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名商标淡化法律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驰名商标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并享有较高声誉的商标,它不仅能够区别商标的来源和服务的提供者,而且还代表着丰富的内涵和竞争力,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正是由于这一原因,驰名商标更容易受到他人的不法侵害,不仅可能被他人非法用于相同或类似的商品和服务上,而且也可能被用于完全不同的商品和服务上或者作为商标以外的其他使用,这使得驰名商标所有权人在声誉上和经济上受到严重损失。所以,对驰名商标较之于普通商标提供特殊的扩张性保护,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商标淡化理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淡化理论是对传统混淆理论的突破,它将对驰名商标的保护扩展到不相同或不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其在混淆之外,建立了对驰名商标的又一保护体系。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商标,尤其是驰名商标更加显示出它在我国市场竞争中的重要地位。在此背景下,研究商标淡化理论以及进行商标的反淡化立法更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辩证的角度出发,一方面指出我国现行立法的不足,提出构建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法律体系,另一方面也指出了要结合我国国情和理论发展水平,不能把对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绝对化,要兼顾个人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全文在参考有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主要分为四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从阐述驰名商标淡化的概念入手,较为全面地叙述了驰名商标淡化理论的起源,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淡化行为的性质、总结归纳了驰名商标淡化的理论分类等基本理论问题。
     其次,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实践中如何对驰名商标淡化进行法律认定,针对其中存在的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第一,指出驰名商标淡化侵权构成中的驰名商标到底是注册商标,还是未注册商标,实际上是由商标权的取得原则所决定的;第二是关于淡化行为人主观过错的判断问题,主张采取混合责任原则比较合理;第三,对于损害后果的判断问题,是采取“实际损害”标准还是采取“淡化的可能性”标准,归根到底,要从一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理论发展水平出发,持谨慎的态度。
     再次,从我国驰名商标淡化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以及立法现状两方面入手,具体分析了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现状,指出我国对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仅仅是部分吸收了“淡化”理论的内容,还存在淡化的理论基础以及反淡化保护的具体内容不明确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最后,从辩证的角度出发,提出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建立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制度应作具体分析:在强调对驰名商标扩大保护的同时也要注意必要的限度,防止权利的滥用,造成新的垄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法律体系的构建,即应从我国国情出发并结合淡化的特点,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立法体例,将淡化的内容纳入《商标法》体系加以规范,建立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体系;同时,进一步从理论层面明确、规范、完善驰名商标淡化的具体内容。与此同时也指出对驰名商标权利的滥用及过度保护的适当限制也是法律法规应该采取的态度,对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要符合中国的国情,实行有条件有限度的保护。
Well-known trademarks are those which have higher reputations and knowledge of the public in one country. They can not only classify the origins and the providers of the trademarks, but also stand for rich interior and high powers in the competitions. Well-known trademarks have enormous commercial values. Because of that, well-known trademarks are more easily to suffer others' illegal use. They are possibly used illegally not only on the same or the similar commodity and service by other people, hut also on the completely different commodity and service or other uses outside the trademarks. Therefore, It is certain necessary and reasonable to provide the special expansion protection for the well-known trademarks compared with the ordinary trademarks. With this background it produces trademark delusion theory. It is a break-though of the missed-up theory and extends the protection of those well-known trademarks to different commodities or services. Outside the missed-up theory, it has established another system for the protection system for well-known trademarks. As the economy of our country develops, especially after China's entering WTO, trademarks, especially those well-known trademarks are showing more and more significance in the domestic market competition. In such a background, the study of the trademark dilution and the proceeding of the anti- dilution legislation has a more urgently realistic significance.
    From the dialectical angle, on the one hand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e present legislation is insufficient and proposes to construct the anti-delusion legal system of well-known trademarks in our country. On the other hand the article points out it need unify our national condition and the theory level, and could not make absolutization on anti-dilution
    protection of well-known trademarks. And it has to give dual attention to personal interest and social public benefit. Basing on some relevant achievements of some other scholars' research, this paper has four parts in conveying the author's ideas:
    First of all, it starts with the expounding of the concept of the trademark dilution, gives a thoroughly recounting of the origin of the theory of the well-known trademarks dilution, analyzes the nature of the dilution acts in different angles, and deducts the fundamental theoretical classification on well-known trademarks' dilution.
