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时期的人物群体研究(1927-1930)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土地革命时期的根据地史是中共党史学科领域里的重要分支,井冈山根据地史研究一直都是根据地史研究中的热点,这与井冈山斗争史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有密切关系。本文尝试采用人物群体分类研究法、历史叙事学方法,援引现代性社会理论和社会心理学理论等跨学科理论,观照包括普通士兵、下层民众在内的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各类人物群体,叙述代表人物的历史事迹,研究井冈山革命社会的人物群体。为了挖掘、利用新史料,本文除了引用已经出版的史料和论著,还到井冈山根据地及其周边县市区的党史、档案部门收集录用大量未出版、未刊印的史稿、手记、回忆录,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寻访亲历者或过来人、赴革命遗迹旧址实地调研,并且利用当时国民党要人的家信、日记等相关资料作为论据。凡此努力,希望拓宽井冈山根据地史的研究视野,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在发掘新史料和探讨新观点上有所突破。
     本文以阐述1927年历史选择井冈山的背景、原因和历程为开笔,然后集中对井冈山时期人物群体进行分类研究,以历史叙事学方法论述各群体代表人物在井冈山的历史事迹为着笔点,通过对人物的历史活动、群体特征、历史贡献的分析,来研究1927—1930年间的井冈山根据地“革命社会”中的人物群体,并归纳几点井冈山时期人物群体的社会共性。
     全文有绪论、正文六章和结论三部分。绪论部分,旨在交代选题缘起、回顾研究现状、阐明研究思路等问题。第一章分析192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英们引兵上井冈、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背景,叙述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简要历程,并援引现代性社会学理论分析井冈山革命社会生存并发展的原因。首先分析当时的革命背景,着重分析国共两党的政治信仰、思想基础的分歧,并从文化背景的大视野出发,深层次分析国共合作走向破裂的原因,由此导出1927年的国共武装对抗是不可避免的结论。接着,为便于对井冈山根据地史有一个基础性的了解,本文采用历史叙事学方法对井冈山根据地的历程作简要叙述。就探析井冈山革命社会的成因,本文援引现代社会学的方法,把井冈山根据地看作一个社会化系统进行分析,从而解答这个问题。从第二章到第五章,将井冈山人物分为革命精英群体、革命女性群体、绿林武装群体、普通民众群体(包括农民群体、游民无产者群体、底层士兵群体、俘虏与义兵)进行分类研究。首先着笔于对各类人物群体中代表人物的历史事迹作历史叙事和历史评价,然后论述各个群体的特征及其历史影响。第六章是井冈山人物群体综论。通过不同人物群体的研究透视,从人的社会属性角度出发,深层思考井冈山人物群体的行为动力。井冈山时期的人物群体生活在井冈山革命社会里,充当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表现某些共同的价值取向。其思想行为都是利害得失权衡后的抉择,体现出实用主义的倾向。他们怀有强度不一的期待革命成功的理想信仰,是他们参与革命的精神支柱。他们生活在社会集群中,无法避免群体心理效应的作用,群体心理效应是他们思想行为的重要动力。结语部分归纳出两点研究结论:第一,1927年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结合,历史选择井冈山,是自然、社会、主客观各种条件作用的结果;井冈山根据地是一个现代性社会理论视角下典型的社会化系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模式。第二,井冈山各类人物群体构成了井冈山革命社会的实践主体,表现出一定的社会共性。
     希望本文为拓展井冈山根据地史的研究提供一点学术参考,并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与处理有所启发。
The history of the base in the time of Ground Revolu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roach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Communist History.The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the Jing Gang Shan Base is always the hotspot in the history of the base,because the history of the battle in Jing Gang Shan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revolution.This paper tries to use the method of assorting the character-groups and histories narrate,and invokes the theory of modernity socie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It concludes the rank-and-filer,underplayed plebs,narrates the historical story,and studies the society in the battle of Jing Gang Shan.In order to dig and use new materials,this paper not only quotes the published materials and books,but also the unpublished drafts and memoirs,which from the file sections nearby Jing Gang Shan.All these efforts enlarge the study vision on the history of the base in the time of Ground Revolution,innovate in the angle of view and study method,and break through in the materials and standpoints.
     The paper,Firstly,expatiates on the background and course,and why history chooses Jing Gang Shan in 1927.Then it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Groups separately, discourses upon the image in the base of Jing Gang Shan.Later,it sums up the Character-Groups' commonness during the time of Jing Gang Shan from 1927—1930.
     The entir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introduction,text and the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hands over the origin of the title,looks back the actuality and illustrates the line of consideration.The first chapter analyses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Communist comes to the Jing Gang Shan and the course of creates the base,narrates the creating course and analyses the reason why the Jing Gang Shan society can exist and develop.From chapter 2 to chapter 5,studying on the heroes,women,armed and common people respectively,it first narrates and evaluates the story of the typical person from different group,and sums up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group and its historical influence.The chapter 6 discusses the group of the Characters Group in the Jing Gang Shan.According to study on the different group,it exploits the action motivity of the group of the Characters Group in the Jing Gang Shan from the social property.They live in the society of the Jing Gang Shan Revolutionary Base,and play different social roles. Their thinkings and actions embody the tendency of pragmatism.They have the belief on the success of the revolution,which is the spiritual support.They live in the society,and the group psychology influences them a lot considerably.The conclusion includes two points of view.Firstly,inaugurating the revolutionary base of Jing Gang Shan in 1927 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inevitability and chanciness.The revolutionary base of Jing Gang Shan is a typical socialization system and a special social pattern in the angle of modernity.Secondly,the different character-groups is the main body of practice in the Jing Gang Shan Revolutionary Base.Their actions base on their thinking motivation,and put up some social commonness.
     This paper tries to make some efforts on the studies of the history of the Jing Gang Shan Revolutionary Base,and hopes to illumine on the salvation of the realistic problems.
引文
[1]夏汉宁:《评价式叙事:人物评论的独特方式》,《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
    [2]尼维森的观点转引自[美]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ik)著,翁凯华译:《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3]讲故事,是指基于叙述的方法,采用夹叙夹议的口吻,描写过去的事件;不是我们常说的用文学语言讲述引人入胜的事件情节。
    [4][美]海登·怀特(Hayden White)著,陈永国、张万娟译:《后现代历史叙事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5页。
    [1][美]海登·怀特(Hayden White)著,陈永国、张万娟译:《后现代历史叙事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2]参见《“后现代主义与历史学”圆桌会议记录》,《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2期。
    [3]斯通的观点转引自[美]柯文(Paul A.Cohen)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3页.
