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与犯罪预防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代社会的刑事犯罪,高度集中在城市,使得城市犯罪拥有了固有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强烈的城市空间色彩。因此,其空间行为的特征和分布理所当然地引起了现代犯罪学研究的关注。在城市犯罪预防的领域,利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中通过对城市空间环境的优化可以达到减少犯罪的目的。通过对城市规划和建筑物的设计以及它们所组成的空间环境进行客观分析,能够比较容易的改善城市的犯罪生态环境和地理环境,从而进一步的预防城市犯罪的产生。本文以城市空间特征为视角,结合国内外相关的犯罪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方面的研究,综合运用犯罪学中的“机会论”和规划设计中的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 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理论,选取上海市虹口区这一典型城区的多发性城市犯罪为研究对象,对多发性城市犯罪的城市的空间环境特征进行客观分析,确定城市空间环境因素对预防犯罪影响的程度和方式。本文依托上海市公安局警务信息系统,收集了虹口区抢劫、抢夺、入室盗窃、扒窃等多发性刑事案件以及卖淫嫖娼、吸毒、贩毒等城区常见治安案件的数据,从居住区、公共建筑、交通建筑等三个层次进行分析处理,进而研究城市空间和犯罪发生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尝试提出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调控,达到有效预防犯罪的作用。
Criminal offense is highly concentrated in citie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which enables urban crime to have th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violent urban intense space colors. Theref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tial behavior and distribution have aroused the attention of the modern criminology research naturally. Therefore, using urban planning and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the filed of the crime prevention, we can achieve the purpose of reducing crime by optimizing the urban space environment. Through objectively analysing the urban planning,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 space enviornment composed of them two, we can relatively easily to improve the urban ecological and geograghical enviormrmrnt, then prevent the genernation of the urban crime. This article takes the urban space characteristic as an angle of view, unifi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aspects and other related criminologies, urban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research, utilizes "the opportunity theory" in crime and CPTED (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 theory synthetically. Then we select Shanghai Hongkou area-- a typical city with multiple urban crime as the object of our study, carry on the comparative external analysis to the city's space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 with multiple urban crime to definite the degree and way the city space environment factors imposed on the prevention of crime influence. This article depends on the Shanghai Police station's police service information system, collects multiple criminal cases as rob, grab, burglary in the inner rooms, steal and the data of common public security cases such as prostitution, takeing drugs, traffic in narcotics and so on in Hongkou area. Then we carry on the analysis processing from three levels --he community, the public building and the transportation construction, to further study the relation and the rule between the urban space and the crime, thus we attempt to raise to achieve the effective crime prevention function by carring on the essential regulation in urban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process.
引文
1至2009年末,上海常住人口已达1921.32万人。上海市统计局《2009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据新浪网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dfii/20100122/19597295818.shtml.
    3200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http: //finance,sina.com.cn/focus/si 2009/index.shtml。
    4指2009年4月14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中确定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
    5据《上海市公安局刑事案件年度表》,2007年、2008年、2009年上海市刑事案件总量分别为137391起、134116起、132372起。
    6据《上海市公安局刑事案件年度表》,2007年、2008年、2009年上海市“两抢”案件总量分别为4264起、4200起、3720起。
    7据《上海市公安局刑事案件年度表》,2007年、2008年、2009年上海市入室盗窃案件数量分别为34535起、32825起、30997起。
    8参见:毛媛媛,戴慎志:《国外城市空间环境与犯罪关系研究》,国际城市规划,2008年第4期,第105页。
    9参见:吴宗宪:《西方犯罪学史》,警官出版社,1997年,第624页。
    10参见:史蒂文·拉布:《美国犯罪预防的理论实践与评价》,张国昭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页。
    11参见:Jane Jacobs: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Random House,1961,46.
    12参见:C. R. Jeffery: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 Beverly Hills,1971,62.
    13参见:Oscar Newman:Defensible Space: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urban design, Macmillian, 1972,25.
    14参见:萨瑟兰:《犯罪学原理》,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118页。
    15参见:John H. Schweitzer, June Woo Kim, Juliette R. Mackin:The Impact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on Crime and Fear of Crime in Urban Neighborhoods, Journal of Technology, 1999.6(3),59-73.
    16参见:Don T. Luymes, ken Tamminga:Intergrating Public Safety and Use into Planning Urban Greenways,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9(33),391-400.
    17参见:Frances E. Kuo, Willianm C. Sullivan:Environment and Crime in the Inner City-Dose Vegetation Reduce Crime?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2001,33(3),343-367.
    18参见:Allen E. Wagner:A Study of Traffic Pattern Modifications in an Urban Crime Prevention Program.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1997,25(1),19-30.
    19参见:Timothy Crowe: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 Butterworth-Heinemann,2000.
