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民生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陈云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历经民族危亡,深知民众疾苦,无论是在紧张残酷的革命斗争年代,还是在艰难探索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始终关注如何改善民生的问题,可谓一生历尽肝胆,心系民生,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改善民生的思想,对我们今天探索和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今天研究陈云的民生思想,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试图从分析陈云民生思想的形成条件入手,通过对其思想内容及其思想形成的方法论的论述,最后揭示陈云民生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陈云民生思想的形成条件。从客观上说,中国是一个有着民本传统、民生思想比较丰富和悠久的国家,为陈云民生思想形成提供了思想资源。从主观上讲,一方面,陈云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深受历史上民生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陈云踏上社会后工作、革命和建设实践活动,成为了他了解民生、形成民生思想的重要因素。
     第二部分论述陈云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陈云的民生思想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多方面。一是把民生问题放到政治高度来认识,提出民生问题就是政治问题。二是把实现人民利益作为目标,提出建设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三是提出通过多种途径致力于经济发展,来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
     第三部分分析陈云民生思想的哲学基础。分析陈云的民生思想可以看出:坚持“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是其重要的方法论;始终坚持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的“只唯实”的认识论,是其形成的思想基础;全面的、辩证的考虑各种相关因素,是其思想形成的基本方法。
     第四部分论述陈云民生思想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就理论价值来说,陈云的民生思想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更是党的人民利益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充分体现了党的宗旨;就现实意义而言,陈云的民生思想对解决目前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民生问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都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Chen Yun as an important member of the first-and second-generation collective leadership i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hrough national peril, knew the sufferings of people, whether it is cruel in a tense era of revolutionary struggle, or to explore the difficult period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has always been concerned about how to improve the people' s everyday life, leaving a large number of valuable ideas to improve the livelihood of our people's livelihood today to explore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thinking provides a valuable resource. Today, Chen' s study of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thinking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has an important inspiration and guidance.
     In this paper, it takes analysi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history and logic of unity, a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ethods, trying to analyze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ditions of livelihood of Chen Yun , start thinking through the content of their thinking and ideas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methodology, and finally revealed the theoretical value of people's livelihood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described the form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conditions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Objectively speaking,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people of the tradition of thinking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the long history of rich countries,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thinking for Chen Yun ideological resources formation. From a subjective perspective, on the one hand, Chen Yun, a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t an early age by thinking of the history of the impact of people's livelihood; On the other hand, Chen Yun set foot on the work of the society, the practice of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his understanding of people' s livelihood, the formation of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formed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inking.
     The second part of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on the main elements of thinking. Chen Yun thought the people' s livelihood is extremely rich in various facets. First, the realization of the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as a target, the building of the socialist economy in favor of the people. Second, people's livelihood on the height of political awareness, the people's livelihood is a political issue. Third, through a variety of ways to make economic development efforts to improve and enhance people' s lives.
     Analysis of the third part of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Chen Yun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thinking. Analysis of Chen Yun's thinking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can be seen: the "people-oriented"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an important methodology; always adhere to all of China' s national conditions, "but it is only" a theory of knowledge, is the ideological basis for its formation; comprehensive dialectical consideration all relevant factors, is thought to form the basic method.
     The fourth part of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on the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n the theoretical value for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thinking of Chen embodies the fine traditions of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the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the party' s ideological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fully reflect the purpose of the party; on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thinking of Chen Yun on the solution to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some people' s livelihood,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the realization of the value of the common goal of a socialist well-off have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and reference guide.
