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作权法中的滑稽模仿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著作权法中的滑稽模仿是一个复合概念,它包括滑稽模仿行为与滑稽模仿作品两部分,前者指一种以模仿和颠覆为复合行为方式的创作行为,后者指通过模仿使用知名作品或其他公共资源的实质性部分所创作的,以颠覆及讽刺所使用内容为目的,并具有高度独创性的新作品。上述模仿使用与颠覆性创作均以讽刺批判所使用内容为限度。著作权法中的滑稽模仿仅从著作权法角度出发考察滑稽模仿文艺创作,是对此类文艺创作的法律升华。滑稽模仿作品的基本构成要件包括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其实质要件为具备高度独创性与对原作的批评讽刺性,该要件是确保滑稽模仿作品符合知识产权利益平衡原理从而被著作权法允许存在的关键。以法、德、美、英为代表的欧美国家著作权法中关于滑稽模仿的立法设计虽各具特色,但共同点在于均能确保滑稽模仿作品具备基本构成要件,从而符合知识产权利益平衡原理。我国有必要也有可能借鉴国外相关立法司法经验,以上述原理为指导制定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滑稽模仿著作权法规制模式,这有助于合理规范目前“恶搞文化”泛滥的社会现象。著作权法中的滑稽模仿不同于无原则的任意恶搞,前者能够体现公正、平衡的著作权法本质目标,而后者有待著作权法及时区分与规制,其中符合滑稽模仿作品基本构成要件者值得保留和鼓励。
Parody in copyright law is a composite concept, which embodies two parts as parodic act and parody. The former is a kind of creation behavior based on composite conduct modes of the imitation and subversion, and the latter is a kind of new work which aims at subverting and criticizing some original work, namely well-known works or other public resources, which are imitated by the new work as its essential components. The new work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high creativity, and the extent of the imitation and subversion depends on the necessity of the criticism to the originals by the new work. Parody in copyright law studies of the parody literary only from the aspect of copyright law and is the legal sublimation of the parody literary. The essential prerequisites of parody include pro forma condition and virtual condition. The latter is referred to high originality and irony to the original, as is the key reason of parody's according with the theory of balancing of interests in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which ensure parody existing in the copyright law. As the representative, although the legislative designs about parody in the copyright law of France、Germany、America and British have its distinct identity each, they all ensure parody in the copyright law bearing the essential prerequisites in order to make it accord with the theory of balancing of interests in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t is necessary and possible for our country to use the abroad legislation and justice experiences to enact our own copyright law regulation mode about parody accord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which is helpful to reasonably regulate the flood of "spoofing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Parody in copyright law is different from unprincipled spoof, because the former can embody such essential objective of copyright law as impartiality and balance, and the latter still awaits timely discrimination and regulation by the copyright law. The spoof that according with the essential qualification of parody deserves to be reserved and encouraged.
