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入台学官及其文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台湾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纳入清朝版图,到光绪十一年(1885)单独设省前,一直隶属于福建省,称“福建台湾府”。台湾在清代统治的212年间(1683-1895),实行了闽台一体的管理制度,台湾官员多由曾在闽省任职者中拣选,其中的儒学学官则几乎全部是福建“内地”人。本论文意在以清代闽籍入台学官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一群体在台湾的文化活动和文学创作的探析,从职官群体的视角来展示闽台区域间的文化、文学传播及交流情况。
     台湾社会发展在清代经历了从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的转型,而文化发展则经历了从“俗化”趋向“文治化”的过程。学官作为一个文化素质、道德修持较高的群体,肩负着朝廷“育人才、正风俗”的社会角色。但他们在社会地位上却处于整个封建官僚系统的最底层,素被视为“冷官”。本论文一方面分析了入台学官在公共空间的重教兴学、建言献策、采风观谣、阐扬节烈典范对台湾文化教育发展及社会伦理秩序形塑所起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学官“名重实轻”的职官特点出发,从分析入台学官的仕宦心理和创作心态入手,从中择取风土诗、节烈诗、咏物诗三种诗歌题材,对其进行内涵和艺术上的审美分析,从中探索入台学官在台文学创作的观察视角及其特点、价值,并在闽台地域交流视角下,探究闽文化在清代台湾古典文学系统建构中所起的作用。
     论文的下篇是对闽籍入台学官的个案研究。目前,两岸交流的力度和广度还远没有达到资料共享的程度,因此在闽台区域文化和两岸交流的研究中,还存在者囿于资料限制各说各话的情况。因此,在搜集、研读总集、全集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进行的基础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利用福建省内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对几个不同类型入台学官进行了较为细致地分类研究,期望以学官个案研究的累积,来推进和加深闽台区域文化交流的整体研究。
Taiwan, included in the Qing Dynasty in the22th year of Emperor Kangxi(1683), had been a part of Fujian Provice called as Taiwan Fu, Fujian province, before being a separate province in the10th year of Emperor Guangxu (1885). In the212years (1683-1895) ruled by Qing Dynasty, Taiwan had the same management system as Fujian Province, where the offcials were chosen mostly from those once severed in Fujian Province. And the Confucian school officials were almost from Fujian Province. This thesis is intended to study the Confucian school officials entering Taiwan from Fujian Province, and demonstrate the culture, literature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hool official group, through analysising the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literature creation of such group.
     Taiwan was experienced a transition from a immigrant community to a settled society, while the culture went through a trend from the secularization to institutionalization. As a well educated and ethical group, school officials shouldered the social role to educate people and correct custom. But their social status was in he bottom of the entire feudal bureaucratic system, so school official was in fact considered as a insignificant official.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important role that school official played on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ethical order shaping of Taiwan through emphasising education, offering advice and suggestion, mining concept callad, and praising chastity model. On the other hand,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deserved reputation, the role of Fujian Culture is explor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aiwan classical literature system in Qing Dynasty under the view of regional exchange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by analyzing the psychological and creative mentality, the connotation and artistic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endemic poem, chasitity poem, and Yongwu poem, and the literary creation perspe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value of school official.
     The second part of the thesis focuses on case studies. Currently, since data sharing dones not meet, the study of the culture of Fujian and Taiwan and cross-strait exchanges is limited. Therefore, on the basis of collecting,studying the total set, the basic research on the objec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In this thesis, based on the rich cultural resources in Fujian Province, the overall research of regional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is expected to be deepen and made prograss by a more detailed classification and study of several defferent types of school officials and case studies.