    20参见:王发曾:《城市犯罪空间盲区的综合治理研究》,地理研究,2010年第1期:第58页。
    21参见:Ted Kitchen:Crime Prevention and the British Planning System:new responsibilities and older challenge, Planning Theory & Practices,2002,3(2):155-172.
    22参见:王发曾:《国外城市犯罪的地理研究》.人文地理,1988年第1期:第76页;《城市空间环境对城市犯罪的影响》,人文地理,2001年第2期,第2页;《城市犯罪中的非公共空间盲区及其综合治理》,人文地理,2002年第4期,第1-5页;《城市犯罪中的公共空间盲区及其综合治理》,人文地理,2003年第3期,第8-12页;《城市发展与城市犯罪的关系》,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2期,第96页;《城市犯罪分析与空间防控》,群众出版社,2003年,第3页。
    23参见:翁里,潘建珍:《城市规划与防控犯罪之理论初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第135-140页。
    24参见:徐磊青:《以环境设计防止犯罪研究与实践30年》,新建筑,2003年第6期:第4-7页。
    25参见:吴宗宪:《西方犯罪学史》,警官出版社,1997年,第623页。
    262006年江湾镇改设江湾镇街道,2010年乍浦路街道、新港路街道撤销,区划调整至提篮桥街道、四川北路街道、新港路街道。
    27参见虹口区区长俞北华2008年1月15日在虹口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28据《上海市公安局虹口分局刑事案件年度表》,2007年、2008年、2009年虹口区刑事案件总量分别为6505起、6502起、6337起。
    29据上海市公安局案事件信息系统查询统计,2009年虹口区发生在商场、商店等商业场所及周边的扒窃案件为187起,发生在医院、学校等公共事业单位及周边的扒窃案件为25起。
    30据上海市公安局案事件信息系统查询统计,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四川北路沿线区域盗窃自行车治安案件接报数分别为296起、222起、167起、128起。
    31据中国交通技术网http://www.tranbbs.com/Techarticle/TPlan/Tec harticle 14359.shtml
    32参见:伊藤滋:《城市与犯罪》, 夏金池,郑光林译,群众出版社,1988年,第214-215页.
    33参见:伊藤滋:《城市与犯罪》,夏金池,郑光林译,群众出版社,1988年,第160页。
    34参见:徐磊青:《社区安全与环境设计——在“可防卫空间,,之后》,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第34-39页
    352009年时属新港街道。
    36包括属于吸毒等治安案件,以及贩毒、运毒等刑事案件。
    37据上海市公安局案事件信息系统查询统计,2009年虹口区涉毒案件总计765起。
    38包括卖淫、嫖娼、拉客招嫖等治安类案件,以及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等刑事案件。
    39据上海市公安局案事件信息系统查询统计,2009年虹口区涉黄案件总计1225起。
    40参见:王发曾:《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犯罪防控效应》,河北法学,2009年第11期,第60页。
    41参见:汉斯·施奈德:《犯罪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47-50页。
    42参见:恩里科·菲利:《犯罪社会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75-90页;李玫瑾:《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体系中的价值》,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100-110页。
    43参见:齐康:《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年,第225-252页。
    44参见: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第285-297页;戎雪海:《谈环境预防理论指导下的城市犯罪防控》,公安学刊,2004年第1期,第42-44页。
    45参见: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第285-297页。
    46参见:王发曾:《城市空间环境对城市犯罪的影响》,人文地理,2001年第2期,第1-6页。
    47参见:梁雪,肖连望:《城市空间设计》,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6-34页。
    48参见:戎雪海:《谈环境预防理论指导下的城市犯罪防控》,公安学刊,2004年第1期,第42-44页。
    49参见: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第381-485页。
    50参见:王发曾:《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犯罪防控效应》,地理研究,2006年第4期,第685-686页。
    51参见:王发曾:《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犯罪防控效应》,地理研究,2006年第4期,第686页。
    52参见:唐忠新:《中国城市犯罪防控社区化初探》,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第59-62页。
    53参见:唐忠新:《中国城市犯罪防控社区化初探》,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第59-62页。
    54参见:汤晋:《城市设计与城市公共空间犯罪防控》,华中建筑,2005年第1期,第112-113页。
    55参见:王发曾:《城市空间环境对城市犯罪的影响》人文地理,2001年第4期.第1-6页。
    56参见:刘广三,李艳霞:《建筑学格言与犯罪学研究的展开》,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1期,第11-18页。
    57参见:汤晋:《城市设计与城市公共空间犯罪防控》,华中建筑,2005年第1期,第112-113页。
    58参见:王发曾:《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犯罪防控效应》,地理研究,2006年第4期,第688页。
    59参见:齐康:《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年,第225-252页。
    60参见:王发曾:《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犯罪防控效应》,河北法学,2009年第11期,第60-63页。
    61参见:徐汉超:《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10-28页。
    62参见:王发曾:《城市犯罪分析与空间防控》,群众出版社,2003年,第266-290页。
    [1]J. Q. Wilson. Broken Windows:The Police and Neighborhood Safety[J]. The Atlantic Monthly,1982(3):29-38.
