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铁生《务虚笔记》的复调性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从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视角研究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是一个富有创意、但却充满艰辛与挑战的学术课题。对《务虚笔记》的研究多矣,但从复调理论角度切入还未曾见过。本论文对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归纳,以此为理论视角,认真细致地解读《务虚笔记》的文本,分析其中的“大型对话”与“微型对话”,论证了史铁生复调小说创作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独特性存在,《务虚笔记》是他作为中国当代哲思型作家最杰出的代表之作。其以人的根本处境为立足点,以小说的方式思考存在,创造出了多样的对话形式,不仅为读者提供了看这世界这生命的新的角度,而且小说通过对爱情与残疾、生存与死亡、命运的必然与偶然、爱的平等与差异等主题深沉的思索和灵魂的拷问,向读者呈现了人生存的精神困境以及超越这种困境的人生存的多重维度。通过从复调理论这一新的审美维度对小说深层内蕴的解读,使文本的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掘,使作品深邃和丰富的意蕴得以呈现,从而为读者理解和把握《务虚笔记》提供了新的艺术角度和思想上的启发,进而让读者以一种新的审美姿态更全面深入地审视人的存在。
     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引言”,简要介绍了史铁生的主要创作,从四个方面概括总结了史铁生《务虚笔记》的研究现状:读书笔记式研究、形式论研究、比较研究、思想性和宗教方面的研究。并交代了论文的写作目的和切入点:即通过从复调小说理论这一新的维度对《务虚笔记》做深入的研究,目的是使《务虚笔记》在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上进一步增殖,并且在复调小说理论框架下有新的突破和发现。
     第二章,对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详细分析了复调小说理论三个层面的哲学基础,并重点界说和论述了复调小说理论中的大型对话和微型对话:大型对话主要表现为各种声音之间、完整形象之间、小说的完整层面之间存在的人类思想的对话关系;微型对话主要表现为主人公内心的思想矛盾构成的内心独白,包含个人内心各种思想的对话以及与他人言语的对话。
     第三章,讨论《务虚笔记》中的大型对话,分为三个部分:作者与主人公——“我”与“我的世界”的对话、故事与故事的对话、对O之死因的众声喧哗。第一部分从两方面进行论述:第一,围绕着“我”与“我的世界”的对话关系论述了现实世界与可能世界的存在关系;第二,通过对人存在的终极追问来探寻人存在的终极意义和价值。第二部分分析论述了故事之间关于爱情与残疾、公意伦理与个体伦理、命运的必然与偶然等主题所形成的对话。第三部分通过从形而下和形而上两个层面对O之死因的推测,进而展开了有关爱的自由平等与差异,有关现实之爱与可能之爱的探讨,形成了思想之众声交流的狂欢。
     第四章,讨论《务虚笔记》中的微型对话,分为四个部分:残疾人C——“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女教师O——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画家Z——沉重的“傲慢与偏见”、诗人L——荒原上真实的梦想者。这一章主要通过分析论述小说中人物自身的“复调性”,进而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丰富,揭示了“复调”灵魂的纷杂、挣扎和痛苦,呈现了人存在的多重维度。
     结语部分指出,通过较为详尽的分析讨论,本论文提出了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具有“复调性”特征,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复调小说理论的框架下,对《务虚笔记》进行了个人化阐释,对《务虚笔记》中的大型对话和微型对话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述,有一些深层的挖掘,为进一步深刻理解和把握《务虚笔记》和史铁生创作的深层内蕴提供了新的审美维度。
It is a creative work which is full of hardships and dangers as well as challenges to research the Wu Xu Bi Ji of Shi Tiesheng’s on the perspective of Mikhail Bakhtin’s polyphonic theory. There are a lot of researchs about Wu Xu Bi Ji. However, on the perspective of polyphonic theory has not been seen. This thesis collects and induces systematically the Mikhail Bakhtin’s polyphonic theory, and takes that as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to interpret the text of Wu Xu Bi Ji carefully, Meanwhile, it also analyzes the macro-dialogue and micro-dialogue in Wu Xu Bi Ji, Demonstrating Shi Tiesheng’s creation of polyphonic novel is the unique existence in the history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n China, and as a contemporary writer of philosophizing in China, Wu Xu Bi Ji is the most eminent masterpiece. It takes the fundamental situation of people as foothold, thinking about the existence in the way of novel, creating a variety of dialogue forms, It not only provides the new perspective for readers seeing the world and the life, but also the novel deep thought and tortured soul on the topic of love and disability, life and death, the inevitable and accidental of fate, the equality and difference of love, presenting to reader the spiritual predicament of human existence and the multiple dimensions of human survival and beyond that. through to the novel in-depth embodiment interpret from the new aesthetic angle of polyphonic theory, The deep thought and artistic value of the text will be fully explored, The deep and rich implication of the work will be presented, thus it provides the new artistic point of view and ideologically inspired for the reader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Wu Xu Bi Ji, and then allow the reader to think about human existence more thoroughly and in-depth in a new aesthetic stance.
