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劳资收入分配正义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也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一个重要承载者。初次分配若严重偏离分配正义,再次分配是无法予以扭转的。企业劳资收入分配正义不仅关系着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正义,而且关系着整个国民收入的分配正义。然而,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长期以来却存在一个误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公平问题留待再次分配解决。这一错误认识导致我国企业劳资收入分配实践中盲目推崇效率,无视公平,甚至肆意践踏公平。对公平的无视或践踏的最终后果是不仅不能促成效率,反而会减损效率,甚至造成企业劳资收入差距扩大化一劳方(劳动)与资方(资本)对抗一企业乃至整个社会效率低下一劳资利益共同减损的恶性循环。在法治社会下,法律是维护权利、保护利益、实现正义的最权威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本文以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初次分配也要注重公平”为契机,将分配正义引入企业劳资收入分配领域,分析我国企业劳资收入分配正义的价值构成及原则,并以“在初次分配中也要注重公平”对企业劳资收入分配法律制度的影响或客观要求为主线索,探析我国企业劳资收入分配偏离分配正义的法律原因及实现分配正义的法律路径。这一选题无论是在企业劳资收入分配正义理论的发展上,还是在企业劳资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上,以及企业劳资收入分配法律制度的完善上都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劳动价值与剩余价值理论、人权理论、劳资利益共同体理论和利益分享理论分析了企业劳资收入分配正义的理论基础。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旨在说明企业剩余或企业利润的真正来源,要求企业劳资收入分配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且以劳动贡献为依据的劳动收入应在企业收入分配中占据优势地位。生存权与发展权是人权理论的核心内容。人权理论要求企业劳资收入分配不仅要满足劳方及其供养家属的基本生活所需,而且还应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劳方的发展权,为劳方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劳资利益共同体理论是对传统劳资利益矛盾体理论的颠覆,它要求企业劳资收入分配不仅要关注资方利益,而且要关注劳方利益,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不能基于资本优势偏袒资方利益而损害劳方利益。利益分享理论则要求企业发展成果由劳方和资方共同分享,而不是由资方凭借其资本优势独享。在“资强劳弱”格局下,利益分享理论还包含着对于处于弱者地位的劳方利益“偏重”保护的内涵。
     自由、平等、效率、公平是各种分配正义观价值构成的有机元素。但在各个价值的取舍次序上,不同的分配正义观有不同的观点:自由主义者主张自由、效率的优先性;平等主义者主张平等、公平的优先性;折中主义者主张自由、效率与平等、公平并重。我国企业劳资收入分配正义的价值构成经历了“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与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初次分配也要注重公平”的过程。“在初次分配也要注重公平”提升了公平在企业劳资收入分配正义价值构成中的地位,强调了在企业劳资收入分配中也要重视公平。它实际上是对我国企业劳资收入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价值构成的修正、发展与完善。所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即在效率与公平之间,效率在先,公平在后,效率较之公平具有优先性。这一价值构成虽然内在规定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但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政策导向下,人们在追逐效率的同时,基本上放弃了对公平的兼顾。而舍弃公平追逐效率的必然结果是效率与公平的共同减损。笔者认为,公平与效率之间,公平在先,效率在后。立足于公平的基础上的效率,才是真正的效率;没有公平为基础,是没有任何效率可言的。因此,我国企业劳资收入分配正义的价值构成应确立为“立足于公平基础上的效率”。“立足于公平基础上的效率”一方面强调效率,允许一定劳资收入差距的存在;另一方面又对效率限定了前提,即不能脱离公平追求效率,也不能为追求效率而舍弃公平。这一价值构成理顺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实现了公平与效率的内在统一,不仅是人权理论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现行我国企业实行的分配方式。其中,在国有企业实行按劳分配,即按劳动贡献分配;在私营企业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即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不仅体现了平等,而且彰显了贡献,与分配正义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在我国企业劳资收入分配实践中,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倡导的平等仅是形式平等而不是实质平等,重视的贡献主要是资本贡献而不是劳动贡献,且未对劳方的基本生活所需予以考虑。为促使我国企业劳资收入分配正义的实现,笔者认为,应当在分配正义原则的基础是建构我国企业劳资收入分配正义原则,具体包括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平等分配原则和基本生活所需原则。其中,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是指企业根据劳资双方所投入的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对社会所做贡献大小向劳资双方支付相应报酬的原则。劳资双方所获得的相应收入是其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但其实质是劳资双方所投入的生产要素在投入生产时对社会所作贡献的回报。平等分配原则是指在企业劳资收入分配中,劳方和资方享有平等分配企业收入的权利,能够平等地参与到企业劳资收入分配中,并且获得与其贡献相应收入的原则。平等分配原则在要求劳资分配权利在配置上平等的同时,并不止步于权利平等,而是要求超越权利平等这种形式上的平等,充分考虑劳资之间的客观差异,对处于弱者地位的劳方予以倾斜保护,防止资方利用其资本优势剥削劳方,从而实现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的有机统一。基本生活所需原则是需要原则是指劳方在企业劳资收入分配中所分配的收入必须能够满足劳方自身及其供养家属的基本生活所需的原则。该原则是专门针对劳方收入而言的,为劳方收入设置了底线,即无论劳方贡献大小,劳方收入都不得低于劳方自己及其供养家属的基本生活所需的份额。
     笔者通过数据分析和实证考察分析,认为我国现行企业劳资收入分配偏离了分配正义。这一“偏离”总体表现为:资方收入过高,劳方收入过低,资方收入挤占劳方收入,劳方未能从企业及社会经济发展中同步受益。具体表现为:(1)劳方收入占GDP的比重较低。企业劳方收入加上农民工收入,还不到GDP的22%,这与西方发达国家雇员报酬占GDP比重平均高达50%以上形成了鲜明对比;(2)企业(资方)收入,包括政府收入在GDP中占比逐年呈上升趋势,而劳方收入在GDP中占比却逐年呈下降趋势;(3)劳方收入总额虽然逐年在增加,但是增长速度却远远不及企业(资方)收入及政府收入的增长速度;(4)劳方收入被企业(资方)肆意压低、拖欠、克扣、赖;(5)企业利润侵蚀劳方工资;(6)资方独占企业剩余;等等。导致企业劳资收入分配偏离分配正义的法律原因如下:第一,“以资为本”的立法指导思想下的企业劳资收入分配法律法规引导、纵容企业在劳资收入分配上偏重资方利益;第二,劳资权利配置不平等,劳动力产权法律缺位,劳方不能参与企业剩余分配,企业剩余为资方独占;第三,劳方工资权立法保障不足,我国工资立法从最低工资立法到工资集体协商、工资正常增长立法等都存在诸多问题;第四,企业劳资收入分配政府作为义务规定不够,政府在企业劳资收入分配中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严重;第五,工会保护劳动者工资分配权益不力。
     针对我国企业劳资收入分配偏离分配正义的法律原因,在完善对策上,笔者建议从企业劳资收入分配立法的法律理念、法律原则及具体法律制度三个层面进行完善。在法律理念上,应当变“以资为本”理念为以人为本理念、劳方利益倾斜保护理念、劳资共赢理念和公平分享理念。以人为本理念不仅要求以劳方为本,而且要求以资方为本;赋予劳方和资方平等的法律地位;视劳方和资方为目的,而非手段;防止劳资之间的过度分化。劳方利益倾斜保护理念要求通过看似不平等的法律制度设置对处于弱者地位的劳方利益予以倾斜保护,从而实现劳资利益的实质平等。劳资共赢理念要求立法引导企业经营以实现劳资双方各自利益最大化为内在精神和普遍范型。在“资强劳弱”格局下,坚持劳资共赢理念就是要善待劳方,善待劳方也就是善待资方。公平分享理念要求立法保障劳方和资方公平分享企业发展成果。它意味着劳方不仅能够获得满足其自身及其供养家属基本生活所需的工资收入,而且能够参与企业剩余分享。在法律原则上,我国企业劳资收入分配立法应当坚持劳方生存权保障原则、劳资利益统筹兼顾原则和企业效益最大化原则。劳方生存权保障原则在于保障劳方在劳资利益博弈中能够基于法律规定获得满足其自身及其供养家属基本生活所需的收入;劳资利益统筹兼顾原则要求企业劳资收入分配立法要兼顾劳资双方的利益,不能顾此失彼或厚此薄彼;企业效益最大化原则旨在通过立法引导、规范、促进企业这一蛋糕做到最大化,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劳资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在具体法律制度完善方面,首先要确立劳动力产权,将劳方企业剩余索取权法定化,为劳方参与企业剩余分享提供法律依据;其次,完善我国工资立法,切实保障劳方工资权的实现;再次,强化政府在企业劳资收入分配中的作为义务;最后,将工会保护劳方工资权益职责真正落到实处。
In the circumstance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being the mainstay of economic activities in this society, enterprises are also the leading creator of social wealth, and the bearer of the first distribution of national income. If the first distribution seriously deviates distribution justice, distribution is unable to be turn again. The justice of enterprise income distribution between labor and management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justice of enterprise income distribution, but related to the justice of first distribution of national income and the entire national income distribution. However, there is a misunderstanding in both China'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ircle:we focused on efficiency in first distribution, and left equity to the re-distribution. This erroneous understanding directly leads to respecting efficiency blindly, ignoring and trampling fairness in the practice of corporate income distribution, Not only ignoring and trampling on fairness can not contribute to the efficiency that, but it is an impairment of the efficiency. This point has been proved by that Chinese income gap between labor and management, conflicts between labor and enterprises, blocke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whole society, and the vicious cycle pattern of detracting common interests. In a society ruled by law, the law is the most authoritative and effective means to safeguard the right,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and to achieve justice.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first distribution also needs to pay attention to justice" in the report of the17th Party Congress, bringing the issues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into the field of corporate income distribution between labor and management. This paper gives analyses on legal reasons of that enterprise income distribution departure from justice, and explores the legal path to achieve justice of corporate income distribution. This has a positive and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wards no matt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y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or the reform of enterprise income distributive system, 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egal system of enterprise income distribution.