    ①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扶风齐家村青铜器群》,文物出版社,1963年。
    ②史言:《扶风庄白大队出土的一批西周铜器》,《文物》1972年第6期。
    ③吴镇烽、雒忠如:《陕西省扶风县强家村出土的西周铜器》,《文物》1975年第8期。
    ④岐山县文化馆、陕西省文管会:《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西周铜器窖穴发掘简报》,《文物》1976年第5期。
    ⑤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县云塘、庄白二号西周铜器窖藏》,《文物》1978年第11期。
    ⑥陕西周原考古队:《西周微氏家族青铜器群研究》,文物山版社,1992年。
    ⑦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县云塘、庄白二号西周铜器窖藏》,《文物》1978年第11期。
    ⑧刘怀君:《眉县出土一批西周窖藏青铜乐器》,《文博》1987年第2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宝鸡市考古工作队、眉县文化馆联合考古队:《陕西眉县杨家村西周青铜器窖藏》,《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3期。
    ⑨郭沫若:《扶风齐家村器群铭文汇释》,载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编《扶风齐家村青铜器群》第2-6页,文物出版社,1963年。
    ⑩黄盛璋:《西周微家族窖藏铜器群初步研究》,《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3期。
    11黄盛璋:《眉县杨家村速家窖藏铜器解要》,《中国历史文物》2004年第3期。
    12丁乙:《周原的建筑遗存的铜器窖藏》,《考古》1982年第4期。
    ①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发掘队:《湖北蕲春毛家嘴西周木构建筑》,《考古》1962年第1期。
    ②湖北黄冈市博物馆、湖北蕲春县博物馆:《湖北蕲春达城新屋塆西周铜器窖藏》,《文物》1997年第12期。
    ③李学勤:《谈盂方鼎及其他》,《文物》1997年第12期。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两周卷》第132-13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⑤吴晓松、洪刚:《湖北蕲春达城新屋塆窖藏青铜器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文物》1997年第12期。
    ①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第223-22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曲英杰:《先秦都城复原研究》第134-138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②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洛阳涧滨东周城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第2期。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报告》第138-140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
    ②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第257-258页,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③曲英杰:《先秦都城复原研究》第153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①在《曲阜鲁国故城》中,发掘者将鲁城内时代最早的第一期遗存的年代定位西周初期。王恩田(《曲阜鲁国故城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2期)、崔乐泉(《山东地区东周考古学文化的序列》,《华夏考古》1992年第4期)等学者将鲁城第一期遗存与陕西、河南的周代遗存加以比较,认为其所反映的年代相当于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许宏认为鲁城第一期遗存的年代约当西周中期偏早(《曲阜鲁国故城之再研究》,《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第171-184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
    ②关野雄:《前汉鲁灵光殿の遗迹》,《考古学杂志》第31卷第9号,1941年出版;驹井和爱:《曲阜鲁城の遗迹》,《考古学研究》第二册,1951年出版。
    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曲阜鲁国故城》,齐鲁书社,1982年。
    ①曲英杰:《先秦都城复原研究》第276-281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②曲英杰:《鲁城再探》,《齐鲁学刊》1993年第6期。
    ③张学海:《浅谈曲阜鲁城的年代和基本格局》,《文物》1982年第12期。
    ①魏昌:《楚国史》第40页,武汉出版社,1996年;孙华:《楚国国都地望三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②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第231-23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③石泉:《湖北宜城楚皇城遗址初考》,《江汉学报》1963年第2期。
    ④郭德维:《楚都纪南城复原研究》第20-44页,文物出版社,1999年。
    ⑤湖北省博物馆:《楚都纪南城的勘查与发掘(上、下)》,《考古学报》1982年第3、4期。
    ①荆门市博物馆:《纪山楚冢调查》,《江汉考古》1992年第1期。
    ②荆州地区博物馆、潜江县博物馆:《湖北潜江龙湾发现楚国大型宫殿基址》,《江汉考古》1987年第3期。
    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晋都新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①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侯马呈王路建筑群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7年第12期。
    ②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山西侯马牛村古城晋国祭祀建筑遗址》,《考古》1988年第10期。
    ③王克林:《侯马东周社祀遗迹的探讨》,《山西文物》1983年第1期。
    ④谢尧亭:《关于晋文化与晋国史的几点认识》,晋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1994年。
    ①河南省博物馆新郑工作站、新郑县文化馆:《河南新郑郑韩故城的钻探和试掘》,《文物资料丛刊(3)》,文物出版社,1980年。
    ②蔡全法:《新郑县郑韩故城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6)》第150-151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③蔡全法、马俊才:《新郑郑韩故城金城路考古取得重大成果》,《中国文物报》1994年1月2日第1版。
    ④新郑市文物管理局:《新郑市文物志》第60页,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
