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与文化认同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尝试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来解读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文化认同即为个人对本民族文化归属的认知和情感依附。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关注文化霸权与文化身分、文化认同与阐释焦虑、跨文化经验与历史记忆,强调差异性、边缘性、少数人话语的文化研究已成为一种新的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方法。
     作为异于台湾主流文化——汉文化的台湾原住民文学,有其独特的南岛民族文化背景。台湾原住民是台湾岛最早的开拓者,几千年来,他们遗世独立,与世无争,沿袭着古老的部落氏族制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系统。17世纪开始形成的大规模的汉族移民潮打破了他们的宁静,历经三百多年的民族角逐与历史变迁,原住民族逐渐丧失了主导权。面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传统社会无论部落结构、宗教信仰,还是传统习俗、语言文化都几近崩溃。
     面对着激烈的文化差异和文化碰撞,身处弱势地位的台湾原住民作家们开始对自身的“主体文化身分认同”和“主体地位与处境”进行思考:自己属于什么样的群体,以怎样的方式去认同自我?用怎样的思维方式、话语方式、言说方式来展示自己的声音?作家们对自我文化认同的寻求过程,必然在作品中得到体现。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近40年的发展过程也可视为台湾原住民族文化认同的动态历程。被记录在文学中的自我文化认同,使台湾原住民族能够藉以自身为主体的文化身分的重新书写,确认自己真正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并成为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和精神向心力。
     论文的绪论部分介绍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的界定、概述已及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和相关研究动态。
     第一章论述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化认同危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表现。主要侧重于国民党政府迁台之后所制定的以“山地平地化”为主要政策指向的一系列“同化”措施对台湾原住民传统的社会制度、语言文化、宗教信仰、姓氏命名权……等等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使台湾原住民产生文化认同危机。
     第二章论述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的现实意义。《高山青》的创办和台湾原住民权利促进会成立,整合了台湾原住民知识精英的力量,将一大批台湾原住民作家吸收到原住民运动的队伍中来。在一次次抗争行动中深化原住民的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同时也凝聚成泛台湾原住民认同。他们的创作实现了审美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双重价值。
     第三章论述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与文化认同的关系。文学在建构民族文化认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原住民作家们面对的是从未经历过的异常激烈的文化差异和文化碰撞,整个族群面临着从未有过的严重的文化危机和极度的弱势地位。当作家们直面危机,唤醒族群文化认同的同时也存在着对自身身分认同的焦虑,他们的矛盾与抉择会在作品中体现;严肃的文化自省是重建民族文化认同的必要准备;文化主体性重构的设想与实践是作家们努力的方向。
     第四章论述作家们回归传统,重植民族文化认同之根的价值和意义。以夏曼·蓝波安等作家为例,他们主动回归部落,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和源泉,还有部分作家因为对母语存在价值和意义的重视尝试着进行母语创作。致力于台湾原住民口传文学的搜集、整理的作家和学者也扎根部落,收获了一批研究成果,口传文学对于作家创作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结语是关于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的几点思考与展望。在文化全球化时代,每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虽然作家们强调重塑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同时也要避免狭隘的文化阐释和文化民族主义。此外部分原住民作家过分强调创作语言必须为母语,是否有碍于文化的传播?原住民文学创作的题材也需要进一步拓宽。
     附录部分为台湾原住民作家作品年表。
The dissertation analyzes the Taiwan aboriginal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dentity. The cultural identity is that the individual cognition to the culture which he belongs to and the emotion adheres to. Under the context of the globalization, it is a new method on literature studies to focus and emphasize on the cultural hegemony, cultural status, cultural identity, explanation anxiety, trans-cultural experience, historical memory, difference, margin and minority discourse.
    Different from Han culture, the dominant one, Taiwan aboriginal literature has its particular background of the ethnic culture of Austronesian ethnic groups. Taiwan aborigines are the earliest exploiters in Taiwan. Since thousands year ago, they have been living there peacefully, inheriting the ancient tribalism traditions, and form their own unique cultural systems separately. The big immigration of Han people from 17 century broke their peaceful living. Taiwan aborigines lost their dominant status gradually after the wars among nationalities and the historical change through more than three hundred years. As the compact of the capitalism commercial economy,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not only its tribe structures, religions and believes, but also traditional customs and languages, almost collapsed.
    Facing to the impact and difference of foreign culture, the Taiwan aboriginal writers, in vulnerable environment, begin to think their own cultural identity, status and social condition: Which group I belong to? How to identify? Which way of thought, speech and language I should to use to express myself? The trace of this cultural identity exploration must be presented in the writers? works. Almost 40 years history of Taiwan modern aboriginal literature can also be regarded as the developing history of cultural identity by Taiwan aborigines. The self-cultural identity recorded in aboriginal literature is the rewriting as the dominant cultural status by Taiwan ethnic groups, they use it to identify their own cultural character and spirit, and the self-cultural identity can be taken as the nationality collective unconscious and the spirit centripetal force.
    The introduction is about the definition and summary of modern aboriginal literature, introducing the research motive, method of this dissertation and some research trends of modern aboriginal literature.
    Chapter I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Taiwan aborigine抯cultural identity crisis. It mainly focuses on the big influence on Taiwan aboriginal traditional social systems, cultures and languages, religions and believes the right of naming and the others, by a series of assimilation policies established by Kuomintang after it immigrated to Taiwan. The plainlization is the main one in these policies, which forced the aborigines who live on mountains to change their culture to the one of Han people who lives on plain.
    Chapter II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aiwan modern aboriginal literature. The creation of journal Gaoshanqing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ssociation of Taiwan Aboriginal Rights Protection integrate lots of Taiwan ethnic elites. During a series of the resistant movements of Taiwan Aborigines, the intellectuals deepened the Taiwan aboriginal ethnic group identities and cultural identities, and became the self-identity of whole aborigines in Taiwan. The value of both aesthetics and social level were presented in Taiwan aboriginal writers?works.