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enterprise income distribution between labor and management from several aspects:theory of labor's value and the surplus value, theory of human rights, theory of labor-management benefit community, and theory of profit sharing. Firstly, theory of labor's value and the surplus value indicates the real source of corporate profits:the capital elements provided by management bring value transfer only, and can not add values. And the enterprise profits are generated from increasing value of labor power (including laborer's labor and business operators' and managers' labor). Considering enterprise income distribution, we should respect labor and workers, and we should let the income based on hardworking take the dominant position in the enterprise income distribution. Secondly, human rights is the most basic right for men, and the right of subsistence and development is the core of human rights. Theories of human rights require the enterprise income distribution not only to meet the workers' and their families basic needs, but also, to some extent, to protect labor's right of development, and to provide the material basis for their development. Thirdly, theory of labor-management benefit community is the subversion of the traditional conflicts theory. From the long-term perspective, labor and management in an enterprise are not the group of contradictory interests, but a community of interests. The theory requires that in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we should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management's interests, 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workers' interests. We shall never be discriminatory, especially favoring management's interests over worker's for capital advantage. Finally, theory of profit sharing requires that achievements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shared by employers and employees, rather than owned by management only with its capital advantage. In the pattern that "Capital over labor", theory of profit sharing also contains a connotation that labor who in a weak position need protection.
     Equality, freedom,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all these are organic elements for composing the value of enterprise distributive justice. But in the sequence of values, there ar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f distributive justice:the liberal advocates of freedom and efficiency; the leveler stands on equality and fairness; and the one who believe in eclecticism advocates the equal priority of freedom, efficiency, equality and fairness. The forming of the justice of enterprise income distribution between labor and management passed four steps:"priority of fairness","pay attention on both efficiency and fairness","give priority to efficiency with due consideration to fairness", and "laying stress on fairness in preliminary distribution"."Laying stress on fairness in preliminary distribution" enhances the status of fairness in the value composition of the justice of, emphasize the fairness in the field of enterprise income distribution. Actually, it has developed and improved the "give priority to efficiency with due consideration to fairness". The so-called "give priority to efficiency with due consideration to fairness" means giving priority to efficiency instead of fairness. This value orientation ruled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But during the process of chasing profits, we have given up the caring of fairness with the guide of policies "focusing on the central task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ing social productive force energetically". And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giving up the fairness is the common lessening of both efficiency and equity.1believe that, we should give priority to fairness. What we call efficiency should be the one based on fairness, and there is no efficiency when there is no fairness. Therefore,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enterprise income distribution should change "give priority to efficiency with due consideration to fairness" into "efficiency based on fairness". It has stressed the efficiency, allowing the existence of certain labor income gap; in another aspect, its has settled limits towards pursuit of efficiency:we can not abandon fairness to pursuing efficiency, and we can not abandon efficiency to pursuing fairness. This value orientation is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both human rights and China's essence of socialism. It not only rationali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but also realizes the inherent unity of them.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 as main body, and a variety of modes of distribution coexisting" is the current distribution mode in our country enterprise. Among them,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is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 that is,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the labor contribution; and on the private enterprise follow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factor of production, that is,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the element of production contribution.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 and according to factor of production reflects not only the equality, but also reveal the contribution, and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to distribution justice principles. But in practice of our country enterprise labor income distribution,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 and according to factor of production, advocating equality is only form equality (equal rights and equal rules) and is not essential equality. It pays more attention to capital contribution, not labor contribute, and labor basic needs not to be considered. In order to promote justice of our country enterprise labor income distribution, author think, it should take the principle of distribution justice as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 reconstructing the principle of distribution justice between labor and corporation into the principle of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participate, the principle of equal distribution and the principle of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basic life needs. According to contribution participate into distribution principle is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contribution principle in income distribution between enterprise and labor, it means that the enterprise pay reward according to the contribution for society that production factors makes, which labor and enterprise put into production. The corresponding income that two sides get is realization of the economic in ownership of production factors, but the essence is the reward to contribution of society, which brought by production elements that the both sides of labor and enterprise putting into. Equal distribution principle is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 that equality in the enterprise labor income distribution, it means to in the enterprise labor income distribution, the labor and the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 enjoy equal rights to get income distribution, they can equal to participate in that process, and get the income corresponding to their contribution. Equal distribution principle means not only equal to own distribution rights, but also means combining essential equality. That's to say, we have to look beyond the form equality and fully considered the objectiv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mployers and workers, and give the labor in the weak position tilt protection, so that prevent the management's use of its capital advantage exploited labor. The basic life needs principle is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needs principle in the enterprise labor income distribution, it is to point to the income that labor get in distribution must cater to their own and their families basic needs. This principle is specifically targeted at the revenues for labor, setting the bottom line for labor income, namely whether labor's contributions, labor income shall not be lower than the share for labor themselves and their families' basic needs.
