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舆论界对德国的认知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德关系在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上既十分重要又颇为独特,就中德之间合作规模及范围而言,实可与之后的中美关系相比较。然而,相对于同时期的中美、中苏、中日关系而言,目前这一阶段中德关系并未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重视,关于中国人对德认知方面的系统性研究至今更是空白。本文通过对当时读者群较大、评论性较强、舆论占有主导地位的《大公报》和《东方杂志》等报刊的系统考察,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新闻界的视角对中德关系的发展进行审视,以呈显二、三十年代中国人对德国认知情况的变迁。
     除绪论和结论外,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介绍中国人在钦佩和羡慕的心念下的对德认知情况,包括对德国战后复兴经验的思考、德国经验给国人带来的精神鼓舞、德国军事顾问团来华后促进了中德关系的发展等。第二部分主要探讨中日关系紧张背景下的对德认知情况,包括中国人对希特勒、纳粹党、法西斯主义和其狂热追随者的态度、紧张中日关系背景下中国人对德日关系的认知情况、中国人对扩张中的德国的揣度与认知等。第三部分主要研究民族危亡背景下中国人对德国的“致用主义”的学习,包括中国人如何被德国的法西斯独裁的高效率所吸引和启发,以及蒋介石对法西斯主义的推崇与模仿。第四部分主要讨论进入中日战争时期以后,处于国家生死存亡关头的中国人的对德认知情况,包括中国人对中日战争爆发后的德日关系、中德关系和德国在二战中表现的认知情况。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德交往从初期的友好、中期的敷衍、到后期的恶化,无论是从中国还是从德国而言,都是从自身的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总结来说,中国人对德国认知情况的变迁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德国对国人最初的吸引力在于其战后迅速的复兴。长期处于列强压迫之下、任人欺凌的中国,从德国身上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中国人梦想着通过学习和模仿,能像德国一样的迅速经济复兴、打破不平等条约、取得国际平等地位。第二,中国人眼中的德国形象从一个过于理想化的——中国人的友好无私的朋友、富强复兴的榜样,逐渐变得真实起来——一切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的狡诈的狂妄自大者。第三,由于德日关系的日趋紧密,在国人的对德态度上,无论多愤怒,始终是有所保留的。对于处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的中国人来说,必须忍辱负重,联合一切力量,因此,对德国尽可能的不用尖锐语气进行谴责,尽可能的维持中德友谊、拉拢德国。本文期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从新闻界的认知视角重新审视中德关系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发展历程,为民国时期对外关系史研究做出有益的贡献与补充。
In the 1920s and 1930s, the Sino-Germany relationship plays an important and unique part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oreign relations. In terms of depth,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Germany is comparable to that of the Sino-US relationship in later time. However, the study on Sino-Germany relationship for that period of time has not been given as much attention as that of Sino-US, Sino- Soviet Union and Sino- Japan relations, let alone the lack of systematical study on the Chinese's recognition toward German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ss media, this thesis discusses development of Sino-Germany relationship and the change of Chinese's recognition towards Germany in the 1920s and 1930s by systematically studying the Takunpao and Oriental Magazine, which had a comparably large reader base and commentary style, and became a good representation of the public opinion at the time.
     The thesis comprises of four parts except for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Part one focuses on the Chinese's recognition toward Germany as admirers, including the post-war renaissance of Germany, the inspiration of German- style to Chinese as well as the boost of Sino- Germany relationship with the visit of Germany military advisory panel. Part two discusses the Chinese's recognition toward Germany with the background of the tens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t the time, which includes Chinese's attitude toward Hitler, Nazi, fascism and its followers. This part also includes Chinese's recognition in respect of Germany's expansion and the Germany-Japan relationship at the time. Part three covers Chinese's learning from Germany's pragmatism, which includes that the Chinese was attracted and inspired by the high efficiency of Germany and its fascism as well as Chiang kai-shek imitation of the fascism, with the background that the nation's future was in danger. Part four discusses Chinese's understanding toward the Sino-Germany and Germany- Japan relationship after the break out of China- Japan War and the performance of Germany in World WarⅡ.
     In the 1920s and 1930s, the Sino-Germany relationship went through three stages:the honeymoon between China and Germany; the cold-shoulder period of the Sino- Germany relationship; and finally the break-up of the two countries. However, no matter in which period of the relationships, both China and Germany guided its foreign policies based on the national interests. Overall, the changes of Chinese's perception toward Germany are concluded as follows:first, Chinese was attracted most by Germany's post-war renaissance and Germany's success inspired them as they would like to recover Chinese economy promptly, break the unfair treaties and eventually gain respect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s did by the German. Second, to the Chinese, the image of Germany had become a deceitful, arrogant country that cares only for its national interests from a friendly, selfless role-model. Third, because of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rmany and Japan, the Chinese, no matter how unsatisfied they are, managed not to cross the line when dealing with the Sino-Germany relationship. Chinese tried to avoid infuriate or condemn Germany and therefore maintained the Sino-Germany relationship and gained its support. It is expected th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ss media, the thesis could contribut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Sino-Germany relationship in the 1920s and 1930s and provide a supplement to the study on the foreign relations in the modern Chinese history.
引文
1郭恒鈺、罗梅君:《德国外交档案:1928-1939年之中德关系》,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导论,第1页。
    1赖光临:《七十年中国报业史》,转引自郭若平:《<大公报>编辑理念与“文人论证”》,《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8期。
    2张季鸾:《大公报一万号纪念辞》,《大公报》,1931年5月22日。
    1伍江川:《我与大公报》,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10页。
    2《社评·政党、和平、填土工作》,《大公报》,1948年2月6日。
