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中书舍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书省渐重,成为行政决策核心,是唐宋时期行政中枢发展变化的主要特点。作为中书省长官以及行政中枢的秘书官,中书舍人由唐至宋的职掌变化并不显著,典掌制诰,参政议政。然而,其职权的范围与侧重却发生很大变化。唐代中书舍人作为宰相判官的身份较为突出,宋代中书舍人职权的独立性较强,其权力变化可以解读为由泛权到实权的变化过程。这种权力变化的背后,与君权、相权的变化,与唐宋时期行政体制的整体变化,都密不可分。
     本文在尽量吸收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三章对唐宋中书舍人进行了较为系统化的分析研究。
     第一章“唐宋中书舍人的职掌”。通过考察中书舍人一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发展轨迹、唐宋时期中书舍人的职官构成、草诏之职的历史源流以及中书舍人的供职机构与宿直,从整体上勾勒出唐宋中书舍人的职掌范围与特征。通过对唐宋公文书类型、中书舍人所草制命的类型、唐宋主要文书制度及制书格式等问题的系统研究,对于中书舍人职掌外制的具体情况及其发展变化深入探讨。制命文字,主要由中书舍人各自独立起草完成。舍人行词的回避制度在绍兴初年得以确立。由唐至宋,中书舍人的职权呈上升趋势,而翰林学士呈下降趋势。中书舍人掌草外制、判省事、宣旨册命、掌察冤滞、考举及撰修制度律令与史籍,参与唐宋时期政治活动的很多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二章“中书舍人与唐宋行政中枢运作”。本章对唐宋行政中枢体制进行梳理。唐初三省的发展,是以门下权力不断发展完善为特点的,而具体到三省内部,又是以中书舍人与给事中的权力不断扩大为具体表现。唐代中后期的以中书门下为主导,中书省、门下省仍然保留行政职能。唐代的中书门下,是北宋中书门下体制的基础。宋代行政中枢的演变轨迹,是决策、行政统一的中书门下体制经由改制,确定了中书取旨、门下审覆、尚书执行的三省制度,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仍然逆转不了行政中枢一体化的趋势。唐前期中书舍人的职权主要体现为起草制敕和参议表章两个方面。宋代中书舍人的职权主要体现为起草制敕和封还词头两个方面,官制改革之后,恢复了中书舍人参议表章的权力。唐宋中书舍人由起草进画之职,职权不断发展,参议表章、封还词头、封驳制敕,由撰务渐掌机务,至南宋,权力达到顶峰。中书舍人的身影遍布行政运作的各个环节,决策形成之中,也有中书舍人的参与。中书舍人的职权在唐宋时期总的看来是呈上升趋势。作为宰相属官,中书舍人与宰相的关系表现为既依赖又对立。
     第三章“中书舍人的管理”。本章对中书舍人的员额、品级、章服、班位、俸入等制度规定加以梳理,并对其在唐宋间的变化加以考察。中书舍人的任免升降,都依据一定的规则制度。在中书舍人的选用上,本人素质与能力是考虑的最主要因素。中书舍人的人员流动频繁,但多以升迁为主,中书舍人之职是晋升宰辅的主要途径之一。
     余论“中书舍人的科举出身与地域家族性。”中书舍人的选任,最根本的依据还是其本人的素质。对此,有无科考功名,就成为中书舍人选任的基本条件之一。唐宋中书舍人的构成,唐代以北方人为主,至宋以南方人为主。曾任舍人的为官之家,占中书舍人的很大比例,唐代高于宋代。这也说明,在科举制度下,入仕的公平性大大提高,中书舍人的来源也日趋广泛,对于政治稳定与文化教育的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The main feature of 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during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s that Zhongshu Department weight gradually and become the core of policy decision. Secretary’s responsibility as the secretary of both Zhongshu Department chief executive an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does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during this period. However, the scope of its mandate and focus has changed significantly. Secretary’s prominent status in Tang Dynasty is as the magistrate of prime minister, and Secretary’s authority in Song Dynasty become more independence, its powers can be interpreted as general right to real power in the process. Behind the changes, the mix of changes in the monarchical power, prime minister power and the changes in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as a whole are closely linked.
     On the basis of absorbing the former research findings in academia, these dissertation analyses of the study on the Secretary during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y in three chapters.
     Chapter I is“the responsibilities of Secretary during Tang and Song dynasties.”By examining the development track of Secretary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the official component of Secretary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 origin of drafting position, and the institutions the Secretary served and kept watch, this chapter outlines the portfolio of Secretary’s authority scope and characteristics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 try to explore in depth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Secretary responsibilities by the systemic studies of document types, the types Secretary drafted, the main document system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nd the format of the system. Secretary mainly completes drafting the document independent. The avoidance system of Secretary drafting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the early years of Shaoxing. From Tang to Song dynasty, Secretary present an upward trend and Hanlin Bachelor present a declining trend in the terms of reference. Secretary take charge in drafting the outside document, dealing with affairs in Zhongshu Department, reading out the document, investigating innocent, controlling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writing laws and history books, participation in several areas of political activities during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play a vital role.
     Chapter II is“Secretary and operation of administrative center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This chapter clarifies the central system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Prominent feature of the Three Department in Early Tang is well developed the power of Menxia Department, and specifically to the internal department, specific performance is the powers of Jishizhong and Secretary constantly expanding. Zhongshu menxia is the dominant department in the latter Tang Dynasty, though Zhongshu Department and Menxia Department still retain administrative functions. Zhongshu menxia in the Tang Dynasty is the basis of Zhongshu menxia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Evolution of Song administrative centre is that the system of Zhongshu menxia has been changed by the reform of official system, form the system of unified decision-making and administration to the system of the Three department, namely the decree is get by Zhongshu Department, censored by Menxia Department and executed by Shangshu Department. Nevertheless the trend of integrative administrative centre in the actual process of development can not be reversed. The authority of Secretary is document-draft and making comments on archives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main representation of the Secretary’s authority is document-draft and sealing and returning the order. After the reform of official system, the secretary has recovered the authority of making comments on archives. During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 power of Secretary has been continuously increased, which from document-draft to making comments on archives、sealing and returning the order、sealing and returning the resolution,then the Secretary in charge of confidential affair except writing affair, and the authority of secretary reach a crest until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e Secretary takes part in every portion of the operation of administrative, even in the decision making. During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 authority of Secretary generally represents a kind of increasing trend. Being the affiliated official of the Prime Minist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ime Minister and Secretary performance for both dependent and confrontation.
     Chapter III is“Management of Secretary.”This chapter has teased the system requirements of Secretary, which include person number、grade、dress、station、income etc., and reviewed the change of Secretary during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 change of Secretary’s position ,appointment、deposition、promotion or demotion, must obey the rule. The quality and ability of pers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o the Secretary choosing. The person, be appointed Secretary, always moves, and the major is promoted. And the position of Secretary is one of the main approaches to be promoted and become Prime Minister.
     Postscript is”Imperial Examination origin of Secretary and its regionally family.”The quality of person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of Secretary’s selection, so the success or failure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is the basic condition of being Secretary. During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 composition of Secretary is mainly to the northerners in Tang Dynasty, southerners mainly in Song Dynasty. The official family, account for a large proportion among the persons who ever are appointed Secretary, and the proportion in Tang Dynasty is higher than in Song Dynasty. This also indicates that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the justice of entering political stratum is greatly improved, the source of Secretary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widespread, and it play a certain role in promoting political stabi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引文
① 刘浦江:《邓广铭与二十世纪的宋代史学》,《历史研究》1999 年第 5 期。
    ② [唐]杜佑:《通典》卷二一,《职官三》中书令条,典 125 中,北京:中华书局 1984 年 2 月版,以下简称《通典》。
    ③ 《通典》卷二一,《职官三》中书舍人条,典 125 下。
    ④ 邓小南:《近年来宋史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 年第 9 期。
    ⑤ [日]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92 年版。
    ① 刘后滨:《政治制度史视野下的唐宋变革》,《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 年第 2 期。
    ② [日]铃木虎雄:《支那的诏敕文及其起草者》,《东方学报》,京都 9,1938 年。
    ③ [日]礪波護:《唐代的三省六部》,《唐代的行政机构与官僚》东京:中央公论社 1998 年 8 月。
    ④ 李锦绣:《唐“王言之制”初探》,《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上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 275 页。
    ⑤ 张连城:《唐后期中书舍人草诏权考述》,《文献》(京)1992 年第 2 期。
    ①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济南:齐鲁书社 2004 年版。
    ②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年 11 月版,第 858 页。
    ③ 孙国栋:《唐代三省制之发展研究》,《新亚学报》第 3 卷,第 1 期。
    ④ 张国刚:《唐代官制》,西安:三秦出版社 1987 年,第 27 页。
    ⑤ 张连城:《论唐后期中书舍人的职权》,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1990 年。
    ⑥ 袁刚:《唐朝的五花判事和六押制度》,《安徽史学》1996 年第 4 期。
    ⑦ 李蓉:《关于唐代前期中书舍人参议表章的问题》,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1995 年。
    ⑧ 熊燕军:《唐初中书舍人“参议表章”辨》,《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 年第 2 期。
    ⑨ 吴宗国主编,刘后滨副主编:《盛唐政治制度研究》,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年版。
    ①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济南,齐鲁书社 2004 年版。
    ② 孙国栋:《唐代中书舍人迁官途径考释——兼论唐代中央政府组织的变迁与职权的转移》,《唐宋史论丛》,香港,龙门书店,1980 年 1 月初版。
    ③ 柯昌基《宋代中枢的秘书制度》,《中国史研究》1986 年第 4 期。
    ④ 陈振:《关于宋代的知制诰与翰林学士》,邓广铭、漆侠等:《宋史研究论文集》(一九八七年年会编刊),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 年。
    ⑤ 杨果:《两宋外制官考述》邓广铭、漆侠主编《中日宋史研讨会中方论文选编》,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
    ⑥ 杨果:《中国翰林制度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① 杨果:《中国翰林制度研究》,第 95-96 页。
    ② 杨果:《中国翰林制度研究》,第 180-181 页。
    ③ 杨果:《中国翰林制度研究》,第 278-279 页。
    ④ 张东光:《唐宋的知制诰》,《文史知识》1993 年第 1 期。
    ⑤ 张东光:《唐宋时期的中枢秘书官》,《历史研究》,1995 年第 4 期。
    ⑥ 张东光、李中:《唐宋中书舍人院名物制度述略》,《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1996 年第 4 期。
    ① [清]孙诒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正义》卷十七,《地官》叙官,北京:中华书局 1987 年版,第 682 页。
    ② [清]孙诒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正义》卷三一,《地官》舍人,第 1228-1233 页。
    ③ [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北京:中华书局 1972 年版,第 223 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显王三十六年颜注,北京:中华书局 1956 年版,以下简称《资治通鉴》,第 68 页。
    ⑤ [东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二,《惠帝纪》,北京:中华书局 1962 年版,以下简称《汉书》,第 85 页。
    ⑥ 《汉书》卷十九,《百官公卿表》,第 733 页。
    ⑦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一一七,《百官志》四,北京:中华书局 1965 年版,以下简称《后汉书》,第 3609 页。
    ⑧ 《通典》卷二一,《职官三》中书舍人条,典 125 下。
    ① [北齐]魏收:《魏书》卷八二,《常景传》,北京:中华书局 1974 年版,第 1803 页。
    ② 《通典》卷二一,《职官三》中书舍人条,典 126 上。
    ③ [唐] 张说、张九龄、李林甫递监修,[日]广池千九郎训点,内田智雄补订:《大唐六典》卷九,中书令条,东京:横山印刷株氏会社 1973 年刊行本复印本,中华书局 1992 年,以下简称《唐六典》,第 198 页。
    ④ 《唐六典》卷九,中书舍人条,第 202 页。
    ⑤ 《通典》卷二一,《职官三》中书舍人条,典 126 上。
    ⑥ [唐]魏徵等:《隋书》卷六三,《元寿传》,北京:中华书局 1973 年版,第 1498 页。
    ⑦ [明]宋濂等:《元史》卷七,《世祖纪四》,北京:中华书局 1976 年版,以下简称《元史》,第 139 页。
    ⑧ 《元史》卷二四,《仁宗纪一》,第 546 页。
    ⑨ [清]张廷玉:《明史》卷七四,《职官志》三,北京:中华书局 1974 年版,以下简称《明史》,第 1807-1808 页。
    ⑩ 颜广文:《明代中书舍人制度考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年第 6 期。
    