    [2]John H. Schweitzer, June Woo Kim, Juliette R. Mackin. The Impact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on Crime and Fear of Crime in Urban Neighborhoods[J]. Journal of Technology,1999,6(3):59-73.
    [3]Frances E. Kuo, Willianm C. Sullivan. Environment and Crime in the Inner City-Dose Vegetation Reduce Crime? [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May 2001,33(3):343-367.
    [4]Allen E. Wagner. A Study of Traffic Pattern Modifications in an Urban Crime Prevention Program[J].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1997,25(1):19-30.
    [5]Anastasia Loukaitou-Sideris,Robin Liggett, Hiroyuki Iseki. Measuring the Effect of Built Environment on Bus Stop Crime[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2001,28:255-280.
    [6]Ted Kitchen. Crime Prevention and the British Planning System:new responsibilities and older challenges[J]. Planning Theory & Practices,2002,3(2):155-172.
    [7]毛媛媛,戴慎志.国外城市空间环境与犯罪关系研究的剖析和借鉴[J].国际城市规划,2008,23,(4),105.
    [8]王发曾.城市犯罪空间盲区的综合治理研究[J].地理研究,2010,(1):58.
    [9]王发曾.国外城市犯罪的地理研究[J].人文地理,1988,3(1):76-77.
    [10]王发曾.城市空间环境对城市犯罪的影响[J].人文地理,2001,16(4):2-6.
    [11]王发曾.城市犯罪中的非公共空间盲区及其综合治理[J].人文地理,2002,17(4):1-5.
    [12]王发曾.城市犯罪中的公共空间盲区及其综合治理[J].人文地理,2003,18(3):8-12.
    [13]王发曾.城市发展与城市犯罪的关系[J].社会科学研究,2003(2):96-100.
    [14]翁里,潘建珍.城市规划与防控犯罪之理论初探[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2):135-140.
    [15]徐磊青.以环境设计防止犯罪研究与实践30年[J].新建筑,2003(6):4-7.
    [16]汤晋.城市设计与城市公共空间犯罪防控[J].华中建筑,2005(1):112-113.
    [17]刘广三,李艳霞.建筑学格言与犯罪学研究的展开[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11-18.
    [18]唐忠新.中国城市犯罪防控社区化初探[J].天津社会科学,2004(3):59-62.
    [19]徐磊青.社区安全与环境设计——在“可防卫空间”之后[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3(1):34-39.
    [20]戎雪海.谈环境预防理论指导下的城市犯罪防控[J].公安学刊,2004(1):42-44.
    [21]程连生,马丽.北京城市犯罪研究[J].人文地理,1997(6):7-12.
    [22]张鸿巍,顾青.西方社会生态犯罪学研究[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5(2):67-75.
    [23]周向红.城市空间环境与犯罪防控的关系[J].上海城市规划,2009(3):20-23.
    [24]毛媛媛,戴慎志.犯罪空间分布与环境特征[J].城市规划学刊,2006(3),85-93.
    [25]李玫瑾.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体系中的价值[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5):100-110.
    [26]刘成.可防卫空间理论与犯罪防预性环境设计[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4(4):88-92.
    [27]宋践.论当代犯罪防控体系的理论设计[J].江苏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2):48-54.
    [28]杜德斌.加拿大爱得蒙顿市犯罪问题的地理研究[J].地理研究,1998,17(4):415-422.
    [29]Oscar Newman. Defensible Space: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urban design[M]. NY:Macmillian,1972.
    [30]Timothy Crowe, 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M].US:Butterworth-Heinemann,2000.
    [31]Jane Jacobs.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M]. NY:Random House,1961:46.
    [32]C. R. Jeffery. 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M]. Beverly Hills, CA:Sage,1971.
    [33][美]史蒂文·拉布.美国犯罪预防的理论实践与评价[M].张国昭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
    [34][意]恩里科·菲利.犯罪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35][日]伊藤滋.城市与犯罪[M].夏金池,郑光林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88.
    [36][德]汉斯·施奈德.犯罪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37][美]萨瑟兰.犯罪学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38]梁雪,肖连望.城市空间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39]齐康.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40]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1]王发曾.城市犯罪分析与空间防控[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3.
    [42]徐汉超.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43]吴宗宪.西方犯罪学史[M].北京:警官出版社,199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