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准公共品多元化供给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公共品供给的“政府失灵”导致了近二十年来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掀起了准公共品市场化改革的浪潮。同时,由于市场本身具有“先天不足”之处,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也悄然崛起,在发达国家,其俨然已经和政府、私人企业并列成为经济社会管理的三大主体之一。我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近年来,学术界纷纷提倡公共品多元化供给改革,并且付诸于实践,但总的看来,改革做出了勇敢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中再次重申要“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这是我国政府首次在重大政策性文件中明确提出“公共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深入贯彻落实好党的经济政策,完善我国公共品理论体系,迫切要求我们积极深化准公共品多元化供给理论,进一步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准公共品供给实践模式。深入探讨准公共品多元化供给的理论基础,摸索准公共品多元化供给的现实模式,提高公共品整体供给效率,规范公共品多元化供给的秩序,优化公共品供给体系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本文第一章仍然先从公共品的性质谈起,尽管学术界研究公共品理论已有数百年历史,但对公共品性质的界定依然是不成定论。一般存在以下四种观点:①非竞争性和非排它性,代表人物是萨缪尔森和马斯格雷夫代表人物;②公共品的共用性,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鲍德威、奥斯特罗姆夫妇;③公共品的非排他性;④公共品的非竞争性。先从公共品的非竞争性说起,物品是有多种属性的,每个属性具有不同程度的竞争性,仅仅依靠非竞争性来判别公共品很容易混淆,而且现实中有的物品表面上具有很强的非竞争性,但却明显属于私人品。因此,仅靠非竞争性作为公共品的特性是不合理的。再看公共品的非排他性,非排他性一般包括:①没必要排他;②排他成本过高;③不应该排他。经研究分析后发现,非排他性在内容上实际是包含非竞争性和共用性的;另外,外部性理论及产权理论研究也认为,之所以存在公共品就是因为交易成本过高以至不能排除他人占有该物品的产权。因此,综上所述,笔者倾向于采用非排他性作为判定公共品的标准。在社会中,如果某物品由于存在过高的交易成本或社会价值观导致的不能或不应该(没必要)阻碍其他社会成员进行使用,那么这类物品就是公共品。
     从本文对公共品属性的认识看,纯私人品到纯公共品,只是非排他性不断增强的一个过程。纯公共品就是具有完全非排他性的物品(包括无形的制度等),私人品是具有完全排他性的物品,处于公共品和私人品之间的就是准公共品,准公共品就是具有部分排他性的物品。很明显,纯公共品由于具有完全的非排他性,必须由政府供给,而私人品具有完全的排他性,私人供给是高效的。准公共品处于二者之间,则都可以由政府、私人和处于二者之间的第三部门组织来供给,可以说任何一种准公共品的供给主体都不是唯一的,都可以考虑采用多元化模式来解决,选择的标准是哪一个供给主体哪一种供给模式能更好的提供它,更好的满足群众或消费者的需求。
     本文紧接着从古典经济学开始对公共品供给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后逐渐引入产权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以及博弈论、信息经济学的分析。古典经济学理论对公共品的供给需求进行了均衡分析,证明了对于单个公共品来说是可以产生庇古的局部均衡和萨缪尔森的一般均衡,达到最优供给。准公共品的市场供给理论认为市场对一些准公共品的供给是有效率的,能够产生林达尔的均衡解,后来鲍温和约翰森的自愿交换理论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尤其是科斯通过对公共品的外部性进行分析后,提出了解决公共品经济外部性的有效途径,即通过产权界定或产权转让交易来达到公共品供给的市场效率解。然而,不少学者却认为市场供给准公共品存在以下缺陷:①供给中的“搭便车”现象和“公地的悲剧”导致现实中公共品供给无效率;②自然垄断性准公共品存在定价难题;③会导致公共品社会普遍服务和公平性的丧失。其实,政府对公共品的供给实际上是随着国家起源而产生的,对政府关于公共品供给的理论基础最初散见于社会学和政治学理论当中,后来公共品供给的“市场失灵”导致更多的学者从福利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政府提供公共品的必要性,但是很显然政府供给公共品存在以下问题:①政府供给的低效率,公共品的质量难以监测和保障;②存在强制性搭便车现象;③存在政府寻租行为。可以说,政府与市场在公共品供给中的“双失灵”奠定了第三部门组织供给公共品的理论基础,由于第三部门组织自身的优势规定性,决定了她在公共品供给中不可忽视的作用,后来的多中心供给理论和志愿供给理论都证明了这一点。
     以上的理论分析无非是论证对于准公共品的供给,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都有其优势和不足的地方,仅仅对于某一种准公共品来说,它的供给主体不应该是单一的,供给方式也不应该是唯一的,关键要看哪一种供给模式能更好的发挥效果,更好的满足各方的需求。本文在第二章列举了公共品供给的l0种基本模式,包括合同承包、特许经营、政府补助、凭单制、志愿服务等,个别模式还有多种表现形式,尤其是针对使用对象有限的基础设施的供给,列举了公私合作供给的11种模式,如LBO、BOT、BTO、BBO、BOO以及外围建设等具体模式,对于这些模式的选取,笔者认为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根据现实中准公共品提供的环境和条件,实事求是的来选取较为合理的模式。
     对于公共品供给模式的选择标准也很多,比如回应性、公平、效率等等,同样对于标准的选择也应因地因时制宜,综合考虑分析,要根据国情、社情、民意,根据国家当前的大政方针和改革方向,根据公共品供给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选取某些标准或提高某个标准的比重。一旦公共品供给模式的评判标准确定以后,就可以引入运筹学和数理经济学中的一些方法,如层级分析法(AHP)或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等来评判某个供给模式的优劣,评价其供给效率,以利于事前选择或事后评价,这也是当前社会管理中比较流行和有效的评判方法。
     第三章本文对发达国家的准公共品多元化供给改革实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了发达国家多元化改革的实践模式和取得的效果,第四章总结了我国近年来准公共品多元化供给改革情况,概括了改革取得的成果,对个别领域的准公共品供给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和评价。