引文
① 周玺:《彰化县志》,周宪文等主编《台湾文献丛刊》第156种,台北:台湾银行经济出版社,1962年版,第71页。
    ① 施懿琳:《从沈光文到赖和—台湾古典文学的发展与特色》,高雄:春晖出版社,2000年版,第93页。
    ① 《钦定历代职官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02册,第178-190页。
    ① [清]张廷玉《明史》卷六十九《选举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86页。
    ①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20册,第241页。
    ②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20册,第241页。
    ③ 据《礼部志稿》卷二十三,洪武十八年令,会试下第举人愿回读书以俟后举者听。天顺八年令,教官由举人署职任满该升,年四十以下愿会试者听。弘治十二年令,署职教官照成化二十三年例,不拘年岁亦许会试。十九年令,教官由举人九年考满,不拘署职、实授及功绩有无,愿入试者听。
    ④ [清]郑兼才《六亭文集·杂著》卷四《时文稿自序》,清道光刊本。
    ⑤ 《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五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14册,第590页。
    ⑥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20册,第205页。
    ①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20册,第244页。
    ② 《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三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14册,第293页。
    ③ [清]宋际春《柘耕诗文集》卷九《教官论》,清钞本,第3-4页。
    ④ [清]素尔讷等纂、霍有明等校注:《钦定学政全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6-107页。
    ① [清]素尔讷等纂、霍有明等校注:《钦定学政全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105页。
    ② [清]素尔讷等纂、霍有明等校注:《钦定学政全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4页。
    ③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二十二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20册,第433页。
    ④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六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22册,第249页。
    ①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二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20册,第433页。
    ②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二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20册,第433页。
    ③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22册,第248页。
    ④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20册,第204页。
    ①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20册,第205页。
    ② 张学强:《为官与为师—明清地方儒学教师出路研究》,《西北师大学报》2006年第6期,第78-83页。
    ③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20册,第435页。
    ④ [元]陶宗仪:《说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76册,第623页。
    ① 《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一百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15册,第559页。
    ② [清]素尔讷等纂、霍有明等校注:《钦定学政全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4页。
    ③ 转引自陈宝良:《明代学官制度探析》,《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第3期,第106页。
    ① 无名氏:《安平县杂记》,《台湾文献丛刊》第52种,1959年版,第42-43页。
    ② 据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台湾文献丛刊》第74种,第335页)卷十一《学校》:“彰化县学田计田五十一甲六分二厘,每甲年征租粟六石,共粟三百九石七斗二升。照官庄折银每石折番银三钱六分,共银一百一十一两四钱九分九厘二毫。”照此计算则每石约0.36两,三百八十石可折银137两。
    ③ [清]谢金銮《续修台湾县志》卷二《政志·经费》,《台湾文献丛刊》第140种,1962年,第84页。
    ④ [清]吴德功《戴施两案纪略》附录《周莘仲广文遭难记》,《台湾文献丛刊》第47种。
    ① 无名氏:《安平县杂记》,《台湾文献丛刊》第52种,1959年版,第44页。
    ② 张仲礼:《中国的绅士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28页
    ① 张仲礼:《中国的绅士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31-235页。
    ① 张仲礼:《中国的绅士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84-285页。
    ② [清]素尔讷等纂、霍有明等校注:《钦定学政全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5页。
    ③ [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351页。
    ① 杨念群:《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增订本),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31页。
    ① [清]周钟瑄:《诸罗县志》卷八《风俗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41种,1962年版,第163页。
    ② 连横:《台湾通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02页。
    ① [清]周钟瑄:《诸罗县志》卷五《学校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41种,1962年版,第68-69页。
    ① [清]郑兼才:《六亭文集》卷首之《宜居集》自序,清道光台湾刊本。
    ① 关于他们的具体言论及对台湾儒学的影响,可参考陈昭瑛的《台湾儒学:起源、发展与转化》(华东师大出版社,2012年)及陈名实的《闽台儒学渊源》(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② 陈昭瑛:《台湾儒学:起源、发展与转化》,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
    ① [清]谢金銮:《续修台湾县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40种,1962年版,第520页。
