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对美国总统访华报道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笔者对《人民日报》美国总统访华报道的研究,着重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访华报道中所呈现的美国形象及其变迁(如何认识美国的问题)。二、从美国形象及其转变,反观中国对自我形象的认知及变化(如何认识自己的问题)。
     通过对7位美国总统访华报道的历史梳理,本文发现总统访华报道很好地反映了中美关系发展的四个阶段三次转变:第一次转变发生在尼克松、福特访华时期,中国从与美国敌对走向与美国接触;第二次转变发生在里根、老布什访华时期,中国从与美国接触走向对美国现代化的崇拜并开始多角度审视美国;第三次转变发生在克林顿、小布什和奥巴马访华时期,中国和平崛起,开始寻求与美国平等对话。因此,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评价奥巴马访华的重要意义,那就是奥巴马访华,应该是开启了中美两国平等平视的新阶段。
     总统访华报道也反映出一个发展变化的美国形象。总的说来:美国形象经历了一个由简单负面到复杂多面的转变。中美建交前,美国是“美帝国主义”;建交后美国形象逐渐变得复杂,政治强势、军事霸道、经济发达,在国际交往和中美交往中常常言行不一。
     另外,总统访华报道在呈现美国形象的同时,也折射出中国形象的变迁。每一个美国形象都是作为当时历史条件下中国形象的“他者”出现的:腐朽没落的美帝国主义形象是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中国的“他者”;美国的现代化世界强国形象是经济落后的中国的“他者”;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美国形象是“和平崛起”的中国的“他者”。在“他者”与“我们”的形象变化中,中国对美国的认知经历了一个“否定——肯定——既肯定又否定”的过程,其自我认知与民族心态也经历了一个“盲目自信——自卑——自信”的过程。在认识与自我认识过程中,中国也对自己进行反思,进而用更宽容的心态去包容两国间的分歧,用更开放的姿态去迎接两国间的合作,用更诚恳的心意去理解美国的文化。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reports on the U.S. President's visit to China in People's Daily, the author focus on solving the following two issues:fist, the U.S. image and its evolution presented in the reports of the U.S. President's visit to China (how to understand the United States); second, starting from the U.S. image, the analysis tries to find out China's self-image cognition and its change (how to understand China itself).
     Combing the history reports of the U.S. President's visit to China, 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 reports clearly reflect four stages and three changes of the development in Sino-US relations:The first change occurred during the Nixon, Ford's visit to China China's attitude toward the United States changes from hostility to contact; The second change occurred during Ronald Reagan, George HW Bush's visit to China when China's attitude toward U.S. shifted from contact to worship of modern, and then to comprehensive look at the U.S.; The third change occurred during the Clinton, Bush and Obama's visit to China, with the peaceful rising, China began to seek equal dialogue with the United States. So, if we evaluate the significance of Obama's visit to China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at is Obama's visit to China opens a new era of equality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President's visit reports also reflect a changing image of U.S. Overall: U.S. image has changed from simple-negative to complex multi-faceted. Bef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the U.S. is "American imperialism". After that, U.S. image gradually became more complex:power politics, military hegemony, economic development, words and deeds often in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and Sino-U.S. contacts.
     In addition, while showing the im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President's visit reports also reflect changes in China's image. Each U.S. image appears as China's "other" in that specific historical conditions. Rotten U.S. imperialism appears as the "other" of flourishing socialist China; Modern American, the world power appears as the "other" of backward China; Hegemony and power politicsof the United States appears as the "other" of China's Peaceful Rise. During the image change of "Other" and "We", Perception of China to the United States experienced a "negative - positive -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process, and China's self-awareness and national mentality also gone through a "blind self-confidence - self-esteem - self-confidence" process. In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and self-awareness, China also reflected on their own,and then accommodate the differences with a more tolerant attitude, welcome the cooperation with a more open attitude, understand the U.S. culture with a more sincere intention.
