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世界的改造与救赎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所谓日常生活,是以个人的家庭、天然共同体等直接环境为基本寓所,旨在维持个体生存和再生产的日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活动和日常观念活动的总称,主要包括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饮食男女等行为。日常生活叙事,就是以人的日常生活为内容的叙述。自20世纪80年代起,日常生活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
     纵观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日常生活作为生活实体与整体并未引起文学界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十七年文学”,由于国家政治强权话语对文学创作的渗透,小说的叙事越来越远离日常生活的原生形态,而过分地凸显文学的教化功能与“工具性”作用,否定人的正常物质欲求,拒绝表现小说的消遣、娱乐功能,以理想代替现实,以精神代替物质,以阶级性代替人性的复杂多样,日常生活叙事走向了“民族——国家”的一体化宏大叙事,也使“十七年文学”中的小说充满急功近利、政治狂热的乌托邦色彩。
     具体表现在“十七年文学”小说中的日常生活叙事,是通过理想主义、集体主义的国家意志强制推行,对日常生活世界进行改造而完成的。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小说叙事中的日常生活场景在一定程度上消失了其自在性的本体性意义,与集体主义、理想主义的革命意识形态相融合,从而形成两种叙事立场,即对日常生活的批判改造或诗化张扬,在叙事内容上,呈现革命—物质,革命—情爱的二元对立。
     其实,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并不是两个互不相关和彼此隔离的生活领域,方面日常生活必然受到非日常生活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非日常生活在个体的选择中也打上日常生活的烙印。所以,立足于对“十七年文学”小说中的日常生活叙事考察,以及与当下日常生活叙事现状的些许比较,得出:“日常生活”可以在文学中被解放,但是对“日常生活”的理性思考不能松懈,对日常生活进行理性的提升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总之,本论文针对十七年文学小说中的日常生活叙事进行考察,凸显政治化、集团化的国家意识形态向社会微观层面的渗透和展开,从日常生活叙事的内容与叙事立场两方面对这一时期小说中的日常生活叙事展开论述,最后与当下日常生活叙事现状做些许比较,最终提出“日常生活”构建的些许建议,特别是对“日常生活”的批判所应该采取的理性态度。
The daily life is based on individual families, communities and other natural environment as a basic apartment, to maintain individual survival and reproduction activities of daily consumption, the concept of daily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and daily activities in general. It includes food, clothing, weddings and funerals, restaurants and other acts of men and women. Life narrative means to catch people's daily lives for the content of the narrative. Since 80s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daily lif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ategory of literature.
     However, throughout the entire history of 20th century's Chinese Literature, daily life as a living entity did not attract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literary world, especially in the "Seventeen Years" Literature. Since the state ideological discourse on the power of literature statue, the "politics first" absolute emphasis on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exaggerated, the narrative of daily life is more and more away from the native form, and too much to highlight the literature's educational function and "instrumental" role in the normal material. Deny desires, refuse the performance of novel entertainment, entertainment features, and use the ideal to instead of reality, the spirit instead of material, replace the class nature of human nature complex and diverse. Life narrative went into a "nation-state", the integration of grand narrative. "Seventeen Years" Literature is full of quick success and Utopian political fanaticism in the novel.
     Embodied in the "Seventeen Years" Literature in the daily life of narrative fiction, by idealism, collectivism, the state will impose on the world of daily life to transform the complete. In this historical background, Narrative of daily life largely abandoned itself, and strongly compatible with the ideology of revolutionary romanticism. So it forms two kinds of narrative, and is just nam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daily life or poetic criticism of publicity. There are showing the revolution-material, revolution-love of the binary opposition in the narrative content.
     In fact, the daily life and non-daily life is not isolated from two unrelated areas of each other's life. On the one hand, the daily is impacted and constrained by the non-life. On the other hand, non-individual choice in daily life is also marked with the stigma of everyday life. Therefore,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Seventeen Years "Literature of the daily life narrative, and compared with the daily life narrative of the current status, we know:the "daily life" can be liberated in the literature, but the "daily life" rational thinking can not be relaxed, which is necessary on the daily life of a rational promotion.
     In a word, this thesis inspects seventeen years in the daily life of literary narrative fiction, highlights the political, the group of the national ideology to the community and expands the penetration of micro-level. The narrative content and the position from the daily life started the discourse of narrative fiction of this period in the daily lives. Finally, with the current status of everyday life to do a little comparison Narrative, to put forward the "daily life" to built a little proposal. Especially the "daily life" by criticism of a rational approach should be taken.
