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属药用植物的本草学、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相关性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药用植物亲缘关系学是近年来正在形成和发展的新兴学科,是探讨植物亲缘、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相关性的一门学问。这将对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利用及新药源的寻找,起到理论指导作用,使药用植物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本文通过梳理文献,对伞形科中当归属药用植物的本草学、植物亲缘、化学成分、现代药理作用进行总结分析与研讨,研究表明,当归属的常用药物的基原植物来源复杂(当归涉及到2科8属的13种植物;白芷涉及到伞形科4属的近30种植物;独活涉及到2科4属,至少22种植物);当归属中的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有很多相同之处,并且它们的化学成分大类都相似(如香豆素类、挥发油等);当归属的药用植物的药理作用也大体相似(如对心血管系统、平滑肌的作用、抗炎、镇痛作用等)。当归属药用植物亲缘关系的研究证实了植物亲缘、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亲缘关系近的药用植物有相同或相似的功效、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这项研究有助于清理常用药物的混乱使用,以提高临床疗效,也可为扩大当归属的药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Medicinal plant phylogenetica is a new branch of learningcoming into being and developing recent years which study the correlation of genetic relationship, chemical component and therapeutic effectiveness of plant. It will guide the use of medicinal plant resource and search for new medicinal resource in our country, and the study on medicinal plant will enter a new stage.
    Through collection, collation and analysis of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analyses, discusses and summarizes materia medica, genetic relationship, chemical component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the medicinal plant belong to Radix Angelicae Sinensis genus of Umbelliferae.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source of original plant of medicinal plant most in use belong to Radix Angelicae Sinensis genus is complicated (Radix Angelicae Sinensis involves 13 kind of plant belong to 8 genes of 2 family, Radix Angelicae Dahuricae involves almost 30 kind of plant belong to 8 genus of Umbelliferae, Radix Angelicae Pubescentis involves 22 kind of plant at least belong to 4 genus of 2 family). These medicinal plants have similar chemical component, and some of them are same (such as skimmetine, volatile oil, etc). The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these medicinal plants are similar too (such as act on cardiovascular system and smooth muscle, anti-inflammatory and analgesic, etc). The study verifies there is certain relation in genetic
     relationship, chemical component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the medicinal plant belong to Radix Angelicae Sinensis genus. This study can correct the confused use of plant most in use to promot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d afford foundation for enlarging the medicinal resource of Radix Angelicae Sinensis genus.
引文
[1]、果德安等 我国中药基础研究现状与未来重点研究的领域 药学科学前言与发展方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997,6,117页.
    [2]、杨春澍主编 药用植物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6,第一版,414.
    [3]、孙夏霁、周延冲等 中国药物研究与发展 科学出版社 1996,5,第一版:10.
    [4]、同[1]:119.
    [5]、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五十五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16~62.
    [6]、江苏省植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等编著 新华本草纲要出版社 1988,6,第一版,341~347.
    [7]、王今觉 古本草中当归产地的考证 中国医药学报 1991,6(5):293.
    [8]、汤非宇编著 药用动植物种养加工技术(当归)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1,1,第一版:2~68.
    [9]、肖培根等 药用动植物种养加工技术(白芷、独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1,1,第一版:4.
    [10]、陈兴福等 白芷生长土壤的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1994,19(10):591.
    [11]、同[9]:69.
    [12]、赵杨景等 道地与非道地当归栽培土壤的理化性质 中国中药杂志 200,27(1):19.
    [13]、国家本草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6,11:1329.
    [14]、黄胜白等 本草学 南京工学院出版社 1988,6,第一版:92.
    [15]、刘中申 当归的本草学研究 新中医 1983,(5):51.
    [16]、宋·苏颂 图经本草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8,第一版.
    [17]、吴其浚 植物名实图考 商务印书馆出版 1957,8,第一版:160,621,624.
    [18]、洛利彬等 滇南本草图谱 上海民国三十二年 第一集.
    [19]、王年鹤等 中药白芷的基原植物研究Ⅳ 白芷的基原植物栽培历史以及近缘野生植物演化的讨论 中国中药杂志 2001,26(11):733.
