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湖南立宪派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二十世纪的最初十一年(1900~1911),是清王朝的最后十一年。这是一个内忧与外患交加、危机与生机并存的特殊时期。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急剧转变的时期。中国何去何存?这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前途出路的时代中心课题。面对这一严峻现实,当时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并存着三股重要的政治势力,他们设计了不同的政治方案:清政府推行新政改革、立宪派宣扬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民主革命。就是这三股政治势力的此消彼长才决定了中国政治的新走向。立宪派的活动对辛亥革命的进程、近代中国历史的演变、乃至中国的近代化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
     清朝末年三股政治势力斗争的结果是:立宪派由支持清朝政府而转向支持革命派,最后推翻了清朝政府。因此,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这段历史的研究总是以辛亥革命为主线,而对清朝政府的新政活动和立宪派的活动只是作为革命的背景来记叙,甚至把立宪派当作革命派的对立面来批判。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对立宪派和立宪运动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其研究工作逐渐进入理性化、实证化阶段,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与近代史研究的其他领域相比,立宪派的研究还显得较为薄弱,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历史研究本身极具复杂性,清末立宪派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更多深入具体的实证性研究来解释和证明。因此,多角度、多层次地对清末立宪派作进一步的实证性研究显得很有必要。正是基于这些想法,本课题拟从清末湖南立宪派的角度作一微观的个案研究。湖南立宪派在全国来说还是有相当影响的。有一批在全国知名的立宪派人物,如杨度、谭延闿、罗杰、陈文玮、易宗夔、龙璋等等;湖南立宪派在全国第一个上书请开国会,并率先派代表赴京请愿;湖南立宪派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收回利权运动;湖南立宪派以咨议局、资政院为舞台积极参政议政;湖南立宪派支持革命派,使湖南成为首个响应武昌起义的省份,等等。因此,以湖南立宪派做个案研究是有典型意义的,本课题研究,力图为清末立宪派和晚清政治史的研究提供一项实证性成果。
     通过对近百年立宪派学术史的回顾,以往学术界的有关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背景知识,是本课题进行的良好基础;同时,也使本课题的起点较高,无形中增加了不少难度。但是,笔者认为,以往对于湖南立宪派的直接研究,既不够全面,也不够深入,尚留有较大的余地,无论是研究的广度还是深度,都可以进一步挖掘。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力图在广泛占有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适当地使用一些其他相关资料作为参证,并充分利用学术界已有的相关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在研究方法上,本课题主要采用阶级分析法,以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还适当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的基本框架,由七章组成,第一章绪论,为研究综述。第二章湖南立宪派所处的历史时空,重点说明预备立宪和立宪运动的异同,进而说明湖南立宪派是一股自下而上的立宪力量,它与清朝的立宪动机和目的有明显的不同,这是导致二者分道扬镳的终极原因。第三章湖南立宪派的来源和构成,概述何为湖南立宪派?什么时候形成了湖南立宪派?立宪派的来源和构成源于哪些群体?第四章湖南立宪派的主要活动,概述湖南立宪派的组织机构,重点论述湖南立宪派兴办湖南近代工矿企业、参入主办湖南教育事业和地方自治运动、组织和领导了湖南国会请愿运动和湖南保路运动。第五章关于湖南咨议局的几个问题,湖南咨议局本是湖南立宪派的组织机构之一,由于该组织机构十分重要,是湖南立宪派的一个重要活动舞台,加之资料十分丰富,因此独立升格为章。前人有关湖南省咨议局的研究不多,本章除介绍湖南省咨议局的基本情况外,重点剖析咨议局议员的选举、议员的构成、议案的提出与运作、咨议局与官府的关系等等。第六章湖南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关系,关于湖南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关系,不能套用“对立——联合——分裂——再联合——再分裂”的离合轨迹,这是就全国情况而言。具体到清末湖南两派的关系主要倾向是联合,并且关系比较融洽,尽管从湖南独立到焦、陈被害,两派斗争比较激烈,但是两派的关系始终没有破裂,而是在同一片蓝天下并肩战斗。按照时间顺序重点分析了湖南独立前两派关系融洽、两派共同磋商使湖南成为首应之区和两派共同建设新政权等等。第七章湖南立宪派的特点和总体评价,重点剖析湖南立宪派与海外立宪派、国内其他立宪派的不同,提炼其特点,然后进行总体评价和思考,这部分难度大,理论水平要求高。
     总之,对于历史教训的深刻反省和对于历史经验的正确总结,正是历史学的功能所在。在宪政走过了百年历程之后,回顾清末湖南立宪派的所作所为、总结他们的成败得失,是我们不容忽略的历史研究课题。当然,自己的想法和实际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之间会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本课题研究之中的不当之处,敬请教正。
It was the last eleven years of Qing Dynast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1900~1911).And this was a special period when domestic trouble and foreign invasion existed together with crisis and chance of survival.And it was also a period when China rapidly converted from traditional society to modern society.Where was China going was a new problem relative to the nation's fate and future.Facing this serious fact,three important political power came into being at that time,they designed different political programs:the government of Qing wanted to push forward reform of its new policy;Constitutional Party publicized its constitutional monarchy;Revolutionary Party held democratic revolution.It was the falling and rising of these three political powers one after another that decided the new trend of then Chinese politics.Constitutional Party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Revolution of 1911,as well as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and Chinese modernization.
     As a result of these three political powers,Constitutional Party changed from supporting the government into supporting the Revolutionary Party,finally they overthrew the Government of Qing.So academic research always focused on Revolution of 1911,and just regarded the new political activities of Qing Government and Constitutional Party as revolutionary background.Research on Constitutional Party and their activities have been valued and stressed since the 1980s,so the research work has been gradually reasonable and empirical,and it also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success.But compared with research on other fields of modern history,the research into Constitutional Party seemed weak,there were a lot of problems to be further discussed and studied.And the research of history itself is very complex,we must do further and more empirical research to explain and prove the value and importance of Constitutional Party in late Qing Dynasty.As to this,it's very necessary to do further empirical research on Constitutional Party in late Qing Dynasty from more sides and levels.Based on these ideas,this research is to make a microcosmic and individual research on Hunan Constitutional Party.Because Hunan Constitutional Party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whole.We have some well-known constitutional characters such as Yang Du,TanYankai,LuoJie, ChengWenwei,Yi Zongkui,LongZhangand so on.;Hunan Constitutional Group was the first to appeal to the government for parliament,and sent representatives to Beijing to petition;Hunan Constitutional Group led many activities of regaining sovereignty;Hunan Constitutional Group took active in governmental and political affairs;Hunan Constitutional Group supported Revolutionary Group,making Hunan the first province react to Wuchang Uprising.So this study on Hunan Constitutional Group has its typical meaning,aiming at providing empirical results for the study on Constitutional Group and the history in late Qing Dynasty.
     Based on recent one hundred years' academic research and relative research achievements,the author's study has a higher starting,but it also makes the study a little difficult.The author thinks past research on Hunan Constitutional Group was not that complete,there is a lot to go further.This study adopt some relative materials as arguments and the latest research achievements to support the statements by using class analysis,qualitative analysis,quantitative analysis,macroscopic research and microscopic research,as well as comparative research.
     This study consists of seven chapters.Chapter One is the introduction.In Chapter Two,the history background of Hunan Constitutional Party is introduced,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reparation of constitution and the constitutional activities is stressed,so as to prove Hunan Constitutional Party was a strong constitutional power from the bottom to top,whose purpose wa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motivation of Qing Dynasty,and this was why they separated and went different ways.
     Chapter Three discussed what Hunan Constitutional Party was,how and when it came into being,and who made up it.In Chapter Four is about the main activities of Hunan Constitutional Party and its organization,and the author lay stress on Hunan Constitutional Party's setting up modern mining,sponsoring Hunan education and local self- government,leading petition of Hunan Parliament and protecting roads.Chapter Five talks about the problems of Hunan Ziyi Bureau.Hunan Ziyi Bureau was an important organization and activity center with a lot of available data,so the author discuss this problem as an independent chapter,besides this, the research on this was not enough in the past.This chapter contains the introduction of Hunan Ziyi Bureau,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election of Hunan Ziyi Bureau,members of Hunan Parliament,proposal's being put forward and appli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nan Constitutional Party and Revolutionary Party.Chapter Six i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nan Constitutional Party and Revolutionary Party.In terms of the then national situation,the relationship didn't accord with the track of being antagonistic,then being united,then being separated,then being reunited,then being broken.Until the end of Qing Dynasty,the relationship tended to be united and be harmonious,though the two groups fought fiercely against each other from the independence of Hunan to Jiao,Cheng's being killed,their relationship didn't break but fought shoulder to shoulder.In order of the time,the harmony of the two parties before Hunan's independence,their teamwork and building the new government together are emphasized in this chapter.Chapter Seven is a summary.In this chapter,the author demonstr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general assessment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Hunan Constitutional Party and overseas Constitutional Parties,and other Constitutional Parties.This chapter needs a lot of theoretic support,so it's more difficult.
     In all,study of history lies in learning from the historic lessons summing up the experience.To review Hunan Constitutional Party's failure and success is the historic research problem that we can't ignore after one hundred years' constitutional governing.But owing to the author's limitation of time and knowledge,this Study is far from comprehensiveness,and it is open to all kinds of suggestions and criticisms.