    Chapter III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wan aboriginal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identities. Litera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n constructing the ethnic group cultural identities. What the aboriginal writers faced was the big cultural difference and the cultural impact they never faced. The whole ethnic groups faced a large cultural crisis and the most subordinative status. While the aboriginal writers awoke the indigenous people抯 ethnic group cultural identities, they also faced anxiety of self-identities. Their conflict and choice also presented in their works. Serious cultural self-reflection is the necessary to reconstruct a nationality cultural identity. The aboriginal writers? aim is to reconstruct the dominant culture.
    Chapter IV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aboriginal writers? travel back to tradition and the awaking of nationality cultural identity.
    Writers, for example, Syman Rapongan, travel back to their tribe on their own initiative. They seek their inspiration of writing in their traditional culture. Some of them try to write in their mother tongue writing system. The writers and scholars who focus on collecting aboriginal oral literature also regard their tribes as their base. And they get abundant harvest. Oral literature also provides them with lots of inspirations.
    The epilogue is about the thinking and prospect on Taiwan aboriginal literature. In the age of cultural globalization, each traditional culture of an ethnic group faces the challenge, while the writers try to reconstruct their culture as a dominant one, they should not go back to the parochialism of cultural explanation and the nationalism. Moreover, some aboriginal writers overemphasize to write in their own language writing systems, it will be an obstacle for communication and the cultural spread. And, the themes for aboriginal literature should be widened.
    The appendix is the list for Taiwan aboriginal works.
引文
1 台湾原住民属南岛语系民族,即台湾岛使用南岛语系语言的少数民族,是台湾岛最早的住民和开拓者之一。人类学与考古学的资料证明,他们迁入台湾的历史远在距今7000年前。古称“夷”、“山夷”、“流求土人”、“岛夷”等,明代称“东番”,清代称“番”。日本殖民时期称“番”、“蕃”、“高砂族”。1945年台湾光复后称“高山族”,大陆一直沿用这一统称。国民党政府迁台后在行政上正式使用“山地同胞”取代“高山族”。后因“山地同胞”这一称谓在台湾社会被污名化,引起强烈反对和抗议。1994年,根据台湾少数民族的意愿,改称为“台湾原住民”,这一称谓己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本文出于表述方便的考虑亦使用“台湾原住民”。台湾原住民总人口数为459578人(2005年6月),约占台湾总人口数的2.02%,主要分布在台湾本岛山区和东部沿海纵谷平原及兰屿岛上,面积约16000平方公里,占台湾总面积的45%。主要包括阿美(Amis)、泰雅(Atayal)、布农(Bunun)、噶玛兰(Kavalan)、排湾(Paiwan)、卑南(Puyuma)、鲁凯(Rukai)、赛夏(Saisiyat)、邵(Thao)、德鲁固(Truku)、邹(Tsou)、雅美(Yami)等十二个已被台湾官方认定的族群。此外还有一些已基本汉化的平埔族群,如西拉雅、凯达格兰、道卡斯、巴则海、巴布萨、巴布拉、洪雅和猴猴等。
    1 孙大川:《山海世界——台湾原住民心灵世界的摹写》,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1页。
    2 参见《只有海浪最爱我——孙大川对谈夏曼·蓝波安》,载《印刻文学生活志》第一卷第七期,台北,2005年3月,第41页。
    3 浦忠成:《原住民的神话与文学》,台北:台原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4 瓦历斯·诺干:《番刀出鞘》,台北:稻乡出版社,1992年版,第129页。
    5 参见董恕明:《边缘主体的建构——台湾当代原住民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台湾东海大学,2003年,第7~8页。
    6 孙大川:《山海世界——台湾原住民心灵世界的摹写》,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2页。
    1 浦忠成:《原住民的神话与文学》,台北:台原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2 梁庭望、张公瑾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6页。
    3 戈理:《关于普希金的几句话》,转引自关纪新、朝戈金著《多重选择的世界》,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4~45页。
    1 参见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小说卷》,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
    2 最早记录台湾原住民的文献应为公元3世纪三国时期时任东吴丹阳太守沈莹所撰写的《临海水土异物志》,此后历朝历代的文献中也有一些关于台湾原住民的记载,比如《隋书·琉球传》、元代汪大渊的《岛夷誌略》、明代陈第的《东番记》等。清代开始正式在台湾建制,这一时期编写的各种文献资料对台湾原住民有更详细的记载,这些文献包括先后编修的十余种《台湾府志》,数十种地方志、杂记,以及一些文人诗抄、杂咏等。17世纪初,荷兰、西班牙等西方列强海上势力扩张,他们先后侵占台湾,并在台湾的南、北两线实行殖民统治,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旅行家、传教士也登陆台湾,开始收集和整理原住民的口传文学,并将他们的研究成果介绍给世界。比如曾在台湾守望鹅銮鼻灯塔的英国人泰勒(George Taylor)最早在1887年第5期的《民俗杂志》(The Folklore Journal)上发表了自己采集的台湾原住民故事(Folk-lore of Aboriginal Formosa)。甲午战败之后,清政府被迫割让台湾给日本。从1895年到1945年,日本在台湾岛实施了整整50年的殖民统治。为了更有效地实行统治,日本殖民政府对台湾原住民的社会状况、语言文化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人类学调查,小川尚义、浅井惠伦于1935年编辑出版的《原语中的台湾高砂族传说》,便是其间出版的重要的台湾原住民口传文学资料集,收录了采自各族群的丰富的神话、传说、故事等。1949年国民党政府迁台后,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大学等学术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也展开了对台湾原住民的专门研究,出版了大量学术成果。
    3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文学界爆发激烈的“乡土文学”论战,台湾原住民也从此时进入作家们的视野,创作了许多原住民题材的作品,比如钟肇政的代表作“高山组曲”——《川 中岛》、《战火》、《卑南平原》,钟理和、陈映真、叶石涛、黄春明等乡土作家也有关于原住民的作品面世。80年代开始,大量关于台湾原住民社会文化现象题材的作品出现,报刊、杂志也纷纷刊登有关原住民的报导、调查报告,台湾文坛掀起了一股“山地文学潮”,代表作家有李乔、王家祥、胡台丽、吴锦发、舞鹤等。
    1 尤霸士·挠给赫又名游霸士·挠给赫(Yubas Naogih),男,泰雅族,1943年生,苗栗县泰安乡梅园村泽敖利北势八社萨衣亚天狗部落人,汉名田敏忠。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国文研究所硕士班结业。著有《天狗部落之歌》(台中:晨星出版社,1995年)、《赤裸山脉》(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高砂王国——北势八社轶事》(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泰雅的故事》(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2 瓦历斯·诺干:《台湾原住民文学的去殖民》,载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评论卷》,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39、150页。