    [20] 张庆芝等 中药白芷的品种论述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25(2):22.
    [21]、洪庚辛等 27种中草药的抗蛇毒作用观察 中草药 1983,14(4):26.
    [22]、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云南种子植物名录(上册)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4:911.
    [23]、《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 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5:280,285,287.
    [24]、蒙古自治区卫生局 内蒙古中草药 呼和浩特: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出版社 1972:44.
    [25]、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中药志(第一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391.
    [26]、武为宝 白芷与河北白芷鉴别 基层中药杂志 1988,2(3):10.
    [27]、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 湖南药物志(第二辑)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72:230.
    [28]、山西省革命委员会卫生局 山西中草药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72:70.
    [29]、王本祥 现代中药药理学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77.
    [30]、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1995:87.
    [31]、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77:743.
    [32]、黎光南 云南中药志(第一卷)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1990:411.
    
    
    [33]、罗天诰 森林药物资源志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4:399.
    [35]、《滇南本草》整理组 滇南本草(一册)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75:313.
    [36]、同[5]:16,90.
    [37]、中国医学科学院陕西分院中医研究所 陕西中药志(第二册)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61:33~36.
    [38]、谢宗万 中药材品种论述(中册)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45~453.
    [39]、同[5]:21~24.
    [40]、张贵君 常用中药鉴定大全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251.
    [41]、中国药科大学 中药辞海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3:1628.
    [42]、宋万志等 中药白芷的原植物问题 药学学报 1965,(7):460~469.
    [43]、云南省药材公司 云南中药资源名录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3:371~372.
    [44]、蔡秀敏 中药药名辞典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6:107.
    [45]、同[17]:453.
    [46]、陈德良等 独活的本草学研究 湖北中医杂志 1999,21(增刊):13.
    [47]、王忠壮等 中药独活、九眼独活及羌活的本草考证和资源调查 中国中药杂志 1995,20(9):515.
    [48]、同[9]:69.
    [49]、李雄建等 药用独活的资源与鉴定 基层中药杂志 1998,12(2):5.
    [50]、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7,7,第一版:1380.
    [51]、中国药材公司编著 中国中药资源志要 科学出版社 1994,7,第一版:849.
    [52]、黄伟晖等 当归的化学和药理学研究进展 中国中药杂志 2001,26(3):147~151.
    [53]、戴斌等 灰绿叶当归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中草药 1996,27(2):77~78.
    [54]、刘慎谔 东北药用植物志 科学出版社 1959,3,第一版,88.
    [55]、同[50]:1763.
    [56]、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等编著 中国民族要志 第一卷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0,4,第一版:195.
    [57]、严仲铠等 我国东北当归属药用植物挥发油分析 中国中药杂志 1990,15(7):419.
    [58]、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编著中药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59,9,第一版.
    [59]、游小林等 白芷水溶性部分化学成分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2002,27(4):23.
    [60]、姚川等 白芷挥发油化学成分的鉴定 中药材 1990,13(12):34.
    [61]、王年鹤等 中药白芷基原植物的研究Ⅲ 中药白芷及其野生近缘植物的香豆素类成分比较 中国中药杂志 2001,26(10):669.
    [62]、李宏宇等 川白芷的挥发油成分分析 华西药学杂志 1990,13(12):34.
    [63]、乔善义等 野生白芷挥发油成分的研究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1997,7(3):200.
    [64]、张涵庆等 杭白芷根化学成分的研究 药学通报 1980,15(9):386.
    [65]、康建国 朝鲜当归挥发油的GC-MS分析 中药材 1990,13:28~29.
    [66]、顾新等 疏叶当归根的化学成分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1999,1:12.
    [67]、陈尚齐 中药川独活和浙独活中香豆素成分的研究 药学学报 1982,5(5):392~394.
    [68]、同[50]:1703.
    [69]、王志学 中药独活活性成分的研究 沈阳药学院学报 1988,5(3):183~185.
    [70]、周成明 独活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中药材 1990,13(8):29.
    [71]、潘竟先 重齿毛当归(独活)中异当归醇、毛当归醇及其它香豆素的分离与鉴定 药
    
    学学报 1987,22(5):380~384.
