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地区毛主义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南亚地区毛主义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南亚地区各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南亚各国社会基本矛盾集中发展的结果。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极大地鼓舞了南亚各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的斗争,以至在南亚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内产生了主张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和走中国式革命道路的“毛泽东主义”派别。20世纪60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辩论和大分裂,激化了各国共产党内有关不同革命发展道路问题的争论,并导致南亚地区各国共产党中的毛主义派别最终分裂出来。它们纷纷单独建立了全国性的共产党组织(毛主义),坚持武装斗争道路开展以夺取国家政权为目标的“人民战争”,被人们称为毛主义运动。
     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南亚地区毛主义先后经历了高潮、低潮、复兴和整合的四个阶段,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影响南亚地区社会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当前的南亚地区毛主义,有完整而系统的革命理论作指导,提出了明确的革命纲领和政治斗争目标,制定了有效的革命战略路线和现实政策,建立了严密的政党、军队和各类群众组织,还拥有以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为依托的游击区和革命根据地。
     人们习惯称谓的南亚地区毛主义,实际上是南亚各国共产党中的毛主义派别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进行异域解读和革命理论的本土建构的结果。在它们的眼中,马列毛主义是
     ·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马列主义是基础,毛泽东主义是马列主义的新发展,马列毛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到第三阶段的产物。南亚地区毛主义强调,毛泽东主义在理论上阐释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与策略,因而对于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南亚各国来说,坚持毛泽东主义就是坚持马列主义。南亚地区毛主义将本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分为两个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实现社会主义并最终过渡到共产主义,是南亚地区毛主义的最高革命纲领;而现阶段的革命纲领,则是开展并完成反帝反封建和反对官僚买办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革命扫清障碍和开辟道路。在取得政权的革命策略上,南亚地区毛主义主张开展以土地革命为基础的“持久的人民战争”,走农村包围城市并最后夺取国家政权的道路。同时,它们并不拒绝在有利条件下和政府谈判,通过议会选举,和平民主地取得国家政权。在夺取全国政权之后,党的任务是努力实现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基本纲领,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准备基础。由此可见,南亚地区毛主义是发源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思潮和流派,是南亚地区正在兴起的一场社会主义运动,南亚地区毛主义政党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工人阶级政党。
     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9·11事件”发生以后,南亚地区毛主义一方面是仍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尼泊尔联合共产党(毛主义)在结束十年之久的“人民战争”后,通过议会选举的道路对国家政权展开争夺;印度共产党(毛主义)也正在进行着艰难的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不丹共产党(马列毛主义)则宣称正在为发起“人民战争”而进行着各项准备;孟加拉马列毛主义共产党在党的组织建设上也迈出了新步伐。另一方面,南亚地区毛主义同样面临着严峻挑战。首先,是南亚地区各国政府在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垄断资本的支持下,打着反对恐怖主义的旗号,加强了对南亚各国毛主义的有组织的清剿行动,从而使南亚各国的毛主义面临着生存危机,其斗争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其次,是新的发展困难使南亚地区毛主义原本存在着的诸多矛盾日益被激化,特别是党内存在着理论与策略的分歧有可能进一步导致组织分裂的危险;最后,为了有效应对新挑战,南亚地区的毛主义政党需要进行新的理论和政策的调整,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理论与政策,克服过激的理论与政策,努力争取中间群众,以期摆脱面临的生存危机,并谋求进一步的发展。
     南亚地区各国毛主义的未来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南亚地区经济政治的发展能否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其有利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南亚地区毛主义政党理论与策略的正确,并获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所以这是一个“内外兼修”的过程。
It isn't accidental for the arising of Maoist movement in South Asia. It's the produ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politics as well as the basic contradiction in a given society of the countries in South Asia. The victory of Chinese revolution and the historical achievement of the New China's construction greatly inspired the people all over the South Asia struggling for national liberation and for socialism. And it also inspired the arising of Maoist groups in some Communist Parties of South Asia which claimed to keep Mao Tse-tung Thoughts as guiding thought and to follow the Chinese way of revolution. The mass debate and spli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movement in1960s intensified the disputes about the different way of revolutionary development amongst Communist Parti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In the end it caused the split-off of Maoist group from the Communist Parties in countries of South Asia. They established independent organizations of Communist Party (Maoist), and carried out "Protracted People's War" aimed at seizing the state political power by forc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revolutionary development over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the Maoist movement in South Asia experienced four stages of development, high tide, low tide, renaissance and integration. It has become a significant political power influencing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South Asia. The current Maoist movement in South Asia has intact and systemic revolutionary theory as its guide. It put forward to the specific revolutionary program and political struggle target, and formulated effective revolutionary strategic route and policy, and established tight-knit political parties and various mass organizations, and ha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and revolutionary armed forces led directly by the Communist Parties.
     In essence, the so-called Maoism or Maoist in South Asia is the interpretation in foreign land and local construction of the revolutionary theory. The Maoist in South Asia believes that Marxism-Leninism-Maoism is a united and indivisible entirety, among which Marxism-Leninism is the base, and Maoism is the new development of Marxism and the higher third phase of Marxism development. The Maoist in South Asia stresses that Maoism explains the theory and strategy for undeveloped semi-colony and semi-feudalism countries to realize socialism. Therefore, for those countries, the nature of which are still semi-colony and semi-feudalism, to stick to Maoism is to stick to Marxism-Leninism. The Maoist in South Asia divides the socialism revolution in its own countries into two phases, the phase of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and the phase of socialism revolution. The maximum revolutionary program of Maoist in South Asia is to realize socialism and then eventually transit to communism. The revolutionary program at the present stage is to carry out and accomplish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of anti-imperialism and anti-feudalism and anti-bureaucratic comprador capitalism, in which way it can clear away the obstacle and carve out the way for socialism. In the respect of the revolutionary strategy to take power, Maoist in South Asia regions carries out the "Protracted People's War" based on the armed agrarian revolution and takes the road of using the rural areas to encircle the cities and eventually seize the national political power. Maoist in South Asia does not refuse the negotiation with the government under the advantage conditions and does not refuse to peacefully and democratically seize the national political power through parliamentary election. After seizing the national political power, the task of the Party is to strive for realizing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programs of the new democracy society and preparing conditions for socialism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Thu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Maoist in South Asia originated from one of the thoughts and schools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The Maoist movement in South Asia is the socialism movement that is springing up. The Maoist Parties in South Asia are Marxism working class Parties.
     In the21st century, especially since the September11attack, the Maoist movement in South Asia has even developed in some way. Ten years after the end of "People's War", the Unified Communist Party of Nepal (Maoist) took the state power through parliamentary election. Communist Party of India (Maoist) is also carrying out hard armed struggles and non-armed struggles. Communist Party of Bhutan (Marxist-Leninist-Maoist) claims to make preparations for launching "people's war". Communist Patty Marxist-Leninist-Maoist Bangladesh takes steps to the organizational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
     On the other hand, the Maoist movement in South Asia confronts with severe challenges. Firstly, all the governments in South Asia have strengthened their organized suppress against all the Maoist in South Asia, which are going under the support of international monopoly capital headed by America, and which are in the name of anti-terrorism. Thus the Maoist movement throughout the South Asia suffered a very hard position. Secondly, the new difficulty in development of the Maoist in South Asia sharpened the existing varieties of contradictions; especially the divergence in the party's theory and strategy might cause the possible danger for further organizational division. Finally,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deal with the new challenges, the Maoist Parties in South Asia regions needed to again adjust and improve their theory and policy. The extreme theory and policy should be avoided, and great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go out for the middle masses 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 confronting survival crisis and strive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Maoist in South Asia depends on whether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South Asia will provide favorable living space as well as whether the theory and policy of Maoist Parties in South Asia are correct or not and whether the theory and policy can be supported by the masses and the people. Therefore, it's a process of "internally and externally."
