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民俗管理与建设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俗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内容和民族的基本生活。时空上相沿成习的“风习性”、文化意识(或心理)与社会生活相交融的“二重性”构成了民俗的基本特质。民俗存在人类社会的任何时代、地区与人群(民族、种族、方言),任何形式的社区(村落、城镇、居民小区、机关大院、胡同里弄等)和组织(血缘、亲缘、地缘、年龄、性别、阶层、职业、兴趣、信仰组织等)。“文化是海,企业是舟”。企业无一不在传承着传统文化,吸纳着社会民俗,生成着时代新风,成为社会民俗的一个基本传承单位和发源地。所以,企业也是一类负载着不同民族、地域、行业、职业与阶层民俗的现代“俗民群体”,一个“民俗库”。
     影响企业稳定与发展的显性和隐性民俗,可以泛称为“企业民俗”,构成了企业文化渊源、基础和本质部分。运用跨学科方法研究中国企业民俗文化现象,不仅在理论上可以开拓中国民俗学研究的新领域,揭开影响中国企业稳定与发展的深层“文化之谜”,而且在实践中能为建设企业文化和搞好企业管理提供一把新钥匙。
     狭义企业民俗,指行业和企业传统在:企业的传承;广义企业民俗,包括民族、地域、行业与企业传统在企业的传承,具体是指与企业管理者和专家顾问所倡导的上层文化(官方文化、专家文化与科技文化)相对而言的,在企业成员长期生产与生活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为企业全体或部分成员因袭传承、相沿成习或约定俗成的文化心理或心态、组织与制度、工作和生活方式,乃至物质表现。广义企业民俗,从结构上看,主要由企业的风气风俗、非正式组织制度与关系、语言和行为惯习、具有民族民俗乃至行业企业特色的物质设施及物质产品构成;从内容上看,主要体现在与生产、交易、服务、群体性生活相关的民俗,排除企业物质技术性要素、科学技术性知识、专家官方性意识(下沉为企业习俗的例外)、行政性规章制度和正式性组织群体。所以,宽泛的“企业民俗”是民族、地域、行业与企业传统在企业的传承,为企业中的民间民俗文化。这与日本把企业文化称作为“企业风土”(corporate custom),欧美将企业文化理解为企业的“价值观念、传统和风气、仪式与习俗”等大同小异,体现了企业民俗在企业文化中的活水源头、母体基础与深层本质地位。同校园民俗、机关民俗、军队民俗等组织民俗相较,企业民俗具有经济性、行业性、职业性等基本特征,是企业稳定与发展的内部基因,对企业生存和发展会产生逆向与顺向的作用,为企业文化管理和建设不可忽视的一环。
     中国近现代企业是在西方科技文化影响下产生的新式企业,最早出现于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之后,较西方近乎晚了一个世纪。中国新式企业起步迟,发展慢,一方面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以民族传统手工业(作坊、工场)和商业(店铺)为起点,一方面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刺激下逐步成长起来。因而,中国新式企业既从封建社会那里承受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又接受着西方文化的熏染。中华悠久而丰富的农业文化、手工业与商业文化、衙门文化,给近现代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隐性障碍,并通过民俗文化的各种形式传承和
    
    存在下来。同时,不断东渐的西方文化也在广泛地作用于近现代企业,并与中国传统的民
    俗文化相融合,凝结成中国近现代企业的各种民俗形态。
     中国近现代的民间与官方企业,长期以来传承有行业文化、家族文化和衙门文化因素。
    在企业中,不仅存在着现代社会各种非正式组织制度和关系,而且还遗留着传统社会的血
    缘、亲缘、地缘、业缘性组织制度与关系,讲究家族、亲族、乡土等人情关系,形成了企
    业内外复杂的关系“网络”,其中相当部分构成了制约中国企业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的深层
    文化与制度因素。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中国企业需要从地域文化、乡村文化、行业文
    化和衙门文化,特别是家族文化与“关系”文化中走出,同现代企业理念和制度结合,与
    国际化潮流接轨,在进行技术创新的同时,致力文化创新与制度创新。在现代企业理念的
    指导下,通过认识、改造与利用企业民俗文化资源,优化企业民俗,实现企业的现代化。
     实际上,自有人类社会以来,民俗与管理就存在着互动性关系,上层的管理影响着下
    层的民俗,下层的民俗制约着上层的管理。这样,民俗能成为管理的对象和手段,管理也
    刻上了民俗的印痕。因而,对民俗的认识、引导、利用、改造、转化、重塑和培育,就成
    为实现管理目标的有效手段。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中对民俗的有效运用(如依俗而治与移风
    易俗),给当代企业文化管理与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
     由于企业民俗处于企业文化的源头、基础与本质地位,所以,在企业文化管理和建设
    中必须给予重点考虑,重视管理与开发企业民俗文化资源,加强建设企业民俗文化。从企
    业民俗的一般性特点与规律出发,寻找对企业民俗文化管理和建设的原则与方法。在对企
    业民俗文化态度、识别和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和利用、改造与转化、重塑及培育,
    形成企业优良的风气、风俗和传统,达到企业文化管理和建设的最高目标与理想境界。
     本文宏观地透视了企业民俗的一般惰况,追溯了中国企业民俗流变的轨迹、规律与特
    点,?
Folklore makes up of both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society and the life of the nationality. A character of custom and habit followed or transmitted in space and time, the dualism formed in combination of conventional culture consciousness (or culture psychology) and Social life consist of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folklore. Folklore exists in any times, area, people group (nationality, race, dialect), any community (village, town, residential area, office area, bystreet) and organization (consanguinity, cognation, regional relationship, age, gender, class, occupation, interest, religion, etc). "Culture is like a sea, and the corporation the boat in it." Every corporation transmits traditional culture, takes in social custom and creates new custom of age as to become the basic transmitting unit and the origin of social custom. Therefore, a corporation is also a modern "folk group" or" folklore storeroom" loaded with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regions, trades, classes and occupations.