引文
[1]参见笔者的拙作《清末立宪派近百年研究述评》,刊载在《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上。
    [2]本节主要参考资料:侯宜杰:《清末立宪运动研究史述评》,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主办《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3期;林增平等主编,《辛亥革命史研究备要》,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张玉法:《学者对清季立宪运动的评估》,《中国近现代史论集》第16编《清季立宪与改制》,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崔志海:《国外清末新政研究专著简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胡绳武、金冲及:《论清末的立宪运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10页。
    [2]李时岳:《张謇与立宪派》,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页。
    [3]陈旭麓:《辛亥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34页。
    [4]韦庆远、高放、刘文源:《清末宪政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页。
    [1]王人博:《中国近代的宪政思潮》,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董方奎:《清末政体变革与国情之论争--梁启超与立宪政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83页
    [3]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和保守》,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序言第3页。
    [1]该书于1980年由伯尔尼彼得朗公司(Perter Lang Bern.Frankfurt am Main.Las vega)出版,中文书名为《清季宪政大纲考》.
    [1]《安徽史学会讨论清末立宪运动》,《文汇报》,1961年1月17日。
    [2]参见陈旭麓:《辛亥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4页;吴玉章:《辛亥革命》,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1页;何玉畴:《辛亥革命与资产阶级立宪派》,《兰州大学学报》,1959年第1期;《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的一些问题》,《历史研究》1961年第6期。
    [3]胡绳武、金冲及著:《论清末的立宪运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54页。
    [4]刘大年:《赤门谈史录》,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6-38、46页。
    [5]苑书义《清末立宪派的阶级基础》,《历史教学》,1963年第5期.
    隗瀛涛、吴雁南:《辛亥革命史》中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
    林增平《略论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与清末立宪派》,《辛亥革命史丛刊》第2辑。
    [6]朱英、侯宜杰是代表。朱英:《立宪派的阶级基础新论》,《江汉论坛》,1986年第6期。
    侯宜杰:《论立宪派和革命派的阶级基础》,《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3期。
    [1]刘大年:《赤门谈史录》,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第40页;
    章开沅等:《从辛亥革命看民族资产阶级的性格》,载《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
    林增平:《中国近代史》下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557页;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龚书铎《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63年第4期。
    [2]刘大年:《赤门谈史录》,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1页;
    胡绳:《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红旗》1981年第19期。
    [3]耿云志:《论清末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5期;《清末资产阶级立宪派与咨议局》,《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
    林增平《评辛亥革命时期的立宪派》,《湖南师范学报》1981年第4期.
    隗瀛涛、吴雁南:《辛亥革命史》中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6页。
    沈渭滨:《略论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的关系》,《江西师院学报》1981年第2期。
    杨立强:《青史凭谁判是非》,《复旦学报》1980年第5期。
    [1]李时岳:《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化和辛亥革命》,《吉林大学学报》,1981年第5期。
    黄存勋:《立宪派与四川保路运动》,《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9辑。
    [2]陈旭麓:《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历史研究》,1980年第5期。
    [3]胡绳武、金冲及著:《论清末的立宪运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李时岳著:《张謇与立宪派》,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
    刘大年:《赤门谈史录》,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9-49页。
    [4]陈旭麓:《辛亥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34页。
    [5]侯宜杰:《君主立宪派反动论商榷》,《历史论丛》第4辑。
    [1]赵青:《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历史作用》,《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9期,耿云志:《论清末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5期;《清末资产阶级立宪派与咨议局》,《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沈渭滨:《略论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的关系》,《江西师院学报》1981年第2期。
    [2]隗瀛涛、吴雁南:《辛亥革命史》中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57页。
    [3]陈旭麓:《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历史研究》1980年第6期。另外,林增平的《评辛亥革命时期的立宪派》(《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册第1128-1152页)也是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刘泱泱主编:《湖南通史》近代卷,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621-629、656-663、684-692页。
    [5]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147-159页。
    [6]傅志明:《辛亥革命时期湖南的资产阶级立宪派》,湖南史学会编《辛亥革命在湖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7-89页。
    [1]饶怀民:《试评清末湖南咨议局》,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编《湖湘文化论集》,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38-349页。
    [2]杨鹏程:《湖南咨议局与民初省议会比较研究》,《辛亥两湖史事新论》,湖南人民出版1988年版,第181-200页。
    [3]林增平;《辛亥革命时期湖南保路运动,《辛亥革命与资产阶级》,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第184-223页。
    [4]何智能:《湖南保路运动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页。
    [5]成晓军:《谭延闿评传》,长沙,岳麓书社1993年版,序言第2页。
    [6]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正编,上海书店1982年版,第九节;曹荣:《各省独立史别裁》之八;蔡寄鸥:《鄂州血史》,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版,第134页。
    [1]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19页.
    [2]阎幼甫(鸿飞):《辛亥光复片断回忆》,《湖南文史资料选编》第1辑。
    [3]周震鳞:《谭延闿统治湖南始末》,《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2期。
    [4]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编《帝国主义和中国海关》第13编,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98-99页.
    [5]前面四种说法转引自傅志明、成晓军:《焦达峰、陈作新被杀一案析疑》,《历史研究》1985年第6期,第68-69页.
    [6]《湖南省志》第一卷《湖南近百年大事纪述》(第二次修订本),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36、338页。
    [7]代表作有:刘泱泱:《论焦、陈被杀与谭延闿上台》,贾维诚:《辛亥革命后以谭延闿为代表的湖南地方实力的形成》,《辛亥两湖史事新论》湖南人民出版,1988年出版。第147-180页.
    [8]代表作有:石彦陶:《辛亥谭延闿“因利乘便”督湘初探》,《史学月刊》,1993年第6期;杨鹏程:《辛亥革命焦达峰、陈作新被戕案新证新说》,《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2期。傅志明、成晓军:《焦达峰、陈作新被杀一案析疑》,《历史研究》1985年第6期。
    [1]刘泱泱:《论焦、陈被杀与谭延闿上台》,《辛亥两湖史事新论》,湖南人民出版1988年版,第155页,
    傅志明、成晓军:《论焦、陈罹难后湖南军政府的性质》,《求索》1984年,第6期。
    杨鹏程:《试析辛亥革命时期的谭延闿政权》,《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2期。
    [1]笔者认为湖南人西方式意义上的政治参与始于1898年戊戌维新时期成立的南学会,当时有名的湘籍学者皮锡瑞在《师伏堂日记》说:南学会“不在讲学,实在议院,而不便明言,姑以讲堂为名”(《湖南历史资料》,1958年第4期第92页).南学会仅仅存在半年时间,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而中止,因此,南学会的意义不能过分高估.从南学会到咨议局成立时已有11年之久,多数湖南人已经淡忘了这件事.但是,咨议局是奉朝廷的上谕而成立的,任何人都无法抗拒它,立宪派人士积极参与咨议局的筹备和建设工作。从此,立宪派有了名正言顺的政治舞台。
    [2]林增平:《革命派、改良派的离合与清末民初政局》,《资产阶级与辛亥革命》,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第162页。
    [1]恨海(田桐):《满政府之立宪问题》,载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547页。
    [1]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页。
    [2]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页。
    [3]《立宪法议》,《时报》,1904年11月12日.
    [4]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立宪筹备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98页。
    [5]《中国立宪问题》,《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594页。
    [1]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立宪筹备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上册,第25页。
    [2]《东方杂志》第二卷,第11页。
    [3]范熙王:《论立宪国之教育》,《教育新报》第3号(1909年4月)。
    [1]《德宗景皇帝实录》卷476,中华书局影印本,1987年,第274页。
    [2]Meribeth E.Cameron:The ReformMovement in China,1598-1912.Standford,California:Standford UniversityPress,1931,P57.
    [3]陈旭麓等主编:《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8页。
    [1]陈旭麓等主编:《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第26页。
    [2]同上,第44页。
    [3]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63-464页。
    [1]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71-472页。
    [2]同上书(下册),第606页。
    [1]参见笔者的拙作(《清末预备立宪与立宪运动异同论》,刊载在《求索》2006年第6期上。
    [2]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86页,第587页。
    [3]王永祥:《中国现代宪政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1]故宫博物院明清史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74-175页。
    [2]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和保守》,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79页。
    [1]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287页。
    [1]故宫博物院明清史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6页。
    [2]张孝若编:《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卷2,《变法平议》,中华书局1931年版,第25页。
    [3]参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58-159页.
    [4]《预备立宪公会报》第9期。
    [5]《预备立宪公会报》第2期.