    [1]马敏:《追寻已逝的街头记忆--评王笛著<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历史研究》2007年第5期。
    [2][美]柯文(Paul A.Cohen)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3页。
    [1]参见[美]海登·怀特(Hayden White)著、陈永国译《<元历史: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之前言:历史的诗学》,载《后现代历史叙事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3-375页。
    [2][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页。
    [1]朱英:《从社会群体透视社会变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2]朱英:《从社会群体透视社会变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3]参见梁启超《新史·中国之旧史》,1902年2月8日,《饮冰室合集·文集》第四册中华书局1938年版。
    [1][美]黄仁宇:《大历史观不会萎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1]伊罗生:《与斯内夫利特谈话记录》,《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3页.斯内夫利特(H.Sneevliet),即马林。伊罗生原名H.R.Isaacs,伊罗生是他的中文名,他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政治教授,曾在中国工作过,任《中国论坛》杂志主编。
    [2]包惠僧:《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后的回忆》,载《包惠僧回忆录》,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3页。
    [3]马林:《马林给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报告》,1922年7月,《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9页.
    [4]亚兰·惠廷:《苏俄对华政策》(1917-1924),转引自林家有主编《国共合作史》,重庆出版社1986年版,第33页.
    [5]马林:《马林给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报告》,1922年7月,《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9页。
    [1]孙中山:《复苏俄外交委员齐契林书》,载《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93页。
    [2]《马林在中国的有关史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8页。
    [3]《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见魏宏运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1),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09-310页。
    [1]陈独秀:《告全党同志书》,1929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资料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三)第127页,1979年6月(内部资料).
    [2]《共产国际给驻中国特派代表的指示》,1922年8月,《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5页。
    [1]西湖会议上,中共中央五大委员一致反对加入国民党的情形,陈独秀在1929年12月写成的《告全党同志书》中,作了详细的回忆。但有的学者认为当时李大钊支持马林的主张,持这一观点的著作有:中共北京党史研究室著《李大钊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京出版社1989年版。本人认为,李大钊支持马林的主张,是会同马林商谈后的结果,他的本意并不赞同马林的观点。
    [2]林家有等编著:《国共合作史》,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23页。
    [3]国共矛盾,特指“国民党右派”和共产党间的矛盾。共产党把国民党内倾向支持共产党的少数分子叫国民党左派,反对共产党的国民党分子叫右派。1925年五卅事件后,国共矛盾公开化,国民党左派力量迅速萎缩,到1927年4月上海事件发生后,国民党总体上右倾,国民党右派与共产党的矛盾,基本上升为国共两党整体性矛盾,因此,文中统称为国共矛盾。
    [4]陈独秀:《陈独秀致吴廷康的信--反对共产党及青年团加入国民党》,1922年4月6日,见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一、二册补编》(1919-192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89页。
    [1]毛泽东:《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1926年1月10日《政治周刊》第四期,《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页.
    [1][美]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ik)著:《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翁凯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2]1920年前后,大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点都放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上,他们对唯物史观的本质理解为经济基础的观点。当时在《建设》、《新青年》等刊物上发表的有关文章有:戴季陶,《从经济上观察中国底乱源》,载于《建设》1卷2期,1919年9月;
    胡汉民,《中国哲学之唯物底研究》,载于《建设》1卷3期,1919年10月;
    李大钊,《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载《新潮》2卷2期,1919年12月;
    李大钊,《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之原因》,载于《新青年》7卷2期,1920年1月;
    胡汉民,《从经济的基础观察家族制度》,载于《建设》2卷4期,1920年5月;
    李大钊,《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载于《新青年》8卷4期;
    蒋光慈,《《经济形式与社会关系之变迁》,载于《新青年》季刊第2期,1923年12月;
    周佛海,《生产方法之历史的考察》,载于《新青年》季刊第3期,1924年8月等等。
    [1]周恩来:《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66页.精卫,即汪精卫;展堂,即胡汉民.
    [2]周恩来:《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66页.
    [3]参见戴季陶《孙文主义之哲学基础》、《民生哲学系统表说明》、《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2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45-251页;
    瞿秋白《中国国民革命与戴季陶主义》,《六大以前--党的历史材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38页.
    [4]《上海孙文主义学会成立大会宣言》,上海《民国日报》,1925年12月7日。
    [5]钱基博(1887-1957年):字子泉,江苏无锡人,我国著名的古文学家,国学大师。
    [1]马克斯,即马克思。
    [2]钱基博:无锡《工商日报发刊词》,1927年7月18日,据刘桂秋先生考证,该文实为钱基博之子钱钟书代笔;转引自王玉德主编:《钱基博学术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页。
    [3]鲍罗廷(1884-1951),第一次国共合作时苏联政府派到广州革命政府的代表和国民党的政治顾问。1923年10月来华,1927年“七一五”政变后回国。
    [4]根据周恩来1944年3月撰写的《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一文中回忆,国民党“一大”宣言是孙中山先生委托鲍罗廷起草,由瞿秋白翻译,汪精卫润色的。
    [5]鲍罗廷:《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欢宴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席上之演说词》,1926年1月,《鲍罗廷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版,第72、74页。
    [1]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著:《李大钊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京出版社1989年版,第64页。
    [2]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577页。
    [3]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148页.
    [4]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l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33、337页。
    [5]《对于农民运动之议决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58页。
    [1]陶希圣:《潮流与点滴》,转引自[美]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ik)著:《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翁凯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2]参见瞿秋白《瞿秋白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6-244页:
    张金城等《瞿秋白论五卅运动》,《河海大学学报》2006年6月。
    [3]蒋介石:《蒋介石致何应钦即勒令取消某党在上海组织政府电》,1927年3月3日,
    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二册(1924-192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69页。
    [1]参见《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中国革命目前形势的决定》,1927年7月8日,
    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一、二册补编》(1919-192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54页。
    [1][美]詹姆斯·R·汤森(James R.Townsend)、布兰特利·沃马克(Brantly Womack):《中国政治》,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年版,第48页。
    [1]参见何长工《何长工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81页。
    [1]参见宋任穷《回忆井冈山斗争的一些往事》,《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191-192页.
    [1]余伯流、陈刚著:《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3页。
    [1]参见[德]哈贝马斯著、刘北成等译《合法化危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7页。
    [2][德]哈贝马斯著,刘北成等译:《合法化危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3][德]哈贝马斯著:《交往行动理论》第二卷,转引自王晓升著《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社会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3页。
    [4]参见王晓升著《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社会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1]王晓升:《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社会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2]参见http://www.jgs.gov.cn。首页-辖区概况-井冈山简介,2008-6-26.
    [3]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25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页。
    [4]酃县:因炎帝陵墓在酃县,1993年更名为炎陵县,辖于湖南省株洲市.
