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派遣中的政府规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写作的目的是以我国《劳动合同法》草案关于劳动力派遣的规定为对象,分析劳动力派遣在我国的成因和存在状况,在参考外国及国际劳工组织立法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劳动力派遣的概念、特征和法律性质进行探讨,结合行政法学的基本原理,对《劳动合同法》草案中关于劳动力派遣中政府规制的规定进行评析,并提出完善我国劳动力派遣中政府规制的思路和建议,力图为完善我国《劳动合同法》中劳动力派遣的规定提出有价值的参考性意见。
     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章劳动力派遣及其政府规制的概述。本章主要讨论三个问题,一是劳动力派遣的概念。本章首先对理论界和国内外法规关于劳动力派遣含义的认识进行综述,进而提出了笔者对劳动力派遣概念和特征的认识。二是界定了本文所指的政府规制的含义。三是劳动力派遣与政府规制的关系。文章提出市场经济构成政府规制的社会基础,而“市场失灵”则是发挥政府规制的基本原因,并提出政府规制和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影响的互动关系。
     第二章劳动力派遣的起源和发展。本章首先介绍了劳动力派遣的起源,其次介绍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和我国劳动力派遣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劳动力派遣在世界范围内长足发展的原因及其对政府规制的影响。
     第三章劳动力派遣政府规制的国际立法实践及其启示。本章在介绍国际劳工组织相关的国际公约和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对劳动力派遣政府规制立法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三点启示:一是国际社会已经实现了从抽象的“劳动力不是商品”的理念到“劳动力不仅仅是商品”理性认识的回归。二是放松对劳动力派遣的政府规制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三是公权力对劳动力派遣发展的适度干预成为各国劳动力派遣政府规制立法的宝贵经验,而对劳动力派遣的期限、行业和岗位等微观经济的过度干预则成为劳动力派遣政府规制立法的教训。
     第四章劳动力派遣政府规制的国内争议及评析。本章重点讨论我国学术界对于劳动力派遣政府规制基础和立法价值取向的理论争鸣。首先论述了关于劳动力派遣成因和作用的争议及评析。其次,介绍了我国学术界对劳动力派遣政府规制政策的争鸣及评析。主要有三种观点:一、强调政府的严格规制。二、主张先严后松的政府规制政策。三、政府应该适度规制,应当强调运用法律规范。
     第五章对完善我国劳动力派遣政府规制的探讨。本章首先讨论我国劳动力派遣政府规制的目标,提出我国劳动力派遣政府规制的目标不是为了禁止或限制劳动力派遣本身的发展,而是为了保障派遣员工与企业自雇员工平等地享受法律的保护,防止派遣员工沦为企业的“二等劳工”。进而主张劳动力派遣政府规制应该遵循三项原则:必要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和效益性原则。其次,详细分析和评价了我国目前《劳动合同法》草案关于劳动力派遣国家规制的有关规定。最后,提出完善我国《劳动合同法》草案中劳动力派遣政府规制的建议,重点分析了劳动力派遣中公权力不得涉及的领域、应该涉及的领域以及可以涉及的领域。
     论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本文运用经济学、行政学中政府规制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尝试将政府规制理论导入劳动力派遣中政府扮演的角色和功能的定位和分析。本文的基本点则是站在行政法学理论高度,从行政权力与市场经济关系中探讨劳动力派遣中政府规制的作用。
     2.本文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分析劳动力派遣规制问题。如运用语义研究方法梳理劳动力派遣和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分;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研究劳动力派遣的发展沿革;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研究主要国家、地区劳动力派遣中的政府规制;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我国劳动力派遣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我国《劳动合同法》草案中有关劳动力派遣国家规制的有关规定等。
     3.本文尝试对劳动力派遣中政府规制进行重构。提出了劳动力派遣中政府规制的理论基础,以及劳动力派遣中政府规制的基本原则,并对《劳动合同法》草案的相关规定进行有针对性的评析,进而对劳动力派遣中公权力涉及的领域进行探讨。
Labour dispatch, as a new flexible form of employment, has gained rapid growth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Due to its obvious difference from the traditional forms of employment, it has received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opinions since the day of its appearance. The disputes over the reasonableness of its existence both in practice and theory, and over the extent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in legislation, reached its peak with the further-going discussion over the Draft of Labour Contract Law. This article, through comparative study and comb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examines the provisions on government regulation of labour dispatch of the Draft, observes the status quo and cause of labour dispatch in China, explores into the concept, character and legal nature of labour dispatch with reference to experiences of both overseas and ILO's legislation and legal enforcement, analyses related provisions of the Draft based on basic principles of administrative law, and presents ideas and proposals as to reconstruction of the legislations on government regulation of labour dispatch, in an effort to devote to the improvement of provisions thereof.
     This body of article contains five parts. PartⅠ, concept, character and classification of labour dispatch. Through analysis of concept, character, classification and other related concepts, the difference is compared on subject structure and work process between labour dispatch and traditional form of employment. PartⅡ,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labour dispatch. Despite the differing opinions on the country and date of origin of labour dispatch, the popular use of such form of employment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began in the 90's of last century. It is shown in this article as a result of practical analysis that labour dispatch was the product of certain sta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nd the product of the choice by market participants. PartⅢ, international disputes over the reasonableness of the existence of labour dispatch. This part takes the international disputes over whether labour is a commodity by nature as the theme,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overnment regulation by ILO and major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of labour dispatch from prohibition to restriction, loose regulation and encouragement, concludes that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s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modity nature of labour has realized its return from "Labour-is-not-a-commodity" back to "Labour-is-more-than-a-commodity." Part IV, domestic disputes over the reasonableness of the existence of labour dispatch. This part introduces the varied opinions as to the commodity nature of labour, analyses the influence brought about by such disputes upon the legislations on government regulation of labour dispatch, and, with a look into the cause of the rapid growth of labour dispatch in China, points out both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fluences of labour dispatch up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art V, reconstruction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of labour dispatch. This part states the basis for government regulation of labour dispat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ket economy and government regulation, probes into the principles governing such regulation with reference to modern constitutional law theories, and, based on the comments on current provisions on government regulation of labour dispatch in the Draft, presents ideas and proposals on reconstruction of the provisions therein.
     Innovations of the dissertation:
     1. Take the Government Regulation Theory from Economics and Administration as the analytical tool, try to research the character and functions of the government in labor dispatching by Government Regulation Theory.
     2. This dissertation adopt several analytical methods to analyze the problem of labor dispatching. For examples, use semantic analytical method to differentiate and discriminate some similar concepts, adopt historical analyses to studying development process of labor dispatching, handle comparative analyses to discuss the government regulation of main countries and districts, and apply positive analyses to analyzing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of labor dispatching and relevant regulation about labor dispatching in the draft of labor contract law.
