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社会同构的宪法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给中国社会发展尤其是农村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消极影响。近些年来,一直困扰中国社会发展的“三农问题”更是与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脱不了干系。宪政,从本质上来讲,乃是通过理性的制度设计,限制或规范国家权力的行使,进而使公民的人权得到有效保障。西方古典宪政思想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社会成员使其免受公权力的侵害,以及如何将政府侵害公民的机会降至最小。宪政建设是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解决农村问题的立足点。对于中国农村问题的研究,已不能仅仅局限于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宪法领域的研究以及宪政视角的分析一样重要,甚至更具根本性。本文的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城乡二元结构,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城市发展方针、户籍制度、城市就业管理措施等,造成了严重的城乡不平等,包括政治权利的不平等,分配的不公平,市场交易的不公平,权利享有的不平等。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和谐社会的内伤和民主宪政建设的反讽,农村问题的解决应当从打破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入手,具体包括制度变革、权利平等保护等。
     针对现存的城乡问题,本文提出了城乡社会同构概念,这是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等概念的升华。从宪法学的角度来讲,农民和市民在权利享有上的平等,构成了城乡社会同构概念的核心。城乡社会同构更注重对农民主体性的尊重,赋予农民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农民和市民享有同等的权利,享有平等的宪法地位,受到宪法同等的保护。城乡社会同构强调城乡在制度构造、法律地位、文化空间、经济政策、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同质性。即不再有城市与农村之间市场地位的差别,不再有市民与农民身份上的不平等,不再有工业对农业的剥削。城乡社会同构的实现,归根结底是一个宪法问题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学或社会学问题。
     本文基于上述考虑,通过六个部分的分析,提出了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的具体设想。第一部分对城乡社会同构理论价值、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哲学基础等问题展开论述;第二部分介绍了城乡社会同构提出的背景,解释了城乡社会同构的基本内涵,并与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等概念进行了比较;第三部分揭示了城乡社会同构的宪政根源,即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宪法权利贫困的现实,提出了重塑城乡关系的现实命题,而城乡社会同构则是解决城乡问题的有效路径;第四部分探讨了城乡社会同构与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内在契合,通过分析认为,城乡社会同构有利于宪政精神的彰显,有助于宪政社会基础的构建,有利于宪政文化基因的培育;第五部分阐释了城乡社会同构的具体路径依赖,即具体的宪政制度变革,包括财政制度、市场制度、土地制度以及户籍制度等的变革;第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总的来讲,本文从宪法学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农村问题的现状,问题的根源,以及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并提出城乡社会同构概念,以期对已有的研究成果有所补充。
Essentially speaking, constitutionalism is to limit or standardize the exertion of state power through rational system design, making citizens obtain effective safeguard of their human rights. The western classical constitutionalism thought pays attention to how to maximally protect social members from the violation of power, and reduce the opportunity of the violation from government to citizens minimally. The constitutionalism construction is the core content of Chinese present political reform, and also the standpoint of solving the countryside problem. Regarding the Chinese countryside problem research, it could not be limited merely on the economic and the sociological domain. It is equally important on the research of constitution domain and the analysis on view of constitutionalism, even much more fundamental. The research of this paper is precisely under such background.
     Urban-rural isomorphism concept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is the sublimation of concepts such as urbanization and city-country integration, etc. It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the respect of farmers' independence, and gives them more space of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making them enjoy equal rights and constitution status with urban residents, and receive same protections of the Constitution. Urban-rural isomorphism emphasizes the homogeneities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side, such as system structure, legal status, cultural environment, economic policy, life styl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etc. There will be no more market position difference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side, or status inequality between urban residents and farmers, or exploitation from industry to. agriculture. The realization of urban-rural isomorphism, in the final analysis, is a constitutional question instead of a pure economic or sociological ques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itution, the equality in right between farmers and urban residents constitute the conceptual core of urban-rural isomorphism. However, the existence of dual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causes deficient of the farmers'right and economic poverty, resulting in the developments of countryside on each aspect all seriously fall behind the city, such as democratic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social security, etc, and restricting the who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In recent years, "Issues concerning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 always puzzles Chinese social development. It has direct causal relation with such dual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Dual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well as measures concerning urban development policy,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city employment management, etc, leads to serious inequality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t includes inequality in political authority and enjoying rights, unfairness in assignment and market transaction. It has already been an internal injury of our harmonious society and an irony in democratic constitutionalism construction. Problems in rural areas should be solved from breaking the existed dual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specifically including system reform, protection of equal right, and so on.
     Based on previous consideration, through analysis of six portions,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concrete tentative plan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countryside in China. In part one, it elaborates some questions, such as basic connotation, research technique, research significance, rationale, etc, which belong to the concepts of urban-rural isomorphism; in part two, it analyz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of this paper; in part three, it discusses the realistic value on the research of urban-rural isomorphism, as well as close relation with constitutionalism construction; in part four, from angles such as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financial system, market system, property right system, etc, it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specific request of the system reform; in part fiv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qual power, it analyzes the request of urban-rural isomorphism, it discusses specifically equal protection questions of status power, political rights, income and employment rights, social security and rights to receive education, etc, it analyzes the value of migration freedom, pres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and concrete suggestions on reform; in the final part, it presents the conclusion.
     Generally speak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itu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present situation and root of the countryside problems in our country. It also proposes concrete mentality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and the concept of urban-rural isomorphism, hoping to replenish the research results.
引文
①李大钊:《青年与农村》,转引自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51-152页。
    ①刘程:《第二代农民工的市民化:从适应到融入》,《当代青年研究》2010年第12期。
    ②王佳惠:《当代中国农民权利保护的特殊性及其内容建构》,载《北方法学》2009年第4期。
    ①谭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载《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①Bartlett, W., On the dynamic instability of induced-migration unemployment in a dual economy.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1983,85-95.
    ②Lewis, W. A.,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y of labor. The Manchester school, May,1954.
    ③潘月:《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中国农村发展问题》,载《当代经济》2010年第19期。
    ④Fei, J., Ranis, G., Development of the Labor Surplus Economic:Theory and policy. Oxford Economic Paper, VOl.19.1967.
