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之是——李锐小说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李锐对全球化带来的文化淹没具有清醒的警惕和反思意识。李锐彻底的反思性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文学写作的题材和形式,而且使他的小说创作表现出两两相对的对偶式互文关系,在一部小说或小说集完成之后,他会从相反的角度再次书写,其结果就是后一部小说成为前一部小说的续完和补充。
     李锐在《厚土》和《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这一对小说集中,呈现了乡土中国和中国农民在前现代和现代化中的双向煎熬。在《厚土》中,李锐背离了农村题材小说和田园诗小说的写作方式,把中国农民安置在非现代、去田园化的永恒时空和支配/服从的权力关系结构之中,运用“滴——滴”式叙事结构、重复叙述手法与限知视角,呈现了中国农民世代被捆缚的生存处境和复杂难言的内心体验。在《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中,李锐对后现代的“超文本拼贴”做了反转式运用,呈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农民的伤痛、愤怒和希望。前现代不是中国农民的乐园,现代化也不能为他们提供美好的前景。
     在《无风之树》和《万里无云》这一对小说,李锐借鉴福克纳的多人第一称叙事方法,创造性地拆解了知识分子与民间大众之间的知识等级关系。李锐的“文革”叙事不是道德化的,也不是知青式的“拒绝忏悔”,而是从民间的愚昧和迷狂、知识分子的非反思性、“文革”意识形态的现代特征三个层面反思“文革”,达到了相当的深度,他对知识分子与民间复杂的观看、质疑、拒绝、收编、神化等关系的叙述,是对五四以来的隔膜主题的深化。
     在《旧址》和《银城故事》这一对小说中,李锐自觉背离了革命历史小说的叙述模式,他通过时间设置拆解了进步历史观,以历史力量的多元化和频繁的视角转换表达了文化相对主义立场,以圈套和死亡、偶然性和不可知解构了“历史脚本”论。李锐的历史观介于批判历史哲学和叙述主义历史哲学之间,是一种中国式的悲伤意识。
     总之,李锐以自觉的中国作家的身份进行的小说写作,是他作为中国作家同第一世界的文化淹没进行的“生死搏斗”,也是他作为当代作家对前辈作家的写作模式的反思和疏离,是由他的全部独特性构成的迥异于其他作家的“不是之是”。
Among contemporary Chinese writers, Li Rui has demonstrated a sober vigilance and reflection of the engulfment of cultural globalization. His radical reflectiveness not only determines the themes and forms of his literary works to a large extent but also gives rise to the form of paring intertextuality in his fictional writings.
     In the pair of works of Thick Soil and Peaceful Landscape: An Exhibition of A Series of Farming Tools Stories, Chinese peasants are portrayed as suffering from the double torments of premodern conditions and modernization. In Thick Soil, Li Rui deviates from the traditional rural novels and pastoral novels and relocates Chinese peasants in an eternal time-space and a power structure of dominance/submission that are neither modern nor pastoral. By employing the“tick-tick”rather than a“tick-tock”narrative structure, as well as repetition and limited viewpoint, the novella presents both the living conditions in which Chinese peasants have been bound for generations and their complicated and ineffable inner experience. In Peaceful Landscape, Li Rui reverses the hypertext collage of postmodernism and describes the pain, rage, and hope of Chinese peasants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Just as the premodern era is not a paradise for Chinese peasants, modernization could not offer them a promising prospect either.
     In another novelistic pair of Trees without Wind and Cloudless Sky, Li Rui creatively dissolves the hierarch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llectuals and the mass by drawing on William Faulkner’s multiple first person narrative. Li Rui’s narratives of Cultural Revolution adopt neither a moralistic stance nor a posture of“refusing to regret”assumed by some intellectual youth. Rather, he offers a penetrating reflection of Cultural Revolution from the triple levels of mass ignorance and fervor, intellectual unreflectiveness, and the modern characteristics of revolutionary ideology. His narration of the complex observation, interrogation, denial, co-optation, and mythologization between intellectuals and the mass deepens the theme of alienation since May Fourth movement.
     In the novelistic pair of Old Site and Story of Yincheng, Li Rui deliberately breaks away from the narrative mode of revolutionary novels. He dissolves the progressive view of history through time setting and articulates a position of cultural relativism through multiplying historical forces and frequent shifts of point of view. He also deconstructs the argument of historical script through traps, death, contingency, and uncertainty. Li Rui’s view of history lies somewhere between critical historical philosophy and narrative historical philosophy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a Chinese style of“melancholy.”
     To sum up, Li Rui’s fictional works, written with a conscious Chinese identity, engage in a“battle of life and death”with the culture of the First World and exemplify his reflection on and distancing from earlier mode of writing. The totality of his uniqueness constitutes the positive of the negative that distinguishes him from other writers.
引文
1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4期。
    2李锐、王尧:《李锐、王尧对话录》,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47页。
    1[德]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范进、杨君游、柯锦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65页。
