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精英与城市政治变迁(1850-1949)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是关于近代地方精英政治参与的一个研究个案,以“国家与社会”理论作为研究框架,探讨1850年至1949年问衡阳地方精英的政治参与及其与城市政治发展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主要围绕两方面问题展开,一是如何界定近代地方精英政治参与的性质;二是分析精英的政治参与对城市社会秩序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在历经百年的努力和实践之后,近代衡阳地方自治由于缺乏必要的成长因子和政治体制上的有力支撑,一直未能获得充分发展而以失败告终,官治得以取代自治成为精英参与城市政治的主要形式;与此同时,随着地方精英对城市政治参与程度的不断加深,精英之间的利益冲突亦日益激烈,城市社会秩序因此遭遇了严重冲击并最终陷入失序;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政治发展在困境中挣扎的事实。
     本文正文按时间顺序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考察了咸同军兴以后衡阳地方士绅精英的政治参与以及城市政治发展。19世纪中叶湘军的兴起,使得衡阳地区的士绅阶层获得了很大发展,不仅人数激增,而且在人员构成上表现出一定的地域特点;地方绅权因此急遽扩张,并形成了以彭玉麟等军功士绅为核心、并包括少数工商捐纳者在内的新士绅精英群体;与此同时,士绅城居现象日趋盛行,地方精英的政治参与重心亦逐渐转移至城市,其参与范围因此大为扩展。由于前者拥有巨大的政治资源,从而使得这一时期的地方政府权威相形见绌。
     第二章具体分析了维新运动前后衡阳地方精英的政治参与变化情况。1890年前后,随着彭玉麟等人的先后去世,衡阳地方绅权一度受到很大影响而有所削弱,及至王闿运出掌船山书院后,以之为中心的地方绅权才又继续获得发展;与此同时,这一时期衡阳地方文风的重新恢复,使得正途士绅逐渐成为士绅精英群体的核心;但另一方面,科举人数的大幅度增长,又引发了士绅阶层的择业困难和生存压力的增大,致使士绅之间出现了职业上的分化。不久之后新政运动的开展,为衡阳地方绅权的再次扩张提供了契机。士绅精英通过参与地方自治,为自己获得了更大的政治活动空间,而国家则借此控制了前者的政治行为和地方社会的发展道路,其结果,地方精英在其范围扩大的同时亦出现了身份上的“职役化”,而这一现象的出现,无疑使得地方自治意义大打折扣。
     第三章论述了北洋政府时期衡阳地方精英的政治参与及其与地方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民初十几年是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初始阶段,但是由于军阀连年混战,国家对地方社会的控制力大为削弱,地方行政现代化因此严重受阻,从而在当地形成了许多权力真空;在此基础上,地方精英通过承认或依附于军阀统治之下攫取了大量权力,地方自治亦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但是精英在维护和扩张自治权力的同时,又表现出对“官治”身份的强烈诉求,而他们对地方行政权威的控制和打压,已在事实上阻碍了城市社会的正常发展。与此同时,在“五四”运动和民族主义思潮影响之下,这一时期的衡阳学生运动亦日益兴起;但是他们对地方政治的参与,主要表现为将地方社会视为自己实践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平台,很少能正视地方公众利益,因而与前者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和对立。
     第四章集中探讨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衡阳地方精英及其政治参与从自治到官治的发展演变过程。30年代以后,国民党政府实行党政双轨的政治体制,同时将国家权力大量下移,地方国家权威因此获得迅速恢复,并不断加强,而地方自治空间则在前者的挤压之下则日益缩小,自治内涵也发生变异,地方精英被纷纷纳入国家政治体制内,成为国家政权的有机构成;但是他们在以公职人员身份对地方社会进行管理的同时,仍无法超然于地方传统利益关系,因此这-时期的国家政权地方化实际为其攫取地方政治资源大开了方便之门。在此背景下,衡阳城市政治呈现出一种“全民政治”的发展态势,而日益激烈的地方党派势力之争又使之进一步趋于恶化,从而完全背离了地方政治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This paper is about the modern local elite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a study case, and use the" state and society" theory as a research framework,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hengyang local elites' political particit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lites with the city political development from1850to1949.This paper focuses on two aspects, one is how to define the nature of the modern local elite property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wo is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the elite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n the city social order.Through the study found that, after one hundred years of hard work and practice, modern hengyang local autonomy has failed to gain sufficient development and ended in failure due to the lack of the necessary growth factor and the strong political system support,the official government replaced it become the main form of elites' participation in city politics;At the same time, along with the local elites participated in the city politics' degreen deepened ceaselessly, the conflict of interest between elites also furious increasingly, the social order therefore suffered a severe shock and eventually fall into disorder.therefore the social order suffered a severe impact and eventually fall into disorder. It also reflects the fact that social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China was struggling in predicament from one side.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according to the time sequence.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hengyang local gentry elite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the city political development after the years of xianfeng and tongzhi dynasties. The gentry class in hengyang area got development greatly with the Xiang Army's rise in the middle of the19th century, not only the numbers soared, but also their personnel structure had showed a certain of the regional features; so the power of local gentry expanded rapidly,and formed a new gentry elite group Included a few business contributionby which took Peng Yulin and other military gentry as the core; at the same time, the gentry lived in cit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local elit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focus gradually transferred to the city and its range of participation so greatly expanded.Because the former has tremendous political resources, thus put this period of local government authority in the shade.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ses hengyang local elite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the reform movement. Around1890, with Peng Yulin and others has died, Hengyang local authority of the gentry was greatly affected and weakened, but when wang kai-yun mastered the new ship mountain academy,the authority of the gentry with wang in the center also continued to develop; meanwhile, with this period of hengyang local style of writing to restore, the g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imperial exams gradually became the core of gentry elite groups. But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crease in the population of people who took part in the imperial exams, caused the gentry class 'difficulties and survival pressure increases, and the gentry appeared professional differentiation.Shortly after the New Deal of later Qing dynastry happened and provided a chance for the expand of the hengyang gentry authority again. The gentry gained a greater political activity space through participating in local autonomy;and the country seized the opportunity to control the former political behavio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ommunity road. as a result, not only the local elites expanded its range expansion but also show a kind of "duty service" on identity, and this phenomenon would undoubtedly make local autonomy meaning less.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hengyang local elites in the period of beiyang government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cal state power. The early republic period is the intial stage of the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in modern China, however, restricted by the years of warfare,the control ability of country to local society had experienced series of setbacks,so that formed many power vacuum in the local society; on this basis, the local elites seized many power through admit or attached to warlordism, and the local autonomy also gained further development.on the other hand, the elites also showed a strong desire of "GuanZhi" identity, and their behavior which controled and suppressed the local administrative authority had hindered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society in fact. Meanwhile, affected by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and the trend of nationalism, this period of hengyang student movement also increasingly arise; but their participation in local politics mainly showed that they regarded the local society as a platform to Practice their ideals of nationalist ideology, and rarely face up to local public interest, therefore, the students had often been in conflict and opposition with the former.
     The fourth chapter focuses on hengyang local elites and their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which from autonomy to official government.After the1930s, the kuomintang governments began to carry out party and government double track political system, and devolved further its authority to the local society, the local national authority therefore achieved a rapid recovery and constantly strengthened, and local autonomy space was decreased under its extrusion, autonomous connotation also changed,local elites had been absorbed into the state's political system, became the organic composition of the stete power;howere, when they managed the local society as the public officer,they could not detached from local traditional interest relations, therefore this period of the state power localization had open the door wider for they grabbed local political resources in fact.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Hengyang city politics presented a "national politics" development trend, given the increasingly intensive local party force competition, the trend had been getting worse, totally deviated from the local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direction.
引文
①罗炜:《衡阳便览》篇1《史地》,1937年铅印本,第2页。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八册,第644折,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896页。
    ③乾隆《衡阳县志》卷3《赋役》。
    ④同治《清泉县志》卷5《风俗》;同治《衡阳县志》卷11《货殖》。
    ⑤陈一吾等:《湖南四衡地区稻豆两熟制与双季稻发展问题的商讨》,《华中农业科学》,1958年第3期,第147页。
    ⑥同治《衡阳县志》卷11《货殖》。
    ⑦辜天佑:《湖南乡土地理》第5册,宣统二年,第3页。
    ⑧《湖南民情风俗报告书·湖南商事习惯报告书》,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345页。
    ①乾隆《衡州府志》卷17《坛祠》。
    ②乾隆《衡阳县志》卷1《沿革》。
    ③同治《清泉县志》卷首《分县详文》。
    ④衡阳县教育局编:《衡阳教育概览》第1编《教育行政组织》,1933年,第1页。
    ⑤同治《衡阳县志》卷6《礼典》。
    ⑥同治《清泉县志》卷5《学校》;衡阳县教育局编:《衡阳教育概览》第6编《附载》,1933年,第6页。
    ⑦H·R·帕默尔:《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12页。
    ⑧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5页。
    ⑨周振鹤、游汝杰:《湖南省方言区画及其历史背景》,《方言》1985年第4期,第257-272页。
    ⑩李永明:《衡阳方言》,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页。
    ①衡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衡阳市志》上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009-3010页。
    ②乾隆《清泉县志》卷2《地理下·风俗》。
    ③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岳麓书社,1997年,第1764页。
    ④王恩涌:《文化地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44页。
    ⑤湖南省档案馆藏:22-1-11号湖南省政府《关于网山插花地辖区权属问题的训令、汇报》。
    ⑥衡南县志编纂委员会:《衡南县志》,《附录》,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年,第743-744页。
    ①李培林、孙立平、王铭铭等:《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社会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8页。
    ②李猛:《从“士绅”到“地方精英”》,《中国书评》总第5期,1995年5月,第436页。
    ③Keith Schoppa, "Power, Legitimacy and Symbol:local elites and the jutecreekEmbankment case", p.140,见周锡瑞和兰金编辑的文集。摘自李猛《从“士绅”到“地方精英”》,《中国书评》总第5期,1995年5月。
    ④王先明:《士绅构成要素的变异与乡村权力——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西北、晋中为例》,《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2期,第252页。
    ①李培林、孙立平、王铭铭等:《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社会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8页。
    ②许纪霖:《从知识分子研究的视野看近代士绅——<晚清士绅与地方政治>》,《中华读书报》,2006年8月。
    ③王先明:《士绅构成要素的变异与乡村权力——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西北、晋中为例》,《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2期,第263页。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第481-482页。
    ②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4页。
    ③亨利·列斐伏尔:《空间政治学的反思》,陈志梧译.、包亚明主编:《现代性和空间的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2页。
    ④戴维·贾奇等:《序言》,《城市政治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页。
    ⑤邓正来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781页。
    ⑥戴维·贾奇等:《序言》,《城市政治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5页。
    ①马克斯.韦伯:《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的类型学》,广西师范大学书版社,2005年,第23页。
    ②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61页。
    ③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145页。
    ④马克斯·韦伯:《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的类型学》,广西师范大学书版社,2005年,第24页。
    ⑤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4、419页。
    ⑥玛丽·兰金:《中国公共领域的观察》,黄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96页。
    ⑦魏斐德:《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问题的论争——西方人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思考》,黄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39—171页。
    ①魏斐德:《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问题的论争——西方人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思考》,黄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62页。
    ②黄宗智:《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间的第三领域》,黄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74-276页。
    ③Jean Chesneaux:The Chinese LaborMovem ent,1919-1927, Stanford,1968; Mary B. Rankin:Early Chinese Revolutionaries:Radical Intellectuals in Shanghai and Chekiang,1902-1911, Cambridge, Mass.1971; Joseph Chen:The May 4th Movement in Shanghai, Leiden,1971。
    ①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军事化和社会结构,1796-1864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6页。
    ②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1991年,第201页。
    ③魏楚雄:《挑战传统史学观及研究方法——史学理论与中国城市史研究在美国及西方的发展》,《史林》,2008年第1期,第45-46页。
    ④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汉口:一个中城市的冲突与社区(1796—189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①Rickshaw Beijing:City People and Politics in the 1920s, by David Strand, University ofCalifornia Press,1989.