    3 田雅各:《最后的猎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87年。
    4 拓拔斯·塔玛匹玛:《情人与妓女》,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
    5 拓拔斯·塔玛匹玛:《兰屿行医记》,台中:晨星出版社,1998年。
    6 莫那能:《美丽的稻穗》,台中:晨星出版社,1989年。
    1 吴锦发编《悲情的山林——台湾山地小说选》,台中:晨星出版社,1987年。
    2 吴锦发编《愿嫁山地郎——台湾山地散文选》,台中:晨星出版社,1989年。
    3 卜衮早期所使用的族名为伊斯玛哈单·卜衮,后经查证确认,更名为卜衮·伊斯玛哈单·伊斯立端。
    1 白兹·牟固那那:《亲爱的Ak'i,请不要生气》,台北:女书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
    1 朱双一:《从政治抗争到文化扎根——台湾“原住民文学”的创作演变》,《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2 岳玉杰:《台湾原住民族文化心理的生动解析——对台湾原住民文学的一种考察》,《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3 古远清:《台湾的大河小说和原住民文学》,《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4 李瑛:《论台湾原住民作家对原住民生存价值的人文关怀》,《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5 曾思奇:《台湾原住民族的呼声与抗争——评(久久酒一次)》,载《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与文献论集》,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
    6 李文甦:《70年代以来台湾原住民族文学的若干特点》,载《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与文献论集》,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
    7 周翔:《觉醒于千年沉寂之后的呐喊和呼唤——台湾原住民现代作家文学评论》,载《中国民族语言文字研究专集(文学专集)》(3),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8 周翔:《当代台湾原住民作家的身份认同》,《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2期。
    9 周翔:《试论台湾原住民现代作家文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2年。
    10 李(?):《生态批评视野中的台湾原住民作家文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侨大学,2004年。
    1 台湾原住民文教基金会编印《2l世纪台湾原住民文学》,1999年。
    2 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评论卷》,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1 吴锦发:《论台湾原住民现代文学》,《民众日报》(台湾),1989年7月21~26日。
    2 依优树·博伊哲努:《走过部落沧桑 挥别部落悲情》,《山海文化》双月刊(台湾),1995年10月。
    3 董恕明:《边缘主体的建构——台湾当代原住民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台湾东海大学,2002年。
    4 陈秋萍:《原住民文学中的自我认同与主体重建》,硕士学位论文,台湾静宜大学,2003年。
    5 伊象菁:《原住民文学中边缘论述的排除与建构——以瓦历斯·诺干与利格拉乐·阿妈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台湾静宜大学,2002年。
    6 林秀梅:《台湾原住民报导文学作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北市师范学院,2001年。
    7 吕惠珍:(90年代台湾原住民小说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湾中国文化大学,2002年。
    8 吴家君:《台湾原住民文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湾中山大学,1997年。
    9 孙大川:《山海世界》,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8页。
    1 孙大川:《久久酒一次》台北: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2 孙大川:《山海世界》,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0年。
    3 孙大川:《夹缝中的族群建构》,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0年。
    4 孙大川:《台湾原住民之神话与传说》,台北:新自然主义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5 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台北:INK印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6 浦忠成:《台湾原住民的口传文学》,台北:常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7 浦忠成:《原住民的神话与文学》,台北:台原出版社,1999年。
    8 浦忠成:《台湾邹族风土神话》:台北:台原出版社,1994年。
    9 浦忠成:《库巴之火——邹族神话研究》,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
    10 浦忠成:《叙事性口传文学的表述:台湾特富野部落历史文化的追溯》,台北:里仁书局,2000年。
    11 浦忠成:《台湾邹族语典》,台北:台原出版社,1994年。
    1 参见谢世忠:《认同的污名——台湾原住民的族群变迁》,台北:自立晚报社,1987年版,第14~25页。
    1 参见孙大川:《夹缝中的民族建构》,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5页。
    2 参见孙大川:《夹缝中的民族建构》,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27页。
    3 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山地行政政策之研究与评估报告书》,1983年4月30日, 第104~127页;转引自孙大川:《夹缝中的族群建构》,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页。
    1 参见瓦历斯·尤干:《荒野的呼唤》,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版,第164页。
    2 孙大川:《夹缝中的民族建构》,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
    3 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3页。
    1 孙大川:《久久酒一次》,台北: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131~132页。
    1 孙大川:《夹缝中的民族建构》,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2 孙大川:《久久酒一次》,台北: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17页。
    1 参见曾思奇主编《台湾南岛语民族文化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84~90页。
    1 参见曾思奇主编《台湾南岛语民族文化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46~149页。
    2 参见夏曼·蓝波安:《八代湾的神话》,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版,第171页。
    3 夏曼·蓝波安:《八代湾的神话》,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版,第168页。
    4 夏曼·蓝波安:《八代湾的神话》,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版,第169页。
    5 孙大川:《夹缝中的民族建构》,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2页。
    1 参见董恕明:《边缘主体的建构——台湾当代原住民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台湾东海大学,2003年,第18页。
    1 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诗歌卷》,台北:INK印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43页。
    2 参见陈映真:《莫那能——台湾内部的植民地诗人》,载莫那能《美丽的稻穗》,台中:晨星出版社,1989年版,第173页。
    3 莫那能:《美丽的稻穗》“自序”,台中:晨星出版社,1989年版,第7页。
    4 莫那鲁道为“雾社起义”中著名的泰雅族抗日英雄。