    2李锐:《春色何必看邻家》,《网络时代的“方言”》,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69页。李锐在散文中写过这样一件事,在中国文坛上先锋小说兴起时,他恰好去了美国,当时美国朋友拿出一本又一本所谓的美国先锋小说,问他是否没读过,当他表示没有读过时,那美国朋友忽然决断地说“这么多都没读过,写什么先锋小说?”,他立刻意识到,在美国朋友的心目中,在美国文学和中国文学之间,是存在权力分出的等级关系的,中国作家只有读过并能学习西方的写法,才能写出西方式的先锋小说。见李锐:《文学的权力和等级》,《网络时代的“方言”》,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
    1张旭东:《代序:我们今天怎么做中国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页。
    2李锐:《谁的人类》,《谁的人类》,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15页。
    3张京媛:《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85页。
    4李锐:《后记》,《旧址》,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304页。
    1李锐:《本来该有的自信——代前言》,《银城故事》,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页。
    2张京媛:《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页。
    3李锐在《我们的可能——写作与‘本土中国’断想三则》、《语言自觉的意义》(之一)、《我对现代汉语的理解——再谈语言自觉的意义》(之二)、《“白话”以后怎样?——语言自觉的意义》(之三)、《从真实的语言处境出发——语言自觉的意义》(之四)等文章中反复阐释了这一看法。均见李锐:《谁的人类》,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
    4李锐、王尧:《本土中国与当代汉语写作》,《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2期。
    5李锐:《〈银城故事〉访谈——代后记》,《银城故事》,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03页。
    1张炜:《世纪梦想》,《我跋涉的莽野》,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第46页。
    2李锐:《“白话”以后怎样?——语言自觉的意义》(之三),《谁的人类》,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349页。
    3李锐:《语言自觉的意义》(之一),《谁的人类》,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332页。
    1李锐:《春色何必看邻家》,《网络时代的“方言”》,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79页。
    2李锐:《厚土》,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260页。
    3李锐:《后记》,《旧址》,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309页。
    4李锐曾经明确表示,一个中国母亲失去了孩子,和一个英国母亲失去了孩子,她们的痛苦是同样的。详见李锐:《本来该有的自信——代前言》,《银城故事》,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4页。
    5李锐:《无风之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03页。
    6李锐:《厚土》,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258页。
    7李锐、王尧:《海里不能只有一条大鲸鱼》,《深圳商报》2003年10月18日。
    1陈晓明:《分裂的乡土中国——本土性小说的新趋向》,《陈晓明小说时评》,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41、243页。
    2张清华:《关于文学性与中国经验的问题——从德国汉学教授顾彬的讲话说开去》,《文艺争鸣》2007年第10期。
    3杨剑龙、顾彬(德国):《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困境与思考》,《芳草》(文学杂志)2008年第2期。
    1李锐、王尧:《本土中国与当代汉语写作》,《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2期。
    2李锐:《我们的可能——写作与‘本土中国’断想三则》,《谁的人类》,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297页。
    1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25-33页。
    2李锐:《生命的报偿》,《厚土》,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250页。
    3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6-80页。
    4李锐、王尧:《李锐、王尧对话录》,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6页。
    5李锐、王尧:《李锐、王尧对话录》,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0页。
    6李锐、王尧:《李锐、王尧对话录》,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3页。
    1赵毅衡:《先锋派在中国的必要性》,《新华文摘》1994年第3期。
    2冯池:《严肃思考,锐意创新——读李锐的小说创作》,《山西文学》1983年第6期。
    1王尧:《李锐论》,《文学评论》2004年第1期。
    2周政保:《白马就是白马—关于小说家李锐》,《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3期。
    3叶立文:《他的叙述维护了谁?——李锐小说的价值立场》,《小说评论》2003年第2期。
    4吴方:《追摹本色赋到沧桑》,《读书》1987年第8期。这一看法是80年代评论界对《厚土》一致评价,如李国文的《好一个李锐》,《文论报》1987年l月3日;韩鲁华:《厚土:透视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艺术视觉——读李锐小说〈眼石〉三篇》,《小说评论》1987年第6期;金汉:《短篇艺术的新收获—读李锐的集束小说〈厚土〉》,《名作欣赏》1987年第5期等文章都持此观点。
    5王德威:《吕梁山色有无间——李锐论》,《当代小说二十家》,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1王德威:《历史的犹豫,小说的内爆——读李锐的〈银城故事〉及其他》《当代小说二十家》,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2李洁非:《废墟上的铭文—李锐长篇小说〈旧址〉的主题分析》,《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第4期。
    3白烨:《短而厚:短篇小说的新趋向——从李锐的〈厚土〉谈起》,《文汇报》1987年10月5日。
    4马风:《氛围的营造和渲染——〈厚土〉的艺术支点》,《当代作家评论》1987年第4期。
    5王春林:《苍凉的生命诗篇——评李锐长篇小说〈无风之树〉》,《小说评论》1996年第1期。
    1段崇轩:《“厚土”底层的女人们》,《文学自由谈》1989年第5期。
    2李洁非:《废墟上的铭文—李锐长篇小说〈旧址〉的主题分析》,《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第4期。
    3李丹梦:《敞开与囚禁——李锐创作心理初探》,《上海文学》2004年第2期。
    4李锐自己也把自己这一时期的创作称作习作,他在一段写于1984年的文字中把文学看作是沙漠中的绿洲和海市蜃楼,“文学的绿洲之于我,就象这蜃楼,在遥远的地平线的那一端,只在最渴、最累的时候才敢抬起头来怯怯地望上一眼……至今,我不敢在自己的习作之上冠以文学二字,心中唯有对绿洲的憧憬,唯有对自己的惶恐……。”见李锐:《后记》,《丢失的长命锁》,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336页。
    5李锐:《杨树庄的风波》,《山西群众文艺》1974年第2期。
    1[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51页。
    2李锐:《古墙》,《运河风》,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58页。
    3这七篇分别发表于《人民文学》1986年第11期,(《锄禾》、《古老峪》)、《山西文学》1986年第11期(《选贼》、《眼石》、《看山》)、《上海文学》1986年第11期(《合坟》、《假婚》)。这七篇小说的发表立即引起轰动,好评如潮。
    4李锐:《厚土》,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2000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再版《厚土》,加入《天上有块云》(1991年),在写作风格上,此篇的确和《厚土》中的其他各篇一致。
    
