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楚辞》评点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评点是极具民族特色的一种批评形式与文化现象,而明代则是评点发展中的勃兴与繁盛时期。《楚辞》评点作为明代文学评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与重视。本文以明代《楚辞》评点为研究对象,力图在对相关评点本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楚辞》评点的发展脉络、评点形态、评点本文本价值、重要评点家及评点本个案等问题,进行详细的考察与评述,并以期进而能够为《楚辞》批评史、学术史以及中国文学评点史提供有力的文献依据与理论支撑。
     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明代《楚辞》评点概览。明代《楚辞》评点与评点之兴,尤其是明代文学评点的兴盛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早期的《楚辞》评点呈现出“注”、“音”、“校”、“评”合一的分布格局,但随着评点家的涌入,特别是名家评点的陆续出现,《楚辞》评点中文学品评的因素则逐渐增强,大致在万历、天启之际,《楚辞》文学评点的序幕即正式拉开,在这之后,越来越多的评家参与到《楚辞》评点中来,质量较高的评点本也刊行于世,《楚辞》评点的兴盛局面也随之逐渐形成。
     第二章,明代《楚辞》评点本的形态及其版本价值。《楚辞》评点本的形态主要包括《楚辞》评点自身的具体外在形态,与《楚辞》评点所依托的《楚辞》底本形态两个方面。明代《楚辞》评点外在形态的表现较为复杂,而评点所依托的《楚辞》底本形态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明代《楚辞》评点本内部构成的这种复杂性,使其具有了多方面的文本价值。
     第三章,明代《楚辞》评点家陈深、孙鑛考论。陈深、孙鑛二人代表了《楚辞》评点发展的两个不同时期:作为较早出现的陈深评点,尽管其中存在着较多的训释性内容,但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陈深对于《楚辞》所包蕴的艺术因素已经进行了努力的探索;孙鑛评点产生于万历后期,在这方面孙鑛丰富的评点经验与敏锐的艺术鉴赏能力,使其品评话语代表了《楚辞》文学评点的较高成就。此外,本章对于二人的家世、生平、著述等方面也进行了必要的考察与评述。
     第四章,冯绍祖校刊本《楚辞章句》考论。作为明代第一个《楚辞》评点本,冯绍祖校刊本《楚辞章句》在评点形式、评点内容以及品评诸家的择取与确立等方面,对于明代《楚辞》评点均有着重要的开拓之功,本章对于以上内容及该本所涉及到的一些其他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讨论。
     明代《楚辞》评点异彩纷呈,名家竞出,作为明代文学评点的重要一脉,有待于进一步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Literary evaluations and annotations is a form of literary criticism and a cultural phenomenon with unique Chinese features.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is the burgeoning and blooming period for literary evaluations and annotations. Chu Chi is a classic with great literary values and enough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its evaluations and annotations in the academia. That is also one of the reasons why the present dissertation takes the evaluations and annotations of Chu Ci in the Ming Dynasty as the major object of study. Based on a systematic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versions, this dissertation intends to make an in-depth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forms, versions, and critics of Chu Ci evaluations and annotations. Based on the afore-mentioned analysis, this thesis tries to give some literature references and theoretical back-up to the history of Chu Ci evaluations and the whole branch of literary evaluations and annotations.
     This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four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an overview of Chu Ci evaluations and annotations of the Ming dynasty.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 between the flourish of the evaluation of Chu Ci and the blossom of literary evaluation in the Ming dynasty. Although at the very beginning, the evaluation of Chu Ci had already combined together "annotation", "revision", "transliteration", and "evaluation", it was not until the periods of Wang Li and Tian Qi that the evaluation of Chu Ci became flourished with more emphasis on literary elements and more involvement of noted critics.
     Chapter Two mainly focuses on the form and the textual value of different versions of Chu Ci evaluations. The form mainly refers to two categories: one is the very form of the evaluated version of Chu Ci, the other is the original version of Chu Ci on which the evaluated ones are based. The forms of evaluated versions are really complicated, so are the original ones. However, it is just because these complications that demonstrate the multidimensional textual values of the evaluations of Chu Ci.
     Chapter Three is a study on two literary critics. Chen Shen and Sun Kuang are major critics who represent two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 evaluations of Chu Ci in history. Although the evaluations made by Chen Shen consist of many annotations, they still manifest his endeavors of the literary interpretations and appreciations of Chu Ci. The evaluated version made by Sun Kuang came into being in the late Wang Li Period. Because of Sun Kuang's seasoned experience in literary evaluations and his sharp mind in literary appreciations, his evaluated version of Chu Ci embodied the very achievements of the evaluations of this ancient classic in the Ming dynasty. In addition, this chapter also examines the family origin, life stories, and works of the above two critics.
     Chapter Four is a case study of the evaluation of Chu Ci in Ming dynasty. Being the first version of the evaluation of Chu Ci in the Ming dynasty, Chu Ci Zhang Ju edited by Feng Shaozu contributed a lot to the evaluation of Chu Ci in Ming dynasty in terms of forms of evaluation, contents of evaluation, and choice of different critics. This chapter makes a thorough study on the above-mentioned issues and other related ones.
引文
[1]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978页。
    [2]《四库全书总目》对于明代评点著作多持贬抑态度,在这方面并非仅对《楚辞》评点如此。对此可参阅吴承学《<四库全书>与评点之学》,载《文学评论》2007年第1期。
    [3]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清人书目题跋丛刊》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76页。
    [4]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钱塘丁氏刻本。
    [5]《贩书偶记》共著录陆时雍《楚辞疏》、金兆清《楚辞榷》、蒋之翘《七十二家评楚辞》、来钦之《楚辞述注》等四种明代《楚辞》评点本。孙殿起《贩书偶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15页。
    [6]此跋见北京国家图书馆藏张凤翼本《楚辞合纂》,亦收入郑振铎撰、吴晓铃整理《西谛书跋》,见该书第204页,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另,《西谛书跋》亦收入郑振铎关于来钦之《楚辞述注》的跋语,因未涉及其中的评点内容,兹不录。
    [7]来钦之《楚辞述注》,明崇祯十一年(1638)刻本。郑氏关于此本跋语亦收入《西谛书跋》,见该书第204页,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8]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89页-第491页。
    [9]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89页。
    [1]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89页。
    [2]关于闵齐伋本,经过考核,该本所载评点中,朱色大都是孙鑛评语,冯梦祯《读楚辞语》仅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黛色除了闵氏所辑各家评语外,还有他转录《楚辞集注》及自己所作的校刊之语。关于凌毓柟本,凌氏辑录诸家,但仅题以“陈深批点”,除了陈深为凌氏同乡的因素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则是陈深作为早期著名的《楚辞》评点家,在当时社会上已经产生很大的影响,凌氏以之为标显,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基于对其评点本销路以及问世后所产生影响力的考虑。对于这两点,本文在第一章第三节“明代万历年间的《楚辞》评点发展脉络”中有详细讨论,可参阅。
    [3]以于该书中出现先后,它们依次为冯绍祖校刊本《楚辞章句》、凌毓柟校刊朱墨套印本《楚辞》、闵齐伋校刊套印本《楚辞》、蒋之翘评校本《楚辞集注》、沈云翔《楚辞集注评林》、陆时雍《楚辞疏》、金兆清《楚辞榷》与来钦之《楚辞述注》。见饶宗颐《楚辞书录》,《选堂丛书》本,香港东南出版社1956年版。
    [4]闵齐伋校刊本《楚辞》全书皆白文,仅收录了王逸的诸篇小序,就实质而言,它实际上是王逸《楚辞章句》的变体,《楚辞书录》将之归入《集注》一类,缺乏依据。对此,本文在第二章第一节“关于明代《楚辞》评点诸本的底本问题”中有详细论述,可参阅。
    [5]六种以该书所列目录依次为:题归有光辑《诸子汇函》之《玉虚子》、《鹿溪子》;陈深《批点本楚辞集评》;冯绍祖《楚辞句解评林》;来钦之《楚辞述注集评》;蒋之翘《七十二家评楚辞》;沈云翔《楚辞评林》。见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
    [1]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第316页。
    [2]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第311页。
    [1]对此可参阅拙文《关于<诸子汇函>所收<楚辞>作品的评点问题》,载《齐鲁学刊》2008年第2期。
    [2]对于《诸子汇函》之《玉虚子》,姜亮夫先生称:“明人辑评之七十二家、八十四家,固已多见于此书。”(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第314页。)《玉虚子》与《七十二家评楚辞》单就所载评家来看,其中多有相合者,但就其评语的具体内容来看,则不免相去千里矣。
    [3]崔富章先生对于冯绍祖本所加按语云:“按:绍祖刊《楚辞》,以王逸《章句》为主干,又辑各家评说于一本,连年版行,堪称畅销书。射利之徒蜂起,版片一再易手,招牌换了又换,直至清代,仍在印行。兹就本人见闻,著录于下,以清眉目。”崔富章《楚辞书目五种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4页-第25页。