    [6]《预备立宪公会报》第19期。
    [7]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三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633页。
    [1]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和保守》,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83页。
    [1]卞修全:《立宪思潮与清末法制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7页。
    [3]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28)1971年版,第90-96页。
    [4]章开沅、林增平主编:《辛亥革命运动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08页。
    [5]杨度:《<中国新报>序》,刘晴波主编:《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1页。
    [1]闵闇:《中国未立宪以前当以法律遍教国民论》,《东方杂志》,第11期,光绪31年11月25日(1905年12月21日)。
    [2]觉民:《论立宪与教育之关系》,《东方杂志》,第12期,光绪31年12月25日(1906年1月19日)。
    [3]参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58-159页,第10页。
    [4]故宫博物院明清史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5页。
    [1]吴春梅:《一次政治上失控的近代化改革》,南京大学1995年博士论文,第124页。
    [2]王人博:《中国近代的宪政思潮》,法律出版社第131页。
    [3]刘厚生:《张謇传记》,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本,第184页。
    [4]列宁:《评经济浪漫主义》,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4页。
    [1](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39页。
    [2]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台湾)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出版1969年版,第15页。
    [3]吴雁南等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0页。
    [4]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87页。
    [1]参考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人物志》上册,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592-593页。
    [2]赵尔巽等编:《清史稿·黄忠浩》卷470,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806-12808页。
    [3]赵尔巽等编:《清史稿·黄忠浩》卷470,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806页。
    [4]《湘报》第65号。
    [1]《俞廉三遗集》,未刊稿,藏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2]龙湛霖等呈请设立的公司。
    [3]《时报》1907年12月29日;参见《湖南历史资料》1958年第4期。
    [4]赵尔巽在督鄂之前的盛京将军任内,还曾奏请朝廷任命黄忠浩为奉天副督统。
    [5]黄忠浩、熊希龄等人曾有被参革的历史,根据《咨议局章程》不能被选为议员。
    [1]黄忠浩任湖南巡防营统领一职,这一任命严格地说与清朝异地为官的制度不适合。
    [2]《谭嗣同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44页。
    [1]参阅陶菊隐:《筹安会“六君子”传》,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2-26页。
    [2]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70-373页。
    [1]参考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人物志》上册,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628-629页.
    [2]参考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人物志》上册,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536-537页。
    [3]参考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人物志》上册,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579-580页。
    [1]参考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人物志》上册,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575-576页。
    [2]参考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人物志》上册,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540一541页。
    [1]谭嗣同被害之后,其父谭继洵受株连被革职归乡,谭钟麟多方保奏,终无济于事。可见二谭交谊特深.
    [2]《清国殉六士传》,《知新报》第75册。
    [3]《近代湘贤手札》,未刊稿,第85页。
    [4]《近代湘贤手札》,未刊稿,第85页。
    [5]《近代湘贤手札》,未刊稿,第89页。
    [6]参考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人物志》上册,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701页;成晓军《谭延闿评传》,岳麓书社1993年版,第11-12页。
    [1]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近百年大事纪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7页。
    [2]在一般有关湖南咨议局议员身份分析的论著中,对既有功名、又有外国留学经历者,认为只有6人,其实李执中、彭施涤都曾留学日本,应该有8人。
    [1]参考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人物志》上册,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592-593页。
    [2]参考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人物志》上册,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620-621页。
    [1]参考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人物志》上册,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592-593页;《谭嗣同全集》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48页。
    [2]参考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人物志》上册,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595-596页。
    [1]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41页。
    [2]《长沙日报》戊申五月二十四日,《宪政公会设立支部》。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93页。
    [1]参见黄兆枚《粤汉铁路始末记》卷七;张之洞《湘路应定为官督商办折》,《张文襄公全集》卷六八,第13页。
    [2]根据《湘路新志》(未刊稿)宣统二年第1-10期所载统计。
    [1]马敏:《官商之间》,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7页。
    [7]傅志明:《辛亥时期湖南的资产阶级立宪派》,引自《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25页。
    [7]参见梁培肃《湖南华昌炼锑公司经过述略》,《实业杂志》第178期;梁奇《华昌炼锑公司及其创办人梁焕奎》,《湖南历史资料》1959年第2期。
    [4]1908年3月,杨度也参加了梁焕奎在长沙组设的湖南华昌炼矿公司,是该公司重要股东之一。因此杨度也是一名实力不小的矿业资本家。
    [5]参见杨执端《锡矿山锑业过去现在将来》,《锑业》创刊号(未刊稿)。
    [1]参考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人物志》上册,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554-555页。
    [2]参考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人物志》上册,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771-772页。
    [1]参考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人物志》上册,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684-686页。
    [2]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69、371页。
    [1]刘晴波主编:《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22页.
    [2]刘晴波主编:《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01页。
    [3]杨云慧:《从保皇派到秘密党员--回忆我的父亲杨度》,上海文化出版社1987年版,第33-34页。
    [1]《东京留学界议请归政立宪之汇志》,《大陆》第三年第二号。
    [2]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上卷。转引自刘云波的论文《陈天华蹈海原因新析》,田伏隆、饶怀民主编:《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社会》,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604页。
    [1]湖南咨议局是立宪派的一个重要机构,有专章论述,故在这一节中不涉及。
    [2]《东京中国宪政讲习会总章》,《时报》1907年8月11日。
    [3]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28)1971年版,第371-372页。
    [1]《长沙日报》宣统三年六月十二日.
    [2]因资料缺乏,其正式成立日期及副干事、交书、会计、庶务、调查、编辑、交际诸职员名单暂缺。
    [1]见《长沙日报》宣统三年六月十日。
    [1]刘镇:《湘矿捃要》。
    [2]刘镇:《湘矿捃要》.
    [4]《俞廉三遗集》卷九十五。
    [4]《黄绅忠浩等请设沅丰总公司开采西路各矿禀》,《湖南官报》第99号.
    [1]《按察使司、布政使司、矿务总局会详抚宪遵批议复龙绅湛霖等禀设阜湘公司,黄道忠浩等禀设沅丰总公司由》,《湖南官报》第112号。
    [2]清·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5109-5110页。
    [3]清·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5110页。
    [4]《清德宗实录》中华书局影印本1987年版,五四七卷:《湖南巡抚端方奏稿》。
    [5]《清德宗实录》中华书局影印本1987年版,五一一卷:《革职留任湖南巡抚俞廉三又奏》。
    [6]蒋德钧:《求实斋类稿》:《湖南矿业总公司章程》。
    [7]蒋德钧:《求实斋类稿》:《湖南矿业总公司章程》。
    [1]廖基植:《上铁星使言湘省矿务现在办法》。
    [2]《湖南电灯股份有限公司招股章程》,《长沙日报》宣统元年二月十四日。
    [1]《湖南电灯股份有限公司招股章程》,《长沙日报》宣统元年二月十四日。
    [2]《长沙电力志》(1897-1987),第4页,长沙电业局修志办公室1988年编印(内部资料)。
    [3]《清学部奏酌拟教育会章程》,《东方杂志》第3卷,第9号。
    [1]《湖南抚院俞遵旨改设学堂折》,《湖南官报》第12号。
    [2]《湖南抚院俞遵旨改设学堂折》,《湖南官报》第12号。
    [3]《湖南巡抚陆奏筹办湘省学堂情形折》,《东方杂志》第2卷,第1号。
    [4]周秋光、莫志斌:《湖南教育史》第二卷,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197页。
    [5]《茶陵谭公年谱》第63页。
    [1]黄炎培:《清季各省兴学史》,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六十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版,第169页。
    [2]《湖南私立明德学校一览》,《沿革志略》。
    [3]《湖南文献汇编》第2辑,第233页。
    [4]《湖南私立明德学校一览》,《沿革志略》。
    [5]黄炎培:《清季各省兴学史》,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六十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版,第169页。
    [6]黄炎培:《清季各省兴学史》,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六十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版,第169页。
    [7]《军事杂志》第22期,第182页。
    [8]黄炎培:《清季各省兴学史》,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六十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版,第169页。
    [9]《茶陵谭公年谱》第64页。
    [1]向荣,字乐谷,衡山县人。清同治三年(1864)生。光绪三年年(1904)春,东渡日本,留学东京弘文学院。毕业后返湘。历任衡州府中学堂监督,南路实业学堂监督。宣统元年(1909),当选为湖南省咨议局议员。
    [1]《湖南学务处奏抚宪批通饬各属仿办四字讲社札》,《东方杂志》1904年第四期。
    [1]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194页。
    [2]《内阁官报》,宣统三年八月二十四日,宪政奏报。
    [1]故宫博物院明清史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16-117页。
    [2]《申报》1908年5月18日。
    [3]《申报》1908年2月10日。
    [1]《申报》1909年2月6日。
    [2]《申报》1910年1月22日。
    [3]《全省地方自治研究所第一届学员姓名履历清册》,《全省地方自治研究所第二届学员姓名履历清册》
    [1]《筹办湖南地方自治说贴》,《辛亥革命前后湖南史事》,湖南人民出版1982年第2版,第211页。
    [2]《湖南全省七十八厅州县筹办自治公所暨研究分所监督、所长》,未刊稿,湖南图书馆藏。在该表中,缺了多个地方的统计资料。
    [1]《留东湖南西路同乡会地方自治第三次报告》,未刊稿,第137页。
    [1]《留东湖南西路同乡会地方自治第三次报告》,未刊稿,第146页。
    [2]《留东湖南西路同乡会地方自治第三次报告》,未刊稿,第148页。
    [1]指一八九八年签订的《(中美)粤汉铁路借款筑路合同》和一九00年签订的《(中美)粤汉铁路借款续约》.
