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六盘山区自然灾害及防灾救灾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陕甘宁交界处的六盘山区,地处季风气候的尾闾,从南到北处在半湿润气候向半干旱气候的过渡地带,其西部为千沟万壑的陇西黄土高原,而东部则以川塬为主的陇东黄土高原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地开垦经历了一个从河谷川地向山区坡地发展的过程。选择以六盘山区研究历史上的自然灾害及其防灾救灾,不仅具有历史地理学、灾害学、社会学等方面较典型的意义,而且对于今天本区的防灾救灾及可持续发展,亦可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本文前言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问题的背景及选题的缘由和意义,回顾了研究现状,陈述了研究方法。
     文章正文部分由五章构成。第一章对明清时期六盘山区的旱、涝、雹、霜雪冻、地震等灾害进行了检索、梳理;第二章概括明清时期六盘山区旱、涝、雹、霜雪冻、地震灾害的特征;第三章从自然和社会两个因素对明清时期六盘山区自然灾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四章阐述自然灾害对明清时期六盘山区人民生活的影响;第五章概述明清时期的政府及人民的预灾、防灾及救灾的机制过程。
     本文结尾部分通过对明清时期六盘山区自然灾害发生、变化规律的总结,得出了相关研究结论,从而为今天本区经济开发、预灾、防灾和救灾提供有益启示和借鉴。
Being located in the junction of Shaanxi, Gansu, and Ningxia Provinces, Liupan Mountain Area lie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monsoon climate. And it is a transitional area between subhumid climate and semiarid climate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 Liupan Mountain Area’s Western and Eastern parts both belong to loess plateau. However, the Western part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abundant ravines, while the Eastern part for plains and plateaus, all of which lead to the delicate environment of this area.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ith the growth of population, the land’s reclamation experienced the process from valleys and plains to the slopes of mountains. Therefore, in regard to the above-mentioned realities, with the purpose to analyze the natural disasters in history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otective measures, the research on Liupan Mountain Area has the representative and instructive functions not only to historical geography, science of disaster, and sociology, but also to the disasters’protection and rescue,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
     The preface of this paper mainly deals with the background, reasons and meanings of the research, and then it recalls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declares the research methods.
     The main body of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s main issue is the information searches and rearrangement about the disasters in Liupan Mountain Area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uch as drought, flood, hail, frost, snow and so on. Chapter Two’s is about the outlined characteristics of those disasters mentioned in Chapter One. The Third Part is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ose disasters, while the Fourth Chapter is to list their influence on people ,who lived in this area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last chapter is to summarize the government and its people’s efforts to prevent and rescue those disaster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n the basis of summary of disciplines of how those disasters happen and change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related conclusions are reached, and the aims are to develop this area’s economy, and instructively prevent and rescue its natural disasters are achieved.
引文
①孟昭华:《中国灾荒史记》,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灾荒辞典》,黑龙江科学出版社,1989年。
    ②李文海、林敦奎、周源、宫明:《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③宋正海:《中国古代自然灾异群发期》,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
    ④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地图出版社,1981年。
    ⑤赫治清《中国古代灾害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年。
    ⑥胡鞍钢、陆中臣等著《中国自然灾害与经济发展》,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⑦卜凤贤:《农业灾荒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
    ⑧郑功成:《灾荒经济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料编篡组的《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农业出版社,1988年。
    ⑩张波、冯风:《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史料集史》,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
    11江立华:《中国流民史?古代卷》和《中国流民史?近代卷》,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1年。
    12曹文柱:《中国流民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13池子华:《中国近代流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14康沛竹:《灾荒与晚清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魏丕信:《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16刘波、姚清林、卢振恒、马宗晋:《灾害管理学》、王子平:《灾害社会学》、许飞琼:《灾害统计学》、曾国安:《灾害保障学》、廖皓磊、鲁业生、傅明华:《灾害医学》、张建民、宋俭:《灾害历史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①王元林:《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11月。
    ②百辛诚:《平凉地区明代至解放前自然灾害概况及其发生的原因》,《档案研究》,1985年8月。
    ③阴雷鹏,赵景波:《明代泾河流域洪涝灾害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8期,56—60页。
    ④杨屹:《清代秦州旱涝灾害时空分布初探》,《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39—43页。
    ⑤朱士光:《西北地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及其基本特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3辑。
    ⑥任泉香:《清至民国陇东森林分布的变迁及林业发展概况》,《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2辑。
    ⑦周晓红:《黄土高原气候变化与植被恢复》,《干旱区研究》2005年第1期。
    ⑧王娟:《民本与救荒》,《古今农业》2005年第3期。
    ⑨张经久、张田生:《清代甘肃自然灾害考论》,《兰州学刊》2008年第6期。
    ⑩袁林:《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
    11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
    12孟昭华:《中国灾荒史记》,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
    13李文海、夏明方:《中国荒政全书》,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
    14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
    15李向军:《中国救灾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①徐兴亚著:《西海固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页,统计固原地区总面积1.68万平方公里。焦北辰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甘肃省》,商务印书馆出版,1995年,统计平凉地区面积11141平方公里;天水地区的秦安县面积1605平方公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面积1293平方公里,清水县面积1986平方公里和庆阳地区的镇原县面积3500平方公里。六盘山区面积共为34339平方公里。
    ①邓云特:《中国救荒史》,上海书店,1984年,11—32页。
    ②袁林:《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①﹝嘉靖﹞《陕西通志》卷40《灾祥》,三秦出版社(点校本),2000年,第2035页。
    ②﹝宣统﹞《甘肃新通志》卷2《天文志?祥异》,《中国西北文献丛书》总第23册,第167页。
    