    1 参见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诗歌卷》,台北:INK印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43页。
    2 参见谢世忠:《认同的污名——台湾原住民的族群变迁》,台北:自立晚报社,1987年版,第26~27页。
    3 夷将·拔路儿:《他们为什么叫我番人》,载吴锦发主编《愿嫁山地郎》,台中:晨星出版社,1989年版,第40页。
    1 参见凌纯声:《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凌纯声先生论文集》之《云南卡瓦族与台湾高山族的猎首祭》与《国殇礼魂与馘首祭枭》,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版。
    2 瓦历斯·诺干:《永远的部落》,台中:晨星出版社,1990年版,第181页。
    3 尤稀·达衮:《让我的同胞知道》,台中:晨星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
    1 施正锋:《台湾人的民族认同》,台北:前卫出版社,2000年版,第173页。
    1 莫那能:《恢复我们的姓名》,载《美丽的稻穗》,台中:晨星出版社,1989年版,第11~13页。
    1 以上内容详见陈建樾《走向民粹化的族群政治——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台湾原住民运动与原住民政策研究》,《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第56~57页。
    1 吴锦发主编《悲情的山林》“序言”,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
    1 谢世忠:《认同的污名——台湾原住民的族群变迁》,台北:自立晚报社,1987年版,第60页。
    2 参见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71~172页。
    3 谢世忠:《认同的污名——台湾原住民的族群变迁》,台北:自立晚报社,1987年版,第67页。
    1 王甫昌:《当代台湾社会的族群想象》,台北: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14页。
    2 参见孙大川:《夹缝中的民族建构》,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0页。
    1 参见孙大川:《夹缝中的民族建构》,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7~148页。
    2 陈映真:《莫那能——台湾内部的植民地诗人》,载莫那能《美丽的稻穗》,台中:晨星出版社,1989年版,第181页。
    1 瓦历斯·尤干:《想念族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94年版,第201页。
    1 莫那能:《美丽的稻穗》,台中:晨星出版社,1989年版,第156页。
    1 孙大川:《夹缝中的民族建构》,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8~149页。
    2 孙大川:《夹缝中的民族建构》,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1页。
    1 参见朱双一:《从政治抗争到文化扎根——台湾“原住民文学”的创作演变》,《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2 孙大川:《久久酒一次》,台北: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97页。
    1 田雅各:《最后的猎人》,载《最后的猎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87年版,第60页。
    2 田雅各:《最后的猎人》,载《最后的猎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87年版,第65页。
    1 田雅各:《最后的猎人》,载《最后的猎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87年版,第51~52页。
    2 田雅各:《最后的猎人》,载《最后的猎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87年版,第56页。
    3 田雅各:《最后的猎人》,载《最后的猎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87年版,第66页。
    1 田雅各:《最后的猎人》,载《最后的猎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87年版,第72~73页。
    2 田雅各:《最后的猎人》,载《最后的猎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87年版,第74页。
    3 田雅各:《拓拔斯·塔玛匹玛》,载《最后的猎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90年版,第33页。
    4 拓拔斯·塔玛匹玛:《情人与妓女》,载《情人与妓女》,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版,第114~115页。
    5 拓拔斯·塔玛匹玛:《情人与妓女》,载《情人与妓女》,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版,第127页。
    1 拓拔斯·塔玛匹玛:《情人与妓女》,载《情人与妓女》,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版,第132页。
    2 拓拔斯·塔玛匹玛:《情人与妓女》,载《情人与妓女》,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版,第130页。
    3 吴锦发:《山灵的歌声》,载田雅各《最后的猎人》“序言”,台中:晨星出版社,1990年版,第9页。
    1 参见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组汉语文学选集——诗歌卷》,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60页。
    2 参见莫那能:《美丽的稻穗》“自序”,台中:晨星出版社,1989年版,第7页。
    1 莫那能:《流浪——致死去的好友撒即有》,载《美丽的稻穗》,台中:晨星出版社,1989年版,第18~19页。
    2 莫那能:《流浪——致死去的好友撒即有》,载《美丽的稻穗》,台中:晨星出版社,1989年版,第20~21页。
    1 莫那能:《钟声响起时——给受难的山地雏妓姊妹们》,载《美丽的稻穗》,台中:晨星出版社,1989年版,第16~17页。
    2 莫那能:《钟声响起时——给受难的山地雏妓姊妹们》,载《美丽的稻穗》,台中:晨星出版社,1989年版,第17页。
    1 莫那能:《美丽的稻穗》“自序”,台中:晨星出版社,1989年版,第7页。
    2 莫那能:《来,干一杯》,载《美丽的稻穗》,台中:晨星出版社,1989年版,第95~97页。
    1 莫那能:《失去青春的山》,载《美丽的稻穗》,台中:晨星出版社,1989年版,第115页。
    2 莫那能:《失去青春的山》,载《美丽的稻穗》,台中:晨星出版社,1989年版,第116~117页。
    1 莫那能:《雕像》,载《美丽的稻穗》,台中:晨星出版社,1989年版,第154~155页。
    2 莫那能:《燃烧》,载《美丽的稻穗》,台中:晨星出版社,1989年版,第41页。
    1 莫那能:《百步蛇死了》,载《美丽的稻穗》,台中:晨星出版社,1989年版,第160~161页。
    1 孙大川:《久久酒一次》,台北: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132~134页。
    2 利格拉乐·阿(女乌):《谁来穿我织的美丽衣裳》,台中:晨星出版社,1996年。
    3 利格拉乐·阿(女乌):《红嘴巴的VuVu——阿 初期踏查追寻的思考笔记》,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
    4 利格拉乐·阿(女乌):《穆莉淡——部落手札》,台北:女书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
    5 利格拉乐·阿(女乌)编著《1997原住民文化手历》,台北:常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1 利格拉乐·阿(女乌):《身分认同在原住民文学创作中的呈现——试以自我的文学创作历程为例》,载台湾原住民文教基金会编《21世纪台湾原住民文学》,1999年版,第180页。
    2 利格拉乐·阿(女乌):《眷村岁月的母亲》,载《谁来穿我织的美丽衣裳》,台中:晨星出版社,1996年版,第35页。
    3 利格拉乐·阿(女乌):《眷村岁月的母亲》,载《谁来穿我织的美丽衣裳》,台中:晨星出版社,1996年版,第36页。
    4 利格拉乐·阿(女乌):《眷村岁月的母亲》,载《谁来穿我织的美丽衣裳》,台中:晨星出版社,1996年版,第37~38页。
    5 利格拉乐·阿(女乌):《身分认同在原住民文学创作中的呈现——试以自我的文学创作历程为例》,载台湾原住民文教基金会编《21世纪台湾原住民文学》,1999年版,第181页。
    1 利格拉乐·阿(女乌):《身分认同在原住民文学创作中的呈现——试以自我的文学创作历程为例》,载台湾原住民文教基金会编《21世纪台湾原住民文学》,1999年版,第182页。
    2 1987年,邹族青年汤英伸因不堪老板的长时间加班和无理的扣押薪水与证件,积怨已久的情绪致使他在一次喝醉酒后,丧失理智将老板全家杀死,最后被判处死刑。尽管引起社会大众的声援,汤英伸仍被处枪决。“汤英伸事件”引发的都市原住民的社会适应问题,在当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原住民运动团体更是发起走上街头的运动。
    3 参见利格拉乐·阿(女乌):《身分认同在原住民文学创作中的呈现——试以自我的文学创作历程为例》,载台湾原住民文教基金会编《21世纪台湾原住民文学》,1999年版,第186页。
    1 利格拉乐·阿(女乌):《眷村岁月的母亲》,载《谁来穿我织的美丽衣裳》,台中:晨星出版社,1996年版,第38页。