    [72]、吴庆夫 独活化学成分的研究 中草药 1993,24(1):3.
    [73]、柳江华等 重齿毛当归中香豆素的进一步分离 药学学报 1996,31(1):63~67.
    [74]、柳江华等 重齿毛当归化学成分的研究 中草药 1994,28:288.
    [75]、黄蕾蕾等 独活类药材挥发油的比较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1998,23(10):601.
    [76]、车明凤等 4种不同原植物羌活挥发油的GC-MS分析 中草药 1993,24(10):514.
    [77]、袁久荣等 当归饮片挥发油成分的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1998,23(10):601.
    [7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6,11:1354.
    [79]、马瑞君 当归的研究进展 中国中药杂志 2002,33(3):280~282.
    [80]、王海燕 当归化学成分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1998(3):167.
    [81]、陈耀祖等 当归化学成分分析研究——毛细血管气相色谱法鉴定当归根挥发油成分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1984,5(1):125.
    [82]、许剑辉 紫花前胡茎叶化学成分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2001,26(3):25.
    [83]、兰天鹤等 当归对小白鼠肝脏及子宫代谢影响之初步研究 生理学报 1957,21(3):205.
    [84]、张淑芳等 当归、丹参、鸡血藤对心脏、血管及血压作用的比较实验 江苏中医 1965,(3):22.
    [85]、周远鹏等 当归对犬血流动力和心肌氧代谢的影响 药学学报 1979,14(3):156.
    [86]、尉中民等 当归在心血管方面的药理学和生理学研究 新疆中医药 1987,(3):43.
    [87]、基础部药理教研室:科技通讯(湖北医学院)1979,(4):19.
    [88]、彭仁绣等 当归对心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 中草药 1981,12(7):33.
    [89]、周远鹏等:实验性心肌缺血 第一届全国药理学术议论文摘要汇编 1979:31.
    [90]、王凤楼等:当归对犬实验性心肌梗塞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6):357.
    [91]、四川心血康协作组 川芎药用成分之一:阿魏酸钠的研究概况 重庆医药,1979,(1):93
    [92]、杨德章等 阿魏酸钠对实验性心肌梗塞犬鼠及耗氧量的影响 湖北医学院学报 1986,7(1):7.
    [93]、杨德章等 当归水提物不同部分的分离及其对心肌营养性血流量的影响 湖北医学院学报 1980,1(4):45.
    [94]、四川省工业卫生研究所等 阿魏酸衍生物的研究 重庆医药,1979,(3):40.
    [95]、郭玉麟等 阿魏酸哌嗪的合成及其药理与临床研究 华西药学杂志 1987,2(1):52
    [96]、张卫国等 当归素对大鼠实验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膜脂的保护作用 湖北医学院学报 1992,(4):108.
    [97]、方文贤等 医用中药药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一版),1998,(10):666.
    [98]、尉中民等 当归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电生理学研究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5,8(3):40.
    [99]、同[88].
    [100]、查力等 与强心甙相互作用的中药当归、汉防己 武汉医学院学报 1980,(2):55.
    [101]、南京市中麻协作组:全国中药麻醉剂经验交流会学习班资料汇编 1971,305.
    [102]、庄子煊等 当归注射液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对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1,(6):360.
    [103]、徐理纳等 当归对麻醉犬外周血管的扩张作用 中华医学杂志 1980,60(2):80.
    
    
    [104]、阮玉平等 当归对麻醉犬器官血流、心肌收缩性能和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 陕西中医 1984,(5):38.
    [105]、杨庆利等 当归挥发油的药理作用研究 兰州医学院学报 1986,(3):20.
    [106]、同[85].
    [107]、郑凌等 当归对肺血管扩张作用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1999,20(6):389.
    [108]、王玉升等 当归注射液对急性脑缺血大鼠治疗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1993,18(1):48.
    [109]、陈少刚等 当归注射液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5,15(8):486.
    [110]、刘燕等 当归及阿魏酸钠对缺血再灌注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 实用医药杂志,1995,8(1):6.
    [111]、欧阳静萍等 当归对人红细胞变形性和聚集性的影响 微循环学杂志 2001,10(2):126.