    ①﹝乾隆﹞《庄浪志略》卷19《祥异》。
    ②﹝民国﹞《重修镇原县志》卷18《变异》,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影印本),1976年,第1891页。
    ①中央气象局编撰的《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地图出版社,1981年。
    ①﹝嘉靖﹞《平凉府志》卷3《府志?祥异》,山东:齐鲁书社(影印本), 1997年,第360页。
    ②﹝宣统﹞《甘肃新通志》卷2《天文志?祥异》,《西北文献丛书》总第23册,第176页。
    
    ①﹝嘉靖﹞《平凉府志》卷8《庄浪??祥异》,山东:齐鲁书社(影印本), 1997年,第474页。
    ②《宫中档光绪朝奏折》,[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
    ③﹝清﹞王鸿绪《明史稿?五行志》,文海出版社,1984年,第183页。
    ④﹝道光﹞《镇原县志》卷7《五行志?祥异》。
    ①孙绍骋:《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9页。
    ①《清世祖章皇帝实录》卷84。
    ①﹝民国﹞《华亭县志》卷3《灾异》,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影印本),1976年,第300页。
    ①邹逸麟主编:《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81页。
    ①王元林著:《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研究》,中华书局出版,2005年11月,第367页。
    
    ①王鸿绪:《明史稿?五行志》,文海出版社,1984年,第202页。
    ②﹝宣统﹞《甘肃新通志》卷2《天文志?祥异》,《西北文献丛书》总第23册,第163页。
    ③﹝嘉靖﹞《平凉府志》卷5《泾州?祥异》,山东:齐鲁书社(影印本), 1997年,第415页。
    ④《宫中档光绪朝奏折》,[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
    ⑤王鸿绪:《明史稿?五行志一》,文海出版社,1984年9月,第183页。
    ⑥﹝嘉靖﹞《陕西通志》卷40《灾祥》,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2035页。
    ⑦《宫中档乾隆朝奏折》,[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
    
    ①﹝宣统﹞《甘肃新通志》卷2《天文志?祥异》,《西北文献丛书》总第23册,第172页。
    ②﹝嘉靖﹞《平凉府志》卷3《府志?祥异》,山东:齐鲁书社(影印本), 1997年,第360页。
    ③张廷玉:《明史》卷28《五行志》,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第430页。
    ④﹝道光﹞《镇原县志》卷7《五行志》。
    ⑤﹝乾隆﹞《清水县志》卷11《灾祥》,《中国地方志集成》总第33册,第302页。
    ⑥﹝康熙﹞《陕西通志》卷30《祥异》。
    ⑦《明熹宗实录》卷21。
    ⑧《中国地震资料年表》,科学出版社,1956年。
    
    ①《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386。
    ②《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734。
    ③﹝乾隆﹞《庄浪县志》卷19《祥异》,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影印本),1970年,第278页。
    ④﹝乾隆﹞《甘肃通志》卷24《祥异》,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9年。
    ①﹝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卷6《风俗?灾祥》,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年,第560页。
    ②﹝乾隆﹞《清水县志》卷11《灾异》,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影印本),1970年,第231页。
    ③慕寿祺:《甘宁青史略》卷26《开办学堂清财政时代》,《中国西北文献丛书》总第97册,第170页。
    ④葛全胜:《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67—168页。
    ⑤﹝顺治﹞《华亭县志》下编《灾异》,《中国地方志集成》总第35册,第215页。
    ①﹝嘉靖﹞《平凉府志》卷3,《中国地方志集成》总第13册,第101页。
    ②﹝光绪﹞《重纂秦州直隶州志》卷24《附考?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总第30册,第631页。
    ③﹝民国﹞《重修镇原县志》卷80《变异》,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影印本),1976年,第1884页。
     ①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①﹝宣统﹞《甘肃新通志》卷2《天文志?祥异》,《中国西北文献丛书》总第23册,第164页。
    ②﹝乾隆﹞《庄浪县志》卷19《祥异》,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影印本),1970年,第280页。
    ③﹝宣统﹞《甘肃新通志》卷2《天文志?祥异》,《中国西北文献丛书》总第23册,第176页。
    ①﹝雍正﹞《陕西通志》卷26《贡赋》。
    ②﹝嘉靖﹞《平凉府志?灵台县》,《西北稀见方志文献》总第41册,第418页。
    
