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曲江诗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曲江与曲江池不同。由于唐代的曲江池非常著名,使得唐代以后的材料往往将曲江与曲江池概念混淆。本文在辨析了曲江地理沿革的基础上,结合对唐代春日踏春游赏等风俗活动的考察,将有唐一代描写曲江的400余首诗歌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探讨。其中,曲江亭诗歌、杜甫的曲江诗、白居易的曲江诗、李商隐的曲江诗、落第举子的曲江诗是笔者考察的重点,同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一些《全唐诗》重出的曲江诗作了简要辨析。
     曲江亭位于曲江池北,地势较高,以“曲江春望”为题的诗歌大多作于此。杜甫的曲江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居长安时期郁郁不得志的仕隐矛盾心理,而李商隐则用其隐而微的笔调写出了“甘露之变”后天荒地变的国运之悲和一生飘零无依的身世之感。白居易作为曲江诗数量最丰的诗人,其曲江诗主要体现出了他对闲适的追求以及人生际遇的感慨。落第举子的曲江诗是晚唐曲江诗的主唱,因为此时曲江一带的主要活动就是新及第进士名目繁多的宴集,故而曲江的美景成为他们心头难掩的伤痛。
     本文试图通过文史互证的手法,厘清曲江宴会、曲江诗歌的真正发展轨迹。最终指出,曲江诗所反映出的最主要唐代文化现象,不是盛世的风流文采,而是中晚唐的畸形奢靡。这足以引起今人的文化反思。
Qujiang and Qujiang pool convey different massages. The famous Tang Dynasty Qujiang pool had making the material confused with the concept of Qujiang and Qujiang pool after the Tang dynasty. This essay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geographical evolution of Qujiang, combined the investigation of Customs activities of Tang Dynasty ,say, spring outing etc, which will research in depth about more than 400 poems in that period of time. Among them, what are focused is Qujaing-ting poem, Du Fu, Bai Juyi, Li Shangyin’s poem, and poems written by people who failed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Meanwhile, with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I have find the real author of some Qujiang poems which had a repetitive collection in Quan-Tang poems.
     Qujiang-ting is in the north of the Qujiang pool. And most of the‘Qujiang lookout’poems was written right here. Du Fu’s poems in Qujiang reflect the dilemma when he stayed in Chang-an. Li Shangyin had a great sentimental sigh in his Qujiang-poem due to the political reason. Bai Juyi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fate and life changes. In the ending time of Tang, the mainly melody is the sorrow let off by the failed.
     The paper tries to make it clear that the real developmental path of Qujiang poetry and banquet through th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proves mutually. Eventually pointed out that Qujiang poetry mainly reflected cultural phenomenon, not the Golden Age of the romantic literary grace, but deformed and extravagant in the ending time. So it must be reconsidered in modern world.
引文
1《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三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3页。
    2曲江故道流向东北,为升平坊高地所阻,可能有天然蓄水。《关中记》中“曲池”亦有可能与之有关。唐代曲江池疏凿既广,旧池再无人提及,盖久干涸。太平公主或营其墟而作“观池”。
    3详本文第四章第四节。
    1见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2《全唐诗》第17册卷549第6348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下同。
    3注云:下杜即杜县,曲江宜春去杜县近,去下杜远。此凡及曲江、宜春宫皆云下杜,当是地属下杜,不属杜陵耶?
    4应为:曲江千顷秋波净。
    5下文论述曲江节日活动,有略及“正月晦日”,此则材料兹不重引。
    1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37页。
    2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3文献中亦常作“进昌坊”。
    1梁桂芳《曲江诗探幽》对此已略言及。西北大学吴小永硕士毕业论文《唐曲江园林文化活动述略》指出“杏园、芙蓉园、慈恩寺和青龙寺等共同构成唐曲江园林这一概念”。然而,曲江水道不及青龙寺原下,故而此文不以青龙寺诗列入曲江诗范畴。
    2《唐诗纪事》卷第四十七鲍防。《全唐诗》录此诗,题作《忆长安·二月》,见第10册卷307第3484页。
    3见《岁时杂咏》卷十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题作《寒食下第通简长安故人》,从所录来看,应为同题两首诗,一首五绝一首七绝。《全唐诗》卷317有《寒食下第》诗,为五绝。
    4《全唐诗》第15册卷509,第5790页。
    5《全唐诗》第17册卷561,第6513页。
    6《全唐诗》第20册卷672,第7690页。
    7皆见《文选》(四部丛刊景宋本)卷四十六。
    1《全唐诗》第3册卷69,第770页。
    2《全唐诗》第4册卷117,第1182页。
    3《全唐诗》第17册卷585,第6775页。
    4《全唐诗》第18册卷603,第6971页。
    5《全唐诗》第16册卷542,第6263页。
    6《全唐诗》第18册卷596,第6903页。
    7《全唐诗》第10册卷333,第3722页。
    8《全唐诗》第17册卷585,第6780页。
    9《全唐诗》第20册卷695,第7998页。
    1鱼玄机诗句,题目为《左名场自泽州至京,使人传语》,《全唐诗》第23册卷804,第9055页。
    2《全唐诗》第10册卷321,第3619页。