    2 利格拉乐·阿(女乌):《身份认同在原住民文学创作中的呈现——试以自我的文学创作历程为例》,载台湾原住民文教基金会编《21世纪台湾原住民文学》,1999年版,第188页。
    1 利格拉乐·阿(女乌):《身份认同在原住民文学创作中的呈现——试以自我的文学创作历程为例》,载台湾原住民文教基金会编《21世纪台湾原住民文学》,1999年版,第188页。
    2 载《山海文化》创刊号,1993年11月5日,第88页。
    1 载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诗歌卷》,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96~198页。
    1 参见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诗歌卷》,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90页。
    1 董恕明:《树的话》,载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散文卷》(下),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18页。
    2 董恕明:《树的话》,载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散文卷》(下),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19~120页。
    3 董恕明:《短歌》,载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诗歌卷》,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99~200页。
    1 参见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诗歌卷》,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90页。
    2 参见董恕明:《边缘主体的建构——台湾当代原住民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台湾东海大学,2003年,论文摘要。
    3 董恕明:《边缘主体的建构——台湾当代原住民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台湾东海大学,2003年,第204页。
    1 孙大川:《久久酒一次》,台北: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2 孙大川:《山海世界——台湾原住民心灵世界的摹写》,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0年。
    3 孙大川:《夹缝中的族群建构》,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0年。
    4 《台湾原住民之神话与传说》,台北:新自然主义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5 《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台北:INK印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1 孙大川:《活出历史》,见《久久酒一次》,台北: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118页。
    2 参见孙大川《陪他们走完最后一个黄昏》,见《久久酒一次》,台北: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128页。
    3 孙大川:《陪他们走完最后一个黄昏》,见《久久酒一次》,台北: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137~139页。
    1 孙大川:《久久酒一次》,见《久久酒一次》,台北: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25页。
    2 亚荣隆·撒可努:《山猪、飞鼠、撒可努》,台北:耶鲁国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88页。
    3 孙大川:《久久酒一次》,见《久久酒一次》,台北: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26页。
    4 孙大川:《久久酒一次》,见《久久酒一次》,台北: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27~28页。
    1 孙大川:《活出历史》,见《久久酒一次》,台北: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118页。
    1 温奇:《那路“弯”向何处?——温奇谈诗的创作》,载台湾原住民文教基金会编《21世纪台湾原住民文学》,1999年版,第165页。
    2 温奇:《山地人三部曲》,载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诗歌卷》,台北:INK印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83页。
    3 温奇:《那路“弯”向何处?——温奇谈诗的创作》,载台湾原住民文教基金会编《21世纪台湾原住民文学》,1999年版,第166页。
    4 孙大川:《山海世界——台湾原住民心灵世界的摹写》,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149页。
    1 温奇:《如果》,载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诗歌卷》,台北:INK印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94~95页。
    2 温奇:《监考》,载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诗歌卷》,台北:INK印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74页。
    1 温奇:《致岛屿》,载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诗歌卷》,台北:INK印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80~81页。
    1 温奇:《致岛屿》,载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诗歌卷》,台北:INK印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81~82页。
    2 温奇:《剥落的日子》,载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诗歌卷》,台北:INK印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96~97页。
    1 温奇:《雕》,载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诗歌卷》,台北:INK印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85~86页。
    1 柳翱:《永远的部落》,台中:晨星出版社,1990年。
    2 瓦历斯·诺干:《戴墨镜的飞鼠》,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
    3 瓦历斯·诺干:《番人之眼》,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
    4 瓦历斯·尤干:《番刀出鞘》,台北:稻乡出版社,1992年。
    5 瓦历斯·诺干:《迷雾之旅》,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6 瓦历斯·尤干:《荒野的呼唤》,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
    7 瓦历斯·尤干:《泰雅·孩子·台湾心》,台湾原住民人文研究中心,1993年。
    8 瓦历斯·尤干:《想念族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94年。
    9 瓦历斯·尤干:《山是一所学校》,台中县立文化中心,1994年。
    10 瓦历斯·诺干:《伊能再踏查》,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
    1 参见魏贻君《从埋伏坪部落出发——专访瓦历斯·尤干》,见瓦历斯·尤干《想念族人》“附录”,台中:晨星出版社,1994年版,第208页。
    2 参见魏贻君《从埋伏坪部落出发——专访瓦历斯·尤干》,见瓦历斯·尤干《想念族人》“附录”,台中:晨星出版社,1994年版,第220页。
    1 参见魏贻君《从埋伏坪部落出发——专访瓦历斯·尤干》,见瓦历斯·尤干《想念族人》“附录”,台中:晨星出版社,1994年版,第210~212页。
    2 郭洪纪:《文化民族主义》,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51~52页。
    1 瓦历斯·诺干:《伊能再踏查》,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版,第47~48页。
    2 瓦历斯·尤干:《荒野的呼唤》,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版,第18页。
    3 瓦历斯·尤干:《荒野的呼唤》,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版,第25页。
    1 瓦历斯·诺干:《迷雾之旅》,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31页。
    2 瓦历斯·尤干:《荒野的呼唤》,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版,第189页。
    3 参见孙大川:《山海世界——台湾原住民心灵世界的摹写》,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5页。