    3《大公园地》,1947年8月15日,转引自吴廷俊、范龙:《<大公报>“敢言”传统的思想基础与文化底蕴》,《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第3期。
    4陈兮、张昌:《<大公报>:史实与新闻史编的落差》,《求索》,2009年第6期。
    5任桐:《论<大公报>和平裁兵言论的民本主义倾向》,《史学月刊》,2002年第6期。
    6贾晓慧:《<大公报>与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化运动》,《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6期。
    7范立君、谭玉秀:《<大公报>研究的新高度》,《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2期。
    8洪九来:《宽容与理性:<东方杂志>的公共舆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姜义华序言第1页。
    9石雅洁、李志强:《<东方杂志>办刊宗旨的演变》,《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8期。
    10石雅洁、李志强:《<东方杂志>办刊宗旨的演变》,《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8期。
    1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61页
    2齐水:《苏俄的中国研究与东方杂志》,《东方杂志》,1925年4月。
    3洪九来:《宽容与理性:<东方杂志>的公共舆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姜义华序,第1页
    4洪九来:《宽容与理性:<东方杂志>的公共舆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页。
    5洪九来:《宽容与理性:<东方杂志>的公共舆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1-12页。
    1胡凯:《19世纪中国人眼中的德国形象》,2006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博士论文。
    2姚宝:《从历史教科书中的德国形象探讨教科书编写原则》,《历史教学问题》,1995年第1期,第33-37页。
    3唐绍诚(音译Shao-cheng Tang)《德国的在华形象:1870-1989》(Deutschlandbilder Chinas von 1870 bis 1989, Verlag Peter Lang GmbH, Frankfurt a.M.)1993年博士论文。转引自胡凯:《19世纪中国人眼中的德国形象》,
    2006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博士论文,前言第1页
    1罗罗:《中德关系之将来》,《东方杂志》,1921年5月。
    2罗罗:《中德关系之将来》,《东方杂志》,1921年5月。
    3罗罗:《中德关系之将来》,《东方杂志》,1921年5月。
    4罗罗:《中德关系之将来》,《东方杂志》,1921年5月。
    1《撤废不平等条约后,德国对华贸易之猛进》,《人公报》,1927年6月4日。
    2《军用航空列强之新国防策》,《大公报》,1931年5月3日。
    3《社评·德国经济力之恢复》,《人公报》,1929年1月4日。
    4黄惟志:《中兴之德意志》,《东方杂志》,1927年1月。
    5《社评·中国岂坐以待毙乎?》,《大公报》,1932年7月11日。
    6《洛桑会议殆无成》,《大公报》,1932年7月3日。
    1《社评·欧洲政局之新纪元》,《大公报》,1932年7月8日。
    2《社评中国岂坐以待毙乎?》,《大公报》,1932年7月11日。
    3《社评·欧洲政局之新纪元》,《大公报》,1932年7月8日。
    4《社评·欧洲洲政局之新纪元》,《大公报》,1932年7月8日。
    5《社评·洛桑条约告成》,《大公报》,1932年7月10日。
    6《社评·中国岂坐以待毙乎?》,《大公报》,1932年7月11日。
    7《社评·欧洲政局之新纪元》,《大公报》,1932年7月8日。
    8《社评·欧洲政局之新纪元》,《大公报》,1932年7月8日。
    9《社评·欧洲政局之新纪元》,《大公报》,1932年7月8日。
    10《社评·欧洲政局之新纪元》,《大公报》,1932年7月8日。
    11《社评·中国岂坐以待毙乎?》,《大公报》,1932年7月11日。
    12《社评·中国岂坐以待毙乎?》,《大公报》,1932年7月11日。
    1《社评·中国岂坐以待毙乎?》,《大公报》,1932年7月11日。
    2《社评·中国岂坐以待毙乎?》,《大公报》,1932年7月11日。
    3《社评·德国议会选举与政局趋势》,《大公报》,1932年7月31日。
    4《社评·中国岂坐以待毙乎?》,《大公报》,1932年7月11日。
    5《社评·中国岂坐以待毙乎?》,《大公报》,1932年7月11日。
    6《社评·欧洲政局之新纪元》,《大公报》,1932年7月8日。
    7《社评·洛桑条约告成》,《大公报》,1932年7月10日。
    8《社评·中国岂坐以待毙乎?》,《大公报》,1932年7月11日。
    1梁嘉惠译:《德大眼中的萨尔问题》,《大公报》,1934年11月15日。
    2吴颂皋:《我对于萨尔问题之观察》,《东方杂志》,1935年1月。
    3吴颂皋:《我对于萨尔问题之观察》,《东方杂志》,1935年1月。
    4蔡维藩:《德法关系下之萨尔问题》,《东方杂志》,1935年1月。
    5志刚:《萨尔全民投票之经过》,《东方杂志》,1935年2月。
    6《欧洲和平一大关键》,《大公报》,1935年1月16日。
    7《社评·萨尔问题之教训》,《大公报》,1935年1月16日。
    8《社评·萨尔问题之教训》,《大公报》,1935年1月16日。
    1李圣五:《德国废弃汎尔塞和约通航规定》,《东方杂志》,1936年12月。
    2《社评·德国片面废弃国际河川条欵感言》,《大公报》,1936年11月21日。
    3《社评·德国片面废弃国际河川条欵感言》,《大公报》,1936年11月21日。
    4《社评·德国片面废弃国际河川条欵感言》,《大公报》,1936年11月21日。
    5《社评·德国片面废弃国际河川条欵感言》,《大公报》,1936年11月21日。
    6李圣五:《德国废弃汎尔塞和约通航规定》,《东方杂志》,1936年12月。
    1《社评·德国经济力之恢复》,《大公报》,1929年1月4日。
    2 G. Mck. McClellan作、沈文鸿译:《德国的复兴》,《东方杂志》,1930年10月。
    3《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请看欧美国民致力国防之情形》(三),《大公报》,1932年12月30日。
    4《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请看欧美国民致力国防之情形》(三),《大公报》,1932年12月30日。
    5《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请看欧美国民致力国防之情形》(三),《大公报》,1932年12月30日。
    6《四强协定与修约》,《大公报》,1933年6月4日。
    7《社评·何以对此十八年?》,《大公报》,1933年5月9日。
    1[美]A. B. Faust:《兴登堡——屹立德国政潮中的砥柱》,《东方杂志》,1930年11月。
    2《德国政界之三杰——兴登堡·卜鲁宁·希忒拉》,《大公报》,1931年10月4日
    3《社评·兴登堡继续当选德国总统》,《大公报》,1932年4月12日。
    4《社评·兴登堡继续当选德国总统》,《大公报》,1932年4月12日。
    1《社评·兴登堡继续当选德国总统》,《大公报》,1932年4月12日。
    2《社评·兴登堡继续当选德国总统》,《大公报》,1932年4月12日。
    3《社评·悼德意志共和国大总统兴登堡元帅》,《大公报》,1934年8月3日。
    4良辅:《兴登堡总统逝世后的德国政局》,《东方杂志》,1934年9月。
    5《社评·悼德意志共和国大总统兴登堡元帅》,《大公报》,1934年8月3日。
    6《社评·兴登堡逝后之希忒拉路线如何》,《大公报》,1934年8月8日。
    7《社评·今后之德国》,《大公报》,1934年8月20日。
    1《社评·兴登堡逝后之希忒拉路线如何》,《大公报》,1934年8月8日。
    2《社评·今后之德国》,《大公报》,1934年8月20日。
    3作舟:《德国对外政策的新动向》,《东方杂志》,1935年6月。
    4良辅:《兴登堡总统逝世后的德国政局》,《东方杂志》,1934年9月。
    1[美]柯伟林著,陈谦平等译:《德国与中华民国》,江苏大民出版社,2006年,第53-55页。
    2张宪文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二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19页;吴景平:《从胶澳被占到科尔访华——中德关系1861-1992》,福建大民出版社,1993年,第129-132页;潘琪昌主编:《百年中德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第82-83页:[美]柯伟林著,陈谦平等译:《德国与中华民国》,江苏人民出版,2006年,第65-70页。
    3张宪文主编:《中华华民国史》(第二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19-420页;吴景平:《从胶澳被占到利尔访华——中德关系1861-1992》,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2-134页;潘琪昌主编:《百年中德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第84-85页。
    1张宪文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二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20-422页;吴景平:《从胶澳被占到科尔访华——中德关系1861-1992》,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4-138、153-157页:潘琪昌主编:《百年中德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第86-88页。
    2马骏:《二三十年代中德军事合作始末概论》,载刘善章、周荃主编:《中德关系史文从》,青岛:青岛出版社,1991年,第247页。
    1吴景平:《从胶澳被占到科尔访华——中德关系1861-1992》,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8-142页。
    2[英]福克斯:《德国与1931-1938年的远东危机》,牛津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244页,转引自吴景平:《从胶澳被占到科尔访华——中德关系1861-1992》,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1页。
    3《德顾问应聘到华》,《大公报》,1928年10月27日。
    4《德顾问应聘到华》,《人公报》,1928年10月27日。
    5《中国尚无现代式军队——工业顾问鲍易尔对外记者谈》,《大公报》,1928年11月29日。
    6《中国尚无现代式军队——工业顾问鲍易尔对外记者谈》,《大公报》,1928年11月29日。
    7《中国尚无现代式军队——工业顾问鲍易尔对外记者淡》,《大公报》,1928年11月29日。
    1《社评·中国并无军队》,《大公报》,1929年1月5日。
    2《德军事顾问团之来历1》,《大公报》,1930年5月23日。
    3《德军事顾问团之来历1》,《大公报》,1930年5月23日。
    4《德军事顾问团之来历1》,《大公报》,1930年5月23日。
    5《德军事顾问团之来历1》,《大公报》,1930年5月23日。