     Five parts are included in this paper. Chapter one "preface", which briefly introduces the main creation of Shi Tiesheng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e Wu Xu Bi Ji from four aspects: Reading notes type research, form theory, comparison, morality and religious research. And explains the writing purpose and point of penetration, That is, through from the polyphonic novel theory, a new dimension, to make further research to the Wu Xu Bi Ji ,in order to increase ideological significance and artistic value, and make a new breakthrough and discovery in the framework of polyphonic novel theory.
     Chapter two systematically does Mikhail Bakhtin’s polyphonic novel theory up, detailed analyses three aspects basis of philosophy of the polyphonic novel theory, particularly defines and discusses macro-dialogue and micro-dialogue of the polyphonic novel theory, Macro-dialogue majorly manifests the dialogue relationships of human thoughts lies in between various sound, complete image, and the complete level of the novel. Micro-dialogue mainly manifests inner monologue, which born of Mind contradictions of heroes, Contains personal inner various thought dialogues and with others.
     Chapter three, the macro-dialogue in Wu Xu Bi Ji, contains three parts: the author and the hero– the dialogue between "I" and "my world", dialogue between stories, the uproar to the death of the cause of O. The first part is discussed from two aspects: first, Around the dialogue relationships of "I" and "my world" discusses the existing relations between the real world and the possible world; second, Based on the Ultimate cross-examine of human existence, seeking ultimate meaning and value. The second part analyzes dialogue which formed by love and disability, unanimous ethics and individual ethics, the inevitable and the occasional of the fate and so on. The three part, from two levels, the physical and the metaphysical, to speculate the cause of the death of the O, then to discuss freedom, equality and differences of love, the real love and the possible love, and formed the cacophony exchange carnival of thought.
     Chapter four discuss the micro-dialogue of Wu Xu Bi Ji, which is divided into four sections: the Disabled C–"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in life". Female teacher O– to live for love, to die for love. The Artist Z– heavy "pride and prejudice" .The poet L– the true dreamer in wild. This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polyphony "of characters by its own in the novel, and then profoundly reveals the complexity and the richness of human nature, revealed the polyphonic soul distracting, struggle and suffering, presented the multiple dimensions of human existence.
     Epilogue part points out, through a more detailed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Shi Tiesheng’novel Wu Xu Bi Ji has "polyphony" feature, and in the scope of what, making the personalized interpretation in the framework of polyphonic novel theory, intensively discusses the macro-dialogue and the micro-dialogue in Wu Xu Bi Ji, there are some deep mining, It provides the new aesthetic dimension to further deep understanding and grasping the deep connotations of Wu Xu Bi Ji and Shi Tiesheng’creation.
引文
①赵毅衡:《神性的证明:面对史铁生》,《开放时代》2001年第1期。
    ①赵毅衡:《神性的证明:面对史铁生》,《开放时代》2001年第1期。
    ②周国平:《读<务虚笔记>的笔记》,《天涯》1999年第2期。
    ③周政保:《<务虚笔记>读记》,《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3期。
    ④高凯:《<务虚笔记>解读》,《名作欣赏》2000年第3期。
    ①黄忠顺:《论<务虚笔记>的思想对话形式》,《泰安师专学报》2002年第24卷第4期。
    ②黄忠顺:《论<务虚笔记>的思想对话形式》,《泰安师专学报》2002年第24卷第4期。
    ③张柠:《史铁生的文字般若——论<务虚笔记>》,《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3期。
    ④王高林、王春林:《<务虚笔记>:对“不确定性”的沉思与表达》,《名作欣赏》1999年第2期。
    ⑤王高林、王春林:《<务虚笔记>:对“不确定性”的沉思与表达》,《名作欣赏》1999年第2期。
    ⑥孙德喜:《让小说走向哲学——论<务虚笔记>的语言》,《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6卷第6期。
    ⑦孙德喜:《让小说走向哲学——论<务虚笔记>的语言》,《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6卷第6期。
    ①黄忠顺:《思索的小说——昆德拉的小说学与史铁生的<务虚笔记>》,《荆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②黄忠顺:《思索的小说——昆德拉的小说学与史铁生的<务虚笔记>》,《荆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③刘鑫、李军峰:《现代伦理的戏剧阐释——<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底线思维写作》,《小说评论》2006年第2期。
    ④王宏图:《超越于真实幻觉之外——兼论<纪实和虚构>、<务虚笔记>》,《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6期。
    ⑤赵毅衡:《神性的证明:面对史铁生》,《开放时代》2001年第1期。
    ⑥陈朗:《因为追问所以信仰——<务虚笔记>中的基督教思想》,《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1期。
    ⑦陈朗:《因为追问所以信仰——<务虚笔记>中的基督教思想》,《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1期。
    ①巴赫金:《诗学与访谈》,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8页。
    ①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巴赫金全集·第五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①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1961年》,《文本对话与人文》,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53页。
    ②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诗学与访谈》,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59页。
    ①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05页。
    ②史铁生:《信与问:史铁生书信序文集》《给柳青》,花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③史铁生著,胡山林评点:《务虚笔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
    ①史铁生:《信与问:史铁生书信序文集》《给柳青》,花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39页。