    ①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工作站:《郑韩故城青铜礼乐器坑与殉马坑的发掘》,《华夏考古》1998年第4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郑国祭祀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0年第2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新郑郑韩故城东周祭祀遗址》,《文物》2005年第10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郑国祭祀遗址》,大象出版社,2006年。
    ②蔡全法:《郑国祭祀遗址及青铜礼器研究》,《文物》2005年第10期。
    ③亦有学者认为秦都于雍城始自秦德公居雍,至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城栎阳止,共294年。见许宏:《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第89-90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
    ④陕西省雍城考古队:《凤翔马家庄一号建筑群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5年第2期;韩伟:《马家庄秦宗庙制度研究》,《文物》1985年第2期。
    ①陕西省雍城考古队:《秦都雍城钻探试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2期。
    ②韩伟:《秦公朝寝钻探图考释》,《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2期。
    ③徐卫民:《秦都城研究》第82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④王献唐:《临淄封泥文字》,1936年。
    ⑤关野雄:《齐都临淄の调查》,《中国考古学研究》,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56年。
    ⑥山东省文管会:《山东临淄齐故城试掘简报》,《考古》1961年第6期。
    ⑦群力:《临淄齐故城勘探纪要》,《文物》1972年第5期。
    ①杜正胜:《关于齐国建都与齐鲁故城的讨论》,《文物与考古》1987年第2期。
    ②马良民:《试论战国都城的变化》,《山东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③曲英杰:《先秦都城复原研究》第237-238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④许宏:《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第98-100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
    ⑤驹井和爱:《邯郸》,东亚考古学会,1954年。
    ⑥邯郸市文物保管所:《河北邯郸市区古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80年第2期:河北省文物管理处、邯郸市文物保管所:《赵都邯郸故城调查报告》,《考古学集刊(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①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中国文化》1991年第1期。
    ②季羡林:《“天人合一”新解》,《中国气功科学》1996年第4期。
    ①白晨曦:《天人合一:从哲学到建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第13-20页,文物出版社,1963年。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宫城及宫殿区外围道路的勘查与发掘》,《考古》2004年第11期。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陶寺中期小城大型建筑ⅡFJT1实地模拟观测报告》,《古代文明研究通讯》2006年第29期。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临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县陶寺中期城址大型建筑ⅡFJT1基址2004-2005年发掘简报》,《考古》2007年第4期。
    ③郭宝钧:《B区发掘记之一》、《B区发掘记之二》,均见《安阳发掘报告》第四期,1933年;石璋如:《小屯·殷墟建筑遗存》,历史语言研究所,1959年,台北。
    ④朱凤瀚:《论小屯东北地诸建筑基址的始建年代及其与基址范围内出土甲骨的关系》,《古代文明》第三卷,文物出版社,2004年。
    ⑤李济:《安阳》第13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⑥杜金鹏:《殷墟乙一基址及其相关问题》,载杜金鹏著《夏商周考古学研究》第603-623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①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语遗址》弟13-20页,文物出版社,1963年。
    ②杨鸿勋:《宫殿考古通论》第1-5页,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
    ③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秦安大地湾901号房址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2期。
    ④杨鸿勋:《宫殿考古通论》第19-22页,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
    ⑤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密市炎黄历史文化研究会:《河南新密市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2年第2期。
    ①王学荣、谷飞:《偃师商城宫城布局与变迁研究》,《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第6期。
    ②杜金鹏:《盘龙城商代宫殿基址讨论》,《考古学报》2005年第2期。
    ①魏建震:《先秦社祀研究》第101-102页,人民出版社,2008年。
    ②郝本性:《试论郑州出土商代人头骨饮器》,《华夏考古》1992年第2期;宋镇豪:《夏商城邑的建制要素》,《商承祚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文物出版社,2003年;常玉芝:《郑州出土的商代牛肋骨刻辞与社祀遗迹》,《中原文物》2007年第5期。
    ①王震中:《商代王都的“社”与“左祖右社”之管见》,载《中国古代文明的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②唐际根、荆志淳、何毓灵:《洹北商城宫殿区一、二号夯土基址建筑复原研究》,《考古》2010年第1期。
    ③徐良高、王巍:《陕西扶风云塘西周建筑基址的初步认识》,《考古》2002年第9期;韩伟:《马家庄秦宗庙制度研究》,《文物》1985年第2期。
    ④杜金鹏:《殷墟宫殿区建筑布局和性质简论》,《中国文物报》2005年3月4日。
    ①黑龙江省文管会:《阎家岗——旧石器时代晚期古营地遗址》,文物出版社,1990年。
    ②储友信:《湖南发现旧石器时代末高台建筑》,《中国文物报》1997年4月6日。
    ③语出北宋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的《木经》中的文字。《木经》相传为五代末宋初时著名的匠师喻皓所作,共三卷,原书已佚。