    ①裴宜理:《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②魏斐德:《上海警察,1927-193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①卢汉超:《美国的中国城市史研究述评》,《清华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第115-126页。
    ②The Salt Merchants of Tianjin:State-Making and Civil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y Man Bun Kwan,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1;罗芙芸:《卫生的现代化:中国通商口岸健康与疾病的意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Civilizing Chengdu:Chinese Urban Reform,1895-1937, by Kristin Stapleton,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00;王笛:《成都的街头文化:公共空间、城市平民和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Workers at War:Labor in China's Arsenals,1937-1953, by Joshua H. Howa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Nation, Governance, and Modernity in China:Canton,1900-1927, by Michael T.W. Tsi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Useless to the State:"Social Problems" and Social Engineering in Nationalist Nanjing,1927-1937, by Zwia Lipkin,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06. ③Culturing Modernity:The Nantong Model,1890-1930, by Qin Shao,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邵勤、谢宝耿:《以小见大:城市史研究新视角——邵勤教授访谈》,《学术月刊》2005年第4期,第120页。
    ②今堀城二:《北平市民的自治构成》,求文堂,1947年。
    ③井上薰:《(上海漫画)自己殖民地化(他者>——(世界人体之比较)中心一》,《现化中国》第76号,2002年。
    ④小滨正子:《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⑤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魏瀛涛主编:《近代重庆城市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皮明麻主编:《近代武汉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罗澍伟主编:《近代天津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①马敏、朱英:《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晚清苏州商会个案研究》,巴蜀书社,1993年。
    ②朱英:《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以近代中国商会为主体的历史透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③李长莉:《公共领域及私观念的近代演变——以晚清上海为例》,刘泽华主编:《公私观念与中国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18-243页。
    ④许纪霖:《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形态、功能与自我理解——以上海为例》,《史林》,2003年第2期,第89页。
    ⑤周子峰:《近代厦门城市发展史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⑥李世众:《晚清士绅与地方政治——以温州为中心的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⑦卢汉超:《从精英到大众:近年美国中国城市史研究的“从上到下”取向》,《史学月刊》,2008年第5期,第19页。
    ①李玉:《长沙的近代化启动》,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②张河清:《湘江沿岸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17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年;沈伟:《论近代衡阳城市文化与城市发展》,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①杨念群:《“在地化”研究的得失与中国社会史发展的前景》,《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第115页。
    ①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2·下《楚游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67页。
    ②辜天佑:《湖南乡土地理参考书》第5册《衡州府》,群益书社石印本,宣统二年,第6页。
    ③赵冈:《中国城市史论集》,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3页。
    ④郭建衡:《衡阳历史文化从书上——城邑沧桑》,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4页。
    ⑤郦道元:《水经注》卷39《来水》。
    ①同治《清泉县志》卷首《分县详文》。
    ②嘉靖《衡州府志》卷3《城池》。
    ③乾隆《衡阳县志》卷1《疆域、形势》。
    ④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2下《楚游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66页。
    ⑤嘉靖《衡州府志》卷1《风俗》。
    ⑥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2下《楚游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68页。
    ⑦乾隆《清泉县志》卷35《事纪·下》。
    ①同治《衡阳县志》卷11《货殖》。
    ②康熙《衡州府志》卷8《风土》。
    ③乾隆《清泉县志》卷5《营建》。
    ④乾隆《衡阳县志》卷10《寺观》。
    ⑤乾隆《清泉县志》卷36《志文》,陈三恪,《重葺三城楼记》。
    ⑥乾隆《衡阳县志》卷2《山川、桥梁、公署》;同治《清泉县志》卷3《祀祠》。
    ⑦宣统《清泉县乡土志》编下,《城厢》。
    ⑧乾隆《衡州府志》卷29《祥异》。
    ①乾隆《清泉县志》卷35《事纪·下》。
    ②同治《衡阳县志》卷4《建置》;宣统《清泉县乡土志》编下《疆域·城厢》。
    ③乾隆《衡阳县志》卷5《风俗》。
    ④同治《衡阳县志》卷2《事纪》。
    ⑤刘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第502页。
    ⑥乾隆《清泉县志》卷36《志文志·记》附二《重葺三城楼记》。
    ⑦乾隆《清泉县志》卷36《杂识、艺文补》;刘景行:《集衡阳部分古楹联》,《衡阳市城北文史》第1辑,1993年,第207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3册《奏稿》,《移驻衡州摺》,岳麓书社,1985年,第72页。
    ②张仲礼:《中国士绅——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122页。
    ③同治《清泉县志》卷7《选举》。
    ④《清文宗实录》卷89,中华书局,1986年,第190页。
    ⑤《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720,商务印书馆,光绪三十四年,第5页。
    ⑥同治《衡阳县志》卷6《礼典》。
    ①同治《衡阳县志》卷6《礼典》;同治《清泉县志》卷5《学校》;光绪《湖南通志》卷67《学校》。
    ②乾隆《衡阳县志》卷5《风俗》。
    ③康熙《衡州府志》卷8《风土》。
    ④周治《衡阳县志》卷7《列传》。
    ⑤同治《衡阳县志》卷6《礼典》;同治《清泉县志》卷5《学校》。
    ⑥同治《衡阳县志》卷7《列传》。
    ①刘泱泱:《湘军与近代湖南绅权势力的发展》,《益阳师专学报》,1995年第l期,第32页。
    ②罗尔纲:《湘军兵志》,中华书局,1984年,第66页。
    ③龙盛运:《湘军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98页。
    ④龙盛运:《湘军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1-35页。
    ⑤嘉庆《郴州总志》卷19《矿厂》。
    ⑥周寿昌:《思益堂诗钞》卷2《哭江岷椎中丞》,光绪十四年。
    ⑦邵华:《湘军与晚清湖南社会变迁》,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94页。
    ①衡阳市博物馆藏:《资政大夫湖北巡抚杨公神道碑》。
    ②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3册《奏稿》,《厘正衡清二县保甲片》,岳麓书社,1985年,第91页。
    ③彭玉麟:《彭玉麟集》下册《诗词·述怀》,岳麓书社,2008年,第4页。
    ①《清史稿》卷410,《列传》第197。中华书局,1977年。
    ②《清史稿》卷451,《列传》第238.。中华书局,1977年。
    ③同治《清泉县志》卷8《列传》。
    ④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第5册,卷5《书札》,《复骆中丞》,中国书店,2011年。
    ⑤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1页。
    ⑥衡阳市民间文学集成委员会编:《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衡阳市分卷》上册,《打鱼歌》。1989年,第21页。
    ⑦同治《衡阳县志》卷7《列传》。
    ⑧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第5册,卷4《书札》,《复朱尧阶》,中国书店,2011年。
    ①同治《衡阳县志》卷7《列传》第41《裒忠》。
    ②见拙文《地方文教与传统宗族社会结构的变迁——以清代衡阳地区为个案的考察》,《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第204页。
    ③乾隆《衡州府志》卷30《艺文》,张玢《谒赵忠定公祠记》。
    ④乾隆《衡州府志》卷23《选举》。
    ⑤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3册《奏稿》,《致骆籲门》,岳麓书社,1985年,第27、41页。
    ⑥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3册《奏稿》,《请捐输归入筹饷新例片》,岳麓书社,1985年,第83页。
    ⑦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3册《奏稿》,《请捐输归入筹饷新例片》,岳麓书社,1985年,第83页。
    ①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3册《奏稿》,《故抚杨健叮请敕祀乡贤摺》,岳麓书社,1985年,第101-102页。
    ②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卷7《墓志铭》,《常仪庵先生墓志铭并序》,岳麓书社,1996年,第293页。
    ③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3册《奏稿》,《故抚杨健吁请敕祀乡贤摺》,岳麓书社,1985年,第102页。
    ④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1册《家书》,《禀父母》,岳麓书社,1985年,第84页;《清史稿》卷410,《列传》第197,中华书局,1977年。
    ⑤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3册《奏稿》,《致骆籲门》,岳麓书社,1985年,第37页。
    ⑥曾国藩:《曾国藩全集》第3册《奏稿》,《致骆籲门》,岳麓书社,1985年,第51页。
    ⑦宣统《清泉县乡土志》编下《户口》。
    ⑧宣统《清泉县乡土志》编上《耆旧》。
    ①光绪《湖南通志》卷183《人物》;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卷7《墓志铭》,《皇清诰授中议大夫衡阳程君墓志铭》,岳麓书社,1996年,第301页。
    ②朱东安:《帷幈辞章——曾国藩文选》,西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83页。
    ③同治《衡阳县志》卷7《列传》。
    ④彭玉麟:《彭玉麟集》下册《书信》,《致万启琛》,岳麓书社,2008年,第302-303页。
    ⑤蒂莱曼·格里姆:《广东的书院与城市体系》,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第567页。
    ⑥张仲礼:《中国士绅——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55页。
    ①周德荣:《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个社区中士绅身份的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年,第269页。
    ②吴滔:《在城与在乡:清代江南士绅的生活空间及对乡村的影响——以吴江震泽为例》,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2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48页。
    ③余子明:《从乡村到都市:晚清绅士群体的城市化》,《史学月刊》,2002年第8期,第66-68页。
    ④郭嵩焘:《郭嵩焘日记》卷4,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653页。
    ⑤同治《湘潭县志》卷8《列传》。
    ⑥邵华:《湘军与晚清湖南社会变迁》,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148页;何光岳:《三湘掌故》,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18页。
    ①刘泱泱:《湘军与近代湖南社会》,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00页。
    ②郭嵩焘;《郭嵩焘日记》卷2,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03页。
    ③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卷8《行状》,《桂阳直隶州泗州砦陈侍郎六十有九行状》,岳麓书社,1996年,第350页。
    ④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卷6《碑》,《衡阳常氏家庙碑》,岳麓书社,1996年,第253页。
    ①《彭玉麟集》下册《书信》,《致俞樾》,岳麓书社,2008年,第302-303页。
    ②同治《清泉县志》卷8《列传》。
    ③郭建衡:《衡阳历史文化丛书——城邑沧桑》,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43页。
    ④亨利·列菲弗尔:《空间与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9页;夏建中:《城市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52页。
    ①参见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三联书店,1999年。
    ②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岳麓书社,1997年,第1765页。
    ③《清史稿》卷116《职官》,中华书局,1977年。
    ④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局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19页。
    ①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叛乱及其敌人:军事化和社会结构,1796-1864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4页。
    ②叶梦珠:《阅世编》卷2《礼乐》,中华书局,2007年。
    ③胡林翼:《胡文忠公全集》,第4册,世界书局,1936年,第1757页。
    ④同治《清泉县志》卷8《列传》。
    ⑤同治《衡阳县志》卷7《列传》。
    ①同治《衡阳县志》卷7《列传》。
    ②同治《清泉县志》卷8《列传》。
    ③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303页。
    ④同治《衡阳县志》卷7《列传》。
    ①曾国藩:《曾国藩家书》第1册《家书》,《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岳麓书社,1985年,第102页。
    ②同治《衡阳县志》卷7《列传》
    ③同治《衡阳县志》卷7《列传》。
    ④同治《衡阳县志》卷7《列传》。
    ⑤同治《衡阳县志》卷2《事纪》。
    ⑥同治《衡阳县志》卷2《事纪》。
    ①同治《衡阳县志》卷7《列传》。
    ②同治《衡阳县志》卷2《事纪》。
    ③同治《衡阳县志》卷3《赋役》、卷7《列传》。
    ④李安仁、王大韶、李扬华:《石鼓书院志》,岳麓书社,2009年,第216页。
    ①同治《衡阳县志》卷5《官师》。
    ②光绪《湖南通志》,卷183《人物》。
    ③同治《衡阳县志》卷2《事纪》。
    ④同治《衡阳县志》卷2《事纪》。
    ⑤光绪《湖南通志》,卷183《人物》。