    3如《全唐诗》中高弁《省试春台晴望》“已变青门柳,初销紫陌尘”、郑蕡《春台晴望》“晴林翻去鸟,紫陌阅行人”、李峤《送崔主簿赴沧州》“紫陌追随日,青门相见时”、罗邺《野花》“结根毕竟输桃李,长近都城紫陌间”、翁绶《横吹曲辞折杨柳》“紫陌金堤映绮罗,游人处处动离歌”、郑谷《街西晚归》“幽榭名园临紫陌,晚风时带牡丹香”、韦庄《长安清明》“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等等。
    4《全唐文》卷五九七。
    5清皇清经解续编本(下同),卷二十三。
    6详见《唐代文学编年史》(晚唐卷),第579页、584页。《唐摭言》卷三记载云“乾符中,薛能尚书为大京兆,杨至侍郎将携家人游,致书于能,假舫子。先是舫子已为新人所假。能答书云:‘已为三十子之鸠居矣’”,盖年代亦误。
    7《太平广记》卷一百六十三“李蒙”条有唐玄宗时候曲江池泛舟三十进士同日丧命之传说,此纯属故事,但亦可见唐代(至少晚唐)有进士泛舟曲江池之事。
    8《云仙杂记》(四部丛刊续编景明本)卷二《百花狮子》:“曲江贵家游赏,则剪百花装成为狮子送遣,狮
    1朱金城《白居易集校笺》定此诗于开成元年(836)作于洛阳,因洛阳有“十字津”。此盖不矛盾,曲江之俗既让诗人印象深入,故在洛阳见“草芽菜甲”,亦特为咏之。
    2论文第四章有《科举考试与曲江进士宴》,故本节不作论述。
    3全名为《唐代的春天——唐代科举与进士生活》,中华书局2003年版。
    4官名,详见《通典》卷三十官职十二“太子家令”条。
    1详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5—46页。
    2辛德勇《隋唐两京丛考》上篇西京第四“延兴、延平二门名称的由来”指出此段文字有衍讹。当为:“由通化门次经春明门、延兴门,又可以达曲江芙蓉园”,详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3此中间亦有人为因素,代宗大历二年(767)七月,幸宦鱼超恩,为章敬太后修章敬寺,穷极壮丽,拆毁曲江及华清宫以营之。见《资治通鉴》卷二二四。
    1详见本论文第二章第一节。
    2《全唐诗》第2册卷41,第520页。
    3此诗作于大历十年(775)初仕京兆府功曹时,见《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卷2,第86页。
    4《全唐诗》第22册卷777,第8798页。
    5《全唐诗》第2册卷49,第603页。
    1《全唐诗》第1册卷3,第35页。
    2《全唐诗》第2册卷49,第596页。
    3《全唐诗》第3册卷64,第750页。
    4《全唐诗》第3册卷74,第808页。
    5《全唐诗》第3册卷88,第965页。
    6《全唐诗》第4册卷98,第1058页。
    7《全唐诗》第4册卷108,第1122页。下二首崔尚、胡皓诗,《全唐诗》同卷同页收录。
    8《全唐诗》第5册卷156,第1604页。
    9《全唐诗》第3册卷55,第670页。此时曲江一带私人宴集较多,王勃另有《三月曲水宴的烟字》,见《全唐诗》第3册卷56,第680页。
    10《全唐诗》第3册卷88,第965页。
    11《全唐诗》第10册卷332,第3699页。
    12《全唐诗》第8册卷268,第2990页。
    13《全唐诗》第9册卷289,第3295页。
    1此“刑部侍郎”疑是白居易,诗见《全唐诗》第15册卷513,第5857页。同卷有《同乐天中秋夜洛河玩月二首》。
    2《全唐诗》第15册卷511,第5846页。
    3《全唐诗》第13册卷424,第4661页。
    4《全唐诗》第16册卷544,第6290页。
    5《全唐诗》第23册卷820,第9254页。
    6《全唐诗》第10册卷335,第3756页。
    7诗见《全唐诗》第18册卷587,第6809页。赵尚书即赵昌,《旧唐书》卷一五一有传。
    8《全唐诗》第16册卷521,第5954页。
    9《全唐诗》第10册卷321,第3619页。
    10《全唐诗》第10册卷321,第3614页。
    1《全唐诗》第12册卷411,第4560页。
    2杨军《元稹集编年笺注》解释“行在”为皇帝仪仗之属,盖为揣测,不合诗意。见三秦出版社2002年版,第866页。
    3《全唐诗》第15册卷502,第5715页。
    4贞元九年韩愈、李翱、孟郊、柳宗元、石洪同登慈恩寺塔,并题名。本年柳宗元及第,孟郊下第。见《唐代文学编年史》(中唐卷)第498页。
    5《全唐诗》第20册卷676,第7743页。
    6《全唐诗》第15册卷502,第5706页。
    7《全唐诗》第18册卷588,第6830页。
    8本文韦应物诗歌及其系年均采孙望《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中华书局2002年版。此诗见卷2第120页。
    9《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卷2,第118页。
    1《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卷5,第242页。
    2《全唐诗》第17册卷550,第6372页。
    3《全唐诗》第17册卷549,第6362页。
    4《全唐诗》卷822录为僧广宣诗,后四句作“重城柳暗东风曙,复道花明上苑春。向晚銮舆归凤阙,曲江池上动青蘋。”,略有不同,见第23册,第9271页。
    5《全唐诗》卷545(第17册第6300页)。
    6《全唐诗》卷574(第17册第6687页)。
    7《全唐诗》卷126(第4册第1265页)。
    8《全唐诗》卷127(第4册第1286页),题目曲江下注云:“一有楼字”。
    9《全唐文》卷二六一小传云:“邕字泰和,秘书郎善子。长安初拜左拾遗,唐隆元年拜殿中侍御史,改员外郎郎中。屡贬,几中法死,以军功累转括淄滑三州刺史。天宝初为汲郡北海太守,旋为吉温罗织,敕使
    1《全唐诗》第1册卷4,第46页。诗下题注以为此诗为贞元五年作,误。此从《旧唐书》,详见表格。
    2见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04页。
    3《全唐诗》第10册卷313,第3521页。
    4《全唐诗》卷313有录,末句作“其事徒骄逸”。见第10册,第3521页。
    5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1期。
    6《全唐诗》第1册卷4,第45页。
    7《全唐诗》第10册卷320,第3603页。
    1《全唐诗》卷4有德宗《送徐州张建封还镇》诗,虽作于曲江,诗中未有提及曲江之句。《全唐诗》卷323录权德舆《送张仆射朝见毕归镇》一诗。
    2此据严国荣《权德舆研究》第二章第二节《权德舆生平与交游考》,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3据《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唐卷),见第571页。诗见《全唐诗》第10册卷320,第3604页。
    4《全唐诗》第1册卷4,第46页。
    5《全唐诗》第10册卷320,第3603页。
    6《全唐诗》第10册卷320,第3603页。
    7《白居易集》卷十四。
    8《白居易集》卷五十八。
    1《全唐诗》卷4有录,见第1册第48页。
    2诗云:“倾朝朱紫正骈阗,红杏青莎映广筵。不道楼台无锦绣,只愁尘土扑神仙。鱼衔嫩草浮池面,蝶趁飞花到酒边。日暮骅骝相拥去,几人沉醉失金鞭”。见《全唐诗》第20册卷669,第7668页。
    1徐晶《赠温驸马汝阳王》诗中句,《全唐诗》第3册卷75,第818页。
    2杜奕《忆长安·三月》诗中句,《全唐诗》第10册卷307,第3486页。
    3《全唐诗》第2册卷52,第635页。
    4《文苑英华》卷二百三十三引作“藤缠宝树幽”,注曰“集作缘”。
    5《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初盛唐卷)第871页,杜甫条见第873页。
    6《全唐诗》第9册卷286,第3278页。