引文
⑦ 《2005年:毛泽东主义再度崛起的一年》,参见人民网强国社区:http://bbsl.people.com.cn/postDetail.do?id=1561963(发布时间:不详;浏览时间:2011-12-0216:34)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11页。
    ② 《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3页。
    ① B. K. Singh:"Insurgency and Terrorism in India and Pakistan", New Delhi:A. K. Publications,2009.
    ② Edited by Laurent Gayer and Christophe Jaffrelot, Translated by Cynthia Schoch, Gregory Elliott and Roger Leverdier:"Armed Militias of South Asia:Fundamentalists, Maoists and Separatists", London:C. Hurst & Co. (Publishers) Ltd.,2009.
    ③ [印]莫汉·拉姆:《印度共产主义运动分裂再分裂》(陈峰君译),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一局(1980-1985)。
    ① Manoranjan Mohanty:"Revolutionary Violence:A Study of the Maoist Movement in India", New Delhi: Sterling Publishers Pvt. Ltd.,1977. p.3.
    ② Sailen Chaudhuri:"Maoist Betrayal:India A Case Study", New Delhi:Sterling Publishers Pvt. Ltd.,1980, p.25-26.
    ③ Bhim Rawal:"The Communist Movement in Nepal:Origin and Development", Kathmandu: Accham-Kathmandu Contact Forum,2007.
    ① Mahendra Lawoti and Anup K. Pahari:"The Maoist Insurgency in Nepal:Revolu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London; New York:Routledge,2010.
    ① 参见孙泽学:《毛泽东与“毛泽东主义”“毛泽东思想”》,载《理论探讨》2008年第1期,第105页。
    ② 张如心:《学习和掌握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载《解放日报》1942年2月18日。
    ③ 邓拓:《“纪念七一”,全党学习掌握毛泽东主义!》,载《晋察冀日报》1942年7月1日。
    ① [美]本杰明·I·史华慈:《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陈玮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2页。
    ② [美]本杰明·史华慈:《“毛主义”战略的基本特征》(陈玮译),载《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16页。
    ③ 阴谋论,以魏特夫为代表,认为史华慈提出的“毛主义”这个概念只是一种“传说”,因为毛泽东思想与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没有任何不同之处,它是苏联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试图在中国进行的搬用和复制,中国毛泽东的思想只是苏联在中国的“阴谋”。异端说,以史华慈为代表,指出说毛泽东的思想不同于苏联的共产主义,是一种全新的意识形态理论,是东方马列主义的独立流派。
    ④ [美]本杰明·史华慈:《“毛主义”战略的基本特征》(陈玮译),载《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16页。
    ① 尚庆飞:《国外毛泽东学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32页。
    ② [美]Alexander C. Cook:《第三世界的“毛主义”》(林育川等编译),载《现代哲学》2011年第3期,第35页。
    ③ [英]梅格纳德·德赛:《马克思的复仇——资本主义的复苏和苏联集权社会主义的灭亡》(汪澄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7页。
    ① 郭宇宽:《把红脸唱到底——毛主义在印度的前世今生》,载《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7年7月号。转引自尚庆飞:《国外毛泽东学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36-237页。
    ① B. G, Verghese:"Reorienting India:The New, Geo-Politics of Asia", New Delhi:Konark Publishers,2000, p.99.转引自吴永年:《论尼共(毛派)从暴力革命向和平民主的转变》,载《南亚研究》2009年第4期,第37页。
    ① [印]普·孙达拉雅:《印度特仑甘纳人民的斗争及其经验教训》(厦门大学历史系翻译小组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年版,导言第19页。
    ② [印]莫汉·拉姆:《印度共产主义运动分裂再分裂》(陈峰君译),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一局(1980-1985),第26页。
    ④ [印]普·孙达拉雅:《印度特仑甘纳人民的斗争及其经验教训》(厦门大学历史系翻译小组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11页。
    ① [印]普·孙达拉雅:《印度特仑甘纳人民的斗争及其经验教训》(厦门大学历史系翻译小组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10页。
    ① [印]普·孙达拉雅:《印度特仑廿纳人民的斗争及其经验教训》(厦门大学历史系翻译小组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10页。
    ② 同上书,导言第18页。
    ③ 同上。
    ④ 安得拉邦共产党,是印共在安得拉邦的一级地方组织。由于地域和历史的原因,印共的一级地方组织在实践中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尤其是与印共中央存在革命路线分歧的安得拉邦共产党。安得拉邦共产党几乎成为安得拉邦的一支独立的地方性政党,自主领导和开展安得拉邦的共产主义运动。印度的这种政党组织方式,在当代依然存在。当代印度国内的政党类型,按地域划分,可以划分为全国性政党和地方性政党。
    [印]莫汉·拉姆:《印度共产主义运动分裂再分裂》(陈峰君译),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一局(1980—-1985),第259页。
    ① [印]莫汉·拉姆:《印度共产主义运动分裂再分裂》(陈峰君译),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一局(1980—1985),第2页。
    ① [印]莫汉·拉姆:《印度共产主义运动分裂再分裂》(陈峰君译),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一局(1980—1985),第40页。
    ② [印]普·孙达拉雅:《印度特仑甘纳人民的斗争及其经验教训》(厦门大学历史系翻译小组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43页。
    ③ [印]莫汉·拉姆:《印度共产主义运动分裂再分裂》(陈峰君译),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一局(1980—1985),第54页。
    ① [印]莫汉·拉姆:《印度共产主义运动分裂再分裂》(陈峰君译),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一局(1980—1985),第44页。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同上书,第50-51页。
    ⑤ 同上书,第55页。
    ⑥ 同上。
    ⑦ [印]普·孙达拉雅:《印度特仑甘纳人民的斗争及其经验教训》(厦门大学历史系翻译小组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年版,导言第19页。
    ⑧ [印]莫汉·拉姆:《印度共产主义运动分裂再分裂》(陈峰君译),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一局(1980—1985),第44页。
    ① [印]莫汉·拉姆:《印度共产主义运动分裂再分裂》(陈峰君译),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一局(1980—-1985),第49-50页。
    ② 同上书,第219-220页。
    ①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3页。
    ② [印]莫汉·拉姆:《印度共产主义运动分裂再分裂》(陈峰君译),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一局(1980—1985),第264页。
    ① Charu Mazumdar:"One Year of Naxalbari Struggle, Writings of Charu Mazumdar", see: http://www.bannedthought.net/India/CPI(ML)-Orig/index.htm发布时间不详;浏览时间:2012-08-30 13:00)
    ② [印]莫汉·拉姆:《印度共产主义运动分裂再分裂》(陈峰君译),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一局(1980一1985),第267页。
    ③ 《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5页。
    ① 尼泊尔民族国大党在1950年4月9日与尼泊尔民主国大党经行了合并,共同组建统一的尼泊尔大会党。
    ② Bhim Rawal:"The Communist Movement in Nepal:Origin and Development", Kathmandu: Accham-Kathmandu Contact Forum,2007. p.34.