    ① [清]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卷三,《台湾文献丛刊》第121种,1962年版,第187页。
    ② 《泉州府志选录》,《台湾文献丛刊》第233种,1967年,第152页。
    ③ [清]谢金銮:《续修台湾县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40种,1962年版,第186页。
    ④ [清]谢金銮:《续修台湾县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40种,1962年版,第186页。
    ⑤ 《泉州府志选录》,《台湾文献丛刊》第233种,1967年版,第168页。
    ① [清]周元文:《重修台湾府志》卷十,《台湾文献丛刊》第66种,1960年版,第360-362页。
    ② [清]王必昌:《重修台湾县志》卷五,《台湾文献丛刊》第113种,1961年版,第156页。
    ① [清]谢金銮:《续修台湾县志》卷三,《台湾文献丛刊》第140种,1962年版,第187页。
    ② [清]谢金銮:《续修台湾县志》卷三,《台湾文献丛刊》第140种,1962年版,第187页。
    ③ [清]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卷首,《台湾文献丛刊》第74种,1960年版,第17-18页。
    ④ [清]周钟瑄:《诸罗县志》卷八,《台湾文献丛刊》第141种,1962年版,146页。
    ① [清]王瑛曾:《重修凤山县志》卷六《学校》,《台湾文献丛刊》第146种,1962年版,第174页。
    ② [清]朱仕玠:《小琉球漫志》,《台湾文献丛刊》第3种,1957年版,第25-26页。
    ③ [清]吴玉麟:《素村小草》,清宣统三年补刊本。
    ④ [清]周玺:《彰化县志》卷四《学校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56种,1962年版,第113页。
    ⑤ [清]陈培桂:《淡水厅志》卷十一《风俗考》,《台湾文献丛刊》第172种,1963年版,第297页。
    ① [清]陈淑均:《噶玛兰厅志》卷四,《台湾文献丛刊》第160种,1963年版,第153页。
    ② [清]陈淑均:《噶玛兰厅志》卷五,《台湾文献丛刊》第160种,1963年版,第187页。
    ③ [清]陈淑均:《噶玛兰厅志》卷五,《台湾文献丛刊》第160种,1963年版,第188-189页。
    ④ [清]朱仕玠:《小琉球漫志》,《台湾文献丛刊》第3种,1957年版,第80页。
    ① 《泉州府志选录》,《台湾文献丛刊》第233种,1967年版,第169页。
    ② [清]周元文:《重修台湾府志》,《台湾文献丛刊》第66种,1960年版,第361页。
    ③ 李国祁:《清代台湾社会的转型》,台湾《中华学报》第5卷第3期,1978年,第149页。
    ① 蔡渊洯:《清代台湾的移垦社会》,载瞿海源等主编的《台湾社会与文化变迁》,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86年版,第45-46页。
    ② 李国祁:《清代台湾社会的转型》,台湾《中华学报》第5卷第3期,1978年,第138页。
    ① 许毓良:《清代台湾军事与社会》,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年版,第12-43页。
    ① 徐宗乾在其《斯未新斋杂著·壬癸后记》中说:“台地之隐患,在于流民有来无去。因设收养流丐局,随时配船以次回内,亦防患于未萌之一策也。仿江苏一文缘之法,官民并行之。”
    ② 陈孔立认为,第一种“起义”是最激烈的社会问题,而且其性质是反对清政府的,一般被称为“乱”或“叛逆”。但这是从清政府的立场来说的,如果从人民立场来看,则是反对专制统治的起义事件。本文同意这种看法。
    ③ 陈孔立:《清代台湾社会动乱原因与性质的分析》,《台湾研究集刊》1996年第4期,第46-59页。
    ④ 《福建通志台湾府》,《台湾文献丛刊》第84种,1960年版,第760页。
    ⑤ 《福建通志台湾府》,《台湾文献丛刊》第84种,1960年版,第728-729页。
    ① [清]柯辂:《淳庵诗文集》卷三,嘉庆刊本
    ② [清]陈庚焕:《谢退谷先生宦绩述》,见谢金銮《二勿斋文集》卷首,道光刊本。
    ③ 魏本唐(1791—1857年),字又瓶、富春,又字燮馨,侯官县人。嘉庆二十四年解元。道光十九年由永安县学训导调任台湾县学训导,道光二十三年,署台湾府学教授,道光二十七年,曾任《福建通志》副总校。著有《爱卓斋文集》、《夏小正校注》、《读经札记》、《东越沿革表》、《山川古迹订讹》、《海防洋予补》、《文信国御试策注》等,小说《花月痕》作者魏秀仁之父。
    ④ [清]魏秀仁:《皇清敕授文林郎晋封承德郎汀州府学教授又瓶府君行述》,见陈庆元编《魏秀仁杂著钞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232页。
    ① [清]吴德功:《戴施两案纪略》附录《周莘仲广文遭难记》,《台湾文献丛刊》第47种。
    ② 陈孔立:《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第314页。
    ③ [清]郑兼才:《六亭文集·愈瘩集》卷一《山海贼总论》,清道光台湾刊本。本节引用的郑兼才言论,皆出于此版本,不另注明。
    ① [清]郑兼才《六亭文集·愈瘖集》卷一《巡城纪事》
    ② 关于台湾军事和兵制的研究,可参看许雪姬的《清代台湾的绿营》,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许毓良的《清代台湾军事与社会》,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年。
    ③ [清]郑兼才《六亭文集·愈瘩集》卷一《上庆观察言南路缉捕事宜书》。
    ① [清]郑兼才《六亭文集·愈瘖集》卷一。
    ① [清]郑兼才《六亭文集·愈瘖集》卷一《上杨双梧太守书》。
    ② [清]郑兼才《六亭文集·愈瘖集》卷一《延平途次上张抚军书》。
    ③ [清]郑兼才《六亭文集·愈瘖集》卷一《延平途次上张抚军书》。
    ① 按:当时的制军是闽浙总督阿林保,他曾与杨廷理一起参与平乱。据《杨廷理年谱》,当时杨廷理被召回的原因是,他以前的下属告他向盐房库强索银两三万,并且招妓陪酒,因此他必须停职回福州接受调查。这件事最终被认为是诬告,但杨廷理却没有复职。嘉庆十四年台湾发生漳泉械斗及嘉庆十五年噶玛兰首次设官管理时,他均以候补知府的名义前去办理。
    ② [清]郑兼才《六亭文集·愈瘖集》卷一《上瑟庵先生书》。
    ③ [清]郑兼才《六亭文集·愈瘖集》卷三《复退谷》附姚莹评语。
    ④ [清]郑兼才:《六亭文集·愈瘖集》卷一《延平途次上张抚军书》。
    ① [清]谢章铤:《教谕刘君小传》,见陈庆元编《谢章铤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16页。
    ② [清]刘家谋:《观海集》卷四,咸丰八年刊本。
    ③ [清]陈庚焕:《谢退谷先生宦绩述》,见谢金銮《二勿斋文集》卷首,道光刊本。
    ④ [清]柯辂:《淳庵诗文集》卷三《永定逢饿记》,嘉庆刻本。
    ① [清]陈庚焕:《谢退谷先生宦绩述》,见谢金銮《二勿斋文集》卷首,道光刊本。
    ② [清]:郑兼才《六亭文集》卷首姚莹序言。
    ③ 道光二十二年,徐宗乾官漳州时,门人赠以《泉漳治法论》钞本,赞其为治漳之要。徐宗乾阅后,称此书“洞达治体”,并刊印若干分送给同僚(见徐宗乾《斯未信斋杂录》之《小浣霞池馆随笔》)。
    ① 连横:《台湾诗乘》卷三,见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五十一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8年版,第123页。
    ② 许毓良:《清代台湾的海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① [清]王松:《台阳诗话》上卷,《台湾文献丛刊》第34种,1959年版,第30页。
    ② [清]朱仕玠:《小琉球漫志》,《台湾文献丛刊》第3种,1957年版,第6页。
    ③ [清]朱仕玠:《小琉球漫志》,《台湾文献丛刊》第3种,1957年版,第12页。
    ④ [清]王必昌:《重修台湾县志》卷二,《台湾文献丛刊》第113种,1961年版,第58页。
    ① [清]郁永河:《裨海纪游》卷上,《台湾文献丛刊》第44种。
    ② 朱景英,字幼芝,一字梅冶,号研北,湖南武陵人。乾隆十五年解元,三十四年,由宁德知县擢台湾海防同知。三十九年,迁北路理番。