    ① 《明史》卷七四,《职官志》三,第 1808 页。
    ② [清]徐松等辑:《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之一五,北京:中华书局 1957 年版,以下简称《宋会要辑稿》。
    ① [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四七,《百官志》二,中华书局 1975 年版,以下简称《新唐书》,第 1211页。
    ② 《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一,第 1184 页。
    ③ [宋]王明清:《挥麈录》后录卷二,北京:中华书局 1961 年版,第 102 页。
    ④ 张东光:《唐宋的知制诰》,《文史知识》1993 年第 1 期。
    ⑤ 杨果:《两宋外制官考述》中日宋史研讨会会议论文,中国宋史研究会主办,1989,载邓广铭、漆侠主编《中日宋史研讨会中方论文选编》,河北大学出版社 1991 年 5 月。
    ⑥ [元]脱脱:《宋史》卷四,《太宗纪》一,北京:中华书局 1985 年版,以下简称《宋史》,第 54 页。
    ⑦ 《宋史》卷二六七,《张洎传》,第 9209 页。
    ⑧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太祖开宝九年十一月乙亥条,北京:中华书局 2004 年第 2 版,以下简称《长编》,第 386 页。
    ⑨ 据[宋]宋敏求著,诚刚点校:《春明退朝录》卷上载:“太平兴国元年……王梓州克正、张侍郎洎直舍人院。”北京:中华书局 1980 年版,第 12 页。 而《长编》,《宋史》皆不见王克正任直舍人院的记载。只在《宋史》卷二六六《郭贽传》中载“(太平兴国)三年(978),与刘兼、张洎、王克正同知贡举”。因此,若假定王克正确实曾任直舍人院,即便不是同张洎同时被任命,时间也应该相差不远。
    ⑩ [宋]陈均撰:《九朝编年备要》卷十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以下简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328 册,第 475 页。
    11 《长编》卷二一一,神宗熙宁三年五月辛卯条,第 5119 页。
    ①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五一,《职官五》舍人,北京:中华书局民国 24-26 年(1935-37)影印本,以下简称《文献通考》,考 465。
    ②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十三,《官制一》直舍人院条。北京:中华书局 2000 年版,2006 年第二次印刷,第 715 页。
    ③ 《文献通考》卷五十一,《职官五》舍人,考 465。
    ④ 《新唐书》卷四七,《百官志》一,第 1211 页。
    ⑤ [宋]钱易:《南部新书》乙,北京:中华书局 2002 年版,第 17 页
    ⑥ [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北京:中华书局 1959 年版,第 236-237 页。
    
    ① 汪桂海:《汉代官文书制度》,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14 页。
    ② 《史记》卷二十,《右太史公本表》,第 1064 页。
    ③ 《唐六典》卷一,尚书都省条,第 16 页。
    ④ 《通典》卷二二,《职官四》历代郎官条,典 132 下。
    ⑤ 《通典》卷二二,《职官四》历代郎官条,典 133 上。
    ⑥ 《唐六典》卷九,《中书省集贤院史馆匦使》中书侍郎条,第 201 页。
    ⑦ 《通典》卷二一,《职官三》中书令条注文,典 125 中。
    ① 《唐六典》卷一,《三师三公尚书都省》尚书都省条,第 11 页。
    ② 《通典》卷二二《职官四》尚书省条,典 129 上。
    ③ 《通典》卷二一《职官三》中书令条,典 125 中。
    ④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三九,《荀勖传》,北京:中华书局 1974 年版,第 1157 页。
    ⑤ 《通典》卷二一《职官三》中书侍郎条注文,典 125 下。
    ⑥ [清]徐松撰,张穆补校:《唐两京城坊考》卷一,《西京·宫城》,北京:中华书局 1985 年版,第 3 页。
    ⑦ 《宋史》卷二八四《宋庠传》,第 9591 页。
    ⑧ [清]徐松撰,张穆补校:《唐两京城坊考》卷一,《西京·明宫》,第 19 页。
    ① [后晋]刘煦:《旧唐书》卷一一九,《常衮传》,北京:中华书局 1975 年版,以下简称《旧唐书》,第 3446页。《新唐书》卷一五〇,《常衮传》略同,但后门作北门。
    ② 《宋史》卷一六一,《职官志》一,第 3768 页。
    ③ 《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之一六。
    ④ [宋]程大昌:《雍录》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587 册第 400 页。
    ⑤ 《长编》卷三二,太宗淳化二年十二月,第 725 页。
    ⑥ 《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之一三。《玉海》卷一六八,开宝舍人院条略同。
    ⑦ [宋]王应麟:《玉海》卷一二一,元丰三省、中书门下两省、后省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 1987 年版,第 2241 页。
    ⑧ 《长编》卷二〇四,英宗治平二年三月,第 4956 页。
    ① 《宋史》卷一七二,《职官志》十二,第 4144 页。
    ② 《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之一五。
    ③ 《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之一六。
    ④ 《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之七八。
    ⑤ 《长编》卷三四一,神宗元丰六年十二月,第 8211 页。
    ⑥ 《文献通考》卷五十,《职官四》门下省条,考 455。
    ⑦ 《文献通考》卷五十一,《职官五》中书省条,考 463。
    ⑧ 《文献通考》卷五十一,《职官五》舍人,考 465。
    ⑨ 《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之一三。
    ⑩ 《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之七八。
    ①《长编》卷三八九,哲宗元祐元年十月,第 9463 页。
    ②《长编》卷三一九,神宗元丰四年十一月丁亥条,第 7705 页。
    ③ 杨果:《中国翰林制度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四章宋代翰林学士的有关制度中,对于宋代翰林学士入直的时间、员额、儤直、免于宿直以及锁院的制度规定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宋代翰林学士草诏之任繁重。唐春生:《宋代翰林学士的宿直制度》,《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 2 期,也从以上几个方面对于翰林学士的宿直制度详细论述。
    ④ 《旧唐书》卷一八九上,《欧阳询传附子通传》,第 4947 页。
    ⑤ [唐]白居易撰,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卷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428 页。
    ① 《新唐书》卷一六五,《权德舆传》,第 5077 页。
    ② 《新唐书》卷一〇六,《杜正伦传》,第 4039 页。
    ③ [宋]王钦若等奉敕修:《册府元龟》卷一九一,《闰位部》立法制,北京:中华书局 1989 年版,第 2304页。《旧五代史》卷五,《太祖纪第五》引《册府元龟》,略同。
    ④ 《文献通考》卷五四,《职官八》学士院条,考 489。
    ⑤ 杨果:《中国翰林制度研究》,第 156 页。
    ⑥ [宋]陆游:《南唐书》卷五,《徐锴传》,丛书集成初编版,第 3853 册第 99 页。
    ⑦ [宋]马令:《南唐书》卷五,《后主书第五》,丛书集成初编版,第 3851 册第 32 页。《新五代史》卷六二,《李昪世家附景子煜世家》,第 778 页略同。
    ⑧ 《长编》卷八,太祖乾德五年三月,第 192 页。
    
    ① 《长编》卷一五,太祖开宝七年六月戊子条,第 320 页。
    ② 《长编》卷七三,真宗大中祥符三年闰二月壬子条,第 1657 页。
    ③ 《长编》卷二三五,神宗元丰五年四月,第 7826 页。
    ④ [宋]苏辙:《栾城集》卷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343 页。
    ⑤ 《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之一三。
    ⑥ [唐]白居易撰,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卷一九,第 1232 页。
    ⑦ 《长编》卷二五九,神宗熙宁八年正月注文,第 6311 页。
    ① 《宋史》卷二六二,《刘涛传》,第 9078 页。
    ② 《长编》卷八三,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八月丙子条,第 1892 页。
    ③ 《资治通鉴》卷一九九,唐高宗永徽六年七月,第 6288 页。《新唐书》卷二二五下,《李义府传》略同。
    ④ 《长编》卷四,太祖乾德元年二月甲申条,第 83 页。《宋史》卷二六九《王著传》略同,只是时间记为建隆四年春。
    ⑤ 《长编》卷二六,太宗雍熙二年闰九月甲戌条,第 599 页。
    ⑥ 《宋史》卷三二一,《郑獬传》,第 10418 页。
     ① 《长编》卷三九二,哲宗元符元年十一月,第 9529 页。
    ② 《唐六典》卷九《中书省集贤院史馆匦使》中书舍人条,第 203 页,《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二记载略同。
    