    ③ 参见Yuba Nath Lamsal, "Retrospection of Communist Movement in Nepal", The Rising Nepal, Sept.9,2009.转引自袁群:《尼泊尔联合共产党(毛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3页。
    ① Michael Hutt edited. "Himalayan'People's War':Nepal's Maoist Rebelli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4, p.25.
    ② Ibid, p.26.
    ① Sociology and Political Economy of Maoist Conflict in Nepal, Paper presented in the workshop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and Ongoing Conflict in Nepal,10 November 2005, Kathmandu, p.12.
    ① 参见[尼]阿南塔:《尼泊尔革命的战术、党史和军史》,载尼共(毛)理论刊物《红星》2008年2月16-29日第4期。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5页。
    ① 陈峰君:《世界现代化历程·南亚卷》(饯乘旦总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35页。
    ② 同上。
    ③ 孙培钧:《纳萨尔主义农村武装斗争——印度政府国内安全的头号威胁》,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94页。
    ④ 时宏远:《印共(毛)崛起原因探析》,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9年第1期,第52页。
    ⑤ 同上文,第47页。
    ① 沈云锁,潘强恩:《共产党通史》(第一卷下册),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38页。
    ② 同上。
    ③ Chitra Tiwari, "Nepal's Poor Suffer Maoist in Civil War:Maoist Rebels Seen Making Gains", World & 1, Dec. 2004, Vol.19, p.12.
    ④ 沈云锁,潘强恩:《共产党通史》(第一卷下册),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38页。
    ① 陈峰君:《世界现代化历程·南亚卷》(钱乘旦总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35页。
    ② 分别参见上书,第331、334、336、338页。
    ③ 尚会鹏:《种姓与印度教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7页。
    ④ [印]普·孙达拉雅:《印度特仑甘纳人民的斗争及其经验教训》(厦门大学历史系翻译小组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1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页。
    ② 杨兴华:《浅论印度共产主义运动初期发展缓慢的主客观原因》,载《江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第78页。
    ① 吴永年:《论尼共(毛派)从暴力革命向和平民主的转变》,载《南亚研究》2009年第4期,第38页。
    ② 王静:《印度共产主义运动视野中的印共(毛)》,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9期,第119页。
    ③ [印]莫汉·拉姆:《印度共产主义运动分裂再分裂》(陈峰君译),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一局(1980—1985),第1页。
    ④ 同上书,第5页。
    ① [印]莫汉·拉姆:《印度共产主义运动分裂再分裂》(陈峰君译),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一局(1980—-1985),第273页。
    ② 同上书,第282页。
    ③ 印共(马列)坚持完全按照毛泽东的教导进行直接革命,曾经直接打出“中国的主席是我们的主席,中国的道路是我们的道路”这样的口号。相对的,安得拉邦共产党主张以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以中国的革命道路为榜样,来开展印度革命。该党拥有长期的毛主义革命实践,总结了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因此主张从长期革命经验出发,强调要创造性地将毛泽东思想运用于印度具体实际。
    ④ Manoranjan Mohanty. "Revolutionary Violence:A Study of the Maoist Movement in India", New Delhi: Sterling Publishers Pvt. Ltd.,1977. p.6.
    ① 沈云锁,潘强恩:《共产党通史》(第一卷下册),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3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21页。
    ② 《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5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8页。
    ① 《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17页。
    ② [印]莫汉·拉姆:《印度共产主义运动分裂再分裂》(陈峰君译),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一局(1980—1985),第269页。
    ③ Charu Mazumdar:"The Indian People's Democratic Revolution", see: http://www.bannedthought.net/India/CPl(ML)-Orig/index.htm(发布时间不详;浏览时间:2012-08-30 13:00)
    ④ 《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页。
    ① 查鲁·马宗达:《中国的主席是我们的主席;中国的道路是我们的道路》,载《解放》(Liberation)(加尔各答)第3卷第i册,1969年11月,第6-13页。转引自:[美]Alexander C. Cook著:《第三世界的“毛主义”》(林育川等编译),载《现代哲学》2011年第3期,第35页。
    ① [印]莫汉·拉姆:《印度共产主义运动分裂再分裂》(陈峰君译),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一局(1980—1985),第25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0-311页。
    ② [印]莫汉·拉姆:《印度共产主义运动分裂再分裂》(陈峰君译),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一局(1980—1985),第281-282页。
    ① Bhim Rawal. "The Communist Movement in Nepal:Origin and Development", Kathmandu: Accham-Kathmandu Contact Forum,2007. p.99.
    ① Arjun Karli and David Seddon, "The People's War in Nepal:Left Perspectives", Adroit Publishers,2003, p.12.
    ② 参见王宏纬:《列国志·尼泊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9页。
    ①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7页。
    ② 《印度共产党(毛)提交的报告(在2006年12月26日毛主义政党、组织举行的国际会议之上)》,参见新浪网: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367e700100i4jr.html(发布时间:2010-06-02 09:56:55;浏览时间:2014-01-10 19:00)。
    ① 《印度共产党(毛泽东主义)发言人对尼泊尔革命问题的访谈》(2006年6月),参见:http://www.bannedthought.net/India/CPI-Maoist-Docs/index.htm#2006(发布时间:2006年6月;浏览时间:2011-11-19 11:00)
    ① 《印度共产党(毛主义)总书记贾纳帕蒂同志采访录》(2007年),参见:http://www.bannedthought.net/India/CPI-Maoist-Docs/index.htm#2006(发布时间:2007年12月;浏览时间:2011-11-19 11:00)
    ① 印共(马列)党内派别,与印共(马列)[人民战争集团]在意识形态上更为接近,信仰马列主义。
    ② 韩冰:《印度共产党(毛)的历史发展与现状》,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第6期,第16页。
    ① 袁群:《尼泊尔联合共产党(毛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3页。
    ② 钟清清:《各国共产党总览》,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版,第103页。
    ③ 刘洪才:《当代世界共产党党章党纲选编》,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年版,第88-89页。
    ① 何朝荣:《尼泊尔反政府武装的兴起及其前景》,载《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113页。
    ② 沈云锁,潘强恩:《共产党通史》(第一卷下册),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37页。
    ① 常建刚,何朝荣:《普拉昌达对尼泊尔十年人民战争的总结》,载《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4期,第22页。
    ② 徐扬:《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及其特点》,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8年第3期,第54页。
    ① 常建刚,何朝荣:《普拉昌达对尼泊尔十年人民战争的总结》,载《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4期,第21页。
    ② 汪亭友:《坚持武装斗争的尼共(毛主义):产生背景、基本纲领与当前政策》,载《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动态》(内部资料),第65、66期。
    ③ 同上。
    ① Manish Thapa, "Evolution of Maoism in Nepal:Understanding Maoist Insurgency from Wider Perspective", See http://www.tigweb.org/express/panorama/article.html?ContentID=6491&print=true(发布时间:不详;浏览时间:2012-03-20 18:00)
    ② 《尼泊尔出现新红军》,载《波斯顿环球报》2001-06-24。转引自汪亭友:《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者)简史与尼泊尔革命的由来》,载《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第42页。
    ③ [美]伊安·汤普森:《尼泊尔人民运动向推倒君主专制前进》,转引自汪亭友:《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者)简史与尼泊尔革命的由来》,载《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第42页。