    [1]洪湛侯《楚辞要藉解题》,马茂元主编《楚辞研究集成》本,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沈津《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3]潘啸龙、毛庆主编《楚辞著作提要》,崔富章主编《楚辞学文库》第3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编《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中文古籍善本书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5]沈津《中国珍惜古籍善本书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严绍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中华书局2007年版。
    [7]对于《楚辞》学进行总结和历史回顾方面的论文,主要有郭在贻《近60年来的楚辞研究》(载《古典文学论丛》第3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汤炳正《<楚辞>研究》(载《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崔富章《楚辞研究史略》(载《语文导报》1986年第10期)、丁冰《明代楚辞学概观》(载《蒲峪学刊》1988年第3期)、汤漳平《楚辞研究二千年》(载《人大复印资料》1990年第2期)、崔富章《浙江四十年楚辞研究述评》(载《浙江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姚汉荣、姚益心《楚辞研究小史》(载《楚文化寻绎》,学林出版社1990年版)汤漳平《楚辞研究40年》(载《许昌师专学报》1991年第1期)、周建中《当代楚辞学漫议》(载《中州学刊》1992年第3期)、徐志啸《近代楚辞研究述评》(载《思想战线》1992年第5期)、寿勒泽《四十余年楚辞研究综述》(载《社会科学辑刊》1993年第5期)、周建中《楚辞研究热点透视》(载《河北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江林昌《楚辞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文史哲》1996年第2期)、黄灵庚《楚辞文献学百年巡视》(载《文献》1998年第1期)、陈中杰《楚辞研究的现在与未来》(载《理论月刊》1998年第9期)、毛庆《近三百年来楚辞研究史的启示》(载《深圳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李金善《楚辞学史的滥觞:<四库全书总目>之楚辞论》(载《河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黄震云《二十世纪楚辞学研究述评》(载《文学评论》2000年第2期)、方铭《二十世纪新楚辞学建立的过程考察》(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等。
    [8]易重廉《中国楚辞学史》,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
    [9]李中华《楚辞学史》,武汉出版社1996年版。
    [10]徐在日《明代<楚辞>学史论》,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9年。
    [1]杨金鼎《楚辞评论资料选》,《楚辞研究集成》,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周殿富《楚辞论——历代楚辞论评选》,《楚辞源流选集》之五,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李诚、熊良智《楚辞评论集览》,《楚辞学文库》第2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赵逵夫《陆时雍与<楚辞疏>》,载《文献》2002年第3期。
    [5]崔富章《陆时雍<楚辞疏>引“晁无咎曰”辨证》,载《北方论丛》2004年第1期。
    [6]吴广平《明代宋玉研究述评》,载中国屈原学会编《中国楚辞学》第四辑,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7]郭立暄《<楚辞述注>与来圣源之世家》,载《图书馆杂志》2005年第2期。
    [8]就《楚辞》作品而言,吴文共摘引了《鹿溪子·九辩》中的两条评语,分别署于“宋潜溪”与“杨升庵”名下,如“宋潜溪”云:“《九辩》清姿历落,惊才壮逸。似此高品恐不得议其不如屈子也。”“杨升庵”云:“巧笔如画,纤手如丝,意动成文,吁气成彩,烨烨有神。后之名家,能优孟者几人?”但经过考证,此二例均为陈深评语,见陈深辑《屈子·九辩》,载《诸子品节》,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
    [1]除姜氏之外,周建忠在这方面还参考了游国恩、汤漳平、方谷、张来芳、罗漫等人的意见,详细内容见周建忠《当代楚辞研究论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1页-第32页。
    [2]周建忠《当代楚辞研究论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4页。
    [3]此外还有孙月峰先生批点《楚辞评注释》八卷,现藏日本关西大学附属图书馆泊园文库,附此待核。参严绍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391页。关于孙鑛批点《楚辞》,笔者曾核查历代书目及北京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天津市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等馆藏书目,均未得见。
    [1]章学诚著、刘公纯标点《校雠通义》,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第4页。
    [2]曾国藩《经史百家简编》,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袁枚《小仓山房文集》,《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乾隆刻增修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1]黄宗羲《南雷文定》,《国学基本丛书》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2]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81页。
    [3]叶德辉《书林清话》,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33页-第34页。
    [4]今人对于评点的认识,亦有持类似论点者。如朱世英等《中国散文学通论》认为:“评点的含义有广、狭之分,……广义的评点是开放的概念,凡是对作家和作品的评论都可以纳入评点学的范畴。”朱世英等《中国散文学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907页-第908页。
    [5]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20页。
    [1]参《周易注疏·周易注解传述人》,《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吴承学《评点之兴——文学评点的形成和南宋的诗文评点》,《文学评论》1995年第1期,第25页-第26页。
    [3]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岳麓书社1997年版,第2508页。
    [4]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81页。
    [1]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情况,可参阅吴承学《评点之兴——文学评点的形成和南宋的诗文评点》(《文学评论》1995年第1期,第24页-第33页)、孙琴安《中国评点文学史》第一章《中国评点文学的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第13页)、谭帆《中国小说评点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第10页)、张伯伟《评点溯源》(章培恒、王靖宇主编《中国文学评点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第54页)
    [2]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7页。
    [3]对于《古文关键》为吕祖谦编选,吴承学先生持怀疑态度。具体可详参吴承学《现存评点第一书——论<古文关键>的编选、评点及其影响》一文,见章培恒、王靖宇主编《中国文学评点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17页-219页。
    [4]《宋史·艺文志》载此书“二十卷”,《四库全书总目》辨正之,以为“《宋志》荒谬”,“二十”者,《宋志》实误增一“十”字。《总目》所言是,今从之。见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618页。
    [5]吕祖谦《古文关键》,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江苏书局刻本。
    [1]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618页。
    [2]俞樾《古文关键·跋》,日本文化元年刻本。
    [3]后世评点本中的评点符号大致以圈点为主,但也不尽然,此外亦有其他的符号,如小截、大截、横截等,其中亦有与此处标抹涂划相类似者。对此,可详参阅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刊《新锲翰林三状元会选二十九子品汇释评》、明天启五年(1625)刊《诸子汇函》卷前凡例中所列出的评点符号。
    [4]吕祖谦《古文关键》,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江苏书局刻本。
    [1]参吴承学《评点之兴——文学评点的形成和南宋的诗文评点》,《文学评论》1995年第1期,第29页。
    [2]杨慎《升庵诗话》,载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87页。
    [3]胡应麟《诗薮》,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84页。
    [4]胡应麟《诗薮》,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08页。
    [1]胡震亨《唐音癸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43页。
    [2]元代出现的评点本主要有方回《瀛奎律髓》、范柠批点《杜工部诗千家注》、刘履《风雅翼》等。明代前期出现的评点本主要有顾磷《批点唐音》、杨慎批点《李杜诗选》等,评点家有还有归有光、唐顺之、王慎中、茅坤、王鏊、王维祯、董份、何孟春等人。参孙琴安《中国评点文学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89页-第94页。
    [3]以上参谭帆《中国小说评点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页-第20页。另据谭帆先生统计,自最早的小说评点本出现至明末这段时间里,出版的小说评点本达62种,于此亦可见当时小说评点之繁盛。见谭帆《中国小说评点研究·小说评点编年叙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9页-第214页。
    [4]参朱万曙《明代戏曲评点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页-第30页、第308页-第313页。
    [5]李廷机评《新刻注释草堂诗余评林》,明万历23年(1595)宗文书堂刻本。
    [6]杨慎辑《百诽明珠》,明万历41年(1613)刻本。
    [7]吴从先辑《新刻李于麟先生批评注释草堂诗余隽》,明万历47年(1619)师俭堂刻本。
    [1]孙琴安《中国评点文学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107页-第108页。
    [2]参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618页。
    [3]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52页。
    [4]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619页。
    [5]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该书为五卷,四库馆臣辨之云:“《崇古文诀》三十五卷,……惟《书录解题》作五卷,《文献通考》亦同,篇帙多寡迥异,疑传写者误脱‘三十'二字也。”(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618页-第2619页。)另张智华《<崇古文诀>三种版本系统》一文认为,《崇古文诀》楼昉曾编有五卷本、二十卷本及三十五卷本三种。载《文献》2001年第3期。
    [6]关于该书的选文标准,楼昉未作说明,故其于《九歌》仅取前九篇,而舍去《国殇》、《礼魂》之原因,则不得而知。或是其欲与“九”之数相合,如此则不免失之偏固。另,该书将屈原作品列于李斯《上秦皇逐客书》之后,亦不知何故,似有违体例。
    [1]楼昉《崇古文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46页。以下所引该书,皆出于此,不一一注明。
    [2]相似说法于朱熹《楚辞集注》,分别见第31页、第32页、第35页、第39页、第4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3]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13页。
    [4]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16页。
    [5]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45页-第46页。
    [1]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44页。
    [2]笔者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天津市图书馆等十七处古籍收藏机构查阅《楚辞》版本一百二十余种,没有发现在这一阶段曾经刊刻过《楚辞》评点本的线索。
    [3]此本北京国家图书馆有藏,二册。山东省图书馆亦有藏,但仅存五卷:卷一至卷四及附录《屈原传》一卷,卷三又配明抄本。冯惟讷字汝言,临朐人,嘉靖戊戌进士,官至江西左布政使,加光禄寺卿致仕,事迹附见《明史·冯琦传》。曾辑有《古诗纪》一百五十六卷,有文名。参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古诗纪》”条,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644页。
    [4]见崔富章《楚辞书目五种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78页。
    [1]冯绍祖,字绳武,浙江海宁人,为冯觐后人,与明末著名文学家黄汝亨交善,并有往来酬唱之举。
    [2]见冯绍祖校刊《楚辞章句》卷前附录,明万历十四年(1586)观妙斋刻本。