    The covert and overt folklore that influence corporat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can be defined as "corporate folklore", which forms the origin, foundation and essential part of the corporate culture. Studying Chinese corporate folklore via transdiscipline method not only helps exploit new areas for Chinese folklore, but also helps discover the deep "culture mystery" that governs th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rporation. Furthermore, the study can also offer a new key to corporate culture management and construction.
    Corporate folklore for narrow sense is transmission about trades and corporate tradition in the corporation, and in broad sense it includes transmission about nationality, region, trades and corporate tradition in the corporation. It can be defined as culture psychology or culture attitude, organization and system, a model of work and life, physical embodiment. They are followed or transmitted, then become a custom through long time usage. They are also accepted through common practice by all or part of corporate personnel and at last formed in the course of long-term production and life. The corporate folklore in broad sense is relative to upper-class society culture (official culture, expert 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e) advocated by manager and expert of corporation.
    In structure, corporate folklore in broad sense is made up of corporate custom, informal organization and system and relationship, the habit on words and behaviors, the building and product with nationality, region, trades and corpor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content, it embodies in folklore with production, business, service arid community life, excluding material fact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nowledge, official and expert consciousness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at which has become corporate tradition), administration system and formal organization. Therefore, Corporate folklore in broad sense is transmission about nationality, region, trades and corporate tradition in the corporation, that is, the folklore in the corporation. It is largely identical but with minor differences compared with the corporate culture named as corporate custom in Japanese, and 'corporate value, tradition and custom, ritual and convention " in Europe and America, reflecting the original, basic, essential status of corporate folklore in corporate culture. Relative to campus folklore, office folklore and army Colklore, corporate folklore have a characteristic of economy, trades, occupation, etc. It is inner factor to influenc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3-
    
    
    
    corporation with a reverse and obverse function to corporat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It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culture management and construction for the corporation and should not be overlooked.