     第五章、第六章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优化我国多元化供给体制的条件、制度设计及实现路径。为了在实践中实现优选多元化供给模式,更好更有效供给准公共品,针对我国当前公共品供给中仍然存在不足的地方,需要按照以下原则进一步优化我国公共品多元化供给体系,①权力义务对等原则:②因地制宜原则;③可操作性原则:④提高质量原则;⑤负面效应最小化原则。为构建我国高效的公共品多元化供给体系,要采取以下措施:①建立市场参与公共品服务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要继续深化国企公司化改造,确立企业的法人主体地位;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增强公共品供给的竞争程度;提高政府的监管能力。②建立第三部门组织参与公共品服务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要降低第三部门组织取得合法身份门槛,增强组织间的竞争性;提高政府的支持力度,创造有利于第三部门组织发展的内、外部环境。③深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进一步弱化政府直接提供准公共品的职能作用,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准公共品领域,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扶持第三部门的发展;不断强化政府对准公共品供给领域的监督管理职能,加强对准公共品供给的监督,提高政策管理服务水平,形成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以下方面进行了归纳及创新:第一,引入层级分析法(AHP)或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不同模式的准公共品供给效率进行评价,并对我国公路、铁路这两种相近的准公共品以及幼儿园的供给效率进行案例分析。第二,全面阐述政府、私人和第三部门在公共品多元化供给中需要发挥的宏观和微观职能,提出优化我国准公共品多元化供给机制的思路和措施,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在准公共品供给中的职能内容,阐述了私人、第三部门组织参与准公共品供给的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路径。第三,结合前人分析和现实需要,对评价公共品模式优劣的标准进行了归纳。由于作者自身理论水平有限,本文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对现实中政府在准公共品多元化供给中职责分析不够全面,对我国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不够深入彻底等等。
The Supply of Public Goods "government failure" led to two decades of Western New Public Management movement, set off a wave of market-oriented reforms of the quasi-public goods.Meanwhile, the market itself has " deficiencies" at the third sect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 quietly rising in developed countries, it with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rivate enterprise become the one of the three main economic and social management.CPC in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16th,"to develop and actively guide the non-public economy", relax market access to allow private capital into the infrastructure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not prohibited, utilities and other industries and fields.In recent years, academics have advocated the reform of the diversified supply of public goods, and practice, but the overall diversification of public goods made in the reform of certain results, but there are many deficiencies.To reiterate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12th Five-Year Plan" to the reform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the introduction of competition mechanism, expand the purchase of services to achieve the subject and the delivery of diversification.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promote non-essential public services, market-oriented reforms, relaxing market access and encourage social capital to participate in a variety of ways to enhance the multi-level supply capacity to meet the diverse needs of the masses."first time in a major policy document specifically mentioned" public service to the subject and the delivery of diversification.These are provided policy support to further deepen the reforms in the areas of public goods supply. Depth discussion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quasi-public goods supply, to explore the reality model of quasi-public goods diversified supp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overall supply of public goods, standardize the order of diversification of supply of public goods, optimize the supply system of public goods is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paper.