    ①林闽钢:《中国城市化发展研究》,载《江海学刊》2010年第9期。
    ②郑弘毅:《农村城市化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徐同文:《城乡一体化体制对策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6页。
    ①江国华:《从农民到公民——宪法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性视角》,载《法学论坛》2007年第2期。
    ②王佳惠:《当代中国农民权利保护的特殊性及其内容建构》,载《北方法学》2009年第4期。
    ③涂少彬:《宪政语境下的公民主体性法理分析——兼析中国宪政语境下的“国家—市民社会”范式的历史逻辑缺陷》,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①张友琴、李一君:《城市化政策与农民的主体性》,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①黄琳、武亚雄:《论家国同构、二元结构和市民社会——农民主体性发展困境的出路》,载《中华文化论坛》2007年第2期。
    ①[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7页。
    ①唐晓腾:《从经济发展史看近代以来中国乡村治理结构的变迁》,载《宁波党校学报》2007年第5期。
    ②曾耀荣:《近代乡村社会的贫困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农业贷款》,载《人文杂志》2010年第2期。
    ①武力:《1949-2006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期。
    ②汝信等:《社会蓝皮书:200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01页。
    ①秦晖:《十字路口的中国土地制度改革》,http://news.163.com/08/1008/08/4NN1JUJ100012Q9L.html, 2011-2-23
    ①武力:《1949-2006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1期。
    ②张策华:《全球化进程中法律文化的同构与异质》,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5-99页。
    ③本文中和农民相对应的概念特指具有城市户口的居民。
    ①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9页。
    ②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①陆益龙:《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15页。
    ②陆益龙:《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35页。
    ①张曦:《关于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城市化”的思考》,载《理论与当代》2010年第11期。
    ②潘丽华:《城市化与法制现代化》,载《法律科学》2004年第6期。
    ①转引自张文显、信春鹰:《民主+宪政=理想的政制》,载《比较法研究》1990年第1期。
    ②转引自何华辉、李龙:《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③[美]斯蒂芬·L·埃尔金等编:《新宪政论——为美好的社会设计政治制度》,周叶谦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6页。
    ①张友渔:《宪政论从》上册,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第100页。
    ②陈瑞洪:《宪政初论》,载《比较法研究》1992年第4期。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赵旭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4页。
    ②[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05页。
    ①[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75、132页。
    ②[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17页。
    ③[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75、132页。
    ①苗连营:《和谐社会的宪政之维》,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1期。
    ②余臻峥:《和谐社会视角下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现状、原因及对策》,载《消费导刊》2010年第4期。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8页。
    ①卢倩:《我国公平正义型分配制度体系的构建》,载《行政论坛》2010年第5期。
    ②王绍光:《从经济政策导社会政策:中国公共政策格局的历史性转变》,载岳经纶、郭巍青:《中国公共政策评论》(第1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31页。
    ①姚洋:《转轨中国:审视社会公正和平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9-40页。
    ①周叶中、周佑勇:《宪法学理论体系的反思与重构》,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4期。
    ②陈瑞洪:《宪政初论》,载《比较法研究》1992年第4期。
    ①周叶中、周佑勇:《宪法学理论体系的反思与重构》,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4期。
    ②[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3页。
    ③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71页。
    ①吕新雨:《铁西区:历史与阶级意识》,载《读书》2004年第1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3页。
    ①安杨、张灵:《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子女受教育权的保障探讨》,载《理论建设》2010年第2期。
    ②田承春:《城乡一体化中村民自治问题探析》,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③洪银兴、陈雯:《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第4期。
    ④刘家强等:《城乡一体化战略模式实征研究》,载《经济学家》2003年第5期。
    ①康就升:《中国城市化道路研究概述》,载《学术界动态》1990年第6期。
    ②顾浩、陈勇:《新型城市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编制的实践与探索》,载《城市规划》2010年第B10期。
    ③陈千畅:《农村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载《农业经济》2010年第12期。
    ④何卫东等:《有关“城乡一体化”和“乡村城市化”等几个概念的辨析》,载《城市研究》2011年第1期。
    ⑤薛彬、赵德升:《关于城市化的几点思考》,载《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⑥陈千畅:《农村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载《农业经济》2010年第12期。
    ⑦王德勇等:《农村城镇化发展问题探索》,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①汝信等:《社会蓝皮书:200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②高云才:《城市化不能“大跃进”》,载《人民日报》2011年2月14日。
    ①鞠正江等:《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丰富内涵和对策措施》,载《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3期。
    ②陈千畅:《农村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载《农业经济》2010年第12期。
    ③程志强等:《中国城乡统筹发展报告(2011)》,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6页。
    ④陆益龙:《农民中国——后乡土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40页。
    ①雷力等:《上海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对策分析》,载《上海农村经济》2006年第6期。
    ②参见石忆邵:《新世纪上海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载《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第3期;冯国勤:《城乡一体化发展 解决郊区三农问题》,载《上海农村经济》2003年第10期;邵继华:《北京郊区经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历程》,载《北京党史》1997年第5期;陈鸿宇、周立彩:《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分析》,载《岭南学刊》2002年第1期。
    ③安杨、张灵:《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了女受教育权的保障探讨》,载《理论建设》2010年第2期。
    ①郑功成:《加入WTO与中国的社会保障改革》,载《管理世界》2002年第4期。
    ②鲍丹:《大城市能否宜居?》,http://unn.people.com.cn/GB/14748/13317149.html,2011-3-6
    ③江永红:《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百年三农问题再思考》,载荣兆梓等:《中国三农问题——历史·现状·未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3页。
    ①徐贲:《城市化和公民权利》,载《新京报》2011年2月19日。
    ②高云才:《城市化不能“大跃进”》,载《人民日报》2011年2月14日。
    ①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1页。
    ②王佳惠:《当代中国农民权利保护的特殊性及其内容建构》,载《北方法学》2009年第4期。
    ③平等权利指的是任何个体都平等地享有某种权利,而不是指平等权本身。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8页。
    ②王佳惠:《当代中国农民权利保护的特殊性及其内容建构》,载《北方法学》2009年第4期。
    ③朱应平:《行政许可法的平等理念及升华》,载《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④[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出版社1980年版,第42页。
    ⑤[荷]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温锡增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20页。
    ⑥[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59页。
    ①[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出版社1980年版,第44、34页。
    ②[荷]亨克·范·马尔赛文等:《成文宪法的比较研究》,陈云生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21、201页。
    ③张千帆:《宪法学导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28-529页。
    ①陆益龙:《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58-59页。
    ①王一多:《政治权利平等是公民社会权利平等的前提条件》,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1期。
    ②胡鹏飞:《从帕累托最优理论看户籍制度改革》,载《现代农业》2009年第3期。
    ①陆益龙:《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12-313页。
    ②陆益龙:《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58页。
    ③该条款规定,因同一侵权行为造成多人死亡的,可以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
    ④原《选举法》第16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不过这一规定已十2010年3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被修改,修改后的《选举法》第16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这一修改堪称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同时,这一条文的修改也促使人们重新反思,真正能够确保政治权利平等的,到底是代表数额的多少,还足话语权及参与度的大小,在这里我们会选择后者。
    ①[英]培根:《培根论说文集》,水天同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93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99页。
    ③周可、喻志耀:《对“同命不同价案”的法哲学思考》,载《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第4期。
    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48页。
    ①[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2-253页。