    ① 《新唐书》卷四七,《百官志》二,第 1211 页。
    ② 《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之一五。
    ③ 《宋史》卷一六一《职官志》一,第 3785 页。
    ④ 《通典》卷二一,《职官三》中书舍人条,典 126 上。
    ① 汪桂海:《汉代官文书制度》,第 11 页。
    ② 《唐六典》卷九,《中书省集贤院史馆匦使》中书令条注文,第 199 页。
    ③ [日]福井重雅:《译注西京杂记·独断》,东京:东方书店 2000 年版。
    ④ 汪桂海:《汉代官文书制度》;卜宪群:《秦汉公文文书与官僚行政管理》,《历史研究》1997 年第 4 期;[日]大庭脩:《秦汉法制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⑤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济南:齐鲁书社 2004 年版,第 67-71 页。
    
    ① 《唐六典》卷九《中书省集贤院史馆匦使》中书令条,第 199 页。
    ②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第 68 页。
    ③ [日]大庭脩:《秦汉法制史研究》第 170 页。
    ④ 参见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第 72 页。
    ① 李锦绣:《唐“王言之制”初探——读唐六典札记之一》,《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上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83 页。
    ② 参见李锦绣:《唐“王言之制”初探——读唐六典札记之一》第 286-288 页。
    ③ 《宋史》卷一六一《职官志》一,第 3783 页。
    
    ① 任爽师:《唐代礼制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12 页。
    ② 《唐六典》卷八,《门下省》侍中条,第 176 页。
    ③ 《后汉书》卷五七,《李云传》注文,第 1853 页。
    ④ 《隋书》卷八,《礼仪志》三,第 170 页。
    ① 参见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第 101-102 页。
    ② 《长编》卷三四,太宗淳化四年八月,第 752 页。
    ③ 《长编》卷一五六,仁宗庆历五年六月戊寅条,第 3786 页。
    ④ 《长编》卷一七二,仁宗皇祐四年正月丙寅条,第 4130 页。
    ⑤ 《长编》卷二五四,神宗熙宁七年七月癸卯条,第 6220 页。
    ⑥ 《宋史》卷一六一,《职官志》一,第 3776 页。
    ⑦ 《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一,第 1183 页。
    ⑧ 《文献通考》卷五四,《职官考八》崇政殿说书条,考 492。
    ① 《旧唐书》卷四三,《职官二》翰林院条注文,第 1853 页。
    ② [日]礪波護:《唐代の制诰》,《唐代政治社会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86 年版,第 173 页。
    ③ [明]黄佐:《翰林记》卷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596 册第 974 页。
    ④ 此处仅对《四库全书》中所载唐宋文集加以统计。
    ⑤ 《长编》卷五八,真宗景德元年十月癸卯条,第 1278 页。
     ① [宋]宋庠:《元宪集》卷二三,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 26 年(1937)版,第 241 页。
    
    ① [宋]楼钥:《攻媿集》卷三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52 册第 673 页。
    ② [宋]楼钥:《攻媿集》卷三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52 册第 674 页。
    ③ [宋]虞俦:《尊白堂集》,《四库总目提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54 册第 2 页。
    ④ [宋]王安石:《临川文集》卷五二,北京:中华书局 1959 年版,第 562 页。
    ⑤ [宋]刘安上:《给事集》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24 册第 20 页。
    ⑥ [宋]苏颂:《苏魏公文集》卷三四,北京:中华书局 1988 年版,第 504 页。
    ① [宋]苏颂:《苏魏公文集》卷三四,第 505 页。
    ② 《旧唐书》卷五,《高宗下》,第 3999 页。
    ③ 《唐六典》卷九,中书令条,第 200 页。
    ④ [宋]程大昌:《演繁录》卷四,黄麻白麻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852 册第 101 页。
    ⑤ [宋]王溥:《唐会要》卷五四,《省号上》中书省,北京:中华书局 1955 年版,1998 年第四次印刷,以下简称《唐会要》,第 927 页。
    ⑥ 《旧唐书》卷一四八,《李藩传》,第 3999 页。
    ⑦ 《唐会要》卷五七,翰林院,第 980 页。
    ⑧ 杨果:《中国翰林制度研究》,第 95 页。
    ⑨ 《新唐书》卷一六五,《郑絪传》,第 5075 页。
    ⑩ 《新唐书》卷一六五,《郑絪传》,第 5075 页。
    
    ① 《长编》卷一一五,仁宗景祐元年七月乙巳条,第 2690 页。
    ② 《长编》卷三二三,神宗元丰五年二月癸丑条,第 7775 页。
    ③ 《宋史》卷一六一,《职官志》一,第 3783 页。
    ④ [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三,北京:中华书局 1984 年版,第 42 页。
    ⑤ 龚延明:《宋代官制词典》,北京:中华书局 1997 年版,第 619 页。
    ⑥ [日]仁井田升:《唐令拾遗》,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64 年覆刻;1933 年初版,第 559-561 页。
    
    ① 《唐六典》卷二,吏部侍郎,第 25 页。
    ② 《资治通鉴》卷二一〇,睿宗景云元年十二月,第 6660 页。
    
    ① 《通典》卷第十五,《选举三》历代制下,典 84 中。
    ② 《长编》卷三二七,神宗元丰五年六月,第 7877 页。
    ③ 《长编》卷三三〇,神宗元丰五年十月,第 7953 页。
    ④ [唐]韩愈撰,马通伯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外集上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 年版,第 399 页。
    
    ① 参见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第 319 页。
    ② [唐]白居易撰,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卷四九,第 2922 页。
    ③ [唐]白居易撰,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卷四九,第 2923 页。
    ① [唐]白居易撰,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卷四九,第 2913 页。
    ② [唐]白居易撰,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卷四九,第 2914 页。
    ③ 《玉海》卷二〇二,《辞学指南》二,制条,第 3682 页。
    ④ [宋]朱弁撰,孔凡礼点校:《曲洧旧闻》卷九,北京:中华书局 2002 年本,第 216 页。
    ⑤ [宋]宋庠:《元宪集》卷二二,第 232 页。
     ① 《玉海》卷二〇二,《辞学指南》二,制条,第 3682 页。
    
    ① 《玉海》卷二〇二,《辞学指南》二,制条,第 3682-3683 页。
    ② 《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之一六。
    ③ [宋]洪迈:《容斋随笔》三笔卷四,外制之难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版,第 464 页。
    ④ 《唐会要》卷五五,《省号下》中书舍人条,第 944 页。
    ⑤ [唐]張鷟:《朝野佥载》卷二,北京:中华书局 1979 年版,第 48 页。
    ⑥ 《旧唐书》卷七十,《岑文本传》,第 2536 页。
    ① 《唐会要》卷五五,《省号下》中书舍人条,第 944 页,《旧唐书》卷一九〇上,《王勃传附兄勮传》记载略同。
    ② 《唐会要》卷五五,《省号下》中书舍人条,第 944 页。
    ③ 《旧唐书》卷七三,《颜师古传》,第 2594 页。
    ④ 《旧唐书》卷一四八,《权德舆传》,第 4033 页。
    ⑤ [宋]周必大:《文忠集》卷一五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48 册第 666 页。
    ⑥ 《宋史》卷三八九,《尤袤传》,第 11926 页。
    ⑦ 《唐六典》卷九,《中书省集贤院史馆匦使》中书舍人条,第 203 页。
    ①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57 年 版,第 30 页。
    ② 《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之一五。
    ③ 《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之一六
    ④ 《宋史》卷三九四,《高文虎传》,第 12033 页。
    ⑤ 《后汉书》卷六〇下,《蔡邕传》注文,第 1991 页。
    ⑥ 《通典》卷二二,《职官四》尚书省条注文,典 129 下。
    ⑦ 《旧唐书》卷一七六,《杨嗣复传》,第 4556 页。
    ① 《旧唐书》卷一七八,《赵隐传附子光裔传》,第 4623 页。
    ② 《宋史》卷二六三,《窦仪传附弟俨传》,第 9095 页。
    ③ 《宋史》卷三〇六,《柴成务传》,第 10114 页。
    ④ 《宋史》卷二六六,《王化基传附子举正传》,第 9187 页。
    ⑤ 《长编》卷一八五,仁宗嘉祐二年二月戊申条,第 4468 页。
    ⑥ 《长编》卷三五八,神宗元丰八年七月,第 8562 页。
    ⑦ 《长编》卷四六七,哲宗元祐六年十月壬申条,第 11151 页。
    ⑧ 《长编》卷二五三,神宗熙宁七年五月癸丑条。
    ① 《宋史》卷三一九,《曾巩传附弟肇传》。
    ② [宋]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十一,《故事》学士舍人当兄弟除官制不应避条,第 677 页。
    ③ [宋]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十一,《故事》学士舍人当兄弟除官制不应避条,第 677 页。
    ④ [宋]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九,《故事》舍人引嫌不草制条,第 185 页。
    ⑤ 《宋史》卷三八一,《王居正传》,第 11736 页。
    ⑥ [唐]李肇:《翰林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595 册第 297 页。
    ⑦ 《宋史》卷二六九,《高锡传附从子冕传》,第 9251 页。
    ① 《资治通鉴》卷二〇二,高宗上元二年三月,第 6376 页。
    ② [宋]范祖禹:《唐鉴》卷十四,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 37 年(1948)版,第 125 页。
    ③ [清]王鸣盛著,黄曙辉点校:《十七史商榷》卷七四,新纪不见王叔文条,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5年第一版,第 643 页。
    ④ 《文献通考》卷五四,《职官考八》翰林学士条,考 490。
    ⑤ 《旧唐书》卷一九〇下,《吴通玄传》,第 5057 页。
    ⑥ 杨果:《中国翰林制度研究》,第 278-279 页。
    ⑦ 《长编》卷九六,真宗天禧四年七月,第 2207 页。
    ① 《旧唐书》卷一三七,《徐浩传》,第 3759 页。
    ② 《旧唐书》卷一二六,《李揆传》,第 3560 页。
    ③ 《旧五代史》卷七九,《晋书五·高祖纪第五》,第 1043 页。
    ④ 《宋史》卷三一九,《曾巩传》,第 10392 页
    ⑤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北京:中华书局 1956 年版,第 20 页。
    ⑥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第 20 页。
    ⑦ [宋]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十一,《故事》亲笔与御笔内批不同条,第 671页。
    ⑧ [宋]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九,《故事》舍人草内制条,第 185 页。
    