引文
①郭宇宽:《“中美外交“误解”何在——专访王缉思》,《南风窗》2006年1月下,第14页。
    ②出自《论语》,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①郭宇宽:《“中美外交“误解”何在——专访王缉思》,《南风窗》2006年1月下。
    ①于家娣:《从克林顿访华报道看美国媒体上的中国形象》,《国际新闻界》,1998年第5、6期。
    ②孙有中:《布什访华——新华社新华网与美联社新闻网的比较分析》,《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2期。
    ③四报是指:《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和《洛杉矶时报》;三刊是指:《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研究时间从1998年6月初到7月下旬。
    ④于家娣:《从克林顿访华报道看美国媒体上的中国形象》,《国际新闻界》,1998年第5、6期。
    ①孙有中:《布什访华——新华社新华网与美联社新闻网的比较分析》,《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2期。
    ②刘继南:《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国际关系的新视角》,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283页。
    ③李希光:《妖魔化中国的背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版。
    ④李希光:《妖魔化与媒体轰炸》,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版。
    ⑤乔木:《鹰眼看龙:美国媒体的中国报道与中美关系》,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⑥潘志高:《(纽约时报)上的中国形象:政治、历史及文化成因》,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⑦孙有中:《解码中国形象:(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中国报道比较(1993-2002)》,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
    ⑧何英:《美国媒体与中国形象(1995-2005)》,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①刘继南:《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国际关系的新视角》,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322页。
    ②郝雨凡、张燕冬:《无形的手——美国中国问题专家点评中美关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139页。
    ③陈燕主编:《危机事件报道案例分析》,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73页。
    ④王运宝:《西方媒体语言折射中国形象嬗变》,《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07年第1期。
    ⑤周宁:《美国四大日报涉华报道分析》,《新闻记者》,2007年第11期。
    ⑥刘鉴强:《从李文和案看<纽约时报)的意识形态性》,《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1期。
    ⑦杜蕊:《解读(时代>封面上的中国形象》,《现代传播》,2007年第3期。
    ⑧周庆安:《(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00年涉华报道透视》,《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3期。
    ⑨司国安、苏金远:《2006中国国家形象——基于(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的文本分析》,《新闻知识》,2007年第5期。
    ⑩张健:《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分析》,《国际观察》,2007年第1期。
    (11)李希光、刘康:《美国媒体新闻选择性分析——美国传媒近期对中国的报道评析》,2000年第10期。
    (12)陈寒溪:《美国媒体如何“塑造”中国形象——以“中美撞机事件”为例》,《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3期。
    (13)乔木:《从美国媒体报道看PNTR的通过》,《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3期。
    (14)谢浩:《(纽约时报>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5)甘露:《从<时代)周刊看美国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①庄曦:《全球传播场域中的认同壁垒——从(纽约时报)西藏“3·14”报道透视西方媒体“他者化”新闻框架》,《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第3期。