    7此分别据《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唐卷)第241页“大历六年”、第282页“大历十年”、第312页“大历十二年”。
    8《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系之大历十一年(776)春,见卷2,第99页。
    9《全唐诗》第9册卷279,第3170页。
    10《全唐诗》第9册卷293,第3326页。
    1《韩昌黎诗系年集注释》,卷十二,第1257页。
    2《全唐诗》第12册卷384,第4317页。
    3诗即《永贞二年正月二日上御丹凤赦天下予与李公垂庾顺之闲行曲江不及盛观》,《全唐诗》第12册卷384,第4327页。
    4《全唐诗》第12册卷412,第4566页。
    5据卞孝萱《元稹年谱》,此二人为吴士矩、崔韶。见齐鲁书社1980年版,第150页。
    6详见晚唐卷第20页。
    1《全唐诗》第12册卷386,第4358页。
    2《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晚唐卷),第26页。
    3《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晚唐卷),第159页。
    4《全唐诗》第15册卷498,第5663页。
    5《全唐诗》第20册卷682,第6716页;陈继龙《韩偓诗注》,卷2,第244页,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6《韩偓诗注》,卷3,第244—245页。
    7《全唐诗》第20册卷682,第7818页;《韩偓诗注》卷3,第256页。
    8《全唐诗》第20册卷682,第7828页;《韩偓诗注》卷3,第318页。
    9《全唐诗》第20册卷683,第7833页;《韩偓诗注》卷4,第349页。
    
    1《全唐诗》第9册卷279,第3170页。
    2《全唐诗》第15册卷317,第3565页。
    1《全唐诗》第11册卷357,第4025页。白居易有酬唱诗《和刘郎中曲江春望见示》诗云:“芳景多游客,衰翁独在家。肺伤妨饮酒,眼痛忌看花。寺路随江曲,宫墙夹道斜。羡君犹壮健,不枉度年华。”从诗观之,白居易因病未到曲江。
    2《白居易集》卷十九。此系年据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卷19,第1227页。
    3《全唐文》卷七百七十。
    4《全唐诗外编》之《全唐诗补逸》,卷三十三,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16页。
    5《全唐诗》第19册卷654,第7509页。
    6何庆善、杨应芹《罗邺诗注》注“鸳鸯”云:鸳和鸯,飞行有次序,因以喻朝见时百官行列。沈佺期《和户部岑尚书参迹枢揆》:“昔陪鸳鸯后,今望鲲鹏飞”。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2页,注释8。
    1《全唐诗》第17册卷549,第6348页。
    2详见该书第58页。
    3据朱金城《白居易集校笺》,卷19,第1297页。
    4《全唐诗》第16册卷548,第6327页。
    2与此诗俱见《韩昌黎诗系年集注释》,卷9,第994页。
    3《韩昌黎诗系年集注释》,卷7,第809页。
    4《全唐诗》第15册卷502,第5705页。
    1见《酉阳杂俎》前集卷八,四部丛刊景明本。
    2《全唐诗》卷24“杂曲歌辞”、卷130“崔颢”重收。分别参见第2册第329页,第4册第1324页。
    3《乐府诗集》第九十卷“新乐府辞一”之“乐府杂题一”录《公子行》十二首,有张祜二首,此其一。见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66页。
    4《全唐诗》卷24、卷479重收。分别见第3册第327页、第14册第5455页。
    5王建《羽林行》,《全唐诗》卷24、卷298重收。分别见第2册第317页、第9册第3386页。
    6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卷三“曲池坊”条有“坊北有殡宫”的记述,注引《秦州都督府士曹参军□瑶墓志》:“殡于雍州万年县曲池坊之北一百步”。
    7《全唐诗》第12册卷381,第4272页。
    8《全唐诗》卷386题下注:“一作哭孟郊”,见第12册,第4351页。据韩愈《贞耀先生墓志铭》,孟郊卒于元和九年八月,贾岛有《哭孟郊》诗。
    9《全唐诗》第19册卷656,第7539页。
    1《全唐诗》第19册卷639,第7327页。
    2白居易《与元九书》云:“闻登乐游园寄足下诗,则执政柄者扼腕矣”,即指此诗末句。
    3《白居易集》卷十九。
    4《全唐诗》第12册第385,第4341页。
    5唐诗中多有将大明宫中太液池称为“凤池”者,如王维、贾至《奉和大明宫早朝》等。然而大明宫池为皇宫禁地,虽裴度身为重宰,亦不可能僭礼与刘禹锡等人泛舟其中。因此怀疑此“凤池”为曲江池。李绅《忆春日曲江宴后许至芙蓉园》诗云:“春风上苑开桃李,诏许看花入御园。香径草中回玉勒,凤凰池畔泛金樽”,凤凰池应指芙蓉园内曲江池,或亦简称为凤池,以与园外之池区别。
    6《瓯北诗话》卷四白香山诗第五,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39页。
    1《旧唐书·白居易传》:“授周至县尉,集贤校理,……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
    2刘禹锡有《和裴相公傍水闲行》,乃与裴度唱和之作。《刘禹锡集笺证》外集卷一笺注以为此“傍水”指裴度私宅中的兴化池亭,似不必然。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065页。
    3《全唐诗》卷23、卷346重收。分别见第1册第298页、第11册第3876页。
    1《王维集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前言,第14页。
    2《全唐诗》卷346另有录王涯《游春曲》二首,赵殿成《王摩诘全集笺注》卷十五外篇四十七首中亦收,并辨明曰:“顾元纬本、凌本俱录此首,《乐府诗集》亦作王维诗。《唐诗纪事》作张仲素诗。《万首唐人绝句》作王涯诗。”同卷《送春辞》下注曰:“顾元纬本、凌本俱录此首,《万首唐人绝句》作王涯诗,《唐诗纪事》、《全唐诗话》并作张仲素诗”。今《全唐诗》卷346有王涯《宫词三十首》,此《送春辞》亦录。王涯、张仲素诸人的诗歌被误入王维诗,学者考辨大致已明。王涯、张仲素、令狐楚诸人元和间的诗歌酬唱活动在当时很有名,盖因熟传于口耳,故相混淆。
    3此段文字引自陶敏、李一飞著《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16—117页。
    4见《全唐诗》第20册卷674,第7717页。
    
    1《韩昌黎诗系年集注释》,卷十二,第1206页。
    2《全唐诗》第2册卷52,第637页。
    3《全唐诗》第20册卷694,第7993页。
    4《全唐诗》卷573有录,题作《送黄知新归安南》,贾岛诗,见第17册,第6665页。
    
    1《全唐诗》第17册卷562,第6529页。
    2《全唐诗》第9册卷289,3295页。
    3此段文字据《唐代状元奇谈;唐代状元谱》,周腊生著,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版,第296页。
    1《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卷7,第325页。
    2《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卷7第352页。
    3杜甫《寄杜位》诗中有“玉垒题书心绪乱,何时更得曲江游?”句,《杜诗详注》云杜位为李林甫婿,此诗作于上元元年,杜位宅近曲江,此诗为悲杜位贬流遭遇而作,非杜甫怀念曲江之诗。