    ①﹝雍正﹞《陕西通志》卷26《贡赋》。
    ②郝树生、张德芳:《略论清代甘肃田赋》,《兰州学刊》,1985年第04期,第92页。
    ①《明太祖洪武实录》卷133。
    ②《明太祖洪武实录》卷40。
    ③﹝嘉靖﹞《固原州志》卷1《文武衙门?固原卫》,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年12月,第21页。
    ④﹝万历﹞《固原州志》上卷《田赋志》,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年12月,第150页。
    ⑤﹝嘉靖﹞《平凉府志》卷7《兵志》,山东:齐鲁书社(影印本), 1997年,448页。
    ⑥﹝民国﹞《甘肃乡土志稿》卷28《财赋》。
    ⑦﹝嘉靖﹞《平凉府志》卷1至卷13,山东:齐鲁书社(影印本), 1997年,第363、384、418、434、476、513、527、561、270页。
    ⑧﹝嘉靖﹞《陕西通志》卷34《田赋》,三秦出版社出版(点校本),2000年,第1869—1870页。
    
    ①﹝嘉靖﹞《秦安县志》卷7《田赋志》,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1976年,第262页。
    ②﹝乾隆﹞《甘肃通志》卷30《贡赋》,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9年6月。
    ①《汉书》卷28上《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644页。
    ②《后汉书》卷43《隗嚣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526页。
    ③《全唐诗》卷514《望萧关》,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④《资治通鉴》卷224。
    ⑤﹝万历﹞《固原州志》下卷《行》、《诗》,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年12月,第249、259、263页。
    ⑥林则徐:《荷戈纪程》,《中国西北文献丛书》总第66册,第415页。
    ⑦方士淦:《东归日记五》,《中国西北文献丛书》总第66册,第411页。
    ①陶葆廉:《辛卯侍行记》卷3,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年,第199—203页。
    ②﹝嘉靖﹞《平凉府志》卷1至卷13《城郭》,《西北稀见方志文献》总第41册。
    ③﹝嘉靖﹞《秦安县志》卷2《地理志》,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1976年。
    
    ①张廷玉撰:《明史》卷77《食货一》,中华书局,1974年4月,第1877页。
    ②﹝乾隆﹞《甘肃通志》卷13《贡赋》,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9年6月。
    ③﹝民国﹞《甘肃通志稿?赋役下》,甘肃省图书馆出版,1964年。
    ④﹝乾隆﹞《庄浪县志》卷7《田赋》,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年。
    
    ①﹝乾隆﹞《甘肃通志》卷13《贡赋》,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9年6月。
    ②王华飞:《中国西北地市县概况》,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年2月。
    ③﹝嘉靖﹞《平凉府志》卷1《城郭》,《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41卷,第280页
    ④﹝嘉靖﹞《平凉府志》卷1《城郭》,《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41卷,第271页。
    ⑤﹝嘉靖﹞《秦安县志》卷7《田赋》,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1976年。
    ⑥﹝乾隆﹞《泾州志?赋役志》,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1970年,第28页。
    ⑦﹝光绪﹞《海城县志》卷3《贡赋志》,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1970年。
    ①﹝乾隆﹞《静宁州志》卷1《山川》,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影印本),1970,第40页。
    ②董玉祥:《“荒漠化”与“沙漠化”》,《科学术语研究》第2卷第4期,2000年,第19、20页。
    
    ①冯兆东、李吉均:《甘肃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方案及治理前景》,《干旱地区地理》,1985年6月,第36页。
    ②王云五:《明臣奏议》,丛书集成(初编) ,台湾: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391页。
    ③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①丘浚:《大学衍义补》,江苏国学图书馆民国年间影印本。
    ②王云五:《明臣奏议》,丛书集成(初编) ,台湾: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59页。
    ③王云五:《明臣奏议》丛书集成(初编) ,台湾: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755页。
    ④《清史稿》卷339《王亶望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2073页。
    ①《绥寇纪略》卷1《淹池渡》。
    ②﹝民国﹞《镇原县志》卷17《大事纪下》,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影印本),1976年,第1827页。
    ③﹝民国﹞《灵台县志》卷3《卹政?灾异》,台湾成文出版社(影印),1976年,第455页。
    ④﹝民国﹞《灵台县志》卷3《武备》,台湾成文出版社,1976年,第493页。
    ⑤﹝民国﹞《镇原县志》卷17《大事记下》,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影印本),1976年,第1830页。
    ⑥﹝民国﹞《崇信县志》卷4《志余》,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年,第388页。
    ⑦﹝宣统﹞《甘肃新通志》卷47《兵防志》,《中国西北文献丛书》总第24册,第540页。
    ⑧﹝民国﹞《隆德县志》卷4《拾遗?故事》,台湾成文出版社,1976年,第446页。
    ⑨﹝宣统﹞《甘肃新通志》卷47《兵防志》,《中国西北文献丛书》总第24册,第538页。
    