    ②Aristotle, The Nicomachean Eth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③张少春:《河南:据绝“同命不同价”》,载《法苑观察》2007年第5期。
    ④[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63-64页。
    ①张少春:《河南:扣绝“同命不同价”》,载《法苑观察》2007年第5期。
    ②徐志达:《新生代农民工制度化政治参与问题分析》,载《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6期。
    ③徐志达:《新生代农民工制度化政治参与问题分析》,载《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6期。
    ④王邦佐:《新政治学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5-246页。
    ①苗连营:《和谐社会的宪政之维》,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1期。
    ②[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11-217页。
    ①王一多:《政治权利平等是公民社会权利平等的前提条件》,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1期。
    ②周作翰、张英红:《论当代中国农民的政治权利》,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1期。
    ③甄静慧:《胡小燕:农民工代笔的艰难履职》,载《南风窗》2008年第18期。
    ①周士君:《“新剪刀差”究竟剪了谁?》,载《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8月17日。
    ①李昌平:《造成农民贫困的十八大不合理制度设计》,http://www.snzg.cn/article/show.php?itemid-2165/page-1.html,2009-8-18
    ②沈宗灵:《比较宪法——对八国宪法的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①张曦:《关十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城市化”的思考》,载《理论与当代》2010年第11期。
    ②肖晓琴:《金融危机下我国农民工回流问题的影响分析》,载《科技信息》2009年第21期。
    ③刘茂文《农民工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载《吉林工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④刘翠霄:《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2期。
    ①田丰:《城市工人与农民工的收入差距研究》,载《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2期。
    ②王涛:《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法律保护》,载《兰州学刊》2006年第2期。
    ③王洪春、阮宜胜:《中国民工潮的经济学分析》,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86-289页。
    ④刘翠霄:《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2期。
    ①景喜明:《社会政策公正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37页。
    ②《农民工被排斥在城市边缘》,http://finance.ifeng.com/news/20110120/3264081.shtml,2011/3/21
    ③李爱明:《民工荒映射出了什么》,载《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3月10日。
    ①刘振杰:《着力消除社会保障中的城乡差距》,载《农民日报》2010年1月18日。
    ②莫秋明:《城乡社会保障差距问题研究从统筹到统一的三步走发展战略》,载《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年第4期。
    ③《2009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16119亿元人均1192元》,http://www.chinanews.com/jk/jk-hyxw/news/2010/04-09/2216566.shtml,2011/3/20
    ①杨华:《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23页。
    ②郑杭生:《中国社会发展报告2007——走向更加有序的社会:快速转型期社会矛盾及其治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3-74页。
    ③莫秋明:《城乡社会保障差距问题研究从统筹到统一的三步走发展战略》,载《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年第4期。
    ①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22-223页。
    ②张曦:《关于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城市化”的思考》,载《理论与当代》2010年第11期。
    ①周永坤:《教育平等权问题及解决之道》,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②苗连营:《公民受教育权实现中的国家责任》,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③周育:《权义并列小代表权义复合——对宪法受教育权规范的全新理解》,载《法商论坛》2010年第2期。
    ①[荷]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温锡增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2、212页。
    ②[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64、39页。
    ③转引自杨成铭:《人权法学》,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④[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64、39页。
    ⑤[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代序)》,苗力田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36页。
    ⑥[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探本》,唐钺译,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60页。
    ①苗连营、杨会永:《权利空间的拓展——农民迁徙自由的宪法学分析》,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1期。
    ②刘武俊:《迁徙,是用脚投票》,载《粤海风》,1999年第9期。
    ①[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册),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6版,第209页。
    ②[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11页。
    ①陈友华:《迁徙自由、城市化与贫民窟》,载《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①张千帆:《流浪乞讨人员的迁徙自由及其宪法学意义》,载《法学》2004年第7期。
    ②彭君:《迁徙自由权恢复入宪的法理视角》,载《法律适用》2009年第6期。
    ①童大焕:《春运潮一年比一年猛年味为什么越来越淡》,见《中国青年报》2009年2月4日。
    ②[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林浩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①何庆光:《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趴的统计分析》,载《发展改革》2007年第1期。
    ②宋晓梧:《贫富差距与改善民生》,载《群言》2011年第1期。
    ③赖明常:《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6/18/content_11560685.htm,2011-1-26
    ①罗晟等:《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载《东方早报》2011年01月21日。
    ②乡镇企业转制(乡企转制)始十1992年,最初在浙江农村普遍推行,从1996年起又波及江苏等地。乡镇企业转制实可谓产权改革,与此相关的还有国企改革等。
    ③张楠、张超:《谈农民贫困问题与粮食的公共产品属性》,载《商业时代》2008年第30期。
    ①陈宴清、王新生:《市民社会观念的当代演变及其意义》,载《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②[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22、117页版。
    ③[美]路易斯·亨金:《宪政·民主·对外事务》,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36页。
    ①程汉大:《寻求“有限”与“有为”的平衡——20世纪西方宪政发展趋势》,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②苗连营:《民生问题的宪法学思考》,载《中国检察官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①王列军:《户籍制度改革的经验教训和下一步改革的总体思路》,载《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①蒋永甫:《西方宪政视野中的财产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7-36页。
    ①古学斌等:《地方国家、经济干预和农村贫困:一个中国西南村落的个案分析》,载《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2期。
    ②吴礼宁:《租税国家的立宪主义研究》,郑州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第145-147页。
    ③古学斌等:《地方国家、经济十预和农村贫困:一个中国西南村落的个案分析》,载《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2期。
    ①刘剑文:《民主视野下的财政法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0页。
    ②吴礼宁:《租税国家的立宪主义研究》,郑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78页。
    ③苗连营:《民生问题的宪法学思考》,载《中国检察官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④苗连营:《民生问题的宪法学思考》,载《中国检察官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①徐贲:《城市化和公民权利》,载《新京报》2011年2月19日。
    ②刘海波:《从美国判例看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载《判例与研究》2006年第2期。
    ③美国宪法第4条第2款规定:“每一州公民得享有其他各州公民的一切特权与豁免权”,这被称之为州际特权和豁免权条款。
    ①Alexander Hamilton, The Federalist, Clinton Rossiter ed.,1961, NO.80
    ①刘海波:《从美国判例看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载《判例与研究》2006年第2期。
    ③《上海广州南京出台楼市限购细则均与户籍等挂钩》,载《新京报》2011年2月19日。
    ①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347U.S.483,1954,494-495.
    ①邓剑光:《论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价值目标》,载《岭南学刊》2008年第6期。
    ②个人的户口除了依附于家庭外,很多情形下会挂靠在单位或者学校。
    ③陆益龙:《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429-437页。
    ①肖北庚:《法学视野中的身份平等》,载《湖南师学社会学学报》1995年第1期。
    ②[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620-624页。
    ③王广辉:《公民概念的内涵及其意义》,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十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①唐永林:《中国如何为农民养老》,载《南方周末》2009年8月6日。
    ①邓佑文、张晓明:《就业平等权的理论体系——以宪法含义为思考维度》,载《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②李雄:《论平等就业权》,西南政法大学、马赛三大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78页:李剑钧等:《对劳动保障和谐监察模式的认识思考》,载《唯实》2010年第2期。
    ③刁振娇:《农民工就业权的平等保护》,载《企业经济》2006年第9期。
    ①新华网:《城乡差距还是性别分割——教育公平的瓶颈在哪里》,www.sina.com.cn,2011-02-16.
    ①周永坤:《教育平等权问题及解决之道》,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②期锦涛:《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总的教育》,http://edu.people.com.cn/GB/4761850.html,2010-08-31.
    ③温铁军:《“三农问题重中之重”与我国教育体制的适应性调整》,载《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①刘尚希:《城乡财政待遇应平等化——论农民综合能力的提升》,载《涉外税务》2009年第5期。
    ②新华网:《城乡差距还是性别分割——教育公平的瓶颈在哪里》,www.sina.com.cn,2010-02-16.