     Author using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and data analysis,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our country enterprise labor income distribution deviating distribution justice are:the management's income is too high, labor income is too low, the management income occupy labor income, labor failed to get synchronous gains from business and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are:(1) labor income share of GDP is low. Labor income plus peasant workers income, less than22%of GDP, that formed a sharp contrast to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which employees pay an average50%above of GDP;(2) enterprise (the management) income, including government income of GDP has a rising trend up year by year, but labor income in GDP accounting declined year by year;(3) the total revenue in the labor though increased year by year, but growth pace is far more lower than enterprise (the management) income and government income growth speed;(4) labor income was wanton squeezed, defaulted, embezzled by enterprise (the management);(5) enterprise profit erosion labor wage;(6) the management exclusive possess enterprise surplus; And so on. Visibly, the enlargement in our country present enterprise labor income gap cause enterprise labor income distribution deviating of distribution justice. The legal reasons as follows:first,"giving priority to capital" guiding ideology of the legislation leading to enterprise labor income distribu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 guiding and indulging to lay particular weight on the management interests; Second, the labor rights configuration is not equal, and absenting of labor property law, so that labor can't participate in enterprise surplus distribution, enterprise surplus owned by the management's exclusively; Third, the legislation of labor wage right has inadequate protection in our country,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from wage legislation, the minimum wage legislation,salary determining by collective negotiation to the wages normal growth legislation and so; Fourth, government regulations as obligation on the enterprise labor income distribution is not enough, and the government's disorder problem is serious in the enterprise labor income distribution; Fifth, trade unions protect worker wage distribution rights effectively.
     In view of legal reasons for China's enterprise labor income distribution deviating of distribution justice, in perfecting on countenneasures, the author suggest do it through three aspect:the legal idea of enterprise labor income distribution law legislation, law principles and specific legal system In the legal idea, the author advocates change "giving priority to capital" idea with the people foremost idea, labor protection idea, labor and enterprise benefits lean win-win principle and fair share ideas. People foremost idea requires not only means labor foremost, but give concern to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giving the labor and the management equal legal status; taking the labor and the management as purpose, rather than means; preventing excessiv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the employers and workers. Tilting protection for labor idea require through setting legal system which seems not equal to protect labor that is in the weak position, so as to realize the essence of labor interests equality. Labor win-win principle require legislation lead enterprise management to take the ides of achieving both sides maximum benefit as their inherent spirit and common paradigm. In "capital strong while labor weak" pattern, adhering to the labor win-win principle is to be nice to labor, because be good to the labor is also to the management. Fair share ideas requires legislative protection to fair sharing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efforts between labor and management. It means that workers can not only gain wage which cater to their own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basic needs, but also be able to participate in share the enterprise surplus. In law principle, the author thinks that our country enterprise labor income distribution legislation should insist that the right to labor protection principle, labor interests balanced principles and enterprise benefit maximization principle. Labor rights protection principle is to protect workers get incomes to support their own and their family's basic needs based on the law in the labor interest game; Labor interests balanced principle requires enterprise legislation should take the interests of both sides,not attend or cherry only one side; Enterprise benefit maximization principle aims to make the enterprise "cake" biggest by legislation guiding, standardizing and promoting enterprise to make the "cake" biggest,while based on this, realize the maximization of the labor and enterprise's respective benefits. In the specific legal system of perfecting, firstly to establish labor property rights, make the rights of labor claims to share the enterprise surplus has statutory delimitation, offering labor legal basis to participate in the enterprise surplus share; Secondly, perfecting our country's legislation of wage, ensuring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ight to the labor wage; thirdly, strengthening the government's obligation; Finally, the labor union can make labor wages rights protection come true.
引文
①李晓宁著:《转轨时期初次分配的效率与公平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7页。
    ①郭继红:《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观》,山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②宁德业著:《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公平问题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9-44页。
    ①纪玉山:《在效率优先的基础上重建社会公平》,载《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年第8期。
    ②[美]罗伯特·沃尔泽著:《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诸松燕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③参见[英]戴维·米勒著:《社会正义原则》,应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35页。
    ④王志刚:《当代中国初次分配正义原则的建构——基于约翰·罗默分配正义理论的视角》,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⑤王琼枝:《当代中国分配正义的基本价值理念》,载《求索》2010年第5期。
    ⑥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收入分配研究”课题组:《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政策体系构建研究》,载《企业经济》2011年第4期。
    ①黄友璋:《简论当代中国分配正义原则》,载《理论与改革》2010年第5期。
    ②赵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正义探析》,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③赵坤:《试论公正的原则》,载《理论学刊》2004年第3期。
    ④白重恩、钱震杰:《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载《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⑤安体富、蒋震:《对调整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分配份额的研究》,载《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25期。
    ⑥参见安体富、蒋震:《对调整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分配份额的研究》,载《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25期;杨继瑞、何雄浪:《促进社会主义初次分配公平的探析》,载《决策咨询通讯》2008年第2期;马秀贞:《社会分配:效率与公平关系及其有效处理》,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罗长远:《卡尔多“特征事实”再思考: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分析》,载《世界经济》2008年第11期;等等。
    ⑦赵振华:《关于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例的思考》,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
    ⑧陈斯毅、陈悦:《以改善民生问题为重点深化初次分配制度改革》,载《广东经济》2008年第2期。
    ①杨继瑞、何雄浪:《促进社会主义初次分配公平的探析》,载《决策咨询通讯》2008年第2期。
    ②信卫平著:《公平与不平——当代中国的劳动收入问题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①信卫平著:《公平与不平——当代中国的劳动收入问题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②李晓宁著:《转轨时期初次分配的效率与公平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0页。
    ③贾俊玲主编:《劳动法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4页。
    ④信卫平著:《公平与不平——当代中国的劳动收入问题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⑤李晓宁著:《转轨时期初次分配的效率与公平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0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17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9页。
    ③李晓宁著:《转轨时期初次分配的效率与公平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0页。
    ①何建华著:《分配正义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1页。
    ②[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995年版,第30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2页。
    ③[美]J·M·布坎南著:《自由、市场与国家》,平新乔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78页。
    ①[英]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等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页。
    ②[英]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等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26-27页。
    ①宁德业著:《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公平问题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4-35页。
    ②何建华著:《分配正义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29页。
    ③陈秀梅著:《要素参与收入分配问题研究——收入分配中的劳动和资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8-29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3页。
    ①宁德业著:《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公平问题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7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0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⑤宁德业著:《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公平问题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1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0页。
    ⑦《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2页。
    ②《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2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305页。
    ⑤宁德业著:《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公平问题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306页。
    ②宁德业著:《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公平问题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8-39页。
    ③[英]A·J·M·米尔恩著:《人的权利和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夏勇、张志铭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④[美]路易斯·享金著:《权利的时代》,信春鹰等译,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⑤[美]路易斯·亨金著:《权利的时代》,信春鹰等译,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⑥董云虎、刘武萍编著:《世界人权约法总览》,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5页。
    ⑦中国人权研究会编:《中国人权年鉴》,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①林嘉著:《劳动法与现代人权观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页。
    ②转引自胡玉浪著:《劳动报酬权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62-6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②胡玉浪著:《劳动报酬权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64页。
    ③[日]大须贺明著:《生存权论》,林浩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17页。
    ④徐显明主编:《人权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4-26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1页。
    ②[日]我妻荣著:《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王书江、张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1页。
    ③[美]卡尔·兰道尔著:《欧洲社会主义思想与运动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21页。
    ④马新福、薛长礼著:《劳动权的法社会学分析》,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1期。
    ⑤转引自徐显明主编:《法理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37页。
    ⑥转引自[法]雷吉娜·配尔努著:《法国资产阶级史——从发端到近代》(上册),康新文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187页。
    ①[法]圣西门著:《圣西门选集》第1卷,王燕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23页。
    ②[英]罗伯特·欧文著:《欧文选集》第1卷,柯象峰等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89页。
    ①[英]休谟著:《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7页。