    The neoteric and modern corporation of china was a new-style corpor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ich came forth in middle period of 19th and after the Opium War, and about one century later than western corporation. The Chinese new-style corporatio
引文
[1][17]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第19、21-22页。
    [2][14]肖成《论民俗的特质》。陈勤建编《当代民俗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44-57、51页。
    [3]仲富兰《现代民俗流变》,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第一版,第4页。
    [4][9]托马斯.彼得斯和小罗伯特.沃特曼《成功之路》(In search of excellence),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第一版,译者前言第6页。
    [5][8]特雷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著,印国有、葛鹏译《公司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Corporate Culture-The Rites and Rituals of Corporate Life),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10月版,第31-34、137-138页,《译序》第8-9页。
    [6][16]罗长海《企业文化学》,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48—255、139页。
    [7]威廉.大内《Z理论:美国企业界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Theory Z-How American Business can Meet the Japanese Challenge),中国社科出版社1984年版,169页。
    
    
    [10]理查德.帕斯卡尔和安乐尼.阿索斯《日本企业管理艺术》(The Art of Japanese Management),中国科技翻译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第200页。
    [11]《中国民间文化》第二集,曲彦斌《企业民俗学——企业管理的一个新思路》,学林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第165页。
    [12]黄遵宪《日本国志》卷34,《礼俗志》。
    [13]苏勇《建设中国企业文化的三点思考》,《社会学研究》(北京)1989年第5期。
    [15]许苏民《文化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第207页。
    [18]非正式组织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巴纳德(chester I Barnard)在1938年首次提出,自罗特利斯伯格(Fritz)Roethlisberger)等人根据霍桑实验的结果写成《管理与工人》一书后,而愈来愈引人注目。
    [19]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第298页。
    [20]武俊平、徐英《中国老板的毛泽东情结》,人大复印资料《管理科学》2000年6期。
    [21]备注:按照马克思主义企业理论,企业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而构成企业生产关系特征的,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的交换关系(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372页)。所以,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手工工场与店铺,以及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与店铺,也是企业形式之一,属于旧式企业。在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影响下产生的机器工厂与商场称为新式企业。尽管公有企业消灭了雇佣关系,但生产力水平处于机器工业阶段,故也是新式企业。
    [22][23]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第306-312页。
    [24]备注:按照现代企业理论,传统企业是指经验管理的企业,现代企业是指科学管理的企业,其中传统企业可能为旧式企业,可能是新式企业。这里为了叙述方便,按照中国历史分期把中国新式企业分为近代中国企业与现代新中国企业。
    [25][26][27][30][33][35]刘国良《中国工业史.近代卷》,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第53、54、246、52、53、421-422页。
    [28]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245页。
    [29]汪穰卿《论商战》,载《时务报》光绪22年11月10日。
    [3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编《洋务运动》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26页。
    [32]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料》第一辑,上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78页。
    [34]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第797-798页。
    [36]《中国民间文化》第八集,学林出版社出版1992年第一版,第67—82页。
    [37]《协大祥绸布店的“特别作法”》,载《工商史料》第二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第151页。
    [38]赵靖《中国经济管理思想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第499页。
    [39]沈祖炜《近代中国企业:制度与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第115-117页。
    [40]民生公司是20世纪30、40年代长江水域最富朝气的航运企业,以“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生产、富强国家”为宗旨,号召“忍耐、苦干、就能成为出人头地的时世英雄”,“个人为事业服务,事业为社会服务”,“公司的困难、职工解决,职工的困难、公司解决”。这些原则、口号、宗旨被称为“民生精神”。
    
    