    ③ [清]朱景英:《海东札记》卷二,《台湾文献丛刊》第19种。
    ④ [清]林树梅:《啸云山人文钞》卷三,见陈支平等编:《台湾文献汇刊》第四辑,第1册,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页。
    ① [清]高拱乾:《台湾府志》卷七,《台湾文献丛刊》第65种,1950年版,第194-195页。
    ① [清]蔡廷兰:《海南杂著》,《台湾文献丛刊》第42种,1959年版,第2页。
    ② [清]郁永河:《裨海纪游》,《台湾文献丛刊》第44种,第8页。
    ③ 陈殡,字文焕,一字眉川,广东海康人。康熙三十八年,由进士授福建古田令。四十一年,调台湾。四十八年,提督四川学政。次年,闽抚张伯行疏请调台厦道,重莅台湾。五十三年,超擢偏沅巡抚。五十四年入觐,命移节福建。后以劳卒于官,谥“清端”。平日自奉俭朴,属纩时,一绨袍,覆以布衾而已。综计前后在台凡八年,称循吏,有《陈清端公文集》。
    ④ 丁宗洛:《陈清端公年谱》,《台湾文献丛刊》第207种,1964年版,第82页。
    ⑤ 丁宗洛:《陈清端公年谱》,《台湾文献丛刊》第207种,1964年版,第38页。
    ① [清]徐宗乾:《斯未信斋杂著·壬癸后记》,《台湾文献丛刊》第93种,1960年版,第72页。
    ② [清]翟灏:《台阳笔记》,《台湾文献丛刊》第20种,1958年版,第27页。
    ③ 许毓良:《清代台湾的海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56-177页。
    ④ [清]柯辂:《淳庵诗文集》卷八《家居》二首之一,嘉庆刊本。
    ⑤ [清]徐宗乾:《斯未信斋杂著·壬癸后记》,《台湾文献丛刊》第93种,1960年版,第71页。
    ① [清]谢章铤:《观海集序》,见刘家谋《芑川先生全集》之《观海集》卷首序言,咸丰八年刻本。
    ② [清]王松:《台阳诗话》上卷,《台湾文献丛刊》第34种,1959年版,第20页。
    ③ [清]陈盛韶著,刘卓英标点:《问俗录》,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第119页。
    ④ [清]六十七:《使署闲情》,《台湾文献丛刊》第122种,1961年版,第84页。
    ⑤ 朱仕玠(1712-?),字璧丰,号筠园,福建建宁县人。乾隆十八年拔贡,二十八年,由德化县教谕调任凤山县教谕。次年夏天因丁母忧回籍,后擢内黄县知县,未任职而卒。精通经史百家,以诗文见长,壮时曾游历中国北方各地,著有《筠园诗稿》、《小琉球漫志》等。
    ① [清]朱仕玠:《小琉球漫志》,《台湾文献丛刊》第3种,1957年版,第6-12页。
    ② [清]朱仕玠:《小琉球漫志》,《台湾文献丛刊》第3种,1957年版,第7-8页。
    ① [清]吴玉麟:《素村小草》卷二,清宣统三年吴弼昌补刊本。
    ① [清]魏秀仁:《陔南山诗话》卷二,陈庆元编《魏秀仁杂著钞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65页。按:据魏秀仁的记述,“子安一字怀璞,河内人,令台湾凤山时始开九曲塘”及“子安反对台湾总兵达洪阿筹资另练精兵六百人之事”(魏秀仁《陔南山诗话》卷二,见《魏秀仁杂著钞本》第65-67页),可以判定此处的“曹璟”应为“曹谨”之误。但曹谨在道光十七年(1938)至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一直在台湾凤山、淡水任职,故此处的龙溪县令应该不是曾在台湾兴修水利的曹谨,魏秀仁此处的记载恐有误。
    ② [清]宋际春:《柘耕诗文集》卷七《东渡吟草》,清钞本,第30页。
    ③ 施懿琳:《从沈光文到赖和—清领时期台湾文学的发展及特色》,高雄:春晖出版社,2000年,第65页。
    ① [清]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卷一,《台湾文献丛刊》第4种,1957年版,第14页。
    ② [清]朱仕玠:《小琉球漫志》卷三,《台湾文献丛刊》第3种,1957年版,第1页。
    ① [清]谢金銮:《二勿斋文集》卷四,《张若思八十寿序》,清道光刊本。
    ② [清]朱仕玠:《小琉球漫志》卷首序言,1957年版,《台湾文献丛刊》第3种。
    ③ [清]朱仕玠:《小琉球漫志》卷三,1957年版,《台湾文献丛刊》第3种,第26-27页。
    ① [清]周钟瑄:《诸罗县志》卷三,《台湾文献丛刊》第141种,1962年版,第47页。
    ② [清]余文仪:《续修台湾县志》卷三,《台湾文献丛刊》第121种,1962年版,第122页。
    ③ [清]陈盛韶著,刘卓英标点:《问俗录》,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第119页。
    ④ 柯辂的经历详见本论文下篇第七章,柯辂是入台学官中少见的贫困之人,其《淳庵诗文集》中的有关典衣、叹贫的诗篇屡屡可见。
    ⑤ [清]柯辂:《淳庵诗文集》卷十一《玉峰书院借庐》,嘉庆刻本。
    ① 蔡渊洯:《清代台湾的移垦社会》,见瞿海源等主编《台湾社会与文化变迁》,台北“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1986年版,第59页。
    ① 赖丽娟的《刘家谋社会写实诗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八章,详述了刘家谋《观海集》、《海音诗》在论事证史和采风上的贡献。论事证史的贡献包括:一、翔实引注,足资志乘:二、提谋献策,见微知着;三、关怀女性,讴歌节女。采风的贡献包括:一、采录语音,正其讹误:二、保存谣谚、累积经验;三、补罅历史,修志认知。具体见该书第364-394页。
    ① [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40页。
    ① 施懿琳等:《全台诗》(第2册),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2004年版,第367页。
    ② 《瀛涯晚唱》分上、下两卷,为朱仕玠《小琉球漫志》中卷四、卷五的内容。
    ① 陈孔立:《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第78-79页。
    ① [清]刘家谋:《观海集》卷三《纪事》,见《全台诗》第五册,第339页。
    ② [清]刘家谋:《观海集》卷二《大头家》,见《全台诗》第五册,第326页。
    ③ [清]刘家谋:《海音诗》,见《全台诗》第五册,第282页。
    ④ [清]刘家谋:《海音诗》,见《全台诗》第五册,第293页。
    ⑤ [清]刘家谋:《观海集》卷二《虎老爹》,见《全台诗》第五册,第325页。
    ① [清]刘家谋:《观海集》卷四《卖儿行》,见《全台诗》第五册,第340页。
    ② [清]刘家谋:《海音诗》,见《全台诗》第五册,第295页。
    ③ [清]陈文达:《凤山县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24种,1961年版,第80页。
    ④ [清]王必昌:《重修台湾县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13种,1961年版,第402页。
    ⑤ [清]谢金銮:《续修台湾县志》,《台湾文献丛刊》140种,1962年版,第51页。
    ① 以上内容见刘家谋《海音诗》自注,《全台诗》第5册,第284、292页。
    ① [清]朱仕玠:《小琉球漫志》卷七,《台湾文献丛刊》第3种,1957年版,第71页。
    ② [清]刘家谋:《海音诗》,见《全台诗》第五册,第289页。
    ① [清]王瑛曾:《重修凤山县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46种,1962年版,第334页。
    ② [清]王瑛曾:《重修凤山县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46种,1962年版,第335页。
    ③ [清]王瑛曾:《重修凤山县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46种,1962年版,第335页。
    ① 连横:《台湾通史》卷三十,北京:商务印书社,2010年版,第580页。
    ② [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37页。
    ③ [清]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卷六,《台湾文献丛刊》第74种,1961年版,第102页。