    6《德军事顾问团之来历1》,《大公报》,1930年5月23日。
    1《中德商约已通过国会——德国对华贸易大发展》,《大公报》,1928年12月14日。
    2《中德商约已通过国会——德国对华贸易大发展》,《大公报》,1928年12月14日。
    3《撤废不平等条约后,德国对华贸易之猛进》,《大公报》,1927年6月4日。
    4《德国在华商业大发展》,《大公报》,1927年6月18日。
    5《德国在华商业大发展》,《大公报》,1927年6月18日。
    6《撤废不平等条约后,德国对华贸易之猛进》,《大公报》,1927年6月4日。
    7《德国在华商业大发展》,《大公报》,1927年6月18日。
    8《天津银行公会昨宴德国实业团》,《大公报》,1930年6月5日。
    1《日报论德国对华贸易》,《大公报》,1927年11月2日。
    2《中德贸易颇有增进》,《大公报》,1931年1月7日。
    3《社评·德国实业团到平》,《大公报》,1930年5月30日。
    4《社评·德国实业团到平》,《大公报》,1930年5月30日。
    5《社评·德国实业团到平》,《大公报》,1930年5月30日。
    1《社评·德国实业团到平》,《大公报》,1930年5月30日。
    2《社评·德国实业团到平》,《大公报》,1930年5月30日。
    3《社评·德国实业团到平》,《大公报》,1930年5月30日。
    4《天津银行公会昨宴德国实业团》,《大公报》,1930年6月5日。
    5《社评·禁止军火入华问题》,《大公报》,1928年3月13日。
    6《社评·禁止军火入华问题》,《大公报》,1928年3月13日。
    7《德国实业视察团今日离京来津》,《大公报》,1930年6月2日。
    8《天津银行公会昨宴德国实业团》,《大公报》,1930年6月5日。
    9《社评·德国实业团到平》,《大公报》,1930年5月30日。
    10《社评·德国实业团到平》,《大公报》,1930年5月30日。
    1《德国实业视察团今日离京来津》,《大公报》,1930年6月2日。
    2《德国实业团视察中国报告书》,《大公报》,1931年1月23日。
    3《德国实业团视察中国报告书》,《大公报》,1931年1月23日。
    4《德国实业团视察中国报告书》,《大公报》,1931年1月23日。
    5《德实业团昨今陆续东行——石皮耳昨在南大讲演》,《大公报》,1930年6月6日。
    6朱偰:《德国实业联合会投资中国之计划及其批评》,《东方杂志》,1931年6月。
    1《德国名记者之中国观》,《大公报》,1931年7月22日。
    2《德国名记者之中国观》,《大公报》,1931年7月22日。
    3《德国名记者之中国观》,《大公报》,1931年7月22日。
    1《德国名记者之中国观》,《大公报》,1931年7月22日。
    2《德国名记者之中国观》,《大公报》,1931年7月22日。
    3《德国名记者之中国观》,《大公报》,1931年7月22日。
    4《德国名记者之中国观》,《大公报》,1931年7月22日。
    5《德国名记者之中国观》,《大公报》,1931年7月22日。
    1《德国名记者之中国观》,《大公报》,1931年7月22日。
    2《德国名记者之中国观》,《大公报》,1931年7月22日。
    3《社评·读德记者论中国之所感》,《大公报》,1931年7月22日
    4《社评·读德记者论中国之所感》,《大公报》,1931年7月22日
    5《社评·读德记者论中国之所感》,《大公报》,1931年7月22日。
    6《社评·读德记者论中国之所感》,《大公报》,1931年7月22日。
    7《社评·读德记者论中国之所感》,《大公报》,1931年7月22日
    8《社评·读德记者论中国之所感》,《大公报》,1931年7月22日。
    1《坚忍的德国终得世界同情——杨案证明已不使用》,《大公报》,1931年12月25日。
    2《立国之道在此》,《大公报》,1932年1月3日。
    3《异哉德国右派报》,《大公报》,1932年10月5日。
    4《异战德国右派报》,《大公报》,1932年10月5日。
    1《国联满洲调查团德籍委员之谈话决持不偏袒态度》,《大公报》,1931年12月25日。
    1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36页。
    2《社评·德国运动军队讼案之都训》,《大公报》,1930年11月15日。
    3朱偰:《德国国会选举之结果及欧美报纸之评论》,《东方杂志》,1930年11月。
    4《社评·德国运动军队讼案之教训》,《大公报》,1930年11月15日。
    5《社评·德国运动军队讼案之教训》,《大公报》,1930年11月15日。
    6《德国政界之三三杰——兴登堡·卜鲁宁·希忒拉》,《大公报》,1931年10月4日。
    7愈之:《德国选举的经过及其国际的反响》,《东方杂志》,1930年11月。
    8愈之:《德国选举的经过及其国际的反响》,《东方杂志》,1930年11月。
    1愈之:《德国选举的经过及其国际的反响》,《东方杂志》,1930年11月。
    2朱偰:《德国国会选举之结果及欧美报纸之评论》,《东方杂志》,1930年11月。
    3朱偰:《德国国会选举之结果及欧美报纸之评论》,《东方杂志》,1930年11月。
    4颂华:《德国总选举揭晓》,《东方杂志》,1930年10月。
    5颂华:《德国总选举揭晓》,《东方杂志》,1930年10月。
    1愈之:《德国选举的经过及其国际的反响》,《东方杂志志》,1930年11月。
    2朱偰:《德国国会选举之结果及欧美报纸之评论》,《东方杂志》,1930年11月。
    3愈之:《德国选举的经过及其国际的反响》,《东方杂志》,1930年11月。
    4张樑任:《德国大选举之结果及其今后之内政外交》,《东方杂志》,1930年11月。
    5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36贝。
    6德特勒大.J.K.波依克尔特:《魏玛共和国,古典现代主义的危机年代》,法兰克福,1987年,第271页;转引自: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55页。
    7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39页。
    1《现在国际情势之概观2》,《大公报》,1932年4月27日。
    2哲生:《希德娄——德国棒喝党领袖》,《东方杂志》,1930年12月。
    3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40页。
    4赫尔曼·劳希林:《与希特勒的谈话》,苏黎士,1940年,第223页,转引自: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80页。
    5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80-381页。
    6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89页。
    1《介绍德国法西斯党1》,《大公报》,1932年6月5[日。
    2《德意志惟一领袖希特勒之生平1》,《大公报》,1934年6月24日;《德意志惟一领袖希特勒之生平2》,《大公报》,1934年6月25日。
    3明养:《德国独裁政治的开始》,《东方杂志》,1933年4月。
    4《四强协定与修约2》,《大公报》,1933年6月5日。
    5王绍成:《德国之政党与希特勒》,《东方杂志》,1933年10月。
    6《何谓“法西斯蒂”?》,《大公报》,1932年7月25日
    7哲生:《希德娄——德国棒喝党领袖》,《东方杂志》,1930年12月。
    8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60页。
    9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70页
    10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64页。
    11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66页。
    1戴维·卡列:《德国问题的再考虑》,伦敦1978年版,第104页,转引自: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67页。
    2戴维·卡列:《德国问题的再考虑》,伦敦1978年版,第89页,转引自: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67页。
    3哲生:《希德娄——德国棒喝党领袖》,《东方杂志》,1930年12月。
    4哲生:《希德娄——德国棒喝党领袖》,《东方杂志》,1930年12月。
    1《德国与远东:中立政策有转变袒日倾向——本报记者旅德印象记》,《大公报》,1933年12月26日。
    2《德国与远东:中立政策有转变袒日倾向——本报记者旅德印象记》,《大公报》,1933年12月26日。
    3《德国与远东:中立政策有转变袒日倾向——本报记者旅德印象记》,《大公报》,1933年12月26日。
    4《德国与远东:中立政策有转变袒日倾向——本报记者旅德印象记》,《大公报》,1933年12月26日。
    5《德国与远东:中立政策有转变袒日倾向——本报记者旅德印象记》,《大公报》,1933年12月26日。
    1《德国与远东:中立政策有转变袒日倾向——本报记者旅德印象记》,《大公报》,1933年12月26日。
    2《德国与远东:中立政策有转变袒日倾向——本报记者旅德印象记》,《大公报》,1933年12月26日。
    3《社评·美将放弃不承认主义?》,《大公报》,1934年2月24日。
    4《社评·美将放弃不承认主义?》,《大公报》,1934年2月24日。
    5《社评·日德联盟之可能性如何?》,《大公报》,1934年5月23日。
    1朱家骅:《给我的德国朋友——勉德人为和平奋斗》,《大公报》,1936年11月26日。
    2《关于德国之认识》,《大公报》,1936年3月6日。
    3《英国盛传日德秘密协定》,《大公报》,1934年10月23日。
    4《社评·日德联盟之可能性如何?》,《大公报》,1934年5月23日。
    5《社评·德“满”商务协定》,《大公报》,1936年5月4日。
    1《社评·德“满”商务协定》,《大公报》,1936年5月4日。
    2《社评·德“满”商务协定》,《大公报》,1936年5月4日。
    3东序:《德伪商务协定之缔订》,《东方杂志》,1936年6月。
    4麦逸:《德伪商约和德日同盟》,《东方杂志》,1936年7月。
    5麦逸:《德伪商约和德日同盟》,《东方杂志》,1936年7月。
    1麦逸:《德伪商约和德日同盟》,《东方杂志》,1936年7月。
    2麦逸:《德伪商约和德日同盟》,《东方杂志》,1936年7月。
    3麦逸:《德伪商约和德日同盟》,《东方杂志》,1936年7月。
    4麦逸:《德伪商约和德日同盟》,《东方杂志》,1936年7月。
    5麦逸:《德伪商约和德日同盟》,《东方杂志》,1936年7月。
    6《社评·德“满”商务协定》,《大公报》,1936年5月4日。
    1《社评·德“满”商务协定》,《大公报》,1936年5月4日。
    2《社评·德“满”商务协定》,《大公报》,1936年5月4日。
    3《社评·德“满”商务协定》,《大公报》,1936年5月4日。
    4《社评·德“满”商务协定》,《大公报》,1936年5月4日。
    5麦逸:《德伪商约和德日同盟》,《东方杂志》,1936年7月。
    6《社评·日德联盟之可能性如何?》,《大公报》,1934年5月23日
    7李春晖译自俄京消息报:《德日军事与苏联武备》,《大公报》,1936年3月15日-17日连载。
    8《社评·日德同盟说之考察》,《大公报》,1936年11月23日。
    1《社评·再论日德协定》,《大公报》,1936年11月25日。
    2《社评·日德同盟说之考察》,《大公报》,1936年11月23日。
    3《社评·日德同盟说之考察》,《大公报》,1936年11月23日。
    4《社评·日德同盟说之考察》,《大公报》,1936年11月23日。
    5《社评·日德同盟说之考察》,《大公报》,1936年11月23日。
    6《社评·日德同盟说之考察》,《大公报》,1936年11月23日。