     Academia to study the theory of public goods to several hundred years of history, but the definition of the nature of public goods is still not a conclusion.This paper begins with talk about the nature of public goods, The nature of public goods, the general existence of the following four perspectives:①non-competitive and non-exclusive representative is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Samuelson and Musgrave;②the sharing of public goods, represented by the United Statesthe Baodewei, Ostrom and his wife; public goods.non-exclusive;④public goods non-competitive. Speaking of non-competitive, start with the public goods that the goods is the variety of attributes, each attribute has different levels of competition, relying solely on non-competitive to distinguish public goods are easily confused, but in reality, some items on the surface has a strong non-competitive, but it clearly belongs to private goods. Therefore, relying on the non-competitive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goods is unreasonable.Non-exclusive public goods generally include:①unnecessary row him;②exclusive cost is too high;③should not be exclusive.Studies have shown that non-exclusive content actually contains a non-competitive and sharing; In addition, the external theory and property theory also believes that the reason why there are public goods because of high transaction costs so we can not exclude others from possession of the items theproperty rights. In summary, I think we should adopt the non-exclusive as to determine the sole criterion of public goods.In society, if not a result of an article due to the presence of excessive transaction costs or social values or other members of society should not hinder the use of such articles is the public goods.From the attributes of public goods and pure private goods to purely public goods, non-exclusive and constantly enhance a process.Pure public goods is non-exclusive items. Private goods is a completely exclusive items between public goods and private goods is quasi-public goods and quasi-public goods is a part of the exclusive items.Entirely non-exclusive, pure public goods must be supplied by the government, while private goods has completely exclusive, private supply is efficient.Quasi-public goods can either be provid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rivate sector can also be supplied by third sector organizations, that is a quasi-public goods supply main is not the only, so you can consider diversification model to solve the selection criteria which supply main which a supply model is better able to provide it to better meet the people or the needs of consumers.From classical economics to analyze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supply of public goods, and then gradually introducing property rights economics,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game theory, information economics analysis. Classical economic theory of public goods supply and demand equilibrium analysis, proved that partial equilibrium Pigou and Samuelson's general equilibrium for a single public goods, optimal supply. The quasi-market for the supply of public goods theory that the market for the supply of some quasi-public goods is efficient, can produce Lindahl equilibrium solution, and later Martin moderate Johansson voluntary exchange theory further proof of this, especially Kos through to public goods external to analyze proposed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economic externalities of public goods, through the definition of property rights or property transfer transactions to achieve the solution of the supply of Public Goods market efficiency. However, many scholars think that the market supply quasi-public goods to the following shortcomings:①The supply of "free rider" phenomenon and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 nd lead to inefficient supply of public goods in reality;②The natural monopoly quasi-public goods to a pricing problem;□market supply public goods lead to the loss of universal service and equity of public goods society.In fact, the supply of public goods is in fact national origin, originally exist in the theories of sociology and political scienc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government on the supply of public goods, then the supply of public goods "market failure" leads to more scholar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welfare economics, neoclassical economics the government need to provide public goods, but the problems of government supply of public goods is also obvious:①The government inefficiency of the supply;﹎andatory free-rider phenomenon;③The government rent-seeking behavior. So,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 in the supply of public goods "double failure" and laid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third sector organizations in the supply of public goods, due to third sector organizations own advantages provisions, determines it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e supply of public goods role in the subsequent supply of multi-center theory and voluntary supply theory to prove this point.
     For a certain kind of quasi-public goods, the supply of the main body should not be a single supply mode should not be the only key to see which mode of supply can better play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the needs of the parties. This paper lists10kinds of public goods supply basic modes, including contracting, franchise business, government subsidies, the voucher system, voluntary services, the individual mode, there are many manifestations, especially for using the object of limited infrastructure supply enumerated11modes of supply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such as LBO、BOT、BTO、BBO、BOO and the external construction of the specific mode, the selection of these patterns, I believe that should be depending on the specific situation, in reality quasi-public goods environment and conditions for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to select a more reasonable model.
