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前二十余年间李鸿章对朝鲜的措置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朝鲜因素对中国的影响不容低估。而同情的了解既是寻求历史真相的出发点,也是研究的方法和目的。本文尝试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李鸿章甲午前二十余年间对朝鲜的措置。
     首先,从中朝双方对彼此的反应考察宗藩关系的传统特点,以及光绪初李鸿章所遭遇到的新挑战。中朝双方对彼此富有鲜明特点的反应表明,朝鲜对清朝严重缺乏信任,清朝则满足于朝方事大表象,实则不愿受朝鲜所累。这一关系特点导致中朝传统的宗藩关系隐含合法性危机。同治以后,中朝宗藩关系开始遭到美日等国的挑战。这些构成李鸿章对朝鲜措置的背景和逻辑出发点。
     其次,李鸿章甲午前二十年间对朝鲜的措置思想和内容。这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李鸿章的整体对朝措置可分壬午前、壬午至甲申、甲申后三个阶段。从同治末到壬午前,李鸿章敏锐洞察日本图朝野心,一面调整防日策略,一面主要通过与朝鲜元老李裕元的通信联系,一再劝导朝鲜转换外交思维、急图自强。对朝鲜壬午、甲申两次事变,李鸿章积极介入,并以此为契机调整对朝政策,从间接介入转为直接介入。之后,综合国内、国际和朝鲜内部等诸多因素,李鸿章选择战略克制。甲申后,在克制战略指导下,李鸿章一面对内严防朝鲜独立,一方面训诫袁世凯保持克制,对外则构筑国际均势以制衡俄日。李鸿章的克制战略的选择有其合理性,也取得一定成果,但根本上因缺乏实力保障,不能久恃,这致使清朝无能从根本上保障已有成果,李鸿章二十余年的对朝措置终因甲午战争而破产。
     第三,李鸿章在朝鲜措置上还受到不容忽视的两方面影响因素。一方面,清朝最高当局对朝鲜危机的严重性重视不足,更没有从根本上振兴国力,对防制日本侵朝力量准备不足,这使李鸿章感到失望。相反,日本极富特色的努力则加剧了中日的失衡。另一方面,朝鲜方面的反应对李鸿章有重要影响,但因为宗藩关系本身特点和朝鲜方面的没有准备,李鸿章的措置缺乏必要配合。
     甲午前二十年间李鸿章对朝鲜的措置既有传承,又有发展,有着明显的阶段特征,同时受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际等诸多因素影响。只有联系地综合地考虑这些因素才能避免倒放历史,才能有裨于同情地了解李鸿章对朝鲜的措置。
"All history is contemporary history."The effect from Korea on China can not be ignored. So it's essential to give your sympathetic understanding when you study the history.Three parts compromise this paper as below.
     Firstly,the fact and the new challenges from Japan and America,that there had always been crisis of justice in the traditional relationship of Korea and Qing Dynasty,according to reactions to each other in the whole history of them.Korea,who sew himself as the victim of bully Qing,had harbored strong suspect to Qing and always been unwilling to see the interfere from him.And interestingly,the emperors of Qing had been happy to accept the respect as Korea had shew,but boring to the troubles the later had brought or would bring to China. Those above are the source of Li Hongchang,who had been in charge of Korea for more than20years before the war.
     Secondly,the whole work Li Hongchang had done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his reasons.Before the happened in8th of Guangxu,Li had tried to persuade Korea to open the door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and make friends with other countries,again and again,but in vain.Thought the accident in8th and10th of Guangxu,Li changed his idea and began to control Korea strongly. Given the real fact China faced,Li did not agree the advice from others,and offered his own idea.All his reactions later had been under the strategy of,and made some success to some extents.However,like coin has two sides,the strategy also had some false and could not be relayed on forever.The war between Japan and China in20th of Guangxu reversed the state,and reduced Li Hongchang to the loser of the contest on Korea.
     The last but not the least,the two factors of Japan and Korea,which were very important but beyond Li Hongchang.Top leaders in China had not appreciated the danger Korea involved or the importance of relaxing muscles of China,who illuminated Li deeply,who,also made China fall far behind Japan at last.Additionally,Korea,whose leaders han not been ready for the crises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disappointed Li Hongzhang severely and payed his price lastly.
     All in all,the work of Li Hongchang about Korea, filled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 of home and broad, had boasted distinctive features in different periods.And it is necessary to realize these factors.