    [5]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5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页.
    [1]参见http://www.izy.cn/中国→江西→井冈山→五大哨口。2008-6-26.
    [2]《宁冈县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第131页。
    [3]《宁冈县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第129-130页。
    [1][德]哈贝马斯著,刘北成等译:《合法化危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页.
    [1]何长工口述:《访何长工同志记录》,1973年4月21日、28日、30日。转引自余伯流、陈钢著《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5页。
    [1]上门板、捆铺草:很多士兵借来老百姓的门板和稻草做成临时床铺睡觉,早晨醒来后就不管了,百姓只好自己取门板、捆铺草,时常出现门板丢失或拿错门板的现象。为此,部队规定,士兵借用老百姓的门板和铺草后,要归还到家,并上好门板。
    [2]参见陈士榘《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由来》,《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197页。
    [3]《红军第四军第六次党代表大会决议案》,1928年11月,《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203页.
    [1][德]哈贝马斯著,刘北成等译:《合法化危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2]陈诚:《陈诚先生书信集:家书(上)》,(台北)国家图书馆出版品预行编目资料,2006年(中华民国九十五年)7月印第30页。以上节选部分的空格符号按刊印原文登出。
    [3]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5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8页。
    [4]陈诚:《陈诚先生书信集:家书(上)》,(台北)国家图书馆出版品预行编目资料,2006年(中华民国九十五年)7月印第37-3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5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6页。
    [3]《告中国的农民》,《共产党》半月刊,1920年12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二册第164页,1979年4月编印(内部资料未出版)。
    [4]参见http://www.hangzhou.gov.cn 2003-02-05,走进杭州>>杭州市志>>区县概况篇>>第八章第四节《党派政务》。
    [1]《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2年5月,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113页.
    [2]《农民兵士间的工作问题决议案》,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247页。
    [3]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93页.
    [1]参见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12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页。
    [2]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农民问题丛刊》序,1926年9月1日,《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页。
    [3]参见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44页
    [4]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0页。
    [1]谭政:《三湾改编前后》,《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140页。
    [2]谭政:《三湾改编前后》,《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140页。
    [1]参见张宗逊《我在井冈山斗争中的经历》,《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147页。
    [2]参见《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478-480页,有改动。
    [1]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孟庆春著《圣地--毛泽东》,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
    赖宏《毛泽东与红军》第一卷《从井冈山到古田》,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
    [1]参见罗荣桓《秋收起义和引兵井冈山》,《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
    文辉抗、叶健君主编《井冈山走出来的共和国将帅》,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黄仲芳《将帅从这里诞生》,农村读物出版社1993年版。
    [1]CCP:“中国共产党”的英文表述”China Communist Party”的前三个字母的缩写。
    [2]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25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8页.
    [3]参见谭政《难忘的井冈山斗争》,《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胡华主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48卷·谭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谭政:《难忘的井冈山斗争》,《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452-453页。
    [2]参见宋任穷《回忆井冈山斗争的一些往事》,《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
    [1]参见陈士榘《井冈山斗争的片断回忆》,《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
    陈人康等著《一生紧随毛泽东--回忆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参见何长工《何长工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
    郭兵《永远的井冈山》,红旗出版社2003年版。
    [1]参见中共井冈山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井冈英豪》,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胡华主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1卷·张子清》,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参见中共井冈山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井冈英豪》,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胡华主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22卷·宛希先》,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参见中共井冈山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井冈英豪》,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江西英烈》,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参见《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480-482页。
    [1]参见陈树发《陈毅年谱》,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中共井冈山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井冈英豪》,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参见文辉抗主编《井冈山走出来的共和国将帅》,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李智舜编著《毛泽东与十大元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
    [1]文辉抗主编:《井冈山走出来的共和国将帅》,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33页。
    [2]李智舜编著:《毛泽东与十大元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11页。
    [1]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江西英烈》,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胡华主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22卷·王尔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何长工:《回忆王尔琢》,抄件存宁冈县井冈山会师纪念馆。
    [3]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胡华主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七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9页。
    [1]中共南华安特委指中国共产党在南县、华容县、安乡县三县成立的特别委员会。
    [2]参见彭德怀《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2--70页。
    [3]彭德怀:《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2页。
    [4]彭德怀:《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1页。
    [5]滕代远:《滕代远给中共湖南省委的报告》,1929年1月12日,《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224页。
    [1]参见《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中共井冈山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井冈英豪》,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滕代远:《平江起义前后》,《红旗飘》第19期,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版。
    [2]参见《李聚奎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
    李聚奎《红五军在井冈山》,《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
    [1]《李聚奎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40页。
    [2]参见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30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江西英烈》,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30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3页。
    [1]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25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8页。
    [2]杨克敏:《关于湘赣边苏区情况的综合报告》,1929年2月25日。《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260页。(杨克敏即杨开明,时任湘赣边界特委书记。)
    [1]王次模:《忆遂川的革命活动》,遂川党史研究办公室内部资料。
    [1]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25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6页。
    [2]《访问何长工同志记录》,1973年4月21日,转引自余伯流、陈钢著《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5页。
    [3]参见谭震林《回忆井冈山斗争的几件事》,《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
    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31卷·谭震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参见陈正人《创立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
    []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25卷·陈正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江西英烈》,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胡华主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22卷·龙超清》,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参见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江西英烈》,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中共吉安地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吉安英烈》,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
    [1]参见笔者《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参观笔记》,2008年8月13日、14日。
    [1]资料来源: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纪念堂陈列室烈士英名录,有修补。参见笔者《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参观笔记》,2008年8月13日、14日。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6页。
    [1]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页。
    [2]参见江西省妇联编《女英自述·彭儒》,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7页。
    [1]参见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江西英烈》,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曾宪文、刘晓农《井冈山斗争逸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人物简介·伍若兰》,《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笔者《湖南耒阳县调研笔记》,2008年8月20日。
    [2][美]艾格妮丝·史沫莱特(Agnes Smedley)著、梅念译:《伟大的道路》,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264页。
    [1]打下宜章后,朱德将他的部队命名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
    [2]参见中共耒阳县委:党史办:《耒阳党史人物资料丛编·伍若兰》。(未出版)。
    [3]2008年8月19日,作者专访耒阳县委当时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口述史料。
    [4]参见曾宪文、刘晓农《井冈山斗争逸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200页。
    [1]中共耒阳县委党史办:《耒阳党史人物资料丛编·伍若兰》,(未出版)。
    [2]李从明:《神圣的井冈山》,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96页。
    [1]参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人物简介·吴仲廉》,《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
    黄仲芳《南天砥柱--湘南暴动纪实》,http://www.yifannet.com/亦凡书库/《南天砥柱--湘南暴动纪事》;
    周燕《井冈山女兵吴仲廉的多舛人生》,《党史博览》2008年第11期。
    [2]参见黄仲芳《南天砥柱--湘南暴动纪实》,http://www.yifannet.com/亦凡书库/《南天砥柱--湘南暴动纪事》第四章。
    [1]参见王行娟《贺子珍的路》,作家出版社,1988年版;陈廷一《贺氏三姐妹》,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
    邝工《毛泽东贺子珍在井冈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晓农、永生:《井冈情缘》,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王行娟:《贺子珍的路》,作家出版社1988年版,第43页。
    [2]参见邝工著《毛泽东贺子珍在井冈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97、121页。
    [3]杨克敏:《关于湘赣边苏区情况的综合报告》,1929年2月25日,《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242页。
    [1]参见王行娟根据贺子珍的回忆口述记录《贺子珍的路》,作家出版社,1988年版,第81-90页。
    [1]参见中共茶陵县委党史办编《茶陵党史丛书·党史人物》,1986年印(未出版):陈叔同《我的一段经历》,中共茶陵县委党史办编《茶陵党史丛书》,1986年印(未出版):笔者《湖南茶陵县调研笔记》,2008年8月19日。
    [2]《党史人物·陈叔同》,中共茶陵县委党史办编:《茶陵党史丛书》,1986年,第373页。
    [3]陈叔同:《我的一段经历》,中共茶陵县委党史办编:《茶陵党史丛书》,1986年,第107页。
    [1]参见康克清《万安农军上井冈山前后》,《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康克清《上井冈山去》,《星火燎原丛书1·井冈山斗争专辑》,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
    [2]参见www.jglz.gov.cn首页/井冈传统/正文/少年康克清,2008-10-11.