    1李锐、王尧:《李锐、王尧对话录》,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41页。
    2何镇邦:《李锐论》,《批评家》1987年第6期。
    3李锐:《无风之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98页。
    4李锐:《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小说展览》,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1王瑾:《互文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页。
    2[前苏]:《文本、对话与人文》,白春仁、晓河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77页。
    3[前苏]:《诗学与访谈》,白春仁、顾亚玲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04页。
    4转引自王瑾:《互文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5页。
    
    1李锐:《银城故事》,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02页。
    2王尧:《道器之间的〈太平风物〉》,《读书》2008年第7期。
    3赵一凡:《西方文论关键词》,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592页。
    
    1[前苏]:《小说理论》,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74页。
    2[前苏]:《小说理论》,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74-275页。
    3[前苏]:《小说理论》,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75页。
    1李锐:《青石涧》,《厚土》,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78页。
    1[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16页。
    2李锐:《古墙》,《运河风》,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58页。
    1李锐:《自序》,《厚土》,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页。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7页。
    3[匈]阿格妮斯·赫勒:《日常生活》,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3页。
    4衣俊卿:《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91-192页。
    1沈从文:《神巫之爱·边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67-68页。
    2沈从文:《神巫之爱·边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74页。
    3张炜:《九月寓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8、285页。
    4张炜:《九月寓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73、164页。
    2 [前苏]:《小说理论》,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05-408页。
    3李锐:《生命的报偿》,《厚土》,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250页。
    4李锐:《“锄禾日当午“及其他》,《谁的人类》,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
    1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转引自陆扬、王毅著:《文化研究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50页。
    2[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16页。
    3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7页。
    1[前苏]:《小说理论》,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75页。
    2李锐:《生命的报偿》,《厚土》,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250页。
    3[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版,第1页。
    4李锐:《古老峪》,《厚土》,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0-11页。
    1李锐:《“窗听社”消息》,《月上东山》,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34页。
    
    1李锐:《小小》,《月上东山》,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18-119页。
    2李锐:《青石涧》,《厚土》,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39页。
    1海德格尔区分了“在之中”和“在……之中”两种存在方式,后者比如水在杯子之中、衣服在柜子之中,都是一种现成的存在,是在某种确定的处所关系意义上的一个东西在一个之中,只具有范畴性质,不属于“在之中”;前者是生存论意义上的,意味着我已住下、我熟悉、我习惯、我照料,是我把世界作为如此这般的熟悉之所而依寓之、逗留之,通过操劳与这个世界打交道。详见[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63-64页。
    2李锐:《天上有块云》,《厚土》,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242-243页。
    3李锐:《天上有块云》,《厚土》,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247-248页。
    
    1李锐:《二龙戏珠》,《厚土》,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241页。
    2李锐:《古老峪》,《厚土》,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9页。
    3李锐:《秋语》,《厚土》,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71页。
    4[美]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高原、董红钧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第15页。
    1巴赫金把田园诗分为爱情田园诗、家庭田园诗、农事劳动田园诗等几个类型,见[前苏]巴赫金:《小说理论》,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24页。《厚土》中的小说不属于其中的任何一种。
    
    1曾艳兵:《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0页。
    2余华:《虚伪的作品》,《上海文论》1989年第5期。
    1没有这些外来的学生娃,以上三种人物的存在状态就永远是一种自在的存在,永远不会被发现,尽管他们的到来不能改变什么,但他们发现了厚土世界的存在。
    2李庆西:《古老大地的沉默—漫说〈厚土〉》,《文学评论》1987年第6期。
    3[美]丹尼斯·朗:《权力论》,陆震纶、郑明哲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6页。
    4赵一凡:《西方文论关键词》,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443页。
    1李锐:《锄禾》,《厚土》,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6页。
    1关于《厚土》中粗话的使用,李锐在国外演讲时说,粗话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层的积淀。在中国骂人最痛的莫过于“操你的祖宗”,而且在那个性行为的动词后边有全方位、多系列、超时空的对象,万变不离其宗,都以打乱或是参加被骂者的血缘伦理关系而达到对对手的侮辱。并且自信无论中国还是外国的学者,怕是难以像他这么地道的“寻根。”见李锐:《寂静的高纬度——北欧散记》,《谁的人类》,2000年,第9页。
    2李锐:《选贼》,《厚土》,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22页。
    1李锐:《“喝水——!”》,《厚土》,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19页。
    2张一兵:《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20、22页。
    1李锐:《篝火》,《厚土》,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25页。
    2李锐:《看山》,《厚土》,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37页。
    3李锐:《锄禾》,《厚土》,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7页。
    4李庆西:《古老大地的沉默—漫说〈厚土〉》,《文学评论》1987年第6期。
    1[法]西蒙娜·德·波伏娃:《作者序》,《第二性》,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第16页。
    2[法]西蒙娜·德·波伏娃:《作者序》,《第二性》,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第11页。
    3 [美]丹尼斯·朗:《权力论》,陆震纶、郑明哲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5页。
    1[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第488页。
    2王晓华:《个体哲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第95页。
    