引文
①葛兆光:《从“朝天”到“燕行”——十七世纪中叶后东亚文化共同体的集体》,《中华文史论丛》(总第81辑),2005年;《地虽近而心渐远——十七世纪中叶以后的中国、朝鲜和日本》,《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学刊》,第3卷第1期,2006年。
    ②赵尔撰主编:《清史稿·属国传·朝鲜》,第五百二十六卷,中华书局,1976年。
    ①《清太宗实录》(第二册),第三十三卷,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
    ②[朝]李倧:《朝鲜记恩碑》,引自王嵩儒编著:《掌故零拾》,彝宝齐印书局印行,第19-22页,无具体年月。
    ③李光涛:《<朝鲜实录>中所见之中韩文化关系》,中华书局编辑部编:《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论文类编历史编》(明清卷三),中华书局,2009年,第1899-2021页。
    ④葛兆光:《大明衣冠今何在》,《史学月刊》,2005年第10期。
    ①[朝]《燕山纪程》,《燕行录选集》(上),转引[日]夫马进著、伍跃译:《朝鲜燕行使和朝鲜通信使:使节视野中的中国日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50页。
    ②葛兆光:《“不意于胡京复见汉威仪”——清代道光年间朝鲜使者对北京演戏的观察与想象》,《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③转引《朝鲜燕行使和朝鲜通信使:使节视野中的中国日本》,第261页。
    ④佚名:《高丽风俗记》,《小方壶舆地从钞》第十轶(一),台湾学生书社印行,第31页。
    ⑤李花子:《17、18世纪朝鲜使用中国年号问题》,《中韩历史文化交流论文集》(第三辑),延边人民出版社,2007,第81-94页。
    ⑥[朝]朴趾源:《热河日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6,第886页。
    ①[日]末松保和编:《高宗实录》(二),第“十八年七月初六”条,《李朝实录》第五十四册,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刊,1967年,第157页。
    ②佚名著:《高丽风俗记》,《小方壶齐舆地丛钞》第十轶(一),台湾学生书社印行,第30页。
    ③[日]杉村浚著、徐玲等译校:《明治二十七八年在韩苦心录》,戚其章主编:《中日战争》(第七册),中华书局,1996年,第34页。
    ④葛兆光:《地虽尽而心渐远——十七世纪中叶以后的中国、朝鲜和日本》,第275-292页。
    ①《高宗实录二》,“十七年庚辰八月十九日”,“十七年庚辰九月初八日”,《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九至十二册),吴晗辑,中华书局,1980年,第5256页。
    ②黄鸿寿著:《清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三,据进步书局石印本影印,上海书店,1986年,第174页。
    ①秦亚青编:《现实主义对乌托邦主义的批判》,《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经典导读》,第20页。
    ②曹中屏:《朝鲜近代史(1863-1919)》,东方出版社,1993.年,第2页。
    ③《现实主义对乌托邦主义的批判》,第12页。
    ④周馥:年谱“光绪七年”条,周氏私家校刻:《周慤慎公全集·年谱》(第卅六册),1922年,第41页。
    ①何冠彪:《清朝官方的“明亡于万历”说》,《台北国立编译馆馆刊》,第二十八卷,第一期,第255-272页。
    ②转引《朝鲜燕行使和朝鲜通信使:使节视野中的中国日本》,第261页。
    ③《明史·列传·外国一·朝鲜》,转引刁书仁主编:《廿六史中朝关系史料选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第354、360页。
    ④李光涛:《记<朝鲜实录>中之<皇明全史>——兼论乾隆年刊行之<明史>》,《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论文类编历史编》(明清卷三),第1871-197页。
    ⑤张存武:《韩俄接触与中韩关系,1862-187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0期,1991,第98页。
    ⑥李光涛:《记<朝鲜宣庙中兴志>》,《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论文类编历史编》(明清卷二),第1101页。
    ①李鸿章:《密劝朝鲜通商西国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8奏议(八),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34-435页。
    ②李鸿章:《致总署论倭派使入朝鲜》,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31信函(三),第337页。
    ③[美]约翰·邓恩、郑也夫等编译:《信任与政治行为》,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第90页。
    ①[韩]郑容和:《从周边视角来看朝贡关系——朝鲜王朝对朝贡体系的认识和利用》,《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1期。
    ②[英1罗德里克·马丁著:《权力社会学》北京三联书店,1992,第162-163页。
    ③[日]滨下武志著、朱荫贵译:《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85页。