    ① [清]蒋毓英:《台湾府志》,陈碧笙校注本,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5页。
    ② [清]六十七:《使署闲情》,《台湾文献丛刊》第122种,1961年版,第92页。
    ③ [清]崑冈等修、刘启端等纂:《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四百三,《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
    ① 本节所引的《郑氏节烈诗》,均见于周元文所纂《重修台湾府志》卷八,《台湾文献丛刊》第66种,1950年版,第272-275页。
    ② 陈名实:《闽台儒学源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65页。
    ③ 连横:《台湾通史》卷二十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435页。
    ① [清]高拱乾:《台湾府志》卷十,《台湾文献丛刊》第65种,1960年版,第254-256页。
    ② [清]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卷三,《台湾文献丛刊》第4种,1957年版,第74页。
    ① [清]六十七:《使署闲情》卷四,《台湾文献丛刊》第122种,1961年版,第118页。
    ② 江宝钗:《台湾古典诗面面观》,台北:巨流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页。
    ① [清]朱仕玠:《小琉球漫志》,《台湾文献丛刊》第3种,1957年版,第22-23页。
    ② [清]吴玉麟:《素村小草》卷九《五妃墓》,清宣统三年吴弼昌补刊本。
    ① [北周]庾信著、[清]倪瑶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4页。
    ② 连横:《台湾通史》卷二十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448页。
    ③ 《全台诗》第三册,第114页。
    ④ 《全台诗》第五册,第18页。
    ⑤ [清]许南英:《窥园留草》卷一,《台湾文献丛刊》第147种,1962年版,第13页。
    ① 连横:《台湾通史》卷二《建国纪》,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47-48页。
    ② 曾玉惠:《清代台湾贞孝节烈诗歌政治意识分析》,《台湾昆山科技大学人文暨社会科学学报》创刊号2009年6月,第189-234页。
    ① [清]俞琰:《咏物诗选》,成都:成都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页。
    ② 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246页。
    ③ 许伯卿:《咏物词的界定及宋代咏物词的渊源》,《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60-64页。
    ① [清]陈文达:《凤山县志》卷一,《台湾文献丛刊》第124种,1961年版,第6页。
    ① [清]翟灏:《台阳笔记》,《台湾文献丛刊》第20种,1958年版,第37页。
    ② [清]朱仕玠:《小琉球漫志》,《台湾文献丛刊》第3种,1957年版,第66-67页。
    ③ [清]王瑛曾:《重修凤山县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46种,1962年,第336页。
    ② 《素村小草》卷十。
    ③ 《素村小草》卷首自序。
    ④ 《素村小草》卷首弼昌附记。
    ⑤ 《素村小草》卷一《和欧玉千原韵》。
    ⑥ 《素村小草》卷一。
    ① 吴玉麟:《呈黄莘田先生》,见《全台诗》第三册,第76页。
    ② 李厚基等修,沈瑜庆、陈衍等纂:(民国)《福建通志·艺文志·别集》,民国27年(1838)刻本。
    ③ 《素村小草》卷十。
    ① 《素村小草》卷十《酬林云水先生》后所附林赠原作。
    ② 《素村小草》卷十《二十五度好春光》。
    ③ 《素村小草》卷七《公车杂咏一百首》。按:本节以下引用各首均标明它们在《公车杂咏一百首》之内的次序,不另出注。
    ① 《素村小草》卷首自序。
    ② 《素村小草》卷九《渡黄河》。
    ③ 《素村小草》卷九。
    ④ 《素村小草》卷十一
    ⑤ 《素村小草》卷九。
    ⑥ [汉]班固:《汉书》卷七十六《赵尹韩张两王传第四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238页。
    ① 《素村小草》卷十一。
    ② 《素村小草》卷十一。
    ③ 《素村小草》卷首自序。
    ④ 《素村小草》卷八。
    ① 《素村小草》卷三。
    ② 《素村小草》卷首自序。
    ③ 《素村小草》卷四《寄厦门诸友》。
    ④ 《素村小草》卷八。
    ⑤ 《素村小草》卷四《寄厦门诸友》。
    ⑥ 《素村小草》卷九。
    ⑦ 《素村小草》卷九《山村留饮》。
    ① 《素村小草》卷九《秋晚郊行》。
    ② 《素村小草》卷九《秋兴》。
    ③ 《素村小草》卷九。
    ④ 《素村小草》卷四。
    ⑤ 《素村小草》卷九《重阳风雨累日因忆潘颁老风雨近重阳之句被催租人败兴未续因成七律五首》。
    ⑥ 《素村小草》卷九。
    ⑦ 《素村小草》卷九。
    ⑧ 《素村小草》卷九。
    ① 《素村小草》卷四《莲花谭成有序》。
    ② 黄典权:《台湾南部碑文集成二》,《台湾文献丛刊》第218种。
    ③ 《素村小草》卷九《凤山秩满士民谋留任不遂归日送者相属于道感其意留别》。
    ④ 《素村小草》卷九《在郡三月登舟日合郡送者又以百计口占留别》。
    ⑤ 《素村小草》卷十二《抵家》。
    ① 《素村小草》卷首弼昌附记。
    ② [清]郑兼才《六亭文集》卷首之《愈瘖集》自序,清道光台湾刊本。
    ③ 《素村小草》卷十二《哭娇女河州附录郑云轩孝女吴徽音小传》。
    ④ 《素村小草》卷九。
    ⑤ 《素村小草》卷九。
    ⑥ 《素村小草》卷十二。
    ① 《素村小草》卷十二。
    ② 《哭亡儿桂森十六首》第二首后自注:“五儿在镕于癸亥年先天,先室杨孺人于乙丑年弃世。”
    ③ 《素村小草》卷九《哭先室杨孺人二十首》之第十五首。
    ① [清]刘家谋:《观海集》卷四《奉陈星周(震耀)丈》,《全台诗》第五册,第346页。
    ② 连横:《台湾通志》,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638页。
    ① 《二勿斋文集》卷三《官志斋文钞序》。
    ② [清]陈庚焕:《惕园全集·约语追记》,清咸丰元年刻本。
    ③ 《二勿斋文集》卷二《复郑六亭书》。
    ① 《二勿斋文集》卷三《宾社会文序》。
    ② 《二勿斋文集》卷二《复郑六亭书》。
    ③ 《二勿斋文集》卷三《宾社会文序》。
    ④ [清]谢金銮:《教谕语》卷二《立身行己》,北京同治八年刊本,第11页。
    ⑤ [清]谢金銮:《教谕语》卷二《立身行己》,北京同治八年刊本,第15页。
    ① [清]陈寿祺:《敕授文林郎安溪县学教谕谢君金銮墓志铭》,钱仪吉《碑传集》卷一百二十,光绪十九年江苏书局刊本。
    ② [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6页。
    ③ [清]郑兼才:《六亭文选》卷三《复谢退谷博士》,清道光台湾刊本。
    ① 《二勿斋文集》卷二《再复郑六亭书》。
    ②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商务印书社,2011年版,第91页。
    ③ 《二勿斋文集》卷二《再复郑六亭书》。
    ① [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46页。
    ② [清]郑兼才:《六亭文选》卷三《复谢退谷博士》,清道光台湾刊本。
    ③ [清]谢金銮:《教谕语》,北京同治八年刊本。
    ① [清]谢金銮:《教谕语》卷一《读书作文》,北京同治八年刊本,第3页。
    ② [清]谢金銮:《教谕语》卷一《读书作文》,北京同治八年刊本,第4页。
    ③ 李帆:《清代理学史·中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97页。
    ④ 《二勿斋文集》卷首《谢退谷先生宦绩述》。
    ① 《二勿斋文集》卷二《上恩学宪书》。