    [2]《赵尔巽致盛宣怀电》,转引自宓汝成;《帝国主义和中国铁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05页。
    [3]宓汝成编:《帝国主义和中国铁路》,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08页。
    [4]《湘路警钟》第一期《湘路记事》。
    [5]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036页。
    [1]《湖南近150年史事日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52页。
    [1]清·黄昌年《粤汉铁路保路始末记》。
    [2]《湖南咨议局已酉议事录》,未刊稿,藏湖南省图书馆。
    [3]《清宣统政纪》卷二十五。
    [1]《湖南欢迎部员大会续录》、《湘路新志》第3期。
    [2]《湖南咨议局第一届报告书》公文类,第5页。
    [3]《认股之踊跃》、《湘路新志》第4期.
    [4]参见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三册,第1043页。又,同书第1149页。湘路股效作652万元。
    [5]杨世骥:《辛亥革命前后湖南史事》,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87页
    [6]粟戡时:《湖南反正追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页。
    [7]《杨文鼎代奏湘咨议局呈称铁路力能自办不甘借债由》,未刊稿,原件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宣统三年五月四日缩微胶卷。
    [8]《国风报》第二年编(宣统三年)第十二号《中国纪事》、《湘省争路再志》。
    [9]张朋园:《立宪派和辛亥革命》,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版,第36页。
    [1]《宣统政纪》第52卷。
    [2]《宣统政纪》第52卷。
    [3]参见《国风报》第二年(宣统三年),第11期。
    [4]《民立报》1911年5月21日。
    [5]《民立报》1911年5月21日。
    [1]《民立报》1911年5月21日。
    [2]《民立报》1911年4月26日。
    [3]《国风报》第9期。
    [4]《民立报》1911年5月27日。
    [1]《民立报》1911年5月27日。
    [2]《民立报》1911年5月27日。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辛亥年间湖南职绅保路公呈》,《历史档案》,1996年第1期,第83-84页。
    [4]《东方杂志》第8卷,第5号。
    [5]《大清历朝实录》,《宣统政纪》卷53。
    [6]戴执礼编:《四川保路运动史料》,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80页。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辛亥年间湖南职绅保路公呈》,《历史档案》,1996年第1期,第87页。
    [1]杨度:《致<新民丛报>记者》,《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下册,第876-877页。
    [2]杨度:《致<新民丛报>叙》,《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下册,第872页。
    [3]杨度:《致<新民丛报>记者》,《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 第2卷下册,第877页。
    [4]《东京中国宪政讲习会意见书》,《时报》1907年7月4日。
    [1]《请开国会之理由书》,《中国新报》1908年第9号。
    [2]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95页.
    [3]《湖南即用知县熊范舆等请速设民选议院呈》,《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第609-617页。
    [4]《湖南全体人民民选医议院请愿书》,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赵尔巽全宗档案》,第219卷。
    [1]《赵尔巽全宗档案》第219卷。
    [2]《赵尔巽全宗档案》第219卷。
    [3]《赵尔巽全宗档案》第219卷。
    [1]《赵尔巽全宗档案》第219卷。
    [2]《赵尔巽金宗档案》第219卷。
    [3]《申报》1907年10月10日。
    [4]参见成晓军《谭延闿评传》,岳麓书社1993年版,第19-22页。
    [5]孟森:《宪政篇》,《东方杂志》1908年第7期。
    [6]孟森:《宪政篇》,《东方杂志》第五卷第七期;《盛京时报》1908年7月23日,7月30日。
    [1]汤化龙:《蕲水汤先生遗念录》,铅印本,1919年,第2页。
    [2]徐特立虽然1905年后开始在思想上接受革命影响,但在组织上并未加入同盟会或其他革命团体,他出于爱国热诚,请开国会,也就不足为奇了。徐特立断指血书一事发生于是1909年12月,血书为“请开国会,断指送行”八个字,当即交由国会请愿代表罗杰、刘善渥带往上海。
    [3]上海《时报》1909年12月20日
    [1]罗庆华:《略论清末资政院议员》,《历史研究》1992年第6期。
    [2]资政院编:《资政院会议速记录》(宣统二年第一次常年会),未刊稿,第7号,第38页。
    [3]资政院编:《资政院会议速记录》(宣统二年第一次常年会),未刊稿,第9号,第44页。
    [1]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版,第238页。
    [1]《东方杂志》第8卷,第5号,《中国大事记》第7-8页。
    [2]《宣统政纪》第55卷,第12页。
    [3]《宣统政纪》第55卷,第12页。
    [4]《国风报》第二年,第14期,《文牍》第73页。
    [5]《国风报》第二年,第16期,《文牍》第80页.
    [1]《申报》,宣统三年五月十一日、十四日。
    [2]《考察政治馆拟具资政院官制清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一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3页。
    [1]本节的数据是根据宣统二年《第一次常年会资政院会议速记录》和《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会议录》(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宣统二年铅印本。)统计出来。
    [2]他们的详细发言见该章第五节。
    [3]汪荣宝:《汪荣宝日记》,台北文海出版社1991年影印本,1910年10月22日。
    [4]《资政院会议速记录》第31号。
    [5]《资政院会议速记录》第34号。
    [6]宣统二年《第一次常年会资政院会议速记录》,上编21号,第47页。
    [7]《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会议录》第二册,第175页。
    [8]宣统二年《第一次常年会资政院会议速记录》,下编27号,第76页。
    [1]张朋园:《近代地方政治参与的萌芽--湖南省举例》,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主编:《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31编《民初政治》1986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第365页.
    [2]笔者认为湖南人西方式意义上的政治参与始于1898年戊戌维新时期成立的南学会,当时有名的湘籍学者皮锡瑞在《师伏堂日记》说:南学会“不在讲学,实在议院,而不便明言,姑以讲堂为名”(《湖南历史资料》,1958年第4期第92页)。南学会仅仅存在半年时间,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而中止,因此,南学会的意义不能过分高估.从南学会到咨议局成立时已有11年之久,多数湖南人已经淡忘了这件事。但是,咨议局是奉朝廷的上谕而成立的,任何人都无法抗拒它,立宪派人士积极参与咨议局的筹备和建设工作。从此,立宪派有了名正言顺的政治舞台。
    [3]《清德宗实录》,中华书局影印本1987年版,卷五九三,第12页。
    [1]《湖南咨议局筹备处报告书》的《奏咨类》,未刊稿,藏于湖南省社科院图书馆,第7-12页;《政治官报》,光绪34年12月17日。
    [2]王先谦:《葵园自订年谱》,1971年台北文海影印,卷中,第105页。
    [3]张朋园:《近代地方政治参与的萌芽--湖南省举例》,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主编《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31编《民初政治》1986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第365页。
    [4]《湖南咨议局筹备处报告书》的《调查通章》,未刊稿,藏于湖南省社科院图书馆,第2页。
    [1]《湖南咨议局筹备处报告书》的《详呈类》,未刊稿,藏于湖南省社科院图书馆,第28-29页.
    [2]《湖南省议案研究会调查子目》,未刊稿,藏于湖南省社科院图书馆,第42-43页。
    [3]《湖南省议案研究会调查子目》,未刊稿,藏于湖南省社科院图书馆,第1页《报告条例》。
    [1]《申报》1909年6月13日。
    [2]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宪政二》。
    [3]《东方杂志》第6卷第6期、《申报》1909年5月31日。
    [1]《东方杂志》第6卷第6期、《申报》1909年5月31日。
    [2]《申报》1909年6月16日。
    [1]《申报》1909年6月24日。
    [2]Lipset Seymour,Political Man.New York,Doubleday & Co.,1963,p41.
    [3]《申报》1909年6月24日。
    [4]《申报》1909年7月27日。
    [5]《大公报》1909年6月24日。
    [6]《申报》1909年7月5日。
    [1]Mosca Gaetano,The Ruling Class.New York,Mcgraw-Hill,1939,P50.
    [2]《钟伯毅先生访问记录》,第21-22页.民国四年,《时报》有一则回顾性报导。《时报》,民国四年一月三十一日.转引自张朋园的《立宪派与辛亥革命》第21页。钟伯毅原名钟才宏,是湖南咨议局议员。按清政府的要求,初选候选人是要十倍于实际当选议员的数额,钟才宏所在的桂阳州有3名议员名额,按规定要选出30名候选人,而桂阳州只选出5倍议员额数15名,复选人数大大的打了折扣。
    [3]1909年(宣统元年)进行人口调查,但截至辛亥革命爆发为止,湖南75州县,仅61州县完成调查,尚余14州县未得结果.辛亥革命之后,并未继续查竣,至使这次清查半途而废.台湾学者张朋园根据此61州县的数字,求其平均数,推测出未调查的14州县人口,从而得出这一数据,笔者认为张朋园的统计是比较科学的。参见张朋园的《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13页。
    [1]《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81辑,台湾文海出版社版,下册第672-673页。
    [1]《湖南咨议局筹备处报告书》的《调查通章》未刊稿,藏于湖南省社科院图书馆,第3页。
    [2]《时报》1909年4月12日。
    [1]《申报》1909年5月18日。
    [2]《申报》1909年7月25日。
    [3]《申报》1909年5月13日。
    [1][美]周锡瑞:《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13页.