    Secondly,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theoretical analysis, it brings forward how to make a practical legislative confirmation to the well-known trademarks' dilution, and advances its own point of view on those problems with controversy. Firstly it advances that in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well-known trademarks' dilution torts, whether it is a certified trademark or not, actually it is determined by the principle according to trademark rights. The second issue is about the judge of the dilution of the individual subjective defects. It argues that the principle of admixture responsibility is more reasonable. The third one is about the judge of the consequences of damage, whether to adopt the "actual damage" standard or the "dilution possibility" standard. In the final analysis, we have to hold a careful attitude in considering the economical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level.
    Secondly, it begins with the concrete reflection of the well-known trademarks' dilution in our country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egislation, giv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anti-dilution of the domestic well-known trademarks status, advanced that only partial contents of the "dilution theory" of the legislative protection are absorbed, problems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dilution and the vague
    image of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anti-dilution are to be solved.
    At last, 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a specific analysi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rotective regulation on the anti-dilution of the well-known trademarks should be made: to pay attention to those necessary limits as well as to emphasize the extending on well-known trademarks' protection, prevent the illegal use of those rights, prevent the monopoly as well as blocks to the economic growth. In the meantime, it proposes the opinion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legal system on the anti-dilution of domestic well-known trademarks, which means selecting appropriate legal regulations to meet the country's needs, placing the trademarks dilution issues into the system of the Trademarks' Law, establishing an anti- dilution protective system for renowned trademarks, and at the same time clarify, regulate and improve the concrete contents of trademarks' cilution in a theoretical point of view. Meanwhile, the paper holds that it is a reasonable attitude for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prohibit illegal use of well-known trademarks and overprotection of the well-known trademarks' rights. It is recommended to adopt limited regulations considering the state's situation to protect those well-known trademarks from being dilution.
引文
[1] [美]苏珊·瑟拉德著、张今译:《美国联邦商标反淡化法的立法与实践》,《外国法译评》,1998年第4期。
    [2] 冯晓青著:《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221页。
    [3] 李明德著:《美国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355页。
    [4] 孔祥俊著:《WTO知识产权协定及其国内适用》,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174页。
    [1] 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320页。
    [2] 陈静梅:《淡化理论和对驰名商标的扩大保护》,《现代法学》,1997年第5期。
    [3] [美]苏珊·瑟拉德著、张今译:《美国联邦商标反淡化法的立法与实践》,《外国法译评》,1998年第4期。
    [1] [美]阿瑟.R.米勒等著:《知识产权概要》,周林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22页。
    [2] 马剑峰:《美国的商标淡化理论介绍》,http://www.ppac.org.cn/Icontent.asp?c=82&cid=130&id=1754,2006-04-03。
    [3] 胡杰:《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中华商标》,1996年第1期。
    [4] 黄晖:《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法律保护》,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142页。
    [5] [美]苏珊·瑟拉德著、张今译:《美国联邦商标反淡化法的立法与实践》,《外国法译评》,1998年第4期。
    [1] 刘晓军:《商标淡化问题研究》,http//:www.civillaw.com.cn/thesiscenter/thesis/3st.asp,2006-04-03。
    [2] 刘勇前:《驰名商标淡化问题研究》,冯晓青、杨利华等著:《知识产权法热点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437页。
    [1] 曾陈明汝著:《商标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198页。
    [1] 曾陈明汝著:《商标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198页。
    [2] 同[1]
    [3] 刘春田:《商标与商标权辨析》,《知识产权》,1998年第1期。
    [1] 须建楚:《美国商标淡化法及有关法律思考》,陈旭主编:《法官论知识产权》,法律出版社 1999年第1版,第291页。
    [2] [美]苏珊·瑟拉德著、张今译:《美国联邦商标反淡化法的立法与实践》,《外国法译评》,1998年第4期。
    [3] 任自力:《论驰名商标的淡化及反淡化保护》,《知识产权》,1996年第5期。
    [4] 刘勇前、李平波:《驰名商标淡化的表现形式及具体体现》,《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5] 郑成思:《驰名商标的国际与国内保护》,《中国工商管理研究》,1995年第7期(总33期)。
    [1] 黄晖著:《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法律保护》,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228页。
    [1] 汪泽:《简论驰名商标的扩大保护》,《知识产权》,1998年第5期。
    [2] [美]苏珊·瑟拉德著、张今译:《美国联邦商标反淡化法的立法与实践》,《外国法译评》,1998年第4期。
    [3] 同[2]。