    ② [清]谢金銮:《泉漳治法论》,道光三年刻本。
    ① [清]宋际春:《柘耕诗文集》卷十《谢退谷泉漳治法论跋》,清钞本。
    ② [清]谢金銮:《蛤仔难纪略》,道光十四年刻本。
    ① 《二勿斋文集》卷三《噶玛兰纪略后序》
    ② [清]谢章铤:《赌棋山庄文续集》,见陈庆元编《谢章铤集》,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95页。
    ① [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五《汪文端公》,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71页。
    ② [清]郑兼才:《六亭文集》卷首之《宜居集》自序,清道光台湾刊本。按:为简洁起见,下文引自此版本的郑兼才文章,均只注明卷数。
    ③ 《六亭文集》卷首之《愈瘩集》自序。
    ① 《六亭文集·宜居集》卷一《续建安溪县崇圣殿名宦乡贤诸祠劝捐序》。
    ② 《六亭文集·宜居集》卷一《申报续建安溪县崇圣殿名宦乡贤诸祠文》。
    ③ 《六亭文集·宜居集》卷一《厘正安溪县诸祠劝祀典并请补祀申文》。
    ④ 《六亭文集·宜居集》卷一《台邑观风告示》。
    ① [清]陈寿祺:《台湾县学教谕推升泉州府学教授郑君兼才墓志铭》,见钱仪吉《碑传集》卷一百二十,光绪十九年江苏书局刻本。
    ① [清]吕坤著、王国轩等整理:《吕坤全集·呻吟语》,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605页。
    ② 《六亭文集·愈瘖集》卷三《寄家朗山芸舫兄弟》。
    ③ 《六亭文集·愈瘩集》卷二《上莫宝斋师一》。
    ④ 《六亭文集·愈瘩集》卷三《上莫宝斋师二》。
    ⑤ 《六亭文集·愈瘩集》卷二《上汪瑟斋先生书》。
    ① 《六亭文集·愈瘖集》卷二《上汪瑟斋先生》。
    ② [清]陈寿祺:《台湾县学教谕推升泉州府学教授郑君兼才墓志铭》,见钱仪吉《碑传集》卷一百二十,光绪十九年江苏书局刻本。
    ① 《六亭文集·宜居集》卷一《辞新擢长宁令请仍改教职呈》。
    ② 《六亭文集·愈瘩集》卷二《上莫宝斋师一》。
    ③ 《六亭文集·愈瘖集》卷三《与王空同》。
    ④ [清]谢金銮:《教谕语》卷二《立身行己》,北京同治八年刊本,第16页。
    ① 《六亭文集·愈瘖集》卷三《复退谷博士》。
    ② 《六亭文集·愈瘖集》卷三《复退谷博士》。
    ③ 《六亭文集·愈瘖集》卷二《上瑟庵先生书三》。
    ④ 转引自汪毅夫:《闽台区域社会研究》,厦门:鹭江出版社,2004年版,第361页。
    ⑤ 《六亭文集·愈瘖集》卷三《与李仙根》。
    ① 《六亭文集·愈瘖集》卷三《寄家朗山芸舫兄弟》。
    ② [清]谢金銮:《教谕语》卷二《立身行己》,北京同治八年刊本。
    ① [清]谢金銮:《二勿斋文集》卷五《许逮孜钞》,清道光刊本。
    ① [清]柯辂:《淳庵诗文集》卷三《永定训导斋记》,清嘉庆刻本。
    ② 《淳庵诗文集》卷首叶观海序,嘉庆刻本
    ① 《淳庵诗文集》卷三《永定逢饥记》,嘉庆刻本。
    ① 《淳庵诗文集》卷八《安仁宦游草》,道光稿本。
    ② 《淳庵诗文集》卷八《安仁宦游草》,道光稿本。
    ③ 《淳庵诗文集》卷八《安仁宦游草》,道光稿本。
    ④ 《淳庵诗文集》卷八《安仁宦游草》,道光稿本。
    ① 《淳庵诗文集》卷八《安仁宦游草》,道光稿本。
    ② 《淳庵诗文集》卷十七,道光稿本。
    ③ 《淳庵诗文集》卷首《叶观海序》,嘉庆刻本。
    ④ [清]陈寿祺等:《重纂福建通志》卷七十二,同治刊本,影印第1508页。
    ① [清]陈寿祺等:《重纂福建通志》卷七十二,同治刊本,影印第1508页。
    ① 《淳庵诗文集》卷一,嘉庆刻本。
    ② 《淳庵诗文集》卷一,嘉庆刻本。
    ③ 《淳庵诗文集》卷一,嘉庆刻本。
    ① 《淳庵诗文集》卷廿五,道光稿本。
    ② 《淳庵诗文集》卷十六,道光稿本。
    ① 《淳庵诗文集》卷三十,道光稿本。
    ② 《淳庵诗文集》稿本,卷三十。
    ① [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704页。
    ② 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编:《福建地方文献及闽人著述综录》,1985年内刊,第122页。
    ③ 《淳庵诗文集》卷十六,道光稿本。
    ④ 《淳庵诗文集》卷十六,道光稿本。
    ⑤ 《淳庵诗文集》卷十六,道光稿本。
    ① 《淳庵诗文集》不记卷数之《里居养疴草》,道光稿本。
    ② 《淳庵诗文集》不记卷数之《里居养疴草》,道光稿本。
    ③ 《淳庵诗文集》卷首郑兼才序,嘉庆刻本。
    ① 《淳庵诗文集》卷首叶观海序,嘉庆刻本。
    ② 《淳庵诗文集》卷十六,道光稿本。
    ① 《淳庵诗文集》卷三《祖慎升公家传》,嘉庆刻本。
    ② 《淳庵诗文集》卷三《嗣高祖缓公公家传》,嘉庆刻本。
    ③ 《淳庵诗文集》卷三《先大夫箨亭公家传》,嘉庆刻本。
    ④ 《淳庵诗文集》卷三《先考行略》,嘉庆刻本。
    ⑤ 《淳庵诗文集》卷十《丹诏宦游草》,嘉庆刻本。
    ⑥ 《淳庵诗文集》卷三《先考行略》,嘉庆刻本。
    ① 《淳庵诗文集》卷三《先考行略》,嘉庆刻本。
    ② 《淳庵诗文集》卷七《家居草》,嘉庆刻本。
    ③ 《淳庵诗文集》卷八《家居草》,嘉庆刻本。
    ④ 《淳庵诗文集》卷八《家居草》,嘉庆刻本。
    ⑤ 《淳庵诗文集》卷九《晏湖宦游草》,嘉庆刻本。
    ⑥ 《淳庵诗文集》卷九《晏湖宦游草》,嘉庆刻本。
    ① 《淳庵诗文集》卷九《丹诏宦游草》,嘉庆刻本。
    ② 《淳庵诗文集》卷八《家居草》,嘉庆刻本。
    ③ 《淳庵诗文集》卷十二《樵川宦游草》,嘉庆刻本。
    ④ 《淳庵诗文集》卷八《安仁宦游草》之《冬日典衣》,道光稿本。
    ⑤ 《淳庵诗文集》卷八《安仁宦游草》之《卒岁二首》,道光稿本。
    ⑥ 《淳庵诗文集》卷十五《归田草》,道光稿本。
    ⑦ 《淳庵诗文集》卷十七,道光稿本。
    ① 《淳庵诗文集》卷首郑兼才序,道光稿本。
    ② 《淳庵诗文集》卷九《晏湖宦游草》,嘉庆刻本。
    ③ 《淳庵诗文集》卷八《安仁宦游草》,道光稿本。
    ④ 《淳庵诗文集》卷十七,道光稿本。
    ⑤ 《淳庵诗文集》卷十六,道光稿本。
    ⑥ 《淳庵诗文集》卷八《家居草》,嘉庆刻本。
    ⑦ 《淳庵诗文集》卷八《安仁宦游草》,道光稿本。
    ① 《淳庵诗文集》卷八《安仁宦游草》,道光稿本。
    ② 《淳庵诗文集》卷十五《归田草》,道光稿本。
    ③ 《淳庵诗文集》卷十五《归田草》,道光稿本。
    ④ 《淳庵诗文集》不记卷数之《里居养疴草》,道光稿本。
    ⑤ 《淳庵诗文集》卷八《安仁宦游草》,道光稿本。
    ⑥ 《淳庵诗文集》卷八《安仁宦游草》,道光稿本。
    ⑦ 《淳庵诗文集》卷八《安仁宦游草》,道光稿本。
    ⑧ 《淳庵诗文集》卷八《安仁宦游草》,道光稿本。
    ⑨ 《淳庵诗文集》卷十五《归田草》,道光稿本。
    ① 《淳庵诗文集》卷十五《归田草》,道光稿本。
    ② 《淳庵诗文集》卷八《家居草》,嘉庆刻本。
    ③ 《淳庵诗文集》卷八《家居草》,嘉庆刻本。
    ④ 《淳庵诗文集》卷八《家居草》,嘉庆刻本。
    ⑤ 《淳庵诗文集》卷十二《樵川宦游草》,嘉庆刻本。
    ⑥ 《淳庵诗文集》卷八《安仁宦游草》,道光稿本。
    ⑦ 《淳庵诗文集》卷十七,道光稿本。
    ① 《淳庵诗文集》卷三十,道光稿本。
    ② 《淳庵诗文集》卷十二《樵川宦游草》,嘉庆刻本。
    ③ 《淳庵诗文集》卷十五《归田草》,道光稿本。
    ④ 《淳庵诗文集》卷十五《归田草》,道光稿本。
    ⑤ 《淳庵诗文集》卷十七,道光稿本。
    ⑥ 《淳庵诗文集》不记卷数之《里居养疴草》,道光稿本。
    ① 《淳庵诗文集》卷首吴清夫序,道光稿本。
    ① 《柘耕诗文集》卷一《桐凤草》。
    ② 《柘耕诗文集》卷一《桐凤草》。
    ③ 《柘耕诗文集》卷一《丁酉计车告行因病旋止今兹又不备于膏秣岂黄金台无再见时耶聊作以自广》。
    ④ 《柘耕诗文集》卷三《欹湖续草》。
    ⑤ 《柘耕诗文集》卷三《欹湖续草》。
    ⑥ 《柘耕诗文集》卷三《欹湖三草》。
    ⑦ 《柘耕诗文集》卷四《绿天诗草》。
    ⑧ 《柘耕诗文集》卷四《绿天诗草》。
    ① 《柘耕诗文集》卷五《初仕草》。
    ② 《柘耕诗文集》卷七《澄虑堂草稿》。
    ③ 《柘耕诗文集》卷五《初仕草》。
    ④ 《柘耕诗文集》卷五《初仕草》。
    ⑤ 《柘耕诗文集》卷七《澄虑堂草稿》。
    ⑥ 《柘耕诗文集》卷七《澄虑堂草稿》。
    ⑦ 《柘耕诗文集》卷七《澄虑堂草稿》。