    [2]当时的报纸如有名的《东方杂志》,宣统元年十一月号附录记载有84人,其中定额82人,2人候补;当代人的这方面的代表作如张朋园的《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台湾)中国学术著作奖励委员会出版,1969年版。)、侯宜杰的《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韦庆远、高放、刘文源的《清末宪政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都认为湖南咨议局的议员是82人。
    [3]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宪政二》。
    [4]《湖南咨议局巳酉年议事录》,第39页,未刊稿,藏湖南省图书馆。
    [5]《湖南咨议局巳酉年议事录》,第58页,未刊稿,藏湖南省图书馆.
    [6]《湖南咨议局议员通问录》,未刊稿,藏湖南省图书馆。
    [1]根据《湖南咨议局第一届常年会议员姓名衔表》(未刊稿,藏湖南省图书馆)、《湖南咨议局已酉年议事录》(未刊稿,藏湖南省图书馆)和《湖南咨议局议员通问录》(未刊稿,藏湖南省图书馆)等资料整理而成。
    [1]《湖南咨议局巳酉年议事录》,未刊稿,藏湖南省图书馆,第19页。
    [2]根据《湖南咨议局筹办报告书·附表类》(第21-22页)和《湖南咨议局第一届议员姓名职衔表·候补议员表》制定,未刊稿,均藏于湖南省图书馆。
    [1]《湖南咨议局第一届报告书》卷四,公文类,未刊稿,藏湖南省图书馆,第95页。
    [1]据《湖南咨议局筹办处报告书》附表类第17-23页,未刊稿,藏湖南省图书馆。
    [2]《第一届咨议局议员姓名职衔表》,未刊稿,藏湖南省图书馆。
    [3]《湖南咨议局议员通问录》,未刊稿,藏湖南省图书馆,不计候补议员。
    [1]饶怀民:《试评清末湖南咨议局》,《辛亥革命与清末民初社会》,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71-472页。
    [1]根据《湖南咨议局巳酉年议事录》统计,未刊稿,藏湖南省图书馆。
    [1]笔者对湖南咨议局第一届常年会的资料收集得比较齐全,故此目的分析大多是第一届常年会的议案。另外,刘泱泱主编的《湖南通史》近代卷(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626页、张朋园的《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154页都对湖南省咨议局第一届常年会的议案数统计有误。笔者根据的资料是未刊用的原始资料,应该可信。
    [2]《本局提出议案表》、《本局提出议案经过月日表》,《湖南咨议局议事录》附表,未刊稿,藏湖南省图书馆。
    [1]抚部院交出出议案表》、《抚部院交议案经过月日表》,《湖南咨议局议事录》附表,未刊稿,藏湖南省图书馆。
    [1]《陈请建议表》,《湖南咨议局议事录》附表,未刊稿,藏湖南省图书馆。
    [1]《湖南咨议局议事录》第8-9页,未刊稿,藏湖南图书馆。
    [2]罗杰:《复选演说》,载《长沙日报》已酉年七月,第1512-151 3号。
    [3]《申报》1910年4月3日。
    [1]《呈请知照英领事不得违章干涉内政文》,《湖南咨议局己酉议事录》。
    [2]《湖南咨议局己酉议事录》,第43页.
    [7]《呈请批答议员粟戡时质问关于外交文》,(《第一届报告书》卷四,第2页.
    [4]饶怀民:《试评清末湖南咨议局》,《辛亥革命与清末民初社会》,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71-472页。
    [5]《湖南咨议局议事录》,未刊稿,九月十四日记录。
    [6]《湖南咨议局议事录》,未刊稿,《呈复否决交议抽收房铺捐以充警费案》。
    [1]《湖南咨议局议事录》,未刊稿,第18页。
    [2]《署鄂督电》,饶怀民、藤谷浩悦编:《长沙抢米风潮资料汇编》,第44页。
    [3]《湖南咨议局、商务总会电》,饶怀民、藤谷浩悦编:《长沙抢米风潮资料汇编》,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36页。
    [4]《申报》1910年6月19日。
    [1]《申报》1910年6月28日.
    [2]《湖南咨议局反对赔款呈文》,饶怀民、藤谷浩悦编:《长沙抢米风潮资料汇编》,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122页。
    [7]马鸿谟编:《民呼、民吁、民立报选辑》(一),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版,第472页。
    [1]《申报》1910年11月3日.
    [2]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台湾)中国学术著作奖励委员会1969年版,第86-99页。
    [3]《掌湖南道监察御史欧家廉为团练有益时局吁请简派大臣举办以分匪势而遏乱机折》,未刊稿,原件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宣统三年九月二十六日缩微胶卷。
    [1]林增平:《革命派、改良派的高合与清末民初政局》,《资产阶级与辛亥革命》,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第162页.
    [2]很多论著把各省宣布脱离清廷的起义或独立响应之举称作“光复”,笔者认为这似乎仍然停留在反清志士们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认识水平之上,并不科学.因为“光复”一词,就是恢复已亡之国家、收复已失领土之意.而同在中华大地上生活的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取代明朝,并不等于就是亡国。推翻清朝政权并非就是“光复”.
    [3]参见笔者的拙作《辛亥革命时期湖南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关系》,上海中山学社编:《近代中国》第十八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4]《光绪三十二年十一月与夫子大人书》,《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卷15,第218页。转引自《辛亥革命史》中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94页。
    [5]龙伯坚:《龙璋事略》,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湖南文史资料》第10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32页。
    [6]湖南省地方志编委会编:《湖南省志》第一卷《湖南近百年大事纪述》,湖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23页。
    [1]杨世骥:《辛亥革命前后湖南史事》,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6页。
    [2]龙绂瑞:《武溪杂忆录》,未刊稿。
    [3]周震鳞:《关于黄兴、华兴会》,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在湖南》,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24-25页。
    [1]龙祖同:《龙璋行状》(未刊稿),转引自毛注青的《黄兴年谱》第44页.
    [2]刘揆一:《黄兴传记》,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80页。
    [3]阎幼甫:《回忆陈作新》,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在湖南》,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324-325页.
    [4]龙璋:《甓勤斋诗文存·行状》,未刊稿,第3页,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5]章太炎:《焦达峰传》,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料丛刊·辛亥革命》(六),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页。
    [6]龙伯坚:《龙璋事略》,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湖南文史资料》第10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32页。
    [7]蔡寄欧:《鄂州血史》,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版,第132页“等百余人密议于龙璋住宅,磋商响应广州起义方法。”
    [1]黄一欧:《黄兴与明德学堂》,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忆黄兴》,岳麓书社,1996年出版,第189页。
    [2]粟戡时:《湖南反正追记》附录,《湖南文献汇编》第二辑。转引自傅志明的《辛亥革命时期湖南的资产阶级立宪派》,《辛亥革命在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85页。
    [3]他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一个时军、时矿、时学、时官、时绅的人,笔者认为他是一个典型的湖南立宪派人物,本研究课题有笔墨专门论述他。
    [4]邓介松:《辛亥革命在湖南所见》,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在湖南》,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190页。
    [5]阎幼甫:《辛亥湖南光复的片断回忆》,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在湖南》,第134页,岳麓书社2001年9月出版。
    [6]饶怀民主编:《三湘英烈传》(旧民主主义时期)第二卷《焦达峰》,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0页。
    [7]迟云飞:《龙璋传论》,《求索》1989年第5期第127页。
    [8]阎幼甫:《辛亥湖南光复的片断回忆》,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在湖南》第134页,岳麓书社2001年版。阎幼甫即文中阎鸿飞,辛亥长沙独立后任湖南军务部长等职。
    [1]《曹孟其记事一则》,《湖南反正追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4页.
    [2]湖南辛亥光复首义团:《湖南辛亥光复事略》,《湖南历史资料》,1981年第2期,第9页。
    [3]《湖南省志·人物志》,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663页。
    [4]具体史料见阎幼甫:《辛亥湖南光复的片断回忆》,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在湖南》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137-138页.
    [5]该表格资料来源:阎幼甫:《辛亥湖南光复的片断回忆》,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在湖南》,岳麓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134-136页;粟戡时等:《湖南反正追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第4-5页;湖南省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湖南近百年大事记述》(第二次修订本),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版,第316-317页。
    [1]冯自由:《新湖南作者杨篤生》,《革命逸史》第二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6页。
    [2]《湖南省志·人物志》,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621页。
    [3]龙璋:《甓勤斋诗文存·行状》,未刊稿,第2页,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1]粟勘时:《湖南反正追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4页。
    [2]文经纬是同盟会会员,此时又加入了辛亥俱乐部湖南支部,易宗羲是辛亥俱乐部湖南支部一员,但他又是湖南体育社的一员,他们的身份复杂,这是社会大变动时期的普遍现象.