     3. This article try to reconstruct the government regulation to labor dispatching, and put forward the theory basis and basic principles of relevant regulation. After analyses and evaluation to the draft of Labor Contract Law, this dissertation explore the domain where public power should intrude the labor dispatching
引文
1 莫荣主编:《2003—2004年中国就业报告——中国积极就业政策的实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175-176页。
    2[日]马渡淳一郎著,用思路译:《劳动市场法的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第74页。
    3[台]林纹君、陈靖雯、陈琼闵、陈丽燕、郑朝治:辅仁大学企业管理学系第三十七届人力资源管理专题报告《派遣员工对要派公司组织承诺影响因素之研究》。
    4[台]刘志鹏著:《劳动法理论与判决研究》,元照出版公司 2000年版,第212版。
    1 张荣芳:《论劳动力派遣机构的法律规制》,载丁薛祥主编,《人才派遣理论规范与实务》,法律出版社 2006年版,第98页。
    2[台]黄越钦:《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89-91页。
    3[台]焦兴铠:《论劳动派遣之国际劳动基准》,载焦兴铠著:《劳工法论丛(二)》,元照出版社2002年版,第40页。
    4[台]刘志鹏著:《劳动法理论与判决研究》,元照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212版。
    5[台]成之豹:《派遣劳动及其发展的探讨:工会观点》,载万国法律2004年第12期。
    6 蒋月:《从行业角度看我国劳力派遣立法的价值取向》,载2006年《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316页。
    1 李坤刚:《劳动者派遣:起因与规制》,载2006年《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36页。
    2 刘继华、王仙:关于劳务派遣的法律问题探析》,载《2005年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第270页。
    3 何晓勇:《我国劳动派遣现状及法律规制》,载2006年《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307页。
    4 王全兴、侯玲玲:《劳动关系双层运行的法律思考—以我国的劳动派遣实践为例》,载《中国劳动》2004年第4期。
    5 刘诚:《劳动者派遣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载2006年《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203页。
    6 董保华:《劳动关系非标准趋势下的劳动力派遣》,载《劳动力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南京大学2006年4月举办)第28-29页。
    1[日]马渡淳一郎著,田思路译:《劳动市场法的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1页。另外,我国国内亦有学者翻译为;《工人派遣法》和《人才派遣法》,参见王亚东:《日本劳务派遣情况——工人派遣法》,载《中国劳动保障报》2005年2月6日。曹艳春:《日本人才派遣法规范人才租赁业》,载《市场报》2002年12月12日。
    2[日]马渡淳一郎著,田思路译:《劳动市场法的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第71页。
    3 美国“暂时性劳务提供”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在1982至1992年之间,受暂时性劳务提供机构雇佣的劳工由41万7千人增至140万人。过去。汽车制造业一直被认为是美国最大的雇主,但由于暂时性劳动的蓬勃发展,美国最大的私人雇主已是从事暂时性劳务提供的万宝华公司。参见[台]郑津津:《从美国劳动派遣法制看台湾劳动派遣法草案》,载《国立中正大学法学集刊》2003年第1期。
    1[台]焦兴铠:《论劳动派遣之国际劳动基准》,载焦兴铠著:《劳工法论丛(二)》,元照出版社2002年版,第40页。
    2[台]吴铨妮:《劳动派遣契约相关建议》,载《万国法律》2004年第12期。
    1 刘平、程彬:《人力资源派遣制度法律关系初探》,载丁薛祥主编,《人才派遣理论规范与实务》,2006年法律出版社版,第21页。
    2[台]林纹君、陈靖雯、陈琼闵、陈丽燕、郑朝治:辅仁大学企业管理学系第三十七届人力资源管理专题报告《派遣员工对要派公司组织承诺影响因素之研究》。
    3[台]刘志鹏著:《劳动法理论与判决研究》,元照出版公司 2000年版,第212页。
    4[台]林振贤:《论派遣公司的问题》,载《中国劳工》第965期,转引自:[台]林基丰:《“劳动派遣”相关法律问题及在我国台湾劳动法制适用上之研究》,2002年台湾东海大学硕士论文。
    5[台]杨通轩:《非典型工作形态相关法律问题之研究》,载《台湾行政劳工委员会88年度委托研究计书》,第85页,转引自:[台]林基丰:《“劳动派遣”相关法律问题及在我国台湾劳动法制适用上之研究》,2002年台湾东海大学硕士论文。
    6[台]陈国卿:《论劳动派遣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载http://210.209.11.51/mic3/articlc/26486254/。
    1 杨燕绥、赵建国:《灵活用工与弹性就业机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6年版,第147-148页。
    2[日]马渡淳一郎著,田思路译:《劳动市场法的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第74页。
    1[台]李元隆(硕士论文):《台湾人才派遣业状况之研究——以日本人才派遣业为比较基础》。
    2 林国樑、李向军:《论人才派遣的规范化运作》,载丁薛祥主编:《人才派遣理论规范与实务》,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21页。
    1[日]马渡淳一郎著,田思路译:《劳动市场法的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第92页。
    2 李维:《走向多赢的劳务派遣》,载:http://hbsc.cn/info/paiqian/pqtd/2005-03/535.htm。最后登陆时间2006年10月22日。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转引自:蒋月:《从行业角度看我国劳力派遣立法的价值取向》,载2006年《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322页。
    2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行政法室编:《<劳动合同法(草案)>参考》,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6年版,第55页。
    1 史尚宽:《劳动法原论》,台湾正大印书馆 1978年版,第499页。
    1 谢怀栻等:《合同法原理》法律出版社 2000年版,第621页。
    2 贾俊玲:《劳动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65页。
    3 范随、艾伦·汉森、戴维·普瑞斯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合作司、培训就业司编译:《变化中的劳动力市场:公共就业服务》,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2年版,第32页。
    1[台]林基丰:《“劳动派遣”相关法律问题及在我国台湾劳动法制适用上之研究》,2002年台湾东海大学硕士论文,第12-13页。
    2 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法律出版社 2005年版,第1331页。
    3 王书江译:《日本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年版,第115页。
    4 郭明瑞、房绍坤:《新合同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第553页。
    1[台]杨通轩:《台湾劳动派遣法立法之雏议——机会与风险的平衡》,载《万国法律》2004年第12期。
    1[台]侯俊言:《医院使用派遣劳工之研究》,国立中正大学劳工研究所中华民国九十三年硕士论文。
    2[台]杨通轩:《论德国劳动派遣法制》,转引自周信旗,《人力资源弹性化任用管理之研究——以我国台湾派遣劳动为例》,台湾中山大学2001年硕士论文,第22页。
    1[台]黄越钦著:《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87页。
    2 在台湾,出向分为在籍出向与移籍出向两种,前者是劳动者与借出单位间有劳动关系;后者是劳动者与借出机构间劳动关系终止。
    3[台]林基丰:《“劳动派遣”相关法律问题及在我国台湾劳动法制适用上之研究》,2002年台湾东海大学硕士论文,第26页。
    1[台]邱祈豪:《派遣劳动与其类似型态之区别及问题点——以日本劳动派遣法为例》,见http://readopac3.ncl.edu.tw/cgi/ncl3/
    1[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六版,华夏出版社 1999年版,第27页。
    2[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六版,华夏出版社 1999年版,第29页。
    1 董保华:《劳动合同法的国家观——对劳动合同立法争议的深层次思考》,《法律评论》2006年第6期第6页。
    2 黄越钦:《劳动法新论》,台湾翰卢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7页。
    3 《2004年中国就业论坛共识》:http://www.labournet.com.cn/jylt/0430-01.htm
    1 李岚红:《用法律规制解决市场经济中的政府失灵问题》,《理论学刊》2006年第9期,第84页。
    1[日]马渡淳一郎著,田思路译:《劳动市场法的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第114-115页。
    2[台]成之豹:《浅论“非典型聘雇关系”工作形态的发展与影响》,载《劳工行政》第139期。
    3 张小明:《人才共享:集天下优才而用》,载《人才瞭望》2002年第5期。
    4 http://www.bizweb.cn/com/lwrcw/ns_detail.php?id=15932&nowmenuid=7018&cpath=3766:&catid=0,最后登陆时间2006年9月5日。
    5[台]杨通轩:《欧洲联盟劳动派遣法制之研究——兼论德国之劳动派遣法制》,载《中原财经法学》2003年6月。
    1 美国“暂时性劳务提供”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在1982至1992年之间,受暂时性劳务提供机构雇佣的劳工由41万7千人增至140万人。过去。汽车制造业一直被认为是美国最大的雇主,但由于暂时性劳动的蓬勃发展,美国最大的私人雇主已是从事暂时性劳务提供的万宝华公司。参见[台]郑津津:《从美国劳动派遣法制看台湾劳动派遣法草案》,载《国立中正大学法学集刊》2003年第1期。
    2[台]郑津津:《从美国劳动派遣法制看台湾劳动派遣法草案》,载《国立中正大学法学集刊》2003年第1期。
    3 石美遐、刘昀、陈秀华:《我国现阶段劳务派遣的理论和实践合理性》,载丁薛祥主编:《人才派遣理论规范与实务实》,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4[美]玛丽.库克(Mary F.Cook)著,吴雯芳译:《人力资源外包策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114页。
    5 朱达明、田培杰:《人力派遣法律保障制度建设及其路径选择》,载丁薛祥主编《人才派遣理论规范与实务》,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 魏艳春:《国际人才派遣业的发展》,载《中国人才》2003年第5期。
    2[台]杨通轩:《欧洲联盟劳动派遣法制之研究——兼论德国之劳动派遣法制》,载《中原财经法学》2003年6月。
    3 朱达明、田培杰:《人力派遣法律保障制度建设及其路径选择》,载丁薛祥主编:《人才派遣理论规范与实务》,法律出版社 2006年版。
    4[日]Kozo Kagawa,《日本的劳动力派遣》,载2006年《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45页。
    1 参见日本厚生劳动省《1999年海外劳动白皮书》、《欧美主要国家劳工派遣实况》转引自:朱达明、田培杰《人力派遣法律保障制度建设及其路径选择》,载丁薛祥主编:《人才派遣理论规范与实务》,法律出版社 2006年版。
    2[台]郑津津:《从美国劳动派遣法制看台湾劳动派遣法草案》,载《国立中正大学法学集刊》2003年第1期。
    3[台]邱祈豪著:《台湾劳动派遣法制化之研究——由日本劳动派遣法制度及政策之历史发展考察》,致良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66页。
    4[台]李元隆(硕士论文):《台湾人才派遣业状况之研究——以日本人才派遣业为比较基础》。
    5[台]邱骏彦:《劳工派遣业法律问题之研究》,行政院劳工委员会委托研究报告,行政院劳工委员会,转引自:[台]郑津津:《从美国劳动派遣法制看台湾劳动派遣法草案》,载《国立中正大学法学集刊》,2003年第1期。
    1 朱达明、田培杰:《人力派遣法律保障制度建设及其路径选择》,载丁薛祥主编:《人才派遣理论规范与实务》,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 陈一为:《甘肃省劳务派遣就业的实践与发展》,原载《宁夏新闻网》。http://www.lm.gov.cn/gb/employment/2005-09/14/content_85839.htm。最后登陆时间2006年10月23日。
    3 朱达明、田培杰:《人力派遣法律保障制度建设及其路径选择》,载丁薛祥主编:《人才派遣理论规范与实务》,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60-161页。
    1 李晖:《发展与隐患——我国劳务派遣现状之我见》,载《胜利油田党校学报》第18卷第5期。
    2 来自于中国石化新闻网(sinopecnews),http://www.sinopecnews.com.cn/shzz/2005-11/21/content_325676.htm。最后登陆时间2006年10月23日。
    3 王全兴:《应当理性对待劳动派遣》,载《中国劳动》2005年第12期。
    1 李敏:《人才派遣雇佣关系及相关者的责权利分析》,载丁薛祥主编:《人才派遣理论规范与实务》,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70页。
    2 http://topic.news.hexun.com/news/commonl_4298.aspx。最后登陆时间2006年10月21日。
    1 该数据是从苏州市工业园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有关资料获得,以2005年6月底为统计数据的截止时间。
    1[台]潘世伟:《非典型雇佣、人力资源管理与劳资关系》,2006年《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2页.