     Public goods supply model selection criteria, such as responsiveness, equity, efficiency, etc. Similarly, for the selection of a standard should consider the analysis, according to national conditions, public opinion and national policy and direction of reform, according to public goods supply to achieve the purpose and requirements to develop the standard.Operations research and mathematical economics i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or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criteria to determine the modes of supply of public goods can be used to judge the pros and cons of a supply model to evaluate the efficiency of its supply order to facilitate prior selection or ex-post evaluation, this is also the social management of the more popular and effective evaluation method.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practice of reform of the quasi-public good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diversified supply for the empirical analysis, the practice mode of diversification of reform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he results achieved, summed up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quasi-public goods diverse of supply reforms, summed up the achievements of China's reform of the public goods, the empirical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individual quasi-public goods supply efficiency.In practic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optimal choice of diversified modes of supply, for the supply of public goods in China there are still deficiencies,optimize its main principles.①power obligations principle:②The local conditions of principle;③the operability principle;④improve the quality principles:⑤negative effects of the minimum principle.To build China's efficient public goods diversified supply system, we need to take the following measures:①the establishment of third sector organizations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centive and restraint mechanisms for public goods.Strengthen government regulation, and improve organizational capacity.②establish a market incentive and restraint mechanisms of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goods services.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research with respect to the induction and innovation:first,the introduction of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or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to evaluate the efficiency of the supply of public goods.Second, comprehensive exposition of the macro-and micro-functions of government, private and third sector need to play in the diversification of supply of public goods, ideas and measures to optimiz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supply system for China's quasi-public goods.last,combined with the previous analysis and practical needs, summed up the merits of the standard system of evaluation of public goods model.
     However.due to the author's own theoretical level is limited,there are many disadvantages,such as the government is not comprehensive enough role in the diversification of supply of the quasi-public goods,there is Preliminary analysis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of the Third Sector in China, etc.
引文
1 Juergen Bracht.. Charles Figuieres、Marisa Ratto:《Relative performance of two simple incentive mechanisms in a public goods experiment》,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92 (2008) 54-90
    2樊丽明:《中国公共品市场与自愿供给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3肖朝阳、赵定涛、王爱学:《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公共产品供给配置效率研究》,软科学,2008.11
    4刘小兵:《个人合作提供公共品的实验研究》,管理世界,2004.2
    5周业安、宋紫峰:《公共品的自愿供给机制:一项实验研究》,经济研究,2008.7
    6马珺:《公共品概念的价值》,《财贸经济》2005年第11期。
    7鲍德威、威迪逊:《公共部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4页。
    8参见段文斌,陈国富等:《制度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
    9杨志勇、张馨《公共经济学》,第48-52页,清华大学出版社。
    10陈小安,《准公共品竞争性供给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库。
    2布朗·杰克逊:《公共部门经济学》,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35页。
    3柯武刚、史曼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0,第84-85页。
    14[英]霍布斯:《利维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275页.
    15大卫.休谟:《人性论》[M].九州出版社.2007年.第1101页.
    16[英]亚当.斯密.《国富论》[M].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1月.第448-509页.
    17[英]阿瑟.塞西尔.庇古:《福利经济学》.金镝译.[M].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104-105页.
    18美:阿兰.J.奥尔巴克:《公共经济学手册》[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19公共选择理论的政治观:摘自《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五卷[M.徐大同、马德普.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09-518页.
    20[美]威廉姆.A.尼斯坎南:《.官僚制与公共经济学》,引自郑海燕:《中国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发展研究》[J].2010博士论文.
    21丹尼斯.泰勒:《公共选择理论Ⅱ》[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第64页.
    22徐大同、马德普《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五卷[M].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年第530页.
    23同上.第530页.
    24许云霄:《公共选择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25页.
    25黄恒学:《公共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35145页.
    26同上.第228页
    27[美]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引自:徐大同、马德普《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五卷 天津人民出版社
    28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90页.
    29王名:《中国民间组织——走向公民社会30年》.[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88页.
    30王王名:《中国民间组织——走向公民社会30年》.[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88-289页.
    31[M].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引自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16页.
    32[美]布坎南:《宪法经济学》中译文载《公共论丛》第2卷。1996年338-339页。
    33[美]丹尼斯.C.缪勒著,杨春学等译:《公共选择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308页.
    34[美]丹尼斯.C.缪勒著,杨春学等译:《公共选择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308页.
    35同上.第309页.
    36[美]詹姆斯.M.布坎南著,赵锡军等译:《公共财政》[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第148-152页.
    37郑晓燕:《中国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发展研究》[J].博士论文.2010年4月.第44页.
    38奥斯特罗姆:《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页。
    39[美]莱斯特.萨拉蒙:《美国的第三域》,引自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04页.
    40[美]莱斯特.萨拉蒙:《美国的第三域》,引自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04页.