    [4] 黄晖著:《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法律保护》,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193页。
    [1] 柳励和:《创名牌:谨防商标被通用》,《中华商标》,1997年第3期。
    [1] 肖海:《论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限制》,《商场现代化》,2005年总第452期。
    [2] 井涛、陆周莉:《论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法学》,1998年第5期。
    [3] 谢冬伟 译:《德国商标和其他标志保护法(商标法)》,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第三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454页。
    [4] 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案例分析》,法律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119页。
    [1] 任自力:《论驰名商标的淡化与反淡化保护》,《知识产权》,1995年第5期。
    [1] [美]苏珊·瑟拉德著、张今译:《美国联邦商标反淡化法的立法与实践》,《外国法译评》,1998年第4期。
    [2] 须建楚:《商标淡化的法律问题初探》,《法学》,1997年第7期。
    [3] 蒲鹏英:《论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9卷第1期。
    [4] 尹西明:《商标淡化侵权构成要件辨析——兼论我国商标淡化侵权的立法完善》,《河北法学》,2006年第3期。
    [1] 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240-241页。
    [2] 尹西明:《商标淡化侵权构成要件辨析——兼论我国商标淡化侵权的立法完善》,《河北法学》,2006年第3期。
    [1] 谢晓尧:《论识别性标识的竞争法保护》,《法学评论》,2000年第3期。
    [2] 房芳:《驰名商标淡化及其对策》,《法学》,1996年第9期。
    [3] 郑成思著:《知识产权论》(修订本),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2版,第255页。
    [1] 尹西明:《商标淡化侵权构成要件辨析—兼论我国商标淡化侵权的立法完善》,《河北法学》,2006年第14卷第3期。
    [1] 马宁、杨晖:《商标淡化理论的新转折》,《电子知识产权》,2004年第2期。
    [1] 亚伟:《商标与企业名称权冲突之案例评析》,http://www.zhenghan.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40,2006-07-03,
    [2] 刘勇前:《驰名商标淡化问题研究》,冯晓青、杨利华等著:《知识产权法热点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481页。
    [1] 谭海华:《美国关于域名的立法和司法实践》,《科技与法律》,2003年第3期。
    [2] 中国经济时报:《谁来保护网上知识产权》,http://www.eachnic.com/domaincomcn/domainlaw/law001.asp,2006-04-07。
    [3] 吕晓东:《网络环境下的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年第4期。
    [1] 杨柳、郑友德:《从美国Moseley案看商标淡化的界定》,《世界知识产权》,2005年第1期。
    [1] 汲剑磊、余敦庆:《谈品牌延伸利弊》,http://www.globrand.com/2004/05/28/20040528-204547-1.shtml,2004-05-28。
    [2] 戴高诺:《品牌延伸与海尔巨亏》.http://www.globrand.com/2005/12/16/20051216-104221-1.shtml,2005-12-16。
    [3] 同[1]。
    [1] 白贵秀:《驰名商标的淡化侵权问题》,《经济论坛》,2005年第8期。
    [2] 雷光程:《混淆保护还是淡化保护》,http://www.cta315.com/infor_vewe.asp?infor_id=10177&class1_id=19&class2_id=87,2006-07-13。
    [1] 刘莉、罗晖:《商标抢注:不能不防的“恶意”》.http://www.xjtm.com.cn/xjmk/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19 2005-06-07。
    [2] 杨仉孙:《商标淡化理论之中国辨正》,《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6期。
    [1] 雷光程:《混淆保护还是淡化保护》,http:/www.cta315.com/infor_vewe.asp?infor_id=10177&class1_id=19&class2_id=87,2006-07-13。
    [1] 何晓华:《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立法问题研究》,《中华商标》,1999年第5期。
    [2] 同[1]。
    [1] 陈少英、黄肇伟:《商标淡化行为之竞争立法探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1] 任自力:《论驰名商标的淡化及反淡化保护》,《知识产权》,1996年第5期。
    [2] 雷光程:《试论给驰名商标以联合商标及防御商标制度保护》,《中华商标》,2000年第4期。
    [1] 李玉香:《著名商标保护的屏障一商标“反淡化”理论探索》,《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1] 金文彪:《论驰名商标的淡化侵权及其救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1期。
    [1] 雷光程:《混淆保护还是淡化保护》,http:/www.cta315.com/infor_vewe.asp?infor_id=10177&class1_id=19&class2_id=87,2006-07-13。
    [2] 古祖雪著:《国际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48-49页。
    [1] [美]苏珊·瑟拉德著、张今译:《美国联邦商标反淡化法的立法与实践》,《外国法译评》,1998年第4期。
    1、王立民、黄武双主编:《知识产权法研究》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2、冯晓青著:《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第1版。
    3、李明德著:《美国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1版。
    4、孔祥俊著:《WTO知识产权协定及其国内适用》,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1版。
    5、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版。
    6、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第五卷,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第1版。
    7、冯晓青、杨利华等著:《知识产权法热点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8、曾陈明汝著:《商标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9、陈旭主编:《法官论知识产权》,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1版。
    10、黄晖著:《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法律保护》,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1版。
    11、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第三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12、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案例分析》,法律出版社1994年第1版。
    13、黄晖译:《法国知识产权法典》(节选),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第三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14、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版。
    15、郑成思著:《知识产权论》(修订本),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2版。
    16、古祖雪著:《国际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1版。
    17、[美]阿瑟·R·米勒等著:《知识产权概要》,周林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
    1、[美]苏珊·瑟拉德著、张今译:《美国联邦商标反淡化法的立法与实践》,《外国法译评》,1998年第4期。
    2、陈静梅:《淡化理论和对驰各商标的扩大保护》,《现代法学》,1997年第5期。
    3、马剑峰:《美国的商标淡化理论介绍》,http://www.ppac.org.cn/lcontent.asp?c=82&cid=130&id=1754,2006-04-03.