    ④《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第289页。
    ①周馥:《书朝鲜章约后》,《周慤慎公全集·玉山文集》(第九册),第6-7页。
    ②梁启超:《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一名“李鸿章”)》,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第二卷,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535页。
    ③梁启超:《日本并吞朝鲜记》,《梁启超全集》第七卷,第2199页。
    ④梁启超:《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一名“李鸿章”)》,第532页。
    ⑤周馥:《书朝鲜章约后》,第7页。
    ⑥蒋廷黻编著:《近代中国史料辑要》(中卷),第十二章“朝鲜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
    ⑦[美]孔华润著、张静尔等译:《美国对中国的反应》,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35、36页。
    ①转引王如绘:《近代中日关系与朝鲜问题》,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81页。
    ②郭廷以主编:《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563件《光绪八年八月十六日总署收和国公使费国逊照会祝贺中国绥靖藩服剿平中国乱事》,及第605件《光绪八年九月十七日总署收出使大臣李凤苞函平定朝鲜乱事各国钦服》,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年,第944页,第1006页。
    ③刘体智编:《清代纪事年表》,“同治十二年附日本”条,“光绪元年附朝鲜”条,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七辑,文海出版社,第850页,第858页。
    ①[日]东亚同文会编、胡锡年译:《对华回忆录》,第二编第四节“江华岛事件”,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25-126,127,128页。
    ②《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213件《光绪元年十二年二十一日总理衙门奏为日本国使臣到京据称欲与朝鲜修好谨录来往节略》,第270-271页。
    ③《高宗实录》(二),“十三年二月初三”,第32页。
    ④《对华回忆录》,第109,第110-111页。
    ①周馥:年谱“光绪八年”条《周慤慎公全集·年谱》(第卅六册),第43页。
    ②李鸿章:《江苏巡抚李鸿章原函》,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纪事本末类》,《筹办夷务始末》(同治卷二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96页。
    ③李鸿章:《述副岛商论外交》,崔卓力编校:《李鸿章全集·译署函稿·卷一》,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4083页。
    ①李鸿章:《条例五事》,《李鸿章全集·译署函稿·卷一》,第4054-4055页。
    ②李鸿章:《论日本与台湾朝鲜秘鲁交涉》,《筹办日本换约并美国优待学生事》,《李鸿章全集·译署函稿·卷一》,第4087,4081-4082页。
    ③李鸿章:《论日本派兵赴台湾》,《李鸿章全集·译署函稿·卷二》,第4113页。
    ④李鸿章:《三答朝鲜相国李裕元书》,《李鸿章全集·遗集·卷五》,第7398页。
    ⑤李鸿章:《论天津教案》,《李鸿章全集·译署函稿·卷一》,第4045页。
    ⑥李鸿章:《再答朝鲜相国李裕元书》,《李鸿章全集·遗集·卷五》,第7397-7398页。
    ⑦雷颐:《从“联为外援”到“永久大患”——李鸿章对日观浅论》,《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第3期。
    ⑧李鸿章:《妥筹球案折》,《李鸿章全集·奏稿·卷三十九》,第1541-1544页。
    ①李鸿章:《朝鲜通商西国折》,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8奏议(八),第434-435页。
    ②《高宗实录》(一、二),“元年六月十五日”,“十年十一月十一日”,“十年十一月十三日”,“十一年十二月”,“十二年正月初七”,“十二年二月十五日”,“十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十二年四月十六日”至“十二年四月二十一日”,第2、428页。
    ③[日]伊原泽周:《近代朝鲜的开港:以中美日三国关系为中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64页。
    ④[朝]李裕元:《蓟日录》,高宗十二年(光绪元年)十一月七日一条,天理图书馆藏,转引:旧]夫马进著、伍跃译《朝鲜燕行使与朝鲜通信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第274页。
    ①李鸿章:《附钞朝鲜国王使臣李裕元来函》,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31信函(三),第334页。
    ②李鸿章:《致总署钞复朝鲜国使臣李裕元函稿》,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31信函(三),第332-333页。