    ②张瑾、陈微:《西方主流媒体对重庆大轰炸的报道分析——以(时代>周刊为例》,《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③范勇:《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中的意识形态偏见词汇与“中国形象”塑造——基于对(纽约时报>的实证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④肖欣欣、刘鉴强:《中美传媒在相互“妖魔化”吗》,《新闻记者》,2001年第3期。
    ⑤唐岚:《美国媒体对华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⑥张天培:《美国媒体对华负面报道的根源》,《青年记者》,2008年第16期。
    ⑦刘继南:《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国际关系的新视角》,第291页至第317页。该书第九章的内容由夏威撰写,以《中国媒体上的美国形象》为名。该书同时被收录在赵雪波主编的《传播视野中的国际关系》(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中第199至230页。
    ⑧刘继南:《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国际关系的新视角》,第291页。
    ⑨刘继南主编:《国际传播——现代传播文集》,北京:北京广播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38页。
    ①Brantly Womack, "The Dilemma of Centricity and Internationalism in China," Voice of China: The Interplay of Politics and Journalism, ed. Chi-Chuan Lee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1990),299-242转引自刘继南主编:《国际传播——现代传播文集》,第31页。
    ②Brantly Womack, "The Dilemma of Centricity and Internationalism in China," Voice of China:The Interplay of Politics and Journalism, ed. Chi-Chuan Lee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1990),299-242转引自刘继南主编:《国际传播——现代传播文集》,第31页。
    ③李黎:《冷战时期中国媒体上的美国形象——以<人民日报)为中心(1949-1998)》,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①孟环:《中国媒体中的“美国形象”》,《对外大传播》,2005年第9期。孟环的文中并未提及研究的时间,因此研究时间不确定;而肖颖的《(人民日报)中美国国家形象构建的内容分析》(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研究的是2001年9月至2007年9月间《人民日报》的涉美报道,因研究结论与之基本一致,就不在文中一一列出。
    ②罗以澄、叶晓华、付玲:《<人民日报>(1997-2006年)镜像下的美国国家形象建构》,《新闻与传播评论》,2007年Z1期。
    ①司景新、罗以澄:《中国传媒对于国族身份的阐释焦虑——以中国传媒对中美民间冲突的再现为例》,《新闻与传播评论》,2005年第0期。
    ②翟铮:《中美两国在对方主要媒体中的写照——对(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1998年报道的对比分析》,《美国研究》2002年第3期。
    ③李希光、BradThompson、于家娣等:《新闻构架与国家利益——中美媒体关于中国驻南使馆被炸和学生示威报道的比较分析》,《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1期。
    ①李金铨:《建制内的多元主义:美国精英媒介对华政策的论述》,《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7年10月号,总第67期,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112036.htm.
    ①熊志勇:《中美关系6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84页。
    ②能志勇:《中美关系60年》,第154页。“至此,在毛泽东心目中,苏联已构成对中国安全的最直接威胁。”
    ①杨正泉:《忆尼克松总统访华前后的新闻报道》,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72/85037/85039/7079249.html
    ②熊志勇:《中美关系60年》,第21页。
    ③《别了,司徒雷登!》:《人民日报》1949年8月19日头版。
    ①《人民日报》1969年1月27日。
    ②图1.1中涉美报道量是以“则”统计的。以1972年2月20日为例,当天有相关报道7篇共计11则。这7篇报道中有2篇报道同一标题下列有3则消息。
    ①《美国去年国际收支逆差创历史纪录(主题) 今年又出现高达三亿多美元对外贸易逆差(副题)》:《人民日报》1972年3月6日第6版。
    ②《反对包括美帝和日本军国主义在内的剥削者(主题) 揭露美国垄断企业在澳大利亚大量制造失业的阴谋(副题)》:《人民日报》1972年2月15日第5版。
    ③这一段历史参见1972年2月20日《人民日报》头版《首都各界人士隆重集会追悼斯诺先生(主题) 周恩来、江青、李富春、郭沫若以及蔡畅、邓颖超等领导同志参加追悼会美国朋友柯弗兰、亚非新闻工作者协会总书记查禾多等也参加了追悼会(副题)》。