    ①谈迁:《国榷》卷54。
    ②﹝民国﹞《平凉县志》卷3《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总第13册,第409页。
    ③﹝宣统﹞《甘肃新通志》卷2《天文志??祥异》,《中国西北文献丛书》总第23册,第162页。
    ④﹝民国﹞《隆德县志》卷4《拾遗?故事》,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影印本),1976年。
    ⑤﹝民国﹞《华亭县志》第五编《礼俗?民族》。
    ①﹝乾隆﹞《甘肃通志》卷30《贡赋?平凉府》。
    ②﹝乾隆﹞《静宁州志》卷8《祥异》,台湾成文有限公司出版,1970年,第448页。
    ③赵尔巽:《清史稿》卷42《灾异》,中华书局出版,1977年,第1584页。
    ④《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201。
    
    ①《明宪宗实录》卷53。
    ②万言:《崇祯长编》卷34,上海书店出版,1982年3月,第1978页。
    ③﹝民国﹞《华亭县志》卷3《大事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76年,第321页。
    ④﹝民国﹞《隆德县志》卷4《拾遗?故事》,台湾成文出版社,1976年。
    ⑤葛全胜主编:《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商务印书馆,2005年8月,第7页。
    ⑥上述古今度量衡单位换算,是按李并成先生讲课时,所作笔记为标准的。
    ①《明太祖实录》卷79。
    ②《明英宗实录》卷91。
    ③《明世宗实录》卷272。
    ④﹝嘉靖﹞《平凉府志》卷9《固原州?祥异》,山东:齐鲁书社(影印本), 1997年,第511页。
    ⑤﹝宣统﹞《甘肃新通志》卷2《天文志?祥异》,《中国西北文献丛书》总第23册。
    ⑥葛全胜:《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商务印书馆,2005年8月,第188页。
    ⑦﹝光绪﹞《重纂直隶秦州州志》卷24《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总第30册,第632页。
    ⑧﹝民国﹞《重修镇原县志》卷80《变异》,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影印本),1976年,第1877页。
    ⑨慕寿祺:《甘宁青史略》卷19《川楚教匪扰乱陇南时代》,《中国西北文献丛书》总第97册,第15页。
    ⑩葛全胜:《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商务印书馆,2005年8月,第381页。
    11王圻:《续文献通考》卷4《田赋考》,现代出版社出版,1991年。
    12《大明会典》卷27。
    13张玉廷:《明史》卷78《食货二》,中华书局出版,1974年,第1895—1896页。
    14《明经世文编》卷54,李东阳:《西北备边事宜状》。
    
    ①﹝嘉靖﹞《平凉府志》卷17《华亭县》,《西北文献丛书》总第27册,第527页。
    ②谈迁:《国榷》卷52。
    ③﹝民国﹞《华亭县志》卷3《灾异》,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1976年,第298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114。
    ⑤计六奇:《明季北略》卷5,中华书局出版,1984年,第104页。
    ⑥﹝康熙﹞《陕西通志》卷30《祥异》。
    ⑦﹝顺治﹞《灵台志》卷4《祥异》。
    ⑧王道瑞:《清代粮价奏报制度的确立及其作用》,《历史档案》,1987年12月。
    ⑨崔宪涛:《清代粮价格持续增长原因新探》,《学术研究》,2001年1月,第99页。这些粮价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收藏台北版《宫中档康熙朝奏折》、《宫中档雍正朝奏折》、《宫中档乾隆朝奏折》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朝的粮价奏折而统计、处理制成此表。
    ⑩﹝民国﹞《重修镇原县志》卷18《变异》,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影印本),1976年,第1880页。
    11﹝民国﹞《重修镇原县志》卷18《变异》,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影印本),1976年。
    12﹝民国﹞《重修隆德县志》卷4《拾遗?祥异》,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影印本),1976年,第442页。
    
    ①﹝民国﹞《新编化平县志》卷3《灾异志》。
    ②﹝民国﹞《甘肃通志稿?甘肃变异志》,《中国西北文献丛书》总第29册,第391页。
    ③王鸿绪:《明史稿?五行志》,文海出版社,1984年,第207页。
    ④﹝民国﹞《重修镇原县志》卷18《变异》,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影印本),1976年,第1880页。
    
    ①《明英宗实录》卷336。
    ②﹝宣统﹞《甘肃新通志》卷2《天文志?祥异》,《中国西北文献丛书》总第23册,第161页。
    ③﹝乾隆﹞《清水县志》卷11《灾异》,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影印本),1970年,231页。
    ④﹝宣统﹞《甘肃新通志》卷2《天文志?祥异》,《中国西北文献丛书》总第23册,第166页。
    ⑤﹝民国﹞《华亭县志》第六编《灾异》,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影印本),1976,第300页。
    