    ③李鸿章:《致总署论倭派使入朝鲜》,《李鸿章全集》31信函(三),第337页。
    ④李鸿章:《答朝鲜相国李裕元书》,崔卓力编校:《李鸿章全集·遗集·卷五》,第7396-7397页。
    ⑤王如绘:《<江华条约>与清政府》,《历史研究》,1997年第1期。
    ⑥权赫秀:《<江华条约>与清政府关系新论——兼与王如绘先生商榷》,《史学集刊》,2007年第4期。
    ①李鸿章:《复总署论劝导朝鲜通商》,《李鸿章全集》32(信函四),第471页。
    ②[朝]佚名著:《东庙迎接录》,《中韩关系史料选辑》6,硅庭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年,第17页。
    ③戴鞍钢:《1882年<朝美条约>的缘起与影响》,《韩国研究论丛》(第二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第245-255页。
    ④赵晓明:《中国近代史诸问题——余英时访谈录》,《社会科学论坛》,2008年第2期。
    ⑤王伯恭:《蜷庐随笔》,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二十四辑,沈云龙主编,文海出版社,出版时间不详,第14页。
    ①马建忠:《东行三录》,中国历史研究社编,上海书店印行,1982年,第10-12、16-17页。
    ②王如绘:《近代中日关系与朝鲜问题》,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6,450-451页
    ③李鸿章:《复总署论维持朝鲜》,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32信函(四),第639页。
    ①李鸿章:《致总署论倭派使入朝鲜》,《李鸿章全集》31信函(三),第337页。
    ②李鸿章:《妥筹朝鲜造器练兵折》后附录的《九月二十二日接见朝鲜赍咨官卞元圭笔谈问答》,吴汝纶、章洪钧编:《李肃毅伯(鸿章)奏议》(卷六),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八辑,文海出版社,第1507页。
    ③李鸿章:《复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32信函(四),第111页。
    ④林明德:《李鸿章对朝鲜的宗藩政策(1882-1894)》,《韩国研究论丛》(第一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00-118页。
    ①《高宗实录》(一),目录卷二,第42页。
    ②《高宗实录》(一),目录卷三,第51页。
    ③《东庙迎接录》,第14-16页。
    ①李鸿章:《复张振轩制军》,《李鸿章全集·朋僚函稿·卷二十》,第3832页。
    ②李鸿章:《复张振轩制军》,《李鸿章全集·朋僚函稿·卷二十》,第3834页。
    ③李鸿章:《复吴筱轩军门》,《李鸿章全集·朋僚函稿·卷二十》,第3835页。
    ④李鸿章:《筹议赦还李昰应》,《李鸿章全集·译署函稿·卷十七》,第4812页。
    ①王彦威、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卷五十,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899页。
    ②李鸿章:《寄译署》,《李鸿章全集·电稿·卷四》,第5237页。
    ③何如璋:《主持朝鲜外交议》,温庭敬编:《茶阳三家文钞·何少詹文钞卷上》,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八辑,文海出版社,第38-43页。
    ④黄遵宪:《朝鲜策略》,吴振清等编校:《黄遵宪集》(下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94页。
    ⑤郑观应:《论边防》,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15-116页。
    ①盛宣怀:《盛宣怀上翁同和禀》,夏东元编著:《盛宣怀年谱长编》(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63-264页。
    ②《高宗实录二》,“十八年辛巳二月十六日”、“十八年辛巳闰七月初八日”,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十二),第5259-5261、5263页。
    ③《东庙迎接录》,第16页。
    ④何如璋:《主持朝鲜外交议》,第43页。
    ①故宫博物院编印:《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六,第276件附件《照录委办亲庆等营会办朝鲜防务袁世凯来禀》,第111页。
    ②袁保龄:《致周郁山观察》,《项城袁氏家集·阁学公集·书札录遗》(八),丁振铎编:袁世凯史料汇编,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文海出版社,第4961-4962页。
    ③袁保龄:《致袁世凯》,《项城袁氏家集·袁氏家书》(八),第5569页。
    ④吴汝纶:《与范肯堂》,施培易等点校:《吴汝纶全集》第三册,黄山书社,2002年,第91页。
    ⑤翁同和:《甲午日记》,《翁同和集》(下),谢俊美编,中华书局,2005年,第1076页。
    ⑥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校译:《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大本营陆军部摘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第16页。
    ⑦李芝圃:《朝鲜亡国史》第二编,直隶教育图书局印书处印行,1911年,第16页。