    1[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第488页。
    2[美]丹尼斯·朗:《权力论》,陆震纶、郑明哲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49页。
    3[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76页。
    4刘泽华等:《再版序》,《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页。
    1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是对行动的模仿——我的意思是说情节是对事件的安排”;福斯特更是把“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当作故事,而把“国王死了,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去”当作情节,什克罗夫斯基认为情节即作者所使用的形式技巧等等,但西方叙述学中情节和故事注重的都是人物的行动而非人物。
    2 [英]弗兰克·克默德:《结尾的意义——虚构理论研究》,刘建华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3[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78—79页。
    1李锐:《清清的泉水》,《月上东山》,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第91页。
    2李锐:《清清的泉水》,《月上东山》,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第113-114页。
    1 [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79页。
    1李锐:《选贼》,《厚土》,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21、26页。
    1翟永明:《李锐小说叙事结构分析》,《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2[德]尼采:《快乐的科学》,黄明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年,第261页。
    1罗钢:《叙事学导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32页。
    1曾艳兵:《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26页。
    1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2罗钢:《叙事学导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4-157页。
    1赵一凡:《西方文论关键词》,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14-15页。
    2赵一凡:《西方文论关键词》,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16页。
    1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19页。
    1李锐:《后记:我们的可能——写作与“本土中国”断想三则》,《万里无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39页。
    1[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144页。
    
    1[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340页。
    2李锐:《秋语》,《厚土》,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66页。
    1马风和李国涛都持此看法。见马风:《氛围的营造和渲染——〈厚土〉的艺术支点》,《当代作家评论》1987年第4期;李国涛:《〈厚土〉的文体追求》,《批评家》1988年第2期。
    
    1陶东风:《文体演变与文化意味》,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0页。
    2李锐:《野岭三章》,《月上东山》,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18页。
    3汪晖:《现代性问题问答》,《死火重温》,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11页。
    1李锐:《前言:农具的教育》,《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5页。
    2李锐:《前言:农具的教育》,《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6页。
    1李锐:《青石碨》,《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28页
    2李锐:《连枷》,《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35页。
    3李锐:《连枷》,《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35页。
    4李锐:《扁担》,《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85页。
    
    1李锐:《中国文人的慢性乡土病》,《谁的人类》,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第126页。
    2李锐:《中国文人的慢性乡土病》,《谁的人类》,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第126页。
    3李锐:《中国文人的慢性乡土病》,《谁的人类》,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第126页。
    1李锐:《袴镰》,《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13页。
    1李锐:《后记》,《无风之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01页。
    2[美]海登·怀特:《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本文》,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67页。
    3周政保:《白马就是白马—关于小说家李锐》,《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3期。
    1陈思和:《〈马桥词典〉: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性因素之一例》,《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2期。
    2王春林:《苍凉的生命诗篇——评李锐长篇小说〈无风之树〉》,《小说评论》1996年第1期。
    3李锐、王尧:《李锐王尧对话录》,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65-166页。
    
    1李锐、王尧:《李锐王尧对话录》,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67页。
    2李锐、王尧:《李锐王尧对话录》,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66页。
    3李锐、王尧:《李锐王尧对话录》,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66页。
    1[德]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于晓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第74页。
    1李锐:《后记:我们的可能——写作与‘本土中国’断想三则》,《万里无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33-234页。
    2关于这两部小说的叙事结构,邵燕君认为是多人独白构成的戏剧体,侧重的是多人第一人称叙事之间的关系,自有其道理,见邵燕君:《“以自己的生命之灯照亮形式的大门”——〈万里无云〉的形式实践》,《南方文坛》2007年第3期;翟永明认为是众星拱月式,即小说中存在着一个核心人物或一个核心事件,其它人物都围绕着这一核心,不论是行为说话还是思想情感,都会牵涉到他,甚至事件的发展方向也会随着这个核心的变化而变化,就像许多星星拱卫着一个月亮,在共同的闪耀中相互映衬。见翟永明:《李锐小说叙事结构分析》,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笔者认为翟永明的分析是有问题的,因为,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说,叙事结构是一个动词性概念,只能是从事件入手,而不能从人物入手。
    1罗兰·巴特:把叙事功能分为基本功能——核心和功能催化者——卫星,核心是在序列中互相蕴含、相互关联的功能单位,,它们开始或结束不确定状态,而卫星是可有可无的活动,用以填补基本功能单位之间的叙事空间。见[美]华莱士·马丁著,《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第108页。
    
    1李锐:《无风之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44-45页。
    2[美]罗伯特?F?莫菲:《文化和社会人类学》,吴枚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年,第118页。
    3[美]罗伯特?F?莫菲:《文化和社会人类学》,吴枚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年,第117页。
    1[德]海德格尔:《物》,《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选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1179页。
    2李锐:《无风之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76页。
    3[德]海德格尔:《物》,《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选编,山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1179页。
    4罗伯特?F?莫菲:《文化和社会人类学》,吴枚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年,第147页。
    5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78-79页。
    
    1[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94页。
    2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79页。
    1李锐:《无风之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69页。
    2李锐:《无风之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41页。
    3李锐:《无风之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42页。
    4李锐:《无风之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85页。
    1李锐:《无风之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87页。
    2李锐:《无风之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94页。
    3王铭铭:《想象的异邦——社会与文化人类学散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39页。
    1高寿仙:《中国宗教礼俗——传统中国人的信仰体系及其实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5页。
    2李锐:《万里无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7页。
    3李锐:《万里无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57页。
    
    1李锐:《万里无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56页。
    2李锐:《万里无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57页。
    3李锐:《万里无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47页。
    1李锐:《万里无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48-149页。
    2[法]塞奇·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许列民、薛丹云、李继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07页。
    3[法]塞奇·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许列民、薛丹云、李继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06页。
    1徐复观:《周初宗教中人文精神的跃动》,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编:《儒学与道德建设》,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4页。
    2李锐:《万里无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06页。
    3李锐:《万里无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06页。
    1转引自[法]塞奇·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许列民、薛丹云、李继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07页。
    1李锐:《万里无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30页。
    