    ① 《宋史》卷三七七,《陈桷传》,第 11654 页。
    ② 《宋史》卷三八三,《虞允文传》,第 11791 页。
    ③ 《宋史》卷三八六,《刘珙传》,第 11850 页。
    ④ 《宋史》卷三八九,《尤袤传》,第 11926 页。
    ⑤ 《宋史》卷四〇六,《陈居仁传》,第 12273 页。
    ⑥ 《资治通鉴》卷二三一,德宗贞元元年正月,第 7450 页。
    ⑦ 《唐会要》卷五五,《省号下》中书舍人条,第 945 页。
    
    ①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历史研究》2001 年第 2 期。
    ② [唐]李百药撰:《北齐书》卷四〇,《唐邕传》,北京:中华书局 1972 年版,第 532 页。
    ③ 《通典》卷二一,《职官三》中书省,典 125 中—126 上。《文献通考》卷五一,中书省条略同。
    ① 《旧唐书》卷一一九,《崔祐甫传》,第 3438 页。
    ② 《唐六典》卷九,《中书省集贤院史馆匦使》中书舍人条,第 203 页,《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二记载略同。
    ③ 《旧唐书》卷一四九,《奚陟传》,第 4022 页。
    ④ 《玉海》卷一二一,元丰三省、中书门下两省、后省条,第 2241 页。
    ⑤ 《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之一。
    ⑥ 《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之七八。
    
    ① 《旧唐书》卷四三,《百官志》二,第 1850 页。
    ② 《通典》卷一二五,《礼八十五》朝堂册命诸臣条,典 656 下。
    ③ 《旧唐书》卷一〇〇,《毕构传》,第 3113 页。
    ④ 《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之四六。
    ⑤ 《宋史》卷四三五,《胡安国传》,第 12910 页。
    ① [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七八,靖康中帙五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 ,乙 211 页。
    ② 《新唐书》卷二二一上,《吐谷浑传》,第 6226 页。
    ③ 《新唐书》卷一一〇,《泉男生传》,第 4123 页。
    ④ 《旧唐书》卷一九五,《回纥传》,第 5211 页。
    ⑤ 《宋史》卷四八七,《高丽传》,第 14049 页。
    ⑥ [宋]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八,《杂事》赵温叔使北条,第 162 页。
    ⑦ 《册府元龟》卷一九五,《闰位部》惠民,第 2346 页。
    ⑧ 《旧唐书》卷二《太宗上》,第 37 页。
    ⑨ 《册府元龟》卷一百五,《帝王部》惠民一,第 1261 页。
    ⑩ 《册府元龟》卷一三六,《帝王部》慰劳,第 1650 页。
    ① 《宋史》卷一六七,《职官志》七抚谕使,第 3966 页。
    ② 《宋史》卷四一〇,《娄机传》,第 12336 页。
    ③ 《旧唐书》卷一九一,《张果传》,第 5106 页。
    ④ 李治安:《唐代执法三司初探》,《天津社会科学》1985 年第 3 期;陈仲安:《唐代的三司》,《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料》1986 年第 8 期;王宏志:《唐代司法中的“三司”》,《北京大学学报》1988 年第 4 期;胡沧泽:《唐代御史台司法审判权的获得》,《厦门大学学报》1989 年第 3 期;刘后滨:《唐代司法“三司”考析》,《北京大学学报》1991 年第 2 期;陈玺:《唐代司法“三司”制度考论》,《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7年第 4 期。刘俊文:《唐代法制研究》,一书中,也有专章论及唐代三司,台北:台湾文津出版社 1999 年版。
    ⑤ 参见刘后滨:《唐代司法“三司”考析》,《北京大学学报》1991 年第 2 期。
    
    ① 《唐六典》卷六,尚书刑部主事条,第 148 页。
    ② 《旧唐书》卷四三,《职官二》,第 1843 页。
    ③ 《旧唐书》卷四三,《职官二》,第 1844 页。
    ④ 《唐六典》卷一三,《御史台》侍御史,第 271 页。
    ⑤ 《唐六典》卷一三,《御史台》监察御史,第 273 页。
    ⑥ 《唐会要》卷六〇,《御史台上》御史台条,第 1042 页。
    ⑦ 《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太宗贞观十七年四月庚辰条,第 6193 页。
    ⑧ 《旧唐书》卷九八,《韩休传》,第 3077 页。
    ① 《新唐书》卷五六,《刑法志》,第 1414 页。
    ② 《通典》卷二四《职官六》侍御史条,典 144 上。
    ③ 《资治通鉴》卷二二五,代宗大历十四年六月,第 7261 页。
    ④ 《唐会要》卷五五,《省号下》中书舍人条,第 946 页。
    ⑤ 《文献通考》卷一六六,《刑考五》刑制条,考 1441。
    ⑥ 《旧唐书》卷一七六,《杨虞卿传》,第 4563 页。
    ⑦ 《唐会要》卷五五,《省号下》中书舍人条,第 946 页。
    ① [宋]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三,北京:中华书局 1989 年版,第 57 页。
    ② 《长编》卷三二,太宗淳化二年八月,第 718 页。
    ③ 《长编》卷五七,真宗景德元年九月己亥条,第 1257 页。
    ④ 《长编》卷四八,真宗咸平四年正月甲申条,第 1043 页。
    ⑤ 《长编》卷四九,真宗咸平四年七月戊子条。
    ⑥ [清]黄以周等辑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三上,神宗熙宁元年七月癸酉条,北京:中华书局 2004年版,第 105 页。
    ⑦ 《长编》卷三〇七,神宗元丰三年八月,第 7456 页。
    
    ① 《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二,第 1822 页。
    ② 《唐会要》卷八一,考上条,第 1052 页。
    ③ 《唐六典》卷一,《尚书都省》都事,第 20 页。
    ④ 《资治通鉴》卷二二六,代宗大历十四年八月,第 7268 页。
    ⑤ 《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一,第 1192 页。
    ⑥ 《旧唐书》卷一二,《德宗上》,第 329 页。
    ① 《旧唐书》卷一六八,《高釴传附弟铢传》,第 4387 页。
    ② [宋]陈均撰:《九朝编年备要》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328 册第 83 页。
    ③ 《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一之一。
    ④ 《长编》卷三四,太宗淳化四年二月丙戌条,第 746 页。
    ⑤ 《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一之一。
    ⑥ 参见施伟,肖建新:《宋朝审官院演变考述》,《安徽师大学报》1995 年第 4 期。
    ① 《宋史》卷一六〇,《选举志》六考课,第 3758 页。
    ② 《长编》卷二三四,神宗熙宁五年六月己酉条,第 5671 页。
    ③ 《长编》卷二〇八,英宗治平三年六月乙酉条,第 5054 页。
    ④ 《宋史》卷一六〇,《选举志》六考课,第 3764 页。
    ⑤ 《宋史》卷三四,《孝宗二》,第 641 页。
    ⑥ 《宋史》卷三五,《孝宗三》,第 667 页。
    ⑦ 《长编》卷三三六,神宗元丰六年闰六月戊子条,第 8097 页。
    ① 《唐六典》卷二,《尚书吏部》考功员外郎条,第 48 页。
    ② 《唐会要》卷五八,《尚书省诸司中》考功员外郎条,第 1009 页。
    ③ 《文献通考》卷三十,《选举考三》举士,考 281。
    ④ 《旧唐书》卷一八上,《武宗纪》,第 602 页。
    ⑤ 《长编》卷一,太祖建隆元年二月,第 9 页。
    ⑥ 《长编》卷一二,太祖开宝四年二月,第 261 页。
    ⑦ 《长编》卷一六,太祖开宝八年二月丁卯条,第 335 页。
    ⑧ 《长编》卷二四,太宗太平兴国八年正月,第 537 页。
    ⑨ 《文献通考》卷三十,《选举考三》举士,考 285。
    ⑩ 《长编》卷二八,太宗雍熙四年十二月,第 640 页。
    
    ① 《宋史》卷一五六,《选举志二》科目下,第 3626 页。
    ② 《旧唐书》卷五〇,《刑法志》,第 2134 页。
    ③ 《旧唐书》卷七二,《李百药传》,第 2572 页。
    ④ 《旧唐书》卷五〇,《刑法志》,第 2140 页。
    ⑤ 《旧唐书》卷一六,《穆宗纪》,第 500 页。
    ⑥ 《宋史》卷九八,《礼志一》,第 2421 页。
    ⑦ 《宋史》卷三五五,《上官均传》,第 11181 页。
    ⑧ 《宋史》卷三二九,《邓绾传附子洵武传》,第 10600 页。
    ①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第 2 册,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 年版,第 156 页。
    ② 《通典》卷一四,《选举二》历代制中注文,典 78 下。
    ③ [南朝梁]沈约:《宋书》卷五七,《蔡廓传》,北京:中华书局 1974 年版,第 1572 页。
    ④ 《通典》卷一四,《选举二》历代制中,典 79 中。
    ⑤ 《文献通考》卷三六,《选举考》九举官,考 343。
    ① 《通典》卷二二,《职官四》尚书省左右丞条,典 132 上。
    ② 《隋书》卷二六,《百官上》,第 722 页。
    ③ 《隋书》卷二六,《百官上》,第 721 页。
    ④ 参见雷家骥:《隋唐中央权力结构及其演进》,第二章,隋朝唐初中央政府的重建及其危机,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1995 年版,第 162 页。吴宗国:《三省的发展和三省制的确立》,《唐研究》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55-164 页。吴先生认为,门下省专门负责上行文书奏案的审议,这样不仅使由于地方行政制度变革所引起的尚书闻奏过多的矛盾得以解决,而且使门下省最终摆脱了皇帝侍从、顾问的性质,成为在外廷独立处理政务的纯粹的国家机关。三省也终于改变了南北朝以来与集书、秘书、内侍等省并列,各省地位不等的状况,成为一个按职能和政务处理程序分工的有机整体。
    ⑤ 《通典》卷一九,《职官一》典 107 上。
    ⑥ 李锦绣:《唐“王言之制”初探——读唐六典札记之一》,《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上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89-290 页。
    