    2[台]邱祈豪:《派遣劳工职业能力开发及评价制度之探讨》,载《万国法律》2004年第12期。
    3 Rebecca Ellis、Kay Glasgow、Sally Howe、Tommy Isidorsson and Jan-Peter de Koning,Making the Connection:A Cross-national Comparison of Contingent Work in th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Sector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at http://www.nuewo.org/NUEWO%20Comparative_report_ICT%202002.pdf,August10,2002.
    1[台]胡玉芳:《人才市场变色龙报到》,载《就业情报》163期。转引自:[台]邱祈豪:《台湾劳动派遣法制化之研究—由日本劳动派遣法制度及政策之历史考察》,第67页。
    2 杨燕绥、赵建国:《灵活用功与弹性就业机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版,第301-302页.
    3 魏艳春:《国际人才派遣业的发展》,载《中国人才》2003年第5期。
    4 蔡和平:《德国雇员转让法及其发展》,载《中国劳动》2006年第7期。
    5[台]杨通轩:《欧洲联盟劳动派遣法制之研究——兼论德国之劳动派遣法制》,载《中原财经法学》2003年6月。
    6 《全国再就业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载《人民日报》2003年8月17日,转引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编:《中国积极的就业政策文件总汇》,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1 《解决“世界难题”,劳务派遣成为就业新路——专访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丽宾》,参见http://info.finance.hc360.com/2005/04/04111026339.shtml,最后登陆时间2007年1月4日。
    1[美]玛丽·库克(Mary F.Cook)著,吴雯芳译:《人力资源外包策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4页.
    2 The Tom Peters Ssminar-Crazy Times Call for Crazy Organisations,Macmillan,1994,转引自:[英]伊恩·本吉尔·珀斯著,陈瑟译:《外包制胜——利用外部资源提高竞争优势》,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3 The Tom Peters Ssminar-Crazy Times Call for Crazy Organisations,Macmillan,1994,转引自:[英]伊恩·本吉尔·珀斯著,陈瑟译:《外包制胜——利用外部资源提高竞争优势》,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4[美]玛丽·库克(Mary F.Cook)著,吴雯芳译:《人力资源外包策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1 王振:《从日本劳动力派遣业发展看上海的人才派遣业》,转引自丁薛祥主编:《人才派遣理论规范与实务》,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47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版,第368页。
    2[台]黄越钦:《劳动法新论》,翰卢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7月版,第1-13页。
    1[台]黄越钦:《劳动法论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2 转引自[美]科斯塔斯·社兹纳,郭春发译:《人权的终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版,第2页。
    3 《劳动法新论》,黄越钦(台湾),翰卢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7月版,第71页。
    1[日]马渡淳一郎著,田思路译:《劳动市场法的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102页。
    1 刘旭著:《国际劳工标准概述》,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第52页。
    2 见该公约的第2条。
    3 见该公约的第8条。
    4 见该建议书的第1条。
    5[日]马渡淳一郎著,田思路译:《劳动市场法的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7-178页。
    6 这三个国家是保加利亚(1922年批准,1960年废弃)、印度(1921年批准,1938年废弃)和乌拉圭(1933年批准、1982年废弃)。“废弃”(denonciation,也有人翻译为解约、退约)是指公约批准国根据自己的意思,单方面使公约失去效力.公约批准国从公约生效之日起满10年后的1年之内没有废弃的话,要再受该公约约束10年,这以后每10年也同样有一次废弃的机会。废弃登记的1年之内不予生效。
    1 刘旭著:《国际劳工标准概述》,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第52页。
    2 见该公约第3条第4款。
    3 见该公约第4条。
    1 刘旭著:《国际劳工标准概述》,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第52-53页。
    2[台]焦兴铠:《论劳动派遣之国际劳动基准》,载焦兴铠著:《劳工法论丛(二)》,元照出版社2002年版,第48页。
    3 见该公约第1条。
    1 见该公约第2条。
    2 见该公约第3条第1款。
    3 见该公约第9条第1款.
    4 这三个国家是保加利亚(1949年批准,1961年废弃)、意大利(1952年批准,1971年废弃)、英国(1949年批准,1971年废弃)。
    1 见该公约第一部分第1条(a)款规定
    2[日]马渡淳一郎著,田思路译:《劳动市场法的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4页。
    3[日]马渡淳一郎著,田思路译:《劳动市场法的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2页。
    1 周长征:《国际劳工组织(1997年私营就业机构公约)对劳动派遣规制模式及其对中国未来立法的启示》,2006年《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109页。
    2 Leah F.Vosko,Leased Workers and the Law:Legitimising the Triangular Empolyment Relationship:Emerging International Labor Standards From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Comparative Labor Law & Policy Journal,Fall,1997.转引自周长征,《国际劳工组织<1997年私营就业机构公约>对劳动派遣规制模式及其对中国未来立法的启示》,2006年4月《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109页。
    3 见该公约第1条第1款。
    1 见该公约第2条第四款.
    2 见该公约第3条。
    3[台]焦兴铠:《论劳动派遣之国际劳动基准》,载焦兴铠著:《劳工法论丛(二)》,元照出版社2002年版,第53页。
    4 见该公约第2条第3款。
    1 见该公约第7条.
    2 见该公约第10条
    3 见该公约第14条。
    4 刘旭:《国际劳工标准概述》,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52页。
    1[日]马渡淳一郎著,田思路译:《劳动市场法的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4-105页。
    1 Barry Wilkinson:LABOUR MARKET FLEXIBILITY AND EMPLOYMENT AGENCIES IN THE UK,JAPAN AND KOREA,Paper presented to the Conference on 'Economic Crisis and Labor Market Reform:The Case of Korea',Seoul,Korea Labor Institute,18-20 May 2000.