    ④“这种统一其实就是共生”,参见李昌麒主编:《经济法理念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笫9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⑥利己和利他实质上并不矛盾,人在利己的同时,客观上在利他。相反,舍弃利他的利己必然导致人为物所异化,甚至人自身的分化。这种利己的并非真正的利己。
    ①转引自陈乃新著:《经济法理性论纲——以剩余价值法权化为中心》,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175-176页。
    ②[日]尾关周二著:《共生的理想》,卞崇道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120页。
    ③[日]尾关周二著:《共生的理想》,卞崇道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132页。
    ④《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
    ①[英]约翰·穆勒著:《政治经济学原理》(上卷),赵荣潜等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4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1页。
    ④[英]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等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72页。
    ①马艳、周扬波著:《劳资利益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32页。
    ①常凯著:《劳动关系·劳动者·劳权——当代中国的劳动问题》,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年版,第36页。
    ①邸敏学、王琳:《现阶段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合作基础分析》,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3期。
    ②邸敏学、毛琳:《现阶段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合作基础分析》,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3期。
    ①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②唐任伍著:《中外经济思想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33页。
    ③《陆宣公集·收河中后请罢兵状》。
    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17。
    ⑤张兴茂:《“劳资两利”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第5期。
    ⑥《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55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
    ⑧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年10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3月15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①吴君槐:《利益分享视角下的和谐劳资关系构建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55页。
    ③侯均生著:《西方社会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9页。
    ④么大中、罗炎著:《亚里士多德》,辽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194-196页。
    ⑤[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3页。
    ⑥章士嵘著:《西方思想史》,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版,第36页。
    ⑦[英]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郭大力等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59页。
    ⑧刘宁著:《分享利益论:兼析在我国的运用和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①吴君槐:《利益分享视角下的和谐劳资关系构建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②《现代汉语辞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85页。
    ③黄越钦:《改革发展成果公平分享的制定障碍及法律对策》,载《理论与改革》2010年第5期。
    ⑤吴忠民著:《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①孟庆瑜:《分配关系的法律调整——基于经济法的研究视野》,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②冯亚东著:《平等、自由于中西文明》,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33页。
    ③[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8页。
    ④[美]罗伯特·诺齐克著:《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姚大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1页。
    ①[美]罗伯特·诺齐克著:《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2-13页。
    ②汪行福著:《分配正义与社会保障》,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4页。
    ③[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著:《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6页。
    ④[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著:《自由秩序原理》(上卷),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02页。
    ⑤[英]米尔顿·弗里德曼著:《资本主义与自由》,张瑞玉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3页。
    ⑥[英]米尔顿·弗里德曼著:《自由选择》,张琦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页。
    ⑦汪行福著:《分配正义与社会保障》,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3-124页。
    ⑧[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8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6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7页。
    ⑤[美]E·博登海默著:《法埋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7页。
    ⑥[美]罗纳德·德沃金著:《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冯克利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⑦何建华著:《分配正义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4页。
    ①[美]罗伯特·诺齐克著:《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姚大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1页。
    ②[美]约翰·罗尔斯著:《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71页。
    ③[美]罗纳德·德沃金著:《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冯克利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④“功能性活动”这概念源于亚里士多德,反映了一个人认为值得去做或达到的多种多样的事情或状态。
    ⑤[印]阿玛蒂亚·森著:《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2-63页。
    ①贾可卿著:《分配正义论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6页。
    ②贾可卿著:《分配正义论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01-105页。
    ③贾可卿著:《分配正义论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05-107页。
    ④[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著:《法律、立法与自由》,邓正来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1页。
    ①[印]阿玛蒂亚·森著:《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页。
    ②何建华著:《分配正义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6页。
    ③[印]阿玛蒂亚·森著:《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1页。
    ④功利主义者认为,社会福利最大化可以成为侵害部分社会成员权利的正当理由。因而,功利主义者的起点公平、机会公平是不彻底的。
    ⑤[印]阿玛蒂亚·森著:《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2页。
    ⑥[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页。
    ⑦值得注意的是,罗尔斯的享有优先地位的权利主要限定在个人自由权,包括基本的政治和公民权利。较之哈耶克、诺奇克所称的“权利至上”的权利范围小了很多。
    ⑧[印]阿玛蒂亚·森著:《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4页。
    ⑨[印]阿玛蒂亚·森著:《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9页。
    ③[美]阿瑟·奥肯著:《平等与效率——重大抉择》,王奔洲等译,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④[美]N·格雷戈里·曼昆著:《经济学原理》(上册),梁小民译,上海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2页。
    ①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44页。
    ①陈秀梅著:《要素参与收入分配问题研究——收入分配中的劳动和资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8-39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9页。
    ④于国安编著:《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30-31页。
    ①《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62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2005年10月。
    ③[美]阿瑟·奥肯著:《平等与效率——重大抉择》,王奔洲等译,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④[美]阿瑟·奥肯著:《平等与效率——重大抉择》,王奔洲等译,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110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
    ②[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著:《通往奴役之路》,王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0页。
    ③吉力:《“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不能改,不能“向旧体制的意识形态后退”》,载《浙江日报》2005年7月4日。
    ①[美]阿瑟·奥肯著:《平等与效率——重大抉择》,王奔洲等译,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105-10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2页。
    ⑤邹丽花:《我国收入分配公平理念的变迁》,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⑥李晓宁著:《转轨时期初次分配的效率与公平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18页。
    ①刘红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正义》,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②[美]罗伯特·沃尔泽著:《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诸松燕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③参见[英]戴维·米勒著:《社会正义原则》,应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3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页。
    ①[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7页。
    ②王新生:《马克思是怎样讨论正义问题的?》,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在第5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④[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⑤[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9页。
    ⑥[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5页。
    ⑦[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页。
    ①贾可卿著:《分配正义论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89页。
    ②贾可卿著:《分配正义论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89页。
    ③贾可卿著:《分配正义论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93-105页。
    ④[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0页。
    ⑤[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4页。
    ①[美]阿瑟·奥肯著:《平等与效率——重大抉择》,王奔洲等译,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49页。
    ②[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著:《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14页。
    ③[英]戴维·米勒著:《社会正义原则》,应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④ John E. Roemer.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8, p.1.
    ④王志刚:《当代中国初次分配正义原则的建构——基于约翰·罗默分配正义理论的视角》,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⑥王琼枝:《当代中国分配正义的基本价值理念》,载《求索》2010年第5期。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305页。
    ①黄有璋:《简论当代中国分配正义原则》,载《理论与改革》2010年第5期。
    ②[美]克拉克著:《财富的分配》,陈福生、陈振骅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页。
    ③贾可卿著:《分配正义论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306页。
    ①[英]戴维·米勒著:《社会正义原则》,应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3-244页。
    ②[英]戴维·米勒著:《社会正义原则》,应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7-28页。
    ③贾可卿著:《分配正义论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77页。
    ④贾可卿著:《分配正义论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49-152页。
    ⑤[英]戴维·米勒著:《社会正义原则》,应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05页。
    ①贾可卿著:《分配正义论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56页。
    ②贾可卿著:《分配正义论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62页。
    ①蔡继明著:《从按劳分配到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9页。
    ①胡爽平:《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②胡爽平:《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③蔡继明著:《从按劳分配到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8-49页。
    ④蔡继明著:《从按劳分配到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1页。
    ①胡爽平:《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30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下),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50-55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下),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49页。
    ①参见黄赤峰:《劳动力产权辨析》,载《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②参见祝涛:《论员工持股制度的基本原则》,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④贾可卿著:《分配正义论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85页。
    ①[日]三浦隆著:《实践宪法学》,李力、白云海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8页。
    ②杨震著:《法价值哲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4页。
    ①转引自[美]塞缪尔·弗莱斯哈克尔著:《分配正义简史》,吴万伟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40页。
    ②转引自[美]塞缪尔·弗莱斯哈克尔著:《分配正义简史》,吴万伟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42-43页。
    ③转引自[美]塞缪尔·弗莱斯哈克尔著:《分配正义简史》,吴万伟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46页。
    ④[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9-310页。
    ⑤[英]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上卷),郭大力等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28页。
    ⑥[英]戴维·米勒著:《社会正义原则》,应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77页。
    ①李晓宁著:《转轨时期初次分配的效率与公平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6-97页。
    ②相关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③常凯主编:《中国劳动关系报告——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趋势》,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第260页。
    ④于国安、曲永义等著:《收入分配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8页。
    ⑤高微、高路:《上海国企一线职工“涨工资”将与经营者收入挂钩》,资料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m.