    ①《明宪宗实录》卷52。
    ②《明穆宗实录》卷30。
    ③万言:《崇祯长编》卷34,上海书店出版,1982年3月,第1978页。
    ④《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六辑,中华书局出版,1982年,第29—32页。
    ⑤慕寿祺:《甘宁青史略》卷21《大军云集关陇渐平时代》,《中国西北文献丛书》总第97册,第75页。
    ⑥张廷玉:《明史》卷30《五行志三》,中华书局出版,1974年,第511页。
    ⑦慕寿祺:《甘宁青史略》卷21《大军云集关陇渐平时代》,《中国西北文献丛书》总第97册,第71页。
    ⑧﹝宣统﹞《甘肃新通志》卷2《天文志??祥异》,《中国西北文献丛书》总第23册,第160页。
    ⑨﹝乾隆﹞《清水县志》卷11《灾祥》,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年,第240页。
    ⑩﹝宣统﹞《甘肃新通志》卷2《天文志??祥异》,《中国西北文献丛书》总第23册,第171页。
    11《明鉴》卷2《成祖文皇帝》,北京市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3月,第109页。
    12﹝光绪﹞《重纂秦州直隶州志》卷24《附考?祥异》,《中国地方志集成》总第30册,第629页。
    13﹝宣统﹞《甘肃新通志》卷2《天文志??祥异》,《中国西北文献丛书》总第23册,第163页。
    
    ①﹝民国﹞《重修镇原县志》卷18《大事记下》,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影印本),1976年。
    ②赵尔巽:《清史稿》卷44《灾异》,中华书局出版,1977年,第1654页。
    
    ①﹝嘉靖﹞《平凉府志》卷5《物产》,《中国西北文献丛书》总第四十一册,第384页。
    ②﹝乾隆﹞张廷福:《泾州志?物产》,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0年。
    ③﹝乾隆﹞王煊:《静宁州志》卷3《物产》,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0年,102—103页。
    
    ①﹝宣统﹞王学伊:《固原州志》卷2《贡赋志?物产》,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0年,377—379页。
    ②葛全胜主编:《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商务印书馆,2005年8月,第105、119页。
    ③《明太祖实录》卷114。
    ④﹝嘉靖﹞《平凉府志》卷9《固原州?祥异》,山东:齐鲁书社(影印本), 1997年,第511页。
    ⑤﹝乾隆﹞《清水县志》卷11《灾祥》,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1970年,第232页。
    ⑥﹝乾隆﹞《静宁州志》卷3《赋役志?风俗附月令》,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0年,97—102页。
    ①《明英宗实录》卷159。
    ②周道祺:《太阳黑子发展中的磁扩散不稳定性》,《天体物理学报》,1987年1月。
    
    ①﹝嘉靖﹞《平凉府志》卷13《隆德县?河渠》,山东:齐鲁书社(影印本), 1997年,第567页。
    ②﹝乾隆﹞《甘肃通志》卷15《水利》,《中国西北文献丛书》总第23册,第562—568页。
    ①﹝宣统﹞《甘肃新通志》卷10《水利》,《中国西北文献丛书》总第23册,562—568页。
    ①嘉靖《平凉府志》卷5《泾州?风俗》,山东:齐鲁书社(影印本), 1997年,第413页。
    ②嘉靖《平凉府志》卷4、卷11,山东:齐鲁书社(影印本), 1997年,第364—365页,第27页。
    ③《续文献通考)卷27《市桑考》。
    ④《明宪宗成化实录》卷30。
    ①《明宪宗成化实录》卷225。
    ②李承勋:《明经世文编》卷100。
    ③《明孝宗弘治实录》卷162。
    ④《雍正朝题本》,仓谷类,张楷:“为各州县积谷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
    ⑤﹝乾隆﹞《静宁州志》卷2《仓贮》,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年,第64页。
    ⑥﹝乾隆﹞《泾州志》上卷《赋役?仓贮》,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年,第94页。
    ⑦《皇朝政典类篆》卷153,仓库13积储,卷149,仓库9积储.。
    
    ①葛士浦:《皇朝经世文续编》卷37户政14,仓储。
    ②﹝光绪﹞《海城县志》卷3《贡赋志仓储》,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1970年。
    ③﹝光绪﹞《海城县志》卷3《贡赋志户口》,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1970年,第62页。
    
    ①《明通鉴》卷16,中华书局出版,1980年7月,第694页。
    ②﹝乾隆﹞《清水县志》卷11《灾祥》,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1970年,第240页。
    ③﹝乾隆﹞《庄浪志略》卷19《祥异》,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影印本),1970年,第278页。
    ④《史记》卷7《项羽本纪》,中华书局出版,1963年6月。
    ⑤《史记》卷180《窦田灌卫传》,中华书局出版,1963年。
    ⑥《史记》卷111《卫青传》,中华书局出版,1963年6月,第2924页。
    ⑦《史记》卷118《淮南衡山王列传》,中华书局出版,1963年6月。
    ⑧《史记》卷5《秦本纪》,中华书局出版,1959年9月,第219页。
    ①《魏书》卷110《食货志》,中华书局出版,1974年6月,第2853页。
    ②《隋书》卷24《食货志》,中华书局出版,1973年8月,第677页。
    