    1许子东:《呐喊与流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102页。
    2许子东:《呐喊与流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91页。
    3钱理群:《拒绝遗忘——钱理群文选》,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6页。
    1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李迅译,《当代电影》1987年第4期。
    2李锐:《无风之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52-53页。
    3李锐:《无风之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53页。
    1[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林尘、张唤民、陈伟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112-113页。
    2李锐:《无风之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56页。
    1王春林:《苍凉的生命诗篇——评李锐长篇小说〈无风之树〉》,《小说评论》1996年第1期。
    2陈思和:《碎片中的世界和碎片中的历史》,《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第228页。
    3邵燕君:《“以自己的生命之灯照亮形式的大门”——〈万里无云〉的形式实践》,《南方文坛》2007年第3期。
    4曲景春:《对文革成因的文化批判——读李锐的〈无风之树〉和〈万里无云〉》,《中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1徐友渔:《自由的言说》,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年,第143页。
    2徐友渔:《自由的言说》,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年,第142页。
    
    1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李迅译,《当代电影》1987年第4期。
    2李锐:《无风之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99页。
    1徐友渔:《自由的言说》,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年,第152页。
    2李锐:《无风之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04、105页。
    3转引自徐友渔:《自由的言说》,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年,第156页。
    1[英]F·A·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冯克利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49页。
    2[英]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与矛盾性》,邵迎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1页。
    
    1李锐:《后记》,《无风之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01页。
    2刘小枫:《儒教与民族国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90-100页。
    3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李迅译,《当代电影》1987年第4期。
    1李锐:《无风之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46页。
    2李锐:《无风之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46页。
    3徐友渔:《自由的言说》,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年,第140页。
    4李锐:《万里无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62页。
    1李锐:《万里无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99页。
    2[前苏]:《长篇小说的话语》,《小说理论》,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30页。
    1李锐:《无风之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68页。
    2李锐:《无风之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14。
    3李锐:《万里无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75-76页。
    4[加]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51页。
    5李锐:《万里无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98页。
    1[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人的奴役与自由——人格主义哲学的体认》,徐黎明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6页。
    2李锐:《万里无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23页。
    3[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人的奴役与自由——人格主义哲学的体认》,徐黎明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0页。
    4李锐:《万里无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64页。
    1李锐:《万里无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29页。
    2[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人的奴役与自由——人格主义哲学的体认》,徐黎明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9页。
    
    1李锐:《无风之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00-101页。
    2李锐:《无风之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01页。
    1李锐:《无风之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9页。
    2[加]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董之林、陈燕谷译,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2版,第290页。
    1李锐:《无风之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3页。
    2李锐:《无风之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3页。
    3李锐:《无风之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00页。
    4李锐:《无风之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39页。
    1李锐:《万里无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90页。
    2李锐:《万里无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92页。
    1李锐:《万里无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97-198页。
    1[匈]阿格妮斯·赫勒:《日常生活》,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3页。
    2衣俊卿:《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02页。
    3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83页。
    4[匈]阿格妮斯·赫勒:《日常生活》,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56页。
    5[匈]阿格妮斯·赫勒:《日常生活》,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55页。
    1胡疆锋、陆道夫:《抵抗·风格·收编——英国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关键词解读》,《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1李锐:《万里无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6页。
    2李锐:《万里无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69页。
    1李锐:《万里无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21页。
    2李锐:《万里无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10页。
    3李锐:《万里无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20页。
    1李锐:《无风之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90页。
    1许子东:《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解读50篇文革小说》,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第167页。
    
    1李锐、王尧:《生命的歌哭》,《作家杂志》2004年第1期。
    
    1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27页。
    2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3页。
    3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2页。
    4张进:《新历史主义与历史诗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58页。
    
    1张清华:《境外谈文》,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56-68页。
    2张进:《新历史主义与历史诗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88页。
    1张炜:《家族》,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1-2页。
    2[意]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英]道格拉斯·安斯利英译,傅任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14页。
    
    1张进:《新历史主义与历史诗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76页。
    2张进:《新历史主义与历史诗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58、77页。
    3南帆:《文学的维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244页。
    1[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马克思主义与历史主义》,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9页。
    2张进:《新历史主义与历史诗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59页。
    3张进:《新历史主义与历史诗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30页。
    4李锐:《后记》,《旧址》,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310页。
    1 [美]W·C·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胡苏晓、周宪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79页。
    2李锐:《后记》,《旧址》,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315页。
    3秀山次郎在拍摄被挂在城墙上的欧阳朗云的人头时,曾一度感情激动,泪水涌流,并构思出含有感情色彩的照片注脚:城墙上挂着的是我的同事,是一颗受过早稻田大学教育的头脑。但秀山次郎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把注脚改成:城墙上挂着的是暴动者欧阳朗云的人头,他因刺杀桐江知府被砍头示众。砍头是支那最常见、最常用的对犯人的惩罚。欧阳朗云,越南侨民,银城育人学校物理、化学教员,1908年毕业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对比两段文字可以发现,第二段文字删去了第一段文字中秀山次郎和欧阳朗云之间的同事关系,秀山次郎不再出现于自己的叙述之中,他的及时退出似乎保证了他作为局外人记录下真实的历史。具体叙述见李锐:《银城故事》,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57-159页。
    4李锐:《银城故事》,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38页。
    