    1《元稹年谱新编》列之在元和十二年(817),元稹39岁在通州司马任上。并认为曲水指曲水县,地名。引述如右:《论语?颜渊篇》云:“克己复礼为仁。”又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知“拒非”必为李复礼之字。《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二《山南道三?兴元府?文州》云:“曲水县:本汉之平道也,属广汉郡。……后魏平蜀,置曲水县,属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文州,皇朝因之。”《旧唐书?地理四》云:“文州:隋武都郡之曲水县。义宁二年置平郡,领曲水、长松、正西三县。武德改文州。……天宝元年改为平郡,乾元元年复为文州。……永徽中,改属剑南道。”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60页。
    2白居易《和答诗十首并序》,《白居易集》卷二。
    3此据《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卷十,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632页。《刘禹锡集笺证》据不同版本改首句为“年年杏园望”,杏园非地势高凸之处,当从《全唐诗》。《笺证》怀疑此诗作于前一年(大和九年)春刘禹锡在汝州时。见外集卷三,第1198页。
    4《全唐诗》第18册卷603,第6974页。
    1详后文第四章第三节。
    2《全唐诗》第25册卷884,第9997页。
    3《唐才子传校笺》引《直斎书录解题》云崔橹“僖宗时人”,应为广明(880年)时应举,未中。详见《唐才子传校笺》,第4册,第137页。
    4《全唐诗》第18册卷614,第7080页。
    5见第22册,第8857页。
    1个体诗人的曲江诗歌,数量最丰的是白居易。其游览、怀念诗篇中有近60首提及曲江。唐人诗集中曲江诗的数量在10首以上的,据笔者检索,共有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贾岛四位。5首至10首之间的有韦应物、韩愈、刘禹锡、张籍、元稹、姚合、刘得仁、赵嘏、许棠、郑谷、韩偓共11位。
    2《文苑英华》卷三百三十六有录,题目作《晦日贺兰传杨长史筵醉歌》。
    1《杜诗详注》卷二,第103页。
    2《杜诗详注》卷二按语云:“诗旨乃自叹失意,初无忧乱之词,当是天宝十一载献赋不遇后,有感而作。”见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37页。
    1《杜诗详注》卷二,第137—139页。
    2据《杜诗详注》,杜甫此年四十二岁。
    3诸家以“曲江以流水屈曲故名”作注,不得诗意。唐时之“流水屈曲”在曲江水道,不在曲江池,诗云“清源”,则必指黄渠水。
    4《杜诗详注》卷二,第163页。
    1《杜诗详注》卷四,第332页。
    2《旧唐书·房琯传》(卷一百一十一列传第六十一)载:“时议以两京陷贼,车驾出次外郊,天下人心惴恐。当主忧臣辱之际,此时琯为宰相,略无匪懈之意,但与庶子刘秩、谏议李揖、何忌等高谈虚论,说释氏因果、老子虚无而已。此外,则听董庭兰弹琴,大招集琴客筵宴。朝官往往因庭兰以见琯,自是亦大招纳货贿,奸赃颇甚。”
    
    1见《白谱》,第25页。
    2见《白谱》,第32页。
    1《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唐卷)列之于元和元年九月白居易摄昭应尉时,见第634页。
    2《全唐诗》第12册卷401,第4488页。
    3《本事诗》感慨云:“千里神交,合若符契,友朋之道,不期至欤!”《唐诗纪事》亦云:“千里魂交,合若符契。白有《感梦记》备叙其事。”笔者按,《感梦记》当为《三梦记》之误。
    4白行简字知退,李复礼字拒非,庾敬休字顺之。《使东川》组诗见《元氏长庆集》卷十七,四部丛刊景明本。
    1详参《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唐卷),第683页。
    2白居易有《冬夜与钱员外同直禁中》诗,《白谱》列在元和三年冬。韩愈的一首曲江诗《奉酬庐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见寄并呈上钱七兄阁老张十八助教》,题目中“钱七兄”亦钱徽。
    3见中唐卷,第661页。
    4见《白居易集笺校》卷十四,第603页。
    5《全唐诗》第12册卷384,第4317页。
    
    1《唐代园林别业考录》,第19页。
    2详见《白谱》长庆二年笺证按语,第133页。
    3《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列之在长庆二年(822),见卷十二,第1238页。
    4《全唐诗》第11册卷363,第4102页。
    1以上材料皆引自《刘禹锡集笺证》,详见第1085—1086页。
    1《白谱》引周必大《二老堂诗话》“东坡立名”条云:“白乐天为忠州刺史,有《东坡种花》二诗。又有《步东坡》诗……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著,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
    2《论诗三十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16页。
    3《玉谿生诗集笺注》卷一,第40页。李商隐诗卷帙页码均用冯浩《玉谿生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4为“上巳”之误。
    1卷一,第144页。
    2《晋书·陆机传》:“宦人孟玖潜机于成都王颖,言机有异志。颖怒,使牵秀收机,机因与颖片戋,词甚凄恻,既而叹曰:‘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遂遇害。”
    3朱注云:“《晋书》,索靖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
    4此诗诸家之解评详见《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册,第135—139页。
    
    1以下详见第四册,第1780页—1784页。
    2卷二,第376页。
    3卷一,第146页。
    4详见《李商隐诗歌集解》第三册,第1381页。
    1见《李商隐诗集疏注》卷中,第280页。
    2《乐游原》其一云:“春梦乱不记,春原登已重。青门弄烟柳,紫阁舞云松。拂砚轻冰散,开尊绿酎浓。无悰托诗遣,吟罢更无悰。”李商隐乐游原诗中绝然未曾提及曲江或流水,疑曲江水道此时已经干涸,或流水已不及升道诸坊。“烟柳”疑即柳衙所在,诗人近观青门之柳,远眺终南山之松。诸家皆以为此诗除起句之外,余篇不佳。冯浩以为此诗似李商隐少年时诗,见卷三,第558页。
    3卷三,第749页。
    4《诗人玉屑》卷十二,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81页。
    5《集解》第五册,第1944页。
    6卷三,第725页。
    7冯浩注引《淮南子》云:“(日)至于虞渊,是谓黄昏。”
    1卷一,第149页。
    2冯注引《南史》:“张绪少有清望,吐纳风流,每朝见,武帝目送之。刘悛之为益州,献蜀柳数株,枝条甚长,状若丝缕,帝植于太昌灵和殿前,曰:‘此杨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年时’,其见赏爱如此。”
    3卷二,第454页。
    4详《李商隐诗歌集解》第三册,第1260页。
    5卷一,第140页。
    6以下皆引此,不一一注,详见《集解》第五册,第1741—1745页。
    1卷三,第728页。
    2《荷花》诗云:“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瑶席乘凉设,金羁落晚过。回衾灯照绮,渡袜水沾罗。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櫂歌。”《赠荷花》诗云:“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煞人。”
