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程序争议法院裁决机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刑事程序争议存在于刑事诉讼展开的各个环节,是指被追诉人与国家公权力机关就有关程序问题产生的争议。本文认为,程序争议应当纳入法院裁判的范畴,通过法院这一中立裁判机关,以控辩审三方诉讼结构进行解决。本文分三个部分对刑事诉讼程序争议及其法院裁决机制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为概念分析,研究重点在刑事程序争议的内容及法院裁决机制中控辩审三方角色的冲突与职能上,通过这一部分的论述明确程序争议的表现形态和法院裁决的方式与结果。
     第二部分为功能分析,主要研究法院裁决程序争议机制的程序运行,通过揭示法院裁决程序能够产生的好结果效能与保障刑事诉讼程序独立价值的功能,进一步分析其本身能够产生的程序效益。
     第三部分为运行分析,该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主要运用社会科学方法,分析目前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框架下的审判制度与庭审模式,探讨如何将程序争议纳入我国法院的裁判范围。
Criminal procedure disputes exist in all aspects of criminal proceedings. They are mainly over issues related to the procedures of criminal proceedings between the accused and the court.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criminal procedure disputes should be adjudicated and thus solved by the court which takes neutral ground in the litigation relationship consisting of the prosecution、the accused and the court itself.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criminal procedure disputes and its court adjudication mechanism will be demonstrated in three aspects as follows:
     Part one is concept analysis of which the emphasis is to study the content of criminal procedure disputes and conflicts among the prosecution、the accused and the court and functions of the three sides. The manifestation of procedure disputes and ways as well as results of court adjudication will be demonstrated in this part.
     Part two is function analysis of which the emphasis is to study how the court adjudication mechanism of criminal procedure disputes works. By revealing the facts that the mechanism can bear fruit and ensure the independence of criminal procedure, I’ll further analyse the the procedure-related benefits generated by the mechanism.
     Part three is operation analysis, and it’s the emphasis of this whole dissertation. Using social science methodology, it will analyse China’s current adjudication system and court-adjudication mode in criminal proceedings and how to include criminal procedure disputes in the court adjudication system.
引文
①葛琳:《论程序性争议——以刑事诉讼为研究范畴》,《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5 年第 3 期,第 41 页。
    ① Christine van den wyngaert (ed.),Criminal Procedure System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 (London:Butterworths), 1993, p100.转引自牛振宇:《比较与借鉴:刑事第三审程序研究》,2005年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② 李义冠:《美国刑事司法制度》,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页。
    ③ 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版,第17页。
    ④[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44 页。
    ① 颜廷:《美国最高法院的成长—评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最高法院史>》,《美国研究》2007 年 21 卷第 3 期,第150 页。
    ② 吴宏耀:《现代法视野中的刑事诉讼》,《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4 年第 22 卷第 3 期,第 50 页。
    ③ 陈瑞华:《程序性制裁的法理分析》,《中国法学》2005 年第 6 期,第 154 页。
    
    ① 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27 页。
    ②《法国刑事诉讼法典》,罗结珍译,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370 页。
     ① 孙长永:《探索正当程序——比较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年版,第 324 页。
     ①孙长永:《探索正当程序——比较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年版,第 559 页。
     ①孙长永:《探索正当程序——比较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年版,第 573 页。
     ① 汪海燕:《形式理性的误读、缺失与缺陷——以刑事诉讼为视角》,《 法学研究 》2006 年 28 卷第 2 期,第 114页。
    ② 陈瑞华:《程序正义的理论基础—— 评马修“尊严价值理论”》,《中国法学》2000年第3期,第148页。
     ① 公丕祥主编:《法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版,第235页。转引自邹尚忠:《程序价值论》,《兰州学刊》2006年第2期,第195页。
    ①孙海龙等:《法官职业思维对统一法律适用的作用》,《人民司法 》2007 年第 8 期,第 69 页。
     ① 刘万洪:《构建我国判例制度的法律思考——从司法解释权配置的角度出发》,《岭南学刊》2007年第6期,第49页。
    ② 左卫民,周长军:《刑事诉讼的理念》,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94-196 页。
    ① 杨宇冠:《刑事诉讼的人权保障》,《中国刑事法杂志》2002 年第 4 期,第 8 页。
    
    ① 陈永生:《刑事诉讼的程序性制裁》,《现代法学》2004 年 26 卷第 1 期,第 92 页。
    ② 张成敏:《案史西方经典与逻辑》,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413—477 页。
    