    4 尤稀·达衮:《让我的同胞知道》,台中:晨星出版社,1993年。
    5 尤稀·达衮:《忠于原味》,台北:前卫出版社,2000年。
    1 尤稀·达衮:《忠于原味》“自序”,台北:前卫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2 尤稀·达衮:《忠于原味》,台北:前卫出版社,2000年版,第63页。
    3 尤稀·达衮:《忠于原味》,台北:前卫出版社,2000年版,第38~39页。
    4 尤稀·达衮:《让我的同胞知道》,台中:晨星出版社,1993年版,第69页。
    1 参见尤稀·达衮:《忠于原味》,台北:前卫出版社,2000年版,第43~44页。
    2 参见尤稀·达衮:《忠于原昧》,台北:前卫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
    3 参见尤稀·达衮:《忠于原味》,台北:前卫出版社,2000年版,第61~62页。
    4 参见尤稀·达衮:《忠于原味》,台北:前卫出版社,2000年版,第150页。
    1 尤稀·达衮:《忠于原味》,台北:前卫出版社,2000年版,第33~34页。
    1 台邦·撒沙勒:《废墟故乡的重生:从<高山青>到部落主义——一个原住民运动者的观察和反省》,见《台湾史料研究二号刊》,1993年8月20日,第38页;转引自陈秋萍:《原住民文学中的自我认同与主体重建》,硕士学位论文,台湾静宜大学,2003年,第59页。
    1 夏曼·蓝波安:《八代湾的神话》,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
    2 参见《只有海浪最爱我——孙大川对谈夏曼·蓝波安》,载《印刻文学生活志》第一卷第七期,台北,2005年3月。
    3 夏曼·蓝波安:《冷海情深》,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4 夏曼·蓝波安:《冷海情深》,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1997年。
    5 夏曼·蓝波安:《海浪的记忆》,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0年。
    6 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
    7 达悟为雅美人的自称。
    1 夏曼·蓝波安:《冷海情深》,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
    2 台湾原住民文教基金会编印《21世纪台湾原住民文学》,1999年版,第306页。
    3 亚荣隆·撒可努:《走风的人》,台北:思想生活屋国际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3页。
    1 亚荣隆·撒可努:《走风的人》,台北:思想生活屋国际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233页。
    2 亚荣隆·撒可努:《走风的人》,台北:思想生活屋国际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126页。
    3 陈秋萍:《原住民文学中的自我认同与主体重建》,硕士学位论文,台湾静宜大学,2003年,第58页。
    1 瓦历斯·尤干:《番刀出鞘》,台北:稻乡出版社,1992年版,第118页。
    2 瓦利斯·罗干:《泰雅脚踪》,台中:晨星出版社,1990年。
    3 欧阳玉、余锦虎:《神话·祭仪·布农人》,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4 伊斯玛哈单·卜衮:《山棕月影》,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
    5 伊斯玛哈单·卜衮、林太、李文 等著《走过时空的月亮》,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
    6 乜寇·索克鲁曼(Neqou Sokluman),男,布农族,1975年生,南投县信义乡望乡村望乡部落(Bukiu-Bulak)人,汉名全振荣。新竹长老会圣经学院研究生。2000年以《一九九九年五月七日生命拐了个弯》一文获得第一届中华汽车原住民文学奖散文组第二名,多篇散文作品发表于《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山海文化》。
    1 夏曼·蓝波安:《冷海情深》,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页。
    2 夏曼·蓝波安:《冷海情深》,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5页。
    1 浦忠成:《台湾原住民的口传文学》,台北:常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版,第3页。
    2 夏本·奇伯爱雅:《钓到雨鞋的雅美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
    3 夏本·奇伯爱雅:《雅美族的社会与风俗》,台北:台原出版社,1994年。
    4 夏本·奇伯爱雅:《雅美族的古谣与文化》,台北:常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5 夏本·奇伯爱雅:《雅美族神话传说》,台湾省教育厅,1996年。
    6 夏本·奇伯爱雅:《兰屿素人书》,台北:远流事业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7 夏本·奇伯爱雅:《三条飞鱼》,台北:远流事业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8 夏本·奇伯爱雅:《Akokay tatala,独木舟》,台北:常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9 夏本·奇伯爱雅:《Misinmo pa libangbang,飞鱼》,台北:常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1 达西乌拉弯·毕马:《台湾布农族的生命祭仪》,台北:台原出版社,1992年。
    2 达西乌拉弯·毕马:《台湾古代布农族的社会与文化》(上、下),南投县立文化中心,1995年。
    3 达西乌拉弯·毕马:《台湾布农族风俗图志》,台北:常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4 达西乌拉弯·毕马:《布农族口传神话传说》,台北:台原出版社,1998年。
    5 达西乌拉弯·毕马:《台湾原住民歌谣与舞蹈》,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6 浦忠成:《台湾原住民的口传文学》,台北:常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版。
    7 浦忠成:《原住民的神话与文学》,台北:台原出版社,1999年版。
    8 董恕明:《边缘主体的建构——台湾当代原住民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台湾东海大学,2002年,第12页。
    9 浦忠成:《台湾邹族风土神话》:台北:台原出版社,1994年年版。
    10 浦忠成:《库巴之火——邹族神话研究》,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版。
    11 浦忠成:《叙事性口传文学的表述:台湾特富野部落历史文化的追溯》,台北:里仁书局,2000年版。
    12 浦忠成:《台湾邹族语典》,台北:台原出版社,1994年版。
    13 蔡中涵编著《原住民历史文化》,台北:教育广播电台,1996年。
    14 《台湾原住民之神话与传说》,台北:新自然主义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1 参见孙大川:《夹缝中的族群建构》,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7页。
    2 利格拉乐·阿 :《红嘴巴的VuVu》,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版,第76页。
    3 利格拉乐·阿 :《红嘴巴的VuVu》,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版,第93页。
    1 伊替·达欧索:《矮人祭》,载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诗歌卷》,台北:INK印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15页。
    2 参见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诗歌卷》,台北:INK印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14页。
    1 启明·拉瓦:《重返旧部落》,转引自陈秋萍:《原住民文学中的自我认同与主体重建》,硕士学位论文,台湾静宜大学,2003年,第65页。
    1 马绍玺:《诗歌中的自我与他者——全球化语境中少数民族诗歌的文化认同问题》,《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1月。
    1 孙大川:《山海世界》,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3页。
    1、吴锦发编《悲情的山林》,台中:晨星出版社,1987年。
    2、吴锦发编《愿嫁山地郎》,台中:晨星出版社,1989年。
    3、拓拔斯·塔玛匹玛:《最后的猎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90年。
    4、夏曼·蓝波安:《八代湾的神话》,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
    5、莫那能:《美丽的稻穗》,台中:晨星出版社,1989年。
    6、柳翱:《永远的部落》,台中:晨星出版社,1990年。
    7、娃利斯·罗干:《泰雅脚踪》,台中:晨星出版社,1991年。
    8、夏本·奇伯爱雅:《钓到雨鞋的雅美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