    2 徐冬根、陆婷婷:《美国劳务派遣的相关法律问题及案例分析》,载《中国劳动》2006年第4期。
    1[台]郑津津:《从美国劳动派遣法制看台湾劳动派遣法草案》,载《国立中正大学法学集刊》2003年第1期。
    2[台]李元隆:《台湾人才派遣业现状之研究——以日本人才派遣业为比较基础》,2001年台湾国立中山大学硕士论文,第18页。
    1 #12
    2 十六种业务为:1.信息处理相关业务;2.机械设计相关业务;3.传播媒体机器操作相关业务;4.媒体节目演出相关业务;5.办公事务及其操作相关业务;6.同步翻译、笔译、速记等相关业务;7.秘书相关业务;8.文书处理相关业务;9.市场调查相关业务:10.会计财务相关业务;11.贸易相关业务;12.商品展介绍等须专门技术经验之相关业务;13.公共运输业等随车服务员类似相关业务;14.大厦清扫等相关业务;15.建筑设备之机器操作等相关业务。16.柜台、服务中心、停车场等相关业务。
    1 #12
    2 #12
    1 #12
    2 週刊《労働ニュ一ス》,1994年11月28日。
    3[日]澤井晴夫:《人材派遣業の現状と課程》,载季刊《労働法》169号,1993年,第81頁。
    4 労働省《派遣労働者就職実態調ベに間する結果報告》,1993年。
    5 日本労働弁護団:《労慟者派遣法改定に関する意見》,载《労働法律旬報》1363号,1995年,第52頁。
    1 增加的业务如下:17.科学相关新产品的研究发展业;18.有关企业营运调查、企业等类似企管顾问的业务;19.书籍杂志等作品制作,编辑业务;20.商品、包装、广告等设计相关业务;21.建筑物室内设计等相关业务;22.广播节目中具有专门知识经验技术需求的主播、记者,及大型活动主持人等相关业务;23.教授或指导办公事务及其学习业务;24.电信或其它通讯器材说明、买卖等所需相关业务;25.有关机械软件设计、买卖、指导等相关业务;26.广播节目所需舞台背景道具所需之调度、制作、操作、搬运等相关业务。
    2 東京都労働経済局:《派遣勞慟に関する実態調查—派遣法改定と登錄形派遣労働者》,1998年。
    3 #12
    1 本段资料除单独注明之外,大部分来源于蔡和平:《德国雇员转让法及其发展》,载2006年《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53-55页。
    2[台]沈荣生:《我国人力派遣及其法律关系适用之研究》,台湾国立中山大学硕士论文。
    1[台]杨通轩:《欧洲联盟劳动派遣法制之研究——兼论德国之劳动派遣法制》,载《中原财经法学》2003年6月。
    2[台]潘世伟:《面对劳动派遣立法——工会的认知与策略》,载中华邮工会讯95年7月第35期。
    1 《国际人才派遣业的发展》,载《中国人才》。http://www.bjdj.gov.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7234。最后登陆时间:2006年9月5日。
    2[台]杨通轩:《欧洲联盟劳动派遣法制之研究——兼论德国之劳动派遣法制》,载《中原财经法学》2003年6月。
    3 本段关于德国劳动力派遣的资料除单独注明之外,主要来源于蔡和平:《德国雇员转让法及其发展》,载2006年《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53-55页。
    1[台]杨通轩:《欧洲联盟劳动派遣法制之研究——兼论德国之劳动派遣法制》,载《中原财经法学》2003年6月。
    1[台]杨通轩:《欧洲联盟劳动派遣法制之研究——兼论德国之劳动派遣法制》,载《中原财经法学》2003年6月。
    1[英]凯瑟琳·巴纳德著,付欣译、郭捷校:《欧盟劳动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10月版,第469页。
    2[日]马渡淳一郎著,田思路译:《劳动市场法的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第157页。
    1[日]马渡淳一郎著,田思路译:《劳动市场法的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第157页。
    2 杨通轩:《欧洲联盟劳动派遣法制之研究——兼论德国之劳动派遣法制》,载《中原财经法学》2003年6月,第254-255页。
    3[日]马渡淳一郎著,田思路译:《劳动市场法的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第158页。
    4[台]沈荣生:《我国人力派遣及其法律关系适用之研究》,(台湾)国立中山大学硕士论文。
    1[台]杨通轩:《欧洲联盟劳动派遣法制之研究——兼论德国之劳动派遣法制》,载《中原财经法学》2003年6月。
    2[台]沈荣生:《我国人力派遣及其法律关系适用之研究》,(台湾)国立中山大学硕士论文。
    3[台]杨通轩:《欧洲联盟劳动派遣法制之研究——兼论德国之劳动派遣法制》,载《中原财经法学》2003年6月。
    1[英]凯瑟琳·巴纳德著,付欣译、郭捷校:《欧盟劳动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10月版,第469页。
    2[台]沈荣生:《我国人力派遣及其法律关系适用之研究》,(台湾)国立中山大学硕士论文。
    3[台]杨通轩:《欧洲联盟劳动派遣法制之研究——兼论德国之劳动派遣法制》,载《中原财经法学》2003年6月。
    1[台]杨通轩:《欧洲联盟劳动派遣法制之研究——兼论德国之劳动派遣法制》,载《中原财经法学》2003年6月。
    1 董保华:《劳动关系非标准趋势下的劳动力派遣》,2006年《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28页。
    1 潘世伟:《非典型雇佣、人力资源管理与劳资关系》,2006年《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国际讨论会会议论文集》第2页。
    2 杨燕绥著:《劳动与社会保障立法国际比较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版,第112页。
    3 沈同仙:《劳动力派遣法律规制研究》,2006年4月《劳动力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288页。
    4 董保华:《劳动关系非标准趋势下的劳动力派遣》,2006年4月《劳动力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30页。
    1 李坤刚:《我国的劳动派遣及法律规制初探》,载2005年广东省《人力资源派遣高峰研讨会论文集》,第58页。
    2 郑爱青:《法国劳动法对劳动力派遣行为的规范及其对我国立法的启示》,载2006年《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71-72页。
    3 黎建飞:《“派遣劳动”应当缓行》,载《法学家》2005年第5期。
    4 王全兴 侯玲玲:《我国劳动派遣的负面作用及其立法对策》,载丁薛祥主编:《人才派遣理论规范与实务》,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1-34页。
    5 张治金:《劳务派遣机构应当取缔》,载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50828/0120285748.shtml,最后登陆时间2006年12月23日。
    6 娄银生:《给劳务派遣藏上“紧箍咒”》,载《人民法院报》2006年8月11日。
    7 刘诚:《劳动者派遣若干理论问题的分析》,2006年4月《劳动力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212页;
    董保华:《劳务派遣的法学思考》,《中国劳动》2005年第6期;
    李坤刚:《我国劳动派遣法律规制初探》,《中国劳动》2005年第2期;
    刘敏:《上海市首份人才派遣调研报告发布》,《新闻晨报》2005年6月24日;
    蔡跃进:《劳务派遣中的问题和对策》,《中国劳动保障》2005年第6期;
    沈同仙:《劳动力派遣法律规制研究》,2006年4月《劳动力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288-289页。
    8 陈爱江:《就业与劳动权益的法律保护》,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64页。
    9 吴修安:《管理学博士刘岩先生认为——劳务派遣弊大于利》载 http://www.dzwww.com/shandong/jinanxinwen/200610/t20061008_1793253.htm,最后登陆时间2006年12月25日。
    10 黎建飞:《“派遣劳动”应当缓行》,载《法学家》2005年第5期。
    11 李坤刚:《我国的劳动派遣及法律规制初探》,载2005年广东省《人力资源派遣高峰研讨会论文集》,第58页。
    12 李坤刚:《劳动者派遣:起因与规制》,载2006年《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275-278页。
    1 郑爱青:《法国劳动法对劳动力派遣行为的规范及其对我国立法的启示》,载2006年《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71-72页。
    2 王红茹:《全总官员批评肯德基等外企:劳动用工搞双重标准》,载《中国经济周刊》2006年06月05日。
    3 常凯、李坤刚:《必须严格规制劳动者派遣——论我国劳动派遣的作用及其法律规制》,载2006年《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38-40页。
    4 何晓勇:《对劳务派遣的法律思考》,载《中国劳动》2004年第11期。
    5 常凯、李坤刚:《必须严格规制劳动者派遣——论我国劳动派遣的作用及其法律规制》,载2006年《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38-40页。
    1 娄银生:《给劳务派遣戴上“紧箍咒”》,载《人民法院报》2006年8月11日。
    2 李坤刚:《劳动者派遣:起因与规制》,载2006年《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275-278页。
    3 董郴:《浅谈怎样规范劳务派遣行为》,载2006年《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327-328页。李坤刚:《劳动者派遣:起因与规制》,载2006年《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275-278页。
    4 顾伟峰:《浅析派遣员工权益之保障》,载丁薛祥主编:《人才派遣理论规范与实务》,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48-449页。
    5 郭军:《劳务派遣畸形发展亟待法律正本清源》,载http://www.jcrb.com/nl/jcrb1080/ca553568.htm,最后登陆时间2006年12月23日。
    6 郑爱青:《法国劳动法对劳动力派遣行为的规范及其对我国立法的启示》,载2006年《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71-72页。
    7 周开畅:《“劳动力派遣”在“促进就业社会责任体系”中的定位——来自上海市长宁区虹桥机场的调研报告》,载2006年4月《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147页。
    1 沈同仙:《劳动力派遣法律规制研究——兼议我国劳动合同法草案的有关规定》。2006年4月《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287页。
    2 董保华:《劳动关系非标准趋势下的劳动力派遣》,2006年4月《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28页。
    3[台]郑津津:《从美国劳动派遣法制看台湾劳动派遣法草案》,载《国立中正大学法学集刊》,2003年第1期。
    1 徐节文、古克武 编:《建国以来劳动力所有制论文选》,劳动人事出版社1982年12月版,第3页。
    2 徐节文、古克武 编:《建国以来劳动力所有制论文选》,劳动人事出版社1982年12月版,第37页。
    3 徐节文、古克武 编:《建国以来劳动力所有制论文选》,劳动人事出版社1982年12月版,第38页。