    ①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文物出版社,1963年。
    ②北京大学考古系等:《石家河遗址群调查报告》,《南方民族考古》第五辑,1992年。
    ③钱耀鹏:《关于西山城址的特点和历史地位》,《文物》1999年第7期。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临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大型建筑基址》,《考古》2004年第2期;《山西襄汾县陶寺中期城址大型建筑ⅡFJT1基址2004-2005年发掘简报》,《考古》2007年第4期。
    ①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
    ②张玉石:《中国古代版筑技术研究》,《中原文物》2004年第2期。
    ③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基址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10期。
    ④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召陈西周建筑群基址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3期。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第五号宫殿基址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第2期。
    ②钱耀鹏:《关于西山城址的特点和历史地位》,《文物》1999年第7期。
    ③山东省考古所等:《鲁西发现两组八座龙山文化城址》,《中国文物报》1995年1月22日第三版。
    ④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城子崖遗址又有重大发现、龙山岳石周代城址重见天日》,《中国文物报》1990年7月26日第一版。
    ⑤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文物出版社,1963年。
    ⑥方燕明:《登封王城岗遗址考古新发现与早夏文化研究》,《东方考古研究通讯》第五期。
    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余姚市鲻山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第10期。
    ①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
    ②刘士莪编著:《老牛坡》,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偃师二里头(1959~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①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5年。
    ②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1975年安阳殷墟的新发现》,《考古》1976年第4期。
    ③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秦都栎阳遗址初步勘探记》,《文物》1966年第1期。
    ④湖南省文物工作队:《长沙、衡阳出土战国时代的铁器》,《考古通讯》1956年第1期。
    ①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秦安大地湾405号新石器时代房屋遗址》,《文物》1983年第11期。
    ②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秦安大地湾901号房址发掘简报》,《》1986年第2期。
    ①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召陈西周建筑群基址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3期。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偃师二里头(1959~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第161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③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朱开沟遗址》,《考古学报》1988年第3期。
    ①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5年。
    ②张映文、吕智荣:《陕西清涧县李家崖古城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1期。
    ③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基址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10期。
    ④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樟树市博物馆:《吴城:1973-2002年考古发掘报告》第47页,科学出版社,2005年。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1984年春偃师尸乡沟商城宫殿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第4期。
    ⑥杜金鹏:《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基址再认识》,载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安金槐先生纪念文集》第161-169页,大象出版社,2005年。
    ①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试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3期。
    ②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5年。
    ①李乃胜、张敬国、毛振伟、冯敏、王昌隧:《我国最早的陶质建材——凌家滩“红陶块”》,《建筑材料学报》2004年第2期。
    ②刘军社:《试论砖的起源与发展》,载《西部考古(第一辑)》第139-144页,三秦出版社,2006年。
    ③陕西省雍城考古队:《凤翔马家庄一号建筑群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5年第2期。
    ④徐天进:《周公庙遗址的考古所获及所思》,《文物》2006年第8期。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1963—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第54页,科学出版社,1994年。
    ②秦亮泰:《古建筑柱础石的演变与分期特点》,《文物世界》2006年第6期。
    ③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县云塘、齐镇西周建筑基址1999—2000年度发掘简报》,《考古》2002年第9期。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师赵村与西山坪》,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②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召陈西周建筑群基址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3期。
