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天主教传教士在内蒙古的社会活动及其影响(1865-1950)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代以来,有许多天主教传教士来到内蒙古进行传教活动。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传播天主教,同时,他们还进行了许多其它方面的活动,如办医院、办学校、开展慈善活动、进行科学考察和研究等。他们的这些活动在客观上对内蒙古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在概述传教史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传教士在内蒙古除传教以外的其它方面的活动,包括社会活动和科研活动,进而总结他们的这些活动对内蒙古近代社会的影响。
     序言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的意义和目的、研究的概况、资料情况、研究的方法及文章的创新之处等。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以天主教传入中国的历史为基础,重点概述了天主教传入内蒙古的情况。第二章从医疗、教育、慈善、抗战、传教士对鸦片和匪患等社会问题的处理等方面,详细考察了传教士的社会活动。进而总结出传教士的社会活动对内蒙古的影响。本章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以绥远公教医院为个案,深入探讨了天主教传教士在内蒙古所进行的医疗活动。第二部分主要研究考察了天主教传教士在内蒙古开办的各种类型的教会学校。第三部分从救济灾荒、兴办育婴院及安老院等方面具体研究了传教士在内蒙古进行的公益慈善活动。第四部分运用大量史料论述了抗战时期天主教传教士对内蒙古的重要贡献。第五部分详细考察了传教士对内蒙古社会存在的鸦片和匪患问题的态度及采取的措施。第三章以传教士在内蒙古进行的考古学和蒙古学科学研究活动为重点,深入探讨了传教士的科研活动对内蒙占的影响。在考古学方面,主要分析考察桑志华、德日进、闵宣化、梅岭蕊的考古活动及其成果,并阐述了传教士的考古成就对内蒙古考古学的影响。在蒙古学方面,文章具体研究了传教士田清波和赛瑞斯两位蒙古学大师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研究的特点及其对内蒙古学术界的影响。
     结语部分将天主教传教士在内蒙古的社会活动和科研活动置于中国和内蒙古近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中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得出结论。文章认为,天主教传教士在内蒙古开展的各项社会活动和科研活动对内蒙古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天主教传教士从事这些活动的主观目的是为了传播天主教,但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他们所开展的各项活动确实对内蒙古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天主教传教士的这些活动,一方面增进了他们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传教士们通过这些活动也把内蒙古介绍给了世界,使更多的人了解了内蒙古。可以说,传教士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和媒介的作用。
There were many catholic missionaries who came to Inner Mongolia to spread Catholicism since modern times. In addition to preaching, they also involved in many other activities, such as establishing hospitals, running schools, launching charity activities, making scientific researches and etc. Objectively, their activities brought profound influence upon various aspects of Inner Mongolia. On the basis of Catholicism spreading history, the author stu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history various activities of the missionaries in Inner Mongolia, focusing on social activitie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es instead of their religious works. As a result, the paper sums up the influences of their activities upon the modern society of Inner Mongolia.
     The preface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purpose and innovations of this subject and show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previous studies,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e main body of this paper consists of three chapters. Chapter one mainly summarizes the spreading of Catholicism into Inner Mongolia based on the history. Chapter two examines the social activities of missionaries in terms of medical treatment, education, charity, Anti-Japanese War and how they deal with social issues such as opium and banditry. Following it is a summary of impacts of social activities they made upon Inner Mongolia. The chapter covers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takes Suiyuan Catholic Hospital for example to discuss the medical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missionaries in Inner Mongolia. The second part examines all sorts of Catholic schools operated by the missionaries in Inner Mongolia. The third part studies their public welfare and charity activities in terms of relief-extending and the building of foundling hospitals and rest homes. After consulting a lot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the fourth part expounds their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Inner Mongolia during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In the fifth part, the author details the missionaries' attitude toward opium and banditry issues in Inner Mongolia and the measures they took. Chapter three inquires into the influence of missionaries'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s upon Inner Mongolia by focusing on the introduction to their archaeological and Mongolological studies. As far as the archaeology is concerned, the author analyses archaeological activities and achievements of Emile Licent, 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 Mullie Jozef and Kervyn Louis, and explains their influences of archaeological achievements upon Inner Mongolian archaeology. As for the Mongolology, the author studies main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ntoine Mostaert and Henry Serruys, who are masters of Mongolology, and illustrates their influences upon academic circle of Inner Mongolia.
     The final part puts the missionaries' activities into the background of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and Inner Mongolia for analysis, assessment and conclusion.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ir activities brought deep influences upon the modern history of Inner Mongolia. Although the main purpose of their activities was to diffuse Catholicism, these activities objectively had a positive effect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Inner Mongolia. On the one hand, the missionaries' activities promoted their understanding to China and Chinese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through these activities they also introduced Inner Mongolia to the world, and helped more people know about the region. In a word, the missionaries worked as a bridge in Sino-Foreign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e modern times.
引文