    [3]粟勘时:《湖南反正追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4页。
    [4]李白贞:《共进会从成立到武昌起义前夕的活动》,《辛亥革命回忆录》(一),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版,第510页。
    [5]革命党人阎幼甫(鸿飞)说“武昌起义后第三天,湖北派蓝综、庞光志到长沙,携有蒋翊武的介绍信.他们先到体育社找焦达峰、阎鸿飞两人.那天,焦不在长沙,即由阎鸿飞陪同去会南社、卷施社、图强社和积健社的同志;又介绍他们会见咨议局的左学谦和常治.左学谦请了一些咨议局同事作陪,在他家为蓝、庞接风。席间谈了很多武昌起义的情况,这对咨议局的人们转向革命,起了促进作用。”参见阎幼甫(鸿飞)《辛亥湖南光复的回忆》,《辛亥革命回忆录》第2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21页。
    [6]《湖南省志》第一卷《湖南近百年大事纪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19页。
    [7]子虚子:《湘事记》,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在湖南》,湖南人民出版1980年版,第451页。
    [1]粟勘时:《湖南反正追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第3-4页。
    [2]《辛亥殉节录》(三),第6页。转引自周学舜《焦达峰陈作新与辛亥长沙光复》,湖南史学会编《辛亥革命在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8页。
    [3]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第156页,(台湾)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丛书之四十,1969年出版。
    [4]邹永成:《邹永成回忆录》,《近代史资料》1956年第3期(总10号),科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第109页。
    [5]子虚子:《湘事记》卷一,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在湖南》,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451页。
    [6]阳信生:《湖南近代绅士阶层研究(1895-1912)》,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第207页。
    [1]阎幼甫(鸿飞):《辛亥湖南光复的片断回忆》,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在湖南》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143-144页.粟戡时的《湖南反正追记》中也有记载.
    [2]周学舜:《焦达峰陈作新与辛亥长沙光复》,湖南史学会编《辛亥革命在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20页.
    [3]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湖南文史资料选辑》(修订合编本),第一辑,第111页.
    [4]粟戡时:《湖南反正追记》,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在湖南》,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123页。
    [5]笔者赞成郭世佑的观点,本段论述参考了他的著作《晚清政治革命新论》的《鄂湘之别:静候黎元洪与速杀黄忠浩》,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10-431页。
    [1]邹永成:《邹永成回忆录》,《近代史资料》1956年地3期。
    [2]熊希龄:《呈请宣付清史馆立传呈文》,《黄黔阳遗诗抄》附文。
    [3]阎幼甫(鸿飞):《辛亥湖南光复的片断回忆》,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在湖南》,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145页。
    [4]粟戡时:《湖南反正追记》,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在湖南》,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115页。
    [1]谭人凤著、饶怀民笺注:《石叟牌词》,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1页。
    [2]《邹永成事略》石印本,未刊稿,藏湖南省图书馆.
    [3]危道丰:《平斋五十自述》第78页(未刊稿,藏湖南省图书馆).
    [4]焦达峰组织的四正社对运动巡防营、团结会党推进起义起了积极作用。
    [5]熊希龄:《呈请宣付清史馆立传呈文》,《黄黔阳遗诗抄》附文,未刊稿。
    [6]李鲁青:《辛亥起义前夕湖南军界二三事》,《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5辑,第12页.
    [7]子虚子:《湘事记》,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在湖南》,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451页。
    [8]同盟会湖南支部长禹之谟与黄忠浩交情颇深,只可惜早已牺牲,这些都是争取黄反正的不利因素。
    [9]邓介松:《辛亥革命在湖南所见》,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在湖南》,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190页。
    [1]阎幼甫:《谭延闿生平》,《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41-142页。
    [2]粟戡时:《湖南反正追记》,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在湖南》,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122页。
    [3]阎幼甫:《辛亥湖南光复的片断回忆》,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在湖南》,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144-145页。
    [4]唐乾一,即子虚子,湖南人,辛亥前后为谭延阊的幕僚,所著《湘事记》记述湖南辛亥史事甚祥,1914年由北京正蒙印书局刊印。
    [1]子虚子《湘事记》,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在湖南》,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449-450页。
    [2]主要资料来源:《湖南省志》第一卷《湖南近百年大事纪述》、《湘事记》、《湖南反正追记》、《湖南文史资料选辑》。本节所有表格的革命党人的判断标准是辛亥革命前是否加入同盟会或其它反清革命组织。
    [1]代表作有:刘泱泱:《论焦、陈被杀与谭延闿战台》,贾维诚:《辛亥革命后以谭延闿为代表的湖南地方实力的形成》,《辛亥两湖史事新论》湖南人民出版1988年版,第147-180页。
    [2]仇鳌:《一九一二年回湘筹组国民党支部和办理选举的经过》,《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
    [3]傅志明、成晓军:《焦达峰、陈作新被杀一案析疑》,《历史研究》1985年第6期。
    [4]石彦陶:《辛亥谭延阎“因利乘便”督湘初探》,《史学月刊》,1993年第6期。
    [1]杨鹏程:《辛亥革命焦达峰、陈作新被戕案新证新说》,《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2期。
    [2]子虚子:《湘事记》,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在湖南》,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452页。
    [1]子虚子:《湘事记》,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在湖南》,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452页。
    [2]《湘省大革命详报》、《民立报》1911年11月15日。
    [3]《长沙焦陈两都督被杀》、《申报》1911年11月9日。
    [4]子虚子:《湘事记》,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在湖南》,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455页。
    [5]阎幼甫:《回忆陈作新》,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在湖南》,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329页。
    [6]粟戡时等《湖南反正追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22页。
    [1]阎鸿飞:《回忆陈作新》,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在湖南》,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327页.
    [2]谭人凤著、饶怀民笺注:《石叟牌词》,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92页。
    [7]谭人凤著、饶怀民笺注:《石叟牌词》,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93页。
    [4]子虚子:《湘事记》,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在湖南》,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452-453页有记载。《辛亥革命回忆录》(二),第125页也有记载。
    [5]邓介松:《辛亥革命在湖南所见》,《辛亥革命回忆录》(二),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版,第206页。
    [6]子虚子:《湘事记》,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在湖南》,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454页。
    [1]尚乘和:《辛壬春秋·湖南第五》。
    [2]子虚子:《湘事记》,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在湖南》,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453页。
    [3]中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二),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版,第167页。
    [4]中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二),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版,第151页。
    [5]子虚子:《湘事记》,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在湖南》,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454页。
    [6]危道丰:《平斋五十自述》第83页,未刊稿,藏湖南省图书馆。
    [7]湖南省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第一卷《湖南近百年大事纪述》,湖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08页。
    [4]关于冯廉直,笔者曾写过一篇《冯廉直传》,刊载在《三湘英烈传》上,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旧民主主义时期)第三卷,第28-31页上。有关冯廉直的史料记载有一些出入。如关于冯廉直的字、号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湖南省志》第1卷《湖南近百年大事纪述》(湖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08页记载“冯廉直,字少春”;二十世纪湖南文史资料文库《辛亥革命在湖南》(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110页收录《湖南反正追记》(该文原刊于1948年出版的《湖南文献汇编》第二辑)记载“冯廉直,字少春”;第二种是:《湖南省志》第30卷《人物志》上册(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859页记载“冯廉直,一名飞鹏,号少昆”,杨世骥著《辛亥革命前后湖南史事》(湖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41页记载“冯廉直者,字飞鹏”。
    [1]他被捕年份众说不一,唐乾一《湘事记》“军事篇二”.记载“有冯康直者,积盗也,犯无期徒刑,囚以三年”,根据“囚以三年”一语推定为1909年;转引自《辛亥革命在湖南》附录《湘事记》,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454页.
    [2]杨世骥:《辛亥革命前后湖南史事》,湖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41页.
    [3]关于冯康直出狱后,湖南都督府给他的任职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南路统领”,《湖南省志》第1卷《湖南近百年大事纪述》、《湖南省志》第30卷《人物志》、张平子的《辛亥革命在湘潭的活动》(未刊稿,藏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持此说;第二种说法是“中路招讨使”,杨世骥著《辛亥革命前后湖南史事》、《湘潭县志》(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持此说;第三种说法是“标统”,唐乾一的《湘事记》持此说,本文采用第一种说法.
    [4]湘潭县地方志编委会编:《湘潭县志》,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161页。
    [5]湘潭县地方志编委会编:《湘潭县志》,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161页。
    [6]湘潭县地方志编委会编:《湘潭县志》,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1]粟戡时:《湖南反正追记》,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 《辛亥革命在湖南》,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128页。
    [2]《湖南文献汇编》第二辑,第394页,转引自《辛亥革命在湘潭》,《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4期。
    [7]子虚子:《湘事记》,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 《辛亥革命在湖南》,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454页。
    [4]关于冯廉直被害的时间有人认为是九月初三日,即是阳历10月24日,这个时间是不对的。根据多方调查,冯廉直被害时间是10月28日。祥见马文义:《辛亥革命时期南路统领冯廉直在湘潭被杀情况》(调查纪录稿)。
    [5]张平子:《辛亥革命在湘潭的活动》,未刊稿,藏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张平子作为黄兴的学生、华兴会会员,与刘道一、刘揆一兄弟关系极为密切,为争取会堂又曾加入过马福益的组织,冯被杀时张本人正好又在湘潭,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其回忆翔实具体,其记载应该是真实的。
    [1]李晴云:《谭心休“招抚”宝靖始末》,《辛亥革命回忆录》(二),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版,第255、256页。转引自杨鹏程:《辛亥革命焦达峰、陈作新被戕案新证新说》,《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2期,第135页。
    [7]参见《湘事记》军事篇3和李晴云:《谭心休“招抚”宝靖始末》,《辛亥革命回忆录》第2册.