    ③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研室编:《泗水尹家城》,文物出版社,1990年。
    ④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樟树市博物馆:《吴城:1973-2002年考古发掘报告》第47页,科学出版社,2005年。
    ①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康家考古队:《陕西临潼康家遗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5、6期;《陕西省临潼县康家遗址1987年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92年第4期。
    ②胡继高《“白灰面”究竟是用什么做成的》,《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7期;赵全嘏:《新石器时代及商代人类住地的白灰面》,《考古通讯》1956年第5期。
    ③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龙岗寺——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第9-10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
    ④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秦安大地湾901号房址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2期。
    ①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召陈西周建筑群基址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3期。
    ②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大学文博学院考古系、南开大学历史系博物馆学专业:《1995年郑州小双桥遗址的发掘》,《华夏考古》1996年第3期。
    ①凤翔县文化馆、陕西省文管会:《凤翔先秦宫殿试掘及其铜质建筑构件》,《考古》1976年第2期。
    ②杨鸿勋:《凤翔出土春秋秦宫铜构——金缸》,《考古》1976年第2期。
    ③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5年。
    ④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省博物馆:《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8年第1期;河姆渡遗址考古队:《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二期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980年第5期。
    ⑤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四户镇大墩子遗址探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第2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陕西长安鄠县调查与试掘简报》,《考古》1962年第6期;西安半坡博物馆、武功县文化馆:《陕西武功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75年第2期。
    ①郭沫若:《十批判书》第30页,科学出版社,1956年。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第50页,文物出版社,1980年。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大司空村东南的一座殷墓》,《考古》1988年第10期;《河南安阳市郭家庄东南26号墓》,《考古》1998年第10期。
    ④高明:《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陶寺城址2002年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5年第3期。
    ②据《西安晚报》2009年10月20日报道。
    ③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基址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10期.
    ④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召陈西周建筑群基址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3期;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县云塘、齐镇西周建筑基址1999—2000年度发掘简报》,《考古》2002年第9期。
    ⑤陕西省雍城考古队:《凤翔马家庄一号建筑群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5年第2期。
    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山西侯马牛村古晋国祭祀建筑遗址》,《考古》1988年第10期。
    ⑦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侯马呈王路建筑群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7年第12期。
    ①陕西省雍城考古队:《凤翔马家庄一号建筑群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5年第2期。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②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1963-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
    ③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县云塘、齐镇西周建筑基址1999—2000年度发掘简报》,《考古》2002年第9期。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偃师商城第Ⅱ号建筑群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5年第11期。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年。
    ④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基址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10期。
    ①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试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3期;曹桂岑:《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出土的陶甗和陶水管》,《华夏考古》1991年第2期.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1984年春偃师尸乡沟商城宫殿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5年第4期。
    ④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建筑基址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10期.