    1《社评·再论日德协定》,《大公报》,1936年11月25日。
    2《社评·再论日德协定》,《大公报》,1936年11月25日。
    3《德日同盟竟实现、防共协定己签字》,《大公报》,1936年11月26日。
    4《社评·日德协定与中国》,《大公报》,1936年11月27日。
    5王成组译自美国亚细亚杂志:《日德携手》,《东方杂志》,1937年4月。
    6郑允恭:《日德协定的剖视》,《东方杂志》,1936年12月。
    7郑允恭:《日德协定的剖视》,《东方杂志》,1936年12月。
    1郑允恭:《日德协定的剖视》,《东方杂志》,1936年12月。
    2市隐:《德日反共协定成立》,《东方杂志》,1936年12月。
    3麦逸:《德伪商约和德日同盟》,《东方杂志》,1936年7月。
    4麦逸:《日德协定与日意协定》,《东方杂志》,1937年1月。
    1麦逸:《日德协定与日意协定》,《东方杂志》,1937年1月。
    2麦逸:《日德协定与日意协定》,《东方杂志》,1937年1月。
    3《社评·德国握本年国际政局安危之键》,《大公报》,1937年1月4日。
    4《国防经济学》,《大公报》,1937年2月21日。
    5《德国的元首希特拉的童年生活(儿童版)》,《大公报》,1937年6月21日。
    1张明养:《德日意三国反共公约》,《东方杂志》,1937年11月。
    2张明养:《德日意三国反共公约》,《东方杂志》,1937年11月。
    3张明养:《德日意三国反共公约》,《东方杂志》,1937年11月。
    4《德国外交》,《大公报》,1937年12月12日。
    5《社评·中国的外交态度》,《大公报》,1937年10月20日。
    6《社评·中国的外交态度》,《大公报》,1937年10月20日。
    7《社评·中国与德意》,《大公报》,1937年10月22日
    8《德意志日报评论日本侵华战事》,《大公报》,1938年1月3日。
    1《德使新年辞》,《大公报》,1938年1月5日。
    2《柏林中国学会会长演说》,《大公报》,1938年2月3日。
    1《法议员报告:德国暗修军备?,《大公报》,1932年1月22日;《德否认暗修军备》,《大公报》,1932年1月23日。
    2历樵译:《德国军事动员计划》,《大公报》,1933年11月19日。
    3《社评·德国军备平等案之严重性》,《大公报》,1932年9月13日。
    4《社评·德国军备平等案之严重性》,《大公报》,1932年9月13日。
    5《德国外交政策文件集1918-1945年》C辑第1卷,伦敦1957年版,第246号文件,转引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五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第101-102页。
    1《要求重整军备中之德国军队的实力4》,《大公报》,1933年5月21日。
    2张明养:《德国的重行武装与军缩前途》,《东方杂志》,1934年1月。
    3《大战前夜之列强3》,《大公报》,1934年1月3日。
    4允恭:《德国退出军缩会议与国际联盟》,《东方杂志》,1933年11月。
    5许滌新:《德国退出国联及其对于国际政局的影响》,《东方杂志》,1933年12月。
    6黄廷英译:《德国与欧洲和平》,《东方杂志》,1938年1月。
    1《社评·德国果竟退出国联乎?》,《大公报》,1933年10月16 日 日。
    2许滁新:《德国退出国联及其对于国际政局的影响》,《东方杂志》,1933年12月。
    3傅孟真:《国联之论落和复兴》,《大公报》,1936年5月3日。
    4《社评·德国真退婴欤》,《大公报》,1935年1月30日。
    1张明养:《德国重整军备与欧洲风云》,《东方杂志》,1935年4月。
    2东序:《德国重整军备》,《东方杂志》,1935年4月。
    3陈希周:《德国重整军备后欧洲政局的动向》,《东方杂志》,1935年5月。
    4王造时:《德国武装足怎样解除的》,《东方杂志》,1935年4月。
    5《社评·德国扩军与世界和平》,《大公报》,1935年3月19日。
    1国纲:《德国重整军备与世界和平》,《东方杂志》,1935年4月16日。
    2陈希周:《德国重整军备后欧洲政局的动向》,《东方杂志》,1935年5月。
    3陈希周:《德国重整军备后欧洲政局的动向》,《东方杂志》,1935年5月。
    4陈希周:《德国重整军备后欧洲政局的动向》,《东方杂志》,1935年5月。
    5陈希周:《德国重整军备后欧洲政局的动向》,《东方杂志》,1935年5月。
    6李尚友:《德法俄军备鸟瞰1》,《大公报》,1935年8月13日。
    7李尚友:《德法俄军备鸟瞰1》,《大公报》,1935年8月13日。
    1《德代表在国联演说》,《大公报》,1936年3月20日。
    2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五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第117页。
    3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五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第119页。
    4《德驻华官方解释——德废罗迦诺约宣言》,《大公报》,1936年3月12日。
    5国纲:《德国废止罗加诺条约》,《东方杂志》,1936年4月1日。
    6邓质青:《德国军备现势1》,《大公报》,1936年3月24日。
    7国纲:《德国废止罗加诺条约》,《东方杂志》,1936年4月1日。
    8邓质青:《德国军备现势4》,《大公报》,1936年3月29日。
    9邓质青:《德国军备现势4》,《大公报》,1936年3月29日。
    1邓质青:《德国军备现势4》,《大公报》,1936年3月29日。
    2《社评·欧洲之大波澜》,《大公报》,1936年3月8日。
    3邓质青:《德国军备现势1》,《大公报》,1936年3月24日。
    4邓质青:《德国军备现势1》,《大公报》,1936年3月24日。
    5邓质青:《德国军备现势2》,《大公报》,1936年3月27日。
    1国纲:《德国延长兵役年限》,《东方杂志》,1936年9月。
    2《德人之憧憬》,《大公报》,1931年7月3日。
    3《归还德国殖民地以维持欧陆之和平》,《大公报》,1931年8月12日。
    4国纲:《德国收回殖民地的企图》,《东方杂志》,1936月2日。
    5郑允恭:《德国殖民地要求问题的检讨》,《东方杂志》,1937年4月。
    6耿淡如:《德意志要求殖民地问题》,《东方杂志》,1937年4月。
    7储玉坤:《德国恢复殆民地运动的解剖》,《东方杂志》,1935年9月16日。
    8《德要求恢复殖民地、已开始外交行动》,《大公报》,1936年4月11日。
    9郑允恭:《德国殖民地要求问题的检讨》,《东方杂志》,1937年4月。
    10耿淡如:《德意志要求殖民地问题》,《东方杂志》,1937年4月。
    1耿淡如:《德意志要求殖民地问题》,《东方杂志》,1937年4月。
    2黄君硕:《德国的殖民地》,《东方杂志》,1937年4月。
    3黄君硕:《德国的殖民地》,《东方杂志》,1937年4月。
    4史国纲:《德国与殖民地》,《东方杂志》,1937年12月。
    5耿淡如:《德意志要求殖民地问题》,《东方杂志》,1937年4月。
    6耿淡如:《德意志要求殖民地问题》,《东方杂志》,1937年4月。
    7耿淡如:《德意志要求殖民地问题》,《东方杂志》,1937年4月。
    8国纲:《德国收回殖民地的企图》,《东方杂志》,1936年2月。
    9储玉坤:《德国恢复殖民地运动的解剖》,《东方杂志》,1935年9月。
    10国纲:《德国收回殖民地的企图》,《东方杂志》,1936年2月。
    11储玉坤:《德国恢复殖民地运动的解剖》,《东方杂志》,1935年9月。
    1储玉坤:《德国恢复殖民地运动的解剖》,《东方杂志》,1935年9月。
    2国纲:《德国收回殖民地的企图》,《东方杂志》,1936年2月。
    3郑允恭:《德国殖民地要求问题的检讨》,《东方杂志》,1937年4月。
    4史国纲:《德国与与殖民地》,《东方杂志》,1937年12月。
    5连士升:《德国的殖民地问题》,《东方杂志》,1939年1月。
    1张宪文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三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9-60页。
    2陈仁霞:《陶德曼调停新论》,《历史史研究》,2003.6,第104-123页
    3陈友仁:《德国之对华华政策》,《大公报》,1938年8月22日。
    4陈仁霞:《陶德曼调停新论》,《历史研究》,2003.6,第104-123页。
    5市隐:《德国调停中日争端》,《东方杂志》,1937年12月。
    6陈友仁:《德国之对华政策》,《大公报》,1938年8月22日。
    7陈友仁:《德国之对华政策》,《大公报》,1938年8月22日。
    1陈友仁:《德国之对华政策》,《大公报》,1938年8月22日。
    1杜若:《德国限制青年受大学教育》,《东方杂志》,1931年8月。
    2《欧洲教育最近趋势》,《大公报》,1937年5月3日。
    3《各国教育现状一瞥1》,《大公报》,1934年1月15日。
    1《各国教育现状一瞥1》,《大公报》,1934年1月15日。
    2《各国教育现状一瞥5》,《大公报》,1934年3月26日。
    3魏嗣銮自德国寄:《德国社党执政后大学教育之巨变》,《大公报》,1934年2月17日。
    4《各国教育现状一瞥I》,《大公报》,1934年1月15日。
    5陈增辉:《最近德国中等教育的选择性性》,《大公报》,1935年10月28日。
    6《各国教育现状一瞥5》,《大公报》,1934年3月26日。
    7《各国教育现状一瞥5》,《大公报》,1934年3月26日。
    8《各国教育现状一瞥1》,《大公报》,1934年1月15日。
    9《欧洲教育最近趋势》,《大公报》,1937年5月3日。
    10《欧洲教育最近趋势》,《大公报》,1937年5月3日。
    11《欧洲教育最近趋势》,《大公报》,1937年5月3日。
    12《欧洲教育最近趋势》,《大公报》,1937年5月3日。
    1《德意志的青年训练——希特勒青年团1》,《大公报》,1935年12月2日
    2《德意志的青年训练——希特勒青年团2》,《大公报》,1935年12月9日
    3《德国青年义务劳动2》,《大公报》,1936年4月30日。
    4《德国青年义务劳动3》,《大公报》,1936年5月1日:《德国青年义务劳动4》,《大公报》,1936年5月3日。
    5《德国青年义务劳动1》,《大公报》,1936年4月29日。
    6《德国青年义务劳动1》,《大公报》,1936年4月29日。
    7《德国青年义务劳动7》,《大公报》,1936年5月7日。
    1《德国体育之普遍化》,《大公报》,1931年6月7日
    2《德国的舞蹈——欧战后的民众体育由体操蜕蛹的技艺》,《大公报》,1934年5月3日。
    3陈景文:《国社党的妇女政策》,《东方杂志》,1935年11月。
    4《从德意志妇女的三K运动联想到中国妇女》,《大公报》,1934年6月17 日日。
    5陈景文:《国社党的妇女政策》,《东方杂志》,1935年11月。
    6陈景文:《国社党的妇女政策》,《东方杂志》,1935年11月。
    1[美]柯伟林著、陈谦平等译:《德国与中华民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11页。
    2[美]柯伟林著、陈谦平等译:《德国与中华民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页。
    3[美]柯伟林著、陈谦平等译:《德国与中华民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00页
    4[美]柯伟林著、陈谦平等译:《德国与中华民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75页。
    1吴景平:《从胶澳被占到科尔访华——中德关系1861-1992》,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91-192页