    ①《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563件《光绪八年八月十六日总署收和国公使费国逊照会祝贺中国绥靖藩服剿平中国乱事》,第944页。
    ②《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605件《光绪八年九月十七日总署收出使大臣李凤苞函平定朝鲜乱事各国钦服》,第1006页。
    ③张佩纶:《请密定东征之策折》,《涧于集》(奏议二),沈云龙主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第十辑,第297-302页。
    ④刘成禺:《甲午一役中之八仙》,《世载堂杂忆》,中华书局,1960年,第104-105页。注:据刘成禺本人交代,他此文转自王伯恭著作《蜷庐随笔》的相关内容,但笔者查王著并无这几句话。不过,《蜷庐随笔》论张謇一文明显有删节痕迹,所以,笔者认为王伯恭当时可能有所顾忌而对原书有所修删,也即刘成禺的话可以采信。故本文采信刘著所引张謇之语。
    ⑤郭嵩焘:日记“光绪二年二月初一”条,《郭嵩焘日记》(第三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1页。
    ①郭嵩焘:日记“光绪二年二月初九”条,《郭嵩焘日记》(第三卷),第14-15页。
    ②郭嵩焘:日记“光绪八年八月初三”条,《郭嵩焘日记》(第四卷),第310页。
    ③郭嵩焘:日记“光绪八年八月初一”条,《郭嵩焘日记》(第四卷),第309页。
    ④郭嵩焘:日记“光绪十年十月二十日”条《郭嵩焘日记》(第四卷),,第520页。
    ⑤张之洞:《详筹边计折》,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奏议·卷二》(第一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1页。
    ⑥薛福成:《代李伯相筹议先练水师再图东征疏》《代李伯相张尚书筹议慑服邻邦先图自强疏》,丁凤麟等编:《薛福成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88,183-186页。
    ⑦黎庶昌:《敬陈管见折》及附《李伯相函》,《拙尊园丛稿·卷五》,成文出版社据光绪二十一年版影印,1968年,第369-372,381-382页。
    ⑧盛宣怀:《盛宣怀上醇亲王禀》,《盛宣怀上翁同和禀》,《盛宣怀与冈千仞、冈千濯笔谈》,《盛宣怀年谱长编》(上),第239,194,211页。
    ⑨李鸿章:《译美前总统格兰忒来函》,《李鸿章全集·译署函稿·卷九》,第4441页。
    ①李鸿章:《译美国前总统幕友杨副将来函》,《李鸿章全集·译署函稿·卷九》,第4425-4426页。
    ②张荫桓:日记“光绪十二年四月二十六日”条,《《张荫桓日记·三洲日记》,世纪出版集团,2004年,第22页。
    ③李鸿章:《议赫德海防条陈》,《李鸿章全集·译署函稿·卷九》,第4446-4447页。
    ④李鸿章:《复曾沅浦宫保》,《李鸿章全集·朋僚函稿·卷二十》,第3865-3866页。
    ⑤[美]约翰·伊肯伯里著、韩兆颖译:《美国无敌:均势的未来》,第四章、第七章,第141-153,223-230页。
    ①李鸿章:《筹议赦还李昰应》,《议驳徐孙麟条陈并派袁世凯驻朝鲜》,《李鸿章全集·译署函稿·卷十七》,第4811-4812页,第4825页。
    ②李鸿章:《致朝鲜国王》,《李鸿章全集·译署函稿·卷十八》,第4872-4873页。
    ③[美]汉斯·摩根索:《第四章权力斗争:维持现状政策》,《国家间政治:权利斗争与和平》(第七版),徐听 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①张存武:《清代中韩关系论文集》,台北商务印书馆,1987年,170-172页。
    ②李鸿章:《议驳徐孙麟条陈并派袁世凯驻朝鲜》,《李鸿章全集·译署函稿·卷十八》,第4826页。
    ①林明德:《袁世凯在朝鲜》,第七章第一节“金、朴暗杀事件与袁、李的幕后策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26)》,1970年,第323页。
    ②李鸿章:《寄朝鲜袁道》,《李鸿章全集·电稿·卷九》,第5532页。
    ③李鸿章:《论朝鲜局势》,《李鸿章全集·海军函稿·卷二》,第3963页。
    ①李鸿章:《寄朝鲜袁道》《李鸿章全集·电稿·卷八》,第5509页。
    ②李鸿章:《论朝鲜局势》,《李鸿章全集·海军函稿·卷二》,第3969页。
    ③李鸿章:《译署来电》,《李鸿章全集·电稿·卷作》,第5506-5507页。
    ④李鸿章:《寄译署》,《李鸿章全集·电稿·卷八》,第5507页。
    ⑤李鸿章:《寄朝鲜袁道》,《李鸿章全集·电稿·卷十二》,第5733页。
    ⑥李鸿章:《寄译署》,及《奏留袁世凯片》,《李鸿章全集·电稿·卷三十》,《李鸿章全集·奏稿·卷七十六》,第5831页,第2800页。
    ⑦李芝圃:《朝鲜亡国史》第二编,直隶教育图书局印书处印行,1911年,第16页。
    ⑧《清季中日韩交涉史料》,第1671件《光绪十八年五月十七日总署收北洋大臣李鸿章文袁世凯禀报回差后谒见韩王及世子晤谈各节》,第2759页。
    ⑨《清季中日韩交涉史料》,第1781件《光绪十九年三月初二总署收北洋大臣李鸿章文袁道密陈韩庭近事》,第3133-3134页。
    ①李鸿章:《奏留袁世凯片》,《李鸿章全集·奏稿·卷七十六》,第2800-2801页。
    ②李鸿章:《致徐孙麟星使》,《李鸿章·朋僚函稿·卷二十》,第3862页。
    ③李鸿章:《密陈伊藤有治国之才》,《李鸿章全集·译署函稿·卷十七》,第4779页。
    ④李鸿章:《条议朝鲜事》,《李鸿章全集·译署函稿·卷十七》,第4802页。
    ⑤李鸿章:《译驳徐孙麟条陈并派袁世凯驻朝鲜》,《李鸿章全集·译署函稿·卷十七》,第4825-4826页。
    ⑥李鸿章:《论俄日窥韩》,《李鸿章全集·海军函稿·卷二》,第3964页。
    ①李鸿章:《朝鲜国王来书》,《复朝鲜国王》,《李鸿章全集·译署函稿·卷十七》,第4804-4804页。