1(韩) 李宽淑:《中国基督教史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28页:30页
    2 耿昇、何高济译:《鲁布鲁克东行纪》,中华书局,1985年,184页。
    3(韩) 李宽淑:《中国基督教史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33页。
    4(韩)李宽淑:《中国基督教史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33页,34页。
    5(韩) 李宽淑:《中国基督教史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35页。
    6(韩) 李宽淑:《中国基督教史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39-41页。
    1 顾裕禄:《中国天主教的过去和现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5-6页。
    2 王志心:《中国基督教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63-73页。
    3(韩) 李宽淑:《中国基督教史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60页。
    4 王治心:《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东方出版社,1996年,202页。
    5 张泽:《清代禁教期的天主教》,光启出版社,前言,2页。
    6 古伯察:《鞑靼西藏旅行记》,耿升译,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2月,第3页。
    7 李问渔:《拳祸记》,“蒙古教难”上海土山湾印书馆,1923年第二版。
    8 古伯察:《鞑靼西藏旅行记》耿升译,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2月,第43页。
    9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 上智编译馆出版,1950年,第37页。
    10 隆德理:《西湾子圣教源流》,古伟嬴主编:《塞外传教史》,台北光启社,2002年,10-15页。
    1 《察哈尔都统庆昀奏有法传教士前往口外传教片》,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清末教案》第一册,中华书局,1996年6月,191页
    2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38页
    3 隆德理:《西湾子圣教源流》,15-17页
    4 隆德理:《西湾子圣教源流》,17页
    5 Patrick Taveirnc,Han-Mongol Encounter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1874-1911,pp201-202
    6 古伯察:《鞑靼西藏旅行记》,第30页
    7 李杕:《拳祸记》,蒙古教难
    8 隆德理:《西湾子圣教源流》,20页、23页
    9 隆德理:《西湾子圣教源流》,26-27页
    10 隆德理:《西湾子圣教源流》,28-31页
    1 古伯察:《鞑靼西藏旅行记》44-45页,28页。
    2 隆德理:《西湾子圣教源流》30页。
    3 古伯察:《鞑靼西藏旅行记》,第35页。
    4 乔占英、冯允中、徐贵宗:《东山天主教堂》,《赤峰松山区文史资料》第一辑,第152页。
    5 《理藩院奏报蒙古巴林郡王拿获法国传教士二人情形摺》,《清末教案》第一册,第77页。
    6 《直立总都纳尔经额奏报遵旨将巴林郡王所获法教士转解广东片》,《清末教案》第一册,第82-83页。
    7 《热河督统英隆等奏为遵旨查明法传教士在朝阳建堂传教—案情形摺》,《清末教案》第一册,第171-172页。
    8 《署直隶总督谭廷襄奏陈应将在朝阳建堂传教之法教士转解遣归摺》,《清末教案》第一册,第173页。
    9 《朝阳县志》卷八《寺观》“天主堂”民国十九年五月修,内蒙古图书馆藏铅印本。
    10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33页。
    11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36页。
    1 古伯察:《鞑靼西藏旅行记》,第33页。
    2 常非:《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 “圣味增会士此方传教之概况”。
    3 《四川总督宝兴覆研鞫西藏盘获之法国传教士噶毕约则等情形摺》,《清末教案》第一册第19页。
    4 《两广总督耆英等奏为讯明至藏法国传教士噶毕约则并已交荷兰使臣收领等情形摺》,《清末教案》第一册28页。
    5 《清末教案》第一册第16页、29页。
    6常非:《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 “圣味增会士此方传教之概况”。
    7同治元年闰八月八日,总署收哥士耆函,附山西教民认种地段清单,《教务教案档》第一辑.701页,档案号769
    8常非:《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平味增会上此方传教之概况”。
    9隆德礼:《西湾子圣教源流》第33页
    10常非:《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圣味增会士此方传教之概况”。
    11常非:《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圣味增会士此方传教之概况”。
    12常非:《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 “圣味增会士此方传教之概况”。
    13古伯察:《鞑靼西藏旅行记》,耿升译,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2月,第33页
    14常非:《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圣味增会士此方传教之概况”。
    1常非:《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圣味增会士此方传教之概况”。
    2常非:《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圣味增会士此方传教之概况”。
    3常非:《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圣味增会士此方传教之概况”。
    4 Daniel Verhelst:《向中国传教的比利时》,古伟瀛主编:《塞外传教史》,第126、129、130、133页。
    5 Daniel Verhelst:《向中国传教的比利时》,古伟瀛主编:《塞外传教史》,第133页。
    6 同上,138页,142-143页;《圣母圣心会塞外传教来华神父名册》,古伟瀛主编:《塞外传教史》,第363页
    7王铁崖主编:《中外旧约章》第一册,第97页。三联书店,1957年版。
    1 王铁岸主编:《中外旧约章》第一册,第107页。三联书店,1957年版。
    2 王铁崖主编:《中外旧约争》第一册,第147页。三联书店,1957年版。
    3 《著内阁宣布嗣后各地方官于习教事件务须持平办理上谕》,《清末教案》第一册,第205页。
    4 《察哈尔都统庆昀奏有法传教士前往口外西湾子传教片》,《清末教案》第一册,第191页。
    5 常非:《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史》,“圣母圣心会接管内蒙教务之概况”。
    6隆德礼:《西湾圣教源流》,第47页。
    7常非:《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史》,“圣母圣心会接管内蒙教务之概况”。
    8隆德礼:《西湾圣教源流》,第53页。
    1 阿·马·波兹德涅耶夫:《蒙古及蒙古人》第二卷第189——191页,刘汉明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5月,第一版。
    2常非:《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史》,“圣母圣心会接管内蒙教务之概况”。
    3常非:《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史》,“圣母圣心会接管内蒙教务之概况”。
    4常非:《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史》,“圣母圣心会接管内蒙教务之概况”。
    5常非:《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史》,“圣母圣心会接管内蒙教务之概况”。
    6常非:《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史》,“圣母圣心会接管内蒙教务之概况”。
    7常非:《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史》,“圣母圣心会接管内蒙教务之概况”。
    8刘映元:《天主教在河套地区》,内蒙古文史从书《史料忆述》第一辑,第42页。
    9王守礼:《闵玉清传》,第16页,内蒙古图书馆1979年11月根据内蒙民委所藏油印本传抄。城川原先是一座古城。
    1 刘映元:《天主教在河套地区》,内蒙古文史从书《史料忆述》第一辑,第42页。
    2 《天主教传入鄂托克旗的情况》波都勒口述,曹德巴整理,《鄂托克前旗文史资料》第一辑。
    3 王守礼:《边疆公教事业》,第19页。
    4常非:《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西南蒙古传教区传教进展之概况”。
    5 王守礼:《边疆公教事业》,第19页。
    6郝威:《三盛公天主教主教坐堂历任主教情况》,《巴彦淖尔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第118页。
    7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20页。
    8刘映元:《天主教在河套地区》,内蒙古文史丛书《史料忆述》第一辑,第45页。
    9 《闵玉清传》记载的是1896年。
    10 王守礼:《边疆公教事业》,第45页:《闵玉清传》,第105-106页。
    11常非:《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萨县二十四顷地传教史”。
    12常非:《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圣母圣心会接管内蒙教务之概况”。参见王学明:《天主教在内蒙古地区传教简史》,《内蒙古文史资料》第22辑,第148页。
    1常非:《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西南蒙古传教区传教进展之概况”。
    2常非:《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萨县二十四顷地传教史”。
    3常非:《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萨县二十四顷地传教史”。
    4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28页。
    5 《和林格尔县志》卷十二“民俗宗教”,第632-633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第一版。
    6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33页。
    7赵琛:《玫瑰营天主教》,《乌兰察布文史资料》,第二辑,第249页。
    8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33页。