    ①张廷玉:《明史》卷28《食货志》,中华书局出版,1974年,第1908页。
    ②董?骸毒然幕蠲袷椤罚涛裼∈楣荩?010年。
    ③俞森:《荒政丛书》,台北文海出版社,1989年。
    ④杨景仁:《筹济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90年。
    ⑤汪志伊:《荒政辑要》,台北文海出版社,1990年。
    ⑥陆曾禹:《钦定康济录》,台北文海出版社,1989年。
    
    ①﹝乾隆﹞《静宁州志》卷2《坛庙》,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1970年。
    ②﹝乾隆﹞《静宁州志》卷8,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1970年,第448—449页。
    ③﹝乾隆﹞《甘肃通志》卷17《赈恤》。
    ④张廷玉:《明史》卷10《英宗前纪》,中华书局,1974年,第135页。
    ⑤﹝乾隆﹞《静宁州志》卷8《赈恤》,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1970年,第443页。
    ⑥﹝乾隆﹞《甘肃通志》卷17《赈恤》。
    ①《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291。
    ②﹝民国﹞《甘肃通志稿》卷33《民政?蠲赈》,甘肃省图书馆出版,1964年,第487页。
    ③﹝民国﹞《灵台县志》卷3《慈善》。
    ④李东阳:《大明会典》卷19,文海出版社,1984年,第353页。
    ⑤﹝宣统﹞《甘肃新通志》卷2《天文志?祥异》。
    ⑥﹝民国﹞《华亭县志》第五编《礼俗志?民族》。
    ⑦﹝民国﹞《甘肃通志稿》卷33《民政?蠲赈》,《中国西北文献丛书》总第27册,第497页。
    ①陆曾禹:《钦定康济录》卷3《临事之政》,台北文海出版社,1989年。
    ②﹝乾隆﹞《甘肃通志》卷17《蠲恤》。
    ③《续文献通考》卷32《国用三》。
    ④﹝乾隆﹞《甘肃通志》卷17《赈恤》。
    ⑤葛全胜主编:《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商务出版社,2005年8月,第244页。
    ⑥《明史》卷10《英宗前纪》,中华书局出版,1974年4月,第129页。
    ⑦《明英宗实录》卷58。
    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298。
    ⑨《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306。
    ①张廷玉:《明史》卷10《英宗前纪》,中华书局出版,1974年,第130、133页。
    ②《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154。
    ③《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1081。
    ④《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204。
    ⑤《清宣宗成皇帝实录》卷290。
    ⑥《清仁宗睿皇帝实录》卷83。
    ⑦《清宣宗成皇帝实录》卷474。
    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卷204。
    ⑨﹝嘉庆﹞《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217,文海出版社,1992.
    ⑩《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798。
    
    ①张廷玉等:《明史》卷78,中华书局,1974年,第1895页。
    ②蔡方炳:《广治平略》卷25《仓籴篇?明代贮籴》,四库禁毁书丛刊本,第551页。
    ③《皇朝政典类篆》卷153,仓库13积储,卷149,仓库9积储.。
    