    ⑥同治《清泉县志》卷末《跋》。
    ①李安仁、王大韶、李扬华:《石鼓书院志》,岳麓书社,2009年,第215页。
    ②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岳麓书社,1997年,第2页。
    ③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局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3页。
    ④同治《衡阳县志》卷5《官师》。
    ⑤同治《衡阳县志》卷6《礼典》。
    ①王闿运:《湘绮楼文集》,卷8《行状》,《旌表节孝晋封太夫人衡阳程太夫人万氏季八十有七述状》,岳麓书社,1996年,第360页。
    ②同治《衡阳县志》卷5《官师》。
    ③口述资料:衡南县云集镇新塘站村胡祠组村民刘世铃等人,2011年8月13日。
    ④《清史稿》卷410,《列传》第197,中华书局,1977年。
    ①《清史稿》卷451,《列传》第238。中华书局,1977年;王阎运:《湘绮楼日记》,岳麓书社,1997年,第126页。
    ②王文韶:《王文韶日记》,中华书局,1989年,第289页。
    ③同治《衡阳县志》卷6《礼典》。
    ④同治《衡阳县志》卷6《礼典》。
    ⑤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岳麓书社,1997年,第568页。
    ⑥王阁运:《湘绮楼诗文集》卷9《补遗》,《中宪大夫衡阳程君墓志铭》,岳麓书社,1996年,第452页。
    ⑦彭玉麟:《彭玉麟集》下册《书信》,《与郭嵩焘》,岳麓书社,2008年,第411页。
    ①同治《衡阳县志》卷12《序》。
    ②彭玉麟:《彭玉麟集》上册《奏稿》,《保举人才折》,岳麓书社,2008年,第246页。
    ①王文韶:《王文韶口记》,中华书局,1989年,第303页。
    ②彭玉麟:《彭玉麟集》上册《奏稿》,《挑选大炮运赴衡州片》,岳麓书社,2008年,第204页。
    ③同治《衡阳县志》卷2《事纪》。
    ④同治《衡阳县志》卷2《事纪》。
    ⑤同治《衡阳县志》卷12《序》。
    ⑥同治《衡阳县志》卷6《礼典》。
    ⑦同治《清泉县志》卷2《建置》。
    ①同治《清泉县志》卷2《建置》。
    ②光绪《湖南通志》卷183《人物》。
    ③罗喻义:《漫淡衡阳运输业》,《衡阳文史资料》第3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衡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5年,第144页。
    ④如罗威廉、玛丽·兰金等皆持此观点,见其相关著作。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Mary B. Rankin:Early Chinese Revolutionaries:Radical Intellectuals in Shanghai and Chekiang,1902-1911, Cambridge, Mass.1971等。
    ①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33页。
    ②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161页。
    ③光绪《湖南通志》卷183《人物》。
    ①衡阳县教育局编:《衡阳县教育概览》第6编《附载》,1933年,第15页。
    ②同治《衡阳县志》卷6《礼典》。
    ③光绪《衡阳县奉咨询各项事宜清册》,第9页。
    ④衡阳县教育局编:《衡阳县教育概览》第6编《附载》,1933年,第15页。
    ①光绪《衡阳县奉咨询各项事宜清册》,第6-7页。
    ②光绪《衡阳县奉咨询各项事宜清册》,第8页。
    ③衡阳县教育局编:《衡阳县教育概览》第6编《附载》,1933年,第15页。
    ④彭玉麟:《彭玉麟集》下册,《致郭嵩焘》,岳麓书社,2008年,第414页。
    ①王闿运:《湘绮楼文集》卷9《补遗》,《船山书院记》。岳麓书社,1996年,第458页。
    ②“文进士、文举人出身者,均谓之科甲l出身”。见光绪《大清会典》卷105。
    ③《金陵丛书》之《青溪集》卷9,《与陈东皋论书院书》。邓洪波:《中国书院史》,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第501页。
    ④衡阳市博物馆藏:彭玉麟撰《船山书院永定章程》碑。
    ⑤宣统《清泉县乡土志》编上《耆旧》。
    ①王代功:《清王湘绮先生闿运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203页;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岳麓书社,1997年,第2018页。
    ②邓洪波:《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88页。
    ③《衡南县志》第28篇《人物》,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年,第669页;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岳麓书社,1997年,第1998页。
    ④丁鹏翥《礼经小识编校记》,丁平一:《清末船山书院课艺考略》,《书院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82页。
    ⑤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致张、翟军机》。岳麓书社,1996年,第1039页。
    ⑥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岳麓书社,1997年,第1720页。
    ①张仲礼:《中国士绅——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127页。
    ②蒋琦龄:《应诏上中兴十二策疏》,《皇朝经世文续编》卷13,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62页。
    ③赵利栋:《1905年前后的科举废止、学堂与士绅阶层》,《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9页。
    ④蒋琦龄:《应诏上中兴十二策疏》,《皇朝经世文续编》卷13,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62页。
    ⑤阳信生:《湖南近代绅士阶层研究(1895—1912)》,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44页。
    ⑥宣统《清泉县乡士志》编下《人类》。
    ①郭润涛:《官府、幕友与书生——“绍兴师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52页。
    ②朱克敬:《瞑庵二识》,岳麓书社,1983年,第96页。
    ③肖宗志:《控制与失控:清代幕友与国家的关系》,《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8月第7卷第4期,第58页。
    ④宣统《清泉县乡土志》编下《人类》。
    ⑤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岳麓书社,1997年,第1693页。
    ⑥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岳麓书社,1997年,第563页。
    ①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致代舆》,岳麓书社,1996年,第877-878页。
    ②光绪《湖南通志》卷59《食货·榷税》。
    ③据骆秉章所奏:“所有卡局需用之费及在事官绅薪水之需,臣皆饬总办局务裕麟悉心斟酌,稍令宽余,俾得洁己奉公,无虞拮据,亦以养其廉耻,杜绝侵欺”。见光绪《湖南通志》卷59《食货·榷税》第6页。
    ④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致张尚书》,岳麓书社,1996年,第848页。
    ⑤宣统《清泉县乡士志》编下《疆域·城厢》。
    ⑥蒋琦龄:《应诏上中兴十二策疏》,《皇朝经世文续编》卷13,文海出版社,1987年,第60页。
    ⑦同治《衡阳县志》卷5《官师》。
    ⑧王代功:《清王湘绮先生闿运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96页。
    ⑨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岳麓书社,1997年,第1091页。
    ①王闿运:《湘绮楼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第957页、第1020页、第1039-1040页。
    ②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岳麓书社,1997年,第1769页。
    ③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岳麓书社,1997年,第1685页。
    ①宣统《清泉县乡士志》编下《疆域·城厢》。
    ②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岳麓书社,1997年,第1441页。
    ③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岳麓书社,1997年,第1475页。
    ④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岳麓书社,1997年,第1697页。
    ①王代功:《清王湘绮先生闿运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44页。
    ②王代功:《清王湘绮先生闿运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24页。
    ③王闿运:《湘绮楼文集》,卷8《行状》,《旌表节孝晋封太夫人衡阳程太夫人万氏季八十有七述状》,岳麓书社,1996年,第361页。
    ④王代功述:《清王湘绮先生闿运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66页。
    ⑤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卷7《墓志铭》,《常仪安先生墓志铭并序》,岳麓书社,1996年,第3293页。
    ①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岳麓书社,1997年,第1768页。
    ②同治《清泉县志》卷末《杂识》。
    ③王代功:《清王湘绮先生闿运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215页。
    ④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岳麓书社,1997年,第2054页。
    ⑤宣统《清泉县乡土志》编下《疆域·城厢》。
    ①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岳麓书社,1997年,第2317页。
    ②王代功:《清王湘绮先生闿运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238页。
    ③王闿运:《湘绮楼文集》,卷9《补遗》,《船山书院记》,岳麓书社,1996年,第459页。
    ④李安仁、王大韶、李扬华:《石鼓书院志》,岳麓书社,2009年,第227页。
    ⑤张驭寰:《中国塔》,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5-56页。
    ⑥高见南:《相宅经纂》,转引自陈志华:《文教建筑——乡土瑰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34-35页。
    ①乾隆《衡阳县志》卷2《古迹》。
    ②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2·下《楚游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66页。
    ③郭建衡:《衡阳历史文化丛书——城邑沧桑》,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32页。
    ④蒋薜:《雁城衡阳》,湖南美术出版社,1988年,第68页。
    ⑤王阎运:《湘绮楼文集》,卷8《行状》,《旌表节孝晋封太夫人衡阳程太夫人万氏季八十有七述状》,岳麓书社,1996年,第361页。
    ①王闿运:《湘绮楼文集》,卷9《补遗》,《船山书院记》,岳麓书社,1996年,第459页。
    ②宣统《清泉县乡土志》编下《疆域·城厢》。
    ③施坚雅主编:《晚清中华帝国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第318页。
    ①衡阳市民建、工商联文史工作委员会编:《衡阳市工商联史稿》(未刊稿),1986年,第3页。
    ②在《湘绮楼日记》中,有关在江南会馆及其店户内举办宴请之事记载颇多,如据光绪17年5月28日载:“秦容臣催客……泛湘至大马头,至南门朱家瑞丝线店。此间徽商之富者云能办具,亦殊不佳,色香尚洁耳。同坐者陈子声兆槐、秦子和、程岘樵、二朱生,夕散”。
    ③乾隆《清泉县志》卷28《寺观》。
    ④乾隆《衡阳县志》卷5《风俗、节序》。
    ⑤谭其骧:《长水集》上册,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12页。
    ⑥陈有期:《衡阳历史文化从书——历史风云》,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80页。
    ①衡阳市民建、工商联文史工作委员会编:《衡阳市工商联史稿》(未刊稿),1986年,第3页。
    ②萧善卿:《衡阳江西会馆——万寿宫》,《衡阳文史资料》第8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衡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8年,第206页。
    ③宣统《清泉县乡士志》编下《疆域·城厢》;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笺啟》卷8,《致张孝廉》,岳麓书社,1996年,第1025页。
    ④宣统《清泉县乡土志》编下《疆域·城厢》。
    ⑤宣统《清泉县乡土志》编下《疆域·城厢》。
    ①董修甲:《中国地方自治问题》上册,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9、24、145-168页,;骆鸿年译述:《地方自治之定义》,《广东地方自治研究录》1908年第9期;《解释地方自治之意义及分类》,《东方杂志》1915年第12期;林众可:《地方自治概念》,商务印书馆,1931年,第4页。转引自陈绍方:《地方自治的概念、流派与体系》,《求索》2005年第7期。
    ②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80页。
    ①中国史学会编:《戊戌变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301页。
    ②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81-182页。
    ③周锡瑞:《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中华书局,1987年,第10页。
    ④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岳麓书社,1997年,第2107页。
    ①《湘报》第17号《衡州府开办任学会章程》、第41号《衡州府(衡阳、清泉县)士绅公恳推广南学会与保卫局禀并批》、第141号《衡州士绅开设俚语报馆禀并批》。
    ②罗志田:《思想观念与社会角色的错位——戊戊前后湖南新旧之争再思》,《历史研究》,1998年第5期,第63页。
    ③衡阳县教育局编:《衡阳教育概览》第6编《附载》,1933年,第15页。
    ①《衡州土绅开设俚语报馆禀并批》,《湘报》第141号,光绪二十四年7月24日,第562页。
    ②4鉴于王闿运在近代思想界的重要地位,学者们曾对他在维新运动中的表现进行了多番探讨。马积高从其性格分析入手,认为他在运动中采取了徘徊观望的态度,因为“他虽守旧,但较某些顽固的守旧派又较为通脱,对某些新派思想和人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包容;他虽争于用世,但饱经世故,自然不会轻易放弃机会,亦不会轻易使自己受到约束”,故保持了一种“不即不离的应付世变的态度”;而罗志田则从其利益得失方面考虑,认为“新政既然由地方大吏推动,则伴随新政的社会资源的分配,常与时人对新政的态度直接相关”;巡抚陈宝箴对王先谦等乡绅一意笼络,但对同辈的王闿运则不然,后者曾想担任校经堂山长,而陈不予,这自然会引起后 者的恶感,所以尽管“王闿运学说正是康梁学说的源头活水之一”,但总的来说,王闿运对湖南新政是持反对态度的。见《湘绮楼日记》《序》,岳麓书社,1997年,第9页;罗志田:《近代湖南区域文化与戊戌新旧之争》,《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5期,第57-58页。
    ①《衡州士绅开设俚语报馆禀并批》,《湘报》第141号,光绪二十四年七月二十四日,第562页。
    ②《衡州府升办任学会章程》,《湘报》第47号,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四日,第67页。
    ③皮锡瑞:《师伏堂日记》,光绪二十四年一月二十日、二十三年十一十四日。
    ①《衡州府(衡阳、清泉县)士绅公恳推广南学会与保卫局禀并批》,《湘报》第41号,光绪二十四年三月二日,第162页。
    ②《衡州府(衡阳、清泉县)士绅公恳推广南学会与保卫局禀并批》,《湘报》第41号,光绪二十四年三月二日,第162页。
    ③朱英:《戊戌至辛亥地方自治的发展——湖南保卫局与上海总工程局之比较》,《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4期,第104-105页
    ①梁启超:《梁启超文集》,《论学会》,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第12页。
    ②《张瑞林等禀请速办保卫局批》,《湘报》第6号,光绪二十四年二月;《湖南保卫局章程》,《湘报》第35号,光绪二十四年二月。
    ③《衡州府(衡阳、清泉县)士绅公恳推广南学会与保卫局禀并批》,《湘报》第41号,光绪二十四年三月二日,第162页。
    ④《衡州府(衡阳、清泉县)士绅公恳推广南学会与保卫局禀并批》,《湘报》第41号,光绪二十四年三月二日,第]62页。
    ⑤《衡州府(衡阳、清泉县)士绅公恳推广南学会与保卫局禀并批》,《湘报》第41号,光绪二十四年三月二日,第162页。
    ①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58页。
    ②衡阳县教育局编:《衡阳教育概览》第6篇《附载》,1933年,第16页。
    ③宣统《清泉县乡士志》编下《疆域·城厢》。