    ⑧ 《柘耕诗文集》卷一《桐凤草》。
    ① 《柘耕诗文集》卷一《桐凤草》。
    ② 《柘耕诗文集》卷二《仙籁馆草》。
    ① 《柘耕诗文集》卷二《仙籁馆草》。
    ② 《柘耕诗文集》卷二《尺蠖园草》。
    ③ 《柘耕诗文集》卷九《瑶荔山房集》。
    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史料(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56页。
    ② 《柘耕诗文集》卷一《桐凤草》。
    ① 《柘耕诗文集》卷二《尺蠖园草》。
    ② 《柘耕诗文集》卷二《尺蠖园草》。
    ① [清]骆秉章:《骆文忠公自订年谱》,清光绪二十一年刻本。
    ① 《柘耕诗文集》卷三《欹湖三草》。
    ② [清]张集馨:《道咸宦海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75页。
    ③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修订译本),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48页。
    ① [清]张集馨:《道咸宦海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75-276页。
    ② 《柘耕诗文集》卷三《欹湖馆草》。
    ③ [清]宋际春:《绿天偶记》,朱维斡莆田借钞本。
    ① 《柘耕诗文集》卷三《欹湖续草》。
    ② 《柘耕诗文集》卷三《欹湖续草》。
    ① [清]宋际春:《绿天偶记》,朱维斡莆田借钞本。
    ② 《柘耕诗文集》卷四《味蓼诗存》,第。
    ③ [清]宋际春:《绿天偶记》,朱维斡莆田借钞本。
    ① [清]宋际春:《绿天偶记》,朱维斡莆田借钞本。
    ② [清]宋际春:《绿天偶记》,朱维斡莆田借钞本。
    ③ [清]张集馨:《道咸宦海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79-280页。
    ① 《柘耕诗文集》卷五《骈兰堂草》。
    ② [清]宋际春:《绿天偶记》,朱维斡莆田借钞本。
    ① 《柘耕诗文集》卷九《瑶荔山房集》。
    ① 《柘耕诗文集》卷九《瑶荔山房集》。
    ① 郑兼才的年谱,可参看郑喜夫《郑六亭先生年谱初稿》,载《台湾风物》第26卷第3期,1976年9月。
    1.朱仕玠:《碧峰诗集六种》二十三卷,清乾隆间刊本,藏福建省图书馆。
    2.朱仕玠:《小琉球漫志》,《台湾文献丛刊》第3种。
    3.柯辂:《淳庵诗文集》十二卷,清嘉庆刻本,藏福建省图书馆。
    4.柯辂:《淳庵诗文集》稿本,清道光稿本,藏厦门大学图书馆。
    5.吴玉麟:《素村小草》十二卷,清宣统三年补刊本,藏福建师大图书馆。
    6.谢金銮:《二勿斋文集》六卷,清道光十六年刊本,藏福建师大图书馆。
    7.谢金銮:《泉漳治法论》,清道光三年刊本,藏福建省图书馆。
    8.谢金銮:《蛤仔难纪略》一卷,清道光十四年刊本。
    9.谢金銮:《教谕语》,北京同治八年刊本,藏福建省图书馆。
    10.郑兼才:《六亭文集》十二卷,嘉庆二十四年刻本,藏福建师大图书馆。
    11.郑兼才:《六亭文选》,《台湾文献丛刊》第143种。
    12.宋际春:《宋柘耕诗文集》十卷,清钞本,藏福建师大图书馆。
    13.宋际春:《绿天偶记》,朱维干借抄莆田藏本,藏福建师大图书馆。
    14.刘家谋:《芑川先生合集》,清刊本,藏福建省图书馆。
    15.徐一鹗:《宛羽堂诗钞》,清光绪二年刊本,藏福建省图书馆。
    16.刘文芝:《刘秀峰遗集》,清钞本,藏福建师大图书馆。
    17.周长庚:《周教谕遗诗》一卷,清光绪二十一年铅印本,藏福建师大图书馆。
    1.陈衍、沈瑜庆:《(民国)福建通志》,1938年刻本。
    2.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台湾文献丛刊》第4种。
    3.朱景英:《海东札记》,《台湾文献丛刊》第19种。
    4.翟灏:《台阳笔记》,《台湾文献丛刊》第20种。
    5.刘家谋等:《台湾杂咏合刻》,《台湾文献丛刊》第28种。
    6.蔡廷兰:《海南杂著》,《台湾文献丛刊》第42种。
    7.吴德功:《戴施两案纪略》,《台湾文献丛刊》第47种。
    8.《安平县杂记》,《台湾文献丛刊》第52种。
    9.《台湾教育碑记》,《台湾文献丛刊》第54种。
    10.连横:《台湾诗乘》,《台湾文献丛刊》第64种。。
    11.高拱乾:《台湾府志》,《台湾文献丛刊》第65种。
    12.周元文:《重修台湾府志》,《台湾文献丛刊》第66种。
    13.卢嘉德:《凤山县采访册》,《台湾文献丛刊》第73种。
    14.刘良璧:《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台湾文献丛刊》第74种。
    15.《福建通志台湾府》,《台湾文献丛刊》第84种。
    16.徐宗乾:《斯未信斋杂录》,《台湾文献丛刊》第93种。
    17.陈文达:《台湾县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03种。
    18.王必昌:《重修台湾县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13种。
    19.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21种。
    20.六十七:《使署闲情》,《台湾文献丛刊》第122种。
    21.董天工:《台海见闻录》,《台湾文献丛刊》第129种。
    22.谢金銮、郑兼才:《重修台湾县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40种。
    23.周钟瑄、陈梦林:《诸罗县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41种。
    24.王瑛曾:《重修凤山县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46种。
    25.周玺:《彰化县志》,《台湾文献丛刊》第156种。
    26.《清史稿台湾资料集辑》,《台湾文献丛刊》第243种。
    27.《清史列传选》,《台湾文献丛刊》第274种。
    28.庄金德:《清代台湾教育史料汇编》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73年版。
    29.赵尔巽:《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30.朱保炯等:《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全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31.杨熙:《清代台湾:政策与社会变迁》,台北:天工书局,1983年版。
    32.蔡敦祺:《台湾风物志》,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3.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地方文及闽人著述综录》(内刊),1985版。
    34.方品光:《福建省96种地方志传记(含艺文志)索引》,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35.伊能嘉矩著,江庆林、刘宁颜等译《台湾文化志》,台中: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85年版。
    36.朱维斡《福建史稿》,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37.萧一山:《清代通史》,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38.王戎笙:《台湾清史研究文摘》,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9.尹章义:《台湾开发史研究》,台北:联经出版社,1989年版。
    40.陈碧笙:《台湾地方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41.吴智和《明代儒学教官》,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版。