    4 徐节文、古克武 编:《建国以来劳动力所有制论文选》,劳动人事出版社1982年12月版,第38页。
    1 古克武:《关于劳动力所有制问题的观点介绍》,载《建国以来劳动力所有制论文选》,徐节文、古克武 编,劳动人事出版社1982年12月版,第515-516页。
    2 史探径著:《劳动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8页。
    1 史探径著:《劳动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80页。
    2 史探径著:《劳动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80页。
    3 史探径著:《劳动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9-80页。
    4 史探径著:《劳动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80页。
    5 史探径著:《劳动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80页。
    1 关怀主编:《劳动法学》,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85-186页。
    2 董保华主编:《劳动法教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8页。
    3 王昌硕主编:《劳动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80页。
    4 董保华著:《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4-285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90页。
    1 关怀主编:《劳动法学》,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85-186页。
    2 史探径著:《劳动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80页。
    3 转引自[美]保罗·J·麦克纳尔蒂,杨体仁、潘功胜 译:《劳动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劳动出版社 1993年11月版,第54页。
    4 转引自[美]保罗·J·麦克纳尔蒂,杨体仁、潘功胜 译:《劳动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劳动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54页。
    5 赵履宽、王子平:《论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的个人所有制》,载徐节文、古克武 编,《建国以来劳动力所有制论文集》,劳动出版社1982年版,第403页。
    1 古克武:《关于劳动力所有制问题的观点介绍》,载徐节文、古克武编《建国以来劳动力所有制论文集》,劳动出版社1982年版,第516页。
    2 黄越钦著:《劳动法新论》,台湾翰卢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48页。
    3 董保华:《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4-285页。
    4 常凯、李坤刚:《必须严格规制劳动者派遣——论我国劳动派遣的作用及其法律规制》,载2006年《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38-40页。
    1 董保华著:《社会法原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22页。
    2[日]马渡淳一郎著,田思路译:《劳动市场法的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3页。
    1[日]马渡淳一郎著,田思路译:《劳动市场法的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2 娄银生:《给劳务派遣戴上“紧箍咒”》,载《人民法院报》2006年8月11日。
    1[日]马渡淳一郎著,田思路译:《劳动市场法的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页。
    2 实现国家垄断政策与未实现国家垄断政策的国家一样市场占有率只有20%左右,故被称为“二成职安”。
    3[日]马渡淳一郎著,田思路译:《劳动市场法的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2页。
    4[日]马渡淳一郎著,田思路译:《劳动市场法的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页。
    5[日]马渡淳一郎著,田思路译:《劳动市场法的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102页。
    6[日]马渡淳一郎著,田思路译:《劳动市场法的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页。
    1 董保华:《劳动关系非标准趋势下的劳动力派遣》,2006年《劳动力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28页。
    1 常凯、李坤刚:《必须严格规制劳动者派遣》,载《中国劳动》2006年第3期;
    李坤刚:《劳动者派遣:起因与规制》,载2006年《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279-283页;
    郑爱青:《法国劳动法对劳动力派遣行为的规范及其对我国立法的启示》,载2006年《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71-72页;
    孙冰心:《劳动派遣的责任与期限》,载2006年《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228-236页;
    石美遐、刘昀、陈秀华:《我国现阶段劳务派遣的理论和实践合理性》,载丁薛祥主编,《人才派遣理论规范与实务》,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上海市总工会“企业劳务用工研究”课题组:《上海市企业劳务用工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载2006年《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19页;
    黄卫、戴晓梅:《人才租赁各方法律关系初探及立法浅见》,载丁薛祥主编,《人才派遣理论规范与实务》,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页;
    李天国:《我国劳动力派遣法规制必要性探讨》,载丁薛祥主编,《人才派遣理论规范与实务》,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页;
    李坤刚:《我国台湾地区“劳动派遣法草案”及其启示》,载丁薛祥主编,《人才派遣理论规范与实务》,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08-209页;
    姜颖著:《劳动合同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41-342页。
    2 李天国:《我国劳动力派遣法规制必要性探讨》,载丁薛祥主编,《人才派遣理论规范与实务》,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页。
    3 刘焱白:《浅论劳动派遣中的劳动平等问题》,载《中国劳动》2006年第4期。
    1 周长征:《国际劳工组织<1997年私营就业机构公约>对劳动派遣的规制模式及其对中国未来立法的启示》,载2006年《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114页。
    2 杨鹏飞:《劳动派遣立法研究》,载丁薛祥主编:《人才派遣理论规范与实务》,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92页。
    3 黄昆、王全兴:《西方国家对劳动派遣放松规制的背景以及启示》,载2006年《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118-125页。
    1 董保华:《劳动关系非标准趋势下的劳动力派遣》,载《中国劳动》2006年第3期。
    2 沈同仙:《劳动力派遣法律规制研究——兼议我国劳动合同法草案的有关规定》,载2006年《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289页。
    3 蒋月:《从行业角度看中国劳力派遣立法的价值取向——兼评<劳动合同法(草案)>第12条、第24条、和第40条》,载2006年《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324页。
    1 转引[美]科斯塔斯·社兹纳,郭春发译:《人权的终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版,第2页。
    2[日]星野英一著,王闯译:“私法中的人”,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8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84页。转引于董保华著,《社会法原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9-90页。
    1 常凯、李坤刚:《必须严格规制劳动者派遣——论我国劳动派遣的作用及其法律规制》,2006年4月《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40-41页;
    屠国民:《上海市劳务用工的现状、问题与对策》,2006年4月《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19页;
    方江宁、李涛:《现象与本质:劳动力派遣性质分析及立法建议》,2006年《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304-305页;
    李坤刚:《劳动者派遣:起因与规制》,2006年《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279-283页。
    1[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54页。
    2 周永坤著:《规范权力——权力的法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57页。
    3 蒋红珍:《论必要性原则的使用困境及其解决》,转引于http://www.cncasky.com/get/lltt/fxlw/20061211113114477_9.html最终登陆时间2007年3月15日。
    1 http//www.sina.com.cn,2006年9月7日,23:09,中国新闻网。
    2 常凯:《劳权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83-85页。
    3 常凯:《劳权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83-85页。
    4 常凯:“论政府在劳动法律关系中的身份和作用”,《中国劳动》,2004年第12期。
    5 董保华,《劳动法的国家观——劳动合同立法的深层次思考》,《法律评论》2006年第5期,第6页。
    6 张明新:《论自由裁量权膨胀条件下的“行政合理性”原则——兼论行政合理性原则在现代行政法中的地位》,http://www.studa.net/xingzhengfa/051213/20051213701-2html.
    7 张明新:《论自由裁量权膨胀条件下的“行政合理性”原则——兼论行政合理性原则在现代行政法中的地位》,http://www.studa.net/xingzhengfa/051213/20051213701-2html.