    41黄恒学:《公共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4547页.
    42[美]莱斯特.萨拉蒙:《非营利部门的兴起》,引自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03-404页
    43王绍光:《多元与统——第三部门国际比较》,引自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04页.
    44[美]莱斯特.萨拉蒙著,贾西津等译:《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角》[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35页.
    45同上,第236页.
    46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06-407页.
    47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引自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09页.
    48理查德.马斯格雷夫:《公共经济的资源交换理论》,引自曹荣湘、吴欣望:《蒂布特模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20页.
    49同上.第67页.
    50 Coase, Ronald H: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0,3(octomber)
    51庄序莹.《公共管理的经济学基础分析》[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8页.
    52[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35页.
    3裘德.吉尔德.《财富与贫困》.引自许彬:《公共经济学导论——以公共产品为中心的一种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58页.
    54[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8页.
    55郑晓燕:《中国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发展研究》[J].博士论文.2010年4月.第46页.
    56郑晓燕:《中国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发展研究》[J].博士论文.2010年4月.第47页.
    57[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9页.
    58同上.第106页.
    59[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2页.
    60同上.第73页.
    61[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85页.
    62同上.第86页.
    63许彬.《公共经济学导论——以公共产品为中心的一种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74页.
    64[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54页.
    65[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56页.
    66许彬.《公共经济学导论——以公共产品为中心的一种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75页.
    67[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57页.
    68许彬:《公共经济学导论——以公共产品为中心的一种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74-277页.
    69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58页.
    70[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06页.
    71[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93页.
    72[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95页.
    73[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02页.
    74乔治.伯恩、凯瑟琳.约尔等著,张强等译:《公共管理改革评价: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2页.
    75乔治.伯恩、凯瑟琳.约尔等著,张强等译:《公共管理改革评价: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2-23页.
    76同上.第24页.
    77乔治.伯恩、凯瑟琳.约尔等著,张强等译:《公共管理改革评价: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9页.
    78乔治.伯恩、凯瑟琳.约尔等著,张强等译:《公共管理改革评价: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5页.
    79同上.第26页.
    80同上.第26-28页.
    81许云霄.《公共选择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8页.
    82乔治.伯恩、凯瑟琳.约尔等著,张强等译:《公共管理改革评价: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9页.
    83汪明生、胡象明:《公共管理实用分析方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85页.
    84汪明生、胡象明:《公共管理实用分析方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92-193页.
    86张宏斌、葛娟:《运筹学方法及其运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8页.
    87汪明生、胡象明:《公共管理实用分析方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93页.
    88汪明生、胡象明:《公共管理实用分析方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93页.
    89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M].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页.
    90杜栋等:《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2页.
    91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M].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页.
    92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M].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8页
    93唐启义:《DPS数据处理系统——实验设计、统计分析及数据挖掘》(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314页.
    94宁媛媛:《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的商业银行效率研究》[J].优秀硕士论文.2007年5月.第14页.
    95朱仁显:《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89页.
    96郑晓燕:《中国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发展研究》[J].博士论文.2010年4月.第101页.
    97郑晓燕:《中国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发展研究》[J].博士论文.2010年4月.第104页.
    98朱仁显:《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20页.
    99[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周志忍等译.[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22页.
    100赵成根.《新公共管理改革——不断塑造新的平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3页.
    101陈天祥:《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9-76页.
    102陈天祥:《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0页.
    103周志忍:《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引自陈天祥:《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1页.
    104陈天祥:《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3页.
    105陈天祥:《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6页.
    106陈天祥:《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6页.
    107陈天祥:《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0页.
    108陈天祥:《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1页.
    109郑晓燕:《中国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发展研究》[J].博士论文.2010年4月.第108页.
    110朱仁显:《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97页.
    111王名、李勇、黄浩明:《英国非营利组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47页.
    112王名、李勇、黄浩明:《英国非营利组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47页.
    113郑晓燕:《中国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发展研究》[J].博士论文.2010年4月.第109页.
    114陈天祥:《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2页.
    115陈天祥:《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3页.
    116陈天祥:《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3-86页.
    117[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周志忍等译.[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页.
    118[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周志忍等译.[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28-129页.
    119同上.第164页
    120[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周志忍等译.[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36页.
    121朱仁显.《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97页.
    122宋锦洲.《非营利组织研究学者克里斯汀.A.克朗勃捷教授访谈》.出自:马俊、侯一麟:《公共管理研究.第七卷》.[M].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21页.