    ① 《唐六典》卷一,《三师三公尚书都省》尚书都省都事条,第 19 页。
    ② 《通典》卷二一,《职官三》中书令条注文,典 125 中。
    ③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高祖武德九年十二月,第 6026 页。
    ④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太宗贞观元年,第 6041 页。
    ① 参见祁德贵:《唐代给事中研究》,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吴宗国教授指导,1993 年;《论唐代给事中的主要职掌》,《中国史研究》,1995 年第 1 期。
    ② 《通典》卷二一,《职官三》宰相条注文,典 120 中。
    ③ 《资治通鉴》卷一九三,太宗贞观三年四月乙亥条,第 6064 页。
    ④ 《唐会要》卷二六,大射条,第 500 页。
    ⑤ 《唐会要》卷五四,《省号上》给事中条,第 936 页。
    ⑥ [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点校:《唐律疏义》卷五,应奏之事有失勘读及省审之官不驳正者减下从一等条。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版,第 113 页。
    ① 《资治通鉴》卷二一三,玄宗开元十八年四月乙丑条,第 6789 页。
    ② 《文献通考》卷五〇,《职官考四》门下省条致堂胡氏曰,考 456。
    ③ 《资治通鉴》卷二〇三,弘道元年十二月甲戌条,第 6416 页。
    ④ 《资治通鉴》卷二一二,玄宗开元十一年,第 6758 页。
    ① [唐]李华:《中书政事堂记》,[清]董浩等编:《全唐文》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 1983 年版,第 3202页。
    ②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第 148 页。
    ③ 罗永生:《三省制新探——以隋和唐前期门下省职掌与地位为中心》,北京:中华书局 2005 年版,第 234页。
    ④ [清]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九,《封驳》注文,长沙:岳麓书社 1994 年 5 月第 1 版,第 206 页。
    ⑤ 《资治通鉴》卷二一六,玄宗天宝十一年十二月,第 6917 页。
    ⑥ 《通典》卷一五《选举三》历代制下,考绩条,典 85 下。
    ⑦ 《唐会要》卷五四,《省号上》给事中条,第 936 页。
    ⑧ 《新唐书》卷八三,《中宗八女传》,第 3653 页。
    ① 《唐会要》卷五四,《省号上》门下侍郎条,第 931 页。
    ② 《旧唐书》卷一八八,《崔沔传》,第 4928 页。
    ③ 《旧唐书》卷一〇六,《杨国忠传》,第 3244 页。
    ④ 任士英:《唐代玄宗肃宗之际的中枢政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42 页。
    ⑤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第 177 页。
    ⑥ 刘后滨:《唐后期使职行政体制的确立及其在唐宋制度变迁中的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 年第6 期。
    ⑦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67 页。
    
    ① 《资治通鉴》卷二二一,肃宗乾元二年四月,第 7073 页。
    ② 《资治通鉴》卷二二一,肃宗乾元二年四月,第 7074 页。
    ③ 《旧唐书》卷一二,《德宗上》,第 321 页。
    ④ 《新唐书》卷一四五,《杨炎传》,第 4725 页。
    ① 《唐会要》卷五五,《省号下》中书舍人,第 946 页。
    ② 《新唐书》卷四七,《百官志》二,第 1211 页。
    ③ 《新唐书》卷一三三,《张守珪传附献恭传》,第 4550 页。
    ④ 《唐会要》卷五四,《省号上》给事中,第 937 页。
    ⑤ 《资治通鉴》卷二四五,文宗开成五年八月庚辰条,第 7946 页。
    ① 《资治通鉴》卷二二五,代宗大历十四年五月,第 7257 页。
    ② 《资治通鉴》卷二一九,肃宗至德元年十月,第 7001 页。
    ③ 刘后滨:《敕后起请的应用与唐代政务裁决机制》,《中国史研究》2001 年第 1 期。
    ④ 《唐会要》卷四一,左降官及流人,第 736 页。
    ⑤ 《唐会要》卷五四,《省号上》给事中,第 938 页。
    ⑥ 《新唐书》卷四七,《百官志》二,第 1207 页。
    ⑦ [宋]岳珂:《愧郯录》卷八,给舍论驳,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865 册第 147 页。
    ① 《资治通鉴》卷二四五,文宗太和八年六月,第 7897 页。
    ② 《唐会要》卷五四,《省号上》给事中条,第 941 页。
    ③ 邓小南:《“祖宗之法”与官僚政治制度——宋》,《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46 页。
    ④ 参见梁天锡:《宋枢密院制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 1981 年初版,第 7 页。
    ⑤ 参见龚延明:《北宋元丰官制改革论》,《中国史研究》1990 年第 1 期。
    ① 《文献通考》卷四七,《职官考》一,官制总序,考 437-438,《宋史》卷一六一,《职官志》一记载略同。
    ② 《长编》卷六,太祖乾德三年九月乙未条,第 158 页。
    ③ [宋]江少虞撰,瞿济苍点校:《宋朝事实类苑》卷第十五,《顾问奏对》窦仪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版,第 175 页。
    ④ 《长编》卷五,太祖乾德二年七月,第 130 页。
    ① 《长编》卷一四,太祖开宝六年十一月,第 311 页。
    ② 《宋史》卷一九九,《刑法志一》,第 4962 页。
    ③ 林瑞翰:《宋代政治史》,台北:大学联合出版委员会出版,正中书局印行 1989 年 7 月版,第 68 页。
    ④ 《长编》卷三一,太宗淳化元年十二月辛酉条,第 708 页。
    ⑤ [宋]陈均撰:《九朝编年备要》卷四,立覆奏法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328 册第 107 页。
    ⑥ 《宋史》卷一九九,《刑法志一》,第 4962 页。
    ⑦ 《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之一五。
    ⑧ [宋]陈均撰:《九朝编年备要》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328 册第 107 页。
    ⑨ 《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之二六。
    ⑩ 《文献通考》卷五十,《职官四》,考 458。
    ① 参见邓广铭:《宋朝的家法和北宋的政治改革运动》,《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40-141 页。
    ② 刘伯骥:《宋代政教史》,台北:中华书局印行 1971 年版,第 7 页。
    ③ [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北京:中华书局 1981 年版,第 29 页。
    ④ 《宋史》卷一六八,《职官八》,第 4003 页。
    ⑤ 《长编》卷六一,真宗景德二年十二月,第 1380 页。
    ① 《长编》卷七五,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四月,第 1721 页。
    ② 《长编》卷一七九,仁宗至和二年五月辛酉条,第 4335 页。
    ③ 邓小南:《“祖宗之法”与官僚政治制度——宋》,《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11 月第 1 版,第 224 页。
    ④ 《长编》卷一六〇,仁宗庆历七年四月己酉条,第 3869 页。
    ⑤ [宋]王偁:《东都事略》卷五六,《杜衍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382 册第 351 页。
    ⑥ 《长编》卷一八八,仁宗嘉祐三年十二月,第 4536 页。
    ① 《长编》卷二〇八,英宗治平三年五月戊辰条,第 5053 页。
    ② 《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之一九。
    ③ 《长编》卷三一五,神宗元丰四年八月,第 7622 页。
    ④ 《长编》卷三二七,神宗元丰五年六月,第 7871 页。
    ⑤ 《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之七五。
    
    ① 《长编》卷三二三,神宗元丰五年二月癸丑条,第 7775 页。
    ② 《长编》卷三二六,神宗元丰五年五月条,第 7846 页。
    
    ① 《长编》卷三四八,神宗元丰七年八月戊辰条,第 8341 页。
    ② 《长编》卷三五八,神宗元丰八年七月甲午条,第 8559 页。
    ③ 《长编》卷三七五,哲宗元祐元年四月,第 9097 页。
    ④ 《长编》卷三七五,哲宗元祐元年四月,第 9087 页。
    ① 《长编》卷四三一,哲宗元祐四年八月,第 10409 页。
    ② 《长编》卷四三一,哲宗元祐四年八月,第 10413 页。
    ③ 《宋史》卷一九九,《刑法志》一,第 4980 页。
    ④ 参见张复华:《北宋中期以后之官制改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1 年版。
    ① 《宋史》卷一六一,《中书省》,第 3789 页。
    ② [宋]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五,《朝事一》政分治省事条,第 122 页。
    ③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第 112 页。
    ④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太宗五,北京:中华书局 1975 年版,第 688 页。
    
    ① 《唐六典》卷九,《中书省》中书舍人条,第 203 页。
    ② 《通典》卷二一,《职官三》中书舍人条,典 125 下。
    ③ 《隋书》卷二六,《百官志》上,第 742 页。
    ④ 《浙江通志》卷四二,《古迹四》五花亭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520 册第 212 页。
    ① 《通典》卷二一,《职官三》中书舍人条注文,典 126 上。
    ② [宋]钱易:《南部新书》乙,第 17 页。
    ③ 《新唐书》卷四七,《百官志》二,第 1211 页。
    ④ 《唐会要》卷五五,《省号下》中书舍人条,第 945 页。
    ⑤ 《旧唐书》卷一一八,《杨炎传》,第 3423 页。
    ① 《资治通鉴》卷二三二,德宗贞元三年六月,第 7490 页。
    ② 《唐会要》卷五五,《省号下》中书舍人条,第 945 页。
    ③ 《唐会要》卷五五,《省号下》中书舍人条,第 946 页。
    ④ 《唐会要》卷五五,《省号下》中书舍人条,第 947 页。
    ⑤ [宋]彭百川撰:《太平治迹统类》卷三十,扬州:江苏广陵古籍 1981 年影印本,第二函 20 册,卷三十之十一。
    ① 《资治通鉴》卷三五,胡三省注,第 1115 页。
    ② [唐]白居易撰,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卷四八,《郑覃可给事中制》,第 2878 页。
    ③ 参见王雪玲:《论唐代的封驳制度》,《史学月刊》2005 年第 9 期。
    ④ [清]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第 697 页。
    ⑤ 参见张增香:《明代六科给事中浅议》,《东疆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 年第 4 期。
    ⑥ [宋]陈均撰:《九朝编年备要》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328 册第 116 页。
    ⑦ 《长编》卷八五,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十月辛卯条,第 1954 页。
    ① [宋]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卷五六,余靖《上仁宗乞宣敕并送封驳司审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619 页。
    ② 《长编》卷一一九,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戊申条,第 2812 页。
    ③ 张东光、李中:《唐宋中书舍人院名物制度述略》,《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1996 年第 4 期。
    ④ 《旧唐书》卷一五三,《袁高传》,第 4087 页。
    ⑤ [唐]白居易撰,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卷六〇,《奏状三》论左降独孤朗等状,第 3398 页。
     ① 《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之一六。
    ② [宋]王禹偁:《小畜集》卷七,《舍人院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086 册第 60 页。
    ③ [宋]苏辙:《龙川別志》卷下,北京:中华书局 1982 年版,第 88 页。 《长编》卷一三三,第 3174 页写明该事转引自别志,但考证认为时间是在景佑间。
    