    [3]康克清:《上井冈山去》,《星火燎原丛书1·井冈山斗争专辑》,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130页。
    [4]康克清:《上井冈山去》,《星火燎原丛书1·井冈山斗争专辑》,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130页。
    [1]康克清:《上井冈山去》,《星火燎原丛书1·井冈山斗争专辑》,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132页。
    [2]参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人物简介·吴月娥》,《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中共吉安地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吉安英烈》,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
    [3]《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510页。
    [1]参见曾宪文、刘晓农《井冈山斗争逸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
    [1]参见曾志《一个革命者的幸存者--曾志回忆实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曾志《回忆在井冈山的战斗生活》,《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
    [2]参见曾志《一个革命者的幸存者--曾志回忆实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6-61页。
    [1]曾志:《蔡协民烈士和红军生活》,《星火燎原1》,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357页。
    [2]曾志:《回忆在井冈山的战斗生活》,《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74页。
    [1]参见段子英《回忆王展程》,《星火燎原丛书1·井冈山斗争专辑》,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
    段子英、徐洪涛《考验人生--段子英革命纪实》,(尚未出版)。
    [1]参见段子英初稿、徐洪涛整理《考验人生--段子英革命纪实》(该书尚未出版)。
    [1]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9-240页。
    [2]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0页。
    [1]段子英初稿、徐洪涛整理:《考验人生--段子英革命纪实》(该书尚未出版),第二章。
    [2]《湘赣边界目前工作任务决议案》,1929年9月,《中共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387页。
    [3]《井冈山土地法》,1928年12月,《中共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211页。
    [1]《遂川县工农兵政府临时政纲》,1928年1月,《中共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72页。
    [2]原文为“妇女的路线”,应为“妇运的路线”。
    [3]湘赣边界目前工作任务决议案》,1929年9月,《中共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387页。
    [4]《遂川县工农兵政府临时政纲》,1928年1月,《中共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72页。
    [5]《湘赣边界工作任务决议案·十二、妇运工作》,1929年9月,《中共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387页。
    [1]毛泽东:《寻乌调查》,《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0页。
    [1]参见曾志:《一个革命者的幸存者--曾志回忆实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6页。
    [2]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38年版,第38页。
    [3]曾志:《回忆在井冈山的战斗生活》,《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75页。
    [1]王云霖:《回忆井冈山上的红军医院》,《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569页。
    [2]曾志:《回忆在井冈山的战斗生活》,《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73页。
    [1]曾志:《回忆在井冈山的战斗生活》,《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76页。
    [2]林蓉:《浅析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女干部的特性》,《党史文苑》2008年第14期。
    [1]谭震林:《回顾井冈山斗争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
    [2]《井冈山志》,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第691页。
    [1]参见《井冈山志·大事记》,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
    [2]《井冈山志》,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第222页。
    [1]《井冈山志》,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第222页。
    [2]参见匡胜、刘晓农《井冈双雄》,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
    袁建芳:《我的爷爷袁文才》,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
    [3]水客:侦探、探手。
    [4]毛泽东总结说“朱孔阳的经验很好,但光会打圈是消极的,我们要改一下,既要会打圈,又要会打仗。”他一再强调:“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赚钱就来,蚀本不干,这就是我们的战术。”他和朱德一起总结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游击战术。参见韩伟:《毛委员教我们用兵作战》,《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294页。
    [5]瘦老高:朱孔阳手下的干将,瘦老高是绰号,原名无法查证。
    [1]参见黄仲芳、李春样《王佐将军传》,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
    [2]参见黄仲芳、李春祥《王佐将军传》,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
    匡胜、刘晓农《井冈双雄》,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
    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胡华主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7卷·王佐》,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参见黄仲芳、李春祥《王佐将军传》,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
    [1]参见匡胜、刘晓农《井冈双雄》,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
    [2]参见匡胜、刘晓农《井冈双雄》,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
    袁建芳《我的爷爷袁文才》,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
    [1]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胡华主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2卷·袁文才》,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袁建芳《我的爷爷袁文才》,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
    [1]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68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参见http://www.izy.cn/中国→江西→井冈山→五大哨口,2008-6-26.
