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生命的绽放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萧红的散文和书信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萧红的成长经历、人生经验、创作背景以及创作特色,回顾和分析萧红的散文创作,全面认识她散文创作的情感成因和独特艺术魅力。萧红是一个忠于自我的人生体验,将自己的经历与感受都渗透在文字的作家,因此,本文共分为个人成长经历、散文艺术特色、女性自我意识形成过程的三个方面,试图在萧红的人生经历、创作经历中找到她散文的情感脉络,在散文的真情实感中找到萧红作为那个时代独特的女性作家的真实自我以及她向往的自由精神。
Xiao Hong's prose and letters in this article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s, throughthe growing experience of Xiao Hong's background, life experience and creation as wellas review and analysis to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creative features ofXiao Hong's prose, analyze the emotional causes of her prose and unique charm. XiaoHong was a person who loyalty of true life experiences of herself, a writer who makeher own life experiences and feelings permeating in the text.Therefore, this articlepasses into personal growth experience, analysis of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prose, women's self-consciousness formation of three larges, trying to found in theemotional context of prose in Xiao Hong's life story, experience of life, found the truefeeling of the prose of Xiao Hong's female writers of the era as the unique spirit of thetrue self and her yearning for freedom.
引文
①胡风语.转引自丁言昭萧萧落红情依依[M].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85页.
    ①萧红.商市街[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88页.
    ②萧军.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7页.
    ③萧红.小城三月[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295页.
    ①萧红.商市街[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58页.
    ②萧红.商市街[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258页.
    ③萧红.八月天[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26页.
    ①萧红.商市街[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256页.
    ①[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年.第32页.
    ①萧红.商市街[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78页.
    ②马云.中国现代散文的情感与交流[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80页.
    ①萧红.商市街[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171页.
    ①萧红.商市街[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164页.
    ②陈洁仪.现实与象征:萧红“自我”“女性”“作家”的身份探寻[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4页.
    ③萧红.商市街[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93页.
    ①萧红.商市街[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418页.
    ②叶君.乡土·农村·家园·荒野[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87页.
    ①季红真编选.落落萧红[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第11页.
    ②陈洁仪.现实与象征:萧红“自我”“女性”“作家”的身份探寻[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8页.
    ③萧红.商市街[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116页.
    ①萧红.商市街[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254页.
    ②萧红.商市街[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379页.
    ③萧红.商市街[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110页.
    ①刘思谦郭力杨珺.女性生命潮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散文研究[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36页.
    ①陈剑晖.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诗学建构[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第59页.
    ①马云.中国现代散文的情感与交流[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77页.
    ②萧红.商市街[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39页.
    ③萧红.商市街[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170页.
    ①萧红.商市街[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191页.
    ②萧红.商市街[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192页.
    ③萧红.商市街[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79页.
    ①萧红.商市街[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222页.
    ①萧红.商市街[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243页.
    ②鲍霁.中国现代散文艺术鉴赏论[M].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29页.
    ③张振鹏.萧红叙事散文的小说意味[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④萧红.商市街[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29页.
    ①萧红.商市街[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167页.
    ②皇甫晓涛.萧红现象—兼谈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几个困惑点[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1页.
    ①郭玉斌.萧红:漂泊的诗化象征[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第188页.
    ②萧红.小城三月[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134页.
    ①萧红.商市街[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364页.
    ②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537页.
    ①萧红.商市街[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181页.
    ②萧红.商市街[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78页.
    ①萧红.商市街[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45页.
    ②萧红.商市街[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106页.
    ③萧红.商市街[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183页.
    ①萧红.商市街[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275页.
    ②葛浩文.萧红评传[M].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182页.
    ③萧红.商市街[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196页.
    ①萧红.商市街[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133页.
    ①叶君.萧红与鲁迅[J].北方文学,2011年.第6期.
    ②叶君.萧红与鲁迅[J].北方文学,2011年.第6期.
    ③张以英褚天寅完颜戎.中国现代散文一百二十家札记(下)[M].漓江出版社,1987年.第701页.
    ①萧红.商市街[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381页.
    ②萧红.商市街[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383页.
    ①萧红.商市街[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382页.
    ①萧红.商市街[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416页.
    ①萧军.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页.
    ①萧军.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页.
    ②萧军.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6页.
    ③萧军.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3页.
    ①萧军.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3页.
    ②萧军.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74页.
    ③萧军.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05页.
    ①叶君.从异乡到异乡[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78页.
    ②萧军.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12页.
    ①萧红.商市街[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87页.
    ②萧红.商市街[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90页.
    ①萧红.商市街[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260页.
    ②萧红.商市街[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90页.
    ①萧红.商市街[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310页.
    ①杨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散文的主体建构[M].河南大学版社,2009年.第94页.
    ②季红真主编.萧萧落红[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第11页.
    ①艾晓明.20世纪文学与中国妇女[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第21页.
    ②萧红.商市街[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16页.
    ③萧红.商市街[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14页.
    ④萧红.商市街[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15页.
    ⑤萧红.商市街[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17页.
    ①叶君.从异乡到异乡[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337页.
    ②萧军.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01页.
    ①杨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散文的主体建构[M].河南大学版社,2009年.第119页.
    ②萧红.商市街[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184页.
    ③陈洁仪.现实与象征:萧红“自我”“女性”“作家”的身份探寻[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页.
    ①萧红.商市街[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116页.
    ②萧红.商市街[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117页.
    [1]萧红.萧红全集第1—4卷[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
    [2]萧红.萧红散文[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3]萧军.鲁迅给萧军萧红信注释录[M].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1981.
    [4]萧军.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M].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1981.
    [5]葛浩文.萧红评传[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
    [6]叶君.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7]季红真.萧红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
    [8]李重华.呼兰学人说萧红[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1.