    ③ 王宗:《尼泊尔民主运动与王权政治的衰落》,载《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126页。
    ① 资料来源于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网页,参见http://np.china-embassy.org/chn/znbedsg/nbo/t429267.htm(发布时间:实时发布的信息;浏览时间:2013-08-31 18:00)
    ① 资料来源于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网页,参见http://np.china-cmbassy.org/chn/znbedsg/nbo/t429267.htm(发布时间:实时发布的信息;浏览时间:2013-08-31 18:00)。
    ② 陈乔炎,章建华:《“我们在心理上对中国有种亲近感”——专访尼共(毛主义)主席普拉昌达》,参见:http://www.cqzg.cn/viewthread-637253.html(发布时间:不详;浏览时间:2012-08-31 18:00)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7页。
    ② 《普拉昌达纪念列宁诞辰140周年》,见国际共运知识网:http://www.gjgy.org/Article Show.asp?ArticleID=6250(发布时间:不详;浏览时间:2011-08-31 18:00)
    ③ "Nepali leading CPN-M unified with minor communist party",参见人民网http://english.people.com.cn/90001/90777/90851/6573327.html(发布时间:2009年1月13日16:54;浏览时间:2009年1月14日8:30)
    ① 《尼泊尔革命家向政府施压》,见国际共运知识网:http://www.gjgy.org/Article_Show.asp? ArticleID=6268(发布时间:不详;浏览时间:2011-12-31 18:00)
    ② 《普拉昌达在两党合并大会上演讲》,参见国际共运知识网:http://www.gjgy.org/Article_Show.asp?ArticleID=6282(上传时间:不详;浏览时间:2012-03-13 23:04)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77页。
    ④ 参见杨思灵:《不丹反政府组织及武装:现状、趋势及影响》,载《东南亚南亚研究》2010年第3期,第53页。
    ① [美]Alexander C. Cook:《第三世界的“毛主义”》(林育川等编译),载《现代哲学》2011年第3期,第34页。
    ② 《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0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页。
    ① [印]莫汉·拉姆:《印度共产主义运动分裂再分裂》(陈峰君译),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一局(1980-1985),前言第2页。
    ① 沈云锁,潘强恩:《共产党通史》(第一卷下册),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41页。
    ① 《普拉昌达在两党合并大会-上演讲》,参见国际共运知识网:http://www.gjgy.org/Article_Show.asp?ArticleID=6282(上传时间:不详;浏览时间:2012-03-13 23:04)
    ① Prachanda, "On Maoism", The Worker, No.1, February 1993.
    ② Central Committee (P) of the CPI(Maoist), "Hold High the Bright Red Banner of Marxism-Leninism-Maoism", see:http://www.bannedthought.net/India/CPI-Maoist-Docs/index.htm#Founding_Documents(上传时间:不详;浏览时间:2012-11-13 15:00)。
    ① Central Committee of CPI (Maoist):Open Letter to Unified Communist Party of Nepal (Maoist) From the Communist Party of India (Maoist), see:http://www.bannedthought.net/India/CPI-Maoist-Docs/index.htm#Nepal(上传时间:不详;浏览时间:2012-11-13 17:00)。
    ② 《印共(毛)在21世纪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国际研讨会上的报告》,参见少年中国网:http://review.youngchina.org/archives/154(发布时间:不详;浏览时间:2014-01-11 15:00)
    ① 《列宁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8页。
    ① 郑德荣:《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地价值新论》,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5期,第33页。
    ② 沈云锁,潘强恩:《共产党通史》(第一卷下册),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38页。
    ③ 尼联共(毛)中央委员会:《新思想新领导为了新尼泊尔》,转引自袁群:《尼泊尔联合共产党(毛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56页。
    ① [印]莫汉·拉姆:《印度共产主义运动分裂再分裂》(陈峰君译),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一局(1980—1985),第25页。
    ① 郑德荣:《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新论》,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5期,第33页。
    ② [印]莫汉·拉姆:《印度共产主义运动分裂再分裂》(陈峰君译),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一局(1980—1985),第31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3页。
    ① 转引自金冲及:《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广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
    ② Nepal (URPC), "Common Minimum Policy & Programme of United Revolutionary People's Council", September 2001, Adopted by the First National Convention of the Revolutionary United Front consisting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CPN (Maoist), see:http://www.ucpnm.org/english/adopted-resol(发布时间:不详;浏览时间:2012-01-31 09:58)
    ① 袁群:《尼泊尔联合共产党(毛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40页。
    ② CPN(Maoist),"New Ideology and New Leadership For A New Nepal:Commitment Paper of The CPN(Maoist) For The Constituent Assembly Election",see:http://www.unmin.org.np(发布时间:不详;浏览时间:2014-02-28 17:04)
    ① 袁群:《巴特拉伊论尼泊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载《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3期,第44页。
    ② Baburam Bhattarai, "Political-Economic Rationale of People's War in Nepal", The Worker, No.4, May 1998.
    ① Nepal (URPC), "Common Minimum Policy & Programme of United Revolutionary People's Council" September 2001, Adopted by the First National Convention of the Revolutionary United Front consisting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CPN (Maoist), see:http://www.ucpnm.org/english/adopted-resol(发布时间:不详;浏览时间:2012-01-31 09:58)
    ② Kiran, "Literature, Art, and Culture in New Nepal", The Worker, No.9, July 2007.
    ① Central Committee of CPI (Maoist), "LIC is the latest Counter-Insurgency Doctrine of the Imperialists! Defeat LIC through Protracted People's War!" p.9-10, see: http://www.bannedthought.net/India/CPI-Maoist-Docs/index.htm#Books(发布时间:不详;浏览时间:2013-06-30 09:38)
    ② Central Committee of CPI (Maoist), "Political Resolution", see: http://www.bannedthought.net/India/CPI-Maoist-Docs/index.htm#Founding_Documents(发布时间:不详;浏览时间:2011-11-30 09:38)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比出版社2009年版,第74页。
    ① "UCPN-Maoist's Views On The World:Yuba Nath Lamsal ", http://www.gorkhapatraonline.com/trn/op-ed/367-ucpn-maoist-s-views-on-the-world-yuba-nath-lamsal.html(发布时间:不详;浏览时间:2014-01-08 13:00)。
    ① Baburam Bhattarai, "The Question of Building a New Type of State", The Worker, No.9, February 2004.
    ② 普拉昌达:《目前的形势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原载尼联共(毛)网站。转引自袁群著:《尼泊尔联合共产党(毛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91页。
    ③ "UCPN-Maoist's Views On The World:Yuba Nath Lamsal" http://www.gorkhapatraonline.com/trn/op-ed/367-ucpn-maoist-s-views-on-the-world-yuba-nath-lamsal.html(发布时间:不详;浏览时间:2014-01-11 15:50)。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8页。
    ① "Messages of Congratulations to CPN-M", the Red Star, Vol.-Ⅰ, No.-7, May 1-15,2008.