    ①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730页。
    ②宣统《清泉县乡土志》编下《疆域·城厢》。
    ③宣统《清泉县乡土志》编下《疆域·城厢》。
    ④马小泉:《国家与社会:清末地方自治与宪政改革》,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53页。
    ⑤《政治官报》宣统二年四月,第920号;宣统三年三月,第1251号;《内阁官报》宣统三年八月,第52号。转引自马小泉《国家与社会:清末地方自治与宪政改革》,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53页。衡阳县议会编:《衡阳县议会常会临时报告书》,1921年,第51页。
    ⑥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08页。
    ①如冉茂昌、陈荣燕:《晚清地方自治运动与城乡分治趋势的出现》,《华章》,2007年6月;赵可:《清末城市自治思想及其对近代城市发展的影响》,《中国近代史》,2007年第11期等。
    ②衡阳市公安局档案藏:4304-Y4-调24《衡阳市商会沿革》,第1页。
    ③罗炜:《衡阳便览》篇4《社会》,1937年铅印本,第35页。
    ①宣统《清泉县乡土志》编下《疆域·城厢》、衡阳县教育局编:《衡阳县教育概览》第2编《教育实施概况》,1933年铅印本。
    ②《商务官报》第13册,光绪三十二年,第11-16页,转引自《湖南省志》第13卷《贸易志》,湖南出版社,1990年,第76页。
    ①宣统《清泉县乡土志》编下《疆域·乡都》。
    ②衡阳县教育局编:《衡阳教育概览》第2编《教育实施概况》,1933年,第205页。
    ③宣统《清泉县乡士志》编下《疆域·乡都》;衡阳县教育局编:《衡阳教育概览》第2编《教育实施概况》,1933年,第161页。
    ④如1909年6月江西由户口调查而引发的乡民反对自治的武力事件、1911年3月江苏川沙县乡民捣毁自治公所、焚烧议员房屋的事件、同年浙江省鄞县僧尼砸毁自治公所的事件。类似的事件在当时被视为“乡民暴动”、“暴乱”、“民变”,《申报》、《时报》、《东方杂志》等主要报刊都对这类事件作了较为详细的报道。
    ①衡阳县教育局编:《衡阳教育概览》第1编《教育行政组织》,1933年,第1页。
    ②衡阳县教育局编:《衡阳教育概览》第6编《附载》,1933年,第1页。
    ③衡阳县县志办调查材料:西渡镇航渡乡航渡村公牛组,张乃杏口述。1988年8月。
    ①衡阳市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衡阳市教育志资料长编》第6编《人物》,1981年,第21页。
    ②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521页。
    ③如《优待小学教员章程》规定,充某处小学教员不同年限者,其子孙或胞弟胞侄可准免一至二人的小学堂学费;《优待中学教员章程》等亦有类似规定。
    ④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48页。
    ⑤何镛、李大梁:《湖南南路优级师范学堂建设历程及其演变》,《湖南文史资料》第20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6年,第87-91页。
    ①王奇生:《民国时期乡村权力结构的演变》,《中国社会史论》第6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554页。
    ②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5册,中华书局,1958年,第5488页。
    ③参见乔启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47年,第298页。衡阳市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衡阳市教育志资料长编》第1编《私塾》,1981年铅印本,第8页。
    ④王奇生:《民国时期乡村权力结构的演变》,《中国社会史论》第6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554页。
    ⑤李陈顺妍:《晚清的重商主义》,《中央研究院近代所集刊》第3期,上册,1972年,第219页。马敏、朱英:《传统与现代的二重变奏:晚清苏州商会个案研究》,巴蜀书社,1993年,第34-35页。
    ⑥衡阳市公安局档案藏:4304-Y4调24《衡阳市商会沿革》,第1页。
    ⑦衡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衡阳市志·上》第9编《政府》,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84页。
    ①傅维麟:《亟更役法疏》,《皇朝经世文编》卷24,《吏政十·吏胥》。
    ②衡阳市公安局档案藏:4304-Y4-调24《衡阳市商会沿革》,第2页。
    ③转引自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76页。
    ④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科学出版社,1957年,第926页。
    ⑤衡阳市公安局档案藏:4304-Y4-调24《衡阳市商会沿革》,第3页。
    ⑥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304-305页。
    ①故宫博物馆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第730页。
    ②孔复礼:《公民社会与体制的发展》,《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第13辑,1992年,第83页。
    ③衡阳县教育局编:《衡阳教育概览》第1编《教育行政组织》,1933年,第1页。
    ④衡阳市公安局档案藏:4304-Y4-调24《衡阳市商会沿革》,第2页。
    ⑤衡阳市公安局档案藏:4304-Y4-调24《衡阳市商会沿革》,第3页。
    ⑥王占功:《湘绮府君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301-302页。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岳麓书社,1997年,第3169-3170页。
    ①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304页。
    ①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32页。
    ②沟口雄三:《中国与日本“公私”观念之比较》,《二十一世纪双月刊》(香港)1994年2月号,总第21期,第94页。
    ③衡阳县教育局编:《衡阳教育概览》第6编《附载》,1933年,第1页。
    ④宣统《清泉县乡土志》编下《疆域·城厢》。
    ①子虚子:《湘事记》,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0378),(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年,第71页。
    ②子虚子:《湘事记》,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0378),(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年,第71页。
    ①子虚子:《湘事记》,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0378),(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年,第93页。
    ②衡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衡阳县志》第16篇《政府》,黄山书社,1994年,第382页。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公报》第19册,上海书店,1913年(影印本),第189页。
    ④毛泽东:《毛泽东致萧子升信(1916年7月18日)》,《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88年,第43页。
    ⑤衡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衡阳县志·大事记》,黄山书社,1994年,第16页。⑥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编:《中华民国史事纪要》(初稿),民国二年册,(台湾)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74年,第21页。
    ⑦衡阳县教育局编:《衡阳教育概览》第1编《教育行政组织》,1933年,第1页。
    ⑧湖南省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第6卷《政法志·公安》,湖南出版社,1997年,第43页。
    ①衡阳县教育局编:《衡阳教育概览》第1编《教育行政组织》,1933年,第6页;湖南省政府秘书处编:《湖南县政报告》第12编《衡阳》,1930年,第56页。
    ②湖南省政府秘书处编:《湖南县政报告》第12编《衡阳》,1930年,第59页。
    ③袁诚:《衡阳的钱业片断回忆》,摘自《衡阳市金融志资料长编》第一册,第44页。《衡阳市工商联史稿》(未刊稿),第5页。
    ④朱羲农、朱保训编:《湖南实业志》第3编第7章《衡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53页;衡阳市电业局编:《衡阳市电力志资料长编》,1989年,第3页。
    ⑤湖南省政府秘书处编:《湖南县政报告》第12编《衡阳》,1930年,第59页。
    ⑥衡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衡阳县志》第12篇《财政、税务》,黄山书社,1994年,第270页。
    ⑦毛泽东:《湖南改造促成会复曾毅书》,摘自中共中共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第490页。
    ⑧曾继梧编:《湖南各县调查笔记》,第1册《地理》,1931年铅印本,第60页。
    ①《湘南各知县进退两难》,长沙《大公报》,1917年9月25日。
    ①《衡阳特约通信》,长沙《大公报》,1918年6月15日。
    ②《衡阳特约通信》,长沙《大公报》,1919年2月14日。
    ③《衡阳通讯》,长沙《大公报》,1924年6月4日。
    ①《衡阳特约通信》,长沙《大公报》,1919年2月7日。
    ②《衡阳特约通信》,长沙《大公报》,1918年8月11日。
    ③《衡阳通信》,长沙《大公报》,1919年6月28日;1919年7月3日。
    ④魏光奇:《北洋政府时期的县知事任用制度》,《河北学刊》,2004年第3期,第184页。
    ⑤《衡阳特约通讯》,长沙《大公报》,1923年11月11日。
    ①《衡阳通讯》,长沙《大公报》,1924年6月4日。
    ②《本省新闻》,长沙《大公报》,1922年1月23日。
    ③《知事被控二则》,长沙《大公报》,1917年1月31日。
    ④《衡州禁戏风潮》,长沙《大公报》,1917年3月25日。
    ⑤《嘉勉捐饷知事》1917年7月17日;《慈利、衡阳两知事请捐俸助饷》1917年7月24日;长沙《大公报》。
    ⑥《严惩诬控知事》,长沙《大公报》,1917年8月5日。
    ⑦《准查知事朦袒》,长沙《大公报》,1919年1月19日。
    ①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三联书店,1980年,第4页。
    ②屈子健:《辛亥衡阳光复经过》,《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78年,第70-72页。
    ③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局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53页。
    ①彭章绪:《杨柴其人其事》,《衡阳城南文史》第7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议衡阳市城南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95年,第178页。
    ②子虚子:《湘事记》,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0378),(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年,第98页;衡阳市江东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衡阳市江东区志》第17编《人物》,黄山书社,1999年,第458页。
    ③衡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衡阳县人物志》,1990年铅印本,第41页。
    ④衡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衡阳县人物志》,1990年铅印本,第47页。
    ⑤Hilary J. Beattie, "The Alternative to Resistance:The Case of T'ung-Ch'eng, Anhwei". Jona than D. Spence and John Wills, From Ming to Ching:Conquest, Region and Continuity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Yale University Press1979。转摘自郝秉键:《西方史学界的明清“绅士论”》,《清史研究》2007年第2期。
    ⑤王继添:《现代中国地方主义的政治解读》,《史学月刊》2002年第6期,第82页。
    ①王继添:《论民国时期的地方政治意识》,《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5期,第60-61页。
    ②王继添:《地方主义与民国社会》,《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2期,第59页。
    《地方自治之基本条件》,《晨报》,1932年12月19日。
    ③毛泽东:《毛泽东致萧子升信(1916年7月18日)》,《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88年,第43-44页。
    ④《衡阳最近之状况》,长沙《大公报》,1918年5月30日。
    ⑤《衡阳通信》长沙《大公报》,1919年5月31日。
    ⑥《四师军官齐集衡州举行金光明法会》,长沙《大公报》,1926年3月3日。
    ⑦《团衡阳地委十月至十一月工作报告》,1925年11月24日。中共衡阳市委党史办、湘南学联纪念馆编:《湘南学联资料汇编》(1919—1927),1990年,第135页。
    ①《为山东问题联络衡阳各公团致吴子玉师长函》,湖南省博物馆校编:《蒸阳请愿录》,湖南人民层出版社,1979年,第51页。
    ②《为开演新剧呈报吴将军文》,湖南省博物馆校编:《蒸阳请愿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3页。
    ③《衡阳特约通信》,长沙《大公报》,1918年8月11日。
    ④吴佩孚先生集编辑委员会编:《吴佩孚先生集》,台北大中书局,1960年,第334页。
    ⑤衡阳县教育局编:《衡阳教育概览》第6编《附载》,1933年,第7页。
    ①罗炜:《衡阳便览》篇5《党务概况》,1937年,第38-39页。
    ②衡阳县议会编:《衡阳县议会常会临时报告书》,1921年,第51页。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公报》,第627号。上海书店,1914年(影印本)。
    ④衡阳县议会编:《衡阳县议会常会临时报告书》,1921年,第51页。
    ⑤罗炜:《衡阳便览》篇5《党务概况》,1937年,第39页。
    ⑥《衡阳特约通信》,长沙《大公报》,1922年11月4日。
    ①《市面秩序混乱》,长沙《大公报》,1923年11月11日。
    ②《衡阳归客淡》,长沙《大公报》,1917年11月8日;《衡阳特约通信》,长沙《大公报》,1918年3月25日;《吴师长在衡借用商款》、《衡阳特约通信》,长沙《大公报》,1918年6月9日、8月24日;《衡阳通信之吴师长筹备军饷》,长沙《大公报》,1919年7月3日.《衡州归客之谈话》、《衡阳特约通信》长沙《大公报》,1923年8月10日、9月2日;《各县特约新闻之衡阳》,长沙《大公报》,1925年5月29日、7月28日。
    ①《衡阳特约通信》,长沙《大公报》,1918年8月24日。
    ②《衡州发行军用兑换券》,长沙《大公报》,1918年6月9日。
    ③《衡阳特约通信》,长沙《大公报》,1918年9月6日、9月9日。
    ④《衡阳要闻》,长沙《大公报》,1917年5月2日。
    ⑤公闻:《吴佩孚在衡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衡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衡阳文史资料》第3辑,1985年,第53页。
    ①冯筱才:《在商言商:政治变局中的江浙商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126页。
    ②衡阳市民建、工商联文史工作委员会编:《衡阳市工商联史稿》未刊稿,1986年5月,第4页。
    ③《衡阳特约通信》,长沙《大公报》,1918年8月24日。
    ④衡阳市民建、工商联文史工作委员会编:《衡阳富商李向荣》,《衡阳市工商联史稿》未刊稿,1986年5月,第182页。
    ①《衡阳商会吞剥商款之风潮》,长沙《大公报》,1919年4月2日。
    ②《衡阳特约通信》,长沙《大公报》,1921年1月6日。
    ③《衡阳商界发生内讧》,长沙《大公报》,1925年2月15日。
    ④《商会改选之纠纷12》,长沙《大公报》,1924年3月31日;《商会改选之纠葛14》,长沙《大公报》,1924年4月4日;《反对商会会长30》,长沙《大公报》,1924年4月10日;《督办署之赈灾大会》,长沙《大公报》,1924年7月14日。
    ⑤《衡阳特约通信——关于选举之杂闻》,长沙《大公报》,1922年2月21日,
    ①《衡阳商会露布选举黑幕》,长沙《大公报》,1922年2月27日。
    ②《衡阳检查劣货之大惨剧》,北京《晨报》,1921年5月18日。
    ③《衡阳悼孙会发生大风潮212》,长沙《大公报》,1925年5月12日;《衡阳日报将与衡阳商会相见法庭221》,长沙《大公报》,1925年5月18日;《士绅调解商学冲突之经过247),长沙《大公报》,1925年6月2日;《商会长知难而退250),长沙《大公报》,1925年6月9日。
    ①郑起东:《近代的绅权与官权》,《二十一世纪》(香港),2002年10月号,总第8期,第56页。
    ②覃光广:《文化学辞典》,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44页。
    ③《衡阳救济米荒办法》,长沙《大公报》,1918年7月11日。
    ④《谢文炳关怀桑梓》,长沙《大公报》,1925年6月12日。