    ①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县云塘、齐镇西周建筑基址1999—2000年度发掘简报》,《考古》2002年第9期。
    ②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殷墟出土的陶水管和石磐》,《考古》1976年第1期。
    ①苏秉琦、殷玮璋:《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文物》1981年第5期。
    ②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①关于良渚文化时期人们构筑这些工事的工作效率,有学者认为每个劳动力每日堆土量约为1立方米,不过也有学者认为这一数字有偏大之嫌,对比现今人们的劳动能力,当时的劳动效率以0.5立方米比较合理。见中村慎一:《良渚文化の社会考古学》,《日中文化研究》第七号,勉成社,1995年7月;钱耀鹏:《中国史前城址与文明起源研究》第164-165页,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②王巍:《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人民政协报》2010年3月22日第C03版。
    ①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崧泽——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7年。
    ②栾丰实:《中国古代社会的文明化进程和相关问题》,载《东方考古》第1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
    ③李伯谦:《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两种模式》,《文物》2009年第3期。
    ①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灵宝市西坡遗址墓地2005年发掘简报》,《考古》2008年第1期。
    ②山东大学考古教研室:《泅水尹家城》文物出版社,1989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朐县西朱封龙山文化重椁墓的清理》,载《海岱考古》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山东临朐龙山文化墓葬》,《考古》1990年第7期;于海广:《山东龙山文化大型墓葬分析》。《考古》2000年第1期。
    ③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郑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①李光霁:《商朝政制中的神权、族权与王权》,《历史教学问题》1986年第2期。
    ②王奇伟:《论商代的神权政治——兼论商代的国家政体》,《殷都学刊》1998年第3期。
    ③王晖:《殷商为神本时代说》,《殷都学刊》2000年第2期。
    ④孙晓春:《商周时期不是神权时代》,《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第2期。
    ⑤彭邦炯:《商史探微》第292页,重庆出版社,1988年。
    ⑥刘文泰:《试论商代王权的专制主义性质》,《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⑦杨升南:《商代的王权和对王权的神化》,《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4期。
    ⑧赵满海:《商代神权政治的再认识——兼论文化的多样性与学科借鉴问题》,《史学集刊》2003年第3期。
    ①晁福林:《试论殷代的王权与神权》,《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4期;《殷墟卜辞中的商王名号与商代王权》,《历史研究》1986年第5期。
    ②李玲玲:《从<盘庚>看商代中期的王权》,《殷都学刊》2002年第2期。
    ③王巍:《墓葬制度所反映的周代社会结构及其与商代的异同》,《科学中国人》2004年第3期。
    ④林文:《从<诗经>中的祖先崇拜文学看西周王权与族权》,《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①杨鸿勋:《初论二里头宫室的复原问题——兼论“夏后氏世室”形制》,《建筑考古学论文集》第71—80页,文物出版社,1987年。
    ②杨鸿勋:《宗、庙一体建筑——二里头F2复原探讨》,《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增订版)》第96-100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③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宫庙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学—一庆祝佟柱臣先生八十五华诞学术文集》,文物出版社,2006年。
    ④杜金鹏:《二里头遗址宫殿建筑基址初步研究》,《考古学集刊》第16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
    ⑤杜金鹏:《偃师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基址再认识》,《安金槐先生纪念文集》,大象出版社,2005年。
    ⑥杜金鹏:《偃师二里头遗址4号宫殿基址研究》,《文物》2005年第6期。
    ①杜金鹏、王学荣:《偃师商城近年考古工作要览——纪念偃师商城发现20周年》,《考古》2004年第12期。
    ②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宫庙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庆祝佟柱臣先生八十五华诞学术文集》,文物出版社,2006年;杜金鹏、王学荣:《偃师商城近年考古工作要览——纪念偃师商城发现20周年》,《考古》2004年第12期。
    ③杜金鹏:《偃师商城第八号宫殿建筑基址初步研究》,《考古》2006年第6期。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洹北商城宫殿区1号基址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第5期。
    ⑤杜金鹏:《洹北商城一号宫殿基址初步研究》,《文物》2004年第5期。
    ①石璋如:《小屯·殷墟建筑遗存》,历史语言研究所,1959年,台北。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2004-2005年殷墟小屯宫殿宗庙区的勘探和发掘》。《考古学报》2009年第2期。
    ③陈全方:《早周都城岐邑初探》,《文物》1979年第10期:王恩田:《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群基址的有关问题》,《文物》1981年第1期;尹盛平:《周原西周宫室制度初探》,《文物》1981年第9期。
    ④傅熹年:《陕西岐山凤雏西周建筑遗址初探——周原西周建筑遗址研究之一》,《文物》1981年第1期;杨鸿勋:《西周岐邑建筑遗址初步考察》,《文物》1981年第3期。
    ⑤徐良高、王巍:《陕西扶风云塘西周建筑基址的初步认识》,《考古》2002年第9期。
    ①陕西省雍城考古队:《凤翔马家庄一号建筑群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5年第2期;韩伟:《马家庄秦宗庙制度研究》,《文物》1985年第2期。
    ②陕西省雍城考古队:《秦都雍城钻探试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2期。
    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54年。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7年。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
    (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
    (明)宋应星著:《天工开物》,中华书局,1978年。
    房玄龄注:《管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
    杨伯竣编著:《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
    沈括著,胡道静校证:《梦溪笔谈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吕不韦辑:《吕氏春秋》,中华书局,1991年。
    (宋)李诫编修:《营造法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
    李济主编:《安阳发掘报告》(14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29-1933年。
    傅振伦:《燕下都发掘报告》,《国学季刊》3卷1期,1932年。
    徐炳昶等:《陕西调查古迹报告》,《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4卷6期,1933年。
    傅斯年、李济等:《城子崖——山东历城县龙山镇之黑陶文化遗址》,科学印刷公司,1934年。
    施昕更:《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杭州,1938年。
    关野雄:《齐都临淄の调查》,《考古学杂志》32卷4、6、11号,1942年。
    关野雄:《滕城と薛城について》,《考古学杂志》33卷6号,1943年。
    贾兰坡:《山顶洞人》,龙门联合书局,1951年。
    驹井和爱:《曲阜鲁城の遗迹》,《考古学研究》第二册,1951年。
    驹井和爱:《邯郸》,东亚考古学会,1954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庙底沟与三里桥》,科学出版社,1959年。
    石璋如:《小屯·殷墟建筑遗存》,历史语言研究所,台北,1959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文物出版社,1963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3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安张家坡西周铜器群》,文物出版社,1965年。
    石璋如:《小屯·殷墟墓葬之一》,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南港,1970年。