    ① 《长编》卷一五三,仁宗庆历四年十二月丙午条,第 3726 页。
    ② 《长编》卷一六七,仁宗皇佑元年十一月戊午条,第 4022 页。
    ③ 《长编》卷一六七,仁宗皇佑元年十一月戊午条,第 4022 页。
    ④ [宋]陈均撰:《九朝编年备要》卷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328 册第 378 页。
    ⑤ [宋]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卷五二,苏颂熙宁三年五月上,《上神宗缴李定词头》第 579 页。
    ① 《宋史》卷三二九,《李定传》,第 10601 页。
    ② [宋]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卷五二,宋敏求熙宁三年四月上,《上神宗缴李定词头》第 575 页。
    ③ [宋]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卷五二,苏颂等熙宁三年四月同李大临上,《上神宗缴李定词头》第 578页。
    ④ [宋]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卷五二,苏颂熙宁三年五月上,《上神宗缴李定词头》第 579 页。
    ⑤ 《长编》卷二一一,神宗熙宁三年五月,第 5120-5121 页。
    ① 《宋史》卷一六一,《职官志》一,第 3785 页。
    ② 《长编》卷三九二,哲宗元佑元年十一月戊寅条,第 9530 页。
    ③ [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六,第 88 页。
    ④ 张东光,《唐宋时期的中枢秘书官》,《历史研究》1995 年第 4 期。
    ⑤ 此处统计封还词头,以事例为主,即如同一词头,数被封还,也以一次记录。主要依据《九朝编年备要》、《长编》、《宋史》、《历代名臣奏议》、《宋朝诸臣奏议》等史料记载。
    ① [宋]苏轼:《苏东坡全集》,奏议集卷三,缴词头奏状六首,北京:中国书店 1986 年版,下册,第 425页。
    ② 《长编》卷三八九,哲宗元佑元年十月,第 9450 页。
    ③ 《长编》卷三七六,哲宗元佑元年四月,第 9124 页。
    ④ [清]黄以周等辑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十,哲宗绍圣元年六月已酉条,第 426 页。
    ⑤ 《长编》卷四七九,哲宗元佑七年十二月,第 11400 页。
    
    ① 《长编》卷四二七,哲宗元佑四年五月,第 10316 页。
    ② 《宋史》卷三四六,《彭汝砺传》,第 10975 页。
    ③ 《长编》卷四三九,哲宗元佑五年三月已卯条,第 10577 页。
    ④ 参见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19 页。
    ① 《唐六典》卷九,中书舍人条,第 203 页。
    ② 李锦绣:《唐“王言之制”初探》,《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上册,第 275 页。
    ③ 李锦绣:《唐“王言之制”初探》,《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上册,第 275 页。
    ④ 《新唐书》卷一四八,《张孝忠传附裴夷直传》,第 4772 页。
    ⑤ 《旧唐书》卷八七,《刘祎之传》,第 2848 页。
    ⑥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中宗景龙二年,第 6623 页。
    ⑦ 《资治通鉴》卷二一〇,睿宗景云元年八月,第 6655 页。
    
    ① 《文献通考》卷五一,《中书省》舍人条注文石林叶氏曰,第 465 页。
    ② 《宋史》卷一六一,《职官志》一,第 3873 页。
    ③ 《长编》卷三二三,神宗元丰五年二月癸丑条,第 7775 页。
    ④ 《长编》卷三六八,哲宗元祐元年闰二月,第 8878 页。
    ⑤ 《宋史》卷一六一,《职官志》一,第 3779 页。
    ⑥ 《宋史》卷一六一,《职官志》一,第 3779 页。
    ⑦ 《宋史》卷三五三,《张叔夜传》,第 11141 页。
    
    ① 《宋史》卷一七六《食货志上》四常平,第 4288 页。
    ② 《文献通考》卷五一《中书省》舍人条,考 465。
    ③ 《宋史》卷二八《高宗四》,第 500 页。
    ④ 《宋史》卷三八五《龚茂良传》,第 11845 页。
    ⑤ 《宋史》卷三七三《洪皓传附子迈传》,第 11572 页。
    ⑥ [宋]彭龟年:《止堂集》卷九,策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55 册第 849 页。
    
    ① 《宋史》卷三七六,《魏矼传》,第 11631 页。
    ② 《宋史》卷三八一,《黄龟年传》,第 11740 页。
    ③ 《宋史》卷三六七,《杨存中传》,第 11438 页。
    ④ 《宋史》卷三八〇,《楼炤传》,第 11716 页。
    ⑤ 《宋史》卷四七〇,《张说传》,第 13692 页。
    ⑥ 《宋史》卷四一一,《牟子才传》,第 12358 页。
    
    ① [宋]宋敏求著,诚刚点校:《春明退朝录》上,第 10 页。
    ② [宋]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十三,《官制一》直舍人院条,第 715 页。
    ③ 《旧唐书》卷九十,《朱敬则传》,第 2917 页。
    ④ 《旧唐书》卷九九,《张嘉贞传》,第 3091 页。
    ⑤ 《旧唐书》卷九二,《韦安石传附子陟传》,第 2958 页。
    ⑥ 《唐会要》卷五五,《省号下》中书舍人条,第 946 页。
    ⑦ 《宋史》卷二八二,《王旦传》第 9550 页。
    ⑧ 《新唐书》卷一八二,《裴坦传》,第 5375 页。
    
    ① 《宋史》卷三八二,《曾几传附兄开传》,第 11769 页。
    ② 《旧唐书》卷九九,《萧嵩传》,第 3094 页。
    ③ 《唐会要》卷五五,《省号下》中书舍人条,第 944 页。
    ④ 《旧唐书》卷九九,《张九龄传》,第 3098 页。
    ⑤ 《资治通鉴》卷二一三,玄宗开元十四年二月,第 6771 页。
    ① 《旧唐书》卷一〇八,《韦见素传》,第 3275 页。
    ② 《长编》卷二六,太宗雍熙二年闰九月甲戌条,第 599 页。
    ③ 《旧唐书》卷一一八,《杨炎传》,第 3425 页。
    ④ 《唐会要》卷五五,《省号下》中书舍人条,第 948 页。
    ⑤ [宋]徐自明撰,王瑞来校补:《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十,元符元年四月壬辰,林希罢同知枢密院事,北京: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 656 页。
    ⑥ 佚名:《锦绣万花谷》卷十一,《翰苑上》余酲尚在条,上海:上海古籍 1991 年版,第 924 之 138 页。
    ⑦ [明]黄淮,杨士奇等编著:《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五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437 册第 300 页。
    
    ① 《资治通鉴》卷一九九,高宗永徽六年六月,第 6288 页。
    ② 《旧唐书》卷八七,《李昭德传》,第 2857 页。
    ③ 《宋史》卷二九一,《宋绶传附子敏求传》,第 9736 页。
    ④ 《宋史》卷四一一,《牟子才传》,第 12357 页。
    ② 《唐六典》卷九,中书舍人条。《新唐书》卷四七,《百官志》二中书舍人条同。
    ③ 《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之一六。
    ④ 《玉海》卷一二一《官制》中书省条,第 2243 页。《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之五,神宗正史职官志条也载“舍人四人”,但同书职官一之七八载“元丰官制……中书舍人六人”,前后抵牾,当是神宗元丰年间定制为舍人以四员为额,但之后,仍是以六员为限。
    ⑤ 《玉海》卷一二一,《官制》中书省条,第 2243 页。
    ⑥ 《文献通考》卷五十一,《职官五》舍人,考 465。
    ⑦ 《旧唐书》卷八一,《孙处约传》第 2758 页。
    ⑧ [宋]程大昌:《考古编》卷九,中书舍人七员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852 册,第 57 页。
    ① 《唐会要》卷三一,《舆服上》章服品第条,第 569 页。
    ② 《通典》卷五七,《礼十七》君臣冠冕巾帻等制度,冕条,典 327 下。
    ③ 《通典》卷六一,《礼二十一》君臣服章制度,典 349 中。
    ④ 《唐会要》卷三一,《舆服上》章服品第,第 570 页。
    ⑤ 《宋史》卷一五二,《舆服志四》诸臣服上第 3550 页。
    ⑥ 《文献通考》卷一一三,《王礼八》君臣冠冕服章,考 1023。
    ⑦ 《文献通考》卷一一二,《王礼七》君臣冠冕服章,考 1016。
    ① 《唐六典》卷八,《门下省》符宝郎,第 191 页。
    ② 《通典》卷六三,《嘉礼八》天子诸侯玉佩剑绶玺印,典 359 中。
    ③ 《唐会要》卷三一,《舆服上》鱼袋,第 579 页。
    ④ 《通典》卷六三,《嘉礼八》天子诸侯玉佩剑绶玺印,典 359 中。
    ⑤ 《文献通考》卷一一二,《王礼七》君臣冠冕服章,考 1016。
    ① 《通典》卷六三,《嘉礼八》天子诸侯玉佩剑绶玺印,典 359 下。
    ② 《宋史》卷一五三,《舆服五》鱼袋,第 3568 页。
    ③ 《宋史》卷一五三,《舆服五》鱼袋,第 3568 页。
    ④ 《文献通考》卷一一三,《王礼八》君臣冠冕服章,考 1024-1027。
    ⑤ 《唐会要》卷二十五,文武百官朝谒班序条,第 480 页。
    ⑥ 《文献通考》卷一〇七,《王礼二》贞元二年敕应文武百官朝谒班序条,考 966。
    ⑦ [唐]赵璘:《因话录》卷五《征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57 年版 ,第 104 页。
    ⑧ [宋]陈均撰:《九朝编年备要》卷一,更定合班仪制条,第 25 页。
    ① [宋]宋敏求著,诚刚点校:《春明退朝录》下,第 46 页。
    ② 《长编》卷四〇一,哲宗元祐二年五月戊辰条,第 9767 页。
    ③ 《长编》卷三四一,神宗元丰六年十一月癸丑条,第 8197 页。
    ④ 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 2002 年版,第 49 页。
    ⑤ 《新唐书》卷五五,《食货志》五,第 1397 页。
    ⑥ 《通典》卷十九,《职官一》禄秩条,典 111 中。
    ⑦ 《新唐书》卷五五,《食货志》五,第 1393 页。
    ⑧ 《新唐书》卷五五,《食货志》五,第 1394 页。
    ⑨ [宋]李昉:《文苑英华》卷四九五,《问议百官职田》白居易对策,北京:中华书局 1966 年版,第 2536页。
    ⑩ 《新唐书》卷五五,《食货志》五,第 1394 页。
    ① 《旧唐书》卷一一九,《杨绾传》,第 3430 页。
    ② 《新唐书》卷五五,《食货志》五,第 1396 页。
    ③ 《新唐书》卷五五,《食货志》五,第 1397 页。
    ④ 《资治通鉴》卷二二五,代宗大历十二年四月丁酉条胡注,第 7243 页。
    ⑤ 《资治通鉴》卷二二五,代宗大历十二年五月辛亥条胡注,第 7245 页。
    ⑥ 《新唐书》卷五五,《食货志》五,第 1402 页。
    ⑦ 《宋史》卷一七一,《职官志》十一,第 4115 页。
    ⑧ 《宋史》卷一六八,《职官志》八,第 4005 页。
    ⑨ 《宋史》卷二六九,《王祐传附孙质传》,第 9245 页。
    ⑩ [宋]洪遵:《翰苑群书》卷八,苏易简《续翰林志》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595 册第 379 页。
    ① 张全明:《也论宋代官员的俸禄》,《历史研究》1997 年第 2 期。
    ② 《宋史》卷一七一,《职官志》十一,第 4102 页。
    ③ 《长编》卷三〇八,神宗元丰三年九月乙亥条,第 7482 页。
    ④ 《宋史》卷一六九,《职官志》九,第 4060 页。
    ⑤ 《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七之四六。
    ⑥ 《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七之四九。
    ⑦ 《宋史》卷一六九,《职官志》九,第 4060 页。
    ⑧ 《宋史》卷一七一,《职官志》十一,第 4123 页。
    ① 《宋史》卷一七二,《职官志》十二,第 4135 页。
    ② [清]赵翼,王树民点校:《廿二史札记校证》卷二五,《宋制禄之厚》,北京:中华书局 1984 年版,下册第 534 页。
    ③ 何忠礼:《宋代官吏的俸禄》,《历史研究》1994 年第 3 期。
    ④ 张全明:《也论宋代官员的俸禄》,《历史研究》1997 年第 2 期。
    ⑤ 参见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宋“制禄之厚”评说,第 519 页。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第 53-55 页。
    ⑥ 《旧唐书》卷一五九,《路随传》,第 4192 页。
    ⑦ [宋]沈括撰,胡道静校注:《新校正梦溪笔谈》卷二,故事二,北京:中华书局 1957 年版,第 34 页。
    ⑧ [宋]蔡襄:《端明集》卷二十六,《辞李璋润笔箚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090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册第 550 页。这里陛下,指的是仁宗。蔡襄书李用和碑文时,当为知制诰,即中书舍人。
    