    ⑤《衡阳知事非法勒借之反响省议员函控财政司电斥》,长沙《大公报》,1923年3月13日。
    ①《各县之产出之省议员》,长沙《大公报》1922年4月18日。
    ②衡阳县议会编:《衡阳县议会常会临时会报告书》,1921年,第22-24页。1
    ③王续添:《论民国时期的地方政治意识》,《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5期,第62页。
    ④高平叔编:《蔡元培政治论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2页。
    ⑤《恢复湘南公会》,长沙《大公报》,1917年4月28日。
    ⑥衡阳县议会编:《衡阳县议会常会、临时会报告书》,1921年,第18页;《衡、清分治案暂从缓议》,长沙《大公报》,1921年6月19日。
    ①《不准请委衡阳知事》,长沙《大公报》,1921年6月23日。
    ②《将来之民选知事》,长沙《大公报》,1926年10月6日。
    ③《取消衡阳议会》,长沙《大公报》,1917年5月1日。
    ①《县议会议事记》,长沙《大公报》,1924年3月26日。
    ②衡阳县议会编:《衡阳县议会常会、临时会报告书》,1921年,第62页;《衡阳知事离署情形》,长沙《大公报》,1921年9月4日《衡阳县议会电请更换县知事》,长沙《大公报》,1923年12月26日。
    ③衡阳县议会编:《衡阳县议会常会、临时会报告书》,1921年,第44页。
    ④衡阳县议会编:《衡阳县议会常会、临时会报告书》,1921年,第49页。
    ①《衡阳特约通信》,长沙《大公报》,1918年10月8日、10月30日;《选举手形怪闻》,长沙《大公报》,1918年12月26日。
    ②《衡阳短讯》,长沙《大公报》,1922年1月21日、1月24日、2月12日、2月17日、3月14日。
    ③《衡阳特约通信:选举余闻》,长沙《大公报》,1922年4月23日。
    ④《衡阳特约通信:选举之形形色色》,长沙《大公报》,1922年3月8日。
    ①《衡阳特约通信》长沙《大公报》,1922年3月9日、3月16日、4月13日、4月19日、4月24日。
    ②《衡阳特约通信》长沙《大公报》,1922年2月21日、3月5日。
    ③《衡阳特约通信》长沙《大公报》,1922年3月5日。
    ④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三联书店,1997年,第231页。
    ⑤《衡阳近信:民困何日方苏》,长沙《大公报》,1918年10月20日。
    ①《衡阳教育会之特别议案》,长沙《大公报》,1917年7月1日。
    ②如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划一现行各县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其中科长、科员称为“佐治员”,属于国家公职人员,由省行政长官任命;但次年公布《县官制》法令,又将以上两类人改称为掾属,规定可由县知事自委。
    ③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88-93页。
    ①《唐县长态度消极》、《唐县长去留未定》,长沙《大公报》,1925年7月21日、7月25日。
    ②《饬查劝学所长》,长沙《大公报》1919年1月24日;《改委衡阳劝学所长》,长沙《大公报》,1919年3月12日。
    ③《衡阳特约通信》,长沙《大公报》,1922年2月17日。
    ④衡阳县教育局编:《衡阳教育概览》第1编《教育行政组织》,1933年,第2页。
    ①《衡阳添设民团》,长沙《大公报》,1917年6月16日。
    ②《衡阳近讯》,长沙《大公报》,1918年10月5日。
    ③《衡阳近信:清乡总局成立》,长沙《大公报》,1918年10月20日。
    ④《衡阳花鼓风潮》,长沙《大公报》,1922年1月16日;《衡阳花鼓风潮之扩大》,长沙《大公报》,1922年1月17日;《衡阳花鼓风潮三誌》、《四誌》,长沙《大公报》,1922年1月18日、19日;《绅警风潮之真象》,长沙《大公报》,1922年1月20日;《衡阳团警风潮之结果》,长沙《大公报》,1922年1月25日。
    ⑤《衡阳近讯》,长沙《大公报》,1922年9月5日。
    ⑥《衡阳特约通信》长沙《大公报》,1923年1月10日。
    ①如1923年1月警察所招集各办事人员开会。议决的案三条:一、凡充当巡士的,一定要在巡警教练所毕业,而且要具有学识的;就不是教练所毕业,也必要楝其资格相当,不能乱当;二、对于牌、赌,严行查拿到署,处以相当之罚,不得私自赫诈。凡巡警在赌场内拿获赌徒之本口,必定要当地人或地方人证明数目多少,然后缴署或缴厅,以五成提赏、五成充公,不得任意收没;三、各署添设卫生巡查一个,天天查各街道清洁与否,要碰到不清洁的地方,即呈报署内,处罚清道夫。见《衡阳特约通信》,长沙《大公报》,1923年1月3日。
    ②《衡阳特约通信》,长沙《大公报》,1918年10月6日。
    ③《衡阳特约通信》,长沙《大公报》,1918年9月25日。
    ④《衡阳特约通信》,长沙《大公报》,1918年9月25日。
    ⑤《衡阳通讯:警察所长行将赴省》,长沙《大公报》,1918年12月11日。
    ①《衡阳特约通信:警厅职员索薪之激潮》,长沙《大公报》,1923年2月26日。
    ②《衡阳特约通信》,长沙《大公报》,1918年9月25日。
    ③衡阳县议会编:《衡阳县议会、常会临时会报告书》,1921年,第62-66页。
    ④《本省新闻:谢使今后不干政矣,所荐职员尽嘱辞职》,长沙《大公报》,1922年1月23日;《衡阳短简》,长沙《大公报》,1922年2月12日。
    ①《警察厅长易人》,长沙《大公报》,1923年11月11日:《常岳衡警察厅长之变迁》,长沙《大公报》,1923年11月22日。
    ②《衡阳特别通信》,长沙《大公报》,1922年4月27日。
    ③菲利普·阿尔特巴克:《学生政治行动主义比较研究》,《中国青年研究》1990年第6期,第38页。
    ①邓正来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745页。
    ②胡适:《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1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8页。
    ③蔡元培:《全国教育会议开会词》,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4年,第229页。
    ④吕芳上:《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第89-90页。
    ⑤周里:《回忆我在酃县的革命斗争经历》,《湖南文史资料》第30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8年,第54页。
    ①邓正来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745页。
    ②姜敬祥:《衡阳革命团体的建立及其活动》,中共衡阳市委党史办、湘南学联纪念馆编:《湘南学联资料汇编(1919-1927)》,1990年,第343-345页。
    ③刘景行:《女英烈廖兆凤传略》,《衡阳文史资料》第1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衡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3年,第202页。
    ③衡阳市江东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衡阳市江东区志》,第17编《人物》,黄山书社,1999年,第479页。
    ④衡阳市江东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衡阳江东区志》第18编《杂录》,黄山书社,1999年,第507页。
    ①菲利普·阿尔特巴克:《学生政治行动主义比较研究》,《中国青年研究》1990年第6期,第39页。
    ②萨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93页。
    ③周里:《回忆我在酃县的革命斗争经历》,《湖南文史资料》第30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8年,第56页。
    ①中共衡阳市委党史办、湘南学联纪念馆编:《湘南学联资料汇编(1919-1927)》,1990年,第10页。
    ②彭章绪:《杨棨其人其事》,《衡阳城南文史》第7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议衡阳市城南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95年,第178页。
    ③龙立初:《蒸湘中学与大革命》,《衡阳文史资料》第1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衡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3年,第43页。彭章绪:《杨棨其人其事》,《城南文史》第7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议衡阳市城南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95年,第178页。
    ④汤伯禄:《陈云凤传》,《衡阳县文史资料》第1、2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议衡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9年,第73-91页。
    ⑤中共衡阳市委党史办、湘南学联纪念馆编:《湘南学联资料汇编》(1919—1927),1990年,第7页。
    ①《长沙衡阳学生之联络》,长沙《大公报》,1919年6月14日。
    ②吕上芳:《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第1页。
    ③《衡阳职业女校之风潮,为的改委男生做校长》,长沙《大公报》,1921年4月21日。
    ④《衡州第三中学之风潮》,长沙《大公报》,1922年4月26日。
    ⑤《第三女师风潮之两面观》,长沙《大公报》,1922年10月8日;《省立第三女师范第五班同学公启》,长沙《大公报》,1922年10月8日。
    ⑤《第三师范开除大批学生详情》,长沙《大公报》,1923年5月31日;《三师风潮不可收拾矣,上课学生一律假归》,长沙《大公报》,1923年6月16日;《三师风潮解决后消息》,长沙《大公报》,1923年7月11日;《驻衡第三师范又大闹风潮》,长沙《大公报》,1924年5月16日。
    ⑦《两中学校之激烈风潮》,长沙《大公报》,1923年11月22日;《第三中学风潮续志》,长沙《大公报》,1923 年11月23日。
    ①《第三女师反对男校长之激进》,长沙《大公报》,1924年2月25日;《第三女师请愿代表抵省》,长沙《大公报》,1924年2月29日。
    ②《衡阳职业女校风潮续志,已由县议会出任维持》,长沙《大公报》,1921年4月24日:《衡阳职业女校风潮未了》,长沙《大公报》,1921年5月8日;宋德详:《衡阳县立女子职业学校》,《衡阳文史资料》第6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衡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7年,第52-53页。
    ③《教育司昨日招待湘南议员调处三师风潮问题》,长沙《大公报》,1923年6月2日;张际春:《一九二三年三师学潮》,《衡阳日报》,1960年10月30日。
    ④《女界反对女校男校长文》,长沙《大公报》,1924年2月16日;《女界反对女校男校长续志》,长沙《大公报》,1924年2月22日。
    ⑤《第三女师风潮之两面观》,长沙《大公报》,1922年10月8日。
    ①张际春:《一九二三年三师学潮》,《衡阳日报》,1960年10月30日。
    ②《湘区学生运动报告书》,1925年1月。中共衡阳市委党史办、湘南学联纪念馆编:《湘南学联资料汇编》(1919—1927),1990年,第118-119页。
    ③蔡元培:《说青年运动》,《蔡元培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4年,第270页。
    ④《教育司昨日招待湘南议员调处三师风潮问题》,长沙《大公报》,1923年6月2日。
    ①晓晴:《湘南市民游行示威以后》,1923年3月,中共衡阳市委党史办、湘南学联纪念馆编:《湘南学联资料汇编》(1919—1927),1990年,第203页。
    ②《衡阳通讯:学生之爱国运动》,长沙《大公报》,1920年1月10日;《衡阳通信:学生游街请愿》,长沙《大公报》,1920年4月27日。
    ③晓晴:《湘南市民游行示威以后》,1923年3月,中共衡阳市委党史办、湘南学联纪念馆编:《湘南学联资料汇编》(1919—1927),1990年,第203页。
    ④《衡阳特约通信》,长沙《大公报》,1920年5月12日。
    ⑤《衡阳特约通信》,长沙《大公报》,1920年5月16日。
    ⑥湖南省博物馆校编:《蒸阳请愿录》,湖南省人民日出版社,1979年,第54页。
    ①晓晴:《湘南市民游行示威以后》,1923年3月,中共衡阳市委党史办、湘南学联纪念馆编:《湘南学联资料汇编》(1919—1927),1990年,第203页。
    ②湘南学联纪念馆藏:《县议会的黑幕》,《湘南学生联合会周刊》第二期,1923年4月14日。
    ③《湘区学生运动报告书》,1925年1月。中共衡阳市委党史办、湘南学联纪念馆编:《湘南学联资料汇编(1919—1927)》,1990年,第121页。
    ④《衡阳教育界维持国货之进行》,长沙《大公报》,1919年7月2口。
    ⑤《衡阳雪耻分会成立》,长沙《大公报》,1925年7月5日。
    ⑥汤伯禄:《陈云凤传》,《衡阳县文史资料》第1、2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议衡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9年,第81页。
    ⑦朱羲农、朱保训编:《湖南实业志》,第2编第3章《商业经济》,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24-228页。
    ①衡阳市民建、工商联文史工作委员会编:《衡阳市工商联史稿》(未刊稿),1986年,第95页。
    ②衡阳市民建、工商联文史工作委员会编:《衡阳市工商联史稿》(未刊稿),1986年,第157页。
    ③《衡阳捣毁洋货号》,长沙《大公报》,1919年10月24日;《衡阳太和祥某货被毁之始末》,长沙《大公报》,
    1919年11月8日。
    ④《衡阳奸商休矣,国货会函请查封》,长沙《大公报》,1920年4月25日。
    ⑤《衡阳学生请惩奸商之结果》,长沙《大公报》,1921年7月8日。
    ⑥《雪耻会呈请惩办团长、知事》,长沙《大公报》,1926年4月3日。
    ①萨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4页。
    ②衡阳县议会编:《衡阳县议会常会、临时会报告书》,1921年,第51页。
    ③《衡阳特约通信:议长攫取知事》,长沙《大公报》,1923年11月11日。
    ①衡阳县教育局编:《衡阳县教育概览》,第2编《教育实施概况》,1933年,第8页。
    ②蒋梦麟:《西湖·新潮》,岳麓书社,2000年,第133、134页。
    ③萨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65页。
    ①《革命军日报》第4版,1926年8月29号。
    ②罗炜:《衡阳便览》,篇5《党务概况》,1937年,第40页。
    ①肖伯麟:《大革命时期的衡阳商民协会》,《湖南文史资料》第17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3年,第205页。
    ②衡阳市公安局档案:4304-Y4-调8《衡阳各派分子调查》,第72页;肖伯麟:《大革命时期的衡阳商民协会》,《湖南文史资料》第17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3年,第208页。
    ③据载,马日事变以后衡阳共有“自首共党三千余人”,至1930年“均属监视期满;现当匪患猖獗时,为防范反动起见,曾通知县联保仍须负监视之责,并将各自首人重行登记”。见1930年《湖南县政报告》第12编《衡阳》第61页。
    ④周子丙等:《“马日事变”在衡阳》,《衡阳文史资料》,第1辑,湖南省衡阳市政协委员会、衡阳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3年,第76-87页。
    ⑤罗炜:《衡阳便览》,篇5《党务概况》,1937年,第40页。
    ⑥《县组织法》,(1930年7月7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下册,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525页。
    ①罗炜:《衡阳便览》,篇2《政治》,1937年,第14页。
    ②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58页。
    ③衡阳县教育局编:《衡阳教育概览》,第1编《教育行政组织》,1933年,第1-3页、第10页。
    ④衡阳县教育局编:《衡阳教育概览》,第1编《教育行政组织》,1933年,第5页。
    ①衡阳县教育局编:《衡阳教育概览》,第1编《教育行政组织》,1933年,第10-11页。
    ②湖南省政府编:《湖南省政府政治报告》,第1编《行政》,1931年,第5页。
    ③湖南省政府秘书处编:《湖南县政报告》,1930年,第54-56页。
    ④《剿匪省份各县政府裁局设科办法大纲》(1934年12月3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上册,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528页。
    ①湖南省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第6卷《政法志·公安》,湖南出版社,1997年,第45页。
    ②《衡阳县志》第16编《政府》,黄山书社,1994年,第381页。
    ③《剿匪省份各县政府裁局设科办法大纲》(1934年12月3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上册,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528页。
    ④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第168-173页;183-191页。
    ⑤衡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衡阳县志》第16编《政府》,黄山书社,1994年,第381页。
    ①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31-232页。
    ②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393页。
    ③钱端升、萨师炯等:《民国政制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45年,第399页。
    ④湖南省档案馆藏:25-2-3号《衡阳市工商名录》(1943年),第11-15页。