    1 王学明:《天主教在内蒙古地区传教简史》,《内蒙古文史资料》第22辑,第148页
    2 王学明:《天主教在内蒙古地区传教简史》,《内蒙古文史资料》第22辑,第149页。
    3 王学明:《天主教在内蒙古地区传教简史》,《内蒙古文史资料》第22辑,第149页。
    1雷洁琼:《平绥沿线之天主教会》,平绥铁路管理局,民国廿四年三月初版,第10-12页。
    2贝文典:《圣母圣心会在华简史》,收于《塞外传教史》,第305页。
    3王学明:《天主教在内蒙古地区传教简史》附《绥远教区一瞥》,《内蒙古文史资料》第22辑,第157页。
    4王学明:《天主教在内蒙古地区传教简史》附《绥远教区一瞥》,《内蒙古文史资料》第22辑,第157-160页。
    5王学明:《天主教在内蒙古地区传教简史》,《内蒙古文史资料》第22辑,第149-150页。
    1 王学明:《天主教在内蒙古地区传教简史》,《内蒙古文史资料》第22辑,第153页。
    2 王学明:《天主教在内蒙古地区传教简史》,《内蒙古文史资料》第22辑,第153页。
    3 王学明:《天主教在内蒙古地区传教简史》,《内蒙古文史资料》第22辑,第156页。
    4贝文典整理:《圣母圣心会塞外传教来华神父名册》,收于古伟瀛主编:《塞外传教史》,第387页。
    5隆德理:《西湾子圣教源流》,收于古伟瀛主编:《塞外传教史》,第88页。
    6王学明:《天主教在内蒙古地区传教简史》,《内蒙古文史资料》第22辑,第156页。
    7 贝文典:《圣母圣心会在华简史》,收于古伟瀛主编:《塞外传教史》,台湾光启文化事业出版,2002年,第307-308页。
    1 戴学稷:《西方殖民者在鄂尔多斯等地的罪恶活动—帝国主义利用天主教侵略中国的一个实例》,原载《历史研究》1964年5—6期,后收入《内蒙古近代史论丛》第一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
    2王学明:《归绥公教医院》,呼和浩特史料第三集,1983年11月,第275页。
    1 绥远通志馆编纂:《绥远通志稿》,卷五十七,宗教,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第530页。
    2王学明:《归绥公教医院》,呼和浩特史料第三集,1983年11月,第276、289页。
    3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89页。
    4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93页。
    5王学明:《归绥公教医院》,呼和浩特史料第三集,1983年11月,第275页。
    6贝文典:《圣母圣心会在华简史》,古伟瀛主编:《塞外传教史》,第305页。
    1王学明:《归绥公教医院》,呼和浩特史料第三集,1983年11月,第278页。
    2雷洁琼:《平绥沿线的天主教会》,平绥铁路管理局,1935年初版,第7页,第16页,17页。
    3王学明:《归绥公教医院》,呼和浩特史料第三集,1983年11月,第281-282页。
    1 王学明:《归绥公教医院》,呼和浩特史料第三集,1983年11月,第282页。
    2 王学明:《归绥公教医院》,呼和浩特史料第三集,1983年11月,第282-284页。
    3 《圣母圣心会塞外化教华来华神父名册》,第400页。
    4 王学明:《归绥公教医院》,呼和浩特史料第三集,1983年11月,第279页。
    5 《圣母圣心会塞外传教来华神父名册》,第375页。
    6 王学明:《归绥公教医院》,呼和浩特史料第三集,1983年11月,第279-280页。
    7 《圣母圣心会塞外传教来华神父名册》,第403页。
    8 王学明:《归绥公教医院》,呼和浩特史料第三集,1983年11月,第279页。
    9 王学明:《归绥公教医院》,呼和浩特史料第三集,1983年11月,第279页。
    1 《圣母圣心会塞外传教来华神父名册》,第392页。
    2王学明:《归绥公教医院》,呼和浩特史料第三集,1983年11月,第280页。
    3王学明:《归绥公教医院》,呼和浩特史料第三集,1983年11月,第279页。
    4 《圣母圣心会塞外传教来华神父名册》,第420页。
    5王学明:《归绥公教医院》,呼和浩特史料第三集,1983年11月,第280页。
    6王学明:《归绥公教医院》,呼和浩特史料第三集,1983年11月,第280页。
    7雷洁琼:《平绥沿线的天主教会》,平绥铁路管理局,1935年初版,第17页。
    1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87页。
    2 王学明:《归绥公教医院》,呼和浩特史料第三集,1983年11月,第281页。
    3 杜勤书:《我所知道的傅作义部医务工作情况》,《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四十辑,第194页。
    4 杜勤书:《我所知道的傅作义部医务工作情况》,《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四十辑,第204页
    5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87页
    6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87页
    8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94页
    1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90页
    2王学明:《归绥公教医院》,呼和浩特史料第三集,1983年11月,第286页
    3王学明:《归绥公教医院》,呼和浩特史料第三集,1983年11月,第282-284页
    1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87-88页。
    2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88-90页。
    3 贝文典整理:《圣母圣心会塞外传教来华神父名册》,古伟瀛主编:《塞外传教史》,台湾光启文化事业出版,第391页。
    4 贝文典整理:《圣母圣心会塞外传教来华神父名册》,古伟瀛主编:《塞外传教史》,台湾光启文化事业出版,第389页。
    1 贝文典整理:《圣母圣心会塞外传教来华神父名册》,古伟瀛主编:《塞外传教史》,第381页。方裕如,De Hondt Henri圣母圣心会传教士,1902年4月30日初次派遣到东蒙古传教,1951年1月19日逝世。
    2 鲁阳:《天主教在我区所办的慈善事业》,《呼和浩特文史资料》第九辑,第237页。
    3 史静寰:《狄考文与司徒雷登——西方新教传教士在华教育活动研究》,珠海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274页。
    1 Carine Dujardin,Missionering en Moderniteit:De Belgische Minderoeders in China,Leuven,1996,pp.190-338.quote from a secondary source 谭永亮:《近代中国边陲的民族景象与低地国家传教士(1865-1948)》
    2 顾长声:《传教士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9-214页
    3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96页。
    4 隆德理:《西湾子圣教源流》,第37页。
    5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96-97页。
    6 Patrick Taveirne: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1874-1911) p386.
    1 Patrick Taveirne: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1874-1911) p386.
    2 段德荣:《建国前河套区天主教史略》,《文史资料选辑》,第20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153页。
    3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98页。
    4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98页。
    5 Patrick Taveirne: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1874-1911) p386.
    6 Daniel Verhelst:《向中国传教的比利时》,古伟瀛主编:《塞外传教史》,台湾光启文化事业出版,第207页。
    7 Patrick Taveirne: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1874-1911) p639.
    8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101页。
    9 雷洁琼:《平绥沿线之天主教会》,第8-9页。
    1 Patrick Taveirne: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1874-1911) p389
    2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97页。
    3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98页。
    4 Patrick Taveirne: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1874-1911) p389.王守礼认为南壕堑公学成立于1898年,到1905年时,成为当地最新式的标准学校。与谭永亮的说法有出入。笔者认为应采用王守礼之说。另参见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100页。
    5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100页。
    6常非:《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小巴拉盖传教简史》。
    7彭嵩寿著,胡儒汉、王学明译:《闵玉清传》,内大藏本,第101-105页
    8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98页。
    9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98页。
    1 雷洁琼:《平绥沿线之天主教会》,第7页。
    2 王学明:《绥远教区一瞥》,附于《天主教在内蒙古地区传教简史》,载于《内蒙古文史资料》第22辑,第167页。
    3 李西樵:《解放前公教教育的回顾》,载于《呼和浩特文史资料》第九辑,第232页。
    4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128-129页。
    5隆德理:《西湾子圣教源流》,古伟瀛编《塞外传教史》,第17-18页。
    6隆德理:《西湾子圣教源流》,古伟瀛编《塞外传教史》,第28页。
    1隆德理:《西湾子圣教源流》,古伟瀛编《塞外传教史》,第28-30页。
    2隆德理:《西湾子圣教源流》,古伟瀛编《塞外传教史》,第44页。
    3隆德理:《西湾子圣教源流》,古伟瀛编《塞外传教史》,第54页
    4隆德理:《西湾子圣教源流》,古伟瀛编《塞外传教史》,第59页。
    5隆德理:《西湾子圣教源流》,古伟瀛编《塞外传教史》,第73~74页。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129页。
    7段德荣:《建国前河套区天主教史略》,《文史资料选辑》,第20辑(总第120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第151页。