    ⑥于国安、曲永义等著:《收入分配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8页。
    ⑦田卫民著:《最优国民收入分配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年版,第86-87页。
    ①参见荣兆梓等著:《通往和谐之路:当代中国劳资关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67页。
    ②常凯主编:《中国劳动关系报告——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趋向》,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
    ①施征:《上海一线职工收入增长机制》,载《上海国资》2007年第4期。
    ②李长安:《企业分不公是和谐发展的隐性炸弹》,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5月16日。
    ③李晓宁著:《转轨时期初次分配的效率与公平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7页。
    ①李晓宁著:《转轨时期初次分配的效率与公正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6-77页。
    ②陈乃新著:《经济法理性论纲——以剩余价值法权化为中心》,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88页。
    ①陈乃新著:《经济法理性论纲——以剩余价值法权化为中心》,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200-201页。
    ①常凯著:《劳动关系·劳动者·劳权——当代中国的劳动问题》,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年版,第25页。
    ②信卫平著:《公平与不公平——当代中国的劳动问题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版,第196页。
    ③吴宏洛:《劳动力产权实现与和谐劳资关系构建——基于国企改制视角》,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④周永平著:《当代劳动关系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10年版,第176页。
    ⑤参见丁远杏:《劳动力产权与和谐企业劳资利益分配关系》,载《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①李昌麒主编:《中国改革开放发展成果分享法律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95页。
    ②陈乃新著:《经济法理性论纲——以剩余价值法权化为中心》,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89页。
    ③梁慧星著:《中国物权法研究》(上册),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34页。
    ④梁慧星著:《中国物权法研究》(上册),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页。
    ⑤陈乃新著:《经济法理性论纲——以剩余价值法权化为中心》,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89页。
    ①姜起祥:《劳动者工资权益的法律保障制度若干问题的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②[国际劳工局]杰拉尔德·斯塔尔著:《最低工资——实践与理论问题的国际评述》,马小丽译,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
    ①Freeman R.B:Minimum wages-ogain, Int. J. Manpower,1994/15/pp.8-25.。
    ②吴家馨著:《劳资关系与产业发展》,华泰书局1997年版,第130页。
    ③李昌麒主编:《中国改革发展成果分享法律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20页。
    ④《最低工资规定》第1条规定:“为了维护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的合法权益,保障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根据劳动法和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①胡玉浪著:《劳动报酬权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119页。
    ②韩兆洲、魏章进:《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实证研究》,载《统计研究》2006年第1期。
    ③参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第1章第3条。
    ①李昌麒主编:《中国改革发展成果分享法律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11页。
    ②黄越钦著:《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06页。
    ③胡玉浪著:《劳动报酬权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134页。
    ①李昌麒主编:《中国改革发展成果分享法律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09页。
    ②胡玉浪著:《劳动报酬权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133-134页。
    ③李昌麒主编:《中国改革发展成果分享法律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09页。
    ④胡玉浪著:《劳动报酬权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165-168页。
    ①孙燕山、孙凤君、顾维忱:《论劳动权益的刑法保护》,载《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2期。
    ②曾粤兴、张勇:《刑罚权发动的合理性——入大代表增设拖欠工资罪议案的思考》,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①李昌麒主编:《中国改革发展成果分享法律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90页。
    ①刘志华:《工资分配问题及立法回应》,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②常凯主编:《中国劳动关系报告——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趋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第155页。
    ① Bean,R.1985.Comparative Inustrial Relations:An Introduction to Cross-National Perspetives,New York:ST. Martins's Press.
    ②常凯主编:《中国劳动关系报告——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趋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第170页。
    ③程延园:《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思考》,载《中国劳动保障报》2002年12月10日。
    ④虞华君:《政府在和谐劳资关系建设中的角色定位》,载《商业时代》2010年第8期。
    ①胡玉浪著:《劳动报酬权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123页。
    ②常凯主编:《中国劳动关系报告——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趋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第173页。
    ③常凯主编:《中国劳动关系报告——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趋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第174页。
    ④《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10条规定:“在于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督促用人单位贯彻执行;检查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执行情况:受理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的举报、投诉;依法纠正和查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
    ⑤王立明:《论我国劳动保障监察立法与执法的协调》,载《青海师专学报》2007年第2期。
    ①《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3条第2款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支持、协助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
    ①张留禄:《完善我国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研究》,载《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第12期。
    ①张留禄:《完善我国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研究》,载《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第12期。
    ②张留禄:《完善我国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研究》,载《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第12期。
    ③张波:《劳资关系中政府定位的应然选择与国际借鉴》,载《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④常凯主编:《中国劳动关系报告——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与趋向》,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第175页。
    ①刘声:《工会界别委员会称11省市拖欠国企职工工资20多亿》,载《中国青年报》2007年3月13日。
    ②胡芬著:《劳动权的行政法保护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2页。
    ③唐晓光、韩恒:《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载《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期。
    ①常凯主编:《中国劳动关系报告——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趋向》,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第177页。
    ②常凯主编:《中国劳动关系报告——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趋向》,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第177页。
    ③权力设租是相对于权力寻租而言的。所谓权力寻租,是指个人或利益集团为了谋取自身的经济利益,而采取行贿等不正当手段对权力执掌者施加影响,其实质就是寻求政府的强制或特权供应,以便获取市场价格与权力价值之间的差额。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1页。
    ⑤2001年《工会法》在“总则”中多次规定要求工会代表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如“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其各工会组织代表职工的利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通过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协调劳动关系,维护企业职工劳动权益”。
    ①常凯主编:《中国劳动关系报告——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趋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第206页。
    ②信卫平著:《公平与不平——当代中国的劳动收入问题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版,第234页。
    ③常凯主编:《中国劳动关系报告——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趋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第206页。
    ④常凯主编:《中国劳动关系报告——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趋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第206页。
    ①马艳、周扬波著:《劳资利益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7-128页。
    ②黄任民:《中国工资集体协商的特点及工会的作用》,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①黄任民:《中国工资集体协商的特点及工会的作用》,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②马艳、周扬波著:《劳资利益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9-170页。
    ③常凯主编:《中国劳动关系报告——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趋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第213页。
    ④参见全国人大常委、全总副主席周玉清《关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处理法>的议案》。
    ①常凯主编:《中国劳动关系报告——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趋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第211-212页。
    ②马艳、周扬波著:《劳资利益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5页。
    ③常凯主编:《中国劳动关系报告——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趋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第210页。
    ①《管子·霸言》。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③《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①李龙、程关松、占红沣著:《以人为本与法理学的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1页。
    ②李昌麒主编:《经济法理念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0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页。
    ①李昌麒主编:《经济法理念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90页。
    ①梁慧星:《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二十世纪民法回顾》,载《中外法学》1997年第2期。
    ②帅文铮:《我国弱势群体权利保护中的法律正义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③[德]黑格尔著:《精神现象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63页。
    ④穆随心:《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探究——基于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视域》,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①陈乃新著:《经济法理性论纲——以剩余价值法权化为中心》,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175-176页。
    ②[英]约翰·穆勒著:《政治经济学原理》(上卷),赵荣潜等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4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1页。
    ⑤陈乃新著:《经济法理性论纲——以剩余价值法权化为中心》,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178页。
    ⑥孟令辉:《以人为本是市场化劳动关系的核心价值取向》,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⑦马艳、周扬波著:《劳资利益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60页。
    ⑧程延园著:《劳动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1页。