    ③安杨、张灵:《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子女受教育权的保障探讨》,载《理论建设》2010年第2期。
    ①周云:《论我国现行宪法的稳定性及其对改革的指导》。载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宪法与改革》,第64-65页,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
    ②徐显明:《公民权利义务通论》,群众出版社1991年版,第165页。
    ③韩大元、王世涛:《“两个人权公约”与我国宪政人权体制的整合》,载《法律科学》2001年第2期。
    ④黄文伟:《彻底改革户籍制度实现迁徙自由》,选自公法论坛网站http://go6.163.com/fanvafeng,2011-3-6
    ①胡超宏:《迁徙自由、平等权与社会保障》,载《理论月刊》2009年第1期。
    ②李步云:《宪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474页。
    ③杨海坤:《宪法基本权利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4-275页;彭君:《迁徙自由权恢复入宪的法理视角》,载《法律适用》2009年第6期。
    ④杨海坤:《宪法基本权利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7-278页。
    ①苗连营、杨会永:《权利空间的拓展——农民迁徙自由的宪法学分析》,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1期。
    ②[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侯健、范亚峰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07页。
    ③陈新民:《公法学札记》,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3页。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赵旭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9-320页。
    ①程汉大:《寻求“有限”与“有为”的平衡——20世纪西方宪政发展趋势》,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②程汉大:《寻求“有限”与“有为”的平衡——20世纪西方宪政发展趋势》,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48页。
    ②[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2-253页。
    ③石元康:《当代西方自由主义理论》,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69-171页。
    ④[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
    ①石元康:《当代西方自由主义理论》,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71页。
    ②张创新、刘堂灯:《亚里士多德的和谐社会思想初探》,载《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3期。
    ①苗连营:《和谐社会的宪政之维》,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1期。
    ②易开坤:《行政控权视野下公共利益范围的界定》,载《学术论坛》2010年第11期。
    ①苗连营:《和谐社会的宪政之维》,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1期。
    ②苗连营:《和谐社会的宪政之维》,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1期。
    ①邓正来、景跃进:《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2年第1卷(创刊号)。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44页。
    ②[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第2章第1节,拓夫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③张文显、黄文艺:《理论创新是法学的第一要务》,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2期。
    ④陈创生:《论市民社会伦理精神范式》,载《岭南学刊》2010年第6期。
    ①何勤华、任超:《法治的追求——理念、路径和模式的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6-78页。
    ②王新生:《市民社会论》,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95-296页。
    ③邓正来:《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
    ④[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97页。
    ①穆方平:《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范式的转换——从市民社会到法团主义》,载《理论界》2011年第1期。
    ②江国华:《从农民到公民——宪法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性视角》,载《法学论坛》2007年第2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3页。
    ①江国华:《从农民到公民——宪法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性视角》,载《法学论坛》2007年第2期。
    ②涂少彬:《宪政语境下的公民主体性法理分析——兼析中国宪政语境下的“国家—市民社会”范式的历史逻辑缺陷》,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①卢云豹:《多元政治与西方法律传统》,载《现代法学》2001第2期。
    ①《教育与社会阶层再生产》,http://gooden.bokee.com/5046950.html,2011-3-6
    ①[美]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479页。
    ②钱弘道:《从经济角度思考宪政》,载《环球法律评论》2004年夏季号。
    ③钱弘道:《从经济角度思考宪政》,载《环球法律评论》2004年夏季号。
    ④苗连营、王钰:《从传统的家园意识看近代中国的宪政建设》,载《华东政法学院》2002年第6期。
    ⑤莫纪宏:《宪政、普遍主义与民主——第五届世界宪法大会学术研讨会综述》,载《外国法译评》(法学译从)2000年第1期。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9页。
    ②李宝元:《户籍制度约束、劳动力市场分割与人力资源配置低效率》,载《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第62期。
    ①王人博:《宪政的中国之道》,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②梁治平:《宪政是一种文化》,上海法律与经济研究所通讯特刊。
    ①苗连营、王钰:《从传统的家园意识看近代中国的宪政建设》,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②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0页。
    ①转引自丁长清:《中国乡村现代化之路的思考:国家、市场与农民》,载《史学月刊》2004年第12期。
    ②王维博、韩永:《“破解城乡分治,首先要从体制上解决”——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学艺》,载《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第8期。
    ③王曙光等:《公共财政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④秦海林:《二元财政转换与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与实证检验》,载《经济学家》2007年第5期。
    ①刘尚希:《城乡财政待遇应平等化——论农民综合能力的提升》,载《涉外税务》2009年第5期。
    ②秦晖:《取消农业税后警惕“税免费兴”》,载《凤凰周刊》2005年第29期。
    ①赵伟:《中国的城乡差距:原因反思与政策调整》,载《农业经济导刊》2005年第2期。
    ②郝晓薇、柳华平:《构建统筹城乡的公共财政支撑体系》,载《农村经济》2009年第2期。
    ③吕万芳:《浅析公共财政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载《河南科技报》2009年5月26日。
    ①秦海林:《二元财政转换与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与实证检验》,载《经济学家》2007年第5期。
    ②张珺:《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34-237页。
    ①韩劲:《从收入差距看我国统筹城乡发展》,载《中国软科学》2009年第2期。
    ②马晓河、方松海:《我国农村公共品的供给现状、问题与对策》,载《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4期。
    ①王泽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探析》,载《商业研究》2002年8月上。
    ②洪银兴、高春亮:《城乡市场的分割和统一》,载《经济学家》2006年第6期。
    ③统购,又称“征购”,与自由购买相对,是通过命令与服从的方式进行的强制购买。统购不仅具有很大的强制性,并以准军事化的农村基层组织实施,因而又带有一定的军事性。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工业化、追求现代化,然而其手段却缺乏现代性的因素,一度演化为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与统购制度较为接近的是派购制度,派购,就是国家向集体生产单位或农户分派一定的农产品交售任务,生产者必须保证完成,并执行国家规定的计划价格。派购与统购的主要区别是:统购的农产品,生产者完成任务后多余的部分,如果要出卖,也只能卖给国营的供销社商业;而派购的农产品在完成任务后多余的部分,则允许上集市出售,其他单位也可以经营。
    ④统销的初衷只是应对城市吃粮者的临时举措,与社会主义制度无关。从1953年开始,为配合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全国各地曾先后实行各种粮食票证,并且逐渐制度化,成为粮食统购统销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④甚至到了80年代中后期,由于农副产品供应短缺和市场价格上涨,影响到市民的“菜篮子”时,国家重又恢复猪肉、鸡蛋等副食品的“凭票供应”,白糖、食油也重新限量供应。④1991年末,上海市民每户每季所发的票证尚有:购粮证、粮票、油票(包括定量油票和专用油票两种)、糖票、盐票、火柴票、肉票、蛋票、豆制品票数种。④直到1992年以后,市场不断开放,各种票证的特殊用途才不断淡化并逐渐退出市场。
    ⑤即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是进行原始积累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抬高工业产品价格、压低农产品价格的 方式汲取农业剩余,以支持工业的发展。
    ①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2页。
    ②武力:《1949-2006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1期。
    ①徐林清:《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研究》,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80、82页。
    ②洪银兴、高春亮:《城乡市场的分割和统一》,载《经济学家》2006年第6期。
    ①仰炬等:《我国粮食市场政府管制有效性:基于小麦的实证研究》,载《经济研究》2008年第8期。
    ②赵赟等:《城乡二元结构与农民市场主体权益保护》,载《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张春来、张术环:《我国农民市场主体地位问题研究综述》,载《农业经济》2010年第5期。
    ③阮文彪:《关十当代中国三农问题的几点认识与思考》,载荣兆梓等:《中国三农问题——历史·现状·未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0页。
    ①高文:《展望2020改革是农民增收的动力源》,http://www.agri.gov.cn/jjps/t20081124 1177531.htm,2009-7-14.
    ②谢雪琴:《城乡差距的财政对策研究》,http://www.zgxcfx.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3806,2011-3-6
    ③杨继国:《二元市场结构: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载《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第10期。
    ①阮文彪:《关十当代中国三农问题的几点认识与思考》,载荣兆梓等:《中国三农问题——历史·现状·未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4页。
    ①阮文彪:《关于当代中国三农问题的几点认识与思考》,载荣兆梓等:《中国三农问题——历史·现状·未来》,第50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②宋旭明:《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之积弊及其改革》,载《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③郭永庆:《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改革论纲》,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2页。
    ①宋旭明:《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之积弊及其改革》,载《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①郭永庆:《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改革论纲》,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24页。
    ①宋旭明:《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之积弊及其改革》,载《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②土地发展权,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主要是指对于土地变史为不同使用性质的权利,是一种可以与土地所有权分割而单独处分的财产权。土地发展权的提法在我国日前还仅限于理论界,在实践中并未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使用。
    ③张桂芝:《试论农村集体十地所有权制度的弊端及整合》,载《兰州学刊》2007年第12期。
    ①韩波、刘鸣晓:《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法律制度的完善》,载《甘肃农业》2006年第3期。
    ②靳相木等:《农村税费改革可能造成十地公有制的虚拟化》,《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11期。
    ③秦晖:《什么足农民工的“退路”》,载《中国乡镇企业》2009年第2期。
    ①转引自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页。
    ①李凤章、张秀全:《十地所有权立法之反思:透过历史的映照》,载《北方法学》2009年第2期。
    ②徐勇:《挣脱土地束缚之后的乡村困境及应对——农村人口流动与乡村治理的一项相关性分析》,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①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和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上)——一个经济制度变迁史的回顾》,载《管理世界》1995年第3期。
    ②李凤章、张秀全:《十地所有权立法之反思:透过历史的映照》,载《北方法学》2009年第2期。
    ①任庆恩:《中国农村土地权利制度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49页。
    ②韩洪今:《我国应确立农村土地的国家所有权制度》,载《特区经济》2006年第9期。
    ③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和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上)——一个经济制度变迁史的回顾》,载《管理世界》1995年第3期。
    ④秦晖:《农民地权六论》,载《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5月上。
    ⑤郭莉:《农村集体十地所有权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24-26页。
    ⑥曲福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理论探索》,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4-71页。
    ①郭莉:《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26页。
    ②钱忠好:《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版,第220页。
    ③郭永庆:《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改革论纲》,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7页。
    ①朱秋霞:《中国土地财政制度改革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年版,第222-225页。
    ②秦晖:《农民地权六论》,载《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5月上。
    ③李鸿昌:《农民财产性收入应引起重视》,载《河南f日报》2011年01月26日。
    ①陆益龙:《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15页。
    ①汝信等:《社会蓝皮书:200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01页。
    ③王列军:《户籍制度改革的经验教训和下一步改革的总体思路》,载《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①《中国户籍改革20年》,载《市场报》2005年11月18日。
    ②王海光:《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形成与沿革的宏观分析》,载《中共党史研究》2003年第3期。
    ③陆益龙:《超越户口——解读中国户籍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④陆益龙:《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35页。
    ①戴炎辉:《中国法制史》,三民书局1987年版,第189页。
    ①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64页。
    ②马福云:《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0年第92页。
    ①肖冬连:《中国二元社会结构形成的历史考察》,载《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1期。
    ②李宝元:《户籍制度约束、劳动力市场分割与人力资源配置低效率》,载《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第62期。
    ③[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70页。
    ①顾道先:《国外民事登记和户籍管理法规》,群众出版社1996年版,第104页。
    ②朱冬梅、陈择圆:《发达国家人口管理办法及对我国的启示》,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7期。
    ①颜亮:《美国人没有社会安全号寸步难行》,http://news.sina.com.cn/w/2003-07-17/2140398445s.shtml,2009-7-22.