    [112]、方文贤等 医用中药药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一版),1998,(10):667
    [113]、尹钟洙 当归及其成分阿魏酸对大鼠血小板聚集和5HT释放的影响 药学学报,1980,15(6):321.
    [114]、徐里纳 阿魏酸钠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机理研究—对TXA2/PGI2平衡的影响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1984,6(6):414.
    [115]、尹钟洙 阿魏酸钠对大鼠血小板丙二醛生成的影响 中国药理学报 1986,7(4):336.
    [116]、徐里纳 阿魏酸钠和阿斯匹林联用对大鼠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及对PGI2-TXA2平衡的调节 药学学报 1985,20(1):5.
    [117]、毛腾敏 丹参、当归对老年大鼠血瘀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8,(10):635.
    [118]、任世光 病毒所致DIC模型的建立及当归、山莨菪碱、维生素C防治效果的实验研究 中国急救医学 1986,(3):封二.
    [119]、蔡正华 浓当归注射液治疗突发性耳聋患者甲皱微循环观察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2):109.
    [120]、徐里纳 治疗偏头痛新药当归素的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1987,(4):276.
    [121]、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中草药现代研究(第二卷,第17章)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6,11,26.
    [122]、李自成等 当归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血浆前列环素、血栓素A2及血小板聚集的影响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1997,17(5):210.
    [123]、谢玲等 当归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医药研究,2000,16(6):56.
    [124]、马兰芳等 当归多糖对造血细胞生成影响的实验研究 中华血液学杂志 1988,9(3):148.
    [125]、葛忠良等 某些多糖对造血细胞生成影响的实验研究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1985,(3):275.
    [126]、王亚平等 当归多糖对小鼠外周血和骨髓影响的初步报告 中华血液学会重庆分会成立大会会议资料,1988.
    [127]、王亚平等 当归多糖对小鼠红系细胞增殖的影响 中华血液学杂志 1993,14(12):650.
    [128]、李明峰等 当归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87,8(6):422.
    
    
    [129]、王亚平等 当归多糖诱导L-细胞产生造血生长因子的实验研究 解剖学报 1996,27(1):69.
    [130]、医学系药理教研组:资料选编(江苏新医学院),1974,(1):179.
    [131]、同[130]:104.
    [132]、方文贤等 医用中药药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0,第一版:669.
    [133]、张明发:阿魏酸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中草药 1990,21(1):42.
    [134]、李银萍 当归对正常家兔和高脂血症家兔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微循环学杂志 2002,12(1):21.
    [135]、兰中芬等 当归的化学成分(总酸、中性油、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观察 兰州医学院学报 1986,36(2):56.
    [136]、Kumazawa Y et al:Immunostimulating polysaccharide separated form hot water extract of A 1982;47:75.
    [137]、吴梧桐等:当归及其成分阿魏酸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作用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989;20(4):219
    [138]、白润红等 三种中药多糖元素含量测定及与免疫关系研究结果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1997,14(4):25.
    [139]、冯景奇等 当归内酯拮抗环孢菌素A、氢化可的松及抗肿瘤药物的免疫抑制作用 中医中药与免疫 2000,16:22.
    [140]、吕世静等 当归注射液免疫功能的增强效应中国中药杂志 1989,(11):45.
    [141]、柳钟勋等 当归的免疫药理作用研究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2;12(6):378.
    [142]、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肾炎研究室 中华医学杂志 1978,17(2):87.
    [143]、白润红等 当归对小鼠吞噬功能的影响 中草药 1983,(12):19.
    [144]、周京滋等 当归提取物的几项药理作用研究 中药通报 1985,10(4):39.
    [145]、梁亚明等 当归对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受损吞噬功能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2,12(2):101.
    [146]、白润红等 当归多糖对小鼠血液、胸腺、脾脏中cAMP、cGMP含量的影响 中医杂志 1998,39(7):429.
    [147]、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中草药现代研究(第二卷,第17章)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6,11,26,45.
    [148]、马清均等 常用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公司 1995:622.