引文
[1]当时用Parodia一词表示对史诗的滑稽模仿与改造。
    [2]见本文最后一部分对恶搞创作的论述。
    [3]如2004年贺岁电影《手机》中的电视节目《有一说一》就戏仿了当时热播电视谈话节目《实话实说》。
    [1]薛荣所著《沙家浜》发表于《江南》2003年第1期,该小说戏仿了人们熟知的现代京剧《沙家浜》,但是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均有较大的不同,由此引发了严厉的社会批评,最终导致《江南》第一期停止销售,第四期《江南》则在封二的显著位置以杂志社的名义刊登了题为“我们就刊发小说《沙家浜》的学习与认识”的书面道歉信,向“所有读者、新四军老干部和‘沙家浜'的父老乡亲表示由衷的歉意”。
    [2]2006年初陈凯歌导演的商业大片《无极》相关片断被网络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所借用并重新改组和拼贴,由此引致的一场关于是否侵犯《无极》著作权的纠纷以及随之而来的法律大讨论。
    [3]人民大学法学院在2006年3月22日召开了关于“馒头血案”与著作权法的专题研讨会。
    [1]如王迁博士所著的《论认定模仿讽刺作品构成合理使用的法律规则》就专论滑稽模仿作品,不过将滑稽模仿作品改称为模仿讽刺作品。
    [2]如周艳敏、宋慧献所著《滑稽模仿与版权保护》即以滑稽模仿作品研究为主,兼论及滑稽模仿行为:此外陈宇翔所著《论规范滑稽模仿行为的必要性与对策》一文则以滑稽模仿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涉及滑稽模仿作品。
    [3]苏力教授所著《戏仿的法律保护和限制-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切入》以及季卫东教授所著《网络化礼会的戏仿与公平竞争》均以类似杂文的体式包容了泫律领域的滑稽模仿与文学领域的戏仿现象。
    [1]具体论证见本章下一部分对著作权法中滑稽模仿与滑稽模仿义艺创作的差别性之论述。
    [2]民法理论公认创作行为属于基本法律事实中“纯粹物质性、技术性的无需私法意识”的事实行为,当其发生时法律直接赋予特定效果;当然,文艺创作活动并不一定是法律意义的“创作行为”,这需要根据其是否达到“创作”的著作权法标准来进行判断。
    属性不符
    [1]如浙江温州报喜鸟西服公司对影片《大腕》滑稽模仿其“报喜鸟”商标为“报丧鸟”非常不满,欲将制作方和编导推上法庭。
    [2]虽然美国《联邦商标淡化法》也没有将滑稽模仿明确列出作为商标淡化诉讼的抗辩事由,但司法实践中美国法院还是经常将它视为言论自由的一种,作为“非商业性使用”而成为淡化诉讼的免责事由。
    属性不符
    [1]陈宇翔所著《论规范滑稽模仿行为的必要性与对策》虽以滑稽模仿行为的研究为题,但对滑稽模仿行为的纯理论性探讨很少。
    [1]刘淑华博士的《试论滑稽模仿对我国著作权法的挑战》一文中还归纳了无厘头意识、形式性两个特点,因为这两个特点均可被归入“滑稽性”特点之中,故本文未单独提及上述特点。
    属性不符
    [1]如罗莉所著《谐仿的著作权法边界-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说起》就持此观点。
    [1]实际上,仅运用了一定技巧的非创造性行为并非在任何国家都属于复制行为,这取决于创作概念如何界定,不同版权制度对创作概念的规定有所不同,如作者权体系以保护作者精神权利为中心,强调保护作品中体现的个人特色,因此单凭技巧的劳动和一般的智力活动达不到创作的标准,只能被视为复制,只有作者充分运用创造力,独立完成的智力创造活动才是法律意义的创作:而版权体系下著作权制度旨在激励人们对文化产品的生产进行投资以促进新作品产生和传播,只要智力投入过程中产生一些“创造性的火花”就可以视为创作。
    [2]本文将在下一章对滑稽模仿作品被著作权法认可并获得超过一般合理使用行为的特殊待遇之根源进行详细论述。
    [1]如郭健冬所著《论续写作品著作权问题》、刘素芹所著《论网络演绎作品的侵权问题》等涉及演绎作品的文章均持此观点。
    [2]参见美国版权法第101条定义中演绎作品条目,原文为:A derivative work is a work based upon one or more preexisting works,such as a translation,musical arrangement,dramatization,fictionalization,motion picture version,sound recording,art reproduction,abridgment,condensation,or any other form in which a work may be recast,transformed,or adapted.A work consisting of editorial revisions,annotations,elaborations,or other modifications,which,as a whole,represent an original work of authorship,is a derivative work.
    属性不符
    [1]例如使用超过著作财产权保护期而进入公共领域中的作品进行滑稽模仿创作,就需要避免损害原作者的著作人格权,尤其是保护作品完整权。
    [1]滑稽模仿案件的被诉侵权者一般以合理使用为抗辩事由,如果法院认可被诉作品为滑稽模仿作品,则对他人作品的使用与颠覆行为构成合理使用,侵权不成立。
    [2]从法德美英四国著作权法相关规定来看,法律并不直接规定滑稽模仿行为的认定条件,所以法律对滑稽模仿行为的认定是间接的,即在确认某被诉作品为滑稽模仿作品的基础上,间接认可其创作行为是滑稽模仿行为。
    [1]该条款原文为:Once a work has been disclosed,the author may not prohibit parody,pastiche and caricature,observing the rules of the genre.
