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施蛰存小说创作的文化转型焦虑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施蛰存,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开“现代派”之风的文学大师。他的小说创作在3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曾经引起很大轰动。他的心理分析手法以及他对人性的独特关注方式,都为他奠定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在他创作的一系列小说作品中有一种茶道古香的中国式的自然亲切,尤其体现在前期创作中,作为一位“现代派”的领军人物,此不可谓不奇。施蛰存创作的“现代派”式的小说作品,在30年代就能深刻的洞察“现代人”的人心、人性、人情。在经历了如此多时世变幻之后,他的作品仍然能够对21世纪的现代青年人起到“现代启示录”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其身上所带有的文化冲撞意味。他由古典“雅士”向“现代人”,由沉溺历史想象向体察现实生活,由信仰宗教神性向正视世俗人性,由江南小镇的恬静安逸向都市生活的繁华躁动的巨大转变,其间所体会到的文化转型焦虑之情深深触动了我,这些也正是作为“现代人”的我的深切体会。本文用文本细读和文化研究的方法对施蛰存小说进行详尽系统的文本解读,用当下人的生存经验对其文本进行重新激活,对施蛰存的小说创作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研究和整理。从题材选择、主题倾向、文本阐释焦虑三个方面探讨其小说创作的文化转型焦虑是如何表现的。试图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当时作家的创作心态,文本超越时代的文化意蕴以及对当下人的带来的思考。
Shi Zhecun was a literature master who opened created "the modernist school" in the Chinese modern history of literature . His novel creation once caused the very big stir in the 30's Chinese literary arenas. His psychoanalysis technique and his unique way of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human nature had all established unique status for him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literature. In a series of his novels especially in his earlier period of creation permeated Chinese natural kind like tea, as a person who initiated "modernist school",which was wonderfully. The novels of "the modernist school" created by Shi Zhecun had clearly profound human spirit ,human nature and human sentiment of" the modern people" since in the 30's. After experiencing so much time, his work still could play a role like "the modern inspiration" to the modern young people living 21st century . More importantly, the meaning of cultural dashing was soaked in his work .During the huge transformation in his novels from classical "elegant gentleman" to "modern people", from indulging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to carefully examining the real life, from believing religion divine nature to facing up to the civil human nature and from easy and comfortable town life of Chiangnan to bustling and blundering city life, I realize the anxious sentiment about cultural reforming, which deeply touches me. And these are also my sincere experiences as a "the modern people".In this article I read the texts of the novels written by ShiZhecun exhaust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using the ways of attentive text reading and cultural research , reactivated to the texts with currant person's survival experiences, and researched and organized his novels fully and systematically . In this article I explore how to display anxiety of cultural reforming in his novels from three aspects ----the theme choice, the subject tendency and anxieties explained by the texts .The key questions which I attempt to solve are the writer's position about creation at that time, the cultural meaning of the texts beyond that age and the ponder to the currant person.
引文
[1]施蛰存《关于“现代派”一席话》文汇报 1983 年 10 月 18 日。
    [2]《湖北大学学报》1988 年第 1 期。
    [3]《齐鲁学刊》2000 年第 2 期。
    [4]《阅读与欣赏》2000 年第 9 期。
    [5]《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12 卷第 4 期。
    [6]《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总 25 卷第 4 期。
    [7]《当代作家评论》2004 年第 2 期。
    [8]施蛰存:《施蛰存七十年文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年版,第 796 页。
    [9]施蛰存:《十年创作集》之《我的创作生活之历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第 798 页。
    [10]施蛰存:《灯下集· 中世纪的行吟诗人》, 上海开明书店,1937 年版。
    [11]施蛰存:《薄命的戴丽莎》译者序,上海,上海中华书局,1937 年版。
    [12] 旷新年:《1928 ━革命文学》,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
    [13]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年 10 月第 1 版,第 661—668 页。
    [14] 施蛰存:《一个永久的歉疚》,选自《施蛰存散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6。
    [15]施蛰存:《我们经营过的三个书店》,《新文学史料》,1985 年 1 辑。
    [16] 林呐等主编:《施蛰存散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 年 8 月第 1 版,第 285 页。
    [17] 林呐等主编:《施蛰存散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 年 8 月第 1 版,第 284 页。
    [18] 施蛰存:《施蛰存七十年文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年版,第 421 页。
    [19][德]孙志文《现代人的焦虑和希望》,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1994 年 9 月1 版, 陈永禹译。
    [20]李欧梵:《上海摩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69 页。
    [21] 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沈从文选集第 5 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22] 沈从文:《边城题记》,沈从文选集第 5 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