    1 罗豪才主编:《行政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笫41-43页。
    2 杨海坤、章志远著:《行政法学基本论》,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版,第67页。
    3 杨海坤、章志远著:《行政法学基本论》,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版,第67-68页。
    4 程学童、夏建武:《全球化背景下政府规制的定位与控制——经济学和法学的二维分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4期,第60页。
    1 《2004年中国就业论坛共识》,http://www.labournet.con.cn/jylt/0430-01.htm
    2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编:《高度重视政府在就业工作中的职能定位问题》,载《政府在就业工作中的职能定位》,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3 《2004年中国就业论坛共识》,http://www.labournet.com.cn/jylt/0430-01.htm。
    4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编:《高度重视政府在就业工作中的职能定位问题》,载《政府在就业工作中的职能定位》,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5 《“中国制造”的压力与出路》,摘自2006年9月5日《第一财经日报》。
    1 《2004年中国就业论坛共识》,http://www.labournet.com.cn/jylt/0430-01.htm。
    2 摘自2007年2月28日《新华每日电讯》。
    1 蒋月:《从行业角度看中国劳力派遣立法的价值取向——兼评《劳动合同法(草案)》第12条、第24条和第40条》,2006年《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324页。
    1 王振:《从日本劳动力派遣业发展看上海的人才派遣业》,转引自丁薛祥主编:《人才派遣理论规范与实务》,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47页。
    1[台]杨同轩:《劳动派遣法立法之雏议——机会与风险的平衡》,载《万国法律》2004年第12期。
    2 董保华:《劳务派遣的法学思考》,《中国劳动》2005年第6期,第12页。
    1.[美]玛丽·库克(Mary F.Cook)著,吴雯芳译:《人力资源外包策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美]罗伯特·A·高尔曼著,马静、王增森、李妍、刘鹏飞译:《劳动法基本教程——劳工联合与集体谈判》,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英]菲力普·李维斯、阿德里安·桑希尔、马克·桑得斯著,高嘉华、曹金华、邓小涛、聂婷译:《雇佣关系——解析雇佣关系》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美]Robert A Gorman(美)著,马静、王增森等译:《劳动法基本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美]Cass R.Sunstein(美)著,金朝武等译:《自由市场与社会正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英]凯瑟琳·巴纳德著,付欣译:《欧盟劳动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7.[英]伊恩·本吉尔·珀斯著,陈瑟译:《外包制胜——利用外部资源提高竞争优势》,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
    8.[英]罗宾‘科恩保罗·肯尼迪著、文军等译:《全球社会学》,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9.范随、艾伦·汉森、戴维·普瑞斯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合作司、培训就业司编译《变化中的劳动力市场:公共就业服务》,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版。
    10.泰格·利维著,纪琨译:《法律与资本注意的兴起》,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
    11.桑德林·卡则斯(Sandrine Cazes),伊莲娜、纳斯波洛娃(Alena Nesporova)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译:《转型中的劳动力市场:平衡灵活性与安全性》,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
    12.Douglas L.Leslie:《Labor Law》,West Group of U.S.A,2000.
    13.Linda A.Malone:《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West Group of U.S.A,2000.
    14.Attorney Barbara Kate Repa:《Your Rights in the Workplace》,Nolo of U.S.A 2004.
    15.Gwyneth Pitt:《Employment Law》,Sweet & Maxwell of U.K,2002.
    16.[日]大须贺明著:《生存权论》,林浩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7.[台]黄越钦:《劳动法论》,国立政治大学劳工研究所发行,1993年修订版。
    18.[台]黄越钦:《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台]黄越钦、王惠玲、张其恒著:《职灾补偿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印行1996年版。
    20.[台]刘志鹏著:《劳动法理论与判决研究》,元照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212版。
    21.[台]黄茂荣著:《债法各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台]邱祈豪:《台湾劳动派遣法制化之研究——由日本劳动派遣法制度及政策之历史发展考察》,致良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版。
    23.[台]王泽鉴:《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4.[台]焦兴铠著:《劳工法论丛(二)》,元照出版社2002年版。
    25.[日]马渡淳一郎著,田思路译:《劳动市场法的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6.杨海坤主编:《中国行政法理论基础》,中国人事出版社2000年5月版。
    27.杨海坤主编:《跨入21世纪的中国行政法学》,中国人事出版社2000年版。
    28.杨海坤主编:《跨入21世纪的中国宪法学》,中国人事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29.杨海坤 章志远著:《中国行政法基本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0.周永坤著:《规范权力——权力的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1.董保华著:《劳动法论》,世界图书出版社1999年版。
    32.董保华著:《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3.董保华主编:《劳动合同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
    34.董保华著:《社会法原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5.董保华主编:《劳动关系调整的社会化与国际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6.徐节文、古克武 编:《建国以来劳动力所有制论文选》,劳动人事出版社1982年版。
    37.刘文华主编:《WTO与中国劳动法律制度的冲突与规避》,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
    38.史探径著:《劳动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年6月版。
    39.郭捷等著:《劳动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崐社1997年8月版。
    40.王益英主编:《外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1.王昌硕著:《劳动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2.王全兴、吴超民、张国文著:《中国劳动法新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43.王全兴著:《劳动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44.杨燕绥著:《劳动与社会保障立法国际比较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版。
    45.杨燕绥著:《劳动法新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
    46.杨燕绥、赵建国著:《灵活用工与弹性就业机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版。
    47.常凯主编:《劳动关系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
    48.林嘉、杨飞、林海权:《劳动就业法律问题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
    49.林嘉主编:《劳动法评论》(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0.贾俊玲:《劳动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1.周宝妹著:《劳动法要论》,群众出版社2006年版。
    52.姜颖著:《劳动合同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53.胡鞍钢、程永宏、杨韵新等著:《扩大就业与挑战失业——中国就业政策评估(1949-2001》,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版。
    54.刘燕斌著:《面向新世纪的全球就业》,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年版。
    55.蔡昉、都阳、王美艳著:《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56.罗润东:《当代就业问题透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7.赵建国、苗莉著:《城市就业问题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8.杨雪著:《欧盟共同就业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9.郑功成、曾湘泉、郑宇硕、张其恒主编:《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社会保障》,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
    60.王振主编:《上海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05-2006)》,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
    61.莫荣主编:《2003—2004年中国就业报告——中国积极就业政策的实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
    62.蒋月等著:《中国农民工劳动权利保护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63.莫洪宪、孙晋主编:《外来劳工(农民工)权益救济理论与实务》,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4.陈爱江:《就业与劳动权益的法律保护》,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65.丁薛祥主编:《人才派遣理论规范与实务》,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66.史尚宽:《劳动法原论》,台湾正大印书馆1978年版。
    67.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8.陶希晋主编:《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