    ②邓晓芒:《胡塞尔现象学导引》,《中州学刊》1996年第6期。
    ①邓晓芒:《灵魂之旅》,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3页。
    ①赵毅衡:《神性的证明:面对史铁生》,《开放时代》2001年第1期。
    ①史铁生著,胡山林评点:《务虚笔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43页。
    ②史铁生著,胡山林评点:《务虚笔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380页。
    ③史铁生著,胡山林评点:《务虚笔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46页。
    ①邓晓芒:《灵魂之旅》,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97页。
    ②赵毅衡:《神性的证明:面对史铁生》,《开放时代》2001年第1期。
    ③史铁生著,胡山林评点:《务虚笔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260页。
    ①史铁生著,胡山林评点:《务虚笔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42页。①史铁生著,胡山林评点:《务虚笔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39页。②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现代伦理的叙事纬语》,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206页。③史铁生著,胡山林评点:《务虚笔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30页。④史铁生著,胡山林评点:《务虚笔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36页。
    ①史铁生著,胡山林评点:《务虚笔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246页。
    ①史铁生著,胡山林评点:《务虚笔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352页。
    ②史铁生著,胡山林评点:《务虚笔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246页。
    ③史铁生著,胡山林评点:《务虚笔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242页。
    ①史铁生著,胡山林评点:《务虚笔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350页。
    ①史铁生著,胡山林评点:《务虚笔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362页。
    ②史铁生著,胡山林评点:《务虚笔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349页。
    ③史铁生著,胡山林评点:《务虚笔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343页。
    ④加缪:《西西弗的神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⑤史铁生著,胡山林评点:《务虚笔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364页。
    ①加缪:《西西弗的神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②加缪:《西西弗的神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页。
    ③加缪:《西西弗的神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页。
    ④史铁生著,胡山林评点:《务虚笔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362页。
    ⑤史铁生著,胡山林评点:《务虚笔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363页。
    ①史铁生著,胡山林评点:《务虚笔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364页。
    ①巴赫金:《审美活动中的作者与主人公》,《巴赫金全集·第一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09页。
    ②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诗学与访谈》,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7页。
    ①史铁生:《给柳青》,《信与问:史铁生书信序文集》,花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40页。
    ②史铁生著,胡山林评点:《务虚笔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7页。
    ③史铁生著,胡山林评点:《务虚笔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36页。
    ④史铁生著,胡山林评点:《务虚笔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33页。
    ①史铁生著,胡山林评点:《务虚笔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11页。
    ②史铁生著,胡山林评点:《务虚笔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页。
    ③史铁生著,胡山林评点:《务虚笔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36页。
    ④史铁生著,胡山林评点:《务虚笔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373页。
    ⑤史铁生著,胡山林评点:《务虚笔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269页。
    ①史铁生著,胡山林评点:《务虚笔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269页。
    ②史铁生:《我与地坛》,《往事》,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1页。
    ③薛文华:《现代西方哲学评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49页。
    ①巴赫金:《安娜·卡列尼娜》,《文本对话与人文》,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39页。
    ②史铁生著,胡山林评点:《务虚笔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338页。
    ③史铁生著,胡山林评点:《务虚笔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338页。
    ④史铁生著,胡山林评点:《务虚笔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338页。
    ①高旭东:《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兼评刘小枫以基督教对中国人的归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5页。
    ①史铁生著,胡山林评点:《务虚笔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30页。
    ①史铁生著,胡山林评点:《务虚笔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360页。
    ②史铁生著,胡山林评点:《务虚笔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310页。
    ③史铁生著,胡山林评点:《务虚笔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315页。
    ①史铁生著,胡山林评点:《务虚笔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318页。
    ②史铁生著,胡山林评点:《务虚笔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169页。
    ①史铁生著,胡山林评点:《务虚笔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122页。
    ②史铁生著,胡山林评点:《务虚笔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167页。
    ③邓晓芒:《灵魂之旅》,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5页。
    ①史铁生著,胡山林评点:《务虚笔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283页。
    ②史铁生著,胡山林评点:《务虚笔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278页。
    ③史铁生:《爱情问题》,《史铁生作品集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08页。
    ④史铁生:《爱情问题》,《史铁生作品集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08页。
    ①史铁生著,胡山林评点:《务虚笔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380页。
    ②史铁生著,胡山林评点:《务虚笔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186页。
    ③史铁生著,胡山林评点:《务虚笔记》,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第295页。
    ④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诗学与访谈》,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1页。
    [1]史铁生著,胡山林评点.务虚笔记[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年版.