    [2]上述翻译采用了《朗文当代英语辞典》》(英语版)第3版(1995年)中对Parody、Pastiche、Caricature 三个例语的解释。
    属性不符
    [1]笔者认为,在仅借用原作人物名称时,如果仿作中能够辨识出对原作的暗示及讽刺时(比如故事情节、背景虽然不同,但故事脉络相似),仍不失为滑稽模仿作品。
    [1]引自Campbell v.Acuff-Rose Music Inc.,510 U.S.569(1994)一案的判决书,该案引证并推翻了之前的索尼公司案(Sony Corp.of America v.Universal City Studios Inc,,464 U.S.417,451)中的推论:”every commercial use of copyrighted material is presumptively……unfair……”
    [2]转换性使用标准,又称变异使用标准(Transformative use),是指对著作权资料的使用方式或目的,该种使用所产生的作品在表达形式、意义或传达的信息等方面与原作相比,具有实质的新颖性。该术语最早由皮埃尔(Pierre N.Leval)法官在1990年《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的《论合理使用标准》(Toward a fair use standard)一文中作为学术理论提出的,司法实践中由美国最高法院在Campbell v.Acuff-Rose Music,Inc一案中首先采纳。
    [1]美国版权法的宗旨是促进投资、鼓励创造,因此其对法律意义上的创作所需达到的标准要求较低,其1976年版权法中甚至没有采用创造性这个词,而只规定了独创性并定义为“作者的独立创作”,以防法院轻易的否认创作者的版权。不过在司法实践中美国法院还是要求独创性包含微小程度的创造性。
    [2]Campbell v.Acuff-Rose一案中首次明确的将Parody与Satire这两类讽刺文种区分开来,但是学者对此有不少争议,如Juli Wilson Marshall与Nicholas J.Siciliano所著的《The Satire/Parody Distinction in Copyright and Trademark Law-Can Satire Ever Be a Fair Use?》一文就认为Parody 和Satire之间的界限本来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而是密切联系在一起,Parody中可能有讽刺礼会的成分从而看上去更像Satire,反之Satire中也可能包含对某些作品的批评讽刺因素而与Parody类似。
    [3]如Harper&Row,471 U.S.at 506一案中指出”The fourth factor is undoubtedly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element of fair use”,而后Wright v.Warner Books,953 F.2d 731,739(2d Cir 1991)及Association of Medical Colleges v.Cuomo,928 F.2d 519,525(2d Cir 1990)等案件中都引用了Harper案中的上述论断。
    [1]原作名为“oh,pretty woman”,仿作名为“pretty woman”。
    [2]通过比对两首不同风格的歌曲,笔者个人认为其乐曲部分的改编确实不具有太大的颠覆性和创造性。
    [1]如何判断对原作的使用是否达到了“唤起记忆”的程度是一个比较主观的标准,美国最高法院没有给出进一步的指导。笔者认为,可以根据是否为了讽刺原作的目的而使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对原作的现有或潜在演绎作品市场起到了替代作用来进行判断。
    [2]严格的说,目前只有刘淑华所著《试论滑稽模仿对我国著作权法的挑战》和季卫东所著《网络社会戏仿与公平竞争》涉及到公共领域滑稽模仿作品。
    [1]这种独创性标准与美国的“创造性火花”的标准基本一致,从法哲学角度考察,这种低标准是因为版权体系奉行著作权“个人财产论”,认为作者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与有形的财产在实质上没有区别,著作权制度旨在激励人们对文化产品的生产进行投资以促进新作品产生和传播。所以对法律意义上的创作所需达到的标准要求较低。
    [1]有关作品构成要件的观点主要有二要件说、三要件说、四要件说等。如孟祥娟著《版权侵权认定》一书中提出的是“体现于某种有形信息介质”与“具备独创性”二要件说,刘春田著《知识产权法》一书中提出的是“表现思想或情感”、“具有独创性”和“表现形式符合法律规定”三要件说,而王毓莹、李晨所著《作品要件初探》一文中提出的是“是独立创作成果”、“固定于有形媒体”、“可被有形复制”和“表达思想或情感”四要件说。总体看来,占据核心位置的要件主要是“具备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和“独创性”这两方面,至于“固定性”要件一般为英美版权体系所强调,如我国著作权法就明确规定认可未以物质彤式固定的口述作品,“表现思想或情感”的要件也属于对作品形式的要求。所以本文采用上述形式和实质两方面进行归纳。
    [1]见前文关于英国著作权法中滑稽模仿法律要件的评述,通过讽刺性要件来保证其高度创造性及原作者精神利益。
    [2]创作行为凝聚成作品的状况,在著作权法上就是所谓“独创性”。因此不同版权制度下对创作概念的认识与其对作品独创性标准的规定直接相关。
    [1]与滑稽模仿作品关系最密切的著作人格权应属保护作品完整权,因为此类作品不仅需要模仿使用他人作品的实质性部分,而且还需对其进行颠覆。在著作人格权毫无限制的情况下,滑稽模仿作品势必会被认为歪曲原作。滑稽模仿作品创作所代表的公众话语表达权与保护作品完整权之间的张力十分明显。
    [1]因为并非批评原作所必需,所以没有足够的公益性来解释为什么要使用原作的内容,使用处于公共领域中的资料同样也可以达到讽喻社会的目的或某种娱乐目标。
    属性不符
    [1]由于版权体系奉行著作权“个人财产论”,强调版权与其他有形财产一样是个人的财产,对著作人格权保护并不充分,即使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版权体系开始将精神权利纳入版权制度,其保护程度与作者权体系相比仍然较低。因此,作者权体系下的著作人格权保护模式更适合我国的国情以及现行著作权法体系。
    [1]比如文字作品、美术作品、音乐作品、电影作品等表现形式。