    2吴景平:《从胶澳被占到科尔访华——中德关系1861-1992》,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94页。
    3吴景平:《从胶澳被占到科尔访华——中德关系1861-1992》,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99页。
    1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570-571页。
    2健之:《德意竟承认伪“满洲国”》,《东方杂志》,1938年2月。
    3健之:《德意竟承认伪“满洲国”》,《东方杂志》,1938年2月。
    4《社评·中德关系大变化》,《大公报》,1938年2月21日。
    5谢诒征自柏林寄:《德国的真相1》,《大公报》,1938年3月20日
    1《社评·中德关系大变化》,《大公报》,1938年2月21日。
    2《社评·“文化”及“人道”》,《大公报》,,1938年2月24日。
    3谢诒征自柏林寄:《德国的真相1》,《大公报》,1938年3月20日。
    4谢诒征自柏林寄:《德国的真相1》,《大公报》,1938年3月20日。
    5谢诒征自柏林寄:《德国的真相2》,《大公报》,1938年3月21日。
    6谢诒征自柏林寄:《德国的真相2》,《大公报》,1938年3月21日。
    7谢诒征自柏林寄:《德国的真相3》,《大公报》,1938年3月22日。
    1谢诒征自柏林寄:《德国的真相3》,《大公报》,1938年3月22日
    2谢诒征自柏林寄:《德国的真相3》,《大公报》,1938年3月22日
    3谢诒征四月二十日自伦敦航寄:《各国的报纸1》,《大公报》,1938年5月4日。
    4《希特勒的演说》,《大公报》,1939年2月1日。
    5《中华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三编(二),第703-704页,转引自吴景平:《从胶澳被占到科尔访华——中德关系1861-1992》,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4页。
    6《社评·德意承认南京伪组织》,《大公报》,1941年7月2日
    1《社评·由德意承认王傀儡说到敌闫御前会议》,《大公报》,1941年7月3日。
    2《社评·由德意承认王傀儡说到敌国御前会议》,《大公报》,1941年7月3日。
    3《陈介大使归国》,《大公报》,1941年7月12日。
    1《社评·德政府召顾问团回国》,《大公报》,1938年5月26日。
    2《社评·德政府召顾问团回国》,《大公报》,1938年5月26日。
    3《社评·德政府召顾问团回国》,《大公报》,1938年5月26日。
    4《社评·德政府召顾问团回国》,《大公报》,1938年5月26日。
    5《社评·德政府召顾问团回国》,《大公报》,1938年5月26日。
    6《社评·德政府召顾问团回国》,《大公报》,1938年5月26日。
    1《社评·德政府召顾问团回国》,《大公报》,1938年5月26日。
    2李圣五:《中德中意邦交的前途》,《东方杂志》,1938年8月。
    3《社评·中德关系》,《大公报》,1938年12月15日。
    4《社评·中德关系》,《大公报》,1938年12月15日。
    5《社评·中德关系》,《大公报》,1938年12月15日。
    6《社评·中德关系》,《大公报》,1938年12月15日。
    1《中德关系——朱家骅对德记者谈感想》,《大公报》,1939年1月4日。
    2运公:《欧洲大战爆发》,《东方杂志》,1939年10月。
    3张道行:《苏德协定与欧洲局势》,《大公报》,1939年9月3日。
    4《虎背上的幻想》,《大公报》,1939年10月13日。
    5《希特勒有一点可信》,《大公报》,1939年10月9日。
    6朱偰:《欧洲大战与德国》,《东方杂志》,1940年1月。
    7《社评·欧战现阶段局势与远东》,《大公报》,1940年5月23日。
    1朱偰:《欧洲大战与德国》,《东方杂志》,1940年1月。
    2崔睿琴:《欧洲和平的可能性》,《大公报》,1940年3月17日。
    3《社评·提醒德国、揭穿日本》,《大公报》,1940年6月4日。
    4《社评·欧战、世界大局与中国》,《大公报》,1940年6月12日。
    5吴景平:《从胶澳被占到科尔访华——中德关系1861-1992)),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7页。
    1吴景平:《从胶澳被占到科尔访华——中德关系1861-1992》,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7页。
    2张宪文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三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8页。
    3吴景平:《从胶澳被占到科尔访华——中德关系1861-1992》,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8-209页。
    4吴景平:《从胶澳被占到科尔访华——中德关系1861-1992》,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9页。
    5张明养:《德意日成立防守同盟》,《东方杂志》,1940年10月。
    6《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三编(二),第700-701页,转引自吴景平:《从胶澳被占到科尔访华——中德关系1861-1992)),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0页。
    1《社评·再评德意日同盟》,《大公报》,1940年9月30日;张明养:《德意日成立:防守同盟》,《东方杂志》,1940年10月。
    2张明养:《德意日成立防守同盟》,《东方杂志》,1940年10月。
    3陈西养:《德意日同盟与中国》,《大公报》,1940年10月13日。
    4陈西滢:《德意日同盟与中国》,《大公报》,1940年10月13日。
    1《德机飞奥掷传单.》,《大公报》,1933年8月4日;《德奥情势仍未和缓》,《大公报》,1933年8月13;明养:《德奥交恶与中欧政局》,《东方杂志》,1933年8月16日。
    2《德奥纠纷扩大》,《大公报》,1933年8月9日;《德奥纠纷可望解决》,《大公报》,1933年8月10;《德奥情势仍未和缓》,《大公报》,1933年8月13日:《德奥情势仍紧》,《大公报》,1933年8月14日。
    3良辅:《德奥交恶的再接再厉》,《东方杂志》,1933年9月:许德佑:《德奥纠纷与法意在中欧之角逐》,《东方杂志》,1933年12月。
    4良辅:《德奥交恶的再接再厉》,《东方杂志》,1933年9月。
    5《社评·德奥协定之意义》,《大公报》,1936年7月16日。
    1《社评·德奥协定之意义》,《大公报》,1936年7月16日。
    2允恭:《德奥亲善协定》,《东方杂志》,1936年8月。
    3袁道丰:《德奥协定与国际政局》,《东方杂志》,1936年8月。
    4袁道丰:《德奥协定与国际政局》,《东方杂志》,1936年8月。
    5允恭:《德奥亲善协定》,《东方杂志》,1936年8月。
    6耿淡如:《德奥协定与欧洲局势》,《东方杂志》,1936年9月。
    7允恭:《德奥亲善协定》,《东方杂志》,1936年8月。
    1郑允恭:《德奥事变的经纬》,《东方杂志》,1938年1月。
    2《德奥关系如何》,《大公报》,1938年2月17日。
    3张明养:《德国吞并奥国》,《东方杂志》,1938年1月;《德奥关系紧张》,《大公报》,1938年3月12日。
    4张明养:《德国吞并奥国》,《东方杂志》,1938年1月。
    5张明养:《德国吞并奥国与欧洲形势》,《东方杂志》,1938年1月。
    6吴希之:《德奥合并后欧洲局势之展望》,《东方杂志》,1938年2月。
    7《德奥关系》,《大公报》,1938年2月17日。
    8《社评·论德奥问题》,《大公报》,1938年3月14日。
    1张明养:《德国吞并奥国》,《东方杂志》,1938年1月
    2《社评·论德奥问题》,《大公报》,1938年3月14日。
    3东序:《德奥合并投票揭晓》,《东方杂志》,1938年3月。
    4郑允恭:《德奥事变的经纬》,《东方杂志》,1938年1月。
    5《社评·论德奥问题》,《大公报》,1938年3月14日。
    6张良辅:《德奥会谈与捷克》,《东方杂志》,1937年3月。
    1张明养:《德国吞并奥国与欧洲形势》,《东方杂志》,1938年1月。
    2吴希之:《德奥合并后欧洲局势之展望》,《东方杂志》,1938年2月。
    3李圣五:《奥国兼并后的捷克》,《东方杂志》,1938年1月。
    4张明养译:《德国并奥后的捷克问题》,《东方杂志》,1938年5月。
    5张明养译:《德国并奥后的捷克问题》,《东方杂志》,1938年5月。
    6《德捷关系趋紧》,《大公报》,1938年5月22日。
    7《捷克——欧洲文明的最后防线》,《大公报》,1938年6月11日。
    8《社评·欧局紧张》,《大公报》,1938年5月23日
    9《社评·再论欧局》,《大公报》,1938年5月24日。
    10《社评·再论欧局》,《大公报》,1938年5月24日。
    1《德赶筑边防工事》,《大公报》,1938年8月13日;《德备战事》,,《大公报》,1938年8月14日;《欧洲风云》,《大公报》,1938年8月15日;《德向边境调动大军》,《大公报》,1938年8月18日。
    2盛岳译自苏联红星报:《“中欧大帝国”将出现于欧洲吗1》,《大公报》,1938年9月12日。
    3《法国增防边境、因德军集中采预防步骤》,《大公报》,1938年9月7日。
    4《欧局最后阶段》,《大公报》,1938年9月11日。
    5《社评·欧局如何?》,《大公报》,1938年8月19日。
    6《社评·欧局如何?》,《大公报》,1938年8月19 日日。
    7龚德柏柏:《欧战与中国——十中国有利无害1》,《大公报》,1938年9月27日。
    8《社评·欧局如何?》,《大公报》,1938年8月19日。
    9《社评·欧局如何?》,《大公报》,1938年8月19日。
    1《社评·战略上的欧局观》,《大公报》,1938年9月14日。
    2《社评·战略上的欧局观》,《大公报》,1938年9月14日。
    3《社评·欧局一转》,《大公报》,1938年9月16日。
    4《社评·欧局一转》,《大公报》,1938年9月16日。
    5《社评·欧局一转》,《大公报》,1938年9月16日。
    1盛岳:《欧局之危机与中国1》,《大公报》,1938年9月20日。
    2盛岳:《欧局之危机与中国2》,《大公报》,1938年9月21日。
    3盛岳:《欧局之危机与中国1》,《大公报》,1938年9月20日。
    4杨之春:《捷克的命运》,《东方杂志》,1938年11月。
    5《纳粹为什么要吞并捷克》,《大公报》,1938年9月28日。
    6东序:《德捷纠纷演成欧洲危机》,《东方杂志》,1938年10月。
    7东序:《德捷纠纷演成欧洲危机》,《东方杂志》,1938年10月。
    8东序:《德捷纠纷演成欧洲危机》,《东方杂志》,1938年10月。
    9《社评·欧洲的和战问题》,《大公报》,1938年9月27日。
    1《社评·欧洲的和战问题》,《大公报》,1938年9月27日。
    2《社评·欧洲问题的教训》,《大公报》,1938年10月7日。
    3《社评·欧洲问题的教训》,《大公报》,1938年10月7日。
    4《社评·国际大势》,《大公报》,1938年12月3日。
    5《社评·国际大势》,《大公报》,1938年12月3日。
    6《社评·欧洲问题的教训》,《大公报》,1938年10月7日。
    7《欧局如锯树》,《大公报》,1938年12月8日。
    8《社评·书捷克——并论中东欧今后的局势》,《大公报》,1939年3月17日。
    9《社评·书捷克——并论中东欧今后的局势》,《大公报》,1939年3月17日。
    1《社评·书捷克——并论中东欧今后的局势》,《大公报》,1939年3月17日。
    2《社评·书捷克——并论中东欧今后的局势》,《大公报》,1939年3月17日。
    3黄惟志:《中兴之德意志》,《东方杂志》,1927年1月。
    4《社评·欧洲政局之新纪元》,《大公报》,1932年7月8日。