    3张采田《李义山诗辨正》此诗注云:“亦是感逝而作,集中曲江、曲池题颇多,疑义山在京曾携家寓此也。然诗意多不相符。若此篇则悼亡之意显然,谓艳情者恐误也。”
    4卷一,第88页。
    1详见第一册,第203—208页。
    2李商隐《景阳井》中有“浊泥犹得葬西施”句,杨慎引《墨子》中“西施之沉,其美也”及皮日休《馆娃宫怀古》诗“不知水葬归何处”等语,认为吴亡后,越沉西施于江。朱鹤龄、冯浩注皆不取,朱氏以为不知所出。
    3《集解》引张采田观点云:“冯氏则以此为《病中早访招国李十将军遇挈家游曲江》诗之又一首,非也。考义山开成五年移贯长安,大中二年又携家赴选,颇有居近曲江之迹。至《甲集序》所谓‘十年京师穷且饥’则略约往来行迹而言。此诗首二自谓,后二望其荐达,恐他人之我先,皆希冀入幕之意。若如冯说,则李十将军不过偶遇挈家往游耳,合之首句‘家近红蕖曲水滨’语,实不可通。”见第一册,第206页
    4《李商隐诗集疏注》卷上,第116页。
    1《寄无得头陀》,《全唐诗》第17册卷574,第6678页。
    2《卢秀才南台》,《全唐诗》第17册卷573,第6658页。
    3《全唐诗》第17册卷572,第6635页。
    4《全唐诗》第17册卷572,第6640页。
    5《全唐诗》第17册卷572,第6640页。
    6《全唐诗》第17册卷572,第6641页。
    7《全唐诗》第17册卷573,第6668页。
    8《全唐诗》第17册卷572,第6639页。《长江集》卷四作《访蠡甘原居》。
    9《唐摭言》卷十:“李甘,字龢鼎,长庆四年及第,《登科记》已注矣”。
    10《全唐诗》第17册卷573,第6675页。
    1《全唐诗》第20册卷677,第7761页。
    2《全唐诗》第16册卷521,第5961页。
    3《全唐诗》第20册卷700,第8052页。
    4《全唐诗》第17册卷550,第6367页。
    5《全唐诗》第20册卷682,第7825页。
    6《隋唐五代名人年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第四册,第521页。
    7《全唐诗》第20册卷686,第7880页。
    8《全唐诗》第20册卷686,第7888页。
    1《全唐诗》卷675题作《乾符丙申岁奉试春涨曲江池(用春字)》。见第20册,第7726页。
    2第21册卷706,第8124页。
    3见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1期。
    4黄滔有《省试一一吹竽》诗,诗下注:乾符二年。亦可证《春涨曲江池》非乾符二年试题。
    5此从《郑谷年谱》及《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乾符三年记载。《编年史》乾符四年九月又有“郑谷本年约二十七岁”之记载,误,见第660页。
    6以上参考《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晚唐卷)乾符二年(629页)、乾符三年(639页)之记载,《编年史》列乾符三年“本年礼部试《王者之道如龙首赋》、《一一吹竽诗》,又试《涨曲江池诗》”,而对二年黄滔之作不加辨析。但因材料不足,姑且存疑。
    1据《登科记考》卷二十二。
    2《全唐诗》第17册554,第6415页。
    3《全唐诗》第17册卷561,第6513页。
    4《全唐诗》第17册卷559,第6490页。
    5《全唐诗》第18册586,第6804页。
    6《全唐诗》第18册586,第6791页。
    7晚唐卷,第369页。
    1李福标《皮陆研究》指出,除了“榜花”的原因外,“考《通鉴》卷二百五十,咸通七年岁末,南蛮甫定,都宗于十一月大赦天下以示喜庆。南蛮王为皮逻姓(见《唐书》南蛮传),有司或一时兴起,为安抚南蛮计,举皮姓之皮日休登进士第。”见岳麓书社2007年版,第23页。
    2《全唐诗》第18册613,第7068页。
    3《全唐诗》第18册卷592,6863页。
    4《全唐诗》第21册卷705,第81111页。
    5《全唐诗》第21册卷705,第81111页。
    6《全唐诗》第21册卷711,第8187页。
    7详见《唐才子传校笺》,第四册,第290—291页。
    8《全唐诗》第21册卷709,第8162页。
    1《全唐诗》第21册卷709,第8156页。
    2同书同卷,同页。
    3亦作“郄诜丹桂”,晋郄诜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晋书?郄诜传》载:“郄诜对武帝曰:‘臣举贤良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一枝,昆山之一片玉。’帝笑。”唐诗中多用“郄诜枝”则寓登科中举之意。后因以“郄诜丹桂”喻科举及第,获得功名。
    4黄滔《华严寺开山始祖碑铭》,《全唐文》卷八二六。
    5水国当指水泽,应指曲江一带。蓬莱或即《游城南记》中所云“蓬莱山”。
    6李山甫《赴举别所知》,《全唐诗》第19册卷643,第7364页。
    7胡曾《下第》,《全唐诗》第19册卷647,第7438页。
    8如项斯以行卷、程核以《咏君山》诗,皮日休以姓氏稀少为“榜花”等。按:《南部新书》:“大中以来,礼部放榜,岁取二三人姓氏稀僻,谓之色目人,亦曰榜花。”
    9《唐摭言》卷九“误掇恶名”载:“裴筠婚萧楚公女,言定未见,便擢进士。罗隐以一绝刺之,略曰:‘细看月轮还有意,信知青桂近嫦娥。’”
    1《唐摭言》卷十“海叙不遇”载:“洞三榜裴公,第二榜策夜,帘献曰:‘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寻卒蜀中”。
    2见《唐摭言》卷八“放老”。
    3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南部新书》卷七:“令狐相绹以姓氏少族人,有投者不恡其力,由是远近皆趋之,至有姓胡冒令狐者。进士温庭筠戏为词曰:‘自从元老登庸后,天下诸狐悉带令。’”
    4详见周腊生《唐代状元奇谈;唐代状元谱》第175页,“李鬼恰遇李逵”条。文末注资料来源为《全唐诗话》卷三“李播”条,载《历代诗话》第154页。原材料为:“播以郎中典蕲州,有李生携诗谒之,播曰:‘此吾未第时行卷也。’李曰:‘顷于京师书肆百钱得此,游江淮间二十余年。欲幸见惠。’播遂与之,因问何往,曰:‘江陵谒表丈卢尚书。’播曰:‘公又错也,卢是某亲表丈。’李惭悚失次,进曰:‘诚若郎中之言,与荆南表丈一时乞取。’再拜而出。”
    5郑谷《贺进士骆用锡登第》,《全唐诗》第20册卷674,第7716页。
    6《全唐诗》第17册卷551,第6383页。
    7《全唐诗》第16册卷545,第6303页。
    8《唐摭言》卷十“海叙不遇”载:“刘得仁,贵主之子。自开成至大中三朝,昆弟皆历贵仕,而得仁苦于诗,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
    9卷544(第16册第6284页)。
    10《全唐诗》第17册卷550,第6368页。
    11《全唐诗》第17册卷550,第6377页。
    12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89页。
    13《全唐诗》第17册卷572,第6631页。
    14《唐诗纪事》卷六十五,“平曾”条。
    1《全唐诗》第17册卷573,第6658页。
    2《长江集》作“登高雁过城”,此从《全唐诗》。
    3《太平广记》卷一百三.。
    4《全唐诗》第17册卷558,第6474页。
    5《全唐诗》第20册卷675,第7731页。
    6《唐才子传校笺》卷八,第485页。
    7《全唐诗》第19册卷643,第7364页。
    8《全唐诗》第19册卷643,第7368页。
    9《唐才子传校笺》卷八,第473—477页。
    10《全唐诗》第19册卷654,第7515页。
    1《全唐诗》第19册卷654,第7524页。
    2《全唐诗》第19册卷654,第7520页。
    3《全唐诗》第19册卷654,第7524页。