    ② 何朝荣:《<普拉昌达选集>简介》,载《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1期,第58页。
    ① 周勇进,姬东:《尼联共(毛)领袖欲访韶山学习中国建经济特区》,载《南方都市报》2008-06-30。
    ② 袁群:《尼泊尔联合共产党(毛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8页。
    ③ 英文表达上,将以前的" Marxism-Leninism-Maoism "改为" Marxism-Leninism-Mao Tse Tung " 。
    ④ Nihar Nayak:"Maoist's New Political Line and Challenges", see: http://www.idsa.in/idsacomments/maoistsnewpoliticallineandchallenges_nnayak_180213(发布时间:不详;浏览时间:2013-08-11 15:50)。
    ⑤ 袁群:《尼泊尔联合共产党(毛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92页。
    ① 《印共(毛)在21世纪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国际研讨会上的报告》,参见少年中国网:http://review.youngchina.org/archives/154(发布时间:不详;浏览时间:2014-01-09 17:50)。
    ① Central Committee of CPI (Maoist), "Strategy & Tactics of the Indian Revolution", http://www.bannedthought.net/India/CPI-Maoist-Docs/index.htm#Founding_Documents(上传时间:不详;浏览时间:2013-03-05 15:00)。
    ② 《印共(毛)在21世纪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国际研讨会上的报告》,参见少年中国网:http://review.youngchina.org/archives/154(发布时间:不详;浏览时间:2014-01-09 17:50)
    ③ Central Committee of CPI (Maoist), "Open Letter to Unified Communist Party of Nepal (Maoist) From the Communist Party of India (Maoist)", http://www.bannedthought.net/India/CPI-Maoist-Docs/index.htm#Nepal (上传时间:不详;浏览时间:2013-03-05 16:10)。
    ①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1页。
    ①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2页。
    ② 尼联共(毛)中央委员会:《目前的形势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转引自袁群:《尼泊尔联合共产党(毛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99页。
    ③ 巴萨瓦拉吉(Basavaraj),是印共(毛)中央委员南巴拉·克萨瓦·拉奥(Namballa Kesava Rao)的化名。巴萨瓦拉吉主要负责党的军队工作。
    ④ "Interview given by CMC In-Charge Comrade Basavaraj for'Pahat"', see: http://www.bannedthought.net/India/CPI-Maoist-Docs/Statements-2012/120813-BR-Pahat-Eng.doc(发布时间:2012-08-14;浏览时间:2012-08-16 07:58)
    ⑤ Singh, Praksh. "the Naxalite Movement in India", New Delhi:Rupa & Co.,1999, p.101.转引自廖波:《大国崛起之绊——论印度纳萨尔派(毛派)武装的崛起及其影响》,载《南亚研究季刊》2013年第1期,第32页。
    ①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3页。
    ① 参见袁群,郭澄澄:《尼联共(毛)的建党理论与实践探析》,载《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11期,第163页。
    ① 杨思灵:《不丹反政府组织及武装:现状、趋势及影响》,载《东南亚南亚研究》2010年第3期,第53页。
    ② 迈克尔·瓦蒂基奥斯蒂:《激进左翼运动重新席卷亚洲》,参见少年中国评论网:http://review.youngchina.org/archives/1671(发布时间:2008-12-17;浏览时间:2012-01-31 09:58)
    ①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页。
    ② 参见陆南:《复活的印度毛派》,载《凤凰周刊》2008年第8期。
    ③ 韩冰:《印度共产党(毛)的历史发展与现状》,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第6期,第18页。
    ④ 王静:《印度共产主义运动视野中的印共(毛)》,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9期,第125页。
    ① "Interview given by CMC In-Charge Comrade Basavaraj for'Pahat'", see: http://www.bannedthought.net/India/CPI-Maoist-Docs/Statements-2012/120813-BR-Pahat-Eng.doc(发布时间:2012-8-13 16:34;浏览时间:2012-09-01 07:56)
    ① "Ten Years that Shook the World", The Worker, No.10, May,2006.
    ① 参见袁群,郭澄澄:《尼联共(毛)的建党理论与实践探析》,载《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11期,第163-164页。
    ② 王静:《尼联共(毛)的发展及其面对的挑战》,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8期,第113页。
    ③ 同上文,第116页。
    ① 《人民战争和发展统一战线问题》,参见国际共运知识网:http://www.gjgy.org/Articlc_Show.asp?ArticleID=3875(发布时间:不详;浏览时间:2008-06-16 18:32)
    ③ 同上。
    ① 常建刚,何朝荣:《普拉昌达对尼泊尔十年人民战争的总结》,载《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4期,第17页。
    ① 《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14页。
    ② 参见杨思灵:《不丹反政府组织及武装:现状、趋势及影响》,载《东南亚南亚研究》2010年第3期,第53页。
    ① 《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页。
    ② 袁群:《尼泊尔联合共产党(毛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91-192页。
    ① 常建刚,何朝荣:《普拉昌达对尼泊尔十年人民战争的总结》,载《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4期,第14页。
    ① 常建刚,何朝荣:《普拉昌达对尼泊尔十年人民战争的总结》,载《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4期,第18页。
    ① 常建刚,何朝荣:《普拉昌达对尼泊尔十年人民战争的总结》,载《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4期,第20页。
    ① [尼]阿南塔:《尼泊尔革命的战术、党史和军史》,载尼联共(毛)《红星》杂志第4期,2008年2月16-29日。
    ② 常建刚,何朝荣:《普拉昌达对尼泊尔十年人民战争的总结》,载《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4期,第23页。
    ③ 同上。
    ④ [尼]阿南塔:《尼泊尔革命的战术、党史和军史》,载尼联共(毛)《红星》杂志第4期,2008年2月16-29日。
    ① [尼]阿南塔:《尼泊尔革命的战术、党史和军史》,载尼联共(毛)《红星》杂志第4期,2008年2月16-29日。
    ① [尼]阿南塔:《尼泊尔革命的战术、党史和军史》,载尼联共(毛)《红星》杂志第4期,2008年2月16-29日。
    ② 常建刚,何朝荣:《普拉昌达对尼泊尔十年人民战争的总结》,载《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4期,第23页。
    ③ [尼]阿南塔:《尼泊尔革命的战术、党史和军史》,载尼联共(毛)《红星》杂志第4期,2008年2月16-29日。
    ① 转引自袁群:《尼泊尔联合共产党(毛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22页。
    ② Central Committee of CPl (Maoist):Open Letter to Unified Communist Party of Nepal (Maoist) From the Communist Party of India (Maoist), see:http://www.bannedthought.net/India/CPI-Maoist-Docs/index.htm#Nepal(上传时间:不详;浏览时间:2012-05-12 12:13)
    ① "There is Need for Caution with the Present Taelies:A Interview with the Spokesperson of CPI (Maoist) on Development", People's March, vol.7,2006.
    ① 参见杨思灵:《不丹反政府组织及武装:现状、趋势及影响》,载《东南亚南亚研究》2010年第3期,第52-53页。
    ② 转引自袁群:《尼泊尔联合共产党(毛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9-90页。
    ① CPN (Maoist), "New Ideology and New Leadership for a New Nepal:Commitment Paper of The CPN (Maoist) For the Constituent Assembly Election", see:http://www.unmin.org.np发布时间:不详;浏览时间:2013-06-0611:32)
    ② 转引自袁群:《尼泊尔联合共产党(毛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04页。
    ③ "Baburam Bhattarai. The Question of Building a New Type of State", The Worker, No.9, February 2004.