    ②陈娟:《论迁徙自由——与户籍制度相关联》,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5-18页。
    ①章晓波:《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法律问题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30页。
    ②田炳信:《国外户籍管理扫描》,http://www.gd.xinhuanet.com/zhuanlan/tbx/2005-12/26/content_5901157.htm,2009-7-22.
    ①王海光:《2000年以来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评估与政策分析——21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户籍制度改革问题研究之一》,载《理论学刊》2009年第5期。
    ②连继民、侯兆晓:《“户改”难承普通民众期待之重》,载《民主与法制》2008年第8期。
    ①张英红、雷晨晖:《户籍制度的历史回溯与改革前瞻》,载《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
    ①李毅:《揭开户改面纱》,载《中国市场》2007年第20期。
    ①取消了“购房落户”这一捆绑条款,未必是一种进步。因为有了这样的条款,非本市居民还可以通过购房等途径取得本市的户口,而取消了这一条款,就等于宣布,即便购房,也未必能够取得本市户口。
    ②肖春飞等:《上海户籍改革带来哪些变化》,载《传媒览胜》2009年第3期。
    ③黄奇帆:《重庆户改不允许任何单位下指标搞考核》,载《重庆日报》2010年11月5日。
    ①2011年3月5日,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举行主题为“政协委员谈协调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记者会,蔡继明委员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了这一问题。(见蔡继明:《改革户籍制度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当务之急》,http://www.022net.com/2011/3-5/511420152496218.html,2011-3-6)
    ②连继民、侯兆晓:《“户改”难承普通民众期待之重》,载《民主与法制》2008年第8期。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 [美]罗伯特·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顾昕、朱丹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
    3.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泽,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5.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6. [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侯健、范亚峰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7.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8.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9. [俄]B.B.拉扎列夫:《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王哲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0.[英]培根:《培根论说文集》,水天同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1.[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12.[英]洛克:《政府论》,叶启芳、瞿菊农泽,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13.[英]梅特兰:《英格兰宪政史》,李红海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4.[英]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15.[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6.[法]皮埃尔·勒鲁:《论平等》,王允道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7.[瑞士]托马斯·弗莱纳:《人权是什么》,谢鹏程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泽,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19.[英]戴雪:《英宪精义》,雷宾南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20.[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泽,三联书店1997年版。
    21.[英]潘恩:《潘恩选集》,马清槐等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2.[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证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3.[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4.[英]维尔:《宪政与分权》,苏力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25.[日]佐藤功:《比较政治制度》,刘庆林,张光博译,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
    26.[美]肯尼思·w·汤普森编:《宪法的政治理论》,张志铭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27.[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林浩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28.[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赵旭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9.[美]斯蒂芬·L·埃尔金等编:《新宪政论——为美好的社会设计政治制度》,周叶谦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30.[法]H.蒙德拉斯:《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31.[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2.荣兆梓等:《中国三农问题——历史·现状·未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3.徐勇:《中国农村与农民问题前沿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4.张英洪:《给农民以宪法关怀》,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
    35.陆益龙:《农民中国——后乡土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6.陆益龙:《超越户口——解读中国户籍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7.沈宗灵:《比较宪法——对八国宪法的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8.郭殊:《和谐农村与农民权利的宪法保障》,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版。
    39.王人博等:《中国近代宪政史上的关键词》,法律出版社2009版。
    40.周刚志:《财政分权的宪政原理》,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41.季卫东:《宪政新论——全球化时代的法与社会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2.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43.季卫东、余晖:《法制的转轨》,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4.林来梵:《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规范宪法学的一种前言》,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45.马岭:《宪法权利解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6.张千帆:《宪法学导论——原理与应用》,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47.张千帆等:《宪政·法治与经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8.刘茂林、王广辉:《社会公止与法治国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9.蔡定剑:《公众参与:欧洲的制度和经验》,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50.刘禾:《帝国的话语政治:从近代中西冲突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杨立华等译,联书店2009年版。
    51.苗连营:《立法程序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52.孙立平:《重建社会(转型社会的秩序再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53.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30年》,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4.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5.杨海坤:《宪法基本权利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6.王人博:《宪政的中国之道》,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7.秦晖:《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8.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59.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0.费孝通:《小城镇区域分析》,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年版。
    61.张珺:《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62.王德勇等:《农村城镇化发展问题探索》,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
    63.方建中:《越主权理论的宪法审查》,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64.唐清利、何真:《财产权与宪法的演进》,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65.尹虹:《十六、十七世纪前期英国流民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6.王旭:《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解读》,岳麓书社2003年版。
    67.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68.汝信等:《社会蓝皮书:200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69.《李先念文选》,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70.蒋永甫:《西方宪政视野中的财产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71.万昌华、万颖:《美国宪政体制研究》,齐鲁书社2010年版。
    72.张佛泉:《自由与权利:宪政的中国言说》,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3.姚洋:《转轨中国:审视社会公正和平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4.王德勇等:《农村城镇化发展问题探索》,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
    75.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6.王曙光等:《公共财政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77.吴军辉:《普通人的权力与止义:宪政视野下的陪审制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8.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年版。
    79.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
    80.戴炎辉:《中国法制史》,(台湾)三民书局1987年版。
    81.顾准:《顾准文稿》,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82.李楯:《法律社会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3.张薇薇:《宪法未列举权利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84.李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85.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分析》,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6.王洪春、阮宜胜:《中国民工潮的经济学分析》,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87.郑杭生:《中国社会发展报告2007——走向更加有序的社会:快速转型期社会矛盾及其治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8.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89.杜润生:《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0.王晶、张蒽:《国外的农民生活——法国与日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