    [2]《井冈山志》,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第222页。
    [1]陈诚:《陈诚先生书信集:家书(上)》,(台北)国家图书馆出版品预行编目资料,2006年(按原文中华民国九十五年)7月印,第21页。
    [1]《井冈山志》,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第105页。
    [2]张友南、肖居孝、匡小明著:《吉安革命史》,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1]参见张友南、肖居孝、匡小明著《吉安革命史》,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30页。
    [2]黄仲芳、李春祥著:《王佐将军传》,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第161页。
    [1]何长工:《秋收起义和引兵井冈山》,《中共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111页。
    [1]陈伯钧:《井冈烽火岁月》,《中共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111页。
    [1]陈耀煌:《高地的革命:中国的井冈山根据地》,(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8期第202页,2007年12月。
    [1]共产党红军第四军党部:《告绿林弟兄书》,1929年1月,《中共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216页。
    [2]参见[美]韦思谛(Stephen C.Averill):《高地的革命:共产主义运动在江西的崛起》(Revolution in the highlands:The Rise of the Communist Movement in Jiangxi Province),康乃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1982年博士论文第四章。
    [1]《关于红五军经过和赣西、湘东、赣北、鄂南等地工农革命的情形》,1930年7月13日。转引自《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397页。
    [2]“毛委员来信”,是以毛泽东的名义和仿造毛泽东的亲笔签名发给袁文才、王佐的信。根据毛泽东事后的表态,这封信系特委伪造,到底是谁伪造,已无从可查。
    [1]《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之《苏维埃政权的组织问题决议案之十:对土匪的关系》,1928年7月。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4》,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99页。
    [2]1930年3月27日长沙《大公报》。《中共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468页。
    [1]杨开明:《关于湘赣边苏区情况的综合报告》,1929年2月25日。《中共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278页。
    [1]邓乾元:《关于湘赣边界五月至八月工作对中央的报告》,1929年8月。《中共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346页。
    [2]袁建芳:《我的爷爷袁文才》,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208页。
    [3]陈正人:《创立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中共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25页。
    [4]陈正人:《创立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中共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25页。
    [5]余伯流、陈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03-404页。
    [1]谭震林:《回顾井冈山斗争历史》,《中共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19页。
    [1]陈耀煌:《高地的革命:中国的井冈山根据地》,(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8期第204页,2007年12月。
    [2]韩伟:《毛委员教我们用兵作战》,《中共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294页。
    [1]戴逸:《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总序》,《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中国历史研究法》,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2]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页。
    [1]《国民党农民部1927年6月调查统计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页。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68-69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人民出版社编辑部编:《新区土地改革前的农村》,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第46页。
    [1]陈正人:《创立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1970年12月,《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27页。
    [2]陈正人:《创立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中共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25页.,第37页。
    [3]参见《井冈山土地法》192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211-213页;孔永松《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演变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4页。
    [1]陈正人:《创立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九、分配土地》,1970年2月。《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36页。
    [2]参见《井冈山土地法·七、土地税之征收》,192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212页。
    [1]陈正人:《毛泽东同志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实践》,鲍甫生主编《在井冈山的岁月》,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57页。
    [1]曾志:《回忆在井冈山的战斗生活》,鲍甫生主编《在井冈山的岁月》,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88页.
    [1]彭儒:《从湘南到井冈山》,《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360页。
    [1]曾志:《一个革命者的幸存者--曾志回忆实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页。
    [1]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12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页。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文献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9页。
    [3]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页。
    [1]毛泽东:《红四军前委给安(远)于(都)会(昌)赣县四县边界特区委的信》,1930年5月,《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2页.
    [2]《流氓问题--红四军前委和闽西特委联席会议决议案》,1930年6月,《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513页。
    [3]《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1929年12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4页。
    [1]《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1929年12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4页。
    [1]石拐:蛙类动物,背部颜色如石头,本地人称之为石拐,又叫石蛙,可入食,是山野美味.
    [1]《流氓问题--红四军前委和闽西特委联席会议决议案》,1930年6月,《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513页。
    [1]《井冈山土地法》,192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212页.
    [2]参见《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594页。
    [1]参见刘荣辉《井冈山的红军生活》,《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478页。
    [2]朱良才:《红军的连队生活》,《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432页。
    [3]《井冈山的斗争》,《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65页。
    [4]刘显宜:《井冈山时期的士兵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474-475页。
    [1]朱良才:《红军的连队生活》,《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433页。
    [2]朱良才:《红军的连队生活》,《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433页。
    [3]刘荣辉:《井冈山时期的红军生活》,《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480页.
    [4]彭儒:《从湘南到井冈山》,《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355页。
    [5]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64页。
    [1]董青云:《忆小井红军医院》,《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565页。
    [2]董青云:《忆小井红军医院》,《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565页。
    [1]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编:《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文献选编》第一卷第384页。
    [1]《韩伟访问记录》,1973年4月20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118页。
    [2]杨至诚:《一个俘虏兵的故事》,《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185页。
    [3]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页。
    [4]红军第四军士兵委员会:《告全国士兵弟兄书》,1929年。《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80页。
    [5]《中国红军第四军(朱毛红军)告国民党军队士兵书》,1930年1月。《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84页。
    [1]参见陈人康等《一生紧随毛泽东--回忆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谭甫仁》,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版。
    [1]陈人康等:《一生紧随毛泽东--回忆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2-73页。
    [2]参见杨至诚《一个俘虏兵的故事》,《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
    [3]杨至诚:《一个俘虏兵的故事》,《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185页。
    [1]杨至诚:《一个俘虏兵的故事》,《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185页.
    [2]杨至诚:《一个俘虏兵的故事》,《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185页.
    [3]杨至诚:《一个俘虏兵的故事》,《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187页.
    [4]参见黄连秋《忆毕占云起义》:毕占云《忆红四军特务营》,《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514-516页,530-532页。
    [1]双枪兵,是指毕占云部队中有不少人抽鸦片,身上除了背着一支步枪,还带着一支烟枪,戏称他们为双枪兵。
    [1]参见王福善、刘振鸿《张威起义》,《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
    [1]刘晓农:《我军优待俘虏政策的诞生》,《党史文汇》2004年第7期。
    [2]《井冈山志》,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第772页。
    [1][美]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Jr):《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李君如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1]《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29页。
    [2]唐天际:《安仁农军上井冈山》,《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347页。
    [1]吴思:《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中国工人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1]《惨无人道之中国白色恐怖》,《布尔什维克》第1卷第3期第69页。
    [2]参见陈耀煌《共产党·地方精英·农民--鄂豫皖苏区的共产革命(1922-1932)》(台北)台湾政治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参见沙莲香主编《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3页。
    [1]刘孚威:《井冈山精神: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6页。
    [1]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0页。
    [2]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0页。
    [3]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9、102页。
    [4]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页。
    [5]陈毅:《关于南昌起义》,《南昌起义》,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319页。
    [1]粟裕:《激流归大海》,《南昌起义》,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483页。
    [2]刘孚威:《井冈山精神: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6页.