    [1]大陆法系关于作品独创性强调“个性”,而英美法系强调“判断”。显然前者的独创性标准要求更高,前文已进行了闸述。
    [1]如张翔所著《“馒头案”中的基本权利冲突问题》,张志成著《“馒头案”中存在所谓基本权利冲突问题吗》,蔡定剑著《“馒头血案”的宪法视角-表达自由的价值更受保护》等文章均从宪法、表达自由、基本权利冲突这些角度来看待“馒头”事件。
    [1]从陈凯歌对《馒头》的激烈态度中可以推测他不太可能去开发这类市场。
    [2]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22条第2款。
    属性不符
    [1]中国主流媒体报道这次座谈会时用了负面评价色彩浓厚的标题,如《“恶搞”红色经典将被追究法律责任》(《法制日报》)、《向“恶搞”等不良舆论环境挥利剑》(《中国青年报》)、《滥用恶搞自由的后果是没有自由恶搞》(《中国青年报》)等。
    [2]例如数码技术使普通人也可对以往需由专业人士操控剪辑的电影作品进行修改。
    属性不合
    属性不合
    [1]J.G.Riewald.Parody as Criticism.Neophilologues,1966,(50):128-129
    [2]郭立颖.从互文性谈滑稽模仿在20世纪西方文坛的发展.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6(5):86
    [3]陶东风.90年代小说的热点与走势的个案分析之一--王朔与所谓“痞子文学”.见:葛红兵,朱立冬,编.王朔研究资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354
    [4]季卫东.网络化社会的戏仿与公平竞争--关于著作权制度设计的比较分析.中国法学,2006,(3):19
    [5]苏力.戏仿的法律保护和限制--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切入.中国法学,2006,(3):12
    [6]冯象.修宪与戏仿--答记者问.政法笔记.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256
    [7]苏力.戏仿的法律保护和限制--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切入.中国法学,2006,(3):12
    [8]刘淑华.试论滑稽模仿对我国著作权法的挑战.电子知识产权,2006,(10):32
    [9]陈宇翔.论规范滑稽模仿行为的必要性与对策.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9
    [10]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51
    [11]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50
    [12]邓宏光.论商标权与言论自由的冲突.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27(1):25
    [13]邓宏光.论商标权与言论自由的冲突.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27(1):26
    [14]季卫东.网络化社会的戏仿与公平竞争-关于著作权制度设计的比较分析.中国法学,2006,(3):20
    [15]李玉平.互文性新论.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11
    [16]胡全生.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27
    [17]王先露,王又平.文学批评艺术词典.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213
    [18]约翰.邓普.论滑稽模仿,项龙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92.2
    [19]赵宪章.超文性戏仿文体解读.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3):104
    [20]赵宪章.超文性戏仿文体解读.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3):104
    [21]傅莹.当下中国电影戏仿的美学之思.当代电影,2005,(4):53
    [22]刘淑华.试论滑稽模仿对我国著作权法的挑战.电子知识产权,2006,(10):32
    [23]刘加媚.巴塞尔姆小说的后现代特征.桂海论丛,2005,21(3):87
    [24]傅道彬,于茀.文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48
    [25]王迁.认定模仿讽刺作品构成合理使用的法律规则.科技与法律,2006,(1):61
    [26]周艳敏,宋慧献.滑稽模仿与版权保护.出版发行研究,2006,(6):61
    [27]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174
    [28]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168
    [29]郑成思.知识产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327
    [30]保罗.爱德华.盖勒.广重诉凡高:版权侵权法律救济中版权保护范围悖论的解决,张晓都译.见:郑成思,编.知识产权文丛(第四卷).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60
    [31]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174
    [32]郑成思.知识产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335
    [33]德利娅.利普希克.著作权与领接权.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80
    [34]Daniel Austin Green.gulliver's Trials:A Modest Proposal to Excuse and Justify Satire http://ssrn.com/abstract=937391(2007年6月11日访问)