    ①种明钊、应飞虎:《经济人与国家干预法》,载《现代法学》2003年第6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②李昌麒主编:《中国改革发展成果分享法律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5页。
    ③孙居涛:《分配不公平感产生原因及训控政策》,载《江西社会科学》1996年第9期。
    ④张亚:《论公平分配的标准》,载《淮阴师专学报》1997年第3期。
    ⑤李昌麒主编:《中国改革发展成果分享法律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90页。
    ⑥刘金祥著:《基于二元所有权架构的企业劳资关系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版,第134页。
    ⑦李昌麒主编:《经济法理念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34页。
    ⑧李昌麒主编:《经济法理念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34页。
    ①[美]罗斯科·庞德著:《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董世忠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④卓泽渊著:《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51页。
    ⑤[日]大须贺明著:《生存权论》,林浩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17页。
    ①马艳、周扬波著:《劳资利益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6-49页。
    ①杨炼著:《立法过程中的利益衡量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63页。
    ②杨炼著:《立法过程中的利益衡量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68-169页。
    ③[美]罗斯科·庞德著:《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董世忠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71页。
    ①姚先国、方浩:《劳动力产权:分析角度、现状与趋势——劳动力产权问题研究述评》,载《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②杨炼著:《立法过程中的利益衡量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60页。
    ③[美]罗斯科·庞德著:《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董世忠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2页。
    ④邱本:《从契约到人权》,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6期。
    ⑤陈乃新著:《经济法理性论纲——以剩余价值法权化为中心》,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251页。
    ①陈乃新著:《经济法理性论纲——以剩余价值法权化为中心》,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267页。
    ②刘炳福:《浅谈<资本论>的劳动力产权理论》,载《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8期。
    ③黄燕芬等著:《分配的革命——部分劳权向股权转换》,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年版,第54页。
    ④陈乃新著:《经济法理性论纲——以剩余价值法权化为中心》,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213页。
    ①王钰:《关于劳动力产权的几个基本问题》,载《南方经济》2004年第10期。
    ②吴洛宏:《劳动力产权实现与和谐劳资关系构建——基于国企改制视角》,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③吕景春:《劳动力产权、劳资冲突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6期。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5-19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9页。
    ③吴宏洛:《劳动力产权实现与和谐劳资关系构建——基于国企改制视角》,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④陈乃新著:《经济法理性论纲——以剩余价值法权化为中心》,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86页。
    ①陈乃新著:《经济法理性论纲——以剩余价值法权化为中心》,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236页。
    ②陈炳才著:《当代资本主义的收入分配制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8-59页。
    ③吴宏洛:《论我国劳动力产权的实现》,载《东南学术》2010年第1期。
    ④王娟:《我国企业的职工持股及收入分配机制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⑤王娟:《我国企业的职工持股及收入分配机制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⑥李立新著:《劳动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法律探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351页。
    ①李昌麒主编:《中国改革开放发展成果分享法律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28页。
    ②陈凯:《论我国最低工资制度的法律完善》,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①李昌麒主编:《中国改革开放发展成果分享法律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27页。
    ②侯莉:《论最低工资制度》,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③李昌麒主编:《中国改革开放发展成果分享法律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28页。
    ④张翰元:《当代美国最低工资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研究》,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⑤侯莉:《论最低工资制度》,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①李昌麒主编:《中国改革发展成果分享法律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29页。
    ②[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4页。
    ①黄越钦著:《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06页。
    ②所谓“强制仲裁”,是指在加拿大,对于涉及公共安全、卫生的部门,如警察、消防员、医生等在发生集体劳动争议的情况下,不得罢工,而是通过“强制仲裁”的方式解决集体劳动争议。由于仲裁协议对双方当事人有效,双方必须履行,从而对双方当事人形成一定的威慑力。
    ③李昌麒主编:《中国改革发展成果分享法律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11页。
    ④国际劳工组织《促进集体谈判建议书》第4条规定:“在必要时,应采取符合国情的措施,以便集体谈判有可能在任何层次,特别在机构、企业、部门、行业一级,或者地区或全国级别上举行。”《意大利宪法》第39条规定:“各工会代表本会全体成员签订集体劳动合同,此合同对其所涉及的行业的一切人均有约束力。”
    ①李昌麒主编:《中国改革发展成果分享法律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1]年版,第610-611页。
    ②董洁琼:《工资支付立法研究:以广东省为例》,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①胡玉浪著:《劳动报酬权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147页。
    ②吴义太:《试论我国农民工工资权的法律保障》,载《特区经济》2009年第9期。
    ③姜起祥:《劳动者工资权益的法律保障制度若干问题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①申长永:《构建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法律思考》,载《商业时代》2011年第2期。
    ②谢惠知:《完善我国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研究》,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③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谈判是构建职工工资正常机制的重点。
    ④胡元聪、杨丽梅:《“政府责任与社会财富公平分配法律问题”国际研讨综述》,载《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6期。
    ①[德]哈贝马斯著:《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董世骏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501页。
    ②[日]荒木尚志著:《日本劳动法》,李坤刚、牛志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8页。
    ③于洪波:《完善我国劳动监察制度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①章辉:《我国劳动监察制度的缺陷与对策分析》,载《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②王益英著:《外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92页。
    ①任小平:《企业“资本弱化”与劳工权益的维护——兼释“工会在工资合约中的博弈行为”》,载《探索》2009年第6期。
    ②所谓信息对称,是指与工资合约要价相关的信息在劳资双方的认知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特别是在信息的汁量标准、解释口径以及获取成本上的一致性。参见连瑞瑞:《关于中国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若干建议》,载《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36期。
    ①程延园:《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思考》,载《中国劳动保障报》2002年12月10日。
    ②胡芬著:《劳动权的行政法保护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7页。
    ③张波:《劳资关系中政府定位的应然选择与国际借鉴》,载《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①常凯主编:《中国劳动关系报告——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趋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第176页。
    ②王慧民:《工会在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中的维权作用》,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③信卫平、燕晓飞:《论我国工会在收入分配领域的维权职能》,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④常凯主编:《中国劳动关系报告——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趋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第197页。
    ①马艳、周扬波著:《劳资利益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63页。
    ②刘金祥著:《基于二元所有权架构的企业劳资关系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版,第175页。
    ③刘金祥著:《基于二元所有权架构的企业劳资关系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版,第175-176页。
    ④任小平:《企业“资本弱化”与劳工权益的维护——兼释“工会在工资合约中的博弈行为”》,载《探索》2009年第6期。
    ①信卫平著:《公平与不平—当代中国的劳动收入问题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版,第234-235页。
    ②马艳、周扬波著:《劳资利益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5页。 ①马艳、周扬波著:《劳资利益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6-257页。
    ②赵晓华:《工资集体协商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工会在工资集体协商中的角色定位》,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③王慧民:《工会在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中的维权作用》,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①任小平:《企业“资本弱化”与劳动权益的维护——兼释“工会在工资合约中的博弈行为”》,载《探索》2009年第6期。
    ①白洋:《对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工作的调研》,载《中国工会财会》2007年第10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资本论》(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毛泽东选集》(第一、二、三、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常凯主编:《中国劳动关系报告——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趋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
    5.俞可平等编:《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所有制和分配理论》(第4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6.姚大志著:《何为正义: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何怀宏著:《公平的正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姚洋著:《转轨中国:审视社会公正和平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龚群著:《当代西方道义论与功利主义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龚群著:《罗尔斯政治哲学》,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1.吴忠民著:《社会正义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2.刘洪斌著:《德沃金政治哲学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3.宴智杰著:《劳动价值学说新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贾可卿著:《分配正义论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5.何建华著:《分配正义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6.何建华著:《经济正义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7.赵人伟著:《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18.汪福行著:《分配正义与社会保障》,上海财政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9.李实等著:《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实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0.陈传胜著:《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观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1.郭志鹏著:《公平与效率新论》,解放军出版社2001年版。
    22.周仲秋:《平等观念的历程》,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23.李惠斌、李义天编:《马克思与正义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4.李晓宁著:《转型时期初次分配的效率与公平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5.李金亮著:《公正、效率、公平——论“和谐社会”中分配的原则和目标》,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26.孔泾源著:《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理论与政策》,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年版。