    [41]宝元通公司是20世纪40年代西南地区最大的百货公司,以“经营百货,从事生产,发展民族经济”为宗旨:“图事业于久大”为原则;“牺牲小我,顾全大我,服务社会,发展事业”为号训,这些原则、宗旨、号训被公司固定为“宝元通精神”。
    [42]东亚公司用格言形式记述了公司的主义、厂训、厂歌,做人、做事的准则,以及对人格、功绩、过失的认识和要求,被称为“东亚铭”,即东亚职工的座右铭。其主义为:辅助社会进步、实行劳资互惠、谋求平民福利、追求互助合作。
    [43]汪海波《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经济管理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第140-153页。
    [44]刘双《说说咱们的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北京)2000年第8期,第43-45页。
    [45]肖彦登《中国没有企业家》,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版,第309-359页。
    [46]刘棣《企业官与企业家队伍》,《政策与管理》(北京)2001年第1期。
    [47]明庆国《乡镇企业发展缘何那么难》,《管理现代化》(北京)1995年第6期,第21-23页。
    [48]胡必亮、胡顺延《中国乡村的企业组织与社区发展》,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第148-167页。
    [49]周宇虹《中国乡镇企业的出路》,《乡镇企业》(长沙)2001年2期,第12-13页。
    [50]黄小龙《民营企业文化扫描》,《新经济》(广州)2000年第8期,第23-25页。
    [51]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85年第一版,第25页。
    [52]马津龙《一定要突破家族制度吗》,《企业管理》(北京)2000年第1期,第30页。
    [53]何学威《经济民俗学》,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年3月版,第382页。
    [54]白枚《中国民营企业长不大的瓶颈何在》,《企业管理》(北京)2001年第1期,第25-26页。
    [55]刘增光《太平天国败因与中国民企综合症》,《新西部》(西安)2001年第1期。
    [56]曲连刚、贝毅《中外文化冲突下跨国经营的致胜之道》,《管理现代化》(北京)1998年第2期,第51页。
    [57]《羊城晚报》,1995年3月22日。
    [58]翁乃群《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新华文摘》(北京)2000年第3期,第135-136页。
    [59]《2000年影响中国的跨国公司》,《中国企业家》(北京)2001年第1期。
    [60]“五缘文化”指以宗族亲戚、邻里乡党、宗教信仰、同行同学和物质媒介等为纽带的社会关系。上海五缘文化研究所《五缘文化与对外开放》,上海交大出版社1997年版。
    [61]钟敬文《新的驿程.民俗学及其作用》,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399页。
    [6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29页。
    [63]吴朝阳译《牛津小百科全书.民俗学》,张紫晨《民俗学讲演集》附录一,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第一版,第466页。
    [64]《后汉书.舆服志》。
    [65]《礼记.表记》。
    [66]《尚书.召诰》。
    [67]《诗.大雅.文王》。
    [68]《尚书.康诰》。
    
    
    [69]《史记.鲁周公世家》。
    [70]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序言。
    [71]宋.苏轼。
    [72]1926年,蔡元培在其《说民族学》一文中首次正式提出“民族学”名称,为学术界所接受。1913年,周作人第一次使用“民俗学”一词;1922年,北京大学《歌谣周刊》创刊,标志中国民俗学的发端。
    [73]美.管理学家.德鲁克。
    [74]《马恩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72年5月第一版,第87页。
    [75]本尼迪克特著,何锡章、黄欢译《文化模式》,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第2页。
    [76]綦尤礼《浅谈我国企业中的姻亲群体》,《企业家天地》(北京)1987年第3期。
    [77]《企业文化和文化单元——黑龙江迎春机械厂领导谈企业文化》,《中国文化报》(北京)1988年11月30日。
    [78]刘宏昌《孙世尧谈瓶盖里的哲学》,《新经济》(广州)2000年第8期,第103页。
    [79]周三多《管理学——原理和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三版,第60-64页。
    一.书籍类
    刘守华《文化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张文勋《民族文化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法路易.多洛著,黄建华译:《个体文化和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安应民《文化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1月版。
    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青岛出版社,1998年2月版。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版。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陶立璠《民俗学概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8月版。
    乌丙安《民俗学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张紫晨《民俗学讲演集》,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5月版。
    张紫晨《中国民俗和民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高丙中《民俗文化和民俗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9月版。
    陈勤建《当代中国民俗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10月版。
    仲富兰《当代人和民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11月版。
    仲富兰《民俗与文化杂谈》,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4月版。