    ①孟红:《毛泽东:斯诺先生是为建立友好关系铺平道路的第一人》,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44956/11176001.html
    ②《周恩来总理就埃德加·斯诺先生逝世致斯诺夫人的唁电》:《人民日报》1972年2月17同第2版。
    ③《首都各界人士隆重集会追悼斯诺先生》:《人民日报》1972年2月20日头版。
    ①孟红:《毛泽东:斯诺先生是为建立友好关系铺平道路的第一人》,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44956/11176001.html
    ①《毛泽东主席会见美国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诺》:《人民日报》1970年12月25日头版。
    ②孟红:《毛泽东:斯诺先生是为建立友好关系铺平道路的第一人》,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44956/11176001.html
    ③[美]马文·卡尔布伯纳德·卡尔布著,齐沛合译:《基辛格》,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5年8月第1版,第356-357页。
    ④陈敦德:《毛泽东尼克松在1972)),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2月第2版,第89页。
    ⑤[美]亨利·基辛格著,陈瑶华等译:《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中译本第二册,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年10月第1版,第352页。
    ①孟红:《毛泽东:斯诺先生是为建立友好关系铺平道路的第一人》,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44956/11176001.html
    ②完整标题应为:《毛泽东主席会见尼克松总统(主题) 同他进行了认真、坦率的谈话。基辛格博士、周恩来总理等参加会见(副题)》,《人民日报》1972年2月21日头版。
    ③[美]尼克松(Nixon.R.)著,董乐山等译:《尼克松回忆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第673页。
    ①《毛泽东主席会见尼克松总统(主题) 同他进行了认真、坦率的谈话。基辛格博士、周恩来总理等参加会见(副题)》:《人民日报》1972年2月21日头版。
    ②《美国总统尼克松昨日到达北京周总理设宴欢迎尼克松总统和夫人(主题) 周思来、叶剑英、李先念、郭沫若、姬鹏飞、吴德等我国领导人到机场迎接在宴会上,周总埋和尼克松总统先后祝酒;宴会前,周总理等会见尼克松总统和夫人以及随行人员(副题)》:《人民日报》1972年2月21日头版。
    ③《里根总统在人民大会堂的讲演摘要》:《人民日报》1984年4月28日第4版。
    ④与总统访华相关的共41则报道,但是其中有一则是2月19刊发的,所以从2月22日统计,就只有40则。
    ①杨正泉:《忆尼克松总统访华前后的新闻报道》,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72/85037/85039/7079249.html
    ②《人民日报》1972年2月22日第2版。
    ①(美)尼克松(Nixon. R.)著,董乐山等译:《尼克松回忆录》,第672页。
    ②其中有一则报道有2幅配图,因此共5幅配图。
    ①《在周总理委托邓小平副总理主持的欢迎宴会上(引题) 福特总统的祝酒词(主题)》:《人民日报》1975年12月2日第2版。
    ②“10:3”意为“1972年:1975年=10则:3则”,下同。
    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日报》1981年7月1日。
    ②《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日报》1981年7月1日。
    ①《生活在美国人民的友谊之中》:《人民日报》1984年4月26日第6版。
    ②《美国观众喜欢温情影片》:《人民日报》1984年5月6日第7版。
    ①《人民日报》1975年11月24日第6版。
    ②《人民日报》1975年11月26日第6版。
    ③《人民日报》1984年4月25日第6版。
    ④《里根来华途中在塔科马表示(引题) 要为改善美中经济关系努力(主题)》:《人民日报》1984年4月22日第6版。
    ⑤永真:《具有广阔前景的中美经济贸易关系》,专论,《人民口报》1984年4月25日第6版。
    ①永真:《具有广阔前景的中美经济贸易关系》,专论,《人民日报》1984年4月25日第6版。
    ②永真:《具有广阔前景的中美经济贸易关系》,专论,《人民日报》1984年4月25日第6版。
    ①《人民日报》1984年4月22日第4版。
    ②《人民日报》1984年4月20日第4版。
    ③参见项立岭:《中美关系史全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392页。
    ④《人民日报》1984年4月26日第1版。
    ①《胡耀邦总书记会见里根总统时说(引题) 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长期不变希望世界长期和平稳定不赞成强权政治(主题) 决不依附于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坚定地站在第三世界一边(副题)》:《人民日报》1984年4月28日第1版。
    ②社论《热烈欢迎里根总统访华》:《人民日报》1984年4月26日第1版。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372、373、375页。