    ① 陈瑞华:《程序性制裁的法理分析》,《中国法学》2005 年第 6 期,第 161 页。
    ② 陈永生:《刑事诉讼的程序性制裁》,《现代法学》2004 年 26 卷第 1 期,第 92 页。
    ① 左卫民:《权利的话语/实践的艰难展开——1996 年中国刑事诉讼法典修改的反思》,《中外法学》2002 年第 4期,第 385 页。
    ② 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0页。
    ③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条。
    ①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六条。
     ① 邵俊武:《论刑事侦查行为的可诉性》,《河北法学》2007年25卷第10期,第120页。
    
    ① 陈瑞华:《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法律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247-256 页。
    ② 陈瑞华:《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法律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259 页。
    ① 《探寻佘祥林被冤过程:佘祥林有罪推定全记录》,载中华网新闻中心,网址:http://news.china.com/zh_cn/social/1007/20050414/12240342_2.html。
     ①陈瑞华:《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法律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107-191 页。
    
    ① 陈永生:《刑事诉讼的程序性制裁》,《现代法学》2004 年 26 卷第 1 期,第 94 页。
    ② 陈瑞华:《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法律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137 页
     ① 张成敏:《题材与学术理性》,张成敏的博客(普罗塔哥拉的学园),网址:http://002.fyfz.cn/blog/002/index.aspx?blogid=263669。
    ②《邱兴华特大杀人案》,新浪新闻中心网络调查,网址:http://news.sina.com.cn/z/qiuxhsx/index.shtml。
     ①陈瑞华:《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法律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230 页。
     ① 《最高人民法院再审刘涌案判决书》,中国法院网,网址:www.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312/23/96393.shtml - 61k
     ① 《最高人民法院再审刘涌案判决书》,中国法院网,网址:www.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312/23/96393.shtml - 61k
    1、李义冠:《美国刑事司法制度》,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版。
    3、[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4、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5、《法国刑事诉讼法典》,罗结珍译,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6 年版。
    6、左卫民,周长军:《刑事诉讼的理念》,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
    7、孙长永:《探索正当程序——比较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年版。
    8、张成敏:《案史西方经典与逻辑》,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2 年版。
    9、陈瑞华:《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法律出版社 2008 年版。
    10、[英]约翰·斯普莱克:《英国刑事诉讼程序》,徐美君、杨立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11、周永坤:《法理学》,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12、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13、徐静村:《刑事诉讼前沿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6 年版。
    14、陈瑞华:《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15、陈光中、宋英辉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16、[美]伟恩.R.拉费弗等:《刑事诉讼法》,沙丽金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英]麦高伟、杰弗里.威尔逊:《英国刑事司法程序》,姚永吉翻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8、[美]爱伦.豪切斯泰勒.斯黛丽、南希.弗兰克:《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陈卫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9、宋英辉、李忠诚主编:《刑事程序法功能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顾永忠:《刑事上诉程序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葛琳:《论程序性争议——以刑事诉讼为研究范畴》,《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2、颜廷:《美国最高法院的成长—评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最高法院史>》,《美国研究》2007年21卷第3期。
    3、陈瑞华:《程序性制裁的法理分析》,《中国法学》2005年第6期。
    4、耿宝建:《在法律与事实之间——司法裁判中事实认定过程的法理分析》,《河北法学》2008年26卷第1期。
    5、汪海燕:《形式理性的误读、缺失与缺陷——以刑事诉讼为视角》,《 法学研究 》2006年28卷2期。
    6、邹尚忠:《程序价值论》,《兰州学刊》2006年第2期。
    7、孙海龙、高伟、李小鹏:《法官职业思维对统一法律适用的作用》,《人民司法 》2007年第8期。
    8、贺振华: 《美国米兰达规则发展探析》,《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14期。
    9、刘万洪:《构建我国判例制度的法律思考——从司法解释权配置的角度出发》,《岭南学刊 》2007年第6期。
    10、杨宇冠:《刑事诉讼的人权保障》,《中国刑事法杂志》2002年第4期。
    11、陈永生:《刑事诉讼的程序性制裁》,《现代法学》2004年26卷第1期。
    12、左卫民:《权利话语/实践的艰难展开:1996年中国刑事诉讼法典修改的反思》,《中外法学》2002年第4期。
    13、邵俊武:《论刑事侦查行为的可诉性》,《河北法学》2007年25卷第10期。
    14、高辉:《对我国审判独立的思考》,《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年第25卷第2期。
    15、李良义、刘蜜:《也论刑事审判程序裁判权之主体》,《法学评论》2006年第5期。
    16、刘铭、闵春雷:《刑事被告人证明责任进程分析》,《当代法学》2005年19卷第5期。
    17、赵胜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之判例解读》,《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24卷第2期。
    18、朱力宇、吴纪奎:《论对我国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公诉权的制约》,《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20卷1期。
    19、陈瑞华:《程序正义的理论基础—— 评马修“尊严价值理论”》,《中国法学》2000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