    8彭嵩寿著,胡儒汉、王学明译:《闵玉清传》,内大藏本,第101页。
    9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129页。
    10贝文典:《圣母圣心会在华简史》,古伟瀛编《塞外传教史》,第306页。
    1 雷洁琼:《平绥沿线之天主教会》,第10-12页。
    2 张辉敬:《归绥市天主教哲学院》,《呼和浩特史料》第5辑,呼和浩特地方志编委会,1984年10月,第271页。
    3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129-130页。
    1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74页。
    1 Patrick Taveirne: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1874-1911) p368.
    2 Patrick Taveirne: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1874-1911) p368.
    3 方奇编著:《中英文对照天主教实用知识》,河北信德室,2003年出版,第14页。
    4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128页。
    5鲁阳:《天主教在我区所办的慈善事业》,呼和浩特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呼和浩特文史资料》第九辑,第240页。
    6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第268页。
    7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75页。
    8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75页。
    9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75页。
    10常非:《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萨县二十四顷地传教简史”。
    11常非:《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萨县二十四顷地传教简史”。
    1 常非:《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萨县二十四顷地传教简史”。
    2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75-76页。
    3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76页。
    4常非:《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萨县二十四顷地传教简史”。
    5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77页。
    6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78-79页
    1常非:《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萨县二十四顷地传教简史”。
    2常非:《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萨县银匠窑子传教简史”。
    3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77页。
    4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79页。
    5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64-265页。
    6圣婴会是1843年在法国成立的旨在救助世界再国的可怜婴儿的国际慈善组织。
    7常非:《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天主公教绥远传教区所办之慈善事业”。
    8古伟瀛主编:《塞外传教史》,隆德理:《西湾子圣教源流》,第38页。
    9 Quote from a secondary source Patrick Taveirne: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1874-1911),p392.
    10鲁阳:《天主教在我区所办的慈善事业》,载于呼和浩特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呼和浩特文史资料》第九期,第239页。
    11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82页。
    1常非:《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天主公教绥远传教区所办之慈善事业”。
    2 A-CICM:F.Ⅲ.a7.Box51.Letter of Vinckx to Mortier,Eul-cheu-seu-k'ing-ti,December14,1913;A-OPSE:Dossier C-507.Mongolie Occiduo-Meruduibaake,Letter Bermyn to the Directors of the Holy Childhood Society,Santaohe,September5,1906 and Idem,Ershisiqingdi,October15,1907.Quote from a secondary source Patrick Taveirne: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1874-1911),p398.
    3常非:《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天主公教绥远传教区所办之慈善事业”。
    4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82-83页。
    5Quote from a secondary source Patrick Taveirne: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1874-1911),p398.
    6常非:《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天主公教绥远传教区所办之慈善事业”。
    1Quote from a secondary source Patrick Taveirne: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1874-1911),p398.
    2A.Verstappen,"Het Werk der Heilige Kindsheid",AMSS 10(1910),151-160.Quote from a secondary source Patrick Taveirne: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1874-1911),p399.
    3 Patrick Taveirne: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1874-1911),p399.
    4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83页。
    5 A-CICM:F.Ⅲ.a.7.Box 25.Letter of Leesens to Van Aertselaer,Porro-Balgas-son,January 20,1984.Quote from a secondary source Patrick Taveirne: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1874-1911),p400.
    6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85页。
    7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85页。
    8Quote from a secondary source Patrick Taveirne:Han-Mongol c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1874-1911),p393.
    9Quote from a secondary source Patrick Taveirne: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1874-1911),p393.
    10 Quote from a secondary source Patrick Taveirne: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1874-1911),p393.
    11 See,Patrick Taveirne: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1874-1911),p639.
    1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81页。
    2 常非:《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天主教绥远教区所办之慈善事业》。内蒙古大学图书馆藏。
    3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81-82页。
    3 此安老院即是王守礼所记的高家营子安老院。See Patrick Taveirne: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1874-1911),p402
    5常非:《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天主教绥远教区所办之慈善事业》。内蒙古大学图书馆藏。
    6 Quote from a secondary source Patrick Taveirne: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1874-1911),p402.
    7常非:《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天主教绥远教区所办之慈善事业》。内蒙古大学图书馆藏。
    8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82页。
    9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81页。
    10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71页。
    1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71-72页。
    2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72页。
    3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72页。
    4方主教汉名方济众(Van Aertselaer Jeroom),比利时圣母圣心会传教士,1873年3月24日被派遣来蒙古传教,1924年逝世于西湾子。参见古伟瀛主编《塞外传教史》中的《圣母圣心会塞外传教来华神父名册》,第365页,台湾光启文化事业出版社,2002年。
    5 顾永珍(Cools Armand),比利时圣母圣心会传教士,1906年3月24日被派遣来蒙古传教,1963年2月10日逝世。参见古伟瀛主编《塞外传教史》中的《圣母圣心会塞外传教来华神父名册》,第389页,台湾光启文化事业出版社,2002年。
    6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72-73页。
    7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72页。
    1郝维民主编:《内蒙古近代简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57-166页
    2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117页
    3 圣母圣心会传教士,1937年被派遣来华传教。参见古伟瀛主编:《塞外传教史》中所收贝文典辑《圣母圣心会塞外传教来华神父名册》,第419页,台湾光启文化事业出版,2002年
    1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117页。
    2 圣母圣心会传教士,1904年被派遣来华传教。参见古伟瀛主编:《塞外传教史》中所收贝文典辑《圣母圣心会塞外传教来华神父名册》,第385页,台湾光启文化事业出版,2002年。
    3 圣母圣心会传教士,1904年被派遣来华传教。参见古伟瀛主编:《塞外传教史》中所收贝文典辑《圣母圣心会塞外传教来华神父名册》,第398页,台湾光启文化事业出版,2002年。
    4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117页。
    5 圣母圣心会传教士,1911年被派遣来华传教。参见古伟瀛主编:《塞外传教史》中所收贝文典辑《圣母圣心会塞决传教来华神父名册》,第394页,台湾光启文化事业出版,2002年。