    [1]朱万曙《明代戏曲评点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
    [2]谭帆《中国小说评点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3]冯绍祖本《楚辞章句》共征引历代评家共四十四人,其中属于明代者仅有十三人,且多为冯绍祖前代之人,而所选评语也多是冯绍祖从其作品集中抽出,这十三人中,真正评点过《楚辞》的可谓少之又少。
    [4]冯觐评点《商子》,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刻本。
    [1]参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87页。
    [2]陈传良,瑞安人,乾道中进士。为中书舍人,后官至宝谟阁待制,卒谥文节。与张枝、吕祖谦为友,文擅当时。所著有《诗解诂》、《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旨》,学者称止斋先生。参李贤《明一统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3]陈深辑《诸子品节》五十卷,明万历十九年(1591)刊,首有陈深《诸子品节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收入,系影印辽宁大学图书馆藏本。
    [4]《诸子品节》所收《楚辞》篇目有《离骚经》、《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
    [5]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版,第489页。
    [1]《千顷堂书目》、《长兴县志》有著录。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94页。
    邵同珩、孙德祖增补重校《长兴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年版,第632页。
    [2]“《离骚经》凡字二千四百九十”一句,冯绍祖校刊本《楚辞章句》、凌毓柟校刊本《楚辞》皆作“《离骚经》凡二千四百九十二字”。冯绍祖校刊本《楚辞章句》,明万历十四年(1586)刻本。凌毓枘校刊本《楚辞》,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刻本。
    [3]见闵齐伋本《离骚》篇末总评。闵齐伋校刊套印本《楚辞》,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刻本。
    [4]闵齐伋校刊套印本《楚辞》,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刻本。
    [5]《后汉书·孝和孝殇帝纪》“闰月赈贷敦煌、张掖、五原民,下贫者毅,戊辰,秭归山崩”句注云:“秭归,县,属南郡,古之夔国,今归州也。袁山松曰:‘屈原此县人,既被流放,忽然踅归,其姊亦来,因名其地为秭归。'”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87页。
    [6]此类如《离骚》“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句眉上,冯本引陈深云:“经涉山川,役使百神,望舒、飞廉、鸾凤、雷师、飘风、云电,皆言神灵为之拥护服役,以见仪卫之盛。”又如《天问》篇末,冯本引冯觐诠解《天问》旨意之词,文云:“屈大夫作忠造怨,正志离忧,是以触目激衷,无之焉而不为愤懑。若曰:此莫非天地之生物,而胡其顺逆、得丧、大小、众寡之不齐?若是,盖阴寓其中不见报之意。此《天问》之所以作也。说者乃谓其怪妄不根,而或复摭实以为对。嗟夫!是皆乌识屈大夫之离忧?屈大夫而无离忧也者,奚事问?亦奚事对哉?”冯绍祖校刊本《楚辞章句》,明万历十四年(1586)刻本。
    [7]此类如《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以(?)怒”眉上,冯本引冯觐曰:“历叙至此,方说出被谗,何婉而切也!然于荃略无怨言,又见其怨诽而不乱矣。”《九辩》篇末,冯本引陈深云:“屈氏而后,宋玉其善鸣者也。《九辩》深悽眇怳,《招魂》烂然列肆。谈欢则神贻心动,心懼则缩颈咋舌,数味则谗口津津。情见乎辞,尽态极妍,虽然犹有未尽也。织浓则纯白不载,洄嫚则远于世教,屈氏之风微矣!然其竭情奉爱,与《大招》皆振振有儒者之词焉。”冯绍祖校刊本《楚辞章句》,明万历十四年(1586)刻本。
    [8]此类如《离骚》篇末,冯本引冯觐云:“《离骚经》断如复断,乱如复乱,而绵邀曲折,读者莫得寻其声, 而绎其绪,又未尝断,未尝乱也。至其才情艳发,则龙矫鸿逸;志意悱恻,则啼猩啸鬼,浓至惨黯,并臻其妙。盖由独创,自异规仿耳。”《九歌》卷末,又引陈深云:“沅湘之间,其俗上鬼,祭祀则令巫觋作乐谐舞,歌吹为容,其事陋矣。自原为之,缘之以幽眇,涵之以情深,琅然笙匏,遂可登于俎豆。若曰:淫沔于嫚,而少纯白不备,为屈子病,则是崇岗责其平土,激水使之安流也。固矣!”冯绍祖校刊本《楚辞章句》,明万历十四年(1586)刻本。
    [1]三色为朱、墨、靛。据崔富章先生著录,该书又有四色套印本,藏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五色套印本,藏南开大学图书馆与江西赣州市图书馆。笔者于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见,亦为三色套印,或与崔先生所见非一本。崔富章《楚辞书目五种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
    [2]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89页。
    [1]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654页。
    [2]袁震宇、刘明今《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明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552页。
    [3]见洪湛侯《楚辞要籍解题》(马茂元主编《楚辞研究集成》本,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6页。)、崔富章《楚辞书目五种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13页)、严绍盪《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392页)。另姜亮夫称其为“明缉柳斋刊本”,见《楚辞书目五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第104页。
    [4]孙殿起《贩书偶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15页。
    [5]对此,陆时雍有所说明:“郭象之注《庄子》,王逸之注《离骚》,工拙虽殊,要皆自下语耳,所注无与也。朱晦翁句解字释,大便后学,然《骚》人用意幽深,寄情微眇,觉朱注于训诂有余,而发明未足,余为之抉隐通微,使读者了知其意,世无懵衷,亦余心之大快耳。”另外,在“楚辞条例”中,陆时雍对于王逸、朱熹所作小序也多有辩驳,文繁不引,有鉴于此,他于《楚辞》每篇又都重新自作小序。见陆时雍《楚辞疏》卷首附录“楚辞条例”,明天启间缉柳斋刻本。
    [6]陆时雍《楚辞疏》,明天启间缉柳斋刻本。以下所引该书,皆不再逐一注明。
    [1]见沈云翔《楚辞集注评林》卷首“批评楚辞姓氏”后,明崇祯十年(1637)刻本。
    [2]参李玉安、陈传艺《中国藏书家辞典》,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58页。
    [3]徐鼎《小腆纪年附考》,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87页。
    [1]蒋之翘《楚辞序》,载《七十二家评楚辞》,明天启六年(1626)刻本。
    [2]黄汝亨《楚辞序》,载《七十二家评楚辞》,明天启六年(1626)刻本。
    [3]对于蒋之翘的生平遭遇,《祭屈原文》中记载较详,今摘录蒋之翘将自己与屈原对比的部分文字如下:“先生为楚同姓,掌三闾之职,王图国事,出号令,必与先生谋之,先生可为知遇矣。若蒋生则怀奇莫试,一命不辱,沉埋草莽,何异敝帚之捐道旁,先生以为何如;先生尝为宪令,上官大夫欲夺,不与,谗先生于王,先生之谗,犹以不与故也。若蒋生则傲骨自挫,虽见庸孺鄙夫,莫不低眉执敬,而庸孺鄙夫,必诮憎百出,先生以为何如;先生为怨于令尹子兰,子兰怒使上官复短于王,王迁先生于江南,是先生犹涉于世,故为世颠倒也。若蒋生则闭户著书,经年足不入市,自以可免于辱,適为宵小射影,阴陷入彀,几滨于危,先生以为何如。先生固不幸,蒋生犹大不幸于先生也。先生有知,其何以慰蒋生耶?先生视蒋生何如?人亦寥廓士也,以寥廓之士,负不洒之冤,清夜自忆,能不欲蹈先生遗风,葬於江鱼腹乎。特以父母老矣,兄弟寡矣,死之不可得矣。然剩此余生,以供哓哓吠声吠影之流,又何堪哉,又何堪哉!嗟乎!蒋生亦逢时不辰,而至于斯也。倘天易蒋生于先生地,蒋生且以为喜,易先生于蒋生地,则先生不知何极。”见蒋之翘《七十二家评楚辞》卷首附录,明天启六年(1626)刻本。
    [4]黄汝亨《楚辞序》,载《七十二家评楚辞》,明天启六年(1626)刻本。
    [5]班固所论见其《离骚序》,文云:“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絮狂狷景行之士。”(见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9页。)颜之推所论见《颜氏家训》卷上《文章篇》,文云:“自古文人,多陷轻薄: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宋玉体貌容冶,见遇俳优……。”(颜之推《颜氏家训》,《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9页。)
    [1]《七十二家评楚辞》所用底本为朱熹《楚辞集注》,故该书所录评点中无《楚辞集注》的内容。
    [2]蒋之翘校刊本《七十二家评楚辞》,明天启六年(1626)刻本。
    [3]“颜之推”,冯本原作“颜推之”。误。冯绍祖校刊《楚辞章句》,明万历十四年(1586)刻本。
    [4]冯绍祖校刊本《楚辞章句》,明万历十四年(1586)刻本。
    [5]蒋之翘校刊本《七十二家评楚辞》,明天启六年(1626)刻本。
    [6]冯绍祖校刊本《楚辞章句》,明万历十四年(1586)刻本。
    [7]蒋之翘校刊本《七十二家评楚辞》,明天启六年(1626)刻本。
    [8]如杨慎《升庵诗话》“刘须溪”条云:“庐陵刘辰翁会孟,号须溪,於唐人诸诗集及李杜苏黄大家,皆有批点。又有批评《三字口义》及《世说新语》,士林服其赏鉴之精博”。杨慎《升庵诗话》,见丁福保辑《历 代诗话续编》中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87页。
    [1]钱谦益《葛瑞调编次诸家文集序》,见钱谦益《牧斋初学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389册,第514页。
    [2]对此,谭帆、朱万曙二先生有详细论述,可参阅谭帆《中国小说评点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第20页)、朱万曙《明代戏曲评点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1页-第30页)中的相关内容。
    [3]笔者曾见有《七十二家评楚辞》的三种不同版本,它们在所收评点内容上小有不同,应该是成于三个不同的时期。对此,可参阅本文“附录一”中的《七十二家评楚辞》提要。
    [4]见沈云翔《楚辞集注评林》卷前“批评楚辞姓氏”后,明崇祯十年(1637)刻本。
    [5]沈云翔《楚辞集注评林》,明崇祯十年(1637)刻本。
    [6]沈云翔《楚辞集注评林》,明崇祯十年(1637)刻本。
    [1]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978页。
    [2]此类如《离骚》“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句眉上,该本引张凤翼曰:“旧注以为指子兰、子椒,则‘揭车'、‘江离'谁指?”此条系节取冯绍祖校刊本《楚辞章句》所录而成。冯绍祖校刊本《楚辞章句》,明万历十四年(1586)刻本。
    [3]来氏诸人评中,有的甚至是由《楚辞集注》摘出,而置于本人名下者。如该本《离骚》“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句眉上,引来旦卿云:“中材以下,变化从俗,君子好修,小人嫉之,不容于世,故谓‘莫好修之害也'。”(来钦之《楚辞述注》,明崇祯十一年刻本)相似说法于《楚辞集注》见《离骚》“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句下,原文比此稍详,云:“世乱俗薄,士无常守,乃小人害之,而以为莫如好修之害者,何哉?盖由君子好修,而小人嫉之,使不容於当世,故中材以下,莫不变化而从俗,则是其所以致此者,反无有如好修之为害也。东汉之亡,议者以为党锢诸贤之罪,盖反其词以深悲之,正屈原之意也。”(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3页。)
    [4]来钦之《楚辞述注》初刊本,明崇祯十年(1638)刻本。
    [5]来钦之《楚辞述注》重刻本,刊刻时间不详,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四库未收书辑刊》以此为底本影印。
    [1]潘三槐《屈子》,明末写刻本。
    [2]张凤翼《楚辞合纂》,明末刻本。
    [3]潘三槐《屈子》所录评点,除少数几条潘氏自评之语外,余则皆不出凌毓柟本《楚辞》与陆时雍《楚辞疏》二本之范围。
    [4]伪托之例如《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句眉上,该本称潘三槐曰:“‘悲莫悲兮'二语,千古情语之祖。”此条实为节取王世贞语而成,王氏语原就“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四句而发,作:“‘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虽尔倪忽,何言之壮也。‘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是千古情语之祖。”见王世贞《艺苑卮言》,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81页。
    [5]此本为听雨斋重刊套印沈云翔《楚辞集注评林》,清康熙间刻本。
    [6]此本扉页题:“康熙乙酉重镌 七十二家评注楚辞有文堂藏板”,但每卷第一页版心下有“缉柳斋藏板”五字,行款、版式亦全同缉柳斋本《楚辞疏》,知其扉页系有文堂所增,实为缉柳斋《楚辞疏》之重印本。
    [1]俞樾辑评《百大家评点王注楚辞》,中华图书馆民国六年(1916)刊。
    [2]钱陆灿批点《楚辞》,底本为万历十四年(1586)俞初刊本《楚辞章句》,现藏复旦大学图书馆。
    [1]参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第46页-第53页;崔富章《楚辞书目五种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56页-第65页。
    [2]参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第12页-第19页;崔富章《楚辞书目五种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9页-第27页。