    69.胡长清:《中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0.谢怀拭等:《合同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71.王利明:《民商法研究》第6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72.王利明:《民法总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3.郭明瑞、房绍坤:《新合同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4.马俊驹、余延满:《民法原论》,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75.韩世远:《合同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76.刘静:《产品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7.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8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78.罗结珍译:《法国劳动法典》,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版。
    79.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80.王书江译:《日本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81.郑冲、贾红梅译:《德国民法典》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82.邱晓华著:《中国的道路——我眼中的中国经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3.吴敬琏著:《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
    84.何兵著:《利害的分配——我们身边的法律》,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85.刘旭著:《国际劳工标准概述》,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
    86.刘兵、郭彩云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理论与方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87.金辉、杨帆编著:《企业你外包了吗?——外部寻源》,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88.薛暮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89.汪翔、钱南:《公共选择理论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90.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编:《中国劳动科学研究报告集(2000-2001年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年版。
    9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制司、德国技术合作公司中国法律改革咨询项目编著:《中德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比较法文集》,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9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工局编:《中国就业论坛:全球对话与共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
    93.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行政法室编:《<劳动合同法(草案)>参考》,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94.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编:《中国积极的就业政策文件总汇》,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
    95.国际人权法教程项目组编写:《国际人权法教程》(第一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6.国际人权法教程项目组编写:《国际人权法教程》(第二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9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9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10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10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分册。
    102.[美]科斯塔斯·社兹纳,郭春发译:《人权的终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2005年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
    2.2006年《劳动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劳动争议处理法律制度国际研讨会论文汇编》。
    3.2005年广东省《人力资源派遣高峰研讨会论文集》。
    4.[台]黄程贯:《德国劳工派遣关系之法律结构》,载《政大法学评论》1998年第6期。
    5.[台]成之豹:《浅论“非典型聘雇关系”工作形态的发展与影响》,载《劳工行政》第139期。
    6.[台]成之豹:《派遣劳动及其发展的探讨:工会观点》,载万国法律2004年第12期。
    7.[台]郑津津:《派遣劳动之法律关系与相关法律问题之研究》,载《中正大学法学集刊》1998年第2期。
    8.[台]郑津津:《从美国劳动派遣法制看台湾劳动派遣法草案》,载《国立中正大学法学集刊》2003年第1期。
    9.[台]郑津津:《国际社会劳动派遣法制之比较分析——兼论我国劳动派遣法制之现况于未来发展》,载《万国法律》2004年第12期。
    10.[台]杨通轩:欧洲联盟劳动派遣法制之研究——兼论德国之劳动派遣法制。载《中原财经法学》2003年6月。
    11.[台]杨同轩:《劳动派遣法立法之雏议—机会与风险的平衡》,载《万国法律》2000年第12期。
    12.[台]邱祈豪:《派遣劳工职业能力开发及评价制度之探讨》,载《万国法律》2004年第12期。
    13.[台]吴铨妮:《劳动派遣契约相关建议》,载《万国法律》2004年第12期。
    14.[台]邱骏彦:《浅谈劳工派遣法律问题》,载《万国法律》1998年第4期。
    15.[台]邱峻彦:《劳工派遣法制之研究——以日本劳工派遣法为例》,载《辅仁法学》第19期。
    16.[台]邱骏彦:《劳动派遣之法律关系探讨》,载万国法律2004年第12期。
    17.[台]潘世伟:《面对劳动派遣立法——工会的认知与策略》,载中华邮工会讯95年7月第35期。
    18.董保华:《劳动关系非标准趋势下的劳动力派遣》,载《中国劳动》2006年第3期。
    19.董保华:《论事实劳动关系》,载《中国劳动》2004年第7期。
    20.董保华:《劳务派遣的法学思考》,《中国劳动》2005年第6期,第12页。
    21.袁铁铮:《多种灵活就业方式成因分析》,载《中国劳动》2001年第12期。
    22.王全兴、侯玲玲:《劳动关系双层运行的法律思考——以我国的劳动派遣实践为例》,载《中国劳动》2004年第4期。
    23.刘文华:《非全日制劳动关系的法律问题研究》,载《中国劳动》2004年第4期。
    24.何晓勇:《对劳务派遣的法律思考》,载《中国劳动》2004年第11期。
    25.冯彦君:《口头劳动合同效力和事实劳动关系法律效果》,栽《中国劳动》2006年第1期。
    26.劳动保障部规划财务司:《我国灵活就业情况统计分析》,载《中国劳动》2005年第3期。
    27.张丽宾:《对劳务派遣发展现状的研究》,栽《中国劳动》2005年第6期。
    28.薛孝东:《国内外劳动派遣立法比较》,载《中国劳动》2005年第6期。
    29.石贤银:《寻求利益分享与责任承担的平衡点》,载《中国劳动》2006年第3期。
    30.黄昆:《合理选择劳动派遣规制事项》,载《中国劳动》2006年第3期。
    31.郑功成:《大学生就业难与政府的政策取向》,载《中国劳动》,2006年第4期
    32.徐冬根、陆婷婷:《美国劳务派遣的相关法律问题及案例分析》,载《中国劳动》2006年第4期。
    33.蔡和平:《德国雇员转让法及其发展》,载《中国劳动》2006年第7期。
    34.蒋宏宾:《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六大特点》,载《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96年1期。
    35.胡永福:《美国的灵活就业方式》,载《企业改革与管理》2002年第6期。
    36.刘杰锋:《灵活就业养老保险关系探讨》,载《重庆经济》2003年第4期。
    37.金维刚:《我国非全日制就业问题研究》,载《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4期。
    38.李盾:《灵活就业——又一条就业绿色通道》,载《统计与决策》2003年第9期。
    39.李勇、王俊杰:《城镇灵活就业问题研究》,载《经济论坛》2004年第24期。
    40.周志敏:《虚假劳动关系应当废止》,载《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0期。
    41.徐智华:《完善劳动合同立法的几个问题》,载《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42.莫湘益:《事实劳动关系效力浅论》,载《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年5期。
    43.陶志勇:《灵活就业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实践》,载《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44.李晖:《发展与隐患—我国劳务派遣现状之我见》,载《胜利油田党校学报》第18卷第5期。
    45.马军胜:《隐性就业问题及法律对策》,载《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8卷第3期。
    46.娄梅:《我国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及其法律调整——赋予事实劳动关系以法律地位》,载《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7年第7卷第2期。
    47.陈小洁:《关于多重劳动关系的法律思考》,载《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9卷第2期。
    48.杜兴洋、徐双敏:《国外政府促进灵活就业的主要方式》,载《学习周刊》2005年第5期。
    49.权保:《关于灵活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载《就业与再就业》。
    50.韩少军 韩文瑞:《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劳动关系协调工作》,载《山东劳动保障》2002年第12期。
    51.赵建国:《试论北京市的弹性就业问题》,载《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52.孙红芹:《隐性就业》,载《企业文明》1998年第12期。
    53.北京市劳动学会和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组:《关于企业职工下岗现象的几个认识和理论问题》,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8年第2期。
    54.徐妍:《事实劳动关系基本问题探索》,载《当代法学》2003年第3期。
    55.陈国荣:《发展灵活就业的对策研究》,载《厦门科技》2004年第5期。
    56.黎建飞:《“派遣劳动”应当缓行》,载《《法学家》2005年第5期。
    57.张小明:《人才共享:集天下优才而用》,载《人才瞭望》2002年第5期。
    58.杨晓民:《推行劳务派遣制度的理论与实践》,载2006年1月26日(《光明日报》。
    59.孙志毅:《日本劳动力市场上的员工派遣体制解析》,载《亚太经济》2004年第2期。
    60.魏艳春:《国际人才派遣业的发展》,载《中国人才》2003年第5期。
    61.缪学刚:《实施内部人才租赁的设想》,载《中国培训》2003年第5期。
    62.林泽炎:《新型用人方式——人才租赁》,载《中外企业文化》2003年第5期。
    63.王全兴:《劳动派遣是“鸡刀”还是“牛刀”——我国劳动派遣的现实本质及其矫正》,载《当代法学》2006年第6期。
    64.艾思奇:《努力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规律》,栽《哲学研究》1958年第7期。
    65.蒋家俊:《关于社会主义劳动力所有关系问题》,《学术月刊》1980年第6期。
    66.于伍:《试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力所有制形式》,载《新建设》1962年第6期。
    67.古克武:《也谈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力个人所有制》,载《江淮论坛》1981年第1期。
    68.伍昂:《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部分个人所有关系及其意义》,载《经济问题探索》1981年第1期。
    69.冯根福、张敏:《试论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所有关系》,载《经济问题》1981年第6期。
    70.郑玉林:《劳动力所有制问题浅议》,载《江淮论坛》1980年第5期。
    71.常凯:《将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纳入我国的劳动法制轨道》,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3期。
    72.杨汉平:《论工会的代表权》,载工会理论与实践,第16卷,2002年第4期。