    91.贺雪峰等:《农民工返乡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92.王佳惠:《当代中国农民权利保护的法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93.熊贵彬:《国家权力与社会结构视野下的农民工城市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
    94.匡和平:《中国农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95.陈晓莉:《政治文明视域中的农民政治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96.刘小年:《农民工城市化的政策研究——主体的视角》,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97.季建业:《农民权利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98.朱秋霞:《中国土地财政制度改革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年版。
    99.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00.张静:《现代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
    101.刘文忠:《宪法规则下的权利博弈:中国农民权利保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02.佟德志:《宪政与民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03.蔡定剑:《论道宪法》,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104.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105.景天魁:《社会公正理论与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06.刘志刚:《宪法诉讼的民主价值》,中国公安人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7.童星:《社会转型与社会保障》,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
    1. 余臻峥:《和谐社会视角下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现状、原因及对策》,载《消费导刊》2010年第4期。
    2. 郭奕晶:《深化山东省户籍制度改革的途径探索》,载《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
    3. 杨杰:《(侵权责任法)第十七条同命同价原则之法律分析》,载《法商论坛》2010年第1期。
    4. 王列军:《户籍制度改革的经验教训和下一步改革的总体思路》,载《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5. 徐强:《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载《重庆经济》2010年第6期。
    6. 秋风:《户籍改革是消灭农民吗?》,载《法制博览》2010年第21期。
    7. 许振兴:《二元户籍制度与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基于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载《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第27期。
    8. 陈玉光:《推进城镇化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载《求实》2010年第10期。
    9. 蒋文韵:《论迁徙自由立法的例外规定》,载《美中法律评论》2010年第9期。
    10.陈友华:《迁徙自由、城市化与贫民窟》,载《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11.李永军、王伟伟:《民法上的住所制度考》,载《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12.胡超宏:《迁徙自由、平等权与社会保障》,载《理论月刊》2009年第1期。
    13.彭君:《迁徙自由权恢复入宪的法理视角》,载《法律适用》2009年第6期。
    14.钮敏、徐俊:《民生导向下户籍制度问题再认识》,载《科学社会主义》2009年第1期。
    15.邓剑光:《论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价值目标》,载《岭南学刊》2008年第6期。
    16.朱应平:《默示性迁徙自由的宪法学解析》,载《求是学刊》2008年第2期。
    17.黄少梅等:《宪政视角下的农民工迁徙自由权》,载《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8.胡绵娓:《论宪法恢复确认迁徙自由的法律价值和社会价值》,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19.王佳惠:《当代中国农民权利保护的特殊性及其内容建构》,载《北方法学》2009年第4期。
    20.江国华:《从农民到公民——宪法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性视角》,载《法学论坛》2007 年第2期。
    21.苗连营、杨会永:《权利空间的拓展——农民迁徙自由的宪法学分析》,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1期。
    22.苗连营:《公民受教育权实现中的国家责任》,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23.苗连营:《和谐社会的宪政之维》,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1期。
    24.苗联营、王钰:《从传统的家园意识看近代中国的宪政建设》,载《华东政法学院》2002年第6期。
    25.苗连营:《民生问题的宪法学思考》,载《中国检察官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26.孟艳春、王晨燕:《农民工与中国次属劳动力市场》,载《经济师》2004年第3期。
    27.汤姆·米切尔:《中国农民工的“无形枷锁”》,载《经理人内参》2010年第9期。
    28.宋旭明:《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之积弊及其改革》,载《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29.于建嵘:《转型中国的社会冲突——对当代工农维权抗争活动的观察》,载《理论参考》2006年第5期。
    30.于建嵘、魏甫华:《不同的农民工有不同的政治》,载《南方论丛》2009年第1期。
    31.于建嵘:《农民工返乡带来的社会压力不容忽视》,载《人民论坛》2009年第2期。
    32.于建嵘:《农民:三十年的得与失》,载《同舟共进》2009年第1期。
    33.江时学:《“拉美化”是伪命题》,载《拉丁美洲研究》2005年第1期。
    34.潘月:《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中国农村发展问题》,载《当代经济》2010年第19期。
    35.莫秋明:《城乡社会保障差距问题研究从统筹到统一的三步走发展战略》,载《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年地4期。
    36.季建业:《农民权利保障与新农村建设》,载《法学家》2007年第1期。
    37.王广辉:《论宪法未列举权利》,载《法商研究》2007年第5期。
    38.安杨、张灵:《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子女受教育权的保障探讨》,载《理论建设》2010年第2期。
    39.周世中:《关于农民宪法权利的几点思考》,载《河北法学》2005年第10期。
    40.王济东:《略论迁徙自由的宪法保护》,载《理论学刊》2005年第1期。
    41.李宝元:《户籍制度约束、劳动力市场分割与人力资源配置低效率》,载《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第62期。
    42.王列军:《户籍制度改革的经验教训和下一步改革的总体思路》,载《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43.张春来、张术环:《我国农民市场主体地位问题研究综述》,载《农业经济》2010年第5期。
    44.秦海林:《二元财政转换与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与实证检验》,载《经济学家》2007年第5期。
    45.王维博、韩永:《“破解城乡分治,首先要从体制上解决”——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学艺》,载《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第8期。
    46.易开坤:《行政控权视野下公共利益范围的界定》,载《学术论坛》2010年第11期。
    47.刘尚希:《城乡财政待遇应平等化——论农民综合能力的提升》,载《涉外税务》2009年第5期。
    48.刘程:《第二代农民工的市民化:从适应到融入》,《当代青年研究》2010年第12期。
    49.宋晓梧:《贫富差距与改善民生》,载《群言》2011年第1期。
    50.孙英:《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析》,载《管理观察》2010年第33期。
    51.周育:《权义并列不代表权义复合——对宪法受教育权规范的全新理解》,载《法商论坛》2010年第2期。
    52.王一多:《政治权利平等是公民社会权利平等的前提条件》,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1期。
    53.徐志达:《新生代农民工制度化政治参与问题分析》,载《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6期。
    54.陈千畅:《农村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载《农业经济》2010年第12期。
    55.顾浩、陈勇:《新型城市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编制的实践与探索》,载《城市规划》2010年第B10期。
    56.田承春:《城乡一体化中村民自治问题探析》,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57.卢倩:《我国公平正义型分配制度体系的构建》,载《行政论坛》2010年第5期。
    58.张曦:《关于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城市化”的思考》,载《理论与当代》2010年第11期。
    59.曾耀荣:《近代乡村社会的贫困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农业贷款》,载《人文杂志》2010年第2期。
    60.潘月:《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中国农村发展问题》,载《当代经济》2010年第19期。
    61.谭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载《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62.杜钢建:《新宪政主义与政治体制改革》,载《浙江学刊》1993年第1期。
    63.丁长清:《中国乡村现代化之路的思考:国家、市场与农民》,载《史学月刊》2004年第12期。
    64.朱忠贵:《论城乡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载《科技创业月刊》2007年第9期。
    65.吕新雨:《铁西区:历史与阶级意识》,载《读书》2004年第1期。
    66.张玉林:《“离土时代”的农村家庭——“民工潮”如何解构乡土中国》,载《问题与方法》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7.张文显、信春鹰:《民主+宪政=理想的政制》,载《比较法研究》1990年第1期。
    68.刘海湘、青连斌:《城市化的内涵和研究视角》,载《学习时报》2006年10月23日。
    69.唐晓腾:《从经济发展史看近代以来中国乡村治理结构的变迁》,载《宁波党校学报》2007年第5期。
    70.渠桂萍:《现代化的压力与乡村危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危机的一个分析视角》,载《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4期。
    71.武力:《1949-2006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厉史分析》,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1期。
    72.田丰:《城市工人与农民工的收入差距研究》,载《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2期。
    73.何庆光:《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统计分析》,载《发展改革》2007年第1期。
    74.张静:《论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途径》,载《泰山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75.张楠、张超:《谈农民贫困困问题与粮食的公共产品属性》,载《商业时代》2008年第30期。
    76.居福田:《论城乡一体化》,载《学海》1990年第3期。
    77.邢爱芬:《国际间迁徙自由理论探微》,载《中州学刊》2010年第6期。
    78.康就升:《北京郊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历程》,载《北京党史》2011年第2期。
    79.陈鸿宇、周立彩:《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分析》,载《岭南学刊》2002年第1期。
    80.邵继华:《中国城市化道路研究概述》,载《学术界动态》1990年第6期。