    [149]、李光华 当归挥发油口服液制剂的研究:当归腹宁滴丸 甘肃药学 1990;(2):11
    [150]、陶静仪等 当归成分藁本内酯平喘作用的实验研究 药学学报 1984,(8):561
    [151]、胡天喜等 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丹参、红藤、当归、黄芪等中药制剂的抗自由基作用上海中医药学报杂志 1988,(9):28.
    [152]、陈咸川等 单味当归抑制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的方法研究和临床观察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1,15(4):25.
    [153]、王保华等 当归抗高脂血清致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0,16(10):982.
    [154]、王保华等 当归及阿魏酸钠对内皮细胞中细胞因子表达改变的影响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0,16(10):982.
    [155]、李立等 附子、当归的抗缺氧作用及对微循环障碍的影响 山西医学院学报 1990,21(1):4.
    [156]、陈家畅等 当归对培养心肌细胞缺糖缺氧性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 河南中医
    
    1989,(1):7.
    [157]、种兆忠等 丁基苯酞对缺血脑组织中及低氧低糖刺激后培养的神经细胞中胆碱乙酰化酶的活性的影响 中国药学杂志 1999,34(8):519.
    [158]、董高翔等 丁基苯酞抑制低氧低糖诱导的大鼠皮质神经细胞凋亡 药学学报 1999,34(3):176.
    [159]、张丽琴等 当归对60Co-r射线照射后家兔染色体作用的研究 湖北医学院学报 1987,8(3):264.
    [160]、张瑞莲等 当归对60Co-r射线辐射损伤后小鼠卵巢恢复过程中起超微结构变化的研究 湖北医学院学报 1990,11(4):322.
    [161]、梅其炳等 当归多糖对小鼠急性放射病的防护作用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86,(5):344
    [162]、马兰芳等 当归多糖抗辐射作用的探讨兰州医学院学报 1988,(2):44.
    [163]、梅其炳等 当归多糖对小鼠急性放射病的防护作用 中国药理学报 1988,(3):279.
    [164]、王红玲 当归多糖增强放射损伤小鼠胸腺细胞增殖及红细胞C_(3b)受体粘附功能的实验研究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1,3(3):112.
    [165]、程国权等 岷县当归多糖对小鼠移植性肿瘤的作用 甘肃医药 1986,(3):5.
    [166]、王亚平等 当归多糖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1,11(1):61.
    [167]、严瑞琪等 当归等3种中药及联苯双酯对黄曲霉素B_1癌症致大鼠肝癌作用的影响 1986,(2):141.
    [168]、魏涌等 以柴胡、当归代替BCG制备TNP与其抗癌效应的研究 铁道医学 1990,(3):144.
    [169]、王瑾等 当归多糖促进瘤苗抗瘤作用初探 辽宁中医杂志 1999,26(1):39.
    [170]、朱玉真等 当归总酸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研究及其它作用的观察 兰州医学院学报 1989,(3):125.
    [171]、谢发祥等 当归藁本内酯的中枢抑制作用 陕西新医药 1985,(8):59.
    [172]、张中和 当归的抗炎镇痛作用 甘肃药学 1992,(1):1.
    [173]、胡慧娟等 当归的抗炎作用 中国中药杂志 1991,16(11).
    [174]、胡慧娟等 当归对变态反应性炎症的影响 中药材 1993,(1):39.
    [175]、李长城等 连翘、丹参、当归和川芎嗪抑制弹性蛋白酶活力的对比观察中国中药杂志 1990,(9):47.
    [176]、王晓芝等 当归等对博莱霉素致鼠肺损伤和脂质过氧化物生成的影响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1993,(5):319.
    [177]、孙仁宇等 当归对大鼠肺循环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国结核和呼吸杂志 1988,11(3).
    [178]、郑凌等 当归对肺血管扩张作用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1991,(6):398.
    [179]、包牧营等 当归补血汤对免疫低下小鼠的影响及模型选择 辽宁中医杂志 1998,25(3):138-139.
    [180]、章辰芳等 当归对呼吸系统作用的研究概况 中草药 1999,30(4):311.
    [181]、吴慧平等 当归不同炮制品清除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中国中药杂志 1996,21(10):599.