    ① [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第 10 页。
    ② 《玉海》卷二〇二,《辞学指南》二,制条,第 3682 页。
    ③ 《宋史》卷一五六,《选举志》二,科目下,第 3647 页。
    ④ 《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第 10802 页。
    ⑤ 《宋史》卷三五二,《王安中传》,第 11124 页。
    
    ① 《长编》卷四一,太宗至道三年夏四月,第 863 页。
    ② 《长编》卷四七,真宗咸平三年十月庚午条,第 1030 页。
    ③ [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五,第 71 页。
    ④ 《唐会要》卷五五,《省号下》中书舍人条,第 946 页。
    ① 《唐会要》卷五五,《省号下》中书舍人条,第 946 页。
    ② 《唐会要》卷五五,《省号下》中书舍人条,第 947 页。
    ③ 孙国栋:《唐代中书舍人迁官途径考释——兼论唐代中央政府组织的变迁与职权的转移》,《唐宋史论丛》,香港:龙门书店,1980 年 1 月初版。第 37 页。
    
    ① 《宋史》卷一五八,《选举志》四,铨法上,第 3701 页。
    ② 《旧唐书》卷一八下,《宣宗本纪》,第 616 页。
     ① 《长编》卷三七三,元祐元年三月,第 9040 页。
    
    ① 《文献通考》卷五一,《职官五》舍人,考 465。
    ② 《资治通鉴》卷二三四,德宗贞元八年四月,第 7532 页。
    ③ [宋]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九,《故事》小两制除执政条,第 175 页。
    
    ① 《唐六典》卷九,中书舍人条,第 203 页。
    ② 《旧唐书》卷九八,《韩休传》,第 3077 页。
    ③ 《旧唐书》卷一一,《代宗》,第 270 页。
    ④ [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点校:《唐律疏义》卷第九,《职制》,第 195 页。
    ⑤ [唐]姚思廉撰:《陈书》卷三四,《陆琰传附从弟琛传》,北京:中华书局 1972 年 。
    ⑥ 《旧唐书》卷一九〇上,《徐齐聃传》,第 4998 页。
    ① 《宋史》卷一,《太祖一》,第 17 页。
    ② 《新唐书》卷一一六,《陆元方传附余庆传》,第 4239 页。
    ③ 《长编》卷一,太祖建隆元年九月已酉条。
    ④ 《新唐书》卷一八〇,《李德裕传附崔嘏传》,第 5343 页。
    ⑤ 《旧唐书》卷一七八,《郑畋传》,第 4632 页。
    ⑥ 《资治通鉴》卷二四五,文宗太和九年八月,第 7907 页。
    ⑦ 《长编》卷三二九,神宗元丰五年八月,第 7919 页。
    
    ① 《长编》卷四七四,哲宗元祐七年六月戊辰条,第 11307 页。
    ② [宋]苏辙:《栾城集》后集卷二二,《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第 1420 页。
    ③ 《新唐书》卷二〇九,《吉温传》,第 5916 页。
    ④ [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二五,炎兴下帙一百二十五,丁 320 页。
    
    ① 《旧唐书》卷一〇二,《徐坚传》,第 3175 页。
    ② 《旧唐书》卷一七九,《孔纬传》,第 4649 页。
    ③ 《宋史》卷二九六,《韩丕传》,第 9860 页。
    ④ 《宋史》卷三四七,《王汉之传附弟涣之传》,第 11001 页。
    ⑤ 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8 页。
    
    ①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298-299 页。
    ② 任爽师:《科举制度与唐代教育危机》,《中国史研究》1994 年第 3 期。
    ③ 《资治通鉴》卷二四四,文宗太和六年十二月丁未条,第 7881 页。
    ① [宋]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九,《故事》非进士除内外制台谏经筵史馆事始条,第 180 页。
    ② 佚名:《靖康要录》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329 册第 500 页。
    ③ 何忠礼:《论南宋高宗朝的科举制度》,《探索与争鸣》2007 年第 5 期。
    
    ①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第 180 页。
    ② 任爽师:《地域冲突与中国古代文化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求是学刊》1993 年第 4 期。
    ③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太宗贞观元年,第 6044 页。
    
    ① 包伟民,魏峰:《宋人籍贯观念述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 1 期。
    ② 任爽师:《南唐史》,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80 页。
    