    [3]参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第32页-第34页。崔富章《楚辞书目五种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9页-第40页。
    [1]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93页-第1694页。
    [2]原文作“《四书大书》”,误。见胡广等《四书大全》,《孔子文化大全》本,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版,第21页。此本系影印《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本亦误。
    [3](明)胡广等纂修《四书大全》,《孔子文化大全》,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版,第21页。
    [4]此段内容,多参王健《中国明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页-第11页。
    [1]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222页。
    [2]王鏊《重刊王逸注楚辞序》,载明正德十三年(1518)黄省曾校、高第刊本《楚辞章句》,又见其《震泽集》卷十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王鏊,字济之,吴县人,成化乙未(1475)进士,谥文恪,著作有《史余》一卷、《姑苏志》六十卷、《震泽长语》二卷、《震泽集》三十卷、《春秋词命》三卷等。事迹具《明史》本传,见卷181。
    [3]何乔新《楚辞集注序》,载明成化十一年(1475)吴原明刊本《楚辞集注》,又见其《椒邱文集》卷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何乔新,字廷秀,江西广昌人,景泰五年(1454)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谥文肃,事迹具《明史》本传,见卷183,著作有《周礼集注》七卷、《椒邱文集》四十四卷等。
    [1]张旭《重刊楚辞序》,载明正德十四年(1519)沈圻刊本《楚辞集注》。张旭,字廷曙,休宁人,成化十年(1474)举人,历官孝丰、伊阳、高明三县知县,有《梅严小稿》三十卷行于世。
    [2]李维祯《楚辞集注序》,载明万历南京柏芝挺刊本《楚辞集注》。李维祯,字本宁,京山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著作有《史通评释》二十卷、《大泌山房全集》一百三十四卷等,事迹详《明史·文苑传》。
    [3]此本刊者不详,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4]蒋之翘《楚辞序》,《七十二家评楚辞》,明天启六年(1626)刻本。
    [1]陈献章《龙冈书院记》,《陈白沙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王鏊《重刊王逸注楚辞序》,载明正德十三年(1518)黄省曾校、高第刊本《楚辞章句》。
    [2]申时行《重刊楚辞序》,载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朱燮元、朱一龙刊本《楚辞章句》。申时行,字汝默,号瑶泉,长洲人。嘉靖壬戌(1562)进士第一,官至大学士,谥文定。事迹详《明史》本传,见卷218。著作有《赐间堂集》四十卷、《书经讲义会编》十二卷等。
    [1]吴琯《重梓楚辞序》,载明万历十四年(1586)俞初刊本《楚辞章句》。吴琯,漳浦人,隆庆五年(1571)进士,尝校刊冯惟讷《古诗纪》,又辑《唐诗纪》、《古今逸史》等,有文名。
    [2]吴琯《重梓楚辞序》,载明万历十四年(1586)俞初刊本《楚辞章句》。
    [3]见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第15-第18页;崔富章《楚辞书目五种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第27页。
    [4]冯绍祖校刊本《楚辞章句》刊刻于万历十四年(1586),凌毓枘校刊朱墨套印本《楚辞》刊刻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题焦竑辑《二十九子品汇释评》刊刻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闵齐伋校刊套印本《楚辞》刊刻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
    [5]吴琯《重梓楚辞序》末题“万历丙戌新都吴琯撰”,“万历丙戌”为万历十四年。
    [1]冯绍祖“重校楚辞章句议例”共计五则,除此三则外,还有“核评”、“译响”二则,因与此处所论关系不大,故不赘引。
    [2]冯绍祖虽然没有明言其对于《章句》、《集注》进行过详细的比较和研究,但通过“洪兴祖、朱晦翁俱有补注,总之不离王氏者居多”、“洪、朱两家,间各有裨益处”等语,我们还是能够看出这一点的。
    [1]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5页-第6页。
    [2]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7页。
    [3]见崔富章《楚辞书目五种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
    [4]见饶宗颐《楚辞书录》,《选堂丛书》本,香港东南出版社1956年版,第10页。
    [1]《楚辞合纂》共十卷,其目录为:卷一《离骚经》:卷二《九歌》、《天问》;卷三《九章》;卷四《远游》、《卜居》、《渔父》:卷五《九辩》、《招魂》;卷六《大招》、《惜誓》、《吊屈原》、《反离骚》;卷七《招隐士》、《七谏》;卷八《哀时命》、《九怀》;卷九《九叹》;卷十《九思》。其中《吊屈原》来自《楚辞集注》,同时张凤翼又以《反离骚》替换了《楚辞集注》中的《服赋》,除此二篇之外的其余篇目则全同《楚辞章句》所录。
    [2]张凤翼《楚辞合纂》,明末刻本。
    [3]崔富章《楚辞书目五种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80页。
    [4]《玉虚子》、《鹿溪子》中亦有洪兴祖注文,但笔者经过考校后发现,这些内容实际上都是先由朱熹引入其《楚辞集注》,后又由《诸子汇函》汇辑者从《集注》中转引得来的,在此,笔者均将其作为该本引录《集注》者来看待。
    [5]此类较多,随意摘取,即可为例,如于《天问》“东流不溢,孰知其故”一句,《楚辞集注》解曰:“不溢之故,则《列子》曰:‘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为无底之谷,名曰归墟。八紘九夜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庄子》曰:‘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刘子曰:‘东穷归墟,又环西盈。脉穴土区,而浊浊清清。填墉燥疏,渗渴而升。充融有余,泄漏复行。器运澈澈,又何溢焉!'三子之言,循相祖述,而刘又明归墟之泄,非出之天地之外也。但水入于东,而复绕于西,又渗缩而升,乃复出于高原,而下流于东耳。此其说亦近似矣,然以理验之,则天地之化,往者消而来者息,非以往者之消,复为来者之息也。水流东极气尽而散如沃焦釜,无有遗余,故归墟、尾闾,亦有沃焦之号,非如未尽之水,山泽通气而流注不穷也。”(见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第56页-第57页。)对此,《诸子汇函》仅取《列子》与《天对》之语,云:“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为无底之谷,名曰归墟。刘子曰:‘东穷归墟,又环西盈。脉穴土区,而浊浊清清。墳墟渗疏,渗渴而升。充融有余,泄漏复行。器运攸攸,又何溢焉!'”
    [6]此类如《天问》:“惊女采薇,鹿何佑?北至回水,萃何喜?”对此,《楚辞章句》解云:“言昔者有女子采薇菜,有所惊而走,因获得鹿,其家遂昌炽,乃天佑之。”又云:“言女子惊而北走,至于回水之上,止而得鹿,遂有禧喜也。”(见王逸《楚辞章句》,《楚辞四种》本,国学整理社1936年版,第67页。)《诸子汇函》中此两句注文则为:“女子采薇,北至回水之上而得鹿,遂获佑喜。”《汇函》此注,显系合上引《章句》二注而为之。
    [1]来钦之《楚辞序》,载《楚辞述注》卷首,明崇祯十一年(1638)刻本。
    [2]来钦之《楚辞序》,载《楚辞述注》卷首,明崇祯十一年(1638)刻本。
    [3]来钦之《楚辞述注》,明崇祯十一年(1638)刻本。此本原刻于明崇祯十一年,后世又有据此重刻者,重刻本卷端题署则有所改动,如清康熙三十年重印本题“汉宣城王逸章句”、“宋新安朱熹集注”,“明萧山黄象彝、象玉、象霖同校”。
    [4]唐世济《楚辞疏序》,载《楚辞疏》卷首,明天启间缉柳斋刻本。唐世济,字美承,乌程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官至兵部左侍郎。
    [1]陆时雍《楚辞条例》,载《楚辞疏》,明天启间缉柳斋刻本。
    [2]陆时雍《楚辞条例》,载《楚辞疏》,明天启间缉柳斋刻本。
    [3]《楚辞疏》卷首“楚辞姓氏”中有“别注”一项,下列周拱辰。周拱辰,字孟侯,桐乡人,岁贡生。性嗜《骚》,与陆时雍交善,陆时雍刊《楚辞疏》,周拱辰作有《楚辞叙》。其著作有《圣雨斋集》八卷、《离骚草木史》十卷等。
    [4]关于此六篇,陆时雍所论之精义,皆见于其《读楚辞语》中,故此处从略。
    [5]陆时雍《读楚辞语》,载《楚辞疏》,明天启间缉柳斋刻本。
    [6]《楚辞疏》之后,蒋之翘《七十二家评楚辞》、张凤翼《楚辞合纂》、来钦之《楚辞述注》、潘三槐《屈子》等评点本,基本上都收录了陆时雍语,其中有些就是从其注疏语中择选出来的。
    [1]凌稚隆《史记评林凡例》,载《史记评林》卷首,明万历四年(1576)刻本。
    [2]凌稚隆《史记评林凡例》,载《史记评林》卷首,明万历四年(1576)刻本。
    [3]凌稚隆《史记评林凡例》,载《史记评林》卷首,明万历四年(1576)刻本。
    [4]凌稚隆《史记评林凡例》,载《史记评林》卷首,明万历四年(1576)刻本。
    [1]“《楚辞》姓氏”“评”之下,共列孙鑛、张炜如、李挺、李思志、张焕如五人。见陆时雍《楚辞疏》卷首,明天启间缉柳斋刻本。
    [2]此类有苏轼《屈原庙赋》、颜延之《祭屈原文》、蒋之翘《哀屈原文》及李白、刘长卿、王叔承、何景明、蒋之翘、宋瑛、戴叔伦、邹维琏、杨维桢、蒋之华、陆钿等十一人的“吊屈原诗”。见蒋之翘《七十二家评楚辞》,明天启六年(1626)刻本。
    [1]见题焦竑辑《二十九子品汇释评》卷首附录,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刻本。
    [2]见凌稚隆辑《史记评林》卷首附录,明万历四年(1576)刻本。
    [1]其中如冯绍祖校刊本《楚辞章句》收评家四十四人,凌毓柟校刊套印本《楚辞》收评家四十人,而题明焦竑辑《屈子》与万历刊《楚辞集注》所收录评家。多是转抄冯、凌二本而成,因此所录评家亦较多。
    [2]蒋之翘《七十二家评楚辞》卷首“《楚辞》总评”,收录自司马迁至蒋之翘共四十六人;陆时雍《楚辞疏》书末“《楚辞》杂论”,收录自曹丕至周拱辰共九人;沈云翔《楚辞集注评林》卷首“批评《楚辞》姓氏”,收录自司马迁至金蟠共四十七人。三本所录评家,去除重复者,共可得五十人。
    [1]明代《楚辞》评点诸本中,只有旧抄本《楚辞》一种无眉批,极为特殊。旧抄本《楚辞》,不分卷,共二册,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2]闵齐伋校刊套印本《楚辞》,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刻本。
    [3]此处所引,依次见冯绍祖本《离骚》“字余曰灵均”、“夫唯灵修之故也”、“哀众芳之芜秽”等句句旁。冯绍祖校刊本《楚辞章句》,明万历十四年(1586)刻本。
    [4]此处所引,依次见陈深本《离骚》“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善恶”、“心犹豫而狐疑”等句句旁。陈深辑《屈子》,《诸子品节》,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
    [5]此处所引,依次见陈深本《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雷师告余以未具”、“岂珵美之能当”等句句旁。陈深辑《屈子》,《诸子品节》,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
    [1]闵齐伋本中揭示行文脉络者,如《离骚》“昔三后之纯粹兮”句旁,批曰:“徵古”。“惟党人之偷乐兮”句旁,批曰:“刺世”。“初既与余成言兮”句旁,批曰:“伤君”。注释之语,如《天问》“何繁鸟萃棘”句旁,批曰:“解居父”。“得两男子”句旁。批曰:“太伯、仲雍”。“覆舟斟寻”句旁,批曰:“少康灭斟寻”。闵齐伋校刊套印本《楚辞》,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刻本。
    [2]闵齐伋校刊套印本《楚辞》,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刻本。
    [3]沈云翔《楚辞集注评林》,明崇祯十年(1637)刻本。
    [4]蒋之翘校刊本《七十二家评楚辞》,明天启六年(1626)刻本。
    [1]如唐天台沙门湛然曰:“凡经文语绝之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之以便诵咏,谓之读。”(见湛然《法华文句记》)清袁枚亦云:“古人文无圈点,方望溪先生以为有之,则筋节处易于省览。按唐人刘守愚《闻冢铭》云有朱墨圈者,疑即圈点之滥觞。姑从之。”(袁枚《小仓山房文集》,《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乾隆刻增修本。)
    [2]岳珂《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黄宗羲《南雷文定》,《国学基本丛书》本,商务印书馆民国25年(1936)版。
    [4]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此段多参吴承学《评点之兴——文学评点的形成和南宋的诗文评点》,载《文学评论》1995年第1期。
    [1]陈深辑《诸子品节》,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
    [2]陈深辑《诸子品节》,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
    [1]题焦竑辑《二十九子品汇释评》,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刻本。
    [2]题归有光辑《诸子汇函》,明天启五年(1625)刻本。
    [1]蒋之翘校刊本《七十二家评楚辞》,明天启六年(1626)刻本。
    [2]黄汝亨《楚辞序》,蒋之翘校刊本《七十二家评楚辞》,明天启六年(1626)刻本。
    [3]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第51页。
    [4]杨绍和《楹书隅录》称端平本:“盖南宋椠初印本,镌刻精善,装池古雅,可宝也!”见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第10册,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99页。
    [1]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第51页。
    [2]见陆时雍《楚辞疏》卷首附录,明天启间缉柳斋刻本。