    81.何卫东、赵彬:《关于城市化问题的几点思考》,载《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82.林闽钢:《中国城市化发展研究》,载《江海学刊》2010年第9期。
    83.徐玮、董婷婷:《徐玮董婷婷》,载《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84.钱弘道:《从经济角度思考宪政》,载《环球法律评论》2004年夏季号。
    85.莫纪宏:《宪政、普遍主义与民主——第五届世界宪法大会学术研讨会综述》,载《外国法泽评》(法学译丛)2000年第1期。
    86.林奇加:《中国农村市场发育的问题与对策》,载《财贸经济》2010年第1期。
    87.邓正来、景跃进:《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2年第1卷(创刊号)。
    88.张文显、黄文艺:《理论创新是法学的第一要务》,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2期。
    89.涂少彬:《宪政语境下的公民主体性法理分析——兼析中国宪政语境下的“国家一市民社会”范式的历史逻辑缺陷》,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90.梁治平:《宪政是一种文化》,上海法律与经济研究所通讯特刊。
    91.张创新、刘堂灯:《亚里士多德的和谐社会思想初探》,载《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3期。
    92.民建湖北省委课题组:《当前乡镇财政困难的表现与成因——基于湖北省乡镇调查的分析》,载《调研世界》2007年第2期。
    93.黎翠梅:《地方财政农业支出与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基于东、中、西部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载《中国软科学》2009年第1期。
    94.赵伟:《中国的城乡差距:原因反思与政策调整》,载《农业经济导刊》2005年第2期。
    95.贾会棉等:《城乡统筹发展中的财政体制改革路径》,载《商业时代》2006年第20期。
    96.蔡永飞:《中央支农资金失管是部门利益作怪》,载《南方农村报》2008年09月02日。
    97.郝晓薇、柳华平:《构建统筹城乡的公共财政支撑体系》,载《农村经济》2009年第2期。
    98.傅道忠:《城乡差距及其二元财政成因探析》,载《财贸研究》2004年第2期。
    99.韩劲:《从收入差距看我国统筹城乡发展》,载《中国软科学》2009年第2期。
    100.马晓河、方松海:《我国农村公共品的供给现状、问题与对策》,载《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4期。
    101.王泽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探析》,载《商业研究》2002年8月上。
    102.洪银兴、高春亮:《城乡市场的分割和统一》,载《经济学家》2006年第6期。
    103.田锡全:《统购统销初期的粮食票证制度探析——以1953~1957年的河南为个案》,载《史学月刊》2004年第5期。
    104.武力:《1949-2006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1期。
    105.仰炬等:《我国粮食市场政府管制有效性:基于小麦的实证研究》,载《经济研究》2008年第8期。
    106.69.杜旭宇:《农民市场主体地位与其权益的关联分析》,载《农村经济》2005年第3 期。
    107.张春生:《论中国二元市场聚合的外部条件与内在机制》,载《北京商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108.张桂芝:《试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弊端及整合》,载《兰州学刊》2007年第12期。
    109.韩波、刘鸣晓:《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法律制度的完善》,载《甘肃农业》2006年第3期。
    110.靳相木等:《农村税费改革可能造成土地公有制的虚拟化》,《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11期。
    111.秦晖:《农民地权六论》,载《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5月上
    112.秦晖:《什么是农民工的“退路”》,载《中国乡镇企业》2009年第2期。
    113.秦晖:《取消农业税后警惕“税免费兴”》,载《凤凰周刊》2005年第29期。
    114.李凤章、张秀全:《土地所有权立法之反思:透过历史的映照》,载《北方法学》2009年第2期。
    115.徐勇:《“挣脱土地束缚之后的乡村困境及应对——农村人口流动与乡村治理的一项相关性分析》,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116.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和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上)——一个经济制度变迁史的回顾》,载《管理世界》1995年第3期。
    117.穆方平:《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范式的转换——从市民社会到法团主义》,载《理论界》2011年第1期。
    118.陈创生:《论市民社会伦理精神范式》,载《岭南学刊》2010年第6期。
    119.陈一收:《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和逻辑》,载《天府新论》2010年第6期。
    120.肖崇慧、姜正君:《转型时期中国市民社会与国家均衡互动模式的建构》,载《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121.谭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载《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122.韩洪今:《我国应确立农村土地的国家所有权制度》,载《特区经济》2006年第9期。
    123.郭莉:《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24.钱忠好:《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版。
    125.姚秀兰:《中国近代户籍变革探析》,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26.高佩义:《关于于城市化概念含义的研究》,载《城乡建设》2011年第1期。
    127.杨宏山:《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分析》,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128.王海光:《2000年以来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评估与政策分析——21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户籍制度改革问题研究之一》,载《理论学刊》2009年第5期。
    129.王海光:《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形成与沿革的宏观分析》,载《中共党史研究》2003年第3期。
    130.肖冬连:《中国二元社会结构形成的历史考察》,载《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1期。
    131.陈星博:《农民工问题与城市社区建设》,载《特区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7期。
    132.朱冬梅、陈择圆:《发达国家人口管理办法及对我国的启示》,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7期。
    133.雷晨晖、张英红:《户籍制度的历史回溯与改革前瞻》,载《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1期。
    134.李毅:《揭开户改面纱》,载《中国市场》2007年第20期。
    135.肖春飞等:《上海户籍改革带来哪些变化》,载《传媒览胜》2009年第3期。
    136.连继民、侯兆晓:《“户改”难承普通民众期待之重》,载《民主与法制》2008年第8期。
    137.周可、喻志耀:《对“同命不同价案”的法哲学思考》,载《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第4期。
    138.张少春:《河南:拒绝“同命不同价”》,载《法苑观察》2007年第5期。
    139.肖北庚:《法学视野中的身份平等》,载《湖南师学社会学学报》1995年第1期。
    140.王广辉:《公民概念的内涵及其意义》,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41.周作翰、张英红:《论当代中国农民的政治权利》,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42.刘丽娟:《农民工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对策》,载《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43.刘翠霄:《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2期。
    144.王涛:《农民工平等就业权的法律保护》,载《兰州学刊》2006年第2期。
    145.李爱明:《民工荒映射出了什么》,载《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3月10日。
    146.邓佑文、张晓明:《就业平等权的理论体系——以宪法含义为思考维度》,载《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147.刁振娇:《农民工就业权的平等保护》,载《企业经济》2006年第9期。
    148.刘赣州:《机会平等视角中的中国社会收入差距》,载《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15期。
    149.周永坤:《教育平等权问题及解决之道》,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50.张爱梅:《流动人口子女的平等受教育权问题探讨》,载《继续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151.温铁军:《“三农问题重中之重”与我国教育体制的适应性调整》,载《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152.朱忠贵:《论城乡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载《科技创业月刊》2007年第9期。
    153.刘武俊:《迁徙,是用脚投票》,载《粤海风》,1999年第9期。
    154.张千帆:《流浪乞讨人员的迁徙自由及其宪法学意义》,载《法学》2004年第7期。
    155.韩大元、王世涛:《“两个人权公约”与我国宪政人权体制的整合》,载《法律科学》2001年第2期。
    156.岳智明:《我国宪法应恢复迁徙自由》,载《河南社会科学(郑州)》1999年第4期。
    1. 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宪法与改革》,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
    2. 刘敏:《我国城乡差异与教育财政制度的公平性》,载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
    3. 宪法比较研究课题组编:《宪法比较研究文集》,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3年版。
    4. 《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
    1. 李雄:《论平等就业权》,西南政法大学、马赛三大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2. 杨华:《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吉林大学博土学位论文,2008年。
    3. 张朝武:《我国农村城市化的道路选择》,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4. 徐林清:《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研究》,暨南大学博十学位论文,2004年。
    5. 任庆恩:《中国农村土地权利制度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6. 马福云:《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十学位论文,2000年。
    7. 吴礼宁:《租税国家的立宪主义研究》,郑州大学博十学位论文,2010年。
    1. 高云才:《城市化不能“大跃进”》,载《人民日报》2011年2月14日。
    2. 刘振杰:《着力消除社会保障中的城乡差距》,载《农民日报》2010年1月18日。
    3. 罗晟等:《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载《东方早报》2011年01月21日。
    4. 徐贲:《城市化和公民权利》,载《新京报》2011年2月19日。
    5. 童大焕:《户籍制度的问题不在户口》,载《东方早报》2007年9月2日。
    6.童大焕:《春运潮一年比一年猛年味为什么越来越淡》,见《中国青年报》2009年2月4日。
    7. 甄静慧:《胡小燕:农民工代笔的艰难履职》,载《南风窗》2008年第18期。
    8. 《中国户籍改革20年》,载《市场报》2005年11月18日,第六版。
    9. 沈颖:《集体户口让我结不了婚》,载《南方周末》2009年8月6日。
    10.党国英:《全国能统统取消农业户口吗》,载《南方周末》2008年12月31日。
    11.姚洋:《“农民工”的称呼可以休矣!》,《南方周末》2008年8月7日。
    12.唐永林:《中国如何为农民养老》,载《南方周末》2009年8月6日。
    13.周十君:《“新剪刀差”究竟剪了谁?》,载《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8月17日。
    1. 秦晖:《从南非看中国——“低人权优势下”的“经济奇迹”》,http://www.aisixiang.com/data/33585.html,2011-2-22
    2. 赖明常:《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6/18/content_11560685.htm,2011-1-26
    3. 《上海广州南京出台楼市限购细则均与户籍等挂钩》,载《新京报》2011年2月19日。
    4. 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347U.S.483,1954,494-495.