    ②李鸿章:《论俄牍未定、催英退岛》,《李鸿章全集·译署函稿·卷十八》,第4876页。
    ③李鸿章:《译俄使续交改订照会内三条》《译英领事壁利南送交英公使华尔身代拟总署致英使照会稿》,《李鸿章全集·译署函稿·卷十八》,第4871,4871-4872页。
    ④[美]小约瑟夫·奈著、张小明译:《理解国际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1页。
    ⑤《理解国际冲突》,第56页。
    ①《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1139件《光绪十二年四月四日总署收北洋大臣李鸿章文》,第2098页。
    ②《高宗实录》卷二十三,“二十三年七月二十九”条,第385-388页。
    ③《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1140件《总署收北洋大臣李鸿章文》,第2099页。
    ④薛福成:《出使四国公牍序》,《庸庵文编·庸庵海外文编·卷四》,出版地、出版时间不祥。
    ⑤袁保龄:《蒙拔舍侄感激下忱禀》,《阁学公集·公牍卷八》,《项城袁氏家集》(六),第4160页。
    ①[美]丁韪良著、沈弘等译:《花甲记忆——一位美国传教士眼中的晚清帝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65页。
    ②[美]基辛格著、顾淑馨译:《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7年,396页。
    ③[日]信夫清三郎编:《日本外交史》(上),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37-238页。
    ①吴永口述、刘治襄记:《庚子西狩丛谈》,广西师大出版社,2008年,第170-175页。
    ②吴汝纶:《答范肯堂》,《吴汝纶全集》第三册,第98页。
    ③赫德:《赫德致E.B.德鲁》,转引自[英]约罗伯茨编著、蒋重跃等译:《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北京:时事出版社,第154页。
    ④参陈寅恪:《附寒柳堂记梦未定稿(二)清季士大夫清流浊流之分野及其兴替》,《寒柳堂集》,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192-193页。
    ⑤吴汝纶:《与陈右铭方伯》,《吴汝纶全集》第三册,第103页。
    ⑥吴汝纶:《答陈右铭》,《吴汝纶全集》第三册,第105页.
    ①吴汝纶:《答范肯堂》,《吴汝纶全集》第三册,第91页。
    ①[美]基辛格著、顾淑馨译:《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116页。
    ①李希圣:《庚子国变记》,转引吴永口述、刘治襄记:《庚子西狩丛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68页。
    ②佚名:《清国总理大臣恭亲王谈日清战争》,郑曦原编:《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三联书店,2001年,第250-251页。
    ③张荫桓:日记“甲午七月十八日”条,《张荫桓日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第487页。
    ④[英]李提摩太、李宪堂等译:《亲历晚清四十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17页。
    ⑤翁同和:日记“光,二一,正,二八”条,金梁辑录:《近世人物志》,明文书局印行,出版年份不祥,第104页。
    ⑥《亲历晚清四十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第224-225页。
    ①陈旭麓等主编:《甲午中日战争—盛宣怀资料档案选辑之三》,《张文成致盛宣怀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4-31页。
    ②张之洞:《日本商务可允球案宜缓折》,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奏议》第一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1-72页。
    ③[英]李提摩太:《亲历晚清四十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第239,220页。
    ④张之洞:《致东京李钦差》,《张之洞全集·电牍》第十册,第8363页。
    ⑤梁启超:《1908年致肃王善耆》,《梁启超全集》第二十卷,第5974页。
    ⑥《蜷庐随笔》,第26页。
    ⑦周馥:年谱“光绪十七年”条,《周慤慎公全集·年谱》(第九册),第57页。
    ⑧《近世人物志》:“王记:光,十九,七,二九”条,第104页。
    ⑨《亲历晚清四十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第220,224,226页。
    ①杜春和等编:《荣禄存扎·遗折》,齐鲁书社出版发行,1986年,第403页。
    ②吴汝纶:《答黎莼斋》,《吴汝纶全集》第三册,第101页。
    ③郑观应:《盛世危言·交涉》,《郑观应集》(下),第431页。
    ④严复:《与陈宝琛书(二)》,《严复集》(第三册),第500页。
    ⑤[美]丁韪良:《花甲记忆——一位美国传教士眼中的晚清帝国》,第238,237页。
    ⑥[美]罗伯特·A·帕斯特著、胡利平等译:《世纪之旅: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第七章“日本:一味追求强权的机会主义者”,第266页。