    [3]陆时雍《楚辞疏》,明天启间缉柳斋刻本。下引该本,版本情况皆同此,不逐一注明。
    [4]冯绍祖作有《校楚辞章句后序》一篇,由此可知其进行过校勘工作,而凌毓枘校刊本《楚辞》题有“吴兴凌毓柟殿卿父校”字样,闵齐伋本《楚辞》亦题有“乌程闵齐伋遇五父校”字样,由此可知凌、闵二氏亦均进行了相关的校正工作。
    [1]闵齐伋校刊套印本《楚辞》,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刻本。下引该本,版本情况皆同此,不逐一注明。
    [1]黄汝亨《楚辞序》,《七十二家评楚辞》卷首,明天启六年(1626)刻本。
    [2]对此,蒋之翘有所说明:“余敢参古今名家评,暨家传李长吉、桑民怿未刻本,裁以臆说,谋诸剞劂氏。”见蒋之翘《楚辞序》,《七十二家评楚辞》,明天启六年(1626)刻本。
    [1]陈深批点《周礼》,明凌氏刻朱墨套印本。
    [2]陈深撰《十三经解诂》,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刻本。该本仅《孟子》二卷载有陈深评点。
    [3]闵于忱辑《孙子参同》,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闵氏松筠馆刻朱墨套印本。
    [4]陈深辑《诸子品节》,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陈深辑《诸史品节》,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刻本。
    [5]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87页。
    [6]邵同珩、孙德祖增补重校《长兴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清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年版,第410页-第411页。
    [1]邵同珩、孙德祖增补重校《长兴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清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年版,第482页。
    [2]邵同珩、孙德祖增补重校《长兴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清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年版,第483页。
    [3]丁元荐《十三经解诂序》,载陈深撰《十三经解诂》,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刻本。丁元荐,字长孺,长兴人,万历丙戌(1586)进士,官至尚宝司少卿,事迹详《明史》本传,邵同珩、孙德祖增补重校《长兴县志》卷二十三上亦有《传》,亦可参阅。著作有《西山日记》二卷、《尊拙堂文集》十二卷等。
    [4]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64页。
    [5]陈深《周礼训隽》,明万历间刻本。
    [1]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94页、第437页。
    [2]陈深《诸子品节序》,见《诸子品节》卷首附录,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
    [3]陈深《诸子品节凡例》,见《诸子品节》卷首附录,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
    [4]冯绍祖《观妙斋重校楚辞章句议例》,见冯绍祖校刊本《楚辞章句》卷首附录,明万历十四年(1586)刻本。
    [1]《二十九子品汇释评》题焦竑辑,由此可知此亦为托名。对此,四库馆臣已多有批评:“《二十九子品汇释评》二十卷,题曰‘翰林三状元会选',前列焦竑、翁正春、朱之藩三人名,其书辑录诸子,毫无伦次,评语亦皆托名谬陋不可言状,盖坊贾射利之本,不足以当指摘者也。”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742页。
    [1]该本共录陈深评语八条,全部都伪托在了“杨升庵”、“王凤洲”、“袁元峰”三人名下。
    [1]陈深辑《诸子品节》,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此段下引该本,版本情况皆同于此,不再逐一注明。
    [2]此条陈深作了部分改动,《楚辞集注》原文作:“大抵以下诸篇,用字立语,多不可解”,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84页。
    [3]此条陈深作了部分改动,《楚辞集注》原文作:“答曰:舜之四罪,皆未尝杀也。程子以为‘《书》云殛死,犹言贬死耳。'盖圣人用刑之宽,例如此,非独於鮌为然也。”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55页。
    [4]此条陈深系节取《楚辞章句》而成,《章句》原文作:“射,行也。鞠,穷也。言有扈氏所行,皆归于穷恶,故启诛之,长无害于其身也。”王逸《楚辞章句》,《楚辞四种》本,国学整理社1936年版,第57页。
    [5]此条陈深亦系节取《楚辞章句》而成,《章句》原文作:“言屈原书壁,所问略讫,日暮欲去,时天大雨雷电,思念复至。自解曰:‘归何忧乎?'”王逸《楚辞章句》,《楚辞四种》本,国学整理社1936年版,第67页。
    [6]王逸此句注文为:“九交道曰衢。言宁有萍草,生于水上无根,乃蔓延于九交之道。”王逸《楚辞章句》,《楚辞四种》本,国学整理社1936年版,第55页。
    [1]冯绍祖校刊本《楚辞章句》,明万历十四年(1586)刻本。
    [2]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80页。
    [3]闵齐伋校刊套印本《楚辞》,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刻本。
    [4]闵齐伋校刊套印本《楚辞》,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刻本。
    [5]陈深辑《诸子品节》,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
    [6]闵齐伋校刊套印本《楚辞》,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刻本。
    [7]闵齐伋校刊套印本《楚辞》,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刻本。
    [1]陈深辑《诸子品节》,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
    [2]陈深辑《诸子品节》,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
    [3]闵齐伋校刊套印本《楚辞》,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刻本。
    [4]陈深辑《诸子品节》,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
    [5]陈深辑《诸子品节》,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
    [6]冯绍祖校刊本《楚辞章句》,明万历十四年(1586)刻本。
    [7]此类以洪兴祖《楚辞补注》最具代表性。对于《九章》,洪兴祖逐篇作有题解之语,全持此种论调。其中随意摘取,即可为例,如洪氏解《惜诵》云:“此章言己以忠信事君,可质於明神,而为谗邪所蔽,进退不可,惟博采众善以自处而已。”解《涉江》云:“此章言己佩服殊异,抗志高远,国无人知之者,徘徊江之上,叹小人在位,而君子遇害也。”余下诸篇皆如此,兹不赘引。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8页、第132页。
    [8]陈深辑《诸子品节》,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
    [9]闵齐伋校刊套印本《楚辞》,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刻本。
    [10]陈深辑《诸子品节》,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
    [1]陈深辑《诸子品节》,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
    [2]闵齐伋校刊套印本《楚辞》,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刻本。
    [3]陈深辑《诸子品节》,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
    [4]陈深辑《诸子品节》,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
    [5]闵齐伋校刊套印本《楚辞》,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刻本。
    [6]陈深辑《诸子品节》,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
    [7]陈深辑《诸子品节》,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
    [8]闵齐伋校刊套印本《楚辞》,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刻本。
    [9]陈深辑《诸子品节》,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
    [10]陈深辑《诸子品节》,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
    11 陈深辑《诸子品节》,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
    12 陈深辑《诸子品节》,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
    13 凌毓柟校刊朱墨套印本《楚辞》,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刻本。
    14 凌毓柟校刊朱墨套印本《楚辞》,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刻本。
    [1]蒋之翘校刊本《七十二家评楚辞》,明天启六年(1626)刻本。
    [2]陈深辑《诸子品节》,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
    [3]陈深辑《诸子品节》,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
    [4]冯绍祖校刊本《楚辞章句》,明万历十四年(1586)刻本。
    [5]冯绍祖校刊本《楚辞章句》,明万历十四年(1586)刻本。另外,闵齐伋校刊套印本《楚辞》、蒋之翘校刊本《七十二家评楚辞》、沈云翔《楚辞集注评林》亦载此条,但首句均作“《离骚经》凡字二千四百九十”,余皆同于冯绍祖本。
    [6]陈深辑《诸子品节》,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
    [7]陈深辑《诸子品节》,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
    [8]冯绍祖校刊本《楚辞章句》,明万历十四年(1586)刻本。
    [1]冯绍祖校刊本《楚辞章句》,明万历十四年(1586)刻本。闵齐假校刊套印本《楚辞》录此条,但无“原创为之”至“何之焉而不为作也”之间内容。蒋之翘校刊本《七十二家评楚辞》亦录此条,但无“屈子以文自圣”以下内容。
    [2]闵齐伋校刊套印本《楚辞》,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刻本。
    [3]贾谊《吊屈原赋》,《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57页。
    [4]庄忌《哀时命》,《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66页。
    [5]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490页。
    [6]王逸《楚辞章句》,《楚辞四种》本,国学整理社1936年版,第70页。
    [7]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6页。
    [8]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2页。
    [1]陈深辑《诸子品节》,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
    [2]陈深辑《诸子品节》,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
    [3]闵齐伋校刊套印本《楚辞》,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刻本。
    [4]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36页。
    [5]汪瑗《楚辞集解》,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32页。
    [6]陈深辑《诸子品节》,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
    [7]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41页。
    [1]王逸《楚辞章句》,《楚辞四种》本,国学整理社1936年版,第109页。
    [2]见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807页。
    [3]陈深辑《诸子品节》,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
    [4]陈深辑《诸子品节》,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
    [5]钱谦益《葛瑞调编次诸家文集序》,《牧斋初学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38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版,第514页。
    [1]《孙月峰先生批评礼记》六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明末天益山刻本,经部第150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13页-第214页。
    [2]孙鑛评点《无能子》,明刻本,北京国家图书馆有藏。孙鑛评点(文子》,明天启间梁杰刻本,《续修四库全书》据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本影印。董仲舒撰、孙鑛评点《春秋繁露》,明刻本,上海图书馆有藏。刘书撰、孙鑛评点《刘子》,明刻本,上海图书馆有藏。杨慎选、孙鑛评点《古今翰苑琼琚》,明刻本,上海图书馆有藏。孙鑛评点《排律辨体》,明天启五年(1625)刻本,上海图书馆有藏。孙鑛评点《西厢记》,明朱墨套印刻本,北京国家图书馆有藏。