    
    
    [182]、颜行伍等 中国药学会1962年学术会议论文文摘集(中国药学会)1963:332.
    [183]、黄自平等 当归对门脉高压症的预防及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临床肝胆病杂志 1993,(1):32.
    [184]、熊希凯等 当归对D-氨基半乳糖所致大鼠急性肝损害保护作用的组织化学观察 武汉医学院学报 1982,11(4):68.
    [185]、徐萃华等 当归对体外培养肝细胞 DNA、RNA合成的影响 药学学报 1984,17(2):53.
    [186]、许益民等 当归磷脂对CCL4肝损伤小鼠的影响 中医药研究 1992,4:49.
    [187]、程斌等 当归注射液对肝硬化患者肝细胞作用的临床研究 中国新药杂志 1992,(4):31.
    [188]、程斌等 当归对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血粘度和肝静脉嵌塞压的影响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3,(8):47.
    [189]、李颖等 阿魏酸钠和当归醇沉物对免疫性肝损伤的干预作用 中草药 2000,31(4):274.
    [190]、刘建湘等 当归对兔肾热缺血保护作用的实验观察 湖南医学 1987,(2):122.
    [191]、李荣等 当归、丹参、钙剂对庆大霉素肾损伤防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贵阳医学院学报 1990,15(3):224.
    [192]、李宏宇等 不同商品白芷的药理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1991,16(9):560.
    [193]、李宏宇等 中药川白芷的药理研究 华西药学杂志,1991,6(1):16.
    [194]、风良元等 五种不同产地白芷药理作用的比较研究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90,9(2):56.
    [195]、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 中药志(第一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第2版:391.
    [196]、国家医药管理局中草药情报中心站 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第一版:624,603,796.
    [197]、王浴生主编 中药药理与应用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3,第一版:796.
    [198]、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9,7,第一版:677.
    [199]、刘寿山主编 中药研究文献摘要(1820-1961)第一版 科学出版社,1963:165
    [200]、张国威等 光化学疗法治疗银翘病:白芷光敏丸与8-MOP的比较 中华医学杂志 1983,63(1):16.
    [201]、苏晓红等 白芷外用加长波紫外线照射对豚鼠ACD的影响及表皮LC的关联 蚌埠医学院学报,1988,13(1):52.
    [202]、苏晓红等 外用白芷—UVA对豚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影响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88,21(4):207.
    [203]、周继铭等 白芷的研究Ⅵ有效成分光毒活性的测定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1988,(5):22.
    [204]、国家医药管理局中草药情报中心站 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624,603,797
    [205]、同[17].
    [206]、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第一版:675.
    [207]、王序等 现代生物分析法对常用中药的筛选研究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1986,18(1):31.
    
    
    [208]、潘竟先等 重齿毛当归(独活)中异当归醇及其它香豆素的分离与鉴定 药学学报 1987,22(5):380~384.
    [209]、国家医药管理局中草药情报中心站编 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792.
    [210]、李荣芷 中药独活抗心律失常活性成分r-氨基丁酸的研究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1989,21(5):376.
    [211]、同[17]:1335.
    [212]、孟娟如等 独活醇提物(H_6F_4)对血小板聚集及实验血栓形成的影响 中草药 1988,19(12):23.
    [213]、王志学等 中药独活活性成分的研究 沈阳药学院学报 1988,5(5):183.
    [214]、李荣芷等 重要独活活性成分香豆素及其甙的化学研究 1987,24(7):546.
    [215]、同[197]:794.
    [216]、程新萍 独活药材中欧芹酚甲醚的含量考察 西北药学杂志 1998,13(2):91.
    [217]、Studies on bioactive substances in crude drug used for arthritic diseas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Ⅱ.Isolation and indentification of anti-inflammatory and analgesic Prinaple from the root of angelica pubesces maxim Chem Pharm. Bull, 1985,33(12):535.
    [218]、同[132]:329.
    [219]、李仪奎等主编 中药药理学 中国中药出版社 1992:91.
    [220]、同[197]:794.
    [221]、同[197]:796,1084.
    [222]、Okuyama. T, et al Chem Pharm Bull, 1990, 38(4): 1084.