    ①《明太祖实录》卷34。
    ②此据张聋样《西园闻见录》卷41户部10。
    [1](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2](东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3](刘宋时期)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4](北齐)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5](唐)魏征:《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6](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7年版。
    [7](南宋)董?骸毒然幕蠲袷椤罚涛裼∈楣荩?010年版。
    [8](明)宋濂:《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
    [9](明)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校印:《明实录》,上海书店,1982年版。
    [10](明)谈迁:《国榷》,北京: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
    [11](明)陈子龙选辑:《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
    [12](明)丘浚:《大学衍义补》,江苏国学图书馆,民国年间影印本。
    [13](嘉靖)马理、吕楠编纂:《陕西通志》,三秦出版社,2000年版。
    [14](嘉靖)马理、吕楠编纂:《陕西通志》,三秦出版社,2000年版。
    [15](嘉靖)赵时春:《平凉府志》,《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41册。
    [16](嘉靖)胡瓒宗:《秦安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
    [17](嘉靖)杨经:《固原州志》,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年版。
    [18](万历)刘敏宽:《固原州志》,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年版。
    [19](万历)李应奇:《崆峒山志》,万历十七年刻本。
    [20](清)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21] (清)王鸿绪:《明史稿》,文海出版社,1984年版。
    [22](清)万言:《崇祯长编》,上海书店,1982年版。
    [23](清)夏燮:《明通鉴》,中华书局,1980年版。
    [24](清)印鸟章、李介人修订:《明鉴》,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5年版。
    [25](清)计六奇:《明季北略》,中华书局,1984年版。
    [26](清)清高宗敕选:《明臣奏议》,台湾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27](清)吴伟业:《绥寇纪略》,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28](清)官修:《清实录》,中华书局影印,2008年版。
    [29](清)蔡方炳:《广治平略》,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30](清)葛士浦:《皇朝经世文续编》,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2年版。
    [31](清)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篆》,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
    [32](清)王圻:《续文献通考》,现代出版社,1991年版。
    [33](清)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34](清)《清代档案史料丛编》,中华书局,1982年版。
    [35](清)《钦定大清会典事例》,文海出版社,1992年版。
    [36](清)俞森:《荒政丛书》,台北文海出版社,1989年。
    [37](清)杨景仁:《筹济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90年。
    [38](清)汪志伊:《荒政辑要》,台北文海出版社,1990年。
    [39](清)陆曾禹《钦定康济录》,台北文海出版社,1989年版。
    [4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雍正朝题本》。
    [4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42]《宫中档康熙朝奏折》,[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
    [43]《宫中档雍正朝奏折》,[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
    [44]《宫中档乾隆朝奏折》,[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
    [45]《宫中档光绪朝奏折》,[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
    [46](康熙)《陕西通志》,甘肃省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电子版。
    [47](雍正)刘于义、沈青崖:《陕西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48](乾隆)许容、李迪:《甘肃通志》,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9年版。
    [49](宣统)升允、长庚修、安维峻纂:《甘肃新通志》,《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23册。
    [50](顺治)黄居中修,杨淳纂:《灵台志》,灵台县地方史志办公室,2001年版。
    [51](顺治)武全文:《华亭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第35册。
    [52](顺治)于元煜:《崇信县志》,顺治十七年刻本。
    [53](康熙)赵世德:《秦州志》,康熙二十六年抄本。
    [54](康熙)钱志彤:《镇原县志》,海南出版社影印,2001年版。
    [55](康熙)刘俊馨:《清水县志》,海南出版社影印,2001年版。
    [56](康熙)常星景:《隆德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影印,1970年版。
    [57](康熙)黄廷钰修:《静宁州志》,康熙五十五年刻本。
    [58](康熙)王钟鸣修:《庄浪县志》,《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43册。
    [59](乾隆)费延珍修:《直隶秦州新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
    [60](乾隆)朱超:《清水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
    [61](乾隆)王煊:《静宁州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
    [62](乾隆)张延福修:《泾州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
    [63](乾隆)邵隆修:《庄浪县志略》,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
    [64](乾隆)朱亨衍修、刘统纂:《盐茶厅志备遗》,《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54册。
    [65](嘉庆)张伯魁:《崆峒山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
    [66](嘉庆)赵先甲:《华亭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第35册。
    [67](道光)李从图:《镇原县志》,道光二十七年刻本。
    [68](道光)严长宦:《秦安县志》,道光十八年刻本。
    [69](光绪)郑浚、王安民纂:《平凉县志》,《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43册。
    [70](光绪)余泽春:《秦州直隶新志》,《中国地方志集成》第30册。
    [71](光绪)张元潺:《泾州乡土志》,中华全国图书馆缩微复制中心,1994年影印本。
    [72](光绪)佚名:《崇信县志》,光绪三十四年写本。
    [73](光绪)宋运贡修:《镇原县乡土志》,光绪三十三年抄本。
    [74](光绪)陈廷珍:《海城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
    [75](光绪)林则徐:《荷戈纪程》,《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66册。
    [76](光绪)方士淦:《东归日记》,《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66册。
    [77](光绪)陶保廉:《辛卯侍从行记》,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年版。
    [78](宣统)王学伊:《固原州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
    [79](宣统)王学伊:《新修硝河城志》,清宣统元年刊本。
    [80](宣统)杨丙荣:《泾州采访新志》,宣统元年抄本。
    [81](民国)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74年版。
    [82](民国)刘郁芬修、杨思、张维等纂:《甘肃通志稿》,《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27册。
    [83](民国)朱允明撰:《甘肃省乡土志稿》,《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30册。
    [84](民国)慕守祺:《甘宁青史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96册。
    [85](民国)姚展:《秦州直隶新志续编》,北平大北印书局铅印本,1934年。
    [86](民国)刘兴沛修:《平凉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第13册。
    [87](民国)刘福祥:《清水县志》,民国三十七年(1948)石刻本。
    [88](民国)焦国理:《重修镇原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
    [89](民国)郑震谷:《华亭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
    [90](民国)张振江:《泾川县采访录》,民国十九年(1930)写本。
    [91](民国)张道明:《重修崇信县志》,泾川复盛印书馆石刻本,1928年版。
    [92](民国)杨渠统:《重修灵台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
    [93](民国)桑丹贵:《隆德县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76年版。