    [3]张广立:《周逸群同志在湘鄂西》,《湖北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
    [4]张广立:《周逸群同志在湘鄂西》,《湖北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
    [5]《遂川县工农苏维埃政府文件》,192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206页。
    [6]2001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江西,把井冈山精神概括成这24个字,后来,党史学界固定性地沿用这24个字作为井冈山精神的概括。
    [1]参见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5-206页。
    [1]谭政:《三湾改编前后》,《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141页。
    [2]粟裕:《激流归大海》,《南昌起义》,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地483页。
    1.《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六大以前--党的历史材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魏宏运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1),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中下,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7.《鲍罗廷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版。
    8.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小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编:《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上、下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
    9.南昌八一纪念馆编:《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南昌起义》,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
    10.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1.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3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
    12.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一二册补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3.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三四册补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4.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一、二、三、四册,1979年4月(内部资料)。
    15.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资料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上)、(下)、(三)》,1979年6月(内部资料)。
    16.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史历史文献汇编》1-7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史参考资料汇编》1-5册、《井冈山斗争历史回忆录汇编》1-9册,1983年11月。
    17.中共茶陵县委党史办公室编:《茶陵党史丛书》,1986年印。
    18.中共耒阳县委党史办公室:《耒阳党史人物》,1985年印。
    19.中共吉安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吉安县委党史资料》第一辑,1987年。
    20.陈诚:《陈诚先生书信集:家书(上)》,(台北)国家图书馆出版品预行编目资料,2006年7月印。
    1.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中华书局1938年版。
    2.人民出版社编辑部编:《新区土地改革前的农村》,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
    3.《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4.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胡华主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一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5.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胡华主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二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6.《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7.《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8.[美]韦思谛(Stephen C.Averill):《高地的革命:共产主义运动在江西的崛起》(Revolution in the highlands:The Rise of the Communist Movement in Jiangxi Province),康乃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1982年博士论文。
    9.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胡华主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七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0.《包惠僧回忆录》,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朱德年谱》,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2.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胡华主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22、25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3.《李聚奎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
    14.《星火燎原丛书1·井冈山斗争专辑》,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
    15.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胡华主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31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6.何长工:《何长工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
    17.林家有等编著:《国共合作史》,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
    18.余伯流、夏道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9.孔永松:《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演变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0.王行娟:《贺子珍的路》,作家出版社1988年版。
    21.江西省妇女联合会编:《女英自述》,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2.中共北京党史研究室著:《李大钊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京出版社1989年版。
    23.叶梅娟等编:《记康克清大姐》中国和平出版社1989年版。
    24.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江西英烈》,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5.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李大钊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京出版社1989年版。
    26.黄仲芳、李春祥:《王佐将军传》。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
    27.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胡华主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48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8.中共吉安地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吉安英烈》,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
    2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30.《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1.中共井冈山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井冈英豪》,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2.黄仲芳:《将帅从这里诞生》,农村读物出版社1993年版。
    33.崔向华等著:《中国女将军》,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34.李智舜:《毛泽东与开国上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
    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6.陈树发:《陈毅年谱》,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7.《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8.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通史》第二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9.李春祥、饶道良:《井冈罗曼曲》,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40.《遂川县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1.《井冈山志》,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
    42.八七会议纪念馆编:《丰碑--纪念八七会议七十周年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3.曾志:《一个革命者的幸存者--曾志回忆实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4.刘孚威主编:《论井冈山精神》,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45.金毓黻著:《中国史学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46.鲍甫生、曾富善主编:《在井冈山的岁月》,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47.张广智主著:《西方史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8.[德]哈贝马斯著,刘北成等译:《合法化危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9.[美]柯文(Paul A.Cohen)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2002年版。
    50.[美]柯文著:《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奇译,中华书局2002年版。
    51.沙香莲主编《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2.陈耀煌:《共产党·地方精英·农民--鄂豫皖苏区的共产革命(1922-1932)》(台北),台湾政治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3.晓农、永生:《井冈情缘》,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4.王学典著:(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5.[美]伊格尔斯著:《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何兆武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6.戴逸:《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中国历史研究法》,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7.邝工:《毛泽东贺子珍在井冈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58.郭兵:《永远的井冈山》,红旗出版社2003年版。