    6 1902年生,伊盟小淖尔人,圣名若望,1929年由葛崇德主教祝圣。1939年时任呼市托县什达岱本堂,1943年至1946年任大同修道院神师,逝于二十四顷地天主堂。参见古伟瀛主编:《塞外传教史》中所收古伟瀛编:《国篇神父名册》,第456页,台湾光启文化事业出版,2002年。
    7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118页。
    8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118页。
    9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118页。
    10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118页。
    11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121-122页。
    1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122页。
    2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122-123页。
    3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123-124页。
    4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124-125页。
    5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125页。
    6(日本) 平山政(?):《蒙疆天主教大观》(日文)。张家口:蒙古联合自治政府发行,1939年,序文。
    7 《蒙古》,1940年7月号,第165-166页。
    8 《蒙古》,1941年12月号,第112页。
    1 铃木清干编:《蒙疆年鉴》(昭和17年版),张家口,蒙疆新闻社,1941年12月,第321-322页。
    2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111-112页。
    3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112页。
    4圣母圣心会传教士,1912年被派遣来华传教。参见古伟瀛主编:《塞外传教史》中所收贝文典辑《圣母圣心会塞外传教来华神父名册》,第394页,台湾光启文化事业出版,2002年。
    5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112页。
    6圣母圣心会传教士,1932年被派遣来华传教。参见古伟瀛主编:《塞外传教史》中所收贝文典辑《圣母圣心会塞外传教来华神父名册》,第414页,台湾光启文化事业出版,2002年。
    7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112页。
    1圣母圣心会传教士,1931年被派遣来华传教。参见古伟瀛主编:《塞外传教史》中所收贝文典辑《圣母圣心会塞外传教来华神父名册》,第412页,台湾光启文化事业出版,2002年。
    2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113页。
    3圣母圣心会传教士,1929年被派遣来华传教。参见古伟瀛主编:《塞外传教史》中所收贝文典辑《圣母圣心会塞外传教来华神父名册》,第410页,台湾光启文化事业出版,2002年。
    4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113-114页。
    5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114页。
    6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114页。
    1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114-115页。
    2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115页。
    3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115页。
    4圣母圣心会传教士,1908年被派遣来华传教。参见古伟瀛主编:《塞外传教史》中所收贝文典辑《圣母圣心会塞外传教来华神父名册》,第391页,台湾光启文化事业出版,2002年。
    5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116页。
    6圣母圣心会传教士,1930年被派遣来华传教。参见古伟瀛主编:《塞外传教史》中所收贝文典辑《圣母圣心会塞外传教来华神父名册》,第411页,台湾光启文化事业出版,2002年。
    7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116页。
    8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119页。
    1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119页。
    2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119页。
    3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120页。
    4郝维民主编:《内蒙古近代简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0年11月版,第175-176页。
    1方澄敏:《以身许国的新闻战士》,见中国摄影出版社编:《寻找方大曾——一个失踪的摄影师》第20页。
    1李芹主编:《社会学概论》,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2-343页。
    2阿·马·波兹德涅耶夫《蒙古及蒙古人》第二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3年,第146-147页。
    3 《晋抚宝芬奏禁种土药折》,李文治、章有义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第904页。
    4牛敬忠:《近代绥远地区的社会变迁》,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2页。
    5萧荣爵编辑:《曾忠襄公全集》第一册,第733-737页。台湾成文出版社印行。《中国禁毒史资料》第288页。
    6 阿·马·波兹德涅耶夫:《蒙古及蒙古人》第二卷。第44页。
    1天津《大公报》,1904年10月16日。《中国禁毒史资料》第273页。
    2关钟麟:《记蒋雁行任绥远都统期间的几件事》。《内蒙古文史资料》,内蒙古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第五辑。
    3屠义源:《绥远政坛见闻琐记》,《内蒙古文史资料》第31辑。
    4樊库《绥远省河套调查记》,绥远民众教育馆编,民国23年印。所谓的喷烟是指:由成年人吸食鸦片烟雾后,喷施到幼儿面部,以使幼儿吸食。
    5阎毅先修、文炳勋纂:《武川县志略》,民国29年铅印。
    6樊库:《绥远省河套调查记》。
    7阎毅先修、文炳勋纂《武川县志略》。民国29年铅印。
    8满铁:《蒙疆的鸦片》,《资料5》,204页。转引自(11)江口圭一著,金海译:《蒙疆政权的鸦片政策》,内蒙古近代史译从,第二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8年出版。第50页。
    9屠义源:《绥远政坛见闻琐记》,《内蒙古文史资料》第31辑。
    10张佐华:《蒙古旅行散记》,杂志资料剪辑,内蒙古图书馆藏。
    1《绥远垦务总局档案》,第258卷。内蒙古档案馆藏。
    2屠义源:《绥远政坛见闻琐记》,《内蒙古文史资料》第31辑。
    3刘映元、张静文《中民军进驻绥远时期》,《内蒙古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1996年。
    4韩绍祖修,望月稔纂:《萨拉齐县志》,民国30年铅印。
    5 《绥远因禁烟戕杀教士》,载长沙《大公报》1924年1月15日。《中国禁毒史资料》第762页。
    6方奇:《中英文对照天主教实用知识》,河北信德室,2003年6月版,第13页。
    7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91-92页。
    8 See Patrick Taveirne: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1874-1911 ),P376.
    9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92页。
    1方奇:《中英文对照天主教实用知识》,河北信德室,2003年6月版,第51页。
    2 Quote from secondary source Patrick Taveirne: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 (1874-1911) P377.
    3李善修:《慕道者指南》,中国河北天主教信德室出版发行,1997年,第170-173页。
    4 Quote from secondary source Patrick Taveirne: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 (1874-1911)。P377
    5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92页。
    6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93页。
    7 Taveirne,"Antoine Mostaert and the Issue of the Catholic Mission's Property in Ordos,"inSagaster,ed.,Antoine Mostaert (1881-1971):C.I.C.M.Missionary and Scholar,Leuven,1999.vol.1 pp.145-175.
    8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92页。
    9雷洁琼:《平绥沿线之天主教会》,第21页。
    10此观点出自:申万里的《1900年以前蒙古教区的天主教会——兼论天主教的活动对近代蒙古史发展的影响》,未刊稿,第16页。
    1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93页。
    2Quote from secondary source Patrick Taveirne: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1874-1911) P377.
    3(美) E A罗斯著,公茂虹、张皓译《变化中的中国人》,时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147页。转引自马占军《晚清时期圣母圣心会在西北的传教(1873—1911)》,第233页。
    4 Quote from secondary source Patrick Taveirne: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A History of Schcut in Ordos (1874-1911) P377.
    5 王学明:《天主教内蒙古教区传教简史》,政协内蒙古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内蒙古文史资料》第22辑,第150页。
    1 《绥远因禁烟戕杀教士》,载长沙《大公报》1924年1月15日。《中国禁毒史资料》第762页。转引自牛敬忠《近代绥远地区的社会变迁》,第146页。
    2 《绥远通志稿》卷七十三,民变。第418页。
    3 《绥远通志稿》卷七十三,民变。第424-427页。
    4 牛敬忠:《近代绥远地区的社会变迁》,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6页。
    1 《绥远通志稿》卷七十三,民变。第436页。
    2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41页。
    3 《绥远通志稿》卷七十三,民变。
    4 《绥远通志稿》卷七十三,民变,第478页。
    5 关钟麟:《记蒋雁行任绥远都统期间的几件事》,《内蒙古文史资料》第五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66年。
    6 《绥远通志稿》卷七十三,民变,第433-434页。
    7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47-48页。
    8 《绥远通志稿》卷七十三,民变,第444页。
    1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44页。
    2 《塞外传教史》,《圣母圣心会塞外传教来华神父名册》,第398页。
    3 《绥远通志稿》卷七十三,民变,第451页。
    4 《绥远通志稿》卷七十三,民变,第451页。
    5 《圣母圣心会塞外传教来华神父名册》,第381页。
    6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47-48页。
    7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50-51页。
    1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45页.