    ①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第190页。
    ②胡汉民:《胡汉民自传》,(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06页。
    ③蒋永敬编:《北伐时期的政治史料——一九二七年的中国》,(台北)正中书局,1981年,第332-334页。
    ④中国国民党湖南省党部编印:《中国国民党湖南省党部第2次全省代表大会宣言及决议案》,1926年,第50页。
    ⑤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第188页。
    ①戴石渠:《湖南甲、乙两派在衡阳的斗争》,《衡阳文史资料》第2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衡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4年,第65页;《湖南国民党甲、乙派之始末》,衡阳市公安局档案:4304-Y4-调10《国民党衡阳县、市党部沿革》,第95页。
    ②戴石渠:《湖南甲、乙两派在衡阳的斗争》,《衡阳文史资料》第2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衡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4年,第66页。
    ③戴石渠:《湖南甲、乙两派在衡阳的斗争》,《衡阳文史资料》第2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衡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4年,第67-68页。
    ①杨晓麓:《衡阳市伪参议会的选举纪实》,《衡阳文史资料》第1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衡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3年,第71-72页。
    ②张蔚:《中统在衡阳的罪恶活动》,《衡阳文史资料》第2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衡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4年,第43页。
    ③湖北省档案馆藏:LS1-336号,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剿匪区内县长任用限制暂行办法》(1933年)。
    ①王奇生:《民国时期县长的群体构成与人事嬗递》,《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第105页。
    ②衡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衡阳市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49页;《衡阳市志》第549页;衡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衡阳县志》,黄山书社,1994年,第382页。
    ①《杨京伯老先生八秩大寿,衡市县各界昨举行总统颁匾褒扬典礼》,衡阳《力报》,1948年12月16日。
    ②衡南县档案局档案:1-1-4号《县参议会关于国税分配以及严究前县长王伟能核发流通券等联席会议》;蒋绍裴整理:《衡阳沦陷时王伟能私发金库流通券的概略》,《衡阳文史资料》第4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衡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5年,第142-143页。
    ③颜卓甫:《仇硕夫任衡阳市市长始末》,《衡阳城南文史》第6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议衡阳市城南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91年,第33页。
    ①孙中山:《中国革命史》,《申报》,1923年1月29日。
    ②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1卷,《制定建国大纲宣言》,中华书局,1986年,第102页。
    ③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2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第7-10页。
    ④李新总主编:《中华民国史》第7卷,中华书局,2011年,第85、88页。
    ⑤王奇生:《党员、党权和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第104页。
    ⑥小滨正子:《近代上海的公共性和国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63页。
    ⑦魏文享:《近代工商同业公会的政治参与(1927—1947)》,《开放时代》,2004年第5期,第97页。
    ①徐小群:《民国时期的国家与社会——自由职业团体在上海的兴起,1912—1937》,新星出版社,2007年,第314页。
    ②如1930年颁布的《修正人民团体组织方案》中就明确规定社团的成立,必须要同时经过国民党的政治审查和行政机关的审核两道程序。同时又规定党部、政府与团体之间的关系为“本党对于依法组织之人民团体应尽力扶植,并加以指导,对于非法团体或有违反三民主义的行为之团体应严加纠正或尽力检举,由政府制裁之”。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常会会议记录》(十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52页。
    ③湖南省政府秘书处编:《湖南县政报告》第12《衡阳》,1930年,第60页。
    ④罗炜:《衡阳便览》,编4《社会》,1937年,第37页;湖南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民国二十四年湖南年鉴》,商务出书馆,1935年,第83-91页。
    ⑤《衡阳中华工会纠葛解决矣》,长沙《大公报》,1921年12月22日。
    ①衡阳市工会志编纂委员会编:《衡阳市同会志》,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年,第139页。
    ②湖南省博物馆编:《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72页。
    ③朱羲农、朱保训编:《湖南实业志》,第3编第7章《衡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43页。
    ④湖南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民国二十一年湖南年鉴》,商务印书馆,1932年,第75页。
    ⑤湖南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民国二十二年湖南年鉴》,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81。
    ⑥湖南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民国二十四年湖南年鉴》,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85页。
    ⑦衡阳市工会志编纂委员会编:《衡阳市工会志》,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年,第145-146页。
    ⑧《湖南丁人运动史》编写组:《湖南工人运动史》,中国工人出版社,1994年,第396页。
    ⑨罗炜:《衡阳便览》,编4《社会》,1937年,第37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政治》(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79页。
    ②罗炜:《衡阳便览》,编5《党务概况》,1937年,第41页。
    ③商务印书馆编:《中华民国现行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1332页、1336页。
    ④戴石渠:《湖南甲、乙两派在衡阳的斗争》,《衡阳文史资料》第2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衡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4年,第66页。
    ⑤衡阳市工会志编纂委员会编:《衡阳市工会志》,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年,第144页。
    ⑥湖南省档案馆藏:22-1-12号《湖南省社会处关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至三十六年五月施政报告》(1946—1947年)。
    ⑦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52页。
    ①孙中山:《民权主义第六讲》,《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00页。
    ②行政院县政设计委员会主编:《总理地方自治遗教》,正中书局,1941年,第12页。
    ③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56页。
    ④萨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78-180页。
    ①衡阳市委办公室编:《衡阳市概貌》(初稿),1958年铅印本,第136页。
    ②衡阳市档案馆藏:1-1-537号《市府关于衡阳市、县土地人口统计月报表》;《当代衡阳城市建设》,衡阳市人民政府,1987年,第23页。
    ③张蔚:《中统在湖南的活动》,《湖南文史资料》第32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8年,第26页。
    ④张蔚:《中统在衡阳的罪恶活动》,《衡阳文史资料》第2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衡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4年,第31页。
    ①张蔚:《中统在衡阳的罪恶活动》,《衡阳文史资料》第2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衡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4年,第41页。
    ②蒋猷:《衡阳的复兴社》,《衡阳文史资料》第11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衡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91年,第130页。
    ③衡阳市公安局档案:4304-Y4-调9《复兴社组织概况和名册资料》,《衡阳复兴社分子调查表》,第125页。
    ④蒋猷:《衡阳的复兴社》,《衡阳文史资料》第11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衡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91年,第131-132页。
    ①蒋猷:《衡阳的复兴社》,《衡阳文史资料》第11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衡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91年,第132页。
    ②张蔚:《中统在衡阳的罪恶活动》,《衡阳文史资料》第2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衡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4年,第33页。
    ③衡阳市公安局档案:4304-Y4-调6《中统在衡阳人员名册》,第32-33页。
    ①衡阳市公安局档案:4304-Y4-调4《军统局掌握公开机关一览表》,第6-11页。
    ②衡阳县档案局档案:1-3号《国民党衡阳县党部党员名册》。
    ③衡阳县档案局档案:1-70号《衡阳县、市三青团团部团员名册》。
    ④衡阳市公安局档案:4304-Y4-调18《三青团第1—9区队名册》,第2页。
    ⑤衡阳县档案馆档案:1-53号《县参议员名册》,第3-7页。
    ①杨晓麓:《衡阳市伪参议会的选举纪实》,《衡阳文史资料》第2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衡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4年,第70-77页。
    ②衡阳市档案馆档案:1-1-458号《市府关于党政军联席会议纪录、工作计划及市参议名单等文件》,第62-66页。
    ⑨衡阳县档案馆档案:1-53号《县参议员名册》,第3-7页。
    ③衡阳市档案馆档案:1-1-340《本府关于市长任免职训令等文件》第45、62页。
    ④杨晓麓:《衡阳市伪参议会的选举纪实》,《衡阳文史资料》第2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衡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4年,第77页。
    ⑤湖南省档案馆23-1-1,《省参议会民政类:原议决案办法摘要》,第2、62页。
    ⑥湖南省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第1卷《湖南近百年大事纪述》,湖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779页。 -1989)》,1990年,第19-53页;中国国家幽书馆藏:《衡阳青年》半月刊。
    ①子虚子:《湘事记》,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0378),(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年,第71页。
    ②衡阳市公安局档案:4304-Y4-调21《衡阳封建帮会组织》,第21页。
    ③衡阳市公安局档案:4304-Y4-调21《衡阳封建帮会组织》第4页。
    ④衡阳市公安局档案:4304-Y4-调21《衡阳封建帮会组织》,第21页。
    ⑤衡阳市公安局档案:4304-Y4-调21《衡阳封建帮会组织》,第22页。
    ①张蔚:《中统在衡阳的罪恶活动》,《衡阳文史资料》第2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衡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4年,第37-38页。
    ②衡阳市公安局档案:4304-Y4调21《衡阳封建帮会组织》,第5页。
    ③衡阳市档案馆藏:1-1-537号《市府关于衡阳市、县土地人口统计月报表》,第26页。
    ④衡阳市公安局档案:4304-Y4-调20《衡阳市各帮会中党、团、政府职员、保长一览表》,第2-8页。
    ⑤衡阳市公安局档案:4304-Y4-调21《衡阳封建帮会组织》,第61页。
    ①衡阳市公安局档案:4304-Y4-调20《衡阳市各帮会中党、团、政府职员、保长一览表》,第2-11页。
    ①衡阳市公安局档案:4304-Y4调21《衡阳封建帮会组织》,第47页。
    ②衡阳市公安局档案:4304-Y4-调21《衡阳封建帮会组织》,第43页。
    ③衡阳市公安局档案:4304-Y4-调21《衡阳封建帮会组织》,第36页。
    ④衡阳市公安局档案:4304-Y4-调21《衡阳封建帮会组织》,第53页。
    ⑤胡伟:《衡阳帮会的演变》,《衡阳文史资料》第11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衡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91年,第315页。
    ⑥张蔚:《中统在衡阳的罪恶活动》,《衡阳文史资料》第2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衡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4年,第38页。
    ⑦胡伟:《衡阳帮会的演变》,《衡阳文史资料》第11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衡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91年,第317页。
    ①衡阳市公安局档案:4304-Y4-调6《中统衡阳人员名册》,第54页;《严惩衡阳米蠹》,《湖南日报》,1947年3月6日。
    ②衡阳市工会志编纂委员会编:《衡阳市工会志》,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年,第247页。
    ③衡阳市公安局档案:4304-Y4-调21《衡阳封建帮会组织》,第21页。
    ④衡阳市公安局档案:4304-Y4-调21《衡阳封建帮会组织》,第23页。程鲁曾:《欧冠在衡阳二、三事》,《衡阳文史资料》第8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衡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8年,第52-53页。
    ①衡阳市档案馆档案:1-2-6号《衡阳市党部:市党部执监委名单》,第7页。
    ②衡阳市公安局档案:4304-Y4调24《衡阳商会沿革》,第38页。
    ③衡阳市档案馆档案:1-2-11号《中国青年团湖南省衡阳市团部团员名册及团部职员表》,第5页。
    ④据衡阳市档案馆档案1-1-529号《市府关于本市机关团体调查表》资料、衡阳市公安局档案4304-Y4-调24《衡阳商会沿革》第23-27、46-48页内容整理。
    ⑤湖南省档案馆档案:25-2-3号《衡阳市工商名录》,第18-21页。
    ⑥衡阳市公安局档案:4304-Y4调24《衡阳商会沿革》,第39页。
    ⑦据衡阳市档案局档案1-2-11号《中国青年团湖南省衡阳市团部团员名册及团部职员表》资料整理。
    ②据衡阳市统计局档案资料《衡阳市商会、工商同业公会会员暨资力统计册资料》整理。
    ③衡阳市公安局档案4304-Y4-调19,《衡阳市青年党、民社党组织名册》,第27、61页。
    ④衡阳市民建、工商联文史组:《衡阳商会》,《衡阳文史资料》第2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衡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4年,第86页。
    ⑤衡阳市公安局档案:4304-Y4-调24,《衡阳商会沿革》,第41页。
    ①衡阳市公安局档案:4304-Y4-调19《衡阳市青年党、民社党名册》,第4页。
    ②衡阳市公安局档案:4304-Y4-调24《衡阳商会沿革》,第39页。