    [94](民国)盖世儒修、张逢泰纂:《化平县志》,《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54册。
    [95](当代)安耀明主编:《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
    [1]卜凤贤:《农业灾荒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
    [2]王元林:《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研究》,中华书局出版,2005年版。
    [3]王华飞:《中国西北地市县概况》,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年2月。
    [4]王子平:《灾害社会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5]牛平汉:《明代政区沿革综表》,中国地图出版社,1997年。
    [6]牛平汉:《清代政区沿革综表》,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
    [7]中央气象局编撰:《中国近百年旱涝分布图集》,地图出版社,1981年版。
    [8]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历史组:《中国地震资料年表》,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甘肃历代自然概述、简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0]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料编篡组的《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农业出版社,1988年。
    [11]史念海:《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黄河出版社,2001年。
    [12]《甘肃省近五百年气候历史资料》(1470-1935),甘肃省气象局。
    [13]《有关甘肃自然灾害的一些历史材料》,甘肃省委办公厅。
    [14]《甘肃变异志》,甘肃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5]《甘肃省主要自然灾害清理研究》,甘肃省灾害防御协会。
    [16]《甘肃省的干旱记载》(公元前193-1964),甘肃省气象局气候资料室。
    [17]《甘肃宁夏青海三省区气候历史记载初步整理》,江苏省地理研究所。
    [18]邓云特:《中国救荒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
    [19]孙绍骋:《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0]江立华:《中国流民史?古代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
    [21]江立华:《中国流民史?近代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
    [22]许飞琼:《灾害统计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23]池子华:《中国近代流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24]刘波、姚清林、卢振恒、马宗晋:《灾害管理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25]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3年。
    [26]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版。
    [27]李向军:《中国救灾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28]李文海、林敦奎、周源、宫明:《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29]李文海、林敦奎、周源、宫明:《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30]李文海、夏明方:《中国荒政全书》,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
    [31]宋正海:《中国古代自然灾异群发期》,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
    [32]何炳棣:《中国古今土地数字的考释和评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33]何炳棣著,葛剑雄译:《明初以降人口及相关问题(1368—1953)》,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
    [34]孟昭华:《中国灾荒史记》,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
    [35]孟昭华:《中国灾荒辞典》,黑龙江科学出版社,1989年。
    [36]张波、冯风:《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史料集史》,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
    [37]张建民、宋俭:《灾害历史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38]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编:《甘肃省地震资料汇编》,地震出版社,1989年版。
    [39]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40]邹荣:《六盘山区传统探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
    [41]胡鞍钢、陆中臣:《中国自然灾害与经济发展》,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42]郑功成:《灾荒经济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43]袁林:《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4]徐兴亚:《西海固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5]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出版社,1980年。
    [46]曹文柱:《中国流民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47]曹树基:《中国人口史》(清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8]康沛竹:《灾荒与晚清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9]曾国安:《灾害保障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50]廖皓磊、鲁业生、傅明华:《灾害医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51]焦北辰:《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甘肃省》,商务印书馆出版,1995年版。
    [52]赫治清:《中国古代灾害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53]魏丕信:《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1]丁永红,王文,陈晓光,郑广芬,邵健:《宁夏7—8月暴雨发生次数与太平洋海温相关的相关分析》,中国沙漠,2009年1月。
    [2]王道瑞:《清代粮价奏报制度的确立及其作用》,《历史档案》,1987年12月。
    [3]王娟:《民本与救荒》,《古今农业》2005年第3期。
    [4]冯兆东、李吉均:《甘肃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方案及治理前景》,《干旱地区地理》,1985年。
    [5]灵提多:《太阳黑子活动与宁夏山区旱灾》,《宁夏大学学报》,1982年。
    [6]百辛诚:《平凉地区明代至解放前自然灾害概况及其发生原因》,《档案研究》,1985年8月。
    [7]朱士光:《西北地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及其基本特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3辑。
    [8]任泉香:《清至民国陇东森林分布的变迁及林业发展概况》,《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2辑。
    [9]吴钦孝、关秀琦、刘向东、施立民、侯庆春:《宁南六盘山区的森林资源及其合理经营利用》,《自然资源》,1983年8月。
    [10]张存杰,吴洪宝,王盘兴,章基嘉:《北太平洋夏季大气环流的持续异常及其对中国天气的影响》,《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7年9月。
    [11]张经久、张田生:《清代甘肃自然灾害考论》,《兰州学刊》2008年第6期。
    [12]阴雷鹏,赵景波:《明代泾河流域洪涝灾害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8期。
    [13]李玉贵、徐学选:《对森林能否增加降水和年径流量总量的再探讨》,《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4]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15]杨屹:《清代秦州旱涝灾害时空分布初探》,《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6]周道祺:《太阳黑子发展中的磁扩散不稳定性》,《天体物理学报》,1987年1月。
    [17]周晓红:《黄土高原气候变化与植被恢复》,《干旱区研究》2005年第1期。
    [18]郝树生、张德芳:《略论清代甘肃田赋》,《兰州学刊》,1985年第04期。
    [19]崔宪涛:《清代粮价格持续增长原因新探》,《学术研究》,2001年1月。
    [20]董玉祥:《“荒漠化”与“沙漠化”》,《科学术语研究》第2卷第四期,2000年。
    [21]鞠明库《明代荒政的特点及历史评价》,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9月。
    [1]王晓艳:《清代河南自然灾害研究》,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6年。
    [2]田千来:《清康雍乾时代云南自然灾害及应对机制》,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6年。
    [3]权琦:《明清时期定西自然灾害研究》,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7年。
    [4]吴媛媛:《明清时期徽州的灾害及其社会应对》,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7年。
    [5]董传龄:《晚清山东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4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