    123陈天祥:《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1-92页.
    124郑晓燕:《中国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发展研究》[J].博士论文.2010年4月.第115页.
    125陈天祥:《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3页.
    126陈天祥:《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9页.
    127[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周志忍等译.[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2页.
    128陈天祥:《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0页.
    129[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周志忍等译.[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页.
    130[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周志忍等译.[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5页.
    131赵成根.《新公共管理改革——不断塑造新的平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页.
    132[美]Donald F. Kettl:《有效政府—全球公共管理革命》.张怡译.[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5-56页.
    133[美]Donald F. Kettl:《有效政府—全球公共管理革命》.张怡译.[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页.
    134[美]莱斯特.M.萨拉蒙著,贾西津、魏玉等译:《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49页。
    135王名、李勇、黄浩明:《德国非营利组织》.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
    136[美]Donald F. Kettl:《有效政府—全球公共管理革命》.张怡译.[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4页.
    137敬义嘉:《美国政府对民营化的管理》,摘自:《公共政策与政府治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7页.
    138敬义嘉:《美国政府对民营化的管理》,摘自:《公共政策与政府治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9页.
    139陈天祥:《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0页.
    140陈天祥:《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1页.
    141陈佳贵等主编:《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第27-29页.
    142陈佳贵等主编:《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第28页.
    143刘世锦、冯飞:《垄断行业改革攻坚》.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144刘世锦、冯飞:《垄断行业改革攻坚》.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版.第59页.
    145魏礼群:《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2页.
    146王东京等著:《中国经济改革30年民营经济卷》.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26页.
    147李荣:《民间资本投入中国最大污水处理厂建》[N],引自王东京等著:《中国经济改革30年.民营经济卷》.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26页。
    148李荣:《民间资本投入中国最大污水处理厂建》[N],引自王东京等著:《中国经济改革30年.民营经济卷》.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27页。
    149王名:《中国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2页.
    150数据来源:中国社会组织网统计数据.
    151朱仁显:《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10-211页.
    152朱仁显:《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17-218页.
    153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09》[M].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02页.
    154程样国、韩艺:《国际新公共管理浪潮与行政改革》[M].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43页.
    155程样国、韩艺:《国际新公共管理浪潮与行政改革》[M].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45页.
    156程样国、韩艺:《国际新公共管理浪潮与行政改革》[M].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46页.
    157方栓喜:《以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为重点的下一步改革》引自:王东京等著:《中国经济改革30年.政府转型卷》[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1页.
    158《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159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所得。
    160王东京等著:《中国经济改革30年.政府转型卷》[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75页.
    161周立群、谢思全:《中国经济改革30年—民营经济卷(1978-2008)》.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40页.
    162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社会组织网统计数据整理所得.
    163王名:中国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98页.
    164王名:中国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98页.
    165根据2005-2010年,几年间各年的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计算所得。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总局网站
    166唐启义:《DPS数据处理系统——实验设计、统计分析及数据挖掘》(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324-327页.
    167资料来源于内蒙古自治区政务信息网。
    168刘培峰:《非营利组织监管体制的几点思考》,引自:陈金罗、刘培峰:《转型社会中的非营利组织监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79页.
    169王名、刘求实:《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形成及其改革建议》,引自:陈金罗、刘培峰:《转型社会中的非营利组织监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56页.
    170[美]莱斯特.M.萨拉蒙著,贾西津、魏玉等译:《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68页.
    171王名、李勇、黄浩明:《德国非营利组织》.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3页.
    172 Shawn Teresa Flanigan. "Factors Influencing Nonprofit Career Choice in Faith-Based and Secular NGOs in Three Developing Countries". Nonprofit Management & Leadership DOI:10.1002/nml. (C) 2010 Wiley Periodicals, Inc.
    173[美]莱斯特.M.萨拉蒙著,贾西津、魏玉等译:《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85页.
    174顾建键、马立、布鲁斯.哈迪等《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与管理——中国和加拿大比较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07-110页.
    175杨波:《产权理论与实务——兼论我国企业产权改革》.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第174-178页.
    176杨波:《产权理论与实务——兼论我国企业产权改革》.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第178页.
    177王名、刘求实:《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形成及其改革建议》,引自:陈金罗、刘培峰:《转型社会中的非营利组织监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59页.
    178顾建键、马立、布鲁斯.哈迪等《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与管理——中国和加拿大比较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9-120页.
    179王名、李勇、黄浩明:《德国非营利组织》.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8、88页.