    [3]前者见孙琴安《中国评点文学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120页-第122页。后者见于《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第11页-第13页。
    [4]孙燧,鑛之祖父,字德成,弘治六年(1493)进士,历官刑部主事、江西副都御使等。《明史·孙燧传》中关于孙鑛的记载极简略:“陞子,鑨、鑛皆尚书,铤侍郎。錝太仆卿。鑨子,如法主事,如洵参政。并以文章行谊世其家。陞、瓏、鑛、如游、如法、嘉绩,事皆别见。”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430页。
    [1]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429页。
    [2]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429页。
    [3]张元忭、孙鑛纂修《绍兴府志》,明万历十五年(1587)刻本。
    [1]林之盛编《皇明应谥名臣备考录》,《明代传记丛刊》第57册,明文书局1991年版,第323页-第325页。
    [2]周炳麟、邵友濂、孙德祖撰《余姚县志》,光绪25年(1899)刻本。
    [3]参《明史·艺文志》、《千顷堂书目》、《四库全书总目》、《余姚县志·艺文志》等。
    [1]张岱《明越人三不朽图赞》,《明代传记丛刊》第149册,明文书局1991年版,第728页。
    [2]该本底本为朱熹《楚辞集注》,共四册,系原江户时代藤畡泽东三世四代泊园书院旧藏。见严绍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391页。
    [3]孙鑛编《广离骚》,不分卷,共一册。内阁文库藏本,原系枫山官库等旧藏。见严绍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393页。
    [4]在严绍璗此书目问世之前,在历代书目中,我们都找不到关于孙鑛《楚辞》评点的记载。孙鑛评点入清之后,即受到钱谦益、王夫之及四库馆臣的极力批评,受此风影响,或许孙鑛《楚辞》评点也就逐渐散失殆尽。
    [5]孙鑛批点《春秋左传》十五卷,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闵齐伋刻朱墨套印本。
    [6]闵梦得,闵宝梁《晟舍镇志》有传,见卷五,《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影印清抄本,上海书店1992 年版,第1061页-第1062页。
    [1]孙月峰先生评《文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明末闵齐华刻本。
    [2]闵氏是明代影响甚大的书籍刊刻家族,尤其是对于多色套印本而言,在明代人眼里,套印技术就是由闵氏族人创造出来的,如凌启康刻朱墨蓝三色套印本《苏长公合作》之“凡例”称:“朱评之镌,创之闵遇五。”陈继儒亦称:“闵氏三变而为朱评,吴兴朱评书错出,无问贫富好醜,垂涎购之。”在闵氏宗族中,先后有闵绳初、闵齐华、闵振业、闵齐伋、闵于忱等十余人参与到书籍刊刻事业中来,由于影响较大,从而也就使得其居住地浙江湖州成为了明代套印刻本的重地。
    [1]闵齐伋校刊套印本《楚辞》,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刻本。以下所引,除注出外,余皆见于此本,不再逐一标明。
    [1]王逸《楚辞章句》,《楚辞四种》本,国学整理社1936年版,第86页。
    [2]此条孙鑛似亦是就《楚辞章句》而言的。“孤子”、“放子”,王逸皆以为屈原自指,如其注“孤子吟而技泪兮”句云:“自哀焭独,心悲愁也。”注“放子出而不还”句云:“远离父母,无依归也。屈原伤己无安乐之志,而有孤放之悲也。”王逸《楚辞章句》,《楚辞四种》本,国学整理社1936年版,第92页。
    [1]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02页。
    [2]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44页。
    [1]此本下文皆简称为冯本《楚辞章句》、冯本《章句》,或径称为冯本。
    [2]冯绍祖校刊本《楚辞章句》,明万历十四年(1586)刻本。本章下引该本,版本情况皆同此,不再逐一注明。
    [3]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第23页。
    [4]池秀云《历代名人室名别号辞典》,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46页。
    [5]瞿冕良《中国古籍版刻辞典》,齐鲁书社1999年版,第126页。
    [1]李贤《明一统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李贤《明一统志》:“(杭州)郡名‘钱塘',陈名。‘武林',因武林山而名。‘古杭',隋名。”又云:“武林山,在(杭州)府城西南一十五里。《汉·地理志》注: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亦曰‘灵隐',曰‘灵苑',曰‘仙居'。或谓:本名‘虎林',唐因避讳,改‘虎'为‘武'。”(版本同上)
    [3]纪昀等著《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455页。
    [4]金鳌主修、黄簪世纂《海宁县志》卷九“循吏”,清乾隆三十一年(1765)刻本。
    [5]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浙江通志·海宁县志》所载,与此稍异,录之如下:冯觐,字晋叔,嘉靖进士,授职方郎。庚戌之事,觐守西直门,抚军诘奸,威令整肃。转武选,历升广东左参政。行部乐昌,猝遇猺贼横掠,从者皆走,觐独衣冠端坐,贼与之入巢求犒,觐正色曰:“若不知冯参政耶?安得犒?”贼乃复与觐出。驻韶州,觐于入巢时,已窥其要害,寻集劲卒千人,出不意间,道袭之,遂获巨魁,俘其党百余以出。事闻,擢按察使。”
    [6]参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899页。
    [7]纪昀等著《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455页-第2456页。
    [1]见冯有翼辑《秦汉文抄》卷首,明万历十一年(1583)清音馆刻本。
    [2]参徐朔方《汪道昆年谱》,见《徐朔方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8页-第22页。
    [1]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710页。
    [2]汪道昆《太函集》,《四库存目丛书》影印明万历间刻本,第273页-第274页。
    [3]参李卫《浙江通志》,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4]见冯有翼辑《秦汉文抄》卷首,明万历十一年(1583)清音馆刻本。
    [1]冯觐评点《商子》,明刻本。
    [2]冯觐评点《商子》,明刻本。
    [3]参李卫《浙江通志》,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4]此段所引,皆见冯觐评点《商子》,明刻本。
    [1]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7页。
    [1]孔颖达《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59页。
    [2]孔颖达《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96页。
    [3]见《汉书·淮南王传》,文云:“时武帝方好艺文,以安属为诸父,辩博善为文辞,甚尊重之。每为报书及赐,常召司马相如等视草乃遣。初,安入朝,献所作《内篇》,新出,上爱秘之。使为《离骚传》,旦受诏,日食时上。”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145页。
    [1]汤炳正《屈赋新探》,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1页-第22页。
    [2]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482页。
    [3]何晏等注、邢昺疏《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25页,。
    [1]何晏等注、邢昺疏《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468页。
    [2]杜预注、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007页。
    [1]汪道昆《秦汉文钞序》,载冯有翼辑《秦汉文钞》,明万历十一年(1583)清音馆刻本。
    [1]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页。
    [2]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7页、第59页。
    [3]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9页-第51页。
    [4]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7页-第178页。
    [1]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365页。
    [2]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772页。
    [1]洪迈《容斋随笔》,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192页。
    [2]洪迈《容斋随笔》,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674页。
    [1]王逸《楚辞章句》,《楚辞四种》本,国学整理出版社1936年版,第11页。
    [2]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页。
    [3]王逸《楚辞章句》,《楚辞四种》本,国学整理出版社1936年版,第64页。
    [4]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1页-第112页。
    [5]冯绍祖校刊本《楚辞章句》,明万历十四年(1586)刻本。以下所引王逸、洪兴祖二人语,除注出外,余皆见此本,版本情况相同,不再逐一注明。
    [1]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23页-第1024页。
    [2]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51页。
    [3]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8页、第272页。
    [4]“《离骚》”,《楚辞补注》为“《骚经》”。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1页。
    [5]“传”,《楚辞补注》为“得”。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1页。
    [1]冯本“《楚辞章句》总评”共录引自扬雄至刘凤等二十四家语,其中仅有苏辙、葛立方、张时微、唐枢四人语,蒋本未转录。
    [2]对此,可参阅本文“附录一”中《七十二家评楚辞》提要。
    [3]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页。
    [1]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974页。
    [1]崔富章《楚辞书目五种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4页。
    [2]沈津《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第602页-第603页。
    [3]本提要以上海图书馆藏本为据,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为二册本,版式与此同。另据严绍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著录,日本诸馆所藏该书有一册本、二册本、四册本、六册本、八册本不等,版式、附录内容等亦与此本异。
    [4]此本“议例”至“第四核评”时,忽窜入《史记·屈原传》,起自“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终至《传》末。后再无“议例”之五。
    [5]“各家楚辞书目”中无《八人通九十六首》,与姜亮夫先生著录冯绍祖校刊《楚辞章句》本同,由此可见,此本与姜氏所见《章句》本或出自一源。
    [6]王世贞《楚辞序》“班固得屈氏之显者也,而迷于隐,故轻诋中垒。王逸得屈氏之隐者也,而略于显,故轻拟。夫轻拟之与轻诋,其失等也。然则为屈氏宗者,太史公而已矣”一段,此本“总评”引作:“班固得屈氏之显者也,而迷于隐,略于显,故轻拟之。与轻诋其失等也,然则为屈氏宗者,太史公而已矣!”而此处天头又注出“迷于隐,故轻诋中垒。王逸得屈氏之隐者也”数语。
    [7]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清人书目题跋丛刊》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73页。
    [8]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第316页。
    [9]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90页。
    [10]崔富章《楚辞书目五种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4页。
    11 沈津《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604页。
    12 周建忠、汤漳平《楚辞学通典》,《楚辞学文库》,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53页。
    [1]严绍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388页。
    [2]依《尔雅·释天》,“著雍”为“戊”,“赤奮(当作“赤舊若”)”为“丑”,则万历无“戊丑”年,崔富章先生定此本为万历十六年,但未云所以。沈津先生以为“干支中无戊丑,显是唐贾胡编乱造,再冠以‘新刻釐正'之标号,以达射利之的。”今以该书乃竄改冯绍祖本而成,姑附于此。
    [3]本提要以北京图书馆藏本为据。
    [4]崔富章《楚辞书目五种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5页。
    [5]沈津《中国珍稀古籍善本书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1页。
    [1]原文“声”作“深”,误。
    [2]王逸《楚辞章句》,《楚辞四种》本,国学整理社1936年版,第57页。