    59.陈廷一著:《贺氏三姐妹》,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
    60.吴思:《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版。
    61.[美]黄仁宇著:《大历史观不会萎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2.文辉抗、叶健君主编《井冈山走出来的共和国将帅》,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3.李从明:《神圣的井冈山》,江西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64.何兆武、陈放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65.孟庆春:《圣地--毛泽东》,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
    66.[美]斯图尔特·R·施拉姆(Stuart R·Schram)著:《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杨德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7.[美]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Jr):《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李君如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8.[美]艾格妮丝·史沫莱特(Agnes Smedley)著、梅念译:《伟大的道路》,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69.[美]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ik)著:《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翁凯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0.王晓升著《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社会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71.朱乔森等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经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72.政协莲花县委员会:《引兵井冈--在这里决策》,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73.[美]西蒙斯(Simmons,A.)著《讲故事:故事的结构和讲故事的技巧》,仇朝兵等译,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
    74.《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上、中、下卷,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版。
    75.[美]海登·怀特(Hayden Rite)著:《后现代历史叙事学》,陈永国 张万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76.[美]黄仁宇著:《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2006年版。
    77.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材编审委员会:《现场教学点讲解词》,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年版。
    78.[美]詹姆斯·R·汤森(James R.Townsend)、布兰特利·沃马克(Brantly Womack)著:《中国政治》,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年版。
    79.曾宪文、刘晓农:《井冈山斗争逸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
    80.匡胜、刘晓农:《井冈双雄》,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
    81.曾宪文、刘晓农:《井冈山斗争史话》,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2.袁建芳:《我的爷爷袁文才》,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
    83.魏清源、刘晓农:《井冈山和中央苏区时期统战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84.陈人康等:《一生紧随毛泽东--回忆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5.毛秉华著:《天下第一山》,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6.余伯流、陈钢著:《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7.李小三主编:《解读井冈山》,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年版。
    88.赖宏著:《毛泽东与红军》第一卷《从井冈山到古田》,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89.黄仲芳:《南天砥柱--湘南暴动纪实》,http://www.yifannet.com/亦凡书库/2007-8-5。
    90.王玉德主编:《钱基博学术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1.陶斯亮:《曾志与夏明震》,http:www.chinavrriter.com.cn/首页/文学报刊/作家文摘报/往期目录/2008年7月8日/第七版。
    92.张友南等著:《吉安革命史》,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1.滕代远:《平江起义前后》,《红旗飘》第19期,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版。
    2.张广立:《周逸群同志在湘鄂西》,《湖北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
    3.吴直雄:《袁文才王佐的悲剧和井冈山根据地的失守》,《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1期。
    4.金普森:《试论<井冈山土地法>的制定》,《杭州大学学报》1981年12期。
    5.徐晓玉:《彭德怀同志与井冈山的斗争》,《历史教学》1982年第8期。
    6.刘晓农:《何时何地决定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83年第4期。
    7.刘晓农:《试谈袁文才之功过》,《求实》1983年第2期。
    8.黄少群:《关于中国工农红军的建立》,《历史教学》1984年第6期。
    9.曹钦温:《创建井冈山根据地是在何时何地何会议上决定的?》,《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6期。
    10.宋俊生:《试论毛泽东引兵井冈》,《华东交通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11.李宙南:《从两张条据考湘南暴动队伍上井冈山时间》,《湘潮》1985年第6期。
    12.刘受初:《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前当地群众革命斗争史实略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6年第3期。
    13.罗惠兰:《柏露会议决定红四军下山目的浅探》,《求实》1987年第3期。
    14.毛秉华:《坚定的信念无比的忠诚--浅谈井冈山革命精神》,《求实》1987年第5期。
    15.李春祥:《朱毛两军会师前的联系》,《党史研究与教学》1987年第6期。
    16.戴向青:《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宣传中的是与非》,《江西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
    17.桂玉麟:《近年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研究综述》,《历史教学》1988年第2期。
    18.刘晓农:《袁文才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6期。
    19.李蕊珍:《始终不渝的革命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精髓》,《求实》1990年第10期。
    20.张江生:《试析井冈山精神淡化的原因与消弭对策》,《求实》1990年第7期。
    21.吴吉祥:《弘扬三湾改编传统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江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22.敖文蔚:《革命根据地治理社会问题的成就与经验》,《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1年第4期。
    23.曾宪栋:《从“山寨大王”到红军师长的邓允庭》,《湘潮》1991年第6期。
    24.董立仁:《关于袁文才和王佐对毛泽东的启迪问题》,《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
    25.刘世珠:《井冈山精神之我见》,《求实》1992年第7期。
    26.孙梦云:《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对红军群体的心理调适》,《毛泽东思想研究:》1992年第2期。
    27.石宝东:《“三湾改编”对我军政治工作所作的贡献》,《党史研究与教学》1992年第3期。
    28.王勤:《毛泽覃受命找长兄》,《党史文苑》1994年第1期。
    29.罗惠兰:《不应否定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古城会议决定的》,《党的文献》1994年第2期。
    30.罗跃进:《从“工农武装割据”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31.李继准:《浅析毛泽东创立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主观条件》,《党史博采》 1994年第11期。
    32.徐云鹏:《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的优抚制度》,《军事历史》1995年第1期。
    33.王健英:《“朱毛红军”称谓的由来与传播》,《党史文苑》1995年第2期。
    34.李蕊珍:《井冈山上的著名红军女战士》,《上海党史与党建》1995年第2期。
    35.村田忠禧著、陶柏康译:《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上海党史与党建》1996年第1期。
    36.余伯流:《井冈山精神的科学内涵》,《江西社会科学》1996年第7期。
    37.王新伟:《井冈山精神的文化特色》,《江西社会科学》1996年第7期。
    38.李国强:《井冈山精神:理想、首创、奉献》,《江西社会科学》1996年第7期。
    39.刘学经:《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江西社会科学》1996年第7期。
    40.张秀华:《毛泽东军事大本营思想初探》,《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4期。
    41.王健英:《“朱毛红军”的组织沿革》,《党史文苑》1996年第1期。
    42.王健英:《“朱毛红军”的组织沿革(续一、二、三)》,《党史文苑》1996年第2、3、4期。
    43.杨纲:《袁文才、王佐冤案真相》,《党史文汇》1996年第5期。
    44.马于强:《试论井冈山斗争时期统战工作的开展及其作用》,《吉安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6年第10期。
    45.邹耕生:《创建井冈山根据地若干问题再探讨》,《江西社会科学》1996年第12期。
    46.邱观建:《毛泽东的“上山”思想--纪念井冈山道路开辟70周年》,《福建党史月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47.李灿珍:《井冈山“洗党”》,《湖南党史》1997年第5期。
    48.程寿煌:《从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看毛泽东高超的用人艺术》,《毛泽东思想研究》1997年第6期。
    49.曾广炆:《袁文才、王佐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贡献》,《吉安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7年第9期。
    50.彭儒:《从湘南起义到井冈山》(一)、(二)、(三),《老区建设》1997年第9、10、11期。
    51.罗惠兰:《毛泽东“上山”实践的历史启示》,《求实》1997年第10期。
    52.敖文蔚:《民国时期的土匪成因与治理》,《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7年第11期。