    73.曾恂:《美国反就业歧视立法的启示》,载《南方经济》2003年第5期。
    74.张爱民:《肯定性行动与反向歧视》,载《鞍山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8年3月第19卷第1期。
    75.许建宇:《社会法视野下的劳动权—作为社会权的劳动权之基本范畴解析》,《劳动法评论》(第一卷),林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76.冯彦君:《劳动权论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3年第6期
    77.Drzewicld Krzystof,:"The Right to work and Rights in Work",in Eide,Asbj(?)m;Krause,Catarina and Rosas,Allan(eds.),Economic,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A Textbook,Second Revised Edition,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2001
    78.程学童,夏建武《全球化背景下政府规制的定位与控制——经济学和法学的二维分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4期。
    79.全国政协社会争法制委员会,《高度重视政府在就业工作中的职能定位问题》,栽《政府在就业工作中的职能定位》,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版。
    80.常凯:“论政府在劳动法律关系中的身份和作用”,《中国劳动》,2004年第12期。
    81.董保华:《劳动法的国家观——劳动合同立法的深层次思考》,《法律评论》2006年第5期。
    82.袁铁铮、丁赛尔:《国外灵活就业形式介绍》,载《中国劳动》2002年1月。
    1.[台]蔡博全:《国内人力派遣业制度运作及人力资源管理实务之探讨——以美国相关产业为对比》,国立中山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2000年硕士论 文。
    2.[台]蓝家祺:《派遣员工个人特性与派遣机构训练投入之关系探讨》,台湾国立中央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2005年硕士论文。
    3.[台]林纹君、陈靖雯、陈琼闵、陈丽燕、郑朝治:辅仁大学企业管理学系第三十七届人力资源管理专题报告《派遣员工对要派公司组织承诺影响因素之研究》。
    4.[台]林旭彦:《公共部门设置人力派遣公司之探讨》,2003年台湾大叶大学硕士论文。
    5.[台]李元隆(硕士论文):《台湾人才派遣业状况之研究—以日本人才派遣业为比较基础》。
    6.[台]林基丰:《“劳动派遣”相关法律问题及在我国台湾劳动法制适用上之研究》,2002年台湾东海大学硕士论文。
    7.[台]侯俊言:《医院使用派遣劳工之研究》,国立中正大学劳工研究所2004年硕士论文。
    8.[台]周信旗,《人力资源弹性化任用管理之研究——以我国台湾派遣劳动为例》,台湾中山大学2001年硕士论文。
    9.《人力派遣业之跨国性比较-以在台执业之人力派遣业者为例》(台湾国立中山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2001)。
    10.[台]沈荣生:《我国人力派遣及其法律关系适用之研究》,台湾国立中山大学硕士论文。
    1.骆耕漠:《关于生产关系的理论问题的研究》,载《光明日报》1962年1月23日。
    2.何桂林:《关于劳动力的所有制问题》,载《天津日报》1962年7月11日。
    3.娄银生:《给劳务派遣戴上“紧箍咒”》,载《人民法院报》2006年8月11日。
    4.王红茹:《全总官员批评肯德基等外企:劳动用工搞双重标准》,载《中国经济周刊》2006年06月05日。
    5.张帆:《全总官员再评“劳务派遣”:对劳动者的“伤害”明显》。载《中国经济周刊》2006年6月19日。
    6.王亚东:《日本劳务派遣情况——工人派遣法》,载《中国劳动保障报》2005年2月6日。
    7.曹艳春:《日本人才派遣法规范人才租赁业》,载《市场报》2002年12月12日。
    8.杨晓民:《推行劳务派遣制度的理论与实践》,载2006年1月26日《光明日报》。
    9.《抛弃单位》,《南方周末》2006年4月20日。
    10.《大学毕业生成为灵活就业生力军》,载《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5月15日。
    11.《今年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中国青年报》2006年3月24日。
    12.《我国迎来第三次就业高峰 高失业成主要社会风险》,载2006年6月19日《中国经济周刊》。
    13.《法国大学生害怕失去“乐园”》,载2006年3月16日《外滩画报》。
    14.孙明敏:《120名优秀员工身份可获转变》,载《劳动报》2006年3月21日。
    15.汪伟:《常凯:“劳资不成熟,公权需介入”》,载《新民周刊》2006年第21期.《“中国制造”的压力与出路》,摘自2006年9月5日《第一财经日报》
    1.刘力:《世界经济半年评点》,载http://ganzhi.china.com.cn/xxsb/txt/2006-08/14/content_7074845.htm,最后登陆时间,2006年12月14日。
    2.郭军:《劳务派遣畸形发展亟待法律正本清源》,载http://www.jcrb.com/n1/jcrb1080/ca553568.htm,最后登陆时间2006年12月23日。
    3.吴修安:《管理学博士刘岩先生认为——劳务派遣弊大于利》载http://www.dzwww.com/shandong/jinanxinwen/200610/t20061008_1793253.htm,最后登陆时间2006年12月25日。
    4.张治金:《劳务派遣机构应当取缔》,载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50828/0120285748.shtml,最后登陆时间2006年12月23日。
    5.http://www.hakennomado.com/hakennryoukin.shtml.最后登陆时间2006年9月10日。
    6.#12
    7.http://haken.30sweb.com/premium.html.最后时间2006年9月2日。
    8.http://www.toyota.co.jp/jp/facilities/manufacturing/,最后登陆时间,2006年12月24日
    9.http://www.flex-partner.co.jp/top.htm,最后登陆时间,2006年12月24日
    10.潘玉瑛:《全球化下瑞典、英国与德国的弹性就业发展——制度面的研究》,载法学资源网,见http://www.lis.ntu.edu.tw/~hsiao/index.htm。
    11.魏俊明:《台湾与德国工作时间制度之比较——以工时弹性化为中心》,载于法学资源网,见http://www.lis.ntu.edu.tw/~hsiao/index.htm。
    12.郭晋晖:《七成中国人灵活就业 非正规就业人群缺少保护》,参见http://www.chinagateway.com.cn/chinese/news/36780.htm,最后登陆时间2006年10月22日。
    13.周长征:《就业形式多样化带来的劳动关系问题分析及政策调整》,载http://www.nongjianv.org/club/publishing/lunwen/36.htm访问日期:2006年2月20日。
    14.朱雯雯:《灵活就业中的劳动关系争议》,载http://law.asiaec.com/blyf/ld/571607.html最后访问日期:2006年1月15日。
    15.《论“兼职”的法律问题》,载http://www.pkulaw.net/view_news.php?id=719.最后访问日期:2006年2月20日。
    16.陆海深、钱影:《论多重劳动关系的法律保护》,载http://www.labournet.com.cn/lilun/fileview.asp?title=论多重劳动关系的法律保护&number=a1019479.txt,访问日期:2005年12月27日。
    17.余晓光:《劳动法中若干法律问题研究》,载http://www.chineselawyer.com.cn/pages/2005-12-9/s32855.html,访问日期:2006年2月17日。
    18.http://www.nuewo.org/NUEWO%20Comparative_rcport_ICT%202002.pdf,August10,2002.
    19.马来西亚民间学术初构“第三世界网络”.《第三世界复兴》,载http://www.iwep.org.cn/chinese/ziliao&shujuku/wenzhai.htm.最后访问日期:2006年1月25日。
    20.http://www.labor.ngo.org.tw/weekly/c230121.htm,最后登陆时间2006年10月12日。
    21.《欧盟失业率高,消费力下降》,http://news.hr.com.cn/content/135867.htm,最后登陆时间2006年12月14日。
    22.《解决“世界难题”,劳务派遣成为就业新路——专访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丽宾》,参见http://info.finance.hc360.com/2005/04/04111026339.shiml,最后登陆时间2007牟1月4日。
    23.贺丹:《中国未来人口发展趋势对劳动就业的影响》,载http://jsw.huzhou.gov.cn/printpage.asp?AtticleID=160,最后登陆时间2006年10月12日。
    24.[台]邱祈豪:《派遣劳动与其类似型态之区别及问题点-以日本劳动派遣法为例》,见http://readopac3.ncl.edu.tw/cgi/ncl3/
    25.http://topic.news.hexun.com/news/common1_4298.aspx.最后登陆时间2006年10月21日。
    26.陈一为:《甘肃省劳务派遣就业的实践与发展》,原载(《宁夏新闻网》。http://www.lm.gov.cn/gb/employment/2005-09/14/content_85839.htm。最后登陆时间2006年10月23日。
    27.http://www.sinopecnews.com.cn/shzz/2005-11/21/content_325676.htm。最后登陆时间2006年10月23日。
    28.[台]陈国卿:《论劳动派遣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载http://210.209.11.51/mic3/article/26486254/。
    29.http://www.bizweb.cn/com/lwrcw/ns_detail.php?id=15932&nowmenuid=7018&cpath=3766:&catid=0,最后登陆时间2006年9月5日。
    30.《国外多种灵活就业方式研究内容摘要》,载http://www.calss.net.cn/2002/8/649.htm,最后登陆时间2007年1月9日。
    3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全文),载http://www.cpirc.org.cn/yjwx/yjwx_detail.asp?id=2202,最后登陆时间2007年1月9日。
    32.《胡锦涛在全国再就业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http://www2.ahldt.gov.cn/dat_img/05127114415zjybfxxcl.doc,最后登陆时间2007年1月9日。
    33.《灵活就业的发展趋势》,载http://ncte.cn/Info/NEWS/2004/01/20/200401201251344629453.htm,最后登陆时间2006年4月12日。
    34.禹强:《人力派遣》,载http://140.126.101.31/%E7%A4%BE%E5%9C%98/%E6%97%A5%E8%AA%9E%E7%A0%94%E7%BF%92%E7%A4%BE/%E4%BA%BA%E5%8A%9B%E6%B4%BE%E9%81%A3-%E7%A6%B9%E5%BC%B%.doe,最后登陆时间:2006年9月5日。
    35.《中央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劳动合同法(草案)的意见》,载中国网.最后登陆时间:2006年9月5日。http://www.china.com.cn/law/zhuanti/hetong/txt/2006-03/31/content_6171354.htm
    36.《国际人才派遣业的发展》,载《中国人才》,参见http://www.bjdj.gov.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7234。最后登陆时间:2006年9月5日。
    37.http://www.gizhr.com/news/manpower2.asp.最后登陆时间:2006年9月5日。
    38.常凯:“《劳动合同法》本来就应该是保护劳工利益的”,博客中国专栏作家交流联谊会暨《(劳动合同法》研讨会,载http://www.blogchina.com/new/display/152458.html.
    39.http://www.lawsguide.com/mylawyer/guideview.asp?layer=2&article=52,2004年3月20日。
    40.《2004年中国就业论坛共识》,http://www.laboumet.com.cn/jylt/0430-01.htm
    41.蒋红珍:《论必要性原则的使用困境及其解决》,ttp://www.cncasky.com/get/lltt/fxlw/20061211113114477_9.html。
    42.张明新,《论自由裁量权膨胀条件下的“行政合理性”原则——兼论行政 合理性原则在现代行政法中的地位》,http://www.studa.net/xingzhengfa/051213/20051213701-2html.
    43.张明新,《论自由裁量权膨胀条件下的“行政合理性”原则——兼论行政合理性原则在现代行政法中的地位》,http://www.studa.net/xingzhengfa/051213/20051213701-2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