    ① [尼]阿南塔:《尼泊尔革命的战术、党史和军史》,载尼联共(毛)《红星》杂志第4期,2008年2月16-29日。
    ② 《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6页。
    ③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3页。
    ④ 《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页。
    ⑤ 时宏远:《纳萨尔派武装:印度崛起之碍》,载《南风窗》2010年第13期,第80页。
    ① 时宏远:《印共(毛)崛起原因探析》,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9年第1期,第45页。
    ② 廖波:《大国崛起之绊——论印度纳萨尔派(毛派)武装的崛起及其影响》,载《南亚研究季刊》2013年第1期,第32页。
    ① 参见:《印度共产党(毛泽东主义)发言人对尼泊尔革命问题的访谈》(2006年6月),来源于http://www.bannedthought.net/India/CPI-Maoist-Docs/index.htm#2006(发布时间:2006年6月;浏览时间:2011-11-1911:00)
    ② 梅新育:《低烈度内战及其贫困和社会矛盾根源》,见中华网: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2171906/2726/38/50/1_1.html(发布时间:不详;浏览时间:2012-08-1311:31)
    ③ 时宏远:《纳萨尔派武装:印度崛起之碍》,载《南风窗》2010年第13期,第81页。
    ① 梅新育:《低烈度内战及其贫困和社会矛盾根源》,见中华网: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2171906/2726/38/50/1_1.html(发布时间:不详;浏览时间:2012-08-1311:31)
    ① 杨思灵:《不丹反政府组织及武装:现状、趋势及影响》,载《东南亚南亚研究》2010年第3期,第53页。
    ② 同上文,第54页。
    ①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4页。
    ① 时宏远:《尼泊尔总理为何一再难产》,载《南风窗》2010年第24期,第84页。
    ① 按照尼泊尔各主要政党达成的《十一点协议》的规定,执政的尼联共(毛)同意解散巴特拉伊领导的政府,而成立“临时选举委员会”,由首席大法官雷格米任委员会主席,同时成立由11人构成的内阁。“临时选举委员会”不单协调和负责组织第二届制宪议会的选举工作,同时承担着临时的看守政府的职责,直至制宪议会选举结束和新政府的产生。
    ② "Voting concludes in CA Election with about 70 pc voter turnout", see: http://election.ujyaaloonline.com/news/218/ Voting-concludes-in-CA-Election-with-about-70-pc-voter-turnout/(发布时间:Tuesday, Nov 19,201318:40;浏览时间:2013-11-27 08:35)
    ① "Congress largest party in FPTP polls", see: http://www.ekantipur.com/the-kathmandu-post/2013/11/23/top-story/congress-largest-party-in-fptp-polls/256100. html(发布时间:2013-11-24 08:18;浏览时间:2013-11-27 18:56)
    ① 陈峰君:《世界现代化历程·南亚卷》(钱乘旦总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95-496页。
    ②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① 陈峰君:《世界现代化历程·南亚卷》(钱乘旦总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35页。
    ① 常建刚,何朝荣:《普拉昌达对尼泊尔十年人民战争的总结》,载《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4期,第1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0-211页。
    ② Megba Babree. "The Forever War:Inside India's Maoist Conflict", World Policy Journal, Vol.27, No.2, Summer 2010. p.89.
    ① 时宏远:《印共(毛)崛起原因探析》,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间题》2009年第1期,第50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③ 西德哈斯·斯利瓦斯塔瓦:《印度重拳清剿“毛主义”》(卫安毅编译),载《世界报》2009年11月25日。
    ① 杨思灵:《不丹反政府组织及武装:现状、趋势及影响》,载《东南亚南亚研究》2010年第3期,第53页。
    ① Prchanda, "Present Situation and Historical Task of the Proletariat (2009)", http://www.ucpnm.org/english/adopted-resol.php(发布时间:不详;浏览时间:2010-08-08 21:39)。
    ① 何朝荣:《<普拉昌达选集>简介》,载《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1期,第59页。
    ① 常建刚,何朝荣:《普拉昌达对尼泊尔十年人民战争的总结》,载《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4期,第21页。
    ② 何朝荣:《<普拉昌达选集>简介》,载《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1期,第59页。
    ③ 同上。
    ④ 《普拉昌达同志论国家与民主》,参见国际共运知识网:http://www.gjgy.org/Article_Show.asp?ArticlelD=5162(发布时间:不详:浏览时间:2008-6-15 18:54)
    ① 时宏远:《印共(毛)崛起原因探析》,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间题》2009年第1期,第52页。
    ① 陈乔炎:《踏访尼泊尔游击队营地》,参见新华网国际要闻报道: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12/08/content_5454768.htm(发布时间:2006-12-08 11:02:24;浏览时间:2014-03-03 15:16)
    ①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18、319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中文第2版。
    [2]《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中文第2版。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列宁专题文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毛泽东文集》(第一~八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6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8]《毛泽东选集》(第一-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9]《邓小平文选》(第一~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1993年版。
    [1][印]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著:《印度的发现》(齐文译),世界知识社1956年版。
    [2]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印度共产党在喀拉拉邦的胜利》,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
    [3]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印度共产党在喀拉拉邦的成就和斗争》,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年版。
    [4][美]琴·D·奥佛斯特里特,马歇尔·温德米勒著:《印度的共产主义运动》,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5][尼]I.R.阿里亚尔,T.P.顿格亚尔著:《新编尼泊尔史》(四川外语学院翻译组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6][印]普·孙达拉雅著:《印度特伦甘纳人民的斗争及其经验教训》(厦门大学历史系翻译小组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77年版。
    [7][英]迪利普·希罗著:《今日印度内幕》(裴匡丽,戴可景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8]王宏纬著:《高山王国尼泊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9][印]莫汉·拉姆著:《印度共产主义运动分裂再分裂》(陈峰君译),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一局(1980-1985)。
    [10]王宏纬、鲁正华编:《尼泊尔民族志》,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年版。
    [11]陈峰君主编:《印度社会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2]叶卫平著:《西方“毛泽东学”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3]黄宗良,林勋健,叶自成主编:《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5年版。
    [14]萧延中主编:《外国学者评毛泽东》(第一-四卷),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年版。
    [15]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6]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7]肖枫主编:《社会主义向何处去——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大扫描》,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版。
    [18]钟清清主编:《各国共产党总览》,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版。
    [19][美]费正清著:《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刘尊棋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20]尚会鹏著:《种姓与印度教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1][瑞典]冈纳·缪尔达尔著:《亚洲的戏剧——南亚国家贫困问题研究》(方福前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2]余文烈主编:《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流派》,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3]庄福龄主编:《简明马克思主义史》,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4]吴江著:《社会主义前途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5]李景治著:《当代资本主义的演变与矛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6]高放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别史》,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年版。
    [27]高放主编:《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新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8]黄宗良等著:《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9]林承节著:《印度独立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史》,昆仑出版社2003年版。
    [30]张惠兰著:《传统与现代:尼泊尔文化述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31]肖枫著:《社会主义:转折与创新》,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
    [32]黄宗良等主编:《冷战后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3]蒲国良著:《中苏大论战的起源》,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