    ①解力夫编著:《国门红地毯——新中国外交50年(下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第1011页。
    ②全题应为《应江泽民主席邀请来华进行国事访问(引题)克林顿总统抵达西安(主题) 陕西省和西安市领导等到机场迎接美国贵宾(副题)》:《人民日报》1998年6月26日第1版。
    ①《就中美关系、台湾问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亚洲金融危机及南亚地区局势等(引题) 江泽民主席接受美国记者采访(主题)》:《人民日报》1998年6月23日第1版。
    ②《江泽民主席克林顿总统共同会见记者(主题) 就中美关系、亚洲局势等问题分别发表讲话并答记者问(副题)》:《人民日报》1998年6月28日第2版。
    ③《人民日报》1998年6月28日第2版。
    ④《人民日报》1998年6月28日第2版。
    ⑤《人民日报》1998年6月28日第2版。
    ⑥《克林顿公开重申对台“三不”承诺(主题) 美国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一中一台”、“两个中国”,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必须由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副题)》:《人民日报》1998年7月1日第1版。
    ⑦《江泽民主席克林顿总统共同会见记者(主题) 就中美关系、亚洲局势等问题分别发表讲话并答记者问(副题)》:《人民日报》1998年6月28日第2版。
    ⑧《江洋民主席克林顿总统共同会见记者(主题) 就中美关系、亚洲局势等问题分别发表讲话并答记者问(副题)》:《人民日报》1998年6月28日第2版。
    ①泰栋:《承包到户是姓“社”还是姓“资”》,《宁波日报》1983年2月1日。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372页。
    ③[美]丹尼尔·伯斯坦、[美]阿恩·德凯基泽著,孙英春等译:《巨龙:商业、经济和全球秩序中的中国未来》,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④《人民日报》1998年6月22日第7版。
    ⑤《人民日报》1998年7月10日第7版。
    ⑥《人民日报》1998年7月6日第7版。
    ⑦《人民日报》1998年6月29日第10版。
    ⑧《人民日报》1998年7月2日第7版。
    ①《房利美大庇寒士俱欢颜》:《人民日报》1998年6月29日第10版。
    ②《人民日报》1998年6月18日第7版。
    ③《人民日报》1998年6月27日第3版。
    ④《人民日报》1998年6月28日第2版。
    ①熊志勇:《中美关系60年》,第324页。
    ②项立岭:《中美关系史全编》,第376页。
    ①军事报道日均报道量=军事报道量/样本天数。具体计算过程:56/17=3.3。
    ②《江泽民主席布什总统共同会见中外记者(主题) 就中美关系、国际反恐斗争等问题分别发表讲话并答记者问(副题)》:2002年2月22日第4版。
    ①《江泽民主席布什总统共同会见中外记者(主题) 就中美关系、国际反恐斗争等问题分别发表讲话并答记者问(副题)》:2002年2月22日第4版。
    ②《中美关系(引题)三十年后再回首(主题)》:《人民日报》2002年2月20日第3版。
    ①《求同存异稳定大局——纪念中美(卜海公报)发表30周年》:《人民日报》2002年2月28日第7版。
    ②《人民日报》2008年7月31日第4版。
    ③《人民日报》2008年8月1日第4版。
    ④《人民日报》2008年8月1日第4版。
    ⑤《人民日报》2008年8月1日第4版。
    ①《人民日报》1989年2月19日第6版。
    ②《人民日报》1989年7月6日第6版。
    ③《人民日报》1998年6月19日第6版。
    ④《人民日报》1998年6月24日第6版。
    ⑤《人民日报》1989年2月25日第3版。
    ⑥《人民口报》2001年10月17日第3版。
    ①《人民日报》1998年6月16日第6版。
    ②《人民日报》1998年6月16日第6版。
    ③《人民日报》1998年7月1日第6版。
    ④《人民日报》2001年10月22日第3版。
    ⑤《人民日报》1984年5月2日第7版。
    ⑥《具有广阔前景的中美经济贸易关系》:《人民日报》专论,1984年4月25日第6版。
    ⑦《人民日报》1998年6月18日第7版。
    ⑧《人民日报》1998年6月19日第7版。
    ①杨正泉:《忆尼克松总统访华前后的新闻报道》,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72/85037/85039/7079249.html
    ②熊志勇:《中美关系6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267-268页。
    ①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第1页。
    ②中国传媒业的“四纵三横”模式:“四纵”是指中央、省、地(市)、县四级媒体网络,“三横”是指报纸、广播、电视三分天下。
    ③力平、马芷荪主编,陈扬勇、安建设撰稿:《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第511-512页。
    ④杨正泉:《忆尼克松总统访华前后的新闻报道》,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72/85037/85039/7079249.html
    ①表格来源参见潘祥辉:《媒介演化论: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第75、118、161页。
    ①《江泽民主席与布什总统举行会谈》:《人民日报》2001年10月20日第1版。