    42.林仁川:《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上海:文汇出版社,1991年版。
    43.刘登翰:《台湾文学史》,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44.许雪姬:《北京的辫子—清代台湾的官僚体系》,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第(54),1993年版。
    45.张本政:《(清实录>台湾史料专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6.刘宁颜:《重修台湾省通志》,台中: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3年版
    47.吕良弼汪毅夫:《台湾文化概观》,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48.汪毅夫:《台湾社会与文化》,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49.徐晓望:《福建思想文化史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0.蓝鼎元著、蒋炳钊、王钿点校:《鹿州全集》,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
    51.陈庆元:《福建文学发展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2.翁圣峰:《清代台湾竹枝词之研究》,北京:文译出版社,1996年版。
    53.廖一瑾:《台湾诗歌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版。
    54.江宝钗:《台湾古典诗面面观》,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9年版。
    55.《中国地方志集成》之《福建府县志辑》(全四十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56.施懿琳:《从沈光文到赖和》,高雄:春晖出版社,2000年版。
    57.魏秀仁著、陈庆元编:《魏秀仁杂著钞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58.刘登翰:《中华文化与闽台社会—闽台文化关系论纲》,福州:福建人民社,2002年版
    59.刘丽卿《清代台湾八景与八景诗》,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版。
    60.陈孔立:《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
    61.陈庆元:《文学:地域的关照》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62.陈贻庭、张宁、陈庆元:《台湾才子》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
    63.朱双一:《闽台文学的文化亲缘》,福州:福建人民出版,2003年版。
    64.黄新宪:《闽台教育的交融与发展》,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5.许毓良:《清代台湾的海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66.汪毅夫:《闽台区域社会研究》厦门:鹭江出版社,2004年版。
    67.施懿琳等:《全台诗》(第1-5册),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4年版。
    68.朱双一:《台湾文学思潮与渊源》,台北:台湾海峡学术出版社,2005年版。
    69.陈支平等:《台湾文献汇刊》(第四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版。
    70.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的再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
    71.陈贻庭:《台湾古诗注》,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
    72.尹全海:《清代渡海巡台制度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
    73.朱水涌:《闽南文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4.施懿琳、廖美玉:《台湾古典文学大事年表》,台北:里仁书局,2008年版。
    75.张仲礼:《中国的绅士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6.许毓良:《清代台湾军事与社会》,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年版。
    77.陈捷先:《清代台湾》,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年版。
    78.谢章铤著、陈庆元编:《谢章铤集》,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
    79.尹德翔:《东海西海之间—晚清使西日记中的文化考察、认证与选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0.连横:《台湾通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81.高令印:《朱子学通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2.赖丽娟:《刘家谋及其写实诗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83.戚嘉林:《台湾史》,海南:海南出版社,2011年版。
    84.陈昭瑛:《台湾儒学:起源、发展与转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施懿琳:《台湾古典文学研究现况—以出版专著为对象》,《台湾文学学报》,2000年第6期。
    2.黄美娥:《中国大陆有关台湾古典文学的研究概况》,《台湾文学学报》2000年第6期。
    3.汪毅夫:《从“福建台湾府”到“福建台湾省”——台湾建省初期闽、台关系的一个侧面》,《福建论坛》,2000年第1期。
    4.汪毅夫:《闽台文化史札记》,《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5.施懿琳《台湾古典文学的搜集、整理与研究》,《文学台湾》,2001年第40期
    6.汪毅夫:《从刘家谋诗看道咸年间台湾社会之状况——记刘家谋及其<观海集)和(海音诗>》,《台湾研究集刊》,2002年第4期。
    7.施懿琳:《<台湾府志>(艺文志)看清领时期台湾散文正典的生成》,《台湾文学学报,》2003年第8期。
    8.汪毅夫:《地域历史人群研究:台湾进士》,《东南学术》,2003第3期。
    9.黄美娥:《台湾古典文学史概说(1651-1945)》,《台北文献》,2005第151期。
    10.许俊雅:《回顾与前瞻—近二十年来台湾古典文学研究述评》,《汉学研究通讯》,2006年总第100期。
    11.杨齐福:《试论清代台湾举人之诗歌》,《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1.周满枝:《清代台湾流寓诗人及其诗之研究》,政治大学硕士论文,1981年。
    2.林淑慧:《黄叔璥及其台海使槎录研究》,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89年。
    3.黄美娥:《清代台湾竹堑地区传统文学研究》,辅仁大学中研所博士论文,1999年。
    4.吴毓琪:《康熙时期台湾宦游诗之研究》,成功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5.吴青霞:《台湾三大民变书写研究—以古典诗文为主》,成功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6.陈茗:《林树梅生平及其艺文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