    180刘培峰:《非营利组织监管体制的几点思考》引自:陈金罗、刘培峰:《转型社会中的非营利组织监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83页.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希]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顾钰民.保守的理念——新自由主义经济学[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4]Sloman.J(郭庆旺译).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5]黄有光.福利经济学[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
    [6]王国清、叶子荣:社会主义税收理论若干问题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
    [7]段文斌,陈国富等.制度经济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8]王国清,程谦.财政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9]王国清、朱明熙、刘蓉:国家税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10]刘邦驰、王国清:财政与金融[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11]尹音频:反金融风险的财政与财务政策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12]理查德.A.马斯格瑞夫:比较财政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3]约瑟夫.E.斯蒂格里兹:政府经济学[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8.
    [14]安东尼.B.阿特金森约瑟夫.E.斯蒂格里兹:公共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15]王绍光:美国进步时代的启示[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2.
    [16]马骁:财政制度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17]罗兰·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18]约瑟夫.E斯蒂格里兹: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M].北京:中国物资出 版社.1998.
    [19]刘蓉:税式支出的经济分析[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
    [20]朱明熙:西方财政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1]朱明熙、周小林:政府作用新探[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2]张五常,经济解释[M].香港:《苹果日报》版.2002.
    [23]刘宇飞.当代西方财政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4]许云霄:公共选择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5]A·阿尔钦:《产权:一个经典注释》,《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出版社.2001.
    [26]曹荣湘:《蒂布特模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公共支出的纯理论.2004.
    [27]罗杰-A·阿诺德:《经济学》第5版,中信出版社.2004.
    [28]威廉姆·J·鲍莫尔、阿兰·S·布莱德:《经济学原理与政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29]张馨等《当代财政与财政学主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30]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1]毛寿龙《中国政府功能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
    [32]吴锦良《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3]兰德尔:《资源经济学》[M].北京:商务出版社.1989.
    [34]黄有光:《福利经济学》[M].北京:友谊出版社.1991.
    [35]H·登姆塞茨:《一个研究所有制的框架》,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
    [36]顾钰民:《保守的理念——新自由主义经济学》[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37]文建东等:《公共选择学派》,武汉出版社.1997.
    [38]陈天祥.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9]樊丽明.中国准公共品市场与自愿供给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5.
    [40]刘溶沧,赵志耘主编:《中国财政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1]何振一,阎坤主编:《中国财政支出结构改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2]吴俊培,许建国,杨灿明:《公共部门经济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43][美]M.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三联书店.1995.
    [44]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5][美]丹尼斯.C.缪勒著、杨春学等译.公共选择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6]张馨:《公共财政论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47]戴文标:《公共经济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8]大卫.N.海曼:《公共财政:现代理论在政策中的应用(第六版)》,.章彤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49]彼德·M·杰克逊主编:《公共部门经济学前沿问题》,郭庆旺等译[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50][英]安东尼·B·阿特金森,(美)约瑟夫·E·斯蒂格里茨:《公共经济学》,蔡江南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1]休·史卓顿、莱昂内尔·奥查德.公共物品、公共企业和公共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52]鲍德威、威迪逊.公共部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3]布朗·杰克逊.公共部门经济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4]张昕竹:《中国规制与竞争:理论与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5]曼昆:经济学原理,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
    [56]马斯格雷夫:《美国财政理论与实践》第五版,中国财经出版社.2003.
    [57]肯尼斯.约瑟夫.阿罗:《社会选择:个性与多准则》,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58]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出版社.1991.
    [59][美]奥斯特罗姆.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0]庄序莹.公共管理的经济学基础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61][英]霍布斯.利维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63]大卫.休谟.人性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64][英]阿瑟.塞西尔.庇古.福利经济学.金镝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65][美]乔治.伯恩、凯瑟琳.约尔等著,张强等译.《公共管理改革评价: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66]王名.中国民间组织——走向公民社会30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7]朱仁显.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8]汪明生、胡象明.公共管理实用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9]张宏斌、葛娟.运筹学方法及其运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70]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71][美]Donald F.Kettl:有效政府—全球公共管理革命.张怡译.[M]北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72]杜栋等.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73]马珺.《准公共品概念的价值》.财贸经济.11.2005.
    [74]刘小兵:《个人合作提供准公共品的实验研究》,管理世界,2.2004.
    [75]陈天祥:《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6]周业安、宋紫峰.《准公共品的自愿供给机制:一项实验研究》.经济研究.7.2008.