    4《唐才子传校笺》卷九考罗隐大中(847——860)年间确有十年困顿科场经历,然非乾符初。见第四册,第115页。
    5《全唐诗》第19册卷655,第7535页。
    6《全唐诗》第19册卷655,第7531页。
    7《全唐诗》第19册卷660,第7574页。
    8《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晚唐卷)“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四月记载“罗隐本年27岁,春在长安落第”;“唐僖宗乾符五年”记载“罗隐本年四十六岁,落第于长安,赋《偶兴》诗以抒失意之情”。分别见第432页、第437页。
    9《全唐诗》第18册卷604,第6981页。
    10《全唐诗》第17册卷497,第5634页。
    1据《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晚唐卷)乾符三年记载,杜荀鹤本年31岁,在京落第作此诗,见第640页。
    2《成名后献恩门》,《全唐诗》第18册卷592,第6869页。
    3题目为《题李昌符丰乐幽居》,疑误。丰乐坊在长安城内朱雀街西由北至南第三坊,韦曲在城南樊川下,曲江池南十里之处。则此诗内容是写城南景致,非丰乐坊,故疑有误。据《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晚唐卷476页),此诗作于咸通三年,李昌符咸通四年进士及第。《唐才子传校笺》疑其咸通十四年及第,今存疑。
    4《辇下寓题》,《全唐诗》第21册卷706,第8128页。
    5许浑大和六年登第,时38岁。《文史》第二十六辑有董乃斌《唐诗人许浑生平考索》,可参。《全唐诗》卷536《下第有怀亲友》诗序有“余下第,寓居杜陵”语,则后可能后来移居。并有《下第归蒲城墅居》,可能是在长安难以维持生计而选寓更为偏远的缘故。
    6《全唐诗》卷603有许棠《题张乔升平里居》诗。郑谷有《访题进士张乔延兴门外所居》,亦是未及第所作。唐时未及第举人称呼为“进士”,及第则称“新进士”、“前进士”,详见王勋成《“曾题名处添前字,送出城人乞旧衣”解》一文,《西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7《全唐文》卷八二四黄滔《崔右丞启》二文,诉说自己落第寓居之苦。“审知杏苑烟晴,柳沟风暖”。
    8《全唐诗》第20册卷674,第7713页。
    9《全唐诗》第18册卷587,第6812页。
    10吴在庆《唐五代文史丛考》,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4页。
    11《全唐诗》第21册卷721,第8278页。
    12见第四册,第212页。
    13《全唐诗》第21册卷706,第8131页。
    14《全唐诗》第24册卷846,第9568页。
    1据《唐才子传校笺》卷九,梁先辈指梁震,唐末及第,后梁开平年间归蜀。见第四册,第177页。
    2李令福《龙脉、水脉和文脉——唐代曲江在都城长安的文化地位》,载《唐都学刊》2006年第4期。
    3《全唐诗》卷874录有此句,应采用《岁时广记》、《云仙杂记》等书中文字。题目为《曲江游人歌》,见第25册,第9899页。
    4《全唐诗》第8册卷271,第3052页。《元稹年谱新编》列之在元和十年(815),窦巩从事荆南,在江陵为元稹送行。见第137页。
    1《全唐诗》第14册卷476,第5419页。
    2《全唐诗》第22册卷759,第8628页。
    3《全唐诗》第17册卷579,第6729页。
    4《全唐诗》第20册卷682,第7826页;《韩偓诗注》卷3、第307页。
    [1].夏承焘.从《白氏长庆集》考曲江池之位置.中华文史论丛,第四辑:251-253
    [2].曹尔琴.长安黄渠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01:53-66
    [3].车宝仁.秦汉宜春宫苑考.西安教育学院学报,1997.3:64-64
    [4].耿占军.唐都长安池潭考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2:87-99
    [5].许正文.论曲江池的兴衰.唐都学刊,2002.3:36-38
    [6].耿占军.关于曲江池与芙蓉园、芙蓉池的关系问题.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3:11-12
    [7].(中国台湾)简锦松.长安唐诗与乐游原现地研究.台大文史哲学报,第六十期:75-111
    [8].张泽咸.唐代的节日.文史,第三十七辑:65-92
    [9].曹尔琴.唐长安的游赏胜地曲江.学林漫录,1993.9:148-168
    [10].武复兴.唐代诗人笔下的长安节日风俗(上).人文杂志,1983.1:114-119
    [11].秦柯,李利.唐代的公共园林——曲江.中国科技信息,2008.21:299-301
    [12].李广林.唐代曲江游览区的兴衰.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3:94-95
    [13].武伯伦.唐代长安的东南隅(上).文博,1984.1:33-38
    [14].武伯伦.唐代长安的东南隅(中).文博,1984.2:29-34
    [15].武伯伦.唐代长安的东南隅(下).文博,1984.3:33-42
    [16].谢泉.浅谈唐代的“曲江”诗.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4.4:78-82
    [17].梁桂芳.世代缩影与世情画卷——唐代曲江诗论析.学苑漫录,2005.2:92-103
    [18].梁桂芳.唐代曲江诗探幽.殷都学刊,2006.3:51-54
    [19].何晓毅.杜甫曲江诗思想发微.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3.2:68-75
    [20].李炎.独立苍茫自咏诗——杜甫曲江诗述评.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1.3:22-28
    [21].秦草.杜甫与曲江.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2:73-75
    [22].徐辉.杜甫的曲江情结.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6.4:64-67
    [23].赵永建.白居易“曲江”诗中的“巅峰体验”和人生意蕴.郑州大学学报,2001.5:67-69
    [24].闵泽平.李商隐《曲江》新解.湖北三峡学院学报,1997.2:63-68
    [25].景凯旋.贾岛事迹考辨.文史,三十七辑:213-228
    [26].傅璇琮.唐代的进士发榜与宴集.文史,第二十三辑:95-110
    [27].傅璇琮.说唐代的“进士团”.学林漫录,第十集:24-27
    [28].彭万隆.《登科记考》订补八则.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1:19-31
    [29].杨波.唐代进士闻喜宴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3:19-22
    [30].杨波.唐代进士樱桃宴考.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0-53
    [31].杨向奎,赵梅.“杏园探花宴”探赜.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9.1:31-33
    [32].王勋成.“曾题名处添前字,送出城人乞旧衣”解.西北大学学报,2003.3:130-133
    [33].王从仁.崔元翰系年.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2.1:48-53
    [34].董乃斌.唐诗人许浑生平考索.文史,第二十六辑:265-280