引文
[1]《孙中山全集》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5页。
    [2]《左传》(春秋经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86页。
    [3]《尚书·五子之歌》,《尚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08页。
    [4]《礼记》(下),岳麓书社出版社2001年版,第745页。
    [5]《孟子·尽心下》,《四书集注》岳麓出版社1985年版,第464页。
    [6]《荀子·大略》,《荀子》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59页。
    [7]《荀子·王制》,《荀子》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4页。
    [8]《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6页。
    [1]曹应旺《开国财头陈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1]曹应旺《开国财头陈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2]曹应旺《开国财头陈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20页。
    [1]《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306、280页。
    [2]《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4页。
    [3]《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1]《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7页。
    [2]《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页。
    [3]《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5页。
    [4]《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4页。
    [5]《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6页。
    [6]《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7页。
    [1]《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6页。
    [2]《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4页。
    [3]《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3页。
    [4]《陈云同志文稿选编》(1956—1962),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4页。
    [5]《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9-210页。
    [6]《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0页。
    [1]《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6页。
    [2]《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0页。
    [3]《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6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5]《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73页。
    [6]《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9页。
    [1]《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
    [2]《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9页。
    [3]《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8页。
    [4]《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6页。
    [5]《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6页。
    [6]《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384页。
    [7]《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8页。
    [8]《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5-256页。
    [9]《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1页。
    [10]《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页。
    [1]《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页。
    [2]《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3]《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
    [4]《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5]《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页。
    [6]《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2页。
    [1]《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8页。
    [2]《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页。
    [3]《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3页。
    [4]《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9页。
    [5]《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1页。
    [6]《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1-172页。
    [7]《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6页。
    [8]《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0页。
    [9]《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0页。
    [1]《陈云年谱》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91页。
    [2]《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0页。
    [3]《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6页。
    [4]《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页。
    [1]《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1页。
    [2]《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1页。
    [1]《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2页。
    [2]《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3]《陈云年谱》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26-227页。
    [1]《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页。
    [2]《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页。
    [3]《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3页。
    [4]《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73页。
    [1]《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5页。
    [2]《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6页。
    [3]《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8页。
    [4]《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页。
    [5]《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1页。
    [1]《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80页。
    [2]《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0页。
    [3]《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页。
    [4]《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86页。
    [5]《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6]《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6页。
    [7]《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5页。
    [1]《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页。
    [2]《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6页。
    [3]《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1页。
    [4]《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
    [5]《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2页。
    [1]《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页。
    [2]《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页。
    [3]《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34页。
    [4]《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页。
    [5]《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页。
    [6]《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5页。
    [1]《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7页。
    [2]《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4页。
    [1]《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8页。
    [2]《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4页。
    [3]《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6页。
    [4]《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7-158页。
    [1]《尚书·五子之歌》,《尚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08页。
    [2]《孟子·尽心下》,《四书集注》岳麓出版社1985年版,第464页。
    [3]《孟子·离娄上》,《四书集注》岳麓出版社1985年版,第351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5]《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3页。
    [6]《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7]《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8]《陈云文集》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20页。
    [1]《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4页。
    [2]《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3页。
    [3]《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6页。
    [4]《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页。
    [5]《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6页。
    [1]《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9页。
    [1]《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5页。
    [2]《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1页。
    [3]《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页。
    [4]《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5页。
    [1]《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页。
    [2]《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53页。
    [3]《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页。
    [4]《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1]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3-07-02(01)
    [2]《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8-139页。
    [3]《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页。
    [4]《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4页。
    [5]《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7页。
    [1]《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8页。
    [2]《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0页。
    [3]《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3页。
    [1]《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页。
    [2]《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页。
    [3]《陈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7页。
    [4]《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页。
    [5]《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页。
    [6]《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9页。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10-19(01)
    [2]《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0页。
    [1]张卓元:《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带来生产力大解放》,人民日报,2009-1-19(07)
    [2]《陈云年谱》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98、414页。
    [3]《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4]《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4页。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毛泽东文集》,第5—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邓小平文选》,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卷1993年版。
    6.《陈云文选》,第1、2、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朱佳木主编:《陈云年谱》上、中、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8.《陈云文集》,第1—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9.金冲及,陈群:《陈云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0.钟文:《百年陈云》,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1.余玮:《魅力陈云》,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
    12.金邦秋:《陈云经济哲学思想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3.侯树栋:《一代伟人陈云》,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研究组:《陈云研究述评》(上、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5.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陈云思想与生平研究:上海市纪念陈云诞辰10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出版社2005年版。
    16.全国陈云生平和思想研讨会组织委员会:《陈云百周年纪念:全国陈云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版。
    17.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部图书馆:《陈云人生纪实》(上、下),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18.刘金田:《图说陈云》,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19.李成瑞:《陈云经济思想发展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版。
    20.曹应旺:《开国财头陈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1.刘家栋:《陈云同志“十五诀”纵横谈》,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
    22.刘家栋:《陈云与调查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3.张远航,刘(日靑)《陈云珍闻》,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4.迟爱萍,熊亮华:《陈云在历史瞬间》,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5.刘雪明,江泰然,周秀泠:《陈云政策思想与实践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6.杨明伟:《陈云晚年岁月》,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7。王杰:《陈云经济思想新论》,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8.叶永烈:《陈云之路》,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
    29.《缅怀陈云》,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30.[美]大卫·M·贝奇曼著,孙业礼等译:《陈云》,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1.Bachman,David M.Chen Yun and the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Berkeley,California: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1985.