    [1]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736页。
    [2]本提要以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本为据,复旦大学图书馆藏又一本,与此本全同。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为二册本,版式与此本同。参沈津《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603页。
    [1]饶宗颐《楚辞书录》,《选堂丛书》本,香港东南出版社1956年版,第4页。
    [2]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5页。
    [3]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版,第489页。
    [4]沈津《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版,第602页-第603页。
    [5]周建忠、汤漳平《楚辞学通典》,《楚辞学文库》,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53页。
    [5]严绍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388页-第1389页。
    [1]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742页。
    [2]王应麟《困学纪闻》,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293页。
    [3]胡道静《梦溪笔谈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15页。
    [4]“托言”,陈深辑《屈子》作“托词”。
    [5]“伏”陈深辑《屈子》作“复”,此本误。最后“也”字,陈深辑本无。
    [1]中国古籍善本节目编辑委员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2页。
    [1]饶宗颐《楚辞书录》,《选堂丛书》本,香港东南出版社1956年版,第10页。
    [2]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5页-第6页。
    [3]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89页。
    [4]崔富章《楚辞书目五种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
    [5]本题要以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本为据,此本即《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所据本。
    [1]“楚辞姓氏”包括:“注”:王逸(字叔师,南郡人)、洪兴祖(字庆善,霅川人)、朱熹(字元晦,新安人);“疏”:陆时雍(字昭仲,檇李人);“别注”:周拱辰(字孟侯,檇李人);“评”:孙鑛(字文融,会稽人)、张炜如(字道先,虎林人)、李挺(字浩生,昭阳人)、李思志(字又新,昭阳人)、张焕如(字奉先,虎林人);“榷”:唐元竑(字祈远,吴兴人)、张存心(字谦之,会稽人):“订”:陆元瑜(字粹父,檇李人)、张烨如(字素先,虎林人)、张寄瀛(字文虎,会稽人)。
    [2]十九卷篇目依次为:《离骚经》、《九章》、《远游》、《天问》、《九歌》、《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反离骚》、《惜誓》、《吊屈原赋》、《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
    [3]该本所录孙鑛语,已多见引于闵齐伋校刊套印本《楚辞》中。
    [1]赵逵夫《陆时雍与(楚辞疏)》,载《文献》2002年第3期。
    [2]饶宗颐《楚辞书录》,《选堂丛书》本,香港东南出版社1956年版,第18页。
    [3]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第104页、第323页。
    [4]孙殿起《贩书偶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15页。
    [5]洪湛侯《楚辞要藉解题》,《楚辞研究集成》本,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1页。
    [6]崔富章《楚辞书目五种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13页。
    [7]周建忠、汤漳平《楚辞学通典》,《楚辞学文库》,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57页。
    [8]严绍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392页。
    [9]本题要以北京图书馆藏本为据。
    [10]八卷目录为:卷一《离骚经》;卷二《九歌》:卷三《天问》;卷四《九章》;卷五《远游》、《卜居》、《渔父》;卷六《九辨》、《招魂》、《大招》;卷七《招隐士》、《反离骚》、《短招》;卷八《读楚辞语》。
    11 饶宗颐《楚辞书录》,《选堂丛书》本,香港东南出版社1956年版,第18页。
    12 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第113页。
    [1]孙殿起《贩书偶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15页。
    [2]崔富章《楚辞书目五种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14页。
    [3]周建忠、汤漳平《楚辞学通典》,《楚辞学文库》,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59页。
    [4]周中孚《郑堂读书记》,载《清人书目题跋丛刊》第八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93页。
    [5]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737页-第1738页。
    [1]周建忠、汤漳平《楚辞学通典》,《楚辞学文库》,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50页。
    [1]南开大学图书馆藏本为四册,上海图书馆藏有四册本、八册本、十册本(缺一册:《后语》卷一至卷三)三种,此提要以上海图书馆藏八册本为据。
    [2]蒋之翘,浙江秀水人,字楚徲,号石林,明末文学家、藏书家。家贫,好藏书,明未避盗村居,收罗名人遗集数十种,选有《甲申前后集》。尝校刊《楚辞》、《晋书》、《韩柳文集》,又辑《檇李诗乘》四十卷。晚年无子,书籍散佚无余。关于蒋之翘生平记述,可参《小腆纪年》卷五十八、《静志居诗话》、《藏书纪事诗》、《嘉兴府志》、《明诗综》等。
    [3]上海图书馆藏本黄序后有手批诗文一首,录之如下:“楚王不屈屈原身,千载何能得尺□。江上秋波明月夜,遗父只忆旧冤魂。 丙桥氏沐手拜显。”
    [4]姜亮夫先生藏本无苏轼《屈原庙赋》,而蒋之翘《哀屈原文》后有许国所作《屈原论》。见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舨,第51页。
    [5]上海图书馆藏本诸人《吊屈原诗》后,又有手批语曰:“予谒三闾楚大夫庙,尺阴灵正大,作诗投火祭之,以述己志:谒罢三闾欲叹痴,当年何苦至于斯。萧然隐遁高□志,未必投江恨两仪。嘉庆戊寅观莲日高河丙桥时春□敬题。”
    [6]“陈传良”,此本原作“陈传巳”,误。
    [7]上图藏另一本与姜亮夫先生藏本“叶盛”均作“黄伯思”。
    [8]上图藏另一本与姜亮夫先生藏本“许国”均作“叶盛”。
    [9]姜亮夫先生藏本“楚辞总评”起自司马迁终至陆钿。
    [10]上图藏另一本原十册,今缺一册(《后语》卷一至卷三)。书中文首附录及正文注录与此本稍异。该本首为蒋之翘《楚辞序》,接以黄汝亨《楚辞序》,又承以朱熹《楚辞集注原序》,次为“《楚辞》总目”及“《楚
    [1]“颜之推”,冯本原作“颜推之”,误。冯绍祖校刊本《楚辞章句》,明万历十四年(1586)刻本。
    [1]“文学性”加了引号,在此仅指诸家评语所具有的客观效果而言。
    [2]杨金鼎《楚辞评论资料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李诚、熊良智《楚辞评论集览》,《楚辞学文库》第二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82页。
    [4]饶宗颐《楚辞书录》,《选堂丛书》本,香港东南出版社1956年版,第10页。
    [5]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第50页-52页,第321页-323页,。
    [6]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90页。
    [7]崔富章《楚辞书目五种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第64页。
    [8]周建忠、汤漳平《楚辞学通典》,《楚辞学文库》,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59页。
    [9]严绍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391页。
    [1]上海市图书馆藏蒋之翘本,卷首总评已录姜南语二条,但该本“评楚辞姓氏”却未列姜南之名,或为后世所增。
    [2]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第324页。
    [1]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978页。
    [2]饶宗颐《楚辞书录》,饶宗颐《楚辞书录》,《选堂丛书》本,香港东南出版社1956年版,第10页。
    [3]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第52页、第323页-第324页。
    [4]洪湛侯《楚辞要藉解题》,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2页。
    [5]崔富章《楚辞书目五种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
    [6]周建忠、汤漳平《楚辞学通典》,《楚辞学文库》,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62页。
    [7]本题要以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本为据。
    [1]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第76页。
    [2]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钱塘丁氏刻本,卷23。
    [3]饶宗颐《楚辞书录》,饶宗颐《楚辞书录》,《选堂丛书》本,香港东南出版社1956年版,第19页。
    [4]周建忠、汤漳平《楚辞学通典》,《楚辞学文库》,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56页。
    [5]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编《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中文古籍善本书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51页。
    [6]郭立暄《楚辞述注与来圣源之世家》,《图书馆杂志》2005年第2期。
    [1]北京图书馆藏二册本,杭州市图书馆藏一册本、四册本二种,重庆市图书馆所藏亦为四册本。
    [2]崔富章《楚辞书目五种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80页。
    [3]此跋亦收入《西谛书跋》,见郑振铎撰、吴晓铃整理《西谛书跋》,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204页。
    [4]如万历二十八年凌毓柟校刊朱墨套印本《楚辞》即收入此《序》。
    [5]王《序》开头“梓《楚辞》十七卷,其前十五卷,为汉中垒校尉刘向编集”云云,此本则改“十七卷”为“十卷”,“前十五卷”为“前八卷”,使之与其所载卷次相符,余皆同。
    [6]作者列于篇目下端,同一作者有多篇作品者,皆于第一篇列出,余不再注明。如屈原,仅在《离骚经》目录下署以“屈平”,《九歌》以下皆无。另,《九歌》、《九章》、《七谏》、《九怀》《九叹》、《九思》各篇小题,目录中均予列出。
    [1]见陆时雍《楚辞疏》卷三《远游》“谁可与玩斯遗芳兮,长绑风而抒情。高阳邀以远兮,余将焉所程”句下注文。明天启间缉柳斋刻本。
    [2]北京图书馆所藏二册本《楚辞述注》,为八千卷楼珍藏旧本,具体信息详见前《楚辞述注》提要。
    [1]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第52页。
    [2]崔富章《楚辞书目五种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80页-81页。
    [3]郑振铎撰、吴晓铃整理《西谛书跋》,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204页。
    [1]崔富章《楚辞书目五种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06页。
    [2]冯绍祖校刊本《楚辞章句》,明万历十四年(1586)刻本。
    [1]崔富章《楚辞书目五种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06页—第107页。
    [2]周建忠、汤漳平《楚辞学通典》,《楚辞学文库》,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62页。
    [3]本题要以北京图书馆藏本为据。
    [4]参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86页。
    [1]郭在贻.近60年来的楚辞研究[A].古典文学论丛:第3辑[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
    [2]崔富章.楚辞研究史略[J].语文导报,1986,(10).
    [3]丁冰.明代楚辞学概观[J].蒲峪学刊,1988,(3).
    [4]汤漳平.楚辞研究二千年[J].人大复印资料,1990,(2).
    [5]崔富章.浙江四十年楚辞研究述评[J].浙江社会科学,1990,(3).
    [6]姚汉荣、姚益心.楚辞研究小史[A]楚文化寻绎[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0.
    [7]汤漳平.楚辞研究40年[J].许昌师专学报,1991,(1).
    [8]周建中.当代楚辞学漫议[J].中州学刊,1992,(3).
    [9]徐志啸.近代楚辞研究述评[J].思想战线,1992,(5).
    [10]寿勒泽.四十余年楚辞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辑刊,1993,(5).