    [23] 蓝棣之:《你的嘘息》,《现代派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年版。
    [24] 黄献文:《论新感觉派小说的乡土、传统情结》,福建论坛,1999 年,第 5 期。
    [25] 彭秀坤:《踏上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之路的歌者— 沈从文与施蛰存小说的城乡二元文化探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总 25 卷第 4 期。
    [26]杨迎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施蛰存——为纪念施蛰存诞辰一百年而作》,选自文艺理论研究,2005 年第六期。
    [27] 施蛰存:《沙上的脚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年版。
    [28]《北山散文集》华东文学出版社,2001 年版,第 1401 页。
    [29]施蛰存:《关于“现代派”一席谈》,《文汇报》1983 年 10 月 18 日。
    [30] 施蛰存:《灯下集》,北京,开明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60 页。
    [31] 施蛰存:《灯下集》,北京,开明出版社,1994 年版,第 61 页。
    [32] 施蛰存:《灯下集》,北京,开明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62 页。
    [33]夏志清:《中国现代现实史》,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 1985 年版。
    [34]施蛰存:《关于“现代派”一席谈》,《文汇报》1983 年 10 月 18 日。
    [35]《现代》杂志一卷五期的《书评“将军的头”》。
    [36]施蛰存:《关于〈黄心大师〉》《施蛰存七十年文选》。
    [37]施蛰存:《创刊宣言》,现代,1932 年版。
    [38]施蛰存:《我的创作生活之历程》,《灯下集》,北京开明出版社,1994 年版,第 61页。
    [39]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年版。
    [40]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年版。
    [41]这种理论源于20 世纪60 年代开始流行的现代社会心理学,将焦虑看作是社会的产物,尤其是把焦虑看作是社会“现代转型”的产物。在社会心理学家那里,焦虑的防御机制描述为“边际人”(或“过渡人”) 与社会文化失衡后的错位关系。“边际人”通常出现在社会动荡或社会大变革时期。新旧思想的交替、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科学技术的革命都会在他们的内心产生茫然、失范、冲突、生疏的感觉。这种把文化转型与人的心理焦虑症联系起来的观点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赞同。比如当代著名的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就传递了这种观点,认为社会转型容易引发人的认同危机,最终导致人的精神变态,“由于现代制度的导入所引起的日常社会生活的嬗变,从而与个体生活进而也与自我以一种直接的方式交织在一起”,“在晚期现代性的背景下,个人的无意义感,即那种觉得生活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的感受,成为根本性的心理问题。”(英)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三联,1998 年版,第 1 页,第 9 页。
    [42] [43] [44] [45]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第530,532,530,536 页。
    [46]霍妮:《神经症与人的成长》,陈收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年版。
    施蛰存:《施蛰存七十年文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年版。 《沙上的脚印》,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年版。 《灯下集》,上海,上海开明书店,1937 年版。 《施蛰存散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 年版。 《心理小说》,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年版。 《十年创作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 (其中包括《上元灯》1929,《将军的头》1932,《梅雨之夕》1933,《善女人的品行》1933,《小珍集》1936,《我的创作生活之历程》等) 《关于〈现代派〉一席谈》。
    鲁迅:《花边文学》,《京派与海派》,鲁迅全集第 5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年版
    杨义:《杨义文存》第一卷,《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 《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二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年版。 《京派与海派比较研究》,太白文艺出版社,1994 年版。
    曾小逸主编:《走向世界文学——中国现代作家与外国文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年版。
    严家炎:《论三十年代的新感觉派小说》,中国社会科学,1989 年版。 编《新感觉派选集》。 《中国小说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年版。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
    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年版。
    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北京三联书店,2000 年版。 《徘徊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 年版。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 年版。 《诗话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 《拯救与逍遥》(修订本),上海三联书店, 2001 年版。
    赵园:《沈从文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
    张辉:《审美现代性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
    谢冕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丛书》之《都市的迁徙——现代小说与城市文化》,李书磊著,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 年版。
    朱寿桐主编:《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史》,江苏教育出版社。
    赵凌河:《中国现代派文学引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 年 12 月第 1 版。
    黄献文:《论新感觉派小说的乡土、传统情结》,福建论坛, 1999 年第 1 期。 《论新感觉派》,武汉出版社,2000 年版。
    杨义:《京派和海派的文化因缘及审美形态》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6 年第 1 期。
    王晓明:《乡下人的文体和城里人的理想》,文学评论, 1988 年第 1 期。
    李俊国:《中国现代都市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
    [奥地利]弗洛伊德:《文明及缺憾》,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 年版。 《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4 年版。 《性爱与文明》,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 年版。
    [英]霭理士:《性心理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年 7 月第 1 版。
    荣格:《探索心灵奥秘的现代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年版。
    伊夫·瓦岱:《文学现代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商务印书馆,2002 年版。
    卡伦·霍妮:《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
    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 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