    [9]铁峰.萧红传[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3.
    [10]骆宾基.萧红小传[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
    [11]林贤治.漂泊者萧红[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12]皇甫晓涛.萧红现象——兼谈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几个困惑点[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13]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14]姜志军.鲁迅与萧红研究论稿[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
    [15]晓川,彭放.萧红研究七十年[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1.
    [16]郭玉斌.萧红:漂泊的诗化象征[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
    [17]林非.中国现代散文史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8]王景科.中国散文创作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19]张以英,褚天寅,完颜戎.中国现代散文一百二十家札记(下)[M].广西:漓江出版社1987.
    [20]俞元桂.中国现代散文史[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
    [21]曾绍义.中国散文评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22]马云.中国现代散文的情感与交流[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23]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4]庄汉新.中国二十世纪散文思潮史[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25]游友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审美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26]张莉.浮出历史地表之前——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27]刘思谦,郭力,杨珺.女性生命的潮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散文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28]杨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散文的主体建构[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
    [29]程金城.中国新时期散文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30]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31]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2]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33]陈思和.中国现代文学名篇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4]季红真主编.萧萧落红[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35]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6]陈洁仪.现实与象征:萧红“自我”、“女性”、“作家”的身份探寻[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5.
    [37]刘传霞.被建构的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社会性别研究[M].齐鲁书社,2007.
    [38]高翔.现代东北的文学世界[M].春风文艺出版社,2007.
    [39]陈建晖.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诗学建构[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40]王兆胜.真诚与自由——20世纪中国散文精神[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41]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1]邢富君.〈商市街〉简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2,(3).
    [2]邹午蓉.论萧红小说的散文化特色[J].南京大学学报,1983,(2).
    [3]王天臣.萧红散文创作简论[J].呼兰师专学报,1994,(3).
    [4]叶君.诗意地栖居:论乡村家园想象中的客居者“回家”之旅[J].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3).
    [5]王义祥.谈萧红散文的特色[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6).
    [6]王义祥.萧红散文艺术樜谈[J].求是学刊,1996,(3).
    [7]文立祥,于耀生.试论萧红《小城三月》中翠姨形象[J].新文学论丛,1983,(1).
    [8]李运.论萧红的散文创作[J].文学教育,2009,(12).
    [9]沈霞.萧红散文的悲凉感[J].安徽文学,2009,(2).
    [10]刘广涛,蒋爱莉.萧红散文中的青春主题解读[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1).
    [11]郭玉斌.两人世界的反顾一种心境的独语——解读萧红的散文集〈商市街〉[J].名作欣赏,2008,(9).
    [12]李晓艳.在饿中追求温暖与爱——萧红散文中“饿”的内在精神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3).
    [13]王敏.小说意味的散文——以〈蹲在洋车上〉为例试析萧红散文[J].安徽文学,2008,(3).
    [14]陈汉云,陈燕萍.心灵与情感状态的自由抒写——论萧红的散文创作[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1,(4).
    [15]张丽慧.本色的魅力——试论萧红散文的艺术风格[J].长春大学学报,2003,(6).
    [16]李重华.评萧红初登文坛时的创作和思想[J].绥化师专学报,1987,(4).
    [17]柯平凭.不幸的萧红与萧红的不幸[J].社会科学战线,1982,(3).
    [18]夏菁.萧红:女性视角的抗争与书写个性的凸显——试析〈商市街〉的深层意蕴及艺术特色[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4).
    [19]张鹏振.萧红叙事散文的小说意味[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
    [20]丰昀.萧红:一串凄婉的歌谣[J].读书,1993,(2).
    [21]潘海鸥.一个孤寂灵魂的吟唱——评萧红散文的抒情基调[J].文教资料,2006,(11).
    [22]郭兆武.论萧红散文的艺术魅力[J].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86,(12).
    [23]张传芳.在寂寞和忧郁中唱出的凄婉歌谣——浅论萧红散文的个性风格[J].汕头大学学报,1999,(2).
    [24]王玉琦,王斌.盛开在散文界的一束奇葩——女性散文创作心理探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4).
    [25]陈宁.试论中国现代女性散文的问题自觉进程[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4).
    [26]曾利君.中国现代散文化小说的两种个性化建构——沈从文、萧红散文化小说片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3).
    [27]郭玉斌.论萧红小说对土地与生命的人文关怀[J].吉林大学学报,2006,(3).
    [28]包晓玲.中国现代女性散文创作流变[J].求索,2003,(4).
    [29]郝庆军.在生存需求与浪漫爱情之间——对萧红与萧军及端木蕻良关系的几点考证[J].甘肃社会科学,2005,(5).
    [30]张雪莉.崇高的敬意深切的怀念:萧红《记念鲁迅先生》[J].名作欣赏,2005,(6).
    [31]李运,赵学勇.论萧红的诗歌创作[J].甘肃社会科学,2001,(1).
    [32]孙臣.巧设“文眼”,文情并茂——也谈萧红小说的散文化审美倾向[J].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
    [33]宁萍.论萧红散文化小说的主观抒情性[J].呼兰师专学报,1994,(3).
    [34]闫秋红.“越轨的笔致”:小说的另一种诗化、散文化追求[J].江汉论坛,2003,(5).
    [35]朱锦花.女性低空下的吟唱——萧红前期作品女性特征探微[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
    [36]刘艳.萧红:生命边界的孤独者[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5).
    [37]徐萍.女作家创作的特殊情绪[J].浙江学刊,1988,(2).
    [38]贵志浩.人文关怀中的女性世界——论二十年代女性散文[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1).
    [39]刘永莉.萧红——鲁迅启蒙文学精神的继承者[J].理论学刊,2003,(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