    32.David S.G.Goodman,Deng Xiaoping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a political biography,London and New York,1994.
    1.凌弓,吕红云:陈云的民生观及其特点[J].岭南学刊,2005,(4)。
    2.刘圣陶:陈云“民生”思想论略[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1)。
    3.相云霞:论陈云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民生问题[J].华东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
    4.李茜:论陈云“以人为本”发展观及其实践意义[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1)。
    5.于晓媛,崔建周:陈云的社会和谐发展思想及其启示[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6.董少峰:论陈云的社会和谐思想[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1)。
    7.魏巍:陈云的粮食生产思想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2)。
    8.谢冠富:陈云的民生主体思想[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3)。
    9.吕彩云,陈宾:建国以来陈云对农业问题的探索及影响阐述[J].科技经济市场,2007,(2)。
    10.张士海:论陈云的求实品格[J].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8,(4)。
    11.张景荣:略论陈云的矛盾辩证法思想[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2)。
    12.方芳:陈云民生思想及其实践的现实意义[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8,(8)。
    13.邹玉杰,宋文官,纪永和:陈云关于实事求是的哲学思想[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6,(1)。
    14.张梅娟:陈云农业经济思想及其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启示[J],党史文苑:下半月学术版,2008,(2)。
    15.凌弓:论陈云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思想[J].社会主义论坛,2005,(7)。
    16.杨宗丽,杨明伟:陈云在重要历史关头的哲学思维[J],党的文献,2008,(4)。
    17.石方杰:陈云群众观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湖北社会科学,2008,(12)。
    18.陆克富,杨放:陈云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利益思想略论[J].军事历史研究,2007,(3)。
    19.张凤翱:简论陈云的和谐思想[J],学术论坛,2008,(6)。
    20.王杰:陈云经济思想的定位问题[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8,(4)。
    21.张新华:陈云对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认识[J].经济研究导刊,2007,(4)。
    22.吴满君:陈云经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3.江泰然,邓爱秀,杨丹丹:陈云积极稳妥发展经济的三个适应性思想[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2)。
    24.阎秋凤:论陈云的农业思想[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7)。
    25.王家云:陈云发展观中的辩证法及其现实意义[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3)。
    26.程恩富:陈云若干经济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J],淮海论坛,2008,(3)。
    27.马义新,李建军:陈云的为民谋利观与党的人民利益思想的发展创新[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6,(6)。
    28.李琳:邓小平、陈云等在历史转折时期的独特贡献[J],世纪桥,2008,(11)。
    29.刘维芳:陈云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J],党史文汇,2008,(10)。
    30.[美]大卫·M·贝奇曼著,王爱云编译:陈云和邓小平的经济思想比较[J], 国外中共党史研究动态,1996,(6)。
    31.叶旺根,童庆平:陈云以人为本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学术论坛,2008,(1)。
    32.杨琳: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2)。
    33.曹应旺:陈云对新中国财经工作的历史贡献[J].中国金融,2005(11)。
    34.赵英美:论陈云的哲学思想及实践品格[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5,(9)。
    35.徐建刚:略论陈云经济思想中的辩证法[J],上海党史研究,2000年增刊。
    36.李占才:建国前后陈云经济思想的历史启迪[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37.王拴乾:论陈云经济哲学思想[J].新疆社会科学,2005,(3)。
    38.李君如:论陈云人格[J].求是,2005,(13)。
    39.Bachman,David.Differing Visions of China's Post-Mao Economy:The ideas of Chen Yun,Deng Xiaoping,and Zhao Ziyang.Asian Survey,1986(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