    [34]王宏纬主编:《列国志·尼泊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5]朱在明,高明超,宋旭如编著:《列国志·不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6]王兰编著:《列国志·斯里兰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7]朱在明主编:《列国志·马尔代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8]黄宗良,孔寒冰主编:《世界社会主义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9]杨翠柏,刘成琼编著:《列国志·巴基斯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0]聂运麟等著:《历史的丰碑与艰难的探索——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1]李慎明主编:《低谷且听新潮:21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前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2]顾海良,梅荣政主编:《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3]蒲国良主编:《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4]蒲国良主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5]蒲国良等著:《全球化进程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6]李爱华等著:《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7]聂运麟等著:《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48]郭亚丁著:《全球视野下的共产党》,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49]徐觉哉著:《社会主义流派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0]郁建兴著:《马克思国家理论与现时代》,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
    [51][尼]尼兰詹·巴塔拉伊著:《尼泊尔与中国》(刘建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2]王宏纬著:《尼泊尔人民和文化》,昆仑出版社2007年版。
    [53]张志军主编:《20世纪国外社会主义理论、思潮及流派》,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
    [54][美]本杰明·I·史华慈著:《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陈玮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5][英]戴维·麦克莱伦著:《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李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6]尚庆飞著:《国外毛泽东学研究》,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年版。
    [57][英]梅格纳德·德赛著:《马克思的复仇——资本主义的复苏和苏联集权社会主义的灭亡》(汪澄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8][美]乔恩·埃尔斯特著:《理解马克思》(何怀远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9][美]田辰山著:《中国辨证法:从<易经>到马克思主义》(萧延中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0]聂运麟著:《变革与转型时期的社会主义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61]高放,李景治,蒲国良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2]李明斌著:《中苏大论战及其经验教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63][英]唐纳德·萨松著:《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上下卷)(姜辉等译),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64][美]阿伦·李帕特著:《选举制度与政党制度1945-1990年27个国家的实证研究》(谢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5][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6]刘洪才主编:《当代世界共产党党章党纲选编》,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年版。
    [67][美]杰克·A.戈德斯通著:《国家、政党与社会运动》(章延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8]王炳林,阚和庆,王春玺著:《全球化视野下党的社会基础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9]张一兵主编:《资本主义理解史》(第一~六卷),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9年版。
    [70]孙士海,葛维钧主编:《列国志·印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71]杨翠柏主编:《南亚政治发展与宪政研究》,四川出版集团2010年版。
    [72]苗光新著:《印共(马)“人民民主革命”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73][美]海伦·米尔纳著:《利益、制度与信息:国内政治与国际关系》(曲博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年版。
    [74]李慎明著:《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大党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5]张一兵著:《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6]程玉海,林建华等著:《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运动新论》(上下册),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7]钟瑞添,黄东桂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8]王伟光著:《利益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79]刘建编著:《列国志·孟加拉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80]宋志辉著:《印度农村反贫困研究》,四川出版集团2011年版。
    [81]沈云锁,潘强恩主编:《共产党通史》(第一~三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82]李慎明主编:《居安思危:苏共亡党二十年的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83]俞良早著:《马克思主义东方学》,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84][美]戴维·E.阿普特著:《现代化的政治》(陈尧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年版。
    [85]林承节著:《印度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从拉吉夫·甘地执政到曼莫汉·辛格政府的建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86]任佳主编:《南亚国情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87]陈峰君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南亚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88]袁群著:《尼泊尔联合共产党(毛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89][美]拉里·戴蒙德,理查德·冈瑟著:《政党与民主》(徐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90][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编:《苏联的马克思主义——一种批判的分析》(张翼星,万俊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91]孔明安等著:《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新思潮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
    [92][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欧阳景根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93]Jyoti Basu, Sailen Dasgupta, Buddhadev Bhattacharya, etc.:Documents of the Communist Movement in India [Vol. Ⅰ—Vol. ⅩⅩⅨ? (1917-1998)], Calcutta:National Book Agency Private Limited,1997-1999.
    [94]Manoranjan Mohanty:Revolutionary Violence, Sterling Publishers Pvt. Ltd.,1977.
    [95]A. R. Desal:Peasant Struggles in India,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96]Sailen Chaudhuri:Maoist Betrayal:India:A Case Study, New Delhi:Sterling Publishers Pvt. Ltd.,1980.
    [97]Chandrika Singh:Communist and Socialist Movement in India (a Critical Account), Delhi:Mittal Publications,1987.
    [98]E. M. S. Namboodiripad:Reminiscences of an Indian Communist, New Delhi: National Book Center,1987.
    [99]T. J. Nossiter:Marxist State Governments in India:Politics, Economics and Society, London and New York:Printer Publishers,1988.
    [100]Harkishan Singh Surjeet:An Outline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Movement in India, New Delhi:National Book Centre,1993.
    [101]Ross Mallick:Development Policy of a Communist Government:West Bengal since 1977, Cambridge:Cambridage University Press,1993.
    [102]Maya Chadda:Building Democracy in South Asia:India, Nepal, Pakistan, London: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Inc.,2000.
    [103]Arjun Karki and David Seddon:The People's War in Nepal, New Delhi:Adriot Publishers, Left Perspectives,2003.
    [104]John Whelpton:A History of Nepa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105]Li Onesto:Dispatches from the People's War in Nepal, Pluto Press & Insight Press, 2005.
    [106]Bhim Rawal:The Communist Movement in Nepal:Origin and Development, Katmandu:Accham-Kathmandu Contact Forum,2007.
    [107]Uddhab P. Pyakurel:Maoist Movement in Nepal: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New Delhi:Adriot Publishers,2007.
    [108]N. Dinamani:Democracy and politics in Nepal, New Delhi:Sumit Enterprises,2009.
    [109]Laurent Gayer:Armed Militias of South Asia, United Kingdom:C. Hurst & Co. Ltd., 2009.
    [110]Mahendra Lawoti and Anup K. Pahari edited:The Maoist insurgency in Nepal: revolu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London, New York:Routledge,2010.
    [111]Susan I. Hangen:The Rise of Ethnic Politics in Nepal:democracy in the margins, London, New York:Routledge,2010.
    [112]Surendra R. Devkota:Nepal in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Nova Science Publishers,2010.
    [113]Nishchal Nath Pandey:New Nepal:the fault lines, Los Angeles:SAGE Publications; [Singapore] ISAS,2010.
    [114]B.C. Upreti:Nepal:transition to democratic republican state (2008 constituent assembly), Delhi:Kalpaz Publications,2010.
    [115]Bishnu Raj Upreti:Political change and challenges of Nepal, Volume 1:Reflection on armed conflict, peace process and state building, [S.I.] LAP 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2010.