    1李锐:《银城故事》,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40页。
    2李锐:《银城故事》,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40页。
    3李锐:《后记》,《旧址》,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315页。
    1李锐:《旧址》,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7页、21-22页、19页。
    2张进:《新历史主义与历史诗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06页。
    3张进:《新历史主义与历史诗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60页。
    4汪晖:《“历史可能性”的想象与实践》,旗歌:《旗与歌:在北大的六次对话》,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161页。
    1[美]海登·怀特:《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本文》,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60、163、167、169页。
    2本文对三种时间的划分,借鉴的是尼古拉·别尔嘉耶夫对时间的论述,他把时间分为宇宙时间、历史时间和生存时间。每个人都生存在时间的这三种形式之中。在他的论述中,宇宙时间象征着圆,关联于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用天、月份、年来计数,指示在日历和钟表上。宇宙时间是一种圆周运动,不断地发生着返回,早晨与夜晚、春天与秋天轮番交迭。作为一种有节律的时间,宇宙时间阻断了过去、现在和将来,是一种被分割了的时间。在这种时间中,生命的基础奠基在生与死的更迭上。历史时间象征着一条向前无限伸展的直线,经由运动和变化产生,其特点是聚集将来,在将来中等待意义的揭示。生存时间象征着点,最少有空间和象征,是一种内在的主体性的时间,是创造性的心醉神迷的瞬间,是垂直线式的向内深入。详见[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人的奴役与自由——人格主义哲学的体认》,徐黎明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2-241页。本文借鉴他的划分方式,但本文这里所论的李锐小说中的自然时间是时间之流经验式的时间,是永恒的流逝而不象征着圆;历史时间不是一条线,也不面向未来,而是极为复杂;个人时间则是个体生命中的关键点,而非心醉神迷的瞬间,详见本文论述。
    
    1吴国盛:《时间的观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9页。
    2法国年鉴学派学者布罗代尔把历史划分为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其中,长时段是结构,对应的是环境即人和自然的关系,包括地理、气候、土壤、植被、生态体系等方面;中时段是局势,对应的是上百年内群体生活、经济与所构成的社会;短时段是事件,是百年内或几十年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事件,由人物和事件构成。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25-33页。
    1李锐:《旧址》,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66、226页。
    1李锐:《旧址》,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32页。
    2[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2版,第429页。
    3[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人的奴役与自由——人格主义哲学的体认》,徐黎明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1页。
    4杜鹏程:《保卫延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1页。
    5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1页。
    
    1张承志:《张承志文学作品选集:心灵史卷》,海口:海南出版社,1995年,第145页。
    2吴国盛:《时间的观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第72页。
    3张进:《新历史主义与历史诗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08页。
    4张进:《新历史主义与历史诗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05页。
    1李锐:《〈银城故事〉访谈——代后记》,《银城故事》,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05-206页。
    1[德]恩格斯:《致约·布洛赫(1890年9月21-22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78-479页。
    2[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南京:译林出版社,韩莉译,1999年,第5、59、65、63页。
    1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7页。
    1李锐:《银城故事》,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52页。
    2周永林编:《邹容文集》,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年,第41页。
    3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马克思主义与历史主义》,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3页。
    1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年,第17页。
    2[德]马克斯·舍勒:《价值的颠覆》,曹卫东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7、10页。
    
    1[德]马克斯·舍勒:《价值的颠覆》,曹卫东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13-47页。
    2李锐:《旧址》,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99页。
    
    1[捷]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孟湄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年,第39、40页。
    2王春林:《智性视野中的历史景观—评李锐长篇小说〈银城故事〉》,《小说评论》,2002年第5期。
    1本文对不定视角和多重视角的定义借鉴了胡亚敏对不定内聚焦型和多重内聚焦型两种视角的定义,详见胡亚敏:《叙事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版,30-31页。
    2胡亚敏:《叙事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22页。
    1李锐:《银城故事》,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8页。
    1不少评论者对这一人物持同情态度,比如钟红明在和李锐的对谈中就把聂芹轩当作塑造的最出色的人物,认为李锐写出了他的末世悲凉,他的冷、果断对局势和场面的控制等,见李锐:《银城故事访谈——代后记》,《银城故事》,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06页。
    2 [美]W·C·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胡苏晓、周宪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75页。
    3李锐:《旧址》,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6-27页。
    
    1李锐:《旧址》,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43页。
    2李锐:《银城故事》,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56页。
    3李锐:《银城故事》,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57页。
    4李锐:《银城故事》,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60页。
    1李锐:《银城故事》,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69页。
    2张进:《新历史主义与历史诗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95页。
    1[美]海登·怀特:《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本文》,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72-173页。
    2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21-22、21页。
    
    1[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13-14页。
    2[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23页。
    1[法]雷蒙·阿隆:《知识分子的鸦片》,吕一民、顾杭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第169页。
    2[美]理查德·罗蒂:《偶然、反讽与团结》,徐文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69、35页。
    3王德威:《吕梁山色有无间——李锐论》,《当代小说二十家》,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183页。
    