    27.宋晓梧著:《我国收入分配体制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
    28.周谨平著:《机会平等与分配正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9.曹玉涛著:《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30.林进平著:《马克思的“正义”解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31.史瑞杰著:《效率与公平:社会哲学的分析》,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2.慈继伟著:《正义的两面》,三联书店2001年版。
    33.沈晓阳著:《正义论经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4.汤玉奇著:《社会公正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
    35.付鹤鸣著:《法律正义论——德沃金伦理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36.武步云著:《人本法学的哲学探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37.吕楠著:《撒切尔政府劳资政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38.周永平著:《当代劳动关系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10年版。
    39.胡光志著:《人性经济法论》,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40.胡玉浪著:《劳动报酬权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41.李运华著:《就业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42.刘金祥著:《基于二元所有权架构的企业劳资关系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版。
    43.薛长礼著:《劳动权论》,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44.李昌麒主编:《中国改革发展成果分享法律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45.严存生著:《法的价值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46.卓泽渊著:《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47.陈秀梅著:《要素参与收入分配问题研究——收入分配中的劳动和资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48.于国安编著:《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49.余斌、陈昌盛编著:《国民收入分配困境与出路》,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年版。
    50.信卫平著:《公平与不平——当代中国的劳动收入问题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版。
    51.周文华著:《论法的正义价值》,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52.李立新著:《劳动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法律探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53.杨强著:《中国个人收入的公平分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版。
    54.姜国权著:《市场社会主义劳动产权理论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版。
    55.蔡继明著:《从按劳分配到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6.杨炼著:《立法过程中的利益衡量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版。
    57.马艳、周扬波著:《劳资利益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8.田卫民著:《最优国民收入分配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年版。
    59.张东生主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10)》,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60.王琼枝著:《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正义观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版。
    61.李昌麒主编:《经济法理念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62.石美遐著:《劳动关系国际比较》,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版。
    63.陈泽亚著:《经济人与经济制度正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4.徐显明主编:《人权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5.汪习根主编:《法律理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6.胡芬著:《劳动权的行政法保护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
    67.李惠斌著:《企业劳动产权概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68.李龙、程关松、占红沣著:《以人为本与法理学的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69.周永平著:《当代劳动关系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10年版。
    70.陈布雷著:《劳权与发展:权利论与功能论的多维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71.张新国等著:《劳工标准问题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版。
    72.蔡定剑、刘小楠主编:《反就业歧视法专家建议稿及海外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73.陈乃新著:《经济法理性论纲——以剩余价值法权化为中心》,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74.刘绮霞著:《战后日本企业雇佣体制的演变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3.[美]约翰·罗尔斯著:《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4.[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高鸿业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5.[英]约翰·穆勒著:《功用主义》,唐钺译,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6.[英]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上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1974年版。
    7.[美]迈克尔·沃尔泽著:《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褚松燕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8.[美]塞缪尔·弗莱施哈克尔著:《分配正义简史》,吴万伟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
    9.[美]阿瑟·奥肯著:《平等与正义》,王奔洲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10.[加拿大]G·A·柯亨著:《马克思与诺齐克之间(G·A·柯亨文选)》,吴增奎编,江苏 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1.[美]罗伯特·诺齐克著:《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姚大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2.[美]罗纳德·德沃金著:《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
    13.[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著:《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4.[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著:《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15.[英]边沁著:《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6.[日]川本隆史著:《罗尔斯:正义原理》,詹献斌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7.[英]戴维·米勒著:《社会正义原则》,应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8.[英]伦纳德·霍布豪斯著:《社会正义要素》,孔兆政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9.[英]休谟著:《人性论》(上下册),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0.[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下卷),许明龙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21.[美]富勒著:《法律的道德性》,郑弋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2.[美]罗斯科·庞德著:《法理学》(第一、二、三、四卷),廖德宇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3.[日]大须贺明著:《生存权论》,林浩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4.[德]理查德·海曼著:《劳资关系: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框架》,黑启明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版。
    25.[英]R·科斯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刘守英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6.[美]迈克尔·J·桑德尔著:《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性》,万俊人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27.[德]W·杜茨著:《劳动法》,张国文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8.[日]荒木尚志著:《日本劳动法》,李坤刚等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9.[日]皮埃尔;勒鲁著:《论平等》,于允道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30.[德]鲁道夫·特劳普—梅茨著:《劳动关系比较研究》,张俊华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31.[印]阿玛蒂亚·森著:《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2.[英]阿弗里德·马歇尔著:《经济学原理》,廉运杰泽,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33.[英]安东尼·奥格斯著:《规制:法律形式与经济学理论》,骆梅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4.[德]拉德布鲁赫著:《法学导论》,米健、朱林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35.[美]斯蒂格利茨著:《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郑禀文译,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
    36.[美]查尔斯·沃尔夫著:《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三的选择》,谢旭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年版。
    37.[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38.[英]洛克著:《政府论》,翟菊农、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9.[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著:《资本主义与自由》,张瑞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40.[印]阿马蒂亚·森著:《贫困与饥荒》,王宇、王文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41.[美]凯斯·R·孙斯坦著:《自由市场与社会正义》,金朝武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2.[德]瓦尔特·欧根著:《经济政策的原则》,李道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王志刚:《当代中国初次分配正义原则的建构——基于约翰·罗默分配正义理论视角》,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2.王琼枝:《当代中国分配正义的基本价值理念》,载《求索》2010年第5期。
    3.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收入分配研究”课题组:《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政策体系构建研究》,载《企业经济》2011年第4期。
    4.黄友璋:《简论当代中国分配正义原则》,载《理论与改革》2010年第5期。
    5.周肇光:《如何在初次分配中构建层次性利益公平分享机制——兼评李惠斌著<企业劳动产权概论>一书》,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第4期。
    6.赵昆:《试论公正的原则》,载《理论学刊》2004年第3期。
    7.杨向前:《收入分配改革的关键是解决劳资关系的双重失衡》,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8.龚蔚红、周光辉:《作为责任的正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正义原则研究》,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1期。
    9.王广、杨俊玲:《基于“人类关系模式”的正义考量——戴维·米勒社会正义理论述评》,载《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10.李振国:《论按贡献分配》,载《经济学家》2003年第4期。
    11.李振国:《论按劳动贡献分配》,载《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1期。
    12.王慧民:《工会在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分配中的维权作用》,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3.任小平、喻炼:《工会视角下的职工工资监控体系初探》,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0 年第4期。
    14.赵晓华:《工资集体协商与和谐劳资关系构建——工会在工资集体协商中的角色定位》,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5.许晓军:《论当前我国工会工资集体协商的特点》,载《工会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4期。
    16.信卫平、燕晓飞:《论我国工会在收入分配领域的维权职能》,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17.任小平:《企业“资本弱化”与劳工权益的维护——兼释“工会在工资合约中的博弈行为”》,载《探索》2009年第6期。
    18.吴红列:《工资集体协商:劳动关系的伦理诉求和法制建设》,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19.信卫平:《构建“工资集体协商”的社会基础——基于一线劳动者的视角》,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5期。
    20.覃其宏、刘素华、覃妹锦:《关于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的调查与思考》,载《中国劳动关系学报》2010年第2期。