    9、瓦历斯·尤干:《荒野的呼唤》,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
    10、拓拔斯·塔玛匹玛:《情人与妓女》,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
    11、尤稀·达衮:《让我的同胞知道》,台中:晨星出版社,1993年。
    12、瓦历斯·尤干:《想念族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94年。
    13、游霸士·挠给赫:《天狗部落之歌》,台中:晨星出版社,1995年。
    14、奥威尼·卡露斯盎:《云豹的传人》,台中:晨星出版社,1996年。
    15、霍斯陆曼·伐伐:《玉山的生命精灵》,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
    16、利格拉乐·阿(女乌):《谁来穿我织的魅力衣裳》,台中:晨星出版社,1996年。
    17、利格拉乐·阿(女乌):《红嘴巴的VuVu》,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
    18、巴苏亚·博伊哲努:《库巴之火》,台中:晨星出版社,1996年。
    19、林太、李文甦、林圣贤:《走过时空的月亮》,台中:晨星出版社,1998年。
    20、拓拔斯·塔玛匹玛:《兰屿行医记》,台中:晨星出版社,1998年。
    21、曾建次:《祖灵的脚步》,台中:晨星出版社,1998年。
    22、游霸士·挠给赫:《赤裸山脉》,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
    23、夏曼·蓝波安:《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
    24、伊斯玛哈单·卜衮:《山棕月影》,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
    25、瓦历斯·诺干:《番人之眼》,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
    26、瓦历斯·诺干:《伊能再踏查》,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
    27、马绍·阿纪:《泰雅人的七家湾溪》,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
    28、里幕伊·阿纪:《山野笛声》,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29、霍斯陆曼·伐伐:《黥面》,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30、余锦虎、欧阳玉:《神话·祭仪·布农人》,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31、奥威尼·卡露斯:《野百合之歌》,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32、达利·卡给著,游霸士·挠给赫译《高砂王国》,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33、游霸士·挠给赫:《泰雅的故事》,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1月。
    34、瓦历斯·诺干:《迷雾之旅》,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35、孙大川:《久久酒一次》,台北: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36、孙大川:《夹缝中的族群建构》,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0年。
    37、孙大川:《山海世界》,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0年。
    38、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评论卷》(上、下),台北:INK印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39、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小说卷》(上、下),台北:INK印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40、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散文卷》(上、下),台北:INK印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41、孙大川主编《台湾原住民族汉语文学选集——诗歌卷》,台北:INK印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42、巴苏亚·博伊哲努:《台湾邹族的风土神话》,台北:台原出版社,1993年。
    43、巴苏亚·博伊哲努:《台湾原住民的口传文学》,台北:常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44、巴苏亚·博伊哲努:《原住民的神话与文学》,台北:台原出版社,1999年。
    45、巴苏亚·博伊哲努:《叙事性口头文学的表述》,台北:里仁书局,2000年。
    46、瓦历斯·尤干:《番刀出鞘》,台北:稻乡出版社,1992年。
    47、夏曼·蓝波安:《冷海深情》,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1997年。
    48、夏曼·蓝波安:《海浪的记忆》,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2年。
    49、夏本·奇伯爱雅:《三条飞鱼》,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50、夏本·奇伯爱雅:《兰屿素人书》,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51、夏本·奇伯爱雅:《雅美族的古谣与文化》,台北:常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52、达西乌拉弯·毕马:《泰雅族神话与传说》,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53、达西乌拉弯·毕马:《阿美族神话与传说》,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54、达西乌拉弯·毕马:《鲁凯族神话与传说》,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55、达西乌拉弯·毕马:《邵族神话与传说》,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56、达西乌拉弯·毕马:《赛夏族神话与传说》,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57、达西乌拉弯·毕马:《布农族神话与传说》,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58、达西乌拉弯·毕马:《达悟族神话与传说》,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359、年。
    59、达西乌拉弯·毕马:《排湾族神话与传说》,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60、达西乌拉弯·毕马:《邹族神话与传说》,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61、达西乌拉弯·毕马:《卑南族神话与传说》,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62、达西乌拉弯·毕马:《台湾的原住民——邹族》,台北:台原出版社,2003年。
    63、达西乌拉弯·毕马:《台湾布农族的生命祭仪》,台北:台原出版社,1992年。
    64、田哲益:《台湾原住民歌谣与舞蹈》,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65、亚荣隆·撒可努:《山猪、飞鼠、撒可努》,台北:耶鲁国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
    66、亚荣隆·撒可努:《走风的人》,台北:思想生活屋国际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67、尤稀·达衮:《忠于原味》,台北:前卫出版社,2000年。
    68、蔡中涵编著《原住民教育丛书》(四卷本),台湾教育广播电台,1996年。
    1、马学良、梁庭望、张公瑾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
    2、梁庭望、张公瑾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 社,1998年。
    3、《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与文献论集》,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1997年。
    4、《高山族语言文学》,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
    5、《高山族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年。
    6、赵稀方:《小说香港》,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7、黎湘萍:《文学台湾》,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8、王岳川主编《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9、公仲、汪义生:《台湾新文学史初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10、古继堂:《台湾文学的母体依恋》,九州出版社,2002年。
    11、杨匡汉主编《中国文化中的台湾文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