    ②《人民日报》1998年6月23日第6版。
    ①《人民日报》1984年4月28日第4版。
    ②《人民日报》1984年5月1日第3版。
    ③《人民日报》2002年2月23日第1版。
    ①《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人民日报》2011年3月6日第2版。
    ②《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人民日报》2011年3月6日第2版。
    ③《中美:平视平等平常心》,央视“新闻1+1”,2009年11月17日,http://news.cntv.cn/program/xinwen1jia1/20100401/106570.shtml
    [1][美]马文·卡尔布伯纳德·卡尔布著,齐沛合泽:《基辛格》,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5年8月第1版。
    [2][美]杰伊·马修斯著,莫非译:《中国宣传工具把美国说得过于美好》,《编译参考》,1979年第4期。原载《国际先驱论坛报》1979年2月10-11日。
    [3][美]亨利·基辛格著,陈瑶华等译:《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中译本第二册,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年10月第1版。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5]李希光:《妖魔化中国的背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版。
    [6]力平、马芷荪主编,陈扬勇、安建设撰稿:《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
    [7]陈敦德:《毛泽东尼克松在1972)),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2月第2版。
    [8][美]丹尼尔·伯斯坦、[美]阿恩·德凯基泽著,孙英春等译:《巨龙:商业、经济和全球秩序中的中国未来》,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9]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
    [10]解力夫编著:《国门红地毯——新中国外交50年(下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
    [11]郝雨凡、张燕冬:《无形的手——美国中国问题专家点评中美关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12][美]尼克松(Nixon. R.)著,董乐山等译:《尼克松回忆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13]刘继南:《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国际关系的新视角》,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14]项立岭:《中美关系史全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 1版。
    [15]潘志高:《(纽约时报)上的中国形象:政治、历史及文化成因》,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16]何英:《美国媒体与中国形象(1995-2005)》,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17]乔木:《鹰眼看龙:美国媒体的中国报道与中美关系》,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18]陈燕主编:《危机事件报道案例分析》,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19]廖晓燕:《中美经济波动及相关性研究》,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20]潘祥辉:《媒介演化论: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
    [21]孙有中:《解码中国形象:<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中国报道比较(1993-2002)》,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
    [22]熊志勇:《中美关系6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1]于家娣:《从克林顿访华报道看美国媒体上的中国形象》,《国际新闻界》,1998年第5、6期。
    [2]李希光、BradThompson、于家娣等:《新闻构架与国家利益——中美媒体关于中国驻南使馆被炸和学生示威报道的比较分析》,《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1期。
    [3]李希光、刘康:《美国媒体新闻选择性分析——美国传媒近期对中国的报道评析》,2000年第10期。
    [4]刘鉴强:《从李文和案看(纽约时报>的意识形态性》,《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1期。
    [5]肖欣欣、刘鉴强:《中美传媒在相互“妖魔化”吗》,《新闻记者》,2001年第3期。
    [6]陈寒溪:《美国媒体如何‘塑造’中国形象——以‘中美撞机事件’为例》,《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3期。