    石璋如:《小屯·殷墟墓葬之二》,历史语言研究所,台北,1972年。
    石璋如:《小屯·殷墟墓葬之三》,历史语言研究所,台北,1973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曲阜鲁国故城》,齐鲁书社,1982年。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5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7年。
    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崧泽: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7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胶县三里河》,文物出版社,1988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报告》,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研室:《泗水尹家城》,文物出版社,1990年。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龙岗寺: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90年。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民和阳山》,文物出版社,1990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登封王城岗与阳城》,文物出版社,1992年。
    陕西周原考古队:《西周微氏家族青铜器群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年。
    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垣曲县博物馆:《垣曲商城(1985—1986年度勘查报告)》,科学出版社,1996年。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晋都新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省博物馆、新干县博物馆:《新干商代大墓》,文物出版社,1997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敖汉赵宝沟:新石器时代聚落》,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玉器精粹》,文物出版社,1997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偃师二里头(1959-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堆祭祀坑》,文物出版社,1999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师赵村与西山坪》,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郑州商代铜器窖藏》,科学出版社,1999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考古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科学出版社,2000年。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1963-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
    刘士莪:《老牛坡:西北大学考古专业田野发掘报告》,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辉县孟庄》,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瑶山:良渚遗址群考古报告之一》,文物出版社,2003年。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良渚遗址群考古报告之二》,文物出版社,2005年。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樟树市博物馆:《吴城:1973-2002年考古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5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郑国祭祀遗址》,大象出版社,2006年。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澧县城头山》,文物出版社,2007年。
    梁思永:《梁思永考古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59年。
    夏鼐:《考古学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61年。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编:《大汶口文化讨论文集》,齐鲁书社,1979年。
    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清华大学建筑系编:《建筑史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年。
    苏秉琦:《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
    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
    苏秉琦主编:《考古学文化论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
    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编委会编:《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纪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87年。
    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年。
    《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编辑组编:《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张学海主编:《海岱考古(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编:《纪念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创建20周年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
    张学海主编:《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齐鲁书社,1993年。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编著:《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与研究(1985—1992)》,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北京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编:《国学研究(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张光直:《中国考古学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续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
    傅熹年:《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8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夏商周文明研究——97山东桓台殷商文明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良渚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1999年。
    刘庆柱:《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年。
    张忠培、许倬云主编:《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科学出版社,2000年。
    宋镇豪、肖先进主编:《殷商文明暨纪念三星堆遗址发现七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
    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杜金鹏、王学荣主编:《偃师商城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4年。
    王守信等主编:《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第1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山东20世纪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年。
    杜金鹏、许宏主编:《偃师二里头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年。
    新郑市文物管理局:《新郑市文物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安金槐先生纪念文集》,大象出版社,2005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王仲殊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5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庆祝佟柱臣先生八十五华诞学术文集》,文物出版社,2006年。
    西北大学考古学系、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编:《西部考古(第一辑)》,三秦出版社,2006年。
    杜金鹏、许宏主编:《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凌家滩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06年。