    12、杨匡汉主编《扬子江与阿里山的对话》,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
    13、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要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14、关纪新、朝戈金:《多重选择的世界》,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
    15、曾思奇主编《台湾南岛语民族文化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16、施联朱:《台湾史略》(修订本),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
    17、茅家琦主编《台湾三十年1949—1979》,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18、施联朱、许良国主编《台湾民族历史与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
    19、胡友鸣、马欣来:《台湾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
    20、许良国、曾思奇编辑:《高山族风俗志》,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
    21、陈国强:《高山族风情录》,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1994年。
    22、蔡铁民编辑:《高山族民间故事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87年。
    23、台湾原住民文教基金会编印:《21世纪台湾原住民文学》,1999年。
    24、林淳毅:《阿美族传说》,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25、林淳毅:《猴子与螃蟹》,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26、林建成:《小米酒的故乡》,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27、林建成:《头目出巡》,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28、林建成:《后山族群之歌》,台北:玉山社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29、舞鹤:《思索阿邦·卡露斯》,台北:麦田出版,2002年。
    30、王家祥:《小矮人之谜》,台北:玉山社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31、王家祥:《倒风入海》,台北:玉山社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32、石万寿:《台湾的拜壶民族》,台北:台原出版社,1999年。
    33、王嵩山:《台湾原住民的社会与文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年。
    34、王蜀桂:《让我们说母语》,台中:晨星出版社,1995年。
    35、叶石涛:《台湾文学史纲》,台北:春晖出版社,2003年。
    36、古继堂:《简明台湾文学史》,台北:人间出版社,2003年。
    37、赵遐秋、吕正惠主编《台湾新文学思潮史纲》,台北:人间出版社,2002年。
    38、周庆华:《后台湾文学》,台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39、王诗琅著,张良泽编《台湾文学重建的问题》,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3年。
    40、彭瑞金:《台湾文学探索》,台北:前卫出版社,1995年。
    41、张京媛编 《后殖民理论与文化认同》,台北:麦田出版,2004年。
    42、陈芳明:《后殖民台湾——文学史论及其周边》,台北:麦田出版,2002年。
    43、陈其南:《文化、结构与神话》,台湾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44、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台北:稻乡出版社,1993年。
    45、王蜀桂:《台湾原住民传统织布》,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46、黄宣范:《语言、社会与族群意识》,台北:文鹤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47、王甫昌:《当代台湾社会的族群想象》,台北: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48、施正锋:《台湾人的民族认同》,台北:前卫出版社,2000年。
    49、吴锦发编《原舞者》,台中:晨星出版社,1993年。
    50、庄万寿:《台湾文化论——主体性之建构》,台北:玉山社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51、许世楷、施正锋、布兴·大立编《原住民族人权与自治》,台北:前卫出版社,2001年。
    52、黄应贵主编《台湾土著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
    53、移川子之藏、马渊东一、鹿野忠雄、国分直一等原著,杨南郡译著《台湾百年曙光》,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2005年。
    54、台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务委员会编《生命告白——台湾原住民博士求学之路》,2003年。
    55、谢世忠:《认同的污名》,台湾自立晚报社,1987年。
    56、[俄]李福清(B.Riftin):《神话与鬼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57、[美]Edward W.Said《东方主义》,王志弘等译,台北: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
    58、[美]乔纳森·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化过程》,商务印书馆,2003年。
    59、[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60、[日本]藤井省三著,张季琳译《台湾文学这一百年》,台北:麦田出版,2004年。
    61、[日本]下村作次郎:《从文学读台湾》,邱振瑞译,黄英哲审定,台北:前卫出版社,1997年。
    62、[日本]宫本延人:《台湾的原住民》,魏桂邦译,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
    1、刘登翰:《原住民族文化、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论台湾文学发展的文化基因和外来影响》,《世界华文文学论坛》,1999年2期。
    2、曾思奇:《台湾原住民族的呼声与抗争——评<久久酒一次>》,载《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与文献论集》,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
    3、李文甦:《70年代以来台湾原住民族文学的若干特点》,载《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与文献论集》,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
    4、朱双一:《从政治抗争到文化扎根——台湾“原住民文学”的创作演变》,《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2期。
    5、岳玉杰:《台湾原住民族文化心理的生动解析——对台湾原住民文学的一种考察》,《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3期。
    6、古远清:《台湾的大河小说和原住民文学》,《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1期。
    7、李瑛:《论台湾原住民作家对原住民生存价值的人文关怀》,《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期。
    8、周翔:《觉醒于千年沉寂之后的呐喊和呼唤—台湾原住民现代作家文学评论》,载《中国民族语言文学研究论集(文学专集)3》,民族出版社,2002年。
    9、周翔:《当代台湾原住民作家的身份认同》,《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2期。
    10、李蛪(?):《生态批评视野中的台湾原住民作家文学研究》,华侨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11、孙大川:《原住民文学的困境——黄昏或黎明》,台湾《山海文化》创刊号,1993年11月。
    12、浦忠成:《找回声音,握紧笔杆——兼记民间出版原住民作品情况》,台湾《山海文化》创刊号,1993年11月。
    13、董恕明:《边缘主体的建构——台湾当代原住民文学研究》,台湾东海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
    14、陈秋萍:《原住民文学中的自我认同与主体重建》,台湾静宜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15、伊象菁:《原住民文学中边缘论述的排除与建构——以瓦利斯·诺干与利格拉乐·阿(女乌)为例》,台湾静宜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16、吴家君:《台湾原住民文学研究》,台湾中山大学硕士论文,1997年。
    17、吕慧珍:《90年代台湾原住民小说研究》,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