    [11]周建中.楚辞研究热点透视[J].河北师范学院学报,1994,(2).
    [12]江林昌.楚辞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文史哲,1996,(2).
    [13]黄灵庚.楚辞文献学百年巡视[J].文献,1998,(1).
    [14]陈中杰.楚辞研究的现在与未来[J].理论月刊,1998,(9).
    [15]毛庆.近三百年来楚辞研究史的启示[J].深圳大学学报,1998,(4).
    [16]李金善.楚辞学史的滥觞:四库全书总目之楚辞论[J].河北大学学报,1999,(1).
    [17]黄震云.二十世纪楚辞学研究述评[J].文学评论,2000,(2).
    [18]方铭.二十世纪新楚辞学建立的过程考察[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0,(4).
    [19]赵逵夫.陆时雍与楚辞疏[J].文献,2002,(3).
    [20]崔富章.陆时雍楚辞疏引晁无咎日辨证[J].北方论丛,2004,(1).
    [21]吴广平.明代宋玉研究述评[A].中国楚辞学:第四辑[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22]郭立暄.楚辞述注与来圣源之世家[J].图书馆杂志,2005,(2).
    [23]吴承学.评点之兴——文学评点的形成和南宋的诗文评点[J].文学评论,1995,(1).
    [24]张伯伟.评点溯源[A].中国文学评点研究论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5]吴承学.现存评点第一书——论古文关键的编选、评点及其影响[A].中国文学 评点研究论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6]龙向洋.简论孙鑛的诗经评点[J].江西社会科学,2002,(2).
    [27]张智华.楼昉崇古文诀三种版本系统[J].文献,2001,(3).
    [1]纪昀等著,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M].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钱塘丁氏刻本.
    [3]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M].清人书目题跋丛刊[z].北京:中华书局,1990.
    [4]孙殿起.贩书偶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郑振铎撰,吴晓铃整理.西谛书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6]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7]饶宗颐.楚辞书录[M].选堂丛书[z].香港:香港东南出版社,1956.
    [8]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M].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
    [9]崔富章.楚辞书目五种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0]洪湛侯.楚辞要藉解题[M].楚辞研究集成[z].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
    [11]沈津.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12]潘啸龙、毛庆主编.楚辞著作提要[M].崔富章主编.楚辞学文库[z].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13]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编.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中文古籍善本书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4]沈津.中国珍稀古籍善本书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5]严绍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6]易重廉.中国楚辞学史[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
    [17]李中华.楚辞学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
    [18]徐在日.明代楚辞学史论[D].北京:北京大学,1999.
    [19]杨金鼎.楚辞评论资料选[M].马茂元主编.楚辞研究集成[z].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20]周殿富选编.楚辞论——历代楚辞论评选[M].楚辞源流选集[z].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21]李诚、熊良智主编.楚辞评论集览[M].崔富章主编.楚辞学文库[z].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22]周建忠.当代楚辞研究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
    [23]章学诚著、刘公纯标点.校雠通义[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24]曾国藩.经史百家简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
    [25]袁枚.小仓山房文集[M].续修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6]黄宗羲.南雷文定[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27]叶德辉.书林清话[M].北京:中华书局,1957。
    [28]朱世英等.中国散文学通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29]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0]黎靖德编.朱子语类[M].长沙:岳麓书社,1997.
    [31]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2]吕祖谦.古文关键[M].日本文化元年刻本。
    [33]吕祖谦.古文关键[M].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江苏书局刻本.
    [34]杨慎.升庵诗话[M].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Z].北京:中华书局,1983.
    [35]胡应麟.诗薮[M].北京:中华书局,1958.
    [36]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7]孙琴安.中国评点文学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38]谭帆.中国小说评点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9]朱万曙.明代戏曲评点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40]李廷机评.新刻注释草堂诗余评林[M].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宗文书堂刻本.
    [41]杨慎辑.百琲明珠[M].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刻本.
    [42]吴从先辑.新刻李于麟先生批评注释草堂诗余隽[M].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师俭堂刻本.
    [43]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4]楼昉.崇古文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45]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6]冯惟讷校刊.楚辞旁注[M].明正德十六年(1521)刻本.
    [47]金鳌主修、黄簪世纂.海宁县志[M].清乾隆三十一年(1 765)刻本.
    [48]黄汝亨.寓林集[M].明天启四年(1624)吴敬、吴芝等刻本.
    [49]冯绍祖校刊.楚辞章句[M].明万历十四年(1586)刻本.
    [50]冯觐评点.商子[M].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刻本.
    [51]李贤.明一统志[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2]陈深辑.诸子品节[M].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
    [53]闵齐伋校刊.楚辞[M].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套印本.
    [54]黄虞稷撰,瞿凤起整理.千顷堂书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55]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6]凌毓柟校刊.楚辞[M].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朱墨套印本.
    [57]朱熹.楚辞集注[M].明万历间刻本.
    [58]汪瑗.楚辞集解[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
    [59]钱谦益.牧斋初学集[M].续修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60]袁震宇、刘明今.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明代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61]陆时雍.楚辞疏[M].明天启间缉柳斋刻本.
    [62]李玉安、陈传艺.中国藏书家辞典[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
    [63]徐鼎.小腆纪年附考[M].北京:中华书局,1957.
    [64]蒋之翘校刊.七十二家评楚辞[M].明天启六年(1626)刻本.
    [65]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6]颜之推.颜氏家训[M].诸子集成[z].北京:中华书局,1954.
    [67]沈云翔.楚辞集注评林[M].明崇祯十年(1637)刻本.
    [68]来钦之.楚辞述注[M].明崇祯十一年(1638)刻本.
    [69]潘三槐.屈子[M].明末写刻本.
    [70]张凤翼.楚辞合纂[M].明末刻本.
    [71]王世贞.艺苑卮言[M].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z].北京:中华书局,1983.
    [72]沈云翔.楚辞集注评林[M].清康熙间听雨斋重刊本.
    [73]七十二家评注楚辞[M].清康熙间有文堂刻本.
    [74]俞樾辑评.百大家评点王注楚辞[M].中华图书馆1916年刊本.
    [75]吴琯校定、钱陆灿批点.楚辞章句[M].明万历十四年(1586)刻本.
    [76]汤炳正.屈赋新探[M].济南:齐鲁书社,1984.
    [77]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8]胡广等纂修.四书大全[M].孔子文化大全[Z].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89.
    [79]王健冲国明代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0]黄省曾校、高第刊.楚辞章句[M].明正德十三年(1518)刻本.
    [81]吴原明刊.楚辞集注[M].明成化十一年(1475)刻本.
    [82]沈圻刊.楚辞集注[M].明正德十四年(1519)刻本.
    [83]柏芝挺刊.楚辞集注[M].明万历间刻本.
    [84]陈献章.陈白沙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5]朱燮元、朱一龙刊.楚辞章句[M].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刻本.
    [86]俞初刊.楚辞章句[M].明万历十四年(1586)刻本.
    [87](题)焦弦辑.二十九子品汇释评[M].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刻本.
    [88](题)归有光辑.诸子汇函[M].明天启五年(1625)刻本.
    [89]黄霖.文心雕龙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90]凌稚隆.史记评林[M].明万历四年(1576)刻本.
    [91]朱多煃刊.楚辞章句[M].明隆庆五年(1571)覆宋刻本.
    [92]楚辞[M].明末旧抄本.
    [93]袁枚.小仓山房文集[M].续修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94]岳珂.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5]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6]杨绍和.楹书隅录[M].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第10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6.
    [97]陈深批点.周礼[M].明凌氏刻朱墨套印本.
    [98]陈深.十三经解诂[M].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刻本.
    [99]闵于忱辑.孙子参同[M].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闵氏松筠馆刻朱墨套印本.
    [1pO]邵同珩、孙德祖增补重校.长兴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z].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
    [101]陈深.周礼训隽[M].明万历间刻本.
    [102]王逸.楚辞章句[M].楚辞四种[Z].上海:国学整理社,1936.
    [10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04]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5]晁公武著、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06]孙鑛.孙月峰先生批评礼记[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Z].济南:齐鲁书社,1997.
    [107]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08]张元忭、孙鑛纂修.绍兴府志[M].明万历十五年(1587)刻本.
    [109]林之盛编.皇明应谥名臣备考录[M].明代传记丛刊[Z].台湾:明文书局,1991.
    [110]周炳麟等撰.余姚县志[M].光绪25年(1899)刻本.
    [111]张岱.明越人三不朽图赞[M].明代传记丛刊[z].台湾:明文书局,1991.
    [112]孙鑛批点.春秋左传[M].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闵齐伋刻朱墨套印本.
    [113]闵宝梁.晟舍镇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Z].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
    [114]凌启康选评.苏长公合作[M].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凌启康刻三色套印本.
    [115]孙鑛评点.文选[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Z].济南:齐鲁书社,1997.
    [116]池秀云.历代名人室名别号辞典[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
    [117]瞿冕良.中国古籍版刻辞典[M].济南:齐鲁书社,1999.
    [118]金鳌主修、黄簪世纂.海宁县志[M].清乾隆三十一年(1765)刻本.
    [119]李卫.浙江通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120]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21]冯有翼辑.秦汉文抄[M].明万历十一年(1583)清音馆刻本.
    [122]徐朔方.徐朔方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123]汪道昆.太函集[M].四库存目丛书[Z].济南:齐鲁书社,1997.
    [124]李卫.浙江通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125]冯觐评点.商子[M].明刻本.
    [126]冯梦祯.快雪堂集[M].明万历四十四年(1565)刻本.
    [127]沈朝宣纂修.仁和县志[M].清光绪间钱塘丁氏惠嘉堂刻武林掌故编本.
    [128]孔颖达.毛诗正义[M].十三经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1980.
    [129]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30]何晏等注、邢呙疏.论语注疏[M].十三经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1980.
    [131]杜预注、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M].十三经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1980.
    [132]方人杰评辑.楚辞读本[M].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刻本.
    [133]洪迈.容斋随笔[M].济南:齐鲁书社,2007.
    [134]王应麟著、翁元圻注.困学纪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135]朱彝尊.明诗综[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36]黄之隽.江南通志[M].清乾隆二年(1737)重修本.
    [137]沈季友.欈李诗系[M].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敦素堂刻本.
    [138]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39]韩愈.韩愈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40]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41]段成式.酋阳杂俎[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42]李翱.李文公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43]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44]周建忠、汤漳平主编.楚辞学通典[M].楚辞学文库[z].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145]中国古籍善本节目编辑委员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46]谢道承.福建通志[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47]沈括著、胡道静校证.梦溪笔谈校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48]周中孚.郑堂读书记[M].清人书目题跋丛刊[Z].北京:中华书局,1993.
    [149]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编.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中文古籍善本书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