    1李锐:《旧址》,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30页。
    2李锐:《旧址》,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6页。
    3李锐:《旧址》,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44页。
    4李锐:《银城故事》,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32、34、36页。
    1李锐:《旧址》,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45页。
    2李锐:《旧址》,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88页。
    3李锐:《银城故事》,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70页。
    4[英]安德鲁·甘布尔:《政治与命运》,胡晓进、罗珊珍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页。
    5贺来:《三大独断论的摒弃:当代哲学根本性的理论进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1[美]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陈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317页。
    1李锐:《旧址》,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99页。
    2李锐:《银城故事》,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21页。
    3学者把死亡分成自然死亡和非自然死亡,所谓自然死亡就是在无自然疾病、无特定原因状况下的死亡,而非自然死亡则是疾病、施暴或机械性周期干扰的结果。详见贝克勒等:《向死而生》,张念东等译,三联书店,1993年,第38页。
    4李锐:《银城故事》,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94页。
    1这一语言学分析借鉴的是韩礼德的及物性系统分析法,韩礼德提出了及物性结构这一概念,他认为从句子的及物动词和非及物动词的使用、主语是分配给人还是身体的某一部位或无生命之物,可以发现一段文字的句法模型,从句法模型是否偏离了语言常规可以判断出叙述是否采用了“前景化”手法。详见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版,第86-99页。
    2李锐:《银城故事》,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8页。
    1段德智:《西方死亡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5页。
    2李锐:《旧址》,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97页。
    3段德智:《西方死亡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64页。
    4段德智:《西方死亡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6页。
    5贝克勒等:《向死而生》,张念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3年,第59-60页。
    6段德智:《西方死亡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0页。
    1段德智:《西方死亡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86页。
    2 [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人的奴役与自由——人格主义哲学的体认》,徐黎明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71页。
    3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2版,第297页。
    4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2版,第302页。
    1[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2版,第305-306页。
    2段德智:《西方死亡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4页。
    3段德智:《西方死亡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页。
    1李锐:《旧址》,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85、242页。
    2李锐:《旧址》,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42页。
    3李锐:《旧址》,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56页。
    1[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2版,第297页。
    2[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2版,第302页。
    3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3页。
    4[美]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陈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327页。
    1[美]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陈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340页。
    2汪晖:《“历史可能性”的想象与实践》,旗歌:《旗与歌:在北大的六次对话》,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160页。
    3[美]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陈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317页。
    1李锐:《神话破灭之后的获得与悲哀》,《谁的人类》,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37页。
    李锐:《丢失的长命锁》,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年。
    李锐:《红房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李锐:《传说之死》,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
    李锐:《二龙戏珠》,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7年。
    李锐:《厚土》,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
    李锐:《谁的人类》,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
    李锐:《月上东山》,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
    李锐:《运河风》,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
    李锐:《无风之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
    李锐:《万里无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
    李锐:《旧址》,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
    李锐:《拒绝合唱》,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
    李锐:《银城故事》,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
    李锐:《另一种纪念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
    李锐:《拒绝合唱》,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
    李锐:《网络时代的“方言”》,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
    李锐、王尧:《李锐、王尧对话录》,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
    李锐:《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李锐、蒋韵:《人间——重述白蛇传》,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
    张承志:《金牧场》,北京:作家出版社,1987年。
    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
    张承志:《张承志文学作品选集:心灵史卷》,海口:海南出版社,1995年。
    莫言:《丰乳肥臀》,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
    韩少功:《马桥词典》,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年。
    阿城:《遍地风流》,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年。
    阿城:《棋王》,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年。
    莫言:《红高粱家族》,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0年。
    莫言:《檀香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年。
    韩少功:《鞋癖》,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
    张炜:《九月寓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张炜:《家族》,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2版。
    雷达:《说〈厚土〉兼论意味、文体及其它》,《上海文论》1987年第4期。
    马风:《氛围的营造和渲染——〈厚土〉的艺术支点》,《当代作家评论》1987年第4期。
    金汉:《短篇艺术的新收获——读李锐的集束小说〈厚土〉》,《名作欣赏》
    1987年第5期。
    韩鲁华:《厚土:透视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艺术视觉——读李锐小说〈眼石〉
    三篇》,《小说评论》1987年第6期。
    李庆西:《古老大地的沉默—漫说〈厚土〉》,《文学评论》1987年第6期。
    吴方:《追摹本色赋到沧桑》,《读书》1987年第8期。
    白烨:《短而厚:短篇小说的新趋向——从李锐的〈厚土〉谈起》,《文汇
    报》1987年10月5日。
    李洁非:《废墟上的铭文—李锐长篇小说〈旧址〉的主题分析》,《当代作家
    评论》1993年第4期。
    张志忠:《〈旧址〉四重奏》,《小说评论》1993年第5期。
    傅书华:《对人性与历史的追问与审视:评李锐的长篇小说〈旧址〉》,《黄
    河》1993年第6期。
    潘凯雄:《“自觉”为他带来了什么?—读李锐近作》,《文学评论》1994年
    第1期。
    成一:《不是选择——李锐印象》,《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第3期。
    成一、李国涛等:《一部大小说—关于李锐长篇新著〈无风之树〉的交谈》,
    《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第3期。
    陈晓明:《本土的神话:一种不断被遮蔽的神话》,《作家》1995年第7期。
    王春林:《苍凉的生命诗篇——评李锐长篇小说〈无风之树〉》,《小说评论》1996年第1期。
    南帆:《叙述的秘密——读李锐的长篇小说〈万里无云〉》,《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4期。
    周政保:《口语倾诉的方式或叙述就是一切——关于李锐的长篇小说〈万里无云〉》,《南方文坛》1997年第4期。
    周政保:《白马就是白马—关于小说家李锐》,《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3期。
    曲春景:《对文革成因的文化批判——读李锐的〈无风之树〉和〈万里无云〉》,《中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梅琼林:《〈旧址〉:复调意味的历史思考》,《名作欣赏》1998年第5期。
    徐肖楠:《〈旧址〉家族寓言中的历史投影》,《名作欣赏》1999年第6期。
    李锐、王尧《本土中国与当代汉语写作》,《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2期。
    张文武:《倾诉的瀑布——探讨〈无风之树〉的诗意空间》,《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
    顾明霞:《现代性的历史失败与启蒙者的话语悖论——论李锐的长篇小说〈银城故事〉》,《当代文坛》2002年第5期。
    王春林:《智性视野中的历史景观—评李锐长篇小说〈银城故事〉》,《小说评论》2002年第5期。
    叶立文:《他的叙述维护了谁?——李锐小说的价值立场》,《小说评论》20 03年第2期。
    叶开:《空洞的焦虑—李锐长篇小说〈银城故事〉的基本命题》,《当代作家论》2003年第2期。
    王辉:《从中心滑向边缘—论李锐〈旧址〉和〈银城故事〉对“革命”的文化性解读》,《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王尧:《李锐论》,《文学评论》2004年第1期。
    李丹梦:《敞开与囚禁:艰难的自我抒写—李锐创作心理初探》,《上海文学》2004年第2期。