    [7]周庆安:《<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00年涉华报道透视》,《国际新闻界》, 2001年第3期。
    [8]乔木:《从美国媒体报道看PNTR的通过》,《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3期。
    [9]孙有中:《布什访华——新华社新华网与美联社新闻网的比较分析》,《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2期。
    [10]翟铮:《中美两国在对方主要媒体中的写照——对<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1998年报道的对比分析》,《美国研究》2002年第3期。
    [11]司景新、罗以澄《中国传媒对于国族身份的阐释焦虑——以中国传媒对中美民间冲突的再现为例》,《新闻与传播评论》,2005年第0期。
    [12]谭震、雷向晴:《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2005年全国外宣工作会议大印象》,《对外大传播》,2005年第8期。
    [13]孟环:《中国媒体中的“美国形象”》,《对外大传播》,2005年第9期。
    [14]郭宇宽:《“中美外交“误解”何在——专访王缉思》,《南风窗》2006年1月下。
    [15]罗以澄、叶晓华、付玲:《(人民日报>(1997-2006年)镜像下的美国国家形象建构》,《新闻与传播评论》,2007年Z1期。
    [16]王运宝:《西方媒体语言折射中国形象嬗变》,《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07年第1期。
    [17]张健:《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分析》,《国际观察》,2007年第1期。
    [18]杜蕊:《解读(时代>封面上的中国形象》,《现代传播》,2007年第3期。
    [19]司国安、苏金远:《2006中国国家形象——基于(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的文本分析》,《新闻知识》,2007年第5期。
    [20]周宁:《美国四大日报涉华报道分析》,《新闻记者》,2007年第11期。
    [21]庄曦:《全球传播场域中的认同壁垒——从<纽约时报)西藏“3·14”报道透视西方媒体“他者化”新闻框架》,《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第3期。
    [22]张瑾、陈微:《西方主流媒体对重庆大轰炸的报道分析——以(时代>周刊为例》,《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23]张天培:《美国媒体对华负面报道的根源》,《青年记者》,2008年第16期。
    [24]唐岚:《美国媒体对华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25]范勇:《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中的意识形态偏见词汇与“中国形象”塑造——基于对(纽约时报)的实证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26]李黎:《冷战时期中国媒体上的美国形象——以(人民日报>为中心(1949-1998)》,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27]甘露:《从(时代>周刊看美国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28]谢浩:《(纽约时报>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29]肖颖的《(人民日报>中美国国家形象构建的内容分析》,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外媒全方位解读奥巴马访华称国际新秩序诞生》:中国新闻网,2009年11月16日,http://www.chinanews.com/gj/gj/gj-fxpl/news/2009/11-16/1967292.shtml.
    [2]《中美:平视平等平常心》,新闻1+1,2009年11月17日,http://news.cntv.cn/program/xinwen1jia1/20100401/106570.shtml.
    [3]《中美终于形成一种对等关系》:新浪网,2009年11月19日,http://news.sina.com.cn/c/2009-11-19/022816629809s.shtml.
    [4]孟红:《毛泽东:斯诺先生是为建立友好关系铺平道路的第一人》,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44956/11176001.html.
    [5]李金铨:《建制内的多元主义:美国精英媒介对华政策的论述》,《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7年10月号,总第67期,http://www.cuhk.edu.hk/ics/21 c/supplem/essay/0112036.htm.
    [6]杨正泉:《忆尼克松总统访华前后的新闻报道》,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72/85037/85039/7079249.html.
    [1]《别了,司徒雷登!》:《人民日报》1949年8月19日头版。
    [2]《毛泽东主席会见美国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诺》:《人民日报》1970年12月25日头版。