    解希恭主编:《襄汾陶寺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
    杜金鹏:《夏商周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
    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编著:《西部考古(第二辑)》,三秦出版社,2007年。
    杨鸿勋:《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增订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新果集——庆祝林沄先生七十华诞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9年。四、专著与工具书
    王献唐:《临淄封泥文字》,1936年。
    郭沫若:《十批判书》,科学出版社,1956年。
    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
    容庚编著:《金文编》,科学出版社,1959年。
    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龙门联合书局,1961年。
    董作宾:《甲骨学六十年》,台湾艺文印书馆,1965年。
    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考古教研室商周组编:《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年。
    文物编辑委员会编:《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80年。
    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年。
    高明:《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
    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郭宝钧:《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1981年。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地图出版社,1982年。
    贺业钜:《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
    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常玉芝:《商代周祭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宗教》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闻人军:《考工记导读》,巴蜀书社,1988年。
    彭邦炯:《商史探微》,重庆出版社,1988年。
    赖永海编著:《宗教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吕鸿书、辛世俊著:《宗教的奥秘》,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李济:《安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安德烈·勒鲁瓦·古昂著,俞灏敏译:《史前宗教》,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
    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李玉洁:《先秦丧葬制度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文物编辑委员会编:《文物考古工作十年》,文物出版社,1991年。
    曲英杰:《先秦都城复原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陈戍国:《先秦礼制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谢维杨:《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郭德维:《楚系墓葬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李衡眉:《昭穆制度研究》,齐鲁书社,1996年。
    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
    魏昌:《楚国史》,武汉出版社,1996年。
    夏含夷:《温故知新录:商周文化史管见》,台北稻禾出版社,1997年。
    栾丰实著:《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
    张荣明:《殷周政治与宗教》,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
    翦伯赞:《先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李伯谦:《中国青铜时代文化结构与体系》,科学出版社,1998年。
    萧默主编:《中国建筑艺术史》,文物出版社,1999年。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
    文物出版社编:《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年。
    郭德维:《楚都纪南城复原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
    沈文倬:《宗周礼乐文明考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
    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
    许宏:《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
    徐卫民:《秦都城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戴康生、彭耀:《宗教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晁福林:《先秦民俗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钱耀鹏:《中国史前城址与文明起源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
    杨鸿勋:《宫殿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
    刘叙杰、傅熹年、郭黛妲、潘谷西、孙大章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三联书店,2001年。
    张国硕:《夏商时代都城制度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印群:《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东周墓葬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王青:《海岱地区周代墓葬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
    周书灿:《中国早期国家结构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
    王鲁民:《中国古代建筑思想史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晁福林:《先秦社会形态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姜波:《汉唐都城礼制建筑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
    马世之;《中国史前古城》,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杜金鹏:《偃师商城初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杜正胜:《周代城邦》,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王晖:《古文字与商周史新证》,中华书局,2003年。
    刘源:《商周祭祖礼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论、
    方法与实践》,文物出版社,2004年。
    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刘允东:《先秦车马殉葬制度初步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科学出版社,2006年。
    常金仓:《周代礼俗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王其钧:《华夏营造: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
    郭大顺:《红山文化》,文物出版社,2005年。
    张一兵:《明堂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
    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年。
    张学海:《龙山文化》,文物出版社,2006年。
    曲英杰:《史记都城考》,商务印书馆,2007年。
    宋玲平:《晋系墓葬制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
    张一兵:《明堂制度源流考》,人民出版社,2007年。
    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
    陆建华:《先秦诸子礼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
    孙庆伟:《周代用玉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魏建震:《先秦社祀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
    巫鸿著,李清泉、郑岩等译:《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世纪出
    版社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