    [2]史铁生.信与问:史铁生书信序文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版.
    [3]史铁生.史铁生作品集(3)[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4]史铁生.写作的事[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5]史铁生.记忆与印象[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
    [6]史铁生.爱情问题[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7]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9]日·北冈诚司.巴赫金:对话与狂欢[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0]钱中文.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董小英.再登巴比伦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
    [12]程正民.巴赫金的文化诗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王建刚.狂欢诗学——巴赫金文学思想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14]夏忠宪.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现代伦理的叙事纬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16]邓晓芒.灵魂之旅[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7]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
    [18]米兰·昆德拉.背叛的遗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19]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论小说与小说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20]英·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1年版.
    [21]英·弗雷泽.金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22]法·加缪.西西弗的神话[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版.
    [23]张杰.复调小说理论研究[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2年版.
    [24]海德格尔.诗·语言·思[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
    [25]周国平.各自的朝圣路[M].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版.
    [26]王一川.通向本文之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7]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28]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9]张旭东.批评的踪迹—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1985—2002)[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30]钱理群.心灵的探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1]王晓明.批评空间的开创[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32]罗钢.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3]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34]胡山林.文学与人生[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5]加·弗莱.批评的剖析[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36]理查德·罗蒂.偶然,反讽与团结[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37]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38]方克强.文学人类学批评[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39]荷·佛克马,伯顿斯.走向后现代主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0]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1]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
    [42]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3]美·布斯.小说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4]滕守尧.文化的边缘[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
    [45]洪子诚.作家的姿态与自我意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6]周宪.二十世纪西方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7]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8]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9]朱立元,蒋孔阳.西方美学通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50]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5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52]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赵毅衡.神性的证明:面对史铁生[J].开放时代,2001,7.
    [2]孙郁.通往哲学之路[J].当代作家评论,1998,2.
    [3]周政保.〈务虚笔记〉读记[J].当代作家评论,1997,3.
    [4]黄忠顺.论〈务虚笔记〉的思想对话形式[J].泰安师专学报,2002,4.
    [5]李永中.走向审美路——谈〈务虚笔记〉[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2.
    [6]高凯.〈务虚笔记〉解读[J].名作欣赏,2000,3.
    [7]周国平.读〈务虚笔记〉的笔记[J].天涯,1999,2.
    [8]胡山林.史铁生创作的终极关怀精神[J].北京社会科学,2004,2.
    [9]马绍英.困境与精神救赎[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5,3.
    [10]蒋原伦.史铁生小说的几种简单读法[J].当代作家评论,1991,3.
    [11]陆云刚.〈务虚笔记〉:两级悖论的沉思[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12]孙德喜.让小说走向哲学——论〈务虚笔记〉的语言[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
    [13]徐小凤,张志光.试论史铁生散文中的复调艺术[J].中国文学研究,2009,3.
    [14]彭早霞.存在之思:论史铁生的〈务虚笔记〉[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15]杨金芳.破译人生密码的生命寓言——评析〈务虚笔记〉[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16]刘鑫,李军峰.现代伦理的戏剧阐释——〈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底线思维写作[J].小说评论,2006,2.
    [17]司同.疼痛与抚摩——〈务虚笔记〉的叙事伦理审视[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1.
    [18]周晓燕.虚实之间的精神皈依——〈务虚笔记〉的心理美学意义探寻[D].武汉:湖北大学,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