    ⑦黄遵楷:《先兄公度先生事实述略》,《黄遵宪集》(下),第804页。
    ①[英]威尔著、秦传安译:《帝国梦魇:乱世袁世凯》,第六章“最后通牒”,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55页。
    ②[日]久米正雄著、林其模译:《伊藤博文传》,团结出版社,2003年,第285页。
    ③《满德致李鸿章函》,陈旭麓等主编:《甲午中日战争—盛宣怀资料档案选辑之三》,第102页。
    ④[日]宗方小太郎著、冯正宝等译校:《宗方小太郎日记》,戚其章主编:《中日战争》第六册,中华书局,1993年,第127-128页。
    ⑤《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第224-227页。
    ①袁世凯:《袁世凯等致李鸿藻禀牍》,中国史学会主编:《中日战争》第五册,新知识出版社出版,1956年,第217页。
    ②梁启超:《日本吞并朝鲜记》,《梁启超全集》第七卷,第2206页。
    ③[韩]《白善烨将军的韩国战争回忆录》,韩国《中央日报》中文网2011-2012年连载。
    ①李鸿章:《附钞函(一)《朝鲜原任太师李裕元上年十二月十五日来函》,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8奏议(八),第435页。及《照录朝鲜原任太师李裕元来函》,《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364-366页。
    ②李鸿章:《致总署论朝鲜》,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32信函(四),第518页。
    ③《高宗实录一》,“十六年己卯七月初九日”条,《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十二),第5250-5251页。
    ②李鸿章:《致总署筹朝鲜》,《李鸿章全集》32信函(四),第502页。
    ②李鸿章:《朝臣卞元圭与关道第拟议该国员弁来学制器操练章程》,《李肃毅伯(鸿章)奏议卷六》,第1535-1536页。
    ③李鸿章:《答复朝鲜所问事宜折》,《李肃毅伯(鸿章)奏议·卷七》,第1630-1631页。
    ④《高宗实录二》,“十八年辛巳二月十六日”条,“十八年辛巳闰七月初八日”条,《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十二),第5259-5261,5263页。
    ①[朝]金允植:《上北洋大臣李鸿章书》,权赫秀编著:《近代中韩关系史料选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第185页。
    ②马建忠:《东行三录》,中国历史研究社编,上海书店印行,1982年, 第10页。
    ③佚名:《高丽风俗记》,《小方壶齐舆地丛钞》第十轶(一),台湾学生书社印行,第62页。
    ④《东行三录》,第10-12,16-17页。
    ⑤张树声:《朝鲜与美国议和立约事后折》,何嗣昆辑:《张靖达(树声)奏议》,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二十三辑,沈云龙主编,文海出版社,1899年,第338-339页。
    ⑥王伯恭:《光绪甲申朝鲜政变始末》,《蜷庐随笔》,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二十四辑,沈云龙主编,文海出版社,第14--15页。
    ⑦李鸿章:《筹送李昰应归国》,《李鸿章全集·译署函稿·卷十七》,第4818-4819页。
    ①《东庙迎接录》,第2,8,10,20,35页。
    ②薛培榕:《朝鲜风俗记》,《小方壶齐舆地丛钞》第十轶(一),台湾学生书社印行,第40-41页。
    ③《照录钞件(4)《照录复朝鲜致仕太师李裕元函》,《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472页。
    ④《高宗实录》(二),“十七年庚辰八月十九日”条,“十七年庚辰九月初八日”条,《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 史料》(十二),第256、257页。
    ①丁进军选编:《袁世凯驻节朝鲜期间函电选编》(下),《致李鸿章电禀》附件《为报告朝鲜近日情形事呈李鸿章密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1997年,第60-61页。
    ②《高宗实录》(二),“二十三年九月十一日”条,《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十二),第390-391页。
    ③《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1670件《光绪十八年五月十七日总署收北洋大臣李鸿章文》,第2794-2795页。
    ④李鸿章:《妥筹朝鲜武备折》,《李肃毅伯(鸿章)奏议》(卷六),第1475-1476页。
    ①马相伯:《我与高丽》,朱维铮主编:《马相伯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090页。
    ②许寅辉:《客韩笔记》(节选),戚其章主编:《中日战争》(第六册), 第410页。
    ③《明治二十七八年在韩苦心录》,第29,37,44-45,54,71页。
    ①[韩]李熙:《李熙致袁世凯函》,陈瑞芳主编:《北洋军阀史料》(袁世凯卷一),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
    ②《蜷庐随笔》,第10-11页。
    ③《明治二十七八年在韩苦心录》,第34页
    ④《李熙致袁世凯函》,第569,573页。
    ⑤《朝鲜亡国史略》,序言,第1页。
    ①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67、569页.