    5如:《苏俄扣留希忒拉世运赠品、德国各报群起抨击》,《大公报》,1936年9月5日;《德国社党大会开幕讨论反对苏俄》,《大公报》,1936年9月10日;《苏联警告德国减少反苏俄宣传、未考虑召回使》,《大公报》,1936年9月11日,等等。
    6《希忒拉的演说》,《大公报》,1936年9月15日。
    7《希忒拉的演说》,《大公报》,1936年9月15日。
    8《希忒拉演说——谓德军将为祖国奋斗、以坚垒阻挡赤色狂澜》,《大公报》,1936年11月10日。
    1耿淡如:《德俄关系与远东危局》,《东方杂志》,1936年11月。
    2耿淡如:《德俄关系与远东危局》,《东方杂志》,1936年11月。
    3《德外部派员赴苏》,《大公报》,1939年1月30日。
    4《社评·暴日的外交破产了!》,《大公报》,1939年8月24日。
    5《社评·弃妇怨》,《大公报》,1939年8月25日。
    6吴泽炎:《德苏不侵犯条约与日本内阁改组》,《东方杂志》,1939年9月16日。
    7《社评·提醒德国、揭穿日本》,《大公报》,1940年6月4日。
    8《陈介大使归国》,《大公报》,1941年7月12日。
    1《陈介大使归国》,《大公报》,1941年7月12 日日。
    2《社评·欧局变化与中国》,《大公报》,1939年8月28日。
    3张道行:《苏德协定与欧洲局势》,《大公报》,1939年9月3日。
    4张道行:《苏德I协定与欧洲局势》,《大公报》,1939年9月3日。
    5熊式一:《欧战观感录1》,《大公报》,1939年10月3日。
    6《欧战观感》,《大公报》,1939年12月25日。
    7汪家祯:《德苏合作的前途》,《东方杂志》,1939年12月。
    8《希特勒有一点可信》,《大公报》,1939年10月9日。
    9《社评·战弛和渺的欧局》,《大公报》,1939年10月14日。
    10《欧战观感》,《大公报》,1939年12月25。
    11社评·德国进攻苏联》,《大公报》.1941年6月23日。
    1《社评·苏德关系之演变》,《大公报》,1941年6月27日。
    2《社评·德国进攻苏联》,《大公报》,1941年6月23日。
    3陈西滢:《德苏战争》,《大公报》,1941年7月13日。
    4龙大均:《德苏战机的爆发点》,《东方杂志》,1941年7月。
    5吴泽炎:《德苏关系的阴影》,《东方杂志》,1941年7月。
    6储玉坤:《德苏战争’与世界大势》,《东方杂志》,1941年8月。
    7吴泽炎:《德苏关系的阴影》,《东方杂志》,1941年7月。
    8陈西滢:《德苏战争》,《大公报》,1941年7月13日。;吴泽炎:《德苏战争的展望》,《东方杂志》,1941年7月。
    9《社评·世界大势明朗化》,《大公报》,1941年6月26日。
    1郑允恭:《德苏战争与远东》,《东方杂志》,1941年7月。
    2龙大均:《苏德战争与远东局势》,《东方杂志》,1941年7月。
    3《希特勒何以攻苏联而不攻英?》,《大公报》,1941年6月27日。
    4《社评·德国经济能否持久》,《大公报》,1941年9月9日。
    5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五卷),此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第409-410页。
    1[美]柯伟林著、陈谦平等译:《德国与中华民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页。
    齐水:《苏俄的中国研究与东方杂志》,《东方杂志》,1925年4月。
    罗罗:《中德关系之将来》,《东方杂志》,1921年5月。
    黄惟志:《中兴之德意志》,《东方杂志》,1927年1月。
    《撤废不平等条约后,德国对华贸易之猛进》,《大公报》,1927年6月4日。
    《德国在华商业大发展》,《大公报》,1927年6月18日。
    《日报论德国对华贸易》,《大公报》,1927年11月2口。
    《社评·禁止军火入华问题》,《大公报》,1928年3月13日。
    《德顾问应聘到华》,《大公报》,1928年10月27日。
    《中国尚无现代式军队——工业顾问鲍易尔对外记者谈》,《大公报》,1928年11月29日。
    《中德商约已通过国会——德国对华贸易大发展》,《大公报》,1928年12月14日。
    《社评·德国经济力之恢复》,《大公报》,1929年1月4日。
    《社评·中国并无军队》,《大公报》,1929年1月5日。
    《德军事顾问团之来历1》,《大公报》,1930年5月23日。
    《社评·德国实业团到平》,《大公报》,1930年5月30日。
    《德国实业视察团今日离京来津》,《大公报》,1930年6月2日。
    《天津银行公会昨宴德国实业团》,《大公报》,1930年6月5日。
    《德实业团昨今陆续东行——石皮耳昨在南大讲演》,《大公报》,1930年6月6日。颂华:《德国总选举揭晓》,《东方杂志》,1930年10月。
    G. Mck. McClellan作、沈文鸿译:《德国的复兴》,《东方杂志》,1930年10月。
    [美]A. B. Faust:《兴登堡——屹立德国政潮中的砥柱》,《东方杂志》,1930年11月。愈之:《德国选举的经过及其国际的反响》,《东方杂志》,1930年11月。
    朱偰:《德国国会选举之结果及欧美报纸之评论》,《东方杂志》,1930年11月。
    张棵任:《德国大选举之结果及其今后之内政外交》,《东方杂志》,1930年11月。
    《社评·德国运动军队讼案之教训》,《大公报》,1930年11月15日。
    哲生:《希德娄——德国棒喝党领袖》,《东方杂志》,1930年12月。
    《中德贸易颇有增进》,《大公报》,1931年1月7日。
    《德国实业团视察中国报告书》,《大公报》,1931年1月23日。
    《军用航空列强之新国防策》,《大公报》,1931年5月3日。
    张季鸾:《大公报一万号纪念辞》,《大公报》,1931年5月22日。
    朱偰:《德国实业联合会投资中国之计划及其批评》,《东方杂志》,1931年6月。
    《德国体育之普遍化》,《大公报》,1931年6月7日。
    《德人之憧憬》,《大公报》,1931年7月3日。
    《德国名记者之中国观》,《大公报》,1931年7月22日。
    《社评·读德记者论中国之所感》,《大公报》,1931年7月22日。
    杜若:《德国限制青年受大学教育》,《东方杂志》,1931年8月。
    《归还德国殖民地以维持欧陆之和平》,《大公报》,1931年8月12日。
    《德国政界之三杰——兴登堡·卜鲁宁·希忒拉》,《大公报》,1931年10月4日。
    《坚忍的德国终得世界同情——杨案证明已不使用》,《大公报》,1931年12月25日。
    《国联满洲调查团德籍委员之谈话决持不偏袒态度》,《大公报》,1931年12月25日。
    《立国之道在此》,《大公报》,1932年1月3日。
    《法议员报告:德国暗修军备?》,《大公报》,1932年1月22日。
    《德否认暗修军备》,《大公报》,1932年1月23日。
    《社评·兴登堡继续当选德国总统》,《大公报》,1932年4月12日。
    《现在国际情势之概观2》,《大公报》,1932年4月27日。
    《介绍德国法西斯党1》,《大公报》,1932年6月5日。
    《洛桑会议殆无成》,《大公报》,1932年7月3日。
    《社评·欧洲政局之新纪元》,《大公报》,1932年7月8日。
    《社评·洛桑条约告成》,《大公报》,1932年7月10日。
    《社评·中国岂坐以待毙乎?》,《大公报》,1932年7月11日。
    《何谓“法西斯蒂”?》,《大公报》,1932年7月25日。
    《社评·德国议会选举与政局趋势》,《大公报》,1932年7月31日。
    《社评·德国军备平等案之严重性》,《大公报》,1932年9月13日。
    《异哉德国右派报》,《大公报》,1932年10月5日。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请看欧美国民致力国防之情形》(三),《大公报》,1932年12月30 FI。
    明养:《德国独裁政治的开始》,《东方杂志》,1933年4月。
    《社评·何以对此十八年?》,《大公报》,1933年5月9日。
    《要求重整军备中之德国军队的实力4》,《大公报》,1933年5月21日。
    《四强协定与修约》,《大公报》,1933年6月4日。
    《四强协定与修约2》,《大公报》,1933年6月5日。
    《德机飞奥掷传单》,《大公报》,1933年8月4日。
    《德奥纠纷扩大》,《大公报》,1933年8月9日。
    《德奥纠纷可望解决》,《大公报》,1933年8月10日。
    《德奥情势仍未和缓》,《大公报》,1933年8月13日。
    《德奥情势仍紧》,《大公报》,1933年8月14日。
    明养:《德奥交恶与中欧政局》,《东方杂志》,1933年8月16日。
    良辅:《德奥交恶的再接再厉》,《东方杂志》,1933年9月。
    王绍成:《德国之政党与希特勒》,《东方杂志》,1933年10月。
    《社评·德国果竟退出国联乎?》,《大公报》,1933年10月16日。
    允恭:《德国退出军缩会议与国际联盟》,《东方杂志》,1933年11月。
    历樵译:《德国军事动员计划》,《大公报》,1933年11月19日。
    许德佑:《德奥纠纷与法意在中欧之角逐》,《东方杂志》,1933年12月。
    许滁新:《德国退出国联及其对于国际政局的影响》,《东方杂志》,1933年12月。
    《德国与远东:中立政策有转变袒日倾向——本报记者旅德印象记》,《大公报》,1933年12月26日。
    张明养:《德国的重行武装与军缩前途》,《东方杂志》,19344年1月。
    《大战前夜之列强3》,《大公报》,1934年1月3日。
    《各国教育现状一瞥1》,《大公报》,1934年1月15日。
    魏嗣銮自德国寄:《德国社党执政后大学教育之巨变》,《大公报》,1934年2月17日。
    《社评·美将放弃不承认主义?》,《大公报》,1934年2月24日。
    《各国教育现状一瞥5》,《大公报》,1934年3月26日。
    《德国的舞蹈——欧战后的民众体育由体操蜕蛹的技艺》,《大公报》,1934年5月3日。
    《社评·日德联盟之可能性如何?》,《大公报》,1934年5月23日。
    《从德意志妇女的三K运动联想到中国妇女》,《大公报》,1934年6月17日。
    《德意志惟一领袖希特勒之生平1》,《大公报》,1934年6月24日。
    《德意志惟一领袖希特勒之生平2》,《大公报》,1934年6月25日。
    《社评·悼德意志共和国大总统兴登堡元帅》,《大公报》,1934年8月3日。
    《社评·兴登堡逝后之希忒拉路线如何》,《大公报》,1934年8月8日。
    《社评·今后之德国》,《大公报》,1934年8月20日。
    良辅:《兴登堡总统逝世后的德国政局》,《东方杂志》,1934年9月。
    《英国盛传日德秘密协定》,《大公报》,1934年10月23日。
    梁嘉惠译:《德人眼中的萨尔问题》,《大公报》,1934年11月15日。
    吴颂皋:《我对于萨尔问题之观察》,《东方杂志》,1935年1月。
    蔡维藩:《德法关系下之萨尔问题》,《东方杂志》,1935年1月。
    《欧洲和平一大关键》,《大公报》,1935年1月16日。
    《社评·萨尔问题之教训》,《大公报》,1935年1月16日。
    《社评·德国真退婴欤》,《大公报》,1935年1月30日。
    志刚:《萨尔全民投票之经过》,《东方杂志》,1935年2月。
    《社评·德国扩军与世界和平》,《大公报》,1935年3月19日。
    张明养:《德国重整军备与欧洲风云》,《东方杂志》,1935年4月。
    东序:《德国重整军备》,《东方杂志》,1935年4月。
    王造时:《德国武装是怎样解除的》,《东方杂志》,1935年4月。
    郑允恭:《德国殖民地要求问题的检讨》,《东方杂志》,1937年4月。
    黄君硕:《德国的殖民地》,《东方杂志》,1937年4月。
    国纲:《德国重整军备与世界和平》,《东方杂志》,1935年4月16日。
    陈希周:《德国重整军备后欧洲政局的动向》,《东方杂志》,1935年5月。
    作舟:《德国对外政策的新动向》,《东方杂志》,1935年6月。
    李尚友:《德法俄军备鸟瞰1》,《大公报》,1935年8月13月。
    储玉坤:《德国恢复殖民地运动的解剖》,《东方杂志》,1935年9月。
    陈增辉:《最近德国中等教育的选择性》,《大公报》,1935年10月28日。