    [35]刘淑华.试论滑稽模仿对我国著作权法的挑战.电子知识产权,2006,(10):34
    [36]冯晓青.著作权法中的公共领域理论.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1):143
    [37]冯晓青.论知识产权的若干限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1):94
    [38]露西.吉博.在为公共利益传播知识任务方面版权和邻接权限制和例外的性质与范围:对其适应数字环境的展望.版权公报,2003,(4):54
    [39]梁志文.论滑稽模仿作品之合法性.电子知识产权,2006,(4):12
    [40]韩永强,徐军永.一个《馒头》引发的疑案:为胡戈辩护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25501(2007年6月20日访问)
    [41]克洛德.科隆贝.世界各国著作权和邻接权的基本原则.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73
    [42]露西.吉博.在为公共利益传播知识任务方面版权和邻接权限制和例外的性质与范围:对其适应数字环境的展望.版权公报,2003,(4):54
    [43]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257
    [44]漫画是什么http://www.138h.com/shimeshi/yishuwenhua/2007/07/06/54231.html(2007年6月15日访问)
    [45]露西.吉博.在为公共利益传播知识任务方面版权和邻接权限制和例外的性质与范围:对其适应数字环境的展望.版权公报,2003,(4):54
    [46]郑成思.知识产权--应用法学与基本理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80
    [47]露西.吉博.在为公共利益传播知识任务方面版权和邻接权限制和例外的性质与范围:对其适应数字环境的展望.版权公报,2003,(4):54
    [48]姜颖.作品独创性判定标准的比较研究.知识产权,2004,(3):78
    [49]罗莉.谐仿的著作权法边界--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说起.法学,2006,(3):64
    [50]罗莉.谐仿的著作权法边界--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说起.法学,2006,(3):64
    [51]罗莉.谐仿的著作权法边界--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说起.法学,2006,(3):64
    [52]姜颖.作品独创性判定标准的比较研究.知识产权,2004,(3):78
    [53]吴汉东.美国著作权法中合理使用的“合理性”判断标准.外国法译评.1997,(3):46
    [54]Christopher Alan Jennings.Fair Use On Internet.A Report For Congress http://fpc.state.gov/documents/organization/10923.pdf(2007年6月3 日访问)
    [55]Campbell v.Acuff-Rose Music,Inc.,510 U.S.569(1994)
    [56]梁志文.作品不是禁忌--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引发的著作权纠纷.比较法研究,2007,(1):120
    [57]Pierre N Leval.Toward A Fair Use Standard.Harvard Law Review,1990,(3):187
    [58]孟祥娟.版权侵权认定.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49
    [59]William F Partry.Copyright law and practice.The Bureau of National Affairs,1996.718
    [60]Campbell v.Acuff-Rose Music,Inc.,510 U.S.569(1994)
    [61]Juli Wilson Marshall,Nicholas J.Siciliano.The Satire/Parody Distinction in Copyright and Trademark Law-Can Satire Ever Be a Fair Use?http://www.abanet.org/litigation/committees/intellectual/roundtables/0506 outline,pdf(2007年5 月 17 日访问)
    [62]Juli Wilson Marshall,Nicholas J.Siciliano.The Satire/Parody Distinction in Copyright and Trademark Law-Can Satire Ever Be a Fair Use?http://www.abanet.org/litigation/committees/intellectual/roundtables/ 0506 outline,pdf(2007年5 月17日访问)
    [63]John Tehranian.Et Tu,Fair Use? The Triumph of Natural Law Copyright http://ssrn.com/abstract=486283(2007年6月11日访问)
    [64]Christopher Alan Jennings.Fair Use On Internet.A Report For Congress http://fpc.state.gov/documents/organization/10923.pdf(2007年6月3 日访问)
    [65]刘淑华.试论滑稽模仿对我国著作权法的挑战.电子知识产权,2006,(10):34
    [66]Campbell v.Acuff-Rose Music,Inc.,510 U.S.569(1994)
    [67]2Live Crew and the Case of the Pretty Woman,http://www.benedict.com/audio/crew/crew.aspx(2007年7月7日访问)