    ②梁启超:《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531页。
    ③梁启超:《日本并吞朝鲜记》,《梁启超全集》第七卷,第2199页。
    ④梁启超:《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535页。
    ⑤梁启超:《瓜分危言论》,《梁启超全集》第二卷,300页。
    ⑥梁启超:《中国四十年来大事》,第552-554页。
    ①梁启超:《与上海某某等报馆主笔书》,《梁启超全集》第八卷,第2447页。
    ②梁启超:《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531页。
    1、周馥:《周慤慎公全集》(第七、九、三十六册),出版地不祥,1922年。
    2、[日]东亚同文会编、胡锡年译:《对华回忆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3、袁世传编:《项城袁氏家集》(第六、七、八册),文海出版社,1966年。
    4、王伯恭:《蜷庐随笔》,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二十四辑,文海出版社,1966年。
    5、[日]末松保和主编:《李朝实录》(第五十三至五十五册),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1967年。
    6、郭廷以主编:《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年。
    7、王芸生编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一、二卷),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
    8、[朝]佚名:《东庙迎接录》,《中韩关系史料选辑》(6),硅庭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年。
    9、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三、四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1983年。
    10、马建忠:《东行三录》,中国历史研究社编,据1951年神州国光社本影印,上海书店,1982年。
    11、崔卓力编校:《李鸿章全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
    12、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第一、三、四、九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
    13、郑曦原编:《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14、施培易等点校:《吴汝纶全集》(第一、三册),黄山书社,2002年。
    15、夏东元编著:《盛宣怀年谱长编》(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
    16、[美]丁韪良著、沈弘等译:《花甲记忆——一位美国传教士眼中的晚清帝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7、[英]李提摩太、李宪堂等译:《亲历晚清四十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18、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
    19、权赫秀编著:《近代中韩关系史料选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
    20、蒋廷黻编著:《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
    1、李守孔:《李鸿章传》,台湾学生书局,1978年。
    2、[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3、雷禄庆:《李鸿章新传》,文海出版社,1983年。
    4、林明德:《袁世凯与朝鲜》,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26),1984年。
    5、郭廷以:《近代中国的变局》,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
    6、[韩]李元淳:《韩国史》,幼狮出版社,1987年。
    7、汪熙主编:《美国对中国的反应——中美关系的历史剖析》,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
    8、[韩]姜万吉:《韩国近代史》,东方出版社,1993年。
    9、曹中屏:《朝鲜近代史(1863-1919)》,东方出版社,1993年。
    10、刘广京、朱昌峻合编:《李鸿章评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1、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艺文研究会出版,1938年。
    12、[日]信夫清三郎:《甲午日本外交内幕》,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年。
    13、王明星:《韩国近代外交与中国(1861-191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14、王如绘:《近代中日关系与朝鲜问题》,人民出版社,1999年。
    15、袁伟时:《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居》,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1、张存武、林明德:《<韩国近代史>评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一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9年。
    2、张存武:《清季中韩关系之变通》,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四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年。
    3、张存武:《清代中韩关系论文集》,台北商务印书馆,1987年。
    4、张玉法:《袁世凯的仕宦阶梯(1881-1911)》,《近代中国历史人物论文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1993年。
    5、[韩]金基赫:《李鸿章对日本和朝鲜政策的目的(1870-1882)》,《韩国研究论丛》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6、林明德:《李鸿章对朝鲜的宗藩政策(1882-1894)》,《韩国研究论丛》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7、戴鞍钢:《1882年<朝美条约>的缘起与影响》,《韩国研究论丛》第二辑,1996年。
    8、沈渭滨:《朝鲜“壬午兵变”与中韩关系述论》(上、下),《韩国研究论丛》第二辑、第四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998年。
    9、王如绘:《论李鸿章对日本认识的转变(1870-1880)》,《东岳论丛》,1998年第5期。
    10、葛兆光:《从“朝天”到“燕行”——十七世纪中叶后东亚文化共同体的解体》, 《中华文史论丛》第八十一辑,2005年。
    11、吕萍:《清政府对朝鲜的干涉政策研究(1885-1894)》,《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12、葛兆光:《大明衣冠今何在》,《史学月刊》,2005年第10期。
    13、葛兆光:《地虽近而心渐远——十七世纪中叶以后的中国、朝鲜和日本》,《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学刊》,2006年第3卷第1期。
    14、雷颐:《从“联为外援”到“永久大患”》,《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第3期。
    15、[韩]郑容和:《从周边视角来看朝贡关系——朝鲜王朝对朝贡体系的认识和利用》,《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1期。
    16、潘晓伟:《俄国对朝鲜政策研究(1860-1910)》,《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17、盛利:《清朝对朝鲜外交体制变通研究——以19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为中心》,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18、权赫秀:《晚清对外关系中的“一种外交两种体制”局面初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4期。
    19、葛兆光:《“不意于胡京复见汉威仪”——清代道光年间朝鲜使者对北京演戏的观察与想象》,《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20、张惠娟:《论清朝对日本图谋朝鲜的反应》,《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21、高波:《李鸿章形象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美]约翰·邓恩:《信任: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破坏》,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
    2、[美]约翰·伊肯伯里主编:《美国无敌:均势的未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3、[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