    陈景文:《国社党的妇女政策》,《东方杂志》,1935年11月。
    《德意志的青年训练——希特勒青年团1》,《大公报》,1935年12月2日。
    国纲:《德国收回殖民地的企图》,《东方杂志》,1936月2日。
    《关于德国之认识》,《大公报》,1936年3月6日。
    《社评·欧洲之大波澜》,《大公报》,1936年3月8日。
    《德驻华官方解释——德废罗迦诺约宣言》,《大公报》,1936年3月12日。
    李春晖译自俄京消息报:《德日军事与苏联武备》,《大公报》,1936年3月15日-17日连载。
    《德代表在国联演说》,《大公报》,1936年3月20日。
    邓质青:《德国军备现势1》,《大公报》,1936年3月24日。
    邓质青:《德国军备现势2》,《大公报》,1936年3月27日。
    邓质青:《德国军备现势4》,《大公报》,1936年3月29日。
    国纲:《德国废止罗加诺条约》,《东方杂志》,1936年4月1日。
    《德要求恢复殖民地、已开始外交行动》,《大公报》,1936年4月11日。
    《德国青年义务劳动1》,《大公报》,1936年4月29日。
    《德国青年义务劳动2》,《大公报》,1936年4月30日。
    《德国青年义务劳动3》,《大公报》,1936年5月1日。
    《德国青年义务劳动4》,《大公报》,1936年5月3日。
    傅孟真:《国联之沦落和复兴》,《大公报》,1936年5月3日。
    《社评·德“满”商务协定》,《大公报》,1936年5月4日。
    《德国青年义务劳动7》,《大公报》,1936年5月7日。
    东序:《德伪商务协定之缔订》,《东方杂志》,1936年6月。
    麦逸:《德伪商约和德日同盟》,《东方杂志》,1936年7月。
    《社评·德奥协定之意义》,《大公报》,1936年7月16日。
    允恭:《德奥亲善协定》,《东方杂志》,1936年8月。
    袁道丰:《德奥协定与国际政局》,《东方杂志》,1936年8月。
    耿淡如:《德奥协定与欧洲局势》,《东方杂志》,1936年9月。
    国纲:《德国延长兵役年限》,《东方杂志》,1936年9月。
    《苏俄扣留希忒拉世运赠品、德国各报群起抨击》,《大公报》,1936年9月5日。
    《德国社党大会开幕讨论反对苏俄》,《大公报》,1936年9月10日。
    《苏联警告德国减少反苏俄宣传、未考虑召回使》,《大公报》,1936年9月11日。
    《希忒拉的演说》,《大公报》,1936年9月15日。
    耿淡如:《德俄关系与远东危局》,《东方杂志》,1936年11月。
    《社评·德国片面废弃国际河川条欺感言》,《大公报》,1936年11月21日。
    《社评·日德同盟说之考察》,《大公报》,1936年11月23日。
    《社评·再论德协定》,《大公报》,1936年11月25日。
    朱家骅:《给我的德国朋友——勉德人为和平奋斗》,《大公报》,1936年11月26日。
    《德日同盟竟实现、防共协定已签字》,《大公报》,1936年11月26日。
    《社评·日德协定与中国》,《大公报》,1936年11月27日。
    李圣五:《德国废弃汎尔塞和约通航规定》,《东方杂志》,1936年12月。
    郑允恭:《日德协定的剖视》,《东方杂志》,1936年12月。
    市隐:《德日反共协定成立》,《东方杂志》,1936年12月。
    麦逸:《德伪商约和德日同盟》,《东方杂志》,1936年7月。
    《社评·德国握本年国际政局安危之键》,《大公报》,1937年1月4日。
    《国防经济学》,《大公报》,1937年2月21日。
    张良辅:《德奥会谈与捷克》,《东方杂志》,1937年3月。
    王成组译自美国亚细亚杂志:《日德携手》,《东方杂志》,1937年4月。
    郑允恭:《德国殖民地要求问题的检讨》,《东方杂志》,1937年4月。
    耿淡如:《德意志要求殖民地问题》,《东方杂志》,1937年4月。
    《欧洲教育最近趋势》,《大公报》,1937年5月3日。
    《德国的元首希特拉的童年生活(儿童版)》,《大公报》,1937年6月21日。
    《社评·中国的外交态度》,《大公报》,1937年10月20日。
    《社评·中国与德意》,《大公报》,1937年10月22日。
    张明养:《德日意三国反共公约》,《东方杂志》,1937年11月。
    市隐:《德国调停中日争端》,《东方杂志》,1937年12月。
    史国纲:《德国与殖民地》,《东方杂志》,1937年12月。
    《德国外交》,《大公报》,1937年12月12日。
    黄廷英译:《德国与欧洲和平》,《东方杂志》,1938年1月。
    郑允恭:《德奥事变的经纬》,《东方杂志》,1938年1月。
    张明养:《德国吞并奥国》,《东方杂志》,1938年1月。
    张明养:《德国吞并奥国与欧洲形势》,《东方杂志》,1938年1月。
    李圣五:《奥国兼并后的捷克》,《东方杂志》,1938年1月。
    《德意志日报评论日本侵华战事》,《大公报》,1938年1月3日。
    《德使新年辞》,《大公报》,1938年1月5日。
    《柏林中国学会会长演说》,《大公报》,1938年2月3日。
    吴希之:《德奥合并后欧洲局势之展望》,《东方杂志》,1938年2月。
    健之:《德意竟承认伪“满洲国”》,《东方杂志》,1938年2月。
    吴希之:《德奥合并后欧洲局势之展望》,《东方杂志》,1938年2月。
    《德奥关系如何》,《大公报》,1938年2月17日。
    《德奥关系》,《大公报》,1938年2月17日。
    《社评·中德关系大变化》,《大公报》,1938年2月21日。
    《社评.“文化”及“人道”》,《大公报》,,1938年2月24日。
    东序:《德奥合并投票揭晓》,《东方杂志》,1938年3月。
    《德奥关系紧张》,《大公报》,1938年3月12日。
    《社评·论德奥问题》,《大公报》,1938年3月14日。
    谢诒征自柏林寄:《德国的真相1》,《大公报》,1938年3月20日。
    谢诒征自柏林寄:《德国的真相2》,《大公报》,1938年3月21日。
    谢诒征自柏林寄:《德国的真相3》,《大公报》,1938年3月22日。
    张明养译:《德国并奥后的捷克问题》,《东方杂志》,1938年5月。
    谢诒征四月二十日自伦敦航寄:《各国的报纸1》,《大公报》,1938年5月4日。
    《德捷关系趋紧》,《大公报》,1938年5月22日。
    《社评·欧局紧张》,《大公报》,1938年5月23日。
    《社评·再论欧局》,《大公报》,1938年5月24日。
    《社评·德政府召顾问团回国》,《大公报》,1938年5月26日。
    《捷克——欧洲文明的最后防线》,《大公报》,1938年6月11日。
    李圣五:《中德中意邦交的前途》,《东方杂志》,1938年8月。
    《德赶筑边防工事》,《大公报》,1938年8月13日。
    《德备战事》,《大公报》,1938年8月14日。
    《欧洲风云》,《大公报》,1938年8月15日。
    《德向边境调动大军》,《大公报》,1938年8月18日。
    《社评·欧局如何?》,《大公报》,1938年8月19日。
    陈友仁:《德国之对华政策》,《大公报》,1938年8月22日。
    《法国增防边境、因德军集中采预防步骤》,《大公报》,1938年9月7日。
    《欧局最后阶段》,《大公报》,1938年9月11日。
    盛岳译自苏联红星报:《“中欧大帝国”将出现于欧洲吗1》,《大公报》,1938年9月12日。
    《社评·战略上的欧局观》,《大公报》,1938年9月14日。
    《社评·欧局一转》,《大公报》,1938年9月16日。
    盛岳:《欧局之危机与中国1》,《大公报》,1938年9月20日。
    盛岳:《欧局之危机与中国2》,《大公报》,1938年9月21日。
    龚德柏:《欧战与中国——于中国有利无害1》,《大公报》,1938年9月27日。
    《社评·欧洲的和战问题》,《大公报》,1938年9月27日。
    《纳粹为什么要吞并捷克》,《大公报》,1938年9月28日。
    东序:《德捷纠纷演成欧洲危机》,《东方杂志》,1938年10月。
    《社评·欧洲问题的教训》,《大公报》,1938年10月7日。
    杨之春:《捷克的命运》,《东方杂志》,1938年11月。
    《社评·国际大势》,《大公报》,1938年12月3日。
    《欧局如锯树》,《大公报》,1938年12月8日。
    《社评·中德关系》,《大公报》,1938年12月15日。
    连士升:《德国的殖民地问题》,《东方杂志》,1939年1月。
    《中德关系——朱家骅对德记者谈感想》,《大公报》,1939年1月4日。
    《德外部派员赴苏》,《大公报》,1939年1月30日。
    《希特勒的演说》,《大公报》,1939年2月1日。
    《社评·弔捷克——并论中东欧今后的局势》,《大公报》,1939年3月17日。
    《社评·暴日的外交破产了!》,《大公报》,1939年8月24日。
    《社评·弃妇怨》,《大公报》,1939年8月25日。
    《社评·欧局变化与中国》,《大公报》,1939年8月28日。
    张道行:《苏德协定与欧洲局势》,《大公报》,1939年9月3日。
    吴泽炎:《德苏不侵犯条约与日本内阁改组》,《东方杂志》,1939年9月16日。
    运公:《欧洲大战爆发》,《东方杂志》,1939年10月。
    熊式一:《欧战观感录1》,《大公报》,1939年10月3日。
    《希特勒有一点可信》,《大公报》,1939年10月9日。
    《虎背上的幻想》,《大公报》,1939年10月13日。
    《社评·战弛和渺的欧局》,《大公报》,1939年10月14日。
    汪家祯:《德苏合作的前途》,《东方杂志》,1939年12月。
    《欧战观感》,《大公报》,1939年12月25日。
    朱偰:《欧洲大战与德国》,《东方杂志》,1940年1月。
    崔睿琴:《欧洲和平的可能性》,《大公报》,1940年3月17日。
    《社评·欧战现阶段局势与远东》,《大公报》,1940年5月23日。
    《社评·提醒德国、揭穿日本》,《大公报》,1940年6月4日。
    《社评·欧战、世界大局与中国》,《大公报》,1940年6月12日。
    《社评·再评德意日同盟》,《大公报》,1940年9月30日。
    张明养:《德意日成立防守同盟》,《东方杂志》,1940年10月。
    陈西滞:《德意日同盟与中国》,《大公报》,1940年10月13日。
    《社评·德国进攻苏联》,《大公报》,1941年6月23日。
    《社评·世界大势明朗化》,《大公报》,1941年6月26日。
    《社评·苏德关系之演变》,《大公报》,1941年6月27日。
    《希特勒何以攻苏联而不攻英?》,《大公报》,1941年6月27日。
    吴泽炎:《德苏战争的展望》,《东方杂志》,1941年7月。
    吴泽炎:《德苏关系的阴影》,《东方杂志》,1941年7月。
    郑允恭:《德苏战争与远东》,《东方杂志》,1941年7月。
    龙大均:《德苏战机的爆发点》,《东方杂志》,1941年7月。
    龙大均:《苏德战争与远东局势》,《东方杂志》,1941年7月。
    《社评·德意承认南京伪组织》,《大公报》,1941年7月2日。
    《社评·由德意承认王傀儡说到敌国御前会议》,《大公报》,1941年7月3日。
    《陈介大使归国》,《大公报》,1941年7月12日。
    陈西滢:《德苏战争》,《大公报》,1941年7月13日。
    储玉坤:《德苏战争与世界大势》,《东方杂志》,1941年8月。
    《社评·德国经济能否持久》,《大公报》,1941年9月9日。
    《社评·政党、和平、填土工作》,《大公报》,1948年2月6日。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德外交密档1927-1947》,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傅宝真译:《德国赴华军事顾问关于“八·一三”战役呈德国陆军总司令部报告(上
    中、下、续一、续完)》,《民国档案》,1998年第3期、1998年第3期、1999年第1期、1999年第2期、1999年第3期。
    娄杰、左凤荣译:《1937-1939年蒋介石同斯大林、伏罗希洛夫的通信》,《民国档案》,1996年第3期。
    王肇伟、季文利译:《鲍尔关于中国内政外交及军队整编问题致蒋介石呈文两件》,《民国档案》,1996年第1期。
    吴景平:《孔祥熙与希特勒、戈林、沙赫特和里宾特洛甫的谈话——德国外交档案选译》,《民国档案》,1994年第3期。
    张建基:《<德国赴华军事顾问关于“八一三”战役呈德国陆军总司令部报告>的补正》,《民国档案》,2000年第3期。