    [3]《周恩来总理就埃德加·斯诺先生逝世致斯诺夫人的唁电》:《人民日报》1972年2月17日第2版。
    [4]《首都各界人士隆重集会追悼斯诺先生(主题) 周恩来、江青、李富春、郭沫若以及蔡畅、邓颖超等领导同志参加追悼会美国朋友柯弗兰、亚非新闻 工作者协会总书记查禾多等也参加了追悼会(副题)》:《人民日报》1972年2月20日头版。
    [5]《首都各界人士隆重集会追悼斯诺先生》:《人民日报》1972年2月20日头版。
    [6]《毛泽东主席会见尼克松总统(主题)同他进行了认真、坦率的谈话。基辛格博士、周恩来总理等参加会见(副题)》:《人民日报》1972年2月21日头版。
    [7]《美国总统尼克松昨日到达北京周总理设宴欢迎尼克松总统和夫人(主题)周恩来、叶剑英、李先念、郭沫若、姬鹏飞、吴德等我国领导人到机场迎接在宴会上,周总理和尼克松总统先后祝酒;宴会前,周总理等会见尼克松总统和夫人以及随行人员(副题)》:《人民日报》1972年2月21日头版。
    [8]《联合公报》:《人民日报》1972年2月28日第1版。
    [9]《美国去年国际收支逆差创历史纪录(主题)今年又出现高达三亿多美元对外贸易逆差(副题)》:《人民日报》1972年3月6日第6版。
    [10]《美国经济仍然难以摆脱危机(主题) 关税和扩大公共开支等办法未能刺激经济,反而扩大了财政赤字,加剧通货膨胀(副题)》:《人民日报》1975年11月14日第6版。
    [11]《朝鲜<劳动新闻>发表文章(引题) 驳斥美帝企图继续强占南朝鲜的谬论(主题) 谴责朴正熙集团镇压南朝鲜青年学生和爱国人士(副题)》:《人民日报》1975年11月25日第5版。
    [12]《苏联向美国购买谷物达千余万吨》:《人民日报》1975年11月26日第6版。
    [13]《在周总理委托邓小平副总理主持的欢迎宴会上(引题) 福特总统的祝酒词(主题)》:《人民日报》1975年12月2日第2版。
    [14]《反对转嫁危机要求增加工资(引题) 美国联合航空公司一万六千多地勤人员罢工(主题)》:《人民日报》1975年12月12日第6版。
    [15]《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日报》1981年7月1日。
    [16]泰栋:《承包到户是姓“社”还是姓“资”》:《宁波日报》1983年2月1日。
    [17]《里根来华途中在塔科马表示(引题) 要为改善美中经济关系努力(主题)》:《人民日报》1984年4月22日第6版。
    [18]《夏威夷大岛剪影》:《人民日报》1984年4月22日第7版。
    [19]《具有广阔前景的中美经济贸易关系》:《人民日报》专论,1984年4月25日第6版。
    [20]《热烈欢迎里根总统访华》:《人民日报》1984年4月26日第1版。
    [21]《生活在美国人民的友谊之中》:《人民日报》1984年4月26日第6版。
    [22]《胡耀邦总书记会见里根总统时说(引题) 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长期不变希望世界长期和平稳定不赞成强权政治(主题) 决不依附于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坚定地站在第三世界一边(副题)》:《人民日报》1984年4月28日第1版。
    [23]《里根总统在人民大会堂的讲演摘要》:《人民日报》1984年4月28日第4版。
    [24]《美国观众喜欢温情影片》:《人民日报》1984年5月6日第7版。
    [25]《杨主席会见布什总统》:《人民日报》1989年2月26日第1版。
    [26]《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主题) 对美方发表不负责仟谈话深表遗憾(副题)》:《人民日报》1989年3月2日头版。
    [27]《就中美关系、台湾问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亚洲金融危机及南亚地区局势等(引题) 江泽民主席接受美国记者采访(主题)》:《人民日报》1998年6月23日第1版。
    [28]《应江泽民主席邀请来华进行国事访问(引题) 克林顿总统抵达西安(主题) 陕西省和西安市领导等到机场迎接美国贵宾(副题)》:《人民日报》1998年6月26日第1版。
    [29]《江泽民主席克林顿总统共同会见记者(主题) 就中美关系、亚洲局势等问题分别发表讲话并答记者问(副题)》:《人民日报》1998年6月28日第2版。
    [30]《房利美大庇寒士俱欢颜》:《人民日报》1998年6月29日第10版。
    [31]《克林顿公开重申对台“三不”承诺(主题) 美国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一中一台”、“两个中国”,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必须由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副题)》:《人民日报》1998年7月1日第1版。
    [32]《江泽民主席与布什总统举行会谈》:《人民日报》2001年10月20日第1版。
    [33]《中美关系(引题) 三十年后再回首(主题)》:《人民日报》2002年2月20日第3版。
    [34]《江泽民主席布什总统共同会见中外记者(主题) 就中美关系、国际反恐斗争等问题分别发表讲话并答记者问(副题)》:2002年2月22日第4版。
    [35]《求同存异稳定大局——纪念中美<上海公报)发表30周年》:《人民日报》2002年2月28日第7版。
    [36]《中美联合声明》:《人民日报》2009年11月18日第2版。
    [37]《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人民日报》2011年3月6日第2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