    仲富兰《现代民俗流变》,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9月版。
    何学威《经济民俗学》,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年3月版。
    国世平《中国人的消费风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3月版。
    《中国民间文化》第八集,上海文艺家协会编,学林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中国民间文化》第二集,上海文艺家协会编,学林出版社,1991年7月版。
    罗长海《企业文化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6月版。
    胡石明《漫谈企业文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
    郝明道《中国企业文化概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7月版。
    邢树云《精神动力之源—企业文化建设》,群众出版社,1994年6月版。
    刘光明《企业文化》,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9月版。
    
    
    孟万河《公司领袖》,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3月版。
    谭伟东《公司文化》,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3月版。
    顾唯良、周锦熙《企业管理主题:电化杯企业文化征文选》,知识出版社,1991年2月版。
    于国详、陈家振《国外企业文化论述精选》,新华出版社,1991年5月版。
    黄厚载《中国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石油大出版社,1991年5月版。
    许鹏、陈力《企业文化》,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版。
    (美)特雷斯.迪尔、阿伦.肯尼迪著,印国有、葛鹏译《公司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10月版。
    (美)威廉.大内《Z理论——美国企业界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
    (美)托马斯.彼得斯和小罗伯特.沃特曼《成功之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第一版(该书在我国有多种译本,译名不一,如“成功之路”、“寻求优势”)。
    (美)理查德.帕斯卡尔和安东尼.阿索斯《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中国科技翻译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
    沈祖炜《近代中国企业:制度与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祝慈寿《中国现代工业史》,重庆出版社出版,1990年10月版。
    姜洪、关山《中国企业行为论》,海洋出版社,1991年8月版。
    陈吉元、何梦笔(C.Herrmann-Pillath)《当代中国的村庄经济与村落文化丛书》五卷本,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
    余鑫炎《中国商业史》,中国商业出版社,1987年10月版。
    刘国良《中国工业史.近代卷》,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8月版。
    汪海波《新中国工业经济史》(1949.10-1957),经济管理出版社,1994年版。
    季龙《当代中国的集体工业》,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12月第一版。
    张厚义、刘文璞《中国的私营经济与私营企业主》,知识出版社,1995年8月版。
    陈吉元《乡镇企业模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2月版。
    张正霖《管理哲学》,企业管理出版社,1993年3月版。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版。
    胡军《跨文化管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张德《人力资源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版。
    赵景华《比较管理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5月版。
    成思危《中国企业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年版。
    李振杰《私营企业透视》,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4月版。
    方家良《文化管理学基础》,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唯高《恶性管理》,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潘承烈《传统文化和现代管理》,企业管理出版社,1994年11月版。
    (英)S.B.Redding《海外华人企业家的管理思想——文化背景和风格》,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3月版。
    曾仕强《掌握中国人性的管理法》,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版。
    周世述、苏卫堂《中国行政管理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6月版。
    谭力《中国行政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版。
    
    
    二.杂志类
    山东大学《民俗研究》杂志,1987.1-2001.1。
    哈尔滨《企业文化》杂志,1995.1-2001.3。
    北京《中外企业文化》杂志,1995.1-2001.3。
    北京《中国乡镇企业》杂志,1985.1-2001.3。
    人大复印资料《乡镇企业、民营经济》,1985.1-2001.1。
    人大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1985.1-2001.1。
    人大复印资料《商业企业管理》,1985.1-2001.1。
    人大复印资料《旅游管理》,1995.1-2001.2。
    人大复印资料《管理科学》,1985.1-2001.4。
    人大复印资料《企业家信息》,1985.1-2001.3。
    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1985.1-200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