    2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45-46页。
    3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46页。
    4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46页。
    5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48页。
    6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52页。
    7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50页。
    8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43页。
    9 王学明:《天主教内蒙古教区传教简史》,政协内蒙古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内蒙古文史资料》第22辑,第169页。
    1 戴学稷:《呼和浩特简史》,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3页。
    2 马占军:《晚清时期圣母圣心会在西北的传教(1873-1911)》,未刊稿。
    3 王学明:《天主教在内蒙古地区传教简史》,《内蒙古文史资料》第22辑,第169页。
    4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42-43页。
    5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44页。
    6 王学明:《天主教在内蒙古地区传教简史》,《内蒙古文史资料》第22辑,第170页。
    7 戴学稷:《西方殖民者在河套鄂尔多斯等地的罪恶活动——帝国主义利用天主教侵略中国的一个实例》收入戴学稷、徐如文集《近代中国的抗争》,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7页。
    8 王学明:《天主教在内蒙古地区传教简史》,《内蒙古文史资料》第22辑,第170页。
    9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43页。
    1 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第706页,天主教上海教区光启社 2003年12月。
    2 高星,德日进与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早期发展,第四纪研究,2003:23(4)379。
    1 甄朔南 黄慰文.德日进神父在中国的科学生涯,天主教研究资料汇编(13),天主教上海光启社 1989年3月,103页。
    2 佟柱臣:《中国考古学要论》,鹭江出版社,2001年,79页。
    3 吴新智,德日进在中国古人类学的创建时期,第四纪研究,2003;23(1):362-365
    1 吴新智,德日进在中国古人类学的创建时期,第四纪研究,2003;23(4):362-365
    2 吴新智,德日进在中国古人类学的创建时期,第四纪研究,2003;33(4):362-365
    3 古伟瀛主编:《塞外传教史》,贝文典编,圣母圣心会塞外传教来华神父名册,第391页。台湾光启文化出版,2002年版。
    4 闵宣化著,冯承钧译:《东蒙古辽代旧城探考记》之后记。中华书局 2004年版。
    5 闵宣化著,冯承钧译:《东蒙古辽代旧城探考记》之后记。中华书局 2004年版。
    6 闵宣化著,冯承钧译:《东蒙古辽代旧城探考记》之后记。中华书局 2004年版。
    7 项春松:《辽代历史与考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第31页。
    8 项春松:《辽代历史与考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第31页。
    1 闵宣化著,冯承钧译:《东蒙古辽代旧城探考记》之后记。中华书局 2004年版。
    2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109页。
    3 古伟瀛主编:《塞外传教史》,贝文典编,圣母圣心会塞外传教来华神父名册,第388页。台湾光启文化出版,2002年版。
    4 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第108页。
    5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下),第136页。
    6 丁学芸编著:《内蒙古文物与考古》,内蒙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编印,第169页、179页。
    7 刘东升:《东西科学文化碰撞的火花——纪念德日进神父来中国工作80周年》,《第四纪研究》,2003;23(4):316。
    1 米济生译:《华裔学志》编辑部《田清波传》,《华裔学志》 1945年10卷。
    2 古伟瀛主编《寒外传教史》中收录的《圣母圣心会塞外传教来华神父名册》第387页。台北光启文化事业出版,2002年。
    3 米济生译:《华裔学志》编辑部《田清波传》,《华裔学志》 1945年10卷。
    4 米济生译,刊于《鄂尔多斯研究文集》第一辑,内蒙古伊克昭盟档案馆,1984年。
    5 米济生译,刊于《鄂尔多斯研究文集》第一辑,内蒙古伊克昭盟档案馆,1984年。
    1 米济生译,发表在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室煽《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第13期,1964年11月。
    1(法) 伯希和撰,冯承钧译:《蒙古与教廷》前言,中华书局,1994年。
    2 贡布扎布:《美国蒙古学研究简介》,《蒙古学资料与情报》 1988第2期。
    3 曹纳木:《田清波与鄂尔多斯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1992年第六期。
    4 曹纳木:田清波与鄂尔多斯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 1992年第六期。
    1 《哈佛亚洲研究杂志》,1956年,第19卷,第1-2期,第Ⅶ页;《远东瞭望》1949年,第8卷,第4期,第466-467页。转引自马·伊·戈尔曼著,陈弘法译:《西方的蒙古史研究——十三世纪——二十世纪中叶》,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年11月版,第76页。
    2 Antoine Mostaert(1881—1971) C.I.C.M.Missionary and Scholar,Patrick Taveirne,Antoine Mostaert And The Issue Of The Catholic Mission' S Property In Ordos,p.146.
    3 陈育宁:田清波及其鄂尔多斯历史研究,《西北民族研究》 1994年01期。
    1 米济生译,刊于《鄂尔多斯研究文集》第一辑,内蒙古伊克召盟档案馆,1984年。
    2 米济生译,刊于《鄂尔多斯研究文集》第一辑,内蒙古伊克召盟档案馆,1984年。
    3 米济生译,刊于《鄂尔多斯研究文集》第二辑,内蒙古伊克召盟档案馆。
    4 河北天主教信德室编:《天主教教理》,第379页,2000年版。
    1 天主教的神职人员应称作“神父”,而不是“牧师”。所以译者翻译有误。
    2(匈)H·埃斯迪著:《纪念亨利·赛瑞斯》,《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7年第4期,第44页。徐维高译自《匈牙利科学院东方学报》 1982年。