    ① 《旧唐书》卷一〇五,《王鉷传》,第 3228 页。
    ② 《旧唐书》卷九二,《韦安石传附子斌传》,第 2962 页。
    ③ 《旧唐书》卷八八,《韦思谦传附子嗣立传》,第 2865 页。
    ④ 《宋史》卷三一七,《钱惟演传附从子即传》,第 10352 页。
    1. [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 1972 年版。
    2. [东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 1962 年版。
    3.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 1965 年版。
    4. [北齐]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 1974 年版。
    5. [南朝梁]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 1974 年版。
    6. [唐]李百药:《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 1972 年版。
    7. [唐]姚思廉:《陈书》,北京:中华书局 1972 年 。
    8. [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 1974 年版。
    9. [唐]魏徵等:《隋书》,北京:中华书局 1973 年版。
    10. [后晋]刘煦:《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 1975 年版。
    11. [宋]欧阳修等:《新唐书》,中华书局 1975 年版。
    12. [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 1985 年版。
    13. [明]宋濂等:《元史》,北京: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14. [清]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 1974 年版。
    15. [唐] 张说、张九龄、李林甫递监修,[日]广池千九郎训点,内田智雄补订:《大唐六典》,东京:横山印刷株氏会社 1973 年刊行本复印本,中华书局 1992 年。
    16.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 1984 年 2 月版。
    17. [宋]王溥:《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 1955 年版。
    18. [清]徐松等辑:《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 1957 年版。
    19. [清]董浩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20. [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点校:《唐律疏义》,北京: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21. [宋]王应麟:《玉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 1987 年版。
    22. [宋]王钦若等奉敕修:《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 1989 年版。
    23.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民国 24-26 年(1935-37)影印本。
    24. [宋]李昉:《文苑英华》,北京:中华书局 1966 年版。
    25.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 1956 年版。
    26.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 2004 年第 2 版。
    27. [清]黄以周等辑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北京:中华书局 2004 年版。
    28. 佚名:《靖康要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329 册。
    29. [宋]王偁:《东都事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382 册。
    30. [宋]陈均撰:《九朝编年备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328 册。
    31. [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 。
    32.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北京:中华书局 1956 年版。
    33.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北京:中华书局 2000 年版,2006 年第二次印刷。
    34. [宋]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版。
    35. [明]黄淮,杨士奇等编著:《历代名臣奏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433-442 册。
    36. [宋]徐自明撰,王瑞来校补:《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北京:中华书局 1986 年版
    37. [宋]江少虞撰,瞿济苍点校:《宋朝事实类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版。
    38. [宋]彭百川撰:《太平治迹统类》,扬州:江苏广陵古籍 1981 年版。
    39. [唐]張鷟:《朝野佥载》,北京:中华书局 1979 年版。
    40. [唐]白居易撰,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年版。
    41. [唐]李肇:《唐国史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年 版。
    42. [唐]赵璘:《因话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57 年版
    43. [唐]李肇:《翰林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595 册。
    44. [唐]韩愈撰,马通伯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 年版。
    45. [唐]李德裕:《会昌一品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079 册。
    46. [唐]杜牧:《樊川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081 册。
    47. [唐]元稹:《元氏长庆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079 册。
    48. [宋]陆游:《南唐书》,丛书集成初编版,第 3853 册。
    49. [宋]马令:《南唐书》,丛书集成初编版,第 3851 册。
    50. [宋]范祖禹:《唐鉴》,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 37 年(1948)版。
    51. 佚名:《锦绣万花谷》,上海:上海古籍 1981 年影印本。
    52. [宋]欧阳修:《归田录》,北京:中华书局 1981 年版。
    53. [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北京:中华书局 1984 年版。
    54. [宋]沈括撰,胡道静校注:《新校正梦溪笔谈》,北京:中华书局 1957 年版。
    55. [宋]苏辙撰,曾枣庄,马德富校点:《栾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版。
    56. [宋]苏辙:《龙川別志》,北京: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57. [宋]苏轼:《东坡全集》,北京:中国书店 1986 年版。
    58. [宋]苏颂:《苏魏公文集》,北京:中华书局 1988 年版。
    59. [宋]司马光:《涑水纪闻》,北京:中华书局 1989 年版。
    60. [宋]王明清:《挥麈录》,北京:中华书局 1961 年版。
    61. [宋]宋敏求著,诚刚点校:《春明退朝录》,北京:中华书局 1980 年版。
    62. [宋]钱易:《南部新书》,北京:中华书局 1958 年版。
    63. [宋]朱弁撰,孔凡礼点校:《曲洧旧闻》,北京:中华书局 2002 年版。
    64. [宋]洪迈:《容斋随笔》,北京:中华书局 2005 年版。
    65. [宋]钱易:《南部新书》,北京:中华书局 2002 年版
    66. [宋]王安石:《临川文集》,北京:中华书局 1959 年版。
    67. [宋]宋庠:《元宪集》,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 26 年(1937)版
    68. [宋]程大昌:《雍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587 册。
    69. [宋]程大昌:《演繁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852 册。
    70. [宋]程大昌:《考古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852 册。
    71. [宋]王禹偁:《小畜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086 册。
    72. [宋]孙逢吉撰:《职官分纪》,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923 册。
    73. [宋]楼钥:《攻媿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52-1153 册。
    74. [宋]虞俦:《尊白堂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54 册。
    75. [宋]刘安上:《给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24 册。
    76. [宋]周必大:《文忠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47-1149 册。
    77. [宋]岳珂:《愧郯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865 册。
    78. [宋]彭龟年:《止堂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55 册。
    79. [宋]洪遵:《翰苑群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595 册。
    80. [宋]蔡襄:《端明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090 册。
    81. [宋]宋祁《景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088 册。
    82. [宋]胡宿《文恭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088 册。
    83. [宋]韩维《南阳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01 册。
    84. [宋]汪藻《浮溪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28 册。
    85. [宋]翟汝文《忠惠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29 册。
    86. [宋]程俱《北山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30 册。
    87. [宋]张纲《华阳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31 册。
    88. [宋]刘一止《苕溪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32 册。
    89. [宋]孙觌《鸿庆居士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35 册。
    90. [宋]周麟之《海陵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42 册。
    91. [宋]洪适《盤洲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58 册。
    92. [宋]洪咨夔《平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75 册。
    93. [宋]陈傅良《止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50 册。
    94. [宋]吴泳《鹤林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76 册。
    95. [宋]方大琮《铁菴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1178 册。
    96. [明]黄佐:《翰林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596 册。
    97.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北京:中华书局 1975 年版。
    98. [清]孙诒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 1987 年版
    99. [清]徐松撰,张穆补校:《唐两京城坊考》,北京:中华书局 1985 年版。
    100. [清]王鸣盛著,黄曙辉点校:《十七史商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5 年第一版。
    101. [清]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长沙:岳麓书社 1994 年版。
    102. [清]赵翼,王树民点校:《廿二史札记校证》,北京:中华书局 1984 年版。
    103. 《浙江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519-526 册。
    1.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 年版。
    2.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3.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版。
    4. 邓广铭:《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5. 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6. 汪桂海:《汉代官文书制度》,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7. 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 2002 年版。
    8. 王素:《三省制略论》,济南:齐鲁书社 1986 年版。
    9. 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3 年版。
    10. 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北京:中华书局 1992 年版。
    11. 刘俊文:《唐代法制研究》,台北:台湾文津出版社 1999 年版。
    12. 刘伯骥:《宋代政教史》,台北:中华书局印行 1971 年版。
    13. 孙国栋:《唐宋史论丛》,香港:龙门书店,1980 年 1 月初版。
    14. 梁天锡:《宋枢密院制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 1981 年初版。
    15. 林瑞翰:《宋代政治史》,台北:大学联合出版委员会出版,正中书局印行 1989 年版。
    16. 张复华:《北宋中期以后之官制改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1 年版。
    17. 谢元鲁:《唐代中央政权决策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2 年版。
    18. 袁刚:《隋唐中枢体制的发展演变》,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4 年版。
    19. 雷家骥:《隋唐中央权力结构及其演进》,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1995 年版。
    20. 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21.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年版。
    22. 张国刚:《唐代官制》,西安:三秦出版社 1987 年版。
    23. 任爽师:《南唐史》,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24. 任爽师:《唐代礼制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25. 任士英:《唐代玄宗肃宗之际的中枢政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年版。
    26.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27.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28. 吴宗国主编,刘后滨副主编:《盛唐政治制度研究》,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年版。
    29.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济南:齐鲁书社 2004 年版。
    30. 罗永生:《三省制新探——以隋和唐前期门下省职掌与地位为中心》,中华书局 2005 年版。
    31. 杨果:《中国翰林制度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32. 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33. 龚延明:《宋代官制词典》,北京:中华书局 1997 年版。
    34.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35. [日]仁井田升:《唐令拾遗》,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64 年覆刻;1933 年初版。
    36. [日]大庭脩:《秦汉法制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37. [日]福井重雅:《译注西京杂记·独断》,东京:东方书店 2000 年版。
    1. 卜宪群:《秦汉公文文书与官僚行政管理》,《历史研究》1997 年第 4 期。
    2. 李锦绣:《唐“王言之制”初探》,《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上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3. 孙国栋:《唐代三省制之发展研究》,《新亚学报》第 3 卷,第 1 期。
    4. 孙国栋:《唐代中书舍人迁官途径考释——兼论唐代中央政府组织的变迁与职权的转移》,《唐宋史论丛》,香港,龙门书店,1980 年 1 月初版。
    5. 任爽师:《地域冲突与中国古代文化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求是学刊》1993 年第 4 期。
    6. 任爽师:《科举制度与唐代教育危机》,《中国史研究》1994 年第 3 期。
    7. 吴宗国:《三省的发展和三省制的确立》,《唐研究》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8. 刘后滨:《敕后起请的应用与唐代政务裁决机制》,《中国史研究》2001 年第 1 期。
    9.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兼论中古国家权力运作方式的转变》,《历史研究》2001 年第 2 期。
    10. 刘后滨:《唐后期使职行政体制的确立及其在唐宋制度变迁中的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 年第 6 期。
    11. 刘后滨:《政治制度史视野下的唐宋变革》,《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 年第2 期。
    12. 袁刚:《唐朝的五花判事和六押制度》,《安徽史学》1996 年第 4 期。
    13. 张连城:《唐后期中书舍人草诏权考述》,《文献》(京)1992 年第 2 期。
    14. 张连城:《论唐后期中书舍人的职权》,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1990 年。
    15. 李蓉:《关于唐代前期中书舍人参议表章的问题》,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1995年。
    16. 熊燕军:《唐初中书舍人“参议表章”辨》,《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 年第 2 期。
    17. 李治安:《唐代执法三司初探》,《天津社会科学》1985 年第 3 期。
    18. 陈仲安:《唐代的三司》,《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料》1986 年第 8 期。
    19. 王宏志:《唐代司法中的“三司”》,《北京大学学报》1988 年第 4 期。
    20. 胡沧泽:《唐代御史台司法审判权的获得》,《厦门大学学报》1989 年第 3 期。
    21. 刘后滨:《唐代司法“三司”考析》,《北京大学学报》1991 年第 2 期。
    22. 陈玺:《唐代司法“三司”制度考论》,《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7 年第 4 期。
    23. 祁德贵:《唐代给事中研究》,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3 年。
    24. 祁德贵:《论唐代给事中的主要职掌》,《中国史研究》1995 年第 1 期。
    25. 王雪玲:《论唐代的封驳制度》,《史学月刊》2005 年第 9 期。
    26. 邓广铭:《宋朝的家法和北宋的政治改革运动》,《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27. 刘浦江:《邓广铭与二十世纪的宋代史学》,《历史研究》1999 年第 5 期。
    28. 邓小南:《近年来宋史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 年第 9 期。
    29. 邓小南:《“祖宗之法”与官僚政治制度——宋》,《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30. 陈振:《关于北宋前期的“中书”》,《中国史研究》1979 年第 4 期。
    31. 陈振:《关于宋代的知制诰与翰林学士》,邓广铭、漆侠等:《宋史研究论文集》(一九八七年年会编刊),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 年。
    32. 柯昌基:《宋代中枢的秘书制度》,《中国史研究》1986 年第 4 期。
    33. 贾玉英:《简论三省制度在宋朝的变化》,《史学月刊》1988 年第 3 期。
    34. 贾玉英:《宋代中央行政体制演变初探》,《中州学刊》1995 年第 4 期。
    35. 龚延明:《宋代“中书”刍议》,《杭州大学学报》1986 年第 1 期。
    36. 龚延明:《宋代中书省机构及其演变考述》,《杭州大学学报》1990 年第 3 期。
    37. 龚延明:《北宋元丰官制改革论》,《中国史研究》1990 年第 1 期。
    38. 杨果:《两宋外制官考述》邓广铭、漆侠主编《中日宋史研讨会中方论文选编》,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
    39. 张东光:《唐宋的知制诰》,《文史知识》1993 年第 1 期。
    40. 张东光:《唐宋时期的中枢秘书官》,《历史研究》,1995 年第 4 期。
    41. 张东光、李中:《唐宋中书舍人院名物制度述略》,《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 4 期。
    42. 袁良勇:《宋代三省制度演变研究》,河北大学硕士论文未刊稿,2003 年 4 月。
    43. 施伟,肖建新:《宋朝审官院演变考述》,《安徽师大学报》1995 年第 4 期。
    44. 肖建新:《宋朝审官院考论》,《中国史研究》1997 年第 1 期。
    45. 傅礼白:《北宋审官院与宰相的人事权》,《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 年第 5 期。
    46. 何忠礼:《宋代官吏的俸禄》,《历史研究》1994 年第 3 期。
    47. 张全明:《也论宋代官员的俸禄》,《历史研究》1997 年第 2 期。
    48. 何忠礼:《论南宋高宗朝的科举制度》,《探索与争鸣》2007 年第 5 期。
    49. 包伟民,魏峰:《宋人籍贯观念述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1 期。
    50. 张增香:《明代六科给事中浅议》,《东疆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 年第 4 期。
    51. 颜广文:《明代中书舍人制度考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年第 6期。
    52. [日]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92 年版。
    53. [日]铃木虎雄:《支那的诏敕文及其起草者》,《东方学报》,京都 9,1938 年。
    54. [日]礪波護:《唐代の制诰》,《唐代政治社会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86 年版。
    55. [日]礪波護:《唐代的三省六部》,《唐代的行政机构与官僚》东京:中央公论社 1998 年8 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