    ③衡阳市档案局档案:1-2-5号《衡阳市党部:中国国民党党员登记表》,第88页。
    ④《上海特别市商界团体整理委员会成立记》,《商业月报》1929年第9卷,第5号。
    ①衡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衡阳市志》下册,第59编《税务》,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277页。
    ②黄少松:《解放前的几任衡阳市长》《衡阳文史资料》第8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衡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8年,第41页。
    ③衡阳市公安局档案:4304-Y4-调8《衡阳各派分了调查》,第124页。
    ④衡阳市档案馆档案:1-3-26号《民国时期衡阳银行》,第18-20页。
    ⑤衡阳市公安局档案:4304-Y4-调24《衡阳商会沿革》,第39-42页。
    ⑥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会:《党团之组织与运用》,标注为“机密”,1942年2月,第7-8页。
    ①衡阳市档案馆档案:1-1-458号《市府关于党政军联席会议纪录、工作计划及市参议名单等文件》。
    ②魏文享:《近代工商同业公会的政治参与(1927—1947)》,《开放时代》2004年第5期,第98页。
    ③衡阳市民建,工商联文史办:《衡阳富商李向荣》,《衡阳文史资料》第5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衡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6年,第164页。
    ④衡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衡阳市志》下册,第73编《报刊》,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835页。
    ①衡阳市公安局档案:4304-Y4-调19《青年党党员及团员名册、民社党衡阳市党务筹委员材料》,《王晓山谈话录》,第5-6页。
    ①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型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第278页。
    ②颜卓甫:《仇硕夫任衡阳市市长始末》,《衡阳城南文史》第6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议衡阳市城南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91年,第33-34页。
    ①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337页。
    湖南省档案馆藏:22-1-11《省政府关于网山插花地辖区权属问题的训令、汇报》(1939年)。
    湖南省档案馆藏:22-1-13《社会处: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至三十六年五月施政报告》(1946—1947年)。
    湖南省档案馆藏:23-1-51号《省参议会民政类:原议决案办法摘要》。(1947年)
    湖南省档案馆藏:25-2-3号《衡阳市工商名录》(1943年)。
    湖北省档案馆藏:LS1-336号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剿匪区内县长任用限制暂行办法》(1933年)。
    衡阳市档案馆藏:1-1-340号《本府关于市长任免职训令等文件》。
    衡阳市档案馆藏:1-1-430号《衡阳市商会、各同业公会理事长名册》。
    衡阳市档案馆藏:l-1-458号《市府关于党政军联席会议纪录、工作计划及市参议名单等文件》。
    衡阳市档案馆藏:1-1-529号《市府关于本市机关团体调查表》。
    衡阳市档案馆藏:l-1-537号《市府关于衡阳市、县土地人口统计月报表》。
    衡阳市档案馆藏:l-2-5号《衡阳市党部:中国国民党党员登记表》。
    衡阳市档案馆藏:1-2-6号《衡阳市党部:市党部执监委名单》。
    衡阳市档案馆藏:1-2-11号《中国青年团湖南省衡阳市团部团员名册及团部职员表》。
    衡阳市档案馆藏:1-3-26号《市府关于本市银行等机构调查等文件》。
    衡阳市公安局档案室藏:4304-Y4-调4《军统局掌握公开机关-览表》。
    衡阳市公安局档案室藏:4304-Y4-调6《中统在衡阳人员名册》。
    衡阳市公安局档案室藏:4304-Y4-调8《衡阳各派分子调查》。
    衡阳市公安局档案室藏:4304-Y4-调9《复兴社组织概况和名册资料》。
    衡阳市公安局档案室藏:4304-Y4-调10《国民党衡阳县、市党部沿革》。
    衡阳市公安局档案室藏:4304-Y4-调18《三青团第1-9区队名册》。
    衡阳市公安局档案室藏:4304-Y4-调19《青年党党员及团员名册、民社党衡阳市党务筹委员材料》。
    衡阳市公安局档案窒藏:4304-Y4-调20《衡阳市各帮会中党、团、政府职员、保长-览表》。
    衡阳市公安局档案室藏:4304-Y4-调21《衡阳封建帮会组织》。
    衡阳市公安局档案窒藏:4304-Y4-调24《衡阳市商会沿革》。
    衡南县档案局藏:1-1-4号《县参议会关于国税分配以及严究前县长王伟能核发流通券 等联席会议》。
    衡阳县档案局藏:1-3号《国民党衡阳县党部党员名册》。
    衡阳县档案局藏:1-53号《县参议员名册》。
    衡阳县档案局藏:1-70号《衡阳县、市三青团团部团员名册》。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公报》,上海书店,1912-1928年。
    湖南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民国二十一年湖南年鉴》,商务印书馆,1932年。
    商务印书馆编:《中华民国现行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3年。
    湖南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民国二十二年湖南年鉴》,商务印书馆,1933年。
    湖南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编:《民国二十四年湖南年鉴》,商务印书馆,1935年。
    行政院县政设计委员会主编:《总理地方自治遗教》,正中书局,1941年,第12页。
    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科学出版社,1957年。
    中国史学会编:《戊戌变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
    湖南省博物馆编:《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
    湖南省博物馆校编:《蒸阳请愿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
    蒋永敬编:《北伐时期的政治史料——一九二七年的中国》,(台北)正中书局,1981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
    衡阳市民间文学集成委员会编:《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衡阳市分卷》,1989年
    中共衡阳市委党史办、湘南学联纪念馆编:《湘南学联资料汇编》(1919-1927),1990年。
    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资料汇编》第5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
    《湖南民情风俗报告书·湖南商事习惯报告书》,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年。
    李鸿章等编:《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商务印书馆,光绪三十四年。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
    赵尔巽等编:《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
    《清文宗实录》,中华书局,1986年。
    贺长龄编:《皇朝经世文编》,点石斋,光绪十七年。
    葛士浚编:《皇朝经世文续编》,文海出版社,1987年。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华书局,2009年。
    [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清]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岳麓书社,1997年。
    [清]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1996年。
    [清]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岳麓书社,1985年。
    [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中国书店,2011年。
    [清]周寿昌:《思益堂诗钞》,光绪14年。
    [清]彭玉麟:《彭玉麟集》,岳麓书社,2008年。
    [清]郭嵩焘:《郭嵩焘日记》,卷2、卷4,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1983年。
    [清]叶梦珠:《阅世编》,中华书局,2007年。
    [清]胡林翼:《胡文忠公全集》,世界书局,1936年。
    [清]王文韶:《王文韶日记》,中华书局,1989年。
    [清]王占功:《清王湘绮先生闿运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
    [清]朱克敬:《暝庵二识》,岳麓书社,1983年。
    中国国民党湖南省党部编印:《中国国民党湖南省党部第二次全省代表大会宣言及决议案》,1926年。
    湖南省政府秘书处编:《湖南县政报告》,1930年。
    曾继梧:《湖南各县调查笔记》,1931年铅印本。
    湖南省政府编:《湖南省政府政治报告》,1931年。
    钱端升、萨师炯等:《民国政制史》,商务印书馆,1945年。
    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编:《中华民国史事纪要》(初稿),民国二年册。(台湾)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74年。
    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378),(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年。
    郭廷以:《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2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
    吴佩孚先生集编辑委员会编:《吴佩孚先生集》,(台北)大中书局,1960年。
    胡汉民:《胡汉民自传》,(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1年。
    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6年。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中华书局,1984年。
    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88年。
    胡适:《胡适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蒋梦麟:《西湖·新潮》,岳麓书社,2000年。
    朱东安:《帷幈辞章——曾国藩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
    梁启超:《梁启超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
    [明]李安仁、王大韶、[清]李扬华:《石鼓书院志》,岳麓书社,2009年。
    嘉靖《衡州府志》
    康熙《衡州府志》
    乾隆《衡州府志》
    乾隆《衡阳县志》
    乾隆《清泉县志》
    嘉庆《郴州总志》
    同治《清泉县志》
    同治《衡阳县志》
    同治《湘潭县志》
    光绪《湖南通志》
    光绪《衡阳县奉咨询各项事宜清册》
    宣统《清泉县乡土志》
    辜天佑:《湖南乡土地理》,宣统二年。
    辜天佑:《湖南乡土地理参考书》,宣统二年,群益书社石印本。
    衡阳县议会:《衡阳县议会常会临时报告书》,1921年铅印本。
    衡阳县教育局:《衡阳教育概览》,1933年铅印本。
    罗炜:《衡阳便览》,1937年铅印本。
    衡阳市委办公室编:《衡阳市概貌》(初稿),1958年铅印本。
    湖南省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第1卷《湖南近百年大事纪述》,湖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
    湖南省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第6卷《政法志·公安》,湖南出版社,1997年。
    湖南省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第13卷《贸易志·商业》,湖南出版社,1990年。
    [民国]朱羲农、朱保训编:《湖南实业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湖南工人运动史》编写组:《湖南工人运动史》,中国工人出版社,1994年。
    衡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衡阳市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衡南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衡南县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年。
    衡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衡阳县志》,黄山书社,1994年。
    衡阳市江东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衡阳市江东区志》,黄山书社,1999年。
    衡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衡阳县人物志》,1990年铅印本。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
    邓正来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
    衡阳市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衡阳市教育志资料长编》,1981年铅印本。
    衡阳市电业局编:《衡阳市电力志资料长编》,1989年铅印本。
    衡阳市工会志编纂委员会编:《衡阳市工会志》,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年。
    衡阳市民建、工商联文史工作委员会编:《衡阳市工商联史稿》(未刊稿),1986年。
    衡阳日报社编:《衡阳市报业志》,1991年铅印本。
    中共衡阳县委宣传部编纂:《衡阳县新闻出版志(1840—1989)》,1990年铅印本。
    《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78年。
    《湖南文史资料》第17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3年。
    《湖南文史资料》第20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6年。
    《湖南文史资料》第30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8年。《湖南文史资料》第32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8年。
    《衡阳文史资料》第1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衡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3年。
    《衡阳文史资料》第2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衡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4年。
    《衡阳文史资料》第3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衡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5年。
    《衡阳文史资料》第4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衡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5年。
    《衡阳文史资料》第5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衡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6年。
    《衡阳文史资料》第8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衡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8年。
    《衡阳文史资料》第11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衡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91年。
    《衡阳市城北文史》第1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衡阳市城北区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93年。
    《衡阳城南文史》第6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议衡阳市城南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91年。