    [68]王迁.认定模仿讽刺作品构成合理使用的法律规则.科技与法律,2006,(1):61
    [69]Campbell v.Acuff-Rose Music,Inc.,510 U.S.569(1994)
    [70]Campbell v.Acuff-Rose Music,Inc.,510 U.S.569(1994)
    [71]Campbell v.Acuff-Rose Music,Inc.,510 U.S.569(1994)
    [72]Campbell v.Acuff-Rose Music,Inc.,510 U.S.569(1994)
    [73]苏力.戏仿的法律保护和限制--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切入.中国法学,2006,(3):12
    [74]季卫东.网络化社会的戏仿与公平竞争--关于著作权制度设计的比较分析.中国法学,2006,(3):23
    [75]麦克.弗林特.英国著作权法(第4版),高桥典博译.东京:木铎社,1999.133转引自季卫东《网络化社会的戏仿与公平竞争--关于著作权制度设计的比较分析》
    [76]姜颖.作品独创性判定标准的比较研究.知识产权,2004,(3):78
    [77]刘春田.知识产权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5
    [78]刘春田.知识产权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5
    [79]冯晓青,冯晔.试论著作权法中作品独创性之界定及其价值.华东政法学院学报,1999,(10):50
    [80]露西.吉博.在为公共利益传播知识任务方面版权和邻接权限制和例外的性质与范围:对其适应数字环境的展望.版权公报,2003,(4):54
    [81]郑成思.知识产权--应用法学与基本理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11
    [82]冯晓青.利益平衡论:知识产权制度的理论基础.知识产权,2003,(6):65
    [83]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10
    [84]德利娅.利普希克.著作权与领接权.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2000.80
    [85]季卫东.网络化社会的戏仿与公平竞争--关于著作权制度设计的比较分析.中国法学,2006,(3):22
    [86]郑成思.知识产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359
    [87]刘家瑞.精神权利的再生.见:郑成思,编.知识产权文丛(第四卷).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418.
    [88]何炼红,阳东辉.著作人身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法学评论(双月刊),2004,(1):77
    [89]郑成思.知识产权--应用法学与基本理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66
    [90]郑成思.知识产权--应用法学与基本理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70
    [91]何炼红,阳东辉.著作人身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法学评论(双月刊),2004,(1):78
    [92]William.P.Alford.To Steal a Book is an Elegant Offense.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in Chinese Civilization.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25-29
    [93]王利明,杨立新,姚晖.人格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18
    [94]李琛.质疑知识产权之“人格财产一体性”.中国社会科学,2004,(2):77
    [95]哈特.法律的概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128
    [96]郑成思.知识产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369
    [97]Daniel Austin Green.Gulliver's Trials:A Modest Proposal to Excuse and Justify Satire http://ssrn.com/abstract=937391(2007 年6月11日访问)
    [98]苏力.戏仿的法律保护和限制--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切入.中国法学,2006,(3):12
    [99]张翔.“馒头案”中的基本权利冲突问题.检察日报,2006-2-17(8)
    [100]徐亚东.沙家浜:两度重写及其反思.当代言说,2005,(7):85
    [101]赵宪章.超文性戏仿文体解读.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3):104
    [102]苏力.戏仿的法律保护和限制--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切入.中国法学,2006,(3):12
    [103]郭林虎.恶搞现象之法律透视.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7,(1):49
    [104]马汉广.后现代文学的颠覆与解构.求是学刊,2002,(6):58
    [105]赵新利.“恶搞”文化:凸显网络传播的娱乐功能.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2-2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