    [35].李令福.龙脉、水脉和文脉——唐代曲江在都城长安的文化地位.唐都学刊,2006.4:14-19
    [36].邝健行.唐代省试诗体式叙论[C].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广州.中国.2004.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一辑
    [1].魏景波.唐代长安与文学.博士论文.复旦大学.102.2003
    [2].严国荣.权德舆研究.博士论文.陕西师范大学.124.2004
    [3].李丹.唐代曲江诗的文化意义.硕士论文.西北大学.49.2008
    [4].吴小永.唐曲江园林文化活动述略.硕士论文.西北大学.40.2009
    [5].崔微微.唐代曲江诗研究.硕士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49.2009
    [1].(西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
    [2].(东汉)班固撰.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
    [3].(唐)房玄龄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4].(五代)刘昫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5].(宋)欧阳修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6].(宋)王溥撰.唐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7].(宋)张礼著,史念海,曹尔琴校注.游城南记校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8].(五代)王定保撰.唐摭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9].(五代)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明顾氏文房小说本
    [10].(清)章履仁辑.姓史人物考.清乾隆二十年刻本
    [11].(清)徐松撰.登科记考.皇清经解续编本
    [12].(宋)乐史著.太平寰宇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
    [13].(宋)宋敏求撰.长安志.明嘉靖刻本
    [14].(宋)程大昌撰.雍录.明古今逸史本
    [15].(元)骆天骥撰.类编长安志.明钞本
    [16].(清)刘于义修,沈青崖纂.(雍正)陕西通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清)舒其绅修,严长明纂.(乾隆)西安府志.清乾隆刊本
    [18].(清)嵆曾筠撰.(雍正)浙江通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清)徐松著.唐两京城坊考.北京:中华书局,1985
    [20].(清)徐松著.唐两京城坊考.北京:中华书局,1985
    [21].(清)徐松著,杨建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
    [22].李浩著.唐代园林别业考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3].严耕望著.唐代交通图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4].张永禄著.唐都长安.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
    [25].杨鸿年著.隋唐两京考.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26].辛德勇著.隋唐两京丛考.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27].贾文毓,李引主编.中国地名辞源.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8].戴均良主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29].(日本)平岗武夫著.唐代的长安与洛阳(地图).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陈乃宙.曲江诗‘儒境’研究.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83
    [2].余淑娟.唐代曲江诗空间意涵研究.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87
    [3].郑和福.大都为水也风流──唐代曲江诗研究.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1997
    [4].杨婷雅.盛世缩影——唐代曲江研究.中兴大学历史学系所.2008
    [30].(宋)洪迈撰.容斋随笔.清修明崇祯马元调刻本
    [31].(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1960
    [32].(宋)李昉撰.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
    [33].(宋)李昉撰.太平御览.上海涵芬楼影印宋本重印本.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
    [34].(宋)吴自牧撰.梦梁录.清学津讨原本
    [35].(宋)王应麟撰.玉海.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6].(宋)曾慥编.类说.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7].(宋)戴埴撰.鼠璞.宋百川学海本
    [38].(南北朝)吴均撰.续齐谐记.明顾氏文房小说本
    [39].(晋)葛洪撰.西京杂记.四部丛刊景明嘉靖本
    [40].(唐)孙棨撰.北里志.清香艳丛书本
    [41].(唐)冯贽撰.云仙杂记.四部丛刊续编景明本
    [42].(梁)宗檩撰.荆楚岁时记.民国景明寳颜堂秘籍本
    [43].(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四部丛刊景明本
    [44].(宋)陈元靓撰.(清)李光地等撰.岁时广记.清十万卷楼丛书本
    [45].(宋)钱易撰.南部新书.北京:中华书局,1958
    [46].(宋)王谠撰.唐语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7].付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7
    [48].李嘉言著.贾岛年谱.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九月初版
    [49].朱金城著.白居易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0].卞孝萱著.元稹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0
    [51].周相录著.元稹年谱新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2].赵昌平著.郑谷年谱,赵昌平自选集.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3].(清)汪立名著.白香山年谱.隋唐五代名人年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影印