    [3]《邹永成回忆录》,《近代史资料》1956年第3期,第104页。
    [1]刘泱泱主编:《湖南通史》近代卷,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696页。
    [2]《邹永成回忆录》,《近代史资料》1956年第3期。
    [3]谭人凤著、饶怀民笺注:《石叟牌词》,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92页。
    [4]荆嗣佑:《辛亥革命见闻》,《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
    [5]子虚子:《湘事记》,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在湖南》,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458页。
    [1]凌汉秋:《记杨任常德遭难》,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在湖南》,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266-267页.
    [2]杨鹏程:《辛亥革命焦达峰、陈作新被戕案新证新说》,《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2期。
    [3]《湖南省志》第一卷,第337页。
    [4][美]周锡瑞著,杨慎之译:《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68页。
    [5]戴凤翔,湖南长沙人,保定军校毕业,曾任新军第九镇马标对官,第三批援鄂湘军督战官。
    [1]戴凤翔:《我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一段经历》,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在湖南》,岳麓书社2001年9月出版,第166页。
    [2]危道丰,湖南黔阳人,字芑滨,生于1884年。1902年自费留学日本,先入宏文学院,继入振武学校。1904年回国,不久又东渡日本入士官学校第五期工兵科学习。1908年回湘任职,1911年秋任督练公所粮饷科科长。湖南独立后他任军政府参谋部次长。《平斋五十自述》民国23年长沙洞庭印务馆出版,铅印本,藏于湖南省图书馆。
    [3]危道丰:《平斋五十自述》,未刊稿,第83-84页。
    [4]章炳鳞:《焦达峰传》,《太炎文录续编》卷四。
    [1]方鼎英:《辛亥革命时期谭延闿》,未刊稿,藏于湖南省政协。
    [2]谭人凤著、饶怀民笺注:《石叟牌词》,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92-93页。
    [3]《焦达峰传》,《太炎文录续集》第4卷,第5页。
    [1]危道丰:《平斋五十自述》,未刊稿,第85-86页。
    [2]危道丰:《平斋五十自述》,未刊稿,第93页。
    [3]参见陶菊隐:《长沙辛亥光复后的片断回忆》,《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郭孝成:《中国革命纪事本末》第2编《湖南光复》,子虚子:《湘事记》军事编 2;张知非:《谭延闿阴谋推翻革命政权》,《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潘世谟:《谭延闿被推为都督的经过》(未刊稿,湖南省政协藏);杨世骥:《辛亥革命前后湖南史实》第234页;危道丰:《平斋五十自述》(未刊稿)。
    [1]危道丰:《平斋五十自述》,未刊稿,第84-85页。
    [2]潘世谟:《焦达峰被害见闻》,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在湖南》,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197页。
    [1]《湖南革命之别报》,《民立报》1911年11月17日。
    [2]李春萱:《辛亥首义纪事本末》、湖北省政协编(《辛亥首义回忆录》(二),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03页。
    [3]程潜:《辛亥革命前后回忆片断》、《辛亥革命回忆录》(一),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版,第84页。
    [4]刘揆一:《黄兴传记》、《辛亥革命》(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02页。
    [5]黄兴是十月八日由沪抵汉的,三日后,汉口不守,退保汉阳。这时南、北军力量对比悬殊,北军在汉口与孝感一带集结了两镇精锐兵力,而民军总数才一万三千人,且新兵居多,经过十多天激战,黄兴反攻汉口的计划失败,清军急攻汉阳。若这时民军得不到增援部队,不仅仅汉阳指日将失,而且武昌也会深受威胁。黄兴给周、谭二人的信,就是这时写的,他希望革命党和立宪派一如既往携手合作,将已经招幕的几万军队迅速派赴湖北前线。
    [1]周震鳞:《谭廷闿统治湖南始末》、《辛亥革命回忆录》(二),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版,第152-153页.
    [2]周震鳞:《谭延闿统治湖南始末》、《辛亥革命回忆录》(二),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版,第152页.
    [3]疑误:焦、陈在10月31日被害,黄兴大约在11月5日王隆中、李作栋率援军抵汉时才知道内情,他给周震鳞、谭人凤的信写于11月5日之后,周接函后再召开大会,时间当在11月10日左右。
    [4]周震鳞:《谭延闿统治湖南始末》、《辛亥革命回忆录》(二),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版,第153页。
    [5]《邹永成回忆录》,北京:《近代史资料》1956年第3期。
    [1]《长沙光复内讧余波》,上海:《申报》1911年11月13日。
    [2]《长沙光复后内讧余波》,上海,《申报》1911年11月13日。
    [3]郭孝成:《湖南光复纪事》、《辛亥革命》(六)第139页。
    [4]刘约真:《醴陵革命人物纪要》,《湖南文献汇编》,长沙,湖南省文献委员会1948年版,第196页。
    [1]谭廷闿在其一生中,曾三度督湘,第一次是1911年11月至1913年10月,第二次是1916年8月至1917年9月,第三次是1920年6月至1920年11月。这里所指的谭延闿政权是指他第一次督湘,尤其是指清朝灭亡前的谭延闿政权。
    [2]主要资料来源:《湖南省志》第一卷《湖南近百年大事纪述》、《湘事记》、《湖南反正追记》、《湖南文史资料选辑》。
    [1]主要资料来源:《湖南省志》 第一卷《湖南近百年大事纪述》、《湖南省志》第三卷《人物志》上册、《湘事记》、《湖南反正追记》。赵春霆、易堂龄都是四正社的人,资料来源于阎幼甫的《关于焦达峰二三事》(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在湖南》,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315页。)
    [1]子虚子:《湘事记》军事篇三.《湖南反正追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0页。
    [2]仇鳌:《一九一二年回湘筹组国民党支部和办理选举经过》,《文史资料》第二辑,第13页.
    [3]王啸苏:《长沙光复亲历记》,《湖南文史》第43辑,第19页。
    [4]1911年12月29日《民立报》载:谭延闿电。
    [1]引自 《开国文选》,台北正中书局。
    [2]引自《开国文选》,台北正中书局.
    [3]《湖南革命详史》,上海:《民立报》1911年11月22日。
    [4]《中国革命日记》上海广益书局发行,第17页。
    [5]《日本驻汉口总领事馆情报》,《辛亥革命史料》,北京:《近代史资料》总25号,第574页。
    [6]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中编,上海书店1982年版,第481页,
    [7]李春萱:《辛亥首义记事本末》,《辛亥首义回忆录》(二),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9页。
    [8]《辛亥革命史研究会通讯》第9期15页。
    [9]《辛亥革命回忆录》第2册,171页。
    [1]郭孝成:《中国革命记事未来》第二篇 《湖南光复纪事》.
    [7]程潜:《辛亥革命前后回忆片断》,《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
    [3]子虚子:《湘事记·军事篇》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在湖南》,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462页。
    [4]郭孝成:《湖南光复纪事》、《辛亥革命》(六),第143页。
    [5]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中),上海书店1982年版,第222页。
    [1]周震鳞:《近代湘贤手札跋》《湖南文献汇编》第115页。
    [2]子虚子:《湘事记》,粟戡时《湖南反正追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3-74页。
    [3]尚秉和:《辛壬春秋》卷7,第1页。
    [4]黄祖国:《谭延凯都督事迹拾贝--为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而作》,《茶陵文史》第3期,第223页。
    [1]《湘军都督谭延闿通电》,《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第2编第3册,第33页。
    [2]《革命文献·辛亥革命史料》第4辑,第72页。
    [3]《革命文献·二次革命史料》第44辑,第331页。
    [1]粟戡时:《湖南反正追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3页。
    [2]子虚子:《湘事记》,《湖南反正追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7页。
    [3]《湖南政报》第4册,公件第1页。
    [4]《湖南电报》,《民立报》,1912年12月5日。
    [5]周锡瑞:《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91页。
    [6]转引自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上),第849-850页。
    [7]《谭延闿等发起洞庭制革股份有限公司广告》,《长沙日报》1912年12月12日。
    [8]《黄兴等发起中华汽船有限公司招股广告》,《长沙日报》,1912年12月12日。
    [1]张朋园:《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82页。
    [2]杨度《湖南少年歌》,刘晴波主编《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版,第95页。
    [1]参见饶怀民:《试评清末湖南咨议局》,《辛亥革命与清末民初社会》,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71-472页.
    [2]转见《湖南通志》(光绪十一年刊本,1968年影印本),卷3,第1071页.
    [3]《长沙府志》,转见《古今图书集成》,卷1210,第11页.
    [4]《宁乡县志》,同上,页12.
    [5]《岳州府志》,同上,卷1223,页139;临湘县志,同上,第140页.
    [6]《平江县志》,同上,第140页.
    [7]《湘阴县志》,同上,卷1210,第11页.
    [8]《茶陵县志》,同上,第12页.
    [9]《衡山县志》,同上,卷1249,第391页.