    王德威:《历史的忧郁小说的内爆》,《读书》2004年第4期。
    杨矗:《李锐“焦虑”的祛魅化分析》,《文学评论》2005年第2期。
    唐海东:《用方块字深刻地表达自己——李锐小说的叙事探索》,《小说评论》2005年第4期。
    陈树萍、李相银:《农具的隐喻: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的焦虑——评李锐的“农具系列”》,《小说评论》2005年第4期。
    张景兰:《民间视野下的“文革”》,《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郭洪雷、张艳龙:《从“器具”领悟生存—读李锐的农具系列小说〈挎镰〉、〈残摩〉》,《名作欣赏》2005年第9期。
    高小弘:《李锐小说叙事声音分析》,《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翟永明:《李锐小说叙事结构分析》,《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陈发明:《重述神话拷问人性——读李锐新作〈人间〉》,《名作欣赏》2007年第21期。
    王春林:《“身份认同”与生命悲情——评李锐、蒋韵长篇小说〈人间〉》,《南方文坛》2008年第3期。
    王尧:《道器之间的〈太平风物〉》,《读书》2008年第7期。
    罗慧敏:《李锐晚近小说的叙述话语研究》,安徽大学,2002年。
    赵燕琴:《李锐小说的叙事艺术》,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翟永明:《生命的表达与存在的追问》(博士论文),山东大学,2005年。
    徐阿兵:《本土中国的现代书写——李锐小说创作论》,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李跃庭:《“双向的煎熬”:在历史与“新历史之间——李锐小说〈银城故事〉的历史叙事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李寒波:《人生困境的别样言说——李锐:从〈厚土〉到〈银城故事〉》,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李玮:《立足“本土中国”的现代性写作》,山东大学,2007年。
    李婷婷:《李锐晚近小说的叙事修辞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袁晓斌:《生存困境的无尽歌哭——李锐小说主题论》,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宋慧毅:《李锐论》,兰州大学,2008年。
    李寒波:《李锐小说创作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柳鸣九:《意识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童庆柄:《文体与文体创造》,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罗钢:《叙事学导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吴国盛:《时间的观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杨义:《中国叙事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年。
    王铭铭:《想象的异邦——社会与文化人类学散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解志熙:《生的执著——存在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张京媛主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刘禾:《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编:《儒学与道德建设》,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王德威:《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张清华:《境外谈文》,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4年。
    张进:《新历史主义与历史诗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版。
    胡亚敏:《叙事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版。
    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汪民安:《现代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
    王瑾:《互文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南帆:《后革命的转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余虹:《艺术与归家——尼采·海德格尔·福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衣俊卿:《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王德威:《当代小说二十家》,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张一兵:《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影像》,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赵一凡:《西方文论关键词》,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
    段德智:《西方死亡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刘小枫:《儒教与民族国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
    周宪:《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认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林尘、张唤民、陈伟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
    [意]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英]道格拉斯·安斯利英译,傅任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
    [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美]W·C·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胡苏晓、周宪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何锡章、黄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
    [美]W·考夫曼:《存在主义》,陈鼓应、孟祥森、刘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
    [英]卡·波普尔:《历史主义的贫困》,何林、赵平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
    [美]罗伯特·F·莫菲:《文化和社会人类学》,吴枚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年。
    [匈]阿格妮斯·赫勒:《日常生活》,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
    [美]约瑟夫·弗兰克等:《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秦林芳等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美]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高原、董红钧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
    [捷]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孟湄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年。
    [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人的奴役与自由——人格主义哲学的体认》,徐黎明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美]E·弗罗姆:《健全的社会》,孙恺祥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德]尼采:《尼采文集·查拉斯特拉卷》,王岳川编,周国平等译,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德]马克斯·舍勒:《价值的颠覆》,曹卫东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前苏]:《哲学美学》,晓河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前苏]:《小说理论》,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前苏]:《文本对话与人文》,白春仁、晓河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前苏]:《诗学与访谈》,白春仁、顾亚玲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2版。
    [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
    [德]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范进、杨君游、柯锦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年。
    [奥]西格蒙特·弗洛伊德:《一个幻觉的未来》,杨韶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
    [英]弗兰克·克默德:《结尾的意义:虚构理论研究》,刘建华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德]尼采:《快乐的科学》,黄明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年。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
    [德]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顾仁明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
    [美]丹尼斯·朗:《权力论》,陆震纶、郑明哲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英]沃尔什:《历史哲学导论》,何兆武、张文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英]汤因比等:《历史的话语——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张文杰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三好将夫:《全球化的文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美]J·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申丹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美]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美]戴卫·赫尔曼:《新叙事学》,马海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英]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与矛盾性》,邵迎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美]理查德·罗蒂:《偶然、反讽与团结》,徐文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英]安德鲁·甘布尔:《政治与命运》,胡晓进、罗珊珍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法]保尔·利科:《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塑型》,王文融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英]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宁一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英]F·A·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冯克利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
    [法]塞奇·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许列民、薛丹云、李继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美]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陈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
    [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
    [法]雷蒙·阿隆:《知识分子的鸦片》,吕一民、顾杭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
    [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美]J·希利斯·米勒:《小说与重复——七部英国小说》,王宏图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第2008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