    [223]、邓士贤等 法落海的药理研究 中草药 1989,23(12):549.
    [224]、云南省卫生厅 云南药品标准 云南人民出版社,1975:178.
    [225]、邓士贤等 法落海对小肠及子宫的作用 云南医学 1982 3(6):373.
    [226]、孙玉等 黑水当归油的药理研究 吉林中医药 1991,5:37.
    [227]、同[31]:1763.
    [228]、浙江药用植物志编写组 浙江药用植物志 1980,915.
    [229]、柳江华等 独活的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进展 沈阳药学院 1994,11(2):143~149.
    [230]、Kosuge. Takuo. et al. Studies on bioaetive substances in crude drug used for arthritic diseas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Ⅱ.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an anti-flammatory and analyesic prinaple from the root of angelica pubescens maxim. Chen Pharm Bull.1985.33(12):5351.
    
    
    [1]、清·孙星衍 神农本草经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5,第一版.
    [2]、周荣汉编著 药用植物化学分类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7,第一版.
    [3]、胡世林主编 中国道地药材论丛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6,第一版.
    [4]、元·李杲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59,3,第一版.
    [5]、宋·寇宗奭 本草衍义 商务印书馆 1937,7,第一版
    [6]、宋·唐慎微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本草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7,第一版.
    [7]、元·王好古 汤液本草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6,9,第一版
    [8]、清·汪昂 本草备要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3,3,第一版
    [9]、明·陈嘉谟 本草蒙筌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8,5,第一版.
    [10]、明·缪希雍 神农本草经疏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7,10:第一版.
    [11]、明·卢之颐 本草乘雅半偈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8,第一版.
    [12]、明·刘文泰 本草品汇精要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11,第一版.
    [13]、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第一版.
    [14]、清·凌 奂 本草害利 中国古籍出版社 1982,5,第一版.
    [15]、清·汪讱庵 本草易读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12,第一版.
    [16]、清·陈修园 神农本草经读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3,第一版.
    [17]、清·严西亭 得配本草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65,8,第一版.
    [18]、清·邹澍 本经疏证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9,第一版.
    [19]、清·汪昂 本草备要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3,3,第一版.
    [20]、清·赵学敏 本草纲目拾遗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3,3,第一版.
    [21]、清·黄宫绣 本草求真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第一版.
    [22]、清·吴仪洛 本草从新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4,第一版.
    [23]、清·周岩 本草思辩录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4,8,第一版.
    [24]、尚志钧等辑校 吴普本草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第一版.
    [25]、尚志钧辑校 名医别录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第一版.
    [26]、尚志钧辑校 本草图经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5,第一版.
    [27]、李中梓著 丁甘仁增撰 耿鉴庭重订 本草徵要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12 第一版.
    [28]、裴慎 本草骈比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3,8,第一版.
    [29]、王年鹤等 中药白芷的基原植物研究Ⅰ 中药白芷及其野生近缘植物的形态解剖 中国中药杂志 2001,26(11):733.
    [30]、臧励稣等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 1982,11重印:743,758,1059,514,1143,1233,1247,1073,582,738,344,665,396,100.
    [31]、雷顺群等 论中药品种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中国临床医生 2002,30,(6):56.
    [32]、肖培根 面向21世纪中草药研究中的几个热点 中国药学杂志 1997,32(11):671.
    [33]、肖培根等 电子计算机在药用植物研究整理工作中的初步应用 药学通报 1981,16(6):3:50.
    [34]、肖培根等 中国药用植物传统疗效的计算机统计分析Ⅰ木兰亚纲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6,6(4):253.
    [35]、肖培根等 大黄属的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与疗效间联系性的初步研究 药学学报 1980,15(1):33.
    
    
    [36]、谢宗万 中药研究论文集(中药品种理论研究进展)中国古籍出版社 1996.
    [37]、赵念玺等 利用植物遗传多样性开发药用植物资源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23:60.
    [38]、刘敏 用植物亲缘学观点探讨抗癌药物 河北医学 1999,5(6):18.
    [39]、刘丽莎 药用植物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1999,16(3):6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