    [77]肖朝阳、赵定涛、王爱学.《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公共产品供给配置效率研究》,软科学.2008.11.
    [78]唐启义.《DPS数据处理系统——实验设计、统计分析及数据挖掘》 (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
    [79]李成威:《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评价与激励》[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80][美]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费方域等译,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
    [81][英]P.M.杰克逊:《公共部门经济学前沿问题》[M],郭庆旺等译,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82][美]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第四版)[M],张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83]毛寿龙:《中国政府功能的经济分析》[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
    [84]李汉文:《论农村准公共品供给过程中的需求表述机制》[J],当代财经.2005年10期.
    [85]李汉文:《论准公共品的生产》[J],改革与战略,2009年4期.
    [86]宋德安:《准公共品需求曲线“虚拟”性的理论阐释》[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6期.
    [87]贺雪峰:《农民准公共品需求偏好的表达与供给》[J],学习月刊,2008年15期.
    [88]蒋经法:《加总技术条件下全球性准公共品提供及激励机制设计》[J],财贸经济,2008年12期.
    [89][澳]休·史卓顿,莱昂内尔.奥查德:《公共物品、公共企业和公共选择——对政府功能的批评与反批评的理论纷争》[M],费昭辉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90]盛洪:《中国的过渡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91]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M],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92]《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93]刘玲玲:《公共财政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94]雷爱先:《公共支出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95](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
    [96]龙新民、尹利军:《公共产品概念研究评述》[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期.
    [97]宋德安:《准公共品需求曲线“虚拟”性的理论阐释》[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6期.
    [98]贺雪峰:《农民准公共品需求偏好的表达与供给》[J],学习月刊,2008年15期.
    [99]李华:《公共产品需求弹性与市场供给的相关分析》[J],财政研究.2008年10期.
    [100]孙翠清:《公共产品需求揭示方法及其在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研究中的应用》[J],农村经济.2009年2期.
    [101]叶光亮、郑国营:《最优关税和部分私有化战略》[J],经济学(季刊).2010年1月.
    [102]高娃、郑惠莉:《基于DEA分析的中国电信技术效率实证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1年4期.
    [103]李红昌:《推进我国铁路体制改革进程的三大步骤》[J],综合运输.2011年10期.
    [104]高梁:《产权改革是铁路的歧路》[J],综合观察.2011年9期.
    [105]丁晓东、徐菱等:《基于DEA方法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绩效评价》[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3期.
    [106]杜英歌、刘延平:《中国非政府组织面临的立法困境及改革》[J],东北大学学报.2011年1期.
    [107]丁晓东、徐菱等:《基于DEA方法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绩效评价》[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3期.
    [108]Demsetz,H:《The Private Production of Public goods》 [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3(October),1970.
    [109]Brubaker,Farl:《Free Ride, Free Revelation,or Golden Rule》 [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8(April),1975.
    [110]Coase, R.H:《The Lighthouse in Economics》 [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 17,N.2 (October),1974.
    [111]Samuelson.PaulA, The pure theory ofpublicexpenditure [J] Reviewof Economicsand Statistics.36(November),1954.
    [112]JamesM.Buchanan, An economic theory of clubs [J]. Economics. 32(February),1965.
    [113]Charles M. Tiebout.A r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 [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64, No.5 (Oct),1956.
    [114]Schmidtz、David,Contracts and Public Goods[J].Harvard Journal of Law and Public Policy.10(spring),1987.
    [115]Johansen, L. The theory of public goods:misplaced emphasis [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7,1977.
    [116]Herbert.j.walberg.Spending More While Learning:U.S. school productivity in lnternation perspective[J].Forham report 2,no.6,July,1998.
    [117]Amity shales,"he next big free market thing,"wall street Joural,9 July,1998.
    [118]Thanassoulis, Haggling over substitutes.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July,2004.
    [119]Acemoglu, D., Johnson, S.,& Robinson, J. A. (2001). The colonial origins of comparative development:anempirical investig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1(5),1369-1402.
    [120]sager, t. (2007),'Dialogical values in public goods provision', 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Research,26,497-512.
    [121]Wichardt, P.,2008. Why and How Identity Should Influence Utility. SSRN eLibrary.
    [122]Bierbrauer, F., Sahm, M.,2008. Optimal democratic mechanisms for income taxationand public good provision. Preprint 2008/9,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Research onCollective Goods, Bonn.
    [123]Juergen Bracht、Charles Figuires、Marisa Ratto, Relative performance of two simple incentive mechanisms in a public goods experiment[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92,200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