    [1]刘善国:《尼泊尔经济发展概述》,载《南亚研究季刊》1993年第1期。
    [2]张惠兰:《尼泊尔对外政策的特点及形成因素》,载《当代亚太》1998年第5期。
    [3]王宏纬:《王宫血案后的尼泊尔政治局势》,载《南亚研究》2001年第2期。
    [4]康秀英:《日益活跃的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载《当代世界》2001年第8期。
    [5]张惠兰:《尼泊尔国家政体的演变》,载《当代亚太》2001年第9期。
    [6]张惠兰:《尼泊尔多党民主制面临困境》,载《当代亚太》2003年第8期。
    [7]汪亭友:《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总体态势与基本特点》,载《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1期。
    [8]刘善国:《试论尼泊尔反政府武装及其对该国政局的影响》,载《南亚研究》2005 年第1期。
    [9][美]本杰明·史华慈著:《“毛主义”战略的基本特征》(陈玮译),载《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0]何朝荣:《尼泊尔反政府武装的兴起及其前景》,载《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11]宋志辉:《尼泊尔政局发展及其前景》,载《南亚研究季刊》2005年第1期。
    [12]钟瑞添,汤志华:《缅甸共产党的兴亡及启示》,载《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
    [13]王伟,蓝建学:《尼泊尔共产党(毛派):从丛林走向议会》,载《南亚研究》2006年第2期。
    [14]孙培钧:《纳萨尔主义农村武装斗争———印度政府国内安全的头号威胁》,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15]汪亭友:《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者)简史与尼泊尔革命的由来》,载《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
    [16]王建树:《浅析当前尼泊尔政局》,载《南亚研究季刊》2007年第2期。
    [17]贾鹏:《尼泊尔和平进程的新阶段对其政局影响深远》,载《当代世界》2007年第5期。
    [18]韩冰:《印度共产党(毛)的历史发展与现状》,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第6期。
    [19]贾鹏:《尼泊尔和平进程曲折前行》,载《当代世界》2007年第11期。
    [20]汪亭友:《尼泊尔实现和谈的内容、背景与思考》,载《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3期。
    [21]汪亭友,王剑:《尼泊尔制宪会议选举及尼共(毛)胜选后的政策趋向》,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8年第2期。
    [22]宋志辉,谢代刚:《20世纪90年代以来尼泊尔政局持续动荡原因探析》,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23]杜林:《走近尼共(毛):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获胜选区访谈纪实》,载《当代世界》2008年第6期。
    [24]贾鹏:《普拉昌达——尼泊尔政坛的风云人物》,载《当代世界》2008年第8期。
    [25]徐扬:《尼泊尔革命及相关思考》,载《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12期。
    [26]孟婕:《尼共(毛主义)的曲折执政路》,载《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8年第10期。
    [27]胡为雄:《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与“毛主义”道路》,载《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
    [28]徐扬:《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及其特点》,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8年第3期。
    [29]石翼飞,何涛:《西方及尼泊尔视域中的“毛主义”》,载《兰州学刊》2008年第11期。
    [30]何朝荣:《<普拉昌达选集>简介》,载《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1期。
    [31]杨柳,尹青:《从武装革命到议会斗争——尼共(毛)上台执政的历史条件》,载《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年第1期。
    [32]时宏远:《印共(毛)崛起原因探析》,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9年第1期。
    [33]单小桐:《从普拉昌达辞职看尼泊尔政局的现状与走向》,载《当代世界》2009年第6期。
    [34]门小军:《尼泊尔版的“光荣革命”》,上海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35]王大明:《尼泊尔政局新变化对中尼关系的影响》,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36]汪亭友:《独树一帜的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者)——从武装斗争到议会道路》,载《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2期。
    [37]吴永年:《论尼共(毛派)从暴力革命向和平民主的转变》,载《南亚研究》2009年第4期。
    [38]常建刚,何朝荣译:《普拉昌达对尼泊尔十年人民战争的总结》,载《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4期。
    [39]聂运麟:《尼泊尔共产党(毛泽东主义)领导民主革命胜利发展的原因及意义》,载《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2期。
    [40]西德哈斯·斯利瓦斯塔瓦:《印度重拳清剿“毛主义”》(卫安毅编译),载《世界报》2009年11月25日。
    [41]汪亭友,王剑:《尼泊尔共和国总理普拉昌德辞职的背景、原因、实质与影响》,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0年第1期。
    [42]袁群译:《巴特拉伊论尼泊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载《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3期。
    [43]杨思灵:《不丹反政府组织及武装:现状、趋势及影响》,载《东南亚南亚研究》2010年第3期。
    [44]陆轶之:《第三世界共产党(毛派)的发展历程》,载《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45]涂华忠:《发展中国家共产党派别研究——以尼泊尔共产党为例》,载《亚非纵横》2010年第4期。
    [46]袁群等编写:《尼联共(毛)关于当前国际形势和尼泊尔国内形势的基本看法》,载《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7期。
    [47]聂运麟:《低潮中的奋进——1990-2010年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8期。
    [48]王逢云:《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革命道路研究》,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49]时宏远:《纳萨尔派武装:印度崛起之碍》,载《南风窗》2010年第13期。
    [50]戈铭:《经济危机下南亚国家共产党动态分析》,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6期。
    [51]时宏远:《尼泊尔总理为何一再难产》,载《南风窗》2010年第24期。
    [52][美]Alexander C. Cook著:《第三世界的“毛主义”》(林育川,邵小文,宋扬译),载《现代哲学》2011年第3期。
    [53]王静:《尼联共(毛)的发展及其面对的挑战》,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8期。
    [54]卢远:《尼泊尔共产党(毛派)的缘起及发展——从尼共名称流变的视角》,载《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55]毛悦:《印度土地改革的结果分析:利益集团的视角》,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2年第2期。
    [56]袁群,黄家远:《普拉昌达的党建思想探析》,载《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第3期。
    [57]陈金龙:《十月革命与毛泽东革命话语的建构》,载《现代哲学》2012年第3期。
    [58][德]Knud Andresen:《西方的“1968”:学生运动的起源、过程和后果》(吕澍译),载《史林》2012年第5期。
    [59]袁群,郭澄澄:《尼联共(毛)的建党理论与实践探析》,载《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6期。
    [60]王静:《印度共产主义运动视野中的印共(毛)》,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9期。
    [61]卢远:《尼泊尔联合共产党(毛派)崛起的印度因素》,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62]袁群,刘丹蕊:《尼联共(毛)崛起中的美国因素》,载《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3期。
    [63]袁群:《21世纪以来尼泊尔联合共产党(毛主义)的变革探析》,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年第3期。
    [64]Kishor Sharm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ivil War in Nepal, World Development, Vol.34, No.7,2006.
    [65]K. T. Fann:Mao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in Philosophy, Studies in Soviet Thought,1972(12):111-123.
    [66]George J. Kunnath:Smouldering Dalit fires in Bihar, India, Dialect Anthropol, 2009(33):309-325.
    [67]Amit Desai:Anti- "anti-witchcraft" and the Maoist insurgency in rural Maharashtra, India, Dialect Anthropol,2009(33):423-429.
    [68]Jason Miklian:The purification hunt:the Salwa Judum counterinsurgency in Chhattisgarh, India, Dialect Anthropol,2009(33):441-459.
    [1]印度政府网站:http://www.goidirectory.nic.in
    [2]中国驻印度大使馆网站:http://www.chinaembassy.org.in
    [3]尼泊尔政府网站:http://www.nepalgov.gov.np
    [4]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网站:http://www.nepalembassy.org.cn
    [7]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官方网站:http://www.fmprc.gov.cn
    [8]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官方网站:http://www.idcpc.org.cn
    [9]尼联共(毛)官方网站:http://ucpnmaoist.org
    [10]南亚恐怖主义门户网站:http://www.satp.org
    [11]世界被禁思潮网站:http://www.bannedthought.net
    [12]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团结网:http://www.solidnet.org
    [13]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14]人民网: http://www.people.com.cn
    [17]马克思主义研究网:http://myy.cass.cn
    [18]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
    [19]中央编译局理论网:http://www.cctb.net
    [20]中国理论网:http://www.ccpph.com.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