    5. 谢雪琴:《城乡差距的财政对策研究》,http://www.zgxcfx.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3806,2011-3-6
    6. 赵树凯:《农民流动三十年》,http://www.chinaxiaokang.com/xktv/news.asp?id=445,2011/3/13
    7. 《农民工被排斥在城市边缘》,http://finance.ifeng.com/news/20110120/3264081.shtml, 2011/3/21
    8. 新华网:《城乡差距还是性别分割——教育公平的瓶颈在哪里》,www.sina.com.cn, 2010-02-16.
    9. 黄文伟:《彻底改革户籍制度实现迁徙自由》,选自公法论坛网站http://go6.163.com/fanvafeng,2011-3-6
    10.蔡继明:《改革户籍制度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当务之急》, http://www.022net.com/2011/3-5/511420152496218.html,2011-3-6
    11.鲍丹:《大城市能否宜居?》,http://unn.people.com.cn/GB/14748/13317149.html,2011-3-6
    12.梅志罡:《从三农问题看(农民权益保障法>立法》,http://wwwcard.zju.edu.cn/triplenong.do?action=show&tripleNong.id=n606,2009-7-18
    13.陈有权、陈柳钦:《“三农”问题的政治制度分析》,http://www.jgny.net/nong/2002.asp?id=2973,2009-7-18
    14.谢雪琴:《城乡差距的财政对策研究》,http://www.zgxcfx.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3806
    15.高文:《展望2020改革是农民增收的动力源》,http://www.agri.gov.cn/jjps/t20081124_1177531.htm,2009-7-14
    16.李昌平:《造成农民贫困的十八大不合理制度设计》,http://www.snzg.cn/article/show.php?itemid-2165/page-1.html,2009-8-18
    17.颜亮:《美国人没有社会安全号寸步难行》,http://news.sina.com.cn/w/2003-07-17/2140398445s.shtml,2009-7-22
    18.田炳信:《国外户籍管理扫描》,http://www.gd.xinhuanet.com/zhuanlan/tbx/2005-12/26/content_5901157.htm,2009-7-22
    19.新华网.《城乡差距还是性别分割——教育公平的瓶颈在哪里》,www.sina.com.cn,2005-02-16
    20.胡锦涛:《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http://edu.people.com.cn/GB/4761850.html,2006-08-31
    21.黄文伟:《彻底改革户籍制度实现迁徙自由》,选自公法论坛网站http://go6.163.com/fanvafeng
    22.《农民收入增速13年来首超城市居民》,http://www.xplus.com/papers/xzxb/20110127/n7.shtml,2011-3-19
    23.张棉棉:《2010年农民收入增速13年首超居民城乡差距缩小》,http://news.china.com/domestic/945/20110204/16370476.html,2011-03-19
    1. Aristotle, The Nicomachean Eth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2. Lord Lester of Heme Hill, Equality and United Kingdom Law:Past, Present and Future. Public Law Spring,2001.
    3. Mosher, s. w., Broken Earth the Rural Chinese. Free Press,1983.
    4. Bartlett, W., On the Dynamic Instability of Induced-migration Unemployment in A Dual Economy.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1983.
    5. Brownlie,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Use of Force. Oxford University,1963.
    6. Mauro Cappelletti Who Watches the Watchman?——A Comparative Study on Judicial Independence.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1985.
    7. Shimon Shetreet, Judicial Independence:New Conceptual Dimensions and Contemporary Challenges, in Judicial Independence.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1985.
    8. Dahl, R. A., After the Revolut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70.
    9. Brownlie,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Use of Force. Oxford University,1963.
    10. Fei, J., Ranis, G., Development of the Labor Surplus Economic:Theory and policy. Oxford Economic Paper, VOl. 19.1967.
    11. Perroux, Economic Space:Theory and Applica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0.
    12. Lewis, W. A., Economics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y of Labor. The Manchester School, May,1954.
    13. Jorgenson, D., Surplus Agriculture Labo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Dual Economy. Oxford Economic Paper, Vol.19.1970.
    14. Todaro, M. P., 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ment Countr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rch,1969.
    15. Myint, H., Organizational Dualis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sian Development Review, Vol.1.1985.
    16. Michael H. Davis:The Law politics Distinction, the French counsel constitutional and the US. Supreme Court,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Vol.34.No.1, Winter 1986.
    17. Carl Wellmanl Solidarity, the Individual and Human Rights. Human Rights Quarterly 22,2000.
    18. Donald P. Kommers, German Constitutionalism:A Prolegomenon.40 Emory L. J.11, 1991.
    19. Judicial Checks and Balanc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112,2004.
    20. John W. Reps, The Making of Urban America:A History of City Plan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5.
    21. David R. Goldfield, Blaine A. Brownell, Urban America:A History,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90.
    22. Sam Bass Warner, Jr., The Urban Wilderness: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City, HARPER & ROW, PUBLISHERS,1972.
    23. Richard Lingeman, Small Town America:A Narrative History 1620-The Present, G.P.Putnam's Sons,1980.
    24. Gunther Barth, Instant Cities:Urbanization and Rise of San Francisco and Denver,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1988.
    25. Boorstin, Kelley, A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GINN AND COMPANY,1981.
    26. C.J.Erickson, American industry and the European immigrant:1860-1885, RUSSELL & RUSSELL(New York),1957.
    27. Alexander Hamilton, The Federalist, Clinton Rossiter ed.,1961.
    28. DavidL. McKeeand William H. Leahy, Urbanization, Dualismand Disparitiesi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and Economics, Vol.46,No.1 (Feb.,1970).
    29. W. Beinartand S. Dubow(ed.), Segregationand Apartheidin Twentieth-Century SouthAfrica. London:Routledge,1995.
    30. N. J. Rhoodie& H. J.Venter(ed.), Apartheid:A Social-Historical ExpositionoftheOriginand Department of the Apartheid Idea, Capeton 1960,.
    31. S. L. Kark, The Social Pathology of Syphilisin African, South Africa Medical Journal, 1949:23.
    32. E. Wickery, Grootboom's Legacy:Securingthe Rightto Accessto Adequate Housingin SouthAfrica? New York:Centerfor Human Rightsand Global Justice,20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