    《衡阳城南文史》第7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议衡阳市城南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95年。
    《衡阳县文史资料》第1、2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议衡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9年。
    衡阳市博物馆藏:《资政人夫湖北巡抚杨公神道》碑刻
    衡阳市博物馆藏:《船山书院永定章程》碑刻
    《商务官报》
    《政治官报》
    《内阁官报》
    《东方杂志》
    《湘报》
    (长沙)《大公报》
    《晨报》
    《申报》
    《湘南学生联合会周刊》
    《革命军日报》
    《湖南日报》
    《商业月报》
    《衡阳日报》
    (衡阳)《力报》
    《衡阳青年》半月刊
    衡阳县县志办调查材料:西渡镇航渡乡航渡村公牛组村民张乃杏口述,1988年8月。
    衡南县云集镇新塘站村胡祠组村民刘世铨等人口述,2011年8月13日。
    H·R·帕默尔:《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
    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李永明:《衡阳方言》,第1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王恩涌:《文化地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
    李培林、孙立平、王铭铭等:《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社会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新星出版社,2006年。
    陈志梧译、包亚明主编:《现代性和空间的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戴维·贾奇等:《城市政治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马克斯·韦伯:《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的类型学》,广西师范大学书版社,2005年。
    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1995年。
    黄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军事化和社会结构,1796—1864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1991年。
    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城市的冲突与社区(1796—189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裴宜理:《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魏斐德:《上海警察,1927—193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王笛:《成都的街头文化:公共空间、城市平民和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罗芙芸:《卫生的现代化:中国通商口岸健康与疾病的意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今堀城二:《北平市民的自治构成》,求文堂,1947年。
    小滨正子:《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魏瀛涛主编:《近代重庆城市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
    皮明麻主编:《近代武汉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罗澍伟主编:《近代天津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马敏、朱英:《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晚清苏州商会个案研究》,巴蜀书社,1993年。
    朱英:《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以近代中国商会为主体的历史透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刘泽华、张荣明等:《公私观念与中国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周子峰:《近代厦门城市发展史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
    李世众:《晚清士绅与地方政治——以温州为中心的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李玉:《长沙的近代化启动》,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郭建衡:《衡阳历史文化丛书——城邑沧桑》,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刘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
    张仲礼:《中国士绅——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
    罗尔纲:《湘军兵志》,中华书局,1984年。
    龙盛运:《湘军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
    周德荣:《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个社区中士绅身份的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年。
    何光岳:《三湘掌故》,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刘泱泱:《湘军与近代湖南社会》,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亨利·列菲弗尔:《空间与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夏建中:《城市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三联书店,1999年。
    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局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
    郭润涛:《官府、幕友与书生——“绍兴师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邓洪波:《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
    张驭寰:《中国塔》,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陈志华:《文教建筑——乡土瑰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蒋薜:《雁城衡阳》,湖南美术出版社,1988年。
    陈有期:《衡阳历史文化丛书——历史风云》,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谭其骧:《长水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
    董修甲:《中国地方自治问题》,商务印书馆,1937年。
    林众可:《地方自治概念》,商务印书馆,1931年。
    周锡瑞:《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中华书局,1987年。
    马小泉《国家与社会:清末地方自治与宪政改革》,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商务印书馆,2004年。
    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乔启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47年。
    朱英:《传统与现代的二重变奏:晚清苏州商会个案研究》,巴蜀书社,1993年。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
    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冯筱才:《在商言商:政治变局中的江浙商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三联书店,1980年。
    覃光广:《文化学辞典》,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
    高平叔编:《蔡元培政治论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三联书店,1997年。
    吕芳上:《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
    萨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李新总主编:《中华民国史》第7卷,中华书局,2011年。
    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徐小群:《民国时期的国家与社会——自由职业团体在上海的兴起,1912—1937》,新星出版社,2007年。
    Jean Chesneaux:The Chinese LaborMovem ent,1919-1927, Stanford,1968。
    Mary B. Rankin:Early Chinese Revolutionaries:Radical Intellectuals in Shanghai and Chekiang,1902-1911, Cambridge, Mass.1971。
    Joseph Chen:The May 4th Movement in Shanghai, Leiden,1971。
    Rickshaw Beijing:City People and Politics in the 1920s, by David Strand, University ofCalifornia Press,1989。
    The Salt Merchants of Tianjin:State-Making and Civil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y Man Bun Kwan,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1。
    Civilizing Chengdu:Chinese Urban Reform,1895-1937, by Kristin Stapleton,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00。
    Workers at War:Labor in China's Arsenals,1937-1953, by Joshua H. Howa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Nation, Governance, and Modernity in China:Canton,1900-1927, by Michael T.W. Tsi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Useless to the State:"Social Problems" and Social Engineering in Nationalist Nanjing, 1927-1937, by Zwia Lipkin,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06。
    Culturing Modernity:The Nantong Model,1890-1930, by Qin Shao,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Hilary J. Beattie, "The Alternative to Resistance:The Case of T'ung-Ch'eng, Anhwei". Jona than D. Spence and John Wills, From Ming to Ching:Conquest, Region and Continuity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
    陈一吾等:《湖南四衡地区稻豆两熟制与双季稻发展问题的商讨》,《华中农业科学》,1958年第3期。
    周振鹤、游汝杰:《湖南省方言区画及其历史背景》,《方言》1985年第4期。李猛:《从“士绅”到“地方精英”》,《中国书评》总第5期,1995年5月。
    王先明:《士绅构成要素的变异与乡村权力——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西北、晋中为例》,《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2期。
    许纪霖:《从知识分子研究的视野看近代士绅——<晚清士绅与地方政治>》,《中华读书报》,2006年8月。
    魏楚雄:《挑战传统史学观及研究方法——史学理论与中国城市史研究在美国及西方的发展》,《史林》,2008年第1期。
    卢汉超:《美国的中国城市史研究述评》,《清华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邵勤、谢宝耿:《以小见大:城市史研究新视角——邵勤教授访谈》,《学术月刊》2005年第4期。
    许纪霖:《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形态、功能与自我理解——以上海为例》,《史林》,2003年第2期。
    卢汉超:《从精英到大众:近年美国中国城市史研究的“从上到下”取向》,《史学月刊》,2008年第5期。
    张河清:《湘江沿岸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17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年。
    沈伟:《论近代衡阳城市文化与城市发展》,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杨念群:《“在地化”研究的得失与中国社会史发展的前景》,《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刘泱泱:《湘军与近代湖南绅权势力的发展》,《益阳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
    吴小珍:《地方文教与传统宗族社会结构的变迁——以清代衡阳地区为个案的考察》,《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邵华:《湘军与晚清湖南社会变迁》,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吴滔:《在城与在乡:清代江南士绅的生活空间及对乡村的影响——以吴江震泽为例》。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2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
    余子明:《从乡村到都市:晚清绅士群体的城市化》,《史学月刊》,2002年第8期。
    肖宗志:《控制与失控:清代幕友与国家的关系》,《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8月第7卷第4期。
    阳信生:《湖南近代绅士阶层研究(1895—1912)》,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赵利栋:《1905年前后的科举废止、学堂与士绅阶层》,《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丁平一:《清末船山书院课艺考略》,《书院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
    陈绍方:《地方自治的概念、流派与体系》,《求索》2005年第7期。
    罗志田:《近代湖南区域文化与戊戌新旧之争》,《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5期。
    朱英:《戊戌至辛亥地方自治的发展——湖南保卫局与上海总工程局之比较》,《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4期。
    冉茂昌、陈荣燕:《晚清地方自治运动与城乡分治趋势的出现》,《华章》,2007年6月。
    赵可:《清末城市自治思想及其对近代城市发展的影响》,《中国近代史》,2007年第11期。
    王奇生:《民国时期乡村权力结构的演变》,《中国社会史论》第6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李陈顺妍:《晚清的重商主义》,《中央研究院近代所集刊》第3期,上册,1972年。
    孔复礼:《公民社会与体制的发展》,《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第13辑,1992年。
    沟口雄三:《中国与日本“公私”观念之比较》,《二十一世纪双月刊》(香港)1994年2月号,总第21期。
    王继添:《现代中国地方主义的政治解读》,《史学月刊》2002年第6期。
    王继添:《论民国时期的地方政治意识》,《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5期。
    王继添:《地方主义与民国社会》,《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2期。
    郝秉键:《西方史学界的明清“绅士论”》,《清史研究》2007年第2期。
    魏光奇:《北洋政府时期的县知事任用制度》,《河北学刊》,2004年第3期。
    郑起东:《近代的绅权与官权》,《二十一世纪》(香港),2002年10月号,第8期。
    菲利普·阿尔特巴克:《学生政治行动主义比较研究》,《中国青年研究》1990年第6期。
    王奇生:《民国时期县长的群体构成与人事嬗递》,《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
    魏文享:《近代工商同业公会的政治参与(1927—1947)》,《开放时代》,2004年第5期。
    井上薰:《(上海漫画>にみゐ自己殖民地化と<他者>——(世界人体之比较>を中心に一》,《现化中国》第76号,2002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