引文
①蓝爱国:《日常生活诗学:当代文学的阅读与批评》,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8卷第1期。
    ②赫勒:《日常生活》,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3页。
    ①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32、33页。
    ②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0、21页。
    ①康有为:《<日本书目志>识语》。
    ②梁启超:《饮冰室自由书》,商务印书馆1916年。
    ③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页。
    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0、21页。
    ①李普:《我们的民主传统——抗日时期解放区生活面貌》,新华出版社1980年。
    ①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650页。
    ①费孝通:《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人民日报》1957年3月24日。
    ①姚文元:《从阿Q到梁生宝——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看中国农民的历史道路》,《上海文学》1961年第1期。
    ②严家炎:《关于梁生宝的形象》,《文学评论》1963年第3期。
    ①柳青:《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延河》1963年8月号。
    ①浩然:《寄农村读者——谈谈<艳阳天>的写作》,《光明日报》1965年10月23日。
    ②王主玉:《评长篇小说<艳阳天>》,《北京文艺》1965年第1期。
    ①赵树理:《当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火花》1959年6月号。
    ②赵树理:《关于(邪不压正>》,《人民日报》1950年1月15口。
    ③赵树理:《<三里湾)写作前后》,《文艺报》1955年第19期。
    ①林怀宇:《乡村情结·日常生活·诗化小说——谈孙犁的<山地回忆>》,《语文建设》2005年第9期。
    ①孙犁:《风云初记》,花山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3页。
    ②孙犁:《风云初记》,花山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54页。
    ③孙犁:《风云初记》,花山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13页。
    ④孙犁:《风云初记》,花山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13页。
    ①孙犁:《风云初记》,花山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77页。
    ①林怀宇:《乡村情结·日常生活·诗化小说——谈孙犁的<山地回忆>》,《语文建设》2005年第9期。
    ①杨鼎:《日常生活意义的拯救与回归》,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0卷第1期。
    ②杨鼎:《日常生活意义的拯救与回归》,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0卷第1期。
    1.[凶]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
    2.[英]本·海默尔:《日常生活与文化理论导论》(王志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3.吴宁:《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4.尹树广、黄惠珍编:《生活世界理论——现象学、日常生活批判、实践哲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5.李普:《我们的民主传统——抗日时期解放区生活面貌》,新华出版社1980年。
    6.李小娟主编:《走向中国的日常生活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7.胡亚敏:《叙事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8.杨义:《中国叙事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9.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0.幻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1.董之林:《旧梦新知——“十七年”小说论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2.蓝爱国:《解构十七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3.张贞:《“日常生活”与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14.曹文轩:《二十世纪末文学现象研究》,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
    15.吴炫:《穿越中国当代文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
    16.张器友:《现当代文学思潮散论》,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17.程文超、郭冰茹主编:《中国当代小说叙事演变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18.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9.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
    20.王晓明:《在新意识形态笼罩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21.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22.罗岗:《叙事学导论》,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23.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24.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
    1.周宪:《日常生活批判的两种路径》,《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1期。
    2.兰爱国:《日常生活:喧嚣与拯救——20世纪文学的“现代性”历程》,《文艺争鸣》1997年第6期。
    3.杨鼎:《日常生活意义的拯救与回归——当代文学中日常生活叙事的流变》,《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4.衣俊卿:《日常生活批判与深层文化启蒙》,《求是学刊》1996年第5期。
    5.徐阿兵:《被平庸吞没的文学——从王安忆看“日常生活写作”的困境》,《当代文坛》2005年第5期。
    6.赵联成:《日常生活叙事诗学的宿命——“50-70年代”文学的一种解读》,《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7.王丽霞:《日常生活的诗学建构与价值确认—论20世纪90年代市民小说对日常生活的书写》,《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8.黄裳裳:《文学的日常性品格——文学理论的一种新关怀》,《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4期。
    9.刘英利:《回归日常生活世界—论90年代小说的日常生活叙事》,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0.李秀金:《日常生活和新时期文学》,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11.孔令霞:《日常生活审美化》,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2.张金明:《以历史为背景言说日常生活中的世俗人生》,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3.陈红莲:《剧烈变革背景下的乡村日常生活书写——孙惠芬小说论》,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4.高军:《论新世纪的日常生活叙事》,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5.王春林:《乡村、历史与日常生活叙事——对新世纪长篇小说一个侧面的考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6.余岱宗:《革命的想象:战争与爱情的叙事修辞》,《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3期。
    17.向荣:《日常化写作:分享世俗盛宴的文学神话》,《文艺评论》2002年第2期。
    18.周立波:《关于<山乡巨变>答读者问》,《人民文学》1958年第7期。
    19.日加藤三由纪:《关于<三里湾>的评价》,《山西大学学报》1982年。
    20.许辉妮:《纠结在政治场景中“乡土”转换——十七年农村小说创作之我见》,《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2期。
    21.邓友梅:《恭送孙犁师长》,《光明日报》2002年7月24日。
    22.萨支山:《“故事”与“抒情”:五六十年代短篇小说的两种可能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2期。
    23.郑波光:《20世纪中国小说叙事之流变》,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24.蓝爱国:《日常生活诗学:当代文学的阅读与批评》,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8卷第1期。
    25.张炜:《创作随笔三题》,《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第5期。
    26.王又平:《从“乡土”到“农村”——关于中国当代文学主导题材形成的一个发生学考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杨沫:《青春之歌》,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2年。
    2.柳青:《创业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3.赵树理:《三里湾》,见《赵树理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4.周立波:《山乡巨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5.闻捷:《天山牧歌》,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年。
    6.孙犁:《铁木前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59年。
    7.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重放的鲜花》,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
    8.孙犁:《孙犁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
    9.浩然:《艳阳天》,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10.周立波:《山乡巨变》,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
    11.陈登科:《风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12.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卷),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3.陈忠实:《白鹿原》,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
    14.浩然:《金光大道》(第一部),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15.赵树理:《赵树理代表作》,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16.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人民文学》1950年第3期。
    17.赵树理:《“锻炼锻炼”》,《火花》1958年第8期。
    18.马烽:《三年早知道》,《火花》1958年第1期。
    19.茹志娟:《百合花》,《延河》1958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