    高华:《革命年代》,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
    [美]柯伟林著、陈谦平等译:《德国与中华民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张宪文主编:《中华民国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郭恒钰、罗梅君:《德国外交档案:1928-1939年之中德关系》,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
    陈仁霞:《中德日三角关系研究:1936-1938》,三联书店,2003年。
    马振犊、戚如高:《蒋介石与希特勒:民国时期的中德关系》,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马振犊、戚如高:《友乎?敌乎?——德国与中国抗日战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易劳逸:《流产的革命——1927-1937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
    鲍绍霖:《文明的憧憬——近代中国对民族与国家典范的追寻》,香港中文大学, 1999年。
    冯峰:《国难之际的思想界》,三泰出版社,2008年。
    蒋恭晟:《中德外交史》,中华书局,1929年。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五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
    吴景平:《从胶澳被占到科尔访华——中德关系1861-1992》,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潘琪昌主编:《百年中德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叶隽:《现代学术视野中的留德学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
    叶隽:《另一种西学——中国现代留德学人及其对德国文化的接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伍江川:《我与大公报》,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洪九来:《宽容与理性:<东方杂志>的公共舆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赵振玫主编:《中德关系史文丛》第1辑,中国建设出版社,1987年。
    刘善章、周荃主编:《中德关系史文丛》,青岛出版社,1991年。
    刘善章、周荃主编:《中德关系史译文集》,青岛出版社,1992年。
    中国德国史研究会等编:《德国史论文集》,青岛出版社,1992年。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1930年代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陈谦平:《抗战初期的中德钨砂贸易》,《抗日战争研究》,1998年第3期。
    [德]乔伟、李喜所、刘晓琴:《德国克虏伯与晚清军事的近代化》,《南开学报》,1999年第3期。
    陈仁霞:《陶德曼调停新论》,《历史研究》,2003年第6期。
    陈仁霞:《德国承认汪伪政府始末》,《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陈仁霞:《德国召回在华军事顾问始末——中德日三角关系背景下的历史考察》,《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第2期。
    吴景平:《抗战初期的中德关系》,《民国春秋》,1995年第2期。
    吴景平:《德国军事顾问赛克特的中国之行述评》,《民国档案》,1994年第2期。
    吴景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德军事和经贸合作关系的若干史事述评》,《民国档案》,2006年第4期。
    马振犊:《德国顾问与中国抗日战争》,《民国春秋》,1995年第2期。
    马振犊:《德国军事总顾问与中国抗日I战争》,《档案与史学》,1995年第3期。
    马振犊:《抗战爆发前德国军火输华述评》,《民国档案》,1996年第3期。
    黄翠芳、马振犊:《1938年德国特使佛德秘密访华述评》,《民国档案》,1997年第4期。
    张北根:《1933-1941年的中德关系》,《历史研究》,1995年第2期。
    王建朗:《二战爆发前国民政府外交综论》,《历史研究》,1995年第4期。
    易豪精:《从“蜜月”到断交——抗日战争爆发前后中德关系的演变》,《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5期。
    薛念文:《平等外交的幻想与现实——三十年代中德关系述评》,《同济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陈方孟:《论抗日战争初期德国的对华政策》,《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第2期。
    吴金松:《近年来关于抗战初期(1937)中外关系研究述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
    左双文:《转向联德,还是继续亲英美?——缅甸路事件后国民党曾谋划调整外交路线》,《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2期。
    左双文:《德国承认伪满问题与国民政府的外交方针》,《史学月刊》,2008年第1期。
    王松、郑永红:《略论抗战时期中,德军事合作关系》,《历史教学》,2003年第9期。
    周建明:《民国时期德中德贸易(1919-1941)》,《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1期。
    元青:《民国时期中国留德学生与中德文化交流》,《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3期。
    徐有威:《从20年代<东方杂志>和<国闻周报>看中国知识界对法西斯主义的评析》,《党史研究与教学》,1997年第4期。
    徐有威:《大革命时期陈独秀对法西斯主义的批判》,《上海党史研究》,1999年第5期。
    徐有威:《中国共产党人眼中的法西斯主义——上海时期的<红旗周报>》,《上海党史研究》,2000年第3期。
    姚宝:《从历史教科书中的德国形象探讨教科书编写原则》,《历史教学问题》,1995年第1期。
    刘莲:《三十年代前后的中德关系浅探》,《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宫炳成:《试析抗战初期(1937年7月-1939年9月)的中德关系》,《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6期。
    王扬:《魏玛德国对华政策简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王扬:《德国对待1931-1933年远东危机态度分析》,《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王扬:《试论1919-1932年德国远东政策特点及成因》,《湖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陈晖:《抗战爆发前后中德关系的演变》,《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房建昌:《纳粹德国与伪满洲国的交往》,《德国研究》,2000年第2期。
    肖建东:《辛亥革命对中德关系的影响》,《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赵入坤:《德国对辛亥革命的反应》,《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蔡胜、吴佳佳:《二战期间中德宣战原因管窥》,《黄山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蔡胜、王安平:《二战期间中德关系破裂原因探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何兰:《德国军事顾问与中德关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何兰:《试论1938-1941年的中德关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
    朱孔宝、单卫华:《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对华作用之评价》,《学术界》,1999年第5期。
    单卫华:《德国军事顾问团来华原因论析》,《山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刘晓琴:《德国克虏伯与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 期。
    陈振国:《德国克虏伯与中国的抗战准备》,《江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孙红国:《试析20世纪20-30年代德国对华“工业外交”》,《湖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孙红国、陈世阳:《纳粹德国外交决策体制与驻华军事顾问团》,《武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纪乃旺:《德国与中国的抗日战备》,《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0期。
    王春:《1928-1938年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地位与作用研究》,重庆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王文慈:《中德文化的早期接触及其互相影响》,《辽宁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张亚群、肖娟群:《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留德教育述论》,《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彭垒:《民国时期报刊读者来信栏目考察》,《当代传播》,2007年第4期。
    郭若平:《<大公报>编辑理念与“文人论证”》,《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8期。
    吴廷俊、范龙:《<大公报>“敢言”传统的思想基础与文化底蕴》,《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第3期。
    陈兮、张吕:《<大公报>:史实与新闻史编的落差》,《求索》,2009年第6期。
    任桐:《论<大公报>和平裁兵言论的民本主义倾向》,《史学月刊》,2002年第6期。
    贾晓慧:《<大公报>与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化运动》,《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6期。
    范立君、谭玉秀:《<大公报>研究的新高度》,《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2期。
    石雅洁、李志强:《<东方杂志>办刊宗旨的演变》,《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8期。
    胡凯:《19世纪中国人眼中的德国形象》,2006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博士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