    3(美) 贡布扎布著,海日罕译:《美国蒙古学研究简介》,《蒙古学资料与情报》 1988年第2期。
    4 Henry Serrys,The Mongols and Ming China:Customs and History.Edited by Francoise Aubin.VARIORUM REPRINTS,London 1987.
    5 施瓦茨编著:《蒙古学书目》,周建奇译。
    1 亨利·赛瑞斯:《16世纪的蒙古部落及氏族名称》,忽刺安译自《中亚杂志》卷17,威斯巴登,1984年。译文载于《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7年第4期。
    2 亨利·赛瑞斯:《蒙古的‘黄毛'和‘红帽'》,薄音湖译自《中亚杂志》卷15,1971年,第131-155页。译文载于《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6年第1期。
    3 《十六世纪南蒙古的汉人》载于《华裔学志》18(1959),1-95页。
    4(匈)H·埃斯迪著,徐维高译:《纪念亨利·赛瑞斯》。译自《匈牙利科学院东方学报》。《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7年第4期,第44页。
    1(匈)H·埃斯迪著,徐维高译:《纪念亨利·赛瑞斯》。译自《匈牙利科学院东方学报》。《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7年第4期,第44页。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教务教案档》,第3-7辑。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合编:《清末教案》,中华书局出版发行,1988年10月,第1-5册。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中华书局 1959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中华书局1990年8月,上下册。
    《绥远垦务总局档案》,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藏。
    《和林格尔县志》卷十二“民俗宗教”,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
    韩绍祖修,望月稔纂:《萨拉齐县志》,民国30年铅印。
    阎毅先修、文炳勋纂:《武川县志略》,民国29年铅印。
    绥远通志馆编纂:《绥远通志稿》,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朝阳县志》卷八《寺观》“天主堂”民国十九年五月修,内蒙古图书馆藏铅印本。
    樊库:《绥远省河套调查记》,绥远民众教育馆编,民国23年印。
    王守礼著,傅明渊译:《边疆公教社会事业》,上智编译馆1950年版。
    李杕:《拳匪祸教记》,“蒙古教难”上海土山湾印书馆,1923年第二版。
    常非著:《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稿本),内蒙古大学图书馆藏。
    王守礼:《闵玉清传》,内蒙古图书馆1979年11月根据内蒙民委所藏油印本传抄。
    彭嵩寿著,胡儒汉、王学明译:《闵玉清传》,内蒙古大学图书馆藏本。
    王学明:《绥远教区简况》,《呼和浩特史料》第5辑,呼和浩特地方志编委会,1984年。
    张辉敬:《归绥市天主教哲学院》,《呼和浩特史料》第5辑,呼和浩特地方志编委会,1984年10月。
    王学明:《天主教在内蒙古地区传教简史》,《内蒙古文史资料》,政协内蒙古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第22辑。
    王学明:《归绥公教医院》,《呼和浩特史料》第3辑,呼和浩特地方志编委会,1983年11月。
    王希贤:《呼和浩特天主教堂》,《呼和浩特文史资料》第十二辑,呼和浩特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1998年12月。
    张贵:《武川县壕来山天主教沿革》,《呼和浩特文史资料》第十二辑,呼和浩特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1998年12月。
    刘映元:《天主教在河套地区》,《史料忆述》第1辑,内蒙古文史研究馆编,1986年10月。
    屠义源:《绥远政坛见闻琐记》,《内蒙古文史资料》,政协内蒙古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第31辑。
    刘映元、张静文:《国民军进驻绥远时期》,《内蒙古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1996年。
    郝威:《三盛公天主教主教坐堂历任主教情况》,《巴彦淖尔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
    乔占英、冯允中、徐贵宗:《东山天主教堂》,《赤峰松山区文史资料》第一辑。
    赵琛:《玫瑰营天主教》,《乌兰察布文史资料》第二辑。
    李西樵:《解放前公教教育的回顾》,《呼和浩特文史资料》第九辑,呼和浩特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1994年1月。
    鲁阳:《天主教在我区所办的慈善事业》,《呼和浩特文史资料》第九辑,呼和浩特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4年1月。
    杜勤书:《我所知道的傅作义部医务工作情况》,《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四十辑。
    段德荣:《建国前河套区天主教史略》,《文史资料选辑》,第20辑(总第120辑),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
    关钟麟:《记蒋雁行任绥远都统期间的几件事》,内蒙古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内蒙古文史资料》第五辑。
    王谦口述,孙旺、曹晋整理:《军民共守红格尔图》,载于政协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绥远抗战》内蒙古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
    田清波:《鄂尔多斯学志》,《北京辅仁大学学报》 1934年第9卷。
    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天主教上海教区光启社,2003年12月。
    古伟瀛主编:《塞外传教史》,南怀仁文化协会、台湾光启文化事业共同出版,2002年。
    (法) 伯希和撰,冯承钧译:《蒙古与教廷》,中华书局,1994年。
    耿升、何高济译:《柏朗嘉宾蒙古行纪》,中华书局,1985年。
    耿升、何高济译:《鲁布鲁克东行纪》,中华书局,1985年。
    王治心:《中国基督教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王治心:《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东方出版社,1996年。
    古伯察:《鞑靼西藏旅行记》,耿升译,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2月。
    (苏) 马·伊·戈尔曼著,陈弘法译:《西方的蒙古史研究》,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年11月。
    (俄) 阿·马·波兹德涅耶夫著,刘汉明等译《蒙古及蒙古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
    施瓦茨编著:《蒙古学书目》,周建奇译,内蒙古大学图书馆藏。
    刘兆和主编:《草原宝藏——内蒙古重大文物考古发现纪实》,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张泽:《清代禁教期的天主教》,台湾光启出版社,1999年。
    马·伊·戈尔曼著,陈弘法译:《西方的蒙古史研究——十三世纪—二十世纪中叶》,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年11月。
    雷洁琼:《平绥沿线之天主教会》,平绥铁路管理局发行,1935年。
    张佐华:《蒙古旅行散记》,杂志资料剪辑,内蒙古图书馆藏。
    忒莫勒:《建国前内蒙古方志考述》,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
    戴学稷、徐如文集:《近代中国的抗争》,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戴学稷:《呼和浩特简史》,中华书局,1981年版。
    王忠欣:《基督教与中国近现代教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卓新平、许志伟主编:《基督宗教研究》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12月。
    卓新平、许志伟主编:《基督宗教研究》第二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10月
    卓新平、许志伟主编:《基督宗教研究》第四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10月。
    卓新平、许志伟主编:《基督宗教研究》第五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11月。
    卓新平、许志伟主编:《基督宗教研究》第六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2月。
    卓新平、许志伟主编:《基督宗教研究》第七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12月。
    卓新平、许志伟主编:《基督宗教研究》第八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11月。
    章开沅、马敏主编:《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丛刊》第4辑王忠欣着《基督教与中国近现代教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章开沅、马敏主编:《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丛刊》第3辑、第5辑、第6辑,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2003年、2004年。
    章开沅、马敏主编:《社会转型与教会大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王铁崖主编:《中外旧约章》第一册,三联书店,1957年版。
    (美)E A罗斯着,公茂虹、张皓译《变化中的中国人》,时事出版社,1998年版。
    张力、刘鉴唐:《中国教案史》,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
    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顾裕禄:《中国天主教的过去与现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
    李芹主编:《社会学概论》,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韩) 李宽淑:《中国基督教史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日) 前岛重男著,斯林格译:《基督教在内蒙古——以厚和为中心的概况》,《内蒙古近代史译丛》第二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