    [54].(宋)陈振孙着.白氏文公年谱.隋唐五代名人年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影印
    [55].傅璇琮主编.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
    [56].陶敏,李一飞著.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北京:中华书局,2001
    [57].谭优学著.唐诗人行年考.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58].谭优学著.唐诗人行年考(续编).成都:巴蜀书社,1987
    [59].吴在庆著.唐五代文史丛考.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60].杨波著.唐代的春天:唐代科举与进士生活.北京:中华书局,2003
    [61].周腊生著.唐代状元奇谈;唐代状元谱.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
    [62].(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四部丛刊景宋本
    [63].(清)曹寅等编.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
    [64].(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
    [65].(宋)李昉辑.文苑英华.明刻本.中华书局1966年影印
    [66].(清)董诰辑.全唐文.清嘉庆内府刻本.中华书局1982年影印
    [67].(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诗.明嘉靖刻本
    [68].(五代)赵崇祚辑.花间集.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
    [69].(宋)陈思编.两宋名贤小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0].(清)郭元釪编.全金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1].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
    [72].王启兴主编.校编全唐诗,中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73].李元编.大唐曲江:唐人咏曲江诗辑注.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74].(唐)白居易著,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
    [75].(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76].(唐)王维著,(清)赵殿成注.王右丞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
    [77].(唐)王维著,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
    [78].(唐)韦应物著,孙望校笺.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2
    [79].(唐)杜甫著,(清)杨伦注.杜诗镜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
    [80].(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
    [81].(唐)杜甫著,(清)钱谦益注.钱注杜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82].(唐)杜甫著,卢国琛注释.杜甫诗醇.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83].(唐)罗邺著,何庆善,杨应芹注.罗邺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84].(唐)韩愈著,钱仲联集释.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85].(唐)元稹著,杨军注.元稹集编年笺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
    [86].(唐)刘禹锡著,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87].(唐)刘禹锡著,陶敏,陶红雨校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3
    [88].(唐)李商隐著,刘学锴,余恕诚集解.李商隐诗歌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
    [89].(唐)李商隐著,(清)冯浩注.玉谿生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90].(唐)李商隐著,王汝弼,聂石樵注.玉谿生诗醇.济南:齐鲁书社,1987
    [91].(唐)李商隐著,叶葱奇疏注.李商隐诗集疏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92].(唐)韩偓著,陈继龙注.韩偓诗注.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93].(宋)秦观著,徐培均笺注.淮海居士长短句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94].(唐)元稹撰.元氏长庆集.四部丛刊景明嘉靖本
    [95].(宋)韩琦撰.安阳集.明正德九年张士隆刻本
    [96].(宋)韩驹撰.陵阳集.清宣统二年刊本
    [97].(宋)李复撰.潏水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8].(宋)李纲撰.梁溪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9].(宋)强至撰.祠部集.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100].(宋)孙绍远撰.声画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1].(明)李为稷撰.萍居集.清康熙李方晟等刻本
    [102].(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3].(宋)周必大撰.二老堂诗话.明津逮秘书本
    [104].(宋)阮阅编.诗话总龟.四部丛刊景明嘉靖本
    [105].(宋)魏庆之著,王仲闻点校.诗人玉屑.北京:中华书局,2007
    [106].(清)赵翼著.瓯北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107].(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
    [108].傅璇琮著.唐代科举与文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109].叶嘉莹著.杜甫秋兴八首集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10].李福标著.皮陆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7
    [111].(宋)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112].(清)纪昀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