    53.邱观健:《论毛泽东的“上山”思想》,《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54.魏一江:《中国革命的成功之路--井冈山道路给我们的启示》,《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55.尹纬斌:《“左”倾悲剧--朱昌偕错杀袁文才、王佐》,《党史纵横》1998年第2期。
    56.杨清:《红军早期将领朱云卿》,《广东党史》1998年第3期。
    57.黄惠运:《毛泽东创建的第一个红色政权是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党史文汇》1998年第5期。
    58.朱银亮:《袁文才、王佐事件始末》,《军事历史》1998年第5期。
    59.倪恒威:《王尔琢生命中的最后四个月》,《军事历史》1998年第6期。
    60.陈干群:《从井冈山走来的女中英才曾志》,《炎黄春秋》1998年第9期。
    61.刘受初:《井冈山、湘赣革命时期吉安巾帼英雄综述》,《吉安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9年第8期。
    62.刘受初:《秋收起义部队上山前王佐几个问题的探讨》,《吉安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63.朱红英:《井冈山艰苦奋斗精神的特点和实质》,《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3期。
    64.李义生:《论毛泽东的调查研究在井冈山道路中的地位和作用》,《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65.黄华文:《试析北伐战争发动的条件》,《高等函授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第4期。
    66.尹纬斌:《从井冈山走出来的三位省委第一书记》,《党史文苑》2000年第5期。
    67.舒云:《黄洋界上的隆隆炮声》,《党史天地》2000年第5期。
    68.尹纬斌:《井冈山妇女部长被杀引起的惨案》,《党史博览》2000年第8期。
    69.许春华、刘庆:《毛泽东大仓寻借落脚地》,《党史文汇》2000年第6期。
    70.唐伯藩:《毛泽东初识宋任穷》,《老年人》2000年第12期。
    71.项东民、安熠辉:《英年早逝的朱毛红军参谋长王尔琢》,《党史天地》2001年第2期。
    72.李禄俊:《试探毛泽东确立井冈山根据地的经过》,《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73.杨再华、杨青:《井冈山时期的党风廉政建设及其启示》,《党建研究》2001年第4期。
    74.高石刚:《从毛泽东的农民观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4期。
    75.张观怀:《“朱毛会师”前的两位信使》,《党史文汇》2001年第4期。
    76.郭德宏:《中共党史学的性质、体系、理论与方法》,《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5期。
    77.德泉:《井冈山上的沉思--对我党做袁文才、王佐统战工作成败的几点感想》,《中州统战》2001年第9期。
    78.王玉涵、王岩:《井冈山道路通天下》,领导科学2001年第12期。
    79.韩勇:《从绿林好汉到红军将领--王佐将军悲壮的一生》,《环球军事》2001年第16期。
    80.马于强:《论<井冈山土地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81.卢丽刚:《井冈山斗争时期我党理想信念教育的历史经验与启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82.黎连荣:《“朱毛红军”的发展沿革及战斗历程》,《军事历史》2002年第4期。
    83.刘炳峰:《黄洋界炮战与毛泽东的<西江月·井冈山>》,《文史春秋》2002年第6期。
    84.孙梦云:《浅议红军早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9期。
    85.叶予:《曾志与毛泽东的交往》,《福建党史月刊》2002年第11期。
    86.赵瑞琪:《在井冈山精神的熏陶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2年第11期。
    87.马敏:《据之于实情:建立中国史学新典范的若干启示--以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为例》,《历史研究》2003年第1期。
    88.郭杰忠:《井冈山精神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89.傅伯言:《井冈山精神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老区建设》2003年第7期。
    90.卢丽刚、陈李龙:《论井冈山精神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9期。
    91.张永红:《红军初创时期对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探》,《军事历史研究》2003年第2期。
    92.饶道良:《何长工与“山大王”王佐》,《党史天地》2003年第4期。
    93.钟德涛:《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新论》,《江汉论坛》2003年12期。
    94.钟德涛:《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先行者、旗手和奠基人》,《北京化工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12期。
    95.肖贵清、王力:《试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保障农民利益的思想》,《思想教育理论导刊》2004年第1期。
    96.王学典:《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学》,《历史研究》2004年第1期。
    97.《史学理论研究》杂志社:《“后现代主义与历史学”圆桌会议记录》,《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2期。
    98.尹纬斌:《红军将领宛希先》,《广东党史》2004年第3期。
    99.匡家仁、李敏毅:《“双枪女将”伍若兰》,《老年人》2004年第3期。
    100.王祖元:《关于朱毛会师的地点和时间问题》,《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
    101.王安平:《朱德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的三大会师》,《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3期。
    102.曾宪英、李玖蔚:《井冈山革命斗争史研究现状的定量分析》,《求实》2004年第4期。
    103.陈胜华:《井冈山“洗党”--党史上鲜为人知的第一次整党运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104.马于强:《打开山门迎大军--论袁文才、王佐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贡献》,《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105.周振飞、肖军:《王佐、袁文才事件的起因、经过及经验教训》,《党史文苑》2004年第6期。
    106.刘晓农:《我军优待俘虏政策的诞生》,《党史文汇》2004年第7期。
    107.曹开华、彭薇:《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创新思想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9期。
    108.王亚强:《井冈山根据地的前委及其领导作用的历史考察》,《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11期。
    109.梁柱:《井冈归来话传统》,《高校理论战线》2004年第12期。
    110.段照明、周志海:《三湾改编对当前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党史文苑(学术版)200年第1期。
    111.李良明:《论井冈山精神成长的历史背景和现实价值》,《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12.孙泽学:《关于中共国际共运中心观的历史考察》,《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4期。
    113.尹纬斌:《朱昌偕与袁文才、王佐之死》,《文史春秋》2005年第5期。
    114.罗九平:《彭德怀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军事贡献》,《党史文苑》(学术版)2005年第6期。
    115.刘付春:《试论井冈山时期的保障措施》,《党史文苑(学术版)》2005年第10期。
    116.李忠、涂微微:《加强以井冈山革命传统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江西教育科研》2005年第1l期。
    117.李海勇:《弘扬井冈山精神 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党史文苑(学术版)》2005年第12期。
    118.李良明:《略论中国共产党创建史若干问题》,《江汉论坛》2006年第7期。
    119.梅宏:《论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统一战线》,《上海党史与党建》2006年第3期。
    120.王积建:《“朱毛红军”缘何始称“红四军”》,《党史纵横》2006年第3期。
    121.张泰城、刘家桂:《井冈山斗争时期土地革命的创新及其影响》,《农业考古》2006年第6期。
    122.刘晓丽、肖云岭:《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农民教育研究》,《农业考古》2006年第6期。
    123.李小三:《红旗不倒靠的是什么?》,《人民论坛》2006年第8期。
    124.杨风霞:《井冈山时期毛泽东的群众工作方法》,《党史博采》2007年第1期。
    125.王建国:《<井冈山前委对中央的报告>探析》,《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年第11期。
    126.汤红兵:《井冈山精神教育进课堂的几点设想》,《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年第12期。
    127.牛保良:《井冈山小井红军医院--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第一所部队专门医院》,《军事历史》2007年第1期。
    128.萧云岭:《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灵活多样的群众教育》,《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129.任府:《坚定理想信念 实践井冈山精神》,《党史博采》2007年第3期。
    130.王旭宽:《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农民政治参与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
    131.徐海平:《红军歌谣背后的故事》,《党史博览》2007年第5期。
    132.占美勤、胡松:《井冈山精神在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学习论坛》2007年第6期。
    133.刘振强:《何长工对朱毛会师井冈山的贡献》,《党史博采》2007年第6期。
    134.朱英:《从社会群体透视社会变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135.陈耀煌:《高地的革命:中国的井冈山根据地》,(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8期,2007年12月。
    136.李良明:《联共(布)、共产国际与八七会议--八七会议召开原因之我见》,《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37.汤红兵:《解读井冈山斗争的创新内涵》,《传承》2008年第1期。
    138.刘勉玉:《陈正人对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主要贡献》,《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39.肖小华:《罗荣桓在井冈山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与启示》,《晋中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140.蒋伯英:《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关于土地革命的探索》,《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141.林蓉、韩巍巍:《推动井冈山时期妇女工作的因素》,《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142.朱荣兰:《军阀之间的矛盾对井冈山根据地的影响》,《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143.周燕:《井冈山女兵吴仲廉的多舛人生》,《党史文苑》2008年第11期。
    144.林蓉:《浅析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女干部的特性》,《党史文苑》2008年第14期。
    145.梅宏:《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对土地问题的探索及其历史经验》,《党史文苑》2008年第24期。
    146.刘付春:《试论战争视野下党对民主执政的尝试--以井冈山、中央革命根据地为例》,《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