    (日) 江口圭一著,金海译:《蒙疆政权。的鸦片政策》,内蒙古近代史译丛,第二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8年出版。
    (日) 下永宪次著,蛰公译:《天主教在察哈尔东部之状况及影响》,《内蒙古地方志通讯》,1983年第2期。
    史静寰:《狄考文与司徒雷登——西方新教传教士在华教育活动研究》,珠海出版社,1999年8月。
    闵宣化著,冯承钧译《东蒙古辽代旧城探考记》,中华书局 2004年版。
    项春松:《辽代历史与考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
    佟柱臣:《中国考古学要论》,鹭江出版社,2004年。
    丁学芸编著:《内蒙古文物与考古》,内蒙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编印。
    牛敬忠:《近代绥远地区的社会变迁》,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王卫东:《融会与建构——1648—1937年绥远地区移民与社会变迁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
    李文治、章有义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三联书店,1957年版。
    马模贞主编:《中国禁毒史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郝维民主编:《内蒙古近代简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0年11月。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上、下)。
    方奇编著:《中英文对照天主教实用知识》,河北信德室,2003年出版
    中国摄影出版社编:《寻找方大曾——一个失踪的摄影师》,2000年11月。
    高星:《德日进与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早期发展》,《第四纪研究》,2003;23(4)
    甄朔南 黄慰文:《德日进神父在中国的科学生涯》,《天主教研究资料汇编》第13集,天主教上海光启社 1989年3月。
    吴新智:《德日进在中国古人类学的创建时期》,《第四纪研究》2003:23(4)
    刘东升:《东西科学文化碰撞的火花——纪念德日进神父来中国工作80周年》,《第四纪研究》,2003:23(4)346。
    米济生译《田清波传》,载《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第六辑,1976年3月。
    陈育宁:《田清波及其鄂尔多斯历史研究》,载于《西北民族研究》,1994年第1期。
    额尔敦孟克:《田清波与鄂尔多斯方言研究》,载于《内蒙古师大学报》1995年第2期。
    曹纳木:《田清波与鄂尔多斯研究》,载于《内蒙古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
    (美) 贡布扎布著,海日罕译:《美国蒙古学者研究简介》,《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8年第2期。
    (匈) H.埃斯迪著,徐维高译:《纪念亨利.塞瑞斯》,《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7年第4期
    亨利·赛瑞斯:《明朝初年在中国的蒙古风俗残余》,载于内蒙古大学历史系蒙古史研究室编印:《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第二十二辑,1965年8月。
    亨利·赛瑞斯:《16世纪的蒙古部落及氏族名称》,忽剌安译自《中亚杂志》卷17,威斯巴登,1984年。译文载于《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7年第4期。
    亨利·赛瑞斯:《蒙古的‘黄毛'和‘红帽'》,薄音湖译自《中亚杂志》卷15,1971年,第131-155页。译文载于《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6年第1期。
    马占军:《晚清时期圣母圣心会在西北的传教(1873-1911)》,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张彧:《晚清时期圣母圣心会在内蒙古地区传教活动研究(1865-1911)》,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戴学稷:《西方殖民者在鄂尔多斯等地的罪恶活动—帝国主义利用天主教侵略中国的一个实例》,原载《历史研究》1964年5—6期,后收入《内蒙古近代史论丛》第一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
    刘毅政:《近代外国教会在内蒙古的侵略扩张》,《内蒙古师院学报》 1982年第3期
    王世丽:《清末热河东部地区的“金丹道教”起义》,《内蒙古社会科学》 1995年第4期
    梁殿福:《内蒙古地区的义和团运动新探》,《内蒙古大学学报》 2000年第3期。
    牛敬忠:《近代绥远地区的民教冲突——也说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内蒙古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米辰峰:《从二十四顷地教案日期的分歧看教会史料的局限》,《清史研究》 2001年第4期;
    莎茹拉、苏德:《1900年内蒙古西部的蒙旗教案》,《历史档案》 2002年第4期。
    薄艳华:《韩默理与二十四顷地教堂》,《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2年第2期。
    薄艳华:《1900年绥远地区教案经过》,载于《内蒙古大学学报》 2003年第6期。
    郭红:《段振举地亩案与天主教在内蒙古传教方式的改变》,《九州学林》 2004年2卷2期。
    郭红、王卫东:《移民、土地与绥远地区天主教的传播》,《上海大学学报》 2005年第3期。
    汤开建、马占军:《清末民初圣母圣心会甘肃传教述论》,《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汤开建、马占军:《晚清圣母圣心回宁夏传教述论》(上、下),《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第2期。
    汤开建、马占军:《圣母圣心会陕西三边传教述论》,《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汤开建、马占军:《庚子拳变前后圣母圣心会陕西三边地区传教述论》,《义和团运动与中国基督宗教》,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彧:《晚清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民教冲突》,《广西社会科学》 2005年第8期
    张彧:《1900年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反洋教运动》,《西北民族研究》 2005年第2期。
    南鸿雁:《内蒙古中、西部天主教音乐的历史和现状》,《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
    刘青瑜:《天主教传教士对内蒙古考古学的影响》,《中国天主教》,2007年第1期,第38-40页。
    刘青瑜:《田清波的蒙古学成就及其成为蒙古学大师的原因》,《中国天主教》,2007年第3期,第23-25页。
    刘青瑜:《天主教传教士在内蒙古的医疗活动及其影响——关于归绥公教医院的个案研究》,2008年第1期,第22-25页。
    申万里:《1900年以前蒙古教区的天主教会——兼论天主教的活动对近代蒙古史发展的影响》,1999年,未刊稿。
    北京北堂遣使会包神父(J-M.Planchet)编:《中日传教》(Les Missions de Chine et du Japan)、圣母圣心会大同大神学校校长桑世希神父:《长城上的十字架》(The Cross Over China's Wall)Sara Lieves,The spread ofthe CICM Mission in the Apostolic Vicariate of central Mongolia 1865-1911,《圣母圣心会在中蒙古的传播》(1865-1911)
    W.F.Vande Walle,A general overview The histor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low country and China in the Qing Era 1644-1911,《简论低地国家与清王朝的关系》(1644—1911)
    Patrick Taveirne,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A History of Scheut in Ordos (1874-1911)Carine Dujardin,Missionering en Moderniteit:De Belgische Minderoeders in China,Leuven,1996,Pp.190-338.quote from a secondary source 谭永亮:《近代中国边陲的民族景象与低地国家传教士(1865-1948)》
    Klaus Sagaster,《田清波(1881—1971)圣母圣心会传教士与学者》(Antoine Mostaert(1881—1971) C.I.C.M.Missionary and Scholar)
    Henry Serrys,Chinese In Southern Mongolia During The Sixteenth Century.Reprinted from Monumenta Serica VoI.ⅩⅧ,1959.(亨利·赛瑞斯:《十六世纪南蒙古的汉人》)
    Henry Serrys,The Mongols and Ming China:Customs and History.Edited by Francoise Aubin.VARIORUM REPRINTS,London 1987.
    Henry Serrys,Sino-Mongol Relations During the Ming.Vol.Ⅰ:The Mongols in China During the Hung-wu Period(1368-1398)..Brussels:Institut Beige Des Hautes Etudes Chinoises,1959.
    Henry Serrys,Sino-Mongol Relations During the Ming.Vol.Ⅱ:The Tribute System and Diplomatic Missions(1400-1600)..Brussels:Institut Beige Des Hautes Etudes Chinoises,1967.
    Henry Serrys,Sino-Mongol Relations During the Ming.Vol.Ⅲ:Trade Relations:The Horse Fairs(1400-1600).Brussels:Institut Belge Des Hautes Etudes Chinoises,1975.
    (日本) 平山政十:《蒙疆天主教大观》(日文),张家口:蒙古联合自治政府发行,东京,宫本印刷所,1939年。
    铃木清干编:《蒙疆年鉴》(昭和17年版),张家口,蒙疆新闻社,1941年12月。
    日文杂志:《蒙古》,1940年7月号、1941年12月号。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