    4、胡杰:《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中华商标》,1996年第1期。
    5、刘晓军:《商标淡化问题研究》,http://www.civillaw.com.cn/thesiscenter/thesis/3st.asp,2006-04-03。
    6、刘春田:《商标与商标权辨析》,《知识产权》,1998年第1期。
    7、任自力:《论驰名商标的淡化及反淡化保护》,《知识产权》,1996年第5期。
    8、刘勇前,李平波:《驰名商标淡化的表现形式及具体体现》,《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9、郑成思:《驰名商标的国际与国内保护》,《中国工商管理研究》,1995年第7期(总33期)。
    10、汪泽:《简论驰名商标的扩大保护》,《知识产权》,1998年第5期。
    11、柳励和:《创名牌:谨防商标被通用》,《中华商标》,1997年第3期。
    12、肖海:《论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限制》,《商场现代化》,2005年总第452期。
    13、井涛、陆周莉:《论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法学》,1998年第5期。
    14、亚伟:《商标与企业名称权冲突之案例评析》,http://www.zhenghan.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40,2006-07-03。
    15、谭海华:《美国关于域名的立法和司法实践》,《科技与法律》,2003年第3期。
    16、吕晓东:《网络环境下的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年第4期。
    17、杨柳、郑友德:《从美国Moseley案看商标淡化的界定》,《世界知识产权》,2005年第1期。
    18、汲剑磊、余敦庆:《谈品牌延伸利弊》, http://www.globrand.com/2004/05/28/20040528-204547-1.shtml,2004-05-28。
    19、戴高诺:《品牌延伸与海尔巨亏》,http://www.globrand.com/2005/12/16/20051216-104221-1.shtml,2005-12-16。
    20、须建楚:《商标淡化的法律问题初探》,《法学》,1997年第7期。
    21、蒲鹏英:《论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9卷第1期。
    22、尹西明:《商标淡化侵权构成要件辨析——兼论我国商标淡化侵权的立法完善》,《河北法学》,2006年第3期。
    23、谢晓尧:《论识别性标识的竞争法保护》,《法学评论》,2000年第3期。
    24、房芳:《驰名商标淡化及其对策》,《法学》,1996年第9期。
    25、马宁、杨晖:《商标淡化理论的新转折》,《电子知识产权》,2004年第2期。
    26、白贵秀:《驰名商标的淡化侵权问题》,《经济论坛》,2005年第8期。
    27、雷光程:《混淆保护还是淡化保护》,http://www.cta315.com/infor_vewe.asp?infor_id=10177&classl_id=19&class2_id=87,2006-07-13。
    28、杨仉孙:《商标淡化理论之中国辨正》,《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6期。
    29、何晓华:《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立法问题研究》,《中华商标》,1999年第5期。
    30、陈少英、黄肇伟:《商标淡化行为之竞争立法探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31、雷光程:《试论给驰名商标以联合商标及防御商标制度保护》,《中华商标》,2000年第4期。
    32、李玉香:《著名商标保护的屏障—商标“反淡化”理论探索》,《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33、金文彪:《论驰名商标的淡化侵权及其救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1期。
    34、刘晓军:《商标淡化的侵害对象研究》,《知识产权》,2002年第1期。
    35、林海涛:《商标淡化理论应慎用》,《中华商标》,2004年第1期。
    36、蒋怡:《谈商标淡化的认定》,《人民司法》,1999年第10期。
    37、徐清霜、刘海萍:《驰名商标的淡化与网上保护》,《政法论丛》,2002年第4期。
    38、刘莉、罗晖:《商标抢注:不能不防的“恶意”》,http://www.xjtm.com.cn/xjmk/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19,2005-06-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