    21.李全英:《关于依法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机制的调查与思考》,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22.连瑞瑞:《关于中国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若干建议》,载《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36期。
    23.张留逯:《完善我国工二资集体协商制度研究》,载《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第12期。
    24.申长永:《构建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法律思考》,载《商业时代》2011年第2期。
    25.曾粤兴、张勇:《刑罚权发动的合理性——人大代表增设拖欠工资罪议案的思考》,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26.郑言:《从韩资企业逃逸看我国劳动监察制度的缺位》,载《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27.王立明:《论我国劳动保障监察立法与执法的协调》,载《青海师专学报》2007年第2期。
    28.曹绪红:《浅议我国基层劳动监察》,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29.章辉:《我国劳动监察制度的缺陷与对策分析》,载《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30.吕景春:《劳动力产权、劳资冲突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6期。
    31.吴宏洛:《劳动力产权实现与和谐劳资关系构建——基于国企改制视角》,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32.刘芳:《论劳动力产权与企业的合约安排》,载《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33.吴宏洛:《论我国劳动力产权的实现》,载《东南学术》2010年第1期。
    34.王文群:《试论我国劳动制度创新和劳动力产权制度创新》,载《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 10期。
    35.王钰:《关于劳动力产权的几个基本问题研究》,载《南方经济》2004年第10期。
    36.范省伟、白永秀:《劳动力产权的界定、特点及层次性分析》,载《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
    37.汪立鑫:《劳动力产权与基本经济制度》,载《财经科学》2006年第8期。
    38.叶迎:《我国劳动力产权的制度变迁与劳动者权益维护》,载《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13期。
    39.赖普清、姚先国:《再议劳动者地位问题:劳动力产权强度的角度》,载《学术月刊》2011年第3期。
    40黄茂钦:《改革发展成果公平分享的制度障碍及法律对策》,载《民主与法制》2010年第3期。
    41.叶明:《改革发展成果公平分享法制问题研究——基于收入差距的视角》,载《民主与法制》2008年第1期。
    42.李昌麒、黄茂钦:《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分享的现代理念》,载《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4期。
    43.周长城:《集体谈判:建立合作性劳资关系的有效战略》,载《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4期。
    44.燕云捷、孙树栋:《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劳资合作思想分析》,载《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年第5期。
    45.李雄:《劳动者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困境与出路》,载《河北法学》2008年第1期。
    46.刘泰洪:《劳资合作与冲突:利益博弈的分析视角》,载《改革与发展》2010年第4期。
    47.甘强、袁振华:《论改革发展成果公平分享理念的实现——基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分析的视角》,载《探索》2010年第6期。
    48.高照明:《论劳资合作的法律保障原则》,载《学海》2006年第5期。
    49.何峻:《社会发展成果公平分享中的“以人为本“》,载《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50.邓念国、关柏春:《试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工资与资本》,载《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5期。
    51.于永乐、李梅香:《西方劳资合作模式及其实践研究前沿探悉》,载《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52.赵洪山:《西方劳资合作与冲突理论介绍》,载《理论界》2005年第1期。
    53.邸敏学、王琳:《现阶段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合作基础分析》,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3期。
    54.周道华:《政府与劳资关系的和谐》,载《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55.崔向阳:《转轨经济中构建劳资合作制度的博弈分析》,载《当代财经》2007年第10期。
    56.付洁、候风云:《转型期中国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演变的理论机制》,载《首都经济贸易大 学学报》2009年第4期。
    57.焦武峰、李晓光:《对弱势群体予以特殊保护的法理学思考》,载《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58.钱大军、王哲:《法学意义上的社会弱势群体概念》,载《当代法学》2004年第3期。
    59.万高隆:《和谐社会视角下弱势群体出路的法律思考》,载《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60.李招忠:《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思想——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思想资源》,载《哲学研究》2007年第5期。
    61.毛瑞兆、王丽丽:《论民法中的保护弱者理念》,载《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62.李昌麒:《弱势群体保护法律问题研究——基于经济法与社会法的考察视角》,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2期。
    63.吕军书:《完善我国弱势群体法律保护制度的路径》,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64.郭道辉:《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法学视角的几点思考》,载《河北法学》,2005年第7期。
    65.常进雄、王丹枫:《初次分配中的劳动份额:变化趋势与要素贡献》,载《统计研究》2011年第5期。
    66.程新征:《对政府在非公有制经济劳资关系中作为的思考》,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2期。
    67.张波:《劳资关系中政府定位的应然选择与国际借鉴》,载《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68.李亚娟、杨云霞:《我国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探析》,载《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6期。
    69.周道华:《政府与劳资关系的和谐》,载《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70.陈宇峰、陈国营:《政府在构建和谐民营劳资关系中的职能与角色》,载《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年第12期。
    71.李炳安、向淑青:《转型时期政府在劳资关系中的角色》,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6期。
    72.苟正金:《我国最低工资立法思考》,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73.黄友璋:《论当代中国分配正义》,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74.李蓉丽:《论分配正义》,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75.涂良川:《论马克思的正义观》,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76.工京:《论我国转型期的分配正义》,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77.许超:《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正义实现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78.张振超:《财富分配正义研究》,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79.郭翠霞:《从分配正义的理论视域对我国当代贫富差距问题的研究》,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80.李传华:《当前我国分配正义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81.张明:《分配正义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82.吴晓明:《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分配正义问题研究》,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83.陈玲:《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分配正义原则》,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84.刘红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正义原则》,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85.舒年春:《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正义的实现》,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86.逯纪美:《罗尔斯的分配正义原则及其意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87.朱宗霞:《罗尔斯分配正义理论及其当代价值》,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88.魏森杰:《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研究》,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89.郭继红:《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观》,山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90.费之光:《按劳分配制度及其实现机制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91.胡爽平:《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92.赵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正义探析》,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93.耿虹:《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理论探讨》,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94.穆随心:《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探究——基于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视域》,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95.董洁琼:《工资支付立法研究:以广东省为例》,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96.程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企业工资增长机制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97.王龙:《建立国有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研究》,湖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98.谢慧知:《完善我国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研究》,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99.田原:《中国企业工资水平宏观调控机制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100.刘志华:《工资分配问题及立法回应》,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01.姜起祥:《劳动者工资权益的法律保障制度若干问题的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02.周晓玲:《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研究》,武汉科技大学硕十学位论文,2009年。
    103.孟庆瑜:《分配关系的法律调整——基于经济法的研究视角》,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104.邹丽花:《我国收入分配公平理念的变迁》,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05.李永波:《我国当前分配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基于分配正义的法律思考》,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06.于洪波:《完善我国劳动监察制度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07.罗后清:《当代西方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08.王素玲:《国企改革中的劳动力产权理论与实践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09.张春燕:《国有企业劳动力产权问题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10.徐鑫:《劳动力产权理论及其人学意义》,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111.吴君槐:《利益分享视角下的和谐劳资关系构建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12.詹婧:《企业民主参与动力研究——基于劳资双赢的经济学视角》,首都经贸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13.罗宁:《中国转型期劳资关系冲突与合作研究——基于合作博弈的比较制度分析》,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114.帅文铮:《我国弱势权利保护中的法律争议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15.张翰元:《当代美国最低工资制度及其对我国启示研究》,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16.陈凯:《论我国最低工资制度的法律完善》,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17.侯莉:《论最低工资制度》,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18.张海霞:《我国最低工资法律问题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119.许有为:《最低工资法律制度比较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120.黄宝仪:《最低工资法律制度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21.敬建军:《最低工资制度基本问题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122.梅娟:《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看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23.韩毅:《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政策研究》,大连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24.曹燕:《论收入分配政策的价值基础:公正》,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25.吴晋:《企业成长与企业内收入分配制度的演进》,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26.岳婷:《浅议收入分配领域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27.于娟:《我国企业的职工持股及收入分配机制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