    [10]《宝庆府志》,同上,卷1234,第253页。
    11 《安化县志》,同上,卷1210,第12页.
    12 《郴州志》,同上,卷1292,第787页。
    13 《常宁县志》,同上,卷1249,第392页.
    14 《慈利县志》,同上,卷1223,第140页。
    15 《新宁县志》,同上,卷1234,第253页。
    16 张益弘,“发扬湖南精神”,《湖南文献》卷1,第4期,(1973年7月);李少陵,“江西 老表和湖南骡子”。同前,卷3,第1期(1975年1月)。
    [1]钱基博:《湖南近百年学风》,第42页,岳麓书社1985年版。
    [2]《饮冰室合集》第2册,第66页,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版。
    [3]《陈独秀文章选编》(上)第481页,三联书店1984版。
    [4]《陈独秀文章选编》(上)第480页,三联书店1984版。
    [1]王兴国编:《杨昌济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351页。
    [1]杨度:《金铁主义说》,刘晴波主编《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7页。
    [2]张朋园:《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81页。
    [3]故宫博物院清史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 979年版,第725页。
    [1]《张季子传记资料》(四),台湾天一出版社,第145页。
    [2]骆惠敏编,刘桂梁等译:《清末民初政情内幕》,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766页。
    [4]《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卷五。
    [1]《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16页。
    [2]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293页。
    [1]故宫博物院明清史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4页。
    [2]《立宪纪闻》,《东方杂志临时增刊》。
    [3]杨度:《中国新报叙》,刘晴波主编《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2页。
    [1]“语境转换”是近代中国宪政问题的核心。它决定了中国人对宪政价值和目标的选择无法直接模仿西方。在西方的语境里,宪政价值和目标是宪政自身的问题,是西方人在“历史和社会情境”中选择的结果。由于语境的转换,近代中国无法直接“选择”同样的价值,它面临的是不得不重新“创造”宪政价值和目标。
    [2]孙宝碹:《忘山庐日记》(续修四库全书·史部传记类,第579-68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0年,第581册,第378-379页。
    [1]《湖南咨议局第一届报告书》,未刊稿.
    [2]《湖南咨议局议决案》,未刊稿。
    [3]《湖南咨议局已酉议事录》,未刊稿.
    [4]《湖南咨议局议事录》,未刊稿。
    [5]《湖南咨议局议员通问录》,未刊稿。
    [6]《湖南咨议局第二届常年会会员一览表》,未刊稿。
    [7]《咨议局章程并议员选举章程》。
    [8]《湖南咨议局筹备处报告书》,未刊稿。
    [9]《湖南议案研究会调查子目》,未刊稿。
    [10]《湖南咨议局筹备处拟定各属选举调查事务所通章附调查员注意》,未刊稿。
    [11]《湖南地方自治筹办处第三次报告书》,未刊稿。
    [12]《湖南全省七十八厅州县筹办自治公所暨研究分所监督、所长》,未刊稿。
    [13]《留东湖南西路同乡会地方自治第三次报告》,未刊稿.
    [14]《全省地方自治研究所第一届学员姓名履历清册》,《全省地方自治研究所第二届学员姓名履历清册》,未刊稿。
    [15]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
    [16]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编:《黄兴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17](清)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
    [18]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问时论选集》第一卷上、下册,第二卷上、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
    [19]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三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年版.
    [20]《德宗景皇帝实录》,中华书局影印本1987年版.
    [21]《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22]《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一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23]刘镇:《湘矿捃要》。
    [24]《近代湘贤手札》,未刊稿。
    [25]《清宣统政纪》,未刊稿.
    [26]《资政院会议速记录》,未刊稿.
    [27]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28]刘晴波主编《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9]《俞廉三遗集》,未刊稿,藏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30]蒋德钧:《求实斋类稿》.
    [31]《谭嗣同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32]《杨昌济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33]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4]《汪荣宝日记》,台北文海出版社,1991年影印本.
    [35]王先谦:《葵园自订年谱》,1971年台北文海影印.
    [36]饶怀民、藤谷浩悦编:《长沙抢米风潮资料汇编》,岳麓书社2001年版.
    [37]子虚子:《[湘事记》,1914年由北京正蒙印书局刊印.
    [38]谭人凤著、饶怀民笺注:《石叟牌词》,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39]危道丰:《平斋五十自述》,未刊稿.
    [40]骆惠敏编,刘桂梁等译:《清末民初政情内幕》,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
    [41]《茶陵谭公年谱》.
    [42]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
    [43]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中华书局1963年版.
    [43]报纸和杂志:《时报》、《东方杂志》、《教育新报》、《预备立宪公会报》、《中国新报》、《湘报》、《知新报》、《长沙日报》、《实业杂志》、《湘路新志》、《锑业》、《大陆》、《内阁官报》、《湖南官报》、《申报》、《大公报》、《湘路警钟》、《国风报》、《民立报》.
    [1]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韦庆远、高放、刘文源:《清末宪政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版.
    [4]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11),1964年版.
    [5]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岳麓书社2002年版.
    [6]张朋园:《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7]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28),1971年版.
    [8]刘大年:《赤门谈史录》,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9]隗瀛涛、吴雁南:《辛亥革命史》,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
    [10]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和保守》,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11]董方奎:《清末政体变革与国情之论争--梁启超与立宪政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2]卞修全:《立宪思潮与清末法制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刘泱泱主编:《湖南通史》近代卷,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
    [14]马小泉:《清末地方自治运动》,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15]宓汝成;《帝国主义和中国铁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6]高旺:《晚清中国的政治转型--以清末宪政改革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刘泱泱主编:《辛亥革命新论》,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
    [18]王永祥:《中国现代宪政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9]湖南史学会编:《辛亥革命在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0]杨世骥:《辛亥革命前后湖南史事》,湖南人民出版1982年版.
    [21]粟戡时:《湖南反正追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2]李时岳:《张春和立宪派》,中华书局1962年版.
    [23]许顺富:《湖南绅士与晚清社会变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4]马敏:《官商之问》,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5]中华书局编辑部编:《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华书局1994年版.
    [26]陈旭麓:《辛亥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出版.
    [27]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28]刘厚生:《张謇传记》,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本。
    [29]胡绳武:《清末民初历史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0]胡绳武、金冲及著:《论清末的立宪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31]《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
    [32]吴玉章:《辛亥革命》,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33]成晓军:《谭延闿评传》,岳麓书社1993年版。
    [34]林增平:《资产阶级与辛亥革命》,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
    [35]林增平:《中国近代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36]林增平等主编:《辛亥革命史研究备要》,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
    [37]林增平、杨慎之主编:《黄兴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8]饶怀民:《辛亥革命与清末民初社会》,中华书局2006年版.
    [39]饶怀民主编:《三湘英烈传》(旧民主主义时期)第二卷,第三卷,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003年版.
    [40]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出版.
    [41]王晓秋、尚小明主编:《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2]尚小明:《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3]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在湖南》,岳麓书社,2001年版.
    [44]湖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湖南文史资料》第10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45]辛亥革命史研究会编:《辛亥革命论文选(1949-1979)》,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版.
    [46]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编:《辛亥两湖史事新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7]吴雁南等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8]吴雁南等编:《清末社会思潮》,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49]《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
    [50]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51]林增平、范忠程主编:《湖南近现代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2]章开沅、林增平:《辛亥革命运动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53]乔志强:《辛亥革命前的10年》,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4]中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二),文史资科出版社1981年版.
    [55]饶怀民主编:《辛亥人物论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6]田伏隆、饶怀民主编:《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社会》,岳麓书社2003年版.
    [57]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8]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主编:《中国近现代史论集》第十六编《清季立宪与改制》,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59]杨云慧:《从保皇派到秘密党员--回忆我的父亲杨度》,上海文化出版社1987年版.
    [60]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61]郭世佑:《晚清政治革命新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2]戴逸主编:《清末立宪运动文选译》,巴蜀书社,1997年版,(内有杨度《湖南全体人民民选议院请愿书》)。
    [63]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编:《湖湘文化论集》,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4]金冲及、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5]王人博:《中国近代的宪政思潮》,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66]王人博:《宪政的中国之道》,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7]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第1卷《湖南近百年大事纪述》(第2次修订本),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68]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人物志》上册,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
    [69]何智能:《湖南保路运动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70]阳信生:《湖南近代绅士阶层研究(1895-1912)》,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
    [71](美)周锡瑞著,杨慎之译:《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中华书局1982年版.
    [72](澳)骆惠敏编,刘桂梁等译:《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下卷),上海,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
    [73](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74]周秋光、莫志斌:《湖南教育史》第二卷,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版.
    [75]黄炎培:《清季各省兴学史》,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六十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版。
    [1]Meribeth E.Cameron,The Reform Movement in China,1898-1912.Standford,California:Standford UniversityPress,1931.
    [2]Lipset Seymour,Political Man.New York,Doubleday & Co.1963.
    [3]Mosca Gaetano,The Ruling Class.New York,Mcgraw-Hill,1939.
    [4]Norbert Meienberger,The Emergence of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in China (1905-1909):The Concept Sanctioned by the Empress Dowager Tz'u-His,Perter Lang Bern.Frankfurt am Main.Las vega Press,198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